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沪教版化学教案第二章__我们身边的物质

沪教版化学教案第二章__我们身边的物质

沪教版化学教案第二章__我们身边的物质
沪教版化学教案第二章__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

2.了解什么是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能进行区别;

3.了解排水集气法的基本原理;

4.简单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以及空气的污染和污染防治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判断空气的组成;

2.能区别简单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初步了解简单仪器的使用,学会简单的实验操作;

3.了解氮气、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4.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及预防大气污染。

过程与方法:

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的愉悦,学会观察、思考、分析、联想,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善于交流与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培养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空气的成分,纯净物、混合物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式:科学探究,实验——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1.你对空气了解多少;

2.你能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3.你能“捕捉”到空气吗?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积极发言的习惯。

一、探究空气的成分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 %,氦、氖、氩等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是混合物。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

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

讲解: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是一种有多种成分的气体,且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不相同的。

1.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2.观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归纳小结、整理知识。

引出混合物和纯净物概念,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讲述空气成分的发现史,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学生实验:“捕捉”空气的实验。

提问:怎样把一只集气瓶中的空气“捕捉”到另一只集气瓶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氮气和稀有气体

讲解氮气的性质和用途,使学生对空气中主要成分氮气用途有所了解。

植物吸收氮的原理:引导学生阅读并讲解,讲述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和它在生产和科研中的用途。

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知识面,形象、直观地了解稀有气体。

三、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

提问: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被污染后空气会造成哪些危害?

3.怎样防止空气被污染?

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日报:

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首要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环保意识。

小结: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教学目的:

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红磷,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重点难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仪器:集气瓶(5个装有氧气)、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蜡烛,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其次是(),还有(),()和(),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呢?

【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红磷的燃烧实验。

【问题引入】

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比如小白鼠的缺氧实验)而不是用肉眼去看?

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回答】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确认目标】这节课来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认识氧气的性质

【问题讨论】描述氧气物理性质。想一想,氧气有味吗?氧气溶于水吗?

【回答】无色、气体,无味,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

【回答】靠腮呼吸。氧气来自水中。

【结论分析】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不易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

(4)液态(沸点—183°C)、固态均为淡蓝色。

【问题讨论】

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

【阅读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白光。

2.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回答】二氧化碳

【结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请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阅读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这瓶氧气与前几瓶有何不同?瓶底铺少量的沙子(或少量水也可以),思考为什么?将铁丝加热至红伸入集气瓶中。

描述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提问】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的沙子(或水)?生成黑色固体的温度很高,掉到集气瓶底会怎样?

【讨论】会引起集气瓶炸裂。

【回答】防止集气瓶炸裂。

【结论】此黑色固体的名称是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铁缓慢氧化生成的红色的氧化铁。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请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阅读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

1.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

2.将燃着的硫粉伸入集气瓶中。现象: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提问】这种带刺激性气味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烟花、爆竹中的火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在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回答】防止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阅读实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1.将小半截蜡烛放在燃烧匙中,在酒精灯中点燃

2.把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现象:剧烈燃烧,蜡烛很快就燃烧完了,集气瓶内壁有小水珠。

3.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集气瓶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了什么?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回答】有水珠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结论】蜡烛(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问题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知,物质在较纯的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由此可见: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思考并回答】(更剧烈),(活泼)

【阅读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观察现象:木条燃烧起来了。

【提问】为什么残存火星的木条会再次燃烧起来?

【思考并回答】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它可助燃(支持燃烧)。

【问题讨论】如何证明一集气瓶中装的是氧气?

【回答】将带火星的木条抻入气体中,若木条燃烧复燃,则证明此气体为氧气。

结论: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以支持燃烧(助燃)

【讲述】我们说一种物质的性质决定了他的用途,那么,氧气有哪些用途?

二、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助燃)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木炭、硫、铁,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三、氧气的获得

教学目的:

知识: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

仪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夹、药匙。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问题引入】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问题】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工业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

教学意图:

通过复习空气的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空气制氧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阅读实验】分别用酒精灯同时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小结】用酒精灯加热氯酸钾至较高温度时产生氧气,加热二氧化锰不产生氧气。

观察记录:氯酸钾是白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后产生少量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同时加热的二氧化锰不产生气体,带火星木条没有变化。

教学意图: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阅读实验】将试管内的二氧化锰迅速倒入热的氯酸钾中,把带火星木条伸到管口内观察现象。

观察记录:热的氯酸钾中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

教学意图:

学会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对比。

【阅读实验】待试管内不再产生气体时再加入少量氯酸钾并加热,把带火星木条伸入管口内观察。

【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有无变化。

观察记录:试管内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

答:二氧化锰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发生变化。

教学意图:

通过认真分析实验的发生、发展和条件,找出规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氯酸钾氯化钾+氧气(催化剂):(2)加热高锰酸钾

教学意图:

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文字表达式,知道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起催化作用。【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用哪些仪器?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选用哪些仪器?

2.收集方法(1)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略重或密度比空气略大)

答:实验室制氧气需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酒精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选用的仪器有水槽、集气瓶、玻璃片。

教学意图:

从氧气的物理性质思考、认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制法的关系。

【问题】给试管中固体加热应如何操作?为什么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如何操作?为什么?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操作?

答:(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后炸裂试管。

(2)试管夹应夹持试管中上部。

(3)导管伸入试管内要短。

(4)先均匀加热,再将火焰固定在约品处加热。

用排水法收集完毕时,应先从水中取出导管再停止加热,防止水倒吸后炸裂试管。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伸入到接近瓶底。

教学意图:

培养正确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实验操作的关系。

【问题】用排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验满?如何检验氧气?

3.操作要求4.验满方法5.检验方法

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口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中检验;记录并加深理解。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理解。

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

学习目标:

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会鉴别二氧化碳。

2.学会通过观察实验,从中归纳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

3.使学生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4.了解二氧化碳的循环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两种反应的理解和区别。

教学用具:烧杯,试管,导管,酒精灯,集气瓶等

教学过程:

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

教师活动:讲解二氧化碳的循环图,讲述温室效应。

学生活动:说说你已经知道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的途径。

二、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实验:将二氧化碳倒入平衡杆上的右边袋子中,观察是否还保持平衡。

现象:不平衡,右边向下倾斜。

说明:右边比左边重。

结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2.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

二氧化碳有三态变化。二氧化碳灭火器中装的是液态二氧化碳,人工降雨和制造舞台人造云雾的是固态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就是人们常说的“干冰”,雪花状的。二氧化碳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

3. 实验:利用一瓶汽水讲解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

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

探究活动:向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灌适量的水,盖紧瓶盖后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塑料瓶瘪了。

说明: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了。

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2、演示实验:

现象: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加热后红色又变成紫色

提示: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

说明: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中时生成了酸性物质——碳酸,碳酸不稳定,受

热易分解,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碳酸

CO2H2O H2CO3

碳酸→二氧化碳+水

H2CO3CO2H2O

3、学生实验:

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变浑浊

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反应式: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

Ca(OH)2CO2 CaCO3H2O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2)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一般可燃物的燃烧;

(3)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判断下列反应是化合反应还是分解反应:

镁+氧气→氧化镁木炭+氧气→二氧化碳

三、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

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对人体会产生有害的影响。所以,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注意通风换气。在进入一些可能会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地方之前,应该检验那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看是否会威胁到人的健康。

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

学习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能从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种变化过程分析水的组成;

2、知道天然水、自来水、饮用水、矿泉水和蒸馏水的区别;

3、认识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养成节约用水、自觉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的

习惯和意识;

4、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

5、知道过滤操作的目的,学习过滤的基本装置和操作方法。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一、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情景导入:P47“我们知道水既普通又宝贵。那么,水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实验:1、电解水2、氢气的燃烧

水通电氢气+ 氧气氢气+ 氧气点燃水

(H2O)(H2)(O2)(适当讲解)(H2)(O2)(H2O)交流讨论:

1、上述实验说明水的组成是怎样的?

2、水的沸腾过程与水的分解过程有什么不同?

3、有人说水可以开发成能源,你是怎样想的?

4、天然水、矿泉水、自来水、海水等在成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水的净化

教学目标:1、知道沉淀、吸附、过滤、蒸馏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能述说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

2、懂得纯净水和自来水的区别,学会用肥皂水鉴别硬水与软水,知道硬水的危害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3、通过对水净化方法的学习,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

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4、通过过滤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观察、协作等能力。

5、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要从卫生、健康的角度,正确选择饮用水,感受化学

对改善个人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美

好愿望。

重点、难点:

1、水净化的方法。

2、过滤的操作方法。

3、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以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实验探究:

探究1、怎样区别纯净水、含有可溶性固体杂质的水和含有固体小颗粒的水?

探究2:怎样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志?

归纳小结:

饮用水净化的方法(沉淀、过滤和消毒)

硬水、海水、矿泉水、自来水、蒸馏水的选择使用。

阅读、调查和讨论:

水的利用、地球上水资源的现状和我们的对策。

拓展视野:阅读P51“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工具出来的?”

介绍目前全球水资源的状况。

教学意旨: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在实验中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训练实验技能,培养严谨细致的作风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节约用水、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的利用

地球上的水虽然储存量很大,但是真正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不充裕。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处于缺水状态。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大约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一些地区严重缺水。水体的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每个社会公民,都应该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归纳整理

整理与归纳 一、内容提要 二、专题讨论 1.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2.从微粒的观点认识和区分物理变化及化学变化 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仅是微粒间的间隙发生了改变,而微粒本身没有改变;但当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时,实质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即化学变化的过程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的过程。 3.关于原子结构 (1)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电子质量很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和中

子数之和; (3)原子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4.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宏观上:(1)表示某物质;(2)表示该物质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微观上:(1)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情况; 5.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1)计算化合物中原子个数之比 我们知道,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表示该元素原子的个数,因此这些数字的比值就是化合物中原子个数之比。如Fe3O4中,铁原子和氧原子个数比3∶4,CaCO3中,钙、碳、氧原子个数比为1∶1∶3。 (2)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 以Fe3O4为例,可知其中铁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为3∶4,可设铁原子个数为3k,氧原子个数为4k;可以通过查表得到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铁元素的质量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Fe∶O=3k×56∶4k×16=21∶8。故在某一种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就是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比值。 (3)计算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三、思维启迪 多少克碳酸氢铵(NH4HCO3)与400 g硝酸铵(NH4NO3)含氮元素质量相同? 解析:解答本题,要先分别算出NH4HCO3和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再算出400 g NH4NO3中含氮元素的质量。先设质量为x的NH4HCO3含有氮元素的质量与400 g NH4NO3中含有的氮元素的质量相等。 经计算可得NH4NO3中氮元素质量分数为35%,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7.7%。400 g NH4NO3中氮元素质量为400 g×35%=140 g 则设含有140g氮元素的碳酸氢铵的质量为x 则x×17.7%=140 g;x=790 g 该题另外还有一种解法是:根据化学式列出两种物质含氮原子数相等的关系式,再根据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章填空题

第二章填空题专练 1.自来水澄清透明,它(填“是”或“不是”)纯水。去除水中异味可以选用的试剂是,实验室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常用的一种方法是,鉴别硬水和软水可用的试剂是。 2.在天然水中加入明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过滤可除去水中____________杂质,活性炭可以吸附水中__________杂质。要检验清水池中的水是否是硬水,先取样,再加入__________;往清水池中通入氯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3.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通过加入可使水中悬浮杂质沉降;通入进行杀菌消毒。将自来水可以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水。 4.水是由元素组成,电解水的反应方程式为。 5.温泉度假村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用可以检验温泉水是硬水还是软水,进入温泉池的水课通过活性炭进行净化,用漂白粉。 6.大连市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海洋是我们优质的水资源 (1)通过、等净水方法可除去海水中的泥沙和腥臭味。(2)可用来鉴别硬水和软水,通过可获得纯度最高的水。 7.大连市的淡水资源短缺,请回答下列问题, 向水样中加入明矾搅拌静置一段时间进行操作,除去固体小粒,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利用性除去水中的颜色和异味,这样得到的水仍然是硬水,给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如:。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方法将硬水软化。 8.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1)水里的不溶性杂质可以通过的方法除去。 (2)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均可以说明水是由组成的。 9.城市中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 (1)可利用________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吸附,使杂质沉降达到净水目的。(2)利用________方法除去水中难溶固体杂质。 (3)通过________吸附池吸附水中色素和异味。 (4)家中自来水在饮用前还需要经过________操作处理。 10.水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对河水进行以下处理:河水→加明矾→过滤→通氯气。其中明矾的作用是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上 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复习 习题

第四章作业 1.下列化学式和名称都正确的是( ) A. 氧化镁——MgO2 B. 氢氧化钠——NaOH C. 氯化氨——NH4Cl D. 氧化铁——FeO 2.下列灭火方法中,与“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相同的是() A.用高压水枪灭火 B.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C.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D.森林着火时砍掉旁边的树木形成隔离带 3.脑黄金在医药、食品等行业中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脑黄金的化学式为C25H51COOH。下列对脑黄金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中含有80个原子 B. 该物质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构成的 C. 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96 D. 该物质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3:26:1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油站严禁烟火 B.高层楼房着火乘电梯逃生 C.燃气泄漏关闭阀门打开排气扇 D.灭火要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 5.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禁用农药,保护水源B.焚烧垃圾,净化环境 C.植树造林,防沙降尘D.煤气泄漏,开灯检查 6.为了让煤充分燃烧,达到节能减排之目的,正确合理的措施是() A.提高锅炉的耐热性 B.粉碎煤块 C.减少空气通入量 D.增加煤的用量 7.下列有关燃烧、灭火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火上浇油: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 B.钻木取火:提高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吹灭烛火:降低着火点 D.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8.燃烧是生活中的一种现象,下列有关燃烧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可以燃烧,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是因为两者中氧气的含量不同 B.将燃着的木柴架空,燃烧会更旺,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蜡烛一吹就灭,是因为空气的流动带走了热量,使温度降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单元测试题

第三章单元测试题 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Fe-56 S-32 Ca –40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每题2分,共30分) 1、市场上销售的食盐种类有加钙盐、加锌盐、加碘盐等,这里的钙、锌、碘是指( )。 A.原子 B.元素 C.分子 D.单质 2、下列说法没有科学性错误的是() A.纯天然物质酿成的食品中绝对不含化学物质 B.水和油可以进行相互转化 C.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D.气功可以使铝变成金 3、春暖花开季节,人们站在紫丁香树旁,常闻到怡人的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A.分子很大 B.分子分裂成原子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之间有空隙 4、下列化学符号表示两个氧原子的是( )。 A.20 B.2O 2 C.CO 2 D.O 2 5、对于m个SO3分子和n个SO2分子,下列相应的结论正确的是 ( ) A、氧原子个数比为3m:2n B、氧元素质量比为m:n C、硫原子个数比为6m:5n D、硫元素质量比为3m:2n 6、新型净水剂铁酸钠(Na2Fe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 )。 A +2 B. +3 C. +6 D. +5 7、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和名称相符合的是( )。 A.氧化镁(MgO2) B.干冰(H2O) C.锰酸钾(KmnO4) D.五氧化二磷(P2O5) 8、下图是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含有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则图中表示单质的是() A. B. C. D. 9、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 C.分子之间有间隙,原子之间没有间隙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分,原子不能分 10、维生素C(C6H8O6)主要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它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维生素C有防癌作用。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维生素C是氧化物 B.维生素C是由6个碳元素、8个氢元素和6个氧元素组成的 C.维生素C中C、H、O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9:1:2 D.青少年应多吃蔬菜水果,切勿偏食 11、含有氧分子的物质是() A.液态空气 B.二氧化硫 C.二氧化锰 D.水 12、已知某氮氧化合物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16,则该化合物的为()A. NO2 B.N2O C.NO D.N2O3 13、某氧化物RO2中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则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64 B.16 C.32 D. 80 14、一种微粒的原子核内含有n个质子,核外共有n+1个电子,则该粒子一定属于()A.原子 B.分子C.阴离子D.阳离子 15、我国最新研制的高温超导材料氮化硼,经测定该材料中两元素的化合价均为3价,则该材料的化学式为() A.BN B.B 3 N 2 C.NB D.B 2 N 3 二、填空题(31分) 11、(3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多种,有的物质由构成,如汞、稀有气体等;有的物质是由构成,如氧气、水等;有的物质是由构成,如氯化钠等。12、(8分)用化学式或化学符号填空: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2)镁离子 (3) 2个氧分子(4)两个氢原子 (5)氮气(6)五氧化二磷 (7)+2价的钙元素(8)碳酸根离子 13、(4分)现有①氢气②锰酸钾③二氧化锰④氯化钠⑤自来水⑥高锰酸钾加热后的固体剩余物六种物质,请用序号填空: (1)属于混合物的有:(2)属于单质的是: (3)属于化和物的有:(4)属于氧化物的有: 14、(5分)判断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所表示的意义,将其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2 a.Ca2+ b.NO 2 c.2NO d.O e.2SO 4 2- (1)表示分子个数的是。 (2)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电荷的是。(3)表示元素化合价的是(4)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的原子个数的是。(5表示离子个数的是。 15、(3分)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两者电量大小(选填“相等’’或“不相等”),原子 (选填“带正电”“带负电”或“不带电”)。 16、(4分)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基本采用新一代饮用水消毒剂ClO2,有的国家还颁布了强制使用ClO2的法律和法规,请回答以下问题: (1)ClO2读作,它是由种元素组成的;

沪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测试题

初三化学第三章教学测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 C~12 , N~14 , S~32 , O~16 , Fe~56 , Na~23 , P~31,Cl~35.5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0分) 一、 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约五、六千年前,半坡原始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 A 、建筑房屋 B 、烧制陶瓷 C 、磨制石器 D 、用麻织布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空气 B、澄清石灰水 C、液态氧 D、矿泉水 3、下列微粒中,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是 ( ) A、H B、H+ C、2H D、H2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氮是空气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 B 、氧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 C 、铁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D 、水是人体内含量最高的物质 5、人体通过摄取各种不同的食物以补充人体所缺乏但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下列微量元素对人体有害的是 ( ) A 、铁 B 、碘 C 、硒 D 、铅 6、Y 2O 3(Y 是钇的元素符号)是合成某种高温超导物质的原料之一。Y 2O 3中Y 元素的化合价为 ( ) A 、+1 B 、+2 C 、+3 D 、+6 7、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的是阳离子的是 ( ) A 、 B 、 、 836 ( A 、50 B 、86 136 D 、222 9、导致老年人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是人体骨骼缺少下列元素中的 ( ) A 、 Ca B 、 Na C 、 Fe D 、 K 10※、下图是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含有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则图中表示单质的是 ( ) A 、 B 、 、 、 11 ( A B C 、单质 12、下列化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 ) A 、FeO B 、Fe 2O 3 C 、Fe 3O 4 D 、FeS 13、距地球15~35km 处,有一个臭氧层。关于臭氧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臭氧是一种单质 B 、臭氧与氧气性质完全相同 C 、臭氧和氧气混合后形成的是混合物 D 、臭氧转化成氧气发生了化学变化 14、下列物质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 、FeSO 4(硫酸铁) B 、HCl (盐酸) C 、Mg 2O 2(氧化镁) D 、AgCl 2(氯化银)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章习题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自测 班级姓名一.选择题 1.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食物腐败B.锅炉爆炸C.水的沸腾D.酒精挥发 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铜抽成铜丝B.蜡烛燃烧 C.干电池释放电能D.氯化氢和氨气混合产生白烟 3.下列说法有科学依据的是()A.纯天然物质酿制成的饮料中绝对不含化学物质 B.水和油可以互变 C.没有水就没有生命D.气功可以使铝变成金 4.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铜是红色的金属B.镁条放入白醋中会产生气泡 C.水在0℃时结冰D.碳酸氢铵是白色粉末 5.下列措施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的是() A.食盐加碘B.禁止食用霉变的食品 C.禁止饮用工业酒精D.禁止鸣放鞭炮 6.下列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的是()A.用铜丝制导线B.煤可作为燃料 C.用木材制成木船D.铝可制成铝箔 7.不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A.用白瓷板盖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 B.变化时发光发热 C.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杯壁上有水珠出现 D.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用嘴吹灭酒精灯 B.加热试管时,试管口不对着自己或他人 C.给固体加热时,试管竖直放置在火焰上 D.为了节约药品,实验后剩余的药品要放回原瓶 二.填空题 9.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和、和、和。 10.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通过进行科学探究,是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方法。 11.1965年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12.填写下列变化中的现象 ①在火焰上灼烧红亮的铜丝可观察到。 ②加热碳酸氢铵可观察到,这个实验证明碳酸氢铵具有性。 ③把铁丝浸入白醋里可观察到。 ④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生成。将镁条放入食醋中可观察到。 ⑤在镁条燃烧的实验中用到的仪器是:、。 13.写出下列物质常温下的颜色、状态并化学符号表示。(化学符号写在四线格中) 镁、,铜、,氧化铜、, 氧化镁、,水、,碳酸氢铵、, 碱式碳酸铜、,铁、。 14.写出下列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①铜丝在火焰上灼烧 ②镁条燃烧 ③加热碳酸氢铵 ④加热碱式碳酸铜

沪教版初三化学第一章第二章概念基础知识点整理

化学概念汇总(第一二章) 基本概念: 1 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 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味道、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导电导热性、吸附性 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毒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 3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4我国最早的化学工艺有酿酒、制陶瓷、烧石灰、炼铜、炼铁、 四大发明中跟化学相关的:火药、造纸 5化学仪器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 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取用药品的仪器:药匙(粉末状/小颗粒固体) 镊子(大颗粒固体) 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加热仪器:酒精灯 反应容器:可直接加热: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 间接加热: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质量) 量筒(体积)注:量筒没有零刻度线 分离仪器:漏斗 加持仪器:坩埚钳、镊子、试管夹、铁圈、铁夹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6 药品取用原则:三不原则:不用手触摸药品、不凑近闻气味、不尝药品 节约原则:液体一般取用1~2 ml 固体一般盖满试管底部即可处理原则:用剩余的药品应放入指定容器,不能放回原瓶或随地丢弃 固体药品的取用:块状:一横、二放、三慢竖(镊子) 粉末状:一斜、二送、三直立(药匙、纸槽)液体药品的取用:少量液体(胶头滴管)注:胶头滴管要垂直悬空 一定量液体(胶头滴管+量筒) 大量液体(直接倾倒)一倒二向三挨 7酒精灯三禁: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 禁止向已点燃的酒精灯添加酒精 酒精灯里的酒精量:1/4~2/3 失火处理:湿抹布或沙子盖灭 8 试管加热注意点;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的1/3、与水平面呈45度、试管口不能对人 9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10使用托盘天平称量时应垫上称量纸或烧杯(针对腐蚀性的药品) 11 观察量筒时读数的变化: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平视读数正常 仰视读数偏小 俯视读数偏大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 复习检测卷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复习检测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下列相应的原理(用符号表达式表示)书写及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是() A.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P+O P2O5 化合反应 B.探究水的组成:H2O O2+H2 分解反应 C.工业制氧气:H2O2O2+H2O 分解反应 D.硫在空气中燃烧:S+O2SO2 氧化反应 2 . 在化学变化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原子的种类、元素的种类、分子的种类均不变 ②原子的数目、分子的数目均不变。 ③原子的质量、元素的质量、物质的总质量均不变 ④原子核的种类、数量、质量均不变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 3 . 依题意书写化学方程式,其中错误的是: A.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时,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2Hg+O22HgO B.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2Al(OH)3+3H2SO4=Al2(SO4)3+6H2O C.做电解水实验时,发生的化学反应:2H2O2H2↑ +O2↑

D.天然气炉具火焰呈黄色,且锅底出现黑色:CH4+O2C↓+2H2O 4 . 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质量变小;②质量不变;③性质不变;④化学性质不变;⑤加快化学反应速率;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③④⑥ 5 . 分析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CH4充分燃烧生成H2O和CO2,则充分燃烧只生成H2O和CO2的物质只含C、H两种元素 B.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C.化合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一种,则只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都是化合反应 D.单质均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6 . 已知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改变的反应统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如图为反应类型的关系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CO2+H2O="==" H2CO3属于a处的反应 B.2H2O2H2↑+O2↑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C.c处反应后物质的质量一定减小,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任何两种化合物之间发生反应都属于d 7 .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氢气都用到的一种物质是() A.稀硫酸B.稀盐酸C.石灰石D.锌粒 8 . 某合金6 g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如果生成0.2 g氢气,该合金中的元素可能是() A.Zn 和Fe B.Cu和C C.Zn和Cu D.Mg 和Al 9 . 成语“釜底抽薪”所包含的化学灭火原理是()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单元测试题

溧阳市实验初中第三章单元测试2011.11.2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1.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原子是不可再分割的粒子 C. 氯原子的质子数大于氯离子的质子数 D、离子既可以带电荷,也可以为电中性 2.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A、氦气 B.过氧化氢 C. 碳酸钙D、二氧化碳 3、从热水瓶中倒开水,能够观察到瓶口有白雾,白雾上升一段距离后消失。这一现象无法说明 A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水分子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C水分子有间隔 D水分子很小 4.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水 B.高锰酸钾 C.双氧水 D.液氧 5.关于液氧与氧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者属于不同的物质 B.两者的构成微粒不同 C、两者的化学性质不同 D、构成两者的微粒间的距离不同 6. 右下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 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rray A.此反应有单质生成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反应前) (反应后) 7.意大利科学家最近合成子一种新型氧分子,其化学式为O4。对其说法正确的是 A.O4是一种化合物 B.O4是由O2组成的混合物 C. 一个O4分子是由两个O2分子构成的 D. O4是一种单质X|k |b| 1 . c|o |m 8.重水的主要作用是在核反应堆中做减速剂,一个重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重氢原子 核电荷数为1,相对原子质量为2。下来说法正确的是 A重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 B重氢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 C 重氢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 D重氢离子核内有2个质子 9.下来关于NaNO2 、Na2O2、SO2 、 O2 等四种物质的组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都含有氧气 B.都含有氧元素 C.都含有氧分子 D.都含有2个氧原子 10. 下列关于“元素之最”的说法错误的是 A.空气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氮 B.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铁 C.人体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 D.太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氢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并回答11一12题。 生活在密闭狭小的特殊环境(如潜艇、太空舱)里,氧气会越来越少,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因此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不仅有科学意义也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据科学文献报道,NiFe204在一定条件下既能促进二氧化碳的分解又可重复使用,M而达到上述目的。 11.巳知NiFe204中铁的化合价为+3价,则镍的化合价为 A.-2 B.+2 C.-4 D.+4 12.在此反应中NiFe204是 A、反应物 B、生成物 C.催化剂 D、净水剂 13.下列关于物质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纯净物中一定只含有一种元素 C、混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练习与实践 1.88g。 2.如①1952年冬天,伦敦的烟雾事件。②1955年日本的四日市的空气污染事件。③1952年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的污染事件。④我国近年来福建、浙江沿海的赤潮事件。 3. 如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出现,向人们提出了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消除大气污染物等课题。用化学的方法对大气进行检测和污染防治,回收处理生产的大量垃圾,变废为宝等都是化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练习与实践 1.C 2.D 3.D 第三节练习与实践 l.(1)试剂瓶标签向手心,沿略倾斜的试管缓缓倒人,瓶口紧靠试管口。 (2)根据试管的大小折叠纸槽,将药品放在纸槽上,水平送入试管中,竖起试管,抽出纸槽。也可以用药匙代替纸槽。 (3)用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约l/3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先均匀预热,后固定在药品部位加热。 (4)废液倒在废液缸中,废渣倒在指定的容器中,不能随意丢弃。 2. 见P73表 3.猜想: (1)铝能导电; (2)铝能与氧气反应; (3)铝能与食醋反应。 实验设计: (1)将打磨好的铝片连接一节干电池和电珠; (2)在酒精灯上加热铝片; (3)将一小片铝片放人食醋中。 实验现象: (1)电珠亮了;

(2)铝片表面光泽度下降,变白; (3)现象不明显,若加热,则有少量的气泡产生。 结论: (1)铝能导电: (2)铝与氧气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铝,但没有像镁带与氧气反应那样剧烈; (3)铝几乎不能与冷的食醋反应,加热则有少量气泡产生,不如镁带与食醋反应现象明显。 本章作业 1.C 2.A 3.A 4.不一定。(1)固态二氧化碳受热升华变成气态二氧化碳,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 (2)碳酸氢铵受热分解成氨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生成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 5.物理性质有:无色透明、具有特殊的气味,易挥发,易溶解碘等物质。化学性质是: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6.⑴变黑⑵上下浮动,像跳舞一样。 7.(略)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一节练习与实践 1.A 2.C 3.(略) 4.(1)红磷的用量不同,所观察到的现象不同。红磷不足:进入瓶中液体的体积不到1/5;原因是红磷没有将瓶中的氧气耗尽。 红磷过量:瓶中进入液体的体积大约为1/5;红磷将瓶中的氧气耗尽了。 (2)(略) 5.氮气,78%;氧气,2l%。3.36。 6.水蒸气;红磷燃烧消耗了瓶中的氧气,导致瓶中气压减小;高山上氧气含量较低,携带氧气瓶可补充供呼吸的氧气。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各一套)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测试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日常生活中下列做法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给自行车打气B.把煤粉制成蜂窝煤 C.用食醋去除水垢D.用砂纸磨去铁片表面的铁锈 【解答】解:A、给自行车打气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把煤粉制成蜂窝煤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食醋中的醋酸能和水垢中的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D、用砂纸磨去铁片表面的铁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仪器可以直接用酒精灯火焰加热的是() ①量筒②试管③燃烧匙④集气瓶⑤烧杯⑥烧瓶. A.⑤⑥B.②③C.②③④D.②⑤⑥ 【解答】解:能够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燃烧匙、蒸发皿和坩埚等;需要垫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能加热的仪器有:漏斗、量筒、集气瓶等. 故答案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能够直接加热的仪器,比较基础,只要掌握了常用的加热仪器,问题就会很容易解决,学生应熟悉常见仪器及使用. 3.厨房中发生的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食盐结块B.食物腐烂C.液化气燃烧D.食物煮熟 【解答】解:A、食盐结块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食物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液化气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食物煮熟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时,如果没有说明液体药品的用量时,应取1~2mL B.实验时,用剩的药品要放回到原试剂瓶中,以免浪费 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要倾斜与桌面大约成45度角 D.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解答】解:A、为了节约药品,实验时,如果没有说明液体药品的用量时,应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故A说法正确; B、实验时,用剩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中,故B说法错误; 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是:试管内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口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章基础练习题

1下列安全图标中,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2下列关于S+O2SO2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B.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1 C.反应前后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比为1∶1 3某同学制作的试剂标签如下,其中化学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4水在通电条件下会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市售“自热米饭”的自加热原理:饭盒夹层中的水与生石灰接触,反应放出大量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氨基钠(NaNH2)是生产维生素A的原料。工业上将金属钠于97~100℃熔融,向反应容器中缓慢通入无水液氨(NH3),再加热至一定温度生成氨基钠和氢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NaNH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B.NaNH2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5.9% C.钠的熔点比铁的熔点低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a+4NH34NaNH2+H2↑ 6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________________; (2)镁和稀硫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混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下列转化关系中,各物质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甲、乙、丙属于单质,A为黑色固体,C属于盐。 ①甲+乙B②甲+丙A ③A+D C+B④C+E Cu(OH)2↓+NaCl 回答下列问题: (1)用化学式表示:乙________,B________。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石灰石和铁的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炼铁的原理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牙膏中常用轻质碳酸钙粉末作摩擦剂。生产轻质碳酸钙的主要过程:①煅烧石灰石制得氧化钙;②氧化钙加水制成石灰乳[主要成分是Ca(OH)2];③石灰乳与二氧化碳反应得到碳酸钙。写出③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62.5g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杂质不含钙元素且不参加反应)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测得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则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为________g。 (4)合成氨工业生产中所用的催化剂是铁触媒,其主要成分是FeO和Fe2O3。当FeO和Fe2O3中铁元素的质量比为1∶2时,该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效果最好,此时FeO和Fe2O3的质量比为________(写最简比)。 9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第一节学案及习题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一课时) 【学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实验探究】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过程见教材) 拓展知识:碳酸氢铵是农村常用的氮肥,俗称,化学式,色体, 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若用图中装置进行实验,其现象是:色固体逐 渐,产生有气味的气体,试管口有生成,同时产生能使澄清 石灰水变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 符号表达式 ^ 化学方程式 如何保存碳酸氢铵 如何使用碳酸氢铵 补充:二氧化碳(CO2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常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化学方程式: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一)人类在衣、食、住、行方面离不开化学; ! (二)氮气的性质及用途 1性质:常温下,氮气(化学式)是一种色味的气体,早期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因为它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高温下,也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氮气的用途 (1)氮气可以作粮食、瓜果的保护气,是因为; (2)氮气可用作灯泡的填充气,防止; (3)液氮用于; (4)氮气可用于制氮肥。 > 3铁的锈蚀实验 光亮的铁丝放在盛有食盐水的锥形瓶中,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下列现 象:⑴铁丝表面,(这是由于铁跟、同时接触 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变化的缘故)。⑵右侧导管中,(这是由于铁生锈时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使得瓶内气压(增大、减小),烧杯中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导管中。) 实验说明了: 化学方程式

思考:生活中如何保存铁制品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古代:、、 / 近代: 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一课时)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技术成就与化学无关的是() \ A.瓷器的烧制B指南针的发明C火药的发明D青铜器的制造 2.薯片等易碎食品宜采用充气袋包装,下列气体中最不适宜充入的是() A.N2 B. O2 C. CO2 D.空气 3.下列物质属于气体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是() A.水 B. CO2 C. NH3 D. NH4HCO3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A.开发新能源 B. 合成新医药 C. 设计电脑程序 D. 防止环境污染 5. 化学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①环境保护;②能源开发利用;③新材料研制; ④生命过程探索等领域中,与化学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的是() ] 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C.只有①②④D.①②③④6.下列不属于氮气用途的是() A.制氮肥 B. 作粮食瓜果保护气 C.填充探空气球 D. 灯泡填充气7.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下列事实与化学无关的是()A.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B.日环食、日偏食的产生 C.开发新能源,研制新材料D.药物和保健品的研制 年,媒体不断宣传预防肝炎病传染的方法,从防疫和环保考虑,你认为下列一次性餐具最有发展前景的是() A.瓷器餐具B.淀粉餐具C.塑料餐具D.银质餐具 … 9.为纪念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联合国将20XX年定为“国际化学年”。下列对化学学科的认识错误的是() A.化学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B.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C.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能源D.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 二、主观题 年,科学家在内蒙古齐纳河岸旁的一座汉代古烽火台废墟下发现了一张写有文字的纸。这张纸可以上溯至公元110年,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纸。造纸是我国发明较早的化学工艺之一,请写出其他四项化学工艺、、、。11.常温下,氮气是一种色味的气体,早期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因为它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高温下,也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章测试卷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测试卷 (时间:6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题有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五岛湖景区空气清新,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A.78% B.21% C.11% D.58% 2.有一位同学暑假去西藏发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医生让他吸氧后症状缓解。吸氧可以帮助人缓解高原反应的原因是() A.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氧气可以支持燃烧C.吸氧为人体呼吸提供了适量的氧气D.氧气可以燃烧 3.下列物质中,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可吸入颗粒物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滴加液体B.过滤C.二氧化碳验满D.点燃酒精灯5.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不存在对应关系的是()A.干冰升华人工降雨 B.大理石硬度大建筑材料 C.钢快熔点高金属导线 D.过氧化氢易分解制取氧气 6.下列图标表示“国家节水标志”的是() 7.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A.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B.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 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 8.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白酒B.黄河水C.蒸馏水D.洁净的空气

9.下列单一操作中,净化自然界的水程度最高的是()A.过滤B.蒸馏C.吸附D.静置沉淀 10.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室气体制取,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A可用于加热固体制气体 B.装置B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C.装置C只能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D.装置D用于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气体进入的导气管口是b 11.有A、B、C、D、E五种物质,暗紫色的固体A受热会产生一种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B,黑色固体C在B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银白色金属D在B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E。 (1) 写出各物质的名称或符号:A ,B ,C ,D ,E ; (2) 写出C在B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12.为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和水忧患意识,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水利部确定每年的3月22 日至28 日为“中国水周”。 (1)下图所示电解水的实验中,试管a、b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___ ___,该实验 证明水是由___ __组成的。试管a中产生的气体是,检验试 管b中气体的方法。 (2)在水的净化过程中,加入明矾的作用是。 (3)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区别硬水和软水, 饮用硬度过大的水不利于 人体健康,生活中常用_________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13.如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九年级沪教版第四章单元练习卷

2012-2013学年坎市中学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上册第四章单元练习 卷 (满分:100分)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K-39 Mn-55 Zn-65 Ca-20 Cl-35.5 第I卷选择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计4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 是正确的。) 1.1.(2012年浙江台州,1题,4分)以下日常生活中的做法科学的是()A.常吃油炸、烧烤、腌制的食品 B. 手机充电完毕后,及时拔去插座上的充电器C.将电吹风机带进潮湿的浴室使用 D. 油锅着火,往锅里泼冷水 2.下列有关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石油燃烧时冒黑烟是因为不完全燃烧 B.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而污染环境 C.相同质量的碳发生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一样多 D.让日常生活中燃料能完全燃烧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下列有关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或与氧气接触 B.所有的燃烧反应都属于化合反应 C.只要是不能燃烧和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都可以灭火 D.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爆炸 B.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燃烧 C.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发光、放热的变化都可以叫燃烧 B.氧化反应都伴随着燃烧现象 C.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D.呼吸作用是燃烧现象 6.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其根本原因是 ( ) A.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相对原子质量也没有改变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分子的数目都没有改变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数目以及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 7.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正确的是()A.CaCO3CaO+CO2↑ B.NH4HCO3 NH3↑+CO2↑+H2O C.Mg+O2 MgO2 D.4P+5O2 2P2O5 8.下列事实:①汽油挥发,质量减少;②红磷燃烧,生成物的质量增加;③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铜的总质量;④粗盐提纯后,质量变小。其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沪教版初三化学第四章单元测试卷

第4章单元测试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Mg-24 Ca-40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36分)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海水晒盐B.空气液化C.煤的干馏D.石油的分馏 2.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下列有关石油的说法正确的是()A.石油是一种化合物B.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C.石油在地球上的蕴藏量是丰富的D.石油可直接作飞机的燃料 3.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品损坏,最适宜 的灭火器具是( ) 4.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为了防止事故,常采用一些安全措施,下列措施安全的是()A.发生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B.掏空沼气池前进行灯火实验 C.点燃木条检查液化石油气是否泄漏D.到小煤窑里挖煤用火把照明 5.下列公共标志中,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 ①②③④⑤ A.①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下列观点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6. A.8g CO完全燃烧生成8g CH24,O和生成SO,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一定条件下, B SO322 C.煤燃烧后剩余残渣的质量减轻了O,则该有机物一定含有碳、氧、氧元素H.某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 D CO和22 NaClO7.日本福岛3.12地震后,用二氧化氯(ClO)来作消毒剂。用氯酸钠()和盐酸反23X +↑+↑Cl+2X 2 NaCl ,推断出2 ClO4HCl +应可制得二氧化氯,2 NaClO =232)( D.O B. HClO 的化学式为 A.H C. NaOH HClO32 8.我国南海海底发现巨大的“可燃冰”分布带。目前发现的可燃冰储量大约是化石燃料总·(---“可燃冰”2和的倍,的主要成分是水合甲烷晶体C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O8H (24可燃冰由四种元素组成A. 可燃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B. C. 可燃冰能燃烧,说明水具有可燃性 D. 可燃冰的发现为我国在新世纪使用高效新能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9.下图为某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反应前反应后 A.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B. C. 该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 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和 )(10.鉴别H、CO、CH三种气体的最好方法是42 D .点

2021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7 沪教版

1、下列元素符号和名称书写都正确的是() A.炭C B.钠Ne C.贡Hg D.铝Al 2、某药品说明书上标明:本品每克含碘150mg、镁65mg。这里的碘、锌是指() A.原子B.分子C.元素D.离子 3、国际互联网上曾经报道“世界上有近20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这里的“铁”是指() A、铁单质 B、铁元素 C、四氧化三铁 D、三氧化二铁 4、下列元素符号中都表示金属元素的组是() A.Hg Ba Mn B.Fe He Mg C.Ca Na N D.H C O 5、不同种元素间的本质区别是原子的() A、中子数不同 B、质子数不同 C、核外电子数不同 D、原子量不同 6、按质量计算,无论在地壳里还是在空气中,或是在生物的细胞内,其含量很丰富的一种元素是() A.氢 B.碳 C.氧 D.铝 7、多吃海带可预防“大脖子病”,这是因为海带中含有丰富的() A.钾元素 B.碘元素 C.钙元素 D.钠元素 8、下列有关元素与人体健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体必需的元素有20多种 B、人体中缺钙有可能导致骨骼疏松、畸形 C、缺铁易得贫血症 D、缺碘会使儿童发育停滞,智力低下,严重会得侏儒症 9、下列广告用语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含氟牙膏可以预防龋齿 B.本饮料由天然物质配制而成,绝对不含有化学物质 C. 经卫生部检验合格的矿泉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钙,是一种健康饮料 D.“超纯水”绝对卫生,对人体有益 10、蒸馏水不宜养鱼,是因为蒸馏水中几乎不含() A.氧原子 B.氧分子 C.氧原子 D.氧元素 11、1869年,俄国科学家_____________分析了许多物质性质,发表了元素周期表,在元素周期表中, 每种元素都有一编号,这个编号叫_____________,它的大小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内__________数目。 12、写出下列元素的符号或名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