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答谢中书书阅读题

答谢中书书阅读题

答谢中书书阅读题
答谢中书书阅读题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一)翻译全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译文: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段意:第一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概述从古至今的山水美景人人皆爱。总领全文,点明中心。

第二层:"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详细叙述了山川之美的具体内容。

第三层:"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二)、语音。颓(tuí)与(yù)歇(xiē)

(三)词语解释。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五颜六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季都有。四时:四季。俱:都。备:有。

3、晓物将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

4、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颓:坠落。

5、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6、实是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

7、自康乐以来: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康乐:指南朝时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8、未复能有与其奇者: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奇:指奇山异水。(四)翻译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早晨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5、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欣赏这奇美的山水。

(五)回答问题:

1、这篇短文文题的意思是?

答:作者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书,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

2、统领全文的语句是?

答: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本文点明中心的是哪一个字?写了哪几种美?

答:本文点明中心的是“美”字,共写了山水映衬之美、色彩搭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4、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写山水映衬之美的语句是?

答:写山水映衬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6、写色彩搭配之美的语句是?

答:写色彩搭配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7、写晨昏变化之美的词句是?

答:晓物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8、本文写景层次分明,是从哪些角度写景?

答:先写仰视之景““高峰入云”再写俯视之景“清流见底”,又写平视、远视之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9、这篇短文所写的美景可用文中的一个短语来概括?

答:欲界之仙都。

10、作者是怎样将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由动入静来写一日美景变化的句子是?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1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答: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13、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4、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1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1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17、《答谢中书书》写出作者什么样的的思想感情?

答: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18、赏析“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和“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

答:“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19、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地表达清高的句子是?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20、短文采用的是什么结构形式?

答:总分总。

21、《答谢中书书》结尾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答:康乐指谢灵运;文章结尾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川之美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未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含有与古今之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2、本文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封信,问什么文中却极力描绘山水之美?

答:因为当时时局动荡,矛盾尖锐,文人只想遁迹山林,从大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在书信中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23、《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具体谈谈本文写景的妙处?

答:(从写景视角的变换,动静变化,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运用,抓住景物特点描写,已景传情等方面谈)本文写景,先仰视“高峰入云”,后俯视“清流见底”再平视石壁。把握了景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传达出作者与自然有机融合的愉悦,体现了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24、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

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

⑤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

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⑦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

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整理)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16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④罴(pí):棕熊。 5.解释加点词。(4分) (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 (3)与其奇者()(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分) (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3分) 7.回答问题。(6分) ①《答谢中书书》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钴鉧潭西小丘记》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2分) ②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答谢中书书课内外比较阅读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7—9题(12分)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tiáo)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gāo),麦陇朝雊(gòu),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节选)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负势竞上()(2)鸢飞戾天者() (3)白鸥矫翼()(4)倘能从我游乎()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然是中有深趣矣! 9. 同为书信,【甲】【乙】两文写作目的有何不同?(4分) 《答谢中书书》与《小石潭记》比较阅读

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27短文两篇(1) (三)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18—20题。(10分)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呜;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l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四时俱备四时:②晓雾将歇歇: ③夕日欲颓颓:④与其奇者与: 19、把下面的文字翻泽成现代汉语。(2分) ①五色交辉译文: ②沉鳞竞跃译文: 20、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两种视角,写,用笔洗练,境界清新。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感慨,赞叹山水之美,传达出自己的志趣,将在山水之中流露于笔端。 答案:18.①四季。②休息。这里指散尽。③坠落。④参与,这里指欣赏。(4分,一词1分) 19.①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②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2分,一句1分)20.①仰观俯察山之高、水之净。②归隐林泉、与自然相融合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4分,一空1分) 27短文两篇(2) 阅读古文《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苏轼与张怀民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解: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zhé)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解释划线的字词。 1)念无与为乐者步于中庭。()() 3)盖竹柏影也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试题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②月色入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9、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 10、B(2分) 11、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12、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闲、仙(1分,每对一处给0.5分) 以上共8分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案:19.B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20. ⑴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⑵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评分标准:4分。每小题2分。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2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评分标准:2分。只要答对其中两处,即可得满分。若多答“千百成峰”,不扣分;多答其他短语,扣分。22. 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开放探究 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27课 一、为下列字注音 颓()鳞()遂()荇

《答谢中书书》课内外比较阅读(学生)

《答谢中书书》课内外比较阅读 一、《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1. 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⑤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⑥怀民亦未寝.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相与步于中庭。 4.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③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④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二、《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练习

答谢中书书期末复习题

《答谢中书书》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1.)交辉:(2).歇: (3).沉鳞:(4).与: (5)四时:(6)颓: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五色交辉 4、《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__________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字点明了全文中心。 5、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按要求默写: (1)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2).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3)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4)全文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7.“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1.)交辉:(2).歇: (3).沉鳞:(4).与: (5)四时:(6)颓: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五色交辉 4、《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__________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字点明了全文中心。 5、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按要求默写: (1)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2).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3)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4)全文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7.“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一、教材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自主学习,朗读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合作探究,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 两岸石壁,五色():晓雾将(): ()竞跃:未复有能()其奇者: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四时俱备()②晓雾将歇()③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⑤念无与为乐者()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解释下列各组一词多义现象 (1)欲:夕日欲颓()(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实是欲界之仙都()念无与为乐者() 欲穷其林()相与步中庭() 4、文学常识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通明,号。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 5、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7.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实是欲界之仙都。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课文理解题。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 3、文中的静景是:,文中的动景是: 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 6、“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7、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8、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9、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10、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11、“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子瞻,号,是 朝的家。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填空:

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6-9题。(16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①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②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③,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①嚣嚣:喧哗,吵闹。这里指沸沸扬扬。②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③不售:不中。 6.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四时俱备俱( ) ②夕日欲颓颓 ( ) ③或好作诗古文或( ) ④恐因愤激之久恐 ( )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B.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C.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D.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9.所谓“见字如面”,就是“读这封信的内容就像是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甲、乙两封书信“说话”的内容及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析。(5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15. 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实是欲界之仙都然是中有深趣也 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年与时驰 C. 复与疏钟相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倘能从我游乎一狼仍从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课堂教学实录 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 师:老师要请大家来欣赏美丽的风景。(出示风景图),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 生:山,水,树…… 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 生1:翠绿的树,清澈的水。 生2:树很绿,水很清,很有大自然的气息。 生3:水清澈如镜。 师:说得好,老师觉得如果能多运用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描绘得更具体些,那就更好了。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明水秀,绿树成荫。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 生:“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又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 生:“青山郭外斜” 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生:“中书”是一个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征。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哦,这位同学认为最后一个“书”是指信,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以及他当时写作的背景,看看这位同学的解释对不对。(出示课件) 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师生互动,把握朗读音准和节奏。 师:刚才我们说,这篇文章被称为:“清丽的山水画,流动的山水诗”,到底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一首什么样的诗呢?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了解文章的内容了。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试读这篇短文,一边读一边找出你觉得难读或者不会读的字词。(生:朗读课文。)师:大家觉得哪个字读不好啊? 生:“颓”、“与” 师:那么,下面老师来为大家范读一次,大家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注意听短文里字词的正确发音,其次是要注意听老师在朗读时的节奏是怎么把握的,好吗? 生:好。 师:(配乐范读)

《答谢中书书》复习题

《答谢中书书》复习题(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 1.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 两岸石壁,五色():________________ 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 ()竞跃:________________ 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四时俱备()②晓雾将歇()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⑤念无与为乐者: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解释下列各组一词多义现象 (1)、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欲穷其林(想要)(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 相与步中庭(连词)选贤与能(通“举”,推荐,选拔)4.文学常识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陶弘景______,字通明,号___华阳隐居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信 _____。 5.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对偶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对偶,借代 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7.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早晨的雾气即将消散,猿猴和鸟的叫声杂乱无章。 (3)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在是人间天堂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谢中书书》[附答案]

【一】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补充:[去月]上月。 1. 解词 (1)晓雾将歇 (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仆去月谢病 (4) 岂徒语哉 2.翻译 (1)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4.对划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二】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 ( )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附答案】 【一】1.辞官。只。2.略 3.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或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4.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怀,超凡的气度。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

《答谢中书书》《钴鉧潭西小丘记》中考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只是分享

《答谢中书书》《钴鉧潭西小丘记》中考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16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④罴(pí):棕熊。 5.解释加点词。(4分) (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 () (3)与其奇者()(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分) (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3分) 7.回答问题。(6分)

①《答谢中书书》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钴鉧潭西小丘记》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2分) ②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16分) 5.(4分)(1)交相辉映(2)四季(3)参与,这里指欣赏(4)向西北,朝西北 6.(6分) (1)(3分)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2)(3分)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树木。 7.(6分)(1)异奇状 (2)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题含答案

短文两篇跟踪检测 (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3.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 _ ”。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答案: 1.(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2.(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3.(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月色(月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答谢中书书》与《三峡》比较阅读。 4.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 5.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答案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 5·《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1分) 《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分) 三、) 阅读《短文两篇》 6.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7简答

《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 徐闻二中杨光新 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我们的重视。而八年级是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从教材的编排上来看,八年级的文言文与七年级的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七年级的文言文篇目是分散在各个单元中,每单元一篇;八年级则是单独编排,五篇文言文为一个单元,每册各两个单元。课文篇数增加了近一倍,难度也相应地提高了很多,八年级才是文言文教学真正的启蒙阶段。 《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之一。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把千古传诵的名篇肢解成由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子等组合起来的呆板篇章。一堂课下来,老师讲个不停,学生记个不停。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无趣。部分学生甚至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排斥的心理。 本课教学,我力求从传统的程式化框架中跳出来围绕一个“美”字进行教学——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自主译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品析表达,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拓展提升,引导学生表达心中之美。这些做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但不足之处更多。

文章比较短,理解难度不大。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七年级学习文言文的经验,部分同学已经养成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习惯,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知道朗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懂得圈划重点语句,也学会了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等等。因此,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尝试“四读”教学。 一、有“读”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的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本课语言简练,画中有诗,非常适合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读出情味儿,从而体味古人的情感。 二、品析语句不够味 古文教学中我一直本着“诵读,通大意——品读,感语言——悟读,理文理”的原则进行。在诵读的基础上悟读,美读。文中的“高峰入云”的“入”、“猿鸟乱鸣”的“乱”、“沉鳞竞跃”的“竞”……都是极富表现力的词语,如果能让同学们赏析、体会这些词语的美妙,我想读起来肯定是另一番效果。没能赏析语言美,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的遗憾! 三、课堂教学不放开 课堂的确够“实”,字词落实到位,文章内容把握较好;课堂也的确够“活”,一篇美文在自由快活的氛围中学完了,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是我搜集资料,包括作者的生平简介,写作背景等;是我在总结方法,包括文章写景的方法,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然后相对机械的传给学生。尽管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偷懒造成的,比如很少有学生主动的预习课文,就

(一)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27 《短文两篇》比较阅读训练 (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4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__________”的语句中。 (二)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但.少闲人() 沉鳞竞跃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 ..寻张怀民()() 二.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 清:清流见底()回清倒影()水尤清冽()其境过清() 寻:寻张怀民()寻向所志()寻病终() 念:念无与为乐者()念鬼() 三、句子翻译: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译:。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②俱备。译:。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 四、默写填空。 1、文中写早晚“山川之美”将视觉与听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出生命的气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内容理解。 1、《答谢中书书》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文紧扣“_____”字展开描写,传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志趣。 2、《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________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心境。 3、从思想感情上看,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但作者的心绪不同。《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堪称隐居的“_____”人;《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贬的“_____”人.(均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三)《三峡》与《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或.王命急宣()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哀转久绝.() (4)四时俱.备()(5)沿溯.阻绝() (6)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 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1)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文: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文: 5.从观察景物的角度看,《三峡》和《答谢中书书》两文中的画线句有哪些相同之处?两文在写景状物时,都致力于描给“水”,请问:两文中的“水”分别有哪些特点?(2分) 6.两文所表现的思想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四)《三峡》与《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略无阙.处()(2) 夕日欲颓.()(3) 属.引凄异()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现在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学习要点 【一】重点 1.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 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难点 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整体感知 【一】理解文题 〝答谢中书书〞即作者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答〞是回复的意思,〝书〞即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二】结构梳理 1. 说说课文分几层,概括各层的意思。 一层:〔1句〕概述山川之美的无穷魅力。 二层:〔2-6句〕具体描绘〝四时〞〝晨昏〞的山川之美。 三层:〔7句〕总体评价,侧面衬托山川之美。 2. 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 总——分——总 3. 文章的主题。 本文以清峻的笔调描绘了秀美的山川,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三】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文学

家,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对本草学贡献尤大,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陶隐居集?等。 课文解析 【一】分析课文,疏通文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 重点词语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②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时:季节。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歇:消散。 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⑤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之:的。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复:再。与〔yù〕: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2. 重要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答谢中书书》问题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问题案及答案 班级姓名座号 【课标要求】 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采取合作讨论和问题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并默写课文;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2.难点: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作者简介】 陶弘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自主学习】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考查课本注释除外的实词虚词) 猿鸟乱鸣(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自康乐以来(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 ) ( )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 3.学生疑惑。 (1) (2) 【问题探究】 1.学生翻译存在哪些不准确的地方?(四人小组讨论,教师补充) 2.全文可分三部分,请分段落并写出大意。 3.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用课文原句回答) 4.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用课文原句回答) 5.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用课文原句回答) 6.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从四个方面) 7.“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完整版)答谢中书书练习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 1、解释下列词语 (1)交辉:(2)四时:(3)歇:(4)夕日:(5)颓:(6)沉鳞:(7)欲界:(8)仙都:(9)奇:(10)与:2、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 (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重点问题: ⑴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⑵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⑶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⑷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⑸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的? 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 的? 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

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8)“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 (9)“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10)《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字点明了全文中心。 教师版参考答案: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1)五色交辉。青林翠竹,(2)四时俱备。晓雾将(3)歇,猿鸟乱鸣;(4)夕日欲(5)颓,(6)沉鳞竞跃。实是(7)欲界之(8)仙都。自(9)康乐以来,未复有能(10)与其(11)奇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夕阳。 (5)颓:坠落。 (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7)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指人间。 (8)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9)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10)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11)奇:指奇山异水。 2、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