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MapReduce Tez Storm Spark四个框架的异同

MapReduce Tez Storm Spark四个框架的异同

MapReduce Tez Storm Spark四个框架的异同

MapReduce\Tez\Storm\Spark四个框架的异同

1)MapReduce:是一种离线计算框架,将一个算法抽象成Map和Reduce 两个阶段进行处理,非常适合数据密集型计算。

2)Spark:MapReduce计算框架不适合迭代计算和交互式计算,MapReduce是一种磁盘计算框架,而Spark则是一种内存计算框架,它将数据尽可能放到内存中以提高迭代应用和交互式应用的计算效率。3)Storm:MapReduce也不适合进行流式计算、实时分析,比如广告点击计算等,而Storm则更擅长这种计算、它在实时性要远远好于MapReduce计算框架。

4)Tez: 运行在YARN之上支持DAG作业的计算框架,对MapReduce 数据处理的归纳。它把Map/Reduce过程拆分成若干个子过程,同时可以把多个Map/Reduce任务组合成一个较大的DAG任务,减少了Map/Reduce之间的文件存储。同时合理组合其子过程,也可以减少任务的运行时间。

基于理论框架的实践分析

基于理论框架的实践分析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地方治理能力的评价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指标体系设计不够科学合理,缺少公众满意度等相关指标,指标体系设计没有突显对结果负责的管理主义视角的责任机制。而且各地政府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未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未能充分体现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治理的实际需要,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实用性。二是对评价结果的运用不够重视,使得治理能力评价工作对治理效果提升的实际作用不大。三是地方治理能力评价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以至于各地的评价体系的设计和评价行为的实施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使得评价工作随意盲目,缺乏规范性。四是评价工作主要是由治理主体主导,也就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地方治理能力评价的途径不畅,以至于评价结果缺乏可信性,削弱各方参与评价工作的积极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治理”、“治理能力”、“社区治理”等概念,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表明治理理论与治理体系不仅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地方治理能力,作为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显现[1]。 结合大连的实际情况,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全国5个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之一,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金融中心,航运物流中心,东北地区最大的港口城市。大连市的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大连地辖市内四区,市外三个区、三个县级市和一个海岛县,大连市内四区包括39个街道办事处,市外三区和四个县级市包括47个街道办事处,全市共有人口 669万[2]。如何整合大连市多层治理体系,形成合力,实现大连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摆在大连市面前的重要问题。通过实践过程,我们发现近年来大连市社会治理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大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符合大连实际情况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持续提升。西岗区365工作体系就成为全国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的样本,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学习。但通过对大连市治理能力的评价过程,会发现大连市社会治理还存在差距和不足,需要加以改进。 首先,地方治理机制不健全。居民参与力度、深度、广度不够。公众没有广泛地参与到地方治理中,地方治理体系还没有从实质上将公众的行为纳入进来,公民在某种程度上游离于地方治理体系之外。第二,地方治理理念陈旧。居民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地方治理能力建设与发展的主体,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甚至认为社会建设与发展是政府的事。而政府仍沿袭之前的治理模式,没有意识到地方治理能力创新的重要性。第三,有关地方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法制不健全。我国关于地方治理或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多,现存的法律法规涉及范围较小也不够完善,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地方治理能力的创新。第四,地方治理体系中第三方参与力量相对薄弱。社会自治组织和中介组织比较弱小,社会资源难以有效整合。社会中介组织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权威,没有足够的能力弥补政府部门在社会治理中的局限。然而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对于较好地满足居民需要,充分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健全地方治理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最后,地方政府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公众对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但是地方政府往往受财力和管理能力的限制,无法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其提供公共

storm集群的自适应调度算法

Adaptive Online Scheduling in Storm Leonardo Aniello aniello@dis.uniroma1.it Roberto Baldoni baldoni@dis.uniroma1.it Leonardo Querzoni querzoni@dis.uniroma1.it Research Center on Cyber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Department of Computer,Control,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Antonio Ruberti 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 ABSTRACT Today we are witnessing a dramatic shift toward a data-driven economy,where the ability to e?ciently and timely analyze huge amounts of data marks the di?erence between industrial success stories and catastrophic failures.In this scenario Storm,an open source distributed realtime com-putation system,represents a disruptive technology that is quickly gaining the favor of big players like Twitter and Groupon.A Storm application is modeled as a topology,i.e. a graph where nodes are operators and edges represent data ?ows among such operators.A key aspect in tuning Storm performance lies in the strategy used to deploy a topology, i.e.how Storm schedules the execution of each topology component on the available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two advanced generic schedulers for Storm that provide improved performance for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 topologies.The?rst scheduler works o?ine by analyzing the topology structure and adapting the de-ployment to it;the second scheduler enhance the previous approach by continuously monitoring system performance and rescheduling the deployment at run-time to improve overall performance.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algorithms can produce schedules that achieve signi?cantly better performances compared to those produced by Storm’s default scheduler. Categories and Subject Descriptors D.4.7[Organization and Design]:Distributed systems Keywords distributed event processing,CEP,scheduling,Storm 1.INTRODUCTION In the last few years we are witnessing a huge growth in information production.IBM claims that“every day,we create2.5quintillion bytes of data-so much that90%of the data in the world today has been created in the last two Permission to make digital or hard copies of all or part of this work for personal or classroom use is granted without fee provided that copies are not made or distributed for pro?t or commercial advantage and that copies bear this notice and the full citation on the?rst page.To copy otherwise,to republish,to post on servers or to redistribute to lists,requires prior speci?c permission and/or a fee. DEBS’13,June29–July3,2013,Arlington,Texas,USA. Copyright2013ACM978-1-4503-1758-0/13/06...$15.00.years alone”[15].Domo,a business intelligence company, has recently reported some?gures[4]that give a perspective on the sheer amount of data that is injected on the internet every minute,and its heterogeneity as well:3125photos are added on Flickr,34722likes are expressed on Facebook, more than100000tweets are done on Twitter,etc.This apparently unrelenting growth is a consequence of several factors including the pervasiveness of social networks,the smartphone market success,the shift toward an“Internet of things”and the consequent widespread deployment of sensor networks.This phenomenon,know with the popular name of Big Data,is expected to bring a strong growth in economy with a direct impact on available job positions;Gartner says that the business behind Big Data will globally create4.4 million IT jobs by2015[1]. Big Data applications are typically characterized by the three V s:large volumes(up to petabytes)at a high veloc-ity(intense data streams that must be analyzed in quasi real-time)with extreme variety(mix of structured and un-structured data).Classic data mining and analysis solutions quickly showed their limits when faced with such loads.Big Data applications,therefore,imposed a paradigm shift in the area of data management that brought us several novel approaches to the problem represented mostly by NoSQL databases,batch data analysis tools based on Map-Reduce, and complex event processing engines.This latter approach focussed on representing data as a real-time?ow of events proved to be particularly advantageous for all those appli-cations where data is continuously produced and must be analyzed on the?https://www.sodocs.net/doc/f62524148.html,plex event processing engines are used to apply complex detection and aggregation rules on intense data streams and output,as a result,new events.A crucial performance index in this case is represented by the average time needed for an event to be fully analyzed,as this represents a good?gure of how much the application is quick to react to incoming events. Storm[2]is a complex event processing engine that,thanks to its distributed architecture,is able to perform analytics on high throughput data streams.Thanks to these character-istics,Storm is rapidly conquering reputation among large companies like Twitter,Groupon or The Weather Chan-nel.A Storm cluster can run topologies(Storm’s jargon for an application)made up of several processing components. Components of a topology can be either spouts,that act as event producers,or bolts that implement the processing logic.Events emitted by a spout constitute a stream that can be transformed by passing through one or multiple bolts where its events are processed.Therefore,a topology repre-

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评介

#国外经济理论专题# 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评介* 王群 内容提要: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已经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并在实践中日益广泛地应用。那么如何实现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提出的八项原则呢?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为自主治理体制的构建、调整与改善提供了相应的指导。在整个框架中,行动情境最为复杂和重要,致力于解释参与资源治理过程的个体在既有信息和控制力下基于一定身份所采取的行动对治理结果的影响。应用规则约束人们在行动情境中的行为,其改变不仅导致行动情境内部结构的变化,还能使整个制度框架结构发生变化。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在奥斯特罗姆近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下,逐步趋向完善。本文对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的最新发展进行了补充性介绍,以增进国内学术界对此理论成果的了解。 关键词: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行动情境应用规则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由于/在经济治理、尤其是在公共资源治理方面0的卓越贡献,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200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她颠覆了公共财产只有交由中央权威机构管理或完全私有化后才能有效管理的传统观念,证明使用者自主治理的公共池塘资源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取得优于人们先前根据标准理论所预测的结果(Ostrom,1990)。与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息息相关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 p-m ent framew ork,简称为IAD fram ew o rk)从1982年起就一直是奥斯特罗姆的研究重点之一(Kiser &Ostro m,1982)。它致力于解释包括应用规则在内的外生变量(exog enous variable)如何影响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中的政策结果,为资源使用者提供一套能够增强信任与合作的制度设计方案及标准(Poteete et al.,2010),并且用来评估、改善现行的制度安排。经过30多年的不断完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如今已成为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的/操作指南0。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介绍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的最新发展。 一、理论基础 奥斯特罗姆认为,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有着多重渊源,它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非合作博弈论中都可以找到理论依据,是综合了多种学科的一组分析框架(Ostr om et al.,1994)。它既可以用来研究静态制度安排,也可以用来研究新规则和新技术不断出现的动态制度安排; 它将人们的经济行为分解成 图1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 若干相互关联、牵制的组成部分,使我们既可以对具体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又可以将各种问题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奥斯特罗姆通过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向我们表明,对资源退化等问题的研究不应该仅限于相关的自然属性,例如土壤、动植物种类、降水;资源所在社区(comm unity,或译为共同体)的特点、管理体系、产权、用以规范个体之间关系的应用规则等社会因素和自然属性一样重要。一个完整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包括7组主要变量(图1)。 ) 137 ) 5经济学动态62010年第4期 *此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73064)成果。

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分析框架与理论命题_陈丽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基本生产要素的土地资源对我国经济 增长、城市建设及其它各项建设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结果显示,2003年至2006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为68.0万公顷,年均占用17.0万公顷。①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农地非农化的波动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紧密一致,各省区之间GDP总量与建设占用耕地之间存在幂指数的关系(陈江龙,2003;曲福田,2006)。同时,非农建设用地的迅速扩张,导致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并存在耕地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失地农民增加等现象。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有3500万人左右,按目前的土地征用速度,预计到2030年失地农民将增至1.1亿人。②可见,基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基本国情,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且面临着日益紧张而残酷的国际与区域竞争,大量土地资源迅速地向非农用途转移将使得国家粮食有效供给、社会稳定、生态环境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严重隐忧。 土地利用规划是政府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之一。自1990年以来,我国先后开展了两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第一轮规划(1990)在执行过程中被终止,对规划思想、目标和方法进行了大的调整后,重新编制了第二轮规划(1997)。虽然第二轮规划在耕地保护和控制建设用地盲目扩张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规划编制社会经济背景的快 速变化,规划实施中出现了用地指标不断被突破、 规划方案调整频繁、违规用地现象普遍、圈地现象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调研组,2002;张跃进,2004;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而土地利用规划的预期目标并没有得到实现。 这些事实促使专家、学者对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状况进 行理论反思:我国土地用途分区管制、 基本农田保护等制度的确立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虽然在空间、时间 和数量上对土地资源配置建立了法律体系,但非农建设用地的扩张、耕地过度消耗、利益主体之间矛盾冲突的势头仍得不到有效控制,其核心是土地利用规划中集体理性与个体理性的冲突,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机制缺失(师学义,2005)。因此,本文在现有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研究评述基础上,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从制度分析视角构建我国转型时期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分析框架,并阐释其重要的理论命题,为系统深入地分析我国转型时期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基础。 一、现有研究视角的评述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多时序的系统工程。各领域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规划的内涵有不同的解释,致使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产生了不同的视角和范畴,其研究成果也涉及科学、工程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决策、规划政策、规划管理、规划实施等方面。然而,随着经济日趋全球化、社会依赖程度日益复杂多样化,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地解决日益突出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时,在可持续发展观影响下的各国土地利用规划逐步由技术主导研究转向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与政策研究中。 当前国际上对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就是运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研究成果,解释规划的 “政治性”和实际规划工作中的大量政治问题 (Betts,1995;Do-minitz和Manski,1996)。 尽管它们的研究方法各异,研究重点也各有侧重,但都获得了一致的研究结论,即规划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规划过程和社会结果两个方面,且这二者处于互动之中,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将决定规划的开展,而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及其空间后果将反过来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本 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分析框架与理论命题 陈丽1,曲福田2,严金明1 (1.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2.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文章在现有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研究述评基础上,阐释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制度,从制度经济学 分析视角,以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供需、成本和博弈分析为核心构建了我国转型时期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分析框架,提出 这一研究框架下三个重要理论命题,即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供给与需求、 土地利用规划决策与实施和土地利用规划管制权限配置。这为我国转型时期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分析框架;理论命题【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08)16-0055-03【收稿日期】2008-02-22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4JZD0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173027) 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2006年)》整理获得。②包宗顺:《重视失地农民利益的保护》 ,新华日报,2003年7月13日。【作者简介】陈丽(1980-),女,山西太原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方向: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与规划;曲福田 (1962-),男,山东莱州人,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教授、 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资源经济、土地政策;严金明(1965-),男,江苏南通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规划与政策。 《生产力研究》 专题研究.生产力研究/No.16.2008! "

19252-storm入门到精通-storm1

Storm简介

Storm简介 ?实时计算需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实现一个实时计算系统?Storm基本概念 ?Storm使用场景 ?Storm分组机制

Storm简介 ?实时计算需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 伴随着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呈现出爆发式的膨胀,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更加多样、更加便捷,同时对于信息的时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举个搜索场景中的例子,当一个卖家发布了一条宝贝信息时,他希望的当然是这个宝贝马上就可以被卖家搜索出来、点击、购买啦,相反,如果这个宝贝要等到第二天或者更久才可以被搜出来,估计这个大哥就要骂娘了。再举一个推荐的例子,如果用户昨天在淘宝上买了一双袜子,今天想买一副泳镜去游泳,但是却发现系统在不遗余力地给他推荐袜子、鞋子,根本对他今天寻找泳镜的行为视而不见,估计这哥们心里就会想推荐你妹呀。其实稍微了解点背景知识的码农们都知道,这是因为后台系统做的是每天一次的全量处理,而且大多是在夜深人静之时做的,那么你今天白天做的事情当然要明天才能反映出来啦。

Storm简介 ?实现一个实时计算系统 全量数据处理使用的大多是鼎鼎大名的hadoop或者hive,作为一个批处理系统,hadoop 以其吞吐量大、自动容错等优点,在海量数据处理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是,hadoop不擅长实时计算,因为它天然就是为批处理而生的,这也是业界一致的共识。否则最近这两年也不会有 s4,storm,puma这些实时计算系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啦。先抛开s4,storm,puma这些系统不谈,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如果让我们自己设计一个实时计算系统,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

马克思经济学的制度框架分析.(一)

马克思经济学的制度框架分析.(一) 内容摘要:生产关系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而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本身必然涉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各种经济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制度体系。因此,可以在该种意义上将马克思经济学视为一种制度经济学。本文在理解马克思关于制度分析的一些具体理论命题的基础上,试图剖析马克思经济学制度分析的一般结构,从方法论、制度的起源、制度范畴的界定、制度的本质、制度结构、制度变迁机制几方面分析马克思的制度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而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本身必然涉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各种经济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制度体系。因此,可以在该种意义上将马克思经济学视为一种制度经济学。 制度框架分析 (一)方法论 马克思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虽然人的行为具有社会性和客观性,但个人在经济活动中具有能动性,马克思明确拒绝了个体与制度环境的决定论解释,批判那种“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他认为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马克思经济学制度分析的方法论是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整体制约中分析个体经济行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制度的演变,揭示了制度变迁的历史客观性与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制度理论所运用的范畴主要有: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分工、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实践、劳动等。 (二)制度分析的切入点 在马克思看来,要揭开人类社会制度演变之迷,就必须首先确立历史起点、历史前提,而这一起点或前提就是生产这一人类首要的实践活动,这是因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制度分析的切入点应当是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物质生产,马克思正是在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把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揭开人类历史发展之迷的。 (三)制度的起源 按照马克思的解释:在原始社会之初,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个人从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料的能力十分低下,不得不以群体的方式生存,个体还不具备脱离群体生存的条件。在这种社会形态中,由于不存在经常性的超过生存需要的剩余产品,群体内部利益是一致的,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只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才有了经常性的剩余产品,逐渐具备了个体脱离群体生存的条件。这时,产生了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群体内部利益发生分化,产生了对经济资源具有不同支配力的集团和阶级。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集团或阶级,为维护有利于自身的既定利益分配格局,依靠自己在资源占有上的优势,建立起了国家等强力组织和政治、法律制度,同时建立了有利于自身统治的意识形态。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解释了人类第一层制度的起源,即社会生产关系的形成(经济制度的形成);进而又从社会生产关系中导出第二层制度的起源,即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规范、意识形态等在内的上层建筑。 (四)制度范畴与制度的本质

企业管理制度框架最新版

企业管理制度框架 一、总则 二、行政日常工作规范 1.行政协调工作规范 2.行政沟通工作规范 3.行政经费管理工作规范 三、企业行政办公室事务管理 (一)行政办公室事务管理规范化制度 1.办公室布置规范 2.办公室用品管理制度 3.办公室用品、文具管理制度 4.工作服管理制度 (二)行政办公室事务管理实用表单 1.文具用品一览表 2.办公室用品需求计划表 四、企业员工行为规范管理 (一)企业员工行为规范管理化制度 1.员工守则 2.企业员工仪容仪表规范 3.企业员工礼仪举止规范 4.企业员工言行规范 5.企业员工电话规范

(二)企业员工行为规范管理实用表单 1.自我报告表 2.自我评价表 3.目标工作单 4.主要计划表 5.工作计划6W2H分析表 6.工作记录表 五、企业人事行政管理 (一)企业人事行政管理规范化制度 1.企业人事管理刚要 2.人员招聘管理制度 3.员工培训管理方法 4.员工工作调动管理办法 5.员工辞职审批管理办法 6.劳动合同 (二)企业人事行政管理实用表单 1.企业人事规划表 2.人员补充申请表 3.应聘登记表 4.员工培训计划表 5.工作调动申请表 6.辞职申请表

7.辞退通知单 (三)企业人事行政管理规范化细节执行标准 六、企业会议管理 1.会议管理工作要点 2.会议管理规范化制度 3.会议管理使用表单 4.会议管理规范化细节执行标准 七、企业提案管理 1.企业提案管理规范化制度 2.企业提案管理实用表单 八、企业文书管理 (一)企业文书管理规范化制度 1.企业公文收发规定 2.企业邮件、函电收发制度 3.图书管理制度 (二)企业文书管理实用表单 九、企业档案管理 (一)企业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 1.人事档案利用制度 2.文书档案归档制度 3.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制度 (二)企业管理规范化细节执行标准

中国的政策过程理论分析框架

中国的政策过程理论分析框架 一、中国的政策过程 中国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共识”的目标诉求。共识就是意见一致。我国的宪政制度、政府体系以及党政关系均将共识视为政策目标。在政策过程的实践中,共识诉求甚至超越单纯的理性目标,如用政策方案的“可批性”代替“可行性”的情形。共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达成,如指令、协商、竞争等。 政策过程由政策舞台、政策参与者和共识过程三个变量构成。政策舞台即政策制定的政府部门、机构或非正式组织。政策参与者指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政策制定的行为个体。共识过程即意见收敛的过程,在政策研究中,共识过程与信息流动的方向、官僚组织的层级、参与政策制定的组织及网络等均相关。 政策过程的模式受到制度环境的显著影响。 制度环境包括政府组织结构、资源配置方式、产权结构和意识形态等变量。 政府组织结构决定了政策制定的舞台、程序和规则,并规定了政策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关系。 资源配置方式和产权结构决定了政策参与者的利益格局和政策立场。 意识形态决定了政策参与者的政策信仰和政策偏好。 由于不同的政策参与者在权力关系、利益格局和政策偏好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性,政策压力和冲突随即形成,政策过程就是缓解政策压力、解决政策冲突的共识形成过程

政策舞台的制度化层面就是政策提出、酝酿、构思和决策的官僚体系。官僚体系是政策舞台的制度化层面就是政策提出、酝酿、构思和决策的官僚体系。官僚体系是政策过程的组织基础和制度框架,它规定了各个部门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职能分工,从而限定了政策在哪些政府部门制定、经由何种程序和规则、最后以何种方式颁布和执行。制度化层面上的官僚体系提供政策过程的正式规则,其政策压力和意见传达、收敛、并达成共识的过程通常是自下而上的、程序化的过程; 政策舞台的社会化层面就是参与或影响政策过程的机构、团体或个人所组成的非正式关系网络,即协商网络。揭示了官僚组织和正式制度背后的动态因素,如哪些人在积极推动、其影响力的来源、作用途径和影响强度等。协商网络因政策领域不同而呈现出较大差异,通常根据行为主体参与程度的差异分成不同的层次,即决策层、酝酿层、影响层,形成由内及 外渐次扩散的涟漪。社会化层面上的政策协商网络则为政策过程提供了潜在的、关键的动力,其政策压力或意见的传达、收敛和共识形成的模式通常是自上而下的、间断性的过程。由于制度化层面上的政策过程缺乏动力和自发收敛的可能性,而社会化层面上的政策过程又缺乏相应的合法性,因此,两者的有效互动才能够形成最终的政策共识。

马克思经济学的制度框架分析(一)

马克思经济学的制度框架分析(一) 生产关系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而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本身必然涉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各种经济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制度体系。因此,可以在该种意义上将马克思经济学视为一种制度经济学。 制度框架分析 (一)方法论 马克思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虽然人的行为具有社会性和客观性,但个人在经济活动中具有能动性,马克思明确拒绝了个体与制度环境的决定论解释,批判那种“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他认为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马克思经济学制度分析的方法论是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整体制约中分析个体经济行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制度的演变,揭示了制度变迁的历史客观性与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制度理论所运用的范畴主要有: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分工、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实践、劳动等。 (二)制度分析的切入点 在马克思看来,要揭开人类社会制度演变之迷,就必须首先确立历史起点、历史前提,而这一起点或前提就是生产这一人类首要的实践活动,这是因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制度分析的切入点应当是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物质生产,马克思正是在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把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揭开人类历史发展之迷的。 (三)制度的起源 按照马克思的解释:在原始社会之初,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个人从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料的能力十分低下,不得不以群体的方式生存,个体还不具备脱离群体生存的条件。在这种社会形态中,由于不存在经常性的超过生存需要的剩余产品,群体内部利益是一致的,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只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才有了经常性的剩余产品,逐渐具备了个体脱离群体生存的条件。这时,产生了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群体内部利益发生分化,产生了对经济资源具有不同支配力的集团和阶级。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集团或阶级,为维护有利于自身的既定利益分配格局,依靠自己在资源占有上的优势,建立起了国家等强力组织和政治、法律制度,同时建立了有利于自身统治的意识形态。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解释了人类第一层制度的起源,即社会生产关系的形成(经济制度的形成);进而又从社会生产关系中导出第二层制度的起源,即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规范、意识形态等在内的上层建筑。 (四)制度范畴与制度的本质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制度最初来自于物质生产条件,之后才上升到政治、法律层次。因此,制度范畴在马克思经济学说中包括作为经济制度的生产关系和作为上层建筑的与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制度体系两个层面。前者可以看作是一种仅限于经济关系领域内的狭义的制度,后者则可以被视为一种广义的制度。完整的社会制度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个相互联系的层次组成的,二者之间是决定与反作用的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由于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所以对社会制度进行研究的逻辑次序应当是,首先必须分析作为整个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的生

论Storm分布式实时计算工具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f62524148.html, 论Storm分布式实时计算工具 作者:沈超邓彩凤 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4年第03期 【摘要】互联网的应用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数据处理技术,storm分布式实时处理工具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可靠性高、扩展性好等特点,在近几年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关键词】分布式实时计算流处理 1 背景及特点 互联网的应用正在越来越深入的改变人们的生活,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大数据处理技术,过去的十年是大数据处理技术变革的十年,MapReduce,Hadoop以及一些相关 的技术使得我们能处理的数据量比以前要大得多得多。但是这些数据处理技术都不是实时的系统,或者说,它们设计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实时计算。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简单地把hadoop变成一个实时计算系统。实时数据处理系统和批量数据处理系统在需求上有着本质的差别。 然而大规模的实时数据处理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业务需求了,而缺少一个“实时版本的hadoop”已经成为数据处理整个生态系统的一个巨大缺失。而storm的出现填补了这个缺失。Storm出现之前,互联网技术人员可能需要自己手动维护一个由消息队列和消息处理者所组成的实时处理网络,消息处理者从消息队列取出一个消息进行处理,更新数据库,发送消息给其它队列等等。不幸的是,这种方式有以下几个缺陷: 单调乏味:技术人员花费了绝大部分开发时间去配置把消息发送到哪里,部署消息处理者,部署中间消息节点—设计者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设计,配置这个数据处理框架上,而真正关心的消息处理逻辑在代码里面占的比例很少。 脆弱:不够健壮,设计者要自己写代码保证所有的消息处理者和消息队列正常运行。 伸缩性差:当一个消息处理者的消息量达到阀值,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流,配置这些新的处理者以让他们处理分流的消息。 Storm定义了一批实时计算的原语。如同hadoop大大简化了并行批量数据处理,storm的这些原语大大简化了并行实时数据处理。storm的一些关键特性如下: 适用场景广泛:storm可以用来处理消息和更新数据库(消息流处理),对一个数据量进行持续的查询并返回客户端(持续计算),对一个耗资源的查询作实时并行化的处理(分布式方法调用),storm的这些基础原语可以满足大量的场景。

【最新】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精选word文档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所得,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修改文字! == 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 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研究 她在理论上给出了解决“集体行动困境”、“公地悲剧”问题在国家理论和企业理论之外可能有的另外选择,给出了运用于研究的制度分析的方法。 作为总的组织工具,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致是一个关于应用规则、自然和物质条件以及群体属性如何影响行动舞台的结构、个体面对的激励以及结果产生,它为公共池塘资源问题开展长期研究提供了方便。 本文则从理论的角度介绍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的发展。 关键词: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行动情景行动者运行规则 一、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总述 (一) 问题意识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对大都市区的警察服务进行研究后,提出了“多中心政治体制的概念”,其基本的思想就是集体中的个人在面临集体选择问题时应该能够以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启发了埃莉诺将多中心理论作为市场理论和国家理论之外的替代选择,用于分析和判断与现实中大量集体物品相适应的各种制度安排。 埃莉诺便将研究的中心放到公共池塘资源上,致力于研究和开发一种理解复杂的人类社会互动的过程的分析框架。 (樊晓娇,201X)这即是其建立并逐步完善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

总之,埃莉诺力求提供一个能够贯穿于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关于“制度”的 定义,发展一个共同的框架来研究包括立法机构、公共部门、市场和其他组织 在内的复杂的政治经济学,以助于把政治学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其他学者就“制度如何影响个人面临的诸多激励以及个人 选择这”一课题所研究结合为一体。 (二)理论根基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认为,制度分析与可持续发展有多重历史根基,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交易成本经济 学以及非合作博弈论都可可以找到它的理论根基。 (埃莉诺,1994)几十年来,这框架影响不同问题和区域的相关问题的研究。 它可以诊断与分析问题,对静态和动态制度安排进行研究。 分析者可以根据决策环境的具体背景,利用这个框架来考察行动情景内的 行为与结果。 (三)框架逻辑 制度分析与可持续发展框架主要是首先划分制度的层次结构;其次,是确认行动场景中行动情景和行动者各自所包含的变量,根据一定的评估规则来评价 这些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式和结果。 最后通过在行动场景上的行动情景和行动者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产生的结果 来分析结果与行场景、行动情景、行动者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和三大变量即物的 世界、社群以及应用规则如何影响行动场景的特征的。 二、行动情景 在利用制度分析与可持续发展框架时,无论从何种方法或何种分析层次入手,都必须首先明确一个概念单位,即所谓的行动场景。 “它是特定约束条件下分析、预测并解释人类行为与结果的关键。

制度分析模型

制度分析模型(P318) 界定: 康芒斯: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为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或标准。 科斯:制度就是指一系列关于产权安排、调整的规则,制度就是“规则”或组织形式。 诺斯:制度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和本人效益最大化中的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 1、旧制度主义: 旧制度主义关注的更多的是制度的属性,以及制度如何使个人的行为变得更好。 主旨和目标:如何使个人行为朝向有利于集体目标的方向。 重点:制度的规范性导向,以及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诟病所在:旧制度主义的目标是规范性的,它致力于在限定的政治系统中追求好的制度,相当程度上是以国家为中心的,其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形成,它侧重于对立法、行政、司法等制度和机构进行相对机械的研究。 评价:旧制度主义更多的是以国家为导向,侧重于对宏观层面的制度进行研究,对运作中的制度及其操作规则缺乏一种动态的视觉进行考察,抹杀了个人行为和人类活动的能动性。 2、新制度主义 新制度主义制度沿用旧制度主义的一些假设,但在研究工具和理论关注上吸收了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分析的要素,从而丰富了旧制度主义的研究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制度主义中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倾向。 新制度主义着力对制度与公共政策的关系进行探讨,把制度当成一个变量,并着重探讨不同的制度安排对于公共政策的影响是如何的不同。 奥斯特罗姆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区分了操作、集体选择与立宪选择三个相互作用的层次或领域。 多制度的中心安排:主张让大、中、小幅规模的政府和非政府的企业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 新制度主义事实上是旧制度主义与理性主义、行为主义互相影响和渗透而发展形成的新的研究途径。 精英分析模型(P321) 核心观点:公共政策是统治精英的偏好和价值体现,大众在相当程度上是被精英所操纵的核心观点:公共政策是统治精英的偏好和价值体现,大众在相当程度上是被精英所操纵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