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变奏教案

《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变奏教案

《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变奏教案
《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变奏教案

《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片段)

【教学目标】

1、发展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感受能力。

2、了解音乐大师——海顿,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3、了解变奏的四种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哼唱和记住《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

2、感受、体验并表现乐曲中力度的变化。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力度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初听):

1、同学们,你们知道“惊愕”是什么意思吗?对了,就是“惊奇、错愕”的意思。为什么这首曲子叫“惊愕交响曲”呢?我们还是去亲身体验一番吧!(初听全曲)在欣赏的同时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a、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b、为什么用“惊愕”作为该乐章的标题?(引出海顿“惊愕”的设计)

2、音乐欣赏完了,说说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用“惊愕”做标题?

其实,这段音乐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呢!听音乐会是欧洲古代王公贵族、绅士淑女们的一种社交礼仪,各个皇室贵族不管喜不喜欢音乐,为了面子都要出席音乐会。但是在音乐会开始之后,很多人都闭上眼睛,陶醉在柔美的音乐之中,有的还忍不住开始打盹。这位幽默的音乐家于是就想出了一条妙计,决定和观众开一个小玩笑。这首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在静谧安详的曲调中,突然想起几次强有力的震撼声,让那些正在打瞌睡的贵族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哦,原来是音乐家在跟她们开玩笑呢!后来,这首以“惊愕”命名的交响曲就成为世界闻名的交响曲作品之一。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么幽默的音乐家到底是谁呢?那就请大家跟随我“走近海顿”吧!

3、走近海顿。

海顿出生在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的一个风景秀丽的小村庄,他的父母亲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却都热爱音乐,这使海顿从小有机会受到音乐的熏陶。他的家境贫苦,为了学习,六岁就离开了父母到维也纳。海顿有着超人的音乐才华,八岁那年,被选为当一所教会的儿童合唱团的团员。后来长大后,嗓子变声,被合唱团赶了出来,从此他流落街头,尝尽了世间的艰难

困苦。幸运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发现,并得到了他的救助,才勉强活了下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他一生最为艰苦的时期。虽然生活困窘,但他热爱音乐的信念从未动摇,他努力学习音乐,最终得到了匈牙利贵族保尔·艾斯特哈齐的帮助,成为这位侯爵的宫廷乐师。此后,海顿生活安定,直到晚年。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由于他性格开朗、善良、质朴、诚恳,因此他的作品听起来总有一种宁静、乐观的感觉,而不像贝多芬的音乐那样具

a、生平:海顿(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他从小便受到民间音乐、教堂音乐的熏陶,并显示出超人的音乐才华,曾长期在宫廷中任职。

b、地位:海顿在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先辈的成就,进行摸索、试验、成熟、定型,被后人称为“交响乐之父”。

c、贡献:海顿是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上百部交响曲,84首弦乐四重奏、54首钢琴奏鸣曲及歌剧、清唱剧、弥撒曲等。他奠定了欧洲古典时期的交响乐和室内乐的规范,形成了德奥音乐经久不衰的优良传统。

海顿的创作手法,更是使后人受益非浅,包括莫扎特、贝多芬等著名的音乐家,还被莫扎特、贝多芬称为“海顿老爹”。在把交响曲从贵族客厅中解放出来的道路上,海顿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是18世纪完美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d、音乐风格:具有热烈洒脱的主旋律和充满活力的节奏,并应用了活泼明快的乡村舞曲素材。音乐明快、乐观、幽默,充满了生气,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海顿是德国国歌的曲作者,海顿更是“倍受尊敬的音乐大师”、“慈祥的音乐家”,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海顿的这首闻名世界的《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三、学习新课(分段欣赏、分析):

变奏一:

(1)这段小提琴的演奏,你感受到什么变化?

(2)保持了主题结构,主旋律改用了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第一小提琴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相衬托,与主题相比略显活跃,好像在翩翩起舞。

变奏二:

(1)这段变奏改变了什么?音乐的力度如何?(变调性ff)

(2)转到C小调,在第二乐段的第三句,乐队的强奏加之定音鼓的衬托,显现出惊人的力量,再次出现了“惊愕”的效果。

变奏三:

(1)这段旋律的情绪如何?改变了什么?(幽美、舒展变节奏p)

(2)返回到C大调,旋律分别由双簧管和小提琴、长笛奏出,音乐优美而舒展,形成了天使般的二重奏。

变奏四:

(1)这段的音乐气氛怎么样?(热烈)

(2)第一乐段是管乐队的强奏;第二乐段有弦乐和大管轻轻奏出如歌似的柔弱;第三乐段中,乐队再次使用了有定音鼓参加的乐队全奏,气氛更加的热烈,第三次出现“惊愕”的效果。

汉堡港的变奏

十四汉堡港的变奏 柯岩 备课时间 2016年5月20日星期五 教材分析 《汉堡港的变奏》节选自长篇报告文学《船长》。文章首先通过对汉堡港非同寻常的“骚动”的描写,引出来了我国远洋轮“汉川号”在德国汉堡港引起的轰动;接着叙述了一贝汉廷船长为代表的中国船员依靠“配载图”和“说明”争得贵重设备装载权的经过,以及吉亚特态度转变和严谨的验货师在“未等绑扎完毕就开来了验货证明”等情节,歌颂了中国船员为祖国赢得荣誉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表达了对具有敬业乐业精神和开拓创新意识的中国船员的崇敬之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综合运用多种叙述方法的写作特点;了解本文将记叙、议论、描写有机结合的写 2.作方法,并学会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 3.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时所运用的烘托和陪衬的手法。 4.学习以贝汉廷为代表的中国海员的科学态度、实干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所叙述的主要事件,塑造的主要人物。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文章的多种表达方式,感知人物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情感引导法提出问题法自我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通过陶冶学生的情感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1984年,许海峰用“零的突破”摘掉了中国“东亚病夫”的帽子;2004年,刘翔用风一般的速度证明了黄种人也能在短跑直道上胜出;2008年,汶川灾区人民在灾难之后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的团结精神令世界惊叹……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有力地证明了“我行”! 其实这种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就记录下了令所有中国人激动的一刻。 二、作家作品介绍 柯岩,当代儿童文学女作家,诗人。本名冯恺,原籍广东南海,1929年生于河南郑州。中学时代生活贫苦,曾积极参加学生民主运动。1948年考入苏州社会教育学院戏剧系学习。1949年苏州解放后,参加革命,到北京青年艺术剧院工作。从1954年开始在《人民文学》、《中国少年报》等刊物上发表儿童诗,受到广大儿童和少年读者的热烈欢迎。1956年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从事专业创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艺术家协会。主要作品有:儿童诗集《小兵的故事》、《大红花》、《最美的画册》、《我对雷锋叔叔说》,诗剧合集《“小迷糊”阿姨》,剧本《娃娃店》、《双双和姥姥》、《相亲记》等。1978

惊愕交响曲 赏析教程文件

惊愕交响曲赏析

精品资料 惊愕交响曲赏析 相信很多朋友都喜欢阿甘说的一句话:“生活像一盒巧克力,永远不知道下一颗的滋味”(《阿甘正传》)。阿甘活的简单、执着、纯洁、质朴,如果阿甘也会作曲,相信他的音乐也会充满善良、诚挚并且不乏幽默感。在西方作曲家中,海顿就是一位性格淳朴开朗、亲切幽默、生活气息浓郁的大师级人物,初听他的《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肯定会被第二乐章中间突然奏出的有力和弦吓一跳。其实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前方或许是妙趣横生、或许是艰难险阻,生命旅程上会发生什么谁都难以预料。 这部乐曲的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就好像我们平静的生活,每天从早晨一起床就开始忙碌,上班、工作、下班、回家,平凡,简单,质朴。时间就在我们的单纯而忙碌中渐渐流失,悄无声息但在不断前进。 时光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人而停下脚步,平静的日子也终有结束的一天。就像第二乐章,曲速逐渐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就像生活中的突发变故,让人措手不及。这一部分也是整部交响乐最为精彩的部分,其中共有五次变奏,用小提琴和木管来体现。就像人们在面对重大变故时的心情,又惊喜、有痛苦、有无奈、有高兴,起起伏伏,变幻莫测。 这时,乐曲演奏到第三乐章。整个第三乐章采用的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因为不管我们的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变故,开心的,痛苦的,最终都会过去。就像一颗投入湖水的石子,虽然会激起片片涟漪,涟漪有大有小,但不论如何,湖面最终都会恢复平静,一如最初。生活中会有各种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汉堡港的变奏》..

《汉堡港的变奏》.. 课堂教学设计Ⅰ一、教学目标一理解本文综合运用多种叙述方法的写 作特点。 二了解本文在叙述中将记叙、议论、描写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时所运用的烘托和陪衬的手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分析全 文共 35 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1~7 段写中国汉川号货轮改变了汉堡港的节奏。 第二部分 8~32 段写中国汉川号货轮引起汉堡港变奏的原因——破例 装载一套贵重设备,胜利完成了高难度的装船任务。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按装船事件的三个环节,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 8~19 段写贝汉廷以极其详尽的配载图和极科学的说明维护了 装运本国急需设备的权利。 第二层 20~27 段当在与西德工头吉亚特较量之后,贝汉廷组织全船 技术力量出色完成了装货任务。 第三层 28~32 段写由于贝汉廷的严格要求,船员们艰苦奋战,装运 的货物绑扎得无懈可击。 第三部分 33~35 段写汉堡港变奏的热烈场面,赞美引起汉堡港变奏 的汉川号船长贝汉廷。

二课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他?分析中心 人物是汉川号船长贝汉廷。 文章采取以下三种方法来刻画他首先,是正面描写。 例如,写他率部下共同奋战制订配载图,写装载成功后,他没有频频 谢幕,却满头大汗地躲在船舱里,婉谢记者拍照,这些正面描写,写出了 他强烈的责任心和谦逊淳朴的性格。 其次是侧面描写。 例如,在写绑扎和检验这两个情节时,文章从验货师由吓唬、挑剔, 到后来未等绑扎完毕就开来了检货证明,这就从侧面衬托出贝汉廷杰出的 指挥才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 再次是在对照中来表现人物性格。 例如,通过吉亚特从傲慢、固执到被动、认输的前后对照,衬托出贝 汉廷的有胆有识。 三题目中的变奏指什么?可否将题目改为轰动汉堡港的特大新闻? 分析变奏是个音乐名词,它是指某一主题音乐的变形,即用变换旋律、节 奏、调式等手法来使乐曲发生变化。 用变奏方法构成的乐曲,有时甚至比原曲更吸引人。 作者把汉堡港的正常活动比作一支乐曲,这支乐曲是惊涛骇浪和台风 都改变不了的,但是以贝汉廷为船长的中国汉川号货轮的到来,却一下子 就改变了这个古老港口的节奏,让它奏出了新的变奏曲——中国人也是好 样的。 题目含蓄、新颖、内涵丰富,又具有贯串全文的作用,改题却达不到

《雁门太守行》.._模板

《雁门太守行》.._模板 李玲 1.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3.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4.理解重点句子。

涛作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5.朗读背诵。 作者邮箱:lsjls@https://www.sodocs.net/doc/054380402.html, [1] 《雁门太守行》..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本文综合运用多种叙述方法的.写作特点。 (二)了解本文在叙述中将记叙、议论、描写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时所运用的烘托和陪衬的手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 分析:全文共3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7段)写中国汉川号货轮改变了汉堡港的节奏。 第二部分(8~32段)写中国汉川号货轮引起汉堡港变奏的原因——破例装载一套贵重设备,胜利完成了高难度的装船任务。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按装船事件的三个环节,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8~19段)写贝汉廷以极其详尽的配载图和极科学的说明维护了装运本国急需设备的权利。第二层(20~27段)当在与西德工头吉亚特较量之后,贝汉廷组织全船技术力量出色完成了装货任务。第三层(28~32段)写由于贝汉廷的严格要求,船员们艰苦奋战,装运的货物绑扎得无懈可击。 第三部分(33~35段)写汉堡港变奏的热烈场面,赞美引起汉堡港变奏的汉川号船长贝汉廷。 (二)课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他? 分析:中心人物是汉川号船长贝汉廷。 文章采取以下三种方法来刻画他:首先,是正面描写。例如,写他率部下共同奋战制订配载

《惊愕交响曲》赏析

《惊愕交响曲》 我对交响乐的了解其实并不多,只是偶尔看电视的时候有时会看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但是对于海顿的《惊愕交响曲》我却印象颇深。曾经有一款非常喜欢的乐曲弹奏类游戏,其中的电音改编版的《惊愕交响曲》还有德沃夏克的《幽默曲》是我的最爱。大二的下学期我选修了《中外交响乐赏析》这门选修课,让我不禁想把我了解的这首《惊愕交响曲》分析给大家。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又被称为“交响乐之父”,我想就算再不了解交响乐的人也会有所耳闻。但大家可能有所不知的是,他还是现德国国歌的作者。他最大的贡献是,把交响乐固定成为四个乐章,给了交响乐一个基本格式。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海顿自幼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但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至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后两次去伦敦旅行,写了十二部《伦敦交响乐》,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从此名震全欧。他的创作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他的音乐旋律丰富,经常流露出纯朴开朗的乡间气息。在四重奏创作中,常用“说话的原则”,即把各部的主题彼此象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此外,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着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 海顿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是海顿最为著名的交响曲之一,与海顿的其他几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古典交响乐的丰碑,乐曲中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民间歌舞气息和明快欢乐的情绪。关于《惊愕交响曲》的创作,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1791年的伦敦,听音乐会是王公贵族绅士淑女们的一种社交礼仪,各个皇室贵族不管喜不喜欢音乐,为了面子都要出席音乐会,每每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幽默的海顿知道后,写出了这部《惊愕交响曲》,据说海顿本人曾说这样的话:“那会叫女士们受惊地跳起来。”他故意在第二乐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很强的属七和弦。新作品演奏那天,音乐厅座无虚席,大家都想见识一下这是什么音乐。当乐队演奏到那段旋律时,那些睡着的绅士贵妇们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剧场。乐曲演奏完了,大家恍然大悟,海顿和观众们都开始哈哈大笑。这部交响曲因此而成名,于是后人也就给此曲冠以“惊愕”的标题。 这部乐曲的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乐曲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而其中第二乐章是整个交响曲四个乐章中最受欢迎、最为流传的乐章,也是海顿交响曲中最为熟知的一首。其主题因为充满了一种内在美和魅力,也被用入到作者的著名清唱剧《四季》的一首咏叹调中。乐曲采用变奏曲的形式,主题简单而朴实,为后来的变化发展留下很大的空间,初次出现由小提琴轻柔地演奏,第一变奏时声音更轻,然后导致全乐队爆发性的一击。第二变奏,在原有的基础上,木管在句尾的空拍出奏出短小旋律,与主题相呼应;第三变奏一开始,调性从大调转至小调,音色上,明显分出厚重与清淡来,形成对比;进入到第四变奏后,主要乐器移到木管声部,采用了加花变奏手法;第五变奏也是最后一个变奏,弦乐、管乐及鼓合奏,情绪已与第一次出现时差距较远,在同一个短小的同样是以主题动机作为发展素材的尾声中,轻盈地结束了这个乐章。交响乐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号召力。《惊愕交响曲》在众多交响乐中具有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音乐爱好者。我希望以后能有机会亲临音乐会现场,更深刻地体会交响乐的独到魅力和海顿《惊愕交响曲》的“惊愕”之处。

《惊愕交响曲》教案

《惊愕交响曲》 【作品概述】 《惊愕交响曲》,作者在力度的表现手法上,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典交响套曲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其中第二乐章通常是抒情的慢板乐章。在《惊愕交响曲》这部作品里,海顿却出人意料地在第二乐章中用极弱的力度陈述主题后,立即加上乐队全体的强奏,使观众为之愕然而得此名。像这样的力度和情绪的对比及其所产生的效果,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来看,这却是一大创举。 【教学目标】 1、发展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感受能力。 2、了解音乐大师——海顿,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3、了解变奏的四种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哼唱和记住《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 2、感受、体验并表现乐曲中力度的变化。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力度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初听): 1、同学们,你们知道“惊愕”是什么意思吗?对了,就是“惊奇、错愕”的意思。为什么这首曲子叫“惊愕交响曲”呢?我们还是去亲身体验一番吧!(初听全曲)在欣赏的同时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a、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b、为什么用“惊愕”作为该乐章的标题?(引出海顿“惊愕”的设计) 2、音乐欣赏完了,说说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用“惊愕”做标题? 其实,这段音乐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呢!听音乐会是欧洲古代王公贵族、绅士淑女们的一种社交礼仪,各个皇室贵族不管喜不喜欢音乐,为了面子都要出席音乐会。但是在音乐会开始之后,很多人都闭上眼睛,陶醉在柔美的音乐之中,有的还忍不住开始打盹。这位幽默的音乐家于是就想出了一条妙计,决定和观众开一个小玩笑。这首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在静谧安详的曲调中,突然想起几次强有力的震撼声,让那些正在打瞌睡的贵族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哦,原来是音乐家在跟她们开玩笑呢!后来,这首以“惊愕”命名的交响曲

惊愕交响曲

《惊愕交响曲》教案 通化市外国语学校:李岩 【作品概述】 《惊愕交响曲》是人民音乐出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首欣赏曲目,在本册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作者在力度上的变现手法,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惊愕交响曲》这部作品里,海顿却出人意料地在第二乐章中用极弱的力度陈述主题后,立即加上乐队全体的强奏,使观众为之愕然而得此名。像这样的力度和情绪的对比及其所产生的效果,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来看,这却是一大创举。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到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作品中,整节课的听赏程序是:整体聆听——主题赏析——整体复听。从开始导入中去调动学生的主题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对作品和海顿的兴趣,并主动去了解和探索。在初步整体聆听时,感知音乐的主题思想。主题赏析过程中,利用聆听,分析音乐要素,演唱音乐主题,分辨乐句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思维,发展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感受能力,分辨乐曲的曲式结构,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最后整体聆听,师生共同表现融入到作品中,最终让学生在发展音乐听觉思维方面和感受理解音乐方面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聆听作品,了解变奏曲式及变奏曲式的创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聆听分析作品,完成教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作品,使学生了解海顿的创作风格,使学生更加关注他的作品,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惊愕交响曲》旋律的主题。 2、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及其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师活动】 一、故事导入: 导入音乐史上的《惊愕交响曲》作品背景:据说18世纪的伦敦的观众为表现自己的高雅与高贵,经常特意到剧院观看与聆听此类音乐,但在听的时候经常打瞌睡,当年海顿很讨厌那些在音乐会上打盹的观众们,于是就用此办法来使她们惊醒。 二、完整聆听《惊愕交响曲》 1、带情景聆听作品 想象同学们自己就是18世纪的伦敦的观众,到剧院观看与聆听音乐会 2、带问题聆听作品 要求:乐曲中出现了几次惊愕? 哪个乐句在乐曲中反复出现?给你印象最深的乐句是怎样的旋律(音乐主

高三语文:《汉堡港的变奏》..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 / 高三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汉堡港的变奏》..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三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本文综合运用多种叙述方法的写作特点。 (二)了解本文在叙述中将记叙、议论、描写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时所运用的烘托和陪衬的手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 分析:全文共3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7段)写中国汉川号货轮改变了汉堡港的节奏。 第二部分(8~32段)写中国汉川号货轮引起汉堡港变奏的原因——破例装载一套贵重设备,胜利完成了高难度的装船任务。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按装船事件的三个环节,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8~19段)写贝汉廷以极其详尽的配载图和极科学的说明维护了装

运本国急需设备的权利。第二层(20~27段)当在与西德工头吉亚特较量之后,贝汉廷组织全船技术力量出色完成了装货任务。第三层(28~32段)写由于贝汉廷的严格要求,船员们艰苦奋战,装运的货物绑扎得无懈可击。 第三部分(33~35段)写汉堡港变奏的热烈场面,赞美引起汉堡港变奏的汉川号船长贝汉廷。 (二)课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他? 分析:中心人物是汉川号船长贝汉廷。 文章采取以下三种方法来刻画他:首先,是正面描写。例如,写他率部下共同奋战制订配载图,写装载成功后,他没有频频“谢幕”,却“满头大汗地躲在船舱里”,“婉谢”记者拍照,这些正面描写,写出了他强烈的责任心和谦逊淳朴的性格。其次是侧面描写。例如,在写“绑扎”和“检验”这两个情节时,文章从验货师由吓唬、挑剔,到后来“未等绑扎完毕就开来了检货证明”,这就从侧面衬托出贝汉廷杰出的指挥才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再次是在对照中来表现人物性格。例如,通过吉亚特从傲慢、固执到被动、认输的前后对照,衬托出贝汉廷的有胆有识。 (三)题目中的“变奏”指什么?可否将题目改为“轰动汉堡港的特大新闻”? 分析:“变奏”是个音乐名词,它是指某一主题音乐的变形,即用变换旋律、节奏、调

海顿《惊愕交响曲》赏析[精.选]

海顿《惊愕交响曲》赏析 海顿是18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重要作曲家和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奠基者。他的创作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确立了古典交响曲四个乐章的典型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海顿被后人推崇为“交响曲之父”与“弦乐四重奏之父”。其创作对古典乐派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海顿(1732—1809),出生于奥地利东部与匈牙利临近的车匠家庭。他8 岁入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唱诗班,8年的歌童生活使他获得早期的音乐教育。变声离开唱诗班后生活艰难,靠私人教课和弹伴奏为生。他曾当过那不列斯歌剧作曲家波尔波拉的钢琴伴奏和侍仆,因而随其上过几次作曲课。1761年,他加入埃斯特哈齐家族宫廷的乐队,后成为乐长。在宫廷的近30年里,他创作了他的大部分作品。1790年尼古拉斯公爵趋势,宫中音乐组织解体,他迁居维也纳。1791年和1794年两度访问英国,他创作演出了12首《伦敦交响曲》大获成功。晚年创作出了两部著名的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 海顿共创作了108首交响曲、68首弦乐四重奏和协奏曲、嬉游曲等其他器乐作品;声乐作品有26部歌剧和4部清唱剧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它们确立起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体裁风格。交响曲海顿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首先因为他是一位交响曲作曲家。他并非交响曲体裁的首创者,早在巴赫和亨德尔的时代,就已有人为这个领域作了准备,开拓了道路。但海顿继承了先辈的成就,确立了交响曲的规范,所以有人称他为“交响曲之父”。 在接触和聆听了海顿的作品之后,我对那部《惊愕交响曲》印象最为深刻。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是其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与他的其他几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古典交响乐的丰碑,乐曲中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民间歌舞气息和明快欢乐的情绪。关于《惊愕交响曲》的创作,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1791年的伦敦,听音乐会是王公贵族绅士淑女们的一种社交礼仪,各个皇室贵族不管喜不喜欢音乐,为了面子都要出席音乐会,每每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幽默的海顿知道后,写出了这部《惊愕交响曲》,据说海顿本人曾说这样的话:“那会叫女士们受惊地跳起来。”他故意在第二乐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很强的属七和弦。新作品演奏那天,音乐厅座无虚席,大家都想见识一下这是什么音乐。当乐队演奏到那段旋律时,那些睡着的绅士贵妇们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剧场。乐曲演奏完了,大家恍然大悟,海顿和观众们都开始哈哈大笑。这部交响曲因此而成名,于是后人也就给此曲冠以“惊愕”的标题。 这部乐曲的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乐曲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而其中第二乐章是整个交响曲四个乐章中最受欢迎、最为流传的乐章,也是海顿交响曲中最为熟知的一首。其主题因为充满了一种内在美和魅力,也被用入到作者的著名清唱剧《四季》的一首咏叹调中。乐曲采用变奏曲的形式,主题简单而朴实,为后来的变化发展留下很大的空间,初次出现由小提琴轻柔地演奏,第一变奏时声音更轻,然后导致全乐队爆发性的一击。第二变奏,在原有的基础上,

幼儿园小班音乐欣赏:惊愕交响曲.doc

幼儿园小班音乐欣赏:惊愕交响曲 一、活动前思考1、设计意图:本次活动音乐选自海顿的第94交响曲片段,音乐有较明显的强度与力度变化。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故事、图谱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结构与强度、力度的变化,并引导孩子用身体动作的幅度力度的变化来表现乐曲力度结构的变化。2、重点难点: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表现惊愕的感觉以及学习一下一下根音乐做简单的动作。难点是:用身体的幅度、力度来表现音乐力度的变化。二、过程实录(一)活动目标:1、感受音乐神秘感,突出表现的强力度带给人的惊愕、震撼的感觉。2、学习一下一下地跟音乐做简单的身体动作,用身体动作的幅度、力度来表现音乐力度的变化。3、学习用轻松、愉快的即兴舞蹈来表现享受音乐。(二)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课前开展过猫和老鼠的游戏,让幼儿有游戏的经验。2、物质准备:音乐,图谱,小猫、小老鼠的头饰。3、空间准备:活动前幼儿的位置摆成半圆形,以利于幼儿进行表演。(三)活动过程:1、幼儿随音乐进入活动室,并做简单的动作。*小老鼠们,猫在睡觉,妈妈带你们去玩吧!(教师带领幼儿做简单的热身动作)*随着音乐幼儿走进活动室,坐在座位上。评析: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幼儿游戏情景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兴趣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引发了兴趣,熟悉了乐曲的旋律,就为以下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2、播放乐曲,并通过故事帮幼儿理解曲子。*小老鼠们,你们开不开心啊?现在妈妈给你们带来一首非常好玩的音乐,咱们一块来听听吧!(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音乐)*(听到特别响的声音时,教师做

出吓一跳得感觉),刚才怎么回事啊?妈妈吓了一跳,你们有没有吓一跳啊,你们为什么也会吓一跳啊?妈妈听出了里面的音乐是不一样的,你们有没有听出来啊?听出来的小老鼠告诉妈妈你听到的音乐是怎么样的,看看是不是跟妈妈一样的?(请幼儿说出音乐的不同,大胆说出自己的感觉)*我的小老鼠真能干,听出了音乐里不一样的声音,其实这首曲子还藏着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呢,这是一个关于猫和老鼠的故事,现在妈妈跟你们来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和着音乐讲述故事)*妈妈把故事讲完了,刚才音乐响的时候妈妈的脚步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妈妈的脚步是这样的呢?音乐轻的时候妈妈的脚步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妈妈的脚步是这 样的呢?为什么妈妈会吓一跳呢?那吓一跳的时候是什么音乐啊?我吓 了一跳,你有什么感觉?(然后引导幼儿说出吓一跳的感觉尝试做吓一大跳的动作。让幼儿分别学习脚步重与轻的动作。)评析:本环节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吓一跳的感觉尝试做吓一大跳的动作。让幼儿分别学习脚步重与轻的动作,解决活动中的重点。3、看图谱听音乐讲故事,让音乐与图谱提示的符号及故事情节线索建立联系。教师出示图谱,引导幼儿欣赏音乐。*我的小老鼠表现得真好,妈妈把去厨房的路都画下来了,你们看这是什么?是老鼠的脚印,我们看看这些小老鼠的脚印有什么不一样的?为什么?想想刚才的音乐,看看这里的脚步,我看哪个小老鼠能发现其中的秘密。我们再来听一遍音乐你们说的是不是这样的。(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再次欣赏音乐)3

汉堡港的变奏教案

一汉堡港的变奏 教学要求 1. 了解本文的思路与结构,学习倒叙、插叙和概叙、细叙的叙述方法以及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 学习本文形象、生动、富有感情的语言。 3. 从贝汉廷身上吸取精神力量,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和严谨踏实的作风。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也就是用多种文学手段叙述真人真事。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标题入手,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所叙述的主要事件、塑造的主要人物。在这一基础上,再深入体会文章在写人、叙事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特点。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作家和作品简介 2.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预习新课。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初中阶段曾学习过一篇《周总理,你在哪里》,它的作者是谁?(学生回答:柯岩。教师补充:柯岩,当代女作家,诗人。原名冯恺,1927年出生于河南郑州,1948年入苏州社会教育学院戏剧系,1949年苏州解放即参加革命,到北京青年艺术剧院工作,1980年以作家代表团成员身份访问西德,现任《诗刊》副主编,《儿童文学》编委。她为孩子们创作了不少富于教育意义和生活情趣的戏剧和诗歌。1979年发表了《周总理,你在哪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1980年出版散文报告文学集《奇异的书简》。该

集中的《船长》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写于1979年9月,曾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船长》中描绘的贝汉廷,是中国远洋公司上海分公司著名老船长,曾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航海系。他从做一名水手开始海上生活,年青时历尽艰难岁月。全国解放后,他从实习二副升为船长,过硬的航海技术深得外国人折服。“十年动乱”中历经沧桑。由于对祖国航海事业的热爱,他终于重返大海。在远航中,他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充满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激情,被外国友人誉为“邓小平式的船长”。原文共九节加一段引子。)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汉堡港的变奏》就是从这篇报告文学中选取的第一节,题目是原有的。(板书课题:一汉堡港的变奏) 二、预习新课 1. 请3-4位同学朗读课文。 2. 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完成预习思考题。 预习思考题: (在黑板上将标题中的“变奏”二字加上着重号)“变奏”原是一个音乐名词,它指某一主题音乐用变换旋律、节奏、调式等手法使乐曲发生变化。用“变奏”构成的乐曲,有时比原来的乐曲更优美、动听。那么,在这篇文章中原来的“乐曲”指的是什么?“变奏”又指的是什么呢?用“变奏”为题,有何好处? 首先,记叙文要直接或间接地交代清楚“六要素”,那么本文所叙述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其次,记叙文要选好叙述人称。本文运用何种人称来进行叙述? 第三,记叙文要恰当使用叙述方式。本文采用了哪些叙述方式? 第四,记叙文要按一定线索组织材料,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板书设计 一汉堡港的变奏 一、作家、作品简介

惊愕交响曲说课稿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说课稿 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朱月红 一、教学背景说明: (一)、教材说明: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初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古典乐派”,本课为第一课时。古典乐派是欧洲音乐发展中继巴洛克音乐之后、浪漫主义音乐之前的一个音乐流派,主要以“交响乐”的形式出现。作者海顿被称为“交响乐之父”,是古典乐派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因此,本课在初一、初二年级学习内容的衔接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初中阶段学生了解欧洲音乐发展及相关文化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二)学生情况 1、初一年级大部分学生已具有初步的听辨、感知、理解、判断能力,但对外国作品和音乐家了解极少,对欧洲音乐作品的聆听兴趣不是很高,但他们对作品背后的故事较感兴趣,可借用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聆听兴趣; 3、初一阶段的学生比较活跃并富于幻想,乐于进行音乐活动,可引导他们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 2、我校学生音乐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音乐知识相对薄弱,实际授课中需要及时渗透对音乐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说明: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作品的欣赏逐渐喜欢欧洲音乐,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通过创编活动,树立小组合作意识,增强自信心和创新精神。 2、过程与方法: 聆听音乐片段,感受音乐变化,探究音乐表现要素和变奏手法;模仿变奏手法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简单的音乐创编; 3、知识与技能: 了解海顿生平;会唱并记住主题旋律,能够听辩出主题的不同变奏;理解变奏曲式、变奏手法、力度的作用等相关音乐知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感受作品风格,体验音乐情绪;分析作品变奏手法,理解什么是“变奏曲” 2、难点:分析变奏手法(交响乐的结构一般都比较庞大,学生理解比较困难)。(三)、教学方式: 聆听、感受为主,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分析变奏手法,并进行模仿创编 (四)、技术准备: PPT课件(含音频、视频等音响资料) 三、教学过程说明: 本课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六个步骤: (一)情境创设: 聆听教师弹奏《小步舞曲》,回答相关问题:作品的名称、作者及所属流派。 大部分学生都能答出初一上学期已经学过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自然导入本课:“巴洛克音乐的结束也预示着一个新的乐派的诞生,就是今天要学的古典主义音乐”。这一

谈语文教材文体划分

谈语文教材文体划分 我国语文教材目前采用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这样的文体划分方法,从现有的材料看,当始于上个世纪初,当时龙伯纯在《文字发凡》(1905)中引进日本武岛又次郎《修辞学》中论文体内容,将文章分为记事文、叙事文、解释文、议论文四类。其后,陈望道、黎锦熙、叶圣陶、夏丏尊等语文学家在各自的著作中都采纳了这种划分。1922年“壬戌新学制”颁布后,这一划分开始进入中小学教材,并一直沿用至今。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实践,人们开始意识到这样的划分存在较大的问题。首先,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划分和文学划分的关系不清楚,比如在语文教材的单元编排中,文学类的小说有时直接划入了记叙文,文学类的杂文更是一直来就作为议论文。其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的关系也不清楚,常常是四者并列,出现逻辑划分的错误。因此在放开教材编写权限的今天,出现了淡化、甚至取消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划分的意见,有些教材(比如上海H版语文教材)已经不再以此编排单元。但是,我认为这只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从积极的态度看,我们应该首先搞清这样划分的理由。只要稍加研究,我们就能发现,现在这样的文体划分,并非五四前贤的本意。 事实是,本世纪初,中国的写作理论开始广泛借鉴西方的文体分类法,即先把所有的文章分为美术文与实用文两类。美术文简称“美文”,相当于文学,又分为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实用文又称应用文,又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对此,当时的语文前辈们都表述得很清楚。比如:陈独秀早在“五四”时期为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作后记中就提出:“文之大别有二,一曰应用之文,一曰文学之文。”蔡元培在《论国文的趋势及国文与外国语及科学的关系》中也说:“国文分两种:一种实用文,在没有开化的时候,因生活上的必要发生的;一种美术文,没有生活上的必要,可是文明时候不能不有的。”而叶圣陶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则说:“文学之外,同样包在国文的大范围里头的还有非文学的文章,就是普通文。这包括书信、宣言、报告书、说明书等等应用文。”当时的教材也采纳了这种意见,比如1923年至1928年间的中学语文课程,初中有“应用文”“文艺文”“钟文尺牍”的对举;高中有“应用文”“美文”的对举。 这样的划分,在逻辑上应该说是非常清楚严谨的,属概念、种概念,上下位系统,都交代得很明白: 这样的划分,是和当时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相关的,就是注重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刘半农在《应用文之教授》(《新青年》第四卷第1期,1918年1月版)中说:“学校的写作教学绝不是培养文学家,但学生却要学习工作生活用得着的文体,因此,应用文应当是作文教学的主要文体。”梁启超在1922年写的《作文教学法》中说:“中学学生以会作应用之文为最要。”蔡元培在《国文之将来》中说:“学生将来要研究学问或从事其他社会工作,因此国文教学应以实用为主”。叶圣陶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说:“中学生要应付生活,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就不能不在文学之外,同时以这种普通文为对象。”又在《关于作文教学》中说:“要求学生要学好(应用)作文,在中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至于作诗作小说,并不是人人所需要,学生有兴致去试作,当然绝对不宜禁止,但是这并非作文教学的目标。”这些意见,绝非仅仅是五四时期的一时之论,而是语文前辈们深思熟虑终身坚持的观点。比如到了1981年,在中国写作学会常务理事会上名誉会长叶圣陶针对长期来高校写作课“重文学,轻实用”的倾向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

2020智慧树,知到《交响音乐赏析》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交响音乐赏析》章节 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交响音乐赏析》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乐队构成中,有: A:弦乐器家族 B:木管乐器家族 C:铜管乐器家族 D:打击乐器家族 E:色彩乐器家族 答案: 弦乐器家族,木管乐器家族,铜管乐器家族,打击乐器家族,色彩乐器家族 2、欣赏音乐,是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过程。 A:对 B:错 答案: 对 3、音乐的鉴赏能力只有一少部分人具备。 A:对 B:错 答案: 错 第一章

1、被称为交响乐队的“心脏”的是 A:木管组 B:铜管组 C:弦乐组 D:打击乐器组 答案: 弦乐组 2、兼具木管与铜管的音色,在乐队中起到“粘合剂”作用的乐器是 A:小号 B:圆号 C:单簧管 D:大管 答案: 圆号 3、以下属于色彩功能组的乐器是 A:大提琴 B:定音鼓 C:英国管 D:竖琴 答案: 竖琴 4、下面这些乐器哪个是单簧管? 1号图

长笛.jpg 2号图 单簧管.jpg 3号图 小提琴.jpg 4号图 小号.jpg A:1号图 B:2号图 C:3号图 D:4号图 答案: 2号图 5、下面这些乐器哪个是圆号? 1号图 小号.jpg 2号图 双簧管.jpg 3号图 圆号.jpg 4号图 单簧管.jpg A:1号图

B:2号图 C:3号图 D:4号图 答案: 3号图 第二章 1、旋律构成的基本方法有: A:跳进 B:模进 C:同音反复 D:阶进 E:和弦 答案: 跳进,模进,同音反复,阶进 2、旋律织体有: A:单调 B:主调 C:复调 D:改变织体 E:模进 答案: 单调,主调,复调,改变织体 3、卡农是主调织体的构成方法之一。 A:对 B:错

海顿《惊愕交响曲》赏析学习资料

海顿《惊愕交响曲》 赏析

海顿《惊愕交响曲》赏析 海顿是18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重要作曲家和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奠基者。他的创作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确立了古典交响曲四个乐章的典型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海顿被后人推崇为“交响曲之父”与“弦乐四重奏之父”。其创作对古典乐派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海顿(1732—1809),出生于奥地利东部与匈牙利临近的车匠家庭。他8岁入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唱诗班,8年的歌童生活使他获得早期的音乐教育。变声离开唱诗班后生活艰难,靠私人教课和弹伴奏为生。他曾当过那不列斯歌剧作曲家波尔波拉的钢琴伴奏和侍仆,因而随其上过几次作曲课。1761年,他加入埃斯特哈齐家族宫廷的乐队,后成为乐长。在宫廷的近30年里,他创作了他的大部分作品。1790年尼古拉斯公爵趋势,宫中音乐组织解体,他迁居维也纳。1791年和1794年两度访问英国,他创作演出了12首《伦敦交响曲》大获成功。晚年创作出了两部著名的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 海顿共创作了108首交响曲、68首弦乐四重奏和协奏曲、嬉游曲等其他器乐作品;声乐作品有26部歌剧和4部清唱剧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它们确立起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体裁风格。交响曲海顿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首先因为他是一位交响曲作曲家。他并非交响曲体裁的首创者,早在巴赫和亨德尔的时代,就已有人为这个领域作了准备,开拓了道路。但海顿继承了先辈的成就,确立了交响曲的规范,所以有人称他为“交响曲之父”。

标点符号教案

标点符号 这么一个人,由于他老是说能少花力气就少花力气,所以大家都叫他老懒。一次,老懒出远门做生意去了。不久给家里来了一封信。我们来看看信的内容:“儿的生活好痛苦也没有粮食多病少挣了很多钱”。老两口拆开信一看傻眼了,这该怎么读啊?同学们,你们来帮着读读。你这个可是好消息呀!哎呀,你这个可是坏消息呀! 这个老懒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呀?可把老两口给急坏了。 从这件事情当中,你体会到什么了?(标点符号在句意表达上有重要作用)板书:标点符号 一、会认标点符号 1、标点符号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在小学阶段我们应该掌握这些标点符号。一起来大声地读一读。 、(顿号),(逗号);(分号)。(句号):(冒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破折号)()(括号)《》(书名号)“”(双引号) 2、标点符号分为两大类 、,;。:?!都属于点号,表示文章的停顿和语气。 ……——“”《》()则属于标号,作用是标明,有的也表示语气。 二.会写标点符号 1、标点符号在我们的学习中有很大的作用,写文章离不开它,但是在书写时我们会出现很的错误。下面,我们来写一写这些标点符号,拿出作业纸 1、写在方格当中,要求书写美观,书写规范。 ①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都应该在稿纸上占一个字的位置。 ①引号、括号和书名号都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分别标在文字的前和后,并各占一个字的位置。 ②省略号的六个圆点、破折号的一直横都占两个方格,上下位置要居中。 2、标点符号都是处在句子当中的,平时作业时我们写着写着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出示不同情境下会如何去运用: 如:1、星期天,我在家看电视 一句话说完了,用什么标点符号?写在哪?你是怎么考虑的?还有哪些标点跟它一样? 得出:①点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不能写在一行的开头。 2、春天,花儿都开了,有桃花、杏花、迎春花 这儿用什么标点?怎么写?假如还有一格呢?假如少一格呢?还有谁跟它一样的?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刚才的书写规范吗? 得出:②破折号和省略号可以放在一行开头,但不可分开写在一行末尾和下一行开头两处。 3、星期天,我对妈妈说:“我想去买书,能给我钱吗?” 如果冒号后面多个格子,你会怎么写?现在为什么这样写呢?问号和后引号打算写哪?谁也是一样的?

《惊愕交响曲》

世界经典音乐赏评与比较期中论文 ————魅力十足的《惊愕交响曲》经过一段时间世界经典音乐赏评与比较的学习,我对中世纪以来的欧洲音乐有了很深的印象,但是其中海顿的《惊愕交响曲》却给我留下了最为记忆犹新的感觉,接下来就让我谈一谈我对这首交响乐的理解与认识。 作者海顿出生于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的一个贫困的车匠家庭。尽管父母都是劳动者,却都热爱音乐,为海顿接受音乐熏陶打下良好基础。海顿6岁离开父母进入童声合唱团,8岁被维也纳圣斯蒂大教堂接纳为唱诗班歌童,但不幸的是16岁起进入变声期,不得已退出合唱团,但也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基础。之后海顿辗转多地,品味了长达30余年的受雇于人的滋味,加之身体的病痛,让他饱尝了世间冷暖,但生活的重担仍未压垮他,他写出的作品仍旧幽默,悠闲轻快,明亮,富含宗教式的超脱。快乐和充满希望构成了海顿艺术的气质,这一点在他的《惊愕交响曲》中尤为得到体现。 这部交响曲从属于他晚年创作的《伦敦交响曲》,分为四个章节,而《惊愕交响曲》则属于第二乐章,其创作所采用的手法新颖,与海顿早年创作风格大相径庭,作品细腻而复杂,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嘲笑不懂音乐的贵族和附庸风雅的贵妇。因为海顿发现,在他演奏音乐时,许多贵族并不懂得欣赏,反而呼呼大睡,听音乐的目的只是为了附庸风雅,这让海顿很气愤,于是将心中的鄙夷与愤怒铸于这首《惊愕交响曲》之中,以幽默的曲调讽刺了这些贵族们。 在乐曲的开头,采用了比较安详以及柔和的小提琴弹奏,犹如一支摇篮曲,不光当时贵族们昏昏欲睡,事实上连我也被这样一种反复单调的复调演奏弄得直想打盹,但这样的表现正中了海顿先生的下怀,第二阶段刹那间乐队用最大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和弦声,打盹的贵族们被重重地吓了一跳,甚至还有的贵妇以为发生什么大事,想要逃离剧场,可谓丑态百出,穿越几百年后的今日,即使有了心理准备,我每次再听也会被这样的巨大反差吓得心脏一缩,这毫无疑问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精彩的地方,之后乐曲又恢复为平缓的节奏,但无论如何此时的我是再也不想睡觉了,相信贵族们的感受应该也与我类似吧。乐曲演奏完毕,达到了海顿预期的效果,贵族们的确出了洋相,但也表示了理解。此后,人们就把这部交响曲称为《惊愕交响曲》。 对于这部交响曲,第一次听的时候可能是设备问题,感触并不大,但私下欣赏时就越发觉得这是一部越听越有趣,越听越耐听的交响乐。以前总认为音乐的高潮出现需要缓慢的铺垫,让气氛一点一点推上至高点。但《惊愕交响曲》的确让我感到很惊愕,乐曲中多次出现弱音毫无预兆的变化为强音,乍一听似乎很突兀,但这也恰恰是它富有魅力,耐人回味的表现,让我始终处于一种很好奇很兴奋的状态,不断揣测下一个高潮会出现在哪里,而惊愕之后全曲结束一切归于平淡则让我又陷入到回味之中,总而言之,这部交响曲以其极大的魅力吸引着我,我希望以后也能有机会亲自听一听现场的演奏,让我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惊愕交响曲》的惊愕之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