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详细分析大棚蔬菜病毒病的来源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

详细分析大棚蔬菜病毒病的来源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

详细分析大棚蔬菜病毒病的来源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
详细分析大棚蔬菜病毒病的来源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

详细分析大棚蔬菜病毒病的来源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

病毒来源

1、种子

种子带毒容易被忽视,虽然通过种子直接传播的病毒不多,但种子表面携带的病毒往往成为设施内蔬菜病毒病发生的重要源头。这类病毒在种子萌发过程中侵入幼苗,造成苗子发病,且这类病毒通常通过接触传播,一棵发病的幼苗成为全田病毒病发生的源头,经过打杈等农事操作逐渐传播到全田。

常见的辣椒花叶病毒病、番茄花叶病毒病、黄瓜绿斑驳病毒病、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能够由种子传带病毒引起。

带毒种子的源头是制种田发生的病毒病,制种公司往往不重视繁种过程中发生的病毒病。

对种子进行清洗、热处理可以去除种子表面和钝化种子内存在的病毒。

简单清洗方法:盆中加入热水,用凉水和温度计调温度到55℃,加入种子,维持水温在55℃,浸泡15分钟,用于降低和钝化种子表面携带的病毒和其他病原菌。如果病毒病严重或怀疑有病毒,则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泡20分钟,捞出用清水洗净。包衣的种子无需用此方法处理。

2、带毒苗子

购买苗子和从外地调运苗子已成为常态,育苗过程中发生的病毒病症状不明显,不容易被发现。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经番茄苗子调运扩散到我国多个省份,教训深刻。

对于一些无性繁殖材料,特别是根茎、块茎、枝条等,如果最初的材料携带病毒,会导致病毒病在快繁过程中普遍发生,如紫背天葵等叶菜。

3、设施、棚室内外杂草、花卉、绿植等,特别是多年生的杂草,是病毒保存库,使得病毒能够长期存活,通过蚜虫、粉虱等小型害虫传播到设施内的蔬菜上。病毒在杂草上通常不显症,但对茄科等种类蔬菜危害大。

4、小型害虫,如蚜虫、粉虱、蓟马、叶蝉等,群体大,繁殖快,寄主范围广,其传播病毒造成的危害更大。例如蚜虫能传播的黄瓜花叶病毒、瓜类蚜传黄化病毒,粉虱能传播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番茄褪绿病毒,蓟马能传播番茄斑萎病毒……这些在我国多地都有发生,严重影响番茄、辣椒等蔬菜的品质和产量。

还有两个方面能造成病毒病严重发生,但是在实际生产种却容易被忽视。

1、土壤

一些种类的病毒在土壤中能存活几年到十几年,如引起茄科、葫芦科蔬菜花叶病毒病的烟草花叶病毒、辣椒轻绿斑驳病毒、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等。目前常用的土壤消毒不能杀死病毒。

2、吸烟

烟叶中大多含有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等对番茄、辣椒造成严重危害的病毒,这些病毒经烤制后仍具有侵染力,工人吸烟时手会沾染到烟丝

中的病毒,再进行农事操作就会传播到蔬菜上。建议在大棚门口放置肥皂,操作人员进棚前要用肥皂洗手,然后再进行田间操作。进行棚室管理时禁止吸烟。

2

具体防控方法

每种病毒病发生有其关键的发生原因,找到了关键原因即可采取措施。病毒病防控策略:灭病毒源头,控制传播,早发现早清除,不随意用药。

1、源头控制:选择抗病毒品种、种子温汤处理、棚室内外除草清除病毒库、调运苗子前抽检。

2、控制传播

苗期一棵蔬菜发生病毒病,后期会有成千上万棵发病,造成全田普遍发生。

通过防虫网、二道门、药剂控制传毒昆虫。例如在温室出入口用50目防虫网覆盖,设置缓冲防虫网室,防止蚜虫、粉虱进入;悬挂黄板监测诱杀害虫等。

3、推迟打叉等管理。

经常发生病毒病的棚室以及在辣椒等易感病毒病的蔬菜管理中应尽量在生长中后期操作,减缓传播,延缓病毒病大发生。

4、国外一些花卉公司在修剪、打叉时将刀具、手指蘸一下牛奶,钝化病毒,效果好。

5、鉴于病毒病发生突然,传播快的特点,应随时留心病毒病。

蔬菜病毒病一般先在上部幼嫩叶片出现花叶、黄化曲叶、蕨叶等症状,发现病毒病及时发出预警,在微信群等交流,及时判别或送样检测以便明确传播途径,控制病毒病大发生。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绝大多数病毒病在新长出的叶片症状明显,但番茄褪绿病毒先使番茄植株下部的叶片黄化。

用异丙威烟剂熏杀,或用吡虫啉、扑虱灵等药剂喷雾防治。

4、防治烟粉虱

烟粉虱不同于白粉虱,烟粉虱个体较小,停息时双翅呈屋脊状,前翅翅脉分叉;温室白粉虱个体较大,停息时双翅较平展,前翅翅脉不分叉。番茄黄化曲叶病毒主要由烟粉虱传播,获毒后可终生传毒。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烟粉虱可以周年发生。低密度的烟粉虱就能导致病毒的扩散与流行,防治烟粉虱可以阻断病毒的传播。

(1)黄板诱捕:粉虱有强烈的趋黄性。温室内悬挂黄板,每亩地50-60块,黄板悬挂时要比作物高出30厘米。

(2)防虫网阻隔:在烟粉虱发生季节,温室所有与外界相通的部位如风口、门口、风机口等都需要使用50目以上防虫网进行阻隔,防止外界烟粉虱进入棚室内。

(3)药剂防治:在烟粉虱种群密度较低、虫龄较小的早期防治至关重要,一龄烟粉虱若虫蜡质薄,不能爬行,接触农药的机会多,抗药性差,易防

治。可以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噻嗪酮(扑虱灵、稻虱净、优乐得)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1 5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烟粉虱对农药容易产生抗药性,每种药剂连续使用不超过2次,开始用药时,选择低浓度,不要随意加大浓度和用量。喷药时,一定要把植株的叶片正反面都喷到。

5、轮作换茬合理安排茬口

由于不同种类蔬菜对于营养要求各不相同,轮作换茬有利于不同作物在同一块土地对营养的选择性吸收,减少重茬危害。对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严重的地块可换种西葫芦、青椒等作物。另一方面季节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也有一定影响,北京地区可以适当延后种植,据往年经验,晚于8月20日播种育苗,可以大大降低黄化曲叶病毒的感染几率。

6、黄化曲叶病毒的药剂防治

在发病后及时交替复配使用病毒抑制剂和激素、叶面肥及植物营养平衡剂。防治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要抓住发病初期,在5--6叶期用1.5%植病灵EC800倍、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灵600倍液、4%宁南霉素500倍液、15%菌毒+烷醇500-800倍、20%吗啉呱.乙酮+芸苔素内脂、氨基酸、腐殖酸及微量元素叶面肥等喷施。一般浇水后的3~4天用药最好,1~2次用药可控制病害扩散,3~4次用药初发病株可恢复,对生长点已经停止生长的就没有治疗意义了,应及时拔除病株(深埋处理)。

张家镇朝仙小学寨卡病毒病等传染病应急预案

张家镇朝仙小学寨卡病毒病等 传染病应急预案 为了积极做好预防寨卡病毒病等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等),确保全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学校发展,维护学校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精神,全面有效地做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预防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 一、预防控制措施 遵循预防为主,狠抓措施落实。 1、做好寨卡病毒病等传染病防治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卫生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寨卡病毒病等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出好宣传专刊。 (2)利用广播、展板等,开展好以预防常见传染病为重点的健康知识教育。 2、组织全校教职工和生活老师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传染病基本预防知识,增强教职工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3、开展“三管四灭”(管污水、管粪便、管垃圾处理、灭蝇、灭蚊、灭鼠、灭蟑螂)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环境消毒工作。 4、有计划地做好师生健康体检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5、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传染病人接触,生病及时就医;教育学生坚持锻炼,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6、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做好学校周边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饮食摊点的整治,消除引发学校传染病的隐患。 7、加强门卫管理,切断外来传染病源。 8、做好预防常见传染病的必要药品等物资储备。 二、应急处理预案 1、传染病防控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李志欢(校长) 副组长:卢丽华(教导主任) 组员:冯爱华、莫天发、各班班主任

2、主要职责 (1)学校上下人人重视,层层把关,领导起带头作用对传染病防治工作行使监督管理职权。 (2)对传染病的预防、治疗、监测、控制和疫情管理措施进行监督、检查。 (3)如果因为某人的责任引起传染病大规模流行或引起相应后果的要受到学校或法律的相关处罚。 (4)学校领导发现传染病人后,迅速向全体师生公布病情感染源及其采取的防护措施,让广大师生了解情况,安定人心,维护学校稳定,树立战胜传染病的信念。 3、传染病疫情监测 学校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学校老师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以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及时进行排查,并将排查情况记录在学生因病缺勤、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患病及病因排查结果登记日志上。 (1)晨检 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告知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要进行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 (2)因病缺勤 班主任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 4、发现各类传染病疑似病人时的应急措施 (1)班主任或上课老师一旦发现各类传染病疑似病人时,应马上向校领导汇报,经医院初步判断核实后,立即将其隔离,不得让其与其他学生接触。 (2)学生或教职工在校内出现传染病,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在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要求传染病者立即戴防护口罩、手套,到学校隔离室休息,并由学校疫情报告人立即通知张家镇中心校、张家镇疾控中心。张家镇疾控中心给出初步意见后,按医嘱立即通知出现传染病症状学生的家长,由家长陪同去医院。

2017年H7N9流感等6种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答案

2017年《H7N9流感等6种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答案 1、瘀毒入血证黄热病的方药为(C) A、甘露消毒丹合柴葛解肌汤加减 B、清瘟败毒饮加减 C、犀角地黄汤加减 D、生脉散合四逆汤加减 E、茵陈五苓散加减 2、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属于(D)病毒科 A、球状 B、杆状 C、砖形 D、冠状 E、丝状 3、以下关于黄热病诊断有误的是(D) A、诊断依据: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B、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有在黄热病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 C、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黄疸、肝肾功能损害或出血等 D、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黄热病毒IgG抗体检测阳性 E、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分离出黄热病毒可以确诊 4、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为线性非节段(A) A、单股正链的RNA病毒 B、单股负链的RNA病毒 C、双股正链的RNA病毒 D、双股负链的RNA病毒 E、单股正链的DNA病毒 5、以下关于寨卡病毒病正确的是(D) A、寨卡病毒属正粘病毒科 B、红外线照射可以灭活 C、寨卡病毒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

D、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显示为3-12天 E、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6、医务人员暴露于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粘膜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或(A)冲洗 A、0.05%碘伏 B、0.1%碘伏 C、0.5%碘伏 D、1%双氧水 E、3%双氧水 7、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胸部影像常呈双肺多发(B)及肺实变影像 A、空洞状影 B、磨玻璃影 C、新月样影 D、粟粒样结节影 E、蜂窝状影 8、以下关于寨卡病毒病流行病学错误的是(C) A、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B、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C、传播媒介主要为非洲伊蚊,白纹伊蚊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D、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E、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9、埃博拉病毒60℃灭活病毒需要(D) A、5分钟 B、15分钟 C、30分钟 D、1小时 E、2小时 10、以下关于寨卡病毒病错误的是(C) A、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

寨卡病毒病试题答案(医博士)

医博士2016年寨卡病毒病答案 寨卡病毒病(一)ABAED ? 1.寨卡病毒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20)答案不确定 o A、伊蚊叮咬 o B、母婴传播 o C、血源传播 o D、性传播 o E、空气传播 ? 2.寨卡病毒病的高危易感人群是(20)答案不确定 o A、人群普遍高危易感 o B、孕妇 o C、儿童 o D、老人 o E、婴儿 ? 3.黄病毒的灭活时间是(20)答案不确定 o A、60℃30分钟 o B、50℃30分钟 o C、60℃20分钟 o D、30℃30分钟 o E、60℃100分钟 ? 4.寨卡病毒的形态(20)答案不确定

o A、杆形 o B、梭形 o C、蝌蚪形 o D、椭圆形 o E、球形 ? 5.关于寨卡病毒病传染源的描述错误的是(20)答案不确定 o A、主要传染源是患者、隐性感染者 o B、ZIKV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也是主要的传染源 o C、可能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 o D、主要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 o E、病毒血症≤10天 寨卡病毒病(二)ADBEC ? 1.以下关于寨卡病毒病临床表现的说法错误的是(20)答案不确定 o A、约80%的人为显性感染 o B、仅有20%的人出现临床症状 o C、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 o D、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 o E、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 2.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为多少天(20)答案不确定 o A、3-7天 o B、3-9天

o C、7-12天 o D、3-12天 o E、14天 ? 3.以下关于寨卡病毒病的治疗描述错误的是(20)答案不确定 o A、寨卡病毒病通常相对温和,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 o B、在登革热被排除之前尽量给予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 o C、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 o D、发病第一周内,实施有效的防蚊隔离措施 o E、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 4.寨卡病毒病主要与登革热和()进行鉴别诊断(20)答案不确定 o A、结核病 o B、鼠疫 o C、霍乱 o D、中东呼吸综合征 o E、基孔肯雅热 ? 5.寨卡病毒预防时,如果从寨卡流行区归来,多长时间内避免献血(20)答案不确定 o A、2天 o B、3天 o C、4周 o D、5周 o E、6周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与防护CAABA

2016年度寨卡病毒防控相关知识考试试卷及答案

2016年度寨卡病毒病相关知识考试 姓名:科室:分数: 一、填空题(共60分,每空3分) 1、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 2、寨卡病毒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存在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 3、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寨卡病毒病的可能传染源。 4、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病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5、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6、寨卡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少数人出现神经系统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7、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确诊的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8、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9、寨卡病毒病目前主要流行于美洲、非洲、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等国家和地区。 10、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寨卡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二、单项选择题(共10分,每题2分) 1、寨卡病毒病潜伏期可能为(B) A.3-7天 B.3-12天 C.7-12天 D.14天 2、寨卡病毒病疫情高峰多出现在(B) A.春夏季节 B.夏秋季节 C.秋冬季节 D.冬春季节 3、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孕导致新生儿(A) A.小头畸形 B.肝损害 C.心脏疾病 D.肾功能异常 4、感染寨卡病毒后,约(B)的人为隐性感染。

A.90% B.80% C.30% D.70% 5、感染寨卡病毒仅有20%的人出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C)天后自愈。 A.3-7天 B.5-7天 C.2-7天 D.14天 三、多项选择题(共10分,每题2分) 1、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 AD ) A.埃及伊蚊 B.赫布里底伊蚊 C.盾纹伊蚊 D.白纹伊蚊 2、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我国( BDF )。 A.江西省 B.海南省 C.广西省 D.广东省 E.陕西省 F.云南省 G.湖北 H.河北省 I. 山西省 3、白纹伊蚊广泛分布于我国(EHI)的广大区域 A.江西省 B.海南省 C.广西省 D.广东省 E.陕西省 F.云南省 G.湖北省 H.河北省 I.山西省 4、寨卡病毒病的临床表现有(ACDFG) A.发热 B. 流涕 C.皮疹(多为斑丘疹) D.关节痛 E.咳嗽 F.肌肉痛 G.结膜炎 5、寨卡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少数人出现(AD )并发症。 A. 神经系统 B.心血管 C.肝脏系统 D.自身免疫系统 四、问答题(共20分,每题10分) 1、寨卡病毒宣传要点包括哪些方面? 答:寨卡病毒病由伊蚊(俗称花斑蚊或花蚊子)叮咬传播;伊蚊在水缸、水盆、轮胎、花盆、花瓶等积水容器中繁殖;清除积水、翻盆倒罐,清除蚊虫孳生地可以预防寨卡病毒病流行;在发生疫情的地区要穿长袖衣裤,在身体裸露部位涂抹防蚊水、使用驱蚊剂或使用蚊帐、防蚊网等防止蚊虫叮咬。除一般旅行健康提示外,应提醒孕妇及计划怀孕的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病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确需赴这些国家或地区时,应严格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防止蚊虫叮咬。 2、媒介伊蚊应急控制要点包括那些方面? 答:做好社区动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蚊虫孳生地清理工作;教育群众做好个人

寨卡病毒防控知识培训

寨卡病毒防控知识培训 一、什么是寨卡病毒? 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寨卡病毒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巴西流行的为亚洲型。该病毒可被高锰酸钾、乙醚和60℃以上温度灭活。现目前我国南部发现该病毒的传播。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二、哪些蚊子传播寨卡病毒? 埃及伊蚊是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三、寨卡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蚊虫叮咬 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而被感染,其后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母婴传播:曾从孕妇胎盘中检测出寨卡病毒,提示寨卡病毒可通过胎盘由母亲传染给胎儿。此外,有寨卡病毒血症的孕妇,可能会在分娩过程中将寨卡病毒传播给新生儿。 3.血液传播和性传播 寨卡病毒有可能通过输血或性接触进行传播。 四、哪些人容易被感染? 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 五、该病的潜伏期和传染期是多久? 潜伏期:目前该病的潜伏期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2―12天。 传染期:患者的传染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早期产生病毒血症,并具备传染性。 六、该病的发病季节? 寨卡病毒的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疫情高峰多出现在夏秋季。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寨卡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七、感染寨卡病毒病后症状如何?

寨卡病毒防控方案共17页文档

金沙县人民医院 寨卡病毒疫情防控方案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第一版)的通知要求【国卫发明电〔2016〕4号】,近期,巴西暴发寨卡病毒疫情。为做好院内可能出现的寨卡病毒病防控准备工作,经医院研究特制订此防控方案。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各项措施。 (一)领导小组: 组长:阳宗烺(院长) 副组长:汪道杰(副院长) 朱天利(副院长) 游先念(副院长) 成员:胡磊、敖敏、庞代奎、杨薇、胡莹、温在平、 朱红健、饶静、周天海、王海宏、刘国兰、李本先、 黄春前、代月、张应德、韦继刚、 职责:全面负责全院寨卡病毒救治及防控工作,统筹安排,调配人员,组织人员梯队准备,安排院感控制,传染病报告及信息的上传下达等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措施到位,责任到人。 (二)救治专家组: 组长:游先念 成员:朱红建、饶静、周天海、王海宏、余贵齐、 庞代奎、代月、胡莹、杨薇、张应德 职责:全面负责寨卡病毒的诊断、治疗、会诊及培训学习相

关工作。 (三)院前急救组 组长:游先念 副组长:周天海 成员:急诊科、车队全体人员 职责:充分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疫情,做好技术、人员,物资,及思想准备,进行必要的寨卡病毒救治及转运演练,确保一旦疫情发生时,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工作,急诊120做好重症或疑似病人的急救转诊等工作的准备和演练,如果有疫情发生,各科医护人员,随时听从调配。 (四)防保组: 组长:宋桂玲 成员:院办、信息科、保健科全体人员 职责:负责寨卡病毒期间网络保障、信息宣传、传 染病上报监督、管理工作。 (五)院感防控组: 组长:杨薇 副组长:张晓静 成员:感染科、门诊、急诊科、检验科及发热门诊相关人员。 职责:负责寨卡病毒感染期间院内感染控制工作。 (六)护理组: 组长:胡莹 副组长:胡润兰

寨卡病毒疫情防控知识培训考试卷

**县寨卡病毒疫情防控知识培训考试卷 单位:姓名: 一、填空题(5分*10空,共50分) 1、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 )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叮咬传播。 2、寨卡病毒病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 )或结膜炎,极少出现死亡。 3、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导致胎儿()甚至死亡。 4、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 5、全球()洲可能有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 6、查病人流行病学史,是指病人发病前()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7、对寨卡病毒急性期病例必须采取防蚊隔离措施,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天,且应持续到发热症状消退。 二、选择题(5分*4题,共20分) 1、寨卡病毒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A.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B.母婴传播; C.血液传播; D.和性传播。 2、寨卡病毒病的主要预防措施有哪些()。 A、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 B、防止蚊虫叮咬,充分灭蚊并减少蚊虫与人的接触机会; C、清除伊蚊滋生地; D、加强个人防护; E、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

3、当前寨卡病毒病的报告需要注意哪些()。 A、报告的对象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确诊病例; B、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报; C、如为输入性病例须在备注栏注明来源地区,统一格式为“境外输入/X国家或地区”或“境内输入/X省X市X县”; D、各县(区)内出现首例病例,暂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求在2小时内上报。 4、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的确诊应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复核后予以确认的情形有() A、各省份发现的首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的复核确认; B、重症病例、死亡病例以及暴发疫情的指示病例和首发病例标本的复核检测。 三、问答题(20分*1题,共20分) 寨卡病毒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方案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方案 病媒生物主要是指蚊、蝇、鼠、蟑等跟人类疾病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类医学动物。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影响或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如寨卡病毒病、登革热、黄热病、流行性出血热等。为切实加强我市病媒生物防制,降低密度,预防控制病媒生物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防制原则 应根据“标本兼治、治本为主”以及“有效经济、简便安全、对环境无害”的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地倡导绿色PMP(有害生物管理)新技术、新方法;通过采取环境治理、化学防制或其他有效综合手段,组成一套系统的防制措施,把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以达到除害防病目的。 二、蚊虫防制 (一)环境治理 环境治理是蚊虫防制的根本措施,做好环境治理不仅能有效的减少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也能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对于人群健康和环境保护都有重要的意义。 1.清除孳生地,治理小型积水:经常检查室内外的花盆、水生植物容器、罐头盒、瓶子、轮胎、快餐盒、树洞、竹头、石穴及各类无用的缸罐等盛水容器,发动群众采用翻盆倒罐

的方法清除或破坏各类容器积水,消除蚊虫的孳生条件。加强废旧轮胎管理,减少露天堆放,可以在轮胎上打孔,以防止积水。 2.填塞:用石头、泥土、橡胶等物填塞或填充水坑、洼地、废弃的池塘和沟渠,防止积水生蚊,特别注意建筑工地的临时坑洼积水,填塞树洞等。 3.排水:统一规划好广场、公园、道路、排水(污)系统的建设,疏通各种排水系统,包括清理污泥并保持河流畅通而不至于淤积成为蚊虫孳生地。 4.隔离封闭孳生场所:在储水容器、水井等可能产生蚊虫孳生的场所,予以加盖,防止蚊虫孳生。 5.治理死水塘、人工湖、人工池:经常检查此类水体,彻底清除淤积物、漂浮物,完善排换水设施,人工池要经常换水;适宜养殖的水体可放养鱼类控制蚊虫孳生,不适宜养殖的水体应进行填埋或药物控制。 (二)物理防制 蚊虫物理防制是利用机械方法,如采用光、声、电等物理方式来捕杀、诱杀或驱除蚊虫,主要包括: 1.二氧化碳诱蚊装置。二氧化碳是雌蚊的引诱物,利用这一特点制成的诱蚊装置可以诱杀成蚊,在特定的外环境中使用可减少成蚊。 2.诱蚊灯。该类器械对夜间活动的蚊虫杀灭效果较好,使用时应避免强光源干扰。

寨卡病毒预案

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寨卡病毒病(Zika )应急处理预案 为做好寨卡病毒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早期发现疫情,及时 采取积极有效地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的精神和要求,特制定本处理预案。 一、成立医院寨卡病毒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魏友平 副组长:黄效忠、张悦、胡晓宇、唐清美、舒秉俊、徐余波、王茜成员:陈建建、杨继敏、万水珍、段淑云、芦盛贞、熊跃、徐小平、张黎明、钟标、桂宇芳、吴敏、罗光渠、姚启文、徐迅、陈华、应为峰、孙宁、马跃东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院范围中寨卡病毒病的疫情监控,疫情处理病人救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传染病防控管理组、医疗专家组、后勤保障组和秘书组。 (一)传染病防控管理组 组长:张悦 副组长:万水珍、段淑云、芦盛贞 组员:陈智华、张黎明、谢红、彭群、宋小兰、陈敏、王超、詹军华

防疫组职责为:负责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技术指导和实施,提出控制疫情的意见建议、措施及效果评估、消毒隔离工作,负责寨卡病毒病的疫情报告,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 (二)医疗专家组 组长:唐清美 副组长:杨继敏、芦盛贞 成员:陈建建、章永南、熊江琴、樊萍、张太阳、李宇丹、胡苏平、龚水萍、万锦华、冯志、何青云、徐小平、张黎明、刘冬香、郭艳、付莲英、熊年秀、涂长英、胡江敏、陈淑玲、徐爱玉、杨海兰、熊继华、李桂芳、熊琼、邙梨花、陈萍 医疗专家组职责为:负责寨卡病毒病例诊治工作的技术指导,参与疑难病的会诊,积极救治病人,降低病死率。 (三)后勤保障组 组长:舒秉俊 副组长:罗光渠 组员:熊跃、孙宁、陈华、姚启文、徐迅、马跃东 后勤保障组职责为:负责后勤保障体系的系列化服务,做好媒介监测与控制,参与协调组织。 (四)信息管理组 组长:唐清美 副组长:吴敏、桂宇芳

2016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培训试卷(附答案)

2016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培训试卷 (第一版) 单位:姓名:成绩: 填空(每空格5分,满分100分): 1、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是由(Zika 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 2、患者、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3、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4、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5、包括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 6、目前该病的潜伏期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天。 7、寨卡病毒病目前主要流行于美洲、非洲、和太平洋岛国等国家和地区。 8、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疫情高峰多出现在。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寨卡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9、临床症状包括、(多为斑丘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 10、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寨卡病毒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应于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寨卡病毒病”,如为须在备注栏注明来源地区,统一格式为“境外输入/X国家或地区”或“境内输入/X省X市X县”。 11、各县(区)内出现病例,暂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求在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12、发现本地感染病例时,应开展病例的以及蚊媒应急监测,分析疫情动态,评估流行趋势,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13、媒介伊蚊应急控制要点包括:做好社区动员,开展运动,做好蚊虫孳生地清理工作;教育群众做好;采取精确的疫点应急成蚊杀灭等,通过综合性的媒介伊蚊防控措施,尽快将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控制在5以下。 14、宣传要点包括:寨卡病毒病由(俗称花斑蚊或花蚊子)叮咬传播;伊蚊在水缸、水盆、轮胎、花盆、花瓶等积水容器中繁殖;清除积水、翻盆倒罐,清除可以预防寨卡病毒病流行;在发生疫情的地区要穿长袖衣裤,在身体裸露部位涂抹防蚊水、使用驱蚊剂或使用蚊帐、防蚊网等防止蚊虫叮咬。 附: 参考答案 1、寨卡病毒 2、隐性感染 3、埃及伊蚊 4、蚊媒传播 5、孕妇 6、3~12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版)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 2014年以来,美洲多个国家相继发生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国也有输入病例报告。近期,巴西出现寨卡病毒疫情。为做好国内可能出现的寨卡病毒病医疗救治准备工作,我委组织制定了《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 来源: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国卫发明电【2016】5号 2014年以来,美洲多个国家相继发生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国也有输入病例报告。近期,巴西出现寨卡病毒疫情。为做好国内可能出现的寨卡病毒病医疗救治准备工作,我委组织制定了《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特别是与疫情发生地有人员往来的口岸地区卫生计生部门,要高度重视寨卡病毒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准备工作,加强与口岸卫生检疫、交通等部门的沟通与联动,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要加强医务人员培训,使其掌握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提高寨卡病毒病早期识别和诊疗能力。广东、海南、云南等重点省份要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及时、有效开展灭蚊工作,降低蚊媒疾病传播风险。 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寨卡病毒病主要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该病毒。此后,多个国家有散发病例报道。2007年,首次在西太平洋国家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生寨卡病毒疫情暴发。截至2016年1月,至少在非洲、亚洲、美洲的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 1 病原学 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 方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附件1 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寨卡病毒(Zika Virus)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可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 寨卡病毒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等。寨卡病毒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目前主要采用病毒核酸检测。 一、检测对象 (一)疑似和临床诊断病例。 (二)伊蚊成蚊和幼虫。 二、样本采集、保存和运输 (一)病例标本采集。 对怀疑感染寨卡病毒的患者,推荐采集血清标本开展检测。 用无菌真空干燥管,采集患者非抗凝血5mL,及时分离血清,分装2管,保存于带螺旋盖、内有垫圈的冻存管内,标记清楚后低温保存,其中1管用于现场实验室检测,1管用于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复核。 对病例应尽可能采集双份血液标本,两份标本之间相隔14天为宜,住院病例可于入院当天和出院前1天各采集一份。 (二)蚊媒标本采集。 疫点内采集的伊蚊成蚊及幼虫,分类鉴定后,填写媒介标本采集信息表,按照采集地点分装,每管10-20只。 (三)标本保存、运送。 如标本能够在24小时内开展实验室检测,应将标本置于2-8℃保存;如能在7天内开展检测,应将样本置于-20℃保存;如需保存7天以上,应将样本置于-70℃以下。

标本运送时采用低温冷藏运输,避免冻融,样本运输应遵守国家关于三类病原体的相关生物安全规定。 三、检测方法 寨卡病毒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等。寨卡病毒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目前主要采用病毒核酸检测。 开展蚊媒寨卡病毒检测时,对捕获的伊蚊成蚊或幼虫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开展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时,应同时考虑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可能。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实验室检测应按照相应的技术指南开展。 (一)临床标本检测。 1.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主要适用于急性期血液标本,一般认为发病7天内检测阳性率高。 (1)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是目前早期诊断寨卡病毒病的主要检测手段。 (2)病毒分离: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BHK21、Vero)进行分离培养,出现病变以后,用检测核酸的方法鉴定病毒。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2.血清学检测 (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发病3天后可检出病毒特异性IgM抗体,但发病7天后检出率高。可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IgM抗体阳性,提示患者可能新近感染寨卡病毒,但寨卡病毒IgM抗体与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等黄病毒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 (2)中和抗体: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方法检测。患者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阳转或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且排除登革、乙脑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可以确诊。 (二)媒介标本检测。 1.标本处理 将分类后的伊蚊成蚊或幼虫,按照采集地点,每10~20只为一份进行研磨处理。 2.病毒核酸检测 用RT-PCR的方法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第一版)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 (第一版)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寨卡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从恒河猴体内被发现,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2007年以前,全球仅报告14例寨卡病毒病散发病例,2007年首次在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现寨卡病毒暴发疫情,其后发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和暴发疫情的国家及地区有增加趋势。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寨卡病毒病病例,截至2016年1月底,巴西等24个美洲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感染病例。同时,欧洲、北美等地的多个国家报告发现输入性病例,我国台湾也报告1例来自泰国的输入性病例。在寨卡病毒疫情发生时,巴西等国新生儿小头畸形病例数显著增加,现有证据提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寨卡病毒感染有关。疫情的快速蔓延以及与小头畸形之间的可能因果关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存在可传播寨卡病毒的媒介伊蚊,近年来与之传播方式相似的登革热输入性疫情持续增多,并在南方部分省份引起了较大规模的暴发疫情。随着与相关国家或地区人员往来的日益密切,我国存在寨卡病毒输入风险。特别是我国南方地区夏秋季节伊蚊密度较高,一旦有病例输入,不排除

在局部地区发生本地传播扩散的可能。为指导各地做好寨卡病毒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特制定本防控方案。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0.8Kb,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目前在南美地区流行的病毒为亚洲型。寨卡病毒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存在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病毒可在蚊源细胞(C6/36)、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变。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2)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根据监测,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雷

寨卡病毒病试题答案(2016医博士)

寨卡病毒病试题答案(2016医博士)

医博士2016年寨卡病毒病答案 寨卡病毒病(一)ABAED 一、单项选择题(5道,共100分) ? 1.寨卡病毒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20)答案不确定 o A、伊蚊叮咬 o B、母婴传播 o C、血源传播 o D、性传播 o E、空气传播 ? 2.寨卡病毒病的高危易感人群是(20)答案不确定 o A、人群普遍高危易感 o B、孕妇 o C、儿童 o D、老人 o E、婴儿 ? 3.黄病毒的灭活时间是(20)答案不确定 o A、60℃30分钟 o B、50℃30分钟 o C、60℃20分钟 o D、30℃30分钟 o E、60℃100分钟 ? 4.寨卡病毒的形态(20)答案不确定

o A、杆形 o B、梭形 o C、蝌蚪形 o D、椭圆形 o E、球形 ? 5.关于寨卡病毒病传染源的描述错误的是(20)答案不确定 o A、主要传染源是患者、隐性感染者 o B、ZIKV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也是主要的传染源 o C、可能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 o D、主要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 o E、病毒血症≤10天 寨卡病毒病(二)ADBEC 一、单项选择题(5道,共100分) ? 1.以下关于寨卡病毒病临床表现的说法错误的是(20)答案不确定 o A、约80%的人为显性感染 o B、仅有20%的人出现临床症状 o C、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 o D、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 o E、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 2.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为多少天(20)答案不确定 o A、3-7天 o B、3-9天

o C、7-12天 o D、3-12天 o E、14天 ? 3.以下关于寨卡病毒病的治疗描述错误的是(20)答案不确定 o A、寨卡病毒病通常相对温和,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 o B、在登革热被排除之前尽量给予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 o C、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 o D、发病第一周内,实施有效的防蚊隔离措施 o E、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 4.寨卡病毒病主要与登革热和()进行鉴别诊断(20)答案不确定 o A、结核病 o B、鼠疫 o C、霍乱 o D、中东呼吸综合征 o E、基孔肯雅热 ? 5.寨卡病毒预防时,如果从寨卡流行区归来,多长时间内避免献血(20)答案不确定 o A、2天 o B、3天 o C、4周 o D、5周 o E、6周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与防护CAABA

寨卡病毒病报告

寨卡病毒病的须知 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该病毒可被60℃以上温度、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灭活。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寨卡病毒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途径 1.蚊媒传播 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埃及伊蚊为最重要的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截至目前,已各报告1例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病例。 (三)人群易感性 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 四、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二)血清学检查 1.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一版)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 (2016年第1版) 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寨卡病毒病主要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该病毒。此后,多个国家有散发病例报道。2007年,首次在西太平洋国家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生寨卡病毒疫情暴发。截至2016年1月,至少在非洲、亚洲、美洲的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 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

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乳汁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根据监测,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显示为3-12天。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

寨卡病毒培训试题

仁寿县涂家乡卫生院 寨卡病毒培训试题 单位:姓名:时间: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6分) 1、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 2、寨卡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从恒河猴体内被发现。 3、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4、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为(3-12 )天。 5、(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6、寨卡病毒病通常症状较轻,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 7、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 8、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 二、单选题(每题10分) 1. 寨卡病毒对以下哪种消毒剂敏感?( E ) A、乙醇 B、次氯酸钠 C、脂溶剂 D、过氧乙酸 E、以上都是 2、寨卡病毒病主要与登革热和( A )进行鉴别诊断。 A、基孔肯雅热 B、鼠疫 C、霍乱 D、中东呼吸综合症 3、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寨卡病毒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应于( A )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寨卡病毒病”。各县(区)内出现首例病例,暂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求在()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A、24 2 B、48 12 C、12 2 D、72 6 4、对急性期病例必须采取防蚊隔离措施,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C),且应持续到发热症状消退。 A、5天 B、3天 C、7天 D、11天

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计划

学校传染病防控1 秋冬季是H7N9禽流感、寨卡病毒、登革热、病毒性感冒等传染病高发时期,为确保学校能够及时、有序、高效地应对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疫情,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疫情在学校的发生和蔓延,切实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成立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时部署防控工作。 二、强化宣传教育,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1、学生处负责联系平水镇卫生院,到我校作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专题讲座,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宣传媒介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使广大师生了解疾病的临床症状、诊断标准、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手段,增强大家的防病意识。(樊德表负责) 2、通过班队活动课、读谈课向师生普及宣传H7N9禽流感、寨卡病毒、登革热、病毒性感冒等传染病防控知识,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养成和保持良好的生活、卫生和饮食习惯,积极倡导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防病能力。(冯志良、班主任) 3、以H7N9禽流感、寨卡病毒、登革热、流感防控知识为主题,通过学校

宣传窗、组织各班制作、黑板报来加强和普及科学防控知识,指导大家正确使用预防性免疫增强药物,避免其他医源性疾病的传播。(宋秋萍) 三、加强卫生管理,保证学校食品安全 1、教室、图书馆、公用教室、食堂等公共场所和人员聚集场所,要常开窗户,保持空气流通。(武祥) 2、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管理,督促检查校园内公共地带、教学楼、学生宿舍的卫生清洁工作,及时清运生活垃圾,落实长效保洁措施,保持校内环境清洁。(从绪华) 3、加强住校生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澡、勤换衣裤,床铺保持干燥整洁、毛巾和洗漱用品等要自己专用。(从绪华、班主任) 4、对食堂的食品来源进行严格控制,严禁病禽、疫区禽类或其他未经检疫的禽肉、禽蛋进入食堂。并要求食堂对禽类的肉、蛋食品加工,严格遵守食品消毒程序,避免消化道传染情况的出现。合理配餐,加强营养及维生素的摄入。(陈我飞、王如宝) 5、总务后勤处对校内公共地带、教室、寝室、重点区域实行重点检查,并

寨卡病毒病及防控

寨卡病毒病及防控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寨卡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从恒河猴体内被发现,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2007年以前,全球仅报告14例寨卡病毒病散发病例,2007年首次在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现寨卡病毒暴发疫情,其后发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和暴发疫情的国家及地区有增加趋势。 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寨卡病毒病病例,截至2016年1月底,巴西等24个美洲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感染病例。同时,欧洲、北美等地的多个国家报告发现输入性病例,我国台湾也报告1例来自泰国的输入性病例。在寨卡病毒疫情发生时,巴西等国新生儿小头畸形病例数显著增加,现有证据提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寨卡病毒感染有关。疫情的快速蔓延以及与小头畸形之间的可能因果关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存在可传播寨卡病毒的媒介伊蚊,近年来与之传播方式相似的登革热输入性疫情持续增多,并在南方部分省份引起了较大规模的暴发疫情。随着与相关国家或地区人员往来的日益密切,我国存在寨卡病毒输入风险。特别是我国南方地区夏秋季节伊蚊密度较高,一旦有病例输入,不排除在局部地区发生本地传播扩散的可能。为指导各地做好寨卡病毒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特制定本防控方案。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0.8Kb,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目前在南美地区流行的病毒为亚洲型。寨卡病毒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存在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病毒可在蚊源细胞、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