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1137肖邦 冬风练习曲 第23首 钢琴谱 op.25 no.11带指法

11137肖邦 冬风练习曲 第23首 钢琴谱 op.25 no.11带指法

11137肖邦 冬风练习曲 第23首 钢琴谱 op.25 no.11带指法
11137肖邦 冬风练习曲 第23首 钢琴谱 op.25 no.11带指法

肖邦叙事曲背景

肖邦叙事曲背景 肖邦的第三叙事曲是我非常喜爱的一部作品。去年的时候因为妹妹考试要弹这首曲子,虽然我是个外行,但还是开始认真地研究这部作品。通过倾听,阅读书籍和读谱,我发现自己越发喜爱这部作品了。那段时间我和妹妹经常讨论对这部作品的处理,虽然现在看来大都是很幼稚的,但那绝对是一段美好的时光。时间过得真快,去年下半年听了一些大师课,叙三录音版本的收集也没有停止过。我觉得自己对叙三的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现在我终于有了些时间,我想把这些感受写下来,也献上自己收集到的全部版本和大师课录音。希望对学习这首作品和喜爱叙三的朋友起到一些帮助作用: 肖邦的第三叙事曲是四首叙事曲中技术要求最简单的一首,但也有很多钢琴家认为它是艺术表现上是最难以捉摸的。它和第二叙事一样都和密之凯维支的叙事诗有联系,而且都和波兰的希维德什湖有关,第三首更具幻想性。关于第三叙事曲的这首诗讲的是希维德什湖中的仙女报复负心汉的故事。虽然肖邦的这部作品最女性化,具有沙龙音乐的气质。但我觉得它绝不应该被弹成彻头彻尾的甜腻,至少应该有一种悲剧性的气质贯穿其中,带着些许血腥味儿。 关于作品背景的书,有一本钱仁康先生写的《肖邦叙事曲解读》非常好,大家有机会买来看看吧。我现在只是写一些自己对乐曲的感受和对处理的看法。 乐曲的开头,前八小节,是引子性质的,非常的重要,也非常难弹。Cortot曾把他比喻成情侣间的对话。是这样的,那是水仙女与骑士的第一次会面。至少在那时,那是一份真爱,不带一丝虚假。1,2小节是仙女的提问:“你会永远爱我吗?”3,4小节是骑士热诚的回答:“是的,我会永远爱你”。5,6小节是骑士的反问:“你是否永不变心”7,8小节是仙

肖邦所作四首叙事曲的第一首

这是肖邦所作四首叙事曲的第一首,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康德拉·华伦洛德》在华沙起义的背景下创作的。全曲充满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祖国的怀念,是一首热情洋溢的爱国诗篇。(《康德拉·华伦洛德》取材自古代,讲述的是被日尔曼武士团俘虏的立陶宛少年康德拉长大后立志牺牲自己,为祖国报仇的故事) 此曲为奏鸣曲式,但有许多较为自由之处。 开头是7小节的引子。第8小节开始,作者想要讲述的故事开始,这里有一个主题与和声进行错位的现象。第9小节在和声上是引子的终止式,但从速度、节拍上已经进入了主部,从而形成了和声不到位的情况。主部是从引子的补充终止开始,并且屡次反复:Ⅳ-Ⅵ-Ⅴ。主部仿佛是一段抒情性的叹息。共28小节。最后停在g小调的属七和弦上。 第36小节开始进入连接部,从g小调的主音开始,以4个一组的8分音符为单位进行,4小节之后,单位进行了变化,头一个音符变为2分音符此时,音乐变的不安起来,甚至让人觉得惊惶,音乐变的越来越快,仿佛海浪般汹涌而来,从右手上下起伏的旋律中,能让你感到自己在被海浪玩弄的小舟上是那么的恐惧和无助……这是一个具有独立的艺术形象和主题功能的段落,规模较大。调性经历了g-a-g的过程,左手始终有着主持续音的伴随,仿佛是掀起恶浪的真正力量之所在。直到最后,它似乎都没有担负起真正连接的作用,在大浪稍稍宁静的时刻,副部主题悄悄地来到了。 一段抒情性的叹息,是大家较为熟悉的旋律,降E大调开始,共15小节,是个8+7的复乐段结构左手以琶音为主,悠美而且让人觉得背后蕴藏着无穷的能量似的。 结束部从第83小节开始,主部素材派生而来,但是,它延续了副部的降E大调,依旧是叹息,依旧是呼唤,催人泪下的感动。 接着94小节开始进入了展开部。在a小调上开始,并始终有属持续音伴随。首先展开主部,具有悲剧色彩。作者在展开手法上采用了性格变奏,在展开时保持了句子的完整性。第106小节展开了副部主题,此时曾另人感动的副部主题爆发出了非常大的能量,音乐形象变的极具英雄气概,调性经历由A大调—G大调。这是副题的一次性格变奏,具有动力性。右手旋律及左手的伴奏织体都变的非常饱满,每个和弦在ff的力度上如革命的炮声般撞击着人们的心灵,那是渴望自由的呐喊,那是对敌宣战的呐喊! 第126小节开始展开连接部素材,这是一个即兴的乐段,无法看清句子的脉络。在降E和声大调上展开,具有幻想的性质。 第138小节是展开的第四个段落,左手具有圆舞曲的节奏特征,仍在降E大调上,并且在主题上具有谐谑曲的特征。第146小节,开始准备再现降E大调上,但从句子上看不是十分清晰。在经过长距离的右手旋律及力度爬升后,第167小节,副部首先出现在再现部中,此时的调性却仍在降E大调上竟然没有和主部的调性统一,此时的再现仍似乎动力性的,左手的琶音比呈示时密集了一倍,右手的和弦改为8度双音,但有许多自由变奏的因素,显得情绪更加走向高潮,仿佛让人感觉胜利是最终的。但是随后在第180小结,再现了结束部素材,又一次出现了叹息,其中透着无比的无奈,让人觉得结果也许并不太妙,也许全曲的结尾会给一个答案的。左手的伴奏延续副部再现的织体,主持续音仍保持着,第194小节,在g小调上出现了主部再现,并始终在终止四六——属——主的连接上,天空的乌云变得一望无际,仿佛要吞下整个世界似的,只剩几缕阳光还能艰难地透出让人分辨这是白昼而非夜晚。悲剧的色彩让人更加清晰地感知。乐段在208小节完全收拢。接着是庞大的尾声部分,期待着的结局就将出现。

肖邦四首叙事曲

肖邦四首叙事曲(柯尔托版)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这四首叙事曲写于1831至1842年之间,也就是肖邦21岁至32岁这段充满青春朝气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肖邦音乐创作上的高峰期。他创作的四首叙事曲,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具有史诗性、戏剧性,具有广阔的交响性发展。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创作上来的作曲家,他为叙事曲这一体裁领域内的发展、为李斯特和其后的交响诗、交响画、音诗、音画等奠定基础。 叙事曲这一体裁发源于中世纪的定形诗,除有固定的诗形外,根据其语源有时也兼指舞蹈歌。到了14世纪以后只歌不舞,在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成为独唱或复调叙事歌曲的通称。到了18世纪演变为叙事诗形式,如作家歌德的《魔王》叙事诗,作家黑尔达的《爱德华》叙事诗等。后来一些作曲家,根据叙事诗的词把它们谱写成歌曲,从而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叙述体歌曲。如勒韦的《爱德华》、舒伯特的《魔王》、舒曼的《两个近卫兵》等。肖邦首先在篇幅长大而富于戏剧性的钢琴曲中使用叙事曲这一名称,后来勃拉姆斯、李斯特、格里格、维厄唐、福雷等音乐家也在钢琴曲中使用其名。一部分管弦乐作品也借用了叙事体形式。如柴可夫斯基的交响叙事曲《督军》、杜卡斯的《魔法师的弟子》、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等,都是较典型的交响叙事曲。 肖邦把原先用于声乐作品中的叙事曲体裁借过来,用于钢琴叙事曲的创作,这一大胆的创新与受到同乡诗人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民间风格表现在民歌的格调和民间的语言,肖邦叙事曲的民间风格表现在民歌性质的主题、民间音乐的即兴性的变奏手法。肖邦用器乐这一新的形式、新的语言来表现诗的形象、诗的意境及其个人对诗的主观感受,器乐叙事曲体裁恰巧吻合了他的需求,他开凿了器乐叙事曲体裁的先河,为叙事曲体裁拓宽了使用的范围,丰富和发展了叙事曲的音乐表现。 肖邦运用叙事曲这一体裁创作的四首钢琴叙事曲,广泛采用非规范的混合曲式结构。这表明了叙事曲这一体裁与混合曲式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表明了肖邦要用混合曲式结构原则来表现叙事曲曲析复杂的思想内容,表明了器乐叙事曲体裁这一新的形式因为与文学、戏剧作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必然带来曲式结构上的变更。 器乐叙事曲体裁这一19世纪30年代的产物,给叙事曲体裁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它的诞生使得叙事诗这一文学体裁与纯音乐的语言结合了起来。这一综合艺术的产物,这一新的形式必然带来音乐语言、音乐语言结构及其表达方式上的变革。混合曲式结构,这一建立在传统曲式结构原则上的混合体,必然与器乐叙事曲这一综合产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肖邦是历史上第一位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中来的音乐家。由于叙事曲这一新的器乐体裁形式需要用无词的语言来表达音乐内容,由于叙事曲与诗歌、文学的密切联系,以及诗歌、文学内容的史诗性、戏剧性需要通过这一新的体裁形式去表达,因此,肖邦冲破传统的典型规范及用新的结构形式取代旧的结构形式是不可避免的。 肖邦叙事曲深受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影响,美国音乐批评家及著述家詹姆士·基本兹·休涅刻在出版于1900年的《肖邦---其人及其音乐》一书中认为肖邦是一个"聪明人",因为他不给人以有关叙事曲内容的更明确的线索,接着说:"《第一叙事曲》是根据《康拉德·华伦洛德》而写的,《第二叙事曲》肖邦承认是受亚当·茨凯维支的《魔湖》的直接影响而写的,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 析:2013-7-7 17:02:56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专业班级:08音乐学(海外教育)课题名称《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作为一名钢琴专业的本科生,我热爱我的专业,也热爱音乐。对于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的大艺术家,在音乐界一直有对肖邦音乐的各种研究,比如对肖邦音乐的创作风格,肖邦音乐的爱国情感的分析,肖邦音乐的创作风格和肖邦音乐的演奏技巧,艺术特色等研究,在这些研究中,都是以肖邦音乐的某一特点来分析,这些研究对我此片的论文的写作和对课题的研究有了很多的启发和有利依据。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有如下3个:⑴研究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曲式是一门课程,是学习音乐的必修课程,是对于学习音乐的人的非常重要的课程。在学习一首曲子之前,我们为了更好更完善的演奏出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分析曲式结构是其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能较好的把握曲子整体框架的重要途径之一。⑵分析四首叙事曲的情感。在平时的音乐学习中,导师经常让我去翻阅相关资料,查看谱面上的音乐表情术语和强弱标注,分析曲式结构。知道这些之后,我们可以对曲子有一个初步的把握,这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读懂乐曲。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其他背景,比如情感方面的背景,只有将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他所留给我们谱面上的表情记号相结合,才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作品的核心情感,同时查找翻阅尽可能多的文献资料,尽自己最大,它诞生在华沙革命失败的年代。肖邦创作这首叙事曲的时候,正流亡在法国。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希望可以说是这首叙事曲的创作动机。肖邦在音乐中所表现的“英雄性”和“悲剧性”的内容,事实上成为鼓舞当时波兰民族斗争的精神力量;第二首叙事曲是四首叙事曲中标题性和描写性最鲜明的一首,自然界形象的描绘和心理状态的刻画在这里获得了统一。同时这个作品以两个行程强烈对比的主题为基础,使其富于戏剧性。第三首叙事曲是以奏鸣曲原则为基础的,但同时也有回旋曲的因

肖邦f小调叙事曲的演奏理解

2010.01(上旬刊) 摘要肖邦叙事曲是一种叙事性、抒情性和戏剧性 相结合的体裁,同时又是声乐特点和器乐特点相结合的体裁。f小调第四叙事曲是抒情性的,相互间没有形成戏剧性的对比,但在色彩的明暗上还是有明显相对的。f小调《第四叙事曲》是用很自由的形式写成的,是奏鸣曲式、变奏曲、回旋曲式等多种结构原则混合起来的产物。其思想感情比前三首叙事曲更为内在,克制的忧郁、柔情的倾诉、沉思般的回忆和期望,是这一作品的基本情愫,但到了最后,这种情绪变成了不可遏制的热情的爆发。 关键词叙事曲变奏音乐形象 肖邦是音乐文化史中最伟大的旋律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天才的演奏艺术大师之一。在我所弹奏过的钢琴作品中,我认为肖邦的钢琴作品在众多作曲家钢琴作品中是尤为优秀的。他的钢琴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的个性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世界音乐遗产中极其新颖优美、但又不容易弹奏的作品。 肖邦的叙事曲是联系19世纪时来自民间时髦的同类文学体裁取的名字。文学叙事诗是写具有非同寻常题材的戏剧性故事,如:神话的、历史的、幻想的等等。在肖邦叙事曲音乐中,这种音乐史诗体现了其丰富的情绪,譬如:田园牧歌式的抒情性、神秘性、戏剧性、英雄性、悲剧性等等。让人惊叹的还有作曲技巧的完美、曲式构思的巧妙、内容表达的深刻、织体的精致和旋律实际的无比优美。 肖邦从文学上的叙事诗和声乐作品中的叙事曲得到启发,因而产生了他的四首钢琴叙事曲—— —作品23,38,47,52。从叙事曲的产生到肖邦协作叙事曲,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时间,但现在放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种完全新的体裁,这不仅因为肖邦的叙事曲是钢琴叙事曲,这是前所未有的,同时还因为肖邦的叙事曲是提高到具有戏剧性和交响性规模的体裁。肖邦创造性地发展了叙事曲这一体裁,提高了它的表现力并赋予它新的意义。 1乐曲简介 1.1创作背景 舒曼在他的一篇叙述与肖邦会见的文章中写道:肖邦自己说他的头两首叙事曲是受到密茨凯维支的诗的启发而写的。 我天天写下我的思想和词句—— — 为什么还缓和不了我的悲哀? 因为我的灵魂是年老的寡妇, 只有那许多孤儿们才能了解。 一天一天地过去,冬天和春天, 暴风雨来了,晴朗的天会过去; 流浪者的忧愁却永远地留着, 因为他正是一个孤独的鳏夫。 —— —亚当·密茨凯维支①《第四叙事曲》(f小调,作品第52号)创作于1842年,是属于在肖邦创作的成熟期完成的(1835~1842)。这一年中,繁重的教课工作和疾病的折磨把他纠缠得很少有时间可以从事创作。由于身体的每况愈下以及巴黎贵族社会无法理解他的音乐,从1842年的2月开始肖邦停止了他的演奏生涯,直到1848年才又在巴黎和英国各地公开演出。在伴随身体不快的同时,他最亲密的朋友之一约翰·马图欣斯基在这一年4月里也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去世使肖邦和祖国的联系又断了一根线,因而更加感到孤独。他的《第四叙事曲》正反映这一时期肖邦的忧郁悲愤情绪,但其中也渗透着给予他以安慰的富于诗意的自然风光的回忆。 19世纪40年代是肖邦生涯中的末期,但他的创作生命还是显得那么朝气蓬勃,丝毫没有迟暮之感。他曾说自己是“一个在摇篮中的艺术家”,十年以后,他依然把自己当做“一个在襁褓中的孩子”。他始终不懈的钻研精神,说明他即使在健康状况很不好的日子里,他的生命力还是那么强大。 对于《第四叙事曲》的构思,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叙四”与肖邦的前三首叙事曲很不一样。它不是戏剧性的史诗,而是一首抒情的故事。在乐曲的整个过程中,肖邦完全没有采用情绪的对比,在这里只是有一些抒情色彩相近、而音调完全不同的音乐形象的相互交替。仅仅在曲子的末尾才出现了肖邦大型作品所特有的悲壮激昂慷慨的音乐形象。f小调第四叙事曲比肖邦的其他叙事曲更富于色彩性,在音调及和声的风格上也更典雅秀丽。 1.2曲式结构(特点) 肖邦的叙事曲基本保持三段曲式,有时前面有个引子,结束时有个尾声。他把每首叙事曲都赋予了个性化的、不可重复的形态。连接每首叙事曲的是保证陈述流畅的6/8节拍和每首叙事曲都仿照奏鸣曲快板乐章的样子,拥有两个主要主题。f小调《第四叙事曲》是用很自由的形式写成的,是肖邦四首叙事曲当中最美、最富诗意、和声最考究的一首,同时也是四首叙事曲里最难确定其曲式结构的,因为它按肖邦方式脱离了古典的结构。这一叙事曲的结构是奏鸣曲式的原则和变奏原则的结合,总的骨架是奏鸣曲式,但用变奏的手法来发展主题。在肖邦的叙事曲中,变奏的手法、性 肖邦f小调叙事曲的演奏理解 冯雪婷 (沈阳音乐学院键盘器乐教育系辽宁·沈阳110015)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0)01-129-03 美育 129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2013-7-7 17:02:56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专业班级:08 音乐学(海外教育)课题名称《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作为一名钢琴专业的本科生,我热爱我的专业,也热爱音乐。对于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的大艺术家,在音乐界一直有对肖邦音乐的各种研究,比如对肖邦音乐的创作风格,肖邦音乐的爱国情感的分析,肖邦音乐的创作风格和肖邦音乐的演奏技巧,艺术特色等研究,在这些研究中,都是以肖邦音乐的某一特点来分析,这些研究对我此片的论文的写作和对课题的研究有了很多的启发和有利依据。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有如下3个:⑴研究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曲式是一门课程,是学习音乐的必修课程,是对于学习音乐的人的非常重要的课程。在学习一首曲子之前,我们为了更好更完善的演奏出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分析曲式结构是其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能较好的把握曲子整体框架的重要途径之一。⑵分析四首叙事曲的情感。在平时的音乐学习中,导师经常让我去翻阅相关资料,查看谱面上的音乐表情术语和强弱标注,分析曲式结构。知道这些之后,我们可以对曲子有一个初步的把握,这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读懂乐曲。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其他背景,比如情感方面的背景,只有将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他所留给我们谱面上的表情记号相结合,才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作品的核心情感,同时查找翻阅尽可能多的文献资料,尽自己最大,它诞生在华沙革命失败的年代。肖邦创作这首叙事曲的时候,正流亡在法国。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希望可以说是这首叙事曲的创作动机。肖邦在音乐中所表现的“英雄性”和“悲剧性”的内容,事实上成为鼓舞当时波兰民族斗争的精神力量;第二首叙事曲是四首叙事曲中标题性和描写性最鲜明的一首,自然界形象的描绘和心理状态的刻画在这里获得了统一。同时这个作品以两个行程强烈对比的主题为基础,使其富于戏剧性。第三首叙事曲是以奏鸣曲原则为基础的,但同时也有回旋曲的因素和自由的变奏。这首叙事曲是一首生命的凯歌,色彩鲜明和热情充溢的音诗。第四首叙事曲是肖邦

论肖邦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

论肖邦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四首叙事曲写于1831至1842年之间,也正处于肖邦21岁到32岁这段充满青春朝气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肖邦音乐创作上的高峰期。他创作的四首叙事曲,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具有史诗性、戏剧性,具有广阔的交响性发展。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创作上来的作曲家,为叙事曲这一体裁领域内的发展、为李斯特和其后的交响诗、交响画、音诗、音画等奠定了基础。 作品为奏鸣快板曲式,开头是个缓慢的引子,两只手演奏同一个旋律,把我们带进了悲壮的史诗气氛中。 引子弹奏起来实际上是非常难的,乐句的处理以及触键变化都影响到风格的把握。第一个音符既是这段引子的开篇音,又是全曲的第一个音,肖邦在谱子上标了f,速度是largo。第一个音很显然声音要厚要深,但不能紧不能敲,引子的前半句是个渐弱,音域在不断的往上走行成一个问句,但这个问句没有马上做出回答,而是继续用弱音,渐渐下来直到小字一组的降b音停下来。引子部分结束 奏鸣曲式的主部主题(第8小节起),是一个典型的叙事性主题。好像是说唱的老艺人诉说着故事,边拨弄着他的四弦琴。忧伤的旋律让听者回想到了那个被奴役的民族的苦难历史。随后华丽的音型,更增加了旋律的流畅性,声部之间的层次感,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经过音、变化音等多种手法,对原有的旋律进行了装饰,并很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即兴性和变换性很强,音域宽广。 从40小节两遍同样的旋律可以看出,肖邦强调了不同的音,第二遍的八度高音上标记了重音符号,而且音符也从八分音符改为二分音符,左手低音也改为八度叠加,而在弱拍上左手原来的单音旋律第二遍则变为单音加带变化音的和弦,更加突出和声的走向与进行,两遍的力度比较,第一遍是弱,第二遍是强。所以,这两遍不仅仅是单纯的反复,而是肖邦想在结构上有一个推进并发展的情绪上的变化,使乐曲得到发展并升华。 大家注意到,在进入副部主题之前,是经过一段过渡段的,右手快速音型跑动直至结束,采用左手伴奏的音型连贯出现直到承接到副部主题。 副部主题(第68小节起)表现了另外一种境界:明朗、温和、充满了抒情的气息,是没有硝烟和战争的,充满幸福感。有些学生把这段演奏得左手声部过于弱了,虽然这段右手上的旋律写得非常的漂亮,极富歌唱性和色彩,左手的伴奏音型具有一定的歌唱性,这段还具有复调元素,弹奏起来一定要注意,重要的旋律不光是最上面的,中间还填加了一些零散的内声部,而且还要突出层次和色彩性变化音。 展开部(第94小节起)是由呈示部主部主题材料来做发展材料,音乐与开始相似,让人有一种回忆往事的情怀,但渐渐情绪上开始有了波动,已经由平静、安详转为紧张,在织体上也越发变得厚重宽阔,音符越来越多,最后随着紧张度不断加大引出热情激动的悲歌。 此部分使用的是刚刚出现过的副部主题(第106小节),但情绪与副部全然不同,原来单一的旋律音符改为柱式和弦,音域也提高八度,左手原来单音的伴奏变成和弦分解进行,使这段旋律变得更加雄伟悲愤,具有英雄气概。交响化的共鸣使音乐的感染力得到极大发挥。 虽然肖邦一生的作品大部分只为钢琴而作,但这并不能证明肖邦不能写其它乐器的作品。这段表现英雄主义形象的几个乐句,就可以给小提琴演奏。这段的乐句写得有起有伏,既有像小提琴低把位向高把位的大跨度的跳进音型,又有能展现小提琴心碎般揉弦的模进音型。所以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可以想象小提琴的表现方式和音色,让句子更绵延,尤其是在演奏如110小节三连音加两拍的八分音符这样的地方,不急于按拍子弹奏,而是要细致地推敲每一个音,划分句法,这一点与小提琴在音乐感染力和表现力上不谋而合。如110小节的二分音符小提琴会用大幅度的揉弦,所以演奏时要把钢琴的声音延续得更长,要带着气息去弹,如果是敲出来的声音一定没有活力。

肖邦g小调叙事曲op23赏析

肖邦g小调叙事曲op23赏析 肖邦的叙事曲,是受了波兰革命诗人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的启发而创作的。关于他的四首叙事曲中的第一首——《g小调叙事曲》(作品23),许多肖邦的研究者都认为是在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影响下写作的。 《康拉德·华伦洛德》是一篇爱国主义的史诗,叙述十四世纪时立陶宛人反抗日耳曼武士团的斗争。立陶宛人倭尔特·冯·斯塔丁幼年被俘,在日耳曼武士团的抚养下长大。在战争中同时被俘的立陶宛民间歌手哈尔班,暗中以爱国思想感化倭尔特。倭尔特在他的潜移默化下,酝酿着复仇的大志。后来他被立陶宛人俘虏过去,娶了立陶宛大公的女儿阿尔多娜。夫妻二人以身许国,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幸福甚至生命和荣誉,来挽救祖国的命运。他们二人悄悄离开立陶宛,来到聂门河的对岸。阿尔多娜自愿以修女的身份,关在尖塔上的小屋里,直到死去。倭尔特改姓换名为康拉德·华伦洛德,回到日耳曼武士团,在对摩尔人和土耳其人的战争中立了功,取得了武士团的信任,被任命为武士团大总管。掌握了大权以后。他在处心积虑的密谋策划下,干了许多倒行逆施的事,使武士团虚耗国帑,失去有利的作战机会,弄得民穷财尽,一败涂地。后来事情终于泄露,在倭尔特以叛逆罪被处死刑的前夕,他和尖塔上的阿尔多娜作了悲惨的诀别。 《g小调叙事曲》的开头是缓慢的引子,两手齐奏一个庄严的曲调,这是讲故事者的开场白,它把我们引进了悲壮的史诗气氛中去。第一主题是一个典型的叙事性主题。一开头就听到一个余音袅袅的音调,好象说唱的老艺人哈尔班在拨动他的四弦琴。沉着而忧伤的旋律,时时发出叹息的声音,好象是在讲述一个被奴役的民族的苦难的历史,以爱国思想来哺育在敌人营垒里长大的倭尔特。下面的连接部是第一、第二主题之间的桥梁。连接部不断地发展着一个短促的音调。这个音调的痉挛式的节奏,表现出焦急不安的情绪,并且热情渐渐高涨,变得心潮澎湃.壮怀激烈。第二主题表现了另外一种境界:温和、明朗、充满抒情气息,象一首优美的歌曲。它好象是立陶宛少年倭尔特天真纯洁的心灵的写照。结束部是第二主题的补充。进一步抒发了婉转亲切、富于诗意的柔情。

肖邦《G小调叙事曲》赏析

基本乐理课程论文:肖邦《G小调叙事曲》赏析 摘要: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诗人”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叙事由,其中的《G小调叙事曲》是他创作的第一首叙事曲,也是整个器乐曲中的第一首采用叙事性的体裁进行创作的作品。这也正是体现了作曲家肖邦的个性化特点。《G小调第一叙事曲》有多种不同乐谱版本,每个钢琴家因其自身的技术、智力因素、音乐知识、演奏创造潜力、气质、精神涵养等因素使《G小调第一叙事曲》这一作品出现了不同的诠释风格,如阿图尔·鲁宾斯坦的不动声色但扣心人弦;霍洛维茨的个性张扬和毫不掩饰的炫技;波利尼温暖亲切的抒情,敏感的分句,丰富的音色与浓郁的诗意等。肖邦以他天才般的创作再次证明了音乐的魅力所在。关键词:肖邦;钢琴;第一叙事曲;风格 前段时间在音乐厅听了一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钢琴独奏音乐会,会上演奏的钢琴曲都觉得很好听,但对其中的一首作品——《G小调第一叙事曲》特别有感觉,于是查阅了一些资料,也结合课上学的一些知识对这首作品做了一点赏析。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赋予了音乐家要求摆脱束缚、表现个性的精神。音乐创作的风格开始朝着技艺高超、感情极度外溢的方向走去。这一时期的作品也因此被称为“浪漫主义音乐”,肖邦是其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肖邦(1810—1849),19世纪初出生于波兰,兼具斯拉夫民族与法兰西民族的双重血统。这位被誉为“钢琴诗人”的作曲家一生都将祖国和民族的自由视为自己的生命之魂,他所追求的是通过运用钢琴的演奏技巧来表达自己强烈的内心情感。肖邦的创作深刻影响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的形成,也极大地推动了钢琴艺术的发展,其富于情感的旋律和气势过人的特性带给人们一种极其纯净的声音享受。“通过曲调可以听出人民的心声,通过为旋律所配的美妙的和声可以看出他们的心地和他们的真挚”——《G小调叙事曲》就是其中较富特色的一部作品。 19世纪,在音乐的浪漫主义时期,产生了器乐的叙事曲。器乐的叙事曲和叙事诗歌曲一样具有叙事性,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史诗、古老传说和文学作品。叙事曲(ballade)作为钢琴曲体裁是肖邦所首创的,它是一种篇幅大而富于戏剧性的钢琴曲,相当于诗歌领域叙述英雄丰功伟绩的歌谣。他一生写了四首钢琴叙事曲,这些叙事曲将文学作晶的精神和音乐语言融合在一起,是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宏大的高潮构成的完美的巨著。在他之后,勃拉姆斯、李斯特、格里格、福雷等人都用这种体裁创作过钢琴作品。《G小调第一叙事曲》作于1831——1835年之间,编号23,是肖邦四首叙事曲中创作最早的一首,是第一首采用这种体裁名称的钢琴作品。席林斯基说这个叙事曲“不仅没有词,而且也没有任何具体化的内容,但却与曲名十分一致和贴切。”也是肖邦创作进入成熟期的一个标志。因而这部作品无论在音乐史上还是在肖邦的全部创作生涯(1817~1849)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 在创作《G小调第一叙事曲》时,肖邦刚来到法国巴黎,这时的法国正处于君主立宪的“七月王朝”时期,当时政权代表的是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金钱统治着社会的一切。为了在巴黎站稳脚跟,肖邦和上层社会的人士有较多交往,环境决定了他“非生活在这个圈子单不可。”他很快打开了局面,获得成功。但上层社会的奢华和虚假无法安慰一位满怀亡国之恨的流亡者痛苦的心灵。他在1832年底写给巴黎艺术部长的一封信中“一个不能再忍受祖国的悲惨命运而来到巴黎已将近一年的波兰人??”的字句就能表明肖邦当时的身份和心情。这时,同波兰同胞交谈、同忆(如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被称为“波兰的帕格尼尼”的里平斯基等)就成了他精神的慰藉。如果说肖邦的创作前期足以清新、明快为基调的,并略有欧洲沙龙乐风及波兰贵族气息的话,那么在这一时期,独立面对生活的艰辛及失去祖国的哀痛使他的思想趋于成熟,作品的思想性更高,情感更深刻,气势更宏大。他的作品从具有抒情诗的特点演变为具有民族史诗性的特点。《G小调第一叙事曲》这一宏伟的史诗性乐曲jF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肖邦曾亲口对舒曼说,他的某些叙事曲受波兰爱国诗人密茨凯维支的史诗启发而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