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毛细支气管炎

毛细支气管炎

毛细支气管炎
毛细支气管炎

毛细支气管炎

*导读: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起,副流感病毒之某些腺病毒及肺炎支原体也可引起本病,最近发现人类偏肺病毒(HMPV)也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原体。……

毛细支气管炎:

毛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是由多种致病原感染定期急性

毛细支气管炎症,以喘憋、三凹征和喘鸣为主要临床特点。临床上较难发现未累及肺泡与肺泡间壁的纯粹毛细支气管炎,故国内认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炎,有人称之为喘憋性肺炎。

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因:

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起,副流感病毒之某些腺病毒及

肺炎支原体也可引起本病,最近发现人类偏肺病毒(HMPV)也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原体。

毛细支气管炎的病理生理:

1、发病机制

研究较多的是免疫学机制,几个事实可以表明在RSV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中存在免疫损害:

①恢复期的毛细支气管炎婴儿的分泌物中发现有抗RSV IgE抗体;

②近来对感染RSV的婴儿与动物模型的研究表明在RSV感染时有大量的可溶性因子的释放(包括白介素、白三烯、趋化因子)导致炎症与组织破坏;

③经胃肠道外获得高抗原性、非活化的RSV疫苗的儿童在接触野毒株RSV时比对照组更容易发生严重的毛细支气管炎。

目前认为具有过敏体质者,发生RSV或其他病毒感染时,更易于引起毛细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患者日后发生反复哮喘发作,甚至效果哮喘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2、病理

毛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坏死和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粘膜下充血、水肿和腺体增生、粘液分泌增多。毛细支气管狭窄甚至堵塞,导致肺气肿和肺部不张,出现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

毛细支气管炎的症状体征:

本病仅发生于2岁以下小儿,多数在6个月以内。喘憋和肺部哮鸣。呼吸困难可呈阵发性,间歇期呼气性哮鸣消失,严重发作者,面色苍白、烦躁不安,亦口周和口唇发绀。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可无热、低热、中度发热、少见高热。体检发现呼吸浅而快,60—80次/分,甚至100次/分,伴鼻翼扇动和三凹征;心率加快,可达150—200次/分,肺部体征主要为喘鸣音,叩诊可呈鼓音,喘憋缓解期可闻及中、细湿罗音肝脾可由于肺气肿而推向肋缘下,因为可触及肝脏和脾脏。由于喘憋,PaO2降低,PaCO2升高,SaO2降低而致呼吸衰竭。本病高峰期在呼吸困难发生后的48—72小时,病程一般约为1周至2周。

以上是关于毛细支气管炎的一些情况,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此病好发于小儿,家长朋友应注意了解。

【2019年整理】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路径年版

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ICD-10 : J21 )。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 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病诊断要点为:发病年龄小(<2岁),发病初期即出现明显喘憋,体检两肺闻及喘鸣音及细湿罗音;胸片提示明显肺气肿及小片状阴影。 1. 病史:多见于2岁以内,尤其以6个月左右婴儿最为多见。大多数有接触呼吸道感染病人的病史。 2. 症状:初始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多表现为低热、流涕、鼻塞、咳嗽,部分可有高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 2-3天出现下呼吸道症状,症状轻重不等,咳嗽明显加重,并有喘息发作,重者出现发作性喘憋及紫叩。 3. 体征:大多数婴儿有发热,体温高低不一。喘憋发作 时呼吸加速,呻吟并伴呼气延长和呼气性喘憋。胸部检查可见胸廓饱满,叩诊呈鼓音(或过清音),听诊可闻及哮鸣音。

当喘憋缓解时,可有细湿罗音、中湿罗音。部分患儿可有明 显呼吸困难,出现烦燥不安、鼻翼扇动、三凹征及口唇发叩 4. 外周血象:外周血白细胞多偏低或正常,合并细菌感 染时多增高。 5. 胸部X线:表现不均一,大部分病例变现为全肺程度不等的阻塞性肺气肿,约半数表现为肺纹理增厚,可出现小点片阴影,小部分病例出现肺不张。 6. 肺功能:患儿急性期小气道存在阻塞,在恢复期,小气道阻塞缓解。 7. 呼吸道病原学检测:本病可由不同病原所致,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最常见,其次为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 8. 血气分析:血气分析显示PaO 2不同程度下降,PaCO 2 正常或增高,pH值与疾病严重性相关,病情较重的患儿可有代谢性酸中毒,可发生I型或II型呼吸衰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 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 吸氧:喘憋明显患儿应当给予鼻导管吸氧等方式。 2. 加强呼吸道护理:增加室内空气湿度,合理应用雾化吸入,雾化后及时予以拍背、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3. 喘憋的治疗:喘憋较重者,根据病情吸入支气管扩张 药物(如沙丁胺醇、博利康尼、漠化异丙托品等)和糖皮质激 素。喘憋严重者可短期口服或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烦躁明显者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

哮病中医临床路径 一、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哮病(TCD 编码:BNF04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ICD-10 编码:J45)。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修订,2008 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而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哮病(支气管哮喘)临床常见证候: (1)发作期(疾病分期属于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风哮 寒哮热哮虚哮

(2)缓解期(疾病分期属于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肺脾气虚证 肺肾气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病(支气管哮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病(TCD 编码:BNF040)和支气管哮喘(ICD10 编码:J45)。 2.急性发作期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急性发作之病情危重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血气分析 (4)胸部正侧位X 线片 (5)心电图 (6)肺功能(病情允许时)、气道激发试验或气道舒张试验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 (2011年版) 第一章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为单股、负链、分节段RNA病毒。常为球形囊膜病毒,直径80-120nm,丝状体常见于新分离到的病毒,长度可达数微米。根据核蛋白(nucleocapside protein,NP)和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P)分为甲、乙、丙三型。甲、乙型流感病毒都带有8个不同的RNA节段,丙型流感病毒只有7个RNA节段,少一个编码神经氨酸酶蛋白的节段。甲、乙型毒株基因组分别编码至少10和11种蛋白。由于基因组是分节段的,故易产生同型不同株间基因重配,同时流感病毒RNA在复制过程中不具有校正功能,其发生突变的频率要高于其它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蛋白结构及其基因特性又可分成许多亚型,至今甲型流感病毒已发现的血凝素有16个亚型(H1-16),神经氨酸酶有9个亚型(N1-9)。甲型流感病毒的命名规则:类型、分离宿主(如果宿主是人则可以省略)、分离地点、分离序列号和分离年份(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亚型)[如A/Brisbane/10/2006(H3N2)]。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命名法和甲型流感病毒相同,但无亚型划分。甲型流感病毒在动物中广泛存在,目前已知所有亚型包括16种血凝素亚型和9种神经氨酸酶亚型的甲型流感病毒都可以在鸟类特别是在水禽中存在,甲型流感病毒还可以感染其它动物,如猪、马、海豹以及鲸鱼和水貂等。目前为止,乙型流感病毒除感染人之外还没有发现其它的自然宿主。丙型流感病毒除感染人之外还可以感染猪。流感病毒很容易被紫外线和加热灭活,通常56℃ 30min可被灭活。流感病毒在pH 值<5或>9,病毒感染性很快被破坏。流感病毒是包膜病毒,对于所有能影响膜的试剂都敏感,包括离子和非离子清洁剂、氯化剂和有机溶剂。 第二章流行病学 流感在流行病学上最显著的特点为:突然暴发,迅速扩散,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流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流行高峰一般发生在冬春季,而南方地区全年流行,高峰多发生在夏季和冬季),一般流行3-4周后会自然停止,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 国家流感中心网站(https://www.sodocs.net/doc/ec10691816.html,)提供每周更新的我国流感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信息。 一、概况 流感分为散发、暴发、流行和大流行。在非流行期间,发病率较低,病例呈散在分布,病例在发病时间及地点上没有明显的联系,这种情况叫散发;一个集体或一个小地区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病例叫暴发;较大地区的流感发病率明显超过一般的发病水平,可称为流行;大流行有时也称世界性大流行,传播迅速,流行广泛波及全世界,发病率高并有一定的死亡。 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现,能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常常引起局部暴发,不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在形式出现,主要侵袭婴幼儿,一般不引起流行。 二、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都有传染性。成人和年龄较大的儿童患季节性流感(无并发症)期间,病毒在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住院的成人患者可以在发病后持续一周或更长的时间散播有感染性的病毒。婴幼儿流感以及人H5N1禽流感病例中,长期排毒很常见(1-3周)。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免疫缺陷

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路径

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的住院患儿。 一、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ICD-10:J2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咳嗽》(ZY/T001.1 ~001. 9-94)。 1.2西医诊断:参照第八版《儿科学》 发病年龄小(<2 岁),发病初期即出现明显 喘憋,体检两肺闻及哮鸣音及细湿罗音;胸片提示肺纹理增粗或 肺气肿或肺不张或小片状阴影。 1.2.1病史:多见于 2 岁以内,尤其以 6 个月左右婴儿最为多见。 大多数有接触呼吸道感染病人的病史。 1.2.2症状:初始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多表现为低热、流 涕、鼻塞、咳嗽,部分可有高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2-3 天 出现下呼吸道症状,症状轻重不等,咳嗽明显加重,并有喘息发 作,重者出现发作性喘憋及紫绀。 1.2.3体征:大多数婴儿有发热,体温高低不一。喘憋发作时呼 吸加速,呻吟并伴呼气延长和呼气性喘憋。胸部检查可见胸廓饱 满,叩诊呈鼓音(或过清音),听诊可闻及哮鸣音。当喘憋缓解时, 可有细湿罗音、中湿罗音。部分患儿可有明显呼吸困难,出现烦 燥不安、鼻翼扇动、三凹征及口唇发绀。 1.2.4外周血象:外周血白细胞多偏低或常,合并细菌感染时 多增高。

1.2.5胸部 X 线:表现不均一,大部分病例变现为全肺程度不等 的阻塞性肺气肿,约半数表现为肺纹理增厚,可出现小点片阴影, 小部分病例出现肺不张。 1.2.6肺功能:患儿急性期小气道存在阻塞,在恢复期,小气道 阻塞缓解。 1.2.7呼吸道病原学检测:本病可由不同病原所致,呼吸道合胞 病毒(RSV)最常见,其次为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 1.2.8血气分析:血气分析显示 PaO2 不同程度下降,PaCO2 常 或增高,pH 值与疾病严重性相关,病情较重的患儿可有代谢性酸中毒,可发生 I 型或 II 型呼吸衰竭。 2.证候诊 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小儿急性咳嗽病(毛细支气管炎)临床常见证候: 2.1风寒袭肺证:咳嗽频作,声重,咽痒,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2.2风热犯肺证:咳痰不爽,痰黄粘稠,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鼻流清涕,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2.3痰热壅肺证:咳嗽痰多,色黄粘稠,难以咳出,甚者喉间痰鸣,发热口渴,烦躁不宁,尿少色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 2.4痰湿蕴肺证:咳嗽重浊,痰多雍盛,色白而稀,喉间痰声辘辘,闷纳呆, 神乏困倦,舌质红,苔白腻,脉滑。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中医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小儿急性咳嗽病(毛细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急性咳嗽病(毛细支气管炎)。 2、患儿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且其家长或监护人同意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咳嗽病(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

支气管肺炎用药指南

支气管肺炎用药指南 【定义】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的一种主要常见病,尤多见于婴幼儿,也是婴儿时期主要死亡原因。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肺炎,肺炎多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及气候骤变时,但夏季并不例外,甚至有些华南地区反而在夏天发病较多。支气管肺炎由细菌或病毒引起。 【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起病急骤或迟缓,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肺部固定中细湿罗音。 2.X线胸片:早期见肺纹理增粗,以后出现小斑片状阴影,以双肺下野、中内带及心膈区居多,并可伴有肺不张或肺气肿,斑片状阴影亦可融合成大片,甚至波及整个节段。 3. 血象:白细胞明显升高时能协助细菌性肺炎的诊断,白细胞减低或正常,则多属病毒性肺炎。 【治疗】 1.一般治疗 (1)护理环境要安静、整洁。要保证休息,避免过多治疗措施。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使空气比较清新,并须保持一定温度、湿度。 (2)饮食应维持足够的入量,给以流食如人乳、牛乳、米汤、菜水、果汁等,并可补充维生素C、A、D、复合维生

素B等。对病程较长者,要注意加强营养,防止发生营养不良。 2.抗生素疗法:年龄是提示病原的最好的线索:≤3月,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多见;3月~5岁,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多见;≥5岁,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多见。社区获得性肺炎,考虑细菌感染者,可选用青霉素、头孢和或阿奇霉素联合治疗;病毒感染者,以对症治疗为主;早期病毒感染者,一周后合并细菌感染可能性大或者混合感染。同时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及时调整敏感抗生素;严重感染者,第一时间采集血培养,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 3.对症治疗 (1)退热治疗:一般先用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冰枕,或“双氯芬酸钾栓”、“布洛芬口服液”等退热。 (2)止咳平喘的治疗:应清除鼻内分泌物,有痰时用祛痰剂(如氨溴索),合并雾化疗法(布地奈德+复方异丙托溴胺),痰多时可吸痰,同时多饮水。 (3)病情较重者需要吸氧。 (4)严重肺炎以及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往往发生心力衰竭,出现心率加速、烦躁不安、肝脏在短时间内增大、浮肿、面色苍白发灰,甚至心脏扩大及有奔马律。心力衰竭时除给氧、祛痰、止咳、镇静等一般处理外,应早用强心药

2016年最新毛细支气管炎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毛细支气管炎(2016年版) 一、毛细支气管炎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ICD-10:J21)。 (二)诊断依据。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治疗与预防专家共识(2014年版) 本病诊断要点为: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尤其以6个月左右婴儿最为多见。多数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2天后病情迅速进展,出现阵发性咳嗽,3~4天出现喘息、呼吸困难、喘憋,重者出现紫绀,5~7天达到疾病高峰。<3月的小婴儿可出现呼吸暂停。一般无全身症状。体检双肺闻及喘鸣音及细湿罗音。 外周血象:外周血白细胞多偏低或正常,合并细菌感染时多增高。 胸片:提示明显肺气肿及小片状阴影。小部分病例出现肺不张。 呼吸道病原学检测:本病可由不同病原所致,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最常见,其次为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 血气分析:血气分析显示PaO2不同程度下降,PaCO2正常或增高,pH值与疾病严重性相关,病情较重的患儿可有代

谢性酸中毒,可发生I型或II型呼吸衰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治疗与预防专家共识(2014年版) 1.吸氧: 2.加强呼吸道护理:增加室内空气湿度,合理应用雾化吸入,雾化后及时予以拍背、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3.喘憋的治疗:喘憋较重者,根据病情吸入支气管扩张药物(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或联合应用抗胆碱能药物)和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如喘憋仍无缓解者可短期口服或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试验性治疗。 4.抗感染治疗:合并细菌感染时,可用相应抗生素(遵循儿科用药的方法)。 5.对症治疗:脱水的治疗:可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如有代谢性酸中毒,可予碳酸氢钠补碱。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按相应危重症治疗,必要时行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21毛细支气管炎疾病编码。 2.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

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路径

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路径 (2010 年版) 一、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ICD-10 : J21 )。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病诊断要点为:发病年龄小(<2 岁),发病初期即出现明显喘憋,体检两肺闻及喘鸣音及细湿罗音;胸片提示明显肺气肿及小片状阴影。 1. 病史:多见于2 岁以内,尤其以6 个月左右婴儿最为多见。大多数有接触呼吸道感染病人的病史。 2. 症状:初始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多表现为低热、流涕、鼻塞、咳嗽,部分可有高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2-3 天出现下呼吸道症状,症状轻重不等,咳嗽明显加重,并有喘息发作,重者出现发作性喘憋及紫绀。 3. 体征:大多数婴儿有发热,体温高低不一。喘憋发作时呼吸加速,呻吟并伴呼气延长和呼气性喘憋。胸部检查可见胸廓饱满,叩诊呈鼓音(或过清音),听诊可闻及哮鸣音。 当喘憋缓解时,可有细湿罗音、中湿罗音。部分患儿可有明显呼吸困难,出现烦燥不安、鼻翼扇动、三凹征及口唇发绀。

4. 外周血象:外周血白细胞多偏低或正常,合并细菌感染时多增高。 5. 胸部X 线:表现不均一,大部分病例变现为全肺程度不等的阻塞性肺气肿,约半数表现为肺纹理增厚,可出现小点片阴影,小部分病例出现肺不张。 6. 肺功能:患儿急性期小气道存在阻塞,在恢复期,小气道阻塞缓解。 7. 呼吸道病原学检测:本病可由不同病原所致,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最常见,其次为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 8. 血气分析:血气分析显示PaO 2 不同程度下降,PaCO 2 正常或增高,pH 值与疾病严重性相关,病情较重的患儿可有代谢性酸中毒,可发生I 型或II 型呼吸衰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 吸氧:喘憋明显患儿应当给予鼻导管吸氧等方式。 2. 加强呼吸道护理:增加室内空气湿度,合理应用雾化吸入,雾化后及时予以拍背、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3. 喘憋的治疗:喘憋较重者,根据病情吸入支气管扩张药物(如沙丁胺醇、博利康尼、溴化异丙托品等)和糖皮质激素。喘憋严重者可短期口服或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烦躁明显者可

毛细支气管炎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毛细支气管炎诊断及治 疗标准流程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毛细支气管炎(2016年版) 一、毛细支气管炎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ICD-10:J21)。 (二)诊断依据。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治疗与预防专家共识(2014年版) 本病诊断要点为: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尤其以6个月左右婴儿最为多见。多数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2天后病情迅速进展,出现阵发性咳嗽,3~4天出现喘息、呼吸困难、喘憋,重者出现紫绀,5~7天达到疾病高峰。<3月的小婴儿可出现呼吸暂停。一般无全身症状。体检双肺闻及喘鸣音及细湿罗音。 外周血象:外周血白细胞多偏低或正常,合并细菌感染时多增高。 胸片:提示明显肺气肿及小片状阴影。小部分病例出现肺不张。 呼吸道病原学检测:本病可由不同病原所致,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最常见,其次为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 血气分析:血气分析显示PaO 2不同程度下降,PaCO 2 正常或增高,pH 值与疾病严重性相关,病情较重的患儿可有代谢性酸中毒,可发生I型或II型呼吸衰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治疗与预防专家共识(2014年版) 1.吸氧: 2.加强呼吸道护理:增加室内空气湿度,合理应用雾化吸入,雾化后及时予以拍背、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3.喘憋的治疗:喘憋较重者,根据病情吸入支气管扩张药物(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或联合应用抗胆碱能药物)和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如喘憋仍无缓解者可短期口服或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试验性治疗。 4.抗感染治疗:合并细菌感染时,可用相应抗生素(遵循儿科用药的方法)。 5.对症治疗:脱水的治疗:可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如有代谢性酸中毒,可予碳酸氢钠补碱。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按相应危重症治疗,必要时行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21毛细支气管炎疾病编码。 2.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 以下情况容易发展为重症毛细支气管炎,因此不建议进入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路径: (1)年龄小于3个月;

肺炎喘嗽(毛细支气管炎)中医临床路径

肺炎喘嗽(毛细支气管炎)中医临床路径 (2018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的儿科患者。 一、肺炎喘嗽(毛细支气管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肺炎喘嗽(TCD编码:BEZ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ICD-10编码:J21.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9-94)与《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四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与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共制的《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治疗与预防专家共识》(2014年版) 2.证候诊断 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四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肺炎喘嗽(毛细支气管炎)临床常见证候: (1)急性期: 风寒闭肺证 风热闭肺证 痰热闭肺证 恢复期: 肺脾气虚证 阴虚肺热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四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肺炎喘嗽(毛细支气管炎)。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肺炎喘嗽(TCD编码:BEZ020)和毛细支气管炎(ICD-10编码:J21.902)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 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需要同时治疗者,不能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分清急性期和恢复期。 1.急性期 (1)风寒闭肺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气喘,痰多,喉间喘鸣,鼻流清涕,咽不红,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浮红。 (2)风热闭肺证:发热恶风,咳嗽气喘,痰鸣鼻煽,鼻塞涕黄,咽红,舌质红,苔薄黄,指纹紫红于风关。 (3)痰热闭肺证:咳嗽痰多,喉间痰鸣,呼吸急促,发热烦躁,口唇发青,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于风关。 2.恢复期 (1)肺脾气虚证:咳少痰多,痰鸣不消,咳嗽无力,动后稍喘,神疲倦怠,面色少华,自汗纳差,大便稀溏,唇舌淡红,指纹淡红 (2)阴虚肺热证:低热不退,咳嗽少痰,动后稍喘,盗汗,面色潮红,唇红,舌红少津,舌苔花剥、苔少或无苔,指纹紫。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隐血、C反应蛋白(CRP)、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呼吸道病毒检测、胸部X线片、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患儿的病情需要而定,如痰培养、血培养、肺部CT、血气分析、过敏原检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肺功能、心电图检查、心脏超声、肺炎支原体检测、PPD试验、血液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煮散剂 急性期 (1)风寒闭肺证:辛温宣肺,化痰降逆。 (2)风热闭肺证:辛凉宣肺,降逆化痰。

急性毛细支气管炎诊疗指南

毛细支气管炎 【ICD-10编码】J21.900 【定义】 毛细支气血管炎是一种婴幼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多见于1~6 个月的小婴儿,以喘憋、三凹征和气促为主要临床特点。微小的呼吸道管腔易因黏稠分泌物阻塞,黏膜水肿及平滑肌痉挛(1岁半以内)而发生梗阻,并可引起肺气肿或肺不张。本病多发于冬春两季,呈散发性或流行性发病,后者称为流行性毛细支气管炎,又因该病是以喘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特殊类型肺炎,故又称喘憋性肺炎。 【病因】 最常见的病原体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90%的婴幼儿2岁内感染过RSV,其中约40%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因为RSV感染后机体不能产生长期或永久的免疫力,所以常可重复感染。其他如人类偏肺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及肺炎支原体也可导致毛细支气管炎。 【诊断要点】 1. 症状 (1)本病发生于2 岁以下小儿,多数在6 个月以内,喘憋和肺部哮鸣音为其突出表现。 (2)主要表现为下呼吸道梗阻症状,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相延长伴喘鸣。呼吸困难可呈阵发性,间歇期呼气性哮鸣消失。 (3)严重发作者,可见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口周和口唇发绀。 (4)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可无热、低热、中度发热,少见高热。 (5)本病高峰期在呼吸困难发生后的48~72 小时,病程一般约为1~2 周。 2. 体征 (1)体格检查发现呼吸浅而快,60~80 次/分,甚至100 次/分,伴鼻翼扇动和三凹征;心率加快,可达150~200 次/分。 (2)肺部体征主要为呼气相哮鸣音,亦可闻及中、细湿啰音,叩诊可呈鼓音。肝脾可由于肺气肿而推向肋缘下,因此可触及肝脏和脾脏。 (3)由于过多换气引起不显性失水量增加,加之入量不足,部分患儿多发

急性毛细支气管炎诊疗指南()

第三节毛细支气管炎 【ICD-10编码】 【定义】 毛细支气血管炎是一种婴幼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多见于1~6 个月的小婴儿,以喘憋、三凹征和气促为主要临床特点。微小的呼吸道管腔易因黏稠分泌物阻塞,黏膜水肿及平滑肌痉挛(1岁半以内)而发生梗阻,并可引起肺气肿或肺不张。本病多发于冬春两季,呈散发性或流行性发病,后者称为流行性毛细支气管炎,又因该病是以喘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特殊类型肺炎,故又称喘憋性肺炎。 【病因】 最常见的病原体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90%的婴幼儿2岁内感染过RSV,其中约40%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因为RSV感染后机体不能产生长期或永久的免疫力,所以常可重复感染。其他如人类偏肺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及肺炎支原体也可导致毛细支气管炎。 【诊断要点】 1. 症状 (1)本病发生于2 岁以下小儿,多数在6 个月以内,喘憋和肺部哮鸣音为其突出表现。 (2)主要表现为下呼吸道梗阻症状,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相延长伴喘鸣。呼吸困难可呈阵发性,间歇期呼气性哮鸣消失。 (3)严重发作者,可见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口周和口唇发绀。 (4)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可无热、低热、中度发热,少见高热。 (5)本病高峰期在呼吸困难发生后的48~72 小时,病程一般约为1~2 周。 2. 体征 (1)体格检查发现呼吸浅而快,60~80 次/分,甚至100 次/分,伴鼻翼扇动和三凹征;心率加快,可达150~200 次/分。 (2)肺部体征主要为呼气相哮鸣音,亦可闻及中、细湿啰音,叩诊可呈鼓

音。肝脾可由于肺气肿而推向肋缘下,因此可触及肝脏和脾脏。 (3)由于过多换气引起不显性失水量增加,加之入量不足,部分患儿多发生较严重脱水,小婴儿还可能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4)其他症状包括:轻度结膜炎,程度不等的喉炎,少数病例有中耳炎。 3. 辅助检查 (1)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大多在正常范围内。 (2)采集鼻咽拭子或分泌物使用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可明确病原。 (3)X线胸部检查:大部分病例表现有全肺程度不等的阻塞性肺气肿,约半数有支气管周围炎影像或有肺纹理增厚,可出现小点片阴影。10%的病例出现肺不张。 (4)肺功能:RSV感染后多可检测到肺功能异常,常表现为小气道限制性通气障碍。 下降(5)血气分析可了解患儿缺氧和CO2潴留程度。典型病儿可显示PaO 2和PaCO 正常或增高。pH值与疾病严重性相关。病情较重者可有代谢性酸中 2 毒,由于通气/灌流(V/Q)不均而出现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发生I型或II型呼吸衰竭。 【鉴别诊断】 根据本病发生在小婴儿,具有典型的喘憋及喘鸣音,一般诊断不难,但须与以下疾病鉴别。 1.儿童哮喘 婴儿的第一次感染性喘息发作,即为毛细支气管炎,但若多次反复发作,则应考虑有发展为婴幼儿哮喘的可能。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的危险因素包括过敏体质、哮喘家庭史、抗RSV-IgE升高、先天性小气道、被动吸烟等。 2.原发型肺结核 常伴有喘息,可闻及哮鸣音,可根据结核接触史、结核中毒症状、结核菌素试验和胸部X线改变予以鉴别。

科普知识:毛细支气管炎小常识

科普知识:毛细支气管炎小常识 毛细支气血管炎(bronchiolitis)是一种婴幼儿时期常见病,以累及毛细支气管为主的感染性下呼吸道疾病,常见于婴幼儿,多数发生在6个月以内婴儿。毛细支气血管炎可由多种致病原感染引起,临床以喘憋、三凹征和喘鸣为主要临床特点,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炎,称之为喘憋性肺炎。 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原主要为呼吸道合胞病毒,依次为腺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等,少数病例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感染侵及下呼吸道后,细小的毛细支气管充血,水肿,粘液分泌增多,加上坏死的粘膜上皮细胞脱落而堵塞管腔,导致明显的肺气肿和肺不张,出现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较多见,起病较急,多有类似感冒的前驱症状,如咳嗽、打喷嚏,继而咳嗽加重,出现发作性呼吸困难、喘憋、面色苍白、口唇发绀、三凹征,肺部体征早期喘鸣音为主,继之出现湿音。症状严重时可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缺氧性脑病以及水和电解质紊乱。一般体温不超过38.5℃,病程1~2 周。绝大部分病例经治疗后症状可缓解,但部分患儿因为年龄幼小或存有基础疾病,在疾病的高峰期能够出现心肺功能衰竭、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多脏器受损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护理方法很重要 细致的护理对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非常重要。首先,要保证饮水量,患病的孩子往往食欲不佳,不愿饮水,另外,喘息时通过呼吸道的不显性失水增加,少量多次的饮水,对痰液稀释、维持机体水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患病时营养物质消耗较大,消化吸收不良,能够采取少量多餐的方法,给予清淡、营养充分、均衡易消化吸收的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其次,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喘憋重者能够抬高头部与胸部,以减少呼吸困难,适当拍背、变换体位能够促动痰液排出;遇有明显缺氧时,可采用不同方式吸氧,如鼻前庭导管给氧、面罩或氧帐

急性毛细支气管炎诊疗指南(整理完全)

第三节毛细支气管炎 【ICD-10 编码】J21.900 【定义】 毛细支气血管炎是一种婴幼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多见于1~6 个月的 小婴儿,以喘憋、三凹征和气促为主要临床特点。微小的呼吸道管腔易因黏稠分泌物阻塞,黏膜水肿及平滑肌痉挛(1 岁半以内)而发生梗阻,并可引起肺气肿或肺不张。本病多发于冬春两季,呈散发性或流行性发病,后者称为流行性毛细支气管炎,又因该病是以喘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特殊类型肺炎,故又称喘憋性肺炎。 【病因】 最常见的病原体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90%的婴幼儿2 岁内感染过RSV,其中约40%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因为RSV感染后机体不能产生长期或永久的免疫力,所以常可重复感染。其他如人类偏肺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及肺炎支原体也可导致毛细支气管炎。 【诊断要点】 1. 症状 (1)本病发生于2 岁以下小儿,多数在6 个月以内,喘憋和肺部哮鸣音为其突出表现。 (2)主要表现为下呼吸道梗阻症状,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相延长伴喘鸣。呼吸困难可呈阵发性,间歇期呼气性哮鸣消失。 (3)严重发作者,可见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口周和口唇发绀。 (4)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可无热、低热、中度发热,少见高热。 (5)本病高峰期在呼吸困难发生后的48~72 小时,病程一般约为1~2 周。 2. 体征 (1)体格检查发现呼吸浅而快,60~80 次/ 分,甚至100 次/ 分,伴鼻翼扇动和三凹征;心率加快,可达150~200 次/ 分。 (2)肺部体征主要为呼气相哮鸣音,亦可闻及中、细湿啰音,叩诊可呈鼓音。肝脾可由于肺气肿而推向肋缘下,因此可触及肝脏和脾脏。 3)由于过多换气引起不显性失水量增加,加之入量不足,部分患儿多发

毛细支气管炎肺炎

毛细支气管炎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儿期常见的下呼吸道炎症性疾病。多见于2岁以,尤以6个月左右婴儿最为多见。微小的呼吸道管腔易因黏稠分泌物阻塞,黏膜水肿及平滑肌痉挛(1岁半以)而发生梗阻,并可引起肺气肿或肺不。本病多发予冬春两季,呈散发性或流行性发病,后者称为流行性毛细支气管炎,又因该病是以喘憋为主要特征的.种特殊类型肺炎,故又称喘憋性肺炎。 本病可出不同的病原所致,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最常见,其次为副流感病毒(以3型最常鲍)、腺病毒等。亦可伴细菌混合感染。 【临床表现】 1.感染是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开始。大多数有接触呼吸道感染病人的历史。接触后潜伏期为4~5天。初始出现上呼吸道症状,2~3天后出现下呼吸道症状,症状轻重不等,重者呼吸困难发展很快,迅速出现发作性喘憋。大多数婴儿有发热,体温高低不一,低热(或无热)、中等发热及高热各占1/3,一般伴有呕吐,但不严重,多无严重腹泻。由于肺气肿和胸腔膨胀压迫腹部,使进食和喂养困难。喘憋发作时呼吸加速、费力,呻吟并伴呼气延长和呼气喘憋。婴儿呼吸频率60 ---80次/分,甚至100次/分以上,脉搏快而细,

150~200次/分。患儿有明显的鼻扇和三凹征,部分面部苍白和发绀。 2.胸部检查时可见胸廓饱满呈桶状,叩诊呈鼓音(或过清音),听诊可闻哮鸣音,偶闻笛音等于啰音,有喘憋缓解时,可有弥漫性细湿啰音、中湿啰音或捻发音。因肺气肿严重致横膈和肝脾下移,由于过多换气引起不显性失水量增加,加之入量不足,部分患几多发生较严重脱水,小婴儿还可能发生代性酸中毒。其他症状包括:轻度结膜炎,程度不等的喉炎,少数病例有中耳炎。 3。典型病儿的血气分析显示PaO2下降和PaCO2正常或增高。pH值与疾病严重性相关。病情较重的婴儿可有代性酸中毒,由于通气/灌流( V/Q)不均而比现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发生I型或Ⅱ型呼吸衰竭。 4.胸部X线表现不均一。大部分病例表现有全肺程度不等的阻塞性肺气肿,约半数有支气管周围炎影像或有肺纹理增厚,可出现小点片阴影。10%的病例出现肺不。RSV感染后多可检测到肺功能异常。10%~50% RSV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可发生复发性喘息。在RSV支气管肺炎分泌物中检测到较高水平RSV-IgE特异性抗体的患儿中,有70%患儿具有喘息症状。 5.本病病程一般为5 -10天,预后较佳。近年来治疗措施得当,发展成重症者已较少见。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分析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5-13T13:17:21.8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1期供稿作者:刘淑艳[导读] 为广谱的抗病毒药物,并不常规用于RSV毛细支气管炎。 刘淑艳 (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爱辉镇中心卫生院 164300) 【摘要】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8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25例该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5例患儿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该病采取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对于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毛细支气管炎患者治疗 【中图分类号】R5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1-0097-02 毛细支气管炎为一病理学描述,其特征为小气道上皮细胞的急性炎症、水肿和坏死,黏液产生增多,以及支气管痉挛;用于临床诊断,是指婴幼儿的急性呼吸道疾病,表现为卡他症状,有时伴有低热,几日后出现咳嗽、呼吸增快,肺过度充气,胸凹陷,肺部出现广泛的湿啰音、喘鸣音或两者并存。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毛细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病原。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收治25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儿18例,女性患儿7例。年龄在5个月~1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8岁。典型的临床特点:鼻塞伴/不伴流涕以及刺激性咳嗽为首发症状;1~3日后,出现进行性的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肺过度充气;听诊早期可闻及细湿啰音,常伴有呼气相高调喘鸣。 1.2结果:25例患儿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2 治疗 RSV感染的治疗基本上是支持治疗。住院指征主要是肺脏听诊有啰音及氧饱和度降低,其他需要考虑的有呼吸暂停、有基础心肺疾病、年龄小于6周、小于32周的早产儿和(或)慢性肺疾病、严重的呼吸窘迫、严重脱水、低氧血症等。对住院治疗的病儿应密切监测病情,保持气道通常(体位、吸痰等),给予足够的液体。呼吸道管理非常重要,必须在喂养之前、每次吸入治疗之前及必要时给患儿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2.1补液由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呼吸急促,从气道丢失水分增加,以及进食进水减少,故机体的液体需要量较多,同时为了减少吸入的可能,所以医生应当评估患儿是否有脱水表现,给予口服、鼻饲或静脉补液。 2.2支气管扩张剂及胆碱能受体拮抗剂支气管扩张剂的应用并不能改善氧饱和度,不能减少住院率及住院时间,只能使临床症状评分短期得到改善[1]。因此,应用短效的β2受体激动剂及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后临床症状体征有改善时,方可考虑重复应用。通常,β2受体激动剂对有特应性体质或有哮喘家族史的患儿效果较好。 2.3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并不常规用于 RSV毛细支气管炎。有报道,病毒诱发的喘息,早期应用全身性激素——口服泼尼松3日,可以有效降低严重程度、住院时间及症状持续时间。而病毒诱发的轻度喘息,短期应用高剂量吸入激素(0.8~ 3.2mg/d二丙酸倍氯米松或布地奈德)可以减轻症状并减少全身性激素的应用。但是一项荟萃分析指出糖皮质激素用于毛细支气管炎对病情并无明显改善。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其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 2.4利巴韦林为广谱的抗病毒药物,并不常规用于RSV毛细支气管炎。偶用于严重的RSV感染及有高危因素的RSV感染患儿。但应限于发病早期[2]。 2.5免疫球蛋白每月注射1次RSV免疫球蛋白,每次750mg/kg,可明显降低RSV感染率、早产儿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儿的住院率,但不能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临床症状,也不能减少机械通气的使用,疗效不确定,作为预防用药仍有争论。 2.6白三烯受体调节剂由于已经确定白三烯在RSV感染中发挥作用,因此,白三烯调节剂可作为发作性病毒诱发喘息的治疗选择。国外的研究显示:RSV毛细支气管炎婴儿服用孟鲁司特治疗后,咳嗽症状明显减少,关于孟鲁司特组患儿无症状天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多,喘息再次发生延迟约2个月[3]。国外有报道,年龄6个月以上,剂量为每日4mg,疗程为2周~1个月。2.7预后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RSV毛细支气管炎后,喘息发作频繁,哮喘患病率增高。研究显示,RSV毛细支气管炎的住院婴儿在接下来的2年中,几乎有一半(44%)发生反复喘息,明显高于对照组(13%)。另一项研究对未住院治疗的轻~严重RSV感染婴儿进行前瞻性研究,在6、8、11、13岁时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6岁时,感染过RSV的儿童发生反复喘息的情况比非RSV感染儿童高4.3倍。但是这种差异到13岁时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帕利珠单抗为直接针对RSV表面糖蛋白的人类重组单克隆抗体,抗病毒活性较RSV免疫球蛋白高20~30倍。可以在RSV流行季节每月注射一次。每次15mg/kg,连用5次,可以降低病毒效价、降低感染率、住院率及高危婴儿ICU的住院率,减少中到重度感染持续的天数,安全有效。 3 讨论 RSV毛细支气管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世界许多地区都能够预测其流行季节。在温带地区,中国北方RSV的流行季节通常为冬季,而中国南方包括香港地区的高峰季节则在春季或夏季。赤道以北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病高峰季为雨季,而南美和南非地区,流行发生在旱季。美国流行季节的开始时间的中位数月份为12月末,流行高峰季节为2月初。英国和北欧大部分地区,流行开始的时间及高峰季节都略有提前。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0. [2]韩丽英;毛细支气管炎60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7年03期 [3] 黄雪玲,魏淑丽.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42例疗效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11年01期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

【疾病名】小儿毛细支气管炎 【英文名】pediatric bronchiolitis 【别名】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小儿流行性毛细支气管炎;小儿细支气管炎 【ICD号】J21.9 【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 1.病因研究进展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仅见于2岁以下患儿,尤以6个月内婴幼儿多见。病源多为病毒,如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而呼吸道合胞病毒则最为常见。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的起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小气道上皮的损伤,这些因素包括感染、异体骨髓移植、肺移植、吸入有毒气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等。 (1)感染:儿童BO通常继发于下呼吸道感染,病毒感染最多见。最常见的病原是腺病毒。一组儿童重症腺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资料显示:9例重症腺病毒性肺炎患儿急性期死亡1例,存活8例中有5例后期发展成BO,约62.5%,占相当高的比例。有资料表明,异常或过分的宿主自身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在重症腺病毒性肺炎患儿发展成BO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他病毒如麻疹病毒、单疱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3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等感染均有报道与BO相关。而呼吸道合胞病毒作为BO的前期感染病原缺乏文献依据。有报道支原体感染、百日咳等与BO的发生相关。其病机也考虑为宿主异常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所致。 (2)器官移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是移植后BO发生的高危因素。其他非免疫因素如骨髓移植前的状态、骨髓移植过程中的疾病,尤其是骨髓移植后的病毒性肺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也参与BO的形成。 (3)吸入或摄入有毒物质:通常初次暴露于有毒气体患者会迅速发生肺水肿和(或)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幸存者经过1~4周的时间可以发生无症状的慢性气流阻塞。 (4)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血管炎:绝大多数文献报道的与胶原病相关的BO病例都来自成人。至今尚不清楚BO是与疾病过程相关还是与治疗用药有关。 (5)其他:如胃食管返流、宿主因素或环境因素对BO的发病可能很重要。 2.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BO的肺部特征性病理改变包括大气道的支气管扩张,小气道炎性细胞、肉芽组织和(或)纤维组织阻塞和闭塞,细支气管旁的炎

急性毛细支气管炎诊疗指南

第三节毛细支气管炎 【ICD-10编码】J21.900 【定义】 毛细支气血管炎是一种婴幼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多见于1~6 个月的小婴儿,以喘憋、三凹征和气促为主要临床特点。微小的呼吸道管腔易因黏稠分泌物阻塞,黏膜水肿及平滑肌痉挛(1岁半以内)而发生梗阻,并可引起肺气肿或肺不张。本病多发于冬春两季,呈散发性或流行性发病,后者称为流行性毛细支气管炎,又因该病是以喘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特殊类型肺炎,故又称喘憋性肺炎。 【病因】 最常见的病原体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90%的婴幼儿2岁内感染过RSV,其中约40%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因为RSV感染后机体不能产生长期或永久的免疫力,所以常可重复感染。其他如人类偏肺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及肺炎支原体也可导致毛细支气管炎。 【诊断要点】 1. 症状 (1)本病发生于2 岁以下小儿,多数在6 个月以内,喘憋和肺部哮鸣音为其突出表现。 (2)主要表现为下呼吸道梗阻症状,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相延长伴喘鸣。呼吸困难可呈阵发性,间歇期呼气性哮鸣消失。 (3)严重发作者,可见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口周和口唇发绀。

(4)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可无热、低热、中度发热,少见高热。(5)本病高峰期在呼吸困难发生后的48~72 小时,病程一般约为1~2 周。 2. 体征 (1)体格检查发现呼吸浅而快,60~80 次/分,甚至100 次/分,伴鼻翼扇动和三凹征;心率加快,可达150~200 次/分。 (2)肺部体征主要为呼气相哮鸣音,亦可闻及中、细湿啰音,叩诊可呈鼓音。肝脾可由于肺气肿而推向肋缘下,因此可触及肝脏和脾脏。 (3)由于过多换气引起不显性失水量增加,加之入量不足,部分患儿多发生较严重脱水,小婴儿还可能发生代谢性酸中毒。(4)其他症状包括:轻度结膜炎,程度不等的喉炎,少数病例有中耳炎。 3. 辅助检查 (1)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大多在正常范围内。 (2)采集鼻咽拭子或分泌物使用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可明确病原。 (3)X线胸部检查:大部分病例表现有全肺程度不等的阻塞性肺气肿,约半数有支气管周围炎影像或有肺纹理增厚,可出现小点片阴影。10%的病例出现肺不张。 (4)肺功能:RSV感染后多可检测到肺功能异常,常表现为小气道限制性通气障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