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CODE V设计优化实例[1]

CODE V设计优化实例[1]

七、CODE V设计优化实例

与ZEMAX使用同样的实例进行优化,并与其进行对比。

1、设计的要求

1〉物距l=-∞;

2〉全视场2ω=40o;

3〉入瞳直径ф=16mm;

4〉焦距f`=160mm;

5〉镜片厚度为d2=5.39mm,d4=6mm;

6〉全视场内弥散圆直径小于0.02mm。

3 优化设计过程与结果

1〉将原始数据输入到CODE V追迹

使用New Lens Wizard新建镜头向导。

使用空白镜头

输入入瞳直径16mm

输入工作波长10.6μm

输入视场全视场20o,0.7视场14 o,0视场0 o。

输入结构参数

由于CODE V 中没有GAAS 这种玻璃所以在这里使用折射率与阿贝数来代替实际玻璃,由ZEMAX 的Dispersion Diagram 查得GAAS 在10.6μm 处的折射率为3.28,但在glass map 中没有GAAS 的阿贝数,所以在这里使用替代法找出最接近的阿贝数,由ZEMAX 该镜头的初始结构求解最后一面到像面的距离为134.442752,使用替代法使阿贝数从10增加到70发现在阿贝数等于60时CODE V 求解最后一面到像面的距离为141.447最为接近,所以在这里使用3.28:60作为虚拟玻璃来代替GAAS 。

对光学系统进行分析得

15:01:45

由两图可以看出两种镜头的像差曲线近似但不完全相同,所以不能使用两者进行比较。

2〉改变系统焦距为160mm ;

使用Edit->Scale 改变焦距:输入目标焦距160。

结果

可以看出焦距为160mm但它并没有像ZEMAX一样改变了入瞳仍是16mm,由于缩放两镜片厚度也发生了变化所以将厚度改为5.39mm,6mm。但这时焦距又发生了变化,所以要通过改变镜片的曲率半径来改变焦距,这就要使用到CODE V的优化

3〉优化

CODE V的优化,与ZEMAX近似CODE V使用误差函数(CODE V error function)对镜头进行数值化评价,优化过程如下

由以上设置完成了A :初始设计设置,B :由于只要改变焦距设置一个面的曲率半径为变量即可,C :为了控制焦距所以添加Constrain the effective focal length (EFL)为160mm ,D 优化。结果如下

观察像差曲线

15:52:21

可知系统存在较大的彗差所以下一步要对彗差进行优化 4〉彗差的优化 在Specific Constraints 加入彗差优化项目(保持EFL 优化选项不变),使用最小值权重选100,目标值为0。优化结果如下

14:43:36

由于焦平面的位置选取对成像效果有很大影响,使用离焦观察点列图使像差及弥散斑最小得到如下

15:27:50

RMS 直径分别为0.13842E-01 MM 、0.12310E-01 MM 、0.17120E-01 MM 由此可知三个视场的RMS 半径都小于0.01mm ,并可看出几何弥散斑半径基本在0.02mm 内只是三视场的弥散斑较大,由两图可看出弥散斑过大的主要原因是二、三视场的像散。所以下一步要添加像散优化函数。 5〉像散的优化

像散是子午光线和弧矢光束焦点的差。从Analysis-〉Third Order Aberration 中可以观察到。如下

从TAS (-0.002336)与SAS (-0.031296)之间相差较大,而通过观察场曲图,如下

21:20:33

T 比S 更接近于理想状态,所以在Automatic Design-〉Specific Constraints 中加入Third Order Sagittal Astigmatic Blur(后面简称SAS)设目标值为-0.003权重为1,优化得

21:21:34

由图可以看出优化SAS影响到了TAS观察三级像差发现TAS为0.024763SAS-0.022402,所以添加Third Order Tangential Astigmatic Blur(后面简称TAS)优化,选择目标值为-0.02,权重为1,优化得

21:34:21

由图可知SAS的效果仍不理想,改变目标值为-0.02,优化,通过不断的改变TAS与SAS的目标值与权值,使ST曲线接近使三视场的横向与

22:34:18

6〉畸变的优化

添加畸变优化操作数进行优化,但效果使弥散斑变大,所以保持上一步为最终优化结果。

7〉与ZEMAX 的优化结果比较

从图中可知CODE V 优化出的结果与ZEMAX 近似但RMS 半径要小得多近ZEMAX 的一半尤其是全视场的光线更加集中。

23:01:51

由MTF图可以看出两种结果在9lp/mm时衰减为0,这与OSLO给出的结果一样但我认为这样是不对的,弥散斑在0.02mm内则MTF图应在25pl/mm时mtf>0.5。但在这里9lp/mm时就已经为0了。再看PSF点扩23:08:09

量图也可以看出在0.01mm半径范围内的能量非常小。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想这个系统是受到了衍射限制不能很好的成像,通过对初始结构的追迹及分析发现在初始状态时衍射限制就存在,这说明该镜头所选的初始结构不好。

由于在CODE V中所使用的玻璃是虚拟玻璃与GAAS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与ZEMAX结果的数值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在这里只进行里定性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