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黄土区次生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的影响

黄土区次生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的影响

黄土区次生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的影响
黄土区次生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的影响

黄土地区“弹簧土-的成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黄土地区“弹簧土”的成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摘要: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质特征出发,分析了该类地区出现“弹簧土”这一特殊地质现象和它的产生原因,并列举了对“弹簧土”地基处理的一般方法。 关键词:弹簧土;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collapsible loess area geological features,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area appears” spring soil” this one special geological phenomenon, and listed on the” spring soil foundation treatment method”. Key words: spring soil; collapsible loess; foundation treatment 在实际工程中,地基处理会遇到各种类型的问题。其中绝大多数事故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场地含水量的变化,虽然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是影响地基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如果施工方法不当,对土体的扰动过大,则有可能桩体中的水渗入到土体中使其含水量变大,造成“弹簧土”的出现,如果不进行处理就无法继续施工。因此,黄土中含水量的变化对黄土基础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下面我们就从湿陷性黄土的特征人手,分析“弹簧土”产生的机理及其一般处理方法。 1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质特点 土在自重压力或非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时将产生急剧而大量的附加下沉,这种现象称为湿陷。具有湿陷性质的黄土,叫做湿陷性黄土层或简称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特征为: 1.1 基本色调是黄色,通常为黄褐、褐黄、灰黄、棕黄等颜色; 1.2 含盐量较大,特别是碳酸盐含量尤为突出,另外硫酸盐、氯化物等含量也都比较高; 1.3 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粘土矿物等,粘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化学成分中SiO:、A1:O,和碱土金属钙镁含量都较高; 1.4 粉土颗粒含量较多,我国湿陷性黄土粉土颗粒(0.05~0.005 mm)一般占半数以上55%~60%者居多; 1.5 一般具有大孔隙,大孔隙常常肉眼可见,孔隙比1.0左右,呈松散结构状态; 1.6 在天然剖面上,具有垂直节理;

中国黄土高原分布的半干润均腐土是现代土壤还是古土壤--翻译

中国黄土高原分布的半干润均腐土是现代土壤还是古土壤 摘要:半干润均腐土在中国黄土高原广泛分布,农业土壤学家将半干润均腐土分类为现代 土壤,地质学家则将其分为古土壤。我们对黄土高原的半干润均腐土进行高分辨率野外调查,包括野外观察、元素分析、释光断代、磁化率和粒径分布的测定。结果表明在全新世期间理化性能的形成和土壤剖面的发展与尘土不断地堆积的地表发育是同步的。距今11500年堆积尘土的连续强烈风化导致整个全新世早期强烈的化学分异。在高原距今8500年-3100年,半干润均腐土发育,在全新世中期气候适宜期由于降雨增加和土壤水分充足导致化学分异达到最大值。土壤形成持续了5400年,在距今3100年停止。主要的土壤回归从距今3100年开始,这是由于在整个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和尘土堆积加强导致。一般新生黄土和表土层在半干润均腐土50-80cm上堆积.强烈的径流侵蚀和沉积的再次改造的结合加剧了土壤回归。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在高原上持续了大约2170年。旱作农业的农业景观形成大约1500年。因此,现在表土层已经堆积和历史上人类耕作和厩肥的施用也影响了现代表土层。由于干旱的气候 和土壤水分缺乏,可溶性物质停留在表土层。 1.引言 全新世土壤剖面受到连续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改造,以及人类扰动的影响。然而,黄土高原高地上全新世黄土的堆积和土壤的形成的高时空分辨率的研究却少之又少。由于缺少高时空分比率的数据导致对土壤属性和土壤剖面理解的偏差。因此在研究土壤形成刚才的时环境变化,粉尘堆积,景观变化,地表变化,土壤年龄,人类扰动这些因素常常会被忽略掉。所以在对广泛分布于中国黄土高原上的半干润均腐土的起源和分类问题上,土壤学家和地理学家很难达成共识。有关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本文通过对黄土高原腹地,元素变化,粒度分析,磁化率分析,光释光断代,考古学测年等进行详细研究。研究发现黄土高原土壤属性变化和土壤剖面的变化与半干旱区的气候变化,尘土堆积,地表过程,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改变有关。这对于追求自然系统土壤分类的真 是状况是极有利的。 2.研究地点 本文的研究点位于陕西省长武县泾河中游,平均海拔大约在1000-1200 m左右。高原被第四纪黄土和古土壤覆盖,厚度达150 m。泾河及其支流在高原上深切形成200-300 m的深沟,该地年平均气温9℃,最低温在一月约-5℃,最高温集中在七月月22.5℃。年降水量500 mm,主要集中在7-9月。该地是半干旱区季风气候,每年3-5月长发生沙尘暴天气。半干润均腐土主要形成后被埋藏在表土层下50-80 cm。土壤PH为8.0-8.5。在7800 a B.P.在河谷地带开始了耕作业。在沿河谷地带分布着大量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考古遗址。7800 a B.P.以来开始在河谷低级阶地上种植谷物。然而,大规模的开荒垦田开始的事件要在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而在相对较高的地带一直到秦汉时期都没有开始发展种植业。在现代突然剖面和表土层中都发现了耕作层,而下伏的半干润均腐土在历史时期均受到耕作的影响。历史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概述

Hans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土壤科学, 2018, 6(4), 125-132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d05943066.html,/journal/hjss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d05943066.html,/10.12677/hjss.2018.64016 Determination of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Xingkai Wang1, Xiaoli Wang1*, Jianjun Duan2, Shihua An1 1Agricultural Colleg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2College of Tobacco,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Sep. 29th, 2018; accepted: Oct. 16th, 2018; published: Oct. 23rd, 2018 Abstract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an active chemical component in soil.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terrestrial carbon cycle.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 can reflect the existenc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soil quality change sensitively, accurately and realistically. In recent years,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 has become the focus and hot spot of research on soil,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science.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SMBC), mineralizable carbon (PMC), light organic carbon (LFC) and eas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 (LOC).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termination method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se five active organic carbons,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future research focus,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land and the effective use of soil nutrients. Keywords Soil Organic Carbon, Determination Methods, Influencing Factors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概述 王兴凯1,王小利1*,段建军2,安世花1 1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 2贵州大学烟草学院,贵州贵阳 收稿日期:2018年9月29日;录用日期:2018年10月16日;发布日期:2018年10月23日 *通讯作者。

黄土高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介绍

黄土高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介绍 一.简介 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海拔800~3000米,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高原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许多石质山地外,高原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地貌起伏,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如北部的阴山,南部的秦岭,东部的吕梁山、西部的六盘山。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世所罕见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超过20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5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主要有黄绵土、褐土和黑垆土。 二.气候 黄土高原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200~750毫米之间。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66毫米,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600~800 毫米,中部400~600毫米,西北部200~300毫米。以200毫米和400毫米等年降雨量线为界,西北部为干旱、半干旱区,中部为半亚湿润区,东南部为半湿润区。 中部半亚湿润区 包括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主要位于陕北、晋北、陇东和陇西南部等地区,年均温4℃~12℃,年降雨量400~600毫米,干燥指数1.5~2.0,夏季风渐弱,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该区的范围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原带大体一致 东南部半湿润区 主要位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平原、甘肃东南部、山西南部,年均气温8~14℃,年降雨量600~800毫米,干燥指数1.0~1.5,夏季温暖,盛行东南风,雨热同季。该区的范围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大体一致。 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区 主要位于长城沿线以北,陕西定边——宁夏同心、海原以西。年均温2℃~8℃,年降雨量100~300毫米,干燥指数2.0~6.0。气温年较差、月较差、日较差均增大,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风沙活动频繁,风蚀沙化作用剧烈。该区的范围与温带荒漠草原带大体一致。 黄土高原地区降雨年际变化大,丰水年的降水量为枯水年的3~4倍;年内分布不均,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且以暴雨形式为主。 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暖温带、少许的中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照、热量充足;夏季降水多.社会经济:劳动力数量多,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劳动力经验丰富;

黄土--古土壤 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

中国黄土一古土壤序列与古全球变化研究 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 班级 姓名 学号

中国黄土一古土壤序列与古全球变化研究 摘要:大学生旅游市场是整个旅游市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大学生旅游行同样具有一定的特点与规律,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特对黄石市大学生旅 游行为进行了研究,对黄石市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此 基础上总结了大学生旅游行为的一般规律。通过此次的研究分析,希望能 有效地引导黄石市大学生旅游需求,帮助黄石旅行社能够根据当代大学生 旅游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大学生的旅游产品,进一步开拓黄石 市大学生旅游市场。 关键词:黄土,古土壤,季风环境,干旱化,古大气环流 1.引言 中国黄土(注:本文中,中国黄土包括黄土层和古土壤层)是最丰富的第四纪时期地质环境演化的信息库。它记录了240 万年以来中国大陆的古气候、新构造运动、古地理等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和重大地质事件;同时,它也记录了与全球古气候、古环境演化进程同步发展的全过程。因此,中国黄土成为记录全球变化的最佳地质信息标志,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全球变化研究者提供了非常难得而又十分有益的条件。所以,国内外的研究者,对中国黄土做了大量的工作,使中国黄土研究的深度不断提高,不断获得新的认识。 中国北方黄土高原风成沉积物序列具有粒度细、沉积速率高、连续性好等特征,是蕴含古地磁场和古气候信息最为丰富的晚新生代陆相沉积物。作为惟一时间跨度大、连续性好的陆相沉积记录,中国黄土也因此与深海沉积物和极地冰芯一起构成国际古全球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中国黄土系统地记录了第四纪乃至中新世以来亚洲内陆连续的气候变化历史、地磁极性转换以及地磁漂移,利用黄土与古土壤序列重建过去的全球变化是我国在世界上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之一。[1] 2.中国黄土一古土壤序列与古全球变化研究 2.1全球变化的研究意义 全球变化科学对揭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运转的机制、变化规律及人类活动

陕西的土壤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手册 学生用) (学生用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手册( 论 总 论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专业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是一门实践性、区域性、地方性很强的科学,并在国民经济与生产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许多内容、资料、许多程序、环节、许多方法、手段,需要进行大量地实地调查、考证和分析。在教学实践中,自然地理学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既是自然地理教学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又是开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建立自然地理时、空方面的思维等方面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其目的是通过野外实习与实践活动,验证、落实课堂和书本上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扩展学生的实践科学能力和整体素质,让学生初步掌握野外调察和研究的方法。 经过近些年来的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特别是为适应新世纪地理教育发展,在山东省省级试点课程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的推动下,结合我校21世纪教改项目-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式及其考核指标体系研究,根据地理学科特征和教学的具体要求,在长期的野外实践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现初步形成了以陕西省和山东泰安地区为主的2个自然地理实习基地,以及与综合自然地理实习相配套的烟台一带海岸带第四纪地质地貌短途实习基地的野外实践教学格局。陕西地理野外实习。该部分属于长途野外实习的内容。主要介绍陕西省省情,陕西自然地理概况、实习路线和主要考察地点。目的在于经过由北至南横跨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大自然区的野外实习,使学生认识并掌握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三个气候带的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的地理分布及其区域差异性,加深学生对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印证。烟台地理野外实习。主要介绍烟台周边地区(百里以内,如蓬莱、昆嵛山,校园内等)的地质地貌、土壤、植物种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实习,以课堂知识印证和野外工作方法训练为主,目的在于为长途集中实习打下基础。 我校在自然地理综合实习上,各级部门都十分重视,实习投入力度亦不断加大,为顺利地完成实习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进一步强化野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野外实习教学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实习效果,需

湿陷性黄土地区常见地基处理方式及选用

湿陷性黄土地区常见地基处理方式及选用 摘要:由于科技迅速发展,新型建筑施工材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得湿陷性黄土地也能施工建设,建筑高层建筑物,对黄土地地基的处理方法也越来越繁多,效果也越来越明显,本文探讨湿陷性黄土地的湿陷机理以及对地基的处理方法介绍。 关键词: 湿陷性黄土; 地基; 处理; 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主要是指结构不稳定的黄色土层,遇到水浸湿后,在自重压力或者附加压力作用下,出现显著的下沉现象。这种特性会对土层上方结构物造成极大的危害,导致路基或者结构物出现大幅度沉降,倾斜等现象,严重影响安全使用。 一、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重要意义及一般处理方法 我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国家之一,其中约占四分之三的黄土,为湿陷性黄土。其最主要的特性是受水浸湿后,在土的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产生大量而急剧的沉陷,给构造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使结构物大幅度沉降、坼裂、倾斜,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鉴于湿陷性黄土的这种特性,在该地区建筑物的设计及施工中,必须采用合理的基础型式或消除沉陷的地基处理方式,才能满足建筑物的使用要求。 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很广,各地区黄土的差别很大,地基处理难度大,开展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在我国,有很多地方的土质均属于湿陷性黄土,而不同地区的黄土又存在着一定差异,所以在对湿陷性黄土地的地基进行处理时我们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不同地方,区别对待。在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进行处理时,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通常,我们以以下几个方面为主要参考点。一是地域性的差别,不同地域的黄土湿陷性以及湿陷敏感性的强弱也许会有很大差别,土层的承载能力以及土质的可压缩的程度及均匀程度等。二是建筑物的用途,建筑物内用水量的大小水渗入地基的可能性等。三是建筑物施工时用料和施工条件,以及丰富的施工经验。四是建筑物的重要程度,是一级建筑还是二级建筑等,建筑物结构对对由于黄土的湿陷性造成的地基不均匀下沉的适应能力。 湿陷性黄土的独有的性质,决定了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的处理要采用什么方法。那么湿陷性黄土的独有性质是什么呢,研究表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形变由两种因素引起,一是土壤压缩,一是土质湿陷。当地基承载的压力没超过地基的允许承载能力时,地基所产生的压缩变形很小,几乎不会对建筑物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土壤的湿陷性在当地基被水浸湿时,会引起土壤的附件变形,这种情况,即使地基所承载的压力并没有超过地基的允许承载能力,也要对地基进行处理,避免发生对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造成造成危害。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设计措施,主要有地基处理措施、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三种。

土壤侵蚀原理_张洪江_试卷4

土壤侵蚀原理_张洪江_试卷4 水保04级B卷 北京林业大学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考试试卷 试卷名称:土壤侵蚀原理B卷课程所在院系: 水土保持学院 考试班级学号姓名成绩试卷说明: 1. 本次考试为闭卷考试。本试卷共计2页,共六大部分,请勿漏答; 2.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请掌握好答题时间; 3. 答题之前,请将试卷和答题纸上的考试班级、学号、姓名填写清楚; 4. 第一大题可直接在试题纸上答题;从第二大题开始可直接在试卷上写题号后答题 5. 答题完毕,请将试卷和答题纸正面向外对叠交回,不得带出考场; 6. 考试中心提示:请你遵守考场纪律,参与公平竞争~ 一、简释下列名词(2分/个×10个=20分)。 1.土壤侵蚀: 在水力、风力、温度作用力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及其母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2.冻融侵蚀: 3.侵蚀沟: 坡面径流冲刷土壤或土体,并切割陆地表面形成沟道的过程,也称为线状侵蚀或沟状侵蚀。 4.侵蚀模数: 2单位面积上一定时间内被侵蚀带走的泥沙量,以t/km?a 表示。 5.土壤侵蚀程度:

任何一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一定环境条件影响下,自其发生开始,截止到目前为止的发展状况。 6.风力侵蚀: 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7.沟壑密度: 2沟壑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侵蚀沟道的总长度,常以 km/km表示。 8.开析度: 2开析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水文网的总长度,常以 km/km表示。 9.允许土壤流失量 小于或等于成土速度的年土壤流失量。也就是说允许土壤流失量是不至于导致土地生产力降低而允许的年最大土壤流失量。 10. 重力侵蚀: 坡面表层土石物质及中浅层基岩,由于本身所受的重力作用(很多情况还受下渗水分、地下潜水或地下径流的影响),失去平衡,发生位移和堆积的现象。 二、试述重力侵蚀的主要形式及其影响因素(20分)。 重力侵蚀的发生机理主要为,由于在下渗水分影响下,土体、岩体等在重力作用下,沿坡面向下运动产生位移(10分)。 当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其抗滑阻力小于下滑力时,则发生重力侵蚀(8分)。 其影响因素主要为降雨、下渗水分、地形、地质、地震动等(2分)。 三、试述一级土壤侵蚀类型区的划分依据及其大致范围(15分)。 土壤侵蚀类型一级区的划分依据是外营力种类,将全国划分为水力侵蚀类型区,其大致范围为内蒙的阴山以南、青藏高原的东缘线以东地区;风力侵蚀类型

黄土区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土壤抗冲性(EI收录)

第26卷 第6期 2004年11月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JOURNA L OF BEI J I NG FORESTRY UNI VERSITY V ol.26,N o.6N ov.,2004 20032 2122210收稿http :ΠΠw w w.wan https://www.sodocs.net/doc/d05943066.html, 3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1BA510B0101)和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项目(81026)共同资助. 第一作者:张建军,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水土保持效益及森林水文.电话:0102286608783 Email :zhjj818@https://www.sodocs.net/doc/d05943066.html, 地址: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黄土区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土壤抗冲性 3 张建军 张宝颖 毕华兴 李笑吟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 该文以晋西黄土区刺槐林地、油松林地、农地、草地、道路边坡为研究对象,用野外实地放水冲刷的方法,以地表径流含沙量为指标,研究了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的抗冲性,并就坡度、地被物、植物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以及流量和土壤抗冲性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研究得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的抗冲性为:油松林地>刺槐林地>草地>道路边坡>农地.林草措施的抗冲效果与坡度密切相关,且随坡度的增大林草措施的防冲效果变小;地被物对土壤抗冲性有显著影响,没有地被物的土壤抗冲性明显小于有地被物的土壤;植物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与冲刷水流的流量密切相关,冲刷水流的流量较小时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改善效果更为突出.黄土区水土保持的关键是分散地表径流. 关键词 土壤抗冲性,植被,地表径流,泥沙,黄土区中图分类号 S71417 ZH ANGJianjun ;ZH ANG Baoying ;BI Huaxing ;LI X iaoyin.Soil erosion resistance of different land types in Loess Plateau area .Journal o 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 sity (2004)26(6)252229[Ch ,17ref.]C ollege of S oil and Water C onservation ,Beijing F orestry University ,100083,P.R.China. Using in suit artificial eroding trial ,sediment yield of surface runoff was set as a measurement index to investigate the erosion resistance of different land types in Loess Plateau area ,including black locust (Robinia pseudoacacia )forest stand ,Chinese pine (Pinus tabulaeformis )forest stand ,farmland ,grass land and road 2 side slope.In the experiment ,the effects of slope gradient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root system on erosion re 2sistance were examined.The relativity between flow rate of surface runoff and s oil erosion resistances was als o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1)the s oil erosion resistances of different land types are ranked in decreasing trend as Chinese pine forest stand >black locust forest stand >grass land >roadside slope >farmland ;2)the effect of forest and Πor grass on erosion control increases along with slope gradient decreasing ;3)s oil erosion resistance increases when the land is covered with vegetation ;4)the vegetation root system has an obvious function on erosion resistance in the case of small flow.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key factor for erosion control in Loess Plateau area is to spread around surface runoffs. K ey words erosion resistance ,vegetation ,surface runoff ,sediment ,Loess Plateau area G rosh [1] 研究了陡坡地的坡面流与泥沙搬运的 关系,Abrahams [2] 实验证实坡面流中细沙颗粒常以 跃移搬运为主,C overs 等[3,4] 研究了平面和不规则地块在漫流条件下的输沙能力.F oster 等[5] 在对凹形坡 面泥沙的沉积进行过研究.Nearing 等[6] 根据大量室内细沟侵蚀试验数据,提出了侵蚀产沙与溪流动力间的关系表达式.这一表达式被雷廷武等证实可以作为水流输沙能力方程使用,但实际使用中仍然需 要根据不同土壤类型进行标定[7].孔亚平等[8] 利用 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坡长和不同雨强条 件下黄土坡面的侵蚀产沙.其结论与张晴雯等[9] 得出的陡坡条件下地表径流泥沙含量达到最大需要的坡长为6m 的结论比较接近. 土壤抗冲性研究多采用原状土冲刷法为主[102 213],但是由于在采取土样时将会对土体产生扰动,从而失去其原有结构,导致实验结果产生较大误

内蒙古赤峰梯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_李龙

内蒙古赤峰梯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李 龙 姚云峰 ** 秦富仓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呼和浩特010018) 摘要选择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内水平梯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水平梯田进行采样,分析了梯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以及地形因子和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结果表 明:研究区梯田1m 深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在0.87 10.25g ·kg -1 ,平均含量为5.91g ·kg -1。不同土层间有机碳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 层土壤有机碳平均碳含量为7.54g ·kg -1 , 分别是中层和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1.32倍和1.67倍。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坡位的变化均表现为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不同坡向上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表现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且坡位和坡向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5)。人为因素对梯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的耕作制度和管护措施上,秸秆还田、免耕等措施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关键词 梯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S153.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890(2014)11-2930-06Distribution and affecting factor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of terraced fields in Chifeng ,In-ner Mongolia.LI Long ,YAO Yun-feng **,QIN Fu-cang (College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18,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4,33(11):2930-2935. Abstract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of terraced fields and the effects of topographic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Aohan ,Chifeng ,Inner Mon-goli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was the range of 0.87-10.25g ·kg -1within 1m depth of terraced area and averaged at 5.91g ·kg -1.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mong different layers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he soil depth.The averag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was 7.54g ·kg -1in surface layer (0-20cm ),being 1.32times and 1.67times of that in the middle (20-60cm )and bottom (60-100cm )layers ,respectively.The effects of slope position on soil or-ganic carbon were in order of upper slope <middle slope <lower slope ,and the effects of slope direction were in order of shady slope >semi-shady slope >semi-sunny slope >sunny slope.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terraced fields were mainly embodied in the different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straw returning and no-till methods helped improve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Key words :terraced fields ;soil organic carb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ffecting factors. *内蒙古应用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20110732)资助。 **通讯作者E-mail :yaoyunfeng@yahoo.com.cn 收稿日期:2014-03-22接受日期:2014- 05-04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库之一,对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均具有积极作用(Jenkinson et al ., 1991;Lal ,2004)。农田生态系统在陆地碳循环中具有重要地 位,提高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固定不仅可以有效减缓 大气CO 2浓度的增加, 同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覃章才和黄耀, 2010)。与森林、草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受人类 活动的影响尤为剧烈(Carter ,1994),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更是衡量土壤质量、土壤健 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影响土壤肥力及作物产 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4, 33(11):2930-2935DOI:10.13292/j.1000-4890.20141022.013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地的要求的要求规范(1-60 )

1 总则 1.0.1为确保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包指构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地基处理、施工、使用与维护。 1.0.3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应根据首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困地制宜,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对建筑物产生危害。 1.0.4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工程,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有关现行的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湿陷性黄土 collapsible loess 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 2.1.2非湿陷性黄土 non collapsible loess 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无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 2.1.3自重湿陷性黄土 loess collapsible under overburden pressure 在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湿陷性黄土。 2.1.4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loess noncollapsible under overburden pressure 在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不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湿陷性黄土。 2.1.5 新近堆积黄土 recently deposited loess 沉积年代短,具高压缩性,承载力低,均匀位差,在50~150kPa压力下变形较大的全新世(2 Q)黄土。 4 2.1.6压缩变形 compression deformation 天然湿度和结构的黄土或其他土,在-定压力下所产生的下沉。 2.1.7湿陷变形 collapse deformation 湿陷性黄土或具有湿陷性的其他土(如欠压实的素填土、杂填土等),在一定压力下,下沉稳定后,受水浸湿所产生的附加下沉。 2.1.8湿陷起始压力 lnitial collapse pressure 湿陷性黄土浸水饱和,开始出现湿陷时的压力。 2.1.9湿陷系数 coefficient of collapsibility 单位厚度的环刀试样,在一定压力下,下沉稳定后,试样浸水饱和所产生的附加下沉。

湿陷性黄土的地区的一些总结

湿陷性黄土区给排水 湿陷性黄土区给排水 湿陷性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土壤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土壤。 分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和自重湿陷性黄土,前者在大于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包括附加压力和土自重压力)受水浸湿发生湿陷;后者在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会发生湿陷。在湿陷性地区设计给排水工程时,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避免发生事故,不仅要考虑防止管道和构筑物的地基因受水浸湿而引起沉降的可能性,而且要考虑防治因给排水管道和构筑物漏水而使得附近建筑物发生湿陷的可能性。设计过程中要按照GB50025-2004《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的规定,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程度,建筑物的类别,地基处理措施,地下水位变化情况,以及施工、维护、使用等条件,因地制宜,综合考虑,采取合理措施。 湿陷性黄土评价

黄土的湿陷性应按室内单轴浸水压缩试验,在一定压力下测定的湿陷系数判定。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程度可以根据湿陷系数分为三种: 当0.015≤δs≤0.03为轻微湿陷性; 0.03≤δs≤0.07为中等湿陷性; δs>0.07为强烈湿陷性。 通过自重湿陷系数δzs来判断: δzs<0.015,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δzs≥0.015,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建筑场地分为: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和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见《建筑给水排水》表11-1。根据建筑物地基受水浸湿的可能性大小,建筑物的重要性以及建筑物在构造上和使用上对不均匀沉降有限制的严格程度将建筑物分为甲乙丙丁四类。

建筑物防护范围 防护距离指的是防止建筑物地基受到管道或水池等渗漏影响的最小距离,建筑物周围防护防护距离以内的区域成为防护区域。 埋地管道、排水沟、雨水明沟和水池等与建筑物之间的最小距离,可以参考《建筑给水排水》表11-3的规定,否则要采取与建筑物相应的防水措施。

黄土的本质与形成模式

① 教育部重大项目(2000ZDXM 770013,01ZJDXM 770014),国际地质对比计划项目(IGC P 379,IGC P 4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071006),国土资源部九.五重点项目(9501104)资助收稿日期:2001-08-28 收修改稿日期:2002-05-28 文章编号:1000-0550(2003)02-0198-07 黄土的本质与形成模式 ① 赵景波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 西安 710062)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 710075) 摘 要 根据显微结构鉴定,有机质分析,颗粒分析,Ca CO 3测定和野外观察、统计等资料,研究了黄土的本质和形成模式。资料表明,黄土具有土壤的各种结构,具有指示草原和森林草原土壤发生特征的CaCO 3和Ca SO 4淀积成分,含 有土壤的有机质;黄土的本质是土壤,是在相对冷干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多种灰黄色狭义土壤,而且是在当时当地气候条件下处于稳定状态的发育成熟的古土壤;黄土形成模式是风尘经草原、森林草原和荒漠草原区的成壤作用形成土壤的模式。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土壤资源最深厚、最富集的地区,黄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和水文地质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壤作用的强弱。 关键词 黄土本质 黄土形成 弱成壤作用 草原型土壤 形成模式 作者简介 赵景波 1953年出生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自然地理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 前人对黄土形成过程和当时的环境进行了大量研究〔1~4〕 ,但过去是从沉积物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没有从土壤学的角度开展工作。过去一般认为,黄土中温湿条件下发育的红色土壤是古土壤,冷干条件下发育的黄土为风成沉积物〔1~4〕 ,这是以往没有从土壤学角度研究黄土的原因。虽然过去有的研究者也提出黄土是土壤〔1〕 ,但从以往所论黄土形成过程并不是成壤过程〔1〕 来看,过去并未真正认识到黄土的本质是土壤,未认识到黄土形成过程是土壤化过程。国外对黄土也进行了许多研究〔5,6〕 ,但同样是把黄土作为沉积物看待的。虽然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理论来研究黄土,但应当说能揭示黄土本质的观点和理论是研究黄土最适用的和最有效的观点和理论。只有这样,才不致 于偏离对黄土本质的认识。黄土与气候变迁是我国第四纪研究中最具特色的内容,目前已走在了世界前列。然而在全球环境变化对比标准的研究中,我国黄土地层作为全球气候对比标准〔1〕 的研究却明显晚于深海氧同位素气候的研究〔7,8〕。不过深海沉积不能指示土壤与资源的演变,所以在土壤演变特别是冷干条件下形成的土壤演变研究中我们应走在世界前列,作出我们的应有贡献。作者在1991年曾发表黄土是冷干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古土壤一文〔9〕,但尚缺乏翔实充分的证据。本文在作者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多种方法对更大范围黄土的土壤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揭示黄土和黄土形 成的本质,探讨黄土形成的模式,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 和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1 黄土中的土壤发生学特征 野外与室内研究显示,黄土中具有机质、淀积成分和土壤结构等多种土壤发生学特征。1.1 黄土层中的土壤结构和有机质 通过对陕西秦岭以北的西安、长安双竹村、武功尚家坡、蓝田白村、洛川坡头、长武鸭儿沟、富县城东和甘肃西峰市北、环县山城、临洮辛甸、平凉市北、天水丰山村、秦安兴国镇、正宁城西、永登鲍家窑、陇西文峰镇、定西葛家岔、静宁徐家坡、临夏北原、兰州晏家坪、靖远乌兰乡等剖面的观察可知,黄土具有土壤的宏观结构, 这类结构在不同地区表现不同。 在关中平原地区,黄土的宏观结构主要为发育较强的似棱柱状、棱块状、团块状和丰富的植物根孔、虫孔等。在黄土高原中部地区,黄土的土壤结构主要为团块状、团粒状和较多的根孔、虫孔(图1,照片4)。在黄土高原西北部,黄土的土壤结构主要为团粒结构和植物根孔、虫孔。在黄土高原区, 从西北向东南,土壤结构的发育由弱到强,显示各地所受成壤作用存在差异。在整个黄土剖面中,各层均有土壤结构的显示,但从上部向下部土壤结构清晰度变低,这是土层的重力作用造成的。棱柱状结构是发育较好的土壤的特征〔10,11〕。虽然黄土中不具典 第21卷 第2期2003年6月 沉积学报AC T A SEDIM EN T O LO G ICA SIN IC A V o l.21N o.2 Jun.2003

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进展

第30卷第3期2011年03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0,No.3Mar.,2011 收稿日期:2010-10;修订日期:2011-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1019,50725930)。作者简介:王红兵(1982-),男,甘肃静宁人,博士生,从事土壤侵蚀研究。E-mail:hbwang82@https://www.sodocs.net/doc/d05943066.html, 通讯作者:许炯心(1948-),男,四川绵阳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河流地貌研究。E-mail:xujx@https://www.sodocs.net/doc/d05943066.html, 268-274页 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进展 王红兵,许炯心,颜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摘要:本文在总结了人为加速侵蚀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人口增长、政策导向、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4个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概述了国内外对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方法。在以上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后研究需要深入的3个方面:多学科交叉研究、社会经济学模型研究和区域差异化研究。关键词:土壤侵蚀;社会经济因素;进展 土壤侵蚀是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环境 问题之一,因此,土壤侵蚀研究在世界各国受到普遍重视。根据郑粉莉等对土壤侵蚀研究进展的阶段划分,20世纪80年代后,土壤侵蚀的研究在侵蚀产沙过程及其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1]。土壤侵蚀主要受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如降雨、植被以及地形等直接影响侵蚀过程,而社会经济因素主要通过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间接作用于侵蚀过程。由于社会经济因素作用的复杂性,对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一直是侵蚀产沙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出发,总结关于人为加速侵蚀量方面的研究,概括对土壤侵蚀产生影响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已有的研究方法,以深化对土壤侵蚀发生机理的认识。 1人为加速侵蚀的界定 自然侵蚀过程受到了人为活动影响而加速发展,进而对土地利用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时,就演变成“人为加速侵蚀”,是人为因素作用的范畴[2]。国内对人为加速侵蚀研究比较多,集中在加速侵蚀量与自然侵蚀量的对比方面。景可等[3]认为全新世以来黄土高原进入侵蚀的发展期,唐朝以前基本属于自然侵蚀,自然侵蚀加速速率为7.9%,唐朝以后,因人类活动而引起的加速侵蚀的速率逐渐递增,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达到25%。陆中臣等[4]采用历史反演法对黄土高原自然侵蚀和人为加 速侵蚀的定量研究表明,黄土高原自然侵蚀量占总侵蚀量70%,而人为加速侵蚀约占30%。贾绍凤[5]根据水土保持规律和有无人类对植被影响进行对比,认为安塞县自然侵蚀占总侵蚀的9.55%,最不乐观占到16.67%,有利时仅占2.03%,说明加速侵蚀的作用明显占主导地位。郑粉莉等[6]通过有林与无林小流域的观测发现林地开垦后,流域的加速侵蚀量是自然侵蚀量的几百倍至几千倍,因此判断黄土高原地区,当人为破坏植被后,人为加速侵蚀在现代土壤侵蚀中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对加速侵蚀的研究多选取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这主要是因为黄土高原从历史上来说植被覆盖的变化较大,现代生态环境脆弱,人类活动影响较为严重。综上所述,在黄土高原地区人为加速侵蚀速率在逐年递增,并在现代土壤侵蚀中占据主导地位。 国外对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侵蚀量也有类似的界定。Hooke [7]研究表明,在美国每年因建筑房屋移动土石方为8亿t 、开矿为38亿t 、修路为30亿t ,此外在农业活动中使7亿t 的土壤流失到河流中去,以上共计76亿t 。与此同时,如果不计人类活动的影响,则河流每年输入的物质(泥沙与溶解质)为10亿t 。由此可见,人类活动移动的物质量是河流的7.6倍。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发现,人为加速侵蚀已经成为现代土壤侵蚀的主力,对人为加速侵蚀量的界定,为探究人类活动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奠定了基础,下面分别从4个方面来综述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方面研究的进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