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养出有力量的孩子(全部整理)

养出有力量的孩子(全部整理)

养出有力量的孩子(全部整理)
养出有力量的孩子(全部整理)

《养出有力量的孩子》

一、爱的序位

现代有许多真心愿意聆听与尊重孩子的父母,然而,从孩子受虐事件逐年升高的数字来看,有些父母忽视孩子的基本需求,或施以语言上与肢体上的虐待;有些父母则过于顺从孩子,孩子透过哭泣、生气来控制父母的故事也时有耳闻。无论哪一端,都失去了平衡,爱的序位失调,爱无法流动。

什么是爱的序位?

爱的序位这概念,来自家族系统排列。家族系统排列是德国治疗师海灵格的创见,这几年在世界各地举办各种工作坊,运用排列的方式寻找家庭间如何拥有平衡的序位,让爱恢复流动。海灵格根据多年观察而得的工作经验,发现在亲子间有一个顺畅的序位,那就是:父母先来,孩子后到

父母大,孩子小

父母给予,孩子接收

父母带领,孩子跟随

海灵格经常在排列现场,要求孩子对父母鞠躬,说:“亲爱的爸爸妈妈,谢谢你们给予我生命,照顾我,抚养我长大。”这段话是诠释父母大、孩子小,这个概念的最佳佐证。生命的给予,抚养长大,这事情如同水由上游流到下游般的自然,无法逆转。也因此,孩子要在心里敬重父母,接收父母的给予,再这个情形下,家庭序位中的爱足能流动。

这概念带回亲子生活,提醒我们什么呢?

?父母照顾子女,给予子女关怀

?父母教导孩子尊重父母,在家庭事务上跟对父母的决定

?父母聆听孩子,负责带领亲子协商,同时父母得切记自己的序位,不能放弃自身的权

力。示范敬重自己的父母,并教导孩子尊重自己。

?父母承担自己性格上的特色以及自身的困境,让孩子明白,这与他们无关。

这些原则就是美好的伦常法则。现代社会中,不容易用到的教诲的形式传递,而透过家族系统排列实务上的展现,带给人们更清晰地领悟与感动。

二、父母,修行之路

你如何看待身为父母这件事情的意义呢?

除了传宗接代,除了延续生命。。。。。。对个人而言,成为父母有什么好处?

现代人越来越少有养儿防老的想法了。养小孩除了传宗接代,除了孩子活泼可爱,增添生活乐趣之外,还可能带来什么?当孩子让我们气炸了的时候。。。。。,有什么样的观点,能支持你在这个时刻,依然坚信自己选择成为父母的意义呢?

以生命的角度来看,心灵的渴望与世俗的期待往往不一样。

心灵最大的渴望就是活得完整,经验生命的丰富面向。而世俗的期待可能只是平安顺利,舒适快乐。养育孩子会带领我们敞开学习,在支持孩子需求的同时,我们在扩展自己的能力,以及人的格局。要支持孩子成为一个有活力的孩子,每个父母都需要面对自身的局限,扩展视野,去除限制性信念,让自己活得更完整。所以,对我而言,父母之路也是修行之路。身为父母最大的灵性意义在于,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历程里,我们与生命更靠近,我们越来越完整而成熟。

所以,当你感到疲惫的时候,当你在亲子关系或亲子角色扮演遇到挫折的时候,不妨问下自己下列的问句,换个角度思考:

?若用修行的角度来看,这个挫折或困惑,暴露出我个性中的哪个局限?

?若用修行的角度来看,面对亲自困难而生的挫折和无力,是否源自于我对人生的限制

性信念?

?若用修行的角度来看,我如何转变,如何能更成熟,将影响我在亲子角色上更胜任愉

快。

?若用修行的角度来看,孩子呈现出我无法接受的特质,是否像镜子一样,让我也看见

我自己?看见对于自己的态度,或看见自己平日不愿意承认的自己。

当我们用修行的角度,来观看亲子的困难时刻,会将受困的认识框架转换成学习的角度。而学习成长,视野的展开,人格的成熟完整,就是心灵感受到活的丰盛的最佳感受,虽异于平顺无困难的俗世心愿,却更能感受到活的充沛与意义。

三、自我与人我关系

这里陈述的是一个关键概念,它来自吉利根博士,这概念说明了,人际关系反映了内在的自我关系,父母在面对孩子哭泣,能否以平常心对待,那得看父母自身内在与哭泣的关系如何?父母在面对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如何,也关乎父母心里与性的关系是连接完好抑或断裂。我们把它画成图来表示如下:

上图的左方代表父母,里面两个小圈分别代表父母的意识认知,以及内在对哭或性的感受。若父母的内在与哭有很好的关系,则父母在面对孩子哭的时候,也会与哭泣的孩子有很好的关系,在孩子哭时,无论支持孩子或教养孩子,都有更大更温柔坚定的可能。但若父母的内在与哭的关系没有好的连接,例如父母可能是在不被允许哭泣的教养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的哭泣经常会引起父母的焦虑,父母着急让孩子止住哭泣,有时不是出于孩子的需要,而是父母为了停止自身焦虑的需要。

也就是说,孩子的行为经常是个勾子,勾引出父母内在尚未整合的焦虑之处。当父母意识到孩子的哭泣容易引发自己的焦虑时,父母得花时间好好觉察自己,然后再次决定,”面对哭泣,要用什么态度“。若决定要宽松地看待哭泣,给予孩子温柔与坚定的支持,那么父母也得先这样对待自己。

同理,父母在面对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孩子,能否敞开心胸,与孩子连接,并产生有建设性的谈话,支持孩子能够支持孩子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智慧与力量的决定?关键在于父母内在与性议题的连接是否完善?父母是否同时能享受性行为的美好而又警觉性行为的猛爆能量?相反地,若父母年轻时过度纵欲或者压抑,未经省思或带有心结,这时候在面临青春期孩子的性议题,就容易有失偏颇。

没有一个人的童年是人格完整而充沛发展的,我们总是在有些主题上压抑,对某些主题带有心结,某些主题则毫无机会发展。当我们成为父母时,孩子会带来生命的各种主题,这可以转变成对父母的祝福,因为,为了给予孩子支持,我们得学习成长,恢复自身的完整,重新与生命中不同主题建立良好的连接关系。

孩子的议题,勾起了父母内在相似的议题。也就是,与孩子的人际互动,勾引出父母内在自我关系的互动。父母若有此觉知,在与孩子互动时就会留意自身内在的各种态度与感受。真正开放的态度不是太松与太紧,而是不太松也不太紧---------对于哭泣不会强制孩子停止,也不至于放任孩子哭个不停;对于性没有强制的道德坚持,也不会是放纵主义。

教养孩子最好的态度是中庸,父母能否在中庸的线上有开放的弹性,影响关键就是我们与生命各方面的关系。

另一个角度来看,幼年时,父母与孩子的人际互动,形成了孩子内在的自我关系。

举例来说,当孩子每一次爱漂亮的时候,父母如何回应,那将成为孩子回应自己爱漂亮的直觉反应。当孩子每一次做错事父母如何回应,也养成了孩子在做错事时,内在对话与自我态度的原始模式。若父母给出的态度相当支持,支持孩子面对真实,支持孩子与内在的自我价值感连接,支持孩子负起责任做出正向的行动。那孩子在面对生命的各种感受时,就能有一个自我支持的态度,并做出负责的回应以及正向的行动。

但若父母基于贬低孩子的态度而行事,即使孩子日后学会犯错负责,也是会带着自我贬低的态度。低的自我价值感会带来挣扎冲突,为生命负责就不是一件力量充沛的能量,反而是复杂纠结的能量。

能够给予孩子对生命产生正向态度的行动,在行动与生命力与好的连接,这种支持,我们称为正向支持。反之,无法支持孩子,或让孩子产生贬抑的负向态度,这样的亲子教养,我称为负向支持。

父母若希望在生命的各种感受上,都给予孩子正向支持的教养。那么,父母也得修复自身与生命各议题的关系。生命的每个面向,尽量带着正向的态度面对,这就是人生的修行。

四、期待、投射与阴影

父母最大的陷阱就是,“将孩子视为自身的延续或拥有物”,忘记“孩子不属于我们,孩子属于他自己,属于生命”。有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看着孩子刚起步的生命,做着自己的白日梦。

“我要将你打扮得像个小公主。”

“希望他以后能学钢琴。”

“小时候想要一台很帅的脚踏车却一直要不到,这次我一定要买给孩子。”……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说不要为孩子打扮,不要逼孩子学钢琴或不能买脚踏车给孩子,这里强调的是,父母在想像这些时,眼睛看见的不是孩子的灵魂,感受到的不是孩子的渴望或需求,而是自己童年时未完成的梦想。父母用迷蒙的眼光凝视着童年的缺憾,想要透过给予孩子,来完成当年未完成的期待。

这样的期待,我们称为“投射”,不是基于理念的合理期待,而是基于自身童年的缺憾、内在的不满足感等等。当父母的往往会不自觉地将之投射到孩子身上,藉由满足孩子来完成心里虚假的满足,这种对孩子的期待无法真正支持孩子或给出力量,反而有种梦幻般的执着。

这执着在于,我们不愿结束当年的缺憾,不愿如是地接纳自己的童年。心里带着比较,羡慕别人的生活,或用理想中的幸福样版来批判自己拥有的童年,并下一个“不够好”的定义。

这样的态度,往往会让过往成为一个“匮乏的坑洞”,仿佛每隔一阵子,人生就会回带一次,明明时间已经过了,但却还耗费我们许多力气,去满足内心当年的匮乏感。于是,那态度以及无觉察的回返,成了一种耗损能量的坑洞。

建议你,觉察并释放不适合的期待吧!

觉知你对孩子的期待,看看是否真是孩子所需要,抑或,想藉由孩子延续自己未完成的理想?

□若对孩子的期待是一种投射,请带着觉知,练习收回投射

□思考你对孩子的期待,真的是必须的吗?抑或只是你从你心中的恐惧出发,试图保护孩子?

□放掉从恐惧出发的期待吧!这些期待,会束缚孩子发展出内在真实的潜能。

□父母大孩子小,在家庭的抉择上,由父母负责。相反地,孩子新父母旧,心灵的扩展,新世代的思想,父母反而得通过孩子来学习。孩子活在比我们新的世代,他自然地吸收新世代的结构。因此,父母基于旧世代恐惧而产生的焦虑以及期待,通常会框住孩子的发展。请放下吧!

□对于这些期待,父母要做的就是面对自身的阴影,将那些放在控制孩子满足自身期待

的能量收回,转回爱自己的方向。

收回投射是一件困难的工作,我们在此,只列出简单的大原则:

□在平日的生活里,做到“自我照顾”。

□爱自己,接纳自己。

□观照每一份期待:对孩子的情绪反应,或经常重复的无效行为模式,看这些期待背后,是否有童年未尽理想的影子?

▲你可以自剖:“这让我联想到小时候的什么?”

▲若联想到的是抗拒的受苦经验,则需要照顾的是自己,而不是期待孩子。

□当找到童年未尽理想的影子,寻找一个可以爱自己的行动。

▲我希望当年的父母如何对待我?这份对待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我是否能现在就给自己这份本质?例如:

●期待孩子学钢琴,因为童年好羡慕练琴的同学,那让你感受到浪漫高雅。而对

贫穷有点自卑的你,学钢琴像光一样,照亮了童年贫穷的阴影。

●浪漫高雅、照亮贫穷的阴影、自卑……,这几个关键字,共通的本质是什么呢?

●是自在、自信吧!

●那么,就从每一个瞬间,选择接纳如是的自己,让自己随处自在,充满自信吧!

●于是,孩子是否学钢琴这件事情,父母可以表达自己的想像,以及愿意提供的

支持。接下来,就交给孩子决定吧!

▲当我们在行动上给予自己所需的本质之后,心中匮乏的坑洞会慢慢地填平。对于孩子的期待,也就能更有弹性,甚至能全然往下。

五、支持与教养

支持与教养,是两股力量:

支持,赞助孩子的灵魂完整,无论孩子冒出什么奇怪的行为,都尽可能支持。支持他在经验中,与自己(包含负向行为与负向情绪)有份好关系,与人有份好关系,以及与世界有份好关系。

教养,协助孩子纪律自我,慢慢地学会在社会中规范自身野性的冲动,能够有礼貌地融入社会文化中。

我们的孩子同时需要两者,他需要维持自身的完整(包含动物的野性),需要活得灵魂充沛而像他自己;也需要融入文化、融入社会,拥有自我纪律。

这两股力量虽然方向不一样,但二者并无冲突。

然而,在一般的教养系统中,经常因为过于严谨的管教而失去支持力或过度“以孩子为中心”而失去了教养力。

孩子如同神秘的大海,在日常生活的刺激下,随时会冒出不可思议的内在,若父母无论孩子出现什么,都能给予支持,则孩子会存在于一个“有连结的流动状态”,在些状态下,孩子会发展出自我支持的方式。无论是可爱天真或是愤恨生气,若孩子能在父母的支持下,都与之连结,并练习用一个“人性化且社会能理解”的创造性方式表达,则孩子可以不损其完整性地

活在人间,并对社会有所贡献。

这本书提出的亲子技巧,包含“自我照顾”、“沟通技巧”、“亲密技巧”及“支持技巧”,都是支持力的具体展现。也就是无论如何,即使孩子出现负向的情绪或偏差行为,父母都可以使用“自我照顾”技巧而回到一个平静状态,因此能给出一种带着祝福特质的支持。在这情形下,孩子学会自我支持,即使自己产生负向情绪或偏差行为,孩子依然感受到生命本身的祝福,以及安稳的内在连结力量。当孩子能自由弹性地展现人性的各个面向时,孩子就有了灵魂发展完整的可能。同时,孩子也能感受到自我支持的力量,这就是自我纪律的基础。

自我纪律的基础,就是孩子感受到安稳的支持力量,加上,清晰明确的人生理念,这是需要父母明说并定出要求的。也就是,当父母与孩子在一份流动的亲密关系下(参考[亲密技巧]部分),父母可以明白表达对孩子的期许和要求,以及人性高尚的品德规范。这将成为灯塔一般,在孩子协调人性的均衡时,成为指导方向的明灯。

反之,大部分的父母,畏惧人性中的阴暗面。当孩子出现负向情绪或偏差行为时,父母立即进入紧张或担忧,还有自身期待的失落。在此情形下,父母没有意识到需要先“自我照顾”,反而在紧张状态下,给出责骂、惩罚、批判、忽视、甚至奖赏等等控制手段。这时候孩子感受到一种紧张,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无法得到祝福,甚至得到的是父母的诅咒。于是孩子无法完整地与他的负向情绪或偏差行为共处,孩子与他的负向情绪与偏差行为有了一种“复杂的坏关系”,孩子可能自责、罪咎,觉得自己是个糟透的小孩,让父母如此羞愧,从此有了低的自我价值感。或孩子可能叛逆故意与父母唱反调,仰赖负向情绪与偏差行为来控制父母或与父母争权夺力。这样的孩子,无法有安稳的内在支持力量,因此,也无法有良好的自我纪律。

这样的孩子,即使父母花许多时间谆谆善诱,讲许多人生的大道理,孩子由于失去内在安稳的支持力量,失去了与自己的连结,道理无法融入内在,依然会有负向情绪或偏差行为。因此,这些人生的纪律,孩子可能阳奉阴违,或在压抑状态下勉强为之。

若要孩子有良好的教养,就先给孩子完整的支持力。

若要给孩子完整的支持力,父母得做好完整的自我照顾。

无论孩子言行如何,父母都拥有平静敞开的支持时,只有清晰而明确的提醒,孩子就能拥有良好的教养。

六、主体性

人是个完整的存在,这完整也许因为生病而无法完整表达(例如患有中风的人无法自由移动),也许因为情绪障碍而遮蔽住(例如患有忧郁症的人无法活出生命的活力),也许因能力尚未成熟而受到阻碍(例如牙牙学语的孩子),但都不能否定他完整存在的事实。

尊重一个人的完整,看见他的存在,就是一种主体性的彰显。

许多时候,我们过于专注孩子的问题,而看不到孩子,这时我们轻忽了孩子的主体性。例如:“为什么你老是考不好?真是笨喔!”这样的对话在,将“考不好”等同“笨”,等同于孩子的自我认同。这让孩子感受不到自身的整体,感受不到内在的自我价值感,以及潜能。我们说身而为人,拥有一完整的存在意识,拥有无限潜能的可能性,同时拥有为自身需求与情感表达的权利与责任。孩子的这份主体性,得被父母透过一次次沟通勾勒出来,从天赋的权利,到孩子能有自觉,并有能力执行,这是父母的职责,犹如父母一步步将主体性交到孩子手上。

反之,有时候,我们过于关注孩子,而忘记自己的主体性。例如,经常顾着喂孩子吃饭,忽视自己饥饿的肚子,而过度耗损。这习惯不只让身体受忽视,也在孩子面前示范了“我不重要”的态度。

另外,有些父母为求表面的和谐或面子,也放弃自己的理念与声音。例如,孩子在野外懒得走路时要求父母背,父母心里不认同也不愿意,但为了省事宁人于是背着孩子走路。这委屈的给予,是爱的反向示范,不但使孩子无法得到真正的爱,也无法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发展

出完整的主体责任与意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孩子虽小,身心灵俱全。

无论孩子多小,他也是个完整的个体。虽然他和身心还没发育完整,而灵魂已经完整。对待身体功能尚未发育完整的孩子,我们为他作决定,给予照顾;而同时,我们用完整的眼睛看见他,相信他有自主的意愿,也相信他有沟通的本能。

所以,在路上遇到朋友的孩子,不会不经询问就摸孩子的头,或捏孩子的脸。而会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询问:“阿姨觉得你很可爱,我可以摸摸你吗?”所以,在帮孩子换尿布时,会边说:“爸爸帮你换尿布了,我要脱掉你的裤子,换上新的尿布。”孩子虽无法理解语言,但他们会收到情意上的传递,因而感到安心。

这就是尊重孩子的主体性。

尊重孩子的主体性,还包括评估他的成熟程度给予适当的自主权。在父母开放孩子权力的同时,也尊重自身的权力,并表达自身的需求,让孩子意识到,互相尊重的两个个体存在感。

所以,尊重主体不是顺从。

例如,全家外食时,选择权不在孩子个人身上。而是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力,最后交由父母决定。若父母不爱吃汉堡,却顺从孩子:“你想吃汉堡吗?好啊,那我们一起去吃汉堡。”顺从孩子的意愿却忽视自己的意愿,吃汉堡会吃得不开心。同时,这过程让孩子学会可以不尊重人,孩子也无法真正尊重自己。

比较适当的作法是:“你想吃汉堡,妈妈想吃热热的饭,爸爸想吃点鱼。那怎么办呢?我们都同意大家一起吃晚餐对不对?我们来想办法吧!”这是一个“聆听→表达→协商”的过程,一个互为主体的沟通过程。我尊重你的主体,也表达自己的主体,我们一起学会相互尊重。

尊重主体不是让孩子有过大(超越阶级)的权力。例如:在离婚协议时,问孩子:“爸爸妈妈离婚好不好?”或“你想要跟谁?”

当父母无奈而选择离婚时,孩子无权力选择要跟谁。两项举动都有损于孩子灵性的完整。比较恰当的方式是:“孩子,爸爸爱你,妈妈也爱你,我们两个曾经彼此相爱,但现在,我们无法继续生活在一起了。我们决定要离婚,这是我们自己的决定,与你无关。但我们关心你的感受,你可以说说你的感受吧?”

或是,“孩子,离婚以后,爸妈要分开生活。我们无法同时照顾你。所以,我们决定让你跟着妈妈住,在假日的时候,爸爸会来带你回爸爸住的地方。这选择是基于我们的判断。我们知道,这不是你最想要的结局,但我们保证,会一起渡过这最困难的时刻。关于这个决定,你有什么想法或感觉想说吗?你甚至可以表达你的不开心与不喜欢,我们都会聆听,并陪伴你的感受。”

尊重主体不是让孩子做超越自己能承担后果的选择。例如:孩子坚持要拿真刀切水果。在没有把握孩子学会拿刀前,这不是能尊重的需求。但也别忘了,孩子的确有学习拿刀子的必要与潜能。

在日本的一所蒙特梭利学校,让三岁的幼儿,熟练的使用刀切苹果、香蕉……等水果,使用盘子,为自己准备点心。由于孩子被信任,在规范下被教导,于是孩子学习到了拿刀的技巧,在内在感受到自身的“有能力感”,这样的赋权使能(empowerment),是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与有能力的发展关键。

尊重主体有以下的原则:

□使用“聆听”与“真诚表达”。

□在困难时刻,记得“回归中心”与“连结”。

□在需求冲突时,也请用“聆听→表达→协商”。

七、纪律与规范

纪律与规范如同地球的经纬线,它让家庭行为的飞行,有了遵循的依据。

本书所讲的纪律,与一般观念里的纪律略有不同,本书强调的是“爱的纪律”。本书所讲的规范,也与一般的规范有所不同,这里强调的是“真实的规范”。

在一般观念里,所谓的规范,是群体制定的默契,用来规范一个人的行为,使其在群体中能有益于其他人。而这规范的执行力量来自于“归属感”,当一个体违反了群体规范,他会有被逐出社群的恐惧,失去归属感的恐慌。因此,规范在个体的潜意识里,有种制裁的力量。例如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重视贞操的观念,对待通奸者施以逐出社群的惩罚方式。

这样的社会规范,基本上是使用政治的力量,为了方便管理而制定的。许多规范的内容实属良善,而我在此并不主张在亲子教养中过度使用它,主要原因在于,一般社会的道德规范主是诉诸恐惧的力量;然而,对于至善大爱,恐惧永远无法带来真正的臣服,恐惧带来更多的,是人内心的挣扎、不一致、隔离、断裂以及伪装。

因此,这里建议,在亲职教养中使用的规范,要超乎社会规范的恐惧制约,而转成一种以爱为动力的“真实规范”。真实强调的是人的真诚、完整以及内外一致。例如:

1、我为自己负责。我相信情绪、想法、需求、行为……都出自我的选择。

2、我选择真实与真诚。我留意内在真实的讯息,并真诚将之表达。

3、我致力于内外一致。我让心中所渴望的,以及行为所欲达成的,越来越

重叠。

4、当内外不一致时反思自身。当我觉察到里外不一致,或渴求与行为的方

向有了落差,我停下来,退到后面一步,像镜子一样看见并反思自己。我能表达自己的不一致与落差,并透过此调整,回到内心更真实的渴望,厘清内在无以名之的恐惧。

5、我爱自己。我如其所是地接纳并深受自己。

6、我尊重别人。

当我无法感受到尊重之时,我后退一步,并思考他人与我的文化差异,并

试图理解无法尊重背后自身的阴影。

1、在关系中,我尽可能与人同在。同在就是专注而放松地活在两人的关系

互动中,同在带来一种自我与他人的融合,让我更回到爱。

2、我选择健康、正向,以及爱。对于生活、对于理念、对于关系……我保

持觉察与对知识开放,我誓言选择健康、正向以及爱。

3、我对于孩子、亲人,我如其所是地接纳并深爱他们。若我无法做到,我

也承认自身的脆弱,而不怪罪他人。

4、我相信生命的格局能超越人格的框架,因此,我愿意敞开,让人格保持

弹性与开放,享受生命的丰富以及灵性的超越。

5、我相信,个人无法单独存活,人与物种之间的连结,以及相互依附,才

是宇宙生存的法则。因此,我让自己用感谢与珍惜的态度活着,体认到万物一体的意识。

6、我誓言发展自身的天赋,并将之贡献给社群。我也支持孩子发展他独特

的天赋,长出属于他独特的样子。

而纪律,就是执行这些规范的坚定以及永不懈怠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正在阅读的你,请思考这一章节,觉知并解构已经存在你身上,那些以恐惧为驱策力的规范;然后,花个几年时间,阅读思索,回顾生命。慢慢地,你就会找到真正有力量的人生规范,而拥有纪律,坚定不移地行动。

身为父母的你,阅读这一章节,得开始对于加诸在孩子身上的规范有所觉察。最重要的就是:“我以恐惧为诉求”?还是“让孩子连结到爱”?

举例来说:“如果你不乖,就出去,妈妈不要你了。”

这句话也许只是气话,但它正在传递一隐形的规范。那规范诉诸恐惧,它传递的意思是:

□“孩子,听话比真实重要。”

□“如果你不听话,你就会失去归属权。”

□“孩子,妈妈如果不能控制你,就不要你。”

其实,会说这样的话的父母,经常忽略了“自我照顾”。这样的父母自身也充满这样的规范,他也是压抑着自身的真实,求全地顺服于社会,但心中并没有真正的臣服。于是这样的父母渴求控制孩子,他会使用威胁、奖惩、批判、责备、唠叨等等方式,试图掌控孩子。然而,当父母坚持这些规范以及这些方式,孩子不仅失去自身的完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进入表象的和谐关系;由于感受不到真实流动的爱,父母心中的安全感更低落,就更无助地使用这些控制的技巧,让互动模式进入僵化无助的结局。

反之,若这些父母能回到“自我照顾”,找回内心的“平静”,就有可能觉知到自身的恐惧以及掌控的习气,因而重新做选择。

回归到爱的方式,也就是本书的沟通、支持等技巧。

孩子的纪律受环境影响很大,当父母意念与行动整合,纪律自然展现。当父母坚持回归到爱的启动力,孩子自然感染到爱的力量,潜移默化之下,孩子也会拥有属于他自己的“爱的纪律”。

八、选择与责任

责任=选择+后续结果。

这是什么意思?

责任就是指在自己的选择下,承担选择所带来的后续结果。因此,要孩子学习负责,就要同时给孩子选择,以及让孩子承担后续结果。

比方说,让孩子有自由选择走路,当跌倒了,让孩子自行爬起来。当孩子爬起来时,激励孩子做得好,很勇敢。于是孩子能感受到一种对自身行为的自由和责任。这将激励孩子的力量发展,并满足孩子的身体掌控感,以及心理上的权力需求。在走路这件事情,父母能支持孩子的就是,“尽量给他自行走路的机会,不过度抱他,也不在他跌倒时过于惊慌保护。在他跌倒后自行爬起时,表达你的鼓舞与赞许之意。”

比方说,当孩子吃饭,除了必要的原则或规范外,让孩子有自由选择他的食物,并让他自行吃完。若他拿太多吃不完或是选错了不想吃,也请他负起两个责任:一、基于惜物的原则,拜托别人帮他吃完;二、基于环保的原则,处理食余的回收。若他选择的量过少,在下一餐之间,父母不主动塞食物给他,让他感受吃得过少的自然结果——饿。于是孩子将学习到在两餐之间填饱自己肚子这件事情,并逐渐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选择。

是的,孩子需要有觉知地选择食物,并对身体的饱或饿有自然的觉知。

许多父母经常为孩子准备食物,在孩子吃不下时想办法喂他或塞给他食物,甚至在孩子看电视无觉知时塞饱孩子就是了。这看似让孩子吃得均衡或补充足够的量,却阻断了孩子的感官知觉与食物的连结,使孩子无法学习觉知与承受选择的结果。久而久之,孩子渐渐失去让自己吃饱与吃得均衡的本能;也无法意识到,喂自己吃饱是自身的责任。

比方说,让孩子选择安排晚上的游戏时间,并负起收拾玩具的责任。若孩子没有负起收拾玩具的责任,让孩子体验到失去游戏空间的阻碍感。若父母选择自行帮孩子收拾没收的玩具,孩子无形中将学会,“无论收不收拾玩具,我永远有玩具和游戏空间玩耍。。。。。。”,孩子也无法学会收拾玩具的责任。

孩子若无法选择与承担,则永远无法意识到什么是责任。

这里的责任,伴随着选择的自由,以及承担的能力,是一种鼓舞人心的权力感。这是孩子成长的必要训练,也是培养孩子力量的关键。

孩子拥有的选择范围有多大,与孩子的承担能力以及性格的成熟度有关。这有赖大人的判断。父母最困难的智慧,就是随着孩子的长大成熟,判断何时给予孩子多大的范围作选择,并

支持孩子勇于承担结果。

教孩子负责

关于负责这件事,现代父母经常犯的错误是:

▉给孩子超过他能承担的选择。

▉在孩子需要承担时,为了避免孩子受苦,阻断了孩子的承担。

▉没有给孩子选择,却要孩子负责。

▉使用外控模式,企图控制孩子。

▲批评:孩子有错,或观念有所偏差,父母试着指正。

▲责备:孩子做了不该的事,父母生气。

▲抱怨;孩子做了让父母受伤、担心或疲惫的事情,父母不甘愿。

▲唠叨:孩子不晓得什么是对自己最好的,由父母来提醒。

▲威胁:孩子的不受控制干扰到父母,父母想尽办法控制局面。

▲惩罚:父母使用一点惩罚,希望孩子记取教训,以免下次犯错。

▲利用奖赏:父母用奖励的方式,促使孩子做出好或对的行为。

在这里,我们认为关于负责这件事,可以这样进行了:

▉在孩子能力已经成熟之处,给予孩子选择的自由。

▉在孩子承担结果时,支持孩子承担,支持孩子受苦,支持孩子感受。

▉给孩子选择,不过度帮忙让他能负责。

▉使用内控模式,放弃控制孩子,支持孩子成熟:

▲关怀:父母将焦点放在孩子当下所表达出来的需求上。

▲信任:无论如何,父母相信孩子最懂得自己需要什么,即使父母无法了解,也信任孩子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脱困,也正在朝向帮助自己的路走。

▲倾听:父母试着用心聆听,并试着将父母听到的告诉孩子,与孩子的内在核对。

▲支持:父母听出孩子需要父母支持之处,或是父母直接询问孩子是否需要父母支持,在父母照顾自己的前提下,给予孩子支持。

▲协助:类似于支持,在孩子的同意下,在父母照顾自己的前提下,给予孩子协助。

▲亲近:与孩子之间感受到一种舒适的靠近。

▲鼓励:父母试着让孩子看见自己正向之处,并表达父母的欣赏、信任或激赏。

九、回应不同阶段孩子的需求

孩子需求父母,没有父母,孩子无法存活;婴儿在有需要的时候呼喊父母,哭与笑,是他们呼喊父母的方式。

婴儿时期,还没有自我意识,还无法分辨内外的时刻,饿了就哭,困倦也哭。哭,喊来了照顾,让生命得以存活。哭——是他们表达需求匮乏的语言;哭——是婴儿存活的最大能力。当然,婴儿还有一种本能叫做笑,笑激发出父母内心的柔软与甜美。婴儿圆圆的脸庞、柔弱的身躯、清澈的眼眸以及反射式的笑容。。。。。。,都惹人爱怜,于是能激起照顾的本能,确保婴儿的存活。

孩子逐渐长大,他们开始学会各种表达方式,除了哭还能咿呜发声、张手踢脚比划。。。。。。。慢慢地,孩子学会用表情、用手势、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最后,孩子学会使用语言。

孩子逐渐意识到,父母不是一组需求满足机器人。孩子逐渐学会,父母不是为了满足自身

需求而存在的,父母有他们的脾气、他们的需求;还有他们的期待和喜好。于是,孩子逐渐学会,当自己有需求时,自己可以先照顾自己。当自己需要父母帮忙时,如何用一种父母能接受的方式来表达。

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成长历程,从婴儿的无法分辨内外的融合式感官,到幼儿的自我中心,而后慢慢学会意识到他人的存在,意识到人我的差异,于是学习人我沟通以及如何顾全人我的和谐,又不忽视自身的需求。

在这成长过程,父母也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发展需求,给予不同形式的支持。

要理解如何给予不同形式的支持,首先要放入一个概念,那就是孩子的自我调节的本能。也就是说,孩子能自我安慰,孩子也能自我管理。

在孩子需求匮乏、情绪混乱的时期,孩子会有自我调节的本能,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他们会藉由踢动双脚、吸吮,而逐渐翻动身体、寻求枕头的慰藉等等,这都是孩子试图回复平静的尝试。因此,在婴儿时期,当孩子啼哭,父母切莫立刻将孩子抱起来安慰。父母可以立即到孩子身边,静静地等待,敞开心怀为孩子打开自己的眼睛和心,于是,孩子会因为父母能量上的临在而得到支持的力量,并有机会练习他的自我调节技能。

当然,一会儿,孩子依旧需要帮助时,由于父母已经逐渐与孩子共鸣了,父母可以给予那“刚刚好的一点协助”,就是孩子刚刚好需要的,没有过多却足以让孩子恢复安定。也许是轻轻哼唱与孩子哭泣同步的旋律,也许就是一只安稳温柔的大手放在孩子的背上,有节奏的轻拍。。。。。。

太快地立即将孩子抱入怀中的摇动与安慰,可能对孩子是过大的刺激,未必是孩子需要的,或是让孩子错过学习自我调节(指婴儿自我调节期感官知觉、情绪、安全感、适应外在环境的本能)的机会。越能感受到自我调节效能的孩子,越能发展出内在情绪自我管理的信心。

等孩子逐渐长大,能够有自己的表情以及聆听语言的能力,孩子需要大人在回应他的需求以前先给予语言的确认:“想抱抱吗?”“想喝奶吗?”“尿尿了吗?”“想要玩具吗?”。。。。。。,透过语言回馈,孩子能意识到自身的需求,并学习点头与摇头来为自己表达。孩子能因此得到自我管理的效能感,并逐渐建立自我界限。同时也会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开始学习人际中的往来。

等孩子再大(会移动以后),父母在满足孩子需求的过程中,可以逐步加入对孩子的提醒:“想抱抱吗?爬过来,爸爸抱。”“喔!尿尿了,去把尿布拿来,妈妈帮你换。”“来,这是你的水,自己拿着喝。”“想睡觉了,嗯~闭上眼睛,躺好。”

当孩子已处在会表达自身需求的幼儿阶段,父母在每一次回应孩子需求时,都先观察,是否这里有孩子能照顾自己之处,邀请孩子与父母形成合作关系来自我照顾。例如:当孩子说“妈妈,我好饿喔!”你可以回应:“真好,你可以知道自己肚子饿了。看看时间,现在还汉到吃饭时间,我们可以怎么做呢?”这是一个邀请,邀请孩子进入想办法的阶段,除了让孩子意识到饥饿,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与责任之外,也让孩子学会规划饥饿与进食规律的协调。

或是,当孩子说,“好无聊啊!”我们可以回答:“无聊,那告诉我,你需要什么?”于是孩子学会反身自问:“我需要什么”,这对需求的觉知,就是自我照顾的第一步。孩子可能会回答:“我想要看电视”或是“我想要你陪我玩”,这时候父母就可以往下进行沟通,例如:“嗯~看电视是个解决无聊的好方法,但我们来想想,看什么,看多久,可以刚刚好快乐,又不会久到让自己变成电视马铃薯(指瘫坐在沙发上眼睛盯着电视,身体象马铃薯一样的生活习惯。)?”或是“爸爸陪你玩是个好办法,爸爸需要十分钟完成手边的工作。你要等我十分钟啊!想办法让自己这十分钟做点什么。”

父母得仔细聆听,孩子在表达需求时,是否带着委屈与被亏待的情绪。例如,孩子哭嚷着:

“饭好烫啊,我吃不下。”语气里有种不耐烦或委屈的表情。有些父母容易被孩子语言下的表情影响,会立刻代劳,帮孩子吹凉;有些父母会被勾引出生气:“这种事也哭,自己不会吹凉啊。”这两个方法,一个对管教太松,另一个太紧。父母要觉知孩子言语下的情绪,而又不被勾引。父母可以平静地说:“请你照顾自己,平静一点再说,你需要什么?”或父母可以聆听孩子:“听起来你心情不太舒服,好象吃饭这件事让你难受?”这时候也许可以聆听出孩子的情绪,甚至孩子有些转移,饭很烫未必是他委屈的来源。可能是因为吃饭而中断了刚才的游戏,孩子对吃饭抗拒转移出来的情绪。

这里的原则是,孩子在婴儿时期用啼哭来表达自身需求,长大以后要逐渐学会用语言来请求协助。因此,在孩子长大以后,父母得留意孩子在表达需求时背后的啼哭或自我负责。父母聆听孩子的啼哭,并协助孩子自我照顾,直到孩子语气平静,具体请求时才给予协助。

在这里,面对孩子的需索,我提出几个大原则:

▉孩子能为自己表达,若不能,给予聆听。

▉孩子能平静地表达,若不能,给予聆听,并陪伴他觉知情绪。

▉孩子能具体说出自己的请求。例如:

▲“我想要妈妈帮我吹凉”,而不是,“好烫!”

▲“我想要吃点心”而不是“我饿了”。

▲“我想要你陪我看书”而不是“好无聊”。

▲“我想要被抱抱”而不是无觉知的不安定扭动。

▲若孩子无法做到,则给予聆听,或直接问:“你是不是想要我抱抱?”

▲这时候可以邀请孩子:“可以请你对我说:‘妈妈,我要抱抱’吗?”

▉孩子表达出需求以后,父母也表达自己的需求。孩子能聆听父母的需求,并共同讨论“怎么做。”当然,在日常生活的合理需求,父母未必得表达自己的需求。但在孩子有额外的大需求时,父母得回到自身省视自己的需求,表达和协商,让孩子可以学习相互尊重的人际宝藏。

▉适度地让孩子也有机会回应父母的需求。适度地,为了平衡与教育的理由,父母也“让孩子帮忙”或“请求孩子协助”。

▉记得,彼此带着感激之心做这些事情。感激的未必是“你帮忙我”而已,同时感谢那更大的:“谢谢我们的相爱,我们互相协助。”

对一个语言能力完整的孩子:

▉不在为了让孩子停止啼哭的前提下,而回应孩子的需求。

▉不在为了省事的原则下,而轻易回应孩子的需求。

▉不过度主动照顾孩子,而是主动凝视孩子,聆听孩子并提醒孩子照顾自己。而将“请求大人协助”视为孩子的具体能力而给予培养。

▉记得互相表达感谢,感谢个体在于意识到彼此的重视关系:“感谢我们如此相爱,如此互相支持”。

十、需求与核心需求

需求往往一层又一层,被种种表面的行为包裹。要真的碰触到最深的需求,犹如谒见国王一样,从最外围的道路进去,经过护城河,往最外殿走。。。。。。,要通过层层关口,才能见到国王本尊。需求也是这样,一层包裹一层,层层进入,最后终于找到核心需求。

一般而言,坐在需求宫殿里的国王,也就是核心需求有下列几类:

1、连结接触需求:接触及人际连结,就是指孩子需要感觉与人有关系,被看见、被听见、被触摸、被重视。接触需求,让孩子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是活下去的基本保障感。经常获得

良好接触的孩子可以有良好的自我价值感,长年无法满足接触需求的孩子,会有人格或情绪上的偏差。孩子过度表达接触需求时,常会让大人觉得烦躁、粘人。这现象其实代表了孩子深层的接触需求有匮乏。

2、权力需求:权力需求指的是掌控感。孩子能够爬、能够走路、能够表达、能够抓物握物、能够自己吃食。。。。,这都是基础的控制力,也就能满足内在的权力需求。权力需求如同接触需求一样,都是活下去的基础需求。权力需求包含了在团体中,是否获得归属感,是否被赋予适当的责任,也就是被给予适当的决定权。孩子长大以后,权力需求还包括成就感与选择权。权力需求无法满足的孩子会变得非常在意权力感,而成为过度追求权力的状态,容易与人产生冲突,与人进入权力争夺的关系。

3、爱的需求:爱,就是一种无条件的接纳与关爱。爱的需求保障了生命的延续。爱,在日常生活中让人感受到温暖与正向,在孩子有偏差行为时让孩子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不放弃,能带来转变的力量。在爱的需求量上有所匮乏的孩子,经常要用各种方式来获取爱,甚至为了证明自己是被爱的而故意犯错作为一种测试。他们经常使大人感受到伤害,仿佛孩子得透过让大人伤心来表达内在爱的匮乏,并获取爱。这就是为了满足核心需求的错误途径。

4、撤退需求:撤退需求就是放松,回归内在,简单的做自己。孩子有接触、权力与爱的需求,同时也有暂时什么都不要的需求。“让我一个人吧!”“暂时别理我。”有时候,当孩子心里有事的时候,他会有撤退的需求;有时候当孩子有挫折而难以面对自我时,他也会有撤退需求。正常的撤退需求是暂时的,但若孩子觉得被父母过度期待,觉得想要成为简单的自己的需求无法达成时,孩子会用激烈的手段来满足撤退需求,包括自暴自弃,包括故意做出让父母失望的事情。这虽是满足需求的错误途径,父母还是得聆听孩子心里真实的呐喊。

5、游戏需求:游戏需求是一种内在的创造感,是一种生命回归滋养的核心需求。要长出美好的生命需要满足游戏需求。可以无为地做,可以无目的地的自在。游戏需求带人顺到内在的赤子,回归无压力的生存美好感。孩子的游戏需求若无法得到满足,会反向地变得沉溺于游戏。这同时包括了爱与撤退需求无法满足,条件式的关爱,以及来自大人的期待,这样的孩子通常会依赖某种游戏,甚至到上瘾的程度。这个时代的上瘾游戏通常与网络有关:权力需求相关的是网络连线游戏,孩子在网络中获得一种控制感;接触需求相关的则是网络交友,孩子透过虚拟关系来取代真实人际的连结。

从以上的描述,我们知道,核心需求是生命维系所需的基本,无论如何,孩子会用各种方式来让自己满足,这是一种活下去的动力。寻求自杀的孩子可能是一个强烈的抗议(权力需求),也可能是消极的撤退手段(让我一个人吧!)它依然是错误的求生存策略。

也就是,当孩子正常表现无法得到核心需求的满足时,孩子就会演化出满足需求的错误途径。表面上做出让人负向感受的行为,实则有核心需求的需要。大人在面对孩子错误任选的行为时,要记住以下两个原则:

▉用“回归中心”,来稳住自己。“聆听”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接触。

▉避免让孩子得到立即的需求满足。

▉在孩子终止错误途径时,满足孩子的核心需求。(可透过“往内走”来帮忙)

▉在平日孩子表现出正向行为时,多满足孩子需要的核心需求。

让我们一步步,从孩子的表面行为进入内在,找到孩子的核心需求,有以下两个问题句可以帮忙:

“若你想要的已经满足了,你会得到什么感觉?”

“若你想要的已经满足了,你还会想要什么?”

例如,孩子用强烈的方式争取买玩具。我们可以问:“如果你很快就得到这玩具,你会有什么感觉?”或“如果你很快就得到这玩具,你还会想要什么?”

这两个问句,弹性交替的使用,就能触碰到孩子的核心需求。

十一、行为法则的运用

在心理学的理论中,我们常用行为法则来说明人类学习的历程。所谓行为法则,指的是行为的增强或削弱法则。

一般人熟悉的奖赏与惩罚,背后就是行为法则的原理。在孩子表现出我们喜欢的行为时,给予奖赏让孩子继续出现这些我们喜欢的行为,这就是增强;在孩子表现出我们不期待的行为时给予惩罚,让孩子因而避免继续做出我们不期待的行为,这就是削弱。

基本上,我反对奖赏与惩罚。因为奖赏与惩罚,是基于控制孩子行为的动机而做。

孩子在奖赏下固然乐于满足成人的期待,但孩子的“乐”不一定是来自对行为的热爱,而是对奖赏的热爱。使用奖赏增强而来的行为,让孩子无法产生真诚热爱,甚至有反效果。就增强的原理来看,久而久之,强度不变的奖赏会令孩子感觉疲乏,父母得变化更多更大的奖赏,才能继续保持增强的效果。同样地,惩罚与奖赏有相同的负作用,孩子并不是真心决定不要做那些行为,孩子只是怕了而逃开。

奖赏让孩子失去真实的热情,惩罚让孩子以恐惧为人生的动力。

虽然我反对奖赏与惩罚,但我同意运用行为法则于亲职教养中。

我同意的是什么?

我认为,增强与削弱原则,是人类学习的自然状态,若父母无意识,无意中也会产生增强与削弱的效果。因此,父母需要有觉知地意识到与孩子互动历程中,对孩子带来增强与削弱的种种影响。

在我的观点里,行为法则在亲职中的要点如下:

▉父母放弃积极使用奖赏与惩罚来影响孩子(见《期待、投射与阴影》)。

▉父母得留意是日常生活互动对孩子带来的增强与削弱。

例如,当孩子用哭泣的形式来索求,父母能做的是在他哭泣时放松,支持孩子的存在同时不回应他的索求。父母聆听孩子的索求,放在心里,等到孩子平静理性时,开启与孩子的沟通,度着去聆听索求背后的核心需求,在合理的情形下,协商二人如何合作。在作法以行为法则来说就是:“避免无意中增强孩子哭泣索求的模式,增强孩子用理性的沟通方式”。

再举一个例子。许多父母由于平日忙碌,只有在孩子出状况时才会将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当孩子无事平安的时候,父母就忙自己的事情去了。这样的作法其实在无意识中传达了以下的讯息:“只要你出状况,我就会注意你;你来顺无事的时候,就得不到我们的注意”,这就是一种无意识的增加,孩子“学会”了制造麻烦来获取爱。即使这份爱不是温柔正向的爱,而是唠叨或烦心,但对孩子而言,至少比没有好。

因此,有纪律的父母,在孩子平顺的时候给予最好的注意力,包含有“交流的表达”、“聆听”、“鼓励”、“温柔触摸”等等。这会增强孩子在平顺的状态下前进,孩子能感受到爱,感受到维持稳定的美好。相对的,在孩子出状况时,父母除了把注意力放在问题之外,依然注意到孩子的整体存在。

更细微的例子是,父母常使用焦虑担忧的态度叮咛孩子或督促孩子。然而,父母的担忧与焦虑成了负向削弱,孩子无动机接受父母的叮咛,无意识地抗拒焦虑与担忧。父母欲教导的人生经验孩子不一定能吸收,焦虑与担忧的情绪成了负增强,让孩子抗拒父母的人生教导。这是我认为最可惜的地方。

父母在对孩子说重要的话之前,永远回到“平静”,平静温柔的力量,是伴随父母智慧最好的正增强。

阅读完这一章,请你开始觉知教养历程中有形与无形的增强或削弱。生命流动的重点在于,让给予的时候都带着祝福,让教导的时候都带着平静。在孩子无法平静的时候给予陪伴与等候,在孩子准备好前进时给予鼓舞和支持。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出最大的坚定与信任。

这就是生命最好的正增强了。

十二、逻辑结果法则

逻辑结果法则是一种教养方法,它使用时很微妙,可以用来支持孩子,也可能变成一种惩罚。这微妙之处如何拿捏,请见下文分晓。

什么是逻辑结果法则?

例如:“孩子,我要收拾碗筷了,如果你不快快吃饭,要请你洗自己的碗哦!”这句话的意思是,若你即时把饭吃完,碗就一起洗;若你太慢吃错过我的工作节奏,那就要麻烦你自己洗了。这是一种逻辑结果,不是一种自认而然的定律,是人情常理的逻辑。

自认而然的定律我们称为自然结果法则,也是一种教养方法。

例如,冬天来了,学童们把窗户打破,若没有修补起来,自然结果就是全班会挨冷受冻。因此,当孩童受冻之后,全班就会有积极的动机将窗户修补起来。吃饭吃得少,等一下就饿了,这也是自然结果。

有些自然结果有立即性,例如洗完澡不赶快穿衣服,一吹风很快就会感受到寒冷,有感冒的危险;下雨天不带伞可能淋成落汤鸡。这些立即性自然结果,让人们较有动力去行动。有些自然结果没有立即性,例如做错事不道歉,人缘会变差;吃太多蛋糕巧克力会变胖等等。

没有立即性的自然结果,通常不易发挥警惕效果。所以我们常会加上认为的逻辑结果,例如:

“妹妹,跟哥哥道歉。不然妈妈决定五分钟暂停跟你亲近。”

“如果我连续三天每天都吃蛋糕,那我就去跑操场一个礼拜。”

逻辑结果是一种约定,用来规范行为,让孩子体验到行为对别人、对世界的交互影响。比较好的逻辑结果,是一种很自然的人际因果,没有操控或惩罚的意味。比较粗糙的逻辑结果,依然会有操控或惩罚的阴影,父母使用时要带着温柔与智慧来判断。

底下的例子比较了细致与粗糙的逻辑结果。

1、叫孩子去洗澡,孩子慢吞吞

“妈妈数到三,请你过来洗澡,如果你不过来,我就先洗了。”

→很容易让孩子理解。

“妈妈数到三,请你过来洗澡。如果你不过来,我就要生气了喔!”

→上句可改成:“如果……妈妈会失去耐心喔”或“如果……那我就要痒你喔!”

2、孩子本来要倒垃圾的责任,连续忘记两天

“今天要记得倒垃圾,如果今天再没倒,妈妈就三天不洗你的衣服。”

→让孩子体验脏的感觉。

“今天要记得倒垃圾,没倒这个礼拜就没有零用钱。”

→二者没有什么逻辑,比较像惩罚。

我喜欢的逻辑结果,其实就是一种讨论,让孩子明白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如何运作。是一种逻辑运作的讨论会,而不是需要执行的结果。

例如:“同学没带卫生纸,每天都用你的,我们来讨论有什么可能的结果?”

“如果每次邻居跟你打招呼,你都没什么理会,久而久之会有什么影响?”

“如果你只吃肉,不吃青菜,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这些逻辑运作的讨论,是很好的连结训练,它打开孩子的自我中心,让孩子去思考人际社会甚至物质宇宙之间的关联。平日使用逻辑连续结果的讨论,子啊孩子行为有不恰当时,只需要提醒他各种可能的逻辑后果,而不需要用一种强制的方式来执行。这维持了孩子完整流畅的能量,同时支持孩子活在社会中。

十三、条件式关爱

是否记得纪伯伦在《先知》(The Prophet)中的智慧——

孩子经我们而生,却不是我们所造生。孩子与我们相伴却不属于我们。我们能给孩子的只有爱而不是思想,因为孩子拥有他的思想。孩子不属于我们,孩子属于生命自身。

但我们在生活中需要掌控局面的时候,经常无意中忘记了这些智慧。在想要掌控的时候,通常我们会这样说:

“来洗澡,我数到3.我开始数了喔!1~2~3~我要生气了。”

“如果你把玩具分给表哥玩,我就会买一个新玩具给你。”

“你再不跟我回家,我就不理你了。”

“如果你......我就......”

这些父母的心声,在我聆听起来是这样的:

“我想要你快快洗澡,我累了,我好想早点把这晚上的工作做完。”

“我喜欢你和表哥分享玩具,如果你不想分享,我会觉得尴尬和不愉快。”

“我想早点回家,我快要失去耐心了,我种时候我无法对你温柔。”

“我想要按照我的意思掌握局面......奖赏或惩罚,只要有用就好了......”

父母也有需求,父母需要效率管理的深层心理,是一颗想要休息的心;而孩子通常是被一颗想要玩的心抓住,很少会顾全大局的。孩子在父母条件式句型的互动下,逐渐学会了条件式的关爱。父母也许要到了他要的管理与效率,但孩子失去的可能是整个世界的原貌。

我曾经遇过一个五岁的孩子,他的人际逻辑观都是条件句:

“如果你现在不跟我玩这个,我就要回去了,我以后也不会来你家玩了。”

“如果你......我就会打你喔!

这样的孩子内在很辛苦,他在心里计算着,而他能用的筹码,几乎都是他与他人的关系。这样的孩子让人心疼,他为了赢,赌上最珍贵的友谊。孩子细弱的身躯要撑起一个交换的世界。这孩子看待世界的眼光是一种交换的商业逻辑。

资本主义社会的表层逻辑也许就是商业逻辑,但世界永远不只这样的样貌。

世界有诗人的语法。纪伯伦说:

你是弓,而孩子是你从弦上射发的生命的箭矢。那射手看到了无尽路上的标靶,于是他用神力将你扯满,让他的箭疾驰远射。你应在射手的掌中感到欢欣;因为他爱飞去的箭矢,也爱静存于掌中的弯弓。

世界有慈悲的心。慈济人关怀的是如何渡苦,如何有效率的分享与付出。

世界有梦想的力量。林义洁用他的双脚背着台湾国旗跑,在沙漠中感到濒临体能极限时,心中用的是梦想的逻辑,是“相信”带来的强大力量。

我同意,父母在自身实践与体能的限制下,有时会需要用到条件式逻辑。

我反对,让条件式逻辑成为管教的唯一逻辑,这会窄化孩子的认知,关闭了孩子与世界真实接触的大门,甚至扭曲了孩子的体验诗、慈悲、爱与梦想的可能。

我认为,当父母一再使用条件式的关爱,那透露了父母心中对于“活”的辛苦感。因为父母也被资本主义社会的交换与现实局限住。父母的心里可能会想:

“如果收入再多一点…….就可以……了。”

“如果时间再多一点……就可以……了。”

是的,这是我们社会中的部分真实,但,

请不要让这样的逻辑成为你的主要认知。

这是我最真挚的请求。

请你把心放回当下,把那老是为明天担忧的心收回,回到此时此刻。

请敞开你的心,当下的孩子与自身内在敞开,二者连结了,就是个创造的场域。

当你的心越在担忧里,你就越将力量给了担忧。创造的逻辑说:“你的心如何,你就赋予什么力量。”当你把心敞开,与孩子的内在以及自身内在连结了,许多闪亮的创造力就会出来了。效能会以一种你原本无法想象的方式发生!

“我不等你了,妈妈先去洗澡啰!”让自己愉快的洗澡,开心的唱歌,管孩子会不会被吸引过来。

“这玩具是你的,你有权力决定分享出去创造快乐,还是自己玩创造小气的尴尬。爸爸喜欢表哥来我们家,大家都很愉快。如果你喜欢一个人玩,我也敬重你的决定,不会吵你。”

“妈妈累了,我在五分钟内就要回家。五分钟后我会变成大力士,把你扛走。大力士会带走所有他真正爱的东西。你小心哦!妈妈是充满决心的。”

这些做法的逻辑如下:

?当我们累了,想要的就是放松与快乐,那就先给自己吧!盯着孩子洗澡,是更累自己

的做法。回到当下的内在需求,先照顾自己。

?当我们想要控制孩子分享玩具,其实是掉入双重束缚,因为分享一定要发自内心的自

由。所以,把权力给出去,让孩子有自由选择吧!与自己的尴尬平静相处,分享就是

能舍,大人就先舍下自己的面子吧!

?大人比孩子大,有权力决定何时离开这是真实。大人愿意给予照顾孩子,这是基于大

人的力量。因此,找回自己的力量,即使搬也把孩子搬走。用一种顽皮的创造力,彰

显大人的力量吧!

这里的逻辑不是交换的商业逻辑,而是神圣的选择。教养是神圣的,这是奉天承运,如同皇帝管理国家,是上天赋予的权力。我们管理孩子,也是上天托付的重大使命:若教养能真的透过爱,那就是至上的利益。

神圣逻辑说:

“真的想要的,就先给自己。”

“真的想教出去的,就先示范。”

“孩子的生命由我而造生,我大孩子小,当现实承受与负责人是我时,我得彰显自己

的权力,成为一种宣称,而不是透过控制的形式来彰显。”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在家里,我们是小小的皇帝,但别忘了皇帝背后的老板是天。天有天的逻辑,那是爱与生命。皇帝有皇帝的人格限制,但至少要光明磊落。

无法放掉控制孩子需求的时候,就明白表露自己的控制需求吧!放掉隐形的控制,放掉逻辑式关爱的语法。

在能回到爱与创造力的时候很美好。

在能给出权力的时候说:“孩子,洗澡是你的责任,也是权利,你有权力决定什么时候下早。你太晚洗妈妈会疲惫,疲惫时妈妈想睡就睡,没力气等你的。”这里也使用逻辑,使用的是自然逻辑。

在疲惫至极,放不掉控制时说:“我就是大人,今天进度我决定。”

在孩子的需求与父母的需求冲突时,我还是建议使用“聆听->表达->协商”。

“妈妈知道你还想要玩,但妈妈们喜欢我们家早点洗完澡。现在怎么办?”

“爸爸知道你舍不得把玩具分享给表哥,但爸爸喜欢表哥来我们家玩得开心,我们一起为你们想办法吧!”

“妈妈听见你还想留下来玩,如果我们离开了,你心里还会想念这里。妈妈也很高兴你喜欢这个地方。但很清楚的是,回家的时间到了。今天没得商量,由我决定。如果上车后你会生气或难过,妈妈愿意多陪伴你。”

这是最纯粹而美好的方法了。

孩子会学到一种人与人之间真诚与尊重的选择,背后交换的是真心与体贴。

十四、太紧或太松

生命充满浓郁各色的味道,当出生婴儿抱入怀里时,那无比的柔软与撼动——来自生命的惊喜与赞叹;当坐在垂死前的亲人身畔,感受那凋零前的脸,老年、壮年、青年、少年的脸庞一一褪去,逐渐剩下孩子的脸,那是一张去除性格的众生之脸。

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历程,长出独特的人格。生命本质包裹在其中,平日显现不出来,在特殊时刻或困难时闪烁着生命的味道。人格将本质包裹起来,试着在寻求安全、亲密与成就的一生中,忘记生命的原始样貌。

孩童粗野的欢笑,如动物般受伤的嚎哭,那是人格尚未包裹完成,孩子以原始的方式展示生命。人格让我们文质彬彬,让我们懂得呼吸、与内在冲动丰沛的能量平静相处,用一个社会能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

所以在教养上,我们面临一个挑战,那就是“不太紧也不太松”。

太紧的教养过于在意社会的评价,急着让孩子在还很贴近生命以吃喝拉撒为主体的阶段时,就要包上一层礼貌的包裹……。由于太急,难免抓得过紧,于是使用压抑的方式,将生命粗野的本质硬生生压下去包装起来。这样的孩子会在很多时刻有合宜的礼貌表现,也会在许多时刻,特别是当生命自发地要挣脱过紧的包裹时,产生张狂的控制性模式,让大人无助。这样的孩子由于和生命本质失去联系,他在成长的过程里会出现各种危机,每个危机都指向企图回到生命的本质,获取更强烈的情感和更自由的呼吸。

太松的教养可能是由于父母忙于自身的挑战困局,无法将细腻的心思分给孩子,也可能是父母过于以孩子为中心纵容孩子的狂野,于是孩子没有被细心的关照、教养,孩子无法以平静的方式占线原始的行动,习惯性的宣泄,无法融入社会结构。这样的孩子在心里其实是渴望被管教(真正关爱)的,但又表现出无法被管的偏执与叛逆(一种仿佛仇恨的冷漠)。这样的孩子陷溺在生命过于强大的行动里,他不知如何用人性的方式与之联系。也不会用人性化的方式,将内在的冲动与美好表现出来。这样的孩子如脱缰的野马,看似自由却无归属感,渴望能回归文化的驯养,却无经验支持。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里,会替别人带来许多麻烦,而他的麻烦在于无法在社会中有一安稳的定位,以及融入社会的好管道。

成长,意味着学习用人性化的方式,活出我们生命的丰沛本质。

教养,意味着在每个时刻给予人性化的支持,让孩子学习到如何与自己内在原始冲动如何平静相处,并享受以人性与社会欣赏的方式,独特的展现。

孩子,在甜美可人、乖巧宜人的时刻,容易得到父母人性化的教养;孩子,在情绪强烈、叛逆冲动的时刻,父母容易过紧或过松——过紧的父母严格断然管教,让孩子硬生生切断情绪;过松的父母无力管教,只能用顺从的方式来停止孩子的情绪。得不到人性化支持的孩子无法学习到,用合宜的方式与自身的强烈情绪和欲望相处,导致过于压抑或过于纵容。这失去学习之处,生命会在未来继续给予挑战。因为生命渴望完整,渴望一个可以将生命完整展现的人格,无须压抑又能和谐。

观看这一页的父母,可以反思自己的管教风格,何时太紧,何时太松?

太紧的父母,省视自己在何时管教太紧,看见孩子的压抑。反思自身承载着过于紧张的社会压力。询问自己,是否自身也亟欲得到社会肯定,于是把这压力带到管教中?

太松的父母,省视自己再何时管教太松,看见孩子失去教养之处。反思自身过于惧怕孩子的狂野,过于放弃自己管教权力的时刻。询问自己,是否害怕自己内在狂野的生命本能,自己也还没学会如何表现自己的情感?

身为父母的我们,在不同的时机,都可能有太紧或太松的可能。那也是生命在我们身上,渴望回归完整的时刻。陪伴孩子成长,给予过度的管教,是我们内在孩童的第二次长大的机会。这一刻,我们要当自己的“刚刚好父母”,不太紧不太松,手捧着生命本质,用人性化的创意方式,在人生中展现。

十五、多元的教养风格

夫妻从不同家庭长大,虽都是台湾人,但在教养方式上的差异,有时仿佛来自两个不同的星球。不同意配偶管教孩子的方式,经常是两人冲突的来源。

我的观点是:“孩子选择了自己的父,也选择了自己的母。所以,即使配偶对待孩子的样子我看不顺眼,但谁知道那里没有他们两个的功课呢?因此,尊重他们,除非必要,否则不当场干涉。即使是事后讨论,也尊重并了解配偶原生家庭的文化。

这观点以信任为前提,信任多元文化能使孩子人格发展更趋完整。孩子可以有一个人本的妈妈,日式教育的爸爸,加上溺爱的阿嬷(保姆)…….。只要这三个人之间相亲相爱,互相分享,尊重地讨论,孩子的受惠可能会比三个一样理念的教养者还多喔!孩子可以清晰地学会到:“妈妈的原则”、“爸爸的原则”、“阿嬷(保姆)的原则”,就像在学习三种语言一样。

也许你担心教养观念不一致,孩子将学会投机,运用此差异牟取私利?

我的观点是:

1、只要妈妈、爸爸与阿嬷(保姆)之间,可以坦诚地分享,彼此了解并尊重各自有不同的原则,平时能说说孩子在自己身边时的故事,就不会让孩子在教养差异间有投机的可能。

2、若孩子在以上的情境下,能够规划并谋取私利,这也是一种训练。

3、当然,三人之间,在大原则下有一致的分寸,是最好的。

针对教养观的差异,对孩子最重要的是大人间的和谐与彼此尊重。若大人之间能彼此尊重,在孩子心中这三种文化之间就能和谐共存(参考《自我与人我关系》,页9)。若大人之间因教养价值观而冲突或争执,则孩子内在的多元文化也会形成冲突对立的关系。

十六回归本质

本质,是很单纯的生命力量。饿了就吃,渴了喝水,累了就睡,胀了就拉,难受就哭,欢喜就笑,怕了就退缩,喜欢就靠近,恐惧就逃跑,渴望就表达,满了就给予,心空了就能感受别人,感受到美丽就停止赞叹!

这是孩子天生自然的本能,你可以很容易地在婴儿身上感受到;也可花些心思在幼儿身上看见这些动力。

许多孩童,他们经常失去与本质的连结。

他们饿了还继续玩,渴了没饮料不喝,累了哭不想睡,对憋尿无觉知,不一定每日解大便,难受就憋着火生气,欢喜时忘了笑,怕或恐惧时身体紧张僵住不懂,喜欢时表达出害羞,渴望却干望眼或没有节制的索讨,不知道需求有满的时候,心很纷杂不易感受到别人,对身边的美丽已经无动于衷。

这些孩子不能说是父母教养出来的,因为,大多数的大人,同样与本质失联。一个与本质有连结的孩子,保有与自然生命力的连结,如同婴儿学走路一般,他们跌倒了会自己爬起来,对于世界有着好奇与热情,对于人的情感有自然的同理心。他们与生命力旺盛的连结,学习是自然的倾向,什么事情对他们而言都很有趣。他们带着无分别的眼光看见世界,也无分别地接纳世界。

成长的过程,也是学会区辨的过程,开始有了喜好与嫌恶,开始有了优与劣,纳入与隔离的选择。这发展历程需要细心呵护孩子的自然天性,犹如缓慢的、精致的烹煮,即使食物熟了,还依然保有其原味。但我们的教育经常过于急切,像是用调理包或过多调味料烹调一样,食物最后吃起来几乎都一个样子,尝不出原始的味道。

什么样的教养叫做细心的烹调?那即是聆听孩子的心,看见孩子的灵魂,感受他真正的需要,而后给予。

现代的父母给得太快、给得太多却未必是孩子需要的。

影响本质最多的,也许是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点”为口号的菁英理念。这些0-7岁的贩卖教材,大多以视听媒材和认知教育为主。孩子过早被输入很多知识,灵魂被“规划”了!

各式精致的教育媒材,透过五花八门的行销,打动人心。对教育没有坚定主见的父母,很容易被说动而买下一大套教材。这些教材通常是以认知发展为主的东西,例如数学逻辑、英语学习的DVD等等,即使再精致,如成为主要的学习重点,就忽视了0-7岁孩子的本质需求。

在人智学的理念里,0-7岁孩子主要发展任务在于他的身体、语言与意志力。7-14岁的孩子则在发展情绪体,感受情感、品德与习性。

照这个简单的发展地图来看,幼儿需要的很多的生活体验,人与人的真实互动,身体的协调运动,简单和谐的游戏,以及生活自理养成。学龄儿童需要的是感受的连结与情绪的聆听,透过想象与感受,在人际互动中探索……而逐渐形成道德观与培训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格特质。

认知教育不是0-7岁孩子的基础需求,是父母基于菁英理念想给予的。若让认知教育取代了日常生活的基础,让视听媒材填满了孩子所有自由的空白,孩子缺少自发启动的独立意志,而被吸入生动的影音想象世界,不仅会沉溺,犹如吃了调味料过多的零食,坏了生活中自然学习的好胃口,过多的成人语言和条件,亦会让孩子逐渐失去自然敞开的好奇心。

年幼的孩子需要的是回到生活的基础:练习走路、吃饭、穿衣;许多的游戏,进入想象力的律动歌唱;和父母一起煮食洗涤、经验晴雨夏冬的韵律;孩子需要与邻居互动,到农田街道探索这世界。很简单的教育原则是:邀请孩子进入生活的基础,放手并支持孩子学习参与生活,挑战并刺激肢体的协调以及意志力的成熟。

进入学龄期的孩子自然必须进入学校的体制,这个时候父母的支持就是给予更多有感情的人际互动,聆听孩子的内心感受,探讨与理解孩子学校生活中的人事物,透过互动让孩子知觉到品德与规范。

更基础的是,父母透过这一章的阅读,反思自身对生活的选择。是否也渴望回到一个更简单的生活呢?

用质地良好的简单衣着,取代时尚流行的装扮。

多在家烹煮,采取以多重谷类为基础取代以蛋白质为主的营养观。

让调味料重的零食退位,以水果或根茎谷类当做点心。

让开水或自制的茶饮、蔬果汁取代大量的罐装饮料。

让电视生活不再是家里的主位,而退到角落。

让视听生活被看管着,占生活的一小块就好。

让能刺激想象力的故事取代繁复的动画卡通。

人际互动时多聆听,缓慢的感受而不着急表达与八卦。

让与大自然接触的步行游戏,加入生活圈圈。

述说家庭故事成为家中的声音,少一些争辩与担忧。

让孩子加入生活,分享家务,闲话家常……而不是服侍他然后推他去念书。

于是,可以建立于身体的关系,吃食前感受一下肚子的饥饿度,真正饿了才吃,吃更有生命力的食物。感受身体,真正累了就休息,短短地即能恢复体能。感受身体对动的渴望,习惯的作一些平衡的律动或体操。

于是,可以建立于情绪感受的关系。对内在情绪有所觉知,能够关照它而无须宣泄或向外投射。能够用有创意的方式照顾自己的情绪,而后单纯幽默的与家人朋友分享。能够感受到情感力量与热情,在生活里拥有充沛生命力与丰沛的表情。

于是,可以建立于认知理念的关系。对自身的思考有所觉察,能捕捉到别人语言中闪烁的智慧或思路。并能敞开欢迎多元的思想,而清晰地选择自己真正相信的理念,据之以行动。

于是,可以真的与人连结和互动。说话时可以彼此看见,心灵相通。

于是,可以感受到生活本身即是一种学习,好奇而欢喜地参与生活行动。

于是,当孩子觉察到自身需求会自然地满足自己。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会有站起来的本能,遇到困难会激发挑战的好奇心。遇到理念相异的他人可以敞开心试着了解,遇到情绪冲突的低潮时刻会抚慰自己并寻求人际连结。

最后,关于0-7岁的认知教育,我主张那不是一个目标,而只是提供一个游戏的环境,重点是过程里,包含着温暖的人际互动,以好玩亲密为目标,而不以学习成就为方向。

至于电视,它在许多家庭已经成为保姆的角色。让孩子在电视前不动,于是父母可以安心完成家务或自己的事情。有时,在父母累极时,能有电视保姆是一种策略,但若过度依赖,无意识的轻易打开电视,则会损伤孩子的灵性完整,还孩子大部分时间进入被动思考,无人际互动的空乏,又无觉知。依赖电视的孩子以电视为精神食粮,但基本心灵却是空乏的。因此,父母要带着敬意与规划的决心使用电视,而不依赖。

关于认知学习

孩子年幼时,心灵纯净如海绵,是学习吸收的好时机。而孩子的心灵,此阶段需要许多的肢体律动以及人际情感的滋润。

我主张,认知学习得伴随着人际游戏,带有温暖的互动和肢体的自由。

因此,坐在电视或电脑前的媒体教育,不能成为孩子的主要学习活动。

尤其,若依赖视听媒材,当成保姆或家庭教师,对孩子的整体发展有碍。建议父母在使用视听媒材时,带有觉知,在规划中占生活的一小部分,且保持与孩子的接触(即使父母在一旁,静默的陪伴都好)。

说谢谢

说谢谢让这个世界更美好,让我们感受到存在的恩典。

许多谢谢,是你从来没想过的,让我来提醒你。

谢谢我的眼睛,让我看见你。

感谢我的耳朵,让我听见声音。

谢谢我的鼻子,让我闻到味道,让我能呼吸。

感谢我的舌头,让我尝到好的味道。

谢谢我的嘴巴,让我能表达,能吃东西。

谢谢我的牙齿、肺、胃、手、脚、腿……

谢谢我的心,让我有了爱。

诚实花阅读答案

以前,有一位老公公,他很爱他的两个孙子。一天,他拿了一把花种对两个孙子说:“孩子们,你们到山上把这些花种种下去,谁种出的花最美,我就最喜欢谁。”转眼到了鲜花盛开的季节。一天清晨,大孙子跑到老公公跟前。他穿着一身漂亮的衣服,捧着一束又香又美的鲜花。大家看了都称赞不已。大孙子听了,高兴极了:“这一回,我的花一定胜过弟弟啦!”老公公却不作声。大家盼着小孙子赶快回来,等呀,等呀,太阳快要落山了,只见小孙子两手空空地回来了。他眼泪汪汪地对老公公说:“爷爷,您惩罚我吧!我种的花种一颗也没有发芽,更不要说开花了……”说着,小孙子难过地哭起来。老公公却哈哈大笑起来,大声地说:“你才是 “种不出花来的孙子为什么反而使你如此高兴呢?”我最可爱的孙子!”大家听了,都迷惑不解: 老公公笑呵呵地说:“我给他们的花种是炒熟了的,怎么能开出花呢?我的小孙子说了实话,他才是我最可爱的孙子!”听了老公公的话,大家恍然大悟,异口同声地说:“诚实的孩子人人夸!”站在一旁的大孙子听了,羞愧地低下了头。1.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请用几句话写出来。答:老公公给了种不出花的花种给两个孙子,大孙子不诚实种出了美丽的花朵,小孙子诚实没有种出花,老公公表扬了小孙子.2.仔细读短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种不出花的小孙子反而是爷爷最可爱的孙子【B】? A.因为小孙子最小,爷爷疼爱他。 B.因为爷爷给的花种是炒熟了的,当然种不出花来,小孙子诚实的承认种不出花来。 C.因为小孙子难过得哭了起来。3.联系短文选出下列词语的意思【B】。恍然大悟 A.努力思考而理解 B.忽然明白了4.联系短文选出下列词语的意思【A】。迷惑不解 A.感到不理解B.感到昏迷而没有解药5.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B】。 A.老公公和孙子 B.诚实花

现代文阅读能力训练答案汇总

语文现代文阅读能力训练一:基础辨识能力 参考答案 (一) 1海底“黑烟囱”2.逻辑顺序 3记叙、描写、说明 4比喻 5列数字、举例子、摹状貌、作比较等 (二) 1.老太太 2.明线是杉田卖菜,暗线是老太太生活日益穷困 3.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为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发展作好铺垫 4.“她清瘦……女人”,老太太年老体衰,变得贫穷、孤独,过着无依无靠的生活 5.好,因为“纽扣”既是文章情节发展的线索,又是小说人物命运的写照.以“纽扣”为题简要、含蓄。 (三) 1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 2.事实论据 3.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4.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论证生动形象 5.指出学问与智慧的区别,具体分析学问与智慧的关系,总结论点。 (四) 1.指心灵与他人隔膜而变得冷漠、世故。(答案不惟一,意思相近即可) 2.①——⑨⑩;第一层:叙述家人教育孩子的两件事,第二层:发表自己的感慨 3.记叙、议论;对比中外教育观念的差别,为后文作铺垫 4.在竞争中既要争做强者、力争胜利,又要对失败者、弱小者充满同情,可以举学习、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分析 5.“父亲”:轻视体力劳动者,看不起下层人民;“妻子”:认为天真、善良是要吃亏的;“我”:愿孩子有一颗善良的心。(意思对即可) 6.答案不惟一,言之成理即可。

语文现代文阅读能力训练二:基本分析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一) 1.导语部分,标题和导语都是对消息核心事实的概括,只不过导语比标题更具体详细。 2.主体部分为第②段;分两层:①②③④⑤ 3.③、④ 4.介绍三峡工程的重大意义;是消息的结语部分。 (二) 1.冰雹的形成,冰雹的分类,冰雹的预报 2.分两层;第①段为一层。总说降水的两种形态;第②③④为一层,具体解说冰雹的形成、分类以及如何预报。 3.不能颠倒,这三段依次说明冰雹的形成、分类以及预报,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顺序合理。 4.表格略 5.只要所写句子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可例如:冰雹的危害很大,预报冰雹就很重要 (三) 1.①②段是故事的开端,写兄弟俩偷羊受到村民的惩罚;③④⑤段是故事的发展,写其中一个兄弟尽心弥补自己所犯的错误。⑥⑦⑧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写老人成了人们心中的圣徒 2.高潮在文章的最后,老人弥补了自己所犯的错误,成了人们心中的圣徒 3.所有的村民经过老人的身旁,都会停下脚步与老人说上几句话,表达他们的敬意;小孩子也会停止玩耍,给老人一个温暖的拥抱 4.这一生,他似乎是为了他人而活 5.老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6.人难免会犯错误,关键在于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改正错误,弥补过失。(意思对即可) (四) 1.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2.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不同角度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且每一层都用“我现在就付诸行动”开头,构成排比 3.一切的一切毫无意义——除非我们付诸行动 4.文段以议论为主,其中不乏哲理深刻的句子,可以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来回答 5.这是一个自由表述题,可从语言优美、哲理深刻、结构清晰等角度选一个进行赏析。

(语文试卷九年级)《雪》课外阅读有答案

九年级语文作业纸 NO. 课题:《雪》班级:姓名: 主备人:王姗审核人:徐美云时间:1.25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胭.脂()朔.方()褪.尽() 凛.冽()闪烁.()眷.念()脂粉奁.()撒.沙() 二、语言运用题 1、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业务为一体的金融服务集团,于2020年10月29日迎来了20周年庆典,聘请刘翔出任形象大使,推出了“速度,让世界改变看法;专业,让每个家庭拥有平安”的广告语。 这则广告语很有创意,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分析。 2、将下面的简讯概括成—句话消息。(不超过加20字)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变暖的影响,我国部分地区降水发生变化,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明显减少。其中以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地区最为显著。水利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北方部分流域水资源已从周期性短缺转变成绝对性短缺。”这位负责人说,“我国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地区地表水资源量比20年前减少1 7%,水资源总量减少12%,其中海河地区地表水资源量减少41%,水资源总量减少25%”。 四、课外阅读:

享受春雨 ①也许是刚经历了冬天太多的郁闷和压抑,也许是寒风、残雪在记忆的底片上留下太多的沧桑与悲凉,万物掐灭生命的色彩与声音,孤独地萧条着沉默着。一夜微风,唤醒早春三月的晨曦,也吹来了北方第一场春雨。山川、河流、乡村、房屋、树林、花草、庄稼、庄稼人,都在翘首春的惠风拂面,享受春雨的滋润,感觉春天那年轻的心跳…… ②春雨如烟,如雾,如丝,如梦,悄悄落下来,一滴一滴,淅淅沥沥,飘飘洒洒,缠缠绵绵。恰似烟雾迷蒙、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水墨画,朦胧且迷人。春雨婀娜多姿,巧笑倩兮,步履轻盈,委婉含蓄,率性天然,没有夏雨的暴烈,没有秋雨的忧愁,没有冬雨的冷酷,像位清纯、含蓄待嫁的新娘,充满对生命、对世间万物的爱恋……为了履行前世约定,悄无声息地把睡梦中的大地山川抚摩一遍,湿润着每一个角落、每一棵小草。令人悄然想起“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美妙佳句。一会儿工夫,雨点越来越大,越来越急,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在干燥的土地上留下密密匝匝的雨窝。春雨从不埋怨和选择土地肥沃或贫瘠,总是执着地投入,迅速渗进地下,形不成水流,只让土地守候和感动,让世人留恋和感叹。 ③走在乡间小路上,任细细的雨丝自由地落在脸上,痒酥酥的,滑到嘴里,甜丝丝的。此时可以真正感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惬意与舒畅。我记得在老家院中赏雨的情景。雨点劈里啪啦掉下来了,洒在头上,落在脸上,说不清道不明的舒爽。我忘情地站在雨里,虽然衣服被打湿,可心里高兴,脸上绽放着笑容,享受着那份难得的清凉和惬意。院里的梧桐树耸立雨中,紫红的小芽芽摇曳着甜美的心事。枝杈上被雨淋过的喜鹊窝颜色更加凝重,淘气的小喜鹊躲在老喜鹊的翅膀下,时而从窝里探出小脑袋,新奇地瞥一眼外面的风景,又唧唧喳喳地把头缩回去。树下有一群相互依偎的鸭子,时而用嘴巴梳理着羽毛,呱呱地交流着什么。那鸟鸣声、鸭叫声,伴随风声雨声,滋润,清雅,恬淡,宁静…… ④春雨贵如油,老天爷也十分小气。雨刚下了一会儿,就停了。雨虽然不大,

诚实花的阅读答案

诚实花的阅读答案 【篇一: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题 精选】 ,有一位老公公,他很爱他的两个孙子。一天,他拿了一把花种对 两个孙子说:“孩子们,你们到山上把这些花种种下去,谁种出的花最美,我就最喜欢谁。” 转眼到了鲜花盛开的季节。一天清晨,大孙子跑到老公公跟前。他 穿着一身漂亮的衣服,捧着一束又香又美的鲜花。大家看了都称赞 不已。大孙子听了,高兴极了:“这一回,我的花一定胜过弟弟啦!”老公公却不作声。 大家盼着小孙子赶快回来,等呀,等呀,太阳快要落山了,只见小 孙子两手空空地回来了。他眼泪汪汪地对老公公说:“爷爷,您惩罚我吧!我种的花种一颗也没有发芽,更不要说开花了……”说着,小孙子难过地哭起来。 老公公却哈哈大笑起来,大声地说:“你才是我最可爱的孙子!”大 家听了,都迷惑不解:“种不出花来的孙子为什么反而使你如此高兴呢?”老公公笑呵呵地说:“我给他们的花种是炒熟了的,怎么能开 出花呢?我的小孙子说了实话,他才是我最可爱的孙子!”听了老公公的话,大家恍然大悟,异口同声地说:“诚实的孩子人人夸!” 站在一旁的大孙子听了,羞愧地低下了头。 1、联系短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称赞不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异口同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读短文,试着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认真读短文第三自然段,用“——”画出小孙子说的话。想一想,这些话表现了小孙子()的品质。

与孩子一起感受阅读的力量

与孩子一起感受阅读的力量 ——《朗读手册》读书心得 塔子湖小学教师:李芳 寒假读书,我选了一本《朗读手册》。封面左下角的一段很不起眼的文字令我印象深刻——“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翻开阅读之前,我以为这仅仅是一本指导阅读技巧的书,看过序言和目录才明白:这是一本指导家长、老师们如何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书。我既是家长,又是教师,带着这样一种双重身份我很认真的将这本《朗读手册》读完了。读完后我觉得这真是一本有价值的好书,值得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和同事。 《朗读手册》这本书正如作者吉姆·崔利斯说的那样:“这本书不是教孩子‘如何’阅读,而是教孩子‘渴望’阅读的。我们教孩子热爱和渴望,远比我们教孩子去做重要得多。”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具备了强烈的阅读兴趣才会乐于读书、迷恋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本书中没有很高深的理论,作者用最通俗的语言指导我们怎样带领孩子阅读,书中列举了很多的研究数据和大量的家庭、学校指导孩子阅读的实例和收效,让我们明白坚持为孩子朗读会给孩子带来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这本书深深的触动了我,让我收获了很多。从我的孩子出生起,我就期盼他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和生活,我也希望他能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让他爱上阅读,也是我所期望的。我是一名城中村小学的教师,在我的工作中经常发现,很多学生家长认为让孩子吃饱穿暖那就是爱孩子,对于孩子的学习却不舍得做出牺牲。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漠视和放任直接导致孩子们阅读量不足、理解能力差、学习成绩低下,甚至有些孩子还出现很严重的心理问题。这就是我们孩子的悲哀!作为老师,看着孩子们这种学习现状我非常的担忧,很想改变这一现状,但我时常感觉力不从心,给我的教学工作也带来不小的困扰。而《朗读手册》这一本书却恰恰交给我们方法,教我们如何激起孩子兴趣?如何引导孩子?如何大声为孩子阅读。可以说这本书给我对我自己孩子的教育和对学生的培育指明了方向,我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我身边的同事和爱孩子的家长。接下来就谈谈我的收获吧! 收获一:《朗读手册》让我看到了一条激发孩子阅读渴望的捷径,那就是为孩子朗读。作者告诉我们,专家研究指出: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听力在初中二年级时会达到相同的程度。在这之前,通常听力比阅读能力强。听故事除了可以增进家长或老师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你同时也将许多陌生的词灌输到他们的耳朵里,他们会把这些词传入大脑并记忆下来,进而增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大声地给孩子朗读,要成为我经常要做的事,让孩子在书的浸润下,爱学习,爱读书。 收获二:规定孩子读书,让“规定”变得美好而吸引人,使它成为一种乐趣——这时朗读便发生作用了。我觉得这里的“规定”一词用得比较人性化。作者认为让孩子阅读也可以像我们规定孩子每天早睡早起一样,时间长了,习惯了,孩子就会坚持下来。当然,这个“规定”的最初制订也需要讲究一定的技巧,书中作者列举了不少让“规定”变得美好而吸引人的方法。这里,我对“大人一定要做好榜样”颇有感触。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有家长跟我说自己的孩子不愿看书,家长苦口婆心强迫孩子看,结果往往令人失望。我给家长的建议是,请家长先陪着孩子一起看书,可以同看一本,看完后一起讨论书中的问题。因为爸爸

部编版语文1-6年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48(附答案)

仔细观察下面的图片,说说妈妈再干什么?用上“先…… 再…… 最后…… ”写成一段话。 一年级答案: 写话指导:这是一个看图写话练习,要仔细观察图画。 1.画面上有什么人?她在干什么? 2.注意观察人物的动作衣着等。 3.展开想象,人物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故事的结果如何? 4.注意运用表示顺序的词语。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许多大江、大河。它们像祖国妈妈身上的血管,给祖国带来了生命的力量。 小朋友,你知道在祖国的江河中,哪一条最长吗?长江一共有6300多千米长,从祖国西北的青海省唐古拉山开始,流经11个省、直辖(xiá)市、自治区,一直流入东海。 长江是祖国的第一大江,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江。 1.短文共有个自然段,第自然段写长江是祖国、世界上著名的大江。 2.祖国的大江、大河像什么?用“”在文中画出来。 3.祖国最长的江河是,共有多千米。它从祖国 的省开始,一直流入,共流经省、直辖市、自治区。 4.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大江、大河呢?写一写吧! 二年级答案: 1.3 3 2.它们像祖国妈妈身上的血管,给祖国带来了生命的力量。 3.长江 6300青海东海 11 个 4.黄河鸭绿江松花江珠江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蚂蚁走路的奧秘 吃过午饭,我蹲在树旁看着一队妈蚁爬上爬下。突然,一个问号在脑海里闪过:蚂蚁是怎样走路的呢?它可是有六条腿的哟。 我刚把问题提出来,同学们便嚷嚷开了。 有的说:“先走左边的三条腿,再走右边的三条腿呗。” 有的说:“才不是呢。应该是接腿的顺序,一对一对走。” …… 大伙儿议论纷纷,谁也(劝服说服)不了谁。 第二天,我们捉来一只大蚂蚁,把它放在白纸上。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瞪大眼晴着。可看了半天,眼花了,腰酸了,谁也没有看出(究竟结果)。怎么办呢?不知谁嘟囔(dū nang)了一句:“唉,要是有脚印就好了。”这句话(提示提醒)了我,我找来了红墨水,提起蚂蚁蘸(zhàn)上墨水,然后把它放回到白纸上。妈蚁在纸上逃窜,可是,除了两道红线,看不出有什么脚印。我们面面相觑,想不出什么再好的法子。 “看,脚印”不知是谁(惊喜惊讶)得大叫。顺着他的指点,我们终于发现了几个模糊的小红点。有个同学拿来了放大镜,在镜片下,那些小红印“品”字形排列着。原来,蚂蚁走路时,

三年级语文阅读练习题43篇(二1)

21.鲁班造伞 很久以前,还没有伞。著名的工匠鲁班和几个木匠一起在路边造了许多亭子。亭子的顶是尖尖的,四面用几根柱子撑住。雨来了,或是被太阳晒得难受了,行人可以躲一躲,歇一歇,喘口气儿。 可是鲁班想,要是雨下个不停,那该怎么办呢?人总不能待在亭子里不走啊。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很小,让大家带在身上,该多好啊!用什么办法才能把亭子做得轻轻巧巧的呢? 一天,天气热极了,鲁班看见许多小孩子在荷塘边玩,每个孩子的头上都顶着一张荷叶。 鲁班问他们:“你们为什么顶着荷叶呢?”小孩子七嘴八舌地说:“太阳像个大火轮,我们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 鲁班拿过一张荷叶,仔细地瞧了又瞧。荷叶圆圆的,上面有许多叶脉,朝头上一罩,又轻巧,又凉快。 鲁班的心里一下亮堂起来。他赶紧跑回家去,找了一根竹子,劈成许多细条,照着荷叶的样子,扎了个架子;又找了一块羊皮,把它剪得圆圆的,蒙在竹架子上。好啦,好啦他高兴地喊起来这东西既能挡雨遮太阳又很轻巧 后来,他又把它改成了可以活动的:用的时候,就把它撑开;用不着时,就把它收拢。这就是最早的伞。 ⒈给文中缺少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 ⒉用“△”画出鲁班造伞时的动词。 ⒊找到文中的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是把_________比作了__________。 ⒋找出表示鲁班造出“羊皮伞”时心情的词语:__________。你还能再写出与它相近的表示心情的词语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填一填,再按照这个顺序讲故事。 很久以前,鲁班为大家建了许多__________,大家可以____________。但是,鲁班想继续改进,把亭子做得更__________。一天,他看见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到了启发。回家后,他用________劈成细条,扎成 _________,又把________蒙在架子上。鲁班造的_____,既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 22.蚂蚁和螳螂 在夏天里,蚂蚁们每天一大早便起床,辛勤地工作着。 螳螂呢?天天“叽哩叽哩”地唱着歌,游手好闲地过日子。每一个地方都有吃的东西,满山遍野正是花朵盛开的时候,真是一个快乐的夏天啊! 螳螂看到蚂蚁工作,感到非常奇怪。“喂!蚂蚁先生,为什么要那么努力工作呢?稍微休息一下,像我这样唱唱歌不是很好吗?” 可是,蚂蚁仍然继续工作着,说:“在夏天里积存食物,才能为严寒的冬天做准备呀!”

部编版三年级阅读题《母爱的力量》

部编版三年级阅读题《母爱的力量》 那年,小妹因为受伤住进了医院,我去陪护。同病房有一个女孩,她是因为车祸住进来的。自住进来的那天起,她就一直昏速不醒。女孩在昏迷中不时地喊着:“妈妈,妈妈!” 女孩的爸爸手足无措地坐在病床前,神色凄楚地看着女儿痛苦地挣扎,不知该如何帮助女儿,只是不停地哀求医生:“救救我女儿,救救我女儿!” 他不知道,医生该用的药都已用了,而病人,有时候也是要自救的。能不能活下来,既要看地对这个世界是否充满生的渴望,也要看她的造化。 一个护士问那个男人:“孩子的妈妈呢?你为什么不叫她妈妈来?”男人埋下头,低低地说:“我们离婚很久了,我找不到她。” 护士皱了皱眉头,默默地坐下来,轻轻握住女孩凉凉的手,柔声说:“女儿乖,妈妈在,妈妈在。” 男人抬起头,吃惊地看着护士,少顷,脸上流满了泪说:“谢谢,谢谢!”女孩唤一声“妈妈”,护士答应一声,而护士与那个女孩差不多年龄,还没结婚。女孩像落水者抓到了一根稻草般死死攥紧护士的手,呼吸慢慢均匀下来。在以后的日子里,那位护士像一位真正的妈妈那样,一有空就守在女孩病床前,握着她的手,跟她说话,讲故事,轻轻地唱歌....直到那女孩完全醒来。医生说:“她能苏醒是个奇迹。” 女孩说:“我感觉到妈妈用一双温暖的手,一直牵着我,一直牵着我,把我从一个黑黑的、冰冷的井里拉上来…… 人们把赞许的目光投向那位充满爱的护士。护士的脸微微红了,说:“我记得一句名言“母爱可以拯救一切。”

是啊,我们每一个脆弱的生命,不都是在母亲的呵护牵引下坚强起来的吗?母爱的力量就是我们生的力量啊! 我在感叹母爱的力量伟大的同时,更加钦佩那位年轻的护士奉献母爱的勇气。 1.“人们把赞许的目光投向那位充满爱心的护士”,是因为她做了一件什么事呢?( ) A.问男人:“女孩的妈妈在哪” B.假装是女孩的母亲,将将女孩从死亡之中拉回来。 C.轻轻握住女孩凉凉的手。 D.跟女孩说话,讲故事。 2.第八自然段男人为什么吃惊地望着女护士?( ) A.因为护士冒充女孩的妈妈。 B.因为护士和女孩的年龄差不多。 C.因为护士经常握住女孩的手。 D.因为女孩醒了。 3. 女孩苏醒“是个奇迹”,请问是什么创造了这个奇迹? ( ) A.医生 B.护士 C.母爱 D.女孩的妈妈 4.男人“手足无措地坐在病床前,神色凄楚地看着女儿痛苦地挣扎”,此时男人的心情是( )。 A.感动 B.焦急 C.高兴 D.痛苦 5.本文赞扬的是( )。

二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4(附答案)

二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杨树高,榕树壮, 梧桐树叶像手掌。 ________秋天叶儿红, ________四季披绿装。 木棉喜暖在南方, 桦树耐寒守北疆。 ________水杉活化石, ________开花满院香。 (1)文段共有________句话,其中第________句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 (2)从文段中找出下列各字的反义词。 暖——________ 南——________ (3)请把下列四种树的名字填到文中横线上。(填序号) ①金桂②银杏③松柏④枫树 ________秋天叶儿红,________四季披绿装。 ________水杉活化石,________开花满院香。 (4)照样子写句子。 例:梧桐树叶像手掌。 像。 二年级答案: (1)四;一 (2)寒;北 (3)④;③;②;① (4)银杏树叶;扇子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姑妈送我一只小鸟,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一双翅膀扑棱扑棱的,非常可爱。 我把它放进笼子里,喂它食吃,给它水喝,可它一动不动。我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突然,小鸟朝着窗外叫起来。我抬头看去,原来窗外有一群鸟儿欢叫着、嬉戏着,那声音听起来多美妙呀! 我想,小鸟一定是想妈妈想小伙伴儿了。

我看了看笼子里的小鸟,决定放它回家。 我打开笼子,小鸟对着我拍拍翅膀,像是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欢叫着飞向林中。 (1)小鸟是什么样子的? (2)“我把它放进笼子里,喂它食吃,给它水喝,可它一动不动。”小鸟为什么“一动不动”?() ①小鸟生病了。 ②小鸟不喜欢我。 ③小鸟想念妈妈和同伴了。 (3)小鸟对着“我”拍拍翅膀,像是在说什么?请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4)你想对小作者说什么呢? (5)通过字典公公的帮忙,你一定又认识了一些生字吧,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字朋友1:________,部首是________,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生字朋友2:________,部首是________,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二年级答案: (1)三;一 (2)B (3)A (4)1903;莱特兄弟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小鹰学飞

(现代文阅读题)冬荷阅读答案

冬荷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题 冬荷 ①冰掐灭了一湖的波浪。又冰上加雪。荷的尸骨就这样狼藉在冰雪的湖面上,肢折头断,东倒西歪,稀稀落落。 ②苍凉。落寞。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没有过大火一样燃了一湖的荷花,也没来过那只在尖角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 ③湖,真的死去了吗? ④但是,有一丝荷的清香,悄然潜入心肺,连强大戗人的寒气也无法将其阻断。 ⑤在这冰雪的湖上,我与冬荷相识。 ⑥红红的朝阳,在远处怯怯地开着。薄薄的雾气正在散去,远远近近的残荷便从朦胧里渐渐清晰起来。直的,弯的,拱的,垂的,是荷柄的舞蹈;灰的,黄的,黑的,褐的,是荷叶、莲蓬的存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之周敦颐曾将夏荷喻为花之君子者也。其实,冬荷不是更具有着君子的风骨吗? ⑦风寒榨尽了水分算得了什么?失去了丰腴,那就裸露出庄严的筋脉迎接风雪。曾经硕大舒展的碧叶,有时会干缩成一排排瓦垄状,甚至在垄沿处散布起或大或小、有着黑色边缘的窟窿。这是被风霜雨雪反复肆虐后留下的创伤吧?乍看这带着黑色边缘的窟窿,好像这荷

已经脆得很,一碰就会碎的。其实不,在这褶皱间的灰色质地里,往往还残留着浅浅的绿,抚摸它,抓它,你会立刻感到一种柔韧劲道的生命的力量。天要起风雪,水要结成冰,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躲避肯定是不行,逆来顺受恐怕也不行,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迎上前去。不要以为荷在冬日里零落。不是的。它是迎上前去的勇士,前仆后继时坚守阵地的勇士。 ⑧有一枚荷叶曾是那样深深地吸引了我。寒风里,它反扣在一杆斜立于冰雪之中的荷柄旁,仿佛一位持枪披甲的英雄。它那依然硕大的叶片起伏着,犹如奔腾向前的波涛。而隆起的筋脉,在太阳下骨骼一样地凸显着,更让这波涛有了山峦连绵的质感。这如波涛山峦般起伏不息的,不就是勇士容山纳川、吞吐日月的胸膛吗?瞧着它那根植于博大之上的自信与恢弘,我隐隐感到,也许那一湖的浪漫,一湖的自由,一湖的豪情与刚烈,正被这枚荷叶收藏着? ⑨还有给我以强烈震撼的那枝冰中的莲蓬。莲柄早已没入冰雪中,莲头却执拗地伸出在冰面上,面朝着空旷的天空,十七个空了的莲房犹如十七个森然的弹洞。真是触目惊心。望着这十七个无言的黑洞,我依稀听到了呐喊与控诉。它一定有过孕子的艰难与幸福,那十七粒饱满圆润的莲子,肯定蕴含着新鲜而又芬芳的思想。不然,枯燥狰狞的严冬不会向它施以能够致以死命的寒冷。但是寒冷又能怎样?饱满的莲子早已植入湖底的泥中。没有了莲子的莲蓬,仍然勇敢而坚定地面向有着太阳、月亮与星星的明亮的天空,大睁着追求与探寻的眼睛,并让自己那十七个曾经孕育过十七粒莲子的莲房,冲破覆盖的冰雪,成为湖的自由呼吸的通道。 ⑩太阳升起来了。冬日的湖上,荷的故事正没有尽头。

四年级下册课外阅读及答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外阅读 一、收易拉罐的小男孩 星期天我去美国友人家里玩,喝完饮料,顺手将空罐扔进了垃圾袋。“不,不,别丢掉,放杂物间那个硬纸箱里去。今天是星期天,他们会来收的。”朋友说。“谁?”“两个男孩子。” 过了大约一小时,有人敲门,一个男孩的声音:“可以进来吗?”朋友应(yīnɡyìnɡ)声道:“进来吧。”听见他们熟门熟路地进了杂物间,又听到叮叮当当一阵空罐儿响。朋友与我在屋里聊天,全然不介意小家伙们在杂物间里折(zhēzhé)腾。 十分钟光景,孩子们在外屋喊了声:“谢谢啦!再见。”接着传来轻轻的关门声。我忍不住好奇,走进了杂物间。几个曾装满空罐儿的硬纸箱空了,一个摞(luòuò)一个地放得整整齐齐。 我推开大门,路上走着那两个小男孩,大的14岁左右,在推一辆装了不少空罐子的手推车;那个小的大约只有10岁,在前面蹦蹦跳跳地走着。朋友讲这是哥儿俩,就住在附近,每个星期天收集邻居家的空易拉罐,已经有一年多了,()是刮风下雨,()大雪纷飞,次次不落。 “这易拉罐能卖多少钱?”我知道回收这种空罐子不会比在中国更赚(zhuàn zh àn)钱。 “是卖不了多少钱,可小哥儿俩讲他们要靠这钱买一辆汽车。” 卖易拉罐买汽车?这中间的距离在我看来无疑比从地球到月球还远。“这能行吗?”“不知道。”他把一个刚喝完的易拉罐放进了一个硬纸箱,“他们说是仔细算过的,哥哥达到法定驾驶车龄时就能买上车了。” 哥儿俩还在路上走着,那小的拉了条绳子在前面拖,一边叽叽喳喳与在后面推车的哥哥说着什么,清脆的童音在静静的街上回荡。 突然,我涌上一个念头,追上这哥儿俩,冲着他们说:“嗨,男子汉们,将来你们这辆车就叫‘易拉罐号’吧!” 1.认真读短文,用“__________”画出文中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2.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写在文中的()里。 尽管……还是无论……还是…… 3.“介意”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主要讲哥儿俩想用__________买__________,就利用星__________。(3分)5、你从作者称呼哥儿俩“小家伙们”到“男子汉们”的变化中体会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说“将来你们这辆车就叫‘易拉罐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易拉罐的小男孩 星期天我去美国友人家里玩,喝完饮料,顺手将空罐扔进了垃圾袋。“不,不,别丢掉,放杂物间那个硬纸箱里去。今天是星期天,他们会来收的。”朋友说。“谁?”“两个男孩子。” 过了大约一小时,有人敲门,一个男孩的声音:“可以进来吗?”朋友应(yīnɡyìnɡ)声道:“进来吧。”听见他们熟门熟路地进了杂物间,又听到叮叮当当一阵空罐儿响。朋友与我在屋里聊天,全然不介意小家伙们在杂物间里折(zhēzhé)腾。 十分钟光景,孩子们在外屋喊了声:“谢谢啦!再见。”接着传来轻轻的关门声。我忍不住好奇,走进了杂物间。几个曾装满空罐儿的硬纸箱空了,一个摞一个地放得整整齐齐。

《母爱的力量》阅读(附答案)

《母爱的力量》阅读(附答案) 原文: 那年,小妹因为受伤住进了医院,我去陪护。 同病房有一个女孩,她是因为车祸住进来的。自住进来的那天起,她就一直昏迷不醒。女孩在昏迷中不时地喊着:“妈妈,妈妈!” 女孩的爸爸手足无措地坐在病床前,神色凄楚地看着女儿痛苦地挣扎,不知该如何帮助女儿,只是不停地(①)医生:“救救我女儿,救救我女儿!” 他不知道,医生该用的药都已用了,而病人,有时候也是要自救的。能不能活下,既要看她对这个世界是否充满生的(②),也要看她的造化。 一个护士问那个男人:“孩子的妈妈呢?你为什么不叫她妈妈来?” 男人埋下头,低低地说:“我们离婚很久了,我找不到她。” 护士皱了皱眉头,默默地坐下来,轻轻握住女孩凉凉的手,柔声说:“女儿乖,妈妈在,妈妈在。” 男人抬起头,吃惊地看着护士,少顷,脸上流满泪说:“谢谢,谢谢!”

女孩唤一声“妈妈”,护士答应一声,而护士与那个女孩差不多年龄,还没结婚。 女孩像落水者抓到了一根稻草般死死(③)护士的手,呼吸慢慢均匀下来。 在以后的日子里,那位护士像一位真正的妈妈那样,一有空就守在女孩病床前,握着她的手,跟她说话,讲故事,轻轻地唱歌……直到那女孩完全醒来。 医生说:“她能苏醒是个奇迹。” 女孩说:“我感觉到妈妈用一双温暖的手,一直牵着我,一直牵着我,把我从一个黑黑的冰冷冷的井里拉上来……” 人们把赞扬的目光投向那位充满爱心的护士,护士的脸微微红了说:“我记得读过一句名言,母爱可拯救一切。” 1、给文中标有①②③的地方选择最恰当的词。 ① A、恳求 B、哀求 C、要求 ② A、希望 B、期望 C、渴望 ③ A、抓住 B、攥紧 C、牵着 2、这位女护士做了一件什么事呢? 3、“女孩苏醒是个奇迹”,请问是什么创造了这个奇迹?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练习

下雨了,天阴了,云低了,太阳躲起来了。 燕子掠过树梢,鱼儿跳出水面,蚂蚁交头接耳,说着悄悄话:“要下雨啦,要下雨啦!快搬家!快搬家!” 不一会儿,滴答,滴滴嗒嗒……小雨点落下来了!它落在地面上,像敲小鼓;它掉在池塘里,逗得池水笑起朵朵花。抬头看天,小雨点连成一条条银线,被风一吹歪歪斜斜,像喝醉了酒,又像在跳舞。不一会儿,哗啦,哗啦哗啦……小 雨点汇聚在一起,变成小溪,在地上流淌。它冲干净了石阶,洗干净了操场,那一条条的柏油马路,变得溜光发亮。 我们不怕雨,光着头,光着脚丫,追着雨花跑,有的手提凉鞋,有的披雨衣,有的挥动小棍,像一群小鸭……在雨中,我们上学去。 1.圈出短文中的表示声音的词。 2.短文有_____节,第______节写我们在雨中上学去。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下雨前,天_____了,云_____了,太阳________了,燕子_____________,鱼儿_____________,蚂蚁______________,说悄悄话:“要下雨啦,要下雨啦!快搬家!快搬家!” (2)小雨点落下来了!它落在地面上,像___________;它掉在池塘里,逗 得_____________________。抬头看天,小雨点连成一条条____________,被风一吹歪歪斜斜,像_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段话,再完成作业。 姑姑给冬冬找来一把小阳伞。这把小阳伞可漂亮啦!天蓝色的尼龙伞面,上面印着一只只五颜六色的气球。伞架子亮晶晶的可以照得见人。最好看的是伞柄。伞柄是个戴着气行员帽子的小姑娘的手,小姑娘正朝人笑呢! 1、第______句写伞面很美。第______句写伞架子很亮。第6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一对近义词。()——() 3、简要说明小阳伞的样子。 伞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伞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伞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提琴的力量阅读答案

1.为什么“每天黄昏的时候,我都会带着小提琴去湖畔的公园散步”? 2.面对行窃少年,“我”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3.文中的小女孩是怎样的一个人? 4.本文的题目是“小提琴的力量”,“小提琴”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读了本文,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犯错的人? 1、 写“我”有黄昏散步拉琴的习惯。因为小提琴带给我的欢乐 2、 “那个少年头发蓬乱,脸庞瘦削,不合身的外套” “他的眼里充满了惶恐、胆怯和绝望” 他是一个生活贫困的失足少年。 “愤怒”变“微笑” 原因是“就在刹那间,我突然想起了记忆中那块青色的墓碑” 3、 “和我年纪相当的女孩半躺在床上” “那位女孩看见我,起先非常惊恐,但她很快就镇定下来” “她微笑着问我” “女孩的笑容甜甜的” “她给我拉了一首小提琴曲《希芭女王的舞蹈》” “看见我非常喜欢听,她又索性将那把阿马提小提琴送给了我。” 通过这些描写,认为小女孩是个快乐、友好、机智、热爱音乐、慷慨助人 如果不是“当我潜入卧室时,我突然发现有一个和我年纪相当的女孩半躺在床上”,为后面写小女孩病逝打下伏笔,谁会相信她这样快乐热情的女孩竟身患绝症。尽管如此,她还是快乐地生活过,因为“把爱奉献给这个世界,所以我快乐!” 4、 小女孩的爱心和她心爱的小提琴以一种奇妙的方式传递下来。美妙的故事重演,小提琴不断显示非凡的力量。它用优美的旋律传递爱的真谛、爱的力量、爱的道理。它告诉不要吝惜爱心和真诚,不要吝惜尊重与热情。让小提琴带领我们去鼓励他人,成就他人。 5、 文中记述了一个善良真诚的小女孩,她虽然身患绝症,却不怨天尤人,反以帮助他人为最大的快乐。她用爱感化了一个走上歧途的少年,并使他让另一位少年从迷途中走出,重树生命的信念。文中的阿马提小提琴是美德的传递者,用美妙的音乐诉说着爱的真谛,引导着两位少年感受爱、学会爱、回报爱。它也在告诉我们人生的道理,我们要用爱心和真诚唤起他人的良知,我们要用尊重与热情鼓励他人,成就他人。

小学语文1-6年级阅读理解12-附答案

小学语文1-6年级阅读理解12 一年级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羊妈妈收菜 羊妈妈带着小羊到菜园里去收菜。他们走到萝卜地里。羊妈妈拔了一个萝卜。小羊要吃萝卜叶子。羊妈妈说:“萝卜的根最好吃。”他们走到白菜地里。羊妈妈拔了一棵小白菜。小羊要吃白菜的根。羊妈妈说:“白菜的叶子才好吃呢!”他们走到西红柿地里。小羊要吃西红柿的叶子。羊妈妈说:“要吃西红柿的果实呀!” 1.羊妈妈带着小羊到了哪些地方? 2.阅读短文,我们知道西红柿的好吃;萝卜的好吃;白菜的好吃。 3.你家里的菜都是吃它的哪一部分?请你举出两种菜的吃法。 4.读了这篇短文,你知道了什么? 一年级答案: 1.萝卜地白菜地西红柿地 2.果实根叶子 3.略 4.知道了萝卜、白菜、西红柿好吃的部分分别是根、叶子、果实。 二年级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许多大江、大河。它们像祖国妈妈身上的血管,给 祖国带来了生命的力量。 小朋友,你知道在祖国的江河中,哪一条最长吗?长江一共有6300多 千米长,从祖国西北的青海省唐古拉山开始,流经11个省、直辖(xiá)市、自治区,一直流入东海。 长江是祖国的第一大江,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江。 1.短文共有个自然段,第自然段写长江是祖国、世 界上著名的大江。

2.祖国的大江、大河像什么?用“”在文中画出来。 3.祖国最长的江是,共有多千米。它从祖国的省开始,一直流入,共流 经省、直辖市、自治区。 4.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大江、大河呢?写一写 吧! 二年级答案: 1.3 3 2.它们像祖国妈妈身上的血管,给祖国带来了生命的力量。 3.长江6300 青海东海11个 4.黄河鸭绿江松花江珠江 三年级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蚂蚁走路的奧秘 吃过午饭,我蹲在树旁看着一队蚂蚁爬上爬下。突然,一个问号在脑海里闪过:蚂蚁是怎样走路的呢?它可是有六条腿的哟。我刚把问题提出来,同学们便嚷嚷开了。有的说:“先走左边的三条腿,再走右边的三条腿呗。”有的说:“才不是呢。应该是接腿的顺序,一对一对走。”……大伙儿议论纷纷,谁也(劝服说服)不了谁。第二天,我们捉来一只大蚂蚁,把它放在白纸上。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瞪大眼睛盯着。可看了半天,眼花了,腰酸了,谁也没有看出(究竟结果)。怎么办呢?不知谁嘟囔(dū nang)了一句:“唉,要是有脚印就好了。”这句话(提示提醒)了我,我找来了红墨水,提起蚂蚁蘸(zhàn)上墨水,然后把它放回到白纸上。蚂蚁在纸上逃窜,可是,除了两道红线,看不出有什么脚印。我们面面相觑,想不出什么再好的法子。“看,脚印!”不知是谁(惊喜惊讶)得大叫。顺着他的指点,我们终于发现了几个模糊的小红点。有个同学拿来了放大镜,在镜片下,那些小红印“品”字形排列着。原来,蚂蚁走路时,一边的前足、后足和另一边的中足同时着地,仿佛一个“三脚架”。这,就是蚂蚁走路的奥秘。 1.把文中不恰当的词语用“\”划去。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1)表明各种意见的言论多而杂乱。意见不一,说法众多。()(2)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3.文中 “”这句话说明我们观察得非常认真; “”这句话说明我们已经观察了很长时间。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对于蚂蚁怎样走路的问题,开始时同学们有的认 为;有的认

张嵚《父爱的力量》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5题。(15分) 父爱的力量 张嵚 ①余姚王家公子,士林标准名门。生得这么好,偏还拼实力。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华拿下殿试状元,事业蒸蒸日上。 ②然而他人生中最大的成就却是——当爹。他的儿子,就是中国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 一 ③说起王阳明的童年,人们津津乐道的多是他的天赋,但在当时比天赋更叫人震惊的,却是这孩子的淘。来京城读书没几天,老师就发现,少了好些学生——全被小王同学带着逃学了。 ④于是,京城的街道上便有了一景:一个十来岁操浙江口音的孩子,披一身破衣服做的披风,带着十几个孩子吆五喝六地招摇过市,一路歌声嘹亮。王华的第一反应是立刻奔到街上,揪住儿子就是一顿暴打。 ⑤王华是出了名的淡定之人,能在闹市嘈杂的环境里读书;入仕为官后,不论经历多大的风波,也从来不见动怒;就连明孝宗都说,看看王华,就知道啥叫“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这样的脾气都“绷”不住,可见这孩子有多淘。 ⑥这次打完后,小王同学果然不逃课了,读书也认真了许多。可认真上课的小王同学,却专爱找闲书看,连兵书战策都研究,动不动还引用个生僻史料,把老师难住。 ⑦但没多久,王家却聘了武术教师,专门教小王同学骑射。这不但不拦着他淘,反而还教着他淘了。 ⑧事实证明,王华和一般的家长比,至少有一点不一样——他了解儿子的内心世界。 二 ⑨街头暴打事件过后,王华冷静下来,把儿子做过的淘气事仔细梳理了一遍,忽然发现:儿子做的事虽然荒唐,却还有点技术含量。在大街上招摇过市,全是按照军队的阵法来指挥,唱的歌居然是岳飞的《满江红》。 ⑩令王华不解的是,别人家的孩子也不是傻瓜,为啥就愿意跟在儿子屁股后面胡闹?他饶有兴致地问儿子,儿子的回答出乎他的意料:我把自己的糖果糕点,全分给他们吃,谁最出力,分的糕点糖果就最多,他们当然愿意跟着我了。 ?王华宽心了,随后还给了一个评语:克制私欲以遂其志——这孩子虽然荒唐,但可以为了追求理想(达到自己目的)克制自己的欲望(吃糖果),精神可嘉。 ?从那以后,儿子要看闲书,他便想方设法去搜罗;想学武,他就花钱请老师。

二年级阅读题

(一) 我的家在海南岛,那里的水果可多了!有香蕉、蜜枣、西瓜等,还有我喜欢的椰(yē)子。 椰子树干又直又高,树顶上长着一簇(cù)又宽又长的叶子,像一把把长扇子似的。长叶子下面,长出了一串串椰子,深绿色的是刚长出来的,淡绿色的是开始成熟的,棕(zōnɡ)色的是熟透了的。 1、短文共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共有句话。 2、你能给短文起个题目吗?写在短文前的横线上。 3、椰子的树干,叶子像。 4、用“”在短文中划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二)小树林 弯弯的小河,怀抱着密密的小树林。 田野上,再没有比它更绿的树叶,再没有比它更红的草莓,再没有比它更美的杜鹃,再没有比它更会唱歌的百灵了…… 迷人的小树林啊! 风,也爱在树枝上荡秋千;蝉,也爱在那儿练嗓子;亮晶晶的光斑(bān)儿爱在树下嬉戏;连那弯弯的小路,一钻进小树林,就再也不肯出来了…… 这神奇的小树林,你去过吗? 当野樱桃成熟的时候,当蘑菇从草丛中探头张望的时候,带上你的篮子钻进去吧—— 只是,千万别带弹(dàn)弓。 你只要静坐在大树下就会听到一个永远没有结尾的童话…… 1、“田野上,再没有比它更绿的树叶”中的“它”指的是; “蝉,也爱在那儿练嗓子”中的“那儿”指的是。 2、当野樱桃成熟的时候,当蘑菇从草丛中探头张望的时候,我们带上篮子钻进小树林去,但是不能,因为 。 3、这么美的小树林里,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想一想,写一写。 (三)乌鸦兄弟 乌鸦兄弟俩同住在一个窝里。 有一天,窝破了一个洞。 大乌鸦想:“老二会去修的。” 小乌鸦想:“老大会去修的。” 结果谁也没去修。后来洞越来越大了。 大乌鸦想:“这一下老二一定会去修了,难道窝这样破了,它还能住吗?” 小乌鸦想:“这一下老大一定会去修了,难道窝这样破了,它还能住吗?” 结果又是谁也没有去修。 一直到了寒冷的冬天,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大雪纷纷地飘落。乌鸦兄弟俩都蜷缩在破窝里,哆嗦地叫着:“冷啊!冷啊!” 大乌鸦想:“这样冷的天气,老二一定耐不住,它会去修了。” 小乌鸦想:“这样冷的天气,老大还耐得住吗?它一定会去修了。”

《诚信的力量》阅读答案

《诚信的力量》阅读答案 ——《诚信的力量》讲述的是一个尼泊尔小男孩帮摄影师买啤酒的故事,一个很淳朴的故事,关于我们一起起来阅读和学习吧,希望对于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和裨益,也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和思考! 诚信的力量/原文 尼泊尔是一个多山的小国,紧靠着喜马拉雅山的南边,和我国的西藏地区相邻。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国家的贫穷,很少有外国人来到这儿。 当地的生活条件很落后,商业也不发达,摄影队连吃喝都很困难。有一次,几位摄影师想喝啤酒,就找到了村子里的一个男孩,让他去替他们买啤酒。买啤酒得去很远的地方,孩子走了3个多小时才买到啤酒。第二天,摄影队又让男孩去买啤酒,这次给了他很多钱。整整一天过去了,男孩一直没有回来。摄影师们都说,男孩肯定把钱骗走不回来了。 后半夜,摄影师们已经睡下了,突然听到了男孩的敲门声。他们打开门,只见浑身是泥的男孩抱着几瓶啤酒走了进来。原来,男孩那天走了几个小时,只买到了4瓶啤酒。为了买到其他几瓶酒,他翻过了一座大山又趟过了一条大河,才终于买够了10瓶酒。可是在返回的路上,因为路远山陡,累极了的男孩连摔了几跤,摔碎了几瓶啤酒。 男孩哭着向摄影师们道歉,并且完整地交还了找回的零钱。摄影师们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为自己对男孩的猜测感到十分惭愧。摄影师们回国后,到处向人讲述这个小男孩的故事,日本的许多报刊不久都对此作了报道。许多日本人不仅被摄影师拍摄的原始自然风光所吸引,更被男孩淳朴的诚实深深地打动了。从那以后,到尼泊尔观光旅游的日本游客越来越多,极大地推动了尼泊尔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诚信的力量阅读题目: 1.为了买到啤酒,你知道男孩克服了哪些困难吗? 2.日本摄影师们为自己对男孩的猜测感到惭愧,这是为什么? 3.在文中用“——”画出到尼泊尔观光旅游的日本游客越来越多的原因的句子。 4.你在生活中做过诚信的事吗?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诚信的人吗?请把故事用简单的语句记录下来。 诚信的力量阅读答案: 1. 男孩翻过一座大山,趟过了一条大河,并浑身沾上了泥土。 2.因为摄影师门猜测,男孩子一定拿走了钱,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并确认为男孩是一个骗子(见原文:摄影师们都说,男孩肯定把钱骗走不回来了。),骗走了钱。但事实证明,男孩为了买够就,不惜翻山越岭,他实践了自己该做的事情,摄影师们因为自己的猜测而误解了男孩,所以感到惭愧。 3.许多日本人不仅被摄影师拍摄的原始自然风光所吸引,更被男孩淳朴的诚实深深地打动了。 4.(我写的是遇到了诚信的人)记得有一次,我来到饺子馆买饺子,那天下着大雨,老板找了我钱,我也没有怎么点,就走出了店门,刚走不远,我听到身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