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

1. 空间角与空间距离 在高考的立体几何试题中,求角与距离是必考查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求线线角、线面角、面面角、点到面的距离,求角或距离的步骤是“一作、二证、三算”,即在添置必要的辅助线或辅助面后,通过推理论证某个角或线段就是所求空间角或空间距离的相关量,最后再计算。

2. 立体几体的探索性问题 立体几何的探索性问题在近年高考命题中经常出现,这种题型有利于考查学生归纳、判断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近几年立体几何探索题考查的类型主要有:(1)探索条件,即探索能使结论成立的条件是什么?(2)探索结论,即在给定的条件下命题的结论是什么。 对命题条件的探索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1)先观察,尝试给出条件再证明;(2)先通过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再证明充分性;(3)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 对命题结论的探索,常从条件出发,再根据所学知识,探索出要求的结论是什么,另外还有探索结论是否存在,常假设结论存在,再寻找与条件相容还是矛盾。

(一)平行与垂直关系的论证

由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构成一套完整的定理体系,在应用中:低一级位置关系判定高一级位置关系;高一级位置关系推出低一级位置关系,前者是判定定理,后者是性质定理。 1. 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关系的转化:

αβ

αγβγ

//,// ==????

a b a b

面面平行性质

??

?

?

?

面面平行性质

αγβγαβ

//////??

?

?

2. 线线、线面、面面垂直关系的转化:

a a OA a PO a PO a AO

?⊥?⊥⊥?⊥αα

在内射影则

面面垂直判定

线面垂直定义

l a l a

??⊥?

??α

α

面面垂直性质,推论2

αβ

αββα⊥=?⊥?⊥???

?

? b a a b a , αγβγαβ

γ⊥⊥=?⊥?

??

?

? a a

面面垂直定义

αβαβαβ =--?⊥?

??

l l ,且二面角成直二面角

3. 平行与垂直关系的转化:

面面∥面面平行判定2 面面平行性质3

a b a b //⊥?⊥???

α

α

a b a b

⊥⊥????

αα//

a a ⊥⊥??

??

αβα

β

//

αβα

β//a a ⊥⊥???

a

4. 应用以上“转化”的基本思路——“由求证想判定,由已知想性质。”

5. 唯一性结论:

1. 三类角的定义: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θ≤90°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0°≤θ≤90° (时,∥或)θαα=??0b b

(3)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θ,0°<θ≤180°

2. 三类角的求法:转化为平面角“一找、二作、三算” 即:(1)找出或作出有关的角; (2)证明其符合定义; (3)指出所求作的角; (4)计算大小。

(三)空间距离: 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经常应用三垂线定理作出点到直线的垂线,然后在相关三角形中求解。 求点到面的距离,一般找出(或作出)过此点与已知平面垂直的平面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求之也可以利用“三棱锥体积法”直接求距离,直线与平面的距离,面面距离都可转化为点到面的距离。

【典型例题】

(一)与角有关的问题

例1. (1)如图,E 、F 分别为三棱锥P —ABC 的棱AP 、BC 的中点,PC =10,AB =6,EF =7,则异面直线AB 与PC 所成的角为( )

A. 60°

B. 45°

C. 30°

D. 120°

解:取AC 中点G ,连结EG 、FG ,则

EG PC FG AB

∥∥,==1212

∴∠EGF 为AB 与PC 所成的角

在△EGF 中,由余弦定理,

cos ∠··EGF EG FG EF EG FG =+-=+-??=-

222222

25372531

2

∴AB 与PC 所成的角为180°-120°=60°

∴选A

(2)已知正四棱锥以棱长为1的正方体的某个面为底面,且与该正方体有相同的全面积,则这一正四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 )

A B C D .

.

.

.

1313

36

33

2626

解:

设正四棱锥的高为,斜高为h h h '=

+?? ???

2

2

12

由题意:1241121612

2

22??+?? ???

??

?

???+=?h

∴h 26=

∴侧棱长PB h OB =+=+?? ??

?

=

22

2

62226

2

∴∠cos PBO OB

PB

=

==2

226

213

13

∴选A

()如图,在正方体中,为上的一个定点,为3111111ABCD A B C D P A D Q -

A B E F CD EF 11上的任意一点,、为上任意两点,且的长为定值,有下列命题:

①点P 到平面QEF 的距离为定值;

②直线PQ 与平面PEF 所成的角为定值; ③二面角P —EF —Q 的大小为定值; ④三棱锥P —QEF 的体积为定值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___。

解:平面即是平面QEF A B CD 11

∴上定点到面的距离为定值A D P A B CD 1111

∴①对,②错

二面角——,即面与面所成的角,且平面角∠为定P EF Q PDF A B CD PDA 111

值,∴③对 因为∥,且为定值,∴为定值A B DC EF S QEF 11?

又点到平面的距离为定值,∴为定值,∴④对P QEF V P QEF -

综上,①③④正确。

例2. 图①是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MN 和PQ 是两条面对角线,请在图(2)的正方体中将MN ,PQ 画出来,并就这个正方体解答下列各题: (1)求MN 和PQ 所成角的大小; (2)求四面体M —NPQ 的体积与正方体的体积之比; (3)求二面角M —NQ —P 的大小。

解:(1)如图②,作出MN 、

PQ

∵PQ ∥NC ,又△MNC 为正三角形 ∴∠MNC =60°

∴PQ 与MN 成角为60°

()·21

3V V S MQ M NPQ Q PMN PMN --==

?

=

==1621

61

6···正方体

S MQ S MQ V PMN PMDN ?

即四面体M —NPQ 的体积与正方体的体积之比为1:6

(3)连结MA 交PQ 于O 点,则MO ⊥PQ

又NP ⊥面PAQM ,∴NP ⊥MO ,则MO ⊥面PNQ 过O 作OE ⊥NQ ,连结ME ,则ME ⊥NQ ∴∠MEO 为二面角M —NQ —P 的平面角 在Rt △NMQ 中,ME ·NQ =MN ·MQ

设正方体的棱长为a

ME a a a

a MO a =

==23632

2·,又 在中,∠Rt MEO MEO MO

ME

a

a ?sin =

==226332

∴∠MEO =60°

即二面角M —NQ —P 的大小为60°。

例3. 如图,已知四棱锥P —ABCD ,PB ⊥AD ,侧面PAD 为边长等于2的正三角形,底面ABCD 为菱形,侧面PAD 与底面ABCD 所成的二面角为120°。 (1)求点P 到平面ABCD 的距离; (2)求面APB 与面CPB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解:(1)作PO ⊥平面ABCD ,垂足为O ,连结OB 、OA 、OD ,OB 与AD 交于点E ,连结PE

∵AD ⊥PB ,∴AD ⊥OB (根据___________) ∵PA =PD ,∴OA =OD

于是OB 平分AD ,点E 为AD 中点 ∴PE ⊥AD

∴∠PEB 为面PAD 与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PEB =120°,∠PEO =60°

又,∴·

PE PO PE o ====36033232sin

即为P 点到面ABCD 的距离。

(2)由已知ABCD 为菱形,及△PAD 为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 ∴PA =AB =2,又易证PB ⊥BC 故取PB 中点G ,PC 中点F 则AG ⊥PB ,GF ∥BC 又BC ⊥PB ,∴GF ⊥PB

∴∠AGF 为面APB 与面CPB 所成的平面角 ∵GF ∥BC ∥AD ,∴∠AGF =π-∠GAE 连结GE ,易证AE ⊥平面POB

又,为中点PE BE G PB ==3

∴∠∠PEG PEB o =

=1

260

∴GE PE o ==?=cos6031232

在中,Rt AGE AE AD ?=

=1

21

∴∠tan GAE GE AE =

=32

∴∠GAE =arctan

32

∴∠AGF =-πarctan

32

所以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π-arctan

32

(2)解法2: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其中O 为坐标原点,x 轴平行于DA

P B (,,

),(,,)003203320

PB G AG 的中点的坐标为(,

,),连结03343

4

又(,

,),(,,)A C 1320233

20-

由此得到(,,),(,,),GA PB →

=--→=-1343403323

2

BC →

=-(,,)200

于是·,·GA PB BC PB →→=→→

=00 ∴⊥,⊥GA PB BC PB →→→→

∴、的夹角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GA BC →→

θ

于是··cos ||||θ=→→→→=-GA BC GA BC 27

7

∴所求二面角大小为π-arccos

27

7

(二)与距离有关的问题

例4. (1)已知在△ABC 中,AB =9,AC =15,∠BAC =120°,它所在平面外一点P 到△ABC 三个顶点的距离都是14,那么点P 到平面ABC 的距离是( ) A. 13 B. 11 C. 9 D. 7 解:设点P 在△ABC 所在平面上的射影为O

C

∵PA =PB =PC ,∴O 为△ABC 的外心

△ABC 中,AB =9,AC =15,∠BAC =120°

∴BC o

=+-???=91529151202122cos

,∴a

A

R R sin ==?=221232

73

()

∴PO =-=14

73

7

22

()在直三棱柱中,,,∠2221111ABC A B C AB BC BB ABC -====

90E F o

,、分别为、的中点,沿棱柱的表面从到两点的最短路径的AA C B E F 111

长度为___________。

解:(采用展开图的方法)

将平面沿旋转使两矩形与在同一平面内B BCC B B A ABB B BCC 1111111

连接,则为所求的最短路径EF EF

如图①,EF A E A F =+=+?? ?

??

=

121222

132222

2

如图②展开,EF =++?? ??

?

=

+()212272222

2

如图③展开,EF =?? ???++?? ?

?

?

=

321213222

2

比较这三种方式展开,可见沿表面从到的最短路径长度为

。E F 3

22

点评:此类试题,求沿表面运动最短路径,应展开表面为同一平面内,则线段最短。但必须注意的是,应比较其各种不同展开形式中的不同的路径,取其最小的一个。

(3)在北纬45°圈上有甲、乙两地,它们的经度分别是东经140°与西经130°,设地球半径为R ,则甲、乙两地的球面距离是( )

A R

B R

C R

D R .

.

.

.

12

14

32

13ππππ

解:

()

由题意∠AO B o o o o

136014013090=-+=

(O 1为小圆圆心)

又由题意O A O B R 112

2==

则中,?O 1AB AB R =

∴△AOB 为正三角形(O 为球心)

∴∠AOB =

π3

∴、两点球面距离为

A B R π3

∴选D

例5. 如图,四棱锥P —ABCD ,底面ABCD 是矩形,PA ⊥平面ABCD ,E 、F 分别是AB 、PD 中点。 (1)求证:AF ∥平面PEC ;

()若=,,二面角——为,求点到平面2AD 2CD P CD B F PEC o =2245

距离。

解:G 为PC 中点,连结FG 、EG 又∵F 为PD 中点

∴,又∥∥FG CD AE CD

==121

2

∴∥FG AE =

∴四边形AEGF 为平行四边形

∴∥,又面,面AF EG EG PEC AF PEC ??

∴AF ∥平面PEC

(2)∵CD ⊥AD ,又PA ⊥面ABCD ∴AD 为PD 在面ABCD 上射影 ∴CD ⊥PD

∴∠PDA 为二面角P —CD —B 的平面角,且∠PDA =45° 则△PA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F ⊥PD ,又CD ⊥平面PAD ∴CD ⊥AF ∴AF ⊥面PCD

作FH ⊥PC 于H ,则AF ⊥FH 又EG ∥AF ,∴EG ⊥FH

∴FH ⊥面PEC ,∴FH 为F 到面PEC 的距离

在Rt △PEG 中,FH ·PG =PF ·FG

∴FH =

?+=2222

1

2

2

方法2:(体积法)

∵AF ∥面PEC ,故只要求点A 到面PEC 的距离d

由即

··V V S d S PA A PEC P AEC PEC AEC --==131

3??

易证AF ⊥面PCD ,∴EG ⊥面PCD

∴EG ⊥PC

()

∴·S PC EG PEC

?==++?=1212

2222222

22

2

S AE BC AEC ?=

?=??=121

2222

∴·d S PA S AEC PEC =

=?=??22

221

(三)对命题条件的探索

例6. (1)如图已知矩形ABCD 中,AB =3,BC =a ,若PA ⊥平面ABCD ,在BC 边上取点E ,使PE ⊥DE ,则满足条件E 点有两个时,a 的取值范围是(

A a

B a ..>≥66

C a

D a ..06

06<<<≤

解:∵PA ⊥面ABCD ,PE ⊥DE

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知PE 的射影AE ⊥BE

所以满足条件的点E 是以AD 为直径的圆与BC 的交点,要有两个交点,则 AD >2AB =6

∴选A

(2)如图,在三棱柱ABC -A'B'C'中,点E 、F 、H 、K 分别为AC'、CB'、A'B 、B'C'的中点,G 为△ABC 的重心,从K 、H 、G 、B'中取一点作为P ,使得该棱柱恰有2条棱与平面PEF 平行,则P 为( )

A. K

B. H

C. G

D. B

分析:从题目中的“中点”条件,联想到“中位线”。 而平面PEF 中,EF 为定直线,连BC'则F 为BC'中点

故中,∥∥平面,∥平面?AC B EF AB AB PEF A B PEF '''?

考虑到若P 为K 点,则还有AA'、BB'、CC'都平行于FK 即它们也都平行于平面PEF ,不合题意。 同理P 也不能为H 点,若P 为B'点时,EF 与B'A'共面也不符合题意(这时只有一条棱平行于平面PEF ),可见只能取G 点。 故选C

例7. 如图,是棱长为的正方体11111ABCD A B C D -

()线段上是否存在一点使得⊥平面若存在,确定的位

111A B P A B PAC P ?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点在线段上,若二面角——的大小是,求点位221P A B C AP B P arctan

置;

()点在对角线上,使∥平面,求

。3111Q B D A B QAC B Q

QD

解:(1)(用反证法)

假设⊥面,则⊥BA PAC A B AC 11

∵∥,易知与成A C AC A B A C o

1111160 即与成角,与⊥矛盾A B AC A B AC o

1160 ∴不垂直于平面A B PAC 1

∴不存在点P 满足题目条件

(2)过B 作BH ⊥AP 于H ,连

CH

由于⊥面,故⊥CB ABB A CH AP 11

即∠BHC 是二面角C —AP —B 的平面角

∴∠tan BHC BC

BH ==2

即AB

BH =2

即在中,

Rt BHA BH AB ?=1

2

∴∠BAH =30°

在中,

,又?ABP PB AB

AB sin sin 301051

?=?=

∴PB =

+=-12624

622

()由于∥,∴∥面31111A B D C A B D AC ∴点是直线与面的交点Q B D D AC 11

下面求Q 点的位置。

设∩,显然∽AC BD O QOD QD B =??11

B Q QD B D DO 111

2==

(四)对命题结论的探索 例

8.

()正方体中,点在侧面及其边界上运动,1111111ABCD A B C D P BCC B

并且总保持AP ⊥BD 1,则动点P 的轨迹是( ) A B C .线段1

B B

C .线段1

C BB CC .11中点与中点连成的线段

D BC B C .中点与中点连成的线段1

分析:从条件AP ⊥BD 1出发,可知AP 必在过A 点且与BD 1垂直的平面B 1AC 上 ∴点P 必在B 1C 上

∴选A

(2)如图,斜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BAC =90°,BC 1⊥AC ,则C 1在底面ABC 上的射影H 必在( )

A. 直线AB 上

B. 直线BC 上

C. 直线CA上

D. △ABC内部

解:连结AC1

∵AC⊥AB,又AC⊥BC1

∴AC⊥面ABC1

又面,∴面⊥面且为交线

AC ABC ABC ABC AB

?

1

则C在面ABC上的射影必在交线AB上

∴选A

例9. 在四面体ABCD中,AB⊥BC,AB⊥BD,BC⊥CD,且AB=BC=1。

(1)求证:平面CBD⊥平面ABD;

(2)是否存在这样的四面体,使二面角C—AD—B的平面角为30°?如果存在,求出CD的长;如果不存在,请找出一个角θ,使得存在这样的四面体,使二面角C—AD—B的平面角为θ。

解:(1)∵AB⊥BC,AB⊥BD

∴⊥平面,又面

AB BCD AB ABD

?

∴面ABD⊥面

CBD

(2)设CD=x,在面CBD内作CE⊥BD于E

由(1)知平面ABD⊥面BCD,且BD为交线

∴CE⊥平面ABD

作EF⊥AD于F,连结CF,则CF⊥AD

∴∠CFE为“二面角”C—AD—B的平面角,且∠CFE=30°

又在Rt△BCD中,CE·BD=CB·CD

∴CE

x

x

x x

=

?

+

=

+ 1

11 22

又∵CD⊥BC,又BC为AC在面BCD上射影

∴CD ⊥AC

则在Rt △ACD 中,CF ·AD =AC ·CD

∴CF x x =

+222

在中,∠·Rt CEF CFE CE

CF

x

x x x x x ?sin ==

++=++=

22

22122

221

12

解出,无实数解。x 23=-

故不存在这样的四面体,使二面角C —AD —B 的平面角为30°

又∠·,sin CFE x x x =

++=

+

+∈?? ???22

2

221

12

11

1221

∴∠,CFE ∈?? ???

π

π42

故θ可以取45°~90°之间的任意角。

点评:本题是一道存在性的探索问题。常常假定结论成立,再判断它与已知条件是否符合。

【模拟试题】

一. 选择题。

1. PA 、PB 、PC 是从P 引出的三条射线,两两成60°,则PC 与平面PAB 所成角的余弦值是( )

A. 12

B. 32

C. 33

D. 63

2. 在边长为1的菱形ABCD 中,∠ABC =60°,将菱形沿对角线AC 折起,使折起后BD =1,则二面角B —AC —D 的余弦值为( )

A. 13

B. 12

C. 223

D. 32

3. 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底面上一点到三个侧面的距离分别是2,3,6,则这个点到三棱锥顶点的距离是( )

A.

11

B.

41

C. 7

D.

61

4. 已知A 、B 、C 是球面上的三点,且AB =6,BC =8,AC =10,球 心O 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11,则球的表面积为( )

A. 36π

B. 72π

C. 144π

D. 288π

5. △ABC 边上的高线为AD ,BD a CD b ==,,且a b <,将△ABC 沿AD 折成大小

为θ的二面角B —AD —C ,若

cos θ=

a

b ,则三棱锥A —BCD 的侧面△ABC 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钝角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形状与a ,b 的值有关的三角形

6. 有一塔形几何体由若干个正方体构成,构成方式如图所示,上层正方体的下底面的四个顶点是下层正方体上底面各边的中点,已知最底层正方体的棱长为2,且该塔形的表面积(含最底层正方体的底面积)超过39,则该塔中正方体的个数至少是( )

A. 4

B. 5

C. 6

D. 7

二. 填空题。

7. 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PA PB PC BC ===,且∠BAC =

π

2,则PA 与底

面ABC 所成角的大小为___________。

8. 如图,矩形ABCD 中,AB BC ==43,,沿AC 把△DAC 折起,当四面体的体积最大时,直线AD 与平面ABG 所成角的正弦值是___________。

9. 如图,正方体ABCD A B C D

-

1111棱长为1,M、N分别为

B C D C

1111

、中点,则点

C到截面MNDB的距离是___________。

三. 解答题。

10. 如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3,过其中心G作BC边的平行线,分别交AB、AC

于B C

11

、,将?AB C

11沿

B C

11折起到

?A B C

111的位置,使点

A

1在平面

BB C C

11上的射

影恰是线段BC的中点M,求:

(1)二面角A B C M

111

--的大小;

(2)异面直线A B

11与

CC

1所成角的大小。(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11. 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和矩形ACEF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AB=2,AF=1,M是线段EF的中点。

(1)求证:AM∥平面BDE;

(2)求二面角A—DF—B的大小;

(3)试在线段AC上确定一点P,使得PF与BC所成的角是60°。

11.解:(1)记AC与BD交于点O,连结OE

∵O、M分别是AC、EF的中点,ACEF是矩形

∴四边形AOEM是平行四边形

∴AM∥OE,OE?平面BDE,AM?平面BED ∴AM∥平面BDE

立体几何证明题定理推论汇总

立体几何公理、定理推论汇总 一、公理及其推论 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符号语言:,,,A l B l A B l ααα∈∈∈∈?? 作用: ① 用来验证直线在平面内; ② 用来说明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公理2 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其他公共点,且所有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一条过这个公共点的直线。(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这个公共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语言:P l P l α βαβ∈?=∈且 ! 作用:① 用来证明两个平面是相交关系; ② 用来证明多点共线,多线共点。 公理3 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语言:,,,,A B C A B C ?不共线确定一个平面 推论1 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语言:A a A a a αα??∈?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使, 推论2 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语言:a b P a b ααα?=???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使, ) 推论3 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语言://a b a b ααα???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使, 公理3及其推论的作用:用来证明多点共面,多线共面。 公理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平行公理)。

符号语言://////a b a c c b ???? 图形语言: 作用:用来证明线线平行。 二、平行关系 - 公理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平行公理)。(1) 符号语言://////a b a c c b ???? 图形语言: 1.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2) 符号语言: ////a b a a b ααα???????? 图形语言: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3) 符号语言:////a b a a b βαβα??????=? 图形语言: 2.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4) 符号语言://(/,///),a b b b O a a ββαααβ??=?????? 图形语言: ! 面面平行的判定 如果两个平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5) 符号语言:,,//oo oo ααββ???? ⊥⊥ 图形语言: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证明定理及性质总结

一.直线和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 1. 线面平行 2. 线面相交 l 符号表示: 符号表示: 3. 线在面内 符号表示: 二.平行关系: 1.线线平行: 方法一:用线面平行实现。方法二:用面面平行实现。 m l m l l // // ? ? ? ? ? ? = ? ? β α β α m l m l// // ? ? ? ? ? ? = ? = ? β γ α γ β α 方法三:用线面垂直实现。若α α⊥ ⊥m l,,则m l//。 2.线面平行: 方法一:用线线平行实现。 α α α// // l l m m l ? ? ? ? ? ? ? ? 方法二:用面面平行实现。 α β β α // // l l ? ? ? ? ? 3.面面平行: 方法一:用线线平行实现。方法二:用线面平行实现 β α α β // ' ,' , ' // ' // ? ? ? ? ? ? ? ? ? ? 且相交 且相交 m l m l m m l l 。β α β α α // , // // ? ? ? ? ? ? ?且相交 m l m l 三.垂直关系: l

1. 线面垂直: 方法一:用线线垂直实现。 方法二:用面面垂直实现。 α α⊥??? ????? ?=?⊥⊥l AB AC A AB AC AB l AC l , αββαβα⊥???? ???⊥=?⊥l l m l m , 2. 面面垂直: 方法一:用线面垂直实现。 方法二:计算所成二面角为直角。 βαβα⊥?? ?? ?⊥l l 3. 线线垂直: 方法一:用线面垂直实现。 m l m l ⊥?? ?? ?⊥αα 方法二: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PO l OA l PA l αα⊥? ? ⊥?⊥????

(完整版)高中立体几何证明垂直的专题训练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垂直的专题训练 深圳龙岗区东升学校—— 罗虎胜 立体几何中证明线面垂直或面面垂直都可转化为 线线垂直,而证明线线垂直一般有以下的一些方法: (1) 通过“平移”。 (2) 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的性质。 (3) 利用勾股定理。 (4) 利用三角形全等或三角行相似。 (5) 利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等等。 (1) 通过“平移”,根据若αα平面则平面且⊥⊥a b b a ,,// 1.在四棱锥P-ABCD 中,△PBC 为正三角形,AB ⊥平面PBC ,AB ∥CD ,AB= 2 1 DC ,中点为PD E .求证:AE ⊥平面PDC. 分析:取PC 的中点F ,易证AE//BF ,易证 B F ⊥平面PDC 2.如图,四棱锥P -ABCD ABCD ,∠PDA=45°,点E 为棱AB 的中点. 求证:平面PCE ⊥平面PCD ; 分析:取PC 的中点G ,易证EG//AF ,又易证A F 于是E G ⊥平面PCD,则平面PCE ⊥平面PCD (第2题图)

3、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 AB PAD ⊥平面,//AB CD ,PD AD =,E 是PB 的中点,F 是CD 上的点,且 1 2 DF AB = ,PH 为PAD ?中AD 边上的高。 (1)证明:PH ABCD ⊥平面; (2)若121PH AD FC ===,,,求三棱锥E BCF -的体积; (3)证明:EF PAB ⊥平面. 分析:要证EF PAB ⊥平面,只要把FE 平移到DG ,也即是取AP 的中点G ,易证EF//GD, 易证D G ⊥平面PAB 4.如图所示, 四棱锥P -ABCD 底面是直角梯形 ,,2,BA AD CD AD CD AB PA ⊥⊥=⊥底面ABCD , E 为PC 的中点, P A =AD 。 证明: BE PDC ⊥平面; 分析:取PD 的中点F ,易证AF//BE, 易证A F ⊥平面PDC (2)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的性质 5、在三棱锥P ABC -中,2AC BC ==,90ACB ∠=o ,AP BP AB ==, PC AC ⊥. (Ⅰ)求证:PC AB ⊥; (Ⅱ)求二面角B AP C --的大小; A C B P

必修二立体几何常考证明题

必修二立体几何常考证明题 一.证明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1.利用三角形中位线 2. 利用平行四边形 考点1:线面平行的判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 例1:如图,在正方体1111ABCD A BC D -中,E 是1AA 的中点, 求证: 1//AC 平面 BDE 。 考点2:线面平行的判定(利用平行四边形) 例2:已知正方体111 1 ABCD A BC D -,O 是底ABCD 对角线的交点. 求证:(1) C 1O ∥面11AB D ; 练习: 1、如图,在底面是矩形的四棱锥ABCD P -中,⊥PA 面ABCD ,E 、F 为别为PD 、 AB 的中点,求证:直线AE ∥平面PFC A E D 1 C B 1 D C B A D 1O D B A C 1 B 1 A 1 C

2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底面边长为8,侧棱长为6,D 为AC 中点。 (1)求证:直线AB 1∥平面C 1DB ; 3、 如图,已知ABCD PA 矩形 所在平面,N M 、分别为PC AB 、的中点; (Ⅰ)求证:PAD MN 平面//; 4、如图,在三棱锥D-ABC 中,已知△BCD 是正三角形,AB ⊥平面BCD ,AB=BC=a ,E 为 BC 的中点,F 在棱AC 上,且AF=3FC . (1)求三棱锥D-ABC 的表面积;(2)求证AC ⊥平面DEF ; (3)若M 为BD 的中点,问AC 上是否存在一点N ,使MN ∥平面DEF ?若存在,说明点N 的位置;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A 1 C 1 C B A B 1

考点3:面面平行的判定 例7:如图,在正方体111 1 ABCD A BC D 中,E 、F 、G 分别是AB 、AD 、1 1 C D 的中点. 求证:平面1D EF ∥平面BDG . 5、棱长为a 的正方体AC 1中,设M 、N 、E 、F 分别为棱A 1B 1、A 1D 1、C 1D 1、B 1C 1的中点. (1)求证:E 、F 、B 、D 四点共面; (2)求证:面AMN ∥面EFBD .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专项练习

立体几何简答题练习 1、正方形ABCD 与正方形ABEF 所在平面相交于AB,在AE 、BD 上各有一点P 、Q,且AP=DQ 。求证:PQ ∥平面BCE.(用两种方法证明) 2、如图所示,P 是平行四边形ABCD 所在平面外一点,E 、F 分别在PA 、BD 上,且PE:EA=BF:FD,求证:EF ∥平面PBC. 3、如图,E ,F ,G ,H 分别是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的棱BC ,CC 1,C 1D 1,AA 1的中点。 求证:(1)EG ∥平面BB 1D 1D ; (2)平面BDF ∥平面B 1D 1H .

4、如图所示,已知P 是平行四边形ABCD 所在平面外一点,M 、N 分别为AB 、PC 的中点,平面PAD ∩平面PBC =l. (1)求证:l ∥BC ; (2)MN 与平面PAD 是否平行?试证明你的结论。 5、如图,在四棱锥S-ABCD 中,底面ABCD 是正方形,SA ⊥底面ABCD ,SA=SB ,点M 是SD 的中点,AN ⊥SC ,且交SC 于点N 。 (1)求证:SB ∥平面ACM ; (2)求证:平面SAC ⊥平面AMN ; (3)求二面角D-AC-M 的余弦值。 6、如图,在四棱锥P-ABCD 中,底面ABCD 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侧面PAD ⊥底面ABCD,且PA=PD= 2 2 AD,E 、F 分别为PC 、BD 的中点. 求证:(1) 求证:EF ∥平面PAD; (2) 求证:平面PAB ⊥平面PDC; (3) 在线段AB 上是否存在点G,使得二面角C-PD-G 的余弦值为3 1 ?说明理由.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

1. 空间角与空间距离 在高考的立体几何试题中,求角与距离是必考查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求线线角、线面角、面面角、点到面的距离,求角或距离的步骤是“一作、二证、三算” ,即在添置必要的辅助线或辅助面后,通过推理论证某个角或线段就是所求空间角或空间距离的相关量,最后再计算。 2. 立体几体的探索性问题 立体几何的探索性问题在近年高考命题中经常出现,这种题型有利于考查学生归纳、判断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近几年立体几何探索题考查的类型主要有:( 1)探索条件,即探索能使结论成立的条件是什么?(2)探索结论,即在给定的条件下命题的 结论是什么。 对命题条件的探索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1 )先观察,尝试给出条件再证明;(2)先通过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再证明充分性;( 3)把几何问题转化为 代数问题,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 对命题结论的探索,常从条件出发,再根据所学知识,探索出要求的结论是什么,另外还有探索结论是否存在,常假设结论存在,再寻找与条件相容还是矛盾。 (一)平行与垂直关系的论证 由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构成一套完整的定理体系,在应用中:低一级位置关系判定高 级位置关系;高一级位置关系推出低一级位置关系,前者是判定定理,后者是性质定理。 1. 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关系的转化:

公理4 (a//b,b// c a I Ic ) 面面平行性质I I a, a II b a ,b 线线//| 疋 a II线面平行判定 ----------------- > 线面// | 疋 / / 线面平行性质 a II a II a II 2.线线、线面、面面垂直关系的转化: 三垂线定理、逆定理 PA , A0为PO 在内射影 a 则a OA a PO a PO a AO 线线丄 a, b a // b a b A a II ,b II // 面面平行判定1 面面平行性质1 I I / / / / O I a, I I 线面垂直判定1 a b 线面丄屯 面面垂直判定 推论2 l,且二面角I 线面垂直定义面面垂直性质, 成直二面角 3.平行与垂直关系的转化:

立体几何垂直证明(基础)

立体几何垂直的证明 类型一:线线垂直证明(共面垂直、异面垂直) (1)共面垂直:掌握几种模型 ①等腰(等边)三角形中的中线 ②菱形(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③勾股定理中的三角形 ④ 直角梯形 ⑤利用相似或全等证明直角。 【例1】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O 为底面ABCD 的中心, E 为1CC 中点,求证: (1) 1A O OE ⊥ (2) 1A O BDE ⊥平面 (2)异面垂直(利用线面垂直来证明) 【例2】在正四面体ABCD 中, 求证:AC BD ⊥ 【变式1】如图,在四棱锥ABCD P -中,底面ABCD 是矩形,已知 ο60,22,2,2,3=∠====PAB PD PA AD AB . 证明:AD PB ⊥;

【变式2】如图,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点E是AB的中点,点F是BC的中点, 将△AED,△DCF分别沿, DE DF折起,使,A C两点重合于'A. 求证:'A D EF ⊥; 【变式3】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PAB是等边三角形,∠P AC=∠PBC=90 o。 证明:AB⊥PC 类型二:直线与平面垂直证明 方法○1利用线面垂直的判断定理 【例3】在正方体 1111 ABCD A B C D -中,,求证: 11 AC BDC ⊥平面 【变式1】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C=AA1=2,∠ACB=90?.E为BB1的中点,D点在AB上且DE= 3 . 求证:CD⊥平面A1ABB1; B E ' A D F G

P C B A D E 【变式2】如图,在四面体ABCD 中,O 、E 分别是BD 、BC 的 中点,2, 2.CA CB CD BD AB AD ====== 求证:AO ⊥平面BCD ; 【变式3】如图,在底面为直角梯形的四棱锥P ABCD -中,AD BC ∥,90ABC ∠=°,PA ⊥平面ABCD .3PA =,2AD =,23AB =6BC = ()1求证:BD ⊥平面PAC ○ 2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例4】在三棱锥P-ABC 中,PA ABC ⊥底面,PAC PBC ⊥面面,BC PAC ⊥求证:面。 【变式1】在四棱锥P ABCD -,底面ABCD 是正方形,侧面PAB 是等腰三角形,且 PAB ABCD ⊥面底面,求证:BC PAB ⊥面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

1. 空间角与空间距离 在高考的立体几何试题中,求角与距离是必考查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求线线角、线面角、面面角、点到面的距离,求角或距离的步骤是“一作、二证、三算”,即在添置必要的辅助线或辅助面后,通过推理论证某个角或线段就是所求空间角或空间距离的相关量,最后再计算。 2. 立体几体的探索性问题 立体几何的探索性问题在近年高考命题中经常出现,这种题型有利于考查学生归纳、判断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近几年立体几何探索题考查的类型主要有:(1)探索条件,即探索能使结论成立的条件是什么?(2)探索结论,即在给定的条件下命题的结论是什么。 对命题条件的探索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1)先观察,尝试给出条件再证明;(2)先通过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再证明充分性;(3)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 对命题结论的探索,常从条件出发,再根据所学知识,探索出要求的结论是什么,另外还有探索结论是否存在,常假设结论存在,再寻找与条件相容还是矛盾。 (一)平行与垂直关系的论证 由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构成一套完整的定理体系,在应用中:低一级位置关系判定高一级位置关系;高一级位置关系推出低一级位置关系,前者是判定定理,后者是性质定理。 1. 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关系的转化: ?a c //) αβ αγβγ //,// ==???? a b a b 面面平行性质 线面平行性质 a a b a b ////αβαβ?=???? ? ? 面面平行性质1 αβαβ ////a a ??? ? ? 面面平行性质 αγβγαβ //////?? ?? 2. 线线、线面、面面垂直关系的转化: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专题证明题训练

A P B C F E D 立体几何专题训练 1.在四棱锥P -ABCD 中,PA =PB .底面ABCD 是菱形, 且∠ ABC =60°.E 在棱PD 上,满足DE =2PE ,M 是AB 的中点. (1)求证:平面PAB ⊥平面PMC ; (2)求证:直线PB ∥平面EMC . 2.如图,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各棱长都相 等, D 、 E 分别是CC 1和AB 1的中点,点 F 在BC 上且满 足BF ∶FC =1∶3. (1)若M 为AB 中点,求证:BB 1∥平面EFM ; (2)求证:EF ⊥BC 。 3.如图,在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E P 分别是 11,BC A D 的中点,M 、N 分别是1,AE CD 的中点,1,2AD AA a AB a === (1)求证://MN 面11ADD A (2)求三棱锥P DEN -的体积 4如图1,等腰梯形ABCD 中,AD ∠ο 60⊥⊥⊥ 4a 2a (1)求证:平面PCF ⊥平面PDE ; (2)求四面体PCEF 的体积. 6如图,等腰梯形ABEF 中,//AB EF ,AB =2, 1AD AF ==,AF BF ⊥,O 为AB 的中点,矩形ABCD 所在的平面和平面ABEF 互相垂直. (Ⅰ)求证:AF ⊥平面CBF ; (Ⅱ)设FC 的中点为M ,求证://OM 平面DAF ; (Ⅲ)求三棱锥C BEF -的体积. 7在直三棱柱111C B A ABC -中,,900=∠ABC E 、F 分别为 11A C 、11B C 的中点,D 为棱1CC 上任一点. (Ⅰ)求证:直线EF ∥平面ABD ;(Ⅱ)求证:平面ABD ⊥平面11BCC B 8已知正六棱柱111111ABCDEF A B C D E F -的所有棱长均为2,G 为 AF 的中点。 (1)求证:1F G ∥平面11BB E E ; (2)求证:平面1F AE ⊥平面11DEE D ; D A B C P E M A B D C E A B C D E P F A B C D E F M O C 1 A B C D E F A 1 B 1

立体几何平行证明题复习过程

立体证明题(2) 1.如图,直二面角D﹣AB﹣E中,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E=EB,F为CE上的点,且BF⊥ 平面ACE. (1)求证:AE⊥平面BCE; (2)求二面角B﹣AC﹣E的余弦值. 2.等腰△ABC中,AC=BC=,AB=2,E、F分别为AC、BC的中点,将△EFC沿EF折起,使得C到P,得到四棱锥P﹣ABFE,且AP=BP=. (1)求证:平面EFP⊥平面ABFE; (2)求二面角B﹣AP﹣E的大小.

3.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是正方形,侧面PAD⊥底面ABCD,且 PA=PD=AD,若E、F分别为PC、BD的中点. (Ⅰ)求证:EF∥平面PAD; (Ⅱ)求证:EF⊥平面PDC. 4.如图:正△ABC与Rt△BCD所在平面互相垂直,且∠BCD=90°,∠CBD=30°. (1)求证:AB⊥CD; (2)求二面角D﹣AB﹣C的正切值. 5.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平面PAD⊥平面ABCD,△PAD是等边三角形,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DC=120°,AB=2AD. (1)求证:平面PAD⊥平面PBD; (2)求二面角A﹣PB﹣C的余弦值.

6.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CB=90°,AC=CB=CC 1=2,E 是AB 中点. (Ⅰ)求证:AB 1⊥平面A 1CE ; (Ⅱ)求直线A 1C 1与平面A 1CE 所成角的正弦值. 7.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A ⊥平面ABCD ,∠DAB 为直角,AB ∥CD ,AD=CD=2AB=2,E ,F 分别为PC ,CD 的中点. (Ⅰ)证明:AB ⊥平面BEF ; (Ⅱ)若PA= ,求二面角E ﹣BD ﹣C . 8.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A ⊥平面ABCD ,PA=AB=AD=2,四边形ABCD 满足AB ⊥AD ,BC ∥AD 且BC=4,点M 为PC 中点. (1)求证:DM ⊥平面PBC ; (2)若点E 为BC 边上的动点,且λ=EC BE ,是否存在实数λ,使得二面角P ﹣DE ﹣B 的余弦值为 3 2 ?若存在,求出实数λ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重点高中立体几何证明平行的专题

重点高中立体几何证明平行的专题

————————————————————————————————作者:————————————————————————————————日期: 2

3 F G G A B C D E C A B D E F D E B 1 A 1 C 1C A B F M 立体几何——平行的证明 【例1】如图,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点E 、F 分 别为棱AB 、 PD 的中点.求证:AF ∥平面PCE ; 分析:取PC 的中点G ,连EG .,FG ,则易证AEGF 是平行四边形 【例2】如图,已知直角梯形ABCD 中,AB ∥CD ,AB ⊥BC ,AB =1,BC =2,CD =1 +3,过A 作AE ⊥CD ,垂足为E ,G 、F 分别为AD 、CE 的中点,现将△ADE 沿AE 折叠,使得DE ⊥EC 。 (Ⅰ)求证:BC ⊥面CDE ; (Ⅱ)求证:FG ∥面BCD ; 分析:取DB 的中点H ,连GH,HC 则易证FGHC 是平行四边形 【例3】已知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D, E, F 分别为AA 1, CC 1, AB 的中点, M 为BE 的中点, AC ⊥BE. 求证: (Ⅰ)C 1D ⊥BC ; (Ⅱ)C 1D ∥平面B 1FM. 分析:连EA ,易证C 1EAD 是平行四边形,于是MF//EA E F B A C D P (第1

4 【例4】如图所示, 四棱锥P -ABCD 底面是直角梯形, ,,AD CD AD BA ⊥⊥CD=2AB, E 为PC 的中点, 证明: //EB PAD 平面; 分析::取PD 的中点F ,连EF,AF 则易证ABEF 是平行四边形 (2) 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例5】如图,已知E 、F 、G 、M 分别是四面体的棱AD 、CD 、BD 、BC 的中点,求证:AM ∥平面EFG 。 分析:连MD 交GF 于H ,易证EH 是△AMD 的中位线 【例6】如图,ABCD 是正方形,O 是正方形的中心,E 是PC 的中点。 求证: PA ∥平面BDE 【例7】如图,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 D 为AC 的中点. 求证:AB 1//面BDC 1; 分析:连B 1C 交BC 1于点E ,易证ED 是 △B 1AC 的中位线 A B C D E F G M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位置关系-平行与垂直证明方法汇总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位置关系-平行与垂直证明方法汇总 (一)立体几何中平行问题 证明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方法有: ①利用定义采用反证法; ②平行判定定理; ③利用面面平行,证线面平行。 主要方法是②、③两法 在使用判定定理时关键是确定出面内的 与面外直线平行的直线. 常用具体方法:中位线和相似 例1、P是平行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点,Q是PA的中点. 求证:PC∥面BDQ. 证明:如图,连结AC交BD于点O. ∵ABCD是平行四边形, ∴A O=O C.连结O Q,则O Q在平面BDQ内, 且O Q是△APC的中位线, ∴PC∥O Q. ∵PC在平面BDQ外, ∴PC∥平面BDQ. 例2、在棱长为a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设M、N、E、F分别是棱A1B1、A1D1、C1D1、B1C1的中点.求证: (1)E、F、B、D四点共面; (2)面AMN∥面EFBD.

证明:(1)分别连结B 1D 1、ED 、FB ,如图, 则由正方体性质得 B 1D 1∥BD. ∵E 、F 分别是D 1C 1和B 1C 1的中点, ∴EF ∥ 21B 1D 1.∴EF ∥2 1 BD. ∴E 、F 、B 、D 对共面. (2)连结A 1C 1交MN 于P 点,交EF 于点Q ,连结AC 交BD 于点O ,分别连结PA 、Q O . ∵M 、N 为A 1B 1、A 1D 1的中点, ∴MN ∥EF ,EF ?面EFBD. ∴MN ∥面EFBD. ∵PQ ∥A O , ∴四边形PA O Q 为平行四边形. ∴PA ∥O Q. 而O Q ?平面EFBD , ∴PA ∥面EFBD.且PA ∩MN=P ,PA 、MN ?面AMN , ∴平面AMN ∥平面EFBD. 例3如图(1),在直角梯形P 1DCB 中,P 1D//BC ,CD ⊥P 1D ,且P 1D=8,BC=4,DC=4 6, A 是P 1D 的中点,沿A B 把平面P 1AB 折起到平面PAB 的位置(如图(2)),使二面角P —CD —B 成45°,设E 、F 分别是线段AB 、PD 的中点. 求证:AF//平面PE C ; 证明:如图,设PC 中点为G ,连结FG ,

必修二立体几何证明题

C B A D C 1 A 1 必修二立体几何经典证明试题 1. 如图,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侧棱垂直底面,∠ACB=90°,AC=BC=1 2AA 1,D 是棱AA 1的中点 (I)证明:平面BDC 1⊥平面BDC (Ⅱ)平面BDC 1分此棱柱为两部分,求这两部分体积的比. 1. 【解析】(Ⅰ)由题设知BC ⊥1CC ,BC ⊥AC ,1CC AC C ?=,∴BC ⊥面11ACC A , 又∵1DC ?面11ACC A , ∴1DC BC ⊥, 由题设知0 1145A DC ADC ∠=∠=,∴1CDC ∠=090,即1DC DC ⊥, 又∵DC BC C ?=, ∴1DC ⊥面BDC , ∵1DC ?面1BDC , ∴面BDC ⊥面1BDC ; (Ⅱ)设棱锥1B DACC -的体积为1V ,AC =1,由题意得,1V =1121132 +???=1 2, 由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体积V =1, ∴11():V V V -=1:1, ∴平面1BDC 分此棱柱为两部分体积之比为1:1. 2. 如图5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AB ⊥平面PAD ,//AB CD ,PD AD =,E 是PB 的中点,F 是 CD 上的点且1 2 DF AB = ,PH 为△PAD 中AD 边上的高. (1)证明:PH ⊥平面ABCD ; (2)若1PH =,2AD = 1FC =,求三棱锥E BCF -的体积; (3)证明:EF ⊥平面PAB . 【解析】(1)证明:因为AB ⊥平面PAD ,所以PH AB ⊥。 因为PH 为△PAD 中AD 边上的高,所以PH AD ⊥。 因为AB AD A =I ,所以PH ⊥平面ABCD 。 (2)连结BH ,取BH 中点G ,连结EG 。 因为E 是PB 的中点,所以//EG PH 。 因为PH ⊥平面ABCD 所以EG ⊥平面ABCD 。 则1122EG PH = =, 111 332 E BC F BCF V S E G FC AD EG -?=?=????=2。 (3)证明:取PA 中点M ,连结MD ,ME 。因为E 是PB 的中点,所以1 // 2ME AB =。 因为1 // 2DF AB =,所以//ME DF = ,所以四边形MEDF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EF MD 。 因为PD AD =,所以MD PA ⊥。因为AB ⊥平面PAD ,所以MD AB ⊥。 因为PA AB A =I ,所以MD ⊥平面PAB ,所以EF ⊥平面PAB 。 3. 如图,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1111A B AC =,D E , 分别是棱1BC CC ,上的点(点D 不同于点C ),且AD DE F ⊥,为11B C 的中点.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

由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构成一套完整的定理体系,在应用中:低一级位置关系判定高一级位置关系;高一级位置关系推出低一级位置关系,前者是判定定理,后者是性质定理。 1. 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关系的转化: αβ αγβγ //,// ==???? a b a b 面面平行性质 ??? ? ? 面面平行性质 αγβγαβ //////?? ?? 2. 线线、线面、面面垂直关系的转化: a a OA a PO a PO a AO ?⊥?⊥⊥?⊥αα 在内射影则 面面垂直判定 线面垂直定义 l a l a ⊥??⊥? ??α α 面面垂直性质,推论2 αβ αββα⊥=?⊥?⊥??? ? ? b a a b a , αγβγαβ γ⊥⊥=?⊥? ?? ? ? a a 面面垂直定义 αβαβαβ =--?⊥? ?? l l ,且二面角成直二面角

面面∥面面平行判定2 线面垂直性质2a b a b //⊥?⊥??? α α a b a b ⊥ ⊥???? αα// a a ⊥⊥?? ?? αβα β // αβα β//a a ⊥⊥? ?? a 4. 应用以上“转化”的基本思路——“由求证想判定,由已知想性质。” 5. 唯一性结论: 1. 三类角的定义: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θ≤90 °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0°≤θ≤90° (3)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θ,0°<θ≤180° 2. 三类角的求法:转化为平面角“一找、二作、三算” 即:(1)找出或作出有关的角;(2)证明其符合定义; (3)指出所求作的角; (4)计算大小。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线垂直的方法(学生).doc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线线垂直方法 ( 1)通过“平移” , 根据若a // b,且b 平面 , 则 a 平面 1.在四棱锥 P-ABCD中,△ PBC为正三角形, AB⊥平面 PBC, AB∥ CD, AB=1 DC,E为PD中点 . 求证: AE 2 ⊥平面 PDC. D A E B C P 2.如图,四棱锥 P- ABCD的底面是正方形, PA⊥底面 ABCD,∠ PDA=45°,点 E 为棱 AB 的中 点.求证:平面 PCE⊥平面 PCD; P F E A D B C (第 2 题图) 3. 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AB 平面PAD ,AB//CD,PD AD , E是 PB的中点, F 是 CD 上的点,且DF 1 AB,PH为PAD 中 AD 边上的高。2 ( 1)证明:PH 平面 ABCD ; ( 2)若PH 1,AD 2, FC 1,求三棱锥 E BCF 的体积;( 3)证明:EF 平面 PAB .

4.如图所示 , 四棱锥P ABCD底面是直角梯形BA AD , CD AD , CD 2AB, PA底面ABCD, E为 PC的中点, PA= AD。 证明:BE平面PDC; 5. 在三棱锥P ABC 中, AC BC 2,ACB 90o,AP BP AB, PC AC . P (Ⅰ)求证:PC AB ; (Ⅱ)求二面角 B AP C 的大小; A B C 6. 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 PAB是等边三角形,∠PAC=∠ PBC=90 o 证明: AB⊥ PC ( 3)利用勾股定理 7. 如图,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是边长为 1 的正方形,PA CD , PA 1,PD 2. 求证 : PA平面ABCD; P D A B C

完整word版,高中立体几何证明平行的专题

1 D B A 1 A F 立体几何——平行的证明 【例1】如图,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点E 、F 分 别为棱AB 、 PD 的中点.求证:AF ∥平面PCE ; 分析:取PC 的中点G ,连EG .,FG ,则易证AEGF 是平行四边形 【例2】如图,已知直角梯形ABCD 中,AB ∥CD ,AB ⊥BC ,AB =1,BC =2,CD =1+3,过A 作AE ⊥CD ,垂足为E ,G 、F 分别为AD 、CE 的中点,现将△ADE 沿AE 折叠,使得DE ⊥EC 。 (Ⅰ)求证:BC ⊥面CDE ; (Ⅱ)求证:FG ∥面BCD ; 分析:取DB 的中点H ,连GH,HC 则易证FGHC 是平行四边形 【例3】已知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D, E, F 分别为AA 1, CC 1, AB 的中点, M 为BE 的中点, AC ⊥BE. 求证: (Ⅰ)C 1D ⊥BC ; (Ⅱ)C 1D ∥平面B 1FM. 分析:连EA ,易证C 1EAD 是平行四边形,于是MF//EA (第1题图)

2 【例4】如图所示, 四棱锥P -ABCD 底面是直角梯形, ,,AD CD AD BA ⊥⊥CD=2AB, E 为PC 的中点, 证明: //EB PAD 平面; 分析::取PD 的中点F ,连EF,AF 则易证ABEF 是平行四边形 (2) 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例5】如图,已知E 、F 、G 、M 分别是四面体的棱AD 、CD 、BD 、BC 的中点,求证:AM ∥平面EFG 。 分析:连MD 交GF 于H ,易证EH 是△AMD 的中位线 【例6】如图,ABCD 是正方形,O 是正方形的中心,E 是PC 的中点。 求证: PA ∥平面BDE 【例7】如图,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 D 为AC 的中点. 求证:AB 1//面BDC 1; 分析:连B 1C 交BC 1于点E ,易证ED 是 △B 1AC 的中位线 A B C D E F G M

高中空间几何所有证明题图形汇总

空间几何证明 1、如图,在正方体1111ABCD A BC D -中, E 是1AA 的中点, 求证: 1//AC 平面 BDE 。 2、已知ABC ?中90ACB ∠=,SA ⊥面ABC ,AD SC ⊥,求证:AD ⊥面SBC . 3、已知正方体1111ABCD A BC D -, O 是底ABCD 对角线的交点. 求证:(1) C 1O ∥面11AB D ;(2)1AC ⊥面11AB D . A E D 1 C B 1 D C B A S D C B A D 1O D B A C 1 B 1 A 1 C

N M P C B A 4、正方体''''ABCD A B C D -中, 求证:(1)''AC B D DB ⊥平面; (2)''BD ACB ⊥平面. 5、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1)求证:平面A 1BD ∥平面B 1D 1C ; (2)若E 、F 分别是AA 1,CC 1的中点,求证:平面EB 1D 1∥平面FBD . 6、如图P 是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PA PB CB =⊥平面PAB ,M 是PC 的中点,N 是AB 上的点, 3AN NB = (1)求证:MN AB ⊥; (2)当90APB ∠=,24AB BC ==时,求MN 的长。 A 1

7、如图,在正方体1111ABCD A BC D -中, E 、 F 、 G 分别是AB 、AD 、11C D 的中点. 求证:平面1D EF ∥平面BDG . 8、如图,在正方体1111ABCD A BC D -中,E 是1AA 的中点. (1)求证:1//AC 平面 BDE ; (2)求证:平面1A AC ⊥平面BDE . 9、已知ABCD 是矩形,PA ⊥平面ABCD ,2AB =,4PA AD ==,E 为BC 的中点. (1)求证:DE ⊥平面PAE ; (2)求直线DP 与平面PAE 所成的角.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经典常考题型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经典常考题型 题型一: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及空间角的计算 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通常考查平行、垂直关系的证明,一般出现在解答题的第(1)问,解答题的第(2)问常考查求空间角,求空间角一般都可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用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求解. 【例1】如图,在△ABC 中,∠ABC = π4 ,O 为AB 边上一点,且3OB =3OC =2AB ,已知PO ⊥平 面ABC ,2DA =2AO =PO ,且DA ∥PO. (1)求证:平面PBD ⊥平面COD ; (2)求直线PD 与平面BDC 所成角的正弦值. (1)证明 ∵OB =OC ,又∵∠ABC =π 4, ∴∠OCB =π4,∴∠BOC =π 2. ∴CO ⊥AB. 又PO ⊥平面ABC , OC ?平面ABC ,∴PO ⊥OC. 又∵PO ,AB ?平面PAB ,PO ∩AB =O , ∴CO ⊥平面PAB ,即CO ⊥平面PDB. 又CO ?平面COD , ∴平面PDB ⊥平面COD. (2)解 以OC ,OB ,OP 所在射线分别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设OA =1,则PO =OB =OC =2,DA =1. 则C(2,0,0),B(0,2,0),P(0,0,2),D(0,-1,1), ∴PD →=(0,-1,-1),BC →=(2,-2,0),BD →=(0,-3,1).

设平面BDC 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 ), ∴?????n ·BC →=0,n · BD →=0,∴???2x -2y =0,-3y +z =0, 令y =1,则x =1,z =3,∴n =(1,1,3). 设PD 与平面BDC 所成的角为θ, 则sin θ=????? ? ??PD →·n |PD →||n | =??????1×0+1×(-1)+3×(-1)02+(-1)2+(-1)2×12+12+32=222 11. 即直线PD 与平面BD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22211. 【类题通法】利用向量求空间角的步骤 第一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第二步:确定点的坐标. 第三步:求向量(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坐标. 第四步:计算向量的夹角(或函数值). 第五步:将向量夹角转化为所求的空间角. 第六步:反思回顾.查看关键点、易错点和答题规范. 【变式训练】 如图所示,在多面体A 1B 1D 1-DCBA 中,四边形AA 1B 1B ,ADD 1A 1,ABCD 均为正方形,E 为B 1D 1的中点,过A 1,D ,E 的平面交CD 1于F . (1)证明:EF ∥B 1C . (2)求二面角E -A 1D -B 1的余弦值. (1)证明 由正方形的性质可知A 1B 1∥AB ∥DC ,且A 1B 1=AB =DC ,所以四边形A 1B 1CD 为平行四边形,从而B 1C ∥A 1D ,又A 1D ?面A 1DE ,B 1C ?面A 1DE ,于是B 1C ∥面A 1DE.又B 1C ?面B 1CD 1,面A 1DE ∩面B 1CD 1=EF ,所以EF ∥B 1C.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线垂直的方法(学生)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线线垂直方法 (1)通过“平移”,根据若αα平面则平面且⊥⊥a b b a ,,// 1.在四棱锥P-ABCD 中,△PBC 为正三角形,AB ⊥平面PBC ,AB ∥CD ,AB= 2 1 DC ,中点为PD E .求证:AE ⊥平面PDC. 2.如图,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是正方形,PA ⊥底面ABCD ,∠PDA=45°,点E 为棱AB 的中点. 求证:平面PCE ⊥平面PCD ; 3.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AB PAD ⊥平面,//AB CD ,PD AD =,E 是PB 的中点,F 是 CD 上的点,且1 2 DF AB = ,PH 为PAD ?中AD 边上的高。 (1)证明:PH ABCD ⊥平面; (2)若11PH AD FC == =,, 求三棱锥E BCF -的体积; (3)证明:EF PAB ⊥平面. (第2题图)

4.如图所示, 四棱锥P -ABCD 底面是直角梯形,,2,BA AD CD AD CD AB PA ⊥⊥=⊥底面ABCD , E 为 PC 的中点, PA =AD 。 证明: BE PDC ⊥平面; 5.在三棱锥P ABC -中,2AC BC ==,90ACB ∠= ,AP BP AB ==,PC AC ⊥. (Ⅰ)求证:PC AB ⊥; (Ⅱ)求二面角B AP C --的大小; 6.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PAB 是等边三角形,∠PAC =∠PBC =90 o 证明:AB ⊥PC (3)利用勾股定理 7.如图,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是边长为1 的正方形,,1,PA CD PA PD ⊥== 求证:PA ⊥平面ABCD ; _ D _ C _ B _ A _ P A C B P

立体几何证明简单例题

考点: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 2、如图,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 中,,BC AC AD BD ==,E 是AB 的中点。 求证:(1)⊥AB 平面CDE; (2)平面CDE ⊥平面ABC 。 考点:线面平行的判定 3、如图,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E 是1AA 的中点, 求证: 1//AC 平面 BDE 。 考点:线面垂直的判定 4、已知ABC ?中90ACB ∠=,SA ⊥面ABC ,AD SC ⊥,求证:AD ⊥面SBC . 考点:线面平行的判定(利用平行四边形),线面垂直的判定 5、已知正方体1111ABCD A BC D -,O 是底ABCD 对角线的交点. 求证:(1) C 1O ∥面11AB D ;(2)1AC ⊥面11AB D . A E D 1 C B 1 D C B A S D C B A D 1O D C 1 B 1 A 1 C

N M P C B A 考点:线面垂直的判定 6、正方体''''ABCD A B C D -中,求证:(1)''AC B D DB ⊥平面;(2)''BD ACB ⊥平面. 考点:线面平行的判定(利用平行四边形) 7、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1)求证:平面A 1BD ∥平面B 1D 1C ; (2)若E 、F 分别是AA 1,CC 1的中点,求证:平面EB 1D 1∥平面FBD . 考点:线面垂直的判定,三角形中位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8、四面体ABCD 中,,,AC BD E F =分别为,AD BC 的中点,且2 2 EF AC = , 90BDC ∠=,求证:BD ⊥平面ACD 考点:三垂线定理 9、如图P 是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PA PB CB =⊥平面PAB ,M 是PC 的中点,N 是AB 上的点, 3AN NB = 求证:MN AB ⊥;(2)当90APB ∠=,24AB BC ==时,求MN 的长。 A 1 A B 1 B C 1 C D 1 D G E F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