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左归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5例_杨力强

左归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5例_杨力强

左归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5例_杨力强
左归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5例_杨力强

左归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

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5例

杨力强

1黄彬2潘爱萍2

11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01)21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提要:目的:观察左归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133%,对照组总有效率82122%,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101)。观察组能显著改善经颅多普勒的各项指标(VA、BA、PCA)及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血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全血还原粘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101或0105)。结论:左归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中医药疗法左归饮半夏白术天麻汤

椎基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临床中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以阵发性眩晕为主要特征。笔者于2000年至2002年运用左归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了本病患者45例,并与用西药西比灵及阿司匹林治疗患者进行了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1一般资料将90例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45例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6123?9172岁;平均病程5116?2198年;有血管痉挛者30例,脑动脉硬化症26例,颈椎病8例,高血压病6例,高脂血症15例。对照组4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57141?10122岁;平均病程4187?3103年;有血管痉挛者28例,脑动脉硬化症27例,颈椎病10例,高血压病9例,高脂血症11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P均>0105)。

112诊断标准参照5临床神经病学6[1]中有关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1年龄40岁以上;o符合脑血管病发病规律,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常呈反复发作;?发作性、体位性眩晕,常伴视觉症状及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体征:眼震、共济失调等;?颈椎X线片或颈椎CT示颈椎肥大性改变或椎间孔变窄,经颅多普勒(T CD)示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眩晕,如脑肿瘤、脑出血、美尼尔氏病等。

2治疗及观察方法

观察组:服用左归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白术30g,菟丝子25g,淮山20g,熟地、白芍、茯神各15g、山茱萸、枸杞、蒙花、天麻、法半夏、陈皮、丹皮、神曲各10g,川芎6g,葛根415g。随证加减:瘀阻脑络加桃仁、红花,肝阳上亢者加钩藤、石决明,痰浊中阻者加石菖蒲、制南星,气血不足者加党参、黄芪。每日1剂,常规水煎,早晚分服。

对照组:口服西比灵10mg,每日1次,睡前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75mg,每日1次。

两组均3周为1疗程,1疗程后比较疗效。观察期间所有患者均停用一切影响本观察的治疗药物及手段。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眩晕改善情况,并检测治疗前后椎基动脉(VA)、基底动脉(BA)及大脑后动脉(PCA)的血流量变化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血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全血还原粘度的变化。

3疗效观察

31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5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2]中眩晕的疗效标准制定: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及T CD、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好转:症状、体征减轻,T CD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312治疗结果两组的疗效及有关检查的改变情况见表1 ~3。

表1两组的疗效比较(例)

组别n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45291339313%

对照组45122588212%注:两组比较,经Ridi t分析,U=3132,P<0101

由表1可知,观察组在治疗VBI的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P<0101)。

四川中医2003年第21卷第9期34Jour nal of Sichuan of T radit ional Chinese M edicine V ol.21,No.9,2003

表2两组T CD检查的疗效比较(x?s,cm/s)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前后差值

VA 观察组453316?5184913?619

x x

1517?318

x x 对照组453411?5114712?615

x x

1311?312

B A 观察组454115?6145314?712

x x

1119?311

x x 对照组454117?6195213?718

x x

1016?216

PCA

观察组454012?7115813?1013

x x

1811?313

x

对照组454119?8145614?919

x x

1415?415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x x表示P<0101;与对照组前后差值比较,

x表示P<0105,x x表示P<0101

由表2可知,两组均能明显改善V A、BA及PCA的指

标(P<0101),且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101或

0105)。

表3两组血液流变学的疗效比较(x?S)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前后差值红细胞压积(%)

观察组450165?01110142?0106x0123?0104x x

对照组450161?01080149?0105x0112?0103全血粘度(mpa.s)

观察组4515127?41218183?3162x x6144?2114x x

对照组4515189?317212184?4196x x3105?1185血浆粘度(mpa.s)

观察组452133?01581138?0141x0195?0132x x

对照组452114?01511182?0143x x0132?0127全血还原粘度

观察组4512149?51367163?3189x4186?211x x

对照组4512183?515410184?41421119?110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x表示P<0105,x x表示P<0101,其余为P>0105;与对照组前后差值比较,x x表示P<0101

由表3可知,除对照组全血还原粘度外,两组其余血

液流变学的相关指标均有改善(P<0101或0105),且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101)。

4讨论

随着社会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断增加,V BI 的发病率亦逐年提高。该病主要的病理基础是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由于椎动脉易发生粥样硬化,管腔变窄,使血流量逐渐减少,加之颈椎易发生退行性变和骨赘形成,常导致椎间孔变窄,在屈颈或突然转头时易出现供血不足导致眩晕发作。V BI往往伴有血液粘滞度增高[3],故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滞度对治疗本病有重要意义。

祖国医学认为: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属中医/眩晕0病范畴,/风、痰、虚、瘀0为其主要病因病机。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本病患者辨证多见本虚标实之特征,本虚为肾精不足,标实为痰瘀阻络。肾精不足,不能上承于脑,则脑脉失养,5内经6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晕,目无所视,懈怠安卧。0痰瘀阻络,则脉运不通,挟风上干,蒙闭清阳,故见眩晕发作。有鉴于此,笔者提出治疗本病宜补肾健脾,活血通脉,化痰熄风,方用左归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左归饮加减以补益肾阴,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以补脾祛湿,化痰熄风,方中重用菟丝子益肝肾,强腰膝,健筋骨;白术益气健脾而祛湿杜生痰之源,两药共为主药。再配伍熟地滋肾益精以填真阴,淮山、茯神助白术健脾祛湿杜生痰之源;山茱萸、枸杞子助菟丝子滋养肝肾。李杲在5脾胃论6中说:/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0故方中配伍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而止头眩。两药合用,为治风痰眩晕之要药。白芍、丹皮、川芎养血活血;蒙花味甘而性寒,能清热养肝而明目;脾虚多食滞,故配伍神曲消食健脾以助祛湿;葛根解肌升阳,引药直达病所。方中药物针对本病的主要病机,其中菟丝子、山茱萸、枸杞、熟地、白芍、白术等针对/虚0,淮山、茯神、神曲、法夏等针对/痰0,天麻针对/风0,川芎、丹皮、陈皮、葛根等针对/瘀0。诸药合用,补肾健脾,活血通脉,化痰熄风而止眩晕,标本兼顾,达到治疗效果。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天麻可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提高机体耐缺血缺氧能力[4]。法半夏对呕吐中枢有抑制作用;白术降血糖、抗血凝,延长凝血酶原及凝血时间[5]。川芎嗪能扩张脑血管,降低血粘滞度,改善血流变性[6]。本次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血流速度增快、血液粘稠度降低,提示本方药治疗VBl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黄如训,梁秀龄1临床神经病学[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55~15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1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994:23

[3]Kaw amoto A,Shimada K,M atsubayashi K,et al.Factors as sociated w ith silent multiple lacunar lesions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 n asymptomatic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1991,18(9):605

2003年第21卷第9期四川中医

Vol.21,No.9,2003Jour nal of Sichuan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35

[4]任世兰,于龙顺,赵国举1天麻对血管阻力和耐缺血缺氧能力的影响1中草药,1992,23(6):302

[5]蒋天佑1白术的研究进展1中医药研究,1991,(5):59

[6]殷立新,张立辉,地瑞清1川芎嗪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进展1中医药信息,1998,(3):23

(收稿日期2003-05-07)

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基底动脉

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谭文澜陆晖张永全

广西中医学院瑞康医院神经内科(广西南宁530011)

提要:目的:观察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对痰浊上蒙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治疗组57例采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对照组53例用眩晕停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和经颅多普勒(TCD)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收缩期最大流速(VS)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2%,对照组为731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105);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的改善和经颅多普勒(TCD)LVA、RVA、BA收缩期最大流速(VS)的增加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105或P<0101)。结论: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上蒙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痰浊上蒙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血液流变学TCD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而痰浊上蒙型患者常病程缠绵,反复发作,难以治愈。我科自2001年1月~2002年12月采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该病患者57例,并与西药治疗的53例作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1一般资料110例患者均为我科门诊和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7例,其中男29例,女28例;年龄48~68岁,平均63岁。对照组53例,其中男25例,女28例;年龄46~69岁,平均64岁。

112诊断标准按照5实用神经病学6[1]第2版之5椎-基底动脉循环障碍6标准:(1)年龄40岁以上;(2)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3)有脑动脉硬化,或颈椎病史;(4)发作性、体位性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视物不清、复视,或突感上肢麻痛、持物不稳;(5)体征:眼震、共济失调、转颈试验阳性;

(6)颈椎X线片或CT示颈椎肥大性改变或椎间孔狭窄,经颅多普勒(T 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7)排除其它疾病所致眩晕。痰浊上蒙型诊断标准按5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2]之眩晕辨证分型标准。2治疗及观察方法

211治疗方法治疗组予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10g,橘红8g,茯苓15g,甘草6g,白术10g,天麻10g,大枣10g,丹参12g,红花10g)水煎服,每日1剂;对照组予眩晕停50mg/次,3次/日。两组其它用药基本相同,均连服15日后进行疗效评定。

212观察项目(1)临床疗效;(2)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左椎动脉(L 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收缩期最大流速(VS)的变化情况。

3治疗结果

311疗效评定标准按5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2]中眩晕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痊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变。312治疗结果

31211两组临床疗效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1例(%)2

组别例数痊愈好转未愈总有效

治疗组5722(3816)30(5216)5(818)52(9112)

对照组5313(2415)26(4911)14(2614)39(7316)

四川中医2003年第21卷第9期36Jour nal of Sichuan of T radit ional Chinese M edicine V ol.21,No.9,2003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顽固性便秘55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fe6079708.html,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顽固性便秘55例 作者:谢富明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7年第01期 【摘要】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顽固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顽固性便秘属于脾虚气弱型的患者55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其疗效。结果:55例患者中,48例临床痊愈,4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8%。结论: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脾虚气弱型顽固性便秘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顽固性便秘;补中益气汤;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63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2-0101-01 Abstract: Keywords: 顽固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长期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或粪便干结坚硬。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生活方式的变化、不良的排便习惯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便秘的发病率日益增高,逐渐成为常见的肠道疾病之一,且其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1-3]。笔者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本病取到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55例患者均为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的门诊病人,其中男性16例,女性39例;年龄21~72岁;发病时间4个月至25年。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诊断标准:①排便间隔时间>3d,持续时间>1个月,并经中西药反复针对性治疗;②大便干结;③排便费力、难解,数日才有便 意或无便意;④中医辨证证型符合脾虚气弱的主要症状:大便干结如栗,临厕无力努挣,挣则汗出气短,面色晄白,神疲气怯。舌淡,苔薄白,脉弱。⑤西医检查排除胃肠道或腹腔器质性病变致压迫、梗阻性疾病。 13治疗方法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基本方药物组成:黄芪30~50g,党参15g,当归20g,生白术20~30g,陈皮9g,柴胡9g,升麻6g,枳实9g,火麻仁15~30g,炙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日1剂,煎2次,煎液混合分早、中、晚3次口服。加减:大便1日1次正常后或用1周后,减少火麻仁的剂量或不用;脘腹胀满气滞者加香附9g,厚朴9;有腹痛者加生大黄6g(后下);舌苔腻兼湿者加苍术12g,藿香9g;舌红少苔兼阴虚者加黄连9g,玄

桂枝茯苓丸概述

桂枝茯苓丸的临床应用概述 039011129 摘要:桂枝茯苓丸方源自汉·张仲景《金匾要略·妇人妊娠病》,由桂枝、茯苓、牡丹、桃仁、芍药各等分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之功效。该方在原书中用于治疗妇科经、带、胎、产、杂等血瘀诸症,是治疗妇科癥瘕的经典方剂。如今其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凡病机与瘀血阻滞、寒湿(痰)凝滞有关的病证,都可用本方化裁治疗,不但用于治疗妇科疾病,还用于内科、外科、男科等各科疾病。现总结近5年相关文献,将桂枝茯苓丸的临床应用概述如下。 关键词:桂枝茯苓丸;临床应用 1.妇科 1.1子宫肌瘤 于文芳、韩克【1】采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子宫肌瘤(肌瘤直径在3cm以下)35例。基本方组成:桂枝、茯苓、桃仁、牡丹皮、赤芍、昆布各10g、甘草3g。随证化裁:气虚加党参20g、黄芪20g、升麻5g;血虚加首乌20g、鸡血藤20g、全当归10g;血瘀甚者加三棱10g、莪术10g;虚寒加当归10g、川芎10g、艾叶6g;肝肾不足腰痛者加女贞子10g、杜仲10g、牛膝10g、阳起石15g(先煎);月经量多加阿胶(烊化)15g、地榆10g、棕榈炭10g、生熟地(各)15g;肝郁胸闷不舒者加柴胡10g、郁金10g;形体肥胖者加半夏15g、苍术5g;腹痛者加乳香3g、没药3g。用法:上药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1剂,经期停服。连服3个月为1疗程,最多治疗6个疗程。治疗结果:35例中,痊愈6例,显效23例,有效2例,无效4例(肌瘤直径增长至4cm以上者,治疗3个月后转为手术治疗,总有效率82.9%。李文【2】临床选取有增长趋势的寒凝血瘀型子宫肌瘤患者36例,以桂枝茯苓丸加莪术、三七为基础方随症加减治疗6个月经周期,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经治疗,患者的肌瘤月增长体积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1),63.9%患者的子宫体积较前减小,且平均子宫体积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58.3%患者的肌瘤体积较治疗前缩小,但平均肌瘤体积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慢性盆腔炎 罗春翠【3】随机选择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甲硝唑与氨苄青霉素、桂枝茯苓丸加减进行治疗,统计与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2.5%,对照组患者是22.5%,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是10%,对照组患者是27.5%,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92.5%,对照组是82.5%,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在减少复发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同时,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避免疾病的反复发作。刘俊良【4】选取慢性盆腔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治疗组予桂枝茯苓丸加减口服,对照组血府逐瘀汤加减口服。结果: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6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局部体征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局部体征疗效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可缩小盆腔炎性包块,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瘀证为慢性盆腔炎的基本证候。桂枝茯苓丸可明显缓解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改善局部体征,缩小盆腔炎性包块,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 1.3子宫内膜异位症 黄浔芳【5】选取6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2例。对照组予单纯西医治疗,于患者月经周期第5天口服米非司酮片,剂量为每天给药1次,每次给药25 mg,连用22 d后,待患者下次月经来临时停药,于月经周期第5天继续服药,连续服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 风痰上扰证。 眩晕、头痛、胸闷,口淡,舌苔白滑,脉弦滑。脾湿生痰,痰阻风动,风痰上扰。 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天麻—平肝熄风而止眩晕。 *半夏配天麻:化痰熄风以止眩晕。 臣:白术—健脾燥湿 茯苓—健脾渗湿 白术配茯苓:健脾祛湿以治痰之本 橘红—理气化痰,和胃止呕。 佐使:甘草、生姜、大枣—和中、调药。 * 配伍要点:半夏+天麻 清气化痰丸 痰热咳嗽。 咳嗽,痰稠色黄,苔黄腻,脉滑数。 火热犯肺,灼津为痰,痰热互结,阻碍气机。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君:胆南星—清热化痰以止咳。 臣:瓜蒌仁—清肺化痰。 制半夏—燥湿化痰,降逆。 *瓜蒌仁、半夏配胆南星:化痰清热之力增强佐:枳实—下气消痞。 橘红—理气宽中燥湿化痰。 *枳实配橘红:“顺其气”,则火降痰消。 茯苓—健脾渗湿以化痰。 黄芩—清泄肺热。 杏仁—宣利肺气化痰止咳。 姜汁—化痰和胃,解半夏、南星之毒。 *配伍要点:胆南星+黄芩+枳实 温胆汤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虚烦不眠,胸闷多痰,苔微黄腻,脉弦滑。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君:半夏—化痰散结,降逆和胃。 臣:竹茹—清胆和胃,止呕除烦。 *半夏配竹茹:化痰清热兼顾,痰热清则不扰心佐:枳实—行气导滞,顺气消痰。 橘皮—理气化痰。 白茯苓—健脾渗湿以消痰。 生姜—和胃止呕。 大枣—补中健脾。 使:炙甘草—和中,调和诸药。二陈汤 # 湿痰咳嗽证;痰湿眩晕、瘿瘤。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苔白腻, 脉滑。 脾失健运,湿聚成痰,阻滞气机, 胃失和降。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臣:橘红—理气和胃,使气顺则 痰消咳止;燥湿化痰。 *半夏配橘红:即为“二陈”,燥 湿化痰,理气和中。 佐: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去则 痰无以生(杜绝生痰之源)。 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乌梅—敛肺止咳。 *生姜配半夏:①助二陈以化痰 降逆和胃;②制半夏之毒 *半夏配乌梅:散收并用,祛痰 而不伤正。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 乌梅丸 # 蛔厥证 腹痛时作,烦闷呕吐,手足厥冷 脾肾虚寒蕴热,蛔虫内扰 安蛔止痛,平调寒热 君:乌梅(醋浸)—酸以安蛔止痛 臣:川椒、细辛—辛以伏蛔,温 热以温脏散寒,杀虫驱蛔 佐:附子、干姜、桂枝—辛热 以助温脏散寒,温补脾肾之阳。 黄连、黄柏—苦以下蛔, 寒以清热 人参、当归—补养气血以扶正。 蜂蜜—甘缓和中。 完带汤 # 带下病 带下色白或淡黄,清稀无臭,缠绵不已,倦怠 无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脾虚肝郁,带脉不固,湿浊下注 益气健脾,祛湿止带 君:白术—益气健脾,燥湿止带 山药——健脾补肾以固带脉; 臣:人参——益气健脾 苍术——燥湿运脾 车前子—淡渗利湿; 佐:白芍、柴胡——疏肝养血 黑荆芥——祛湿止带 陈皮——行气化湿; 使:甘草——补中,调和诸药 独活寄生汤 # 风寒湿痹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腰膝冷痛,关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舌淡苔 白,脉细弱 风寒湿日久不愈,肝肾损伤,气血不足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君:独活—祛下肢筋骨间的风寒湿邪而通痹 止痛; 桑寄生—补肝肾,壮筋骨,祛风湿,止腰腿痛 臣:细辛、肉桂心—辛散寒湿,温通经脉止痛; 防风—祛风胜湿而止痛,透邪外出。 * 辛、防助独活祛风散寒去湿,止痹痛。 秦艽—搜筋肉之风湿,通经止痛; 杜仲、牛膝—益肝肾、强筋壮骨,止痹痛。 * 杜仲、牛膝助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 佐:当归﹑芍药养血活血 地黄﹑川芎以治风 人参、茯苓—益气健脾 使:甘草—调和诸药

桂枝茯苓丸(郑惠芳经验集)

桂枝茯苓丸(郑惠芳经验方) 关键字:桂枝茯苓丸郑惠芳温通经脉祛瘀生新散结消肿血瘀证崩漏产后 恶露不尽痛经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 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桂枝9克、桃仁9克、丹皮9克、赤芍9克、茯苓9克。 温通经脉、祛瘀生新、散结消肿。 本方原治妇人素有瘕块,致妊娠胎动不安或漏下不止之证。证由瘀阻胞宫所致。方中桂枝辛甘而温,温通血脉,以行瘀滞,为君药。桃仁味苦甘平,活血祛瘀,助君药以化瘀消瘕,用之为臣;丹皮、赤芍味苦而微寒,既可活血以散瘀,又能凉血以清退瘀久所化之热;茯苓甘淡平,渗湿祛痰,以助消症之功,健脾益胃,扶助正气,均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温通经脉、祛瘀生新、散结消肿之功,使瘀化癥消,诸症皆愈。本方配伍特点有 二:一为既用桂枝以温通血脉,又佐丹皮、赤芍以凉血散瘀,寒温并用,则无耗伤阴血之弊。二为出血之症,采用行血之法,体现通因通用之法,俾瘕块得消,血行常道,则出血得止。 (1)瘀血所致的崩漏、产后恶露不尽(包括自然流产及人工流产后的阴道流血)、经期淋雨、感寒、涉水而致的经水不断、痛经等症。(2)慢性附件炎、盆腔慢性炎块、输卵管积水、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瘤等,属于血瘀而又兼月经后期者。临床观察本方用于青壮年妇女瘀血寒凝所致的腹痛、癥块、崩漏下血诸患,有温通经脉、祛瘀生新、散结消肿之效。有些患者虽流血较多,甚至出现严重的贫血现象,但只要腹痛拒按,块下痛减有瘀血征象即可应用。有些流血时间较长的患者,经用补药、涩药、炭类药止血仍血不止或血量反多者,而用此方活血止血,往往收到药到血止之效。育龄期崩漏者,服此方血止后继之调补冲任,则易受孕。 (1)崩漏血瘀型证见月经按时,或闭经二、三个月后阴道流血淋漓不止,时多、时少,或血块下后腹痛减,或久漏不止,脉涩或弦滑者。如年轻体壮者可将本方药物(桂枝除外)各加3克,再加酒大黄9克;体弱者加益母草15~30克;贫血重者加黄芪、党参以固气摄血;肾阳虚者加覆盆子18~30克,炒川断12~15克;若药后大便稀日行数次者,加白术9~12克;药后下血块甚多,或下烂肉样皮膜状物后流血不减者,此为瘀祛正虚,可更服补益固涩之剂,药后血未减,亦未下血块者,原方去桂枝、赤芍,加白芍、益母草炭;如药后血少色变淡,可将原方各药量减半,服至血止。 (2)产后恶露不尽属血瘀者,加酒大黄、益母草、金银花,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气虚体弱者加党参。(3)痛经加当归、怀牛膝、香附、元胡、生蒲黄、酒灵脂、甘草,兼呕吐者加吴茱萸、生姜,腹泻者加白扁豆,有热者去桂枝。月经来潮前三、四天用药,日一剂,经至第二天停药,连用三个月。 (4)输卵管积水加柴胡、白术、当归、车前子、怀牛膝、王不留行、香附,以增加舒肝理气、利水活络之效。 (5)慢性附件炎、子宫内膜炎、慢性盆腔炎块证见月经后期,或经行淋漓不断,或白带多,小腹痛,脉弦涩或有滑象者,加当归、香附、元胡、金银花、连翘、薏苡仁、瓜蒌仁、野菊花等,以活血化瘀、消肿散结。 (6)子宫肌瘤加海藻、郁金、鸡内金、生牡蛎、鳖甲、没药、冬瓜仁,以祛瘀软坚消癥。若月经先期可去桂枝,加玄参、黄芩。 818760 井某,女,24岁,1978年8月1日初诊。近三年来,月经四十至五十天一行,量多,色紫有块,腹痛,每次行经持续二十或三十天方净,有时需服中药止血。现已来经三天,心烦易怒,倦怠乏力,嗜睡,纳可,二便正常。十八岁月经初潮,周期三十余天,结婚年余,夫妻 同居未孕。以往妇科检查无异常。脉细滑,尺无力,舌淡红,苔薄白。证属肾阳虚,血寒凝瘀之崩漏。治当温经行瘀止血,处以桂枝茯苓丸加益母草24克,酒大黄6克。水煎服,三剂。九月二十九日复诊,服药二剂血即止,现停经五十余天,自觉乳房胀,食欲、睡眠、二便均正常,脉细滑,舌淡红,苔薄白。双合诊检查外阴、阴道(一),宫颈光滑着色,宫体如五十天妊娠大小,软,双侧附件(一),妊娠反应(+)。诊为早孕。(郑惠芳.桂枝茯苓丸在妇科的临床应用.山东中医杂志,1984,(3):15-16) 李某,女,31岁。1974年6月4日初诊。自同年一月三十日人工流产后,阴道流血至今不止。血量时多时少,色紫红,小腹阵痛,腰痛,下肢浮肿,曾服中药血未止。诊得脉沉涩,舌淡红,苔薄白。证属瘀血凝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耳鸣65例观察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耳鸣65例观察 胡镜清 浙江省永康市中医院 浙江永康321300 关键词 补中益气汤 耳鸣 临床观察 耳鸣是多种疾病诱发的症状之一,也可单独为一个病证。它是指无任何外界相应的声源或电刺激时,耳中自觉鸣响,如闻潮声,或如蝉鸣,其声或细或暴。其发病率可占人群的10%~20%,其中10%的患者很痛苦[1]。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但因其发病病因不明确,至今无特效药。笔者近2年来,对脾胃虚弱型耳鸣患者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65例均为门诊患者,根据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中耳鸣的诊断标准选择纳入,证属脾胃虚弱型,排除占位性病变引起的耳鸣。其中男性28例,女性37例;年龄32~45岁20例,46~65岁45例;病程最短3天,最长2月。 2 治疗方法 采用补中健脾、益气养血治法治疗,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基本方药物组成:黄芪、党参、丹参、夜交藤各20g,当归、白术、升麻、柴胡、陈皮、茯苓、炒枣仁各10g,炙甘草、蔓荆子各9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服药10日为1个疗程。一般服用2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参照有关耳鸣的疗效评定标准[3],用上法治疗2个疗程后,65例中,24例基本治愈(即自觉在日常安静环境中耳鸣声或主观耳鸣音消失,允许在标准隔音室中可能有微弱生理性耳鸣产生);20例显效(即自觉耳鸣明显减弱);15例有效(即自觉耳鸣声减弱);6例无效(即在日常安静环境中自觉耳鸣几乎无减弱或根本无减弱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90 8%。 4 典型病例 杜某,女性,56岁。2007年2月8日就诊。患者5天前在劳累过度下出现耳鸣,如潮声低鸣,呈持续性。来诊时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欲不佳,大便溏薄,夜寐欠佳,唇色淡红。舌淡、苔白,脉象虚弱。辨证属脾胃虚弱型,予补中益气汤加味基本方,并嘱其尽量早休息及远离噪音。服用5剂后,耳鸣基本消失,其它症状也明显减轻,再服5剂后诸症皆除。上方续服用10天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耳鸣未见复发。 5 体会 耳鸣的原因复杂多变,表现形式多样,轻重不一,给患者生活上或是精神上带来了痛苦。西医多采用改善中耳微循环、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且存在副作用,患者有时难以接受。而采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副作用少,易为患者接受。 祖国医学认为,耳鸣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耳窍闭塞,多因风寒外袭、脾胃积热、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及肾气不足等发病。笔者所选病例均为脾胃虚弱型的耳鸣患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患者因劳累过度,损伤脾胃,使脾胃虚弱,导致脾之气血生化之源不足,经脉空虚,清气不能上奉清窍;或脾虚清阳不振,清阳不升,导致耳鸣。 灵枢!口问篇也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补中益气汤出自 脾胃论,方中以黄芪为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辅以党参、炙甘草益气健脾,以助主药,当归补血养血,白术、陈皮理气和胃,又用升麻、柴胡为使,引黄芪、党参甘温之气升举清气,再加蔓荆子升清通窍,丹参活血化瘀,夜交藤、炒枣仁养血安神,茯苓健脾安神。诸药合用,使脾胃强健,中气充足,气陷得升,直达清窍,耳鸣得以解除。 通过笔者近2年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味对脾胃虚弱型耳鸣确有疗效,且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同时,要告诫患者应尽量避免噪音刺激,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6 参考文献 [1]黄选兆.耳鼻咽喉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41. [2]郑晓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 1993:312 316. [3]余力生.耳鸣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12(4):147. 收稿日期 2009 04 03 ! 745 ! 浙江中医杂志2009年10月第44卷第10期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分析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以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对照组以抗生素治疗。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51.79%,对照组为11.63%。治愈率有显著差异。结论中药治疗效果肯定。 【关键词】盆腔炎;中药 现代医学抗炎治疗急性盆腔炎能取得满意疗效,但对慢性盆腔炎却疗效不佳。笔者从2001年以来应用桂枝茯苓汤加 减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炎56例,取得肯定疗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2001年以来病例99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56例患者中,有生产、流产手术史12例;对照组43例,有生产、流产手术史14例。2组均有应用抗生素史,但未治愈且反复发作,2组病例在年龄、病程、病情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1.2诊断标准根据妇产科学五版教材诊断标准:有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白带增多,有的有月经不调史或不孕史;妇科检查子宫后位、活动差、压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增厚压痛,或呈条索状增粗,或有包块、压痛;经B超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排除盆腔恶性肿瘤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患。 2治疗方法 治疗组:基本组方:菟丝子30 g,枸杞子20 g,桂枝10 g,茯苓10 g,白芍20 g,丹皮10 g,桃仁10 g,黄芩12 g,川椒3 g,鹿角胶10 g。加减原则:输卵管阻塞、附件包块严重者加荆三棱、莪术、水蛭;气血虚弱者加人参、黄芪;偏阳虚者加巴戟天、肉苁蓉;偏阴虚者加女贞子、龟甲;血瘀重者加丹参、红花;腰膝酸软者加杜仲、桑寄生、川断;胃纳差者加山药、鸡内金;伴慢性宫颈炎加黄柏、蒲公英;带下多者加芡实、海螵蛸;少腹胀痛者加延胡索、五灵脂;肝郁气滞者加香附、乌药。上药用50 ℃水浸泡1 h,1剂/d,分2次服完,每次约200 ml,于每月月经周期第3天开始服药,连服18 d为1个疗程。治疗组连续服用3个疗程,在治疗过程中随症加减调整用药,并嘱患者及时、定期反馈病情变化,主治医师电话追踪至少半年。 对照组:采用抗生素静脉滴注,7~10 d为1疗程,第2、3疗程改为口服抗生素,每月连服10 d左右,并追踪观察疗效。 3治疗效果

《伤寒论》名方桂枝茯苓丸辩证施治

桂枝茯苓丸/(茯苓+桂枝+芍药丹皮桃仁) 【方剂组成】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各等分 【用法】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重一钱,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方解】桂枝、茯苓镇气冲而治心悸。桃仁、丹皮、芍药祛瘀血而治腹满痛,故此治瘀血证、气冲心悸 而腹满痛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女妊娠病》第 2 条: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 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血不)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癥不去 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注解:癥病,即由瘀血结成的病块。(血不),即蓄积的恶血。久有癥病的妇人,经断还不到三月而下血 不止,且自觉胎动在脐上,当是癥痼为患。因为妊娠胎动于脐,即动亦不全在脐上,故肯定其为癥痼害。至 于是否怀胎,则可验之于三月前的经水利否,如果经断前三月经来均很正常,即可断定为胎;若前三月即不 断下血,后虽断三月亦必非胎而为(血不)。无论怀胎与否,而所以下血不止者,概由于其癥不去的缘故,故

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按:本方不仅能治妇人癥病下血,无论男女因瘀血而下血,或其他血证,不宜桃核承气汤的攻下者,大 多宜本方。又此和下方本不应分类列于此,为便于祛瘀方药的对照研究,故并附之。 【辨证要点】久有瘀血、腹痛胁痛,或有肿块、或下血者。 【验案】陈某,女性,50 岁,病历号192067,1966 年3 月2 日初诊。一年来头晕心悸,气上冲胸闷或 胸痛,时汗出,常失眠;服用安眠药,常身疲倦怠,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苔黄,脉弦迟。证属久有 痰瘀阻滞,治以化痰祛瘀,与桂枝茯苓丸合大柴胡汤加减: 桂枝10 克,桃仁10 克,茯苓15 克,丹皮10 克,白芍10 克,柴胡12 克,半夏10 克,黄芩10 克,生 姜10 克,枳实10 克,大枣4 枚,大黄6 克,生石膏45 克,炙甘草6 克 结果:3 月20 日来诊,上药服三剂后诸症均减,睡眠好转,胸痛也好转,上方加赤芍10 克,继服,今 自感无不适,以前不敢走路,现走路如常人。

补中益气汤可治疗多种疑难杂症 举7个例子

补中益气汤可治疗多种疑难杂症举7个例子 甘草医友会第305期,每天一期,陪伴你的成长一个有趣、有料、有态度的中医I导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把补中益气汤列为治疗内伤的首选方,可见此方的重要性。这篇文章特别好,把患者辨证要点、用方指征、剂量加减甚至服药时间都介绍的非常详细,一首好方,就是应该发挥它最大的用处,推荐收藏。补中益气汤的妙用作者/张显臣编辑/小甘草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功能升阳益气,调补脾胃。主治因脾胃气虚所致的表热自汗,心烦口渴,头痛恶寒,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脉虚弱或洪大等症。笔者运用此方,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今列举所治如下。 (一)顽固性呃逆 黄某,女,53岁,住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患呃逆3年多,只有睡着后呃声才止。3年多来在广州历求中、西医及针灸、理疗均难收效。1989年2月,余应聘广州海军医院门诊时来求治。见患者身体消痩,行动无力,上到二楼诊病就气喘吁吁,呃声连连,不能遏止。余诊其脉沉细四至,寸不应指。证为中气下陷,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故呃声连连以求自救。投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 处方:柴胡15克,升麻10克,生黄芪100克,红参12克

(切片),炒白术20克,当归15克,陈皮12克,炒内金15克(打末),焦山楂15克,大红枣10个,生姜10克(打碎)。7剂,水煎服。 患者服完7剂后,呃止过半,体力、精神、饮食亦较诊前好得多。共服上方30余剂,呃止体健。1991年11月,与患者相遇,见其红光满面,身体健康。 呃逆之因,多系胃气上逆所致,有寒呃、热呃、痰呃、瘀呃、气呃、虚呃6种。该患者呃逆3年有作,气血大伤,饮食乏味,久则属虚。证为脾胃虚寒,气虚下陷,故用补中益气汤治之而愈。 (二)月经过多 月经过多症,中医称为崩漏,一般分为血热、气虚、阴虚和瘀血等类型。反复崩漏日久不愈必然导致气虚血亏、阴阳两伤。不论其兼证挟热、挟瘀,抑或阴虚、气虚,只要历时较久、多方治疗难以收效者,在治疗上均应以补气升提为要,次及其他,诸如补气清热、补气强阴、补气化瘀,多能应手奏效。 李某,女,45岁,干部。两年多来,经血量多,夹杂紫黑色瘀块,10日后服止血药方渐止,屡经中西医治疗收效甚少,有时虽暂时止一个月而下个月又复如故,有时半个月或20 日就来一次,每次来均需10日之久。1979年8月17日求治。见患者面黄浮肿,四肢欠温,行动气喘,舌淡胖,边痕明显,

桂枝茯苓丸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桂枝茯苓丸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桂枝茯苓丸 - 药理作用 桂枝茯苓丸主要有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小板聚集,调节内分泌功能,抗炎,镇痛,镇静,抗肿瘤等作用。 1.改善血液流变性;(1)降低血粘度:本方2g/kg静注或6g/kg 口服家兔1.5小时后,全血还原比粘度、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及纤维蛋白原浓度均明显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减少。表明本药降低血粘度的作用是与血浆中链状高分子物质主要是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有关。对“激素性血瘀证”的实验大鼠模型用本方人用量的10、20、40倍口服,能使血液粘度得到改善。另外,本方有延长T(凝血酶时间)的趋势和恢复AT-Ⅲ(抗凝血酶Ⅲ)活性的效果,明显改善高脂血症,本药降低血粘度的作用与血细胞数以外的因素有关,即改善血浆因子作用是其重要因素之一。(2)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通过对老龄大鼠的研究发现,老龄大鼠高比重的红细胞增加,变形能力降低,而本方能抑制其变形能力下降,给老龄大鼠负荷胆固醇,使红细胞变形能力再降低,本方仍有明显的抑制其降低之功能。利用脑卒中易发性高血压自发性大鼠(SHRSP)对本方进行研究,在SHRP中,在血压上升的同时,其红细胞变形能力显著降低,给予本方后,血压上升被抑制,红细胞变形能力明显被改善。另外,给SHRSP投于右旋糖酐,可使大鼠平均生存日数减少,红细胞变形能力明显降低,给予本方,则平均生存日数延长,红细胞状态改善。

2.抗血小板聚集: 本方水煎利500kg/ml或250mg/ml对胶原或ADP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作用比阿司匹林强。100%桂枝茯苓丸稀释至50%和25%,对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有轻度抑制, 对凝血酶原时间(PT)则无明显作用,对纤溶剂原激酶有抑制作用,表明本方对血凝及血小板系统抑制强,而对纤溶系统作用较弱,这些有助于改善血瘀证之血液高凝、高聚状态。本方900、300、100mg/kg大鼠口服,连续3日,对细菌内毒素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能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血小板及有纤维素沉着的肾小球百分率,并呈量效关系,而等量的单味药则无此作用,表明本药抗DIC效果是五味中药混合后而产生。 3.调节内分泌功能:本方300mg/kg给予大鼠,连续14日,血浆黄体生成素(LH)和促卵泡激素(FSH)同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降低,胸腺嘧啶激酶(TK)活性和子宫湿重都有明显的降低,服用17β-雌二醇的(E2)后,TK活性和子宫湿重的增加分别为对照组的21倍和2.4倍,而同时服本药,可使E2诱导子宫TK活性和子宫湿重的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提示本药可能具有催乳素释放激素(LHRH)类似物及弱抗雌激素的特性。对于“激素型血瘀证”模型鼠的肾上腺萎缩,血中皮质激素水平降低及ACTH试验反应性降低等有一定改善作用,认为本药可能对垂体-肾上腺皮质有一定保护作用。但临床上发现妇产科患者服本药后,卵泡素及雌二醇量增加,并认为临床疗效与其雌激素样活性有关。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高血压医案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高血压医案 患者刘某,男性,66岁,ID号:300909,主因“反复恶心呕吐4年余”于2011年7月24日初诊。患者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呈天旋地转感,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非喷射状,无耳鸣耳聋,到我院急诊就诊,查血压180/90mmHg,诊断为“高血压病”,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最高血压190/90mmHg,间断服用络活喜等治疗,自诉血压维持在120-130/80-90mmHg。今天下午再次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胃内容物5次,天旋地转,汗出,前来就诊,就诊时见:神情,精神疲倦,头晕,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天旋地转,汗出,平卧位加重,侧卧位缓解,无头痛,无心慌心悸,无胸痛胸闷,无发热恶寒,纳眠一般,大便偏干,小便可。舌质暗红,苔黄稍腻,脉沉细。否认糖尿病、冠心病史,否认重大外伤、手术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抽烟30余年。查体:心率85次/分,血压185/110mmHg,心肺无异常。四诊合参,中医诊断为“眩晕病”,辨证为“痰浊中阻证”,西医诊断为“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口服络活喜5mg,QD。中医治以燥湿化痰,平肝熄风法,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法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5g,茯苓15g,化橘红6g,甘草6g,枳实10g,竹茹10g。7剂,水煎,日一剂,早晚两次温服。 二诊(2011-08-01),患者诉服药后头晕减轻,晨起时偶有头晕,无头痛,无天旋地转感,时有恶心,无呕吐,无汗出,无心慌心悸,无胸痛胸闷,口淡无味,眠可,大便稍干,小便可。舌质暗红,苔黄稍腻,脉沉细。血压:150/90mmHg,生化示:CHOL 5. 6mmol/L,TG 2.34 mmol/L。考虑患者头晕症状缓解,大便干,舌质暗,血脂高,在原方基础上重用半夏、白术,增加活血清凉之品,具体处方如下:法半夏15g,白术15g,天麻15g,茯苓20g,化橘红6g,甘草6g,枳实10g,竹茹15g,葛根30g,黄芩15g,当归10g ,丹参10g。继服7剂。 三诊(2011-08-08),患者诉无头晕,无恶心呕吐,无天旋地转,无头痛,无汗出,无心慌心悸,无胸痛胸闷,口淡,眠可,大小便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脉沉。血压:140/80mmHg。患者诸症好转,上方去枳实,加鸡内金20g,续服7剂,巩固疗效。 按语: 目前,对高血压病的病因认为是饮食劳倦和情志失调,同时又与年龄、起居等因素密切有关。其病机表现为风、火、痰、虚、瘀,病性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临床辨证多分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阳两虚、痰浊中阻、气虚血瘀等证。 本例患者症见头晕,天旋地转感,伴有呕吐胃内容物,属祖国医学“眩晕病”范畴,辨证为痰浊中阻证。其病缘于脾湿生痰,并肝风内动,致痰浊蒙闭清窍,风痰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治疗当燥湿化痰,平肝熄风,治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以法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以天麻化痰熄风,而止头晕,李杲曾云:“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本方以此二味药为君药。余茯苓与白术相合,治痰之本,橘红理气化痰,患者热像显著,以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以枳实行气化痰,消积导滞。 二诊时患者眩晕减轻,时有恶心,是风痰未清,且兼有热像,故增加原方中法半夏、白术、茯苓的用量以燥湿化痰,加黄芩以清上焦之热;舌暗红,故增加活血化瘀之品,当归、丹参,一个偏温,一个偏凉,合用则无内热之忧,葛根发表解肌,舒经活络。三诊,患者大便已通,口淡,故去枳实,加鸡内金以消食导滞,并活血通络。 中医古籍有关高血压病的记载,散见于“眩晕”、“头痛”、“肝阳”、“肝风”、“中风”等论述中。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病源候论》说:“肝气胜为血有余,则病目赤善怒,逆则头晕,耳聋不聪。”大多高血压病是从肝论治,以清肝平肝为法,本例从痰论治,收到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化痰之法对高血压治疗的非常重要。

补中益气汤治病与用法

补中益气汤治病与用法 由脾胃气虚引起多种病症,用补中益气汤基本指征:精神疲怠、肢体困倦、面色萎黄或苍白、饮食无味、气短懒言、动则喘促、舌白质淡、脉虚无力。其兼有内伤身热、中气下陷者,尤为适宜。及体弱之眩晕、头痛、耳鸣、视朦、背恶风寒及慢性气管炎、子宫脱垂、脱肛、习惯性流产、崩漏、白带、功能性低热等。 1、治体虚所致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常见于神经衰弱、过劳、贫血、病后恢复期等体弱患者。 眩晕头痛属气虚者,常挟郁挟痰,伴有失眠,动则自汗,起则呕痰,口淡不渴,四肢乏力,舌淡苔白,治宜补中益气汤加川芎6克、法半夏12克。 耳鸣耳聋属肾虚,或中气虚弱,及过劳者,其鸣音较低微,两尺脉多虚,或大而无力,舌淡苔白,不渴,治宜补中益气汤加山茱萸9克、益智仁9克。 2、治体虚弱之视物不清、复视等,以年老体弱者多见,舌质淡红、苔白滑,脉虚大,或弦缓无力,用补中益气汤加杞子、川芎同煎,以补气血而益肝肾。 3、治体弱之背恶风寒。《内经》指出:“气虚者兼背疼,少气不足以息。”是阳气虚,不能卫外,故恶风寒,症属抵抗力低下,反应性差,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医案略。 4、治慢性气管炎。适宜脾虚痰湿型,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出,食少腹胀,舌苔白,脉濡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藏痰之器,多痰而咳,病在肺脾,治宜健脾益气,用补中益气汤加制半夏12克、生姜4片,可收到良效。 医案略。 5、治子宫脱垂。前人经验认为次病“当升补元气为主,若肝脾郁结,气虚下陷,用补中益气汤加益智仁9克、艾叶12克、五味子9克。现代实践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子宫脱垂,有良好效果,不论脱垂时间长短,程度轻重,均可应用。但以病程1、2、度疗效较好。补中益气汤可增强体质,提高全身肌肉张力、促使子宫平滑肌的兴奋收缩,起到“陷者举之”的作用。使子宫缩回阴道,每日1剂,连服14-28次。 本方对产后体质虚寒、气血衰弱、过早操劳之子宫脱垂者,疗效更佳。 6、治脱肛。用于单纯性气虚脱肛,多见小儿及老人、病后体质虚弱者,多为营养不良所致。使之直肠组织软弱,肛提肌和骨盆底部肌肉松弛无力,引起直肠粘膜脱垂,肛管和直肠脱出。 病案略。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神经性头痛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神经性头痛 发表时间:2017-12-26T13:24:49.08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7月第13期作者:周红军 [导读] 长期神经性头痛的病人,往往情绪比较紧张和焦虑,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该鼓励病人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成都市双流区九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610000 【摘要】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神经性头痛疗效。方法: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23例神经性头痛患者,以5剂为一疗程,治疗2-5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有效率82.6%,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神经性头痛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神经性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 1、概述 神经性头痛主要是指紧张性、功能性头痛及血管神经性头痛,多由精神紧张、生气引起,主要症状为持续性的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有的病人自诉为头部有"紧箍"感。大部分病人为两侧头痛,多为两颞侧、后枕部及头顶部或全头部。头痛性质为钝痛、胀痛、压迫感、麻木感和束带样紧箍感。头痛的强度为轻度至中度,很少因头痛而卧床不起或影响日常生活。有的病人可有长年累月的持续性头痛,有的病人的症状甚至可回溯10-20年。因为激动、生气、失眠、焦虑或忧郁等因素常使头痛加剧。还有一部分病人,不仅具有肌紧性头痛的特点,而且还有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表现,主诉双颞侧搏动性头痛。这种既有紧张性头痛,又有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表现,称为混合型头痛。病人多伴有头晕、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心慌、气短恐惧、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背痛、颈部僵硬等症状,部分病人在颈枕两侧或两颞侧有明显的压痛点。源于头部肌肉紧张收缩,头部呈紧束或压迫样,有沉重感,常为跳扯痛,吸烟饮酒过度时会加剧。这多是因生活不规律、烟酒无度、睡眠不足引起。 中医认为头痛,是指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而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头痛的病因是感受外邪,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或者房事不节,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头痛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者为外邪上扰清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内伤者或为肝阳上扰,或淤血阻络,或头目失荣而发头痛。头痛的病多在肝、脾、肾三脏。病理因素涉及痰湿、风火、血淤。病理性质有虚有实。 2.中医辩证 神经性头痛,根据其病理特点和病程时间,辩证属于中医头痛里的内伤头痛范畴。临床上多以头部闷痛、胀痛、阵发性跳痛同时伴有头晕、失眠、心烦、焦虑等为主要表现。疼痛原因多由痰湿、风火、淤血所致。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情绪紧张,同时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平时又多时肥甘厚腻的食物,容易导致人肝气郁结,湿浊内生,气郁化火,同时气滞导致湿阻,久病多淤,有可导致血淤。 3.临床资料 23例患者中,男8例,女15例。年龄26岁至62岁,经治疗2-5个疗程症状消失者13例,情况好转者6例,效果不明显4例,总有效率82.6%。 4.治疗方法 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药组成为: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姜、大枣。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平肝息风两者配伍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临床上神经性头痛我往往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去生姜,大枣加四物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治疗。同时对疼痛明显的病人配合虫类药如蜈蚣、全虫,僵蚕等治疗,这类虫类药具有很好的去风止痛的效果。伴肝阳上亢者加生地黄、龙骨,牡蛎,淮牛膝、菊花等平肝潜阳:心烦失眠加首乌藤,合欢皮,磁石:呕吐者加竹茹;同时根据头痛部位选择白芷,葛根,藁本等加强止痛效果5.体会 通过观察,故我认为神经性头痛以湿浊淤血为病理基础,加上风火为诱发因素。往往由于情绪,厌食或者外风等发作。发病时疼痛难耐,病人非常痛苦。我在临床上常常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基础加减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半夏白术天麻汤,为祛痰剂,具有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之功效。主治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临床常用于治疗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病、神经性眩晕、癫痫、面神经瘫痪等属风痰上扰者。 长期神经性头痛的病人,往往情绪比较紧张和焦虑,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该鼓励病人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补中益气汤可治疗多种疑难杂症,举7个例子!

补中益气汤可治疗多种疑难杂症,举7个例子!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功能升阳益气,调补脾胃。主治因脾胃气虚所致的表热自汗,心烦口渴,头痛恶寒,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脉虚弱或洪大等症。笔者运用此方,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今列举所治如下。 补中益气汤的妙用 (一)顽固性呃逆 黄某,女,53岁,住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患呃逆3年多,只有睡着后呃声才止。3年多来在广州历求中、西医及针灸、理疗均难收效。1989年2月,余应聘广州海军医院门诊时来求治。见患者身体消痩,行动无力,上到二楼诊病就气喘吁吁,呃声连连,不能遏止。余诊其脉沉细四至,寸不应指。证为中气下陷,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故呃声连连以求自救。投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 处方:柴胡15克,升麻10克,生黄芪100克,红参12克(切片),炒白术20克,当归15克,陈皮12克,炒内金15克(打末),焦山楂15克,大红枣10个,生姜10克(打碎)。7剂,水煎服。 患者服完7剂后,呃止过半,体力、精神、饮食亦较诊前好得多。共服上方30余剂,呃止体健。1991年11月,与患者相遇,见其红光满面,身体健康。 呃逆之因,多系胃气上逆所致,有寒呃、热呃、痰呃、瘀呃、气呃、虚呃6种。该患者呃逆3年有作,气血大伤,饮食乏味,久则属虚。证为脾胃虚寒,气虚下陷,故用补中益气汤治之而愈。 (二)月经过多 月经过多症,中医称为崩漏,一般分为血热、气虚、阴虚和瘀血等类型。反复崩漏日久不愈必然导致气虚血亏、阴阳两伤。不论其兼证挟热、挟瘀,抑或阴虚、气虚,只要历时较久、多方治疗难以收效者,在治疗上均应以补气升提为要,次及其他,诸如补气清热、补气强阴、补气化瘀,多能应手奏效。

黄煌经方医话:桂枝茯苓丸医话八则

黄煌经方医话—桂枝茯苓丸医话八则 《经方》杂志 微信版第35期 作者/黄煌 老仲身上的紫斑 今天苏北沭阳的老仲来第三次复诊,病情与去年11月的初诊相比已经有明显的好转。当时,他患脑梗,左半身不遂。过量的喝酒、长期缺乏运动,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使他50岁刚到就有了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血脂高达6。硕大的腹,暗红的舌,还有涨红的脸。记得在按压其腹部,疼痛、胀满,他惊恐:害怕是否还有更重的病?我给他服用的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 3月份他来复诊,就感觉身体轻快了许多。效不更方,我嘱其原方继续服用。今天,他的步态已经接近正常,血脂降为4。空腹血糖也接近正常。舌质转红活,面色也白了不少。他笑着告诉我,很多老朋友都不知道他竟然患过那等重病。他还告诉我,他服药很认真,每天三次,每次都是一大碗! 这次,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满身的皮下暗斑。他撩起衣服,让我看他的皮肤上许多淡紫色的暗斑,不是丘疹,不是出血点,也不是皮下紫癜,压之不褪色,大片的,几乎在躯干上,不痛不痒。犹如刺青,但颜色更淡些。据他说,去年冬天就有了,开始是红色的,后来服用中药以后就变淡了,变紫了。他问:是否是体内的瘀血发出来的缘故?我无法肯定地回答。人体有无数的秘密。 桂枝茯苓丸方证的一角 从小火瓦巷的家到科巷菜场,82岁的L老居然能够徒步来回,让全家高兴。他10年前肺泡破裂大出血后,反复肺部感染,经常右胸痛,动则气促,便秘,腰痛腿软,行走困难。当时的肺部摄片提示右下肺团块状软组织影,占位可能,右侧胸腔积液。我给他用的方如下:桂枝20克、茯苓20克、赤芍20克、丹皮20克、桃仁20克、怀牛膝20克、制大黄10克、丹参20克。仅仅服用一周,效果如此明显。 近几年来,我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方治疗瘀血肺病屡屡得效。这些肺病,大多是陈年久病,或是咳喘为主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或是不明原因的肺动脉高压,或是糖尿病导致的肺部出血,或者是支气管哮喘,或者是间质性肺病等,或是先天性心脏病等。病虽不同,瘀血则一。其表现有在上的面色暗红、唇舌紫暗、动则气喘、胸痛等,在下的便秘、腰痛、下肢浮肿、抽筋、发冷以及两腿皮肤甲错发暗等。

《方剂学》87苓甘五味姜辛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王付)

87苓甘五味姜辛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王付) 现在上课。这一堂,我们学习第四节,温化寒痰。 温化寒痰里边的的一个著名方,叫苓甘五味姜辛汤。方的组成有干姜、细辛、五味子、甘草、茯苓所组成。这个方,我们想一想,我们学过一个方,叫小青龙汤。有这个方吧?小青龙汤有没有干姜,细辛,五味子,甘草?有这四味药。少了四味药,加了茯苓。组成我们已经知道了,它就是小青龙汤,少了四味药,叫了一味药。这个方在煎煮方面,同学们发现,这个方煎煮的时间,是偏长还是不太长?不太长,就是二十五分钟左右就行。这个方,是温肺化饮。想一个问题,我们学习小青龙汤,有没有温肺化饮的作用?有。苓甘五味姜辛汤,这个方药理作用,抑制气管平滑肌痉挛、抗过敏、抗炎、抗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你们说,小青龙汤它的药理作用,有没有这些作用?应该有。 我们学习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中医的证是寒饮郁肺证。我们在前面学习小青龙汤的时候,它治疗的病证,有几大方面?三大方面:一个表里兼证,也可以说是外寒内饮证,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就是寒饮郁肺证;第三个方面就是溢饮寒证。今天我们学习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中医的证,是寒饮郁肺证。在学习苓甘五味姜辛汤药物组成的时候,就提到小青龙汤。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相对而言,在临床中治病,用苓甘五味姜辛汤与小青龙汤,这两个方,哪一个方治疗效果会更好一些?应该是小青龙汤。我经常说,我和同学们认识问题总是一致的,这说明我们以后当大夫治疗的水平都是一样的。不过,有这样一句话,后来者居上,后浪推前浪,我相信同学们以后在临床中治病与我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当一个大夫,你说这是容易的事,还是不容易的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学习,胜利一定属于我们的。用方一定要重视用什么方?小青龙汤。如果我们对于一个病人,痰多,清稀,色白,在用小青龙汤的时候,加上茯苓,你们说治疗效果会怎样?治疗效果会更好。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西医的病与小青龙汤应该是差不多的。相对而言,我们在认识苓甘五味姜辛汤方的组成,药与证之间的关系,不需要说过多的话。就需要强调治疗痰,应该加上什么药?茯苓,渗湿祛饮祛痰。 下面我们看一个方,叫射干麻黄汤。方的组成有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所组成。这个方功用是温肺化饮,下气祛痰。当今研究射干麻黄汤药理作用,主要具有抗组胺,增强腺体分泌,抗过敏,以及抗病毒等。治疗中医的证,是寒痰郁肺结喉证。突出了一个病变的部位,其中一个方面是咽喉,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什么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