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俄罗斯超视距空空导弹技术发展及应用

俄罗斯超视距空空导弹技术发展及应用

俄罗斯超视距空空导弹技术发展及应用

年末了,祝大家新年快乐。

因为上网时间较少,无法履行斑竹责任。发译文一篇,原载《现代兵器》,供大家讨论

现代战争必将从空中发起,而空战则将超视距空战开始,超视距空战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毋庸置疑。西方国家对超视距空战的重视及技术发展水平人们相对比较熟悉,而另一个军事大国俄罗斯则显得比较低调,俄罗斯航空航天工业在“冷战”及其后至今的25年间展示出其在空空导弹研制领域的非凡创造力。在这段时期内俄罗斯上马了一大批新型导弹,并得以在冷战后期进入军队服役。而在一些在冷战时期未能完成的项目在90年代也陆续展现在世人面前。现在俄罗斯战机的飞行员可以同时使用各种不同射程\用途的空空导弹,通用的导弹弹体上可以使用不同的导引头,而通用的导引头则可以配备在用途\射程的弹体上。对于俄罗斯来说,他们的作战弹性有了质的提高,而对西方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他们的噩梦。西方国家因此不得不下大气去发展一整套全面的电子\红外对抗措施。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来说明俄罗斯超视距空空导弹技术发展的最新水平,尤其是对导弹导引头技术发展及导弹在实战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将其与西方相同领域的最新发展水平进行比较。

超视距空空导弹技术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之前苏联的空空导弹始终远落后西方国家,这体现在导弹的动力装置、气动设计及导弹制导等各个方面。但是这种局面在80年后有了很大的改观,R-27“白杨”超视距空空导弹和R-73“射手”格斗空空导弹相继服役,这使得俄罗斯在空空导弹水平逐渐接近西方国家。其后随着这两款导弹的不断改进以及R-77“蝰蛇”超视距空空导弹的出现,基本上使俄罗斯在空空导弹领域的技术水平与西方国家处在了同一水平线上,尤其是R-77与R-73在机动性能上更是略有超出,而R-27的射程优势更是是西方国家同类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空导弹所无法比拟的。

“三角旗”(Vympel)设计局是目前俄罗斯空空导弹研制领域的领头羊,它的产品代表着俄罗斯在该领域的最高水准。现在该设计局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是完成采用冲压式发动机的R-77M-PD项目,这个项目在90年代后的许多装备展上出现过,它的出现刺激了欧洲国家为“台风”战斗机配备“流行”冲压式空空导弹。冲压式发动机吸引人之处在于它能够为导弹提供持续的大推力,包括导弹的飞行末段,这可以是导弹获得更加出色的末段机动性能。而传统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性能则相对较差,它在转弯时的速度损失很大。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杀伤概率极高的最新一代空空导弹,如以色列的怪蛇-4/5,很大程度上便是依赖其高达100G(原文如此)的末段机动过载,相反的超视距空空导弹最终丢失目标往往是因为其末段机动性能不佳,冲压式发动机的出现可以在一定程度弥补这个不足。

据悉基本型号的R-77空空导弹射程较小,根据俄罗斯的资料来源俄罗斯在对其进行后期改进时着重改进了它的推进装置。R-77的地空导弹改进型R-77-ZRK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它采用了一个更先进固体火箭发动机以及较大的燃料舱段。提到空空导弹的射程,一个问题常常会被人们所忽略,那就是空空导弹发射瞬间飞机对其产生的冲力。比如苏-35超音速战机

在1.37千米高空以1.5马赫飞行时发射R-27、R-77等导弹的话,可以使这些导弹的射程增加30%。但这在F/A-18E/F和F-35这类“低端”的战斗机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些飞机使用导弹的射程完全取决与他们的推进装置,或者通过中段惯导的精确计算省出的有限能量增加极少的射程。因此我们不难发现AIM-120C/D虽然在纸面数据上优于同类的R-77,但在实战中一些潜在的因素将会使得自己被对手打的措手不及。

导引头是空空导弹设计的核心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以后俄罗斯在该领域取得巨大的进步。“玛瑙”设计局是俄罗斯最大的空空导弹导引头研制单位,R-27EP/P所使用的9B-1101K系列半主动雷达导引头、R-27EA/A所使用的9B-1103K系列主动雷达导引头、R-77所使用的9B-1348E 系列主动雷达导引头均出自该设计局之手。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军民两用的高新技术得以在国际市场交易,这使得俄罗斯有机会接触到

西方国家最新的电子技术,如砷化镓单片集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器等,这些技术的获得对电子工业长期落后于西方国家俄罗斯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根据公开的资料数年前俄罗斯便已经利用美国德州仪器厂的TMS-320数字信号处理器开发除了9B-1103K的“数字化”改进型,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导引头也是目前许多西方国家军用雷达常用的产品。

一份西方国家的战略规划报告称,俄罗斯超视距空空导弹导引头在过去十年最关键的进步在于其由过去模拟技术向数字可编程的转变,而之前这只是美国、欧洲、以色列等一些西方国家的专利,这对俄罗斯无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俄罗斯的设计者在设计中可以更灵活的应用一些技术,比如在导引头中嵌入反对抗作战模式、优化信号处理器使导引头的探测距离最大化,数字自动驾驶技术已经成为了西方完善空空导弹性能的重要手段,而现在俄罗斯的设计者们也能够做到这点。

9B-1103K和9B-1348E系列新型“数字化”导引头使用了与AIM-120系列类似的单脉冲缝隙阵列天线技术,凭借双平面振幅和差式单脉冲技术将能够有效对付目前广泛使用的一些干扰技术。其实出于对西方国家日益完善的空空导弹干扰技术的忧虑,俄罗斯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着手采用双平面振幅和差式单脉冲技术导引头的研制,R-27R/ER导弹所使用的9B-1101K 导引头的基本型号便采用了最初的单脉冲技术。而实际上9B-1103K和9B-1348E等导引头的抗干扰能力已经不逊色与西方同类产品了。

在俄罗斯,将红外导引头技术应用在超视距空空导弹上同样始于“冷战”时期,早期的红外型R-27使用的是“格尔费兹卡”(Geofizika)设计局的36T系列导引头,而一些较新型号使得则是更精巧的MK-80M导引头,该导引头最初是“阿森纳”(Arsenal)中央设计局为R-73M 格斗空空导弹研制的。由于第5代格斗空空导弹迟迟不能服役,俄罗斯不得不持续改进R-73,一款名为K-74E改进型尤为引人注意,它采用了高性能的红外双色扫描导引头,具有很强的反抗干扰能力,能够有效的对付曳光弹一类干扰手段。据称,鉴于在超视距空空导弹使用格斗空空导弹导引头的成功经验,较新型号的R-27T/ET和早期的R-77T已经采用了MK-80M 导引头的最新改进型或衍生型号,如MM-2000。

众所周知俄罗斯目前正在发展红外焦平面阵列(FPA)导引头,这种导引头具有很强的反对抗能力,研制成功的话将能够应用到未来的格斗空空导弹上,以抗衡目前西方已经服役的最新一代空空导弹(ASRAAM、AIM-9X、IRIS-T以及怪蛇-5)所使用的导引头。不过目前关于俄罗斯红外导引头有一个普遍的问题,俄罗斯究竟是要直接将这种新发展的红外焦平面阵列导引头应用到新一代导弹上,这将足够对抗美国雷神公司最新的256×256元中波锑化铟凝视焦平面阵列导引头,这种导引头目前已经与应用到了ASRAAM/AIM-9X空空导弹上,或者是跳过跨代发展最新的量子阱红外光电探测器(QWIP)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利用一信号处理器进行双色红外成像,并且其成像清晰度不受带隙的影响。这种技术虽然是德国人在上世纪90末期首创的,但是俄罗斯在该领域的技术发展也不容小觑。在现今的航空装备中,除了已退役的F-117战斗机及现役的B-2A轰炸机外,红外信号是许多低可探性目标的重大特征。低可

探测性技术的运用能够相对有效的对付较高频段雷达的探测,但是对那些高效的低频红外感测装置的效果却不是很好。基于量子阱红外光电探测器技术研制的导引头一般工作在红外长波(LWIR,8-12微米或15微米),如果超视距空空导弹的中段惯导能够使导弹到达这类导引头的作用范围的话,那么它将会成为一种潜在的有效对抗低可探测性目标的手段。此外空空导弹的另外两个发展方向也值得注意,一个是毫米波导引头;一个是激光导引头,这两种导引头以往只用在一些精确对地攻击武器、便携式防空导弹以及直升机用空空导弹上。不过如果要将它们用在超视距空空导弹导引头上也不存在什么难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两种技术很难适应复杂的环境,但这对一般发生在对流层以后上的超视距空战并没有什么影响。

俄罗斯在反辐射空空导弹领域也颇有建树,“阿布托马季卡”(Avtomatika)设计局的9B-1032被动X波段射频反辐射导引头便是一典型代表,该导引头的至今仍处于保密状态,即便是其天线结构在目前也不为人知。不过可以肯定俄罗斯全面推进空空导弹“数字化”的进程中绝不会落下9B-1032。9B-1032目前主要配备在R-27P/EP和R-77P两型超视距空空导弹上,他赋予了这些导弹一种“独一无二”的能力。据称解放军正在研制的一款新型“被动导引头”也得到了俄罗斯类似技术的支持。

多模导引头是未来空空导弹发展的一个方向,但目前它尚未应用在西方国家或是俄罗斯的空空导弹上,这也许主要是受到价格和复杂的技术的影响。目前导弹中采用多模导引头比较出名的有RIM-116“滚转弹体导弹”(RAM,亦即“拉姆”)和RIM-7R“海麻雀”,他们分别采用了被动反辐射制导和半主动雷达制导加红外制导的方式。其实一些大型的超视距空空导弹(如R-37、R-172)拥有较大的空间可以容纳多模导引头,如果将来它们增加红外制导等其它一些制导方式的话也没什么值得奇怪的。昂贵的导弹与高价值的目标应该是没有冲突的。

在俄罗斯空空导弹发展的最新进展中,有一款十分有趣的“迷你型”主动雷达导引头,该导引头名为9B-1103K-150“蜂鸟”(注:原文如此,不过根据文意所指应为9B-1103M-150),它是目前R-27EA导弹所使用导引头的“缩小版”,9B-1103K-150的研制是俄罗斯突破自身底线的一次尝试,这么小的主动雷达导引头即使是在西方也难得一见。俄罗斯研制该导引头的目的尚不清楚(注:据《简氏》报道,该导引头俄罗斯是应以国外客户兴趣而研制,不过俄方并未透露这个国家),不过主要有以下两种可能,其一:将导引头配备在R-73/74一类格斗空空导弹上,这将会赋予这类空空导弹全新的反对抗能力。其二:俄罗斯曾经探索过两级空空导弹,9B-1103K-150可以和MK-80M/MM-2000一起配备在R-73/74的弹体上作为导弹的末级,而助推级则由R-27/37的弹体构成。这种结构能使超视距空空导弹更加完美,兼具超视距空空导弹的射程优势和格斗空空导弹的机动优势。

与其它航空领域一样,目前俄罗斯也正在努力的将空空导弹技术向世界推广,以期获得更多的回报。

超视距空空导弹一览

R-27/AA-10“白杨”

R-27由俄罗斯“三角旗”设计局研制,早期型号的R-27与美国后期生产的AIM-7“麻雀”是同一时期的产品,但两者的相似性仅限于此,R-27庞大的后期改进系列家族已非后者所能相比,同时R-27的身材较之AIM-7也稍大。R-27的弹体因其型号不同、射程远近、导引头(如红外、中段数据链辅助惯导+半主动雷达导引头)不同而各异,例如R-27ER1和R-27R1就分别为配备半主动雷达导引头的不同射程超视距空空导弹(E为增程型),两者在导弹击中敌机后与敌机的距离(空战术语为F-pole)可以分别达到130千米和80千米。而R-27T1和R-27ET1则为配备红外导引头的不同射程导弹,相比于R-27ER1/R1他们的射程要小一些,。

随着俄罗斯在空空导弹领域的不断发展,R-27的反辐射制导和主动雷达制导型号也应运而生。反辐射制导方面,一款名为R-27P/EP的反辐射空空导弹已经广为人所知,它使用的是“阿布托马季卡”设计局的9B-1032(PRGS-27)X波段反辐射导引头,该导引头的最大探测距离可

达240千米。R-27P/EP主要利用敌方战机的主雷达信号源进行迎头攻击,他是目前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空空导弹之一,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种已经投入量产的反辐射空空导弹。主动雷达制导方面,目前已知的R-27主动雷达制导型号为R-27A/EA,该型号配备的是“玛瑙”设计局的9B-1103M主动雷达导引头,这种雷达导引头是从R-77所使用的9B-1348E导引头衍生而来的,其中的一些最新改进型还采用了广泛应于西方军用雷达的TMS-320数字信号处理器技术。

R-77/AA-12“蝰蛇”

目前在亚太地区“扩散”最严重的超视距空空导弹要属“三角旗”设计局的R-77(RVV-AE)了,它有“阿姆拉姆斯基”之称。它采用了目前导弹中独一无二的“格栅”式十字形控制尾舵,根据设计指标R-77将能够对付机动过载达12G的目标,导弹发射后主动雷达导引头激活后导弹载机与敌机的距离(空战术语A-pole)可达54×1.852千米。R-77是一种成熟的空空导弹,其推进方式、自动驾驶技术以及抗干扰技术水平在世界同类导弹中均位列前茅。R-77一款名为R-77M-PD(RVV-AE-PD)的冲压式改进型尤为引人关注,采用冲压式发动机R-77M-PD 克服了传统固体火箭发动机的一些弊端,具有更强末端机动性能。同时后期生产的一些R-77也采用了新的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

除了传统的主动雷达制导行外,其它制导型号的R-77也陆续推出,红外制导型的R-77T与R-27T/ET一样采用的是源于R-73M的MK-80M导引头。而R-77P则是一种反辐射制导型,采用与R-27P/EP相同的9B-1032反辐射导引头。

近来美国最新型战机F-22“猛禽”的陆续服役,这使得“三角旗”设计局在为R-77/R-77M 配备红外导引头、反辐射导引头以及光-电成像导引头上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这些技术可以对机动及隐身性能突出的F-22A产生一定的威胁。当然这有可能被F-22A具有的超音速巡航能力所抵消,但这些技术将能够帮助R-77有效的对付诸如F-35、F/A-18E/F、改进型F-15E 以及F-16C/Block50一类相对“低端”的战斗机。

此外R-77如果能和战机上配备的先进长波红外探测和跟踪系统合理配合使用,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导引头,那么它将能够对那些雷达反射面积(RCS)较小的目标形成较大的威胁。特别像R-77P这类反辐射制导导弹将能够充分发挥它在射程方面的优势。

R-37/AA-13“箭”

新型的R-37是“三角旗”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为苏联战机研制的一款超远距离空空导弹。但它并非如外界想象的那样是用来取代现役R-33/AA-9“阿莫斯”导弹(米格-31专用)的,虽然改进型的米格-31M“超级捕狐犬”是R-37的试验/发射平台。其实R-37所扮演的角色与R-33也不同,R-77将主要用来在远距离外对敌方的情报/监视/侦察(ISR)以及信息战/电子战(IW/EW)平台发动攻击,如E-3“望楼”空中预警及指挥系统、E-8“联合监视目标攻击雷达系统”(JSTARS)、RC-135V/W电子侦察机、EC-130“罗盘呼叫”/EC-130“突击员独奏”。根据俄罗斯的消息来源它将会装备在苏-35/37、I.42MFI以及未来的战机上。

为了提高导弹的升力,R-37的弹体中部布置有四块巨大的弹翼,同时考虑到半埋式挂载的需要,其其尾部的十字形控制尾舵为可折叠式。据报道R-37最初使用的是“玛瑙”设计局的9B-1388主动雷达导引头(注:一说其为主动/半主动双模导引头),它可以在40千米外发现锁定5平方米大小的目标,而量产型R-37采用的则是同为“玛瑙”设计局产品的改进型ARGS-PD主动雷达导引头。R-37的射程根据发射方式的不同差别较大,采用直接发射时的射程为148千米,而采用滑翔飞行时的射程则可达400千米。R-37曾在1994年的一次实弹发射试验中成功击中一300千米外的靶标,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数字是目前世界上空空导弹实射的最高

纪录。

目前R-37正在生产当中,它将装备在升级后的米格-31BM截击机上,其中包括将出口到叙利亚的米格-31.虽然之前有要将其整合到苏霍伊战斗机撒谎那个的打算,但目前没有相关的进一步报道。

R-172/K-100

R-172由“诺瓦特”(Novator)设计局研制,是目前俄罗斯唯一一款不是出自“三角旗”设计局之手的超视距空空导弹,“三角旗”在俄罗斯空空导弹研制领域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R-172使用过的名号繁多,如RVV-L、AAM-L、KS-172、K-100等。值得注意的是“诺瓦特”设计局并不是一家专门的空空导弹设计局,R-172只不过是它的“业余产品”,相比之下该设计局的S-300V(SA-12)防空导弹则更为世人所熟知。

与R-37类似,R-172的主要定位是作为一种“预警机”杀手,它采用中段惯导+末端主动雷达制导的方式,使用的导引头也与R-37相同。其射程则因其动力不同而不同,在没有加装助推器的情况下射程为313千米,而加装助推器的情况下射程将能够达到400千米。在R-172并未像R-37一样成熟时,并已经决定自资助该导弹的后期研发并且希望获得R-172的许可生产。

超视距空空导弹作战概述

俄罗斯对超视距空战的关注始于“冷战”时期,当时的苏联根据实战模拟和实际操作分析发现,低杀伤概率的导弹及其弹头,将使空战的成功率大大折扣,尤其是在强对抗环境下更是如此。上世纪70年代,苏联标准的超视距空空导弹攻击方式进行两轮导弹齐射,使用导弹包括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和红外制导导弹,同时使用两种不同制导类型的导弹将加大敌方拦截的难度。为此前苏联的一些战斗机甚至包含一个武器选择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为两轮导弹的最佳分离时间进行自动测算。

有一个关于苏式飞机的问题经常会被问起,为什么经常看到苏式战机挂载数量众多的超视距空空导弹?8枚,甚至是12枚!其实很简单,那是因为拥有充足的导弹它们就可以在空战的最初阶段便通过2轮、3轮,甚至是4轮导弹齐射便将敌机消灭在天际的另一端。面对苏式战机的这种优势,另一方的飞机一旦被锁定,想要通过干扰、诱骗、机动等方式逃脱接踵而至的3-4轮导弹齐射将是极其困难的,假定在进行一轮齐射的情况下杀伤概率只有普通的30%,那么连续进行3-4齐射的话,杀伤概率至少将达到75%以上。

当然在对俄罗斯超视距空空导弹的效用和战术进行比较时,人们往往会提及目前西方国家应用最广的超视距空空导弹——AIM-120“先进中距空空导弹”(AMRAAM),并与之进行对比。AIM-120A在“冷战”末期开始投入使用,AIM-120A是一种装备可以“发射后不管”主动雷达导引头的新型导弹,它采用中段惯导并可以接受载机利用数据链提供的指令支持。AIM-120A后来被进一步改良的B系列所代替,之后变化较大的要属C系列的AIM-120C-3了,为了能够使导弹挂载在F-22A的内置弹舱它采用了更短的弹翼。其后的改进型也大都有各自特点,AIM-120C-4采用了更大的固体火箭发动力并缩短导弹的控制部分,以进一步提高了机动性能;AIM-120C-6采用了更好的引信。AIM-120系列中目前最先进的要属AIM-120D,这种最新改进型采用了双向数据链、用最新的GPS制导技术补充原来的惯性制导、进一步提高导弹的机动性能、使用更好的导引头以对付那些大离轴角目标,同时优化了导提高它适应大机动过载下抗震动的能力。

到目前为止AIM-120A\B\C在空战中表现算不上“壮观”,美国曾在AIM-120C系列上进行过214次试验中,导弹的命中率为85%。而根据美国国防部公布的实战数据(对照下方表格),实战中的AIM-120的A\B\C3个系列一共击落了10个目标(其中包括误击己方的一架UH-60直升机),并且在这10个被击落的目标中只有6个目标是在真正的超视距情况下被击落的,击

落这6个目标共用12没AIM-120,命中率50%,这与AIM-120C试验中的85%的相去甚远。需要指出的是被击落的战机并没有装备现代的电子战自卫装置,并且是在一个“单向透明”的战场中进行的,因此这并不能代表同时期俄罗斯的真实超视距空战水平。而正是在对付这种“软目标”的情况下,AIM-120杀伤概率仅有50%。AIM-120虽然目前已经发展到了“第四阶段”的D系列,但即使这中最新的D系列能否面对俄罗斯基于最新数字射频存储器(DRFM)技术研制的单脉冲干扰机仍是个疑问。这种新型干扰机很可能在很大程度的降低以往实战中50%的杀伤概率,更遑论那种理想条件下的85%了。

AIM-120实战击落敌机一览

时间被

作战地区

92\12\27米

-2

5

F-1

6

A

I

M

-

1

2

A

伊拉克

93\1\17米

-2

3

F-1

6

A

I

M

-

1

2

A

伊拉克

94\2\28海

F-1

6

A

I

M

-

1

波斯尼亚

0 A

99\3\24米

-2

9

F-1

6*

A

I

M

-

1

2

B

科索沃(RNeAF)

99\3\24米

-2

9

F-1

5

A

I

M

-

1

2

C

科索沃

99\3\24米

-2

9

F-1

5

A

I

M

-

1

2

C

科索沃

99\3\26米

-2

9

F-1

5

A

I

M

-

1

2

C

科索沃

99\3\26米

-2

9

F-1

5

A

I

M

-

1

2

C

科索沃

99\5\4米

-2

9

F-1

6

A

I

M

-

1

2

A

科索沃

来源:美国国防部(US DoD)

那么当装备AIM-120的西方战斗机面对装备超视距空空导弹数倍于自己的苏式战机将会是怎么样的呢?举个关于F/A-18E/F“超级大黄蜂”和F-35“联合攻击机”的例子,在空优作战的情况下最多可以携带两枚AIM-120,而F/A-18E/F最多则可以携带6枚AIM-120(注:在挂载3个副油箱的情况下,如果去掉这3个油箱将可以再多挂载6枚AIM-120,但航程将受到影响)。假设在与苏式战机进行作战时,苏式战斗机飞行员不利用其射程上的优势进行抢先攻击(乐观假设),在这种有力的情况下发射2-4轮AIM-120的情况下的最佳杀伤概率可能达到90%——首先考虑苏式飞机进行规避机动和自卫干扰下使导弹杀手概率大致能维持在50%上下,那么齐射2轮AIM-120的话那么杀伤概率可望达到75%,而齐射4轮AIM-120的情况下杀手概率则有可能达到90%。然而这样的话F/A-E/F或F-35将会消耗掉其所有的AIM-120,由于这两种飞机的速度较慢,因此如果进行的是“机群对机群”的空战,那么F/A-E/F、F-35将无疑被苏式飞机的伙伴“追-杀”。这并不是凭空揣测,而是参考一些典型的模拟空战和历史上典型空战的数据而得出的。

可以看出即使是在“最理想”情况下的“机群对机群”空战,F/A-18E/F或F-35在与苏-35MK/BM一类顶尖苏式战机进行超视距空战使得战损比至少达到1:1,何况在实战中达到这种“理想”的情况(苏式战机不利用其导弹的火力和射程优势、导弹的导引头不如AIM-120、新型干扰机的性能有限等等)更是难上加难。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正常情况下苏式战机飞行员在获得“先发”优势时,可能会立即齐射3-4轮的R-27导弹,导弹采用不同的导引头。并且发射完导弹之后,苏式战机的弹架下仍将有至少拥有齐射2轮超视距导弹的能力。同时苏式战机出色的机动性和新型干扰机将赋予其很强的自卫能力,新型干扰机可以使对方的AIM-120远低于50%,而如果新型苏式飞机采用矢量发动机的话将具备更强机动性能以进行有

效的机动规避,两者相结合将能使苏式战机有效的应付AIM-120的攻击。再有与苏式飞机使用的导弹相反,所有AIM-120的导引头及机动性能均一样,因此苏式飞机在躲过了AIM-120的首轮攻击之后将能够比较容易“适应”下一波攻击。

现在许多装备都强调多功能作战,比如APG-79和APG-81(分别为F/A-E/F、F-35使用的雷达)有源相控阵雷达兼具有作为X波段大功率干扰机的能力。但这并不是什么万灵膏药,甚至有可能在实战中成为F/A-E/F、F-35的“催命符”。原因很简单,要对苏式飞机进行干扰,APG-79/81就必须得对对方的雷达频率进行干扰,利用这点俄方设计人员完全可以在飞机的雷达设置一个“诱惑模式”,如此APG-79/81便等于把自己的频率拱手交给了对手,此时APG-79/81所发出去的大功率信号就有可能像一座“灯塔”,指引着R-27EP和R-77P一类反辐射导弹对自己进行攻击。

与电子战相对应的另一种“游戏”同样不容乐观,F-14A/B/D舰载战斗机装备有AAS-42红外搜索和跟踪系统,它可以在保证即使AWG-9/APG-71被干扰的情况下仍正常工作。类似的做法在F/A-18E/F和F-35上得到了应用,F-35采用了先进的电光瞄准系统(EOTS),而F/A-18E/也确定将配备与F-14一样的AAS-42(注:由于涉及之初并未考虑到这一问题,如果现在要将AAS-42整合到机身的话,必将导致对机身的对规模修改。因此波音公司另辟蹊径,将AAS-42与集体腹部的外挂油箱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了一个“红外-油箱吊舱”),采用这些技术的F/A-18E/F和F-35的相控阵雷达可以利用数据链为AIM-120提供持续的中继制导,不过这对苏式战斗机抢先发起超视距进攻并没有什么影响。此外一些想通过自卫电子干扰设备和红外诱饵应对俄罗斯最新的“数字化”空空导弹想法,终究只是乐观的一厢情愿。

在现代电子战的辞典中,没有哪一方是占据绝对优势的,但是苏式飞机飞机和空空导弹在机动性能和射程占有优势,导弹的携带量(最多可6倍于对手)也具有优势。因此得出的简单结论是尽量避免与新型的苏式战机发生超视距空战,倘若真的不可避免的话,在相对理想的情况下双方战机的交换比可能相当,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优势无疑将倒向苏式战机一边。俄罗斯实在一些设计上获得了优势,但这并不什么大灾难,这使的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从实际操作方面与同类俄式超视距空空导弹对比,从而发现自身的局限并进行改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