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十八课《陨石》(教学设计)[1]

第十八课《陨石》(教学设计)[1]

第十八课《陨石》(教学设计)[1]
第十八课《陨石》(教学设计)[1]

18、陨石

(第九册)

上海市教科院实验小学(徐汇区)吴洪雁

关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识字;查字典理解“不速之客”的“速”的意思,结合课文内容

理解它在文中具体的意思。

2、能通过具体内容的研读理解陨石是“天然史书”的含义。

3、了解陨石形成的过程,并能借助板书提示练习概要复述陨石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对

宇宙的好奇和向往。

4、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讲述文中这块陨石的来历及其科学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通过具体内容的研读理解陨石是“天然史书”的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讲述文中这块陨石的来历及其科学价值。

[教学准备]

老师:词语卡片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

1、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推算、异乎寻常、貌不惊人、目瞪口呆、天然史书等。2、按课后学习小建议预习课文。

3、查找资料,了解陨石相关知识。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通读全文,整体了解陨石是什么。

1、板书:石

师:石头我们都知道,也都见过。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种石头(媒体出示:陨石图),它的名字叫陨石。它可不是一块一般的石头。

2、补齐课题:21陨石,板书“陨”的拼音。

师:关于这个拼音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整体认读音节)齐读课题

说明:

揭题课题后,特意引导学生关注“陨”的拼音——整体认读音节,主要是希望通过日常教学中类似的提醒帮助五年级的学生巩固逐渐回生的拼音。

3、师:现在请你把书打开,快速读读课文,用直线划出课文中直接描述“陨石

是什么”的句子,然后大声读一读。

(媒体出示句式:陨石是。)

师:我刚才听到同学们都在读这三句话,对吗?出示媒体:

●这不速之客是茫茫宇宙中遨游着的一颗流星。

●不速之客——陨石,真是自己送上门来的“天然史书”啊!

●它是陨石,是宇宙送给我们的礼物。

(齐读三句话)

4、指名交流句式,概括板书:

流星

“天然史书”

礼物

5、小结:现在,谁能看着板书用简洁的话完整地说说陨石是什么吗?

(指名说/再读这三句话)

说明:

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准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感受奠定基础。此环节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而且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说话训练提供一个平台。

6、理解“不速之客”:

师:在这三句话里有两处地方出现了同一个词语,发觉了吗?(不速之客)这里的“不速之客”指的是?(陨石)出示板书:不速之客。

“速”一般是快速的意思,那么,不速之客的“速”是这个意思吗?请你快速地查查字典。——请

“不速之客”的意思?——不请自来的人。课文中指的是?

过渡:陨石不请自来,你觉得人们对它的态度会怎样?(指名说)

看来它不太受人欢迎!但,为什么又说它是自己送上门来的“天然史书”,是宇宙送给我们的礼物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先一起来看看这位不速之客是怎么不请自来的。

二、重点研读第三小节,了解陨石怎样送上门来及为何称之为“天然史书”。

(一)、了解陨石的形成过程

1、(出示第三节)

a自由读文,想想陨石的形成分几步。

b 师读第一句,指名三人读后三句。

c 出示填空:流星——〉——〉——〉陨石

师:流星变成陨石中间经历了什么过程呢?现在你能不能抓住文中关键的字词来概括说一说。

d补充形成过程中需要的条件。

流星———〉闯入大气层————〉燃烧、发光、气化、发响————〉陨石

地球引力与大气摩擦未燃尽

e小组介绍陨石形成过程。

师:根据我们刚才概括的形成步骤和条件,你能简要地把陨石的形成过程说清楚吗?

2、指名复述陨石的形成过程。

说明:

本环节教学安排了分步学习:先让学生了解流星变成陨石中间经历的过程,然后补充形成过程中需要的条件,这样的学习引导,旨在为学生复述作铺垫。

3、师引读:陨石不请自来,原来它是茫茫宇宙中……在靠近地球时,它受地球巨大引力的吸引,就……当它同大气发生摩擦时,就很快……这颗流星个子较大,……

剩下了这块石头。

4、师:陨石来到地球,可能会造成什么情况呢?

说明:

通过指名学生假设陨石可能带来的灾难,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为什么称它为“不速之客”。

(二)了解陨石被称为“天然史书”的原因

过渡:是呀,陨石在人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来到了地球,它的到来让人们心惊胆战,在人们的眼中真是一位不速之客。那为什么又说它是自己送上门来的“天然史书”呢?我们继续学下去!

1)板书加点,理解“史书”。

何谓“史书”?——由前人记录下来的记载历史演变、进程的书。(具有研究和历史价值)2)谈谈自己对“天然史书”的理解。

“天然史书”——自然形成的/记载天体或自然的演变的书。(两层含义)

3)讲清双引号的作用。

师:你们理解得都有道理。但是文中给它加上了双引号(用红笔突出),告诉我们?(它不是真正的史书)那为什么称陨石为“天然史书”呢?请你默读课文,找到能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的句子。

●陨石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它们是人类在地球上可以直接触摸的,并且能在实验室进行化验分析的地球外天体。

●通过对陨石的分析测定我们可以推算出它的年龄,推测它形成后的经历。

(指名说,出示句子,齐读)

4)了解陨石的科学价值。

过渡:陨石虽然不是真正的史书,但它却同史书一样具有科学研究价值。那么,它的科学研

究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①小组学习,抓字词议议陨石的科学价值。

小组读读、圈圈、划划、议议。

②小组抓关键字词交流:

●直接触摸:中间没有隔膜,可以用手去摸去感知。(师:这是我们了解一件事物的基础。)●地球外天体:这里的地球外天体,在天空中,它是颗小流星;落到地球上,它是一块陨

石。当它是流星时,我们不可能触摸它,了解它。但是,当它成为陨石,我们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化验分析。

●化验分析:利用仪器设备研究分析有关物体的成份。如果,分析出了陨石的成份,也就

能了解一般流星的构成元素,甚至更多宇宙中星体的成份。

●推算:由已知的来推断计算。因为陨石来到地球,我们可以触摸它,对它进行化验分析,

所以能推断计算出它的年龄。

●推测:由已知的来推断猜测其余情况。陨石的大小、形状、成份等都是我们能了解它,

研究它的第一手资料和信息。而从一块陨石,我们能知道陨石形成的一般过程,甚至了解宇宙中的其它信息。

▲“推算、推测”与“估算、猜测”比较辨析

师小结:“推算、推测”的共同点是依据一定的事实来计算、推断。

依据何来?——对陨石的分析测定。

●分析测定:利用仪器来测量,找出它的本质属性。

小结:我们想了解宇宙,可是太遥远了,也不太可能去,而陨石为我们了解它提供了条件。(引读前面的三句话)难怪,课文上说,不速之客——陨石,真是自己送上门来的“天然史书“啊!

5)体会人们对陨石的情感。

①最后一句:不速之客——陨石,真是自己送上门来的“天然史书”啊!

人们此时此刻对陨石含有怎样的情感?(指名说)读好它!

人们对陨石还是不欢迎吗?(指名说)再读好它,读出赞叹的感觉!

②出示句子:“它是宇宙送给我们的礼物。”

师:认识了陨石的价值后的赞许、赞叹之情油然而生。你能把这种情感在这句话上表达出来吗?

③读好这两句话。

说明:

在了解陨石被称为“天然史书”的原因时,教师应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指导学生从理解“史书”、“天然史书”入手,再抓住文中相关句子,小组内通过读读、圈圈、划划、议议,抓关键字词说说陨石的科学价值,进而体会人们对陨石的情感。步骤设计时层

层递进,希望通过语言文字的品析,让学生自然地达到情感的共鸣,赞叹、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节,了解文中这块陨石的来历,拓展了解故事的原文出处。

1、引读课文第一节,了解文中陨石的外形特征及收藏地点。

师:同学们,知道吗?现在在江苏省常州市人民公园的落星亭旁就有这么一块陨

石。九百多年前,它来到地球,被人们当宝贝似的收藏了起来。这块陨石是怎么

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拿起书本。(师生配合读第一小节)

2、看图听故事,了解文中陨石的来历(拓展),帮助学生讲述故事。

(1)了解作者。

师:这块陨石又是怎么来到地球的呢?当时的一位以博学著称的科学家沈括记录下了这个真实的故事。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科学家。(资料介绍沈括)

(2)学习故事,了解出处。

①当时的原文很难读懂,现在让我们看看图片,听听原文,对照一下注释,了解一下发生在九百年前的那颗流星坠落大地时的情景。(连环画一幅幅出现,下面古文与现代文对应)

②根据图找到文章第二节中相关故事内容,用“/”做好记号,小组内把故事读好。(学生自己准备故事,指名读故事)

③了解这块陨石的科学价值。

师:人们通过对这块陨石的化验分析,可能知道了些什么呢?(指名说)

说明:

对于文中这块陨石的来历,因为当时的原文很难读懂,故设计通过看看图片,听听原文,对照注释来让学生了解。然后,请学生根据图找到相关故事内容,用“/”做好记号。这里不仅有对学生分层能力方面的训练,同时也借理清层次来帮助学生讲述陨石的来历。

四、总结全文,谈话激趣

出示:陨石图片

1、小结引读板书

师:九百年前发生的故事,通过科学家记载,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历历在目的现象。看上去貌不惊人的一块陨石,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它是——茫茫宇宙中遨游着的一颗流星,通过它,我们了解了宇宙的信息,知道了未知的世界,它真是——一本自己送上门来的“天然史书”。最后,让我们带着感激、赞叹之情再来读读这句话!陨石是——宇宙送给我们的礼物!

2、课后作业布置

师: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查阅有关陨石的资料,编成一份小报与同学们共同交流、

分享。

说明:

资料的收集交流,旨在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及运用资料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

生对宇宙的好奇和向往。

板书:

18、陨石

流星

陨石

“天然史书”

(不速之客)

礼物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课文描述了常州陨石的样子及其陨落的过程,让我们了解了陨石的来历及其研究价值。有关常州陨石的记载,最早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梦溪笔谈》卷二十中写道:“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 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梦溪笔谈》完稿于1093年,所以也有人认为常州陨石事件发生于1064年。

课文是一篇科普类说明文,结构严谨、说明清晰。全文一共有四小节。第一节介绍了这块陨石的样子,以其平常的貌相与游人的关注形成对比来激发读者的好奇。第二节描述了这块陨石坠落的过程,从听到巨响到看到火球,再到落地起火,最后挖坑取宝,过程完整,记录具体,为后文的归纳作好了铺垫。课文第三小节讲述了陨石坠落的一般过程,对陨石发光、发出巨响以及常州陨石能落到地面的原因作了解释。课文最后的第四小节则点明了陨石具有的研究价值,是自己送上门来的“天然史书”。

文章不是无情物,说明文也不例外,它和抒情性、观景性、叙事性文章一样,也都具有吸引我们眼球的“动情点”。特别是文章第二小节‘‘陨石坠落’’这一内容,不仅仅是介绍常州陨石的来历,还有具体生动的描写,所以读来引人入胜。

文章在语言运用等方面,不但精准,而且活用。比如:“貌不惊人、不速之客”原来用于卸任,课文中用来形容和修饰陨石,表达了作者对陨石的喜爱。再如,“天然史书”,“史书”原来是指人工编撰的历史书籍,陨石具有史书的价值,但自然天成,所以用“天然”限制,看似矛盾,却十分贴切、生动。

二、学情分析

孩子升上了五年级,对于识字、理解词语,已掌握了不少方法,具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自主识字,或在初读课文时,要求他们找出不理解的词,然后通过查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对于一些重点字词的读音当然还需要在教学中经常提醒,帮助学生巩固逐渐回生的拼音,而一些重点词语则需要结合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在阅读方面,学生也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有了初步感知课文的能力。课前,适当的预习作业的布置,能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准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感受奠定基础。当然,在教学中还需要教师设计坡度,提供表达平台,进一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譬如,陨石的形成较学生的知识储备来讲较陌生,如何学习引导,帮助学生复述?就需要教师的分步指导:先让学生了解流星变成陨石中间经历的过程,然后补充形成过程中需要的条件。

在理解重点词句上,学生有时还不能到位。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语言训练,针对学生在思维的深度、理解概括的全面性等方面欠缺的特点,强化训练。如,可通过指名学生假设陨石可能带来的灾难,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为什么称它为“不速之客”。再如,在了解陨石被称为“天然史书”的原因时,教师应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指导学生从理解“史书”、“天然史书”入手,再抓住文中相关句子,小组内通过读读、圈圈、划划、议议,抓关键字词说说陨石的科学价值,进而体会人们对陨石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分析,我认为本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能通过具体内容的研

读理解陨石是“天然史书”的含义。在熟读的基础上讲述文中这块陨石的来历及其科学

价值。对于文中这块陨石的来历则主要是了解、读通,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和向往。

基于这点认识,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我把课文的第三、四节作为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并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识字;查字典理解“不速之客”的“速”的意思,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它在文中具体的意思。

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陨、畔”等的字音;掌握“貌、速、遨”等几个易错字的写法;查字典理解“不速之客、史书、推算、推测”等;在语境中理解“不速之客、貌不惊人”等词的含义。

中高年段的学生,字词教学应以学生为本,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

目标二:能通过具体内容的研读理解陨石是“天然史书”的含义。

五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方面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有了初步感知课文的能力。但在理解重点词句上,有时还不能到位。在了解陨石被称为“天然史书”的原因时,教师应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指导学生从理解“史书”、“天然史书”入手,再抓住文中相关句子,小组内通过读读、圈圈、划划、议议,抓关键字词说说陨石的科学价值。总之,教师应设计层层递进的步骤,通过语言文字的品析,让学生自然地达到情感的共鸣,最终令赞叹、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目标三:了解陨石形成的过程,并能借助板书提示练习概要复述陨石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和向往。

复述陨石形成的过程时,教师必要的指导不可或缺。如分步进行梳理,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的同时,降低难度:先让学生了解流星变成陨石中间经历的过程,然后补充形成过程中需要的条件。这样的学习引导,可以为学生清楚地复述作好铺垫。

课前和课后相关资料的收集交流,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及运用资料的能力,还在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和向往。

目标四: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讲述文中这块陨石的来历及其科学价值。

对于文中这块陨石的来历,因为当时的原文很难读懂,故可以设计看看图片,听听原文,对照注释来让学生了解。然后,请学生根据图找到相关故事内容,划划、读读、讲讲。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对学生分层能力方面的训练,同时也能借理清层次来帮助学生讲述陨石的来历。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学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适当拓展,激发兴趣

好奇心能驱使儿童去观察世界,了解新异事物,但好奇心需要正确引导和诱发。教师应把孩子探索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寓科学知识学习和语言训练于一体。正因为如此,在学习课文第一、二节,了解文中这块陨石的来历时,我安排了拓展内容——了解故事的原文出处。

因为课文的第一、二节内容较简单,主要是常州陨石的外形特征、收藏地点及来历的介绍,所以,我安排了引读和小组轮读等形式,把教学目标定位于读通和了解。而对于《梦溪笔谈》中提到的文中这块陨石的来历(拓展),因为学生们虽然好奇急于知晓,但当时的原文很难读懂,我先设计了“看看图片,听听原文,对照注释,了解故事”这一环节;然后,

指导学生根据图找到相关故事内容,用“/”做好记号;最后,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请生再根据图片讲一讲。这样的看看、听听、找找、划划、读读、讲讲,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宽科学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包含着对学生分层能力方面的训练,同时也借理清层次为学生讲述陨石的来历提供了帮助。

(二)梳理要点,理清顺序

科普类说明文是主要以介绍科普知识为主要任务,通过叙述和说明的方式来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客观、科学的解说和阐释。教学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白文章所传达的信息,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在重点研读第三、第四小节,了解陨石怎样送上门来及为何称之为“天然史书”时,我首先安排了让学生了解陨石的形成过程。在帮助学生了解陨石被称为“天然史书”的原因时,我则安排了四个步骤,设计时层层递进的,希望通过语言文字的品析,让学生自然地达到情感的共鸣,赞叹、向往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们在理解了“史书”的意思后,从文中找到了称其为“天然史书”的理由,从而读懂了“天然史书”,并通过在小组中读读、圈圈、划划、议议,抓字词了解了陨石的科学价值,最终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陨石,真是自己送上门来的“天然史书”啊!它是宇宙送给我们的礼物!

(三)品词嚼句,体味特色

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要使学生不仅了解文章内容,还要明了课文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介绍这些内容的。但对说明文语言的品味,教师不能停留在枯燥的分析、讲解上。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当?我从“不速之客”入手,通过品词嚼句理解“天然史书”,将貌不惊人的宇宙礼物——陨石呈现在学生眼前。又如,对于“推算、推测”这一组词的理解,我除了语境中引导外,还帮助学生与“估算、猜测”作比较。通过这样有意识的关注、引导,让学生在比较品味中领悟语言的准确与周密。

关于课后反思

上这一类课文,偏重“科普”的理解和记忆,语文课就会改名换姓;撇开“科普”内容,这类课文又会徒有虚名。那么,如何既扬“科普”之名,又显“语文味”之实呢?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思考:

以下是教学的两个片断:

片断1

师:现在请你把书打开,快速读读课文,用直线划出课文中直接描述“陨石是什么”的句子,然后大声读一读。

(媒体出示句式:陨石是。)

师:我刚才听到同学们都在读这三句话,对吗?

(出示媒体:

●这不速之客是茫茫宇宙中遨游着的一颗流星。

●不速之客——陨石,真是自己送上门来的“天然史书”啊!

●它是陨石,是宇宙送给我们的礼物。)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三句话)

师:现在,谁来说一说,陨石是什么?

生:陨石是茫茫宇宙中遨游着的一颗流星。陨石是自己送上门来的“天然史书”。陨石是宇宙送给我们的礼物。

师:(概括板书)

流星

“天然史书”

礼物

师:现在,谁能看着板书用简洁的话完整地说说陨石是什么吗?

生:陨石是茫茫宇宙中遨游着的一颗流星,是自己送上门来的“天然史书”,是宇宙送给我们的礼物。

片断2

(出示第三节)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三小节,想想陨石的形成分几步。

师:下面我请三个同学跟我一起分句来读一读这一小节。谁愿意?

(师生共同读句:师第一句,生按顺序读后面三句)

(媒体出示填空:流星——〉——〉——〉陨石)

师:流星变成陨石中间经历了什么过程呢?现在你能不能抓住文中关键的字词来概括说一说。

生:流星———〉闯入大气层————〉燃烧、发光、气化、发响————〉陨石

师:请你补充一下形成过程中需要的条件,好吗?

生:流星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闯入大气层,与大气摩擦后,燃烧、发光、气化、发响,因为个子较大,未燃尽就成了陨石。

媒体出示:———〉————〉———〉

地球引力与大气摩擦未燃尽

师:根据我们刚才概括的形成步骤和条件,你能简要地把陨石的形成过程说清楚吗?小组里准备一下。

(生准备)

师:谁能根据填空复述陨石的形成过程?

……

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对科学知识的说明,是按序层层展开的。因此,说明文的语感教学,要致力于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在本课教学中,我着重抓两点:第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此环节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而且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表达训练提供一个平台。第二,细读探究,感受表达清晰有序。在陨石形成过程内容的教学上,我没有在知识学习上花过多的时间,目的在于省下更多教学时间,将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注意叙述的条理性,先了解流星变成陨石中间经历的过程,然后补充形成过程中需要的条件,这样的分步学习引导,旨在为学生复述作铺垫。

关于训练材料

一、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推算估算推测猜测

1、爸爸看着面前的一大堆物品,粗略地()了一下,然后面露难色地说:“下次再买吧!”我(),可能是爸爸带的钱不够了。

2、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位女埃及学研究者通过严密的数字公式计算和研究,()除大金字塔的建成仅耗时20年,与考古界的另外几种(),时间相差有100多年。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在江苏省常州市人民公园的落星亭旁有一块()的石头,它(),(),石面布满的沟痕,()分布。这块()的石头,不是(),而是()。它原是茫茫宇宙中遨游的(),受到()的吸引,闯入(),与大气摩擦后,(),因为个子较大未燃尽,成了地球上的(),但它具有很高的()价值,通过对它的分析测定,我们可以推算出(),推测(),所以说陨石是一本自己送上门来的(),是宇宙送给我们的()。

三、阅读,完成练习

星空的奥秘

美丽的夜空,群星璀璨,令人浮想联翩。好奇的人们不禁要问: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是什么东西构成的,它们有多亮,为什么相互之间不动,它们怎么来的,以后又会怎样?宇宙里真的还有人类吗?

其实,这些都是天文学研究的课题。正是这样的好奇心,促使人们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

和手段去探索星空的奥秘。

望远镜天文学家的眼睛,探索星空的好工具。天文学家为了把星星看得更清楚,把望远镜越造越大外,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望远镜,可以直接看到星星,可以(接收接受)星星发出的电波,通过电波了解星星的秘密。更为神奇的是,人们还想到把望远镜放到太空飞船上,避开了大气层的干扰,看到了更多更美的星星。

宇宙无边无际,现在我们(推算估算)出的星星超过万亿亿颗。我们能够观测到的,最远可达150亿光年。也就是说,那里发出的光要走150亿年才能到达地球,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它150亿年前的情况。这样看来,天空就是一部历史。我们能乘上超越光速的飞船,飞到遥远的星际,在那里(观察观测)地球,我们能看到地球的过去,重温历史。

宇宙就是这么神奇,往往超越我们的想象,星星之遥远、高温、高速,体积、密度、年龄之大无不令人咋舌,至少地球上是没有的,所以才有“天文数字”之说。举个例子,就连不大不小的太阳,都有2000亿亿吨,70万公里的半径,1500万度的温度,50亿岁的年龄,而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地球上用1000万年。此外,又有谁会想到,在广袤的宇宙间,星与星之间居然会是一片真空,没有丁点儿空气呢?

星空就是这样的神秘莫测而又丰富多彩。每颗星星都像迷人的眼睛,激发每位有志的少年朋友,长大后去探索它的奥秘。

1、根据文章意思,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广袤()璀璨()咋舌()奥秘()

2、划去文中不合适的词语。

3、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在文中划线处。

既...又...如果...就...

不但...还...是...也是...

4、积累词语,并用下列词语写一段完整通顺的话。

璀璨奥秘居然神奇超越无边无际令人咋舌浮想联翩神秘莫测

5、短文在描述星空的时候例举了很多数据,请你读读第5小节中划线的句子体会一下。你能写一段话,也用上一些数据来说明吗?

关于探究、实践活动

下列几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任选几题完成或与伙伴合作完成。

①爱读书的你,不妨阅读有关宇宙知识的短文、书籍。

②爱绘画的你,不妨画出你想象中的宇宙世界。

③爱习作的你,不妨发挥想象写一写你心目中的宇宙。

④爱诵读的你,不妨大声地把文中的故事读予你的父母(朋友)听一听。

⑤爱科学的你,不妨自由上网或查找书籍,收集有关陨石知识的资料。

⑥爱观察的你,不妨当回小小科学家,记下一篇有关星空的日记。

⑦爱动手的你,不妨试着出一份有关星体知识的小报。

三年级第三单元14课教学设计

Lesson 14 Would you like some soup?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听懂、会说、认读和书写词汇:noodles, dumplings, rice, soup 2。能理解并口头运用句子: Would you like some_____? Yes, please。 No, thanks. 3.乐于模仿,敢于开口。对各种英语学习活动有兴趣,能积极参与。 4。注意倾听,积极思考.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 教学重点: 1。词汇:noodles, dumplings, soup, and rice 2。句型:Would you like some_____? Yes, please. No, thanks.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所学句型进行交际交流。 教学过程: I。 Warm up Greetings T:Hello,boys and girls!

Ss:Hello,teacher。 T:How are you? Ss:Fine,thanks.And you? T:I’m fine,too。 Nice to meet you. Ss:Nice to meet you,too. Review the words in lesson 13。 What is it? It’s ______。T: What do you like to eat / drink? Who cooks in your home? Do you know how to cook? Today let’s have fun learning about eating and drinking。II。 New Concept 1。学生观看教学光盘,介绍新词汇: Look at this family, where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 Where are they sitting? Who is there? Introduce: noodles, dumplings, soup, r i ce, n i ce, m i ce, n i ne, f i ne 1. Let’s chant!

第14课《蜜蜂》教学设计

第14课《蜜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等20个词语。 2、阅读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3、写话目标:学习观察实验的写法,进行片断仿写。 教学重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过程: 一、训练点一: 1、读记词语:无论、试验、纸袋、证实、飞散、几乎、大概、减少、阻力、遥远、推测、包括、检查、迷失、准确无误、沿途、确确实实、超常、记忆力、本能 2、容易读错的字和词:试验阻力推测 多音字:闷几 3、容易写错的字:论试袋概减途 4、注意区分:试验—实验 二:聚焦重点 1、自读课文,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谁?他要做一项什么实验?() 2、默读课文,思考:围绕这项试验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得出什么结论。(结合学生课前的思维导图进行梳理。) 想做试验——做试验(捉蜜蜂,做记号——女儿守着,“我去放飞”——观察推测得结果) 3、课文叙述清楚确实能给人一种一目了然的感觉,那么我们就随着作者试验的过程一起探究一番。 4、了解过程,揣摩人物性格 (1)、默读第二自然段,把“我”的试验步骤用曲线画出来。读句子,交流试验的过程 (2)、结合试验步骤,你觉得法布尔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 (3)、但是“我”还是很担心,它们会飞回家吗?用双横线画出“我”的猜想。从猜想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精神呢? (4)、“推测”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那一个词?(猜测)(5)、从两点整开始放飞蜜蜂开始,作者就在计时了,为什么还要计算时间呢?(试验过程中的一丝不苟。) 什么是“准确无误”,什么是“确确实实”?再加上试验过程中的“推测”两点整”这些词语又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什么精神呢? (6)、试验的结论已经有了,为什么法布尔还要说自己无法解释这个结论呢?这又一次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严肃对待科学,实事求是。)

第十四课《编辑幻灯片》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十四课《编辑幻灯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在前面学会基本操作,包括启动退出,创建及保存多张幻灯片组成的演示文稿,只不过暂时还停留在文字构成的幻灯片部分的编辑与修改。学生作品已初见效果,学生的兴趣和熟练程度越来越高。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课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课介绍各种视图及其相互间的转换,在此基础上对演示文稿中的幻灯片分别进行添加、删除、移动、复制等操作。可考虑用2个课时,重点放在对演示文稿中的幻灯片的添加、删除、移动、复制等的操作为下一节修饰演示文稿打下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演示文稿的编辑包括添加、删除、移动、复制等。 难点:各种视图的有效应用。 3、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PowerPoint中各种视图方式的选择及相互间的转换; (2)了解各种视图的有效应用场合; (3)学会演示文稿中幻灯片的添加、删除、移动、复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各种视图的切换方式,了解各种视图的主要优势,掌握各种视图的切换方法;(2)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掌握编辑演示文稿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编辑演示文稿,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师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让学生更清楚各种视图的优势。本课采用讲、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教师直接演示各种视图切换下的不同形式,并就不同视图的优势作简单的介绍和演示,大纲视图更利于文字纲要的编写,对幻灯片的题目等显示一目了然,浏览视图适宜幻灯片之间切换方式的设置(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弱,则这点不讲),适宜观看所有幻灯片整体的风格等,放映视图播放幻灯片(以大纲、浏览和普通视图为主讲内容)。教学过程中的操作以PowerPoint 2003版本为例。 2、教学过程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蜜蜂》教案及课后作业设计

课题蜜蜂课型讲读课文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概、阻”等8个字,会写“蜜、蜂”等12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感受说明时语言运用的准确,并能积累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品读,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 难点 感受说明时语言运用的准确,并能积累好词佳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概、阻”等8个字,会写“蜜、蜂”等12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蜜蜂辨别方向的能力。 教具 准备 教学课件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2)出示放大的蜜蜂彩图。提问:谁能介

()分 钟绍一下有关蜜蜂的情况?(蜜蜂不仅采蜜,而且采集花粉。 它的脚就是它的好帮手;蜂在采集花蜜时,对花朵是有选 择性的。它的采摘对象是盛开的花朵,因为此时花蜜或分 泌物的含量是比较丰富的;工蜂是辛勤的劳动者,在短暂 而又忙碌的一生中,它不仅养育了幼蜂,照顾了蜂王、雄 峰,更为人类献上了甘甜的蜂蜜。蜜蜂具有很强辨别方向 的能力)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蜜蜂的辨别方向有关。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14 蜜蜂)。 3.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问题:(课件出示3) 本文是怎样介绍蜜蜂的辨别方向的能力的? 作者是怎样验证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的?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激情导入,使学生兴趣 浓厚地投入到新课的学 习中。】 新课 教学()分钟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标段,遇到不认识的字, 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争取把 课文读正确。 2.听范读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3.试着读课文。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5.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课件出示4) 蜜蜂 ..辨.认阻.力跨.进包括.检查 .. 沿途.大概.逆.风陌.生超.常准确.无误. 指名读这些词语,生字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阻”,翘舌音“查超”,前鼻音“辨检”,后鼻音“蜂”。 5.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5:生字田字格课件:) 蜜蜂辨阻跨括检查确误途陌 自由读,指名读,师生纠正读音。 (2)识记生字,指导写字。 A.识记生字

六年级第14课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14课四季之歌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个性化写作成为新时期作文的主旋律,古语日:“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不同的人,即使是对同一事物,感受也不尽相同,而写作也应各具特色。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展示个性的积极性,并努力创设学生个性发展的广阔空间,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写景作文的一般结构,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能按一定顺序、有重点地具体描写四季的景色。 2、能力目标: 培养全方位、多视角地观察能力,在欣赏图片和与伙伴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表达自己对四季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培养全方位、多视角地观察能力,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能按一定顺序、有重点地具体描写四季的景色。 教学难点: 巧妙构思,从独特角度进行习作,写出自己的个性。 教学流程: 一.课前游戏: 中国的汉字是非常有意思的,许多文字游戏也由此而诞生,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 十加两笔共可以组成九个姓氏,你能一下子全写出来吗? 公布答案: 丰王井韦支车牛计木

师总结:文字游戏考验我们平时的积累和活学活用,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多多留心,多多积累。 二.谈话导入: 师导语: 同学们,一年四季之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喜欢它?说出你理由。(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 一年岁月,四季更替。春天是欣欣向荣的,一切景物在春风中萌发生机;夏季是热情的,在骄阳的沐浴下万物惊羡迷人身姿;秋天的景色是迷人的,象征着丰收和繁荣,意味着欢乐和富强;冬天是凄美的,在圣洁的白色中尽展独特的风光。四季风景,淋漓尽致,让我们走近四季去观察、去感受……(板书:四季之歌) 三.积累语言: (一)描写四季的词语: 你能一下子说出五个以上的词语吗? 春()()()()()() 夏()()()()()() 秋()()()()()() 冬()()()()()() (二)描写四季的句子: 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每个句子所描绘出的画面。(指名读,每人读一句,轮读) 春 1、春姑娘乘着清风,带着温暖翩翩而来,她张开双臂,舞动着纤细的手,把碧绿洒满大地,把百花插上枝头。 2、正是初春,李子树上已吐出米粒大的嫩黄芽苞,在春阳下仿佛刷刷地在伸展。 3、暖融融的雨丝好像一串串的珍珠,又好像春姑娘的鞭子,抽打着冬天的阴影,驱赶着料峭的寒意。 4、那一簇簇的小草顶破了地面,悄悄地探出了嫩绿的脑袋,神气地立在地面上。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1课《挑战第一次》教学设计

1 挑战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一些关于挑战的知识和本领,知道挑战会带给我们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教训。 2.情感与态度 体会挑战的乐趣,并愿意尝试新的挑战,明白没有最初的失败就没有后来的成功。 3.行为与习惯 勇于尝试,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 4.过程与方法 在游戏分享的过程中,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同时掌握与人交流的方法,愿意主动与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一些关于挑战的知识和本领,知道知道挑战会带给我们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教训。 2.难点:体会挑战的乐趣,并愿意尝试新的挑战,明白没有最初的失败就没有后来的成功。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视频《小马过河》。2.课件。 学生准备:自己第一次挑战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视频《小马过河》)师:同学们,你们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2.学生交流。 3.师: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小马敢于尝试着自己第一次过河,并获得了成功。可见,任何事情挑战后没有那么难。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的一课《挑战第一次》。 【设计意图:以视频故事的形式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我的第一次 1.师:生活中有很多第一次的经历,你们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做某件事情的情形吗?你们

是怎样完成挑战的? 2.学生自由发言。 3.师:在你们挑战的过程中,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你们当时有何感受? 4.学生讨论交流。 5.师:请同学们以“我试过……当时心里……试过之后……”这样的句式,向大家描述一下自己第一次挑战后的心情和感受。 6.指名汇报。 7.师小结:可见,只要努力过,尝试过,成功会带给我们喜悦,失败将教给我们经验。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笔丰厚的财富。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交流自己第一次挑战的经历,体会到挑战会带给我们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2 活动二:我还想试…… 1师:刚才同学们讲述了自己第一次挑战的经历,分享了自己的所得,我发现你们都喜欢尝试新鲜事物,那你们还有哪些想尝试的事物呢?ww 2.学生自由发言。 3.师:同学们,勇于尝试新鲜事物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你们一定要保持下去啊l 4.师:但是,你们知道哪些事要大胆试,哪些事不能试,哪些事有人帮着可以试吗? 5.生l:我也想回答问题,但就是不敢举手——要大胆试。 生2:我想自己单独出去游泳——不能试。 生3:我想学翻跟头——有大人保护才能试。 6.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分析得也很对。接下来让我们把自己总结的经验整理出来并做成卡片,送给其他同学 7.学生动手制作经验卡片。 8.师小结:当我们明白了哪些事要大胆试、哪些事不能试、哪些事有人帮着可以试后,再去尝试我们感兴趣的事情,成功的机会就会多一些,老师祝你们都能挑战成功! 【设计意图:在鼓励学生勇于尝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不能一味地去尝试,明白哪些事要大胆试、哪些事不能试、哪些事有人帮着可以试。】2 活动三:我们一起来挑战 1.师:同学们,你们想进行哪些挑战呢?

国学第14课教学设计

小学国学课程 《弟子规》——亲仁 教学过程 (一)介绍《弟子规》 同学们,咱们学校每天下午都有经典诵读的课程,《弟子规》已经很熟悉了,很多同学已经能够完全熟背了,那谁又知道《弟子规》在古代有什么作用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弟子规》是古代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清朝李毓秀。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遵守的守则规范。 (二)实验导入,提示课题 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实验,请同学们睁大眼睛,不要发出声音,静静地看,看,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做实验。 3、汇报:看到什么现象?(一块小白布条放进黑墨水里就变黑,放进红墨水里就变红) 4、看到刚才的现象,你想到了哪个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5、小结:是啊,一块很白的布放进黑墨水里就变黑,放进红墨水里就变红,其实我们生活中交朋友也是一样的道理,身边常有良友相伴,我们会从良友身上学到优秀的品质而变得更出色,反之,跟不求上进的人交朋友,我们则会丧失上进心,变得平庸。这样的道理在千百年前,我们的老祖先就已经为我们点亮了明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弟子规》——“亲仁”,看看老祖先教我们如何选择朋友。 (三)诵读 1、同学们,请打开《弟子规》——“亲仁”一篇,自由朗读,把字音读准、读正确。 2、指名读。(4-5名同学)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几位同学的表现

非常出色,字正腔圆。给他们掌声鼓励!我发现其他同学也迫不及待想试试,来,坐端正让我们一起诵读《弟子规》——亲仁,“同是人”起。 3、学生齐读。同学们,能读正确古文不难,能读好古文很难。想听一听,诵读名家是怎样诵读《弟子规》的吗?好,让我们仔细听听,认真学学。(听示范朗读)同学们,你们听得很投入,那你们听出什么特点了吗?(有节奏、吐字很清楚、不像我们那么着急) 4、范读,体会节奏感、韵律感。现在,让我们轻声跟着名家学读一遍。有感觉了吗?很好,那请同座之间相互朗读,给对方评评星级。 5、自由读,读给同桌听一听。 6、指名读。(5名学生)读的可真不赖,可以和名家一比高下了。 7、配乐读。同学们,我们一起学着这几位同学的样子,读出弟子规的节奏美和韵律美。真是一遍比一遍好。同学们,你们懂他们的意思吗?哦,有同学有疑问。现在老师给你们时间,四人小组合作,结合书中注释试着讲讲他们的意思。 (四)说说课文的意思 1、结合义解,再读读课文,然后来说说你喜欢句子的意思。 2、重点解释“仁”字的含义,将其具体形象化。 3、指名说句子意思,边出示板书。 4、小结:同学们翻译得真准确,其实本文就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朋友,告诉我们择友的标准。大家懂得了它的意思,背起来一定更轻松。同座间比一比谁背的最快。 (五)熟读成诵 1、个人背。(5人) 2、男、女生背。 3、齐拍手背。 (六)故事释义 1、说一说:你觉得怎么样的人才是品德高尚的人呢? 2、汇报。 3、学习一则故事《孟母三迁》,想一想它给你什么启发? 4、自由讨论。

作文第一次课教案

第一次课(暑期班的最后一次课) 因常规生只有一位并且请假,以前班的最后一次课只有一位学生来上课。直接一对一辅导了,所以没用上教案。 第二次课(请假回家了,所以也没上课) 第一单元 作文就是表达——通过表达六要素来写人 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人的表达六要素:模样、表情、话语、动作、声音、和心理。 实践:写作时运用人的表达六要素将人物描写的丰富细致。 情感:留心观察各种各样的人物,搜集与积累更多的素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模样、表情、话语、动作、声音和心理。 难点:综合运用人的表达六要素来描写人物。 教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成语卡片,竞争机制等教具 第1课时 一、快乐启动: 师:各位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呼吸作文的魔法课堂,我是你们的魔法老师——小芳老师。来,我们互相打下招呼——老师说,同学们好!大家说“小芳老师好!”。来,我们试一下——同学们好!生:......

师:那你们已经认识老师了,可是老师还没有认识你们呢?那同学们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吧!不过老师要规定一下介绍的格式: 1.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所在学校班级。 2.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 3.表达一下你现在进入新班级的愿望 好!从这边开始。 生:...... 师:现在准备正式上课了!上课之前魔法老师要先告诉小朋友们我们魔法课堂的魔法咒语和魔法口令还有一些魔法纪律! 魔法咒语:会呼吸就会作文 魔法口令:1234坐好姿势,5678闭好嘴巴。 魔法纪律:1、上课:一响教室静,专心听讲勤思考;举手发言敢提问,尊敬师长听教导。 2、课间:课间休息不吵闹,文明整洁要做到;爱公物,遵循公德也重要 师:现在呢!我们来玩一个魔法游戏《魔法成语猜猜猜》,那现在老师用魔法大剪刀把我们班分成两队。我们左手边的就是太阳队,那右边就是我们的月亮队。两队在接下来的课堂中进行比拼,比拼胜利的一组将会得到每人3颗贴贴的奖励,输的队伍只能得2颗。 成语:狗急跳墙,四脚朝天,羊入虎口,白字黑字。 游戏规则:1.老师先做示范,一边看成语,一边用声音、表情和动作表演出来,全班同学猜。

三年级第三单元14课教学设计电子教案

三年级第三单元14课教学设计

Lesson 14 Would you like some soup?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听懂、会说、认读和书写词汇:noodles, dumplings, rice, soup 2. 能理解并口头运用句子: Would you like some_____? Yes, please. No, thanks. 3.乐于模仿,敢于开口。对各种英语学习活动有兴趣,能积极参与。 4.注意倾听,积极思考。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 教学重点:1.词汇:noodles, dumplings, soup, and rice 2. 句型:Would you like some_____? Yes, please. No, thanks.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所学句型进行交际交流。 教学过程: I. Warm up Greetings T:Hello,boys and girls! Ss:Hello,teacher. T:How are you? Ss:Fine,thanks.And you? T:I’m fine,too. Nice to meet you.

Ss:Nice to meet you,too. Review the words in lesson 13. What is it? It’s ______. T:What do you like to eat / drink? Who cooks in your home? Do you know how to cook? Today let’s have fun learning about eating and drinking. II. New Concept 1.学生观看教学光盘,介绍新词汇: Look at this family, where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 Where are they sitting? Who is there? Introduce: noodles, dumplings, soup, r i ce, n i ce, m i ce, n i ne, f i ne 1. Let’s chant! 2. 学生观看教学光盘,介绍新句型: What does Li Ming’s mother say? What does Jenny say? Would you like some ______? Yes, please. No, thanks. III. Practice 1.Play a guessing game to practice the four words. 2.Let’s do it. (part 4)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4课《蜜蜂》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4课《蜜蜂》教学设计 教学构想: 《蜜蜂》是一篇科普文章,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这篇课文语言严谨,层次清楚且逻辑性强。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3.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4.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课,应在不断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了解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2.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

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2.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出示作者法布尔的资料,师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处理生字。 对于昆虫的了解,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要想读得正确、流利,首先要把一个个“拦路虎”消灭掉,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自己的“拦路虎”圈出来。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同位帮忙消灭“拦路虎”。 2.检查生字 大概、阻力、包括、沿途、超常陌生、准确无误、逆风而飞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3.检查句子

《14蜜蜂》公开课教学设计

《14、蜜蜂》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吴惠琴 节次:第节 授课地点: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授课年级:三年级(上册) 单位:西固城第二小学 2014年月日

14、蜜蜂 教材分析: 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基础,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并能够运用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在学文前,学生可以借助拼音或查字典把课文读通顺。蜜蜂的形象学生们都很熟悉,但对于它的特点了解的并不是很多,教学前可以不知孩子们去查找有关蜜蜂的资料,拓展资料袋里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识“试、验、证”等10年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飞散、几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学习作者法布尔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研究作风。 3、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生字词教学。 2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应在不断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了解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试、验、证”等10年生字。会写“论、试、

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案教学设计

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案教学设计 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学设 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第2课。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声音两个基本的特点,其中声音的强弱 更加容易理解和观察。本课先从较为简单的特点“强弱”开始,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导致声音强弱不同。 本课的第1个活动就直接进入主题: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联 系。通过观察鼓面振动与声音的强弱的关系得出结论。为了巩固 习得的概念,活动2通过用视觉和触觉来判断两组实验中产生声音 的强弱。教材设置的这两个活动,不仅让学生能够说出判断声音 强弱的依据,更能让学生搞清楚现象背后的内在联系。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在各个方面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也有一定的观察基础。学生已经历过一些探究活动,学会了比较详 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识方面,

他们知道声音是不同的,知道声音有大小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 究声音发生的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情感方面,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 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起 到积极作用,但在孩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 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 音就会认为声音弱。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无法从根本 上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 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 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有强弱之分。 2.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动的关系,知道物体振动的幅度变化会使声音的强弱发生改变。 3.尝试让各种物体发声,感知强弱不同的声音。 4.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实践的习惯。

14课教学设计(1)

14、《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复习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 师: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词语宝宝,它们都在睡觉呢,现在我们能大声地喊着它们的名字叫它们起床么?(课件出示:荷叶、水珠、摇篮、亮晶晶、停机坪、透明、翅膀、蹲下、笑嘻嘻) 2、出示生字 师:看来小朋友们对词语宝宝都很熟悉了,那么这些生字宝宝单独出来的时候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课件出示:荷、珠、摇、篮、晶、停、坪、透、翅、膀、蹲、嘻)开火车小组读、个人读。 二、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师:小朋友们都读的很棒,王老师啊奖励大家几幅漂亮的图片让大家欣赏一下,请你们静静地看,细细地观察,用心欣赏(课件出示) 2、师:欣赏了这些荷叶,你感觉这么荷叶怎么样?(生回答)谁来夸一夸这些美丽的荷叶?(学生自由说) 3、师:让我们来读读课文中是怎么描写荷叶的?谁来读一读?( (二)、感情朗读课文 1、过渡:圆圆的荷叶绿得这么美,吸引了一些小伙伴在上面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们是谁? 2、师课文朗读 师问:荷叶有哪些小伙伴?生:小水珠小蜻蜒小青蛙小鱼 3、过渡:师:是啊,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都喜欢荷叶,请你自己把课文读一读,边读边想 ①这些小伙伴都把荷叶当作了什么? ②这些小伙伴和荷叶是怎样玩耍的?(出示课件:想一想问题) (三) 探究学习,感受荷叶之美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师:小水珠把荷叶当作了什么?小水珠是怎样和荷叶一起玩耍的? ②生: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③师:什么是“摇篮”?什么是透明? 小水珠为什么要把荷叶当成“摇篮”? ④课件辅助理解“摇篮” 师:看,小水珠躺在荷叶上滚来滚去的,就像小宝宝睡在摇篮里一样,大家想一想,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出示小水珠动画) 生:舒服,温暖,快乐 师:晶莹剔透的小水珠多可爱呀,想不想读一读? 师:你感受到舒服和温暖了吗?(生评议) ⑤男女生赛读 a男生读,女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 B女生读,男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 C齐读,老师闭上眼睛感受。 师:躺在摇篮里的感觉真是太舒服了。

【部编人教版】2019年春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蜜蜂》新版教案

14蜜蜂 教学目标: 1.认识“概、减、阻”等9个生字。会写“辨、试、检”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纸袋、大概、减少、阻力、包括、检查、准确无误、沿途”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实验的过程。 3.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实验步骤,品味语言表达的准确。 4.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实验步骤,品味语言表达的准确。 教学难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蜜蜂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教师引述。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2.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出示作者法布尔的资料,师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处理生字。 对于昆虫的了解,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要想读得正确、流利,首先要把一个个“拦路虎”消灭掉,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自己的“拦路虎”圈出来。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同位帮忙消灭“拦路虎”。 2.检查生字 试验、证实、阻力、、推测、沿途、尽管、尽力、陌生、准确无误、闷热、纳闷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3.检查句子, 课文中出现了好几个多音字,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你注意到了么?先出示三个带有多音字的句子,还需要看看书的同学,马上在课文中找出句子练一练吧,一会儿请自信的孩子来试着读一读。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三、书写汉字相机指导 1.形近字辨析

(推荐)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文本教学解读 《要下雨了》这是一篇有趣的科普童话。课文通过“燕子低飞、鱼游水面、蚂蚁搬家”三种现象,介绍了下雨前燕子、小鱼、蚂蚁这些小动物的活动特点以及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课文共9个自然段篇幅较长,但层次清晰。学生可以图文对照读故事,在朗读中了解下雨前动物们的一些活动现象,同时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1.识写生字。 本文共有13个生字要求会读、7个生字要求会写。 13个生字都是合体字,大部分是形声字,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记字形,并在读文中随文识字。多音字“空”,文中出现了不同读音组成的词语“空气、有空”,要指导学生将字音读正确。 认读“腰、伸、搬”3个字,宜在词语里认识。在自己身体上找一找腰部的位置,做一做“伸腰、搬东西”的动作,从而将音、形、义结合起来进行学习。 认读“坡、沉、响”3个字,宜联系生活识记。出示图片,根据图片语境组成“山坡、下坡、坡路”等词语读一读,联系生活并借助图片感受“阴沉沉”,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响”的意思。 认读“潮、湿、消、息”4个字,宜在词语中认读。引导发现“潮湿”都是“三点水旁”,再说说生活中潮湿天气的具体现象有哪些,进一步了解词语的意思。“消息”的“息”在词语中读轻声。 认读“闷”字,这个字既是形声字,又是会意字。观察字形发现与“心”有关,通过溯源了解“闷”外形很像一扇门,里边的一颗心被关闭在门内,所以很憋闷。出示“闷气、闷热”等词语认读,强调字音“mēn”。 认读“呢”字,这是一个轻声字,宜在句子中认读。 “直、呀、边、呢、吗、吧、加”7个要写的生字,有5个是带有“口字旁”的生字。“口字旁”所在位置不同,书写也有区别。“呀、呢、吗、吧”的“口字旁在左边略小。书写在左上格,封口横压横中线;“加”的“口字旁”在右边略大,位置居中。“呢”重点指导第7笔撇收笔在竖中线,第8笔竖弯钩贴近竖中线起笔。“直”不宜写太宽,中间三个短横间隔均匀且不能碰到横折,末笔长横

第14课 教室 操场教学设计#(精选.)

第14课教室操场 一、教学目标: 1.能分清教室、操场的作用,能说出校内不同场所的位置。 2.培养学生爱教室、爱老师同学的情感。 3.引导学生体会怎样做是爱自己的教室。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学校内的不同场所,培养爱学校、爱老师同学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对学校有了一些认识了,知道学校里哪些主要的场所吗,今天再来学习第14课《教室操场》 (二)学习探究 1.我们的教室在几楼? 三楼上还有哪些教室? 这些教室是做什么用的? 学生自由发言。 (1)三年级、四年级教室,是同学们学习的地方。 (2)图书室是同学们看书的地方。 (3)办公室是老师办公、工作的地方。 2.三楼上还有什么地方? 男生宿舍是男同学睡觉休息的地方。 女生宿舍在几楼? 3.这是教学楼里面有这么多的场所,那教学楼外面呢? (1)同学们向外看,看到了什么?

(2)同学们在操场上做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3)出示图片: 从图片上你看到同学们还可以在操场上做什么? 在操场上跑步、做操、做游戏、打篮球,很多很多的活动。春天,我们在操场上举行趣味运动会,秋天在操场上踢毽、跳绳比赛。 4.小结:教室是同学们学习的地方;操场是同学们做早操和游戏的场所。 (三)拓展延伸 1.你爱自己的学校、自己的教室吗?你打算怎样做? 同学间交流。 2.在教室里开展一次“夸夸我的同学”的主题活动。 (四)活动天地 到操场上和同学们一起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板书设计: 第14课教室操场 教室:学习 操场:做操、游戏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语文三下《14.蜜蜂》第1课时教学设计

14.蜜蜂 教学目标: 1.读课文,了解作者探究“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本领”的过程。 2.学习作者法布尔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研究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讨论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难点:培养观察习惯,学习探索精神。 教学流程: 模块一:观察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1:看蜜蜂图,说蜜蜂本领 出示“小蜜蜂”图片,引出话题。 你知道蜜蜂有哪些本领。 3. 出示课题:14蜜蜂 (课题读2遍,顺便提醒,蜜和密,蜜蜂是种动物,所以蜜蜂两个字的偏旁都跟虫有关。) 4.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是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你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吗?来,读读关于他的资料,了解一下吧(出示法布尔和《昆虫记》资料) 5.今天法布尔又会在文中告诉我们什么呢? 模块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活动1:自主读书,初学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新词圈起来,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标出自然段,并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活动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检查认读情况,教师相机强调重点生字的读音。 “蜜、蜂、辨、阻、跨、括、检、查、确、误、途、陌” 注意读准:平舌音“阻”,翘舌音“查超”,前鼻音“辨检”,后鼻音“蜂”。 2.词语:大概阻力包括准确无误 逆风沿途陌生超常 3.指导理解词语 (1)准确无误:非常精准没有误差。 (2)沿途:沿路,一路上 设计意图:识字和写字在中年级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本环节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重视写字指导,采用学生先交流经验,教师再重点强调的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使指导更有针对性。同时配合教师的示范指导,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模块三理清脉络了解文意 活动1: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做了一个什么实验?请同学们找一找,课文那些地方写试验的过程?哪些地方写试验的结果,哪些地方写了作者的结论。 2.师生共同梳理结构。 第1自然段:交代了作者想做实验的目的。 第2~7自然段:主要写实验的经过及结果。 第8自然段:主要写实验得出的结论。 活动2:概括文意 1.学生默读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脉络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主要讲了法布尔为了验证密封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试验,证实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第14课_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教案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一.教学分析 1.说学情: 经过必修一和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三的学习,学生对自古至今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有一定的了解,为学习本课内容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初中课本里也已初步领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概况,但他们的知识是零碎的,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一节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进行主干知识的展示,教师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2.说教材: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涉及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交通和通信工具、大众传媒三个领域,重点突出鸦片战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四个发展阶段。 本节课主要讲述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中国人民大众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因此,本课内容是对学生学习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的延伸和丰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近现代社会政治与经济史的理解。 对于本课教学,可以根据课标要求整合“衣、食、住、习俗四个子目”的内容,突出引导学生分析变化的因素,理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同时,我要依据学情和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通过对典型史料的研读来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 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提供大量近代以来不同时代服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研习中国近代以来服装的变迁史,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史料研习和多角度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第14课 生命只有一次 教案

第14课生命只有一次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 (1)生命是地球上最宝贵的东西。 (2)生命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地球上的生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每个人的生命是独特的。 (4)生命是父母赋予的,父母养育自己是辛劳的。 2.理解 (1)各种生命都以自己独特的价值存在,我们应该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2)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3)自己的生命是独特的,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体会生命的价值,珍爱生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让生命的价值无限。 3.活动 (1)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 (2)以“”生命无价”为主题,开展一次班会活动,探讨生命的价值,珍爱生命,呵护生命。 教学重点:“我是独特的”“生命的呵护” 教学难点:“生命的产生”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生命的起源、展示生命的图片和实物或者音像制品等,并做好介绍的准备。(或由老师制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故事、游戏 教学过程: 探讨一:生命是怎样产生的?人类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学习小组代表发言) 1.生命:植物、动物、微生物 (1)植物生人—日尔曼传说 (2)自然生人—我国神话 (3)泥土造人—女娲造人的传说等 (4)类人猿进化成人—达尔文的进化论 第一框人类生命的独特性 一、生命的奇迹 1.生命是地球上最宝贵的东西。地球因生命而精彩。 2.生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历史已有40亿年。地球上的生物大约有一百八十多万种。 3.人类生命的奇迹。 (1)人类的历史只有几百万年,自然界经过漫长的岁月才造就了人类。 (2)生命的诞生需要十个月的孕育,需要消耗母亲的多少精力;十多年的养育需要父母付出多少心血。 思考:你对父母有哪些新的认识?今后应该怎样对待父母? 二、我是独特的 1.生物生命的独特性。 观察树叶:寻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2、我的生命是独特的。 (1)我的自画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