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Fc受体

Fc受体

Fc受体
Fc受体

Ig根据其重链抗原性的差异分为IgM、IgG、IgA、IgD和IgE五类,各类Ig的不同功能主要与其结构有关。机体内许多细胞表面具有不同类Ig Fc的受体,通过Fc受体与Ig Fc的结合,参与Ig介导的生理功能或病理损伤过程。目前已鉴定明确属于CD抗原的Fc受体有Fc γR、FcαR、FcεR。

(一)FcγR(CD64、CD32、CD16)

1.FcγR的结构和分布FcγR可分为FcγRⅠ、FcγRⅡ和FcγRⅢ三类,它们的结构和分布有所不同。

(1)FcγRⅠ(CD64):70kDa穿膜糖蛋白,属Ig超家族成员,胞膜外区有3个C2结构,基因染色体定位于1q23~24。识别CD64的代表性McAb有McAb22、McAb32.2、197和10.1等FcγRⅠ是高亲合力受体,Kd值为10-8~10-9M,主要与人的单体IgG1、IgG3以及小鼠IgG2a和IgG3结合。与人IgG4结合的亲合力明确降低,与IgG2则无结合能力。FcγRⅠ主要分布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但表达水平各不相同。FcγRⅠ位点数:15000~40000/每个单核细胞,>50000/巨噬细胞,<1000/新鲜中性粒细胞。IFN-γ可刺激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达FcγRⅠ水平增加5~10倍,G-CSF也有这种促进作用。

(2)FcγRⅡ(CD32):40kDa穿膜糖蛋白,属于Ig超家族成员,胞膜外区有2个C2结构,基因染色体定位于1q23~24。识别CD32的代表性McAb有CIkM5、IV·3、KuFc79和41H16等。FcγRⅡ与单体人IgG1,IgG3、IgG4结合为低亲合力,Kd5×10-7M。FcγR Ⅱ表达于除红细胞外的其它血细胞,分子数目:20000~40000/每个细胞。根据DNA序列和功能不同,FcγRⅡ可分为三种形式,不同形式FcγRⅡ的差别主要在于胞浆区的结构不同。

(3)FcγRⅢ(CD16):50~70kDa糖蛋白,属Ig超家族成员,有2个C2结构,基因染色体位于1q23~24。识别CD16代表性的McAb有HUNK2、Leu11、3G8、Gran1和B73.1等。FcγRⅢ结合人IgG、IgG3,为低亲和力受体。FcγRⅢ有FcγRⅢA和FcγRⅢB两种异型:①FcγRⅢA,穿膜结构,主要分布于巨噬细胞、NK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表达高水平FcγRⅢA,而单核细胞表达水平较低。FcγRⅢA与二硫键连接的CD3δ或FcεRⅠγ链双体相关,巨噬细胞上FcγRⅢA与CD3复合体γ链相关,NK/LGL上FcγR ⅢA则与δ链相关。TGF-β促进培养的单核细胞表达FcγRⅢA。②FcγRⅢB,通过GPI “锚”在中性粒细胞表面,每个人中性粒细胞表达10万~20万血液中可溶性的FcγRⅢ主要来自这种形式,中性粒细胞激活剂短时间处理后可明显降低FcγRⅢB的表达水平,可能与通过激活内源性蛋白酶切除GPI连接分子有关。

图1-8 FcγR、FcαR和FcεR结构示意图

2.FcγR的功能FcγR的功能主要是通过髓样细胞和NK细胞来发挥的。

(1)单核-巨噬细胞:FcγRⅠ、Ⅱ和Ⅲ均可介导人单核细胞ADCC来杀伤肿瘤等靶细胞,这种ADCC效应为Mg2+依赖,并需LFA-1等粘附分子参与。IFN-γ可促进单核细胞FcγRⅠ介导的杀伤作用。单核-吞噬细胞可通过FcγRⅠ、Ⅱ、Ⅲ发挥调理吞噬和清除免疫

复合物的作用。

(2)中性粒细胞:新鲜分离的中性粒细胞不能通过FcγR溶解靶细胞,但在IFN-γ刺激下可通过FcγRⅠ和FcγRⅡ介导杀伤作用,对于FcγRⅠ,IFN-γ主要是诱导其表达水平升高,而对FcγRⅡ表达水平并未见改变,可能是通过对杀伤机理的调节。GM-CSF也能通过FcγRⅡ明确增加中性粒细胞的杀伤水平。GPI连接的FcγRⅢB并不能介导中性粒细胞杀伤肿瘤的作用。活化中性粒细胞通过FcγRⅠ、Ⅱ发挥调理吞噬和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

(3)嗜酸性粒细胞:未刺激的嗜酸性粒细胞没有杀伤作用,GM-CSF、TNF和IL-5等是嗜酸性粒细胞发挥ADCC效应的有效激活剂,在杀伤寄生虫和抗肿瘤中有重要作用。GM-CSF对嗜酸性粒细胞的激活作用主要是通过FcγRⅡ介导的。

(4)NK细胞:通过FcγRⅢA介导ADCC杀伤肿瘤细胞等靶细胞,IL-2和IFN-γ可明显提高NK细胞的杀伤活性,但并不明显改变FcγRⅢA的表达水平。

(二)FcαR(CD89)

FcαR(CD89)为分子量60kDa穿膜糖蛋白,胞膜外区206氨基酸,穿膜区19氨基酸,胞浆区为41氨基酸,属Ig超家族成员,胞膜外有2个C2结构域,为中亲和力受体,主要表达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介导吞噬、ADCC以及炎症介质的释放。中性粒细胞表面FcαR可结合血清型和分泌型IgA1和IgA2,亲和力约为Kd5×10-7M。热或化学物质凝集的IgA可刺激中性粒细胞脱颗粒。

(三)FcεR(FcεRⅠ、FcεRⅡ)

1.FcεR的结构和分布FcεR可分为FcεRⅠ和FcεRⅡ两类,其结构、分布及介导的生物学作用有所不同。

(1)FcεRⅠ:为高亲和力受体,Kd10-9~10-10M,由α、β、γ-γ四条链组成。其中α链含222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25kDa,胞膜外区属Ig超家族结构,2个C2区,与FcγRⅡ和FcγRⅢ高度同源,胞膜外区与IgECε2/Cε3结合;穿膜区20左右氨基酸中含有与FcγRⅢA相同的8个氨基酸残基;胞浆区的31个氨基酸结构较为独特。β链含243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33kDa,有四个穿膜部分,N端与C端都位于胞浆内,β链可能把α链和γ-γ链连在一起。两条γ链由二硫键连接组成同源二聚体,每条链62个氨基酸,分子量为8kDa,胞膜外区只有5个氨基酸残基,γ链与CD35高度同源,γ链与FcεRⅡ表达的稳定性和信号的转导有关。NK细胞表面FcγRⅢA(CD16)可能与CD3δ或FcεR Ⅰγ链相连,提示FcεRⅠγ链与CD3复合物中δ的结构和功能的相似性。FcεRⅠ主要分布于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2)FcεRⅡ(CD23):低亲和力受体,分子量45kDa,单链穿膜糖蛋白,Ⅱ型跨膜蛋白,属C型植物血凝素家族成员。CD23含有321个氨基酸,N端在胞膜内,1~23位氨基酸组成胞浆尾,24~43位氨基酸为疏水跨膜区,靠C端胞膜外区由277个氨基酸组成,有一个糖基化点,82、102、125、150位氨基酸残基为蛋白水解酶敏感位点,凝集素同源区位于C

端163Cys至282Cys之间,该同源区共含6个Cys。88至116位氨基酸之间有一个亮氨酸拉链结构,参与CD23分子同源二聚体的形成。CD23分子靠胞膜外C端裂解的不同片段14kDa、25kDa和33~37kDa片段均称为IgE结合因子(IgE-binding factor IgE-BF)。FcεR Ⅱ可在蛋白水解酶裂解后形成可溶性CD23分子(sCD23)即IgE-BF。CD23mRNA有Fcε

RⅡamRNA和FcεRⅡbmRNA两种,它们所翻译的CD23分子仅在胞浆区有7个氨基酸残基的差别(图1-9)。FcεRⅡa仅B细胞表达,并易降解为sCD23;FcεRⅡb表达于B细胞、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血小板、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朗罕氏细胞、含有EBV基因组的鼻咽癌细胞、髓样细胞系如U937等,主要以膜分子形式存在,IgECε3与FcεRⅡ结合有关。IL-4可诱导正常B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转录FcεRⅡbmRNA,促进CD23的合成与表达,EBV核蛋白EBNA2对CD23表达及sCD23的释放也有促进作用。而IFN-γ、TGF-β、PGE2、糖皮质激素等对B细胞表达CD23和释放sCD23则起抑制作用。

2.FcεR的功能

(1)FcεRⅠ: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具有高亲和力FcεRⅠ,每个细胞表面约有10万个,当相应变应原与啫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表面IgE/FcεRⅠ复合物结合后通过交联使磷酸肌醇水解,胞浆Ca2+浓度增加,使细胞脱颗粒,合成和释放组织胺、LT、PAF等多种介质,介导Ⅰ型速发型超敏反应。

图1-9 CD23分子结构模式图

(2)FcεRⅡ:FcεRⅡ为B细胞发化激活抗原,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PBMC中CD23密度明显增加,血清IgE-BP(sCD23)升高。sCD23具有B细胞生长因子(b cell growth. factor, BCGF)活性,故又称B细胞来源的B细胞生长因子(B-BCGF)。sCD23的这种生长因子作用可能是作为配体与受体CD21(CR2)结合后介导的,CD23分子通过可结合碳水化合物的凝集素同源区与CD21糖链结合。此外,sCD23通过亮氨酸拉链结构,引起B细胞膜CD21分子交联,促进B细胞生长。sCD23对膜CD23有正反馈作用,促进B细胞的分化和IgE 的产生,并与IL-4有协同作用,此外,FcεRⅡ还可介导IgE依赖的ADCC和吞噬作用。CD23与B淋巴细胞的转化及恶变有关,EBV转化B细胞后只有B细胞表达CD23才能建立永生化的细胞系,可能与EBV核蛋白的EBNA2有关,EBNA2结合于FcεRⅡa基因起始部位-275~-89的一个189bp DNA片段结合,反式作用于FcεRⅡa基因启动子,并诱导B细胞高表达CD23,sCD23引起膜CD21分子交联,形成一种自分泌生长机制。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患者B细胞表达CD23增加,患者血清中sCD23水平明显升高。

关于IgM受体、IgD受体也有报道,前者主要表达于B细胞,后者表达于成熟B细胞。这两种Ig Fc受体尚未归入CD的编号,故在本节从略。此外与多聚IgA和IgM跨膜转运至胞外分泌液中有关的多聚Ig受体(Poly-IgR),通过与多聚Ig中的J链结合而介导Ig转运功能,Poly IgR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

新生儿抚触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抚触的研究进展 抚触法是通过双手对婴儿全身各部位肌肤进行科学的有规则、有次序、有手法技巧的轻柔爱抚与温和的抚摸[1],促进新生儿健康发育,帮助其顺利适应新生活,同时促进母婴交流,稳定婴儿情绪的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育儿护理新方法。多年研究表明,抚触可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提高幼儿的情商,是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是一种成本低、效益好、易掌握、值得推广的实用护理技术,本文现将新生儿抚触研究现状中数如下。 1、新生儿抚触研究的起源及现状 抚触源于Touch,1940年,Pr.Ribble在临床观察到婴儿出生后数周经常得到母亲的抚触能促进吸收,循环功能;1958年Dr.Harlow在实验中发现饥饿小猕猴宁可要抚触而不要食物,震惊心理学界;1982年Dr Tiffang Field发现早产儿吸吮橡皮奶头刺激能促进成长;1986年继续对早产儿抚触发现能促进其生长发育,1991年在美国迈阿密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抚触科研中心,Dr.Mecluer专门成立了国际婴儿抚摩指导协会。如今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婴儿抚触的概念已被广泛接受和推广。1995年美国强生公司中国有限公司将婴儿抚触技术引进我国,起步较晚,但已相继在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大城市开展对早产儿、新生儿抚触研究,并取得与国际一致的结果。得到中华护理学会、儿科医学会的认可,新生儿抚触引起我国医务工作者的兴趣及社会家庭的关注,婴儿抚触的普及正在兴起。 2、抚触对婴儿影响的生理机制 触觉是最原始的感觉反应,皮肤又是面积最大的体表感觉器官,是中枢神经的外在感受器,新生儿在出生时,具有视、听、觉等各种基本生理功能,并能对照顾他的方式、环境的种种刺激有应答。一般认为抚触可增加迷走神经紧张性,使促进食物吸收的激素如胃液素、胰岛素等分泌增加,摄奶量增加,同时抚触减少婴儿焦虑及恐惧不安,增加睡眠时间,两者均利于体重和体格发育。抚触也利于促婴儿B-内啡肽,5-羟色胺,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分泌,从而增强免疫功能,提高健康水平,促进生长发育[2、3]。抚触不仅是神经中枢的刺激,而且感受到情感的连接和传递,故能促进神经性为发育[4]。 3、新生儿抚触的要求及方法 3.1 抚触的要求[5]: 要求环境温暖,保持室温,25-28摄氏度,湿度50%-60%,操作台面温度36-37摄氏度左右,有条件的设在安静,舒适专用房间或抚触室。要求操作者心情舒畅,充满爱意;用安慰性语言和亲切目光与新生儿交流。播放柔和音乐,让操作者和婴儿彼此放松,使之处与安静愉悦状态,操作前洗手并抹婴儿润肤油。要求婴儿出生24小时后,在婴儿进食1小时后较安静、不累、清醒的状态下,由专职抚触护士进行抚触。 3.2 抚触注意事项: 抚触时禁止用力,新生儿出现啼哭,肌张力增高,活动兴奋性增高,肤色改变,呕吐等情况时暂停抚触,如以上反映持续1分钟以上应完全停止抚触。抚触时避开未脱落脐痂部位,指甲短于指端,不戴首饰,以免损伤婴儿皮肤,润肤油不可溅入婴儿眼睛。 3.3 抚触方法 3.3.1 国际标准法:新生儿全身裸露,按操作标准顺序从头面部、胸部、腹部、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 摘要:趋化因子( chemokine)是一类一级结构相似小分子细胞因子,能够趋化细胞定向移动的,而且在免疫细胞和器官的发育、免疫应答过程、炎症反应、病原体感染、创伤修复及肿瘤形成和转移等方面发挥广泛的生理和病理作用。本文综述了对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结构、分类和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受体;趋化作用 Abstract:chemokine is similar to the primary structure of a class of small molecule cytokine, chemokine cell directional movement, but also in the development of immune cells and organs, immune response, inflammatory response, pathogen infection, wound healing andplay a wide range of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roles of tumor formation and metastasi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gress on the study of the structure, classification and biological function of chemokines and their receptors. Keywords: cell factor; chemokines; chemokine receptor; chemotactic effect 免疫细胞的定向迁移是集体免疫应答发生和完成的必须条件。趋化因子是一类控制细胞定向迁移的细胞因子。其功能行使由趋化因子受体介导。趋化因子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控制着各种免疫细胞在循环系统和组织器官间定向迁移,使之到达感染、创伤和异常增殖部位,执行清除感染源、促进创伤愈合和消灭异常增殖细胞,维持组织细胞的平衡的功能。因此,趋化因子系统在免疫系统功能行使的各个环节中处于关键地位,并由此在病原体的清除、炎症反应、病原体感染、细胞及器官的发育、创伤的修复、肿瘤的形成及其转移、移植免疫排斥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以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为控制靶点,通过激活或拮抗趋化因子受体的信号传导来调控趋化因子系统的功能,可

新生儿抚触的研究

新生儿抚触的研究 (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论文关键词:新生儿,抚触,抚触体位,生长发育论文摘要:儿科护理学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整体护理概念出发,研究从胎儿至青春期小儿的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疾病护理的专科护理课程。儿科护理学的对象是儿童及其家庭,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问题。本文针对新生儿抚触这一医疗新技术,提出了它在临床中的作用。通过与宝宝的亲密接触,帮助父母与孩子发展温暖而又亲切的关系,在出生后的最佳时机,以 最好的方式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育,是对婴儿健康最有益的最自然的医疗技术。本文首先介绍了婴儿抚触的研究进展,然后讨论了新生儿抚触的体位以及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1 绪论 1.1课题背景 对婴儿的抚触不仅是母婴肌肤的接触,更重要的是促进母婴间的交流,令孩子感受到妈妈的关怀和爱护,妈妈温柔的抚触给孩子带

来被爱的满足,使他感受到安全、自信、帮他养成独立的个性,具备思考和判断能力,温柔得抚触流露妈妈无限的爱意,令孩子更加珍惜自己,珍惜母爱,珍惜爱与被爱,幸福一生。 皮肤是最大的感觉器官,是神经系统的外在感受器,这种触觉感受器可将所感受到的刺激,通过传入神经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对这些冲动进行分析、判断,而做出相应的反应。[2]消除不良情绪所致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从而促进新生儿身心健康发育。[3]因此,可通过抚触刺激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减少婴儿的焦虑,有利于孩子的独立自信性格的建立,使孩子更聪明。 然而,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忙碌的母亲对孩子的这种关爱越来越少了,我相信所有的父母们都会对自己的孩子百般疼爱,让孩子健康地成长,但她们是否了解小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许并不是牛奶、玩具,而只是你们那轻轻的抚触,这是对孩子莫大的鼓舞与抚慰。希望本文能够为当代母亲们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能真正的健康成长提供科学的医学论证。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抚触源于1881年,科学家对运动后的肌肉进行按摩,发现肌肉可以很快地从疲劳中恢复过来。1940年Aargar在临床中观察到如果婴儿在出生后数周内经常得到母亲的抚触,能促进呼吸及循环功能发育,使婴儿浅而不完全的呼吸变得较平稳,这是最早的有关新生儿抚触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Qr.Harlow在实验中发现饥饿的小猕猴宁可

婴幼儿抚触的研究进展

婴幼儿抚触的研究进展 抚触源于英语Touch,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抚触的概念已被广泛接受并得到了积极推广。婴幼儿抚触是一种经过科学指导的、有技巧的触摸,是通过抚触者的双手对被抚触婴儿的皮肤和机体进行有序的抚摩,使大量温和良性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上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系列生理效应,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发育。[1] 1 婴幼儿抚触研究的发展历史 早在1940年,Dr.MargarRibble在临床中观察到如果婴儿在出生后数周经常受到母亲的抚触,能促进呼吸及循环功能的发育,使婴儿不完全的浅层呼吸变得平稳,这是最早的有关婴儿抚触的研究。1958年Dr.Harlow在试验中偶然发现饥饿的小猕猴宁可要可以抚摸的母猴替身品而不要食物,这结果使心理学界大为震惊。Dr.Harlow在此基础上进一一步研究发现,如果幼猴在不能以任何方式与母猴接触时就会停止对外界环境的探索,导致它无法适应外界环境,从而影响到以后的适应能力。这些研究为以后的婴幼儿抚触奠定了基础。1991年美国强生公司资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对按摩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专门机构——抚触科研中心(TRI)。如今,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婴幼儿抚触已成为医院日常护理的一部分。1995年,婴儿抚触这一全新的婴儿护理概念进入中国,随即口得到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及巾华护理学会的认可和推荐,并与强生公司联手在中国范围内积极推广了抚触项目的开展。迄今为止,已有1600多所医院建立了专门的“婴儿抚触”中心,3000多名医护人员参加了专业

培训,全国将有超过120万新生儿受益于这个项目,另外,还有7名医护人员被中华护理学会提名为全国培训师,专门培训更多的婴儿抚触专业人员。婴儿抚触成为了人们新的育儿观念。 2 婴幼儿抚触的临床研究进展 2.1抚触对婴幼儿体格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抚触有助于促进早产、健康和疾病婴幼儿的体格发育。早在1986年[2]就有人对20例早产儿进行了抚触研究,发现经过抚触的早产儿体重增加快,有相对更成熟的习惯、运动能力和活动程度。国内也有医院发现经过抚触的小儿在40d时体重、母乳喂养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黄晓莉[3]等对30例早产儿抚触组的临床研究表明,其摄奶量、血红蛋白及体重增加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头围和身长是新生儿期生长发育的重要标志。段丽红[4]等4报道,对8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进行抚触,42d时抚触组的头围、身长、体重较对照组增长较快,提示抚触能促进新生儿发育。刘春阳等[5]的研究显示抚触可促进正常婴儿生长发育及智能发育,并且起始年龄越早效果越好。另外,据报道,抚触对低出生体重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等疾病患儿生长发育亦有显著的影响。 2.2抚触对婴幼儿智能和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抚触可促进婴儿各种神经行为和心理的发育,减轻外界对婴儿的刺激,使其安静,减少哭闹,易入睡,睡眠更平稳且时间延长。[6]1986年Field[7]通过对早产儿进行连续l0d的按摩,每天3次,每次15rain,观察到在两组婴儿的饮食结构和能量摄入无差异的情况下,治疗组体重的增幅是对照组的147%,用Brazelton提出的新生儿行为评分法进行评估发现治疗组的婴儿有相对更成熟的习惯、定向力、运动能力和活

NMDA受体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综述

NMDA受体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 摘要N-甲基-D-天氡氨酸(NMDA)受体是一类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一种亚型,是由多亚基构成的异聚体,主要分布在中枢系统中。近年来的证据表明,组成NMDA受体的亚单位有着复杂的生理学和药理学特性,参与神经系统的多种重要生理功能。NMDA受体的异常会导致一些认知功能的缺失,这为治疗性药物开发提供了靶点。 关键词NMDA受体受体学习记忆功能 现代神经科学的研究资料已经证明,谷氨酸(L-glutamicacid,GLU)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介导快速兴奋性突触反应的重要神经递质。在大脑中分布最广,CNS内存在着与谷氨酸结合并发挥生理效应的两类受体,即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on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iGluRs)及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离子型受体由NMDA受体与非NMDA受体组成。 NMDA受体是一种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蛋白,该受体是一种异聚体,由亚基NR1、NR2、NR3组成,每个受体至少由2~3个NR1亚基和2~3个NR2亚基组成。其中NR1亚基有8种剪接变体,NR2亚基分为NR2A、NR2B、NR2C、NR2D4个亚型,NR3有NR3A亚型等。NR1是NMDA受体的基本单位,NR2辅助NMDA受体形成多元化结构,NMDA受体依赖NR2亚单位不同亚型表达不同的受体功能[1]。 NMDA受体是一种具有许多不同变构调控位点并对Ca2+高度通透的配体门控离子通道,NMDA受体显示有许多与其他配体门控离子通道不同的特性:受体控制单价离子和对钙有高度渗透性的阳离子通道;同时结合谷氨酸和甘氨酸需要辅激动剂以刺激NMDA受体;在静息膜电位,NMDA通道被细胞外镁所阻断,而只有同时去极化和结合激动剂下开放。当谷氨酸等神经递质使受体激活,其受体蛋白构象改变,离子通道开放,阳离子如K+、Na+、Ca2+可进出细胞,使细胞膜去极化和神经元兴奋。NMDA受体可调节神经元的存活,树突、轴突结构发育及突触可塑性,可影响神经元回路的形成及学习、记忆过程。 一、NMDA受体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 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突触可塑性,单突触传入通路上给予短串强直刺激,使突触后细胞兴奋,突触后电位出现长达数天乃至数周的振幅增大,这

[新生儿,抚,触,其他论文文档]新生儿抚触的研究

新生儿抚触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新生儿,抚触,抚触体位,生长发育 论文摘要:儿科护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整体护理概念出发,研究从胎儿至青春期小儿的生长发育、卫生、疾病和疾病护理的专科护理课程。儿科护理学的对象是儿童及其家庭,包括生理、、问题。本文针对新生儿抚触这一医疗新技术,提出了它在临床中的作用。通过与宝宝的亲密接触,帮助父母与孩子发展温暖而又亲切的关系,在出生后的最佳时机,以最好的方式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育,是对婴儿健康最有益的最自然的医疗技术。本文首先介绍了婴儿抚触的研究进展,然后讨论了新生儿抚触的体位以及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对婴儿的抚触不仅是母婴肌肤的接触,更重要的是促进母婴间的交流,令孩子感受到妈妈的关怀和爱护,妈妈温柔的抚触给孩子带来被爱的满足,使他感受到安全、自信、帮他养成独立的个性,具备思考和判断能力,温柔得抚触流露妈妈无限的爱意,令孩子更加珍惜自己,珍惜母爱,珍惜爱与被爱,幸福一生。 皮肤是最大的感觉器官,是神经系统的外在感受器,这种触觉感受器可将所感受到的刺激, 通过传入神经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对这些冲动进行分析、判断,而做出相应的反应。 [2]消除不良情绪所致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从而促进新生儿身心健康发育。[3]因此,可通过抚触刺激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减少婴儿的焦虑,有利于孩子的独立自信性格的建立,使孩子 更聪明。 然而,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忙碌的母亲对孩子的这种关爱越来越少了,我相信所有的父母们都会对自己的孩子百般疼爱,让孩子健康地成长,但她们是否了解小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许并不是牛奶、玩具,而只是你们那轻轻的抚触,这是对孩子莫大的鼓舞与抚慰。希望本文能够为当代母亲们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能真正的健康成长提供科学的论证。抚触源于1881年,科学家对运动后的肌肉进行按摩,发现肌肉可以很快地从疲劳中恢复过来。1940年Aargar在临床中观察到如果婴儿在出生后数周内经常得到母亲的抚触,能促进呼吸及循环功能发育,使婴儿浅而不完全的呼吸变得较平稳,这是最早的有关新生儿抚触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Dr. Harlow在实验中发现饥饿的小猕猴宁可选择母猴的替身物品也不愿选择食物,他认为在人类这种影响可能会延伸至 婴幼儿期以后。Harlow的实验为以后有关婴幼儿的抚触研究奠定了基础。1997年美国强生公司中国有限公司将婴幼儿抚触技术引进我国,一些医疗机构先后结合我国国情,对婴幼儿抚触开展了一系列临床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4]我国1998 年引进此项技术,起步较晚, 但已相继在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大城市开展对早产儿、新生儿抚触研究,并取得与 国际一致的结果。得到中华护理学会、围产医学会、儿科医学会的认可,婴儿抚触引起我 国医务工作者的兴趣及社会、家庭的关注,婴儿抚触的普及正在兴起。

(推荐)II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II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目前已经发现的细胞因子有200多种,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因子被发现,并且随着细胞工程技术和蛋白重组技术的发展,一定会有更多的细胞因子重组蛋白被纯化制备。细胞因子功能多样,不同因子间可以相互作用,同一因子可以有不同的功能,因此,细胞因子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功能图。而细胞因子想要发挥作用,必须与相应的受体结合行。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结合后,会对细胞产生作用,可以刺激细胞生长增殖分化,调控机体免疫应答,为在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免疫缺陷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数据,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指导依据。 细胞因子受体一般分成四个类型:Ⅰ型细胞因子受体(Type ⅠCytokine Receptor)、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Type ⅡCytokine Receptor)、TNF超家族受体以及趋化因子受体。在本文,将主要介绍Ⅱ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Type ⅡCytokine Receptor ),也称干扰素受体家族(Interferon receptors family)。主要包含Ⅱ型白介素(IL-10,IL-19,IL-20,IL-22等)受体,Ⅰ型干扰素(IFNA,IFNB)受体和Ⅱ型干扰素(IFNG)受体。此类受体的结构特点治是在膜外区近氨基端含有四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细无Trp-Ser-X-Trp-Ser序列,一般为具有高亲和力的异二聚体或多聚体。II型细胞因子受体的细胞外结构域由串联Ig样结构域组成,细胞内结构域通常与属于Janus激酶(JAK)家族的酪氨酸激酶相关。

阿片受体研究进展

阿片受体研究进展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彭章龙 罂粟用于减轻疼痛已有近千年的历史。1803年由罂粟生物碱分离物质出的晶体,被证实是天然阿片的镇痛活性成份,称为吗啡。吗啡的立体化学结构是其与机休特异部位相互作用产生镇痛所必须。通过吗啡、酮唑辛和SKF-10047等一组激动药所产不同药理活性,确定了三种阿片类药物综合征,分别命名为μ, κ和σ原型,由此导致了μ, κ和σ三种阿片受体的发现。后来发现与SKF-10047相关的σ型综合征不能被普通阿片拮抗剂纳洛酮(naloxone)所阻断,因此σ型受体不再被认为是阿片受体家族的成员。δ型受体是由kosterlitz小组在研究内源性阿片肽和内啡肽的效应时发现的。经过近30年的实验室研究,对μ、κ和δ型受体的认识已较清楚,其基因编码已被克隆,这3种受体称为“经典型阿片受体”。最近cDNA 编码一种称之为“孤立阿片”受体,经签定与经典阿片受体有高度同源性,它的结构基团是阿片受体,因此称其为阿片样受体(opioid receptor-like,ORL1)。有药理学迹象表明每种阿片受体存在亚型,以及其他新型、较少了解的阿片受体ε、λ、ι和ζ。本文着重介绍阿片受体研究进展。 一.经典阿片受体 三种经典μ、κ和δ阿片受体被确认后,发现在脑内分布广泛但不均匀。这些受体分布在痛觉传导区以及与情绪和行为有关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导水管周围灰质、内侧丘脑、杏仁核和脊髓胶质区。这些复杂的受体可以被不同的激动剂激活,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例如主要分布于脑干的μ受体被吗啡激活后,可产生镇痛和呼吸抑制等作用,而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的κ受体只产生镇痛作用而不抑制呼吸。然而不同阿片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以及对不同阿片配体结合能力存在差异。阿片受体的内源性配体为脑啡肽、内啡肽和强啡肽,它们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这些五肽对阿片受体的亲和力不同,但三者均可与一种以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其中脑啡肽对δ型受体有较强的选择性,被认为是其内源性配体。强啡肽对κ 型受体选择性较强,是其内源性配体。μ型受体的内源性配体直到1997年才被发现,称为内啡肽或内源性吗啡(endomorphine)。内源性吗啡在中枢神经系统与μ-阿片受体呈镜像分布,对μ受体的结合力比对δ和κ受体的结合力高100倍。

婴儿抚触研究现状

婴儿抚触研究现状 发表时间:2017-04-27T11:42:16.327Z 来源:《中医学报》2016年6月作者:张晓娇 ,张俊(通讯作者) [导读] 在英文中抚触与按摩是同一个词--Touch,因此也可以叫做婴儿抚触。婴儿抚触并不是一项时髦活动,它是一种医疗方法。湖北省黄石市爱康医院,湖北黄石 435000 摘要:新生儿抚触是一种通过触摸新生儿的皮肤和机体,刺激皮肤感受器上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促进新生儿身心健康发育的科学育婴新方法,帮助父母与孩子发展温暖而又亲切的关系,在出生后的最佳时机,以最好的方式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育,是对婴儿健康最有益的、最自然的医疗技术。本文从新生儿抚触的概念、抚触研究的发展史、抚触对新生儿及其母亲的各个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做了全面的综述。 关键词:新生儿;抚触;现状 在英文中抚触与按摩是同一个词--Touch,因此也可以叫做婴儿抚触。婴儿抚触并不是一项时髦活动,它是一种医疗方法。因为抚触从一开始就是和医学探索联系在一起的。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抚触,在自然分娩的过程中,胎儿都接受了母亲产道收缩这一特殊的抚触。皮肤是人体接受外界刺激的最大感觉器官,是神经系统的外在感受器。早期抚触就是在婴儿脑发育的关键期给脑细胞和神经系统以适宜的刺激,促进婴儿神经系统发育,促进生长及智能发育。 新生儿抚触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全新的健康保健运动,很多资料研究表明,抚触有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减轻机体对刺激的应激反应,促进情感交流,是早期开发新生儿智商、情商的有效措施之一。 1国内外研究现状 抚触源于1881年,科学家对运动后的肌肉进行按摩,发现肌肉可以很快地从疲劳中恢复过来。1940年Aargar在临床中观察到如果婴儿在出生后数周内经常得到母亲的抚触,能促进呼吸及循环功能发育,使婴儿浅而不完全的呼吸变得较平稳,这是最早的有关新生儿抚触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Dr. Harlow在实验中发现饥饿的小猕猴宁可选择母猴的替身物品也不愿选择食物,他认为在人类这种影响可能会延伸至婴幼儿期以后。Harlow的实验为以后有关婴幼儿的抚触研究奠定了基础。1997年美国强生公司中国有限公司将婴幼儿抚触技术引进我国,一些医疗机构先后结合我国国情,对婴幼儿抚触开展了一系列临床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我国1998年引进此项技术,起步较晚,但已相继在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大城市开展对早产儿、新生儿抚触研究,并取得与国际一致的结果。得到中华护理学会、围产医学会、儿科医学会的认可,婴儿抚触引起我国医务工作者的兴趣及社会、家庭的关注,婴儿抚触的普及正在兴起。 2?抚触对新生儿的影响 2.1体格发育方面? 研究证明,抚触能使新生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使促进食物吸收的激素如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食物消化吸收。抚触对腹部的刺激,使肠道运动加速,促进胎便的尽早排出,食欲增强,吃奶量增加,有利于吸收更多的营养。有助于新生儿的体重的增长,尤其是0~6个月婴儿。因为婴儿在1岁内增长较快,尤其是上半年增速比下半年要快,增速最快的时期最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冯玲英等的研究结果显示,抚触与动作训练对婴儿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而且随时间推迟,作用尤为显著,另一方面抚触按摩促进了与生长发育相关激素的分泌,这些激素直接调控机体的生长发育,促进机体生长发育。 2.2神经行为发育方面? 国内外实验与临床研究发现,抚触能刺激皮肤触觉压力感受器,而且情感交流也是大脑生长最初的良性刺激,抚触过程中的母亲柔和的语言,安静的环境,亲切的目光交流,愉悦的心情都对婴儿的神经系统产生良好刺激促进婴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2.3免疫系统方面? 胎儿在母亲体内,即被温暖的羊水浸抚着,在自然分娩过程中,又受到母体产道收缩所带来的挤压。当婴儿出生后,失去了这个环境,又不能主动接受刺激,这时给予适量的温和的被动刺激,温和的按摩,轻柔的语言,亲切的目光交流,安静的环境都使婴儿有安全感和依附感,从而促进婴儿体格发育、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3?抚触对母亲的影响 3.1情绪方面? 产妇经过剧烈疼痛的分娩后,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一种高兴和满足感,喜欢抚摸自己的宝宝。在抚摸中可放松紧张的神经,保持健康的心理。产妇在产后恢复期间容易感到孤独,抚触婴儿可让她心情愉悦,对产后身体恢复起到一定作用。有效抚触有利于产妇产后恢复,满足母子间肌肤接触的渴望,有助于使产妇平稳度过心理调适期,尽快进入母亲角色,从而使产妇心理处于最佳状态,体会做母亲的高兴感和责任感,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 3.2泌乳量方面? 泌乳是一个复杂而且多种内分泌激素参与的生理过程,频繁吸吮乳头及乳房排空亦起到重要作用。而抚触可增加迷走神经紧张性,使其促进食物吸收的激素(如促胃液素、胰岛素等)分泌增加,使婴儿摄乳量增加。同时婴儿摄奶量增加,也促进了乳房排空,而产妇在对婴儿抚触过程中良好的精神状态更有利于产妇乳汁分泌增加。 3.3睡眠方面? 产妇分娩后精神总是处于兴奋和警觉状态,担心孩子会出现各种异常情况,婴儿稍有哭闹便紧张不安,变得异常敏感。产妇通过抚触婴儿,自己的心情放松,使婴儿的哭泣少、入睡快,有助于产妇的休息,更促进了产后身体的恢复。 3.4产后浆液性恶露? 产妇分娩后一般经7~15天恶露消失。研究表明,抚触可增加婴儿的摄奶量、吸吮频率及强度,有利于下丘脑分泌和释放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加速子宫复旧,并且使产妇精神上得到满足,顺利渡过产褥期。 4小结 抚触不仅仅是母婴肌肤的接触,更重要的是促进母婴间的交流,增加母子感情。亲情抚触可促进婴儿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发育,对增强免疫力、应激力和智力有一定益处。产妇抚触婴儿的这种触觉刺激,亦会引起母体激素反应,促进母乳量的增加,有助于母乳喂养。抚触还能促进子宫复旧,加速恶露排出。通过与婴儿情感的交流,产妇心情愉悦,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这种母子之间亲密接触对母亲和新生儿都相当重要,尤其生后数星期内亲子间的互动,对以后亲子关系建立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杨丽萍.循经抚触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4):36-37. [2] 柯国琼,林小燕,黎宁,等.改良抚触方法促进婴儿生长发育的临床观察.中华护理杂志[J].2001, 36(4):278. [3] 林新容.新生儿抚触体位的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4):483—484. [4] 郑海霞.论游泳,抚触配合穴位按摩对新生儿健康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2 (7):65. [5] 俞康民,冯晓,译.产科新模式一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监护[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10.

新生儿抚触护理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新生儿抚触护理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7-03-24T14:20:34.70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2月下第24期作者:张祥清 [导读] 新生儿抚触是一种新的新生儿护理信念,是上个世纪末从国外引进的健康理念,并逐渐在国内各大城市得到推广。 (广西浦北县人民医院;广西浦北535399) 摘要:新生儿抚触是一种新的新生儿护理信念,是上个世纪末从国外引进的健康理念,并逐渐在国内各大城市得到推广。目前大量的研究都认为新生儿抚触对早产儿、黄疸等病患儿乃至于健康的新生儿都存在积极影响。作为一种方法简单、使用安全的按摩技巧,抚触能够给新生儿带来视觉、听觉与感觉上的刺激,形成良好的安慰,促进其健康发育。本文就新生儿抚触护理的应用和进展进行研究,现予以综述。 关键词:新生儿抚触;护理;应用进展 新生儿抚触具体所指的是在理论指导下有技巧地对新生儿进行突出,通过皮肤接触以及有技巧的按摩,使新生儿通过皮肤感受器获得良好的刺激,并传达到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1】。从上个世纪末引进到我国以来,新生儿抚触作为一种科学育婴的方法在国内悄然兴起,尤其是对于早产儿与患儿新生儿起到的积极作用非常突出。本文就新生儿抚触护理的应用与进展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新生儿抚触护理的应用方法 新生儿抚触护理包括三种方法,分别是国际标准法、国内改良经络按摩法以及游泳和抚触结合的方法,本文就不同方法进行论述。 1.1国际标准法 该方法的主要内容是在新生儿全身裸露的情况下,按照标准顺序从面部到胸部、腹部、四肢、手足以及背部进行抚触,力度由轻到重逐渐增加,对新生儿的大肌肉群进行揉搓。主要步骤包括:1、头部抚触是用双手拇指从新生儿前额中央向两侧滑动、从下颌中央向外侧与上侧滑动,使用双手掌面从前额发际向上和后方滑动并在双耳后乳突的位置停下进行按压;2、胸部抚触双手从胸部外下侧向对侧进行滑动;3、腹部抚触双手交替从下腹开始进行顺时针滑动;4、四肢抚触双手抓住一侧的上肢近端并逐渐滑向远端,对关节和肌肉群进行揉搓;5、手足抚触是用双手拇指指腹从新生儿手掌面根侧向指侧推动,对手指关节进行提捏;6、背部抚触将新生取俯卧位,双手手掌由脊椎向两侧滑动。 1.2国内改良经络按摩法 该方法在国际标准法基础上加入中医穴位按摩,例如在对腰背部进行抚触过程中,术者双手大拇指指腹对新生儿督脉穴位与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进行按摩,分别进行3-5次【2-3】。对手足进行抚触出过程中,在手足上代表心、肝、脾、肺、肾的各个区域进行按摩,每个穴位10-15次等。 1.3游泳结合改良抚触 在抚触的基础上结合游泳,第一次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吃奶之后1h进行,每天1次,时间为8min【4】,之后增加时间到10- 15min。在游泳之前贴好脐贴,做好准备运动,随后在水中对自制关节进行按摩。 2.新生儿抚触护理的作用 2.1对于足月儿的作用 当前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抚触能够促进新生儿的生长。抚触这一行为能够促进新生儿消化功能的发育,促进胎便快速排出,通过适当的消耗增加奶水的摄入量。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对观察组足月儿给予6个月的早期抚触与游泳,对比常规护理的新生儿,观察组的身长、体重、头围等指标均更好;且认知能力、精细动作以及语言方面也有很大的助益【5】。还有研究发现,通过新生儿护理能够提高免疫力。随着出生时间的增加,新生儿体内的免疫物质会逐渐减少。有学者对比了单纯沐浴以及抚触联合沐浴的新生儿的血清免疫球蛋白与T细胞水平,发现后者的免疫物质下降趋势明显减缓【6】。提示新生儿抚触能够增强自身免疫功能,提高其免疫力。 2.2对于早产儿的作用 早产儿由于未足37周出生,对于足月儿的身体各个器官组织功能发育还不成熟,生存能力相对较差。通过抚触则能够较好的改善这一情况,研究认为,对早产儿进行抚触能够增加体质量、提高新生儿的运动能力和识别能力,增强免疫功能【7】。同时,对早产儿进行抚触能够增进食欲,预防各种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2.3对于患病儿的作用 新生儿抚触在患病儿中的主要作用体现为对黄疸以及缺氧性脑病的改善效果。临床研究发现,在常规蓝光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新生儿抚触,能够显著缩短黄疸消退的时间、减少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8】。新生儿抚触还能够促进缺氧性脑病患儿的神经与体格发育,出生后一年内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速度非常快,在这一阶段配合新生儿抚触能够显著改善缺氧性脑病造成的影响。 3.新生儿抚触护理研究进展 3.1抚触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新生儿抚触成功的关键,在温暖的环境中进行,空调或暖气设备将室温控制在25℃-27℃之间,相对湿度在55%左右。也有研究认为,在抚触台的两侧应当增加取暖设备,使局部的温度上升到33℃左右能够显著平复新生儿的情绪,新生儿表现得更为安静、显著缩短哭闹的时间【9】。安静的环境能够获得较好的辅助效果,但是研究发现通过播放轻松的音乐、控制周边环境的噪音能够减少机体的消耗,增加垂体激素的分泌,从而有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10】。国内一项研究表明,在进行抚触的过程中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溪流音等音乐过程中,超过95%的新生儿有安静、满足和快乐的表现,部分新生儿有意识和寻找声源【11】。因此,认为轻松的音乐能够营造愉快的氛围,从而降低新生儿对于周围环境的陌生感和刺激,防止应激行为的产生,延长保持安静的时间。 3.2抚触时机 目前大都认为足月而从出生之后第一天即可以开始进行抚触,每次15-20min、每天2次;而早产儿则在出生后72h开始,根据早产儿对于抚触的适应性而定,时间早10-15min左右【12-13】。具体的新生儿抚触时机一般在沐浴游泳之后、睡觉之前、两次进食的中间,必须保障新生儿不饥饿、疲惫,在清醒、状态较好的情况下能够获得较好的成效。近段时间有研究发现,在游泳之前进行抚触能够显著减少游泳

新生儿抚触临床分析论文

新生儿抚触临床分析论文 抚触即按摩,源于英文Touch,即通过对新生儿皮肤感官暖和刺激促使婴儿健康发育。探究提示[1],对婴儿进行抚触可以促进婴儿体重增长及应激能力的提高。为探索抚触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功能,对我院50例足月剖宫产儿进行抚触,观察其生长情况,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剖宫产儿96例,分为抚触组50例,对照组46例。96例剖宫产儿均无窒息史,母亲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两组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身长、头围、Apgar 评分经t检验,对性别、喂养方式、观察文化水平等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P%26gt;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抚触方法从出生第1天起,采用国内改良的简单法(MDST)对婴儿头、腹部、手腕及踝部进行抚触,天天3次,每次15min。抚触前双手适当涂婴儿用润肤油,选择在一个恬静、舒适、暖和的非凡房间进行。住院期间的抚触由医院配备固定专业人员操作,并对婴儿双亲进行抚触手法培训和指导,出院后由培训过的双亲继续对婴儿抚触。医护人员定期随访,以检查婴儿抚触手法是否规范。 1.2.2 观察指标两组均在出生10天后测量身长、头围、血红蛋白值及摄奶量。42天进行体重测定,同时应用Brazelton提出的新生儿行为评分法[2](NBAS)对两组婴儿进行评估。天天定于上午9摘要:00沐浴后测体重,并同时记录24h摄奶量。 1.3 统计学方法婴儿身长、体重、头围、血红蛋白及摄奶量等指标均用(ˉ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摄奶量比较抚触10天后对照组婴儿天天摄奶量为(576.778.6)ml,而抚触组为(625.876.1)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26lt;0.05)。 2.2 两组头围、身长、血红蛋白值比较见表1。两组间3项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26lt;0.05),说明抚触组体格发育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婴儿头围、身长、血红蛋白值比较(略) 2.3 两组体重增长比较见表2。表2说明,抚触组体重增长优于对照组(P%26lt;0.05)。

新生儿抚触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新生儿抚触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新生儿抚触是近年来新生儿护理中新兴的护理技术,是指专业护理人员用双手科学地、有序地对新生儿的头部、面部、胸部以及四肢等部位的皮肤进行技巧性的抚摸,通过皮肤与皮肤的接触让新生儿感受到温和的刺激,并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定刺激,从而引发多种有益的生理效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报道称新生儿抚触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非常理想,本文中将探讨新生儿抚触在新生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为今后的护理工作提供思路,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我院新生儿科20XX年1~12月接受新生儿护理的100例新生儿作为本组的研究对象,采用平行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胎龄37~41周,平均(3892±747)周;自然分娩24例,剖宫产26例;出生体重262~413kg,平均(364±151)kg。观察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胎龄36~42周,平均(3813±572)周;自然分娩22例,剖宫产28例;出生体重274~422kg,平均(353±175)kg。所有新生儿均为足月新生儿,两组在性别、胎龄、分娩方式以及出生体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末开展新生儿抚触:观察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第1d由专业护士按照国际抚触标准对其进行抚触,抚触在安静、光线柔和的房间中进行,室温保持在26~28℃,可以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用温水为新重儿沐浴,后用干毛巾擦干身体,轻轻置于抚

触台上准备进行抚触;抚触前护理人员双手要涂抹婴儿润肤油,每天分别于午睡前与晚睡前分别抚触1次,2次/d,20min/次。具体抚触操作方法:(1)头面部抚触:将新生儿平放在抚触台上,护理人员用双手拇指由新生儿前额中部开始轻轻向两侧推;完成上述动作后双手拇指再由下颌中部轻轻向上推动,使嘴唇呈微笑状,并轻声说:“宝宝,笑一个真可爱!”。(2)胸部:护理人员的双手分别在新生儿的胸部两侧肋缘,双手交叉上下滑动,抚触时注意避开乳头。(3)四肢:用两手轻轻握住新生儿的双手、双脚,由上到下轻轻揉搓,并伸拉手指、脚趾关节。(4)腹部:用指腹在腹部从右向左做顺时针按摩,同时按摩脐部,避开脐痂未脱的部分。(5)背部:将新生儿反转,双手平放在其背部,双手与脊柱成直角,轻轻向下按摩。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出生第1d与第28d时测量两组的体重、身长、头围、24h摄奶量以及睡眠时间,并对两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出生第1d,两组在体重、身长、头围、24h摄奶量以及睡眠时间之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28d时,观察组的体重、身长、头围、24h摄奶量以及睡眠时间分别为(531±182)kg、(5316±752)cm、(3797±431)cm、(44354±2539)ml、(2164±742)h,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婴儿抚触研究

婴儿抚触研究 一、概念界定 婴儿抚触是一种全新的护理概念, 通过对婴儿皮肤感官的刺激, 促进婴儿的 健康发育。目前许多国家已将抚触视为对婴儿健康最有益、最自然的一种医疗技术, 并开展了多方面研究。 婴儿抚触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医疗护理技术,是通过医护人员或父母对婴儿非特定部位肌肤施以轻柔的爱抚,可刺激机体表面的感受器,调整大脑皮层和各脏器的 功能,从而强身健体,有益于婴儿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反应性,增进母子间感情,从而有效促进婴儿生理和情感健康发育的方法。 触觉是原始的感觉反应,皮肤又是面积最大的体表感觉器官,是中枢神经的外 在感受器,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视、听等各种基本生理功能,并能对照顾他的方式、环境的种种刺激有应答。 二、现有研究 近代的按摩研究起始于1881年,柏林大学Zabludows对运动后的肌肉进行按摩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接受过按摩的肌肉会很快地从疲劳中恢复过来。1940年,Margar在临床中观察到如果婴儿在出生后数周经常得到母亲的抚触,能促进呼吸及循环功能发育,使婴儿浅而不完全的呼吸变得较平稳。20世纪50年代末,Harlow 发现,如果幼猴在不能以任何方式与母猴接触时,就停止了对外界环境的探索,并导致适应外界环境的困难。他认为在人类这种影响可能会延伸至婴幼儿期以后,Harlow的实验为以后有关婴儿抚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 婴儿抚触技术开始在美国逐渐兴起。过去的几十年里, 美国强生公司积极在全球范围内

推广婴儿抚触, 通过抚触科研专家的不懈努力, 成功将这一婴儿护理理念广泛普及至亚太各国和地区, 成为新生儿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1986年报道了早产儿抚触实验:对40个早产儿连续10天,每天3次,每次15分钟进行背部抚摸,接受抚触的早产儿无论体重增长、生物节律的形成以及精神神经发育,都优于对照组。1991年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抚触研究与应用中心”(Touch Center),专门从事抚触对婴儿身心发育影响的研究。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开展了对早产儿、足月儿进行抚触的医学观察并且将“婴儿抚触”这项简单、有效的保健方法普及推广。1998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98国际婴儿抚触研讨会”说明我国儿科界对抚触治疗也正引起重视。 目前,国内外对婴儿抚触的研究已有很大成就,在婴儿抚触技术的生理机制、抚触方法和时间、注意事项,特别是抚触对婴儿发育及心智发展的影响,相关研究不断发展,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专家,特别是国外研究,开始并不断深入展开了将抚触这一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改善和辅助治疗,研究均表明抚触对婴儿疾病的治疗有显著作用,同时,近些年,婴儿抚触研究越来越成熟,部分地开始着眼于婴儿抚触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中,并取得一定成果。 (一)婴儿抚触的生理机制 婴儿在常规的生活环境中, 大脑的各部分脑神经以一般速度发育, 当外界刺 激频繁, 脑神经细胞发育速度即加快。触觉是原始的感觉反应,皮肤又是面积最大的体表感觉器官,是中枢神经的外在感受器,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视、听、嗅、味等各种基本生理功能,并能对照顾他的方式、环境的种种刺激有应答。传统医学认为,按摩人体可调动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调整和理顺各种病理状况,恢复生理功能,使异常的神经系统功能转为正常[1]。当触摸或按摩时, 治疗信息会通过人体体表的

新生儿抚触的研究

新生儿抚触的研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新生儿,抚触,抚触体位,生长发育论文摘要:儿科护理学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整体护理概念出发,研究从胎儿至青春期小儿的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疾病护理的专科护理课程。儿科护理学的对象是儿童及其家庭,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问题。本文针对新生儿抚触这一医疗新技术,提出了它在临床中的作用。通过与宝宝的亲密接触,帮助父母与孩子发展温暖而又亲切的关系,在出生后的最佳时机,以最好的方式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育,是对婴儿健康最有益的最自然的医疗技术。本文首先介绍了婴儿抚触的研究进展,然后讨论了新生儿抚触的体位以及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对婴儿的抚触不仅是母婴肌肤的接触,更重要的是促进母婴间的交流,令孩子感受到妈妈的关怀和爱护,妈妈温柔的抚触给孩子带来被爱的满足,使他感受到安全、自信、帮他养成独立的个性,具备

思考和判断能力,温柔得抚触流露妈妈无限的爱意,令孩子更加珍惜自己,珍惜母爱,珍惜爱与被爱,幸福一生。 皮肤是最大的感觉器官,是神经系统的外在感受器,这种触觉感受器可将所感受到的刺激,通过传入神经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对这些冲动进行分析、判断,而做出相应的反应。[2]消除不良情绪所致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从而促进新生儿身心健康发育。[3]因此,可通过抚触刺激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减少婴儿的焦虑,有利于孩子的独立自信性格的建立,使孩子更聪明。 然而,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忙碌的母亲对孩子的这种关爱越来越少了,我相信所有的父母们都会对自己的孩子百般疼爱,让孩子健康地成长,但她们是否了解小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许并不是牛奶、玩具,而只是你们那轻轻的抚触,这是对孩子莫大的鼓舞与抚慰。希望本文能够为当代母亲们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能真正的健康成长提供科学的医学论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抚触源于1881年,科学家对运动后的肌肉进行按摩,发现肌肉可以很快地从疲劳中恢复过来。1940年Aargar在临床中观察到如果婴儿在出生后数周内经常得到母亲的抚触,能促进呼吸及循环功能发育,使婴儿浅而不完全的呼吸变得较平稳,这是最早的有关新生儿抚触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Dr.Harlow在实验中发现饥饿的小猕猴宁可选择母猴的替身物品也不愿选择食物,他认为在人类这种影响可能会延伸至婴幼儿期以后。Harlow的实验为以后有关婴幼儿的抚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