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议《赵氏孤儿》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浅议《赵氏孤儿》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浅议《赵氏孤儿》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浅议《赵氏孤儿》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浅议《赵氏孤儿》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学院:文法学院

班级:对外汉语121班

姓名:李莎莎

指导老师:富世平

完成日期:2014年7月

【摘要】元杂剧《赵氏孤儿》是我国古典悲剧的杰出代表,纪君祥通过对历史记载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巧妙改编使得故事的矛盾冲突更加激烈,悲剧主题也更加鲜明。然而不能否认的是,任何悲剧都是人物的悲剧,人物在悲剧中对悲剧的形成、发展和衔接都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赵氏孤儿》更是一部剧中人物和读者用血和泪铸就的悲剧,以下将以《赵氏孤儿》为例分析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赵氏孤儿》程婴公孙杵臼韩厥

一、引言

《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冤报冤》或《赵氏孤儿大报仇》,作者是元代前期杂剧作家纪君祥,《赵氏孤儿》表现的是历史传说中春秋时代的故事,故事的原型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的《晋灵公不君》,其中主要记载了晋灵公与赵盾君臣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没有赵、屠两家相互仇杀的情节。在《史记》卷43《赵世家》中,才有了晋灵公被赵盾的侄子赵穿刺死,屠岸贾在晋景公的默许下,借着为晋灵公报仇的名义族灭赵家,以及随之而来的“搜孤救孤”的故事轮廓。《赵氏孤儿》所述剧情,主要取材于《史记》。

大致剧情是:晋灵公时,武臣屠岸贾与文臣赵盾不和,设计陷害赵盾,在灵公面前指责赵盾为奸臣。赵盾全家三百余口因此被满门抄斩,仅有其子驸马赵朔与公主得以幸免。后屠岸贾又假传灵公之命,迫使赵朔自杀。公主被囚禁于府内,生下一子后托付于赵家门客程婴,亦自缢而死。程婴将婴儿放在药箱里欲救出孤儿,负责看守的将军韩厥同情赵家看不惯屠岸贾的恶行,放走程婴与赵氏孤儿后为保证孤儿的绝对安全亦自刎。程婴携婴儿投奔赵盾老友公孙杵臼。此时屠岸贾急欲斩草除根,为搜出孤儿便假传灵公之命,要将全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杀绝。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决定献出自己的亲生儿子以保全赵家血脉。后程婴便向屠岸贾告发公孙杵臼私藏赵氏孤儿,屠岸贾信以为真,派人搜出婴儿,掷在地上,又刺

了几剑,程婴见亲子惨死,忍痛不语。公孙杵臼大骂程婴和屠岸贾后触阶而死。屠岸贾心事已了,便收程婴为门客,将其子程勃(实为赵氏孤儿)当作义子,又取名屠成。二十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告诉其实情。赵氏孤儿悲愤不已,决意报仇。此时灵公已死,悼公在位,程勃将屠岸贾专权横行、残害忠良之事禀明,悼公便命他捉拿屠岸贾并将之处死。赵家大仇得报,赵氏孤儿恢复本姓,被赐名赵武。

在《赵氏孤儿》这部剧本中主要出现了以下的人物——赵氏孤儿、反面人物屠岸贾、舍命救孤儿的“八义”(即钜麋、提弥明、灵辄、程婴、公主、韩厥、公孙杵臼、程婴之子)。本论文则主要论述程婴、赵氏孤儿、公主、韩厥、公孙杵臼、程婴之子六人在剧中的悲剧命运。

二、托孤人——程婴之悲剧

程婴这个人物是《赵氏孤儿》主要的悲剧人物,他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公主死前将孤儿托付给程婴说:“你怎生将这个孩儿掩藏出去,久后成人长大,与他赵氏报仇。”韩厥自刎前对程婴说:“将孤儿好去深山深处隐,那其问教训成人,演武修文,重掌三军,拿住贼臣,碎首分身,报答亡魂,也不负了我和你硬踹着是非门,担危困。”还有公孙杵臼对程婴的寄托:“我嘱咐你个后死的程婴。休别了横亡的赵朔。畅道是光阴过去的疾,冤仇报的早。将那厮万剐千刀,切莫要轻轻的素放了。”每一次话语的传递都伴随着牺牲,也增添了一份执着和希望。使程婴在看到公主自缢后、目睹了亲子被屠岸贾砍死、公孙杵臼被乱棒打死之后,视孤儿为己出,二十载的含辛茹苦,二十载的忍辱负重,更是生之可歌。这是怎样的一种担当啊?

在赵氏面临灭门绝后的灾难时,程婴冒着极大危险,进入了已被封锁的公主府,依照公主的托付毅然选择了救孤,公主为了断程婴的后顾之忧,毅然选择了死亡。程婴把赵氏孤儿藏在自己的药箱中,准备带孤儿出府,然而很快就遇到了新的问题——把守府门的将军韩厥的盘查,幸而韩厥深明大义同情赵氏孤儿的遭遇,看不惯屠岸贾的恶行放走了程婴和赵氏孤儿以自刎来表明救孤之决心。而这时屠岸贾得知赵氏孤儿逃脱的消息之后,为了斩草除根,诈传灵公之命,要杀掉全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的所有婴儿。在这种情况下,程婴无法逃匿,即使逃匿,也要祸及全国婴儿。危急之中找到原是晋国大夫,因灵公无道、屠岸贾专权,且年事已高而弃官回乡的公孙杵臼商量。程婴决定把自己的亲生孩子冒充赵氏孤儿献出去,恳请公孙杵臼抚养赵氏遗孤。公孙认为程婴比自己年轻,更适宜承担抚养赵氏孤儿的责任,于是把程婴的儿子要来冒充赵氏孤儿收养,再由程婴到屠岸贾处告发公孙杵臼私藏赵氏孤儿。狡猾的屠岸贾对程婴有所怀疑,程婴以自己一是为救晋国婴儿之命,二是怕自己绝后,巧妙回答,狠毒的屠岸贾要程婴去对公孙杵臼行刑拷打,程婴只好忍痛而为。屠岸贾当面将程婴的儿子剁为三段,公孙杵臼也触阶壮烈而死。程婴眼见亲子惨死在自己面前,却将真孤儿收为义子取名为程勃。程婴从此被屠岸贾视为心腹,并将程婴的“儿子”——赵氏孤儿收为义子,名为屠成。在赵氏孤儿幸福成长的二十年漫长岁月中,程婴遭到不明真相的晋国人民的唾骂,独自吞咽着卖孤求荣的恶名、戟手唾骂的侮辱,始终默默忍受着强烈的痛苦和仇恨以及人们的鄙视。在生不如死的政坛魔爪下,他含辛茹苦,终于把孤儿赵武拉扯成人。他使一张白纸般的赵武燃起复仇的烈焰,他煞费苦心、画图说古、痛说家史、控诉奸佞,终于策动懵懂的赵武,挥舞起复仇的利剑,杀向十恶不赦的屠岸贾,报了二十年前的血海深仇。

程婴在戏剧中是个身份卑微的地道小人物——草泽郎中。可是正是这位不起眼的草根小

人物,第一时间赶到下宫,把孤儿藏入药箱,带离险境;他慷慨陈词,说服宫门守将韩厥大义放行进而自刎;他吞下血泪,李代桃僵交出襁褓中嗷嗷待哺的亲生幼子,换下孤儿赵武;他忍辱负重,骗取奸贼屠岸贾的信任,苟活于世。他胸怀王公贵族不可能有的仁心、仁术,用自己卑微的孱弱双肩,扛起了救孤复仇的猎猎大旗。从这样的人物身上我们不仅看到忠义精神,同时也能看到其浓的化不开的悲剧命运。

三、复仇者——赵武之悲剧

出生在家破灭门之日,成长在善意的谎言之中,作为与剧目同名的人物,赵氏孤儿很显然是这部剧作的又一主要人物形象,但这一人物在剧中更多的时候是在承担一种媒介的作用,即一种贯穿全剧的作用。

他是从一出生就肩负着复兴赵氏家族的伟大使命的孩子,他从未见过亲生父母,

他甚至认贼作父,最后又手刃义父,这样的命运对他来说也许是不公平的,他的悲剧是自己毫不知情的。为了他,韩厥自刎;为了他,屠岸贾要杀尽全城婴儿;为了他,程婴牺牲亲生骨肉;为了他,公孙杵臼撞阶而亡。这便是他的出生,他在鲜血的掩护下活了下来,他的生命被赋予了“久后成人长大,与他赵氏报仇”的使命。程婴忍辱二十年,赵武赖以幸存。“俺父亲英勇谁知,我拼着个尽心儿相扶助”“我则待扶明主晋灵公,助贤臣屠岸贾。凭着我能文善舞万人敌,俺父亲将我来许、许,可不道马壮人强,父慈子孝,怕什么主忧臣辱。”前二十年生活在善意的谎言中,竟善恶不分,是非不明,错将贼人当贤臣。而在二十岁时他方得知真相。当程婴告诉赵氏孤儿真相,赵氏孤儿说出“元来赵氏孤儿正是我,兀的不气杀我也!”对于一个已发生的事件他才得以知晓。“他一貌堂堂七尺躯,学成文武待何如;乘车祖父归何处,满门良贱尽遭诛。冷宫良母悬梁缢,法场亲父引刀殂;怨恨至今犹未报,枉做人间大丈夫。”他说:“我拚着生擒那个老匹夫,只要他偿还俺一朝的臣宰,更和那合宅的家属!”

他要报仇,为赵氏报仇。这就是它存在的价值和使命,但他却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更加真实的人性,而更多的表现出一种无所为的被动。而这怎么能不被视为是莫大的悲哀呢?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被劫持的”,复仇本身往往超越了个人的恩怨而上升到正义与邪恶、忠良与奸佞之间的火拼:个人无法融入任何的主观犹豫,而是只能作为一个近似傀儡的东西,被很多看不见的手操纵着。没有了自主意识,这是何等悲哀的命运?

四、其它人物的悲剧

(一)公主舍身托孤

当赵朔被屠岸贾假传圣旨,赐三般朝典自杀身亡后,孑然一身的公主没有被黑云压城的血腥阴霾所吓倒,而是“遇急思亲戚,临危托故人”,把高贵的王室贵族之膝,跪向了卑微的草根郎中程婴:“你则可怜见俺赵家三百口,都在这孩子身上哩!”“你怎生将这个孩儿掩藏出去,久后成人长大,与他赵氏报仇。”当程婴表露出她娇嫩的金枝玉叶之躯难以承受屠岸贾的残酷拷问时,公主的表现同样不逊色于一个个慷慨赴死的男性义士,只一句“罢,罢,罢,我教你去的放心”,掷地铿然有声,转身慷慨自缢。以死来取信并托孤于程婴,彻底打消了程婴的担心和疑虑。同时也体现了这位刚烈女子对其丈夫的满腔深情大义:“他父亲身在刀头死”,“为母的也相随一命亡!”

巾帼不让须眉的公主,死得悲天怆地,摄人魂魄!后来明代传奇作家徐元久创作《八义记》,其中“一义”就是这位刚烈贞节的庄姬公主。赵朔的夫人庄姬公主是国君的胞妹,但在这场屠杀中就算是公主也保护不了自己的亲骨肉。这就是生在帝王家的悲哀,虽然表面光鲜,可命运却掌握在别人手中,由不得你来左右。为救儿子,留下赵家唯一的血脉,她毅然选择了死亡。

(二)韩厥舍生取义

韩厥这位治军威严著称的将军,当发现程婴的药箱里藏着赵氏孤儿时,见程婴一腔正义,十分感佩,他同情赵家的遭遇,看不惯屠岸贾的赶尽杀绝。他产生了“我若是献出去图荣进,却不道利自己损别人。可怜他三百口亲丁尽不存,着谁来雪这终天恨?”这样的想法,他高呼“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的豪言壮语。为了救赵氏孤儿,在他军人执勤的岗位上,公然违抗屠岸贾的命令,把藏有赵武的程婴放走,然后毅然的选择了自刎,解决了程婴救孤的后顾之忧。并且激励程婴要好生抚养孤儿,待他长大要为赵氏复仇。他本来有大好前途,他是屠岸贾信任的将军,不然也不会把他安排在把手公主府的位置上。而且他已经搜得了赵氏孤儿,只要他禀明屠岸贾,把赵氏孤儿交给屠岸贾,那就是大功一件,肯定会得到屠岸贾赞赏和提拔,前途不可限量。可他却放弃了这大好的机会,不禁放走了赵氏孤儿,在程婴提出怀疑其动机时以自刎的方式表明其咎赵氏孤儿的决心。他的形象由此升华。作为士兵,他必须服从他的上级也就是屠岸贾的命令,但是作为一个有高尚节操的君子,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舍生取义”。

(三)公孙杵臼舍生保孤

烈士暮年的公孙杵臼与程婴共同谋划了一套血淋淋的“狸猫换太子”救孤方案。虽然他说生是忍辱负重,死是大义凌然,生是难、死是易,他虽说“大丈夫何愁一名终,况兼我白发蓬松”但他更有着坚定的信念“我从来一诺似千金重,便将我送上刀山与剑锋,断不做有始无终!”在那出激越悲怆的双簧大戏中,公孙杵臼与程婴配合得天衣无缝,在惨遭屠岸贾的刑罚之后,触阶而亡,为救赵氏孤儿献出了自己的古稀之命,彻底打消了屠岸贾的满腹狐疑。他原本可以远离争端,安享晚年,但是为了“义”,他选择了慷慨赴死,他始终坚持着那种信念,被屠岸贾打得皮开肉绽也没能动摇其信念,最后大骂屠岸贾的残忍无道,触阶而死。我们不能忽略他以古稀之身担下为救赵氏孤儿而慷慨赴死的大义之举背后的悲凉的命运。

(四)程婴之子

程婴之子是全剧中最不起眼的“小人物”,也可以说是“狸猫换太子”一剧中的道具,然而他的作用和意义去不容小觑。如果不是他,如何瞒骗屠岸贾保全赵氏孤儿?如果不是他,如何保全晋国所有无辜的婴儿?如果不是他,赵氏孤儿家三百口的冤仇如何得报?这个不足百日的婴孩为同龄的赵氏孤儿燃烧释放出生命中仅有的光亮与温暖后,在那出大戏中彻底的蒸发了!一个不足百日懵懂婴儿,他不懂得什么是忠义、什么是侠义,可他却被动地献出了自己幼小的的生命,他连感受这个世界的机会都没有就夭折了。这是何其残忍的世界、何其悲凉的命运?

五、结语

《赵氏孤儿》之所以能为世世代代所称颂,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故事感天动地的悲剧性,还在于故事中的人物为了正义不惜牺牲的伟大精神。王国维说:“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问,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这种评价《赵氏孤儿》是当之无愧的。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将义置于生命之上,是英雄行动的内在动力,轰轰烈烈的义士行为中涌现了一个个悲剧英雄。他们为了暂时无法实现的理想信念在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执著追求,慷慨献身。义士英勇崇高以身殉义,英雄义士舍生取义如为了救赵氏孤儿而牺牲的前赴后继,因此明代徐元将其改编为《八义记》。程婴,义之首也,为托孤,不惜冒风险进宫;为救孤,不惜牺牲自己未经满月的儿子;为育孤,不惜二十年忍辱负重。这一切的付

出只是“为赵家留得这条根,等他长立成人,与父母报仇雪冤”。韩厥,义士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可不道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在献孤与救孤之间,他选择了救孤,选择了自刎。公孙杵臼,义士也,为救孤惨遭毒打。最后撞阶而死。见证了义士的做人准则:“【煞尾】真是有恩不抱怎相逢,见义不为非为勇。”

《赵氏孤儿》一剧中前仆后继的英雄义士用尸体加尸体的壮举烘托了全剧浓郁的悲剧意识,用他们的血和泪铸就了一出悲剧,奏响了一曲气冲霄汉的忠义之歌。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 纪君祥.赵氏孤儿.徐征、张月中主编.全元曲(第四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3] 纪君祥.赵氏孤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4] 徐元. 八义记.通行本

[5] 杨伯峻注. 春秋左氏传. 中华书局,2009-10

[6] 司马迁. 史记. 岳麓出版社,2012-10

一路走向凄凉

一路走向凄凉 --简析冷清秋、凤喜、月容的命运 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4班曾娴静学号:07 内容摘要:《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啼笑因缘》中的沈凤喜、《夜深沉》中的月容,是张恨水笔下三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她们的命运都非常凄凉,让人感叹不已。造成她们悲剧的原因,有社会大背景,也有她们生活圈的小背景。同时他们的悲剧,还与其自身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金钱与感情中,她们没有把握好其中的平衡度,最终陷入魔窟而不能自拔,使自己的一生一路走向凄凉。 关键词:凄凉;清高;情深意志薄;夜深沉;幸福 正文: 张恨水先生的三部传世精品《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夜深沉》为我们塑造了冷清秋、沈凤喜、月容这三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她们三个身上背负着一个共同的字眼——凄凉。清秋命薄,始嫁薄情郎,终是分离,带着孤儿清苦一生;凤喜命凄,始弃有情人,终是受虐,被逼成疯,红颜薄命;月容命凉,始跟负心汉,终是被骗,回不来原来的安定平和生活,逃不出虎狼之口。三人的命运,使读者暗生爱怜之心,催人泪下! 清秋:清高女士凄凉命 冷清秋是张恨水笔下一个典型的女学生形象,她的命运主线是恋爱-仓促结婚-逃离。她之悲哀,集中体现在与金燕西的婚姻中。冷清秋与金燕西结合,一方面是金燕西对冷清秋的热烈追求,另一方面却是冷清秋性格中尚未根除的一点虚荣心。清秋依恋于金燕西的甜言蜜语以及金家之财势。但是,清秋性格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清高,而金燕西纨绔子弟的本性,花钱如流水的习惯等使冷清秋在婚后生活中倍受委屈。 金家是有人喜欢清秋的,比如金铨、道之三姐妹。然而,金铨一语道破其命运主线。初见清秋照片,即曰:“可惜命薄了些。”仅是面相,就已被认为福浅。果不其然,豪门深似海,清秋在金家如屡薄冰。她在金家的小心翼翼,低调行事却换不来妯娌之间的和睦相处,反而不经意间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对丈夫的宽容与谅解,却换不回夫妻之间的相敬如宾,反而纵容了金燕西的花天酒地、胡作非为。婚姻前期的容忍,让清秋身心疲惫,在后期,更是倍受煎熬。 夫妻间性格的迥异,是悲剧产生的重要原因。金燕西从小生活在一个纸醉金迷的世界,本无珍惜生活之心,更无为生活奔波之志,更倚仗其家庭背景,伙同胞兄,结交一群狐朋狗友,置新娶之妻清秋于不顾。金燕西的花费,自是极度奢侈,玩票、捧角等世家子弟该沾染的恶习,无一不精通。清秋之清高,却也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她不愿被人怜惜,她“觉得一个人生存现在的时代,只应该受人家的钦仰,不应该受人家的怜惜。人家怜惜我,就是说我无用”。【1】当纨绔子弟与清高女士相撞,清高女士自是伤痕累累。金燕西自是欣赏冷清秋的清纯,但他性喜热闹,又怎会放弃那灯红酒绿的场所,陪着冷清秋吟诗作对呢?因此,婚后不久,金燕西常深夜不归,冷清秋只能独守空房。偏又是满腹诗书的才女,因此那些个断肠诗词在此时就回荡于脑海中,更感自己命运的凄楚,只能独自垂泪,思索以后的生活道路。 金铨在世时,夫妻感情已是逐渐冷淡,金铨死后,金家破败,树倒猢狲散,一家人分崩离析。金燕西分得一笔财产,却不会算计过活,纨绔子弟的本性毫无收敛。而清秋,问不了管不着,只能眼睁睁看他把家财一点点散尽。在这样的环

浅析苔丝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分析

浅谈《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姓名:杨锐 学号:201330280219 班级:1332802 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指导老师:熊进萍

浅谈《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摘要: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进入晚期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小说反映的时代背景是传统的威塞克斯农村社会已大体上被资产阶级社会所占领,社会秩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寻找一条同过去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于是哈代将创作的重心放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在主题上更加广泛和深刻地表现了维多利亚时代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宗教法律、婚姻爱情、教育制度、人际关系等等重大社会问题,从对资产阶级社会的一般性描写转入整个社会的揭露、控诉和批判。 故事内容: 在小说中女主角苔丝?德北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农家姑娘,但由于家境贫寒,她不得不听从母亲的劝说,跑到地主的庄园去做工,后被地主的大儿子亚雷奸污。怀着身孕的她回到了家乡。孩子夭折后,她又到一家牛奶厂当挤奶工,在那里遇到了牧师的儿子安琪?克莱尔,两人产生了爱情。新婚之夜,苔丝出于一片忠诚,向克莱尔坦白了自己失身的遭遇,想不到丈夫不仅没有原谅她,反而翻脸无情,独自到了巴西。苔丝被遗弃后,又跑到一家农场做苦工。恰在这时亚雷又突然出现,一再跑来纠缠苔丝。后来家庭发生变故,使得苔丝一家人沦落街头,而克莱尔又杳无音讯的情况下,苔丝只好舍身救家,答应与亚雷同居。谁知克莱尔经过一场磨难,终于回心转意,从巴西回来寻找苔丝。苔丝悔恨交加,怒不可遏的刺死了亚历克。她在逃亡中与丈夫度过了几天幸福生活,最后被捕,并被判处绞刑使悲剧达到了项峰。 关键字: 苔丝、悲剧、社会、命运、性格

寻找悲剧中的不悲之美——解读《红与黑》中于连的悲剧命运

寻找悲剧中的不悲之美 ——解读《红与黑》中于连的悲剧命运 摘要:纵观整个文学艺术史,悲剧以恐怖的形式将人类所遭受的苦难呈现出来,但这仅是表层意义上的悲剧,深层意义上的悲剧则是透过这种痛苦和毁灭看到隐藏于其后的一种精神自由,此时悲剧就已经被克服了,透射出来的就是一种没有悲哀的美。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就是一部经典的悲剧作品,讲述的是于连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人坎坷不平的个人奋斗历程,虽然最后走向的是死亡,但却通过这个死亡净化了自我,获得了解脱。所以,无论是从主人公的自我认同上,还是欣赏者的审美体验上,抑或是在人类长河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意义上来看,于连的悲剧命运在展尽它的痛苦和毁灭后,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不悲之美。 关键词:于连悲剧超越精神自由不悲之美 一、何为悲剧 究竟何为悲剧呢?西方的黑格尔将悲剧界定为“精神的自我分裂和自我耗损”。[1]中国的鲁迅认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2]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悲剧是对有生命东西的一种毁灭,并以恐怖的形式将这种毁灭展示在人的面前。因此提到悲剧时,人们不得不想到苦难和死亡,无论这种苦难和死亡是否显示出它强大的力量,就已经使人感到了它的可怕。的确,悲剧是可怕的,在悲剧的面前,人类总是显得那么渺小和无助。 然而,假如我们仅仅将悲剧理解为“对有生命东西的一种毁灭”,那我们就会陷入“唯悲剧”[3]的荒原上。如果把悲剧看作一个整体的话,悲剧实际上是分两个层次的,它表面上展现的是一种对生命的毁灭,而更深层次上展现的则是超越这个悲剧后折射出来的一种精神自由,这种精神自由是一种没有悲哀的美、一种深刻的美。因此悲剧简单的看就是不

悲——悲——不悲,经过第二次的转折,它最终又回到了不悲的境地上,但是这种“回归”不是通常所说的“返回”,而是更高一个台阶上的升华。所以如欲真正地理解悲剧,我们就要看到隐藏在悲剧之后的“精神自由”,就要剥掉“悲”的外壳,去探究它“不悲的美学秘密”。 二、剖析《红与黑》中于连的悲剧命运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讲述了于连这样一个平民出身的人为追求飞黄腾达,而命运升降沉浮的一生。主人公于连出身卑微,但从小性格高傲。18岁到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却与市长夫人,即德·雷纳夫人发生恋爱关系。恋情被揭穿之际,于连被谢朗神甫推荐到了贝藏松神学院,后因教会内部教派纷争,彼拉尔神甫被排挤出神学院,他则随彼拉尔神甫来到巴黎,给德·拉摩尔侯爵作私人秘书。他的聪明才干得到了侯爵的赏识和信任。他则通过征服侯爵小姐,玛蒂尔德,让侯爵让步,致使侯爵给了他勋章、头衔、地产和骑士中尉的称号。正值人生辉煌时期,德·雷纳夫人给侯爵的一封信件毁了他美好的前程。情急之下,他向自己的老情人德雷纳夫人开了两枪,由此走向了通向死亡的道路上。 于连短暂的一生,是兴衰与荣辱共存的。他的奋斗历程既有身份和地位的一步步提高,又有不幸、痛苦和死亡轮番袭击。一路走来,他从身份低微的家庭教师到迎接国王的仪仗队员,从神学院一名普通的学员到《旧约》和《新约》的辅导老师,从侯爵的私人秘书到拥有勋章、地产、头衔的骑士中尉,这一切都是他与命运抗争得来的,是他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与外界力量斗争的结果。其间虽有一些昧良心的卑鄙手段,但也有他辛酸的付出,他在一步一步地向上流社会挤进,但上流社会是绝对不允许于连这样一个平民与他们平等的生活的,因此他的失败是必然的。最终于连在命运辉煌的顶峰跌到了毁灭的深渊,正是在这个毁灭的边缘,其悲剧性便体现了出来。所以在浅层次上理解,于连的悲剧命运就是一个顽强、鲜活生命的毁灭。 若深层次上理解于连的悲剧,我们就要从他对不幸、苦难和生命毁灭所持的态度进行审美的判断和评价。通过这种审美的判断和评价,隐藏于悲剧现象之后的某种不再是悲剧的东西便向我们呈现出来了。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入手,来解释其为何悲而不悲,来剖析内在隐藏的“精神自由”。

论张爱玲笔下女性悲剧命运

前言 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的人”。她的小说主要以婚姻和爱情为主题,几乎都揭示女性的悲剧命运。张爱玲以一种女性的细腻的观察角度,去洞察世间男女在现实生活中的挣扎、妥协与堕落,她善于把时代、国家等一些大事情都淡化在日常的生活琐事中,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就在这平凡而又琐碎的生活中演绎着自己的悲剧,她们的悲剧不能归责于具体的人或事,似乎是是一种命运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甚至于她们在承受自己悲剧的同时,也在缔造着别人的悲剧,周而复始,延续不断。 一、张爱玲笔下女性悲剧命运 (一)女性的生存悲剧 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悲剧寄托了作为一个敏感自省的现代人,对个体生命中的生存寂寞与生存痛苦以及恐怖的深刻感悟,也是她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她不动声色地讲述着现代人一个又一个在黑暗中坠落毁灭的凄凉故事,还这个无聊又无奈的世界以无奈而又无聊的本来面目,渲染着不安与恐惧、凄惶与悲伤的气氛,悲从中来。这种生存悲剧的实质便是个人欲望与他人存在利益的冲突。她于是用瑰丽的文字精雕细琢女人生命和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压抑、伤痛、畸形和无聊。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借范柳原之口道出了“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1]白流苏一上场就展示了自己冷酷自私的婚姻观,为了逃离寄食娘家,遭人白眼的处境,为了求得经济上的依附,她抛弃了诗礼人家的矜持含蓄的姿态,以“快、准、狠”的方式从妹妹手中抢走了范柳原,她非常清醒的看到了自己已站在青春的尾巴上,再不搏一把将永无出头之日时,于是大胆的决定用残余的青春做最后一次的赌注。在白流苏那里,爱情早已扭曲,成为她获得赖以生存的婚姻工具,然而,面对最终成就的婚姻,白流苏心中反而升起了弥漫难散的惆怅与凄凉。一场倾城之恋,就这样向白流苏和人们昭示了更广泛更普遍的人生命运的不可靠。 即使像葛薇龙这样的比一般“女结婚员”更独立的精神,受过新思想教育,对她所出身的家庭更有叛逆性,她甚至希望寻找到浪漫的爱的女性最终是同样的命运,没落世家的经济的贫穷,迫使她走进了她反感的姑妈的府邸,她之后的堕落,每一步都与虚荣心与贪图物欲密切相关,对优裕的物质生活的眷恋,对纨绔子弟的爱慕,使她完全成为了梁太太和乔琪乔的俘虏,灵魂已不再是自己的主人,她那一点点单纯,脆弱的理想已经完全被强大的物质欲所征服。她的希望、幻想只能像起泡一样一个个无情的破灭,挣扎纯属徒劳就死了心,退缩在命运永恒的框子里,丰满鲜活的生命被扭曲为干瘪,苍白,平庸的服服帖帖的工具,成了现实命运的牺牲品。 在物化爱情和男性传统樊笼中女性的生存是以压抑为前提的。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的性压抑的描写,在父权文化下的窒息和女性在社会环境的压抑下种种世相的描写,显示出了相当的深度。

性格与命运的关系

浅谈性格与命运的关系 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和冲突皆源于我们的性格。性格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众多方面,因而我们在决定自己要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的时候,要首先去认识自己的性格和职业倾向。所有成大事者都必须具备耐心、理性和冷静的性格特征.故,性格是为从员工走向领导的第二护照。 性格与职业生涯规划 性格影响气质,还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制约作用。性格中对工作态度的成分,往往影响到职业的选择和成就。自私、傲慢、孤僻、暴燥,对公益事业漠不关心,轻视社会行为规范的人,就不适于从事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如教师、服务员、公关人员、外交人员、机关干部等。而意志中缺乏坚韧性的人适宜从事诸如外科医生、科学研究人员、资料管理人员、运动员等要求耐力很强的工作;动摇、怯懦、散漫的人,不适宜选择诸如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员、教师等职业。 美国心理学家和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经过十几年的跨国研究,提出了职业人格理论(参考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他认为人的性格大致可以划分为六种类型,这六种类型分别与六类职业相对应,如果一个人具有某一种性格类型,便易于对这一类职业发生兴趣,从而也适合于从事这种职业。 总的来说,这六种性格分别是: 一、现实型 现实型的人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技能的工作。这类职业一般是指熟练的手工业行业和技术工作,通常要运用手工工具或机器进行劳动。这类人往往缺乏社交能力。现实型的人适于作工匠、农民、技师、工程师、机械师,鱼类和野生动物专家, 车工、钳工、电工、报务员、火车司机、机械制图员、电器师、机器修理工、长途公共汽车司机。 二、研究型 研究型的人喜欢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推理的、独立的任务。这类职业主要指科学研究和实验方面的工作。这类人往往缺乏领导能力。 三、艺术型 艺术型的人喜欢通过艺术作品来达到自我表现,爱想象,感情丰富,不顺从,有创造性,能反省。省。艺术型的人缺乏办事员的能力,适于做室内装饰专家、摄影家、作家、音乐教师、演员、记者、作曲家、诗人、编剧、雕刻家、漫画家。 四、社会型

张恨水笔下女性形象分析

张恨水笔下女性形象分析 引言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恨水”这一笔名取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张恨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通俗文学大师,是二三十年代国内最走红的作家之一,“他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这些在当时风靡全国的小说皆是张恨水的代表作品。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造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以作品多产出名,总字数近三千万言的数字,堪称著作等身。在他大量的小说创作中,各式各样的女性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众多女性当中,有《金粉世家》中的白秀珠及《啼笑因缘》中的何丽娜这样出身于富贵之家的时尚小姐,也有《金粉世家》中冷清秋这样饱读诗书的平民女性,有《啼笑因缘》中关秀姑这样充满侠气的传奇女子,也有《金粉世家》中白莲花姐妹这样出身低微的风月场女子。并且张恨水笔下的女性往往和婚恋联系在一起,或是婚恋的当事人,或是婚恋的旁观者。爱情与婚姻是张恨水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在张恨水的长篇小说中,他着力塑造各种阶层各种类型各种年龄的女性形象,关注她们的日常生活、婚姻和恋爱,从各个方面或直白或隐晦的描述她们的社会境遇。“张恨水的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独特的男权社会的女性命运图。”我们知道,作家的作品与作家本身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张恨水笔下的女性形象,或多或少带着作家自身对女性的认知、期待以及作家自身的婚姻观念、作家身处时代的社会影响。在这里,我以《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为例,浅析张恨水笔下的女性形象,以了解女性的生存状态。 一、张恨水笔下的“红颜”形象 张恨水少年时便熟读《红楼梦》,《红楼梦》对张恨水的创作影响不可谓不深刻。早在40年代,有人就称誉《金粉世家》是“民国红楼梦”。如同《红楼梦》中出场的众多女性人物一样,张恨水很擅长女性的刻画,在《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中塑造了大量身份性格各异的“红颜”。如同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说出的年轻女孩儿是珍珠,光滑美丽惹人喜爱。张恨水笔下的女子,不论身份背景,不论社会地位,不论性格特征大都是青春的,美丽的,富有生命力的。我称这些美丽的女子为张恨水笔下的“红颜”。 (一)“不新不旧”的雅致女子冷清秋 《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就是一个集古典淑雅和现代清新于一身的美丽女性。“不新不旧的女性”这是文中金燕西追求冷清秋时对她的一段评价。冷清秋无疑是小说中美丽的女性之一。首先,她的名字就颇具古典诗词美,冷清秋是取自柳永的《雨霖铃》中“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还是李煜的《相见欢》中“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呢?我个人偏向后者,清秋婚后并不幸福,她的人和幸福都被锁在了金家的深宅大院里,或者说是锁在了当时那个男权社会的牢笼里。无论是取自那种解释,冷清秋在名字上就被预示了其悲剧的命运。其次,我们再来看她的外貌。人如其名,冷清秋的出场和她的名字一样典雅清致。“只见那女子挽

封建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封建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小组成员:蔡煌、周健、胡龙飞 论文撰写:蔡煌 中国数千年的古代社会,基本上仍是一种以男性为主导的环境架构。因此,诸如“男尊女卑”(语出《周易》)、“男主外,女主内”(语见《大易通解》)、“女子以弱为美”(源自班昭《女诫》),与“女子无才便是德”(参见《易酌》)等说法,确实对中国的女性影响深远,也已发展成多数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导致极多女性的才艺,终其一生,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些女性的处境与心声,透过一些优秀艺术品的诠释,如《红楼梦》、《西厢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作品,才幸运地博得同情与关注。 中国古代有不少给女性的人身自由加以摧残和束缚的封建礼教和陋习,其中如“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三妻四妾”、以缠足为美等。 商周二代是华夏制度文明确立的关键时期,正是这两个王朝的更迭完成了由父系制的高级阶段(商代)向父权制时代(以周礼确立为标志)的过渡。从此,为巩固和强化男性的支配地位,便造出了一系列宗法伦理的信条,既以规范社会,更以桎梏女性。女性地位之全面低落,既肇因于这种宗法伦理所维护的男性统治,男性统治更藉这种宗法伦理而大行其道,世泽绵长。 一、女性是父权社会的经济附庸。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缘的关系,依附于男子,沦为家庭的奴隶。旧时有“男称丁,女称口”之说,封建时代皆以一家中“丁”的数目分配土地和担负赋税,把女性排除在外。这“计丁受田”制度最典型说明女性毫无经济地位的事实。女性在家庭中也没有私有财产。《礼记?内则》谓“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这就是说,女子在出嫁前没有财产,出嫁后作为妻媳也无私有财产,甚至女子从娘家带去的财产的所有权也被剥夺了。有些女性出于家庭的原因被迫出外劳动,仍一样为男性所歧视,冠以“三姑六婆”之称。有时女性甚至沦为男性买卖的对象,有卖为奴婢、卖为妻妾、卖为童养媳、卖为娼妓,陷入最悲惨的境地,这都是因为女性在经济上不能独立造成的。泯灭女性的经济权力,令其成为男子的性奴隶与生育工具,已成为封建宗法约束女性的有力武器。 二、女性被排除在政治之外。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乾坤正位”便成为规范男女的理论基础。“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男主内,女主外……这种分工模式给两性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男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增长了‘才干’,那些成功者制造了自己的‘历史’,成为财富与权力,妻妇与奴隶的拥有者,而生活于其中的妇女不得不屈从于男人为自己设就的生活范围和既定的角色,将自己的职分降到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从而形成了妇女无权的隐忍的经历,形成了认为妇女是无能的短见的偏见,从而妇女本身也就成了无史的沉默的群体。” 妇女被禁锢在家中,服役于人,料理家务,就是连统治阶级的皇后也属被禁之列。不仅如此,封建时代还宣扬“女祸论”,即认为宠信妇人,使之预政,必酿成祸患,甚至宠信妇人,使之预政便是祸患的传统理论。无论家政、国政,都奉之为信条,引之为鉴戒,使只成为限制女性预政的一件理论武器。总之,一切女性的基本政治权利在这一男权社会中消失殆尽。 三、传统女教自始至终渗透着封建伦理的观念。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石,故传统女教向以贯彻儒家的宗法伦理观念为宗旨。在汉代以前,已出现了奴化女性的封建女教。女教轻视智育,认为“妇女只许初识柴米鱼肉数百字,

《悲惨命运》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悲惨命运[英]威廉·萨默赛特·毛姆有些人,在拜访别人或晚上与人聊天的时候,总觉得告辞是一件很难的事。时间一分接一分地过去了,到拜访者觉得自己真的该走了的时候,他站起来吞吞吐吐地说:“呃,我想我……”紧接着主人就说:“噢,你这就要走吗?时间真的还早呢!”于是拜访者拿不定主意的尴尬就接踵而至了。在我所知的这类事情中,最悲惨的例子要数我可怜的朋友动三先生了。他简直不知道该如何从所拜访的人家里脱身。他是那么忠厚,又是那么规矩,从不愿失礼。在他放暑假的第一天下午,天空一片浅蓝,颜色很浅。他到一个朋友家里拜访。他在那儿聊了一会儿天,喝了两杯茶,然后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说:“呃,我想我……”可是女主人说:“噢,别急!动三先生,你真不能再多待一会儿吗?”动三从来都是说实话的。“噢,我能。”他说,“当然,我--呃--可以再待一会儿。”他留了下来,喝了十一杯茶。夜幕开始降临了,他再一次站起来。“呃, “我还以为你可以留下来吃饭呢……”现在,我想我真的……”“你非要走吗?”女主人客气地说, “呃,是可以的。”动三说,“假如……”“那就留下来吧。我肯定我的丈夫会很高兴的。”“好吧,那就留下来吧。”他颓然回到椅子上,灌了一肚子的茶水,怪难受的。男主人回来了,他们开始吃饭。动三从头到尾都在盘算着要在八点三十分告辞。主人一家都在纳闷,不知动三到底是因呆笨而显得闷闷不乐呢,还是仅仅只是呆头呆脑的。吃完饭后。女主人想打开他的话匣子,于是拿出照片给他看。她把家里珍藏的所有的照片都拿了出来。到八点三十分的时候,动三已经看了七十一张,大约还有六十张没看完。动三站起来:“现在告辞了。”他以恳求的口吻说。“告辞?”他们说,“才八点三十分,你有什么事要去办吗?”“没什么事。”他承认,然后苦笑了一下,接着又闷声闷气地坐下来。就在这时候,大家发现主人的宝贝儿子--那个可爱的小调皮鬼把动三的帽子给藏起来了,因此,男主人说,动三先生非留下来不可了,于是就请动三一起抽烟聊天。动三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果断地离去,可是办不到。后来男主人开始厌烦他了,就用反话挖苦他说:“动三先生最好留下来过夜,我们可以给你临时搭一个铺。”动三误解了他的意思,竟然连连道谢。于是男主人便为他安排了一个空房间,内心却狠狠地诅咒他。第二天,吃完早饭后,男主人进城上班了,留下动三和家里的宝贝儿子玩。动三一天一直在琢磨着回去,可他又左右为难。男主人傍晚下班回来了,他发现动三还在家里,大感吃惊和恼火。他想开个玩笑把动三支走,于是说:“我认为该向动三先生收房租和伙食费了!”那个不幸的小伙子目瞪口呆一阵,然后紧紧握住男主人的手,向他预付了一个月的食宿费。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日子里,他神情忧郁,最后他垮了。他发烧得厉害,神志不清。后来病情进一步恶化,怪可怕的。有时候他从床上惊坐起来,尖叫着:“呃,我想……”紧接着又倒在枕头上,同时发出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大笑。再一会儿,他又跳起来,大叫着:“再来一杯茶,再拿照片来!哈!”在动三假期的最后一天,大雨“哗哗哗”地下个不停,仿佛天上有个巨大的喷壶,在往地上倒水。经过一个月的痛苦折磨,动三去世了。人们说在他临终之际,他在床上说:“噢!天使们在召唤我,我想我真的该走了。再见!”(选自《小说选刊》2011年第12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文描写人物时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方法。如动作描写:“有时候他从床上惊坐起来,尖叫着,再一会儿,他又跳起来,大叫着。”B.小说结尾描写“大雨‘哗哗哗’地下个不停,仿佛天上有个巨大的喷壶,在往地上倒水”,主要目的是照应开头“天空一片浅蓝,颜色很浅”一句。C.小说以动三的悲惨命运为线索,以人物行踪为顺序,文脉清晰。作者自始至终抓住人物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动三的同情和褒扬。D.女主人把家里珍藏的所有的照片都拿了出来,但动三只看了七十一张,大约还有六十张没看完就站起来想走,这表明动三心不在焉,急着告辞回家。E.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日子里,动三神情忧郁,最后他垮了。他发烧得厉害,神志不清。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预付食宿费、被主人误解带来的思想折磨等。2.文章开头“有些人,在拜访别人或晚上与人

从葛薇龙形象看女人心

从葛薇龙形象看女人心 从葛薇龙形象看女人心 四川省泸洲市况场小学杜娟 [提纲]毕业论文 通过对葛薇龙人物的理解,提出对女人心——脆弱,虚荣,也多情,坚强。话题的讨论。 第一部分是引言,以散文的抒情形式道出女人心的范畴。 第二部分进入正文,首先阐述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的总体特征,给葛薇龙下 一个凄婉的定义,给女人心一个初步的背景。接下来从虚荣,嫉妒,脆弱,多情,坚强这几个方面分别阐述葛薇龙这一人物形象映射的女人心。 第三部分结尾,点明女性在时代中的弱势群体的地位, 中心思想: 本论文通过从葛薇龙身上抓捕的女人心来揭示女人的内心世界。并说明女性话题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女性的弱势与女性的可贵并存。其目的亦是为自古的女性个体在生存中谋取一席之地。同时也展现张爱玲对女性角色的透彻剖析。 从葛薇龙形象看女人心

【内容提要】葛薇龙是一个处于没落时代的没落淑女,她的虚荣,她的嫉妒,她的脆弱,她的多情,如此种种无不演绎了她的悲剧命运。也正是这样的她映射了多少时代的女人心。 【关键词】葛薇龙女人心虚荣多情脆弱坚强 女人心,最是难懂,虚荣、脆弱,也多情、坚强。它是璀璨的钻石,坚硬无比,发着冷冷的光。它是飘渺的云,变幻莫测,却又高不可攀。它纯洁刚烈,既能默默相守也会永不回头,既能生死相随也能宁为玉碎!沉浸在爱恋中的女人心,最是柔肠百转,透着一种淡淡的幽怨和凄婉。 张爱玲出生于一个封建落寞的家庭,父母离异,与胡兰成的“荒凉”,造就了“她以女奴时代谢幕后女性角色的方式,表达了她深深的渴望,渴望女性能挣脱历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理的、诸般枷锁的桎梏,成为自在的女性优美地生存”。①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除曹七巧外,大多是生活在新旧时代夹缝里的没落淑女。无论是《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还是《留情》中的敦凤、无论是《茉莉香片》中的冯碧落,还是《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这些没落的淑女,大多都有美丽的外表,文化层次也很高,但是她们没有自立于现代社会的求生的本领,只能把嫁人当作自己一生的救命稻草……然而,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她们身上都或多或少的映射了恒久不变的女人心。

萧峰形象论

萧峰形象论 阿拉尔中学胡小波 摘要:萧峰是中国武侠小说史上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他武功盖世,才略非凡,人格高尚,情感美好。然而,他流着契丹人的血,却喝着汉人的奶水长大,这就造就了他的悲剧命运。萧峰虽是小说中虚构的形象,但这种形象却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作者所宣扬的思想和内涵永远值得我们深思:萧峰的美是一种绝世的、悲戚的、悲情的、悲壮的美。 关键词:萧峰武功智慧情感悲剧 金庸是武侠小说界公认的大师。他的武侠小说既是地摊上受读者青睐的读物,又是文学殿堂供人研究的经典文本。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有广泛的读者群,主要是因为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能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获益匪浅。我读过他的几部作品,觉得最有韵味的就是《天龙八部》。它是部小说,更似一部禅书,如露如电,一切如梦幻泡影。 金庸的小说中有各种性格鲜明的人物,如忠厚老实的郭靖,嗜酒如命的令狐冲,处处留情却最是痴心不悔的杨过等。他们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我曾无数次在这些英雄中筛选最令人心折的英雄,筛选出来的结果就是最具魅力的萧峰。本文就从武功和智慧、情感世界以及悲剧命运三个方面来分析独具魅力的萧峰形象。 1、萧峰的武功和智慧 萧峰自幼拜师于玄苦大师,修炼少林武功。那少林武功乃天下武学正宗,少林派为武林泰山北斗,以此雄厚资本,配以萧峰天生异禀,他的武功高深我们可以想象。后来他拜中原第一大帮丐帮帮主汪剑通为师,又得“降龙十八掌”等高深武功,再加上常年奔波劳碌实战的历练,其武功可以数一数二了。当然,在书中,我们可以这说:萧峰的内力肯定不是第一,比他内力高深的不下五人,如扫地僧等。萧峰的武功招数精妙也不是第一,也有不少人的招数比他更为繁复和精妙,比如逍遥派的天山折梅手和天山六阳掌等。可他的武功却为天下第一。武功天下第一,非以内力而论,非以招数而论,是以其运用之妙,以其神乎其技而论。萧峰对武功的运用之妙,肯定地说:天下第一。 萧峰的武功几乎没有痕迹可见,似乎完全是萧峰自己的威力,什么招数到了他手中都变得厉害无比。作者描写萧峰出招情况,也往往不提招式名称,总之这个人一举手、一投足,皆是无不如意、无不别具威力,能人所不能。金庸在书中这样说的:“他天生异禀,实是学武的奇才,授业师父玄苦大师和汪帮主武功已然甚高,萧峰却青出于蓝,更远远胜过了两位师父,任何一招平平无奇的招数到了他手中,自然而然发出巨大无比的威力。熟识他的人都说这等武学天赋实是与生俱来,非靠传授与苦学所能获致。萧峰自己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只觉什么招数一学即会,一会即精,临敌之际,自然而然有诸般巧妙变化。他生平罕逢敌手,许多强敌内力比他深厚,招数比他巧妙,但一到交手,总是在最要紧的关头,以一招半式之差而败了下来,而且输得心服口服,自知终究无可匹敌,从来没人再去找他寻仇雪耻。” 我们可以看出,上文说的并不是萧峰的内力如何登峰造极,而是讲他对武功的运用之妙,当真是匪夷所思。若把《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请出,他的武功也断难达到萧峰的地步。从上述描写完全可以看出,萧峰虽然内力不是最深,招数亦不是最精,但他对武功的领悟力与运用之妙是任何人都无可匹敌的。他的这一个特点,在金庸全部的作品中只其一人而已。如此的武功,这样的英雄,实在令人心折神往。 当然,萧峰不仅武功高强,智慧也非同凡响。首先,看他在平息丐帮叛乱中的体现。叛首叫全冠清,外号“十方秀才”,为人足智多谋,武功高强,可他面对萧峰时,智谋、武功毫无用处。书中描写道:“全冠清武功之强,殊不输于四大长老,岂不知一招也无法还手,便被扣住。乔峰手上运气,内力从全冠清两处穴道中透将进去,循着经脉,直奔他膝关节的‘中委’、‘阳台’两穴。他膝间酸软,不由自主的跪倒在地。诸帮众无不失色,人人骇惶,不知如何是好。”

性格决定健康和命运

性格、健康、命运、 ————摘自《王凤仪讲人生》 命运掌握在我们的手中,信命不如修心。本文将告诉您,如何修心,改造性格?从而拥有健康的身心,幸福的人生。 民国时期民间教育学家,王凤仪先生,把人的性格分成:金、木、水、火、土五种。不同的性格,影响和决定了人的健康状况和命运。现在将为您详细的介绍性格、健康和命运的关系,及如何改造自己的命运。希望有缘人,对照此文,认真学+习,从而做自己健康和命运的主人。 人的肝脏属木。阳木性的人,仁德、正直、有主意、能忍辱、有担当力。阴木性的人,好抗上, 不服人、宁折不屈、好说酸话,做事不许人驳辩,多不孝。一生多难。阴木性的人,好生怒气,怒气伤肝,头迷眼花,两臂麻木,四肢无力,胸膈不舒,耳鸣牙痛,中风等病。要想病好,必须拔阴取阳,问主意,以仁德存心,爱人爱物,戒杀。德能养性,行持日久,元性复初。 阴木性格的人,自是,不服人,我见太深,更好抗上(父母、长辈、师长),又真又硬,常出言顶撞,亏孝道。所以说:“木克土(父母长辈在家庭五行中属土),不孝祖,先去母。”从本身来讲,木性人好动气,伤肝,易得肝脏疾病。对家庭伦常来说,阴木性人,轻则把父母克病,重则克死。就是小孩阴木性,也看的出来。从小不听父母话,打死也不肯挪地方。这种性格的小孩,多缺爹少娘,本身也是容易的肝病、胃病。要想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和改变命运,就必须平时幸存孝心,遇事才有主意,不越礼犯分,自然不耍脾气,就身体健康,走顺运。。阴阴木木性性的的女女子子,, 要要向向水水((清清静静、、平平和和,,能能随随方方就就圆圆 ,,善善利 利万万物物,,却却不不争争功功劳劳))上上走走,,自自然然身身心心健健康康,,人人生生美美满满幸幸福福。。((女女子子顺 顺

浅析《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浅析《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内容摘要:冷清秋是张恨水推崇的一个典型完美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她是《金粉世家》中的女主人公,在她身上既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秀的道德品格,又有强烈的现代女性意识,其身上有着知识分子常见的宁折不弯的精神,她还追求独立的人格尊严,体现了不同于旧式妇女的新思想。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浅析了冷清秋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金粉世家》冷清秋现代女性气质反抗意识悲剧色彩 张恨水先生是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史上的集大成的作家,他寄身翰墨50年,笔耕不辍,创作了100多部长、中篇小说;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作品富有传奇性而十分畅销,深受读者喜爱。著名的作家老舍曾发自内心地称誉张恨水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在《张爱玲传》一书中不难发现,张恨水是张爱玲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十分熟悉旧中国的市民生活,对底层社会小人物的举手抬足、情趣追求描写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成功塑造了很多形象,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其《金粉世家》是他早期新闻生涯积累的生活素材的一次集中,是其社会言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创作于1926—1932年间,作品一经刊出,就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自1927年2月中旬至1932年5月连载于《世界日报》副刊,这也是张恨水小说在报刊上连载时间最长、最为轰动的作品之一、更是一部以新闻学的写法精心构思的具有现代意义的通俗巨制。上自官僚政客,下至妇媪百姓,都觉得一睹而后快。特别深受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妇女的喜爱。 《金粉世家》以北洋军阀时期的国务总理金铨一家的兴盛衰败史为经,以平民女子冷清秋和金家七少爷金燕西的恋爱、结婚、反目、离散故事为纬,还描写了金铨及其妻妾、四子四女和儿媳女婿的精神面貌和寄生虫似的生活。通过家庭折射社会,又通过社会反映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作品成功地把爱情悲剧与声名显赫的贵族大家不可避免的衰败融合在一起表现,用全新的视角和手法,描绘了一幅封建大家族摧残爱情、毁灭人性的生活画卷,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鞭挞了腐朽的封建意识,讴歌了人性中的真善美思想,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小说中的冷清秋是张恨水笔下的经典女性,在她身上聚集着传统女性的优良道德,也有现代女性自尊、自信的意识,追求自由、爱情平等,冷清秋的命运不仅揭露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豪门之家金玉其外、

浅谈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讲解

浅谈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内容摘要】祥林嫂是鲁迅的《祝福》中的女性形象,其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妇女的经济枷锁和精神摧残,本文从祥林嫂自身、他人及社会环境等的影响,通过揭露祥林嫂悲剧命运分析了封建礼教,引出了社会的本质。【关键词】悲惨命运原因社会本质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是封建社会中国农村妇女最典型的形象代表。历史和现实社会总是呈现出异常复杂的面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主要是由这种复杂的历史条件和人物关系造成的。《祝福》中深刻地描绘出复杂的祥林嫂时代背景,真实地描述了社会环境对形成祥林嫂性格的作用,它所刻画的复杂性格才能具有坚实的基础。但鲁迅在《祝福》里,不仅十分重视描写影响人物命运、铸造人物性格的复杂环境,而且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个体生存的全貌,祥林嫂的命运早已不是她自己个体的命运,她已经成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的代表,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而作品中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也生动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印记着祥林嫂悲剧一生的足迹。 一、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先是丧夫,再改嫁,丧子,又被逐出鲁家,最终没有得到未庄人的谅解被逐出未庄而精神崩溃,她从未想过抗争,从未做任何改变,最终在绝望中离开。但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她不仅受到封建主义政治上、经济上的压迫,

更遭致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残酷精神虐杀,祥林嫂周围的世界,也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支配,祥林嫂踯躅在这个冷漠无清的世界里,她不仅生前哀苦无告,还须怀着更大的恐惧走向死亡。同时从肉体到精神都被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摧残虐杀,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而最终被吞噬,就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冻饿致死。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她吃苦耐劳,身体状态良好。但在旧社会她夫死后,被逼再嫁,儿子死后呗逐出家门,得不到人们的谅解而精神崩溃,最终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在《祝福》中,主人公祥林嫂具有一种中国封建传统妇女的性格。在当时,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妇女的地位是相当低的,妇女从一而终的理念深入人心,对于一个寡妇,这种鄙视就更加强烈了,就连和她地位相当的柳妈也这样。然而,祥林嫂也就有反抗性,曾经试图反抗,但没有成功。尽管她对这种命运的抗争,正是祥林嫂对生命和自由的向往,也完全符合普通人正常的心态,只是她无论怎样挣扎,她这个可怜的个体仍逃不脱社会的羁绊。她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她是一个寡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虽然夫死悲切,但尚年轻,尽管有初当佣工的胆怯,但尚可自食其力相慰。可这时的祥林嫂是从严厉的婆家逃出来的,在当时封建社会当中,无疑这只是她恐怖命运悲剧的开始。祥林嫂的悲剧还在于,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

不可解的悲剧人生_浅析哈姆莱特悲剧命运的表现与原因

大 众 文 艺 69 是首带有回旋因素的三部曲式,而有人则认为应该为插部领先的回旋曲式。无论是那种说法,这首乐曲都是由三个主题形象构成的。第一个主题开始便是流露着一丝忧伤的第一段主旋律,仍然具有肖邦那轻柔 、飘逸的性格特征,可见作者对美好生活仍有一线憧憬。中间段落则采用色彩明朗的降D大调与前后形成对比,伴奏声部与旋律形成交错的切分节奏,圆舞曲的强拍再一次的被细分,仿佛作曲家又回到了波兰。将这两个主题形象串联起来,虽然不似华丽圆舞曲的灿烂,却能让人听到“滚珠落玉”般晶莹剔透的声音效果。不过梦幻终究会醒来,并承受着无奈和衰伤而渐渐消失,最后全曲在焦躁不安中终了。 抒情类的圆舞曲要更慢于流行的舞曲伴奏的圆舞曲,是作者诗意的集中体现。这类圆舞曲与其说像维也纳的生活圆舞曲,还不如说更贴近肖邦所创作的夜曲的风格。 通过上面对肖邦几首代表性圆舞曲的分析,可以总结出肖邦圆舞曲的一些基本的艺术特征:华丽或典雅的钢琴织体;昂扬奋发的情绪或沁人肮脏的诗意;肖邦的两类圆舞曲都突破了圆舞曲自身的节律,而将波兰民间音乐的节律植入其中,赋予了圆舞曲以浓郁的民族色彩;肖邦的圆舞曲都不是为舞会伴奏而写的,它或是把实际舞蹈理想化的作品或是借用圆舞曲的形式而写成的抒 情音诗,但无论怎样的变化,肖邦都将圆舞曲写成了适合在音乐会欣赏的钢琴作品;还有就是旋律的声乐性和器乐性的交错融合等。从肖邦创作的圆舞曲中,可以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作曲家的丰富情感与生活经历。虽然,至今仍有许多的音乐评论家认为肖邦的圆舞曲是他爱国思想性较弱的一类作品,但是从对肖邦的两类圆舞曲的艺术特征的分析总结上看,他对祖的热爱,对波兰生活的怀念,成为肖邦的两类圆舞曲创作,乃至他的音乐创作的灵感的源泉,因为肖邦的圆舞曲的特点就是自觉的将波兰民间舞曲形式的波洛涅兹舞曲与玛祖卡舞曲融入到圆舞曲的创作中来,而波洛涅兹舞曲和玛祖卡舞曲正是肖邦的爱国性所在。因此,研究肖邦的圆舞曲的艺术特征也是帮助我们研究肖邦音乐中的爱国性和民族性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参考文献 1《钢琴艺术博览》第347页 2 《肖邦的创作》第168页(A.索洛甫磋 著) 3 《世界著名通俗钢琴欣赏》第114页(孙维权 巢志珏 著) 4 《西方音乐同史》第240页(于润阳著) 摘要:作为一部凝聚着一代社会人生的严肃悲剧,《哈姆莱特》凝结着古希腊罗马文化、《圣经》文化及民间文化三重艺术的精华,是世界戏剧的典范。这部 “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的作品(1),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缩影。本文将分析哈姆莱特悲剧命运的表现及原因,解读他的悲剧人生。 关键词:悲剧命运;时代;自觉 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的思想和言行都打上了文艺复兴的深刻烙印。他是时代的巨人,人文主义的思潮、先进的时代精神启发、发展了他;宫廷中卑鄙的争权夺利,国家间冷酷的战争较量,社会现实的阴暗又打击、压制了他。启发与扼制的两个方面在他的内心冲突挣扎。哈姆莱特又是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青年,有着“即使把我关在一个果壳里,我也会把自己当作一个拥有无限空间的君王”的浪漫理想,然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噩梦一般囚牢了他,终让他迷茫而疲惫。 一、时代的悲剧人生 这个时代错乱而无常。当他从鬼魂那得知天神般的父王被阴险诡诈的叔父谋杀,他要担负起复仇责任时,抑郁的心境使他觉得“负载万物的大地,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岬,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安宁有序已不是宇宙万物的代名词。他又把矛头指向了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可在我看来,这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在对人类的称颂戛然而止的质疑声中,人不过是“为造化所玩弄的愚人”。哈姆莱特的厌世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对社会的厌恶不是对社会无所求的超越现实,也不是厌恶人类而与人类为敌,具体表现为对人类的否定。他心中想做的事与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说了自相矛盾的话,做了自相对立的事,这是他不情愿的无奈选择。 自我定位的茫然也是导致哈姆莱特厌世的原因。文艺复兴强调人的解放,然而当事物发展超过了应有限度时就会呈现出相反方面,蒙田为代表的“自我否定”意识席卷了当时的欧洲。一部分人文主义者承袭了朴素的二元论思想,认为人的灵魂有理、欲两部分且二者统一,人性无论从哪种意义讲都不作为第一性存在。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原有的人类中心说。依皮亚杰的说法,人类的自我认识是一个自我中心化——去自我中心化——重新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当前一“自我中心化”没有完全废止,后一“去自我中心化”没有完全建立,这一过程的转折点就会产生断层与分裂。这种断层与分裂表现为自我认识的迷惑,也就是自我定位的茫然。哈姆莱特就是人类认识自我过程中产生的断层与分裂的产物。 二、自觉与清醒的痛苦 哈姆莱特的痛苦在于他自觉而清醒地认识了社会的阴暗与自我的可悲。这里要强调哈姆莱特自觉与清醒的状态,如果一个人所谓的认知是被动、糊涂的,也许就不会感到痛苦,即使感受到也不会是哈姆莱特式的痛彻心扉。 他从叔父克劳狄斯看到人性的卑鄙,从大臣波洛涅斯看到人性的庸俗,从王后葛特露看到人性的脆弱。这位理想的王室女性,在丈夫去世短短两个月后“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哈姆莱特感叹:“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统治者依靠的政治力量都是跟波洛涅斯一丘之貉的粗俗之徒,人民的幸福、社会的未来掌握在这些人手中,统治阶层的人性堕落势必会导致社会的解体与国家的衰败。 更为不幸的是哈姆莱特清醒地认识了自己——一个不幸的人。他对霍拉旭人格的赞美实际上寄托了自我的人格理想,成为一个“能够把感情和理智调整得那么适当,命运不能把他玩弄于指掌之间”(的人,这是斯多葛哲人式的人格(“明智的人应当不带任何激情和情绪波动”(2))。是超越有限生命,在命运的汹涌波涛中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成为一个自由无束的人。然而现实的地位与责任注定哈姆莱特的意志不属于个人。王子的血统和世俗的舆论限制了他的言行自由,使他不得不隐藏真实的本性,但他内心中又有一个成为无拘无束的人的理想追求。哈姆莱特就有了对立的双重身份,他的命运发生了分裂。他觉得人生应有所作为,但又向往果壳里的无限空间;想要有所抱负却又不放弃追逐内心的自由。他陷在两种命运选择之间不知所措,终成为一个不幸的人,这就是哈姆莱特的人生悲剧。 帕斯卡尔说:“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4),哈姆莱特就是一个清醒的自觉者,他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倒霉的人,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微弱,意识到可怜的哈姆莱特的敌人就是自己的疯狂。他的悲剧命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看到了自己的不幸。然而对于命运的不幸他却没有办法给出合理解释,也不能做出坚定的人生选择,他悲剧的命运就成了不可解的人生难题。这个悲剧是心灵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参考文献: (1)《哈姆莱特》,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2)(英)罗伯特?伯顿:《忧郁的解剖》(3)(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4)帕斯卡尔:《思想录》,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作者简介: 王嵩:女,1989-10,汉族,籍贯:陕西安康市;研究方向:汉语语文文学;学位:本科。 不可解的悲剧人生 ——浅析哈姆莱特悲剧命运的表现与原因 王嵩 (湖南省中南大学文学院 410012) 文艺评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