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2课时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第2课时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第2课时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第2课时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第2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2)在老师的引导、同学们的讨论下明确:

学生在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中,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 例题呈现的是学校阅览室里学生们在借书、读书的情境。 让学生谈谈读书有什么好处,了解学生读了多少书,读了哪些书,鼓励 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增长见识。 情境中还渗透了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是日常生 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种数量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并让学生也举一些这种“买东西”方面的例子。 学生自己学习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让学生先进行估算。 让学生先按一般方法计算。同时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然后教师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因数末尾的0可以先不计算,只用乘法去乘0前面的数,然后再把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然后让学生列竖式用简便算法计算。教师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集体订正时,先让学生看两个竖式,说明简便算法的竖式写法,并用虚 线表示因数右面的0最后再落下来。然后提问学生:用一般方法计算和用简便算法,结果一样不一样?(两种算法结果一样。)

教师接着出示 2500×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同时让一二个学生在 黑板上板演。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然后再让学生看两个例子,引导学生回答: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算? 然后教师着重强调:在用简便方法计算时,第2个因数要写在上面一个因数末尾的0 前面一位的下面,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试练。 书P86/做一做。个别学生在黑板上做,其他学生在课练本上做。 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布置作业。

三年级数学: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三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积极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因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添上几个0. 教学过程 一、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1.出示复习题. 20×3= 200×3= 2000×3=

12×4= 120×4= 340×2= 2.提问: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口算乘法应该怎样计算:(用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与第二个因数相乘,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课件“末尾有0的乘法(例11)”(师:天太热了,王老师实在受不了了,就想去买电扇.于是他带了1000元钱来到了商店.电扇每台350元,王老师带的钱够用吗?)2.提问:怎样判断王老师的钱是否够用? 3.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要想知道王老师带的钱是否够用,必须要先算出买3台录音机共用多少元钱.) 5.怎样计算:由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 6.学生汇报:全班交流,质疑.(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做法.) 7.比较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方法一是根据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的;方法二是根据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口算方法进行类推得来的.) 8.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因为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所以更喜欢第二种方法.)9.板书:2500×3 师问:怎样算简便?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

《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教学反思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零和任何数相乘都得零”以及“一个因数中间有零的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目标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理解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算理正确计算,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课堂上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方法和简便算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上。 一、努力之处 1.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课堂开始我设计了几道整十、整百乘一位数的口算题,通过复习口算方法,让学生能在探索新知时能学会知识的迁移,即在相乘的时候让学生掌握先末尾的0 可以不看,直接和一位数相乘,然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们多数会做,但是在叙述方法是语言不够严谨完整,以后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课堂开始我创设生活情境:“王老师就想去买电扇.于是他带了1000 元钱来到了商店.电扇每台350 元,王老师带的钱够用吗?请学生积极想办法帮王老师解决问题。我先让学生估算后在尝试,然后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己先尝试用竖式笔算,再让学生展示几种不同的算法,让学生自己评一评。但是学生由于受数位对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只有5 个孩子是用简便方法计算的。于是我引导大家比较发现两种算法的不同,喜欢哪一种?了解体会简便算法的优越性,通过比较大多数学生知道用简便方法计算比较合理。这样学生通过议一议、试一试、比一比、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动,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醒学生“书写积的时候应注意是什么?” 一要注意竖式的书写格式,二要注意积末尾的个数,整堂课让学生积极地想办法

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层层训练综合运用 本节课的内容不多,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是要达到正确计算的目标需要加强练习。练习中不仅有基础的笔算题目,还有解决问题的内容,学生在练习交流中理解算理,强化算法。练习中还出示几组算式,学生计算分类,在对比中初步渗透了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改进之处 1. 应再次强化对位问题通过练习发现多数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的不错,但是还有个别孩子还是习惯于用第一种笔算方法,如2800X 3, 2800 X 5,不能熟练的将 一位数与0 前面的数对齐,在以后的练习课中要在进一步引导强调竖式的书写格式。 2. 把控好教学节奏 因前面的时间没有调控很好, 造成最后一题没有练习, 课堂训练量不够少,课堂教学还不够紧凑,以后要多加注意。 通过本次上课, 我又学习到了许多, 如何让计算课堂上得扎实高效是我不断追求的目标。

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53例2及做一做。【学情与教材分析】 教学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会利用“0”的特性进行简便口算,学习了因数中间、末尾没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同时,在三年级,学生也已经初步接触了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简便竖式学法(270x9=)。本课的教学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算式中的特殊性,探求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竖式写法,并且使学生体会计算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以及优化的必要,并为学生理解和建立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做进一步的铺垫。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探索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以及简便写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殊性,培养迁移类推及概括等能力。 2.学生能用简便的竖式写法正确地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3.学生会选择合适的算法来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逐渐养成优化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并掌握因数末尾有0 的乘法算式的简便竖式写法。 【教学难点】 突破“数位对齐”这一思维定势,理解利用0的特性而产生的简便竖式写法的现实意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忆旧引新 1.口算 师:同学们,这些题你能用口算快速解决吗?老师来开下火车,请这排同学。 【Ppt:50x90= 500x6= 80x40= 90x300= 70x400= 16x30= 120x5= 32x30= 25x30= 21x40= 25x30= 】 师:这火车开得还真顺!相信大家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些口算了,那观察这些口算,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预设):口算这些算式的时候都是先不看零的。 师:打个比方,像“50x90”我们该怎么口算? 生(预设):可以先算“5x9=45”然后再在后面添上两个零。 师:那添几个零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预设):两个因数后面有几个零就在后面添上几个零。 师:你上课非常认真,对口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同学们,在我们口算因数末尾有零的口算乘法时,我们可以先不看零,先计算前面部分,算好后再在后面添上零。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我们就添上几个。是这样子吗? 2.笔算 师:这些题你会笔算吗? 【ppt:508x3= 34x165= 270x9=】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人教版新课标教案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人教版新课标教案 A multiplier with 0 at the end of a factor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人教版新课标教案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人教版新课标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86页例7,练习二十第2――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 1、解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 20×3 12×4 200×3 120×4 2000×3 1200×4 然后让学生口算,教师逐题从上到下分别写出左右两组题的

得数.然后提问:观察每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第二个因数乘第一个因数中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几个0.二、新课 1.教学例7,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2、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280×3,也就是求3个280是多少。 3、先估算一下,大约得多少。(280×3≈900,大约得900。) 4、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着做。老师巡视时找出两位算法不同的同学进行板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生1:先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由于第一个因数个位上是0,乘3后还得0,所以积的个位也是0,这个0起点位的作用。 生2:把280乘3看成28个十乘3,所以写竖式时把8和3对齐。得出的84表示84个十,这时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这个0起点位的作用。 5、比较这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第二种更简便) 6、概括出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P48 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具:课件,导学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50×3=40×22= 20×20=53×30= 600×30=30×23= 400×50=350×2= 学生开火车回答。 2、笔算 708×6=790×8=54×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设计意图:复习口算知识,为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做好准备;复习笔算知识,为中间有0的笔算除法做好准备,同时熟悉乘法笔算的基本步骤。】 二、探究新知A 例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160×30=106×30= 问:这道乘法算式的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 板书课题;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1)口算:先是口算出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2)笔算:展示两种不同的算法。 3)让学生对两种算法发表评价,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利用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能使计算简便。引导学生选择后一种方法4)讨论: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5)小结:笔算末尾有0的乘法,先乘0前面的数,然后看因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设计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1-32页的例题7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2.培养学生笔算除法的计算能力,养成验算的习惯;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以及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为什么要落下来。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展示台、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判断下面各题的商各是几位数。 (小黑板出示) 师:请同学们想想下面各题的商最高位在什么数位上,商是几位数。 2.笔算(选择你喜欢的一道题进行笔算,两题都算也行)。 505÷5 804÷4 指名演算,其余的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完成后,师问:为什么商中间有0?(学生回答)

师:这两题是我们昨天学的商中间有0的除法,同学们掌握的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商中间有0的除法,它比昨天的还难,但只要大家用心思考、积极动脑,一样能学得很好。(板书出示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例7:(1)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师:全班一起把题目读一遍。(学生读题) (1)找找这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指名回答) (2)根据条件和问题你想怎么计算。 师:为什么用除法,有没有别的想法? 生:没有用除法计算最正确。 师:他说的很好,陈老师也这么认为。接下来我们就试着独立笔算这道题。 (3)学生试算,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笔算过程,并展示在黑板上。 (4)师:这几种算法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好,为什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5)评价:班级交流哪种算法最好,对学生的算法进行评价。适时进行表扬鼓励。 (6)归纳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商中间有0的除法,它和804÷4这题都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为什么832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要落下来而804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用落下来呢?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案例分析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案例分析 (一)学生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看,他们已经学会了口算除法、估算除法,掌握了基本的笔算除法,并会进行除法的验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看,他们对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规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解得不够深入。 (二)教材分析: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教材先通过创设“猪八戒吃西瓜”的情境为素材教学例5,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规律。接着运用此规律教学例6,也就是学习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我通过阅读教材、教参和新课标,认为按照教材上的方法去教学这一内容,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会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至于“商中间为什么要写0”这一点学生根本不知道,只是盲目地按照老师所讲述的分东西的例子模仿着进行计算,更不用说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数学的活动中了。所以,在教学时我准备采取以下策略: 1、创设现实情境,重视有意义的计算 [片断1] 师:我们学校快开运动会了,为了选拔出参加跳绳比赛的人员,我昨天测试了几个学生跳绳的情况(出示课件:两个学生跳绳的情境):蔡芳3分钟跳绳309下,屈代乔4分钟跳了520下。小朋友们,如果让你来选参加跳绳的人员,你会选谁?为什么? 思考片刻后,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能有的说选蔡芳,有的说选屈代乔,并且各有各的理由。此时,我装做一种很无助的样子说:“到底选谁比较合适呢?想一想,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1:我可以根据他们跳绳的总个数来看。 生2:不行,因为他们用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可以算出屈代乔3分钟跳了多少,然后再比较。生3:你的方法太麻烦了。我认为可以算出谁1分钟跳的多,我们就可以选谁,这样比较公平。 师:你们同意他的方法吗?下面请你们自己列式计算。 [反思] 新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更注重的是让学生体验计算在生活中的意义,并能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时,我努力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把计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应用意识。 (二)巧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知道不学不行 [片段2] 在学生试算的过程中,当算到十位上的0除以3时,很多学生遇到了困难。这时,我问学生:“0除以3究竟等于多少呢为什么?” 生1:0除以3等于0,因为我们在二年级学过算除法想乘法,只有0乘3等于0,所以0 除以3。 生2:等于0,因为把0个东西平均分给3个人,什么都分不到。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说到这儿,老师想到了一个故事(师边出示课件,边讲述课本28页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公开课)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第48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时间:教学班级:三年级(1)班 执教者:秦老师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的内容“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重点和难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首先根据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让学生观察推出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理解和掌握积德变化规律,并能运用积德变化规律进行简变计算。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三位数乘位数的笔算,大部分同学都掌握了基本的算理和和乘法计算的基本技能。所不同的是,仅仅把因数没0的笔算延伸到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索、发现、总结出笔算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体验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判断。 教学难点: 因数中间的0是否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课件出示) 6×50= 12×20= 16×30= 23×20= 2.提问 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末尾有0) 出示:6×50 16×30 师:你是怎么口算的? 生:叙述口算方法 师:如果我把这个16×30式子变一下呢? 【设计意图:复习口算知识,一方面为学习新课作铺垫,另一方面培养学 生要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2(1)160×30= 160×30= 师:观个式子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 师:你会笔算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 础上,理解计算每一步的意义和方法,为学习竖式打下坚实的础。】 2. 通过学生板演,展示答案。得出全班基本上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1)160×30= 第一种方法: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写2个0 第二种方法:1 6 0 × 3 0 ——————— 0 0 0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难点: 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22= 40×72= 40×72= 40×72= 20×20= 40×90= 502×7= 608×5= 908×4= 400×50= 2.笔算 708×6= 790×8= 54×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1)160×30= 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160×30=4800 160 × 30 ————— 4800 2)106×30= 自己试一试 学生反馈时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106 × 30 ————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106×30=3180 106 × 30 —————— 3180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三、巩固练习 1.书后第53页做一做 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3、4、7题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这一课时教材先通过创设”猪八戒吃西瓜“的情境为素材教学例5,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规律。接着运用此规律教学例6,也就是学习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我通过阅读教材之后,认为按照教材上的方法去教学这一内容,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会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至于”商中间为什么要写0“这一点学生根本不知道,很有可能只是盲目地按照老师所讲述的分东西的例子模仿着进行计算,更不用说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数学的活动中了。其实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看,他们已经学会了口算除法、估算除法,掌握了基本的笔算除法,并会进行除法的验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看,他们对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规律应该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解得不够深入。所以在教学时我适当的改变教学、努力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把计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1-32页的例题5、例题6及相应练习。教材分析:《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教材先通过创设“猪八戒吃西瓜”的情境为素材教学例5,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规律。接着运用此规律教学例6,也就是学习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看,他们已经学会了口算除法、估算除法,掌握了基本的笔算除法,并会进行除法的验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看,他们对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规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2.培养学生笔算除法的计算能力,养成验算的习惯;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笔算除法的计算能力,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主题图。 教学流程: 一、情境创设: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吗?那么孙悟空的三个徒弟都有谁呢?看,(出示主题图)他们都叫什么啊?他们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发生了许多 有趣的故事,谁能结合图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的讲给大家听。(生讲故事) (反思: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了,自然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其中。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因此本节课课始,围绕《西游记》中的四个人物设计了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情境,使学生积极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情境之中。)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东源县第一小学伍健俊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积极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因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添上几个0. 教学过程 一、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1.出示复习题. 20×3=200×3=2000×3= 12×4=120×4=340×2= 2.提问: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口算乘法应该怎样计算:(用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与第二个因数相乘,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课件“末尾有0的乘法(例11)”(师:天太

热了,王老师实在受不了了,就想去买电扇.于是他带了1000元钱来到了商店.电扇每台350元,王老师带的钱够用吗?)2.提问:怎样判断王老师的钱是否够用? 3.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要想知道王老师带的钱是否够用,必须要先算出买3台录音机共用多少元钱.) 5.怎样计算:由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 6.学生汇报:全班交流,质疑.(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做法.) 7.比较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方法一是根据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的;方法二是根据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口算方法进行类推得来的.) 8.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因为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所以更喜欢第二种方法.) 9.板书:2500×3 师问:怎样算简便? 10.找一名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11.谁能说一说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进行笔算?笔算时应注意什么?(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先用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看第一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笔算时应该注意:1.第二个因数要写在第一个因数的末尾的0的前一位的下面;2.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设计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准备 课件、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 20×3 12×4 200×3 120×4 2000×3 1200×4然后让学生口算,教师逐题从上到下分别写出左右两组题的得数.然后提问:观察每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第二个因数乘第一个因数中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几个0. 二、新课 1.教学例9. 教师出示例题350X3,提问学生:这道题怎样用笔算? 教师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可以先不计算,只用乘法去乘0前面的数,最后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然后让学生列竖式用简便算法计算. 教师接着出示2500X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2.做例9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时,可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情况.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行间巡视,了解学生竖式写得对不对,有什么问题.然后集体订正,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说明. 2.做练习六的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直接把得数写在教科书上.教师了解学生在2分15秒内全做完的学生 有多少,哪些学生还没有做完.然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中的第3题. 学生做前教师提问:“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要求的是什么? 4.做练习六中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5.做练习六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四、小结(略)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83-84的例5、例6及做一做,练习十九第1-4题 教材分析: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一个难点,在知识上学生已有多位数计算方法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关键有两点:一是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 结论,二是笔算过程中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有0,都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个 数位上的数,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乘,当个位积不满十时,十位要用0占位。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技能性目标:经历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情感性目标:体验推理、迁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培养 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道理,掌握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例5、例6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一天,王母娘娘叫七仙女到蟠桃圆为自己祝寿,仙女们来到蟠桃园看见孙悟空正在吃蟠桃,而数上一个蟠桃也没有了,仙女们吓坏了, 马上回来向王母娘娘报告。 (课件出示例5的主题图)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5 (1)、出示所要解决的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仙桃? (2)、组织学生列式计算。 师:谁能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该怎样列式呢? 板书:0+0+0+0+0+0+0=0 0×7=0 7×0=0 (3)、想一想:0×3= 9×0= 0×0= 为什么? (4)、组织学生归纳概括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教案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 的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执教:南华思源实验学校刘永山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第48页(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体验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重点难点 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教具准备: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算(指名回答并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12×10= 23×10= 32×30= 24×20= 再出示:160×30106×30 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设计意图]复习计算知识,一方面为学习新课作铺垫,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要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二、学生自学 1、课前预习课本第48页的例2,并完成做一做。 2、思考两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你能用几种方法进行计算?怎样计算简便? 3、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乘法列竖式计算时,可以怎样对位? [设计意图]应用“四步三模式”教学法,通过课前课中学生自学、生生互学、教师领学、分层练习四步来完成这个内容的教学。学生自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

学能力。 三、教师领学、探究新知 1、160×30,观察这道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2、我们可以用哪几种方法来计算160×30的积? 3、小组讨论,总结方法。 4、汇报结果 指名汇报,通过汇报板书得出全班基本上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1)160×30= 第一种方法:可以用口算计算,先算160×3=480,再在积的末尾再添1个0。 第二种方法:口算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写2个0 第三种方法:用竖式,先算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写2个0 引导学生对比,发现第三种方法是最简便的方法。 5、106×30,又可以怎样计算?你能用几种方法进行计算?哪种方法简便?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第一种方法:可以用口算计算,先算106×3=318,再在积的末尾再添1个0。 第二种方法: 1 0 6 第三种方法: 1 0 6 × 3 0 × 3 0 ------ ---------- 0 0 0 3 1 8 0 3 1 8 --------- 3 1 8 0 师: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5、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生生互动,在合作交流中,理解计算每一步的意思及方法,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利用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能使计算简便。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智慧之旅(分层练习)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教案

第5课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2) 【教学内容】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教材第25例7和“做一做”,第27页练习五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除法计算中,当不够商1时写0占位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或末尾有零的除法,解决笔算除法的难点。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或末尾有零的除法计算。 【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 306÷3= 816÷4= 组织学生独立算一算,并用乘法进行验算,小组中相互交流计算方法和过程。 师:当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上是0时,怎么办?为什么? 2.教师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2) 【新课讲授】 教学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例7 (1)情景画面和应用题。 ①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板书:650÷5= ②组织学生试算,遇到什么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让学生提出在试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谈一谈解决的办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分别把计算过程板书在黑板上,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③用计数器帮助理解算理。 请一名同学在计数器上把650平均分成5份,并说一说分的过程。 学生试拨,在百位上拨一颗珠,还余1,与十位上的5一起组成15个一,所以十位上拨了就正好除尽,个位上的0怎么办? 学生讨论商个位不写0行不行? ④对照刚才的拨珠子的过程想一想,黑板上的几种算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方法简便些? ⑤教师边板书计算过程,边讲计算方法。 当被除数的个位上是0时,就在它个位上占位。 (2)完成教材第25页“做一做”前两小题。 做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中互相检查,交流计算过程和方法。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3)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例7第(2)题。 ①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解答计算,共同讨论计算过程中的问题。 ②教师指名到黑板上板演。 245÷8=(根)……(元) 个位还余5,为什么商的个位上写0? 生:被除数的个位上不够商1,就商0。 ③完成教材第25页“做一做”后两小题。 做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中互相检查,交流计算过程和方法。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课堂作业】 教材第27页练习五第5~6题。先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部编人教版四上数学第4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创新教案】

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课题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 算乘法 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对于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在以前已经有所涉及,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本节课的设计如下: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发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特别是关于0的计算规则,努力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交流算法时,首先引导学生交流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最后交流竖式的简便方法并总结算法。在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进行计算,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重点,以笔算学习为主,交流、探究竖式的简便写法,最后引导学生比较、选择算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解决与生活相关的问题,从而感悟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学习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 习 重 点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学 习 难 点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的简便写法,尤其是末尾0与非0的对位问题。 学 前 准 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口算卡片 课 时 安 排 1课时

教 学 环 节 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1.笔算下列计算题, 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584×66= 316×24= 132×25= 321×57= 2.看来同学们对上节 课的知识掌握地非常好。 仔细观察下列算式与前面 的习题相比,两个因数有 什么不同? 160×30= 106×30= 3.老师引入课题:这 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因 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 法。(板书课题) 1.同学们独立完成,与同 桌交流算法,并互相检查订正。 2.观察两道算式与前面习 题的区别: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 的。 二、运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 1.探究因数末尾有0 的乘法。 (1)课件出示例2: 如何计算这道算式?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 旧知识来解决?自己尝试 算一算。 (2)引导学生讨论: 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 非0的对位问题?怎样确 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3)整理算法。 1.(1)尝试独立计算,讨 论交流计算结果。 方法一:口算。 先口算出16×3=48,再在 积的末尾添两个0,则160× 30=48000。 方法二:笔算。 (2)在老师的引导、同学 们的讨论下明确:把0前面的 数对齐,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 1.口算。 30×61= 30×30= 70×90= 301×5= 21×40= 102×4= 答案:1830 900 6300 1505 840 408 2.填空。 (1)130×40,先算()× ( )=( ),然后在积的末尾添( ) 个0,得( )。 (2)根据算式43× 15=845,可以知道430×15=(),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三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 课题: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课型:展示编号: 班级:___________学习小组:____________小主人姓名:___________【课前抽测】 1.出示复习题.学生口算写得数,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20×3=200×3=2000×3= 12×4=120×4=340×2= 提示:观察每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基础知识】 1.设疑,引入新课 教学例7 问:你去过图书室吗?进了图书室,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观察主题图86页例7 小组成员间互相说说题意,你从中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2﹑合作学习,探讨算法 为了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共要付出多少元? 1

(1)学生理解题意。 “每套280元”是什么意思?怎么求“一共需要多少元?”根据学生的分析回答,学生列出算式:280×3=? (2)这道题用笔算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这题应怎样进行计算?自己试一试。算完后和同桌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算法。 (3)学生汇报,展示不同的算法,说出算理。 280×3=840(元) 第一种算法:第二种算法: 280280 ×3×3 840840 3、两种算法得数一样,你喜欢哪一种算法: 如果用第二种算法,笔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列竖式时要怎样对齐? (第二个因数要和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 (2)怎样相乘?(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3)乘完后怎样写0?(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4)小组汇报。 4、小结,揭示课题 2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设计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内容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才能完成。只有学生本人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尤其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掌握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提倡算法优化,并能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教材第86页例7教学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例题呈现的是学校图书室里购书的情境。题目要求学生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将两种算法进行对比,有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算法。教学时,可结合图片,让学生谈谈读书有什么好处,了解学生读哪些书,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增长见识。例题渗透了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种数量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再独立计算。如果学生出现了教材中的两种算法,就请他们说一说计算过程,尤其是第二种算法,0×3这一步能不能省略?如果要省略,那么

因数3应该移到什么位置上?这时书写积应该注意些什么?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一规律上学习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为四年级两位数乘三位数乘法和两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是学生特别容易出错的,教师要根据这一点,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我研究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自己发现这种类型题的简便算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使学生牢固掌握。同时,在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一位数的书写位置,这个一位数应该与多位数0前面的那个数字对齐;二是积末尾0的个数,多位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四、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用简单方法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重点难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