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一政治产业和劳动者1

高一政治产业和劳动者1

高一政治产业和劳动者1
高一政治产业和劳动者1

第一部分《经济常识》

第四课产业和劳动者

一、三大产业

误区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 要先发展农业 , 再发展工业 ,在此基础上才能发展第三产业

【剖析】(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 是国家自主、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基础。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 , 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 .是正确的。〈 2)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 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 离开了工业的发展和工业现代化,农业就无法实现现代化。 (3) 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挂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吸纳大批新成长的劳动力和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 同时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改善生活质量 ,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工农业更快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条件。(4 〉处理好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 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当前我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还不协调 , 正确的方针是 : 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 调整和提高工业的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 而不是片面地把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先后发展的关系。

误区二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 必须优先发展工业 , 工业发展了 , 自然会把农业生产带动起来

【剖析】(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 必须优先发展工业”,这种说法是对的。因为 , 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 工业不断地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 ,保证各部门的生产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 , 从市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2) “工业发展了 ,自然会把农业生产带动起来” ,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因为 ,工业和农业既相互联系 , 又相互独立 , 工业的发展会促进农业的发展 , 但工业的发展不等于农业的发展 , 农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农业发展要靠自身的力量 , 即靠党的政策 , 靠科学技术 ,靠资金投入。 (3) 只重视工业的发展 , 不重视农业的发展 , 就会削弱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 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误区三三大产业互为基础、互相促进

【剖析】(1) 第一产业是农业 , 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 , 第三产业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三大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一

方面 , 第一、第二产业是三大产业发展的基础 , 只有第一、二产业发展了 , 才可能有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发展第三产业 ; 另一方面 , 第三产业的发展又能促进和带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 , 国民经济三大产业是互相促进的。 (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 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 第三产业则为第一、二产业服务。所以 , 国民经济三大产业是互为基础的说法是错误的。

误区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对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否定。

【剖析】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在农村土地承包期内 , 承包方以转包、转让、出租、人股、互换等方式将承包土地的使用权转移给第三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经济现象。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 是我国柑才的基本经营制度 ,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其核心。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进一步调整 , 也是对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 , 按照 " 依法、自愿、有偿 " 的原则规范进行。流转前土地不得改做非农用地 , 流转过程中要尊重农户的自主权和流转效益。所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 并不否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土地使用权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结果 , 它有利于发展规模经营 , 提高农业劳茬生产率 ; 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 缩小城乡差别 , 实现共富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误区五. 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 必须先发展第一产业 , 再发展第二产业 , 然后发展第三产业。

【剖析】(1)三大产业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 , 农业也是第二、三产业的基础 ,我国农业为第二、三产业提供重要原料和广阔市场 , 没有农业就不会有工业、第三产业等部门。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 它为第一、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资料和技术设备。没有工业就不会有农业、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 工业现代化程度及其发展规模 , 最终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面貌。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为第一、二产业提供必不可少的服务 , 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发展 , 可以吸纳大批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农业基础薄弱, 工业素质不高 ,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因此 , 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大力加强第一产业 ,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 ; 调整提高第二产业 , 继续加强基础工业 ,大力振兴支柱产业 ,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 重点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所以优化产业结构 ,不能按三大产业谁先谁后来发展。

误区六."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 与 "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 不能

混同。

【剖析】(1) 范围不同。 "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 是从所有制性质的角度而言的 ,是指国有经济可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正确的发展方向。而 "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 是从行业划分的角度而言的 , 工业保证了各部门的生产在先进技术基础上不断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 具体表现不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 主要表现在控制力上。具体地说 , 第一 , 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 第二 , 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 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而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 它为国民经济务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 ,提供能源和原材抖 ,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 ,它是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 ,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误区七:城镇化就是把农村变为城市 , 把城市的规模无限扩大。

【剖析】随着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渐成熟, 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但推进城镇化要遵循经济规律 , 循序渐进 , 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 逐步形成合理的改善。城镇体系。要防止一哄而起, 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

误区八:城镇化使大量农民进城, 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剖析】进城农民的处境一般明显比在原籍时要好, 他们在城里立足未稳 , 处于创业状态, 更需要社会安定并希望城市能容纳他们。因此 , 只要建立有序的运行机制 , 只要调控得好、引导得好, 就不会造成城市的不安定 , 相反 , 还有利于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现代文明的普及。事实上, 我国南方经济发达地带有的地方外来人口超过本地常住人口, 甚至多几倍的也不乏其例 , 但社会治安总体上还是好的。

误区九: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 就是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剖析】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 就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 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 积极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体制环境 , 使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质量明显改善。但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只是调整和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内容之一 , 而非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全部。除此之外 , 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还包括提升制造业水平、加快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

误区十: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误区十一:中国农业如何入世

误区十二:第三产业亟待发展

附:

一、学科内知识渗透

1. 本单元知识点与经济常识其他知识点的渗透。

(1) 用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分析三大产业的发展。

(2) 用市场经济的发展、国企改革的有关知识分析劳动合同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3) 用第三产业的有关知识分析金融业和商品服务市场的发展。

(4) 把农业产品的结构现状和商品的两个属性相结合 , 分析我国农产品的品质状况 ; 用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特点和对外贸易相结合 , 分析出在国际竞争中我国农业的

现状。

(5) 用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 分析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6) 用价值规律 , 分析我国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 ,既要按农民的意愿办事 , 又要遵

循化业发展的规律。

(7) 用财政收入的形式、税收的性质与作用等知识 , 分析农村税费改革。

2. 本单元知识点与哲学常识的渗透

(1) 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为什么要以农业为基础 , 以工业为主导。

(2) 用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 用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要把 " 三农 " 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4) 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及联系观点分析说明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 , 解决粮食问题要立足于国内。

(5) 用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说明要大力发展支柱产业。

(6) 用矛盾具有特殊性的原理分析说明我伯要完成工业化任务 , 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7)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

(8) 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9)用人在价值的原理分析提高职业技能、遵守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应履行的义务。

(10)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会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确立 , 以及目前我国农业的结构调整 , 都充分体现了这一原理。

(11)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我国加入 WTO 后 ,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更大的推动作用。

3. 本单元知识点与政治常识的渗透

(1) 用政治与经济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农业、粮食问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 , 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2) 用权利义务关系原理分析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3) 用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党的宗旨的原理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二、跨学科知识渗透

1. 复习 " 三大产业 " 时 , 可渗透历史学科中工业革命的形成、内容和作用。渗透了地理学科中的工业布局、东北老工业基地商业 ( 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旅游业 ( 发展旅游业的意义、我国的主要旅游资源。 )

2. 复习 " 社会保障制度 " 时渗透历史地理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 生产关

系也处于不断变革之中 , 人们的各种权利也在不断地得到改善。为争取各种合理的权利 , 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们都在进行着不同的努力。

三、重点·难点·能力点

(一)[ 重点 ]

1.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2. 科技兴农 , 发展两高优农业

3. 新型工业化

4.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5. 经济结构的优化

6.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7. 劳动合同制度

8. 社会保障制度

(二)[ 难点 ]

1.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2. 关于农业保险问题

3.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三)[ 能力点 ]

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综合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考纲》要求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3.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4.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5. 扩大就业 ,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6. 劳动合同制

7.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高一政治上册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第三、四课的知识联系示意图: 这是第四课标题、节标题、框标题框架结构图 下面我们就从“三大产业”入手,具体学习有关知识。 教学目标 1、三大产业的划分 2、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4、如何发展农业 教学重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教学难点:如何发展农业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 教学过程 一、三大产业的划分、比重、相互关系 1、三大产业的划分 划分依据:是按照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种行业的性质划分的。 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建筑业 (1)流通服务部门 第三产业(2)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四个层次)(3)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4)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2、三大产业的比重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2)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指标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 3、三大产业的相互关系 (1)第一、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只有第一、二产业发展了,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剩余产品,才可能有人财物去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当第一、二产业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也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2)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和带动第一、二产业的进步 没有商业、金融、保险以及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相应发展,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也会受到极大限制。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程度,又在某种意义上制约着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因此,处理好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逐步形成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合理结构,才能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一、二、三产业都有很大发展。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一、二、三产业关系还不协调。今后必须大力强调第一产业,调整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下面,我们分别就三个产业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的基本含义 (1)什么是农业? (2)农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农业: 广义农业: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3)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3、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1)存在问题——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①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均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 ②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 ③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三农”的关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 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更加重视三农问题,自觉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4、我国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人教版高一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pdf

人教版高一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应于所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 ①基本内容和要求(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必然性: 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③意义:第一、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 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第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 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 配的社会地位。 ④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4、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③意义: 第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 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 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④原则: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分配原则 1、含义: ①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②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 收入差距不要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表现在:效率是公平的物 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篇二】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公 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高中政治必修一课件

第一章《生活与消费》 【一】学习目标及备考策略 1、根据考情,熟练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并根据学案自主完成小块知识串的整合。 2、重点培养“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能够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有关信息;培养“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够有针对性地调动各模块的知识并运用。 【二】考点主干知识解读梳理(请你运用尝试回忆法,默写填空,查漏补缺) 【热点追踪】---摘自2012政府工作报告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 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降低行政成本。实施结构性减税。-------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调节好货币信贷供求---- 【小纸条:①纪念币可以再市场上流通吗?②降低货币流通速度有何影响?】 2.信用工具与外汇 人民币 (有利于) 升值

6、消费类型及消费结构(注意选择题) (1)消费类型: 按消费方式分为:;按消费的对象分为;按消费的目的分为。

(2)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和增加,限制和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提高,改善。 7、消费心理及树立正确消费观 ①正确消费观:量入为出,②;, ③理性消费;保护环境,④;,艰苦奋斗。 8、(提高)消费的作用(意义) 一、计算题公式总结篇: 1、现价值量=原价值量/现在的社会劳动生产率; 2、现价值量=原价值量×(1+通货膨胀率)现价值量=原价值量/(1—贬值幅度) 3、升值问题:谁升值,谁贵了。例如:原6.6元人民币=1美元若人民币升值10%, 则6.6元人民币=1×(1+10%)美元本外币间的汇率为1:8,则100元人民币=800外币 算一算: 1.、(2011安徽)假设一年内某国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为10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一年为4次,同期中央银行发行纸币5000亿元。若其他条件不变,此种情况会引起该国商品 A、价值量降低 B、价值量提高 C、价格下跌 D、价格上涨 2、(2010年全国文综)假设2009年某国甲产品的总产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2010年生产甲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不同情况下,甲产品2010年价格分别是() A 5元 6元 B 10元 12元 C 20元 24元 D 8元 16 3、(2010年全国文综)假设某企业2008年的生产条件属于社会平均水平,生产一件甲商品的劳动耗费为6元,产量为10万件。2009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企业生产甲商品的个别价值、社会价值和价值总量分别为元 A 4元 4元 60万元 B 6元 8元 90万元 C 4元 6元 90万元 D 8元 6元 120万元 4. (2011全国卷新课标)12.2010年某企业的生产条件处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其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为132元,产量为10万件。如果2011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而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该企业2011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为 A. 1452万元 B. 1320万元 C. 1210万元 D. 1100万元 5.如果以前一件人民币10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的关税为5%,本外币间的汇率为l:8。2010年该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其他条件不变,则一件M商品在实行零关税之前和之后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分别为()A.80,84 B.84,80 C.84.64 D.84,100 二、函数题

浙江地区高中政治5.2《中国与联合国》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一、课程标准: 5.13评析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阐述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二、新课教学: (一)、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课堂探究: 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即旧金山制宪会议)在美国召开。董必武受中共中央委派,作为中共和解放区的代表随中国代表团出席这次会议,并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与会期间,董必武欣然赋诗,记述此行感受:“世界安全要共谋,橡林建议早绸缪。主盟坛坫推三国,荟集衣冠合五洲。争论中心为委托(英文vet0的译音,否决权之意),商量大事不糊涂。宪章签字施行日,庶使劳民得小休。” 请你解读这首诗,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一说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渊源。 1、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 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参与了酝酿、筹建联合国的过程。中国是旧金山制宪会议发起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2、1949—1971年中国因美国的无理阻挠而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 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1949年,中国人民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政府要求取代已经根本不能代表中国的旧政府,参加联合国工作。苏联、印度等国也提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但是,在美国的无理阻挠下,这一正义要求遭到拒绝。美国采用“延期审议”等手段,为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设置重重障碍,导致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长期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 专家点评: 联合国有不少会员国因革命或政变而更迭政权、改变国名,但是新政府顺利继承旧政府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在联合国的席位并未受到影响。按照国际惯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以后取代国民党政权在联合国的席位,是顺理成章、不应有任何争议的事情。美国的无理阻挠致使新中国进入联合国的进程被拖延22年之久。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暴露了联合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局限性。 3、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第2758号决议案,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经过长期斗争,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著名的第2758号决议案,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台湾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从政治上、法律上和组织上彻底地解决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这是中国与广大坚持原则、主持正义的国家的重大胜利。从此,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联合国舞台上,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步入正轨,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 相关链接: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是联合国技术援助计划的管理机构,其宗旨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向它们提供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援助。197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启动了中国与联合国驻华机构的合作。经过双方多年的共同努力,合作形式不断创新,合作内容日益扩大。 到2004年底,联合国系统驻华机构多达15个,对华援助资金与项目覆盖农业、工业、环境、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众多领域,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二)、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堂探究: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将一如既往地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履行国际义务,同各国一道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全册必备知识点(提纲)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①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②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 2、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地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4、公有制经济成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

当中的国有成分以及集体成分。 5、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表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 ★★6、国有经济的地位与作用? (1)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2)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3)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保障国家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发展战略性产业、提供公共服务,具有关键作用。 7、集体经济的地位与作用。 (1)集体经济体现共同富裕原则。 (2)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3)国家支持、鼓励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4)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8、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2)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2019-2020】浙江专版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学

教学资料范本 【2019- 2020】浙江专版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学案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课标要求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a);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意义及按劳分配的地位(b);生产要素参与分配(b) 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难点)3.通过合作探究正确区分不同的生产要素分配方式。(重点)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1.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 (1)含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试判断:公有制领域的分配方式都是按劳分配。() 提示F。公有制领域还可以存在其他分配方式,如按要素分配。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 ①必然性:a.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b.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②意义:a.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b.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高一政治必修一必考知识点

精心整理 高一政治必修一必考知识点 一、保持人民币稳定的意义是什么?★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1)) (2)1.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四、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是什么? 1.调节生产。(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生产规模减 2. 3. ;反 来收入可能性就会加大;反则反。③社会总体消费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④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物价上涨人们购买力下降;反则反。⑤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也影响人们消费。 六、恩格尔系数

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与消费关系: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七、消费心理影响消费是什么?★ 1. 2. 3. 4. 的成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更要戒奢从俭。 九、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什么?★ 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

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⑤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任何社会都需要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这就是再生产,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1 2 制力上,既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作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 必须占支配地位。 十二、对待非公有制经济的态度

高一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doc

高一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 内容标准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以及实行意义;效率、公平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复杂事物中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深入村镇或社区,实地考察、调研、收集分配中讲求效率的表现与维护公平的表现;分组讨论讲求效率的意义和维护公平的意义;或分正反两方展开辩论;学会分析典型案例,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结合现实生活和课堂所学基本观点撰写政治小论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二. 知识纵横本单元继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谁来生产”的问题之后,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从社会再生产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看,本单元是从社会产品分配的角度对社会经济过程进行分析,因而是全书的重点之一。本单元包括三课内容,主要讲两大问题:一是个人收入分配(第七课);二是国家收入分配(含第八课“国

家收入的分配”和第九课“征税和纳税”)。除了上述内容,另设置一个“综合探究”栏目,使学生围绕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展开调查和讨论。在第七课中,先是学习作为我国经济制度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产品分配制度,这是与第四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着密切内在联系的一个内容。从生产关系角度,这两部分内容是不可分割的,理应放在一起来学习。本教材打乱了传统的学科体系,而是按照“为何生产”(消费)———“是谁生产”(生产)———“为谁生产”(分配)———“怎样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发展观)的体系安排了全书四个单元,才将这两者活生生拆解开来。虽然体系变了,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丝毫没有因此而改变。只有讲清讲透、学会学好这部分内容,才能使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和把握。接下来的第二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则是与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密切相关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虽然由来已久,但在党的xx大上又有新的发展。只有学好这一节,才能使学生做到与时俱进地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 2019-10-17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 内容标准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以及实行意义;效率、公平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复杂事物中进行分析,培养学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一重要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一重要知识点 【一】 1、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能对价格产生影响,但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都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 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卖方市场。 当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说是买方市场。 供求影响价格 (1)供不应求——抢购——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2)供过于求——滞销——价格下跌——形成买方市场(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3、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4、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 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水准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每个商品生产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所以,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的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不利 的地位。 赚钱: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赔钱: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 【二】 1、企业的含义: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 济的细胞。它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 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其中,国有企业在我国 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2、企业组织形式: (1)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 优点。 (3)在我国,除公司外,还存有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3、(1)公司,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 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股东不得少于两人) (2)两种法定公司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人教高一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评测练习新时代的劳动者 含答案

《新时代的劳动者》测评练习 1.5月1日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这一节日的设立是对劳动者的尊重和爱戴,这是因为( ) ①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②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③劳动光荣 ④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强调对劳动的意义和劳动者地位的理解,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2.就业是民生之本,国家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引导。以下措施属于国家促进就业的是( ) A.通过推动经济发展为劳动者直接安排就业岗位 B.营造有助于促进就业和鼓励自主创业的良好环境 C.全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D.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和职业平等观 [答案] B [解析] A错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实行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就业的方针;C说法片面;D是从劳动者角度说的,不符合题意。 3.下面漫画对大学生的启示是( ) A.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B.降低就业门槛,维护劳动者权益 C.树立竞争就业观,提高职业技能 D.完善就业机制,激发创造活力

[解析] 漫画体现了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C应选。 4.“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在我国一些地方非常普遍,如果请你据此拟订一个研究学习课题,你认为最恰当的题目是( ) A.大力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B.大力发展经济,转变择业观念 C.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 D.完善市场机制,激发创造活力 [答案] B [解析] “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既有我国就业压力大的原因,也有劳动者就业观念不科学的原因,B应选。 2014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创新高,预计达到727万人!“就业难”成为毕业生心头的一块大石。据此回答5~7题。 5.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突出、繁重和紧迫,这是因为( ) ①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众多,大学生的素质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要 ②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③就业是民生之本 ④大学生不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A.①③B.②③ C.①②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③与题干构不成因果关系;④说法本身错误。 6.有些大学生认为,找工作一定要找个体面的工作,不要让人看不起。这种观点错在( ) A.没有树立自主择业观 B.没有树立职业平等观 C.没有竞争就业的意识 D.没有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③货币的职能: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3《中国与联合国》word教案

《中国与联合国》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明确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认识中国是当今世界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培养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相信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提纲 第二框:中国与联合国 第一目: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 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 联合国恢复我国的合法地位 第二目: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是联合国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有力支持者之一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方法】 1、讨论、交流引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课堂教学】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回忆联合国的有关常识重点回答联合国的作用 引入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一、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大屏幕展示)

探究:董必武的诗作,说一说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渊源。 观看视频:中国重返联合国 学生讨论并回答 二、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屏幕展示) 讨论:学生展示成果,分享收集到的资料每组派代表回答 师进行总结并展示视频和事例,学生加强认识 1、中国在联合国的重要地位 (1)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 (2)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当代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3)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2、中国在联合国的巨大作用 (1)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解释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观看视频:中国维和部队、图片展示、事例分享(2)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观看视频: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与中国、事例分享 (3)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有力支持者之一 中国的主张 【课堂小结】 中国与联合国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中国在联合 国中的地位 和作用 地位 作用 (1)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历史悠久, 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 (2)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当代世界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3)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事关和平 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 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1)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2)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3)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 有力支持者之一

高一政治知识点:生产劳动与经营.doc

2018年高一政治知识点:生产劳动与经营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产品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3、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交换、消费(是最终的目的和动力)四环节。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经济: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②内容: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④主体地位的表现: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

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⑤态度: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3、非公有制经济①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②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③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4、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①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③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 三、公司的经营 1、企业:①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②地位: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③分类:按所有制标准划分,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 ④组织形式: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①含义: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②形式:特殊形式(国有独资公司)和基本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③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监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B、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C、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D、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A、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B、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C、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1、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没有用的物品人们是不会要的,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 B、对立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2、货币

①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注: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职能: A、基本职能:(1流通手段,只需现实货币。(2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B、其它职能:(1贮藏手段,足值的货币 (2支付手段,交钱与交换时间不同。例:到银行取工资。 (3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3、纸币: ①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产生:A、货币以金银条块形式流通不便和金属铸币在流通中有缺陷,这些在使用中易磨损,成为不足值货币,而纸币成本低更易于保管、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B、从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 ③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注: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 ④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通货膨胀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通货紧缩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注: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注:解决方法: 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 通货紧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精品教学设计3:7.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全课概述 第二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谁来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分配中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本课分为2个框题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新课标要求 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

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8页某村防止富贵病的材料,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1)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情境探究:在某国有企业车间里(材料贯穿全课时) 情境一: 小李是初级技工,在工作过程中总是受伤而请假,月工资2000元。 老王是高级技工,工作的熟练度高,完成质量高,工资自然高,月工资3000元。 小张是初级技工,工作积极,总是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收入还不错,月工资2500元。 思考:他们的工资收入属哪种分配方式?他们的工资为什么高低不一?(学生思考、回 答) 教师小结: (2)按劳分配的含义、基本内容和要求 含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 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 得。材料中他们工资之所以出现高低不一,就是这个原因。 对按劳分配的理解: 适用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例如国有或集体企业中职工的工资收入,而私营企业 职工工资收入则不是。 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

高一政治: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教材 政治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政治教案 / 高中政治 / 高一政治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指导思想,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了解社会,树立正确得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一政治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关于“”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劳动者的主要权利、主要义务以及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法定程序和基本内容,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作用以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坚持的两个基本原则;了解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能结合实际畅谈自己的职业理想,并结合当前社会上一些人缺乏职业道德的现象谈谈劳动者怎样遵守职业道德并以主人翁的姿态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探究社会时政问题等活动,通过讨论、辩论、模拟教学和探究性学习等方法,突出教师的指导性、学生的参与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协作,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劳动者权利和义务这一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事业心,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争取集体荣誉的情感。懂得: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应该正确对待劳动着的权利和义务,要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精神,将来走向社会首先要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端正对待劳动者的态度,每个劳动者不管从事哪个行业,都在为社会的进步做自己的贡献,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端正自己作为未来劳动者的态度,将来自己走向工作岗位,不管从事什麽职业,应该作“干一行,像一行”,自觉按照职业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 关于“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的教学建议 一、关于“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的教材分析: 本框题在第一节讲述国民经济的部门分类、部门结构以及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的基础上,引申出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只有劳动者的权利得到切实保证,义务切实得到履行,劳动者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三大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才会飞速发展。本框题着重讲述投身于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劳动者,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等知识,其中提高职业技能以及遵守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是本框题中的重点内容,也是第四课实现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统一的是本框题的教学难点。如何看待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