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9年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9.2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教案

2019年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9.2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教案

2019年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9.2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教案
2019年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9.2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教案

9.2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课标解读

(一)课标内容

1.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二)课标分解

教材分析

“青藏地区”这一部分内容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侧重分析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对生产发展的影响,是上课时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是“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的学习,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又将为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本课时教学内容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区域认知目标

1.查阅地图,说出三江源的位置特点;结合景观图,描述三江源的自然特征。

2.说出三江源是哪些大河的发源地,理解“中华水塔”的含义。

3.了解三江源面临的生态问题,知道保护三江源的重要措施。

(二)综合思维目标

通过地图描绘,确定三江源的位置;通过判读地形图,归纳三江源的地形特征;通过景观图,感受三江源独特的自然环境。

(三)地理实践目标

1.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三江源地区成为大河源头的自然原因,通过资料判断河流源头。

2.列举实例,说明三江源面临的生态危机,通过讨论了解其对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

3.知道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与方法。

4.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保护措施及方法。

(四)人地观念目标

认识人类与环境息息相关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与环保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和谐家园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本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以下重难点。

重点:1.分析三江源地区是大河源头的原因。

2.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难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原因以及保护的重要性。

策略与目标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读图分析、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提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反馈教学效果。

一、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

(设计意图:情景设置“神秘的漂流瓶”,利用学生熟悉的qq聊天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赏三江源之景

老师介绍说:“三江源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这里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这里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是江河之源。”

(设计意图:以观看图片的方式,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对三江源地区有较为形象的直观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的兴趣。)

环节二:析三江源之名

[承转]你知道三江源在哪里吗?

活动1:定位置

师:展示“中国政区图”,并在地图中描出三江源地区的位置。

生: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

活动2:析命名

多媒体展示发源于三江源的三条重要河流。

生:读图说出三江——黄河、长江、澜沧江。

源指的是:黄河源区,长江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活动3:说地位

师:为什么这儿被誉为“中华水塔”呢?水塔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教师:出示下图让学生讲解: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每至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进而蜿蜒汇集成江河最初的源流。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

重要的调蓄器,另外还有大气降水,它们和雪山、冰川一起,使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水源源不断,最终流入大海。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合作探究的能力。)

环节三:探三江之源

“不到长城非好汉”,来到三江源地区如果不探三江之源,那就太遗憾了。下面我们就模拟科学考察,探寻黄河源头。小组合作完成。

师:寻找黄河源头,首先要了解黄河源头的地区状况。找出黄河源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

生:黄河源头区有这么多源流,哪一条是黄河的正源呢?

师: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河流唯远;流量唯大;多因素综合考虑。

师追问:科学考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在追溯河源的过程中,我们的考察活动可能会遇到

哪些困难?

生甲:因为支流众多,寻找长度最长、流量最大的河流比较困难。

生乙:在源头区,沼泽广布,水域较大,确定源头究竟在哪里也很困难。

生丙:不同季节冰川融化的地点会有变动,确定河流源头比较困难。

生丁:该区高山峡谷众多、高寒缺氧、灾害频繁……

师:根据考察的结果,综合分析,你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黄河源流资料

生:黄河源头为卡日曲。根据河流唯远的原则,卡日曲长于约古宗列曲;根据河流流量唯大的原则,卡日曲流量大于约古宗列曲;并且卡日曲流域面积大于约古宗列曲。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更多大河的源头在等着我们去探寻。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探寻其他大河的源地,如长江、澜沧江、乌鲁木齐河等。

……

(设计意图:开展模拟考察,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在探究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也能感受科学家科学考察的艰辛,培养积极探索、永不言弃的科学精神。小试身手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环节四:护三江源之地

活动1:明特点

生:三江源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尤为关键的地区。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活动2:看变化

师:看图片,说一说三江源地区近几年所发生的变化。

生:冰川逐年萎缩,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草地沙化严重,野生动物锐减……使得“中华水塔”——三江源告急。

活动3:说影响

师追问:这样的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小组讨论:三江源地区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生: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关系到河流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如果源区水源枯竭,黄河中下游会出现断流;长江中游湖泊会萎缩;河流的含沙量将增大;中下游的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师:真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活动4:明问题、析原因、找措施

小组合作探究:三江源地区的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以及应采取的措施。如果我们组成生态环境调查小组,现在委派你们调查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合作完成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师:由于国家的大力保护,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这也启示我们,在发展经济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共建和谐美好家园,青海的卓玛和上海的王刚共同起草了一份倡议书:

(设计意图:通过四个活动展开学习,对事物的分析由表及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以倡议书的形式,升华学生的学习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观和人地和谐观。)

三、总结新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三江源地区。通过阅读图表、查阅资料、合作探究,我们认识了“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以及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保护环境。我们一定要积极响应卓玛和王刚起草的这份倡议书,环境就在身边,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板书设计

三江源地区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赏三江源之景”“析三江源之名”“探三江源之源”“护三江源之地”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能自然流畅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导入环节的设计较为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能在课堂一开始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制作视频资源,把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影像信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组合作探究,化难为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学生能够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及时小结,学生能够形成整体的认识。

课件的设计仍有诸多的不足,例如,课程内容做得还不够精细,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对部分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合作探究时间也有待于进一步调整,探究内容也还应进一步细化,力争能够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设计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课程任务,在这方面的处理上,没有很好地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设计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较为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练习

1.下面词语描述的不是三江源地区的是(C)

A.雪山连绵、冰川高悬

B.湖泊星罗、沼泽密布

C.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D.羽族炫翎、蹄类竞骄

2.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中的三江,除长江以外,另外两条指的是(A)

A.黄河、澜沧江 C.黄河、珠江

B.黄河、雅鲁藏布江 D.珠江、塔里木河

3.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江河的最初水源来自(B)

A.地下水

B.雪山和冰川的融水

C.山地降水

D.海洋水汽

4.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A)

A.三江自然保护区

B.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C.索南达杰自然保护区

D.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5.以下关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叙述,正确的是(B)

A.三江是指图中的①②③

B.三江是指图中的②③④

C.该保护区地处横断山区

D.该保护区位于三江平原上

续表

2.三江源自何处?(位置)

1.学生阅读课文92页,说说三江源为什么有

江源

(“中华

水塔”) 2.教师PPT 展示图片和数据,点评归纳: (1)形象类比:生活中,水塔是建在高处的储水池,利用落差实现自动供水;而三江源地区矗立在高峻的青藏高原上,类似于“水塔”源源不断地通过长江、

黄河、澜沧江等“输水管道”向下游送水。

(2)数据证明: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

均来自这里。

强调三江源地区为“中华水塔”,为讲解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奠定基础。

续 表

2.在追溯河源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3.据科考资料,判断黄河的源头,并说明理由。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三江源呢?它到底有怎样的价值?

续表教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1)三江源地区是我国生态屏障的含义:具有调节气候、

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

(2)展示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图片,宁夏平原、江汉平原、华北平原图片

沿岸城市分布图,并联系东南亚湄公河沿岸大城市分布,说明三江源地区环境保护对当地及其下游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完成96页活动,认识保护高原湿地的生态意义。

续表

1.学生根据三江源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江源地区的环境措施和对策。

2.教师点评归纳,并PPT展示结论。

教学反思

这一课主要有两小节:江河的源地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地环境的保护。使学生对知识有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续表

D.植被退化、减少,既会造成荒漠化扩大,又会导致水土流失

5.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措施,叙述正确的是(D)

A.必须停止经济建设,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环境

B.只有加快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当地居民转产、迁移、脱贫,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C.正在建设的青藏铁路不应在此穿过,否则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将落空

D.要积极建设人工草场,恢复天然林,此地不能实施把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战略

一、藏羚羊(牛科藏羚属动物)

藏羚羊(学名:Pantholops hodgsonii):体长135厘米,肩高80厘米,体重45~60千克,雌性略小。头形宽长,吻部粗壮,鼻部宽阔略隆起。雄性具黑色长角。

栖息于海拔3 700~5 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早晚觅食,善奔跑。可结成上万只的大群。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线向北迁徙。由于常年处于低于零度的环境,通体被厚密绒毛,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已成立羌塘、可可西里、三江源等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于中国以羌塘为中心的青藏高原地区(青海、西藏、新疆)。

1999年中国西宁藏羚羊保护及贸易控制国际研讨会在西宁召开,来自中国、法国、印度、意大利、尼泊尔、英国等7个国家的代表们经过深入讨论和充分酝酿,正式发布了关于藏羚羊保护及贸易控制的《西宁宣言》。这份宣言的正式发布,标志着国际间合作打击盗猎藏羚羊、制止藏羚羊绒制品非法国际贸易活动的局面初步形成,这对保护藏羚羊资源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之中的福娃迎迎便是以藏羚羊为蓝本,以赞扬其能在严酷环境生存的顽强生命力,表示挑战极限的精神,更以“羊”字谐音意喻“喜气洋洋”。

2016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将藏羚羊的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易危。

二、三江源

三江源头地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天然湿地分布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青海境内,这三条大河的源头相距很近。万里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主峰各拉丹东南侧的大冰川,绵亘几十里的冰塔林,犹如座座水晶峰峦,千姿百态,景色绮丽。滚滚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河谷和约古宗列盆地,源头湖泊、小溪星罗棋布,水草丰美,甚为壮观。澜沧江源出于唐古拉山北麓的群果扎西滩。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通天河畔,由花岗岩雕成,纪念碑碑体高6.621米,象征长江正源地格拉丹冬雪峰6 621米的高度;纪念碑基座面积363平方米,象征三江源保护区36.3万平方千米的面积;基座高4.2米,象征三江源4 200米的平均海拔;碑体由56块花岗岩堆砌而成,象征中国56个民族;碑体上方两只巨形手,象征人类保护“三江源”。

碑体正面刻有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八个大字,碑体背面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撰写的碑文。纪念碑高大挺拔,气势雄伟,耸立于通天河渡口房山丘之上。

通天河,古称“牦牛河”,流贯玉树草原,长1 000千米,因辑入《西游记》而名闻天下。通天河渡口是“唐蕃古道”上的一个重要渡口,河中乱石穿空,水流湍急,惊涛拍岸,涛声震耳。古渡口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通天河大桥南岸,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名“晒经石”,石旁古柏群上挂满经幡。传为当年唐僧师徒取经归来,渡通天河时,因负老龟嘱托,被掀翻落水。唐僧师徒上岸后,在此石上晾晒被水浸湿的经卷,虽是神话传说,然石上字痕犹存,清晰可辨,为玉树州一靓丽的旅游景观。

三、中国长江的源头

沱沱河,被认为是长江的正源。发源于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的冰川中。长375千米,流域面积17 000平方千米。据青海省水文总站推算,沱沱河口多年平均流量为29.1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9.18亿立方米。与当曲、楚玛尔河等共同组成长江江源水系。

长江南源——当曲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东段山麓的沼泽地,是一片地球上海拔最高的沼泽地。源出唐古拉山东段霞舍日阿巴山东麓,河长352千米,流域面积30 219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35.91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1.40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0.4万千瓦,是长江三大源流中水流量最大的河流。

长江北源——楚玛尔河,又那木齐图乌兰木伦(蒙古语意为红叶江),又称曲麻莱河、曲玛河。在青海省西部。源出昆仑山南支的可可西里山黑脊山南麓,海拔5 432米,流经多尔改错(藏语意为石头湖,又称叶鲁苏湖)在曲麻莱县以西的楚拉地区注入通天河。河流长度515千米,流域面积2.08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上游的可可西里大草原,绿草如茵,大小河流广布。

四、澜沧江源头

澜沧江源区水系包括扎阿曲水系、扎那曲水系。两源汇聚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县城西北106.9千米处的尕纳松多(94°36'40″E,33°12'33″N),海拔4 360米;尕纳松多,藏语“黑白交汇处”,扎阿曲水流清澈;扎那曲水流浑浊,河面宽约30米。

测得扎阿曲河宽62米,平均水深0.72米,平均流速2.63米/秒,流量为117.4立方米/秒;扎那曲河宽余51米,平均水深0.35米,平均流速1.81米/秒,流量32.3立方米/秒。

考察队科学工作者,对两河上述数据进行了认真对比、分析、研究后,宣布认定扎阿曲河为扎曲的正源,也就是澜沧江——湄公河正源。

扎阿曲上游又有郭涌曲和昂瓜涌曲两条比较大的支流,郭涌曲比昂瓜涌曲长;扎那曲上游有加果空桑贡玛曲和萨日喀钦曲两条比较大的支流,加果空桑贡玛曲大于萨日喀钦曲;扎阿曲最长支流谷涌到尕纳松多207.40千米,扎那曲最长的支流加果空桑贡玛曲到尕纳松多的204.44千米。扎阿曲比扎那曲长2.96千米;扎阿曲的流量是扎那曲的1.5倍;扎阿曲的流域面积2 364平方千米,扎那曲流域面积1 999.3平方千米,扎阿曲的流域面积比扎那曲流域面积大470.14平方千米。

综上所述,扎阿曲的长度、流量、流域面积均大于扎那曲。因此,扎阿曲的上源谷涌曲源头为澜沧江的源头,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麓的采莫赛东部,行政隶属玉树州杂多县扎青乡——澜沧江(湄公河)源头位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吉富山的谷涌曲。

五、三江源的自然资源

三江源地区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青藏高原群山起伏,河流众多,有着独特的高原特色。这里的湖泊湿地面积在10 000平方千米以上,其中面积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80多条,是重要的产流区和水源涵养源,号称“中华水塔”。长江源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特点最显著的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三江源地区具有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为中亚高原高寒环境和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甸、草原、沼泽及水生植被、垫状植被和稀疏植被等9种植被类型,可分为14个群系纲、50个群系。区内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油麦吊云杉、红花绿绒蒿、虫草3种,

列入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兰科植物31种;青海省级重点保护植物34种。野生动物有兽类85种,鸟类237种(含亚种为263种),两栖爬行类4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有藏羚、野牦牛、雪豹等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岩羊、藏原羚、棕熊、猞猁、盘羊等35种,珍稀鸟类黑颈鹤、金雕、藏雪鸡等。另外,还有省级保护动物艾虎、沙狐、斑头雁、赤麻鸭等32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沙金、铜、水晶等。

六、雪豹(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的猫科动物)

雪豹(Panthera uncia或Uncia uncia,英语:Snow leopard),是一种重要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和旗舰种,由于其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雪豹具有高度发达的分配血液、调节呼吸等技能。对氧化变化很敏感。红细胞直径很小——5.5μm(4.73~6.15μm),红血蛋白高度集中(16.4g%)。血球比容计指标(即红细胞的出较量为47%)跟血液中的大量红细胞(14.1~16.8百万/平方毫米)相符。雪豹原产于亚洲中部山区,中国的天山等高海拔山地是雪豹的主要分布地。其皮毛为灰白色,有黑色点斑和黑环,尾巴长而粗大,有“雪山之王”之称。

2016年9月,新龙县环林局与猫盟CFCA共同启动了新阶段野外猫科动物调查工作。至2017年11月,调查并确认甘孜州新龙县分布有雪豹。

七、三江源头

2009年经我国三江源科考队考证,依据“河源唯远”的原则,确定卡日曲为黄河源头,输送

占黄河总水量49%;沱沱河为长江源头,输送占长江总水量25%;扎曲为澜沧江源头,输送占澜沧江总水量15%。因此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八、高原湿地

高原湿地指分布在高原上的所有湿地类型。我国高原湿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蒙新高原三大高原上,其分布范围集中在西藏、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四川、云南、贵州等省,面积约占全国湿地资源的一半。

高原湿地发挥着重要的蓄水保土、净化水质、调节气候、蓄洪防旱、均化下游水量、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流域生产生活等重要生态功能,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景观、科研、教育价值。更重要的是,由于高原湿地的地理区位、生态系统类型的复杂多样,在水资源供给、生物多样性保育、温室气体沉降和民族文化承载等方面具有极为突出和独有的生态作用和价值,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维护区域和全球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青藏高原是我国牧业生产的主要地区,而大量优质的牧场主要集中在湿地周边地区,高原湿地区域广泛分布着高寒灌丛草场、草甸草场、草原草场和荒漠草场,具有丰富的草场资源,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湿地动物是指湿地环境中一切动物的总体,既包括湿地中的典型湿地动物,也包括由边缘带渗入到湿地中的草原、林地和农田的动物。高原湿地动物是高原湿地的主人,也为高原湿地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青藏高原已有记录的鸟类中,湿地水鸟有131种,与湿地密切相关的鸟类有26种;仅在长江源区高寒湿地中常见的水禽就约有29种,主要有苍鹭、斑头雁、赤麻鸭等;黄河源区湿地常见的且重要的水鸟有黑颈鹤、鸬鹚、赤麻鸭、鱼鸥等。青海省湿地动物有鸟类约73种、鱼类约55种、哺乳类约14种以及两栖类9种。若尔盖高原湿地动物共64种,5个亚种,隶属于16目24科;该区湿地鸟类较少,仅有10种,属于4个目,占总数的15.6%;湿地鱼类有10种,两栖类有3种。长江源区的鱼类为高寒冷水型鱼类,已发现19种左右,主要有裸腹叶须鱼、小头裸裂尻鱼、细尾高原鳅等种类。黄河源头和星宿海地区的鱼类共有10种分布,分别隶属于鲤科裂鲤鱼亚科和鳅科条鳅亚科。云贵高原湿地动物种类主要有山溪鲵、齿突蟾类、西藏蟾蜍、径腺蛙、倭蛙、雪山蝮等。

高原独特的湿地景观,高耸入云的冰峰雪山,森林、湖泊、沼泽、草甸等奇异复杂的地域类型,多种生物交汇和多样景观汇集所呈现的多样性特征,赋予了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本身独有的价值。原始茂密的森林,美丽如画的辽阔草原,奔腾不息的江河源流,善良纯朴的民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高原文化,古代文明的历史遗迹、传统文化、民族风情、乡土习俗与现代辉煌相互融合,构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原文化综合体。

高原所具有的生态和人文环境仍然保持较好的原始自然状态,独特而典型的生态系统忠实记录了自然环境演变过程,是气候、环境变化信息最敏感、最完整的载体,为我们研究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持续利用,揭示自然环境演变奥秘,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提供了天然实验室和科学研究基地。

九、教材活动参考答案与点拨

P93~94活动

活动目的:模拟科学考察,探寻黄河源头

答案提示:

1.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河流唯远;流量唯大;多因素综合考虑。黄河源头区有很多源流,

比如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其中最远的卡日曲是源头。

2.这里沼泽遍地,行走困难,不利于考察,不同季节冰川融化的地点会变动,确定河流源头

也比较困难。

3.卡日曲为黄河源头。这条源流在众多的源流中,长度最长,流速最快,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终年有水。

P96活动

活动目的:认识保护高原湿地的意义

答案提示:

1.提示:源区水源枯竭,黄河中下游会出现断流,长江中下游可能会出现干旱灾害。

2.提示:会导致长江、黄河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如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加剧,黄河断流时间会增长。

学习目标

1.指图说出三江源地区所在省区及三江名称。

2.了解三江源地区誉为“中华水塔”,及作为高原湿地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保护措施及方法,从而理解三江源保护区建立的目的。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展示水塔的图片(如右图):哪位同学能够解释水塔有什么作用?

学生:为一个村庄或者工厂提供水源。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但是你们听说过“中华水塔”吗?

学生:没有。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硕大无比的“中华水塔”——三江源地区。

二、自主学习

知识点1:江河的源地

1.三江源地区位于省南部,是源区、源区、源区的总称,被誉为“”。

2.三江源位于(纬线)和(纬线)之间,属于(热量)带。本应该属于温带气候,由于因素影响,成为独特的高寒气候区。

3.三江源地区江河的最初水源是。

知识点2: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面积的高原湿地。

2.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不仅孕育了三大江河,成为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而且给多种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成为世界上高海拔地区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3.美丽的三江源地区是我国保护尤为关键的地区。

4.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冰川逐年,这直接影响湖泊和湿地的;同时,、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的恶化;其

中,、、、等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5.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设立了,并通过一系列措施保护三江源,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恶化的趋势。

三、合作探究

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的原因

1.“水塔”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二是。

2.分析“三江源”地区的条件:

(1)从海拔高度看,三江源位于我国第级阶梯,海拔多在米以上;地势(高/低);

(2)从水源方面看:

①找水:从《我国降水量分布图》可以看出,三江源地区的降水量在毫米左右,不算丰富,但由于三江源地区海拔高,气温(高/低),气候寒冷,蒸发量(小/大),许多山峰终年,广布,如一个巨大的“固体水库”。

②集水:三江源地区有众多高大的山脉,山脉之间有海拔较低的宽广的

和,有利于汇集和的融水,形成涓涓细流。如长江的源头沱沱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扎曲发源于山脉,黄河发源于山脉。

③保水:三江源地区气候寒冷,蒸发量小,加上该地区人口稀少,一直以来植被覆盖良好,湖泊和沼泽等的蓄水量。

④调水:湖泊和沼泽就像人工水库一样对河流进行着调蓄。(课本93页阅读材料)

⑤其中,总水量的49%,总水量的25%,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三江源地区,因此该地区被誉为“”

归纳:

中华水塔——三江源地区海拔,气温,蒸发量,

和融水在海拔较低的河谷汇集,加上和的调蓄作用,河水通过江、河和江源源不断地向下游地区输水。

四、拓展提高

课本96页活动:认识保护高原湿地的意义

1.如果三江源地区冰川不断消退,湖泊、沼泽不断萎缩,会对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2.如果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会对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五、优化训练

1.以下关于三江源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B.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

C.该地区位于青海省

D.由于不合理砍伐、放牧、耕作,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2.下列动物中不属于三江源地区珍稀动物的是()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每年2月23日为“国际湿地日”。据此回答3~4题。

3.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有()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污染

B.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C.吸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物

D.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4.导致我国三江源地区湿地面积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水分蒸发

B.工农业废水的大量排放

C.围湖造田,垦荒种粮

D.过度开发,发展旅游业

5.人类在三江源地区过度放牧、乱采滥挖造成的直接影响是()

①草场严重退化②水土流失加剧③全球气候变暖

④冰川融化加快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千万年来,藏羚羊在广袤的藏北高原生活,与高原恶劣的天气做斗争,成为高原的优势物种。但是仅仅因为它们身上轻柔细软的皮毛能编织“沙图什”的披肩(“沙图什”是波斯语“羊毛之王”,其最高售价为4万美元一条),国际“黑手”深入到中国藏北大肆屠杀藏羚羊,使藏羚羊濒临灭绝。

材料二青海省略图。

(1)材料中的藏北高原地区位于高原北部,现在该地区成立了②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等珍稀野生动物。

(2)现在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成立于2000年8月19日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指的是a.,b.,c.。

(3)湖泊d.,是我国最大的湖和湖。

(4)图中铁路为,城市①是。

7.读“三江源”图,回答下列问题。

最新青藏地区教案

青藏地区 广元市朝天中学地理教研组罗莉 一、考情分析 本节内容初中已经学习过,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简单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初中阶段只是注重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表面认识,即简单的知道“是什么”,但不注重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而且,现在学生有些内容也已遗忘。 本区在高考中的常规设题,往往是以青藏地区的空间位置、产业发展状况、资源利用、各项设施布局为切入点,考查本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条件、主要面临的发展问题及应对措施。 因而,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唤醒学生已有的记忆,结合高中必修一、必修二所学的原理、理论以及必修三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解释青藏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现象,即要明白“为什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本着可持续发展原则,分析制约本区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并能提出解决措施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阅读青藏地区的地形图,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地形,并分析出其以“高”、“寒”为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由此而形成的其他地理特征。 2.掌握本区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并理解其对本区自然景观、植被、河湖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区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青藏地区,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树立辩证思想,获得正确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地理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难点:通过读图,分析西北和青藏地区各具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和相互关系。 四、课型复习课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八年级地理下册《青藏地区》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青藏地区》教案 1、歌曲激趣、营造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青藏地区?你想领略世界屋脊的美丽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让我们在歌声中一起走进美丽、神奇的青藏地区(多媒体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断然后显示雪山画面) 设计意图:熟悉的旋律、动人的画面多媒体营造探究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读图求知提升兴趣 ①由雪山引出青藏地区的山脉、范围、面积、人口所含的省级行政单位及行政中心 ②请学生在“青藏地区”图上(多媒体显示)找出各大山脉、青海湖、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等地理事物 ③再由雪面引导学生得出青藏地区自然环境主要特征:高、寒 设计意图:学生们在强烈的兴趣下能很快完成上述任务教师加以表扬提升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自然环境主要特征的得出为本课的探究确定了出发点 3、深入探究掌握新知 高和寒是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正是这独特的特征诞生了青藏神奇的自然景观、神奇的农牧业、神奇的民族风俗、神奇的宗教信仰……同学们有信心跟老师一起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探究Ⅰ、神奇的自然景观—“三江源地区”

①多媒体显示“三江源地区”范围学生思考“三江源地区”是些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②多媒体显示三江源地区景观教师阐述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设计意图: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唤起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探究Ⅱ、独特的农牧业 高寒的自然特征决定了青藏奇特的自然景观那在这种自然环境下进行些农牧业生产呢? ①多媒体显示探究题 在本区高寒、缺氧、空气稀薄等较严酷的高原环境条件下以下些农牧业能在本区大规模进行? 农作物水稻青稞甘蔗小麦豌豆 牲畜牦牛水牛藏绵羊太湖猪北京鸭 ②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 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适合畜养的牲畜有牦牛藏绵羊等 ③教师指出: 因为寒所以只能种植一些耐低温的农作物又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所以只能饲养耐寒、耐缺氧的牲畜特别是牦牛是青藏地区代表性的畜种被称为“高原之舟”(多媒体显示) 设计意图:教师的指出是让学生领会自然环境与农牧业的因果联系帮助学生在下面的探究中找准问题突破口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地图的运用》教学案例分析 【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重要工具。这节课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学会使用地图,因此,我们把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学习制作地图、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通过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地图的运用"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学用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图的上比例尺、地图上的方向、图例和注记,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基础,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最重要载体以及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应用广泛,而且也是培养空间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非常重要,要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有用性,并且掌握读图和用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图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表达形式;记住经纬网地图和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图例;能在地图上量算两地间的图上距离,并换算成实际距离;初步具备在生活中读图、用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2、过程和方法: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INTERNET、读图、讨论、交流、师生归纳、课堂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了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地图的学习和初步运用,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为今后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埋下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 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和正确运用(辨方向、识图例、量算比例尺)。 【学习方法】 谈话法阅读比较讨论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地图应用情境 设问:假设你当小导游带大家去台湾旅游,那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做什么准备工作,你会怎么做?(设计旅游线路和各景区的有关介绍,涉及全岛交通图、全岛景点图、景区导游图等,上网查询等)。师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搜出这些地图等。(二)、设问引导读图—讨论答题—启发学习 读图1.22,设问: 1、比较台湾地图和卫星影像图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缩小了)(选择性地呈现地形、河流、城市、交通线) 2、大家对这张图上的方向应如何辨别呢?台北位于高雄的什么位置,你怎么辨别的?台湾岛位于福建的什么方向? (根据学生反应调整教学方案,可就着教室周围地理事物一起辨别方向)

青藏高原教案教学设计

青藏高原教案教学设计 一、把握联系,领悟教材 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组教材是围绕“西部风情”来 编写的。学习本组教材要大胆想象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感受家乡的可爱,感受生活是如此美好。这是本组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 《西藏高原》这篇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高原的天空、高山、湖泊、资源、草原和平原,赞美了西藏高原的美丽神奇与富饶可爱。 因此,我认为本课教学目标一是认识了解西藏高原风景优美、资源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二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西藏,热爱伟大祖国大好河山;在实现上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个人认为,以上两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注重迁移,选择教法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课标理念,我将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辅以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学习语文,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引起学生对课文中西藏高原的天空、高山、湖泊的关注。。教学中为学生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建立亲密、友谊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培养能力,指导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导学。。由此,我设立:“营造氛围——创设情境——诵读感悟、自主体验——合作探究——自悟自得”的学法导向。 四、训练思维,优化程序 1、创设情境——再现美 上课伊始,伴随《走进西藏》的音乐,大屏幕上出现西藏高原那迷人的风光。天籁般的旋律,美丽的雪域风情让学生思绪飘向那片美丽神奇、富饶可爱的雪域高原。此时,我相机插入导语:西藏高原是个美丽神奇、富饶可爱的地方。激起了多少人对那片土地的向往与追求。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西藏,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在充满激情的导语中,既回顾了上节课对西藏高原的整体感知,又激起了学生情感,活跃了学生思维,为后面品读课文,突破难点,奠定了基础。 2、品词赏句——领悟美 然后,让学生大声地美美地畅读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边读边动手在文章中勾画好词佳句。,我相机出示图片,结合学生视觉上的感知,使教学更形象直观,配以图文并茂的练习。“那光洁的蓝天,像琢磨得十分光滑的蓝宝石,又像织得异常精致的蓝缎子。”这句话把___比作___,___比作___。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巩固探究结果。教学中,再让学生把这个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在“你的朗读让老师和同学都陶醉了”这样的评价激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3)、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

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 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 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出示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 入新课。

最新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新人教版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 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本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 5.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信息查找图文资料了解两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研究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以及人地关系,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比较法、启发引导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讲授新课] 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5.5图、5.7图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东港区后村镇初级中学王永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图说出三江源地区所在省区及三江名称。 2、知道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三江源地区三江源地区誉为“中华水塔”,及作为高原湿地的重要作用。 2、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保护措施及方法,从而理解三江源保护区建立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认识到人类与环境息息相关的辩证关系,要树立正确地生态观,加强环保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和谐家园付出自己的努力 二、教学重点:三江源地区誉为“中华水塔”及作为高原湿地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及保护措施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播放《三江源之歌》,引入我们这节课学习的课题: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我们分成三个考察队,(长江考察队、黄河考察队、澜沧江考察队),进行比赛。比赛要求: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发言,按照发言的质量和数量计分。 在出发前,老师先建议大家做一些准备。大家对照学案内容熟悉学习目标和重难点,明确我们这次考察的任务。(图片:学习目标)第一个考察任务: (一)江河的源地 用最快的时间独立完成自主学习,搜集有关江河的源区的第一手资料,,把不会的、有疑问的内容标注出来(……)。 自主学习:阅读第1页至第2页阅读材料(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沼泽——河流的天然调蓄器)部分, 谁向大家展示一下你搜集到的资料内容?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学生说)大家搜集到的这些资料非常准确,我们再一块用图来熟悉一下几个地方(图片:青海省的位置,图片:三江源地区的位置)。 我们知道了三大河流源区的位置,继续考察,寻找河流的源头。怎样寻找源头呢。我们组织了一 我们的考察就到这里,现在请各位考察队队员发言: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 2

高三地理《青藏地区》教案

青藏地区 【考纲要求】 1、地理位置和范围; 2、高寒气候; 3、农牧业生产特点; 4、能源和矿产资源; 5、主要城市。。 【重点与难点】 1、高寒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青藏地区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及脆弱的生态环境问题。 【学法指导】 以局部区域图为背景材料,综合分析区域的自然条件、自然环境的治理和工农业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辅助 【知识梳理】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 青藏地区与长江中下游的景观差异 【思考】两幅景观图哪个表现了青藏高原地区的景观 特点?哪个表现了长江中下游的景观特点?为什么 1 4 55 40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 25 30 25 20 面积占全国总面积(%) 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 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地区

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景观相差如此之大? 二、自然地理特征——“高、寒” 1、地形 雪峰连绵,冰川广布 湖泊众多,大河源头,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 藏北高原波状起伏,高原东部山高谷深 2、气候:高寒气候 冬寒夏凉,太阳辐射强,降水少 青藏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差异 3、河流与湖泊 大江、大河的源头:长江、黄河、澜沧江、 雅鲁藏布江 湖泊星罗棋布,主要湖泊:青海湖、纳木错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立于2000年5月,是 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我国面积最大 的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是 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分布 珍惜野生动物70余种;是三江流域生态系统最 敏感的地区。 三、人文地理特征 1、高原农牧业 【思考】青藏地区发展农牧业的有利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有利条件:日照强、温差大、晴天多、大气洁净 不利条件:气温低、降水少 高寒气候农牧业生产特点: 由于地势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寒气候,气候冬寒夏凉,太阳辐射强烈,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这一地区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明显,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高原内部逐渐减少,藏北高原有大面积的无人区。 青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由于海拔高,气温低,主要牲畜有耐寒的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 本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种植喜温凉的青稞、小麦、豌豆等作物,且单产较高,最主要的农业区是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 以牧业为主的地区:西北和青藏地区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牧场和主要畜种又各具特色。内蒙古主要是温带草原牧场;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场;青海和西藏则主要是高寒牧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的细毛羊,青藏的牦牛、藏绵羊和宁夏的滩羊都是著名的畜种。

七年级地理教学案例

七年级地理教学案例 养马甸子中学 王庆计 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建昌养马甸子中学 王庆计 一、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得教学内容就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课时。通过本节课得学习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得人口问题,培养学生正确得人口观与可持续发展得观点。因此,学好本课就是本章得重要环节。 二、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了一定得相关世界人口与分部得基础知识,但学生还缺乏人地协调得观点,对人口所产生得问题得理解存在一定得难度,通过直观得图片展示与同学间讨论能够激发学生对人口问题探讨得学习兴趣。 三、三、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尝试打破传统得新授形式,以“人口问题”为切入点,旨在通过讨论、辩论得形式正确分析人口过多与人口过少所产生得经济环境与社会问题。目得就是使学生通过自身得理解形成正确得人口观,同时提升学生分析地理问题与解决地理问题得能力。 四、四、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人口现状:人口过多,增长过快;能用实例说出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带来得问题。 2、初步树立人口得增长与社会、经济得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得科学人口观。 五、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得问题。 2.教学难点: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得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六、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教学内容】课件与图片展示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观瞧课件,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观瞧课件,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世界人口众多,目得就是引出课题“人口问题”。 (二)(二)自学辅导、思考回答 【教学内容】(1)人口问题; (2)人口问题得表现。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教师提出得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首先了解人口问题及表现得两个方面,目得为后面开展人口问题得讨论与辩论做铺垫。 (三)(三)组内讨论、达成共识 【教学内容】(1)讨论“人口多好”; (2)讨论“人口少好”。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分组,布置各组讨论得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讨论并简要记录讨论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依据实际生活经验明确人口“多与少”得利弊。为后面组间辩论做准备。 (四)(四)组间辩论、深入探究 【教学内容】辩论“人口多好、人口少好”。 【教师活动】组织并听取学生有关“人口多好、人口少好”得辩论。 【学生活动】开展“人口多好、人口少好”得辩论。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使学生充分认识世界面临得人口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得人口观。 (五)(五)评价总结、强化重点 【教学内容】人口得增长与社会、经济得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师活动】听取学生对辩论得评价并总结。 【学生活动】交流互评。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使学生充分认识人口得增长与社会、经济得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得关系,进一步强化重点。 (六)(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布置学生主办有关我国人口问题得简报。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我国人口政策得理解,培养学生正确得人口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图说出三江源地区所在省区及三江名称。 2、知道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三江源地区三江源地区誉为“中华水塔”,及作为高原湿地的重要作用。 2、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保护措施及方法,从而理解三江源保护区建立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认识到人类与环境息息相关的辩证关系,要树立正确地生态观,加强环保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和谐家园付出自己的努力 二、教学重点:三江源地区誉为“中华水塔”及作为高原湿地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及保护措施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长江、黄河是我国两条重要的河,但你们知道他们发源于同一个地区吗?这个地区除孕育了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之外,还孕育了国际性河流澜沧江。这就是青藏高原上的三江源地区。作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里是什么样的自然景观吗?你们想去看看吗?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三江源,去欣赏和认识一下这片伟大、神圣的土地。看完后请思考问题:三江源地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三江源地区的地貌景观、湿地景观、生态特点)。 (我们分成十个组,进行答题赛。比赛要求: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发言。答对一题加一分,最后比一比看哪个组分多。) 师:具有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那么它位于青藏高原的什么地方,哪个省境内呢?(东南部青海省的南部)板书:一、高原湿地:1、印象。2位置。 师:在这个特殊的地区有哪些山脉和河流呢,地势如何?看课本92页三江源地区的地形图回答。 板书:3地形 师:可以看到,这块土地是我国第一、第二长河的发源地,长江总水量的百分之二十五,黄河总水量的百分之四十九均来源于这里,另外,澜沧江总水量的百分之十五也源于此。自主学习 4,江河的源地:中华水塔、大河源地 自主学习:阅读第92页至第93页及阅读材料(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沼泽——河流的天然调蓄器)部分,思考: 谁向大家展示一下你搜集到的资料内容?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学生说) 师:大家搜集到的这些资料非常准确,我们再一块来熟悉一下几个地方(图片:青海省的位置,图片:三江源地区的位置)。 我们知道了三大河流源区的位置,继续考察,寻找河流的源头。怎样寻找源头呢。我们组织了一个考察活动,准备了三个方面的素材,第一,我们描出92页两个图上的长江,再描出黄河。第二、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习题[含问题详解解析汇报]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26.0分) 1. 被誉为“中华水塔”的地区是 A. 长江三角洲 B. 东北三省 C. 黄土高原 D. 三江源地区 2. 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的冰川逐年萎缩,这反映了 A. 地壳活动强烈 B. 海陆变迁剧烈 C. 开采活动频繁 D. 全球气候变暖 3. 三江源地区中的“三江”不包括下列河流中的哪一条( ) A. 怒江 B. 长江 C. 黄河 D. 澜沧江 4.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是( ) A. 滥采砂金 B. 全面禁猎 C. 乱砍滥伐 D. 过度放牧 5. 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的冰川逐年萎缩,这反映了

A. 地壳活动强烈 B. 海陆变迁剧烈 C. 开采活动频繁 D. 全球气候变暖 6. 关于三江源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 B. 位于省北部的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地区 C. 生态环境恶化,草地沙化严重,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尤为突出 D. 湖泊、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 7. 关于三江源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B. 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 C. 该区位于省 D. 由于不合理的砍伐、放牧、耕作,该地的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8. 建设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最主要目的是 A. 防止水源污染 B. 维护生态平衡 C. 增加木材蓄积量 D. 禁止滥捕滥猎 9. 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三江源地区曾是河湖密布、水草丰美的高原草甸区。目前,三江源地区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水土流失的面积不断扩大;荒漠化和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为改善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 修建水库 B. 修水平梯田 C. 跨流域调水 D. 种草植树 10. “三江源”中的三江不包括 A. 长江 B. 黄河 C. 雅鲁藏布江 D. 澜沧江 “三江源位于省南部,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三江生态最敏感的地区。”读图,回答4~6题。 11. 青藏地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

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导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 与同学们谈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教学点: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 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 学生学法: 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中的彩图,思考他们是否与地理有关? 3、讨论要学好地理,在课外和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学好地理的目的是什么?

青藏高原教案

歌曲《青藏高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青藏高原》。 2、通过欣赏《太行颂》、《黄土高坡》、《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结合演唱《青藏高原》,体会山西汉族、 陕西汉族、内蒙古蒙古族、青藏高原藏族的不同音乐风格、感情气质。 3、学会区分二段体、三段体 教学重点 背唱歌曲,并体会它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不同歌曲所体现的不同民族、地域的不同音乐风格特点、感情气质、曲 体结构。学会用声音来表现这首歌曲的风格特点。前者要用秀美舒展的声音来表现辽阔热情的风格特点。 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神州大地——锦绣山川-----《青藏高原》 1、唱歌:《青藏高原》 2、欣赏:《太行颂》《黄土高坡》《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 教学过程 1、导入采用中国地图、画和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引入课本中心内容:通过唱歌 音乐欣赏来了解祖国的锦绣山川——青藏高原、太行山、黄土高坡、兴安岭,并且体会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所形成的不同的音乐风格。 2、唱歌《青藏高原》 (1)观赏青藏高原风光的图片,感受青藏高原风光的美,进一步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播放该歌曲的演唱视频。,体会情感。 (3)分三个部分跟着哼唱。

A、引子:“呀拉索哎”。特别注意“呀”的切份节奏,“哎”的八度大跳和装饰音,并引导学生对高亢的山歌风 格和辽阔的青藏高原风光的联想。 B、由“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到“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引导学生用明朗亲切的声音来歌唱。头两 句音调、节奏均比较平稳,后两句少有变化,尤其注意第二句“还有”的切分,“有”到“无”的八度跳进,以及第四局的后半拍起唱的节奏。 C、由“哦,我看见”到“那可是青藏高原”。节奏比前宽广舒展,旋律音调起伏幅度更大。尤其应当注意四三拍子、四四拍子中,二拍延长音的区别。结尾乐句中,“那就是青藏高原”的“高”字拖腔。 (3)在分段练习的基础上,将全曲连续演唱。进而分析该曲的曲式:带引子的 二段体。 3、分析歌曲《太行颂》 (1)介绍《太行颂》的内容、音乐形象,启发学生对山西民歌风格、颂歌特点的关注。 (2)播放录音。 (3)讨论交流《太行颂》的山西民歌风格、颂歌特点及在旋律音调、节奏方面的表现。 4、欣赏《黄土高坡》 (1)介绍《黄土高坡》的内容、音乐形象,启发学生对陕西民歌风格的关注。(2)播放录音。(会唱的同学可以跟唱) (3)讨论《黄土高坡》的山西民歌风格、颂歌特点在旋律音调、节奏放面的表现。 (4)启发学生对该歌曲曲式结构的注意,由引子和ABA1三个段落构成。并分析A段与B段的不同和相同之处,A段与A1段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进而分析它们之间在感情表达方面的区别。 5、欣赏《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 (1)介绍《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的内容、音乐形象,启发学生对内蒙古蒙古族音乐风格的关注。(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山川,充满自豪感去学习本堂课) (2)播放录音。 (3)讨论该歌曲的蒙古族音乐风格在旋律音调、节奏方面的表现。 (4)分析该歌曲的曲式结构:带引子的二部曲式。并阐明B部复乐段的特征。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世界的聚落》 一、案例背景 课程选自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 从地理知识角度看,影响聚落(居住场所)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大方面。自然因素又分成地形、气候、水源等,社会因素包括交通、科技、政治等方面。本节课渗透着深刻的教育应当承担起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教育应当明确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方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培养,这种价值观的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地球。这也是我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本节课就是在常态教学中,通过一个全员参与的课堂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元素,教师恰当修正学生的思维轨迹,完善、落实学习内容。 二、主题 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全新的教学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以学生最为喜欢的活动-----每一个学生创作一幅画,以表现他们对聚落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贯穿以学生讲述、教师点评、归纳提升等方法,修正认知中的误区、填补思维中的盲区,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三、操作过程 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有趣的活动。” 学生:出现明显的骚动,他们好奇地窃窃私语,开始关注、期待下面的活动。 教师:“给你8分钟,请你在白纸上画一幅画:表现你对所向往的居住环境的设计。” 学生:表情格外灿烂,所有的学生立即行动(包括所谓的差生),拿出笔开始作画。 8分钟后教师收齐所有学生的作品。学生们又一次好奇并期待。 教师:打开实物投影,把学生的画一一投影出来。 学生:凝神观看,并参杂一些笑声或议论。 教师:我要从你们的作品中随意播放几幅画,请作者起来讲解一下他的画。 学生1:“这是我画的,我的居住地是在低缓的山坡下,门前有一条小河流过,房前屋后还要有树、有花园。” 有学生说:“跟我画的差不多!” 教师:“为什么选择在平缓的地方建立家园,为什么要有小河,还要有树和

《青藏高原》教案

《青藏高原》 教学目标 1、了解感受富有藏族山歌的演唱风格特点,把握变换拍子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用秀美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 3、引导学生感受西藏雪域高原特点的音乐作品的美感与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学唱《青藏高原》,并了解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和音乐风格 2、能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自信的有表情地演唱。 教学难点 掌握休止符、三拍延长音的唱法,正确运用呼吸来表现歌曲的美。 教材分析 这是作曲家张千一创作的一首歌曲。以明朗高亢而富有藏族风格的旋律,热情地歌颂了美丽庄严的青藏高原,表达了对祖国锦绣山川的眷恋、热爱之情。全曲为羽调式;节拍以四四拍子为主,间插以四二、四三拍子,引子为散板;曲式结构为有引子、前奏的二段体。 引子开始,由人声合唱出一个明朗、高亢、山歌风的衬腔,把人们带入到辽阔的青藏高原的意境之中。接着,由器乐演奏深化了这一音乐主题。 A段由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作为全曲音乐主题的集中体现,具有秀美、明亮、亲切的特征;第二乐句继续承接着这一特征,切分节奏的运用使之更具活力;第三乐句作为一个转折,主要在前半句的音区和旋律音调上发生了变化,较低的音区和较为低回委婉的旋律,使感情表达更显真挚;第四乐句开头出现的后半拍起唱的节奏,使之既富有变化,又富有动力,后半乐句的旋律与第二乐句的结尾相同,使之具有“合”部的特征。 B段以宽广的衬腔开始,接以和引子相同的五度跳进为特点的藏族山歌音调,并以此贯穿于B段的各个乐句,使歌曲的明朗、高亢的山歌风格得以更为鲜明的体现。在第二段歌词的最后,还以扩充节奏和提高音区、扩展旋律的手法,变化重复了结尾乐句,把音乐情绪推向高潮,尽情地抒发了对青藏高原的赞美、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高中地理《中国区域地理之青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观看视频,结合课前微课的学习,让学生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 特征;以气候特征作为探究重点,学会描述一个区域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高原地形对气候特征的影响;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深刻理解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势高,树立整体性的观念; 2. 评价青藏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让学生认识到高寒的自然地理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具体分析河谷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教会学生辩证统一地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建立因地制宜、趋利 避害发展的思想,; 3. 借助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深切体会到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必须处理好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走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 以青藏地区为例,教会学生掌握复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面向高考, 注重学生答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并及时进行课堂学习的反馈,自

评、组内互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补充,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重点】 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及成因、河谷农业发展的条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难点】 青藏地区河谷农业品质优,单产高的原因分析 【课堂探究】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导入青藏地区 【考情展示】列出2014---2016 年高考考查情况 一、自然地理特征——雪域高原 【知识回顾】观看视频,结合微课所学知识,从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个方面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承转】突出高寒特征,重点探究气候特征及成因。 【学生活动】依据图示资料描述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注重答题思路的 指导。 图1 中国年太阳能分布图图2 拉萨与杭州的气温降水分布 图

中 国 降 水 量分布图 【 归 纳 提 升】构建青 藏 地 区 地 形、气候与 水文、生物、土壤特征的联系 【学生评价】自评 【承转】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最大,看一下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状况。 图3 藏民服饰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九章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_13(20200512143129)

第九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2.比较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3.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运用青藏地区的位置、地形图,找出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界线, 指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运用青藏地区地形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比较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4.运用图片及文字资料,分析高寒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懂得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 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高寒的自然环境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高寒的自然环境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科学制定目标,准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情景联想、资料搜 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如《美丽中国之神奇高原》视频,并以“蓝猫”同学雪域 高原之旅为线索设计本节课,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藏族的资料,包括图片和文字,介绍藏族主要的生活特点, 并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课上小组派代表交流。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教师:来自威海的大学生“蓝猫”同学利用去年暑假期间外出旅游,大屏幕展示的是他拍摄 的一组图片,请同学们先欣赏图片,之后判断一下他去哪个地区旅游了。 多媒体播放图片(伴随《青藏高原》伴奏曲)并出示思考问题: 1.根据哪些特色景观来判别青藏地区? 2.青藏铁路沿线主要旅游景点有哪些?你最想去看哪个旅游景点?为什么? 学生组内合作交流。 教师:青藏地区雪域高原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令人神往;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三极,以其地球之巅的美誉,成为世界各国(地区)探险家、登山家心目中的“圣殿”,也成 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宝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青藏地区,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要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首先要了解这个地区哪方面的知识? 学生:位置和范围。 大屏幕展示“青藏地区位置、地形图”。 教师:提出问题:请简要描述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 学生指图回答。 教师提供资料:这是去年7月31日,“蓝猫”同学在海拔大约4800米的地方拍摄的照片,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青藏地区》教案一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青藏地区》教案一学生:发言并说明理由。 重点: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学生: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是“高”和“寒” 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比较结果:拉萨比成都气温低。 主要原因:海拔高,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C,这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 出示本节学习目标: 1.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以“高”和“寒”为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由此而形成的其他地理特征。 2.明确青藏地区主要的牧区分布。 教师: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你认为本节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出示“青藏地区景观”图,即青藏高原边缘的高山和山地冰川特写。 从这两个图可看出什么? 出示“青藏地区地形”图、“拉萨的气温年内变化”和“成都的气温年内变化”图进行比较:同纬度的拉萨和成都两地气温变化的差异 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主动状态,学会总结学习经验,以备自学

可欣赏课本编写的妙处所在 这里要教会学生读气温变化图的方法 学生:想了解一下资源状况。 学生发言进行信息交流。 1.青藏地区水资源丰富,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2.青藏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拉萨因晴天多、阳光灿烂,被称为“日光城”。 3.青藏地区地热资源丰富,羊八井有我国最大的地热蒸汽田,已建成地热发电站。 本地区气候寒冷干燥,降水少,为什么水资源丰富,并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本区气候寒冷,太阳能资源为什么丰富? 学生讨论 草原牧场、山地牧场、高寒牧场。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果。 承转: 以上我们了解了青藏地区高寒的气候。同学们,你们还想了解本区哪些方面的情况? 好。那我要问一问,谁知道青藏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根据你所知道的具体介绍一下 教师:你们知道有这些资源,说明平时注意了知识的积累,

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设计3篇

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设计3篇 青藏地区 一、课程标准中对《青藏地区》学习的基本要求 1)运用地图指出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与其他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 2)说出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运用地图及图表对青藏地区的学习,掌握学习区分地理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山脉、河流等基本情况,掌握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根据青藏高原农牧业的特点,培养学生具体分析和掌握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使学生能在地图上找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训练学生学会用分析与归纳的方法学习中国区域地理。 2)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方式,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因地制宜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感受青藏地区的美丽、神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对青藏高原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的讲述,使学生了解青藏高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资源宝库,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 三、.重点难点 1.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地高”、“天寒”是本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引起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主导因素、抓住了“高”和“寒”对地理各要素的影响,也就抓住了各自然景观形成的根本原因。 2.“高原农牧业”,青藏高原独有的农牧业生产特点是受其气候影响而气候又是受其地形地势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要层层分析,使学生掌握形成高原农牧业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四、教具:多媒体展示平台 五、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生答)老师也喜欢旅游,这个暑假老师准备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被称为世界第三极,下面有一段视频是介绍这个地方的,请同学们认真观看,看完后回答老师的一个问题:你看到了哪些地理景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第九章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学习目标 1.能够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 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够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自然原因。 2.根据三江源地区环境问题资料,分析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 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教学用具PPT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略) 【自学导航】认真阅读教材,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 自学课文,搜集信息,解决下列问题。(将重点内容在书上画记号) 一、情景切入.问题感知 好玩的:青海湖鸟岛、浓郁而神秘的民族风情等。 好吃的:牛羊肉杂碎、醪糟、甜醅、锅榻 好看的:藏族歌舞、土族召安舞、互助县五群山的“花儿”、“热贡艺术”中华民族有两条母亲河,这就是长江和黄河。长江流经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长6300多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也是第一大河,黄河经过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长5500公里,是我国第二长河。长江中下游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那么黄河、长江的源头在哪里,那里的自然环境又有什么特点。你知道吗? 二、自主学习.总结归纳 高原环境 1.地理位置: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一个深居内陆的高原。 2.地形:高原为主,山脉众多。西北部有地势相对较低的柴达木盆地,主要的山脉有祁连山、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可可西里山。高山上雪山广布。 3.气候特征:高寒干冷,大陆性强。 中华水塔 1.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的发源地。 2.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是一个咸水湖。 3.两个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丰富的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柴达木盆地矿藏丰富,这里的煤、石油、铅锌、钾盐矿十分丰富,察尔汗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