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育心理学第七版第五章全文翻译

教育心理学第七版第五章全文翻译

教育心理学第七版第五章全文翻译
教育心理学第七版第五章全文翻译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朱莉娅.埃斯特班是坦纳那小学一年级的教师,她试图教给学生如何表现出适宜的课堂行为。她说:“同学们,我想跟你们谈谈咱们班上存在的一个问题,当我提出一个问题时,你们当中的许多人不是先举手等待教师点名,而是直接回答问题。谁能告诉我:当我向全班同学提出某个问题时,你们该怎么做?”丽贝卡的手举到空中,说道:“我知道!我知道!举手并安静地等待!”

埃斯特班叹了口气,她试图忽略丽贝卡——因为其行为恰恰是教师不应希望看到的,但丽贝卡却是班上唯一举手的学生,并且你越不理睬她,她就越发使劲地挥动着手,大声地说自己的答案。

“好吧,丽贝卡,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我们应该举起手,安静地等您点名。”

“既然你知道这个规则,那为什么在我点你名之前就大声回答呢?”

“我想我是忘记了。”

“好吧,谁能提醒大家一下有关课堂轮流发言的规则?”

四个学生举起了手,一起大声说起来。

“一次一个人回答!”

“按次序回答”

“当别人发言时不要说话!”

埃斯特班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秩序:“你们快要把我逼疯了!”她说,“我们刚才不是正在讨论应该举手等我点名吗?”

“但是,埃斯特班老师,”斯蒂芬没举手就说,“丽贝卡并没有保持安静,但你也叫她发言了呀!”

儿童是优秀的学习者,然后他们所学的并不总是我们想要教给他们。埃斯特班试图教授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怎么做,但是由于丽贝卡的突发行为给予关注,所以她实际上教给学生的恰恰与其愿望相悖。丽贝卡渴望获得教师的关注,所以被点名发言(即使以恼怒的声调)这种处理方式恰恰奖励了她不仅要大声说出自己答案的行为。埃斯特班这做法不仅提高了,丽贝卡不举手就直接说出答案的可能性,而且也使得该行为被其他同学效仿。埃斯特班对学生所说的话远不如她对学生的行为所作出的反应重要。

本章的主要目的是对学习加以界定,之后介绍行为和社会的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在解释学习时更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行为学习理论关注愉快的或不愉快的行为结束是如何改变个体行为,关注个体是怎样模仿他人行为。后面的章节主要介绍认知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人们在学习和记忆新知识或技能时所涉及的不可观察的心理过程。行为学习理论家们试图发现适用于所有生物的行为原理,而认知学习理论家和社会学习理论家们仅关注人类学习。但实际上,由于近些年来各个学派相互吸纳了彼此的研究成果,因此行为学习理论与认知学习理论之间的间隙也日趋消失。

Chapter1什么是学习?

什么是学习?如果认真考虑的话,这也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考虑下面这四个例子,它们是学习的例子吗?

1. 一个幼儿卖出了她的第一步。

2.一个少年感到自己被某些女性强烈地吸引着。

3.当儿童看到医生带着针头走进来,他感到害怕。

4.一个女孩在学会如何做乘法后发现乘以5的另外一种方式:使用2除后再乘以10(如428×5可以表示如下:428/2=214×10=2140)。

学习通常被定义为因经验而导致的个体的改变。随着发展而产生的改变(如变得越来越高)不是学习的例子。个体在出生时表现出来的特性(如对饥饿或疼痛的反射和反应也不是学习)。然后人类从出生那天(或许更早)起就开始了学习,以至于不能将学习和发展截然分开。学习走路(上面的例1)主要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但要取决于扒鸡和其他活动的经验。青春期的性冲动,(上面的例二)不是习得的,但是学习也决定着个体对预期伴侣的选择。

一个小孩看到拿着注射器的医生就产生恐惧(例三)这肯定是习得的行为。这个小孩已经学会把注射剂与疼痛联系起来,当他看到注射器时,身体就会出现情绪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无意识的或不随意的,但毫无疑问,它是习得的。第四个例子,女孩对乘法简便算法的顿悟,是内部生成学习的一个例子,也就是所谓的思维。一些理论家或许并不称之为学习,因为它不是由环境引起的。但是他可能被看作是一种延迟学习,其中乘法运算的教学以及学生对数字的多年经验,再加上女孩个人的努力,最终产生了顿悟。

产生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有时是有意识的,比如学生获得课堂中呈现的信息,或在互联网上查询信息,有时又是无意识的,比如上面所列举例子中儿童对注射剂的反应。各种类型的学习始终都在进行。当你阅读本章时,你正在学习有关学习的内容。然而你有可能学习到教育心理学是有趣的或枯燥的,有用的或无用的。即使你不知道某条信息,也可以通过学校了解到在某一页能够找到该内容。你也可能学会将本章的内容阅读,使得周围环境联系起来,如图书馆中书的气味或者房间的温度等。本章的内容,文字的编排位置以及周围环境的气味,声音和温度等都是刺激。通常你的感觉对所有类型的自己或者周围环境都是完全开放的,但是在某一时刻,你只能意识到其中的一部分。

交易者所面临的问题不是怎样让学生去学习,学生在觉醒状态下始终都在进行学习,问题在于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学习那些在将来生活中有用的特定信息,技能和概念。我们该如何给学生呈现恰当的刺激,使其注意力和心理,努力都关注此类刺激,进而获得重要的技能呢?这才是教学的核心问题。

Chapter2行为学习理论是如何演变的

相对而言,对学习的系统研究起步比较晚,直到十九世纪末期才开始以一种科学的方式来研究学习,研究者,借用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通过实验来了解人类和动物是怎样学习的。早期最重要的两个研究者是巴甫洛夫和桑代克,之后斯金纳因其对行为和结果之间关系的研究而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巴普洛夫:经典条件作用

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巴甫洛夫和他的同事研究了狗的消化过程。在研究过程中,科学家注意到这些动物分泌唾液的时间和频率的变化。巴甫洛夫发现,如果将肉粉放在一条饥饿的狗的口腔中或口腔附近,狗就会分泌唾液。肉粉可以自动地引起唾液分泌反应,而无需任何预先的训练或条件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肉粉被称为无条件刺激。同样因为食物出现时,狗自动进行唾液分泌,而这一过程不需要任何训练和经验,因为分泌唾液的反应被称为无条件反应。

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是不需要任何先前的经验或训练的,但是其他刺激如铃声等就不会引起唾液分泌。由于这些刺激对研究者关注的唾液分泌的反应没有任何影响,因此它们被称为中性刺激。巴甫洛夫的实验表明,如果将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配对,那么中性刺激就会变成,条件自己并能够引发某种反应,而这种反应与无条件刺激所引发的反应相似。换言之,将名声和陆峰配对呈现后铃声的单独呈现,也能够使狗分泌唾液。这个过程被称为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可以用图5.1表示,实验所用的研究装置如图5.2所示。在与此类似的其他实验中,巴甫洛夫及其同事证实了学习影响着无意识的反射行为,如唾液分泌。巴甫洛夫对学习的有关问题的观察,细致的测量以及系统的探讨,都促进了对学习问题的科学研究。巴甫洛夫也将更为棘手的问题留给了其他的行为主义理论家们,如中性刺激成为能够诱发反应的调节自己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尽管巴弗洛夫的研究结果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很少,但他们可以帮助教师理解许多现象,比如一个孩子因身处陌生人群中而产生焦虑,这种焦虑又逐渐演变为对上学的极度恐惧。

桑代克:效果律

巴甫洛夫的研究工作激发了美国一些研究者的研究热情,桑代克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与许多早期的行为学及理论家一样,桑代克将行为与生理反射联系起来。在其早期著作中,他也把大多数行为看作,是对环境刺激所做的反应。刺激能够诱发反应,这种观点是由后来的反应理论的雏形。早期学习理论家注意到,某些反射无需经过大脑加工就可以产生,比如膝跳反射。他们假定:其他行为也是由环境中的刺激,通过反射的方式来决定的,而不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思维决定的。

桑代克的研究表明,行为之后出现的自己影响着以后的行为,在这一点上再载客的研究比巴甫洛,乎略胜一筹,在许多实验中,桑代克都把猫放在一个笼子里,猫试图逃出笼子以获得笼外的食物。他观察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猫通过重复那种能逃出笼子的有效行为,不重复无效行为,学会了越来越快的逃出笼子。据这些实验研究,桑代克提出了效果律。

桑代克的效果律表明,如果一个动作之后伴随着环境中某种令人满意的结果,则

该动作在相似情境中重被重复的可能性就会增加。相反如果一个动作之后伴随着环境中某些令人不满的结果,则该动作被重复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为此,桑代克认为个体当前行为的结果在决定其未来行为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

人类的某些行为确实是有具体的自己引发的,比如当我们很饿而且看到美味的食物时,也会分泌唾液这雨吧,甫洛夫实验中古的反应是一样的,当进行某些学习时,如学习骑自行车,我们确信这都属于桑代克早期所强调的反射行为,因为这种学习是如此之熟练,以至于大脑看起来像是反射性地作出反应,然而,斯金纳认为反射行为只能解释所有行为中的很少一部分。他提出了另一类行为,即操作性行为,因为这些行为是在没有明显的无条件刺激(如食物)存在的环境条件情况下所做出的操作。与桑代克一样,斯金纳的研究也关注行为与其结果之间的关系,例如如果个体作出行为之后,紧随着令人愉快的结果,则该个体以后将更频繁的做出这种行为。应用愉快的和不愉快的结果来改变行为,这就是操作性条件作用。

斯金纳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把被试置于受控的情境中,观察行为结果的系统变化所引起的行为变化。斯金纳发现并使用的著名装置通常被称为世纪哪项,斯金纳箱是研究动物,通常是(白鼠和,鸽子)行为的一种简单装置。用于白鼠的斯金纳箱主要包括:易于被白鼠按压的杠杆,给白鼠呈现使完的食物分发器以及呈现饮料的饮料分发器。白鼠看不到或听不到向外的任何动静,因此所有的刺激都由实验者加以控制。

早期使用斯金纳箱进行实验时,首先调试好实验装置,保证白鼠按压杠杆后即获得一粒食丸,在几次偶尔的按压杠杆后,白鼠会频繁地按压杠杆,每次都获得一粒食丸。食物奖赏强化了白薯的行为,即加强了按压杠杆的行为,并减弱了其他行为(如在箱子四周乱转)。就该装置而言,实验者还可以添加其他设施。如装配电控的杠杆和食物分发器,以控制白薯必须217次杠杆才获得食物,或者某些哎呀反应可以获得食物,而其他的按压反应则不能获得食物,或者按压活动不再能够导致食物的出现。每次实验中都将白薯的行为记录下来,斯金纳箱的最大优势就是使得研究者在可控的环境中对行为进行细致的科学研究,任何人使用这种装置都可以重复是斯金纳所做的实验。

Chapter3行为学习的原理有哪些?

行为学习的原理包括:结果的作用、强化物、惩罚物、结果的及时性、塑造、消退、强化程序、维持以及先行事件的作用。下面将逐一讨论这些原理。

结果的作用

斯金纳用白鼠和鸽子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确立了一系列行为学习的原理,并在许多以人类和动物为被试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最重要的行为学习的原理或许就是:行为随着其后的及时的结果而变化,愉快的结果加强行为;不愉快的结果减弱行为。换言之,愉快的结果提高了个体做出某种行为的频率,而不愉快的结果降低了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如果学生喜欢阅读,那么他们可能会进行更多的阅读活动;如果学生觉得故事很枯燥,难以全神贯注,那么阅读活动或许就很少,而去选择其他活动来替代阅读活动。愉快的结果被称为强化物,不愉快的结果被称为惩罚物。

强化物

强化物是指能增强行为(即提高行为出现的频率)的各种结果。需要注意的是,在没有证据表明某一特定结果确实增强了个体的某种行为时,我们不能妄加推断该结果就是强化物。因此,强化物的有效性必须得到证明。例如,对小孩而言,糖果通常可被看做是一种强化物;但是一顿美餐之后,孩子可能不会觉得糖果很诱人,甚至有些孩子根本就不喜欢糖果。一位教授说:“数学课上我用表扬来强化他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的行为,但是不起作用。”如果没有证据表扬对该生而言确实是个强化物的话,那么这位教师可能用错了强化物。没有任何一种奖赏能够成为适合于所有情境中的所有人的强化物。

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强化物分为两大类: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一级强化物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食物、水、安全、温暖和性等。二级强化物通过与一级强化物联系,或与其他已经建立起来的二级强化物联系,进而获得强化价值。例如,只有当孩子了解到钱可以买到一级或二级强化物时,钱才具有强化价值。除非家长关注并看重孩子的好分数,否则分数对学生来说是没有价值的。家长的表扬是有价值的,因为它与爱,温暖,安全和其他强化物相联系。钱和分数都是二级强化物,它们本身并不具有强化价值,但是它们能够与一级强化物相联系。二级强化物有3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社会强化物,如:表扬、微笑、拥抱或关注等。当埃斯特班女士注意到丽贝卡时,无意中就给了丽贝卡一个社会强化物:教师的关注。另外两种二级强化物是活动强化物(比如可以玩玩具、做游戏或从事有趣的活动)和代币(或符号性)强化物(个体可以用来换取其他强化物的钱、分数、彩星或积分等)。

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在大部分情况下,学校中所使用的强化都是给予学生某些东西,这些给予的东西叫正强化物,包括表扬、分数和彩星等。然而,还可以采取另一种方式来加强行为,即个体做出的某些行为能够摆脱不愉快的情境或避免不

愉快事件的出现。例如,如果学生完成了家庭作业,那么家长就可以不要求孩子洗碗碟。如果洗碗碟被视为一件不愉快的活动,那么免于做此事就是一种强化。使个体摆脱不愉快情境的强化物被称为负强化物。

负强化物这个概念被误解为惩罚,比如“我剥夺他的课间休息,以对他的迟到行为进行负强化”。若要避免出现此类术语的错误使用,一定要记住:强化物(不论正强化物还是负强化物)是增强行为的,而惩罚是减弱行为的。(参见表5.1)

普雷马克原理行为学习的一个重要原理是:通过将低渴望(低强度)的活动与高渴望的活动联系起来,以促进低渴望活动的出现。换言之,能否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取决于是否做了不太渴望的事情。例如:某教师可能说:“只要你完成作业,就可以出去玩。”或者“你先清洗干净画板,然后我再给你讲故事”,这些都是普雷马克原理的例子。普雷马克原理有时也叫“祖母规则”。老年人经常对儿童说:”吃完蔬菜你才可以出去玩。”教师们也应用普雷马克原理,先让学生完成不太喜欢的活动,再从事比较喜欢的活动;学生是否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这取决十分成功完成了不太喜欢的活动。例如,在小学开设音乐课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因为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上音乐课。将音乐课的上课时间排在某个较难的课程之后,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如果他们在较难的课程上无所事事的话,其代缴就是不能上音乐课。

理论运用于实践

课堂中强化的作用

对课堂时间而言,最有用的行为主义学习原理也许是最简单的:强化你希望反复看到的行为。该原理看上去浅显易懂,但实际做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例如:我为什么要强化他们?他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课堂中使用强化来增强所期望看到的行为时,可遵循以下几条主要的原则:

1、确定你想要学生做出的行为,当这些行为出现时予以强化。例如,表扬或奖励学生的出色工作。如果学生没有竭尽全力,则不给予表扬或奖励。当学生开始一项新的学习任务时,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应该收到强化。对于那些逐步接近最终目标的行为给予积极的反馈。将新的行为(或课堂作业)分解成比较小的部分,并对其不断的进步给予充分的奖励。

2、告诉学生你所期望的行为表现;当他们表现出来时,给予强化,并告知原因。给学生呈现你所使用的评价其活动的各项标准以及每项标准的分值列表,这样一来,学生将能够从你的反馈中来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3、在恰当的行为出现之后,尽快的给予强化。延迟强化的效果比及时强化差。

评定完作业后,应尽快给学生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不要拖延对作业的评定。布置作业时,应该经常考虑是用什么样的评价方式,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给学生提供反馈。

内部强化物和外部强化物

在许多情况下,维持行为的最重要的强化物是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快乐。譬如,大多数人都有某种爱好,可以不计报酬地、长时间地投入到某种活动中。人们喜欢画画、看书、唱歌、玩游戏、徒步旅行或游泳等,这其中并没有太多其他方面的原因,只是因为做这些事情本身很有乐趣。这类强化物叫内部强化物,即人们因受到内部动机的驱使而从事某种活动。与内部强化物相对的是外部强化物,也就是用于激励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表扬或奖励。没有这些外部强化物,人们可能不会从事某种活动。研究表明,对儿童原本自愿做出的某些行为进行强化,则有可能削弱长期的内部动机。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表明,外部强化物的削弱作用仅发生于一些非常有限的情形中,比如只是奖赏学生对活动的参与,而不考虑其成绩如何;或者学生不需要任何奖赏就能主动从事某活动,但仍给予奖赏。口头表扬以及其他类型的反馈都属于外部强化物。研究发现,这类外部强化物非但没有降低内部兴趣,反而增强了内部兴趣。这一研究结论的实践意义是:当学生已经自行从事某种活动时,教师应该慎重地考虑是否给予物质强化。但是,就学校中的大部分活动而言,很多学生都不太愿意自发地去做。因此,教师无需担忧外部强化物的使用将会损害内部动机;尤其当外部强化物是社会性强化,体现了对学生的不断进步以及独立性的认可时,是可以考虑利用这些外部强化物。

理论运用于实践

实用的强化物

儿童所喜欢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用作有效的强化物。但是,课堂中应当使用什么样的强化物,这需要从现实的角度加以考虑。正强化所遵循的一个基本原理是:最好使用那些能起作用的、但不太贵重的非物质强化物。也就是说,如果口头表扬或自我强化能奏效,就不要使用奖状证书;如果奖状证书能奏效,就不要使用小玩具;如果小玩具能奏效,就不要使用食物。然而,如果一些实用的强化物是激励学生从事重要的活动所必需的,那就应当毫不犹豫地使用。尤其是,在考虑使用惩罚(下面将讲述)之前,应尽量尝试各种可能的强化措施。下面举一些强化物的种类和相应的例子。这些类别是从最不物质化到最物质化以此排列的。

自我强化教授学生进行自我表扬、自我安抚、通过在表格上做记录来考察自己的进步状况、让自己做短暂的休息,或者对任务的完成或困难的解决等活动结果进行自我强化。

表扬像“干得不错!”、“行得通!”“我知道你能做好1”以及其他的口头表扬等都是很有效的;通过微笑、眼神、翘大拇指或者轻拍后背等方式也可以传达同样的信息。在合作学习和同辈辅导中,应鼓励学生互相表扬对方的适宜行为。

关注对许多孩子来说,受到自己敬仰的成人或同伴的关注,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强化物。聆听、点头或走进等都可能给孩子提供他们所寻求的积极关注。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或经过长时间努力后达到预期目标的学生,可以给他们一个特

殊的机会去拜访学校领导、在办公室帮忙或者和校长一起散步。

评定和认证评定和认证(如成绩证书)既是对学生付出努力的一种积极反馈,又有助于与看重孩子成绩的家长们沟通孩子的进步情况,因此这是很有效的强化方式。公开展示优秀的作品、校长给予批注以及其他形式的荣誉等都具有相同的效用。与那种几个月才给一次的报告卡评定相比,小测验分数、行为等级评定以及经常给予的其他形式的反馈更有效果。

打电话回家给孩子的父母打电话或者寄个便条告诉他们成功是一个强有力的强化物。

家庭强化在强化系统中,家长是一个有效的同伴。教师可以跟家长一起制定强化计划,如果孩子达到了所规定的行为或操作标准,家长在家中就应该给孩子某种特权或者强化。

特权孩子因良好的表现而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使用或接触特殊物品(如足球)的机会,或者可以充当特殊的角色(如跑跑腿会协助教师分发材料)。表现好的孩子或集体可以提前休息或者给予其他方面的某些小特权。

活动强化物在达到既定标准的前提下,学生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可以看电视、玩游戏、或从事其他有趣的活动。活动强化物对学生群体尤为有效,如果全班达到了某一标准,那么全班都可以获得自由支配的时间或从事其他有趣的活动。

物质化的强化物孩子因为取得好成绩或有良好的行为表现而获得积分,他们可以用这些积分换取小玩具、橡皮、铅笔、玻璃弹球、小人书和游戏杆等。如果孩子可以在众多选项中选择其一的话,通常物质化强化物的效果更好。

食物葡萄干、水果、花生或其他健康的小吃等也可用作强化物。

惩罚物

能减弱行为的结果叫惩罚物。再定义惩罚这个概念时,也面临着与定义强化时所具有的类似问题:若看似令人不悦的结果并未减少后续行为出现的频率,则这种不悦地结果不能算是一种惩罚物。例如,有些学生喜欢被叫到校长室或者在教室外面罚站,因为这可以让他们摆脱令其不悦的课堂环境。有些学生喜欢被批评,因为这可以获得老师的关注,且又可能提高他们在同伴中的地位。与强化物一样,惩罚物的有效性也不是想当然的,必须看实效。惩罚通常有两种基本的形式。

呈现惩罚呈现惩罚就是使用不愉快的结果或厌恶性刺激,如指责一名学生。

取消性惩罚取消性惩罚就是愉快结果的取消。比如特权的丧失、剥夺课间休息、放学后留校等。课堂中常用的一种取消性惩罚就是暂时隔离,即让犯错误的学生在角落里或在教室外的走廊上呆几分钟当。教师认为其他学生的关注有可能强化犯错误的学生时,就可以使用暂时隔离。暂时隔离取消了对错误行为的强化。通常情况下错误行为之后给予暂时隔离,这可以减少错误行为的再次发生。

例如,怀特和贝利考察了体育课中使用“坐冷板凳”的惩罚效果。告诉那些有错误行为的学生犯了什么错误,然后给他们一个三分钟的沙漏计时器,让他们坐在一旁看着沙漏,直到沙子漏完。这个方法起初用于有严重行为问题的四五年级的特殊班级。图5.3是该研究结果的一个简要图示。开始是研究者观察到在10分钟内有343个破坏性行为。确定该基线水平后,开始实施行为考核程序。教师评定每个孩子的行为,并把表现差的孩子叫到办公室和剥夺他们一小段自由时

间。这种方式可以减少错误行为,但并不能彻底消灭它们,然而当采用“坐冷板凳”这种方式时,不良行为真正地消失了。将这种方法用于另外一个四年级的常规的体育课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是否给与惩罚、何时给予惩罚以及如何惩罚,诸如此类的问题引起了行为学习理论家们的很多争议。有些人认为呈现(厌恶性的)惩罚刺激,其作用只是暂时的,而且惩罚导致攻击性;惩罚还使得个体逃避曾经被惩罚过的情境。那些赞同使用惩罚的行为理论家们也同意这样的观点,只有当强化不奏效时才考虑使用惩罚;当有必要使用惩罚时,应该尽可能采用温和的方式;惩罚只是众多措施中的一种,并且给予惩罚时,绝不能随心所欲地决定惩罚的强度和次数,也不能使个体感到彻底挫败。在许多地方学校中的的体罚(如打屁股)是违法的。几乎所有的行为理论家们都反对体罚,并从伦理和科学研究的角度对体罚问题进行了探讨。

结果的及时性

行为学习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是:结果在行为之后立即出现,远比延迟一段时间再出现更能影响行为。斯金纳箱中的白鼠按压杠杆之后,如果需等待几分钟才能得到食物,那么白鼠可能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学会建立按压杠杆和食物之间的联系,因为从按压杠杆到食物出现,其间,白鼠可能会做许多与按压杠杆无关的事情,立即给予的小强化物比延迟给予的大强化物更有效率,这一规律可以解释人类的许多行为。比如它可以解释为什么戒烟或控制饮食是如此之困难,即使戒烟或减肥的益处是众所周知的,但一支烟或一个油炸圈饼等产生的及时的小强化往往削弱了延迟的大强化对行为的影响。结果的及时性原理在课堂中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当他们表现良好时,立即给予表扬,可能比延迟很久才给一个好分数更具有强化作用。走近一个不认真听话的学生,拍拍他或她的肩膀,或者做一个手势(如,把手指放在唇边以示安静),这样做可能比下课后再批评或警告要有效的多。

及时反馈至少可以达到两个目的。第一,它使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明确化;第二,它提高了反馈的信息价值。在实际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能给所有的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及时反馈,但如果教师能够在学生完成作业后,立即给予正确答案,那么也能够达到良好的反馈效果。在应对不良行为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结果的及时性原理,当学生没有表现出不良行为时,立即给予积极反馈,以使学生始终表现出良好行为。

塑造

强化的及时性对教育很重要,但是究竟强化个体的什么行为,这个问题也同样重要。幼儿园教师是不是非要等到孩子能背出整个字母表时才给予强化?显然不是。最好的表扬方式是,孩子刚认识一个字母就给予表扬,然后认识了多个字母后再给予表扬,最后才表扬儿童学会了所有的26个字母。音乐教师是否始终都不表扬年幼的学生,直至该生能准确无误的演奏整个钢琴曲时再给予强化?或者是在该生第一次能够断断续续的演奏完一个曲目后就给予表扬?大多数学生在前进的过程中都需要接受强化对学生趋向成功的每一步都给予强化,以引导学生实现最终的目标,这种技术叫塑造(shaping)。

行为学习理论中所使用的术语塑造是指通过强化学习者逐步趋紧预期目标(最终行为)的每一步来教授新技能或新行为。例如教孩子系鞋带时,我们不只是向他们示范该怎么做,然后等着他们自己完成整个动作后再给予强化。相反,当他们能打第一个结时,就给予强化,然后强化他们的绕圈等等,对每次的进步都给予强化,直到完成整个任务。按照这种方式,我们强化朝向最终目标的每一步,由此来塑造孩子的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塑造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假定我们要求学生写一段文章,包括一个主题句、三个支持性的证据以及一个总结句。该任务包含很多子任务:能够识别并写出主题句、支持性证据和总结句;能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标点符号以及语法等写出完整的句子;能够正确的拼写等等。如果教师在一节课上教授了上述所有技能,然后要求学生写出文章,并对文章的内容、语法、标点符号以及拼写等进行评分,那么大部分学生可能都会失败,而且从中也学不到太多的东西。

相反,教师应该分别教授这些技能,逐渐塑造出最终写作技能。教授学生如何写第一个主题句,然后教授如何写支持性的证据,最后教授写总结句等。开始时,先强化学生对段落内容的关注,然后提高强化的要求,即只有当学生的语法和标点符号也有所改善时才给予强化。最后,只有当拼写也达到正确时才给予强化。在每一阶段,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强化,因为经过努力,他们都能够达到获得强化所需的那些标准。这里所体现的一条原则是:应该强化学生的这类行为,它们不超出当前的能力范围,但同时又能拓展为新的技能。

消退

从定义上看,强化物加强了行为,但是当取消强化物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行为将会逐渐减弱,直至最终消失。这个过程叫做先前习得行为的消退(Extinction)。

消退不是一个逐渐减弱的过程。取消强化物之初,个体通常会提高行为的频率。例如,你经常穿过某扇门,抄近道去校园的另一处。假如某天这扇门关上了,你刚开始可能会使劲的推一阵,晃动这扇门,不断的旋转把手,甚至踢几脚。你可能会感到受挫和愤怒。然而过一会儿,你意识到门可能被锁住了,因此就离开了。如果这门永远锁着,但你并不知道,你可能在随后的几天甚至一个月内还会试图穿过这扇门,直到最终放弃。

你对待那扇锁着的门的行为,就是一种典型的消退模式。强化物取消的起初阶段行为有所加强,然后快速减弱,直至消失。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行为还有可能再次恢复。例如一年后,你可能又去试着穿越那扇门,看看它是否依然锁着。假若门仍被锁着,你大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再穿越,但不可能是永远不穿越。

在消退的开始阶段,行为水平提高的现象叫消退爆发。这种特征对课堂管理有很重要的影响。设想一下,你决定消退某儿童喊出答案的不适宜行为(不是先举手并经允许后再回答)。具体的做法就是忽视该儿童,直到他能举手并安静等待。开始时对这个孩子的忽视,可能增加了他不举手就说话的行为,这是一种典型的消退爆发。而你可能错误地认为,忽视或消退的做法并不奏效。事实上,只要你坚持,持续的忽略不适宜的行为,才是最恰当的课堂管理策略。可惜的是,你最终可能会放弃忽视,并在学生第三次或第四次不举手就大声说话后点名让他

发言。此举可能会给学生传达着这样一个最糟糕的信息:只要坚持,那么大声喊叫,终究会起作用。这可能会增加你原打算减少的那个行为,因为学生学到了“如果最初没有成功,那么就尝试,再尝试”。本章开头所呈现的案例就是例证。艾斯特班女士起初忽视丽贝卡不举手就大声说话的行为,而丽贝卡则以更大的声音回答,所以老师叫丽贝卡回答。教师在不经意中就给力被卡传达着这样的信息,只有大声的回答,并且坚持喊叫才有可能获得强化。

当某些刺激或线索能提示个体:那些曾经被强化的行为将不再被强化时,先前习得行为的消退过程可能会加速。以前面锁门的案例来讲,“此门已锁,请绕行”的提示标志可能会大大减少试图开门的次数。如果教师告诉全班同学:“除非大家都很安静并举手发言,否则我不会叫任何人。”并忽视那些试图得到教师关注的所有行为,那么不举手就大声发言的行为可能会很快的减少。

强化程序

强化对行为的影响效果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因素就是强化程序(schedule of reinforcements)。强化程序是指强化物给予的频数、强化物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强化的预期性等。

固定比率(FR)一种常见的强化程序是固定比率(FR)程序,即做出定量的行为之后才给予一个强化物。例如,教师可能说:“只要你做完10道题就可以出去玩。”不论学生花多长时间,只要做完10道题就会得到强化。这是一个FR10(10个行为换得一个强化物)的例子。固定比率程序的一种常见形式是每做出一个符合要求的行为就能够得到强化,这种强化方式叫连续强化(CRF)。当然也可以称之为FR1,因为只需做出一个行为就可以获得强化。把钱投入饮料售货机就是连续强化的一个例子,因为做出一个行为(投币),就导致一个强化物—(一瓶饮料)。通常课堂上正确回答问题也是一种连续强化,学生给出正确答案,教师会说“对!回答的很好!”

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逐渐提高获得强化所需的反应比率。开始时强化学生的每一个正确反应(比如做对一道数学题)是必要的;然而,从长远来看,这不太有效。只要学生能正确地解数学题,那么可以每5道(FR5)或每10道(FR10)强化一次,也可以按照其他的强化比率进行强化。逐渐地减少强化,这可以使学生在没有强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更有效地学习,并且更容易抵抗学习行为的消退。最终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自己去完成全部作业并获得强化。就成人而言,我们也常常需要花多年的时间去完成某些工作,并且要过多年后才获得回报(写一本教育心理学的教科书就是这样一项工作!)。

固定比率的强化程序能够有效的激励个体去做大量的工作,尤其是从连续强化(FR1)的固定比率开始,使个体着手去做,之后,再逐渐提高强化的要求。强化的高要求比强化的低要求更能提高行为的水平,其原因之一是太频繁的强化会削弱强化物的价值。学生每做对一道数学题就受到表扬,则学生很快就会厌倦表扬,表扬这种强化物就失去其价值。

可变比率程序(VR)在强化的可变比率(VR)程序中,为获得强化而需要作出的行为数目是无法预知的,尽管该行为最终肯定会得到强化。例如,赌博机就是按

照可变比率程序操作的。有时也许只推一下就有回报,而下次可能推了两百下才得到回报,个体也无法预知究竟哪一次推动会获得回报。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时,有时受到可变比率的强化。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因回答正确而得到强化,但是,他们可以预期,在30人的班上,每人都有1/30的机会被叫起回答问题,这可称做VR30强化程序,因为平均来看,为了获得一次强化,需要做出30个的行为。可变比率强化程序更易于产生高频率且稳定的行为。实际上,几乎所有的赌博游戏中都包含着VR程序,它们很容易让人上瘾。与此相似,经常随机地检查学生作业,也有助于学生持续认真的对待作业。

可变比率程序具有很强的抗消退能力,即使行为不再被强化,人们也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放弃做出该行为,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可能要做很多次才能得到回报,也许下一次就有可能成功。基于这种认识,他们会继续做出行为。

固定时距(FI)在固定时距程序中,强化物是定时给予的。期末考试是固定时距强化的典型例子。固定时距强化程序会导致这样一种行为模式:个体只做出很少的行为反应,直到强化将要给予时才竭尽全力去做。用白鼠和鸽子所做的实验也证明了这种行为模式的存在,但这种模式更明显的反映在那些临时抱佛脚的学生身上,如应对马上进行的测验,或者赶写第二天就要提交的书面报告等。固定时距强化程序所引起的行为特征表明,频繁的小测试可能比少量的几次大考更能促进学生持续地努力学习,而不是考前开夜车,搞突击。

可变时距(VI)在可变时距程序中,强化物有时给予,有时又不给予,而且我们无法知道什么时候行为会受到强化。该程序的一个例子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抽查,如果学生恰好在教师经过时作业做的很好,那么该生将有可能获得强化。由于学生无法预料教师何时检查他们,所以就必须始终努力去做好。人们遵守交通法规,可能是出于对法律的尊重以及公民的责任感,但也有可能是因为警察的不定期检查。警察隐蔽在立交桥上或小土堆后面,以便对司机的驾驶行为进行随机抽样。如果司机总能轻而易举的看到警察,则警察就会成为司机小心驾驶的信号,因而在其他时候小心驾驶的必要性就有所降低。

与可变比率程序相似,可变时距程序也能够非常有效地维持一个高频率的行为,而且具有很强的抗消退性。例如,教师要求学生每天都交课堂作业,但教师并不检查所有的作业,只是从中抽随机抽出3份进行检查。如果学生的作业很好,就给加分。该程序可能会激励学生认真的做课堂作业。如果教师中途悄悄地停止了抽样检查,那么学生也可能无从知晓,只是认为自己的作业尚未被抽到,而不会认为所有人都再也得不到强化。表5.2对强化程序进行了界定并给出了其他一些例子。

维持

消退原理表明,取消对先前习得行为的强化,行为就会逐渐消失。这是否意味着教师必须无限期地强化学生的行为,否则他们就会消失呢!

没有必要。就斯金纳箱中的白鼠而言,强化的取消无疑会导致其按压杠杆这种反应的消退。然而,人类生活在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中,其中充满了各种自然强化物,它们强化着我们在学校中习得的技能和行为。例如,起初可能要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经常的强化。然而,一旦学生能够阅读,他们就具有了解读书面语言这个大千世界的技能,而这个大千世界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都具有很强的强化作用。之后就无需对阅读行为进行强化,因为阅读内容本身就足以维持阅读行为。同样,对那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而言,可能需要对其学业行为进行更为细致、系统的强化。但一段时间后,这些学生就会发现,完成学校的功课可以获得很多方面的回报,如好分数、家长认可、理解能力的提升、知识的增长等,这些通常都可以作为自然强化物来强化个体完成功课。但是,只有当学生系统、稳定地改善其功课时,才有可能获得这些强化物。

有些无需强化的行为,也会表现出行为的维持现象,因为这些行为受到了内部强化,也就是说,做出行为的过程是令人愉悦的。例如,许多孩子都喜欢画画、解决问题或者学习新东西,尽管这些行为从未被强化过。我们中的许多人会做一些猜谜活动或进行其他形式的问题解决活动,尽管完成这些活动后,并没有谁来检查我们的工作。

前面所讨论的抗消退的概念(在强化程序部分)是理解行为维持的关键。当学习一个新行为时,应以经常的、可预测的方式来强化它。然而,该行为一旦建立,相应的强化就应该适当减少,且强化的给予应该是不可预测、不确定的。这样做的原因是:可变的强化程序以及需要做很多反应才可以获得奖励的强化程序更容易抗消退,而固定的强化程序或只需做很少的简单反应即可获得奖励的强化程序不太容易抗消退。例如,如果教师对学生每次做数学题都给予表扬,那么当停止表扬时,学生就有可能不再做数学题。相反,如果教师逐渐提高完成数学题量的要求,并按可变比率程序给予表扬,那么即使给予很少的强化甚至不给强化,学生也可能会继续长时间地做数学题。

先行事件的作用

我们已经知道,行为的结果显著地影响着行为。事实上,并非只是行为之后的结果起作用,行为之前的刺激也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提示线索先行刺激指行为之前的事件,也叫提示线索,它们能够告诉我们什么行为将被强化以及(或者)什么行为将被惩罚。提示线索有多种形式,它们提示我们何时需要改变或者保持自己的行为,例如,在数学课上,大多数教师会强化那些正在做作业的学生;然而,当教师宣布下课,到吃饭的时间时,结果就变了。在某种刺激出现时,如“这是数学课时间”,个体以某种方式作出反应;而在另一种刺激出现时,如“这是午饭时间”,个体则以另一种方式作出反应。对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就是所谓的刺激辨别。

辨别什么时候是向老板提出升迁申请的最佳时机?是公司运转良好,老板看上去很开心,而且你刚好出色地完成某项工作之时?还是公司刚收到一份经营状况不佳的报告,老板正在发火,而且你因失误而使公司损失惨重之时?显然,第一种情形比较容易成功,对此你是非常清楚的,因为你已经学会辨别什么时候是老板为你做某些事情的天赐良机,什么时候则不是。辨别就是利用提示线索、信号或有关信息来了解在什么时候行为有可能被强化。公司的财政状况、老板的心情以及你近期的表现等都是辨别性刺激,它们与你能否成功地升迁有密切关系。对学生而言,要学会辨别,就必须获得有关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的反馈。辨别学习的研究发现,学生需要知道他们的反应什么时候是正确的,什么时候是错误的。

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能够进行越来越复杂的辨别的过程。例如,所有的字母、数字、单词和数学符号等都是辨别性刺激。年幼的儿童学习辨别字母b

和d;年龄较大的学生学会区分效果和效率;学习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生学会辨别负强化和惩罚;教师学会辨别课堂上学生的厌烦或感兴趣的面目表情和言语线索。

将辨别性刺激的概念应用于课堂教学与管理中是十分容易的: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行为将受到强化。从理论上讲,教师应该等到学生做出某些值得强化的事情之后才给予强化,但是这样做毫无意义,毫无疑问是无效的。相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这样的信息:“要想得到强化(如,表扬、分数或彩星),你们必须做这些事情。”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使学生免于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错误的行为上。如果学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将会得到回报,他们通常会更加努力。

泛化学生如果在数学课上学会了安静地坐在座位上认真做作业,那么他们在科学课上的行为是否也会因此而得以改进?如果学生学会七个苹果减去三个苹果的计算,那么他们是否也会计算七个橙子减去三个橙子?如果学生能够解释莎士比亚所使用的象征意义,那么他们是否也能够解释非洲民间传说中所使用的象征意义?这些都是泛化问题,泛化是指在一种条件下习得的行为迁移到其他情境中。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泛化可以自动发生。通常情况下,某种课堂管理方案在某种情境中可能是成功的,但在其他情境中,学生的行为并不会自动地改善。相反,学生能够辨别不同的情境,即使是年幼的儿童,也很容易分辨在幼儿园、自己家中或者不同朋友的家中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由于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规则与要求,所以儿童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可能是非常不同的。

若要使学生表现出泛化,通常应该有目的地加以设计、规划。在社会课上成功使用的课堂管理方案应该迁移到英语课堂中,以保障泛化的发生。学生需要了解各种文化中的许多作者是如何使用象征意义的,然后才能够获得概括地理解象征意义的技能。

显然,相似的情境或相似的概念之间最容易发生泛化。相对而言,某种行为从阅读课泛化到社会课比较容易,而从阅读课泛化到课间休息或家庭情境中则不太容易。而且即使在看上去非常相似的情境中,也未必就能产生泛化。例如许多学生能够正确的拼写,并掌握了语法结构,但他们不能将这些知识用于自己的作文中。教师不宜做出这样的假设:因为学生在某种情境中能够做某事,所以在其他不同的情境中也能够有同样的良好表现。

提高泛化的策略斯劳斯和斯密斯描述了提高行为泛化的11种策略,这些策略有助于将某种情境中学到的行为泛化到其他情境中,更为重要的是,泛化到真正的生活中。其中有些策略也涉及怎样教学才能使泛化更容易发生。例如,算术课上涉及钱的内容时,如果使用真的或仿制的硬币和软币,那么这种学习能更好的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促进泛化的另一种教学策略,就是使用多种不同情境中的例子。例如,在学习供求概念时,如果学生学习了有关货品的价格、自然资源的价格、收藏品(如,比尼娃娃)的价值以及支付常规技术与精尖技术的酬金等多种事例,那么就比只学习货品价格这种单一事例更易于迁移到新情境中去。提高泛化的一种常见策略是“实战培训”:在将来可能遇到的真实环境中去教授学生实际的技能,或在与真实环境非常相似的模拟情境中教授技能。

完成最初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用多种方法来提高泛化。一种方法就是在不同情境中重复教学,例如,数学课上教学生使用“先易后难”的应试策略后,教师还可以创设机会,让学生在科学课、语法课和健康课的测验中使用同样的策略。教学完成后,还可以采用其他策略促进泛化,比如帮助学生将习得的新技能与情境中的自然强化物联系起来,以维持该技能。例如,教授阅读时,给学生布置的常规家庭作业可以是阅读感兴趣的书籍或杂志,即使这些阅读材料不是“经典范文”。起初,连环漫画之类的书籍可能比文学经典名著更能维持新习得的阅读技能,因为对某些孩子来讲,前者能更直接的将新技能与阅读乐趣联系起来,而这更容易泛化到校外的情境中去。最后,直接强化泛化行为也是促进泛化的一种有效方式。例如,当学生能将新观点与不同情境联系起来或在新情境中运用新习得的技能时,则表扬这些学生。

Chapter4社会学习理论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的产生主要源于行为学习理论,由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吸收了行为学习理论的许多原理,但该理论更关注提示线索,对行为的影响更关注内部心理过程,强调思维对活动的影响以及活动对思维的影响。

班杜拉:模仿学习和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斯金纳学派强调行为结果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模仿以及代替性经验。模仿是对他人行为的仿效,代替性经验是从他人的成败中进行学习。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部分学习不是行为结果的塑造过程,而是更有效地直接学习榜样的过程。体育教师示范如何跳水,学生加以模仿。班杜拉称之为非常适性学习,因为学生无需通过逐渐的塑造过程就可以立即再现出正确的反应。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四个阶段:注意阶段,保持阶段,再现阶段和动机阶段。

1.注意阶段:观察学习的第一阶段是注意榜样,一般而言,学生更为关注那些具有吸引力的,成功的,有趣的,和有名气的榜样,这也是很多学生,仿效明星的衣着,发型和癖好的主要原因。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呈现清晰,有趣,能引起学生新异感和新奇感的材料,通过鼓励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保持阶段: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关注教师就可以示范行为,并给学生机会进行练习和复述,例如,教师先给学生演示如何写a,然后让学生模仿并练习写出a。

3.再现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尽力使自己的行为与榜样的行为保持一致,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主要在该阶段进行。例如,学生进行了几次模仿练习后所写的字母a与教师示范的是否相似?

4.动机阶段:这是观察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学生之所以模仿榜样的行为是因为他们相信这样做能增加被强化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表扬学生恰当的模仿行为,并给予成绩上的认可,学生关注榜样的行为,练习这种行为,并再现这种行为,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教师喜欢的,他们想取悦于教师,到学生写出一个可以识别的a时,教师可以说:写的不错!

代替性学习尽管大多数观察学习,收到预期结果的激励集正却的模仿榜样,可以将只获得强化,但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受到强化和惩罚,人们也可以进行学习,注意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杂志发行商总是把幸运的获胜者放在他们的广告中,以诱使人们参与到杂志促销竞赛中,我们心里很清楚自己获胜的机会也只是几百万分之一,但是看到别人得到如此可观的强化,这促使我们也想模仿类似的行为。

教师在课堂中也始终运用着代替性学习的原理,当某个学生无所事事时,教师常常选出那些好好学习的人,并强化他们的良好表现,那些行为表现不佳的学生认识到,进行学习活动就可以受到强化,他们因此也有可能回到学习活动中来。不罗登,霍尔,邓拉普和克拉克曾对这种策略进行了系统研究。埃德温和格雷格是两个调皮捣乱的二年级学生,他们的座位紧挨着教师相对他们的捣乱行为进行调查并确定其基线水平,然后当艾德温注意听讲并做当堂作业时,教师就给与关注和表扬,在这种情况下艾德温的行为有了显著的改进,而更有趣的是,格雷格的行为也有所改善,尽管并没有直接的对他的适宜行为进行具体的强化。显然格

雷格从艾德温的经历中学到了一些东西。在本章开头的案例中,由于其他学生看到丽贝卡不举手就大声回答,这种行为反而得到了教师的关注,所以他们就模仿了丽贝卡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经典实验是对班杜拉,所做的研究,让儿童观看三部影片中的一部,每部影片中都有一个成人在攻击充气玩偶,其中第一部影片中的成人因为攻击性行为而受到严厉的惩罚,第二部影片中的成人应其攻击性行为而受到表扬和款待,第三部电影中的成人没有收到任何处理,在儿童观看完其中一部影片后,让他们玩玩具,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看到榜样,被惩罚的儿童,他们自己单独玩玩具时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显著的少于那些看到榜样被奖励或者没有任何处理的儿童。

自我调节学习社会学习理论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自我调节。班杜拉认为,人们观察自身的行为判断是否达到了自定的标准,由此决定对自己的赏罚。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不管别人怎么评价我们都很清楚自己出色的完成了某项工作,并感到很欣慰,同样当我们的表现不尽人意时自己也很清楚,要做出这些判断,我们就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表现有所预期。同样是90分的测验成绩,某个学生对这样的分数感到高兴,而另一个学生或许感到非常失望。

理论应用于实践

观察学习

你是否尝试过教儿童系鞋带?想象一下,不用示范和模仿的方式来向儿童解释如何完成这个任务!如此简单的一个任务以及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应该会的任务对幼儿来讲却非同一般,学习系鞋带这个典型事例,足以说明观察学习的作用。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会的新技能,这是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境中,儿童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也目睹了这些言行举止所产生的结果,通过观察儿童了解了榜样的行为,并在其他时候和其他地点模仿出来。

尽管观察学习研究的主要焦点是一些具体的行为,但也有研究表明态度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形成。教师和家长都很关心孩子所仿效的榜样,这些榜样所具有的效力不只是他们所具有的某些具体能力,还包括他们表现出来的态度。在课堂中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如果教师希望学生具有果断性,讲礼貌,那么就必须给学生示范这些特性,现身说法。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能否成功可能取决于小组中的榜样,同伴对个体的行为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例如当教师把学生分到数学小组中时,应该考虑到小组成员中既要有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又有学习动机很强的学生,同伴很容易模仿那些具有强烈动机的态度和行为。

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自我调节的策略,并提醒她们在不同情境中使用这些策略,以始自我调节成为一种习惯,例如可以要求学生设定一个目标,如打算每晚学习多长时间,然后每天记录自己是否达标,要求学习乘法口诀的学生记录完成50道测验题的速度和正确率,然后尽力打破自己的记录,还可以要求学生从内容,结构和组织等方面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评定,看看自我评定与教师评定是否一

致。这些策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所调控,有助于学生形成某种一般性的策略,来确立自己的个人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

以其他技能一样,自我调节学习的技能也应该在多种情境中加以应用,否则他也只是用于某个特定情境,例如儿童学会了再单独学习时为自己确立学习目标,但是不能把这些技能迁移到小组学习情境中,或有教师参与的情境中去,当然如果教他们怎样迁移,或者提醒他们进行迁移,那么他们很容易学会迁移。同样儿童可能不会强自我调节的策略,从英语学习迁移到数学学习,或者从计算机迁移到问题解决,鉴于此,学生需要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境中使用目标设置和自我评价策略,监控和强化自己的进步并理解怎么样,何时以及为什么应该进行自我调节。

迈承巴姆的自我调节学习模式

可以教授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控和调节,这种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常常被称做认知行为矫正。迈承巴姆曾提出一种策略,该策略训练学生自我陈述:我的问题是什么呢?我的计划是什么?我在执行该计划吗?我是怎么做的呢?这个策略也被用于减少跟年级学生的破坏性行为。曼宁对经常表现出破坏性行为的三年级学生进行自我陈述训练,以帮助他们,记住适当的行为,并自我强化这些适当的行为已举手发言为例,训练学生在举手时进行自我陈述,如果我大声说出答案,其他人就会受到打扰,我应该举手,等着教师点名,这对我有好处,看,我可以等待!与此类似的,一些策略也被成功的,用来帮助学生监控自己的成绩,例如,教授阅读技能较差的学生在阅读时进行自我提问,概括段落大意,以确保他们理解文章。

迈承巴姆描述了进行自我指导时所包含的步骤:

1.一个成人榜样在从事某项活动时大声的自我陈述(认知示范)

2.儿童在成人榜样的指导下从事相同的活动(外显的外部指导)

3.儿童从事活动时大声的进行自我指导(外显的自我指导)

4.儿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小声地自我指导(渐隐的外显自我指导)

5.儿童通过内部言语来指导自己完成活动(内隐的自我指导)

注意迈承巴姆自我调节学习策略与第二章描述的维果斯基的支架式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似性。两种方法,都强调示范自言自语强调由教师控制,逐渐转为学生自我控制,强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内部言语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调节的学习,这是训练学生对自己思维进行思考的一种方法。研究发现,自我调节学习策略不仅改善了学生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而且这种策略也迁移到了其他学习活动中。

当学生要完成的任务比较长,或者比较复杂时,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调节学习的一种方法是:给他们提供一张用于监控活动进程的表格,例如,教师或许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份作业,写一篇作文来描述黑人领袖马丁路得金的生活,可以给学生如下的自我监控检查表。

该表格背后所隐含的观点是将复杂的任务分解成较小的部分,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正在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每一步的检察都是对学生所付出努力的一种强化或心理安抚。当多次给学生呈现此类检查表后,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制作表格,学习如何用图表来考察自己的进步状况。与此类似,特拉梅尔,斯洛斯和阿尔伯发现,要求有学习障碍的学生记录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用图表的方式表示出来,这种做法显著的提高了他们完成家庭作业的数量,鲁滨逊等研究者对许多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评论。发现认知行为矫正策略具有重要作用。对减少多动,冲动和攻击性行为的,尤其有效,其中有些研究发现,这些效果具有持久性。

自我强化德拉伯曼,斯贝太尼克和奥利里设计了一个经典的方案来训练学生调节自己的行为,他们要求教师每天评价学生的行为,并对获得较高评价的学生进行强化,然后改变训练方案,要求学生猜测教师将会给他们什么样的评价,学生猜对了就会得到强化,最后逐渐取消强化。结果表明,在强化和猜测条件下,学生的行为都有所改善。即使在方案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改善依然能够保持下来,研究者认为,训练学生准确的判断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这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行为评价标准,并对达到这些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强化。

研究发现了解自己行为方面的信息常常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即使这类信息是字,我提供的例如研究者让儿童每隔几分钟就记录一次自己是否一直在学习,通过这种方法加强牢同专注于学习活动的行为,当自我观察与自我强化结合使用时,自我观察常常对学生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很多人在学习时都使用过这个原理,比如对自己说,只有看完某些材料后才能吃午饭。

那些对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以及自我激励,行为感到自信的学生通常也具有很高的自我效能感,相信是自己的努力,而不是运气,他人或者其他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决定了成败。自我效能信念,可能是决定学生在学校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除能力外)。

行为学习理论的优势和局限

与其他心理学理论一样,行为学习理论,也稳固地确立了各种基本原理,并在多种不同的条件下证实了这些原理。

这些原理在解释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方面是

非常有用的,在行为改变方面尤其明显。

但是行为学习理论,是有其局限性的。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行为学习理论家几乎毫无例外的只关注那些可观察的外显行为,当然社会学习理论家们除外,这也是为什么本朝所举的很多例子都是关于行为管理方面的原因之一。诸如概念形成,学习课文,问题解决和思维等内在的学习过程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因此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们很少对这些主题进行研究。这些内部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属于认知学习领域。社会学习理论作为行为学习理论的一个直接衍生物,他在行为的观点和认知的观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常常被看成是相互竞争与对立的两种模式,在某些具体领域中二者的观点确实是对立的,但是把他们看成是互补的,而不是竞争的,也就是说将他们看做是处理不同类型问题的,这或许更为准确些。

有意识的教师——

运用你所了解的行为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来改进教与学

有意识的教师非常关心他们的教学结果学生达到了学习目标时,会有什么样的表现?罗伯特马杰问道:你怎样描述达到目标者与为达到目标者之间的差异,总而言之,观察他们做了什么,或者观察他们的行为。

有意识的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之一就是教学设计者仔细的规划,学生应该获得哪些新能力,有时称作“行为的”和“表现的”目标,这种对学习结果的阐述常常暗含着两种成就水平。此外,马杰提醒我们要“阐述目标的主旨”。许多重要的学习结果常常使用那些无法观察到的表现来表述的,你无法看到学生进行加法运算,组合,比较,或联系等活动,但是这些认知活动常常是你想帮助学生达到的真正目标。对于这些,内隐的,不可观察的行为,马杰建议:“作为教学设计者你,应该考虑行为指标,即不仅可以显示给你以及他人,更重要的是显示给学生自己的看得见的活动。是学生,确实能够进行加法运算,组合,比较,联系,或者表现出其他有意义的心智行为。”

1、我希望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了解什么,能做什么,这对于实现课程目标,使学生成为有能力的个体有什么作用。

在做有关的改进课堂行为的计划时,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很容易以一种非常喜爱的方式来使用课堂行为这个术语,把行为等同于表现好,即安静地坐着。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在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时所显示出的兴趣以及参与程度,例如当学生在充满朝气的小组内活动时你短暂的打断了他们的活动,问些问题,你们是在讨论这个任务吗?你们是否说过别人的观点中至少有一个可取之处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检查自己的行为,在学年开始之前,你应该制定一个维持课堂纪律的计划,以帮助学生建立事宜行为,并尽力去排除不良行为,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来更新这个计划。例如,在喧闹的第六个学期开始前你会去反复的提醒自己,无论如何我都要忽视那些以不恰当的方式寻求关注的行为,只对行为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关注,我要使用表扬来强化那些专注于学习活动的行为。

2、在我的教学中应该考虑学生所具有的哪些知识,技能,需要以及兴趣等

周亚夫军细柳原文和翻译

周亚夫军细柳原文和翻 译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周亚夫军细柳原文和翻译 【原文】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译文】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 【原文】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译文】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胡人侵扰。 【原文】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译文】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长驱直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 【原文】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译文】旋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兵器锐利,开弓搭箭,弓拉满月。 【原文】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译文】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 【原文】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译文】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即将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过不多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 【原文】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凭证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 【原文】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译文】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皇上也只好放松了缰绳,让马慢慢行走。 【原文】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译文】到了大营,将军亚夫手持兵器,长揖到地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为之动容,马上神情严肃地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 【原文】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译文】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原文】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译文】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

绿野仙踪中英佳句。必看

我相信天无绝人之路。 天下真是无奇不有. “看来世界真是奇妙,无论谁都缺这少那,不可能是十全十美啊!”胆小狮无限感叹地说. 不过,命运常常和人们开一些意想不到的玩笑。 —铁樵夫越是小心,越是会碰到麻烦的。 多萝茜说着, 急忙翻身下来, 戴上那顶魔帽,然后左脚着地, 像金鸡独立似的站着,口中念起了咒语 除了大团大团猩红的罂粟花外,还有许多黄、白、蓝、紫色的华山,艳丽的色彩几乎使多萝西目眩。 接着大门慢慢地打开了,他们鱼贯而入,发现来到一拱顶房间,房间四壁镶嵌着无数翡翠,闪闪发光。 街道两旁坐落着一排排美丽的房子,都是用绿色的大理石建造的,到处闪烁的翡翠。 他看见了一位美丽的夫人,她身穿一件绿色薄纱衫,飘逸的长发上戴一顶宝石王冠。 房间中央有一个小巧的喷泉,把一股股绿色大理石雕花水盆里。 她的碗柜里有一顶金帽子,四周镶着钻石和宝玉只见许多翅膀如潮水般奔涌,又听见许多吵闹声、大笑声。 I believe in the way of heaven. The world is really Nothing is too strange.. "It seems that the world is really wonderful, no matter who are short of it, may not be perfect in every respect!" The cowardly lion said in an infinite exclamation. However, the fate of people and people often open some unexpected joke. Iron Woodman is more careful, more will be in trouble. Dorothy said, hurriedly turning down, put on the top of the magic hat and then left with, like standing on one leg standing, mouth spells In addition to the masses of scarlet poppies and many yellow, white, blue, purple mountain, gorgeous color almost Dorothy dazzled. Then the door slowly opened, they filed into the room found to the vault room, room walls inlaid with countless jade, sparkling.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eet is lined with rows of beautiful houses, built of green marble, and emerald green. He saw a beautiful lady, she was wearing a green chiffon shirt, wearing a crown jewel elegant long hair. There is a small fountain in the middle of the room, the strands of green marble carved in the basin. Her cupboard has a gold hat around trimmed with diamonds and rubies saw many wings like tide

2019学年高一语文必修4:第1单元季氏将伐颛臾含答案

2019学年高一语文必修4:第1单元季氏将伐颛臾含答案

人者之大节也。 ——《荀子》6.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荀子》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颛.臾( ) 社稷.( ) 虎兕.( ) 干戈.( ) 萧.墙( ) 出于柙.( ) 毁于椟.( ) 安无倾.( ) 冉.有( ) 【答案zhuān jìsìɡēxiāo xiádúqīnɡrǎn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见????? ??冉有、季路见. 于孔子曰(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 秦王坐章台见. 相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欺( ) 风吹草低见.牛羊( ) (2) 疾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 )君有疾. 在腠理( ) (3)过???????? ?是谁之过.与( )无乃尔是过. 与( )且尔言过.矣( )不过 .三十日( )以其境过. 清,不可久居( )雷霆乍惊,宫车过. 也( )

(4)止?????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其为时止. 十有一月尔( )一狼得骨止. ( ) 交戟之卫士欲止. 不内( ) (5)相????? ??则将焉用彼相. 矣(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 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 )日与北骑相. 出没于长淮间( )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 (6) 为 ?? ? ??何以伐为. (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后世必为.子孙忧(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 之辞( ) (7)而?? ? ??危而. 不持( ) 固而.近于费( ) 简能而.任之( ) 吾尝终日而. 思矣( )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翻译(字词+译文)

必修四古文部分 季氏将伐颛臾(字词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对···用兵)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这)颛臾,昔者先王以为(把他当作)东蒙主(祭祀的人),且在邦域之中矣,是(他)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却)不持,颠(跌倒)而不扶,则将焉(哪里)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错)矣,虎兕(sì)出于(从)柙(xiá),龟玉毁于(被毁坏)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成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诸侯国的封地)有家(士大夫的封地)者,不患(担忧)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少),安无倾。夫如是(依照这个道理),故远人不服(归服),则修文德以来(使···归服)之。既来(使···来)之,则安(使···安定)之。今由与求也,相(辅佐)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以上备注:1.红字+加粗+下划线为原文重点字 2.蓝字+加粗+下划线为重点字解释 3.天蓝字+加粗+下划线为重点翻译句子。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翻译)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将要对颛臾用兵。”孔子说:“冉有!恐怕该责备你吧?那颛臾,从前先代的国君曾把他当作主管蒙山祭祀的人(或:任命他做蒙山的主祭人),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之中,他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做的,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想。”孔子“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如果不行,就不要去(当那个官)。’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还哪里用得着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那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氏的封地很近,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回避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无论诸侯还是大夫,不担忧人口少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贫困而担忧社会不安定。(如果)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如果)上下和睦,就不会人口少;(如果)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所以,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们来了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国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担忧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周亚夫军细柳原文和翻译超精细

周亚夫军细柳原文和翻译 【原文】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译文】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 【原文】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译文】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胡人侵扰。 【原文】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译文】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长驱直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原文】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译文】旋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兵器锐利,开弓搭箭,弓拉满月。 【原文】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译文】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 【原文】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译文】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即将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过不多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 【原文】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凭证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原文】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译文】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皇上也只好放松了缰绳,让马慢慢行走。 【原文】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译文】到了大营,将军亚夫手持兵器,长揖到地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为之动容,马上神情严肃地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 【原文】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译文】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原文】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译文】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 【原文】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译文】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了。刚才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的,至於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的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原文】月馀,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 【译文】过了一个多月,三支军队都撤防了,文帝就任命周亚夫做中尉。(黄屏) 【注释】 (1)文帝:汉高祖刘邦之子刘恒,公元前180至公元前157年在位。吕后死后,周勃等平定诸吕,他以代王入为皇帝。在位期间,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地税、赋役和刑狱,使农业生产有所恢复发展,又削弱诸侯势力,以巩固中央政权。旧史家把他与景帝统治时期并举,称“文景之治”。后六年,即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 (2)匈奴: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 (3)宗正:官名,负责皇族内部事务的长官。 (4)霸上:古地名,一作灞上,又名霸头,因地处霸水西高原上得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 (5)祝兹侯:封号。 (6)棘门:原为秦宫门,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7)河内:郡名,今河南北部地区。守,郡的行政长官。 (8)细柳: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渭河北岸。 (9)上:指汉文帝。(10)被:通“披”。 (11)彀(gòu够):张满弓弩。弩(nù):用机括发箭的弓。 (12)持满:把弓弦拉足。 (13)军门都尉:守卫军营的将官,职位略低于将军。 (14)节:符节,皇帝给的凭证。 (15)壁门:营门。车骑:汉代将军的名号。 (16)按:控制。辔:马缰绳。 (17)揖:拱手行礼。 (18)介:铁甲;胄:头盔。《礼记·曲礼》:“介者不拜。” (19)式车:式通“轼”,俯身靠在车前的横木(轼)上,表示敬意。

《绿野仙踪》英语读后感

《The Wizard Of Oz》 After reading this wonderful story, I can feel love, brave, deep friendship and some other good spirits in the people. The Scarecrow wanted some brains, but on the way to the Emerald City, he thought out of a way to cross the river. The Cowardly Lion wanted to be brave, but when they met the river, he carried other friends to jump across it. And the Tin Man wanted a hear t, he said he couldn’t love, but he didn’t want to hurt any animal. In fact, they all have the things they want: the Scarecrow is clever, the Cowardly Lion is brave and the Tin Man is kind-hearted. From this story, we can learn that teamwork is important for us. When we are in trouble, we can ask our friends for help, and also, when our friends need help, we should go and help them. Just remember, more people, more power, so teamwork is really necessary in our lives. We should also learn how to get on with other people, we should help each other, we should be brave, we should love other people. If we can do like this, we can be a better person, more and more people will make friends with us, and more and more people will like us!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足三百字的文章,不但表达出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而且可使人见到冉有文过饰非、最后理屈词穷的窘态和孔子洞察事物的深邃、义正词严的态度。 B、孔子教育弟子是以政治上有所作为为目标的,主张持危扶颠。冉有帮助季氏专权,不帮助季氏走正道,违背其主张,所以孔子说求!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 C、《论语》在记言之中,能见出各人的不同性格,本文中冉有的性格就极其鲜明。司马迁写《仲尼弟子列传》主要取材于《论语》。这一点表明《论语》在散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D、子路、冉有皆侍季氏,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子路的责任更大,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可看出来。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联系语境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答: 【答案】 1、D(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冉有的责任更大。文章开篇是冉有、子路见于孔子,中间说话只有冉有,这最后的批评是针对二人的,而子路比冉有大,所以孔子说今由与求也相夫子,把子路提在前面。)

23《周亚夫军细柳》一句一译

《周亚夫军细柳》译文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于是,朝廷任命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上自劳军。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驰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军中官兵都穿戴盔甲,刀出鞘,张开弓弩并拉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文帝的先行人员到了营前,不能进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 先行人员说:“皇上将要驾到!” 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守卫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命令说‘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过了不久,文帝驾到,也不能进入军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于是文帝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入营慰劳军队。”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文帝的车马随从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于是文帝就控制住车马,缓缓前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到了主帅所在的营帐,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拱手行礼说:“披甲戴盔的将士不行跪拜大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陛下)。”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文帝被他感动,表情变得严肃庄重,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并派人向周亚夫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 成礼而去。 劳军仪式完成后离开。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群臣都感到惊诧。 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 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先前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他们的将军是一定可以偷袭并俘虏。

绿野仙踪英文全书

绿野仙踪 1 THE CYCLONE It's always hot and windy on the prairies in Kansas.The hot sun and the strong wind make everything grey. They make the grass grey. They make the flowers grey. They make the houses grey. They even make people's faces grey. Dorothy lives in the middle of a big prairie in Kansas.She lives with her Uncle Henry and Aunt Em. Uncle Henry has got a small farm there. Their house is made of wood and it has only got one room. There isn't much furniture in it. There's an old stove for cooking and a cupboard for the cups and plates. There's a table and three or four chairs and two beds. Uncle Henry and Aunt Em's big bed is in one corner. Dorothy's little bed is in another corner. There isn't an attic and there isn't a real cellar.There's only a small, dark hole under the floor. The family go there when there's a cyclone. They call the hole 'the cyclone cellar'. Cyclones are very strong winds and they're very dangerous. They move quickly and break everything in their path. There are often cyclones in Kansas. Uncle Henry and Aunt Em work very hard.They work from morning to night. Uncle Henry looks after the cows, the horses and the chickens. Aunt Em looks after their small house. They never smile or laugh. There isn't much happiness in their lives. Poor Uncle Henry and Aunt Em! Dorothy lives with them because she's an orphan.She hasn't got a mother or father. Her best friend is her little dog. His name is Toto. He has got long, black hair, black eyes and a little nose. Dorothy loves him very much. Toto plays all day and Dorothy plays with him. He's very funny and he makes her happy. Uncle Henry is sitting outside the door of his small house.He's worried. He's looking at the sky. It's full of black clouds. There's a very strong wind, too. It's blowing across the prairies. It's making aloud whistling noise. Suddenly Uncle Henry stands up. 'A cyclone is coming!' he shouts.'Dorothy! Em! Go into the cellar! Quick!' Aunt Em runs out of the house.She sees the black cone in the sky. She's afraid because the cone is moving fast towards their house. 'Dorothy!' Aunt Em shouts.'Come here! We must go in to the cyclone cellar!' She opens the little door in the floor and starts to climb down into the hole. Dorothy picks up Toto and runs into the house.Poor Toto! He's afraid too. He jumps out of Dorothy's arms and runs under the bed. Dorothy runs after him and pulls him out. 'Dorothy!' Uncle Henry calls.'Quick! Come into the cellar! The cyclone is coming!' Dorothy starts to run to the little door in the floor but the cyclone hits the house before she can get there.Everything in the room is shaking. The cups and the plates fall on the floor. Dorothy falls on the floor too. BUMP! She can't stand up again. Then the wind picks up the house and carries it away.The little house spins slowly round and round in the cone of the cyclone. Up and up it goes. Soon it is high in the sky. Dorothy and Toto are very frightened. Toto starts barking. 'It's alright, Toto,' Dorothy says to him.'I'm here.' The wind carries the house for miles and miles.Now Dorothy can stand up because the house isn't spinning any more. She goes and sits on her bed. She holds Toto in her arms and waits. Hours pass. It gets dark outside. The wind continues to blow. Toto falls asleep. Dorothy isn't afraid any more. She closes her eyes and falls asleep too. 2 THE LAND OF THE MUNCHKINS BUMP! Suddenly the house hits the ground.Dorothy wakes up. 'Good morning, Toto,' she says.Toto wakes up too and puts his cold little nose in her face. The house isn't moving now.Dorothy looks around and listens. It's light now and the room is full of sunshine! She can hear birds. 'Where are we, Toto?' she says.'We aren't in Kansas. There aren't any birds there.'

《大学语文》专升本《季氏将伐颛臾》习题(含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课后练习 一.单选题 1.《论语》在体裁上属于( ) A.论辩体 B.语录体 C.对话体 D.纪事本末体 2.《春秋》的修订者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刘向 3.《论语》一书的编纂者是( ) A.孔子 B.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 C.孟子 D.孟子及其弟子 4.《季氏将伐颛臾》中“且在邦域之中矣”的“邦域”指( )。 A.颛臾 B.鲁国 C.齐国 D.宋国 5.我国先秦时期一部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 )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战国策》 6.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为论据,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这种论据的类别是( ) A.历史材料 B.现实事例 C.名人名言 D.科学公理 7.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 A.仁政和王道 B.仁与礼 C.严刑和峻法 D.无为而无不为 8.季氏将伐颛臾的目的是( ) A.为子孙忧 B.维护鲁国的利益 C.夺取鲁国的大权 D.进行领土扩张 9.成语“祸起萧墙”出自于( ) A.《论语·季氏》 B.《秋水》 C.《寡人之于国也》 D.《谏逐客书》 10.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先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名言,后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的比喻,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观点,这两者论证的方法不同在于( ) A.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例证法 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类比法 C.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类比法 D.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例证法 1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句中的“见”字意思是( ) A.看见 B.谒见 C.会见 D.被召见 12.下列属于语录体散文集的是( )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电子版本

《季氏将伐颛臾》全 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 作品原文 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she)(ji)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 编辑本段注释 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9、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10、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1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施展。就:担任。列:职位。止:不去。 12、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持:护持。 13、颠:跌倒。扶:搀扶。 14、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 15、兕(sì):独角犀。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周亚夫军细柳》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周亚夫军细柳》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周亚夫军细柳》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23.周亚夫军细柳(作者: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 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刀,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日:“天子且至。”军 门都尉日:“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 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 吏谓从属车骑日:“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 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日:“介胄之士 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日:“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 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译文: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入侵边境。于是朝廷 任命宗正刘礼担倒等军,驻军在霸上;任命祝兹侯徐厉 担倒等军,驻军在棘门;任命河内郡太守周亚夫担任将军,驻军在细柳;用来防备匈奴侵略。 皇上汉文帝亲自慰问军队。到霸上和棘门的军营, 车马径直奔驰进入军营,将军和他手下的军官都骑着马 迎接和送别。不久前往细柳的军营,军中士兵和军官们 都披着铠甲,拿着锐利的武器,张开弓弩,弓弦拉足。 皇帝的先遣卫队到了,不能进入军营。先遣官说:“皇 上马上就要到了。”守卫营门的军官说:“将军有令, ‘军营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命。’”过了 不久,皇帝到了,还是不能进去。于是皇帝就派使者拿 着天子的符节告速将军:“我想进入军营慰劳部队。” 周亚夫才下令打开营门。营门的卫兵对随从天子的车马说:“将军有规定,军营中车马不能奔驰。”于是天子 就控制马缰,缓缓而行。到了军营中,将军周亚夫拿着 兵器向汉文帝拱手行礼说:“穿着铠甲的将士不能下拜,请让我用军中的礼节拜见。”天子被感动了,脸色严肃 地俯身,手扶车前的横木,派人告诉周亚夫:“皇帝慰 劳将军。”完成了慰劳军队的礼节,然后离去。 已经出了军营的大门后,臣子们都非常惊异。文帝说:“唉,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霸上、棘门的军队,

《绿野仙踪》英语读后感

《绿野仙踪》英语读后感 Afterreadingthiswonderfulstory,Icanfeellove,brave,deepfriendshipandsom eothergoodspiritsinthepeople.TheScarecrowwantedsomebrains,butonthe waytotheEmeraldCity,hethoughtoutofawaytocrosstheriver.TheCowardlyLio nwantedtobebrave,butwhentheymettheriver,hecarriedotherfriendstojump acrossit.AndtheTinManwantedaheart,hesaidhecouldn’tlove,buthedidn’twa nttohurtanyanimal.Infact,theyallhavethethingstheywant:theScarecrowiscle ver,theCowardlyLionisbraveandtheTinManiskind- hearted.ThisbooktellsusastoryofhowalittlegirlDorothygoesbacktoherhomet ownwhensheisinanotherstrangecity.Dorothyisalittlegirlwholivedwithherau ntanduncleinKansas.Theweatherthereisverybad,sometimestherewasacyclo ne.Whenacyclonecame,peoplestayedundertheirhouses.Butonedayacyclon eblowsDorothy’shouse,withDorothyandherdog Totoinit,toacountrycalledOz .Inthatcitytherearefourwitchesandaveryfamouswizard—theWizardofOz.AndDorothy’shousejustfellonthebadWitchoftheEastandkill edher,sothepeopletherewereveryhappy.Dorothytookthewitch’sredshoesan dworethem.ShewantedtogohometoKansasbutshedo esn’tknowhowtogetth ere.SotheWitchofNorthtoldhertogototheEmeraldCitytofindtheWizardofOz tohelpher.ThenDorothymettheScarecrow,theTinMan,andtheCowardlyLion, buttheyneedhelptoo.TheScarecrowwantedsomebrains,theTinManwanteda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

作品原文 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 (zhuān)臾(yú)。”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she)(ji)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 编辑本段注释 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9、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