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上海宝艺国际详解如何鉴定医宗金鉴古书真假

上海宝艺国际详解如何鉴定医宗金鉴古书真假

上海宝艺国际详解如何鉴定医宗金鉴古书真假
上海宝艺国际详解如何鉴定医宗金鉴古书真假

上海宝艺国际详解如何鉴定医宗金鉴古书真假

上海宝艺国际:如何鉴定医宗金鉴古书真假,《医宗金鉴》是清乾隆四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一部医学教科书。《医宗金鉴》这个名字也是由乾隆皇帝钦定的。《医宗金鉴》被《四库全书》收入,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医宗金鉴》有很高的评价。自成书以来,这部御制钦定的太医院教科书就被一再的翻刻重印。《医宗金鉴》全书共分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中比较完善而又简要的一种。全书采集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明清时期历代医书的精华。图、说、方、论俱备,并附有歌诀,便于记诵,尤其切合临床实用。

某大学著名版本专家(戴南海)鉴定结论:“凡是乾隆年间所印行的书在封面上的天头部分,中间有‘御纂’二字,在‘御纂’二字的左右各有一麒麟图案。《金鉴外科》(图一)的左右各有一条龙在争抢火球,下面是汹涌的波涛。凡是具有上面标识的都可以定为乾隆刻本。《金鉴外科》是乾隆四年用开化纸摆印的活字本,其版本价值不言而喻。如果《金鉴外科》卷数齐全、保存又好,无一缺损,其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经济价值都是可观的。反之皆减。”

那如何鉴定医宗金鉴且谨防骗子公司

首先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参考

字体:清刻本字体,到了道光以后,字体结构显得潦草扁小而呆板,并且字间排得非常紧密,极伤眼力,《御纂》本正是如此。从第一行太医院的“医院”医字酉部第三画与院字的第三画有笔迹交错连接现象。活字本绝无此象。

纸张:凝视翻拍印刷品的《御纂》本书照,亦可看出其纸张无光泽而偏灰,粉质感较重,应为晚清民间坊刻本常用的粉连纸。其纸最易粉碎、残破,披阅时常掉纸屑碎片,不易保存。粉连纸也有像宣纸那样的竹帘纹,往往使人误以为是宣纸或开化纸。

麻纸:分黄、白两种。黄麻纸色略黄,稍粗糙,有的较白麻纸略厚;白麻纸洁白光滑,背面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质地细薄,坚韧。纸纹均宽,约一指半。宋刻本多用白麻纸,元后期多用黄麻纸,时纸纹渐窄,约一指。明初仍用之。

罗纹纸:色白,质地柔软,具明显横纹,似丝织罗绸,故名。自宋以来代有制造,但宋刻本有此纸者鲜见。

棉纸:又称皮纸,分黑、白两种。白棉纸色白,质地细柔,纤维多,韧性强;黑棉纸色黄黑,韧性稍差。明前期多用。嘉靖前较细薄,隆、万后稍粗厚。清初仅见少数印本。

竹纸:色微黄,稍脆,宋元至明初问有使用,嘉靖后较为普遍。

开化纸:细腻、洁白,薄而韧性强,柔软。清内府刻本及扬州诗局刻书多用之。嘉、道后质次量少,家刻本中偶有采用。

连史纸:洁白纯净,正面光滑,背面稍粗糙,但无草棍纸屑粘附,纸料较细。乾隆后所用甚多。

宣纸;因产于安徽宣城而得名。分为多种。料半纸,薄而质地细,色洁白,绵软有弹性,可以作绘画印书,晚清、民国有些书用之。玉版纸,能吸水,晚清、民国印金石、书画册等多用此纸。棉连纸,摹拓铜器、碑刻及印书画用。

毛边纸:米黄色,正面光滑,背面稍粗,质脆,乾隆后用得较多。

太史连纸:稍黄,质地细洁而有韧性,乾隆后与上述毛边纸为两种最常使用的印书纸。

另外,了解前人的著录,包括具体某种书的字体、行款、版式、卷数、刻印年代、刻印地点等内容,均可一一查核。如《四库简明日录标注》,对各种不同版本均有说明,其他如已出版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及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几个大馆的善本书目均可查考。古人所编的书目,如宋晁补之《郡斋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等也可按需翻阅。

上海宝艺国际:专家如是说

上海宝艺国际专家认为,古书的价格趋势会稳中有升,各地收藏者都对这一藏品抱有极大的信心,但是,专家也提醒各位古书的爱好者,若真心想收藏古书真品,切莫轻易相信市面上泛滥的中介机构,花大钱买赝品。而应在购买时尽可能向上海宝艺国际等正规收藏机构咨询,谨防骗子公司,以防上当受骗。

古书鉴别基本技巧之一

古书鉴别基本技巧之一 古书鉴别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技术性强,是一门专门 的学问。尽管如此,要鉴别古籍的优劣真伪,还是有一些基 本的常识和规律可以遵循。 一、封面。古书封面为四周单线边栏,分为三行,右行 为编著撰选者姓名,中行为书名,左行为刊印人或斋、堂名。 二、装订。古书装订在宋以前均为卷轴形式和折叠页装。 册装书的出现是在宋代以后,册装最初是蝴蝶装,后来进到 了包背装。线装书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才有的。 三、版式。古书的版式,北宋和南宋前期刻本基本上是 白口,南宋后期出现黑口,元末至弘治年间通行粗黑口。明 正德,嘉靖年间又出现白口书,之后一直到清代,黑白两种 书口同时流行。 四、字体。古书字体主要有两种,一种宋体字,另一种 是元体字。尽管时有非欧非颜,非柳非赵的所谓“馆阁体” 出现,但那并非主流。 五、纸张。宋代印书多用麻纸和以竹为原料的玉扣纸。 元刻本常用竹纸或皮纸,比宋版用纸稍黑。明代印书,前期 多用江西棉纸,后期多用竹纸,晚期盛行毛边纸。清代大多 采用开花(又称桃花纸),但在实际应用中,几乎以前所用 的各种纸张,清刻本中都在运用。

六、讳字。避讳讲究自周代始,官名、人名、地名均随 帝王名字的改变而改变,这对判断古籍年代极有参考价值。 历代避讳常见的有改字、空字、缺笔。秦汉时大多采用改字 和空字避讳,讳名不讳姓。用缺笔字代讳字发端于唐,又在 宋版书上特多。金元刻本无讳字,多俗体、简体。明前、中 期亦不避讳,明刻讳字始于明光宗朱常洛。清刻本避讳尤其 苛严。 此外,古书鉴别还要细审书中内容,注意书后的序文跋 语,以及墨色、藏书印章、刻工记载等。现将各代的古籍要点记录如下供大家参考(部分转载): 一、古籍版本与古籍版本学1、古籍的定义: (一)以装订形式作为标准 (二)以语言表达形式为标准 (三)以著者时代作为标准 (四)以成书年代作为标准 2、古籍版本学研究内容 第一,古籍版本学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古籍版本学的 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内容,古籍版本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研 究古籍版本学的意义和方法等。 第二,古籍版本学的发展历史,其中包括古籍版本学的 发展阶段,各阶段的同书异本研究、善本管、标志性成果等。 第三,古籍制作方式的演变源流,其中包括写本源流、

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

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txt爱情是彩色气球,无论颜色如何严厉,经不起针尖轻轻一刺。一流的爱人,既能让女人爱一辈子,又能一辈子爱一个女人!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 书名:难经经释 作者:徐灵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篇名>叙 属性:《难经》,非经也。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古人书篇名义,非可苟称, 难者辩论之谓,天下岂有以难名为经者,故知《难经》非经也。自古言医者,皆祖《内经》,而《内经》之学,至汉而分∶ 仓公氏以诊胜,仲景以方胜,华佗氏以针灸杂法胜;虽皆不离乎《内经》,而师承各别。逮晋、唐以后,则支流愈分,徒 讲乎医之术,而不讲乎医之道,则去圣远矣。惟《难经》则悉本《内经》之语,而敷畅其义,圣学之传,惟此为得其宗。 然窃有疑焉,其说有即以经文为释者,有悖经文而为释者,有颠倒经文以为释者。夫苟如他书之别有师承,则人自立说, 源流莫考,即使与古圣之说大悖,亦无从而证其是非,若即本《内经》之文以释《内经》,则《内经》具在也,以经证经 而是非显然矣。然此书之垂已二千余年,注者不下数十家,皆不敢有异议,其间有大可疑者,且多曲为解释,并他书之 是者反疑之,则岂前人皆无识乎?殆非也。盖经学之不讲久矣!惟知溯流以寻源,源不得,则中道而止,未尝从源以及 流也。故以《难经》视《难经》,则《难经》自无可议;以《内经》之义疏视《难经》,则《难经》正多疵也。余始也, 盖尝崇信而佩习之,习之久而渐疑其或非,更习之久而信己之必是,非信己也,信夫《难经》之必不可违乎《内经》也。 于是本其发难之情,先为申述《内经》本意,索其条理,随文诠释;既乃别其异同,辨其是否,其间有殊法异义,其说 不本于《内经》,而与《内经》相发明者,此则别有师承,又不得执《内经》而议其可否。惟夫遵《内经》之训而诠解未 洽者,则摘而证之于《经》,非以《难经》为可訾也,正所以彰《难经》于天下后世,使知《难经》之为《内经》羽翼, 其渊源如是也,因名之为《经释》。《难经》所以释《经》,今复以《经》释《难》,以《难》释《经》而《经》明,以《经》 释《难》而《难》明,此则所谓医之道也,而非术也。其曰秦越人着者,始见于《新唐书·艺文志》,盖不可定,然实两 汉以前书云! \x雍正五年三月既望松陵徐大椿叙\x <目录> <篇名>卷上

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

古籍版本分类、术语及雕刻本鉴定 1.版本分类 对版本作鉴定与辨伪,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古籍的浩繁,研究者往往从刻印地区、时代先后、刻印机构、版式、装帧等多方面着手,将其细作分类,大抵如下:按刻书时间区分,计有:唐卷子本、五代刻本、宋刻本(北宋本、南宋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 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 按刻书地区分,计有:浙本、闽本、蜀本、高丽本(即朝鲜本)、东洋本(日本本)、越南本等; 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 按字体、装订大小分,计有: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袖珍本等;按印刷颜色分,计有;红印本、蓝印本、朱墨本、三色(或五色、六色)套印本等; 按内容多寡、评注等分,计有:足本、增订本、删节本、批点本、评注本、配本等; 按活字性质分,计有: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铅活字本、铁活字本、瓷活字本等; 按其价值或使用价值分,计有:孤本、珍本、善本、校本、进呈本、四库底本、残本、不列尾、批校题跋本。 另外,非雕刻版文献可分:抄本、旧抄本、传抄本、影抄本、稿本、上版稿本、手稿、清稿、底稿、拓本、影印本、钤印本、石印本等。 上述概念的外延有不少是相互包容的,只是从不同角度来审视罢了。 2.雕刻本鉴定要点鉴定古书,首先可注意其封面与牌记。今日所见,以明清刻本居多,而是时书籍有不少刻有封面,封面除书名外,大多刻有作者、雕版时间、书坊字号,如清雍正刻本《李义山诗》封面为:“雍正八年携,华亭赵润川解,《李义山诗》,金陵刘晰公梓。”清乾隆刻本《西湖志纂》,封面刻:“乾隆乙亥刊刻进呈,《御览西湖志纂》,赐经堂藏板。”一般有封面的书,据以断代是可靠的,但也有一些书例外。一是原书版片易主后,封面重新调换,以新面目出现,其内容却是旧的,并末重新刻版,只算是重印。比如,汲古阁书版,在毛晋身后便转归他人,如《十七史》版片转到了席氏手中,席氏即将各卷首大题下“毛氏汲古阁印”诸字挖去,补刻“洞庭席氏”,实质上仅是改头换面而已。另一种情况是整套书均由后人依样翻刻,翻刻时将原书封面只字不误地照刻,初看误以为是原刻本。遇此情况,只要在序跋末尾留意撰写时间即可。这种情况,不妨解释为刻工的文化程度低、办事古板或书坊主人的好古情趣,但若是蓄意作伪,则会尽可能地乔装打扮,故还得从其他方面去一一识破。 牌记又叫书牌子,多刻在序目后或卷尾书末,类似现在版权页上的出版社名称,如明正德本《文献通考》,在卷三四八末刻有“皇明正德己卯岁暮独斋刊行” 双行牌记。有些牌记内容较长,如嘉靖本《初学记》序末刊:“光禄大夫行右散骑常侍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东海郡开国公徐坚等奉敕撰纂初学记一书,近将监本是正讹谬,重写雕镂,校勘精细,并无荒错。买书君子,幸希评鉴。嘉靖丁酉岁冬书林宗文堂刊行”。这很能说明选用底本、校勘等情况。 序、跋是著者或与之有关的师友、后学撰写的该书成书过程、写作缘起等,一般序在

中医古籍目录大全(研究材料)

1、医经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素问 类经 灵素节注类编 内经博议 内经评文 内经知要 难经 医经原旨 2、本草 本草备要 本草便读 本草崇原 本草从新 本草撮要 本草分经 本草害利 本草经解 本草蒙筌 本草求真 本草思辨录 本草新编 本草衍义 本草易读 本草择要纲目 本经逢原 得配本草 滇南本草 海药本草 雷公炮制药性解雷公炮炙论 名医别录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食鉴本草 食疗本草 汤液本草 吴普本草 新修本草 药鉴

饮食须知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证类本草 3、方论 备急千金要方 洪氏集验方 华佗神方 急救便方 集验方 经验丹方汇编 奇方类编 奇效简便良方 千金翼方 仁术便览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删补名医方论 圣济总录 苏沈良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汤头歌诀 退思集类方歌注 外台秘要 卫生易简方 文堂集验方 仙传外科集验方 小品方 医方考 证治准绳?类方 肘后备急方 4、伤寒、金匮 敖氏伤寒金镜录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高注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翼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类证活人书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伤寒补例 伤寒大白 伤寒发微论 伤寒贯珠集 伤寒捷诀 伤寒九十论 伤寒六书 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寻源 伤寒医诀串解 伤寒总病论 仲景伤寒补亡论5、医案 曹仁伯医案论 程杏轩医案 丛桂草堂医案 丁甘仁医案 仿寓意草 古今医案按 湖岳村叟医案 花韵楼医案 洄溪医案 旧德堂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凌临灵方 马培之医案 名医类案 三家医案合刻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邵兰荪医案 孙文垣医案 王氏医案绎注 王旭高临证医案吴鞠通医案 许氏医案 续名医类案 也是山人医案 一得集 寓意草 张聿青医案 醉花窗医案

手把手教你鉴别古籍版本

手把手教你鉴别古籍版本 (1)版本分类 对版本作鉴定与辨伪,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占籍的浩繁,研究者往往从刻印地区、时代先后、刻印机构、版式、装帧等多方面着手,将其细分类,大抵如下:按刻书时间区分,计有:唐卷子本、五代刻本、宋刻本(北宋本、南宋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 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 按刻书地区分,计有:浙本、闽本、蜀本、高丽本(即朝鲜本)、东洋本(日本本)、越南本等; 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 按字体、装订大小分,计有: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袖珍本等; 按印刷颜色分,计有;红印本、蓝印本、朱墨本、三色(或五色、六色)套印本等; 按内容多寡、评注等分,计有:足本、增订本、删节本、批点本、评注本、配本等; 按活字性质分,计有: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铅活字本、铁活字本、瓷活字本等; 按其价值或使用价值分,计有:孤本、珍本、善本、校本、进呈本、四库底本、残本、不列尾、批校题跋本。 另外,非雕刻版文献可分:抄本、旧抄本、传抄本、影抄本、稿本、上版稿本、手稿、清稿、底稿、拓本、影印本、钤印本、石印本等。 上述概念的外延有不少是相互包容的,只是从不同角度来审视罢了。 (2)雕刻本鉴定要点 鉴定古书,首先可注意其封面与牌记。今日所见,以明清刻本居多,而那时书籍有不少刻有封面,封面除书名外,大多刻有作者、雕版时间、书坊字号,如

数字文献的版本鉴定

数字文献的版本鉴定 摘要:在数字文献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注意到,不只是古籍文献有版本的差异,数字文献也存在版本方面的优劣,甄别数字文献版本对于规范电子文献标准,提高数字文献质量,方便读者查阅等都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数字文献版本学电子古籍古籍 整理 一、为什么要提出数字文献版本的概念?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传统的书籍文献资料被数字化的进程大大加快,电子文献的形式和种类不断变化和更新,甚至文献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创新。我们知道,传统的古籍文献因为各种原因,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同样的书籍,不同的注疏,不同的钞本,不同的刻本校勘,流传到现在都有非常大的版本差异。这个问题在古籍版本学方面有专门的论述,可以参考黄永年先生的《古籍整理概论》、《古籍版本学》①等书

籍。 之所以要提出数字文献版本的概念,是因为:一、古籍文献本身存在版本方面的差异,这主要是数字文献在进行数字化加工的过程 中选择的底本②依据不同造成的,这种情况和实体古籍鉴别方法基本相同;二、电子文献在制作完成以后,成为数字图片或文档,这些数字文献存在被修改的可能性,不同的人对同一实体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后,肯定会出现良莠不齐的不同版本,这主要是在加工过程中受到制作者的知识水平、工作严谨程度等因素影响的,加上录入方式的区别,制成的数字文献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各种问题。举个例子,不同的人在录入“魏徵”两个字的时候,可能会有“魏征”、“魏徴”、“魏徽”等多种差异,很明显,对于文献中的人名,后面的几种录入都应该视为错讹版本;三、文献在传播过程中,很多人会根据自己的爱好,或者处于各种目的,或者添加注解,甚至有人采用字体转换工具改变文档,这样就会导致同样的文档出现不同的电子 版本。姚伯岳也认为“近代图书的版本问题

古籍版本分析

古籍版本分析 1.版本分类对版本作鉴定与辨伪,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古籍的浩繁,研究者往往从刻印地区、时代先后、刻印机构、版式、装帧等多方面着手,将其细作分类,大抵如下:按刻书时间区分,计有:唐卷子本、五代刻本、宋刻本(北宋本、南宋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按刻书地区分,计有:浙本、闽本、蜀本、高丽本(即朝鲜本)、东洋本(日本本)、越南本等;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按字体、装订大小分,计有: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袖珍本等;按印刷颜色分,计有;红印本、蓝印本、朱墨本、三色(或五色、六色)套印本等;,,,按内容多寡、评注等分,计有:足本、增订本、删节本、批点本、评注本、配本等;按活字性质分,计有: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铅活字本、铁活字本、瓷活字本等;按其价值或使用价值分,计有:孤本、珍本、善本、校本、进呈本、四库底本、残本、不列尾、批校题跋本。另外,非雕刻版文献可分:抄本、旧抄本、传抄本、影抄本、稿本、上版稿本、手稿、清稿、底稿、拓本、影印本、钤印本、石印本等。上述概念的外延有不少是相互包容的,只是从不同角度来审视罢了。2.雕

刻本鉴定要点鉴定古书,首先可注意其封面与牌记。今日所见,以明清刻本居多,而是时书籍有不少刻有封面,封面除书名外,大多刻有作者、雕版时间、书坊字号,如清雍正刻本《李义山诗》封面为:“雍正八年携,华亭赵润川解,《李义山诗》,金陵刘晰公梓。”清乾隆刻本《西湖志纂》,封面刻:“乾隆乙亥刊刻进呈,《御览西湖志纂》,赐经堂藏板。”一般有封面的书,据以断代是可靠的,但也有一些书例外。一是原书版片易主后,封面重新调换,以新面目出现,其内容却是旧的,并末重新刻版,只算是重印。比如,汲古阁书版,在毛晋身后便转归他人,如《十七史》版片转到了席氏手中,席氏即将各卷首大题下“毛氏汲古阁印”诸字挖去,补刻“洞庭席氏”,实质上仅是改头换面而已。另一种情况是整套书均由后人依样翻刻,翻刻时将原书封面只字不误地照刻,初看误以为是原刻本。遇此情况,只要在序跋末尾留意撰写时间即可。这种情况,不妨解释为刻工的文化程度低、办事古板或书坊主人的好古情趣,但若是蓄意作伪,则会尽可能地乔装打扮,故还得从其他方面去一一识破。牌记又叫书牌子,多刻在序目后或卷尾书末,类似现在版权页上的出版社名称,如明正德本《文献通考》,在卷三四八末刻有“皇明正德己卯岁暮独斋刊行”双行牌记。有些牌记内容较长,如嘉靖本《初学记》序末刊:“光禄大夫行右散骑常侍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东海郡开国公徐坚等奉敕撰纂初学记一书,近将监本是正讹谬,重写雕镂,校勘精细,并无荒错。买书君子,幸希评鉴。嘉靖丁酉岁冬书林宗文堂刊行”。这很能说明选用底本、校勘等情况。序、跋是著者或与之有关的师友、后学撰写的该书成书过程、写作缘起等,一般序在前,跋在后,撰写时间一般距刻印时间不远,可以

如何找到一本古籍的各种版本

如何找到一本古籍的各种版本? 看过不少古籍前言中写的选择了某某版本,有的还列出了不少用以校勘的本子,想求教各位,这些版本是如何找到、找全的?如何知道哪些版本是最好的而作为校勘的底本来使用? 答复 《中國叢書綜錄》 可以试着先看一下《四库全书提要》、《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之类的书,它们选的版本一般都是最好的,有些次点的版本也会介绍。至少您能知道贰拾世纪前的书籍情况。然后可以看看古籍目录之类。 buaisuitang 2007-4-18 12:11 论坛“文献研究”专栏中大部分书籍都可以提供参考,是读书做学问的必由门径。smtg 2007-4-18 13:29 楼主的问题真是问到点上去了,校正一部古书,除了具备版本检索能力、见到珍善孤本的机缘,鉴定版本的真伪最是具有功力的事,也就是章学诚最为激赏的“史识”,章氏认为对于一位史家来说,识见是超乎史学、史德、史才之上的,这个观点其实适合于任何学术。识见的形成除了占有资料之外,更有一分超越别人的悟性和见识,对于古籍校正来说,也是如此。 《中国丛书综录》,《中国丛书广录》(侧重晚清和近代),《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丛书集成新编》,《丛书集成续编》,《中國叢書綜錄補正》、《中國叢書綜錄續編》《中國善本書提要》《中國善本書提要補編》中國叢書知見錄(六冊) 楼主要找哪个时代的?张舜徽、余嘉锡、黄永年等人都有有关版本学、目录学的著作。近人如杨守敬、缪荃荪等人都是版本目录专家。《书目答问》、《贩书偶记》等书都有有关善本的记载。 查找一本古籍的版本,作爲一般程度的了解或收集的指南,最簡便的方法當然是查詢相關工具書。《中國叢書綜錄》、《廣錄》是綜合類的首選。也可以根據具體書籍查詢《中國小説總目提要》、《唐集敍錄》等分門別類的工具書。爲了盡量避免遺漏,要盡可能查詢多種工具書以相互對照。另外,一些重要古籍的版本流傳情況在其出版説明、前言、序跋等処一般會有專門論述,甚至有專門論述其版本流傳的論文。 簡單的說,就是善於利用各種工具書和相關資料。 當然,若希望對一部古籍版本流傳進行深入研究,除了利用現有的研究成果,更需要親自去翻閲原始文獻,進行獨自的梳理工作。所需閲讀的範圍就大多了,至少歷代史志、官私書目的著錄情況都是必須掌握的。 西方汉学:先秦及汉朝部分 这有许多工具书可查,但是得分朝代, 在此推荐一本书 Loewe, Michael-Early Chinese Texts A Biographical Guide 此书记载了先秦和汉代各种古籍的版本历史,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這書有中文版,李學勤先生序,遼寧教育出版社刊行。 中國古代典籍導讀/ 魯惟一著 ;李學勤等譯,遼宁教育出版社, 1997。 此書列「當代漢學家論著譯叢」,編寫者包含夏含夷等在國也知名的歐美學者,

《脉诀》

脉①脉管。气血运行的通道。《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诀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与心密切相连,为心气所推动。《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②脉搏,脉象。《素问·邪气脏腑病形》:“按其脉,知其 促脉脉脉学名词。系一种脉象。脉来急数有力而呈不规则间歇。《脉经》:“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主阳盛热实,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肿痈。《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阳盛则促,脉疾而时止,…… 虽有止,非死脉也……”《诊家正眼》 死脉。为不宜耳。余仿此。三部死脉。脉经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死不治。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害。所以然者。如树之有根也。按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若其脉微细如丝。按之无有者。此肾 脉法,其血留气聚,胞宫内实,故尺阴之脉必滑数,此必然之理也。然亦有中年受胎,及血气羸弱之妇,脉见细小不数者,但于微弱之中,必有隐隐滑动之象,此即阴搏阳别之谓,乃妊娠之脉也。但胎孕之脉数,劳损之脉亦数,然损脉数中兼弦涩,胎孕数必兼和滑。此几 脉法急惊,风关黑纹直者,死。慢惊,气关紫纹两条传至风关者,死。无此虽凶无妨。《陈氏幼科秘诀》 革脉革脉脉学名词。指一种脉象。即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的脉象。 主亡血失精。《脉诀指掌病式图说》:“革者,沉伏实大,如按鼓皮。” 作者: 结脉结脉脉象之一。脉来迟缓而呈不规则间歇。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积聚。《脉经》:“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阴盛则结,脉徐而时止,虽有止非死脉也。”《诊家正眼》:“结属阴寒,亦由凝质。 迟脉迟脉脉象名。指来去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的脉象。主寒。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脉经》:“呼吸三至,去来极迟。”《脉诀汇辨》:“其所主病,与沉脉大约相同,但沉脉之病为阴逆而阳郁,迟脉之病为阴盛而阳亏。” 作者: 缓脉缓脉脉象名。一息四至,来去怠缓。或脉来和缓均匀,从容不迫,是有神之脉。为平脉;若脉来弛缓松懈为病脉,多见于湿证或脾胃虚弱。《脉诀汇辨》:“缓为胃气,不止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 洪脉洪脉脉学名词。脉象之一。脉来极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诀汇辨》:“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多主气分热盛。若久病气虚,或失血、久泄等病证见洪脉,多属邪盛正衰之危象。作者:

中国古籍版本学第二版与古书版本学概论之比较

《中国古籍版本学》(第二版)与《古书版本学概论》 之比较 摘要:《古书版本学概论》和《中国古籍版本学》系统整理并总结了版本学研究成果,代表了当代版本学的整体水平,在版本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实践经验的传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者各有千秋,从古籍版本学史略研究之不同,对善本介绍的设置及定义之不同,古籍源流研究之不同,引用材料之不同以及各自的不足之处对二书进行比较。 关键词:古书版本学概论;中国古籍版本学;比较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在文化历史的传承过程中,古籍承担起桥梁的作用。自先秦两汉起,已有文人仕士和统治阶级注重收藏古籍,除去已散佚的部分,我国的古籍收藏量仍是汗牛充栋。在这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如何鉴别其价值以及如何挖掘同书异本中所蕴含的时代、文化和现实价值,成为历代文人及书商所重视的问题,由此,对于版本的研究便应运而生。时至今日,版本学专着纷纷涌现,各有所长,其中李致忠先生所着《古书版本学概论》和曹之先生所着《中国古籍版本学》(第二版)脱颖而出,成为后学入门津梁。本文拟就李曹二先生之大作的特点及不同之处微加探讨。 一、古籍版本学史略研究之不同 在关于古籍版本学的定义中,李先生的观点是“中国古书版本学是以中国古代图书为对象,以版本鉴定为核心,以考订为主要办法,凭借多学科知识,借助校勘学,利用目录学完成全面揭示图书任务,并忠实地为中国古代社会各学科研究服务的辅助性科学”。①曹先生认为:“古籍版本学是研究古籍版本源流以及古籍版本鉴定规律的一门学科。版本源流有广狭二义:从广义说,是指古籍制作方式的演变源流;从狭义上说,是指每种图书版本的演变源流。”②从二者对古籍版本学所下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李致忠先生重注版本鉴定,而且在书中,李先生多次提到版本鉴定是版本学中最核心的部分,并且在书中用了74页,近三 ①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0:8. ②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9.

版本我怎样学会了鉴别古籍版本(上)

版本我怎样学会了鉴别古籍版本(上) 黄永年先生一今天讲的是对中国古籍的版本鉴别。此外上世纪的出版物以及外文原版书也都有版本问题,要讲得另请高明。我这个人基本上是自学出身。除抗战后期上高中二年级时听了吕诚之(思勉)师的”国文”、“本国史”、“中国文化史”、“国学概论” 四门课真正得益外,向顾颉刚师、童丕绳(书业)师学习也只是读了他们的著作。而且他们都不以藏书著称,诚之师有的尽是常用书,颉刚师书多,也懂版本,但仍是实用的,连明版都很少。所以我在版本上更是全无师承,这里只讲我自己如何自行学习、自行摸索而掌握了这门学问。对大家是否都适用我不敢说,只能说是可借参考吧!二过去我常说懂版本能鉴别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卖书的,一种是买书的,当然这书都是指的线装古籍。最近想到还得加一种人即是在图书馆工作的,老一辈有赵蜚云(万里)先生、顾起潜(廷龙)先生,同一辈比我稍年长的有冀淑英大姊,自己都不藏书而成为版本专家,可惜他们都没有把经验写下来。卖书的,我主要是指旧社会自己开旧书铺的。他们一般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学历大概相当于小学最多初中吧,十几岁时到旧书铺当学徒,老板也就是师傅教他们背《书目答问》,慢慢地训练他们收书卖书,满师后有的留下来当伙计,有的自行开店经营。不论老板、学徒,都

必须迫使自己学好这套鉴别本领,否则把明版书当宋版收进,宋版书当明版卖出,不上一年半载就得关门,学徒就卷铺盖。解放后旧书业不久就合营国营,有一段情况似不甚理想,因为工资反正一个月就那么多,不钻研也可混日子。这到改革开放后才有变化,现在又在出人材了。这是大好事,否则 经营古籍讲版本后继无人,可不得了!再讲买书的,这是 指我这种买书的,过去有些大富翁怕不行。他们是大资本家或大地主,钱多,买书即使贵了也无所渭,自己不懂还可请行家替他鉴定,自己的鉴别能力当然提不高。只有我们这种钱不多又爱书的人,总想用很少的钱买到很好很名贵的书,这样鉴别版本的本领就越练越高强。有时买起来像和书铺斗法似的,铺里没有看准,把好书当普通木子标了低价,我就不声不响地买下来,从书铺的行话讲他们就是“卖漏了”。例 如抗战胜利前一年我在中央大学的南京部分读书,从保文堂买到陶湘影印《金石苑》所用的底本——徐钧所藏的原刻本,是被放在影印本一起标同样价钱为我买来的。又如50年代 前期从上海来青阁以廉值买到《盾鼻随闻录》的咸丰刻本,这书光绪刻本已难得,咸丰本连解放初纪念太平天国时编印的书目里也未见著录。类似情况近年来也有,当然也不是经常的。北京有人说凡是被我看上了的书,售价都该比原标的翻一翻,那是夸大了的。三买书必须要真爱书,真爱书必 须多少懂点书的内容,由爱其内容然后进而讲求版本。我是

古籍鉴别不求人

古籍鉴别不求人 古籍收藏越来越热,在甄选的时候,了解版本很重要,学会鉴别真假更为重要。很多书友多年藏书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自有一套鉴别方法,也有一些书友初入藏书界,时不时会有一些迷茫与困惑,偶尔也会上个小当,对于纷繁杂乱的古籍市场,有种一头扎进去,探不清深浅的感觉。 版本鉴别约起源于中国雕版印刷术普及后的北宋时期。《宋史》“邢传”中记载:“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版本大备。”在科学研究中运用文献资料的本子,以说明其论证的依据和出处,常把写本、刻本、活字本、铅字本、石印本、影印本及手写或印刷等各种方法形成图书的各种本子,总称为“版本”。我们之前发布过一篇关于古籍版本种类的全面总结(《古籍版本汇总》),我们请教了孔夫子旧书网的专业人士,了解到几种常见古籍鉴别方法。 综述 书籍的创始在文字发明之后,各时代因材料和装订形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上古到秦为简牍时期,秦至唐为卷轴时期,宋至清为册叶装时期。简策是最古的书籍,久已失传,现在能见到的是出土的一些断简残篇,无法伪造。卷轴书籍在社会也早就绝迹,一般人很少能见到,伪告别实际情况很困难。 所以古书应以宋刻版书籍为最古,并以宋版书为最佳。宋代刻版字迹清晰,没有错字、缺文;书写均出自名家之手,笔划粗细极有规律,其中精品有欧柳笔法;纸张质以远销,墨色清润,印刷墨色恰到好处;即使纸着水湿,干燥后并无水印;书中格用单边,遇有宋代帝王的姓名名,在印书之前每字缺一笔,是为了避讳。宋代以前传世之书,宋代刊行刻印了很多,后世再没有重刻,其中以佛教、医学两类居多。宋刻版书籍中以活衬竹纸的质量最好,但存留下来的很少,极不易得到,古籍辨伪的方法,明代胡应麟《四部正伪》具体提出了 8 种方法,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也总结出 12 条,都可能证。 辨伪的目的,在于恢复书的本来面目,以便更好地利用,而不是对伪书一概排斥,因为有些伪书同样具有文物考古的价值,如仿宋元本是最为珍贵的古籍版本。对大多数读书人来说,辨伪是阅读研究的第一步。在阅读和研究之前做一些辨伪的工作,比如知道古籍有真伪之分,而阅读时取审慎态度,撰文时不引用伪书,或对引用伪书的情况加以说明,总之,了解古籍辨伪的历史情况、态度、途径和方法等,都是必要的。

古籍的版本知识

古籍的版本知识 古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需要我们好好保护,因此,我们应该懂得古籍的版本知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籍的版本知识,希望能帮到大家! 古籍的版式 版式即古籍每一印页的格式。印页上各部分都有特定名称,主要有: 版面指每页上印版所占范围。 版框版面四周的粗线,也叫边栏。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有的印页版框上下栏单线,两旁双线,被称为”左右双边”或”左右双栏”。行格版面之内,用直线分成若干行,每行有若干字,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页计算,叫做”半页×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版心每页版面正中的位置,又叫节口。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有的还印有书名、卷数、页码及本页字数,明代以前,版心下方往往还印有刻工姓名。

鱼尾版心中间用作折页基准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只有一个鱼尾的称为单鱼尾,上下各有一个对称的鱼尾,称双鱼尾。 白口、黑口宋代以后,书籍装订均在版心处对称,然后粘连或订线,对折的准绳主要是鱼尾,有时也在鱼尾上下各印一条黑线作为标线,叫做象鼻。凡加印黑线的书,装订成包背或线装之后,书口处就显出暗黑色,所以被称为黑口,其中粗线叫大黑口或阔黑口,细线叫小黑口或细黑口。不加线的叫白口。书耳版框左栏外上方,有时刻出一个小方格,里面题写篇名,叫做书耳或耳格。主要见于宋代蝴蝶装版面上。 朱丝栏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x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古籍的装帧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图书是抄写的缣帛和纸张上,采用长卷形式,阅读时展开,平时卷起。这一时期的图书只能是卷轴装。韩愈《送诸葛亮觉往随州读书》诗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欧阳修《归田录》也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雕版印刷普及以后,由于书版各自成块,卷轴装已不适用,古籍装帧改进为册页形式,先

中国古籍版本鉴别

中国古籍版本鉴别 中国古籍历代流传,数量极大,门类繁多,同一种书经多次翻刻、传抄,版本繁杂,舛讹丛生,给后世利用和学术研究造成重重困难,因而古籍版本鉴别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研究工作。从事古籍版本鉴别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史知识和版本学、目录学知识以及长期的实践经验。 刻本书 刻本书的鉴定依据 字体 是决定版刻时代的主要依据。汉字是方块字,不同时代写字用的笔和写法有所演变,刻工的操作方法与技术水平也随时代有所发展,在字体结构等方面形成时代特点与差异。除时代特征外,刻版印刷发展的地区还形成独有的地方风格。从事鉴定工作,必须熟悉各时期、不同地方的刀法特色,掌握常人不易觉察的字体同异要领,从而得出判定。 牌记

为刻书标识。一般在书的卷尾,也有在序或目录之后的,文字有详有略,主要标明刻版年月及出版者。宋元以后多出现于坊刻本。元、明、清三代的私家、官府、书坊刻本使用较多,形成明显可资查考的依据。但有些影刻、翻刻本也把原书牌记摹刻下来,所以要参照其他特征加以辨析。 序跋 古籍大都有序跋。其内容多为阐扬本书著述的优长,记述刻、抄的经过和年代等等。鉴定者可从序跋正文及署款判定该书版本年代及真伪、讹托,从而成为鉴定古籍的依据之一,但须留意一书多刻时照刻底本的序跋以及抽撤刻书时的序跋 的情况。 刻工 宋、金、元、明、清的刻本,常在书中镌有刻版者的姓名。有的一部书的刻工多达数十人。刻工历来受版本学家重视,从刻工姓名可了解版刻时代与地区,是最直接的依据。但明、清一些影宋刻本,也把原刻本刻工摹刻下来,容易造成误认;同一刻工刻的书也有年代的不同。因此还须结合其他旁证以

作出准确判断。 避讳 封建社会用字最讲避讳,有避帝王讳,有避家讳或尊者讳。元代不讲究避讳,宋代及清代康熙、雍正以后避讳较严格。后世版本学家常以避讳字作为判定古籍大致时代的依据。但应注意翻刻、影刻本保留原书避讳字的情形。 版式 由于刻书时代不同,书的行款版式变异较为鲜明,虽有交错、例外,但有基本规律可循,例如宋版书的书口(版心)多为“白口”,而元版及明前期版本多用“黑口”。对行款版式的鉴定历来被视为重要依据之一(见雕版印刷文献、中国古籍形制)。 纸张 关于印本和写本书的用纸,前人没有系统的调查研究资料可供参考,很多纸不知其名称,而文献中提到的纸又难以与实物相联系,鉴定时所能根据的仅是纸质的精细厚薄,颜色的黄、白或灰以及帘纹宽狭而已。宋代有的浙刻本用白麻纸,

中医妇科学习题集2010

中医妇科学习题集 总论第一章至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二、填空: 1、医学巨著《》为妇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在现存中医古籍中,最早专篇论述妇产科疾病的著作是代的《》,分别为、和三篇。以狼牙汤沥阴中,以蛇床子裹成锭剂纳阴中等,开创了、的先河。 3、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是。 4、时期,最突出的成就是妇产科独立分科。 5、代的《》提出的特殊月经现象有、、等。 6、《女科正宗》说:“,有子之道也。” 7、金元四大家之一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提出、;、。这是后世治疗妇科病少女着重肾经,中年妇女着重肝经,绝经期妇女着重脾经论治的根据。 8、朱丹溪认为产前“当清热养血”,提出安胎圣药是。 9、清代所著《达生篇》提出的六字真言是。 11、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经不调》中指出:“调经之要,贵在;,知斯二者,则尽善矣。” 1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时下”。 13、最早记载优生知识的书是时代的《》,内容有、、。 14、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之前之后,呈型,为一空腔器官。 15、每次月经来潮出血的第一天称为月经周期的第一天,两次月经的第一天间隔时间,称为,一般为。周期不应少于,也不应超过。 16、正常经期一般持续天,正常的月经总量为。 17、月经的产生是、、、协调作用于的生理现象。 20、冲、任、督三脉同起于,一源而三歧,皆约于,借十二经脉与脏腑相通。冲脉主,任脉为,带脉主,督脉为,各司其职,调节着月经的产生和维持正常的生理现象。 23、孕期从末次月经来潮第一天算起,经天,便要分娩。预产期的推算,一般从末次月经第一天算起,以该月份数加,或减,阳历日数加,阴历日数加。 37、《灵枢、五音五味篇》说:“妇人之生,有余于,不足于,以其数脱血也”。 三、判断: 1、据史料记载,第一位兼治妇科疾病的医生应是华佗。( ) 2、子宫之名首见于《内经》。( ) 3、在三千多年前,重视妇女生育,“妇孕不育”和“妇三岁不孕”是由《黄帝内经》所记载。( ) 5、我国第一部由国家出版的妇产科综合专著是宋代《妇人良方大全》。( ) 6、晋代名医五叔和著有《脉经》,其中在专门阐述有关妇产科的脉象和辩证论治的同时;又提出了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 ) 7、至唐代,把妇产一门列入卷首的是《经效产宝》。( ) 9、在世界医事制度上,产科最早的独立分科始于唐代。( )

古籍版本鉴定要点

古籍版本鉴定要点 一、版本分类 对版本作鉴定与辨伪,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古籍的浩繁,研究者往往从刻印地区、时代先后、刻印机构、版式、装帧等多方面着手,将其细作分类,大抵如下:按刻书时间区分,计有:唐卷子本、五代刻本、宋刻本(北宋本、南宋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 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 康熙朝太史连纸内府本康熙字典 按刻书地区分,计有:浙本、闽本、蜀本、高丽本(即朝鲜本)、东洋本(日本本)、越南本等; 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 明嘉靖八年南京国子监刻明清递修本《辽史》

按字体、装订大小分,计有: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袖珍本等; 按印刷颜色分,计有;眷印本、蓝印本、朱墨本、三色(或五色、六色)套印本等; 按内容多寡、评注等分,计有:足本、增订本、删节本、批点本、评注本、配本等; 同治庚午年版三色套印評注本《李義山詩集》 按活字性质分,计有: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铅活字本、铁活字本、瓷活字本等; 按其价值或使用价值分,计有:孤本、珍本、善本、校本、进呈本、四库底本、残本、不列尾、批校题跋本。 另外,非雕刻版文献可分:抄本、旧抄本、传抄本、影抄本、稿本、上版稿本、手稿、清稿、底稿、拓本、影印本、钤印本、石印本等。 民国9年--绣像封神演义、钤印本

上述概念的外延有不少是相互包容的,只是涤不同角度拇审视罢了。 二、雕刻本鉴定要点 鉴定古书,首先可注意其封面与牌记。今日所见,以明清刻本居多,而是时书籍有不少刻有封面,封面除书名外,大多刻有作者、雕版时间、书坊字号,如清雍正刻本《李义山诗》封面为:“雍正八年携,华亭赵润川解,《李义山诗》,金陵刘晰公梓。”清乾隆刻本《西湖志纂》,封面刻:“乾隆乙亥刊刻进呈,《御览西湖志纂》,赐经堂藏板。” 《御览西湖志纂》,赐经堂藏板。 一般有封面的书,据以断代是可靠的,但也有一些书例外。一是原书版片易主后,封面重新调换,以新面目出现,其内容却是旧的,并末重新刻版,只算是重印。比如,汲古阁书版,在毛晋身后便转归他人,如《十七史》版片转到了席氏手中,席氏即将各卷首大题下“毛氏汲古阁印”诸字挖去,补刻“洞庭席氏”,实质上仅是改头换面而已。 汲古阁顺治十三年刻本《十七史》全套

古籍版本鉴定整理

古籍版本鉴定整理 一名词解释 版本知识 1书口:书籍中心,鱼尾以上的为上书口,鱼尾以下的为下书口。书口分为白口,细黑口,大黑口,书口中间有一条折叠线叫细黑口,中间无折叠线的叫白口,很粗的线叫大黑口。 2书耳:在版框的左上角用一个小的方框,提示本页的内容,书耳是建阳书坊的独创,主要在宋元两代。 3书心:上鱼尾与下鱼尾中间狭窄的部分,也称作版心。 4边栏:四周的板框,边栏分为三种,一种是四周单栏,一种是四周双栏,一种是左右双栏。装帧形式 卷轴装(书画的装帧形式),经折装(佛经折叠装帧而得名),蝴蝶装(以版心为中缝线,版心好像蝴蝶的身体,书叶恰似蝴蝶的两翼向两边张开,看似像蝴蝶在飞翔。出现在宋元之初,是线状的前身) 刻书机构 官刻,家刻,坊刻 刻书形式 雕版 活字本 善本:好的本子,有三方面标准。1历史价值2文献价值3艺术价值 套印本:用不同的色彩套在一起印刷的古籍,有双色套印三色或六色以上的套印。套印本可分为文字套印和版画套印。文字套印明代浙江的凌闵两家。版画套印主要是十竹斋画谱程氏墨苑,以及清代的芥子圆画谱。 稿本:作家或艺术家的原稿,可分为草稿本【修改】,清稿本【誊清一遍】抄本。 鉴别古籍的依据:字体,板式,纸张,牌记,避讳,刻工 牌记:宋元时代的书商往往在书的目录之后或卷末刻上自己的地点姓名堂号或者刻书的时间作为自己的品牌或标记。官刻本无牌记,主要是书商,到了清代以后,固定在书地前面有一标记即商标。 避讳:是鉴定古籍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古籍中对于本朝皇帝名字要避开。通常用却末笔办法或改字的偏旁。 二.解答题 1唐五代写本与刻本 唐以前的纸张是写经纸,藏经纸【用黄檗汁染成的纸,特点是黄,硬,不会被虫蛀】 现存最早的刻印书籍,公元868年。王玠印造的金刚经,有准确年代纪年的书,经文前有版画。 五代刻本佛经四周双边,为五代雕版。 2宋浙,宋福建刻本的特点 宋浙本以官刻居多,书棚本是杭州的坊刻。宋建本是书商坊刻。四川眉山主要是家刻。 宋浙本的特点:字体:欧体字明显版式: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纸张:白麻纸【正面光滑,背面粗糙】 宋建本 字体:中年时期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横细竖粗 版式:细黑口,双鱼尾,四周双边。黑口,书耳是建阳书坊的创造。 纸张:麻纱纸,黄中带黑 牌记:跨两至三行刻书的牌记,一般包含有书坊或书坊主人的名称

医方典籍集锦

医方典籍集锦 古籍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 医方是中医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的结合,医方典籍在中医典籍中有重要的地位,特此把“中华珍贵医药典籍展”中相关医方典籍做出总结,选目不拘国内,包括海外所藏珍贵医方典籍,希望对大家认识医方典籍有所帮助。 仲景全书二十六卷 (汉)张机等撰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赵开美刻本 张仲景(约150—219),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世称“医圣”。他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论治的专书,体现了贯穿理、法、方、药的一系列辨证施治原则和三因致病说,所载方剂配伍严密,包含了许多组方原则,堪称“众方之祖”。 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八卷题(晋)葛洪撰(梁)陶弘景增补明万历二年(1574)李栻刻本 以治疗急症为主的综合性医著,所收方剂“简、便、廉、验”,涉及临床各科,具有重要临证参考价值。该书对天花症状的描述及危险性、传染性的论述颇为精准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天花病”的记录;葛洪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脚气病的医生,本书记载了导尿术、洗胃术、疮痈引流术、咽部异物剔除术、下颌关节脱位整复、骨折小夹板治疗、器物灌肠法、捏脊疗法、隔物灸法和口对口呼吸抢救法等,堪为世人叹服。今藏国家图书馆。 刘涓子鬼遗方五卷(南朝齐)龚庆宣撰宋刻本 因托名“黄父鬼”所遗,故名《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也是我国最古的军阵外科学专著,代表南北朝时期外科的发展水平,对日本、朝鲜的外科学发展也有很大影响。1902年,新疆吐鲁番出土唐写本《刘涓子鬼遗方》残叶,被劫往德国。据卷中所题“刘涓子鬼方卷第九”、“刘涓子、甘伯济治秣陵令已用省验方卷十”知是早期十卷本,反映其早期流传形态。惜原件毁于二战,幸有王重民所摄照片存世,保存在国家图书馆。此宋刻本,曾为汪士钟、瞿氏铁琴铜剑楼收藏。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0677。今藏国家图书馆。 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五十卷(隋)巢元方撰元刻本 中国第一部论述疾病病因和证候的专书,继承发扬了中医病因病机学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唐宋方书中关于疾病病因及证候的论述及分析,大都以《诸病源候论》为宗。此元刻 本为该书现存最早版本。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0654。 重刊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唐)孙思邈撰元刻本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 书目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将民国之前的中医名著几乎全部囊括其中,除少数著作外,大多为繁体竖排,封面设计素雅,采用锁线装适合长期保存,校勘严谨,实为中医古籍的最佳版本。这套丛书启动于八十年代初,大多出版于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有少数书如《黄帝内经太素》直到近年才出版。这套丛书的校勘者大多是中医学院成立前打下的中医底子,其功底绝非现在一般的所谓“教授”所能比,现在很多都已经作古,这套书也就成为了绝唱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85年--05年)发布书目: 1、仙传外科集验方、秘传外科方 2、难经校注 3、医学读书记 4、金匮要略语译 5、世医得效方 6、圣济经 7、研经言 8、针灸易学 9、血证论 10、金匮玉函经二注 11、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 12、外科精义 13、伤寒总病论 14、问斋医案 15、外科证治全生 16、辨证录 17、幼幼集成 18、理虚元鉴、虚损启微 19、本草蒙筌 20、类证治裁 21、医学指归 22、医灯续焰 23、妇科辑要:胎产心法 24、形色外诊简摩 25、疡科会粹

26、医学纲目 27、针灸大全 28、松峰说疫 29、外科证治全书 30、幼幼新书 31、王旭高临证医案 32、疡医大全 33、金镜内台方议 38、伤寒瘟疫条辨 34、刘涓子遗方 35、名医别录:辑校本 36、千金宝要;孙真人海上方 37、赤水玄珠全集 38、医方考:附《脉语》 39、吴鞠通医案 40、妇人大全良方 41、简明医彀 42、备急千金要方校释 43、难经语译 44、难经本义 45、温疫论 46、良方集腋 47、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48、伤寒论校注 49、伤寒六书 50、厘正按摩要术 51、明医杂著 52、本草从新 53、子和医集 54、杨氏家藏方 55、活人书 56、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57、伤寒论语译 58、病机汇论 59、本草崇原集说 60、经穴解 61、本草衍义 62、诸病源侯论校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