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文化运动与《新青年》中的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与《新青年》中的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与《新青年》中的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与《新青年》中的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与《新青年》中的新青年

电91 韩冰

2009010889

一、时代背景

新文化运动

所谓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者,是指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化运动而言,闭关自守的中国文化经过这一个时期的转型,已经并和到世界文化的潮流中了。最先冲破封建制度堡垒的,是资本主义的文化。以后是个汇总的新潮,像洪水一样,灌注到中国来。中国的文化更不是以前那样的单纯性了;何况封建文化受些轻微的打击,并不能完全消沉,显然的有些与资本主义文化成了交流,形成一种畸形的新思潮。实验主义的澎湃,过股的新评估和整理,以及天赋人权等论调都在这种情形之下兴起。

——《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伍启元中国的文化

中国是一个有着泱泱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国,其文化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积淀,就好像清华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远流长的清华精神一样,但她的文化是静止的,是中庸的,是缓进的,是知足的……由于千百年来的旧文化很多都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于是民众对着旧文化便有着极大地依赖甚至迷信,但纵观中国的发展史,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大胆的说,从春秋战国到元明清都只是在因循守旧的循环,没有质的突破,质的飞跃,可以说是完全误于这种文化的根本精神。更大胆地说,如果不是欧风东渐,惊醒了中国人的迷梦,中国到了今天必还是在一个停顿的状态。

西方的文化

西方文化的中心,不外乎“赛恩斯”和“德谟克拉西”(科学和民主)两大怪物。高唱着自由、民主、科学的西洋文化,及其剧动的、向前的、急进的、不知足的精神,好像一股难以抵挡的浪潮要把整个世界都卷入其中,终于跟着坚船利炮涌进中国来。正如几个年轻力壮的人,如狼似虎地跑进了一个老人的屋子里,老大的中国文化是必定要伏倒在西洋文化之前了。

新旧思想的矛盾

老大的中国本来以为可以闭关锁国,躲过这场席卷全球的风波,但是却发现自恃千年的旧文化已经无力解决源源不断涌现的问题,虽然内心上不想接受,但又无可奈何不得不俯首称臣,开始尝试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就好比牛顿的经典力学放在宇宙空间中无能为力,只好通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进一步弥补修正一样。新旧思想所不能相混合的,就因互相的矛

盾而冲突了,文化的进步是矛盾冲突的结果。《新青年》中的新青年——胡适、李大钊、蔡元培、鲁迅、陈独秀等人虽然都接受过西方的新思想的启发,但由于他们都是接受传统中国文化的熏陶成长起来的,如果让他们成为“公式和实验”的传教士也并非易事,因此,他们第一步就起来改革文学,使文学通俗化,使文学民众化,从文学上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另一方面,科学的重要不只限于及其的一方面。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比其他一切的科学结果更为有价值,就好像清华园中越来越多的实验课一样,培养科学精神,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所以介绍科学的方法,更成为《新青年》中的新青年的责任。

二、《新青年》的出现

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时期的开幕,要算梁启超和康有为的公车上书,请求变法的盛举。之后,翻译界有严复、林琴南,文学有谭嗣同、梁启超、章炳麟,学术有《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当时学术思想的中心精神,不仅在今古文的争辩,而在西方文化的引进。

直到西洋留学生起来参加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才走进全盛时期,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莫过于《新青年》中的“新青年”,即胡适,李大钊,蔡元培,鲁迅,陈独秀等人,他们正式竖起新文化运动的旗帜,集合同志,努力提倡,所以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剧变——从中国文化转到西方文化,

《新青年》的创始人陈独秀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对中国时局进行了思考,认为政治革命没有作用,而“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留学日本的陈独秀回到上海后,便开始准备筹备《青年杂志》,在得知亚东图书馆无法合作后,又被介绍给群益书社,群益书社当时面对很大的经济压力,但是国难当头,义不容辞,欣然领命,这种骨气和民族气节也很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要学会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相联系,在当今社会很有借鉴意义。最后由群益书社出版《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

三、《新青年》的历史背景:

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直接原因)。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

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思想启蒙与文化复兴》洪峻峰四、《新青年》的内容

《新青年》既然作为新文化运动一个重要的宣传平台,它的很多内容免不了源自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和观点,概括下来大概有以下三点:

①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与盲从

“民主、科学”既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也是《新青年》的思想旗帜,由陈独秀首先提出。民主即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也包括从西方传入的某些唯心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也正是这一项内容促进了民主、科学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封建旧道德的束缚。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体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希望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希望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强烈愿望。但是我们也看到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并非全是科学的事物,但是对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来说是全盘接受。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所谓旧道德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是“三纲五常”,以此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所以新文化运动中就把斗争矛头指向旧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全盘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文学是一定思想和精神的载体。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它包括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在文学方面,《新青年》中的新青年身体力行,胡适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侧重于文体形式的改革;陈独秀要求文学不仅要在形式上,而且要在内容上进行一些改革,推翻旧文学,建设新文学。鲁迅把反封建礼教的革命内容与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被誉为是文学革命的主将。

五、《新青年》的影响:

《新青年》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指引着这个时代前进的步伐,培育了整整的一代青年。总之,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是青年的导师,为青年传播福音。《新青年》风行

一时,所到之处莫不激起思想革命的火花,它哺育了一代青年,在中国现代启蒙思想史上,伟绩卓著,彪炳千秋。《新青年》以其与新文化运动及五四爱国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走向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六、《新青年》中的新青年

1、胡适:

胡适少年时就打下了一定的古文基础。青年时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一生获得了三十六个博士头衔。回国后应邀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作为思想主导,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青年》中的重要干将。

他的《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话文,将文言文称作半死文字,白话文才代表了社会前进方向,并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汇编为《尝试集》。此外,胡适在对旧文化的批评中也发表了很多影响一代青年的文章,当时他以26岁的年龄即暴得大名,被誉为“青年导师”,连毛泽东当时都深受胡适影响。胡适还在《新青年》发表了最著名的一首白话诗:“人闲天又凉,老梅上战场。拍桌骂胡适,说话太荒唐!……”在当时的文坛一时争相传颂,拍手称快者有之,深恶痛绝出言不逊者也不在少数,好比一颗巨石落入沉寂千年的一潭死水之中,掀起轩然大波,引领了当时文学改革的浪潮,也使《新青年》名声大噪。

他不仅在文学方面做出积极贡献,还在倡导科学和民主的同时,针对当时中国国情,提出了健全的个人主义——个人的自我拯救;妇女解放——救出他人;打破家庭孝道——救救孩子;和社会自由——人人平等的奋斗途径。

新文化运动后期,鉴于当时空谈之风盛行,研究实际问题的少,胡适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以此为标志,以胡适等人为代表的大批学者逐渐转向自由主义,而以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人士则转化为革命派,信奉了共产主义。

2、鲁迅:

鲁迅采用隐身化名的方式发表作品,在《新青年》同人中是一个特例,但即使是“托名”发表的作品,鲁迅也是非常认真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他最初在《新青年》发表的作品大都由周作人代为抄写并添加标点符号。从《狂人日记》到《药》的很多名篇都是最初在《新青年》上发表的。

《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

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狂人日记》一发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别”而引起了许多关注新文学的人们的注意。而它的特别,主要就在于它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小说从来没有过的“日记体”形式。狂人日记》的现实主义精神,最重要的是念念不忘对封建道德的批判、对愚昧国民的同性和鞭挞。

对于《狂人日记》其主要思想都在于唤起人们的觉醒。然而,作为一个先进的知识分子,声音虽然激进,但毕竟缺少呼应,不能造成一个运动。而这时的《新青年》恰恰作为一个宣传的平台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首先发难,虽然也一时有些寂寞,但大家一起鼓动,终于形成了一股势力,其影响就震撼人心了。

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自由思想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也是构成他的思想的主要内核。这在鲁迅的杂文中得以最鲜明的凸现。他不但抨击压制个性自由的封建礼教(比如说,我们高中学过的课文《祝福》,而且极为警惕奴化,有极强的维护个性自由、思想独立的高度自觉性。鲁迅的一生固执地坚守着个性自由的自由思想,不与任何主义妥协,不停地抗争,显示了一个自由知识分子顽强不屈的独异形象,以笔做枪,横眉冷对千夫指,对旧文化、旧礼教口诛笔伐永不疲倦,是《新青年》的新青年中最顽强、最英勇善战的斗士。

3、陈独秀:

陈独秀早年也曾留学日本,而后积极参加政治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勋,后于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应蔡元培的邀请出任北京大学教授,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新青年》的新青年中最积极、最高效的撰稿人之一。

风靡一时的《新青年》创刊词就由陈独秀撰写,带有纲领性的政论。他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提出六方面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从文洋洋洒洒的创刊词中我们可以看到陈独秀对当时青年表现出的殷切期望,在现在仍有其积极的意义。如今读来,仍有醍醐灌顶、振聋发聩之感。区区两千多字,却将中国青年之于中国社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说得至情至理、淋漓尽致。

《新青年》第6卷第1号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本志同志本来无罪,

只因拥护那德谟克拉西(民主)和塞因斯(科学)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的。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文中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称为“赛先生”与“德先生”。相比于德谟克拉西和塞因斯这样古板的音译,“德先生”和“赛先生”显然更加亲切,也更符合当时人们的文化心理,虽然只是几字之差,却对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广为流传。

陈独秀不仅积极倡导科学民主,在文学方面他还提出“文学之文以情为主,应该华美而不重实用”。文章区别于文学,正是在实用与不实用上划清界线。应用之文以理为主,应该朴质而有用,清除“阿谀的虚伪的铺张的贵族古典文学”的恶劣文风。推崇文章的实用性在今天也有很强的实际意义,比如,科学学术论文,重要之处在于准确的数据和严密的逻辑,而非辞藻的堆砌抑或文学的矫饰,华而不实,何用之有?陈独秀深谙此弊,提出将应用之文与文学之文彻底分家,得到了《新青年》同仁的一致赞同。

4、蔡元培:

既然北京大学是《新青年》的滥觞之处,就不能不提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

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回国后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决心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蔡元培使北大不仅成为呼唤“科学”与“民主”的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学术自由”在当今也很有现实意义,如今一直在倡导“学者治校”、“教授治校”,避免中国大学教育体制过于行政化,使大学能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为科学发展创新服务,在当时《新青年》中的新青年蔡元培的思想中就可见端倪。

北大校长蔡元培任内做出的第一个重大决定,就是邀请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密切合作,除了表现在通过成立进德会以德治校之外,还表现在他对于《新青年》杂志的积极供稿和极力维护,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对于《新青年》杂志更加重要的贡献,是在关键时刻为北京大学及《新青年》同人提供了最为权威也最具影响力的辩护文章《致公言报函并附答林琴南函》,其中,蔡元培表白了自己以德治校并且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第一,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遵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第二,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在校讲授,以无背于第一

种主张为界限。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

如果说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在北大校长任内做出的最伟大决定,就是邀请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我个人认为,与此相对应,他在北大校长任内最大的败笔,就是在“五四运动”前夕暗潮汹涌的重要关头,变相免去了陈独秀的学长职务,从而导致陈独秀离开北大。蔡元培通过相关程序免除陈独秀的文科学长职务,原本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情。只是他在此过程中并不正大光明的暗箱操作和善意说谎,既伤害了陈独秀的个人情感,又败坏了自己以德治校的公信力和感召力,无形中损害了北京大学特别是《新青年》同人的正面形象,同时也助长了政学两界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守旧派的气焰。

5、李大钊:

李大钊年少时心怀怀着忧国忧民的报国之志,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他曾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的鼓舞和启发,在《新青年》上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之后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可以说,他是《新青年》中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的倡导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但由于受到当时时代的局限性,也不能说他在《新青年》的思想导向中十全十美,下面引述洪峻峰学者在《思想启蒙与文化复兴》中对于《庶民的胜利》与《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的评论:“……(《庶民的胜利》与《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献,但它们在李大钊思想发展中的价值自然是不同的。这两篇文章在中国革命史上作为光辉的历史文献,确实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初的传播,是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但若系统地看待李大钊的思想发展,就会发现,他把握俄国十月革命的基调,他的“回春再造”的哲学,他对现实问题的立场等等,都还是民主主义的。”

总地来说,李大钊是文化革命当之无愧的领导人,也可以说是《新青年》执笔者中惟一有独特思想体系的人,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最早传播者,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中心人物。是开辟通往新时代道路的先驱。

七、总结与感悟

如果没有陈独秀应蔡元培之邀请到北京大学就任文科学长,以及随之而来的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陶孟和、高一涵、李大钊、周作人、刘文典、等北大师生志同道合的风云际会,就不可能有《新青年》四至六卷的辉煌鼎盛,连同“五四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波澜壮阔。随之而来的中国文化史、教育史、思想史、乃至于政治史也将会出现大不相同的另一种变局。但借用陈独秀的话说:“五四运动,以及《新青年》,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之必然产物,无论是功是罪,都不应该专归到那几个人”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及《新青年》的诞生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思想方面,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与盲从,文化方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文学方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尽管如此,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在意义上,只能认为学术思想解放的序幕,因为冲突刚刚开始,争辩还在继续,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基础并未完全撼动!但在当时来看,《新青年》确实在思想引领,有关“科学”和“民主”的宣传,开启民众思想,打破思维定势方面,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画卷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使在现代社会,《新青年》中的新青年——胡适、鲁迅、李大钊、蔡元培、陈独秀等人的思想仍是先进的,有借鉴意义的,如胡适和陈独秀所倡导的实用文章,对于当今文坛“为赋新词强说愁”和辞藻堆砌、华而不实的文风也是莫大的讽刺,又如蔡元培所提倡的“兼容并包”治校思想,在倡导“学者治校”、“教授治校”,避免中国大学教育体制过于行政化的今天,也能为大学教育体制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所以说“新青年”并非指年龄抑或身体状况,而在于头脑中的思想意识,即便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但却对于世界的发展见解独到,富有创新意识,乐于接受思想,虽然满头银发,却也有“新青年”的精神风貌,反观正值豆蔻年华的青年一代,虽然朝气蓬勃,但满脑都是旧道德、旧思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恐怕在历史眼中也是位行将就木的老古董了。

八、参考文献

《北大教授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线路图》张耀杰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 《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伍启元黄山书社2007 《无政府主义与五四新文化围绕《新青年》同人所作的考察》孟庆澎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思想启蒙与文化复兴》洪峻峰人民出版社2006 鲁迅研究大纲雷世文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胡适评传桑逢康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李大钊传朱成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追忆蔡元培陈平原郑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陈独秀传论沈寂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doc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 ——近代史小班讨论课 一、背景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二、意义 五四运动:1、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3、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中国新文化运动:1、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2、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三、二者联系 新文化运动所开启的是“古典的现代性”道路,与“五四运动”所开辟的革命激进主义的现代性道路是有本质区别的。 联系:1、两个运动经历的时间有重合部分:1919年5月4日后; 2、两个运动有相同的社会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称帝,随后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国家衰败,列强侵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出路; 3、两个运动的部分核心人物或者参与人相同:如蔡元培,胡适,陈独秀;可以说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领导者和推动者; 4、两个运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使新文化运动的宣传思想转变;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广大青年民主意识空前提高,为他们后来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5、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发展到1919年的高潮体现: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紧接着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面对五四洪流,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承担起领导责任,密切关注运动的发展,为运动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主流杂志刊登的大量相关文章,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鼓舞人民的革命斗志,鞭笞帝国主义。由此可见,这一声势浩大的社会政治运动是前期设计思想启蒙的必然结果和效果体现。 6、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分流点: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观点趋于相同,矛头一致;五四运动期间,虽然主将们的观点发生分期,但仍然精诚合作;五四运动之后,他们由合作走向分裂。

青年杂志图片及简介

《青年杂志》的六位封面人物(上) (2007-10-26 16:57:48) 转载▼ 标签: 分类:读书笔记 人文/历史 图:《青年杂志》创刊号封面 就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来说,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或许算得上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本期刊。和后来读者所熟悉的《新青年》封面样式不同,《青年杂志》时代的期刊每期均以名人

作为封面的中心。与刊物对自由、人权、民主、科学的追求相吻合,《青年杂志》在封面人物的选择上也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取向。 一、卡内基 卡内基(1837-1919)是美国著名的钢铁大王兼慈善家。他出生在苏格兰,早年贫苦,11岁时迫于生计移民到美国,为了糊口,他曾到纺织厂去打过工,烧过锅炉,在油池里浸过纱管,还给电报公司当过邮递员,后来靠自身的聪明和努力在新大陆站稳了脚跟,建立了自己的公司。通过科学的经营管理,他的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与洛克菲勒、摩根并立的著名钢铁帝国,成为美国经济的三大巨头之一。 《青年杂志》的第一卷第一号刊登了彭德尊的文章《卡内基传》,文章题名之前有一行小字:“艰苦力行之成功者”。这八个字正是主编陈独秀向读者推荐卡内基的重要原因。陈独秀对于中国国民的积弱现状向来不满,受竞争进化论的影响,他主张中国青年在人生态度上要积极进取,摒弃不切实际的空谈幻想,这也就是他在《今日之教育方针》中鼓吹的“职业主义”和“兽性主义”。作为青年人创业榜样的实业家卡内基,正是这样一种奋斗精神的代表。 此外,和许多以聚敛财富为唯一目标的资本家不同,1900年,时年65岁的卡内基以五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的钢铁公司卖出,之后,他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了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上。卡内基被人们称为美国现代基金会的先驱,到1919年去世为止,他向社会捐款的总额达到了3.3亿美元。这种为社会谋福利的公共精神,也使他获得了中国五四知识分子的赞美。 二、屠格涅夫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猎人笔记》(1851)、《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等。《青年杂志》从创刊号即开始连载他的中篇小说《春潮》,共用四期连载完毕。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青年杂志》的一项主要内容,除了小说之外,杂志还在每期刊登一篇英文诗歌的译文(附原文)。小说讲述了俄罗斯青年萨稜和少女仙玛从邂逅、相识到相恋最终却不得不分离的爱情故事,取材于作家本人真实的情感经历。1840 年5月,屠格涅夫游历了意大利和瑞士,之后途经法兰克福,偶遇一位年轻姑娘向他呼救,请他帮助抢救她生病昏迷的弟弟。姑娘的美貌和气质深深地打动了作家,只是由于时间所限,两人之间刚刚萌发爱情便被迫分离。《春潮》的译者陈嘏,原名陈遐年,是陈独秀长兄陈孟年之子。小说用浅近文言译成,

新部编版八年级教材历史上册《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 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二、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5221252 文琪凯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开始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后演变为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二十世纪初期,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救过强国之根本是改造国民性,因此决心发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要把更多人从蒙昧的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新青年》的创立为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阵地,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知识分子的先进观念首先在文学领域掀起了改革的风潮,并随之蔓延到各个领域,以燎原之势冲击着封建主义。新文化运动主要围绕着“四提倡和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随着十月革命的成功,新文化运动开始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不仅培养了许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彻底的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将国民从五千年的思想禁锢中解放了出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两面旗帜,启发着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新思想、新理论的广泛传播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人,使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从而使中国有了脱离封建思想、勇于改革的新一代!此外,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促成了五四青年运动。新文化运动后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大力宣传,对众多有志之士造成了启发,并改造了不少先进知识分子,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埋下了坚实的民众基础,培养了一大批国之栋梁。最后,新文化运动为文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场文学革命,它推广了白话文、促成了一批优秀报刊的面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旧文学的弊端,对不少文学社团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意义深远的运动,它对近代的中国,对各个社会领域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并孕育了新中国的希望。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意义: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如今,中国比已往强大了,弘扬传统是应该的,在国外,办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字、中国文化,这是很有必要的,在国内,让少年儿童熟悉中国古典文化,了解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是应该的,但不能走向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面,疯狂读经,守旧维统。否则,就有可能绕回去,抱住旧的文化不放,在思想上留着长辫子,拒绝接受新思想,影响我们现代化、国际化的改革步伐。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新文化运动教材教法 一、教材分析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二、教法建议 (一)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此导入新课。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是怎样被袁世凯窃取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一斗争表现在文化思想方面的情况怎样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本课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是“《新青年》的创办”。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1)要指导学生观看本课导入框中的《青年杂志》封面,有条件的还可加以放大,让学生对《新青年》杂志有一直观印象,并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杂志。(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讲清三点:①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②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这里,教师要说明孔子个人的思想与后来逐步形成的儒教有区别,并指出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的是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等说教。教师可以小字课文及插图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说明当时的思想界,由袁世凯为首的国内外反动势力掀起了一股文化逆流。③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面对“尊孔”逆流,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由此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课中动脑筋题:“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了出来的。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以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叶中国人民探求救国救民道路、进行不屈不挠民主革命的必然产物。(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他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号召青年们从消极、保守、退缩、闭塞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树立起积极进取、求实、科学的精神,向腐败的封建意识进行斗争。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这里教师可指导学生观看书中人物画图,并作必要的人物介绍,以突出地说明这是在《新青年》旗帜下聚集起来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知识群体。(4)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应讲清楚: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这里,教师应强调两点:①要说明新文化运动包括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两个方面,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②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小字内容,归纳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章及主要思想,进而指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三)教材第二个子目的内容是“新世纪的曙光”。 教学过程中,应讲清两点:(1)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文明虽然优越于封建社会制度,但其自身的弊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日益暴露,特别是一战把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以极其尖锐的形式暴露出来,人们对西方文明价值产生了怀疑。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2)李大钊热情宣传社

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

新时代·新青年 ——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 一直有在床上看书的习惯,闲暇时会躺下惬意地翻上几页,欣赏大家之作。最近阅读的是一本名为品读人生的小册子,这里收录了清末至建国之初一众作家的作品,很意外地在这里读到了陈独秀先生的一篇名为《新青年》的文章,猜想这篇文章应该是陈老先生发表在他当年创办的杂志上的大作之一。将近百年过去了,在置身于21世纪的我看来,陈老先生的这篇文章依然有着振聋发聩,振奋人心的力量。这些激动人心的话语不仅仅是可以拯救当年的热血青年,也可以拯救迷失在现代社会中的青年。 陈独秀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是他让那个零落瘫痪的国家找到了生机和希望;是他在那个闭塞保守的年代振臂一呼,叫醒了沉睡的人们;是他在那个腐败堕落的社会看到了青年的力量。他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新青年的殷切希望,对旧青年的痛心疾首。“自年龄言之,新旧青年固无以异,然生理上,心理上,新青年与旧青年,固有绝对之鸿沟,是不可不指陈其大别,以促吾青年之警觉。”新旧青年有着相似的年龄,但在生理和心理上却有着天壤之别,必须指出这些差异以警觉青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陈老先生忧国忧民的拳拳热心,他明白一个国家的复兴与发展都寄托于青年,必须从青年身上寻找活力与气魄,只有这样,国家才有希望。 首先从生理上来讲,旧青年大多数都是斯斯文文的白面书生,最主要的特征是“悉秉蒲柳之姿,绝无桓武之态,艰难辛苦,力

不能堪;青年堕落,壮无能为”,而放眼国外时发现外国青年都是壮健活泼,非常有活力。“英,美,日本之青年,亦皆以强武有力相高,竞舟角力之会,野球远足之游几无虚日,其重视也,不在读书授业之下。”对比的结果是发人深省的,陈先生在这里就对新青年提出了恳切的要求:“倘自认为二十世纪之新青年首应予生理上完成真青年之资格,慎勿以年龄上之伪青年自满也。”新青年首先应该有着健康的体魄,而不是遵从旧社会所提倡的孱弱书生形象。其实陈先生的观点放在今天也是有警示意义的。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点线上,很早就开始给孩子增加各种各样的学习负担,让年仅十岁左右的孩子身负重压,生活重心只有学习,忽视了锻炼,忽视了身体的重要性,小小年纪就老态龙钟,活力不足。今天的孩子就是以后的青年,未来的国家栋梁。这些本应该天真烂漫的祖国花朵们现在的形象是:架着近视眼镜,耷拉着脑袋,背着硕大无比的书包。尽管学习很重要,但是身体同样不能忽视,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国外学习,教育里本来就应该包含体育和锻炼,不能让素质教育仅仅成为口号。 然后从心理上来说,旧青年的头脑里延续的是做官发财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充满吾人之神经,填塞吾人之骨髓,虽尸解魂消,焚其骨,扬其灰,用显微镜点点验之,皆各有“做官发财”四个大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陈先生对于做官发财这种腐朽思想的鄙夷和不屑,在他看来,新青年头脑中必须斩尽这种腐败堕落陈旧的思想,必须有真实新鲜的信仰。只有这样的青年才可称之为二十世纪新青年,所谓的新主要是要有新的观念,新的精神,新的态度,只有这样才会去追求新的生活,才会建立起新的国家,新的社会。他把希望都寄托在广大血性青年身上,他用

2017-2018学年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部编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 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 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 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 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 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 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 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 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 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 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

?板书设计? 标志: 兴起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文学革命 积极: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消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讨论法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活跃,且能对新文化运动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3)通过图文资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文字资料、图片等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教学过程,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得出相应的结论,并产生相应的历史感悟;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新文化动和五四时期,思想家们所具有的强烈爱国精神、责任感、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等优秀个人素质的学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通过从“民主”与“科学”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让学生体会到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教学难点: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100年前在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大事件,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生: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了巨大希望,人们以为清朝一倒,万事自好,以为中国从此可以独立,富强,民主。然而民国初期的实际情况却与人们的期望形成了巨大的落差。那么中国民众和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后有什么“巨大的希望”,当时的社会又怎样让他们感受到了“巨大的落差”呢? 1、背景: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没有能保住政权,政权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 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国人民希望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而此执政的北洋军阀实行的是“假共和,真专制”,袁世凯进行企图称帝。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受到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又趋于萎缩。 思想文化:思想方面由于西学的传入和辛亥革命的作用,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但袁世凯为称帝制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这一切都显示中国社会“巨大的希望”和“巨大的落差”,强烈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新文化运动

[教案二]第9课新文化运动

第9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教学方法 1.联系讲解法。这一节课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最高阶段。因此,联系前三节课的内容讲解使学生深刻理解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2.讲述法。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此法。 3.举例分析法。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必须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4.整合教材。指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5.切入评价法。可以找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作出评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请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框中的图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封面。它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杂志。从第四卷起,《新青年》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刊登新体诗。《青年杂志》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那么,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情况下兴起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后世有什么影响?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现在请翻开课本目录,看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近代化的探索》中,共有4课内容。这4课内容实际上反映的是近代化探索中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技术层面”的探索、“制度层面”的探索和“文化层面”的探索。请同学们把第二单元的4课内容和这三个阶段对应起来,看谁对应得又快又正确。 [学生回答]洋务运动属于技术层面的探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属于制度层面的探索,新文化运动属于文化层面的探索。 [教师导入]正确,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实是这样的。由此,我们可以看中国的近代化探索有一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中国人民是如何在文化层面上进行近代化探索的?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但

新青年发刊词

新青年发刊词: 自由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窃以少年老成。中国称人之语也。年长而勿衰。(Keep young while growing old.)英美人相勖之辞也。此亦东西民族涉想不同现象趋异之一端欤。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於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於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充塞细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准斯以谈。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非予之所忍言者。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自觉者何。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而自视不可卑也。奋斗者何。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视之若仇敌。

若洪水猛兽。而不可与为邻。而不为其菌毒所传染也。呜呼吾国之青年。其果能语於此乎。吾见夫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华其发。泽其容。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及叩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其始也未常不新鲜活泼。寖假而为陈腐朽败分子所同化者有之。寖假而畏陈腐朽败分子势力之庞大。瞻顾依回。不敢明目张瞻。 作顽狠之抗斗者有之。充塞社会之空气。无往而非陈腐朽败焉。求些少之新鲜活泼者。以慰吾人窒息之绝望。亦杳不可得。循斯现象。於人身则必死。於社会则必亡。欲救此病。非太息咨嗟之所能济。是在一二敏於自觉勇於奋斗之青年。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决择人间种种之思想。孰为新鲜活泼。而适於今世之争存。 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於脑里。利刃断铁。快刀理麻。决不作牵就依违之想。自度度人。社会庶几其有清宁之日也。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若夫明其是非。以供决择。谨陈六义。幸平心察之。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奴隶云者。古之昏弱对於强暴之横夺。而失其自由权利者之称也。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包含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说明了中国人思想领域的质的飞跃。学习本节内容要从这一大的历史趋势出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进而形成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政治专题和经济专题相应内容的回顾中形成认识;提高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虽然学生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还比较欠缺,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不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整节课的教学巧妙运用民意调查切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中使用课件,充分开发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使历史课堂知识丰富、内容多彩;为了有利于教学,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彰显历史学科的人文关怀;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行小组探究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参与度高。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因时间关系,让学生看材料和图片时,并没有对其做深层次地介绍和解读。在讲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时并没有深入挖掘。教学过程中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到位,导致拖堂。 在评课的过程中,专家同行也对我提出了一些意见,如在课本内容的调整上可以在大胆些,在课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等等,是我感触颇深。 我更加明白教学大纲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在此次备课中,没有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只是一味地讲究形式上的多样,而丢了备课中的重要一个环节,研读大纲,课程标准。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深刻地感触,到底什么是新课改,仅仅是形式上的吗?仅仅是小组合作,仅仅是探究讨论吗?不论是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甚至大量的材料视频等等,这些都只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而我们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高考真题--答案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高考真题 1.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这里的“艺术家”是 A.文艺复兴时期画家B.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 C.法国印象主义画家D.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 【答案】A 2.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A.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C.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答案】A 3.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 他主张实行的政体是 A.民主共和B.贵族共和C.君主立宪D.君主专制 【答案】C 4.法国史学家托克维尔在论述法国大革命曾指出:“人们应当预见,大革命不是由某些集体事件引导,而是由一些抽象的原则和普遍的理论所引导。”“抽象的原则和普遍的理论”主要是指 A.君权神授 B.基督教思想 C.启蒙思想 D.马克思主义 【答案】C 5.启蒙运动主要是一场知识分子运动,但是启蒙知识分子的活动并不局限于书斋,而是具有空前的公共性。他们依靠各种社会文化机制,展开广泛的交流活动。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是,在当时的欧洲() ①社会名流和知识精英经常组织学术聚会②许多国家建立了科学院和学术社团组织③一些大学成为研究和传播新思想的重镇④各国学者著书立说享有同样的出版自由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为A项。 6.(2015·天津文综·3)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D.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答案】A 7.(2015·北京文综·20)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画意在() A.抨击罗马教廷B.推销“赎罪券” C.反对宗教改革D.倡导宗教宽容 【答案】A 8.(2015·安徽文综·20)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公开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情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政府统治进行的斗争。它既承接了前面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又为下一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本课将要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2.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入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展开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掀起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但之前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那时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依旧没有改变。政治及思想界更是出现沉闷、彷徨。那么,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这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他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的束缚,要振兴民族,就必须刷新国民的思想观念,重铸国魂。于是,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 目录 前言 (1) 一、新文化运动 (1) (一) 历史背景 (1)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 (三)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2) 二、五四运动 (2) 三、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异同 (3) 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联系 (3) 参考文献 (4)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内在联系 长期以来,人们常把新文化运动同五四运动并为一谈, 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因此形成一个错觉: 似乎先有五四运动而后才有新文化运动,甚至认为这两个运动是同一个革命运动。其实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是两个历史背景、性质、内容、历史意义都不同的运动。因此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易误导大众,实际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区别,也有很强的内在联系。 一、新文化运动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一)历史背景 1. 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2.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3.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1号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在《青年杂志》首篇文章陈独秀就向青年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鼓励青年追求科学和民主,举起了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两面旗帜。1917年,作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到北京。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就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民主和科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常被大众称为“德先生”、“赛先生”。而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1)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2)提倡民主,反对专制;(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青年》杂志1卷6号

民国五年二月十五日发行(1916年2月15日) 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 人之生也必有死。固非为死而生。亦未可漠然断之曰为生而生。人之动作。必有其的。其生也亦然。洞明此的。斯真吾人最后之觉悟也。世界一切哲学宗教。皆缘欲达此觉悟而起。兹之所论。非其伦也。兹所谓最后之觉悟者。吾人生聚於世界之一隅。历数十年至於今日。国力文明。果居何等。易词言之。即盱衡内外之大势。吾国吾民。果居何等地位。应取何等动作也。故於发论之先。申立言之旨。为读者珍重告焉。 吾华国於亚洲之东。为世界古国之一。开化日久。环吾境者皆小蛮夷。闭户自大之局成。而一切学术政教。悉自为风气。不知其他。魏晋以还。象教流入。朝野士夫。略开异见。然印土自巳不振。且其说为出世之宗。故未能使华民根本丕变。资生事之所需也。其足使吾人生活状态变迁。而日趋觉悟之途者。其欧化之输入乎。欧洲输入之文代。与吾华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数百年来。吾国扰攘不安之象。其由此两种文化相触接相冲突者。盖十居八九。凡经一次冲突。国民即受一次觉悟。惟吾人惰性过强。旋觉旋迷。甚至愈觉愈迷。昏瞶糊涂。至於今日。综计过境。略分七期。第一期在有明之中叶。西教西器。初入中国。知之者乃极少数之人。亦复惊为河汉。信之者惟徐光启一人而已。第二期在清之初世。火器历法。见纳於清帝。朝野旧儒。群起非之。是为中国新旧相争之始。第三期在清之中世。鸦片战争以还。西洋武力。震惊中土。情见势绌。互市局成。曾李当国。相继提倡西洋制械练兵之术。於是洋务西学之名词。发现於朝野。当时所争者。在朝则为铁路非铁路问题。在野则为地圆地动地非圆不动问题。今之童稚皆可解决者。而当时之顽固士大夫。奋笔鼓舌。哓哓不巳。咸以息邪说正人心之圣贤自命。其睡眠无知之状态。当世必觉其可恶。后世秖觉其可怜耳。第四期在清之末季。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富强之策。虽圣人所不废。康梁诸人。乘时进以变法之说。耸动国人。守旧党尼之。遂有戊戌之变。沈梦复酣。暗云满布。守旧之见。趋於极端。遂积成庚子之役。虽国几不国。而旧势力顿失凭依。新思想渐拓领土。遂由行政制度问题。一折而入政治根本问题。第五期在民国初元。甲午以还。新旧之所争论。康梁之所提倡。皆不越行政制度良否问题之范围。而於政治根本问题。去之尚远。当世所诧为新奇者。其实至为肤浅。顽固党当国。并此肤浅者而亦抑之。遂激动一部分优秀国民。渐生政治根本问题之觉悟。进而为民主共和君主立宪之讨论。辛亥之役。共和告成。昔日仇视新政之君臣。欲求高坐庙堂从容变法而不可得矣。第六期则今兹之战役也。三年以来。吾人於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吾人拜赐於执政。可谓没齿不忘者矣。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此谓之第七期。民国宪法实行时代。 今兹之役。可谓为新旧思潮之大激战。浅见者咸以吾人最后之觉悟期之。而不知尚难实现也。何以言之。今之所谓共和所谓立宪者。乃少数政党之主张。多数国民不见有若何切身利害之感而有所取舍也。盖多数人之觉悟。少数人可为先导。而不可为代庖。共和立宪之大

教案第12课新文化运动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1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存在对中西方文化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4.教师展示材料: “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中接受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总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结果,这才是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学习历史要努力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辩证地看问题。 三、课堂总结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板书设计? 标志: 兴起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文学革命 1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同步习题(含答案)

《新文化运动》 同步练习 1. 陈独秀被称为“文化伟人”“政治名人”,对近代中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作为“文化伟人”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A. 领导“百日维新” B. 推翻君主专制统治 C. 发起新文化运动 D. 建立中国同盟会 2. 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 《时务报》

B. 《新青年》 C. 《民报》 D. 《申报》 3.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以下是小张同学为“救治行动”寻找相关史实,其中不正确的是() 4. 陈独秀说:“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为此,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爱国运动 5. 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 A. “民主”与“科学” B. “自强”与“求富” C. “民主”与“共和” D. “扶清灭洋” 6. 新文化运动中,进步知识分子创办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有() ①《每周评论》②《万国公报》③《新青年》④《民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7. 以下正确反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 A. 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北伐战争

B. 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C. 五四运动--北伐战争--解放战争--抗日战争 D. 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8. 历史学家唐德刚谈到新文化运动时说:“白话文运动,在他画龙点睛之后,才走上正轨。”“他”指的是() A. 李大钊 B. 胡适 C. 陈独秀 D. 鲁迅 9. 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指出:“一曰,须言之有物……八曰,不避俗语。”该言论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 A.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C.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10. 下列有关新文化运动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 B.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C. 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 D. 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材料题 1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5年,进步知识分子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向封建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意识、旧政治猛烈的开火,在国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孙风《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材料二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