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对潮汕民俗文化的思考

浅谈对潮汕民俗文化的思考

浅谈对潮汕民俗文化的思考
浅谈对潮汕民俗文化的思考

浅谈对潮汕民俗文化的思考

韶关学院文学院成教08届中文本科潮阳班林锐元

指导教师:温阜敏

摘要:潮汕文化是潮汕人最重要的根,潮汕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潮汕地区的节俗文化,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了解和研究潮汕地区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必不可少的历史素材。潮汕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要重新认识和思考,正确对待潮汕民俗文化。必须转变观念,与时具进,坚持以人为本挖掘潮汕民俗文化的资源优势,加强对潮汕人的人文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潮汕优秀文化,从而开创潮汕民俗文化新局面。

关键词:潮汕民俗文化思考、挖掘、对策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聚居,而有潮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潮汕文化的流播。潮汕文化把世界各地潮人的情缘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潮汕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潮汕人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潮汕文化自唐朝以后发展迅速,作为一泓涓涓流汇入中华民族滔滔不绝的文化长河。而潮汕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文化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群众性,凝聚了潮人群体力量的智慧。因此,笔者认为,要正确对待潮汕民俗文化。必须转变观念,与时具进,挖掘潮汕民俗文化的资源优势,加强对潮汕人的人文素质教育。什么是民俗文化?潮汕民俗文化对潮汕地区、潮汕人有什么影响?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利用潮汕民俗文化中优秀成分,提高潮汕人的人文素质?下面,本人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民俗文化与潮汕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特定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如服饰、饮食、民居、礼仪习俗等。它透出浓烈的底蕴,民俗活动服务于时代,服务于人民;是一种基础文化,是特定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民俗文化一经形成便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民俗文化是构成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基石。

我们把潮汕人所创造的文化名为"潮汕文化"。潮汕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潮汕先民,成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昌盛于明清,创新于现代。潮汕文化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潮汕民俗文化,是潮汕民间习俗的文化总和。潮汕昔因客家人南下,宋室南迁,明室南来避难,战乱较少,是中原文化的藏龙卧虎之地,民俗资源丰富,岁时节俗、礼仪习俗、用品服饰等均有特色,自成体系;既有“潮州厝,皇宫起”,独具特色的潮汕民居别有一番古典雅致,如驷马拖车、下山虎、

四点金等民俗建筑;又有水布、市篮等民俗用品;既有新年烧龙、“人节”吃七样羹、中秋烧塔、冬至食冬节丸等饮食习俗;也有做四句、吃丁酒、食红桌等婚娶、生育习俗;有赛花灯、游标旗、“营老爷”等游艺民俗,也有好事送礼成双,歉事送礼奇数等交际礼仪;有“三山国王”、“天后宫”等的神文化,也有优美抒情,潮汕味浓的潮语歌曲、潮剧等民间曲艺文化;有独具特色的潮汕工夫茶;最具特色的传统成人节是“出花园”,最具有汕头特色的现代节日是每年10月8日的“成年节”。在某种层面上通过对这些民俗文化的考察了解,我们可以认识一个族群的精神内核。

二、潮汕民俗文化对潮汕人的影响十分深远。

㈠、不仅继承了先辈优良的民俗传统,其中如“赛大猪”等能刺激乡民的生产积极性,且能增进邻里关系。节俗活动作为一种信仰既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对先贤或“神灵”的一种崇拜和纪念,又表达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㈡、生动体现了潮汕的历史源流和文化特征,透露出群体的共同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如:有共同的神崇拜心理,“三山国王”、“天后”、“玄天上帝”等是潮汕人普遍神崇拜的对象;有共同饮食习惯,清淡精细,体现在潮汕美食上。这些都透露出潮人的共同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审美情趣。

㈢、使潮汕人更具有自信心和自豪感。“潮汕人移居海外,往往也会把其民俗带往居留国。从而使世界更了解潮汕民俗文化。例如,潮汕人普遍崇拜的‘三山国王’、‘韩文公’、‘妈祖’等,遍布潮汕人足迹所到的港、澳、台及东南亚各国”。工夫茶、潮汕美食、潮剧等一些特色的民俗文化,影响的范围更广。

㈣、潮汕民俗成为潮汕人的凝聚点。在潮汕文化共同体下,共同的信仰,共同的文化志趣,使得特色民俗成为看不见的纽带,连接着普通百姓的心,得到大家的认同,这种认同感的本身也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己家乡的认同,从而进一步激发潮汕人建设家乡的热情。

㈤、将风情万种的潮汕民俗文化展现给世人,能为发展潮汕旅游业提供丰厚的文化资源。

三、民俗活动存在的问题又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第一、有人借潮汕节俗活动大搞封建迷信活动。

第二、每年的“拜神”等节俗花费较大,甚至形成了互相攀比的风气。“十年游摆神,食人叭口文笑,给人食着头就晕”(潮汕俗语:“叭口文”意即微笑),当今社会此类情况虽然不算非常多,但由此反映出来的经济负担而引发的精神负担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第三、现在有些地方还发生了为争抢“神灵”而打架斗殴的事件,由此引发的地方关系恶化,村与村之间到现在还互不嫁娶的情况。

第四、在市场经济之下,一些人借弘扬地方文化,发展民俗文化游之名,图直接的功利之实。

第五、潮汕人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过年时大人给小孩“压岁钱”。乱给“压岁钱”和乱花“压岁钱”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既然潮汕民俗文化对潮汕人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如何“加强对潮汕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挖掘、整合潮汕传统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潮汕民俗文化,提高潮汕人人文素质,这就成了我们应该面对的一个重要思考课题。

四、新时期对潮汕民俗文化的思考对策

㈠、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立足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营造继承和创新的文化氛围,以此稳固我们的文化根基。

如果没有稳固的文化根基,本土文化就会被其它文化冲击和取代的危险,发扬本土文化优势也只能是一句空谈。

㈡、政府应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引导和研究,完善对民间民俗文化保护的法规,加强对民间艺术团体的扶持力度。把优秀的民俗文化形成一种让市民认同和崇尚的精神,共同珍惜。笔者认为可以组织人力,编写当地的民俗文化集,打好潮汕民俗文化研究的基础。

㈢、保留其精华,摒弃其糟粕。传统文化不是一味的固守继承,而是要批判性的继承。汕头市浮西村在这方面就勇于创新,历年的浮西村都有“闹热”的节俗,近年,村综合了有识之士的建议,以促进社区和谐,打造文明社区为目的,成功地组织浮西“闹热”,并以文化节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它的文化含量,节俗时没有奢侈场面,没有三叩九拜的繁文缛节,更没有互相攀比带来的经济负担。村里自行组织的龙狮队,鼓乐团闪亮登场、灯谜竞猜、英歌舞、潮乐表演、潮剧、儿童舞蹈等为该村民俗活动抹上了浓浓的文化色彩。像灯谜竞猜互动环节中,村民们更是踊跃参与,既增长了知识,又获得了不少乐趣。

㈣、挖掘、整合潮汕民俗文化,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素质

民俗文化的发展靠传承,而传承必须依托于教学。潮汕青少年是潮汕的未来和希望,应该注重青少年的人文素质的教育。

第一、加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

潮汕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如关于岁时节日的文化,这些节日蕴含着什么意义?体现着潮汕人怎样的精神?潮汕春联的意义、特点、结构怎样?对平仄有什么讲究?如关于饮食的文化有:为什么正月初七吃七样羹、清明节吃朴枳粿、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和冬节吃汤圆?七样羹、粽子、朴枳粿、汤圆的含义是什么?春节食鱼——“年年有余”;食肉圆——“合家团团圆圆”;食蒜——“有钱藏”;正月初一早食豆干——“长大会当官”。如关于俗语有:元宵夜行彩桥,读书的孩子摸狮鼻说“摸狮鼻,写雅字”;少女

摸狮头说“摸狮头,事事贤”;未结婚的青年男子摸狮肚说“摸狮肚,娶雅麽”;怀孕的妇女摸狮耳说“摸狮耳,生阿弟”……这些俗语有什么语言艺术和习俗情韵?如节日喜庆活动中的用品为什么喜欢用红色?其意义何在?如民居建筑“驷马拖车”、“下山虎”等有何价值?如交际礼仪中为何好事送双数,歉事送奇数?

潮俗文化是一种良好的地方课程资源,有利于教师扩充知识资源,拓宽教学途径,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我们应该发挥这一优势,在历史等学科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第二、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潮俗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道德资源。青少年是传承文化的合适人选,可以从五个方面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汕传统节日喜庆活动中,除了围绕纪念家族先人而展开的祭祀活动外,更有对民族历史上的英雄及地方历史上受崇拜人物以及一些历史事件的纪念、追忆活动。如端午节赛龙舟、食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中秋节食月饼,是为了纪念元末民众抗击蒙古贵族腐朽统治等。爱国必先爱乡,爱国是爱乡的延伸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潮汕节日喜庆习俗,凝结着浓浓的乡情厚意,不仅使本土的潮汕人年复一年地庆祝、欢度,也使海外潮汕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不辞劳苦,回乡与家人团聚。节日喜庆活动使海内外潮汕人思乡、爱乡,进而升华为爱国。

2、进行尊老爱幼的道德教育。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它同样是民俗文化的首要道德资源。在潮汕节日喜庆活动中,这种道德观念随处可见。尊老方面,如给年长者、给老师拜年,各种祭祀活动中对祖先的礼敬等。在爱幼方面,少年儿童年节可得“压岁钱”,元宵节有花灯等。

3、进行勤俭节约的品质教育。

针对乱给“压岁钱”和乱花“压岁钱”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教育青少年真正懂得:钱是重要的,但钱是来之不易的,应该珍惜。要学会合理、科学地用好“压岁钱”,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品质。

4、进行和谐精神及文明教育。

除夕夜吃团圆饭,要全家人一起吃,这充分体现了潮汕文化的“和合”精神;元宵、冬至吃汤圆,“除了甜美可口外,还有团圆、和睦、幸福的深刻寓意”。节日喜庆活动浸透着浓郁的和谐精神。潮汕民俗文化充满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优良的道德品质,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教育资源。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位父母都应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方法,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节日活动的喜庆、隆重,它往往要求每个人都来营造喜庆、吉祥的气氛。因此,可以加强对青少年的文明教育。如“新年好”,“身体健康”,“福禄长寿”“万事胜意”,“合家平安”……这些嘉言懿语,配以节日的特殊的喜庆气氛,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语言美;年节“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交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这些无疑地能规范青少年的文明行为,促进青少年的行为美。

第三、加强青少年的生活观、人生观教育。

“食了七样羹,食老变后生”。潮汕“人节”吃七样羹的习俗,以及清明节吃朴枳粿、端午节吃粽子等习俗,向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要与时俱进,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保证身体健康。

当今世界充满激烈竞争,人们紧张劳动,需要休息、调节和放松。,潮汕民俗文化中的春节前后游神赛会、清明节踏青、端午节赛龙舟、重阳节登高等活动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提醒人们——“辛辛苦苦劳动了一年,该休息一下了”;而年节等的庆祝活动,喜庆气氛,实际上是在暗示人们,生活是美好的,人生是快乐的,必须忘掉疲劳,忘掉痛苦。

潮汕地区最具传统特色的节日是七月七日的“出花园”,这是非常有地方特色的习俗。实际上,“出花园”就是潮汕人的“成人礼”,它的意义在于提醒青少年,你已经长大成人了,必须肩负起社会和家庭的重任。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良好资源。

当今社会,由于多元文化的碰撞,相当部分青少年感情淡化,厌世、自私、懒惰。对此,作为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民俗文化中丰富的生命意识、生活观的教育资源,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使青少年热爱生命,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四、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审美情趣。

民俗文化有着丰富的美学资源。节日喜庆中开展的民间歌舞、民间游艺等,都是精湛艺术,它的美是有声有色、充满动感、自然流畅的;刺绣、雕塑等民间工艺品,使人赏心悦目;潮曲、潮剧,也同样令人陶醉;还有入口回味无穷的工夫茶;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门神、年画、供品、祭礼品、花灯等,也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某种观念和风俗的具有审美功能的艺术形式。人们在节日喜庆活动中,不仅得到身心的娱乐,还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因此,教师应该挖掘潮汕民俗文化的资源优势,培养青少年的美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趣。

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一个没有创新的族群是没有希望和未来的。潮汕民俗文化蕴含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作为每一个潮汕人,特别是有识的潮汕人都应该肩负起历史的责任,与时具进,高度重视,不断对潮汕民俗文化进行思考、学习、研究、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力弘扬潮汕优秀文化,加强对潮汕人的人文素质教育,培育、提升潮汕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推进大潮汕的文化建设,从而增强海内外潮人的凝聚力,振奋海内外潮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精神。使潮汕优秀文化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从而开创潮汕民俗文化新局面。

潮汕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潮汕文化简介与发展 关键词:岭南;潮汕文化;传统 摘要:潮汕文化是古代南粤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它是岭南文化重要的一支,更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当下社会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它的发展,我们应该本着批判扬弃的原则,促使其向宏观、理性、深度的方向转变,研究潮汕文化的的现状,了解其丰富的内涵和特色,对于弘扬潮汕文化的优良传统,寻找潮汕民俗文化现代化的最佳路径,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潮汕概况 潮汕大地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兴盛的文明之邦。长期以来,由于潮汕地区行政上属广东管辖,所以潮汕文化也一直隐蔽在省府文化——广府文化的背后,外界也常误以为,广东文化就是广府文化,对潮汕文化知之甚少。而事实上,潮汕文化是独立于广府文化之外,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并且自成一格的文化体系。 潮汕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潮人自嘲为“省尾国脚”。这里三面背山,一面向水。境内虽有富饶的潮汕平原,但生存环境却不易,常有台风与地震威胁.而且历来地少人多,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万,人均可耕地不到3分,有“耕田如绣花”之美称。这里商业气息浓厚,长久以来的商贸传统,催生了中国影响深远的三大商帮之一的潮州商帮。这里还是“十相留声”的岭海名邦,也是宋“前七贤”、明“后八俊”,近代千万潮汕英才生长的“海滨邹鲁”。 潮汕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这里夏长冬短,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不见雪。潮汕襟山带水,气候宜人,成为南迁汉人生息繁衍之地,长期以来形成城镇密集的现状。潮汕居民基本上均来自各各历史阶段的南迁汉人,比如比较早的并有记载的是《史记》中记载的秦时期一支由史氏族人带领的为秦始皇修筑水路直达揭阳岭的队伍,抵达揭阳岭后并没有返回,而是直接“驻扎”在当地并始设揭阳县。其外还有其他如汉,三国,唐宋,元明时期迁入的。 二、潮汕文化简介 (一) 潮汕方言 潮汕话,是全国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潮汕人的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与其他语言很大区别。因此,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研究潮汕话的人很多,有关潮汕话的专著、字典、词典也很多。对潮汕人来说,潮汕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巨大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胜似“自己人”。 潮汕话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华人中广泛使用,是知名度较高的一个古老方言,属于闽南语系,但与闽台的闽南话差异很大。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彼此互通存在不少难度。在潮汕话和闽台片相交融的地区,兼具有二者的发音特色,特别是靠近潮汕地区的陆丰三甲(甲子、甲东、甲西)地区的闽台片的闽南语,福建的诏安等。潮汕话包含了很多的古汉语成分,在古代,潮汕先人本来居住在中原一带,为了逃避战乱,一路往海边迁徙,到达福建莆田,定居一段时间之后,又集体迁徙到今天的潮汕地区。所以潮汕话是遗留下来的古汉语,同时也受到南越国少数民族的影响。 18至20世纪期间,潮州居民是移居东南亚的主要华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话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区以外的华人社群,也有很多人说潮汕话。潮州人在香港、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形成重要的少数族群。一些潮州人也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洲和欧洲居住,一些从潮州地区而来,一些则从东南亚而至。 (二)潮汕饮食

文献资料的收集方法

文献资料的收集方法 、文献回顾的目的 --藉由文献发展研究问题 一) 厘清问题 (Identifying problem) 二) 发展假设 (Developing hypotheses) 三) 发展方法 (Developing the method) 二、文献的寻找 (一)寻找策略 1. 百科全书 (encyclopedias ) 2. 研究的回顾 (reviews research ) (1)一些专家学者已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神,并已整理出与研究 题 目相关的文献资料。 (2)相关的研究不仅汇整出相关的研究资料;同时评论综合出整 合 性的结论。 (3)研究者已提出在研究领域中,未来可行的研究方向。 (二)摘要 (abstracts ) (三) 征片(microform p ublicati ons ) (四) 索引 (indexes ) (五) 参考书目 (bibliographies ) (六) 分类卡 (card catalog ) 三、实际方法 (一) 学校现有的光盘与数据库 (二) 国家图书馆 (三) 馆际合作的方法 四、 阅读与记录文献须注意之处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实验设计与操弄的处理 (如果是实验性的研究 ) 问题的陈述 (和研究假设 ) 研究对象的特征 研究工具与测试的使用 测验的过程 自变项与依变项

(七)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八) 研究的发现 (九) 后续研究的问题 (十)其他相关研究引用的出处 五、如何整理所览阅的文献资料 Table 2.1 Criteria for Critiquing a Research Paper I. Overall imp ression (most imp orta nt): Is the paper a sig nifica nt con tributio n to kno wledge about the area? II. Introduction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Is the research plan devel oped with in a reas on able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curre nt and releva nt research cited and prop erly interp reted? Is the stateme nt of the problem clear, con cise, testable, and derived from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reviewed? III. Method Are releva nt p artic ipants characteristics described, and are the subjects approp riate for the research? Is the in strume ntati on approp riate? Are testi ng or treatme nt p rocedures described in sufficie nt detail? Are the statistical an alyses and research desig n sufficie nt? IV. Results Do the results evaluate the stated p roblem? Is the p rese ntati on of results complete? Are the tables and figures approp riate? V. Discussion The purp ose of the review is to dem on strate that your p roblem n eeds inv estigati on and that you have con sidered the value of releva nt p ast research in devel oping your hypo theses and methods. 、研究报告的评论准则 表2-1 、研究报告评析的格式 表2-2 A. B. C. A. B. C. D. A. B. C. A. Are the results discussed? B. C. Are the results related back to the p roblem, theory, and p revious findings Is there excessive sp eculati on? VI. References Are all refere nces in the correct format, and are they compi ete? A. B. Are all references cited in the text? C. A. B. A. B. C. Are all dates in the refere nces correct, and do they match the text citati on? VII. Abstract Does it in clude a stateme nt of the purp ose; descri pti on of subjects, in strume ntatio n, and p rocedures; and a report of meanin gful findin gs? Is the abstract the proper len gth? VIII. General Are key words p rovided? Are running heads pro vided? Does the paper pro vide for use of non sexist Ian guage, p rotecti on of huma n subjects, and approp riated labeli ng of huma n subjects?

潮汕民俗文化研究

潮汕民俗文化研究 研究背景 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潮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而潮汕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文化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群众性,凝聚了潮人群体力量的智慧。随着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正逐步离我们而去,这是人类目前无法回避的问题。那么究竟潮汕文化中有什么特别民俗呢? 研究目的 潮汕地区具有与其他地区相似的节日,而不同的节日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特色。潮汕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似乎已渐渐为新一代潮汕人所淡忘。我们成立这个课题小组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潮汕各个节日的特色以及潮汕的民风民俗,继承和发扬潮汕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 节日及习俗介绍 1.出花园 潮汕地区特有的成人礼俗。 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为孩子备办三牲果晶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其仪式是将三牲果晶合凑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晾晒用的竹箕)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 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皮屐、吃公鸡头,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老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牝羊颔下须。”对得好,老者将公鸡送他。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宰了,烫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潮人以为这是个好兆头,在孩子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屐,给他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 2..潮汕方言 潮汕方言又称潮语,即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其鼻祖是汉唐时期的中原汉语,是汉语里语音元素最多、发音机理最复杂的语言。词汇丰富,幽默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并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份。潮汕方言反映了潮汕文化的方方面面,是研究潮汕文化的活化石。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一、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1、什么是文化? 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词汇,无论在口头还是在书面上,随处都可以听到和看到“文化”这个词。例如:“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姓氏文化”等等。《辞海》、《辞源》中对文化这两个字具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周易》有所谓:“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可能是中国人最早对文化的论述。西方人论述“文化“要比中国人晚,但比中国古文献中的论述要广泛,要科学。 “文化”一词作为一个术语,大约要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这以后,文化和文明这两个词语经常被看作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学者们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文化现象及其历史发展,给“什么是文化”做出了很多解释,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是方式论,即认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并非由遗传而得来的生活方式。这里包括了人们的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第二种是过程论,即认为文化是人类学习和制造的工具,特别是制造定型工具的过程,这里包含了人类智力和创造能力的不断进化,强调了文化的演进性。第三种是复合论,即认为文化是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这强调了文化的熔铸性。 本文认为文化是人化,也就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其成果,是一种活法,文化是人的生存样式。 2、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按照一般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各种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少有中断,总体来说变化不大,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世界同期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潮汕地区的妈祖文化

汕头地区的妈祖文化 2010101401沈奕翔妈祖就是元代以后被福建等沿海居民尊为天妃娘娘、天后圣母的海上保护神。原名林默娘,是福建莆田湄洲屿的渔家女儿,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史有其人。由于诸多传说,使她成为千百年来受人崇拜的神。特别是闽粤等沿海省区居民,更将妈祖奉为主神。汕头市等潮汕沿海沿江县市也一样。 由于地域文化的亲缘性,潮汕一带与福建、台湾等地,在妈祖信仰上,具有共同的民俗、风俗和习俗,两地关于妈祖的传说近乎一致。妈祖是闯海者心中法力无边的海神,也成为潮汕民众最普遍信仰的神圣偶像。 从沙汕头到汕头埠,已是从渔村向集市发展,汕头沿海成为商舶聚集之地。这些渔民和商船,成年累月与大海打交道,经常遭遇风险,海难事故时有发生。因此,他们盼望神明保佑和庇护的心愿是极其迫切的,有了“驱邪救世,乘席渡海”的妈祖,人们自然祈求她能护航救险,崇敬信仰之心理所当然。 当时汕头商埠初步形成,就已有老妈宫、关帝庙以及清政府设立的沙汕头税站等建筑。渔民都把“妈祖”作为“一舟司命”,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这一天,都会到这里祭拜。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到新中国成立前。 清光绪五年(1879年)天后宫全面重修,不少商贩也把它作为交易的场所。此后,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是全汕头盛大的节日,沿海船舶都在舱里的龛前敬拜。当时,汕头埠有天后宫多处,主要有下岭妈祖宫、华坞妈祖宫、妈屿妈祖宫和升平路头老妈宫,市民大都到升平路头老妈宫来祭拜。因人多宫小,虽是走马轮番,小宫也难容市众,供品摆出门口,摆到马路,堵截交通,车辆无法通行,只得绕道。 汕头市区历史上还有过一座“新妈宫”,其址在现汕头市金平区新风左巷4号今永平路小学所在地。新妈宫与一般的祠堂差不多,属潮式建筑“四马拖车”,有二条“伙巷”,门前有麒嶙、嵌瓷,西侧还有一土戏台。香火兴旺一时。 新妈宫的盖建其实也反映了过去的商业竞争。过去汕头许多行铺以地域划分商业行会,行会组织“老油园”同“新油园”因拜妈祖的桌位问题发生争执,被排斥的“新油园”才盖起了新妈宫。新妈宫建于民国初期,规模比老妈宫大,但名气比老妈宫小,特别是新妈宫拆除之后,市民知之者更少。 1944年,日军在汕头招募往新加坡修船劳工,大约有二百多人,去时到汕头老妈宫请妈祖分灵同往。初到星洲,生活清贫,经费缺乏,就地建简朴庙宇,恭奉天后圣母。至1948年才合力筹划,在原址建起“汕头社天后庙”。至1989年,由理事会倡议发动筹备,在芽笼四十巷五号注册成立汕头社,1994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举行隆重移迁晋庙大典,望后人思源发扬光大,特书匾额“蛇江飞来”,示意汕头妈祖驾临此地。 汕头天后宫自1992年重修开放,市民依旧虔诚朝拜。成为汕头市文物保护点和旅游胜地。新加坡汕头社天后庙晋香观光团几十人于1995年莅汕。台湾也有不少地方成团结队来汕头老妈宫敬拜分灵,带往住地。 近代重要的贸易口岸——樟林港,也曾有过四个天后庙,其一是约建于元代中后期的“灵感官”,其二是建于明代 (具体年代不详)的“暗芒宫”,其三是建于清代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七年间(1787-1792年)的新围天后宫,其四是建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城内天后宫。 汕头埠妈祖出游没有定期,最后一次出游是在1936年前后。当时,总商会辖下的各个公会大都组有标旗锣鼓班参加出游。汕头存心善堂仪仗队是开路先锋,这个仪仗队是西洋管乐队,制服整齐,白衫黑裤的中山装加嵌鲜艳色线,载上大冠帽,十分精神。管乐可算齐全,

文献资料的收集方法

文献资料的收集方法 一、文献回顾的目的--藉由文献发展研究问题 (一)厘清问题(Identifying problem) (二)发展假设(Developing hypotheses) (三)发展方法(Developing the method) 二、文献的寻找 (一)寻找策略 1.百科全书(encyclopedias) 2.研究的回顾(reviews research) (1)一些专家学者已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神,并已整理出与研究 题目相关的文献资料。 (2)相关的研究不仅汇整出相关的研究资料;同时评论综合出整 合性的结论。 (3)研究者已提出在研究领域中,未来可行的研究方向。 (二)摘要(abstracts) (三)征片(microform publications) (四)索引(indexes) (五)参考书目(bibliographies) (六)分类卡(card catalog) 三、实际方法 (一)学校现有的光盘与数据库 (二)国家图书馆 (三)馆际合作的方法 四、阅读与记录文献须注意之处 (一)问题的陈述(和研究假设) (二)研究对象的特征 (三)研究工具与测试的使用 (四)测验的过程 (五)自变项与依变项 (六)实验设计与操弄的处理(如果是实验性的研究)

(七)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八)研究的发现 (九)后续研究的问题 (十)其他相关研究引用的出处 五、如何整理所览阅的文献资料 一、研究报告的评论准则表2-1 二、研究报告评析的格式表2-2 Table 2.1 Criteria for Critiquing a Research Paper I.Overall impression (most important): Is the paper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knowledge about the area? II.Introduction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A.Is the research plan developed within a reasonable theoretical framework? B.Is current and relevant research cited and properly interpreted? C.Is the statement of the problem clear, concise, testable, and derived from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reviewed? III.Method A.Are relevant participants characteristics described, and are the subjects appropriate for the research? B.Is the instrumentation appropriate? C.Are testing or treatment procedures described in sufficient detail? D.Are the statistical analyses and research design sufficient? IV.Results A.Do the results evaluate the stated problem? B.Is the presentation of results complete? C.Are the tables and figures appropriate? V.Discussion A.Are the results discussed? B.Are the results related back to the problem, theory, and previous findings C.Is there excessive speculation? VI.References A.Are all references in the correct format, and are they complete? B.Are all references cited in the text? C.Are all dates in the references correct, and do they match the text citation? VII.Abstract A.Does it include a statement of the purpose; description of subjects, instrumentation, and procedures; and a report of meaningful findings? B.Is the abstract the proper length? VIII.General A.Are key words provided? B.Are running heads provided? C.Does the paper provide for use of nonsexist language, protection of human subjects, and appropriated labeling of human subjects? The purpose of the review is to demonstrate that your problem needs investigation and that you have considered the value of relevant past research in developing your hypotheses and methods.

潮汕民俗

潮汕民俗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支,是汉文化与百越民俗文化及外来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别具特色、自成体系。有农历正月初七吃“七样羹”,冬至吃“冬节丸”等饮食习俗;有请青娘母做“四句”等婚娶习俗;有“吃丁酒”、“出花园”等生育习俗;有时年八节祭拜等岁时民俗;有“搬涂戏”、“赛花灯”等游艺民俗;有好事送礼成双、歉事送礼奇数等交际礼俗。 汕头素有”美食之乡”美誉,汕头美食体现了潮汕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汕头比较有名的当地小吃有;”老妈宫粽球”.”西天巷蚝烙”,”福合埕牛肉丸”,”新兴炒糕”,”飘香小食店的虾米笋”等,还有南澳岛上的多种海产风味. 老妈宫粽球,汕头老妈宫粽球是一种很特别的粽子,它借助妈祖信仰的灵光,由一种普通节食,变成一种适宜四时享用的不普通食物.在1920年前后,一位叫张强德的开始在老妈宫附近摆摊卖粽球.其制作非常讲究;选料精细(选用颗粒饱满的糯米),创意独特(有甜咸双拼料馅),不惜工本(咸料馅有香菇.虾米.腊肠.方鱼末.莲子.栗子和经腌制的南乳鬃头肉),过去店里还悬挂一块写着”食定正知”的横匾,后来演绎成一句在社会上流传广泛的俗语;”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过去潮汕人每逢行船出洋都要前来祭拜妈祖,祈求保佑平安.在老妈宫门口,会顺手买几个粽球作供品,祭拜后一路上幔幔将它们吃了,又好吃又耐饥. 潮汕人冬至吃甜丸:古人认为“冬至阳生,万物苏醒。”虽然还处于寒冷季节,人们却已闻到了春的气息,相传汉代冬至已有“进酒肴,谒贺君师耆老”的习俗。宋、元以来,潮俗盛行吃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汤,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农家主妇纷纷舂糯米粉(今多为机械辗制),有的互通有无,馈赠亲友。冬至这天一早,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围坐在竹葫或大盘子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搅搓成的粉团,以两只手搓成弹珠一样的丸子,叫“冬至丸”。“冬至丸”象征着岁暮之际全家人圆圆满满。有的“冬至丸”还加以橙糕、瓜册糖、豆砂等作馅料,俗称“鸭母氽”,“冬至丸”可任意搓得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取“公孙丸”好兆头。冬至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至丸”,潮汕有“冬至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 传说,有一年冬至,从外地来了三个衣衫褴褛的逃荒者。饥寒交迫,老妇饿死了,只剩下父女两个人。父亲向人家讨了一碗冬节圆给女儿吃,但女儿却坚决不吃,要让父亲吃。推来让去,父流泪说:“女儿,为父不能养活你,眼看你忍饥受饿,不如在这里择一人家嫁了,图一口之食。”女儿也就含泪答应,两人分食了一碗冬至圆后便分手了。后来,女儿嫁了一个好人家,日子好过一点了,但她天天思念父亲。到了冬节时候,更是忧伤万分。她的丈夫问起原因,妻子就将详情告知。后来夫妻俩想了一个方法,在大门环上贴了两颗大大的冬至圆,心里想:“父亲若看到,定会触景生情。”这样,年复一年,这习俗终于沿袭下来。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高二(1)班张慧 提要:所谓传统文化,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 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过去;发展;传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统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庞大的有机体,可以从多方面去解读,加上解读者视角和认识的差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乃是正常现象。愚见以为,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陈寅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很值得注意。他的见解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要点: 1.中国文化可分为制度层面和非制度层面。“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

最新潮汕人文文化特征复习过程

中华传统文化 ——潮汕人文文化 中华拥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博大精深。潮汕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潮汕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因而中国传统民俗既有人类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个性。 潮汕的祖先最初从福建南迁。潮汕人勇于开拓、坚韧不拔,具有向外开拓的精神。潮汕人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族群认同感强,坚韧不拔,刻苦耐劳,聪明灵活,在商业等领域有很多建树。他们很多从毫不起眼的行业和艰苦的工作开始,经过艰苦创业,最终取得成功。潮汕人因此被称作东方的“犹太人”。东南亚的富商巨贾多有潮汕人,香港首富李嘉诚,原籍就是潮州。潮汕华侨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更做出了丰功伟绩,潮汕华侨无不展现了他们作为华夏子孙对家国和民族的感情和责任。潮汕人长期的移民和拓展使潮汕人遍布世界各地,人们常说,有一个潮汕,在海外还有一个潮汕,来形容潮汕地区旅居海外的游子之多。 热情好客、务实不务虚、脚踏实地是潮汕人的重要优点。所以潮汕人从来就是奉承“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更不会怨天尤人,心存幻想。但是潮汕人在处世上的现实主义,却成了潮汕发展的绊脚石。这种现实主义的致命之处在于,处处从实际利益的动机出发考虑事物,重视眼前利益。潮汕的家长大多要求他们的子女报考一些经济类的专业,在很多潮汕家长看来,要去研究学问不如去打工挣钱。在价值取向的实用性、学习专业上的短视性以及继续深造上的短缺性,导致大量的有较高文化水平的潮汕人都从商,较少有人继续深造教育。 潮汕商人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家族主义可以说是众所周知。在相当多的潮汕企业中,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姑姨舅妗……等等,都加入到企业中来。在这些人的周边,又衍生出一个个血缘人际圈,使企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盘根错节、复杂异常。从这个层面上看,潮汕企业的家族化具有明显的传统性和原始性。这种经济家族化虽然在某个层面上讲加强了血缘关系,但这种加强的经济利益关系,但在有些时候会破坏了血缘链条的和谐性、完整性和连续性。 潮汕文化,也是比较传统,比起其他地方,潮汕地区的思想就显得有些封建了一些,例如,潮汕人都注重儿孙满堂、多子多福,比较重男轻女,有一种男尊女卑的思想。潮汕妇女的形象给外界就是贤妻良母。在潮汕地区,很少出现离婚现象,这也说明潮汕妇女有一种嫁鸡随鸡的思想。可见潮汕妇女思想也是相对保守的。到了现代,中国在改革开放,潮汕又在改革开放最好的广东,按理说,早就就应该摈弃传统的封建思想和礼仪。就是因为这样的思想影响着这一方人的行为举止和思想方式。 一方水土,一方人,潮汕人在中华的一方展现的独特的文化,绽放它的光芒。 紫外线灯的正确使用 紫外线灯的适用范围是用于室内空气和对物体的表面及水和其他液体的消毒。紫外线灯是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于外环境中,切断传染

浅谈如何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2007-05-25 计算机信息技术 1.1地方文献的特征 地方文献是关于一个地方的各方面文献资料,本质特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1 区域性。区域性是指地方文献以一个地区为记述范围且反映本地特色。一个地区在历史上经历了自然灾害、气候水文的变化;经历了人口的迁移增减;经历了各时代的政治、宗教、战争等的影响,从而形成本地区的经济特征、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这些地方特色通过地方文献表现出来,并决定着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区域性是地方文献的最根本特征。 1.1.2资料性。资料性是指地方文献内容广泛而丰富,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资料:自然地理资料,包括地形、水文、自然资源、灾害等各方面的资料;生产与经济资料,包括农作物、林业、畜牧业、渔业、手工业等等;历史与政治资料包括历史沿革、人口变迁、地方行政、阶级斗争、历史人物等等;文化艺术资料,包括风俗、方言、宗教、名胜古迹、文物、科举、诗文等。地方文献的资料性特征体现其价值。 除以上两个本质特征外,地方文献还具有以下两个非本质特征: 1.1.3时代性。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历史的产物,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1.4多样性。地方文献从内容到形式,从体例安排到语言文字,都没有一个确定不变的模式。由于地方文献记载内容的广泛性,也就决定了其形式的多样性。 1.2地方文献的类型及范围 通过以上对地方文献特征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文献的区域性、资料性两个特征反映了地方文献的范围和内容价值,从而揭示了地方文献概念的内涵,地方文献的类型划分则是这一概念的外延。按著述形式划分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可划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1)地方志。地方志是以一定的体例记载某一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或某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著述。依照方志记载的内容范围不同,又可分为综合志、专志、部门志、杂志等。 (2)地方史。地方史是记述某一地方的社会发展过程的史书,可分为综合性和专门性两类。综合性的如《北京史话》、《黑龙江开发史》等。专门性的有党史,如:《吉林党史资料》、《武汉春秋》、《“九·一八”抗战史》、《“九·一八”事变实录》、《日本侵战旅大四十年史》等等。 (3)回忆录、传记。指其作者的亲身经历,如:《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沈阳文史资料》等。 (4)谱牒。谱谍是以封建氏族制度为基础,记载族人的田庄田户、生死嫁娶、功名业绩等情况的家族史。分为家谱和族谱,如《马氏家谱》、《王氏家族谱》等。 (5)论著。论著是指作者在占有充分材料的基础上,经过严密地分析、研究并系统地提出和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而写成的著作。自然科学中,如地质、农业、医学等方面的学术著作都带有很明显的地方特点;而社会科学中,历史、考古、民族、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谈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现在的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算多,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概念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在这次选修课时我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听老师讲了几节课,也观看了譬如孔子,孟子以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之类的影片,所以,我就现在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浅薄的认识以及我最近参考的文献浅显的说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说中国传统文化之前要先阐明一下文化。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总是处于不断产生,又不断淘汰的过程中。因而,并不是所有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沉淀,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世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这样的文化称之为传统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的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管是浩如烟海,举世无双的文化典籍,还是瑰丽无比,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抑或是灿若星辰,光芒四射的文化名人。中国传统文化,以她博大的胸怀,收容着万事万物;以她崇高的精神,荡激着世间百态;以她完美的身姿,展现中华的雄浑;以她最顽强的生命力冲破岁月的湮没;以永远不朽的生机和活力,焕发青春,震撼世界。 五千年的历史,弹指间灰飞眼灭,历史的车轮在泥泞的土地上留下了长长的车辙,然而,传统文化却没有随风而逝,而是,在车辙下却被碾得熠熠生辉。学术界比较赞同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时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她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东西。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从文房四宝到四大发明;从中国书法、国画、敦煌壁画到篆刻、印章、太极图;从汉字、甲骨文、钟鼎文到汉代竹简、木版水印,还是到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易经》、《诗经》、《三字经》、《千字文》等中华经典诗文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代表民族文化先进性和发展方向的,是和我们今天现代社会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因此也可以说,中国传统

潮汕风俗文化

潮汕风俗文化 潮汕,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虽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潮人却自嘲为“省尾国角”。潮汕地区一直是广东仅次于南番顺的第二文风鼎盛地区。潮汕风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 <<潮汕除夕、春节习俗>>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稞品,以备过年之用。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裳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 贴门神、春联。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除夕将至,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送压岁钱。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着。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吃团年饭。除夕将至,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 迎财神,放鞭饱。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于夜时分拜财神。按说,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人间的诸路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去了。 拜年,送“大吉”。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 迎神接福。正月初四是“神”或日“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四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临。 春节间的娱乐活动很多,如游神、游锣鼓、标旗和猜谜等。 <<潮汕元宵习俗>> 新春话花灯春节过后元宵节就来了,元宵古代称元夜,“夜”在古语中就是“宵”。元宵是潮汕新年的第一个节日,俗称“喜节”、“灯节”。始于西汉,汉武帝每逢正月便在宫中张灯结彩,以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到了唐朝唐玄宗改一夜为三夜。苏味道有“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喷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平璋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这十夜是我国最长的元宵灯节。 潮汕各县市每逢新春佳节也分别举办花灯展,其中潮州,澄海、普宁、揭西等在近年来就举办过大型灯展。广东首届民间艺术联欢节的盛会上,潮汕壮举的花灯也受到中外人士的欢迎。近年来,潮汕花灯展,吸引了海外回国的乡亲和港、澳、台同胞,同故乡亲人观赏花灯,欢度新春佳节,还受到有关报刊和电视台、电台的重视。这一盏盏精致的花灯,上下争妍,水天焕新,令人留连忘返,撩人情怀。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 发布日期: 2012-01-03 | 浏览(2472)人次 | 投稿 | 收藏 ] 王希恩 内容提要:本文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向作了宏观分析。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的强烈冲击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着力弘扬的双重作用,使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复兴、衰退和变异并存的状况;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中国加入WTO的完成,这种状况将持续存在并加剧或扩展。为此,文章提出了正确对待衰退、引导健康变异和促进全面繁荣等应对建设。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趋向 一、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的两个社会背景 (一)现代化的强烈冲击 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是世界现代史和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占人口多数的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如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现代传媒的传布速度和传布范围达至空前,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都达至空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一般较汉族和汉族地区的发展要滞后一些,但至少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便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有增无减。 关于民族传统文化在某一地区具体的纵向变化,云南大学的李子贤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提供了他三下怒江峡谷进行田野考察的印象。 第一次是1963年9月。他从昆明出发,乘车、骑马和步行,几乎花了一个月时间才抵达目的地。当时所见所闻,都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村寨里的人们都是清一色的民族服饰,人人会唱传统民谣,都能讲上几则故事,能滔滔不绝地讲解各种习俗礼仪的由来,讲述该族神话。每进一家,均受到传统礼仪的接待。村民中几乎没有会讲汉语的。 第二次是1991年秋。一路乘车,仅花了三天的时间。当年只有几间瓦房、十多间草房的贡山县城,已有了一条大街和高层建筑。傈僳族和怒族村寨中已有人经商,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已穿上了城里人的时装。村里讲汉语的人多了,但唱传统歌谣和讲述神话、民间故事及各种民俗由来的人则不多了。 第三次是1997年8月。这里的变化已令人惊讶:贡山、福贡、泸水县城高楼林立,各类商店、餐馆、旅馆应有尽有。有的卡拉OK厅的老板就是少数民族。一住进旅馆,就可以和昆明的家人通电话,让人几乎没有已抵达边境少数民族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