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免费下载】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免费下载】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动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主要表现有:列强大量向中国倾销商品,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市场,1865年在对外正当贸易中,中国第一次出现了逆差;列强还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廉价原料的产地;中国的出口商品受到外商操纵,他们控制市场,压低价格甚至赊购,是中国出口商品蒙受巨大损失;中国农产品的生产以来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要,日益殖民地化、商品化。同时,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强签《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攫取经济特权,是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大量洋货涌入中国,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随着农产品的商业化,城乡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社会结构开始变化:买办阶层迅速兴起。

两次鸦片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瓦解着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逐渐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中国出口商品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及各种经济形态的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冲击之下,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变为以封建自然经济为主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

1.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主体,基本表现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生存条件,带有封闭性、保守性。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虽已产生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这使得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破

产。其总体发展趋势是走向衰落和解体。但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列强在炮舰政策保护下,在中国开办的各种经济实体的总称,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其目的是为了强占市场和掠夺原料。

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更强。鸦片战争后,列强凭借在中国攫取的侵略权益,开始向中国大量地进行商品输出,同时外商在中国通商口岸擅自创办一些船坞和工厂,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政治贷款,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开办工厂等方式,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它尽管比重不大,但是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是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源。一战爆发后,日本趁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国民政府统治中国以后,美国在华经济势力逐步增长。抗日战争结束以后,美国独霸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对帝国主义在华财产予以没收,使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彻底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3.洋务经济洋务经济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它是清政府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兴办。洋务企业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采用机器大生产,民用企业的部分产品面向市场,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中日甲午战争后宣告破产。

洋务经济是把西方工业革命后先进的生产力嫁接到中国封建肌体之上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在“中体西用”前提下,清政府企图在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先进的生产力,这不但未能改变清朝灭亡的命运,更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其失败是必然的。但洋务经济瓦解了自然经济,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符合当时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60、70年代,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不是明末以来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和发展,它是欧美列强用大炮给我们送来的,是在三座大山的重压之下艰难成长起来的。其产生的条件也不充分:一是自然经济的解体虽然提供

了市场,但几乎被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企业所垄断,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只能在

夹缝中生存;二是近代中国既缺乏西方式的殖民掠夺积累资本,也缺乏近代化

的集资方式,只是一批地主、官僚和商人为利润所趋动,把一部分剥削所得转

化为资本,投资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设备和技术严重依赖外国。以上

两点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特点,又使民族资产

阶级带有革命和妥协的两面性。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资本输出,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清政府也放

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

潮流的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

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快发展,但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工商业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摧残,日益萎缩,

甚至陷入绝境。

新中国成立后,鉴于民族资产阶级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和私人资本主义

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党和政府采取了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措施,使

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

期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将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

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产生较晚,是四大家族对外依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内利用国家政权聚敛财富而形成的。它是封建的、买办的国家

资本主义,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点。国民政府建立后,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

官僚资本形成了。十年对峙期间,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

对内与封建主义相勾结,对外依赖帝国主义,他是蒋介石独裁政府的基础,也

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毒瘤,它的发展严重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的进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解放战

争时期,国民政府将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场上,国统区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财政金融全面崩溃,工、农、商业纷纷解体、破产,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新

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使这些企业较完整地转化为社会主义

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各种经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1.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一开始就起抵制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自然经济起到促进其解体的作用,后来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需要,随着中国市场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这两种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也出现过相互依赖的关系。在政治上就表现为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勾结。

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基础上,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刺激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起到了抵制作用,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受到剥削、压制,它在很大程度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然经济存在依赖性。

3.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两者既相互勾结、相互依赖,又相互矛盾。

●近代工业的起步

1.洋务企业出现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英法联军的侵略使清政府内外交困,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以李鸿章和曾国藩为首开始创办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1861年,曾国藩创办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1862年,设计制造成功使用蒸汽机,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1865年,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官办军用企业。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提出“寓强于富”的口号。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然而,由于洋务企业存在种种问题(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业的困难,不是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经营管理腐败)

,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其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

2.民族工业产生

19世纪70年代前后,受到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我国民族工业开始产生。其代表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近代工业发展的阻力

近代中国工业化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在近代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其总是遭遇一些制约障碍,这些障碍严重地影响着近代中国工业化的顺利进行和其水平的提高。在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其所遭遇的最主要的障碍有两个:一是没有足够的资本积累,另一是没有一个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的政府。

经济学家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工业化开始之前,某些重大的障碍必须清除,而另一些有利的因素则必须创造出来。他们认为,任何单一的“障碍”或“先决条件”,都有办法避开或找出替代办法,但存在许多障碍或缺乏各种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将会给经济发展造成重重困难,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将无法发展。

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近代中国工业化,从其发动之初就面临着诸多障碍的约束。这些障碍的存在,使得近代中国工业化取得的成果十分有限。当时,几乎与中国同时起步的日本,在20世纪交替之际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而中国则远未实现。美国学者费维恺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几十年中,中国尚未像日本那样由一个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国,不过也有了一些工业化的成果,但规模有限,大约相当于日本发生巨变的明治维新时代。” 中国工业化发展水平落后于日本的根源就在于这些难以逾越的障碍约束与阻滞。在诸多障碍中,对中国工业化发展影响最大的障碍主要是两个,现分别论述如下:

一是没有足够的资本积累,使中国近代工业化建设总是经常遭遇资本瓶颈的制约。几乎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历都证明了这样一个规律:工业化开始前需有一个资本积累的过程,而工业化开始后则必须保持资本的持续供给。然而,中国工业化建设,不仅开始前没有一个资本积累的过程,而且开始后也不能保证资本的持续供给。

二是缺乏社会剩余向资本积累转化的意识和机制,使得中国即使在近代及近代以前的时期出现了社会剩余,也没有向资本积累转化,从而使得中国在工业化开始时并没有一个资本积累过程。虽然按照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等人的观点,进入近代之前的中国已陷入了“锁定”状态,但并不是说近代之前的中国就完全不发展了,甚至没有任何社会剩余了,而事实则恰恰相反。三是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以及“有土斯有财”的观念,使得本来数量就不是很大的社会剩余不是转化为了工业资本,而是变成了土地资本,沉淀在土地中。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除了勉强满足自己的日常开支之外,小农几乎很少有剩余。而出租土地的地主,依靠超过50%以上的地租率,聚敛了不少钱财,形成中国社会的分配不均。

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及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同时,由于中国人民掀起了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社会上涌现出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一批实业家,棉纺织业等传统部门发展尤为迅速。

2.“黄金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对话的资本和商品输出减少,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事业的热情;又因为民国政府实行发展经济政策和倡导使用国货以及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斗争,有力的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到了“黄金时期”。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也得到发展,代表人物是范旭东。

3.日益萎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新中国成立前,民族工业日益萎缩,其原因主要有:①封建势力的压迫;②外国资本的掠夺:一战后,利用跌价竞争等排挤民族工业,日伪政权采取“适地适产主义”、掠夺劳动力、掠夺经济等对沦陷区经济进行破坏;③官僚资本的压制:实行“经济统治”政策、统购统销和专制制度等打击民族工业。

影响因素:1.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⑴西方列强的侵略,再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瓦解着

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

可能。⑵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⑶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

的发展。⑷实业家门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2.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的主要因素。⑵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⑶后天畸形。民族工业的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成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

整的工业体系。⑷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

环境。

定慧国际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班学号:4101616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