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6-1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6-1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6-1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6-1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主备教师张兰芳授课教师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搞清“四个重大问题” 昆仑岩 当今中国社会,人们政治共识出现严重分裂,思想价值理念尖锐冲突,深化改革道路选择上的分歧日愈突出,已是不争的事实。没有全党高度统一的清醒头脑和科学认识,就没有抵御风险挑战的灵魂和力量,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当前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思想和实践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新形势下澄清是非,端正方向,统一全党思想,把握政治大局和战略全局,有效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自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但由于传达范围有限,媒体宣传很少,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想看看不到,想听听不到,社会上误传曲解不少,种种猜疑、争执和思想隔阂难以消弭。因此,有必要在全党全国范围加大学习宣传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的力度,以推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不断提高到新水平。在学习宣传中,必须紧紧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依据

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着重在四个重大问题上澄清是非,统一认识。 一、当今中国要搞的是什么主义? 有人说,改革就是为了“过河”,河那边就是资本主义,就是私有化,只不过中国比苏联采取的办法巧妙,是“平滑过渡”。中国改革好比“过河”,但究竟是过“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河,还是要从社会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 习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基于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由空想到科学、实践乃至发展至今的“六个时间段”的精辟分析,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 很早以前,我国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现有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1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 59% 。其余55个民族的人口为1.04亿,只占全国人口的8.41 %。因为这55个民族所占的比例小,人口少,所以,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在我国,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56个民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我们伟大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局面。也可以表述为各民族“大分散、小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一方面,各民族都有大小不同的聚居区。 我国各民族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局面,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移民、屯田、屯军,汉族人民不断向边疆迁徙。 第二,由于战争、起义失败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迫使少数民族四处迁徙、或者是汉族起义失败后逃入民族地区。 第三,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原因,形成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 二、我国长期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形态 我国自秦汉以后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此延绵不断,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直到今天,国家统一局面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像中国这样一个国土长期保持统一且未被分裂,文化传统古老且未能割断的国度,在世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各民族团结与平等的民族政策,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清除了极“左”思潮危害,巩固并发展了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运用与创新,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情况,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归纳出我国当代民族关系的内涵,提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与共同进步的要求,强调加快发展是增强新时期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开创了我国民族工作的新局面。也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坚持、发展与创新。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是我国各民族大团结,民族地区大发展,民族工作成就辉煌的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在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实践中,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民族问题、怎样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这个当代中国民族工作最主要的、最基本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做出了新发展、新贡献。科学地阐明了当代民族问题的内涵。 一、理论背景 在国家初创时期,新中国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破旧立新,确立了民族关系平等与团结的基本准则。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担负拨乱反正与开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局面,确定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性质,并探索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道路,邓小平提出的富民政策与两个大局思想(,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比如二十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就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 ,就是为了实现全国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所面临的,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东西部差距也明显拉大,这就需要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与充实新时期民族关系的内涵,江泽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的目标。 作为党和国家的最主要领导人,江泽民在审视了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势,以及当今 我国民族关系的现状与特点后,创新性地指出:民族问题包括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两方面的主要内 容;我国民族关系的内涵应该是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与共同进步;加快发展是增强新时期民族团结的 核心问题。江泽民的民族关系理论,有效地指导了我国的民族工作,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 在实践中的创新。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当代民族问题的内涵作出了准确的归纳,把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作为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并辩证地指出,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互为因果,良好的民族关系是民族得以发展的前提与保证,民族发展繁荣又是形成团结和睦民族关系的物质基础。江泽民从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宏观战略性的思考,认为加速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必经道路,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的民族情况;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掌握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其在中国的成功实践 3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一国两制;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教学过程】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的民族情况(制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板书)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由于汉族以外援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有些少数民族还有或在或小的聚居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了相应的自治区域,少数民族自己管理的内部事务。 2、保障少数民族行使权利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板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3、新型的民族关系: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 4、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板书) 5、该如何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 维护民族团结,既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就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并要坚决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言行作斗争。 复习回忆:历史上南北大一统的朝代:秦、汉(东汉和西汉)、隋、唐、元、明、清 二、一国两制和统一大业(板书) 1、提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邓小平从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用 “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2、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 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中国的原则 3、成功实践:(板书)(1)香港、澳门问题 ①由来:百年耻辱 香港: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租界新界。 澳门:16世纪中叶以后,澳门逐渐被葡萄牙人占领 ②实质:主权回归(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7月1日零时整,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集体备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P99——103,内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它上承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继续介绍清朝前期巩固边疆的斗争,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基本上奠定了我国今天的版图。本课同时也是庞大的历史体系中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章节,谱写了民族团结的壮丽诗篇。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小,对历史的想象能力有限,这就限制了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因此,本课应该借助于承德的外八庙,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亲近感,依靠网络,搜集大量的图片与资料,制作成课件,通过历史场景的再现,增加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加强管理西藏巩固西南边疆”、“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东归英雄”、“清朝的疆域”等环节,使学生了解在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过程中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清政府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并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并设置伊犁将军,

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清朝的疆城。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注重把握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平定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等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土尔扈特部千里迢迢回归祖国,是值得我们歌颂的爱国主义行为。 [教学重点] “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与“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是本课的重点。[教学难点] 本课内容虽然主题明确,但因涉及多个少数民族,初一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人名、地名、封号等较难掌握,同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概念,学生也较难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第二课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编写组福臻中学2014、3、15 主笔: 徐燕、潘建馨、沈文佳 编写老师:邱红文、朱小英 一.课程标准 2-2-2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2-2-3知道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 2-2-4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明清时期疆域范围; (2)掌握两朝统治者在维护统一,促进边疆开发等方面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史料的阅读、提炼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统一是中国发展大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清两朝对民族问题采取的策略。 教学难点:明清两朝对民族问题所采取的策略的不同及其原因。 四.教材简析 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的第二课,属于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本课是在时间线索的前提下,依据地理空间的分布,如东南沿海、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围绕抵御殖民侵略和稳固边疆两大主题展开。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明清时期虽面临不同的民族问题,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其最终目标都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以史导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阅读归纳法。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地图导入 出示明朝疆域图,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找一找明朝中央周围存在的少数民族部落以及其他政权。由此引出明朝东南沿海面临的问题。 新课教授: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专题讲座 初中中国古代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教学研究 叶小兵(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第一部分对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一、核心内容的界定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初中中国古代历史的教学内容中主要包括了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演进,使学生了解我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其历史发展进程的脉络和特点,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感;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使学生从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视野上,了解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正确认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自强不息的根本保证,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两方面的内容是交织在一起的,构成了初中中国古代史教学的核心内容。 二、在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无论是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上看,还是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上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都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的一条主线,是中国古代史的主体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秦汉以来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一个客观存在,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秦朝以后的两千年间,不断得到巩固与发展。其间虽曾经历了数次分裂又再统一的曲折过程,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大趋势总体上是向前推进的,而国家的分裂、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对立,以及曾存在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等,毕竟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密切交往,团结奋斗,共同开发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国的版图也是由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共同组成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济、文化的交往把中国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创造和发展了中华文明。中国各民族相互依存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使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利益,结成了休戚与共、共同发展的紧密联系,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 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角度上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在我国这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里,汉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1.96%。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有9056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8.04% 。由于这个原因,习惯上把其余的兄弟民族称为少数民族。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历代政府(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虽都有一套关于民族事务的政策和制度,但民族间却无平等可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方针和政策,即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意愿,

中国政府采取不同方法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实行民主改革,并在50年代末完成。这场改革废除了领主、贵族、头人等特权者的一切特权,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制度,使千百万少数民族群众翻身解放,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建国几十年来,我国各民族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曾经长期被压迫、遭歧视的少数民族真正变成了国家的主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些新中国成立前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度或封建农奴制度下的少数民族,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跨越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鸿沟,跨入了现代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坚持贯彻执行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的政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法律的保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都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在50年代组织人员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建立专门的民族语文工作机构和研究机构,培养民族语文专门人才,帮助有语言无文字或有文字但不完备、不通用的民族创制、改进或改革文字,推进少数民族语文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这些民族文字主要在双语教学、成人扫盲、新闻出版等领域使用。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题(含答案)(解析版)

人教版(2016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 修建于公元7世纪的布达拉宫矗立在拉萨红山之巅,作为西藏地标之一,它阅尽了千年沧桑,见证了西藏的历史进程。下列史实中属于清朝管理西藏的措施是()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设宣政院管理西藏 ③顺治帝和康熙帝册封了达赖、班禅 ④设置驻藏大臣。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清朝管理西藏的措施。清朝管理西藏的措施包括:顺治册封达赖,康熙册封班禅;雍正设置驻藏大臣。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汉藏两族的友好交往。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所以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 2. 郑成功收复了台湾,赶走了() A. 日本侵略者 B. 荷兰侵略者 C. 英国侵略者 D. 葡萄牙侵略者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相关知识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 朱元璋曾告诫子孙:“我朝今后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朱元璋此为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强皇权,稳固统治 B. 扩张皇威,恫吓群臣 C. 诫勉皇子,勤政为国 D. 排斥异姓,巩固内阁 【答案】A 【解析】题文“我朝今后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

全家处死。”反映的是朱元璋废除丞相的措施。朱元璋废除丞相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稳固统治。BCD不是废除丞相的目的,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文材料的含义,理解明太祖废除丞相的目的是巩固统治。 4. 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 A. 西跨葱岭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南至南海诸岛 B. 跟今天我国的疆域一样大 C. 不足960万平方公里 D. 包括朝鲜半岛 【答案】A 学+ 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5. 如下图是沈阳故宫的十王殿,它说明清朝初年的最高决策机构是() A. 内阁 B. 六部 C. 议政王大臣会议 D. 中书省 【答案】C 6.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业产品在中国市场遭到顽强抵制的两大原因是() ①清政府推行闭关政策②英国商品质量不高 ③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④中国人仇恨洋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

第三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 时间:2014-2015学年度 [课标要求]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以实际行动来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维护民族团结,既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理解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认识到台湾与大陆统一是必然趋势。 能力目标:培养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并从中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我国各族人民和睦共处、共同发展的生动材料,培养学生热爱各族人民的情感,引导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各民族共同心愿等方面,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加强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理解。 [教学重点] 1、处理民族关系原则。 2、台湾是中国领土,台湾必将与祖国统一。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教法选择] 情景体验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视频 导入播放视频:《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让学生认识感悟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设置情境,引出本课学习主题。 践行与评价 一、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板书) 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板书) 活动一、师生简单跳几个不同民族舞蹈的动作。提问:歌曲或舞蹈反映的是哪个民族,涉

及了哪些文化内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藏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服饰特点、文化成就。) 活动二、小组代表介绍自己收集的我国历史上民族迁徙和融合的史实,以及八年级地理课中介绍的我国民族分布状况。(得出结论: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少数民族有或大或小的聚居区。) 2.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板书) 活动三、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聚居区即五大民族自治区的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自治区是根据什么制度确立的?教师简单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四项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另三项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板书) 二、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板书) 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合作小组,快速阅读教材,结合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合作完成下面的图表,然后各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交流,看哪个组完成的最准确,老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历届全国人大和政协中,各民族代表和委员均占一定比例 少数民族地区可以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教学 对一种风俗习惯是改革还是保留是本民族人民内部的事,任何人和单位不能进行干涉 政府、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涉公民信教和不信教 实施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通车 1.新型的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板书) 首先师生共同感受全国人民为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积极贡献。 然后想一想:维护民族团结,我们还可以…… 引导:我们要做到“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中和少数民族同学和睦相处。主动帮助少数民族同学……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 很早以前,我国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现有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1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 59% 。其余55个民族的人口为1.04亿,只占全国人口的8.41 %。因为这55个民族所占的比例小,人口少,所以,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在我国,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56个民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我们伟大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局面。也可以表述为各民族“大分散、小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一方面,各民族都有大小不同的聚居区。 我国各民族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局面,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第一、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移民、屯田、屯军,汉族人民不断向边疆迁徙。 第二,由于战争、起义失败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迫使少数民族四处迁徙、或者是汉族起义失败后逃入民族地区。 第三,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原因,形成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 二、我国长期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形态 我国自秦汉以后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此延绵不断,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直到今天,国家统一局面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像中国这样一个国土长期保持统一且未被分裂,文化传统古老且未能割断的国度,在世界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如此长久地始终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国家形态,客观地说是与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发展进程,以及中华民族强大的内聚力亦即“共同性”的不断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概括起来,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所决定的。 1.独特的地理环境 我们伟大祖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端,她的东面是浩瀚无边的太平洋,长达近两万公里的海岸线,对于古代农耕民族而言是根本无法逾越的巨大障碍。西面有高耸云端的帕米尔高原、阿尔泰山等高原屏障。西南方向则是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众多山脉纵横其间,喜马拉雅山如同一扇巨墙,成为青藏高原与南亚次大陆的自然分界。北面是著名的蒙古高原,那里多是戈壁沙漠,所谓“平沙万里无人烟”,环境异常恶劣。中华民族生存的这片地域,亦即一面邻海,三面为陆上高 山或戈壁阻隔的地理状态,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性的半封闭的地理“单元”。基此,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璀璨文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采取了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努力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权利在社会生活和政府行为中得到有效落实和保障,形成了各民族平等相待、团结和睦、友好互助的良好社会环境。并贯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在加强民族团结、搞好民族工作的实践中,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总结出一套成功经验,那就是加强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群众性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使民族团结的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民族地区的稳定事关祖国边防巩固,社会长治久安;少数民族的发展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没有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振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各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民族地区的进步和发展不但需要各族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也需要经济发达地区的帮助和社会各方面献计出力。各民族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就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在全国广泛深入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国务院先后召开了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为了使民族团结成为强大的社会舆论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同时就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听说过“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彦语吗?连三个臭皮匠的智慧都可以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这不就说明团结力量大吗?今天,我们回顾历史,缅怀先烈,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齐心协力地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同时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建设祖国和弘扬名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我们青少年弘扬名族精神的责任占全国任命弘扬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请记住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民族团结与进步,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之余,也引导同学们一定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引导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使每一个公民都能自觉地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神圣义务,同时也把它当作自己的一项应尽的义务。 初二(1)班 魏其澄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e16817829.html,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作者: 来源:《经济》2017年第21期 习 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进行了阐述。 他说,全党要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 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四、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五、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1、形成和初步发展:公元前221年,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汉朝初步发展。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军事上,北击匈奴、移民戍边、修筑长城、统一东南地区、修筑灵渠。汉朝“大一统”:政治上,解决王国问题;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军事上,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对外关系上,加强对西域的管辖,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2、繁荣: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空前发展时期。隋朝:政治上,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完成全国统一;创立科举制,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政治上,出现繁盛局面;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设立机构(安西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边疆地区、实行和亲政策(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对外关系上,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接受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游。3、新发展:元朝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了新发展。政治上,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行省制度,加强对全国的管辖(加强对台湾、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划)、疆域空前;民族关系上,民族迁徙、形成新的民族—回族。4、巩固: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明清: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疆域空前;对外关系上,由开放(郑和下西洋)走向闭关(闭关锁国政策)、反抗外来侵略(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民族关系上,加强对边境及少数民族地区管辖(西藏: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新疆: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驻军;土尔扈特部回归)。民族融合的高潮: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促进了民族融合,出现民族融合高潮。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以来,五胡内迁,与汉族杂居,北方黄河流域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教学设计 小楼中学陈春玲 一、目标 【课程内容表现标准】 (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2.2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 【教科书相关内容】 《思想品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5月)九年级第三课。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难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教学目标描述及其评析】 本课通过学习明确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目标1:学生通过歌曲视频、“你说,我说,大家一起来”环节,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目标2:学生通过“民族区域自治说说看”环节,能结合实际,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目标3:通过讲解具体实例(结合增城市的畲族自治村),学生能够掌握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目标4:学生通过举例说明中学生应该如何维护民族团结,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做到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评析: 本课时中突破难点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并在实际生活中能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为了提供计划教学与评价的集中点,又陈述了四个具体目标。 目标1的行为动词是“知道”,名词短语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理解事实性知识的类别。 目标2的行为动词是“知道”,名词短语是“含义”,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记忆概念性知识和理解概念性知识的类别。

目标3的行为动词是“讲解”“掌握”,名词短语是“实例”“关系”“原则”,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记忆概念性知识、运用理解概念性知识和分析概念性知识的类别。 目标4的行为动词是“举例说明”,名词短语是“维护民族团结”,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运用程序性知识的类别。 【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 九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趋向成熟,好奇心强,对我们国家的民族情况有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了解。关于民族问题学生在地理、历史课程中已经有一定知识基础,比如学生在八年级上学期地理第一章第三课《多民族的大家庭》中掌握了我国民族的相关知识,在八年级历史也有《民族团结》这一课,学生已经对民族自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毕竟缺乏完整的学习,缺乏深刻的感受与体验。 因此本课将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全面认识有关的民族政策,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本课表现标准类型及其学习条件分析: ①本课主要属于概念性知识学习类别。 ②其学习条件是:学生在七八年级已经对民族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通过电视或其他媒体感受到少数民族的风采。 3、上述两项分析决定教学程序: 情景体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生成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运用知识。 4、课型:新授课。 5、教学时间安排:1课时。 二、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描述及其评析】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设计(2课时) 课标要求: 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以活动探究为主,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己体验、感悟,并归纳、提炼出主题。 学情分析: 中学生对我们国家的民族情况和台湾问题有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了解。本课将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全面认识社会现象,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并从中得出结论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维护各民族的团结、促进祖国统一,最终要落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具体行动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我国各族人民和睦共处、共同发展的生动材料,培养学生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在日常行动中自觉做到“三个尊重”;从各民族共同心愿等方面,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加深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理解,坚信台湾一定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如何做到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2、难点: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的内容和可行性。 三、教学方法: 音乐熏陶法、视频播放法、材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等。 四、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达到情感体验与活动相结合。 五、课前准备: 提示学生收集以下几个方面的材料: 1、了解我国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服饰特点、文化成就,重点关注“藏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等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 2、结合所学历史、地理知识,收集反映我国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学习的史实。 3、收集个别国家和极少数分裂分子企图利用民族问题分裂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相关材料。 4、收集有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保持稳定、繁荣发展的数据和事例;收集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相关政策、方针和相关事例。 六、教学过程: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 1.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开端 (1)先秦时期中国境内各民族的逐步走向统一与融合 中国经历了四千年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才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四千多年前,当我们的祖先还处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阶段时,活动在各地区的部落群或部落联盟,在相互联系与影响下,即共同为开拓祖国古代的文化作出了贡献。 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居住在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的一些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通过战争和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逐渐融合而成为一个民族,即“诸夏”(亦称“华夏”)。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夏朝”。在中 国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境内以及周边的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多向夏、商、周王朝称臣朝贡。当时“中国”一词,是 指王京而言。《诗经》“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 以绥四国”,以“中国”对“京师”。《毛传》注释说:“中国,京 师也”。中国以外的周边各族,被视为蛮、夷、戎、狄。 春秋时期,周朝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相互兼并。黄河中下游的中原诸夏晋、郑、宋、鲁、卫等国以中国自居,秦、楚、

吴、越等非源于周文化,不是尊行周礼的国家,仍被视为“夷狄”而遭到歧视。《论语·八佾》:“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亡’即无)也”。《集解》:“诸夏,中国也”。说明“中国”的称呼已由周室的王畿所在,扩大到所有华夏诸国。及至战国时期,中国一词已泛指中原地区。《孟子·滕文公》:“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随着地区的开发和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愈益密切,“中国”一词已发展成为华夏诸国所在中原地区的通称。 春秋、战国时期,各族之间的交往和兼并战争,导致了民族的统一与融合。今河北省北部诸国及令支、孤竹、山戎等少数民族,为燕国所并,燕将秦开击败东胡,把疆界推向今辽宁省及朝鲜半岛西北部;今山西境内及河北西部诸国和赤狄、白狄、长狄等为晋国所灭,其后赵国又东灭中山,北灭林胡,把疆界推向今内蒙古中部;今山东境内诸小国和莱夷等少数民族为齐国所并;关中的秦国先后灭义渠、冀戎、邽戎,南并巴蜀、汉中,把疆界推进到今甘肃的黄河及四川省的长江一带;江汉及江淮流域的小国及淮夷等少数民族,春秋时分别为楚、吴、越所统一,战国时楚国东灭越,南占洞庭、苍梧,西降槃瓠、廪君等蛮,把疆界推进到五岭及黔东一带。随着黄河与长江流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开始产生了“定于一”的大一统思想。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提出九州之说,正是政治上实现大一统思想的反映,全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有一亿多人口,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决定了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从历史上看,各民族密切交往、和谐相处的时期,大都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时期;民族大家庭的经济越发展、社会越繁荣,越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进步。事实证明,只有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具有强大动力,中国的综合国力才有望不断提升。只有携手共进、共同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具有坚实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希望。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努力增强民族地区经济实力,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繁荣,推动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历史性飞跃。当前,民族地区的发展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国的民族政策,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和好评,被称之为世界处理民族问题的“中国经验”。 但是也应看到,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发展基础薄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境外敌对势力始终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煽动民族仇恨、制造民族分裂,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渗透、破坏活动。 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实现各民族发展的根本福祉。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民族平等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民族团结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重大原则,民族互助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努力使各民族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不断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才能形成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牢固向心力。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高举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旗帜,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国家的长治久安就有牢固的基础,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有充分的保障,经济的繁荣发展就有坚实的后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