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对一种政府扶持型化工产业集群模式的分析_郑彦

对一种政府扶持型化工产业集群模式的分析_郑彦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各级地方政府来说,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各地政府纷纷将培育产业集群作为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新的发展模式加以应用。因此,认真分析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科学选择产业集群模式与培育路径,对于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实施的龙头带动型化工产业集群模式进行分析,说明这一模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借鉴意义。

一、产业集群的主要特点

一般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大量企业在地理空间上聚集的一种经济现象。产业集群并不是简单的企业集聚,而是特定地域、同业交往、行业文化、产业技术和产业价值链的集合与相互联系,其实质是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合作、交流、知识共享和文化共通。产业集群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产业集群具有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产业集群以专业分工高度化和集中化为特征。主要表现为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合作和生产上、下游产品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高度的专业化分工,每个企业只专注于自己最具优势的生产环节,可将资源禀赋的潜力发挥至最大,通过专业化协作,集群内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数量增加,整体规模扩大,从而使整个产业集群获得外部规模经济。

2.产业集群可以降低交易成本。集群内企业地理位置的接近和相互合作关系的建立,使企业的运输成本、搜寻信息成本、获取资源成本大为降低。由于集群产业组织形式用市场交易关系取代了内部管理关系,使得生产线上各个环节的生产和经营都是在根据效率和经济原则进行广泛的分工与协作,最终使得交易成本最小化。而且集群内的交易费用比大公司内部的垂直融合更有效率,因为通过外包或者由集群内不同独立企业进行分工协作,大公司可以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与更低的生产成本,从而有效地克服了“大企业病”。

3.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带来的知识流动和信息扩散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最佳渠道。由于许多同类型的企业集中在一起,相互竞争是近距离的、隐性的,这种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来获取竞争优势。而且在产业集群中,由于企业间联系的频繁和人员的流动,使得各种新思想、新工艺、新技术能够迅速传播,企业能够较快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术,从而使创新活力增强,创新费用降低。

4.产业集群能够产生区域品牌效应。当产业集群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后,对外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区域品牌形象,一方面可以增强集群内企业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本前来投资,为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壮大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对一种政府扶持型化工产业集群模式的分析

郑彦

内容提要:产业集群是一种有效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经济组织形式。科学选择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培育路径,对于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该文通过对浙江省衢州市政府扶持型化工产业集群模式进行分析,说明这一模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路与可供借鉴的模式。

关键词:产业集群政府扶持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82(2007)07-0049-05

二、化工行业产业集群的基本特点

化工是我国众多地区的支柱产业,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产业。化工产业具有历史悠久,涉及面广,带动性强,产业链长,环境污染大、安全要求高等特点。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各地都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展化工产业的同时,对地区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要求日益严格,化工产业走专业化园区发展之路正在成为一个新的趋势。与其他行业相比,化工行业的产业集群又有其自身的特点:1.化工集聚经济效益明显。从国外化学产业发展的经验看,化工产业集聚发展是一种普遍趋势。化学工业属于装置性产业,既是规模经济最为显著的产业之一,也是产业间关联最为典型和产业集群最容易形成的产业之一。鉴于化工产业原材料用量大、市场信息变化快、产品运输成本高、生产配套设施多、污染治理要求高等特点,化工产业集群在获取规模效益、外部经济以及促进区域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发展循环经济具有众多优势。由于产业集群的地理集中和众多基础设施资源的共享,通过集中建设热电联供、工业气体、污水处理厂、废物焚烧炉、天然气管网、危险品专用通道、事故应急救援中心等公用工程以及公共管道、公共储罐区等物流基础设施,可以形成集约使用的公用工程和物流运输企业。通过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实行区内统一规划,功能定位和合理的空间布局,既可以有效配置和共享资源,又可以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和有效的环境治理,为拉长产业链、实现循环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龙头企业是形成化工产业集群的关键。化工产业集群需要龙头企业带动、基础设施支撑以及各类技术人才资源的保证。龙头企业的基础设施、创新能力、人才资源、原材料生产以及化工专用设施等资源,是促进形成产业网络的重要“生长核”。通过“生长核”的壮大和发展,化工产业集群可以获得单个企业所不具备的集聚经济、循环经济、知识溢出、市场培育等众多的优势。通过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几条产业链,实现了集群内大小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在技术创新方面,企业既可以发挥自身的创新活力,又可以避免单个企业创新资源的不足,为发展壮大产业链条,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提供了便利条件。

4.化工产业集群研究有待深化。以前化工产业集群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产业链的延伸等方面,两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与产业链相比,产业集群也强调产业之间的联系,但产业链主要侧重于产业间的联系,而产业集群还关注产业之外的机构如大学、科研所、商会、协会、中介机构等的互动作用。因此,产业集群的概念比产业链的概念丰富得多,它强调空间的集聚,既包括产业间的联系,还包括产业及其他相关机构间的联系,许多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

因此,分析研究以化工专业园区为重点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培育、壮大和提高,对于进一步认识化工产业的特点,培育提升化工主导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推进技术进步,实现科学管理,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的龙头型化工产业集群模式,其主体位于浙江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上游,属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相对欠发达地带。2006年全市人口247万,实现GDP38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3.5亿元。龙头企业巨化集团公司是一家省管国有特大型企业。

三、龙头带动型化工产业集群模式的构建

1.浙江衢州龙头企业巨化集团公司基本情况。巨化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巨化公司)创建于1958年,是一家国家特大型联合化工企业,也是全国十八大化工基地之一。巨化公司以生产基本化工原料和氟化学制品为主,建有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的各类联合化工装置100多套,主要生产19大类200多种产品。公司在氟化工方面优势明显,是目前国内总体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氟化工生产基地。目前,公司拥有总资产88亿元,职工近2万人。巨化集团公司独家发起设立的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公司。目前,巨化公司拥有国家级氟材料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氟化学研究开发中心,以及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合作建立的公司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是一个集科研、生产、贸易为一体的大型联合化工企业。2001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巨化公司与俄罗斯应用化学研究院合作在企业内创办了占地2平方公里、以氟化工为主导产业的“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合作园”,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中俄科技合作和氟化工重

要基地。

2.构建龙头带动型化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背景。就衢州市来说,工业是市里加快发展的重中之重。2002年以来,衢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实施了“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化工产业作为市里的支柱产业,巨化公司占据了重要地位。同时,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衢州作为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上游,承担的浙江省生态屏障责任日益加重。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巨化公司作为龙头企业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氟化工特色主导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衢州市委市政府和巨化公司共同关心的问题。

经过多次联合调研和协商,衢州市政府和巨化公司达成了共识。就是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把培育和壮大化工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氟化工产业作为双方经济合作与发展的突破口。2002年初,衢州市人民政府向省政府提出申请,依托巨化公司在技术、产业、人才、信息、基础设施和原材料等方面的优势,在紧邻巨化公司的西南面创建浙江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巨化公司原有的“中俄科技合作园”整体纳入高新园区统一管理。2002年6月,创建省级浙江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报告获得批准,为龙头带动型化工产业集群模式的构建创造了有利条件。

3.龙头带动型化工产业集群模式概况。从高新园区规划和创建之初,衢州市政府就把园区定位为专业化工园区,并把培育化工产业集群特别是氟化工主导产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主要目标为:一是以高新园区为平台和载体,加强衢州市内企业与巨化公司的产业对接和项目对接,加快市区化工企业的产业集聚、产品延伸开发和产业升级。二是将巨化公司的“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合作园”纳入高新园区统一规划和管理,使其可以享受国家和省市有关优惠政策,从而为促进巨化公司提出的“第三次创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充分发挥巨化公司在技术、人才、信息、研发、原材料、基础设施、铁路专用线以及全国最大的氟化工基地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发展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氟化工主导产业。2005年,鉴于有机硅产业与氟化工产业的高度相关性,加上市里有机硅产业已有良好的基础,在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巨化公司参股、项目总投资为5.6亿元的有机硅龙头企业——

—浙江中天有机硅材料公司的基础上,衢州高新园区把主导产业调整为建设以氟硅产业为重点的专业化工园区,着力推进氟硅联动,并提出了建设“工业新城氟硅之都”的新目标。衢州市政府出台了加快高新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着重在做好规划、营造环境、加强服务方面做好文章,从而为化工产业集群的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实施化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主要成就

衢州高新园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政府依托国有大型企业创办的高新园区。经过4年多时间的培育,巨化龙头带动型化工产业集群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依托巨化龙头企业优势,推进园区快速建设与发展。由于高新园区基础设施充分依托巨化公司原有的基础和条件,园区以较少的投入、较短的时间和较好的条件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短短的1年多时间内,园区完成了道路、电力、通讯、供电、供热、供水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开展了积极的对外招商引资,市内外一批化工高新技术企业也相继入园发展。园区管委会着力为入园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政府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服务环境,使园区产业集群拥有的成本优势、规模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和外部经济日益显现,实现了园区建设和企业集聚的同步快速发展。

2.快速集聚了一批精细化工和氟化工企业,较快地形成了产业集群。通常模式的产业集群,从自发到形成规模,一般时间都比较长。高新园区充分发挥巨化公司带动作用以及专业化工园区的优势,在市内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向园区集聚,对外开展积极的产业招商和专业招商。通过对入园企业实行从严把关、分类指导、集中供热、集中治污,对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一律拒之门外,使入园企业的基础设施投资门槛降低。同时,园区企业众多的基础设施共享以及各专业区块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也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条件。随着入园企业的增多,银行、通讯、人才培训、环境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先后进入园区,有效地实现了产业集群的正向互动,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壮大和发展。

3.主导产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逐步显现。同类企业的引进形成了相互竞争关系,上游企业的入园带来了下游产品企业跟进。与此同时,相关的化工设备企业、化工废料处理企业先后入园提供配套服务,使园区的“低成本”优势进一步增强。随着入园企业的增加,专业化的中介服务组织逐步增多,园区内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市场内生推动力正在逐步形成,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园区产业集群的加速发展。园区内主导产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正在逐步显现。

4.产业集群促进了地区竞争力的提升。短短的4年多时间,通过政府有效地引导和扶持,园区充分发挥巨化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以明确的功能定位、合理的产业布局、鲜明的产业特色、逐步壮大的产业基础,初步实现了园区内化工企业的产业集群,同时也促进了巨化公司的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政府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的目标初步实现。到2006年底,高新园区已经入驻企业60多家,其中氟硅主导产业企业20多家,2006年园区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其中氟硅主导产业销售收入20多亿元。产业集群的初步形成和建设“氟硅之都”目标的全面实施,促进了高新园区作为化工专业园区和氟硅产业基地这一区域品牌的形成,也为集群企业引入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伙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市政府举办的每年一度的工业科技洽谈会上,园区内许多企业与相关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技术研发合作关系,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促进了地区竞争力的提升。近5年来,作为浙江欠发达地区的衢州市经济增长速度连5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这里面,开发区和高新园区是经济增长的有力推进器,其中化工产业集群的作用功不可没。

五、龙头带动型化工产业集群发展

模式的主要经验

1.产业集群是培育地方特色主导产业的有效途径。依托当地大型企业创办专业园区,借助龙头企业的影响和优质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突出特色主导产业的培育,促进政府资源和龙头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良性互动,实现双方的互利与共赢,是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加快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正确选择。

2.产业集群是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有机结合的产物。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政府的有效推动是重要基础。巨化龙头带动型产业集群模式注重了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的良性互动。就政府来说,注重加强产业链和价值链研究,主要从提供发展空间、做好产业规划、营造发展环境、提供公共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入手,充分发挥国有大型企业在基础设施、技术、人才、信息、品牌和原材料等方面的优势;而基础设施的共建及资源的配置均按市场化的方式运作,政府在引导和推进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鼓励企业间的正常竞争,从而保证了产业集群较快地形成并形成较强的活力。

3.产业集群是促进国有企业加快市场化改制步伐的有益探索。国有企业的改制是个老大难问题,难就难在体制和机制不活。通过高新园区这个平台,巨化公司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得到了盘活,科技研发成果获得了对外转化和实现的新平台,公司外部环境也得到极大的改善。

4.产业集群是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效载体。高新园区的创建与发展为实现这一地区的资源整合,促进工业园区、巨化公司与周边农村的良性互动,进而带动周边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新的契机。市政府通过将周边农村从乡镇改为街道并由高新园区托管,理顺了管理关系,保证了园区快速高效的建设需求,通过园区高起点的规划,对原有的“厂中村”和“园中村”实施统一规划、分期搬迁、集中安置,加快了周边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向入园企业和为园区企业配套的“第三产业”的转移。园区通过道路建设、拆迁统一安置、农村集中供水、垃圾统一处理、失地农民专业培训等规划的实施,有效地推进了周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5.产业集群必须从政府扶持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才有生命力。产业集群是否从政府扶持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是产业集群成功与否的分水岭。龙头带动型化工产业集群模式在此作了有益的探索。政府通过每年举办工业科技洽谈会,为集群内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平台,帮助中小企业与集群外创新组织建立广泛的技术与市场联系,解决了中小企业收集技术与市场信息成本过高的问题。通过产业招商引进一批相关的企业,加快了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目前,以巨化公司为中心的化工原料生产基地,以高新园区为中心的氟化工下游产品开发生产基地,以巨化公司的氟化工技术研发中心为重点的科技孵化器,以及园区内众多为企业配套的中介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市政府为引进市外人才还专门建立了人才公寓,高新园区则成立了专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公司,集群内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带来了集群内经济主体活力的进

一步增强,也使园区内产业集群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六、政府培育龙头型化工产业集群的几点启示

1.政府推动定位要准确。对于市场机制还不很完善的我国而言,政府的经济职能可以发挥较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应该认识到产业集群根本是市场行为,在推进产业集群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调节和激励。因此,既要注重政府在产业集群成长、演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又不能排斥企业在集群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和自主选择的权利。政府的主要工作是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有力措施,为产业集群提供发展空间、制订发展规划、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等。

2.选择核心企业是关键。以巨化集团公司为龙头的化工产业集群模式是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基础的。一个典型的产业集群区内,必须包括核心主导企业和支持性、关联性企业这两大要素。因此,推进此种形式的产业集群,核心企业的选择和带动作用至关重要。一是在企业的选择上要注重企业的基础和实力。二是在产业选择上要有较长的产业链。三是龙头企业与相关企业间存在着较大的互动和互补需求。

3.营造良好环境是保证。环境就是生产力。近年来,衢州市政府一直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2006年,衢州市荣获了“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称号。在培育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市政府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建立了市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加强监督力度,着力建设“平安衢州”,努力打造浙江省最安全城市。通过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化工产品物流中心,定期举办工业科技洽谈会和行业信息发布会,引导园区企业建立行业协会加强交流与自律,加强循环经济的规划引导,鼓励各项中介服务的配套跟进,依托巨化公司人才、技术、资源等要素的有效支撑,对入园企业实行“一条龙”服务等举措,有效地培育了化工产业集群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和服务环境,从而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做好总体规划是前提。只有统筹规划,有所为有所不为,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才能依托自身地理和产业优势,形成分工有序、互利协作、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市政府在高新园区的选点定位、产业选择、发展方向以及发展重点等方面,总体规划起点较高、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特色明显,在培育产业集群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为园区产业集群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5.培育市场机制是根本。产业集群不仅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更是一种经营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正是市场竞争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细化、技术进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衢州市政府在培育产业集群之初,就坚持“市场运作开放开发”的原则,即使是对于巨化公司这一龙头企业,在基础设施共享、共建以及资源要素的供给方面也是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而巨化公司则更多地看中了高新园区内企业在供热、供气、供水、铁路运输、污染治理、化工专业化服务等方面的大市场,在基础设施共享方面提供优质低价服务,部分基础设施共建实行规范的股份制运作。依靠市场的力量,通过营造良好环境发挥园区集聚经济的作用,是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

——

——

——

——

——

——

参考文献:

1.王缉慈、童昕:《简论我国地方企业集群的研究意义》,《经济地理》2001年第9期。

2.魏守华、王缉慈、赵雅沁:《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经济经纬》2002年第2期。

3.王缉慈等著:《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胡昱:《产业集群不同模式的分析研究》,《中国城市经济》2004年第11期。

5.隋映辉:《论产业集群形成模式及竞争体系》,《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6.高宏伟:《落后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模式探讨》,《经济问题》2005年第7期。

7.杨颖:《企业集群与工业园区的组织关联机理分析》,《工业经济》2004年第10期。

8.钱平凡:《实施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思路》,《宏观经济管理》2003年第11期。

9.蒋东仁:《产业集群创新的政府行为透析》,《科学学与科技技术管理》2006年第12期。

作者简介:郑彦,中共衢州市委党校副校长(衢州324002)。

[责任编辑:王树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