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改革开放前后《诗经》“赋、比、兴”研究之综述及反思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改革开放前后《诗经》“赋、比、兴”研究之综述及反思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改革开放前后《诗经》“赋、比、兴”研究之综述及反思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改革开放前后《诗经》“赋、比、兴”研究之综述及反思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分析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分析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所达到的高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使其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楚辞以其思想上的博大精深、艺术上的精美富丽深受世人的瞩目,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堪称典范,以至在其以后的诗歌发展史上形成了一个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与爱国主义的献身精神相结合的优秀传统。《诗经》和楚辞所代表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的作者在学习中对诗、骚作了一些研究,现就二者之间的表现手法、主题、审美等作粗浅的比较。 一、《诗经》、楚辞比较综述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诗歌共三百零五首。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学者们把它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为《诗经》。《诗经》中的作品本来都是要以由乐器伴奏演唱的乐歌,所以《墨子·公盂篇》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它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这些优秀的篇章,确立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坚实基础,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汉魏乐府到近代民歌、民谣的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同时,《诗经》对历代文人的创作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它启发诗人与作家以文学为手段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抵制脱离社会内容、单纯追求形式的形式主义倾向,推动了诗坛的健康发展。《诗经》在艺术表现上对后代诗歌的影响也很大。它树立了一种朴素而优美的风格,不事雕琢,而是选择准确、生动的语言刻画各种事物,尤其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寄托复杂的感情的比兴手法,向来被后代诗人所称道、继承和发扬,在我国诗歌创作中形成了一个传统。 楚辞是战国后期形成于楚国的一种新型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又一诗歌高峰,楚辞的产生和形成与《诗经》不同,其有着古老的根源和复杂背景。首先,楚国民歌是楚辞产生的直接源头。楚国民歌与中原地区流行的民歌在音调、句式、韵律以及风格、情致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同楚辞有明显的沿承关系,楚辞不过是扩展了的文人化的楚歌。其次,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的楚文化是楚辞产生的摇篮。当然,楚辞在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就诗歌而言,代表着中原诗歌最高成就的《诗经》不仅是北方各诸侯国家从事外交活动的辞令规范,教育子弟培养人才的典章和教材,也深受江淮流域诸国的重视和喜爱。战国时,能够赋诗言志的楚国政客文人很多,屈原作为楚国的一个高层知识分子,对《诗经》无疑是相当精熟的,因此,他的许多作品如《天问》、《橘颂》等在形式体制上深受《诗经》

[要领]赋比兴在诗经中的应用

[要领]赋比兴在诗经中的应用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 诗词曲中的赋比兴,一般来说,诗中赋比兴兼用,词中比兴多于赋,曲中赋比多于兴。以下分别论述。 一、《诗经》中的赋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诗集传》: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二、《诗经》中的比兴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

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人们常常把比、兴两种表现手法截然分开,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比兴两种表现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诗中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现象来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而至的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这里的兴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谈谈比兴手法在诗经和楚辞中的运用

谈谈比兴手法在诗经和楚辞中的运用 《诗经》中的“比”是比喻、比拟、类比,可以说是一种修辞方式。它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有某些相似之处来打比方,使所描写的人物、事物更加形象生动,从而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充分。如《卫风.硕人》描写庄公夫人的美丽就连用了几个比喻来形容她的手、肤、齿、眉毛,使她的容貌更有可感性,更鲜明,更动人。再如《魏风.硕鼠》中将剥削者比喻为白吃粮食的大老鼠;《邶风.新台》把荒淫的卫庄公比作令人讨厌的癞蛤蟆,强烈地表现出人民对他的憎恶感情;《豳风.鸱鸮》中将摧残迫害自己的压迫者比喻为猫头鹰;《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刘勰指出《诗经》用“比”用得好的例子:故金锡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螟蛉以类教诲,蜩螗以写号呼,濣衣以拟心忧,卷席以方志周,凡斯切象,皆比兴也。 “兴”也常常称为“起兴”。它通常是先借别的事物或景象,用以引入所要描写和歌颂的事物。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先言”,是“他物”,与“所咏之词”“窈窕淑女”以下的内容是不同的事物,而“窈窕淑女”以下的内容是由“关关雎鸠”两句“引起”的,因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兴”的表达方式。再如《周南.桃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兴”,引起“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秦风.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是“兴”,引起后面子车氏兄弟随秦穆公殉葬的内容;《阵风.泽陂》的“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是“兴”,引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秦风.蒹葭》以蒹葭和白露开始,看似写景,实则起兴,巧妙地渲染气氛,从而表达作者的追慕和思念之情。 而在《楚辞》中,比兴手法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变得更为丰富复杂,互相关联,且流动发展,具有象征意义且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其中以《离骚》最为突出,如: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诸如思想的自修,人格的高尚,志行的芳洁,以及国家的治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以人们熟悉的饮食、服饰、芳草、车马等表现;再者,作者以香草美人自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等等,使得情感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从而抒发了诗人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再如《哀郢》中诗人写到连鸟儿都爱故林,狐狸死了都朝着故山,更何况作为万物的灵长——人类,诗人以动物自喻,表达了自己永恒的爱国精神;《橘颂》中以橘树为题,赋予了它正直、坚定、高尚等人的品格和精神,作者借物喻己,表现身为楚国高级贵族的不同流俗、品格高尚、才能卓异,为独立南方的楚国辉煌历史而自豪。 由此看来,比兴手法在《诗经》和《楚辞》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加强了古代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古代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我国古代诗歌有着无限的魅力。 但比兴手法就仅仅停留在古代的诗歌上面吗?可想而知,比兴手法没有停滞,它逐渐发展成为所谓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传统并且沿用至今,在后世生活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第一,在写作中,以比兴手法精彩开头,先声夺人,引人关注。如:话题“忘记与铭记”有人写:忘记是春天里消逝的冰层,那么铭记就是灼灼其华的桃花;如果忘记是夏季里落英缤纷的桃瓣,那么铭记就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如果忘记

男孩女孩从诗经楚辞诗词歌赋起名字大全(含寓意)

男孩女孩从诗经楚辞诗词歌赋起名字大全(含寓意) 子衿——《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子佩——《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子慕——《楚辞》:"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子墨——《文选·扬雄<长杨赋>序》:“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藉翰林以为主人,子墨为客卿以风。”钮琇《觚賸·酒兵》:“其挥毫染翰,淋漓子墨也。” 雨霏——《诗经?国风?邶风?北风》:“北风其喈,雨雪其霏”。 悠然——闲适淡泊。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怡然——安适自在、喜悦。《史记?孔子世家》:“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卓然——陶渊明《饮酒并序》:“青松在乐园,众草没其姿,凝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 。 安然——杜濬《唐港耕人歌》:“倪生昔日有此田,无米纳课犹安然。” 斐然——文彩貌;显著貌。《汉书·礼乐志》:“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朱。”陈康祺《郎潜纪闻》:“周侍郎亮工,文章政绩,斐然可观。 博文——《论语·子罕》:"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博艺——博通艺文。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孔子家语·弟子行》:“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 腾逸——顾璘《国宝新编·陕西按察副使何景明》:“若乃天才腾逸,咳唾成珠,实亦人伦之隽乎! 暄妍——天气暖和,景色明媚。林逋《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嘉卉——美好的花草树木。《诗·小雅·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

嘉树——佳树;美树。《楚辞·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徠服兮。” 嘉月——美好的月份。《九怀·危俊》:“陶嘉月兮总驾,搴玉英兮自脩。” 嘉言——朱熹《朱子全书?学五》:“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嘉言懿行是美善的言行。 - 嘉瑞——祥瑞。《汉书·宣帝纪》:“承天顺地,调序四时,获蒙嘉瑞,赐兹祉福。” 佳音——徐渭《五色鹦鹉》: “侍儿不用抛红豆,自有佳音慰圣慈。”曾几《大雨苗苏,喜而有作》: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梧桐更佳音。 佳期——《楚辞·九歌·湘夫人》:“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佳妍——壮美;壮丽。南朝梁武帝《阊阖篇》:“西汉本佳妍,金马望甘泉” 锦文——织锦,美丽的花纹。《礼记·王制》:“锦文、珠玉成器不粥於市。 锦心——比喻优美的文思。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有奇事,方有奇文,未有命题不佳,而能出其锦心,扬为绣口者也。” 瑾瑜——比喻美德贤才。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今世所覩,怀瑾瑜而握兰桂者,悉耻为之。” 景行——高尚的德行。《诗·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谨言——《礼记·缁衣》:“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於言而慎於行。”《宋史·李穆传》:“质厚忠恪,谨言慎行,所为纯至,无有矫饰。 静嘉——洁净美好。《诗·大雅·既醉》:“其告维何,籩豆静嘉。” @ 静姝——《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静涵——静心涵泳。莫友芝《<巢经巢诗钞>序》:“精研身考,以求此心之安,静涵以天地时物变化之妙,切证诸世态古今升降之故” 俊豪——才智杰出的人。宋叶适《书<龙川集>后》:“僚友一时,志同义合,相与扶立俊

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词曲中的赋比兴,一般来说,诗中赋比兴兼用,词中比兴多于赋,曲中赋比多于兴。以下分别论述。 一、《诗经》中的赋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诗集传》: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二、《诗经》中的比兴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人们常常把比、兴两种表现手法截然分开,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比兴两种表现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诗中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现象来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而至的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这里的兴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诗经〉两首》教材分析

《〈诗经〉两首》教材分析 《关雎》是“周南”的第一首诗,《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抒情意味、意境出现和比兴叠韵,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关雎》描写了一位君子爱上了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像之中,这也许就是“单相思”。总之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你看,虽然为想那位河边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身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身的才气和品德才干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难怪古人用诗歌来教育感化人称之为“诗教”,它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有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有说它是“刺康王晏起”,这实际上是一种封建礼教的涂饰,是一种歪曲。《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和。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突破天堑。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咫尺天涯,漫漫行程,令人无限难过!抒情主人公的左右求索、执著坚定,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涵义有异曲同工之妙。《蒹葭》的主题今

天来看,有着深沉而丰富的多义性。它可能是以描绘的方式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和的美好人生。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和的,爱情、事业、学习生活,在理想神往中更是常有。 《诗经》两首,充溢了细致、隽永的抒情意味,弥散着忧伤的情感。《关雎》从全诗结构和内在脉络上看,分做三章较宜。首章见物起兴,激起主人公的爱情,一片情思,无限向往。次章写他的寤寐不忘,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了追慕之心,姑娘劳作的窈窕身影,使他日思夜想,须臾不能忘怀。绵绵的忧思,两个字“优”“游”,流露出难耐的相思之苦。三章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情到极处必生幻,弹琴奏瑟的热闹局面,让抒情主人公简直陶醉在预想的胜利之中了。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又细微,又止所当止,情感率直、憨厚、真挚、健康。《秦风·蒹葭》已达到纯情的高度,秋水伊人的咏吟,为爱情诗之旷古绝唱。主人公追寻所爱不得,而出现了“宛在水中央”的幻影,所表达的情感是“哀而不伤”。首章的“苍苍”,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的变换,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试想,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萧索的旷

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知多少

标题:《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知多少 摘要:《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其中的比、兴手法随着《诗经》的广泛传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历尽千百年时光的洗礼,被广泛运用于中国传统文学之中,成为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准则。 关键字:《诗经》比兴含义诗经原文分析后继发展 正文: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其中赋、比兴是其中的写作手法。 那么关于比兴手法你知多少呢?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说到:“文弘奥,包韫六义,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记讽。盖随时之义不一,故诗人之志有二也。” 其大意是:《诗经》的内容深广,包含着风、雅、颂、赋、比、兴这“六义”。可是毛公给《诗经》作注,只注明某篇作品是用的“兴”法,难道不是因为通贯全书按照“风”、“雅”、“颂”来分类,而“赋”是直接铺陈手法前后相同,比喻也很明显,只有托物起兴比较隐晦吗?所以“比”,就是比附的意思;“兴”,就是起兴的意思。比附事理的,用贴切的类比方法来说明事物;因物起兴的,依靠含义微隐的事物来寄托情意。因为触物起情,所以起兴的手法得以成立;因为比附事理,所以比喻的手法得以产生。比喻就是怀着蓄积愤懑的感情来斥责,起兴就是用委婉的譬喻来寄托用意的意思。因为大概跟着时间推移情思的不同,所以诗人言志的手法有比喻和起兴这两种区分了。 因而我们可知,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又有西汉毛亨

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作用

经(诗三百)中,开创了赋、比、兴的创作手法,为今后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范例。 一、《诗经》中的赋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诗集传》说: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二、《诗经》中的比兴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人们常常把比、兴两种表现手法截然分开,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比兴两种表现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诗中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现象来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而至的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这里的兴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作为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赋比兴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

分析《诗经》的主要艺术特色

请分析《诗经》的主要艺术特色 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先,诗经的表现手法看,一个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1.赋,是直陈其事。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2.兴,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3.比,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其次,《诗经》中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其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如:《七月》、《氓》、《东山》等,都是以描写细节冗长的著名诗篇。以上都是长篇的作品,但在《诗经》中短小的诗也富有比较丰富的细节。如:《齐风十亩之间》中:"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经》中大部分诗是主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刻画来反映诗人内心的感情,都应了"以我现物,物皆看我之色彩"这句话。再有,《诗经》中基本上均采用四言的形式。但也有一些作品句子长短变化很活,语气很自然。如:《邶风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经》中有许多作品,质备章词句四旋。有的只换几个字,使诗歌赋予音乐感,便于吟咏,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风充良》。 综上所述,《诗经》这部伟大的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因此它的艺术成就具有无比深远的影响。 历来把《诗经》的表现手法,归结为“赋”、“比”、“兴”三类。《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工于描写,勾划出许多生动的细节。

韵文概说诗经楚辞赋

韻文概說:詩經、楚辭、賦
韻文
所謂的韻文,是指有「韻」 「律」的文章,包括詩經、楚辭等書及樂府詩、古體詩、近體詩、 詞、曲等文體。
流變
春秋戰國 (-770) 漢魏六朝 (-206) 隋唐 (589) 宋 (960) 元 (1279)
(
(eQlw 理
)
(
)
(
)
(
)
(
)
詩經重點整理
1. 2. 3.
f–詩'
4. 5.
地區: 句法: 形式: 內容: 特色:
鼎文文理補習班
4
本講義內容為授課講師所有,翻印必究

楚辭重點整理 1. 地區: 2. 句法: 3. 形式: 4. 內容: 5. 特色: 詩經楚辭之比較 書名 詩經 時代 西周初年~東周春秋中葉(約 地域 北方黃河流域 作者 民間作品(多佚名) 篇幅 短 形式 四言、句法整齊 內容 取材自社會生活 用字 疊字、疊句 風格 寫實、樸實、自然 韻文之祖 純文學之祖 地位 最早的詩歌總集 後世列為經部,為十三經之一 四言古詩之代表
eQlw
500~600
1. 2. 3. 4. 5.
楚辭 年) 東周戰國~西漢 南方長河流域 貴族、士大夫 長 以六、七言為主,句法參差 個人情志、幻想 間用兮、些、只等字 浪漫熱情 辭賦體之組 上承詩經,下開漢賦 屈原《離騷》為六才子書之一 後世列為集部之首
1. 2. 3. 4.
f–'
鼎文文理補習班
5
本講義內容為授課講師所有,翻印必究

诗经中赋比兴的赏析

诗经中赋比兴的赏析 导读:《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艺术手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赋比兴,对基础知识做一个了解: 第一我们来说说什么是"兴"?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兴”也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那么“比”呢?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最后,来说说赋 “赋”:“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秦风·无衣》就是一首赋体诗。诗歌句式大同小异,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诗意层进中表现战士崇高的内心世界。

扩展阅读:诗歌中的虚与实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虚与实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具体 诗歌中衬托(正衬和反衬)手法 诗歌中衬托 ( 正衬和反衬 ) 手法“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诗经中赋比兴的赏析】 1.诗经中诗句赏析 2.诗经《桑中》的赏析 3.诗经中《七月》的赏析 4.从蒹葭看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5.采薇中的赋比兴 6.诗经中名句集锦 7.从诗经中给女孩取名 8.《诗经》中女性形象

诗经中最最有名的诗

《诗经》中最最有名的诗 1.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扬扬,可以乐饥。《诗经·陈风·衡门》 译:陈国城门的下方,游玩休息很理想;泌丘泉水淌啊淌,清流也可充饥肠。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译: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文静美丽的好姑娘,让我时刻放心上。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在那河的那一旁。 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5.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了解我的人,能说出我心中忧愁;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有什么要求。高远的苍天啊,这(了解我的)人是谁 7.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译:风雨天气阴又冷,雄鸡喔喔报五更。丈夫已经归家来,我心哪能不安宁 8.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你的衣领色青青,我心惦记总不停。 9.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美君子文采风流,似象牙经过切磋,如美玉经过琢磨。 10.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国风·卫风·木瓜》译:送我一只大木瓜,我以美玉来报答。不仅仅是为报答,表示永远爱着她。(注:风诗中,男女定情后,男多以美玉赠女。) 11.死生契阔(qì kuò),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译: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12.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译:月亮出来亮皎皎,月下美人更俊俏。 13.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译:大老鼠啊大老鼠,别再吃我种的黍。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的新乐土。(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 14.式微式微,胡不归!《诗经·国风·邶风·式微》 译:天渐渐黑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15.交交黄鸟,止于桑。《诗经·国风·秦风·黄鸟》 译:黄雀叽叽,飞来桑树上。 16.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17.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诗经·国风·唐风·绸缪》 译:把柴草捆得更紧些吧,那三星高高的挂在天上。今天是个什么样的日子呀让我看见如此好的人呀。你呀你呀,你这样的好,让我该怎么办呀

话说《诗经》之“风”(高中阅读)

话说《诗经》之“风” ①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②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 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来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④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

诗经楚辞,汉赋有关内容.

诗经楚辞,汉赋有关内容.txt19“明”可理解成两个月亮坐在天空,相互关怀,相互照亮,缺一不可,那源源不断的光芒是连接彼此的纽带和桥梁!人间的长旅充满了多少凄冷孤苦,没有朋友的人是生活的黑暗中的人,没有朋友的人是真正的孤儿。 诗经国风·周南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楚辞九歌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曼曼。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啾啾兮又夜鸣。 汉赋风赋 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 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 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 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 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 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 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王曰:“夫风,安生始哉?”宋玉对曰:“夫 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 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 淜滂,激飓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 伐木,梢杀林莽。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

诗经中赋比兴的赏析

诗经中赋比兴的赏析 《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艺术手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赋比兴,对基础知识做一个了解: 第一我们来说说什么是"兴"?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兴”也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那么“比”呢?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最后,来说说赋 “赋”:“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秦风·无衣》就是一首赋体诗。诗歌句式大同小异,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诗意层进中表现战士崇高的内心世界。 扩展阅读:诗歌中的虚与实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虚与实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具体 诗歌中衬托(正衬和反衬)手法 诗歌中衬托 ( 正衬和反衬 ) 手法“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国《诗经》研究之现状

我国《诗经》研究之现状 杨淑珍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包头,014035 摘要:先秦时期是《诗经》研究的滥觞期,孔子是我国诗学研究的开山之祖。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对《诗经》的文学、史料价值及社会功能都作了深入研究,取得丰硕成果。20世纪初至八十年代以来,诗学研究不断继续和发展。 关键词:诗经研究现状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诗经》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经历两千多年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对我国两千年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广的影响,同时很有文学和史料价值。正因为这样,我国古今学者都对《诗经》进行了研究。 一、古代研究 先秦时期是《诗经》研究的滥觞期。《尚书·舜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庄子·天下》云:“《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它们都注意到了《诗》能抒发心志的文学特点。《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关于“季札观乐”的记载,则是诗乐评论的先声。“从现存的古代文献典籍考察,真正开始研究和评论《诗三百篇》的,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人,诗学研究的开山之祖” ①孔子提出的“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篇》)强调了《诗》的伦理道德的政治功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论语·为政》)则关注到了《诗》作为文学作品特有的情感色彩。“兴、观、群、怨”,既有其文学社会教化作用的一面,也有文学艺术审美功用的一面。荀子把《诗》列为“五经”之一并提出的宗经、征圣、明道说,对后世“文以明道”、“文以载道”的文学理论的形成有导夫先路之功。 汉代是《诗经》研究的鼎盛时期之一。按照传统的说法,汉代传《诗》的有四家:鲁、齐、韩、毛。鲁、齐、韩三家属今文,毛为古文。此四家都解释《诗经》,但所解往往不同,同源异流,各自为说。《毛诗序》抛开了《诗经》的音乐功能,而着重强调它的政治内容和伦理教化的作用,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近乎纲领性的诗论。郑玄是汉代最后一位集大成的经学大师。郑玄的《诗》学著作主要是《郑笺》和《毛诗谱》。《郑笺》详明而系统地对“兴”意作了全新的阐释,从根本上把握住了《诗经》的文学特质,点明了诗的象征主义特征及文学意味,这是《郑笺》对《毛诗》的突出贡献。②《毛诗谱》进一步发挥了《毛诗序》中的“《风》、《雅》正变”和美刺说,将“以史说诗”思想的系统体系正式建立了起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经》研究在经学的道路上继续。三国时期的诗经学名家王肃,作《毛诗义驳》、《毛诗奏事》、《毛诗问难》攻击郑玄,从而引起整个魏晋时期诗经学的郑学和王学之争,并涌现出大量的成果。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独立自觉的时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空前发展。诸多文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对《诗经》进行模仿和引用。如曹操《短歌行》引用了《郑风·子衿》和《小雅·鹿鸣》中的诗句。这一时期人们普遍认识到后世文学创作与《诗经》之间的传承关系,认识到了《诗经》是后世诗赋创作的源头。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不仅认为诗、赋、颂、铭、箴、诔、碑等文体源自《诗经》,还以《诗经》中诗句为例,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它的含义据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即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即臂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为了引起下文。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它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242年间的大事,作者重在考察国家政事的成败得失,总结兴亡治乱的历史教训,反映出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鲜明思想倾向性。《春秋》记事简约,平实,一字之中往往寓褒贬,别善恶,这就是为人乐道的“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以建安为中心的汉末魏初这一时期,文坛上出现了以三曹父子,“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为代表的作家群体,其创作具有统一的文学特征。有相同的创作题材:汉末的动乱,社会的灾难,人民的痛苦;有相同的创作原则:《诗经》与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有相同的情感意志:悲时忧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相近的风格:慷慨悲凉。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稳定地位。这种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开一代诗风,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骈文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体,是散文逐渐俪化的产物。它脱胎于汉赋,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其特点是讲对偶,讲文采,讲用典,后来又虽上讲平仄,讲声律。句式整齐,多用四六句式,又称“四六文”。 “上官体”是出现在初唐时期的一种诗歌体裁,因诗人上官仪大量创作这类诗歌而得名。其特点是继承南朝形式主义诗风,风格上以“绮错婉媚为本”。 古文运动是发生在唐德守贞 元到宪宗元和(公元785年— —820年)这二三十年间的一 次文体革命。由韩愈、柳宗元 共同倡导。古文运动的指导思 想是文以载道,也就是要求用 散文阐明儒道的基本宗旨,摆 脱骈偶体裁的束缚,让形式为 内容服务。由于参加的人数 多、目标明确,既有理论指导, 又有创作实践,在当时形成了 规模较大的文学思潮,使古文 运动对骈文取得了压倒的优 势,对后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 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 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主要发起 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 沈雁冰、叶绍钧等12人,会 员170人左右。主要文学刊物 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等。主要文学观念是主张文学 “为人生”,认为“文学应该 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 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问 题。”在创作方法上,倾向于 现实主义。其成员创作多取材 于人生和社会问题,注重暴露 社会黑暗,表现灰色人生,其 “问题小说”在当时曾产生广 泛影响。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 有“异军突起”之称。主要成 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 张资平等,当时都是留日学 生。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 《创造周报》、《创造日》、《创 造月刊》等,在文艺思想上倾 向于浪漫主义。在创作上有以 郭沫若为代表的诗歌和以郁 达夫为代表的“身边小说”。 创造社曾在当时青年中引起 强烈反响,和文学研究会一起 成为当时双峰并峙的两大新 文学社团。1925年后,创造 社转而宣传革命文学,1929 年被国民党查封。 1923年,新月社成立。其成 员以诗歌创作见长,倡导新格 律诗的创作。闻一多由此提出 诗歌“三美”的主张,即音乐 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以此为基础,闻一多、徐志摩、 朱湘等以《晨报副刊》的《诗 镌》为阵地进行新格律诗的创 作,为中国现代早期的诗歌发 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作者 都是新月社成员,故被称为 “新月诗派”。 所谓“伤痕小说”,顾名思义, 就是以揭露由“四人帮”的反 动统治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 伤痛和不幸为主要内容的小 说,它得名于卢新华的小说 《伤痕》。由于这类小说作者 大都讲述一些有切肤之痛的 悲惨往事,所以作品往往情感 大于理智,缺少缜密的构思和 理性的挖掘,艺术表现上容易 流于粗糙浅白。 反思小说,与伤痕小说重在展 示“伤痕”不同,它着重于“反 思”:为什么会发生十年“文 化大革命”这样的社会悲剧? 历史的教训是什么?今后的 路应该怎样走?从总体上说, 反思小说理性大于情感,某些 思考往往力透纸背,在艺术表 现上较伤痕小说进一步。 所谓“精神胜利法”,是指在 一定的物质条件下,遭受压迫 与不幸的人在头脑中产生的 解脱的幻想。处于屈辱地位而 又无法摆脱的人在凌辱与不 幸面前,用虚构的胜利,掩盖 现实的失败,从而减轻痛苦, 忘记痛苦,甚至营造出转败为 胜的“精神有利”的自慰结局。 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中叶在 西班牙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 样式。它是一种以流浪汉为主 人公的自述体小说。主人公多 是无业游民,依靠个人的机智 谋生,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抗议 社会不公。这类小说通过主人 公四处漂泊,经见各种世事, 接触各阶层人物,对现实进行 揭露和讽刺,代表作是无名氏 的《小癞子》。流浪汉小说的 主人公浪迹天涯的结构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