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秦朝中央集权制示意图

秦朝中央集权制示意图

秦朝中央集权制示意图

历史必修二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十年高考汇编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2018.11·浙江高考·5)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周、秦、唐、元)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③B.①④②③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3.(2017.4·浙江高考·2)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皇帝制与郡县制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D.丞相制与刺史制 4.(2017·北京高考·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5.(2016·上海高考·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D.行省制度6.(2015·江苏高考·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郡县制

--郡县制作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远在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便设置了郡县。《左传》记载,楚灭九国而设县,并有“九县”之称。秦国在长期征战中也在被征服地区设县。商鞅变法在秦国设县31个。秦始皇灭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九郡)。秦国采用郡县制而一举强国,从西陲小国到并吞天下;秦朝采用郡县制维系了大一统局面,开二千年多年封建王朝地方行政制度之先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秦国秦朝为何采用郡县制?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一、秦国采用郡县制的主要原因第一,周朝分裂与动乱的教训使秦国采用郡县制。周灭商,并未改变商奴隶社会的性质,而是延续了历史的惯性,分封诸侯,赏赐功臣,“封诸侯,班次宗彝,作《分器》”(《史记·周本纪》)。在西周时期,分封制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在分封制下,诸侯封国成为周王室的统治基础,相应的诸侯拥有封地,承担起对周王室的义务:贡赋、作战等。西周时期,奴隶制发展到顶峰,周王室能很好的控制诸侯封国,而诸侯国则对周王室尽相关义务,这使周王朝达到鼎盛,其疆域空前广大。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诸侯国与周王室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同时,奴隶制开始瓦解,分封制开始失去存在的基础。分封制的弊端逐渐凸现,出现了“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下虐民”(《韩非子·和氏》)的混乱局面。秦国对周朝封建制度进行深刻反思后,决定采用郡县制。秦国作为周朝的一个封国,面临着比其它诸侯国更大的危机。秦早在作为周的附庸时,就位于对西戎作战的前线。周平王东迁后,秦被正式封为诸侯,“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史记·秦本纪》),这就使秦直接与犬戎对抗。西周的灭亡,使秦深切意识到诸侯的不可靠。而在长期的与犬戎作战中,秦更认识到常备军的重要性。秦处于西陲边境,长期与戎狄杂居,较少受周朝带有封建性的礼仪制度的影响,因此自然而然地产生出对周朝分封制的陌生感和疑虑。历代秦君对分封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进而意识到分封制的缺陷,因此对分封制持怀疑和否定态度。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以后的秦朝,使秦始皇对周朝及三代的分封制度不屑一顾,而断然采用郡县制。第二,来自外部、内部的种种挑战使秦国采用郡县制。秦国作为分封最晚的诸侯,而且是作为周朝西部藩篱的诸侯,面临着与关东诸侯不同的局面。首先,秦国要以实行郡县制来应对强大的外来威胁。秦国在立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与犬戎等游牧民族有着战事。秦穆公三十七年,征讨犬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此后秦国相继灭掉西周故地的几个小诸侯国,进而成为西部霸主。秦国的发展壮大,不可避免的与正在扩张的晋国发生冲突。秦晋崤山之战后,秦晋关系完全综论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收稿日期:2008-07-28 作者简介:黄栋法(1956-),男,贵州省瓮安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政治思想史和历史文化 。(西安财经学院社科部,陕西西安710061)摘要:秦朝采用郡县制是其政治制度客观限定的结果,是为了加强对六国故地及边远地区的政治控制,是受秦始皇及其他政治家个人原因的制约。秦国秦朝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政治行政体系的基础,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的基本框架,而郡县制支撑的国家民族统一的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后世。关键词:秦国秦朝;郡县制原因;郡县制历史影响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2-0197-03 黄栋法2009年第2期(复总第72期)船山学刊ChuanshanJournalNo.2,2009(rest.totNo.72)197 --破裂,相互之间战争不断,这使秦国面临着重重的生存危机。其次,秦国要以实行郡县制来化解秦国内部频频出现的“君臣乖乱”的政治危机。秦权臣大庶长三父等在秦宁公死后,废立国君,并暗杀君主,更立新主,使秦国出现动乱局面。秦怀公出子时期,庶长数次废立国君,造成国内混乱。而奴隶制的瓦解使秦国更加动荡。秦作为最晚分封的诸侯,井田制不如关东诸侯发达,统治基础亦不稳定。加之秦人多与戎狄杂居,受国礼影响较小,因此井田制难以对秦人产生有效的约束力。内忧外患使秦国大力加强集权,以控制国家。于是不断出现了在当时比较特殊的兵民合一的村落。而长期征战亦加强了集权现象。国君也认识到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有关秦朝的知识,我们在初中阶段学习时有所了解。我们一起回忆秦统一的过程,先是灭了离秦国近的国家,韩、赵、魏,后灭了楚、燕、齐,在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同学们想一下,秦朝之前是春秋战国,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给秦朝带来了什么样的教训。周王室衰微——应加强中央集权 诸侯争霸——应限制地方权力 秦朝建立了什么制度来解决这些问题呢?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板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二、新课学习 首先我们来看学习提纲,有下面这几个内容学要大家来完成。(下面全是板书)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的统一- 1、秦朝统一的条件: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3、地方——()的全面推行1、郡县产生的时间: 2、内容: 3、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点: 4、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官僚体系的特点和作用: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同学们,你们先根据课本来总结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请同学来回答,谁还有补充的。还有一点就是秦王嬴政的雄才伟略。 秦统一后,吸取了周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本节课我们主要讲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说一下皇帝称号的来历。你来说一下,说的非常对,他自认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称为“皇帝”。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并根据材料来总结出皇帝制度的特征: 材料一:“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皇位世袭)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皇权至上)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独尊) 我们从皇帝称号以及皇帝制度的特征能总结出皇帝制度的本质是什么呢?(君主专制:皇帝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那如何在中央和地方行使皇权呢?首先请同学们根据课本知识完成中央官制的学习提纲。找同学来说一下,秦朝中央官制有几部分构成,各部分的主要职能是什么?(三公九卿: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大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各项事务,是中央的职能部门。三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相互配合,彼此牵制,都是为皇权服务。) 在中央行使了皇权,在地方面对人口众多,疆域辽阔的帝国,地方该如何区管理呢?群臣展开了激烈的谈论,我们一起来看资料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同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史记》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记》 说说这两个人分别主张是什么,秦始皇最后采取了谁的建议?请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来完成学习提纲。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点。至此秦朝金字塔式的官僚体系建立,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官僚体系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是: 作用是: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2.3 3.五四运动及其历史意义(导火线,口号,历史意义) 4.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3个原则) 5.历史转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 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7.1929-1933经济危机(原因,特点,影响) 8.罗斯福新政(背景,内容,影响) 9.福利国家的作用 10.全球化趋势加强 11.经济全球化的评价(积极,弊端)

1.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来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切不断加强和完善。 2.1)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清王朝,结束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国。 3)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导火线:巴黎外交失败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历史意义:1)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导军。 3)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阶级中去 4)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4. 1)联邦制原则: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大权。各州在不违反宪法的情况下,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2)三权分立原则: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约。 3)总统和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 5.确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成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 6.新航路的开辟:(史实,影响)殖民扩张:(荷兰,英国,影响) 一工:(开始,动力,影响)二工:(条件,成果,影响) 7.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贫富差距大限制消费能力的增长,信贷消费造成市场繁荣的假象,使得企业盲目生产,股市投机严重冲击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 影响:严重破坏经济,大量工人失业,造成社会危机,法西斯势力猖獗,威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各国加紧争夺国际市场嫁接危机,加剧市场紧张局势 8.背景:“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内容:1)整顿财政金融 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3)调整农业生产 4)实行社会救济,加强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 5)通过社会立法保障工人基本权利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影响:1)经济:是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 2)政治:缓和社会矛盾,抑制法西斯势力,维护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3)世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开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新模式 9.建立“福利国家”保障低收入阶层,有利于稳定社会,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 10. 1)科技发展是根本动力2)交通和社会进步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3)两级 格局瓦解为全球化扫清障碍4)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5)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强有力的推动 11:1)积极:有利于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国提供发展机会,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弊端:加剧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加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经济全球的不稳定性

【史料及解析】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 分封制是始于西周瓦解于春秋而在战国被郡县制所取代、与当时较低经济水平及不平衡政治状况相适应的地方行政制度,其特点在于A分封目的是巩固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政权,B分封对象主要有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C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承担周天子所规定义务,D诸侯按爵位高低具有严格等级和享有不同特权,E是支撑奴隶社会的政治支柱,而封藩建卫,利于巩固初期统治和拓展疆场版图,但尾大不掉而致诸侯群起,成为春秋战国社会动荡的历史原因。 行省制: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京师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特点在于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担任,目的是有效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成为明清以后地方行政区划的典范。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历史上的分封制 分封制的结果与影响 (1)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 (3)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周天子都管不着,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 行省制: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京师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特点在于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担任,目的是有效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成为明清以后地方行政区划的典范。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对后世影响深远。 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区别在哪里?

秦朝中央集权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秦朝中央集权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1、积极作用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以及救灾行动,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①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③ 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④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造成渐渐落后于西方的局面。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中央:君主权利越来越大地方:中央集权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受限制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有利于中国的统一但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经济上阻碍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萌芽但也提供了较稳定的生产环境:文化上阻碍了进步文化的发展:一系列的闭关政策是导致中国落后的主要因素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积极的:推翻了帝国主义的傀儡清政府,推翻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创立了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是一次思想解放,改良了社会风气!!! 消极的:没有改变中国的两半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当然这就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局限性:具有软弱性,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反对势力太强大也是有原因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第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是和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的精神支柱。 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资产阶级代议制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想有理论付诸于实践,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支柱;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稳定了统治秩序;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资产阶级代议制扩展到亚洲,产生了广泛影响;其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在欧美部分国家尚未成熟 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②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③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④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⑤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⑥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⑦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两个主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高考历史必修一】1.1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卷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概览】 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纲解读】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①商朝的政治制度及特点;②西周分封制、宗 法制的内容、特点和作用;③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①皇帝制度的创立及特点;②秦朝中央官僚 机构的构成及特点;③郡县制的运作及影响;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 响。 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基础落实】 一 商朝的政治制度 1.王权承袭 (1)沿用夏朝的王位世袭制。 (2)王位传承方式有和兄终弟及。 2.政治特点:通过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色彩。 3.行政管理 (1)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 西周的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 3.内容 (1)分封对象:、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2)核心内容:和人民。 (3)诸侯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为周天子、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4)诸侯权利: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可以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等。 4.影响 (1)积极性: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局限性:受封的诸侯享有相当大的。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壮大,王权衰弱,遭到破坏。 三 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为了加强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和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用父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最大特点:。 4.内容 (1)分为大宗和小宗,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2) 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3) 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5.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考点深化】 一、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利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2.分封制的历史遗存 (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秦朝郡县制

一、秦朝郡县制 作用: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体之中。 影响: 积极从长远: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 特点:议会权力之上,君主统而不治。 作用: 1、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 2、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代表了一种历史发展的趋势。 三、美国宪法的评价 积极:1787年宪法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消极: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力。 四、《南京条约》 内容: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海关收取应上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影响: 1、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沉重的灾难; 2、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3、中国有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五、《天津条约》 内容: 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北京; 2、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 3、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4、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5、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六、《北京条约》 内容: 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已去给英国; 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对比介绍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对比介绍 分封制是由古代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的一种政治制度,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对比介绍,希望能帮助你了解。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对比 分封制是一种很早就有起源的一种政治制度,后来在西周时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分封制其实就是国家的君主为了缓解国家内最高阶级之间的矛盾而设置的一种分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矛盾冲突,并且也加强了统治者手中的中央集权。而西周过后诸侯国之间相互争霸的情况之下,促使分封制最终土崩瓦解,而秦朝时期就开始实行郡县制。那么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会是怎样的呢?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可以从多方面来进行,首先来看分封制之下的诸侯国是君主赐给功臣或者贵族后代的一种奖赏,在这一代的诸侯去世后他的后代依旧可以延续,也就是说分封制是世代沿袭的制度,再没有特殊情况之下这些诸侯国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君王的恩赐。那么郡县制就不同了,郡县制的长官都是皇帝亲自下令来任免的,而且和普通官员一样,长官依靠的都是自己的能力,不可能往下世袭的,也就是说在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二者的传承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也可以比较一下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职责都是什么。首先分封制度之下,各个诸侯拥有许多的权力,他们是这个诸侯国的最高统治者,政权和统治权是自然掌握在他们手中的,不管是诸侯国下的土地还是人民,诸侯们都具有同样的管理权,但是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诸侯还要受周王的辖制。而郡县制中郡县的长官们一般拥有的只是政治上的管理权,关于土地和人民

他们是没有统治的权力的,只是在一定程度受伤享有管理人们而不是统治人民的权力罢了。 分封制开始的标志 分封制开始于什么时候这个在历史上说法总是很多的,而且最终也没有能够确定。唯一在古代书籍上最早的记载就是在黄帝时期,据说那时候各个诸侯国都尊称轩辕氏为天子,这句话的含义和后来的分封制内容十分相似,更多的人倾向于分封制开始于夏朝,后来随着时间的改变才再西周达到了最鼎盛的时期。 分封制开始的时候也可以说是一种十分高超的统治手段,当然这也是古代国家的政治制度,古代君王为了可以更好的解决高层之间的矛盾,然后将一些国家的领土分封给功臣或者宗亲,这样一来也可以避免他们之间的争斗,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遏制他们手中权力的发展,因为毕竟最高统治权还是掌握在君主手中的,尽管他们在自己的分封国家享有最高的权力,但是说起来也不过是君主统治的一种手段,最高的统治权和最大的利益始终是属于君主的。从分封制开始到西周的大高潮,在这中间分封制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朝代。 但是时间总是会发生很多改变,分封制在周朝后期开始出现很大的偏差,这也是分封制开始出现衰退的迹象,君主已经无法控制诸侯国的权力了,于是在诸侯国不断的作乱中,分封制开始到了最后的阶段,不过终究还是没有支撑多少时间,等到秦朝成功统一天下,分封制开始被郡县制所取代。可以说分封制开始的时候确实是非常有利的手段,但是不可以忽略的是缺陷始终存在。 分封制的影响 分封制是古代时期君王为了维护统治而设置的一种政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教学方法】 教师口授,与学生互动交流完成教学任务,讲授法、探究教学法。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 (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难点:(1)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 1秦始皇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建立这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比较完备的官制? 2如何评价始皇及其所创的制度? 【导入新课】 (1)以近年来火爆的影视穿越剧作为切入,如《穿越时空的爱恋》、《寻秦记》、《神话》、《宫》这一系列的影视穿越作品。并重点以《寻秦记》的相关剧情为入口,直接进入本课讲解。 (2)背景(条件): 客观上:1、诸侯混战,加强各地的交流联系,民族交流、融合。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量减少,使秦国统一所消耗的精力减少。 3、诸侯长期混战,人民生活困苦,渴望和平。(民心所向) 主观上(秦国): 1、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历代秦王的励精图治。 2、秦王嬴政的个人因素,重视人才,采取正确的策略。 (3)过程:先后十年,灭掉了韩(230)、赵(228)、魏(225)、楚(223)、燕(222)、齐(221)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4)意义:(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融合、对外关系、历史因素、个人因素等方面来分析)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考纲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学习目标】 1、通过课本阅读分析、归纳秦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历史条件、特点和影响。 2、通过课本阅读记忆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 【理解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合课本p8图片中央到地方结构示意图) ⑴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是指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 ⑵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指全国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一律服从于中央政府,受中央的领导和监督,执行中央政府的法令、政策和命令。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时空定位】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阶段特征】 政治: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外的经济交往频繁;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 文化:思想专制,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太学出现;科技文化发展。 【课堂学习】 一、历史条件: 【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p6概括出分封制衰落和瓦解的表现有哪些? 2、阅读材料概括:秦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条件(提示:从四个角度展开,历史教训、理论基础、政治前提、个人作用): 春秋时期周王室实力衰微,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力量强大,“楚王问鼎”反映出分封制破坏,诸侯国的改革纷纷废除了分封制度建立了郡县制(商鞅变法特别典型)。秦始皇统一后深感分封制的弊端,吸收战国时期的新制度。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发家的集大成者,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王嬴政是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帝王之一,其运用正确的战略灭六合一,建立起史无前例的大帝国。其又雷厉风行的推行着专制制度巩固着他的帝国统治。

中国古代行省制度与郡县制的区别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行省制度与郡县制的区别 篇一:元朝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度的基础上,实行行省 制度。关于这个制度的表述正确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中国古代行省制度与郡 县制的区别)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 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 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 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元朝的行省制度()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时期的郡县制②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2郡县制与分封制(解析版)

易错易混点2、郡县制与分封制 错因归纳:对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基础、官员产生方式、影响等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 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 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解析】在分封制中,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的土 地上建立起一批新兴国家,如题干材料中的卫、鲁、燕等国,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认同,并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A 项正确;依据所学,西周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的不是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根据分封制的规定,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因而王室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控制而非直接统治,故C 项错误;贵族世袭特权确立于夏商时期,分封制只是延续了过去的贵族世袭做法并有所发展,故D 项错误。 2.(2015·江苏单科· 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 (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

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A 【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 ,故A 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 ,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 ,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故C、D项错误。 3.(2013·浙江文综· 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 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制 A.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 D 案】 【解析】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因此“④宗法制”正确;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也体现了“②分封制” ;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有世袭统治权,可世代为官,体现了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③正确。禅让制是一种 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的政治制度,在这张“谱系图”中无法体现。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 4.(2012 年浙江文综历史,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 ),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 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①②③B.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和理解。结合分封制的概况(分封形势图)可知鲁国是姬 姓封国,鲁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 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

秦朝推行郡县制的原因和影响

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和影响 摘要:吸取周朝实行分封制导致分裂与动乱的教训,秦朝采用郡县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既是对秦国设县及商鞅变法的沿革,也是为了加强军事和地方控制。李斯的坚决主张也是秦朝推行郡县制的主要力量之一。秦始皇及其下属政治中央家的因素也值得参考。秦朝实行郡县制大大巩固和稳定了秦朝集权统治和全国的统一。 关键词:秦朝秦始皇郡县制 郡县制的“闪亮登场”最大好处,就是给秦始皇开创高度集权的国家体制的建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与支持,又在整个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王朝,随即毫不犹豫的通过政权这个强大的组织动员的能力,迅速地让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秦朝采用郡县制维系大一统局面,开创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先河。那么秦朝为什么采用郡县制,本文将进行讨论。 一、吸取周朝实行分封制导致分裂与动乱的教训 商朝开始采用分封诸侯维系国家,周朝延续了商朝的分封诸侯。在西周,分封制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分封诸侯,诸侯便向周天子朝贡,周天子的势力很大,周王朝达到鼎盛。周平王动迁后,周王室地位下降,失去了诸侯国的控制,诸侯国实力大增,分封

制的弊端非常严重出现了“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下虐民”的局面,诸侯实力增强。周天子后来形如摆设。诸侯战乱不已,百姓苦不堪言。秦国分析周朝分封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之后,决定采用郡县制。当时秦国位于西陲边境,长期与戎狄杂居,很少受到周朝带有封建性等制度的影响,明显的对周朝分封制存在陌生感和疑惑,而采用郡县制是必然的。 二、秦朝实行郡县制是对秦国设县及商鞅变法的沿革 秦朝从最初设县到商鞅变法确立郡县制,历经三百多年。秦国第一次设郡县制是在秦武公十年,“伐邦、冀戎。初县之。”到秦孝公十二年,商鞅在秦变法,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曰三十一县”。至此形成十分严密的基层地方组织。商鞅变法集中乡邑,便于统一管理,有群王直接任免官员,设置县令。并且在推行郡县制之前,商鞅设置保甲制度,“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将分散的居民集中起来,更好的管理国家。“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井田,开阡陌,设置赋税,为郡县制的实行做了铺垫。商鞅变法也进行了创新,由中央管理,君王任免官吏。秦国郡县制的推行,使秦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国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推动了统一大业。秦国设县以及商鞅变法是秦朝实施郡县制的重要历史渊源。 三、秦朝实行郡县制是其政治制度客观限定的 郡县制与秦朝中央官僚体系相配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这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政治制度和行政制度的特点决定了秦朝必然会实行郡县

教材图解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1(思维导图-微试题)1.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教新课标)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思维导图】 【微试题】 1.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 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D.国家强盛,疆域广阔 答案:C 2.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答案:B 3.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 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 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 隶州/州 府、直隶 州 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答案:C 4.传国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汉亡,传国玺为魏文帝所得。蜀汉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行刻之,并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十余套。唐太宗明白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秦朝的各种制度介绍,官制,军制,土地政策,郡县制等

郡县制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郡守、县令和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由朝廷任命,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政财、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平时的检查,对县令、县长的工作进行考察。 郡县制下,皇帝一人独裁,全国政令统一,集权控制力度很高,一旦皇帝发了疯,错误政策就通过郡县制波及全国,造成广泛的风险,农民大起义也就成为了中国历史周期性的噩梦,实不足怪。

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 1. 郡守——也称太守,为一郡之长,由国君直接任免;边地多为武将,内地多以郎官出任, 银印青绶、秩二千石。秦朝的郡守权力非常大,除了由朝廷直接任免的县令县长、负责监察郡治的监御史、负责统领驻军与管理治安的郡尉三者外,郡的其他官员均由郡守自行任免。 2. 郡丞,郡的次官,辅佐郡守综理郡政,铜印黑绶、秩六百石。郡守缺位或不能理事时, 郡丞代行郡守职务。属官有卒史、主簿、牧师令等。边塞诸郡另置长史,管理兵马军政,与郡丞同秩。 郡尉,掌郡驻军,主管治安、侦缉盗贼,银印青绶、秩比二千石。郡尉直辖于朝廷,与郡守相抗礼。郡尉属官有丞,内地诸郡设丞一人、大郡则设两人。边塞诸郡则每百里置都尉一人,都尉辖士史、尉史各二,掌边塞卫戍;关隘之处置关都尉,均隶属本郡郡尉。可见尉的职掌有二:一是辅佐郡守管理甲兵;二是主管逮捕盗贼。 3. 监御史,又叫郡监,隶属御史中丞,负责监察郡守与其他官员。 县级的官制 县令、长均由朝廷任命。丞助令办事,尉统一县甲兵,捕盗。丞,尉是一县之长吏, 斗食、佐史称为少吏。其属吏还有:主吏,也称功曹,主管选用县之少吏和考绩。 1. 县为秦朝最低一级行政地方,秦朝按县的人口多寡,万人以上的县置县令、以下的县置 县长。县令铜印黑绶、秩千石至六百石,县长铜印黄绶、秩六百石至五百石。 2. 县丞为县的次官,职比郡丞,铜印黄绶、秩四百石。 3. 县尉掌治安、捕盗之事,职比郡丞、掌管一县的军事事务;统领一县甲兵和兵役事宜。 县尉的职掌有二:一是辅佐郡守管理甲兵;二是主管逮捕盗贼。 4. 功曹,掌县吏的考绩等第升降。 5. 令史,管理文书档案。 6. 狱掾,县狱的典狱长;狱吏,县狱的狱卒。 7. 文无害,所谓公平吏,掌巡查监狱,复查案卷,以防止冤狱。 8. 厩驺,掌管一县之车马事宜,又叫厩司御。 9. 仓吏,主管仓储,为县库的长官――掌管武器仓,粮仓等。 10. 佐史——令的属官,属低级官吏;仓吏佐史,辅助仓吏的低级官吏。 11. 县以下置乡,乡以下置亭,亭以下置里。这些都是以宗族为核心的人民自治组织。县令 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啬夫(管理大乡),有秩(管理小乡)。 12. 三老,一乡德高望重者充任,掌教化,有所谓孝悌仁义之家可以申报郡县予以表彰,并 可以推荐优良子弟出任郡县吏。 13. 有秩,啬夫:人口达五千人的乡,由郡指派一人为有秩;不足五千人的乡,由县指派 一人为啬夫。两者职责相同,都是调解邻里纠纷、帮助政府收取赋税、安排徭役。14. 游徼,为徭役的一种,掌巡察地方、缉捕盗贼。

从宗法封建制到皇帝郡县制的演变

《从宗法封建制到皇帝郡县制的演变—以血缘解钮为脉络》书评(2011-04-04 22:45:27)转载标签:杂谈 这本书的作者是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的管东贵先生。下面就让我们先看下管东贵先生的简介:管东贵,1931年生于江西省于都县。1956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随即受聘于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任助理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院,人类学组主任、副所长、所长。 其实确切的说,这本书应该算是一本论文集,里面收录了作者在近十几年来所发表的十余篇论文。第一篇“西羌在华夏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主要论述了羌人的东进和着地异化问题。七十年前,傅斯年先生曾经发表《夷夏东西说》,他认为在汉朝之前,黄河中下游以及淮河流域,有夷和夏两族群长期斗争交融,直到两者聚成华夏族而止,而夷与殷显然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在本文中,作者认为西系的主要来源就是历史上所谓的“羌人”,建立夏朝的禹与灭商的姬周都是源自西羌(当然,关于周的族源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当他们因为人口夸张等一系列原因东进后,一方面与东系族群发生冲突,一方面着地异化,也就是华夏化,最终成为了华夏族的一部分。在这篇文章中,管先生把史学研究与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和考古学都融合在一起,这种研究方法正是中研院史语所的传统。 在本书中,其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围绕着从周初开始的宗法封建制到皇帝郡县制的演变这样一个大的主题来论述的,作者认为,在这样一个纵横几百年的制度演变过程中,血缘组织关系变的影响无疑是不可忽视的。看了本书后我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感觉到台湾学者可能是由于学术训练的侧重不同,都比较擅长在一个宏观的历史事件中找到共同的。脉络,然后以此构建自己的理论,并企图用这样一种理论去解释发生在这个大的宏观框架下的历史细节,这一点跟当代大陆学者颇有不同。对于这种学术方式的对与错,我是没有发言权的,只不过在看这书的过程中,我强烈的感受到了作者对于自己理论构建的自信,几乎所有材料和论述都是在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下面我就试着跟大家讨论下这个问题。 首先,作者在《中国传统社会的血缘解钮》这篇文章中,中国社会以宗法为骨干,有长远的历史背景,至少可以追溯到周代。从周代以来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以宗法为主轴的中国社会曾经经历过两次重大的变化而分为三个阶段,每次的变动都有显著的血缘解钮现象伴随。 第一阶段:秦汉以前的宗法封建时代,也可称为“单血缘支配的封建社会“。所谓“宗法封建”,是指建筑在宗法制度上的封建政治制度。 第二阶段:多血缘支配的半封建社会,始于秦、成于汉武帝时,终于辛亥革命。在此阶段,社会上承袭了原有宗法制度分解后以氏为姓的血缘凝聚力,唯凝聚的范围已经大大缩小。 第三阶段:阶层式的约法社会,即非血缘支配社会。 第二阶段是由社会组织的渐变去汰换政治体制,历经数百年,第三阶段则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