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1

摘要

资源型城市是随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在社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曾为国家提供了主要生产资料、巨额利润和税金的资源型城市面对世纪之交资源短缺状况进一步加剧的新态势,其生存与发展不仅面临新挑战,自然资源的计划管理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是我国高消耗、低效益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层次低、转换慢的根本原因。此外,计划体制常使资源产品的消费者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常出需要者无供给而不需要者却又被迫购买的现象;计划体制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还引发了环境的严重污染,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直接关系到城市体系乃至区域和国家的持续发展大局。因此,及时研讨资源型城市要持续发展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1、资源型城市 2、可持续发展 3、战略

目录

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特点与问题 (3)

(一)产业结构单一 (3)

(二)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3)

(三)贫困人口较多,两极分化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 (4)

(四)人才流失严重 (4)

二、资源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性 (5)

(一)深入贯彻落实我国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5)

三、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的对策 (6)

(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树立忧患意识,增强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感 (6)

(二)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实行严厉的环保政策 (6)

(三)着力解决就业问题 (6)

(四)吸引外部投资,留住人才 (7)

(六)建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基金 (9)

(七)从“卖资源”向“深加工”转变 (9)

四、我国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 (13)

(一)煤炭型城市——抚顺 (10)

(二)木材型城市——伊春 (11)

五、总结 (12)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特点与问题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资源开发,矿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以我省为例,伴随着煤炭、森林、的开发而崛起的大同、晋城、临汾、等城,其城市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城市体系的近1/3,,在全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城市产业结构偏重,城市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城市布局随资源开发就近建设而过于分散等特点。

(一)产业结构单一

资源型城市以资源性产业为主导产业,并形成了一条关联度高、依赖性强的产业链,而且产业链较短,产品深加工不够,自我调节能力低。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没有开发新的产业和新的产品。资源性产业是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的煤炭企业有250户,其中:生产企业141户,加工(洗选、焦化)企业41户,运销企业68户。每年在煤炭行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煤炭税收2008年占全县税收收入的53.4%,2009年占全县税收收入的59.2%,到2010年11月底已占全县税收收入的73.2%,煤炭产业已成为富源县的主要经济支柱,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主导作用。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缺乏弹性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会日益显示出其不合理性,资源危机会进一步引发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

(二)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由于地方政府的松懈,又缺乏合理的支持配套政策。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疯狂的

开采,只顾本身的利润最大化,致使资源被肆意的浪费着,被廉价的使用和开发着,生态环境继续被破坏着。随着煤炭等矿藏资源开采力度的加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日愈突出。

目前,富源县有347处村庄和居住地因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开发造成滑坡、崩塌、塌陷,民房开裂12225间、倒塌865间,一些地方水源枯竭。采矿每年排出弃泥土、矸石180万吨,造成水土流失255平方公里。县内还有40座规模小于5万吨的小机焦炉和改良型焦炉未取缔,一些不能回收化工产品的小机焦焦化厂仍在建设,现有的焦化、钢铁、水泥、火电等工业废气排放量高,矿井及洗煤选煤厂排放的废水处理力度不够。煤炭开采每年需要消耗坑木和小径材18万立方米,森林植被尤其是矿区周边的森林植被仍出现被破坏的现象。

(三)贫困人口较多,两极分化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

随着资源的衰退和整顿,依赖资源而生存的人员要转移就业,而这部分职工劳动技能单一,自身无再就业能力,再加上子女上学、生病就医、抚养父母等的费用,生活艰巨而辛苦。而一些地方“煤老板”破坏青山绿水的环境,还得到了上亿财富,富得流油,却不肯拿出钱来做公益事业。所谓的“煤老板”以一个开采证把国家资源占为己有,暴富的现象让平常百姓内心极度的不满,这是法律的一个空缺,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把国有资源国有化,以实现更好的经济统筹与完善,避免出现垄断现象,减少社会暴力的发生。

(四)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即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利润和效益的追逐者。为了寻找能够让他们发挥其能力的机会,他们需要一个可以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发展环境。但是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的社会发展环境都很难满足他们的要求,所以人才流失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损失。

二、资源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性

资源型城市一直沿袭传统的非持续发展模式,资源型城市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长期沉积的结果,而且问题是综合性的,必须从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多方面进行调控才可能使之走出困境。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资源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三个方面的迫切需要:

(一)顺应全球城市化浪潮,贯彻国际上关于可持续发展共识,并尽快实现从概念到行动的迫切需求。

统观全球经济态势,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城镇集聚区,因此只有城镇及其集聚区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必须是建立在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上的。

(二)深入贯彻落实我国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我国政府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时十分注重人类住区持续发展及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科技行动中,管理的理论模式等重要内容。资源型城市在国计民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三)资源型城市自身克服“三危”困难,实现两个根本转变,进行二次创业、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的迫切需要。

资源型城市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体现最显著的城市类型,其自身的发展也受到这两方面因素的严重制约,所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结构

的演进,切实地从思想到实践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资源型城市摆脱困境,重振雄风的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长远眼光的发展之路。

三、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树立忧患意识,增强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感

充分利用资源型企业改革和调整的机会,制定发展规划,转变政府职能,率先在资源型企业推进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政策引导,鼓励资源型企业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努力改变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为城市经济又好、又快、持续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实行严厉的环保政策

在资源开采区,大力推行先进的清洁开采技术,把开采资源对环境的破坏控制在最小范围,对一些开采不合格的企业强行停业整顿,必须做到政府规定的指标。做到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并举、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资源开发补偿和环境污染治理的法律手段和政策措施配套,做好退耕还林、防护林、水土保持等生态治理工程,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携手共建美好家园,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着力解决就业问题

制定并积极实施各种技能培训,支持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各种培训实现再就业。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鼓励支持创业。

(四)吸引外部投资,留住人才

资源型城市具有丰富的资源、充足的市场供应以及廉价的劳动力,在吸引投资时,应扬长避短,从比较优势的资源精深加工起步,逐步形成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吸引各行各业的人才加入进来,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储蓄力量。

(五)自然资源市场化

(1). 自然资源市场化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的产、供、销几科完全在计划体制的控制下运行资源产品的绝大部分被国家以指令性计划调拨的方式拿走,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几成甚至更低。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资源型产品的价格显得越来越不合理。“资源无价、原料低价、制品高价”使加工型产业部门可以因原料低价而毫不费力地取得良好的效益,而资源型产业部门却负担着巨额的行政性亏损。此外,自然资源的计划管理还造成了其他一些消极影响,计划体制使基层单位的领导者没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责感,造成企业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计划体制损害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公平竞争不能得以体现,

(2)、自然资源市化与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

1.自然资源市化对资源型产业的影响

经济状况的改善使资源型产业部门的积极性有所提高,自然资源的产品产出率也随之有所提高。但是为了追求更大的效益,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也必然会上升,在我国许多地区的自然资源已处于超强度开采的情况下,如何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成为自然资源市化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其实,自然资源过度开采的问题在计划体制之下已经存在了,是需求大于供给的必然结果,并非市场经济的产物。计划体制下的过度开采,一方面是由于管理部门为满足加工产业部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而对资源产业部门下达超强度开采的指令性计划,另一方面是由于资源产业间门为补帖计划内产品的政策性亏损而自行大开采强度,使企业能够获得以高于计划价格出售的超额产品的收入。其他一些因

素,如集体和个人违反政策私自开采等也是造成资源的过度开采的原因。

2.自然资源市场化对加工型产业的影响

我国的许多企业,尤其是国营大中型企业,在长期受到计划体制约束的同进,还受到许多保护,廉价的自然资源产品的供给便是其中之一。在目前原材料价格很低而成品价格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许多企业仍存在亏损,一旦自然资源进入市场,资源产品价格上升,这些企业所面临的困境是可想而知的。

我国各产业部门所面临的竞争不仅来自国外。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使我国的经济运行与世界经济接轨,并融入世界性的经济竞争之中。“入关”之后,能够接受保护的产业部门是很少的。大部分产业部门必须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工产业必须要以质优、价廉而取胜。目前廉价的原料来源使企业缺乏提高原料利用率的积极性,于是出现了加工产品成本虽低而原料消耗却很高的奇怪现象。自然资源进入市场是必然的,一旦失去了廉价原料的供应,加工型产品的成本会随之升高,竞争力会被极大地削弱。现在世界上技术进步飞快,自然资源市场化越晚,加工型产业部门所拥有的对市场原料价格的适应期也就越短,所面临的冲击也就越大。如果在与世界市场接轨之后才能放开对然资源的计划管理,脆弱的加工型产业的生存将更加艰难。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扫国际惯例,用市场经济手段管理加工业的原材料价格和产成品价格。

3.自然资源市场化将促进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的形成

自然资源市场化可以使资源型产业部门加深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可以使加工型产业部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还可以使其他产业部门(例如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增强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这些作用的结果,是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量(供需平衡时的需求量)在经过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必然出现的波动之后稳定下来,这一需求量将低于目前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量。可见,自然资源市场化对于抑制产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提高其产出率及减少其浪费,均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自然资源市化对于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换言之,要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必须将自然资源推向市。制定新的资源产业发展政策,确保产业政策与城市政策的统一。制定产业结构援助政策,鼓励选择发展替代产业,扶持并促进非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还应制定适度的财政援助政策,建立各项改造专项基金,提高单一资源型城市的财政转移支付比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技术革新、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壮大非资源型产业。

(六)建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基金

主要用于本城市发展替代产业的补贴、人员技术培训、项目小额贷款等。资金主要来源于:一是由国家和省里共同出资,作为启动资金;二是从处于高产和稳产期的资源型企业的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三是建立矿山环保与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落实“开发与保护并重”和“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政策。于此同时,还要加大各种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要普遍提高劳动力质量,有利于更好的就业。

(七)从“卖资源”向“深加工”转变

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推进自然资源初级产品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可以减少开采资源对环境的污染。近几年来,我国煤矸石年排放量已超过1亿吨,而年利用率尚不足20%。这样造成煤矸石的大量积存,既浪费了资源,又形成了公害。在煤矸石的多种利用途径中,对于发热量较高的煤矸石用做沸腾炉燃料,进而供热或发电,这种利用方式在技术上已趋于成熟。当电站的设计和运用状况良好时,其经济效益也是较高的。

(1)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

资源型城市赖以生存的资源终将枯竭,而城市经济却必须向前发展。对于资源性产业仍有潜力的城市,必须未雨绸缪;对于那些资源即将枯竭的城市来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发展非资源型产业的主要方向有:

1、大力发展种植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和养殖业。瞄准城市市民的餐桌,进一步拓展农民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有的放矢地建设各类种植业生产基地,形成农副产品规模效应。向农民传授、推广农业新技术、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技术困难,还要向农民提供金融服务,解决农民生产资金困难,推广优良品种,加工农产品,开拓农产品市场。

2、大力发展服务业。在当前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加快发展服务业,

形成较为完备的服务业体系,不仅仅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还能成为吸纳城乡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同时能够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大力发展矿泉水产业。天然矿泉水以其富含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中国饮料市场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

4、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确实有效地措施,积极加以推进。

四、我国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

(一)煤炭型城市——抚顺

辽宁抚顺是一个因煤而兴的城市,随着数十年的集中力量开采,煤炭资源面临枯竭,其转型发展主要是依托现有资源和产业优势,制定产业延伸规划,着眼于延伸产业链条,大力推进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坚持由资源型城市向资源深加工型城市转变。虽然煤炭资源日趋枯竭,但抚顺还有储量高达35亿吨的油母页岩,可供连续开采50多年;煤层气地质储量89亿立方米,可采30年。抚顺立足资源、技术优势,大力开发利用油母页岩、煤

层气等存量资源,发展非煤产业,实现了由采煤向采气、炼油、化工等产业的转化。随着煤炭资源开采比重逐步降低,抚顺的接续和替代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经过多年调整,煤炭产业目前占全市经济的比重已经降至7%左右,石油加工业等非煤产业已经逐渐取代煤炭开采,占据该市主导地位。为促进城市经济转型,抚顺市一方面积极调整城市经济发展布局,加快推进“两区一带”建设,即在抚顺西部建设沈抚新城,打造先进能源产业化基地;在抚顺东部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区,打造精细化工产业化基地;围绕浑河两岸和沈抚轻轨沿线,打造生态商住景观带,最终形成企业向外围园区聚集的产业格局和居民向浑河两岸集中的城市发展布局。目前抚顺经过转型已逐步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优势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木材型城市——伊春

黑龙江省伊春是我国重点的国有林区、中国最大的森林城市,也是一个因林而建、因林而行、因林而名又因林而衰的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开发建设60年来,累计为国家贡献优质木材2.4亿立方米,贡献税金近70亿元,统配材差价300多亿元。在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就逐步陷入“两危”境地,森林蓄积量减少了55%,可采林木资源消耗了98%,林区资源型、结构性、体制性、社会性四大深层次矛盾凸显,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2003年以来,伊春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兴市”战略,鲜明地提出“在困难也决不向林子伸手,再困难也决不以拼资源换取暂时利益,在困难也决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三个决不”原则,突出抓了严管资源、停伐红松、林权改革、经济转型、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改善民生等多件大事,使伊春在标本兼治地解决制约林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上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伊春的努力得到了有关各方的尊重和肯定,相继被国家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被联合国有关组织授予了“城市森林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范例——绿色伊春”和“世界十佳和谐城市”荣誉称号。

五、总结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实施,自然资源的市场化运做,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将促进其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相互协调,进而促进其快速稳步发展,使资源型城市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应有作用,实现我国区际间的公平发展。

(一)更新观念,科学谋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新方略,重新认识资源型城市发展方针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发展与环境结合起,使我们取得的经济发展既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来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贯彻联合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需要实现观念的更新。必须将充分利用资源的观念更新为适度利用观念,把片面追求资源利用观念更新为资源再生、保护的观念;把保证单一经济需求的观念更新为生态需求、经济需求的观念,进而从根本上适应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

(二)树立正确的思想模式,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优化

(1).更新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济

计划经济条件下过于片面强调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地域分工,忽视了资源产地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完善,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缺乏足够的弹性,难以应付市

场风险的冲击,其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十分有限。一旦资源开采进入后期或市场发生波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马上会随产生巨大不良后果,所以应积极更新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多元经济。

(2).优化城市布局,创造可持续发展框架

根据资源型城市建设的现实态势和发展前景,其可持续发展、建设和再扩展不宜继续采用均衡增长,而宜借鉴生长极理论及核心边缘模式,而宜采用不均衡增长。现代均衡发展理论的主旨“动态平衡”(或称非均衡发展),它不是一开始就强调各城镇的协调统一,而是尽力发挥各自的优势,之的再在基础上,采用最小的调整和投入实现整体的协同。这对建设资源型城镇体系非常适用,作为综合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多部门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是不现实的。其可持续性建设,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吸引优势产业发展和集中。

(3).构筑一系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更要落实在具体建设上。及时构筑一系列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和基础设施等多领域,对资源型城市跨世纪发展有决定影响作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是关系到资源型城市集约化、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总之,我国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千差万别,转型发展应坚持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在实处,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选择有利于形成竞争优势的转型模式与发展途径,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致谢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和学院领导两年来对我的悉心培养和认真教育。

其次,本篇论文受到了地大网络学院老师的全心指导。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导师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赋予我终生受益无穷之道。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几易其稿,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对指导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

最后还要感谢父母多年来的启蒙和教育!回顾多年来走过的路,每一个脚印都浸满着他们无私的关爱和谆谆教诲,他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无私支持,坚定了我追求人生理想的信念。父母的爱是天下最无私的最宽厚的爱。大恩无以言报,惟有以永无止境的奋斗,期待将来辉煌的事业让父母为之骄傲。我亦相信自己能达到目标。

谢谢大家!

参考文献

[1].王成新,李昌峰《循环经济》理论学刊,2003,(1):19-22

[2].周玉梅. 构建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J] 当代经济研究,2004,(2):37-39

[3].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司 .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及启示[J] 中国经贸导刊,2004,(17):

[4].郑云虹,发展中国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J] 东北大学学报,2004,(7):260-262

[5].肖金成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云南省个旧市调研报告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十一期

[6].李建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7年5版

[7].杨彬彬;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钟瑞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