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9长春市事业单位考试备考:中国古代“三公九卿”制详解

2019长春市事业单位考试备考:中国古代“三公九卿”制详解

2019长春市事业单位考试备考:中国古代“三公九卿”制详解
2019长春市事业单位考试备考:中国古代“三公九卿”制详解

2019长春市事业单位考试备考:中国古代“三公九卿”制详解

复习提要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常常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出现,而同学们对其内容也通常是机械识记,很少从理解的角度去学习。本文尝试将重要制度汇总并通俗讲解出来。

秦国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王朝。秦朝确立了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下面设置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

既然不再实行分封制,那么中央机构的设置就要相对全面,需要有管政的,也要有管军的,光有管理的职位还不够,还得有负责监督工作的,这三条便是三公的工作内容。丞相是百官之长,即所谓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负责处理全国的政事。太尉在中国秦汉时期是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御史大夫则主要负责监察事务。

说完三公,再说九卿。奉常,是掌宗庙礼仪的,例如皇帝登极和祭祀等活动。郎中令,负责皇宫的警卫工作。卫尉,管理宫庭所在城市的卫戍工作,相当于现在的北京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太仆,太仆是秦汉时主管皇帝车辆、马匹之官,有些类似机关事务管理局的部分工作。廷尉,廷尉的职掌是管理全国刑狱,每年天下断狱总数最后要汇总到廷尉,郡国疑难案件要报请廷尉判处,廷尉也常派员为地方处理某些重要案件。典客,掌管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之接待、交往等事务。宗正,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之官,类似清代的“宗人府”。治粟内史,顾名思义是秦代所置掌管谷食钱货的官吏。少府,掌山海地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

对于考试,常考的是“三公”的名称及其工作内容。而九卿相对考得较少,所以考生应重点学习“三公”内容。

例题1:秦汉时期,履行监察职责且“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的是( )

A.太傅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尚书

解析:本题答案为B。通过“履行监察职责”二字即可知此职位是御史大夫。故本题答案为B。

高中历史三公九卿制选择题

高中历史三公九卿制选择题 (考试总分:12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30 小题,共计 120 分) 1、(4分)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据此可知,这两种制度都能() A.提高行政效率B.减少决策失误C.限制专制皇权 D.加强中央集权 2、(4分)秦朝中央政府中的九卿,其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戶”“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宗正,掌彔属”“太仆,掌典马”“将作少府,掌治宫室”而隋唐中央政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官员考核任免,财政、札仅祭祀教育科举等、军政、司法和工程建设。材料表明() A.中国古代家国—体政治特色消失B.皇权旁落,相权加强 C.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D.机构精简,职能专一 3、(4分)在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存在着对官僚的监督。下列官职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 A.太尉B.御史大夫C.锦衣卫D.刺史 4、(4分)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的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C.明朝内阁大学士 D.清朝的军机大臣 5、(4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经常出现任用出身低下的人为高官的现象,如齐之管仲、秦之百里奚、楚之孙叔敖、吴起等等。这一现象在本质上() A.是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B.为官僚政治出现奠定基础C.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诉求D.导致血缘政治的逐渐瓦解

C.便于皇帝操纵军国大权D.彻底打破贵族分封体制 7、(4分)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A.御史大夫B.丞相C.太尉 D.郡守 8、(4分)“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为正式的辅政机构。”符合这一情况的实例有() ①秦朝御史大夫②唐朝尚书令③明朝殿阁大学士④清朝军机大臣A.①③④B.①②③C.③④ D.①②④ 9、(4分)下列古代的官职,在同一组中,按职能划分不同类的是() A.太尉、通判B.丞相、参知政事C.御史大夫、刺史D.郡守、知州 10、(4分)秦代规定丞相的位子出现空缺,御史大夫可以递补。这样一来丞相就要小心谨慎,以免遭御史大夫弹劾。这一规定客观上()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行政权的控制B.规范了中央官吏的职业道德 C.有利于通过制约机制以加强皇权D.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范围 11、(4分)“太尉”始于秦朝,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是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但秦朝实际上并没有人担任太尉。对这一现象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太尉”可能会对皇权构成威胁B.秦朝改变了“重文轻武”的政策C.秦短命而亡来不及任命“太尉”D.长期兼并战争导致人才的匮乏 12、(4分)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后秦记》卷四中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该评价主要着眼于郡县制() A.是由李斯首先创建的B.有利于强国兼并弱国 C.标志着贵族政治形成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3、(4分)下图反映的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是()

秦汉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

秦汉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论述) 答:(1)三公九卿制:秦汉时期。 三公是指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太尉(主持军事)。 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 (2)三省六部制:隋唐确立 三省六部制度确立于隋朝一直到清朝末期,六部制一直未作改动,对于三省制,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作过一些不同的调整和补充。 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吏、礼、户、兵、刑、工。 比较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1.相同点:(1)都是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2)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 2.不同点: (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明清时六部跟隋唐六部的区别 答:唐初定六部名称“吏、户、礼、兵、刑、工”, 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明清主要突出内格个宦官 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明的政治制度 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军机处: 为了加强皇权,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标志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明清时期与唐宋时期六部之比较 相同点 1、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2、进一步对皇权的加强

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制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九卿其实并不止此数,但按韦昭所说的“汉正卿九”,用秦时的官名分别为: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目录 特点 变更 三公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九卿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展开 特点 变更 三公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九卿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展开 编辑本段特点

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概括: 1.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2.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 3.丞相位高权重 4.新的较完备的官僚制度。 编辑本段变更 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 秦王朝在确立皇帝尊号的同时,还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即廷尉、治粟内史、奉常、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三公的职责分别为: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为丞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三公之下的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但无论三公,还是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不得世袭。 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建立创造了雏形,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

中国古代的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是如何演变的

中国古代的 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是如何演变的 ※※※※※※※※※※※※※。※※※※※※※※※※※※※※※ 马永波 在讲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于近臣,并用近臣来牵制、压抑卿组织一起形成双轨行政管理时,不少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的由甚至代替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体制。到东汉时期,尚书台正式来,三省六部制与三公九卿制有从而形成了所谓的“中朝”或“内成为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双轨何关系产生疑问,很多朝代中经朝”,而中央政府则成了外朝,其行政管理体制变成“众务悉归尚常既提到“三公”又提到“三省”,中内朝职官中最重要的是尚书。书,三公但受成而已”的关系。 一些历史现象感到无法解释,甚尚书即为原先九卿中少府的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至对各朝代的中央体制到底是名小宫,掌管图书、秘籍和掌奏。体制进一步发生变化,尚书、中什么感到茫然。课本中对此讲述但到汉代,由于皇帝赋予它处理书、门下三省的体制在这一时期较少,而这一变化却直接体现着国家事务的权力,便成为直接隶形成。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皇权的强化,理清这一过程对学属皇帝的宫廷政治机关,并设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对皇帝生加强理解将大有裨益,现将这分职,建立了尚书台。尚书台以的威胁很大,权臣篡夺皇位的现一过程整理如下。尚书令为主官,以下有尚书仆象时有发生,为防止大臣特别是秦朝创建了三公九卿组成射、尚书丞、尚书郎及令史等官丞相的权力过重,最高统治者便中央政府的体制,汉承秦制,但职。由此可见,内朝的核心是尚将相权分散,逐步形成了三省随着皇权的加强,这一体制发生书台,尽管内朝实权大于外朝,制。 了重大变化。汉武帝时期,由于但在形式上他们并没有隶属关(一)尚书省 君主集权的需要,皇帝逐渐收权系,内朝尚书组织与外朝三公九到曹魏时,尚书台脱离少府 尊口渖9跗哆诤哆担盟尊9蹿9增9螬9埘9蝉9‰S9P馥9蹿g埘9坩i蹬啦诤9埘g旦淖啦诤呈9姥哆博鲫诤垡蜡迎‰掣8裔m字旦里 其原始而简朴的特色。题记由禽兽名称而来的较多,这可能是从禽兽的动作中得到的启示。第三类数量最多也最重要,它是说明这种运动方法所针对的病症,如“引颓”、“引聋”、“引项”、“引炅(热)中”、“引瘅痛”、“引温病”、“引膝痛”等,“引”是用导引术来治疗某种疾病。题“引膝痛”图,画着一个男子,上身挺立,转体向右,下肢作屈膝状。可见《导引图》强调用积极的方法进行医疗,并且着意于运动。 从帛画《导引图》所记各种疾病和运动姿态的名称以及动作形象,可知导引疗法是我国古代医学上主要治疗方法的一种,而且也是很好的保健体操运动。从医疗意义来说,它不是靠药物、手术或针灸等外界因素,而是充分发挥、调动内在因素,积极地防病治病,从保健的意义上来看,它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朝气,焕发精神。《导引图》是迄今我国考古发现中时代最早的一幅健身图谱,填补了我国医学史在秦汉时期有关导引疗法的一段重要空白,为研究我国独特的“导引”疗法的源流和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 (湖南省博物馆)

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 - 江西教师网

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 相同点 在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中,秦汉时期实行的三公九卿制和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都是比较典型的政治制度 1、二者同属于中央官制。 2、实行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不同点 但是二者又有很大的区别: 1、确立和盛行年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 于秦,盛行于汉。 2、权力结构不同 秦汉时代实行的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中央行政体制,行政、军事、监察权力融为一体。 三公中的丞相相当于副皇帝,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主要行使监察百官的权利;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主要行使军权。九卿主要分掌朝廷和国家的各项行政事务,如奉常掌宗庙礼仪,廷尉掌刑法,典客掌少数民族事务;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这里的“九”应理解为不确定数,实际不止九卿。所以教材中的叙述改为“三公以下设诸卿”;三公九卿制在两汉时期略有变化,西汉后期三公改为司徒、司空、司马,权利还是很大的,东汉初期,光武帝为限制三公权利,扩大了尚书台权利。隋唐时期,三公九卿制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和三公九卿制有很大的不同,它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体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实际上把秦汉时期的相权一分为三,或者说我国已由一相制发展为多相制,进一步加强皇权。三省职责: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可驳回; 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三省相互牵制。六部直接归尚书省管理,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权利单一,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和赋税,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3、丞相组成和地位不同 三公九卿制下的丞相相当于副皇帝,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实际上把秦汉时期的相权一分为三,或者说我国已由一相制发展为多相制,进一步加强皇权。 4、作用地位不同 三公九卿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趋于完善。

中央政制秦汉三公九卿

中央政制--秦汉三公九卿 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其制度为汉代所遵从,中央政事由三公九卿主理。所谓三公九卿,介绍如下:

(一)丞相 本义:相者,辅助之义,后引申为辅助国君,管理国家政事者称为相。在春秋时候,相一词已出现,但非为官职,只是代表居于辅助国家的地位,如左传昭公四年:「子产善相小国。」 演变:西周时,位在宰执的是上卿,本来只有周天子能设置,到了战国时列国并立,七国都有宰执,不久宰执改称为相邦(汉人为避高祖名讳写成相国),或称丞相。至战国时秦「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史记.秦本纪)始为正职。秦常置左右丞相,以左为尊,有时为加尊,如吕不韦; 以中人为相则称中丞相,如赵高。汉高祖立国,置丞相,后改命为相国,吕后文帝时复置左右丞相,并以右为先,西汉哀帝时又改称大司徒,东汉年间多称大司徒或司徒,献帝时又复称丞相。 职掌:《汉书.百官公卿表》简言其职掌为「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荀子.王霸》: 「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 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 当则可,不当则废。」 丞相为百官之首,统领外朝官员;天下百官奏事,须经丞相, 而重要政策亦须由丞相领衔奏请;对于郡国百官则有考课论赏 及任免之权,并需收阅各地「上计」。换言之,丞相便是朝廷 上行政权力最大,助天子理政之最高负责人。 地位:汉制,丞相金印紫绶,秩万石。备受国君尊敬:「王者待以殊敬,在舆为下,御坐为起。入见参对而议政事..」(后汉 书.陈宠传)甚至王者亲住丞相府商议大事。 国家大事,虽要经过奏请的手续,但丞相仍有完全的决定权, 因为「丞相所请,靡有不听。」(同上)反而丞相可不从君主 之诏,有封驳诏书之权,如景帝时丞相周亚夫以白马之誓反对 封后兄王信为候,哀帝时王嘉封还帝欲封宠臣董贤官爵之诏书。 是汉之丞相,地位崇高,为皇帝于政事上的代理人。 (二)御史大夫 本义:原为君主近臣,本为记事之官,战国时为君主所信任,用以监察百官,为人主耳目,渐变成纠劾百官之位。

秦汉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

秦汉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秦汉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论述)答:(1)三公九卿制:秦汉时期。 三公是指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太尉(主持军事)。 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 (2)三省六部制:隋唐确立 三省六部制度确立于隋朝一直到清朝末期,六部制一直未作改动,对于三省制,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作过一些不同的调整和补充。 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吏、礼、户、兵、刑、工。 比较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1.相同点: (1)都是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2)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 2.不同点: (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

(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明清时六部跟隋唐六部的区别 答:唐初定六部名称“吏、户、礼、兵、刑、工”, 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明清主要突出内格个宦官 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明的政治制度 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军机处: 为了加强皇权,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标志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明清时期与唐宋时期六部之比较 相同点 1、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2、进一步对皇权的加强 不同点 1、两者的隶属关系不同。

三公九卿的研究

三公九卿的研究 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晏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夏朝时即设三公九卿(《礼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言使能也。”)。殷亦三公九卿。(伊尹曰:“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 保为三公。 秦秦变周法,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荀悦曰:“秦本次国,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秦朝以丞相取代三公,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又设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 以肃正朝列),为丞相副手。 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 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例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 包括: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廷尉:掌管司法审判;典客:

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 九卿,称谓出现于诏书中。但《汉书》中所见的卿,有太常、光禄勋、太仆、廷尉、大行、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卫尉、执金吾、右内史、左向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几种官。将九卿定为九种官职,则始于新,其制中以中二千石为卿。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 才算寿终正寝。 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达700年。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在其间,官职的名称及权利和三公九卿制的部分结构,却一直在变动之中。并且,制度之外其他中央机构的出现,也冲击了三公九卿制。

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政治制度,材料一-秦朝三公九卿制示意图[工作范文]

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政治制度,材料一:秦朝三公九卿制示意图 篇一: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 【创新方案】20XX-20XX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 治制度单元综合检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 1 一、全面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例如:北宋削夺节度使的实权,派文臣做知州,又设立通判监督知州;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相互牵制。 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 例如: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实行监察制度 例如:两汉时设刺史;北宋设通判,监督知州。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 例如:秦朝郡守、县令直接由皇帝任免;北宋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5.推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 例如:汉武帝的“推恩令”。

一、选择题 1.据考证,右图是商朝武丁时期的甲骨。牛骨正反面刻满了长篇卜 辞,内容涉及北方部族入侵和王命诸侯出征、田猎以及天象等。该图反 映出 A.商朝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决策体现了原始民主色彩 C.商王严密控制诸侯国 D.迷信活动,史料价值低 解析:选A 卜辞内容涉及政治事务以及天象,说明神权与王权结合。 2.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D 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因此“④宗法制”正确;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也体现了“②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有世袭统治权,可世代为官,体现了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③正确。 “禅

三公不包括三公九卿制中的三公不包括什么

秦汉时期,“三公九卿”中“三公”不包括( )。 A.司徒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正确答案 A 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少昊氏以鸟名官,而祝鸠氏为司徒。尧时舜为司徒。舜摄帝位,命契为司徒,管教化人民。契玄孙之孙曰微,亦为夏司徒。周时司徒为地官,掌邦教。汉初不置。哀帝元寿二年,罢丞相,置大司徒。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称司徒。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郯子谈到以鸟名官时,说少皞部落有“五鸠”,为治民之官,其中祝鸠氏为司徒之官,司徒的职掌,在文献资料中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尧典》记舜时在部落联盟议事会中设有九官,其一为司徒,由契担任,管教化人民。商代甲骨文中未见此官。西周金文作“司土”,王室与诸侯均有设置,其职掌从金文看,一是管理籍田,二是掌管山林田泽等国有土地及在这些土地上进行的林牧副业生产,三是还礼农业生产。《周礼》地官司徒的职掌是“掌

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也就是掌管土地,人民及教化之事。西周司土由于管理土地和管理土地上的从事劳作的农业生产者,进一步便管理与土地、种植等密切相关的教化之事。司徒职掌籍田,徒役的征发,后来由于战事的需要,徒役也担任修路、筑城和战车的徒卒,在对外作战时,司土甚至成为统兵之官。于是西周后期金文中就有迳作嗣徒的。西周末年,宣王弟郑桓公担任王室司徒,总理王宗政务,成为实际卿士。春秋时掌管土地的职任专归司空,司徒成为专管民事之官。据《左传》记载,周王室与鲁、晋、楚、卫、陈等过设置,宋则称大司徒。《国语·周语》说:“司徒协旅,”韦昭注:“司徒掌合师旅之众。”即负责征发服军役和各种劳役的民众,掌握着全国的户口册籍。间亦有带兵者,《左传·成公三年》记齐晋鞌之战,齐师中有“锐司徒。”杜预注:“主锐兵者”。晋国因僖侯名为司徒,改司徒为中军。战国时仅魏国设司徒之官。从司徒一直发展来看,五鸠职掌之一的司徒、与舜时九官之一的司徒都是以后起的官称来追记的,不过其官实已存在。

三公不包括三公九卿制中的三公不包括什么

三公九卿制中三公不包括什么 西周时期,类似于三公的最高官职是太师、太傅、太保; 秦朝时期,指的是三公九卿制度中的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西汉时期,三公分别是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东汉时期,指的是太尉、司徒、司空; 明清时期,三公变成了太师、太傅、太保。 在没有特指的情况下,三公说的都是秦朝秦始皇时期在想李斯创建的三公九卿制度中的三公,不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其中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日理万机。丞相具有选拔官吏、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同时还拥有主管郡国上计考课、总领百官朝议奏事和封驳皇帝诏令的权力。凡是各方面的大事,往往都是由皇帝委托丞相召集百官集议,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 太尉是超总仅次于陈翔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奉万石。官吏主要分为长史和主薄。 御史大夫的职位是副丞相的职权,是作为丞相的助手。只要职责是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处于三公中的最低地位。

历代史料记载三公分别为: 商朝 商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史记【殷本纪第三】“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

周朝 周立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义。”)。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有变易。 秦朝 通说为: (1)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品秩为一万石,金印紫绶。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品秩为一万石,金印紫绶。 (3)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也是副丞相,品秩为两千石,银印青绶。 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记载,丞相金印紫绶,太尉金印紫绶,御史大夫银印青绶(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从其印绶和称为“上卿”来看,御史大夫不是公,而属卿一级,因此秦代并未有三公之称呼。 西汉 西汉初承秦制,中央的最高官职仍是丞相和太尉,可见汉初和秦一样,也并没有并列的三公,不过一般还是沿袭旧号,把最高官吏称为三公。 另说:设置三公。汉武帝元狩四年,置大司马,以取代太尉之职。后元二年(前87年)春,汉世宗孝武帝刘彻驾崩,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受汉武帝遗诏,与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成为汉昭帝刘弗陵的辅命大臣,共同执掌朝政。从此,霍光掌握了汉朝政府的最高权力,三公中的丞相地位急剧下滑。“汉哀帝元寿二年,置太傅,位在三公上;平帝元始元年置太师、太保,太师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其后或废或置,大抵无所统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