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

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

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

语文试题

2018.1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营销等引领的“微”风暴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发“大”变革,微文化的迅速勃兴,与强大的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密切相关。这些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与广泛应用,使得大至宏观社会、小到微观个体都产生了诸多变化。单就审美文化层面而言,无论是社会整体的美学图景与审美风尚,还是民众个体的文艺观念与审美取向,较之以往都存在明显差异,一种强调资源共享、多元共生、生活与审美互融的新型审美文化逻辑正广泛渗透于微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态之中,并不断生成和塑造着媒介技术力量占据主导、社会民众普遍参与的全新审美文化现实。

“微时代”的媒介技术革新与融合,同样改变和重塑着人们的审美感知方式,传统艺术审美活动的固有流程与常规秩序几乎被颠覆一新,艺术审美的世俗化与民主化程度愈来愈高,艺术创造不再为少数精英们独享,数字媒介技术带来的专业门槛和诸种成本

的降低,使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由单纯的艺术接受者向艺术创作者的身份转变,成为了真正意义上“审美的人”。

随着互联网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对相关艺术知识的了解、基本艺术创作技法的学习、与艺术家的沟通交流等正变得越来越简便易行,这些都为人们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当下颇为流行的微电影、微小说、微话剧等艺术形式,便主要来自于这些带有明显草根性与自主性的即兴创作。显然,这类与微时代相伴而生的新型艺术形式,既是基于传统艺术形态衍生而出的,又较之传统艺术形态有着迥然不同的创作表征与美学特质,人们对其的审美接受也自然表现出“微时代”特有的风格印记。

首先,区别于传统艺术形态,微艺术往往采取“以小博大”的创作策略,鲜少追求所谓的宏大叙事、经典话语或史诗巨作,偏重于描摹普通人生的微观生活和个人化叙事,处处彰显出微体量、微周期、微制作等特点。不仅如此,现代人碎片化的生活状态、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方式和数字媒体交互快捷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微艺术若想获得持续的关注度和最大的投资收益,创作者们必须不断加快作品的推陈出新,这势必需要尽量减少创作投入成本,缩短创作周期。

其次,与传统的艺术创作者角色主要由精英艺术家来承担不同,微艺术创作主体的身份更加多元,除却职业艺术家,更多的是非专业出身的艺术爱好者。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平等性、开放性与交互性等特点,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年龄段的民众,既可以轻易地借助微艺术形式参与到艺术创作之中,实现自我的艺术审美表达;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艺术欣赏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