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规范使用带现象和钩状效应概念

规范使用带现象和钩状效应概念

规范使用带现象和钩状效应概念

规范使用"带现象"和"钩状效应"概念

钩状效应是指免疫检测中由于抗原、抗体浓度比例不合适而致检测结果呈假阴性的现象。1929年Heidelberger利用等量抗体检测浓度递增抗原,当抗原浓度较低,抗体浓度相对较高时,沉淀反应不明显;当抗原浓度增加到与抗体浓度比例合适时,沉淀反应明显;继续增加抗原浓度时,沉淀反应反而减弱。据此绘出双相应答曲线,曲线高峰区域,抗体、抗原浓度呈最适比,沉淀反应明显,称等价带。高峰区域左侧,由于抗体浓度过高,沉淀反应不明显,称前带;高峰区域右侧。由于抗原浓度过高,沉淀反应也不明显,称后带。抗体浓度过高所致结果称前带现象,抗原浓度过高所致结果称后带现象,统称为带现象。1977年Green把此现象称为钩状效应(hook ef fect),包括了前后带现象。

钩状效应是免疫检测中常见的现象,引起了人们普遍关注,从概念的提出到如今,有关该现象的著述遍及各类医学刊物。但概念的使用不尽统一,同一内容不同文章提法迥异,同一现象提出不同概念,这给人们检索、阅读文献造成不便,因而宜规范、统一使用带现象或钩状效应概念。“带现象”符合Heidelberger原始定义,但存在前后带现象使用混乱状况,“钩状效应”包括了前后带现象,通常多指高剂量钩状效应。为了避免出现概念使用不尽统一的状况,现已统一使用“钩状效应”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