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理 渝中区2016年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

地理 渝中区2016年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月考试

高2016级高三(下)文科综合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 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 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

1. A .甲C .丙选项,故选D 。

【考查方向】本题以“中国对秘鲁的货物贸易结构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易错点】甲、乙属于中国向秘鲁出口的商品,相比之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秘鲁,故中国不会向秘鲁出口矿产资源等初级产品,中国也不会向秘鲁进口工业制成品。此外,汽车制造与钢铁工业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中国与秘鲁之间的市场距离较长,该类产品不适合长距离运输。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应对比分析中国与秘鲁的经济发展水平,再结合选项,选出中国和秘鲁最有可能的贸易货物。

2. 关于“两洋铁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推动中国铁路装备和技术出口

B .沿线生态良好,建设的环境成本低

C .打破巴拿马运河的跨洋物流垄断地位

D .明显降低巴西与东亚的货物运输费用

0 % 2 0 4

0 6 0 8 0 10 0 甲 乙 丙 丁

答案:B

分值:4分

解析:读图可知,两洋铁路穿越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安第斯山脉,沿线生态环境脆弱,地形条件复杂,建设的环境成本较高,本题选择不正确选项,故选B 。

【考查方向】本题以“两洋铁路”为背景材料,考查交通运输线路布局及影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易错点】由于该铁路是由中国同巴西、秘鲁共同推进的铁路项目,可以推动中国铁路装备和技术出口,A 正确;两洋铁路的建成,增加了沟通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新通道,打破了巴拿马运河的垄断地位,C 正确;缩短了巴西与东亚的货物运输距离,节省了运费,D 正确;注意题干要求选择不正确选项。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可以用排除法。结合材料,确定A 、C 、D 选项是正确的,然后选出不正确选项。也可以根据两洋铁路沿线的自然环境特征,直接选出B 选项。 被称为““北极放大”题。 3. 图示期间( A .北极年海冰面积逐年减少 B .北极年海冰面积减少速度不断加快

C .北极年海冰面积与年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大体呈负相关

D .北极年海冰面积与年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大体呈正相关

答案:C

分值:4分

【考查方向】本题以北极冰融现象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易错点】本题容易错选成D 选项,从图中可以发现,北极年海冰面积与年平均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曲线方向大致相同,但仔细阅读图中信息,左侧坐标向上递增,而右侧坐标向上递减。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只需仔细读图即可,根据图中曲线,海冰范围呈波动下降,并非逐渐减少,A 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北极海冰面积减少速度减缓,B 错误;再根据图中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坐标轴的数值变化即可得出答案。

4. “北极放大”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海冰的减少导致北极地区( )

A .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B .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

C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加

D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弱

答案:A

分值:4分

年平均海冰范围 年平均 C O 2 浓度 1977 1982 1987 1992 1997 2002 2007 13.0 10.5 11.0 12.5 12.0 11.5 330

380 370 360 350 340 北极年海冰范围 (10 6 2 ) 与年平均 C O 2

浓度 (PPM) 随时间变化关系 2012 1972 KM 400

390 年

解析:读图可知,由于白色冰面融化变成颜色相对较暗的海冰,使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反射减弱,导致北极的气温变化增大,结合选项,故选A 。

【考查方向】本题以“北极放大”现象为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考查气候变化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易错点】白色的物体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深色的物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强。白色冰面融化会导致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基本不吸收太阳辐射。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需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北极放大”与“北极变暗”有相关性,由于海冰融化,导致海洋变暗,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增强,导致北极气温变化变大。

2011年以来的叙利亚内战引发了25年来全球最严重的难民危机,大量难民涌入欧洲。下图为5.难民入欧途中最有可能遇到的景象是(A C .答案:C

分值:4分

排除即可。

6A B C D 答案:B

分值:4分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量难民涌入欧洲,可以为欧洲提供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但同时会导致失业率上升,社会秩序不稳定,社会负担加重,加剧环境问题,结合选项,故选B 。

【考查方向】本题以叙利亚难民为背景材料,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考查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易错点】由于大量难民涌入,会增加管理难度,同时低廉的劳动力进入市场,会使欧洲部分国家的失业率上升,加重社会负担。低廉的劳动力对提高工业化水平和增加城市人口影响不大。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需要对叙利亚难民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叙利亚难民不能等同于欧洲当地的居民,不应算欧洲的城市人口。叙利亚难民会以低廉的劳动力,冲击欧洲劳动市场,不利于欧洲社会稳定。

下图示意北半球某河流局部河段的改道演化,M 地常见当地人淘金。读图,完成7—8题。 法国 德国

叙利亚 ① ② ③ ④

7. 河道由先到后的形成顺序是()

A.T1 T2T3B.T1 T3T2

C.T3 T2T1D.T2T1T3

答案:C

分值:4分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河流大致流向是由东向西流,结合东部河段弯曲,

可知河流不断向凹岸侵蚀,故河道的先后顺序是T3 T2 T1,结合选项,故

选C。

【考查方向】本题以不同时期河道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河流地貌发

育,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易错点】受河流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影响,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

岸堆积,使河流更为弯曲。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需要仔细读图,根据图中河流的流向及凹岸和凸岸的位置,结合凹岸侵蚀的规律,即可得出答案。

8. M地堆积丰富的露天砂金矿,其原因是()

A.流水堆积后,经河流改道侵蚀出露B.地壳抬升,含沙基岩出露

C.河流弯曲,凹岸堆积砂金D.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岸堆积砂金

答案:A

分值:4分

解析:读图可知,M地在河流改道之前为河流的凸岸,受流水堆积作用强,砂金容易堆积,再加上河流改道,M地成为现有河流的凹岸,受流水的侵蚀作用,砂金出露,形成露天砂金矿,故选A。【考查方向】本题以M地的露天砂金矿为背景材料,考查河流堆积地貌与侵蚀地貌,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易错点】图中由于受河流改道的影响,M地在旧河道属于河流的凸岸,在新河道属于河流的凹岸,图中河流主要受流水作用,与地转偏向力无关。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首先弄清河道形成的选后顺序,再根据M地河道的变化,结合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规律,判断即可。

下图示意局部区域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读图完成9—10题。

9.该日最可能是()

A.大寒(1月21日前后)

B.谷雨(4月21日前后)

C.大暑(7月23日前后)

D.霜降(10月23日前后)

答案:A

分值:4分

解析:读图可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被高压控制,且冷空气影响到我国

华南地区,推断该日应为冬季,故选A。

【考查方向】本题以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为背景材料,考查经纬

网与等压线的判读,考查锋面天气系统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

力。

【易错点】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我国北部大部分地区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控制,具体推断此时为北半球冬季。

【解题思路】首先根据经纬网定位为我国东部地区,再根据等压线图判断北方地区被高压控制,应为冬季,最后结合选项选出正确答案即可。

10.该图所反映的天气现象是()

A.海南岛受西南气流影响,迎风坡降水较多

B.冷锋正接近香港,未来数日天气较冷

C.福建各地普遍降雨,雾霾天气严重

D.台湾海峡西北季风强劲,海面风浪较大

答案:B

分值:4分

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天气系统为冷锋天气,香港受该天气系统的影响,未来几日天气较冷,故选B。

【考查方向】本题以局部区域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常见天气系统的有关知识,具体考查冷锋天气系统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易错点】冷锋天气的图标呈锯齿状,过境时会带来大风降温天气。海南岛此时受东北风影响,并非西南气流,A错误;福建此时受冷锋天气影响,雾霾天气较少,C错误;台湾海峡此时受东北风影响,D错误。

【解题思路】本题设问较为简单,只需定位出冷锋所在位置,再结合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下图为甲地夏至日太阳视运动方位的地面投影轨迹(虚线)与

对应的旗杆日影(实线)变化示意图(图示时刻为北京时间)。读图,

完成11题。

11. 甲地()

A.位于75°E,正午太阳位于正北

B.当天东北日出,傍晚日影朝西北

C.未来1个月内昼渐长,夜渐短

D.正午太阳高度年内变化差值小于47°

答案:D

分值:4分

解析:读图可知,该地日出为北京时间9点,日落为北京时间22点,昼长为13小时,且日影朝南,该地应为北半球某地,且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差值变化为46°52′,小于47°,故选D。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其中A、B选项考查日出、日落方位,C选项考查昼夜长短变化,D选项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易错点】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基本规律。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日出东北,日落东北。此日过后,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

【解题思路】根据昼长13个小时,可以确定当地正午时,为北京时间15点30分,甲地应位于67.5°E,再根据昼长时间,判断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A错误;当天东北日出,日落西北,傍晚日影朝向东南,B错误;该地区昼长夜短,位于北半球,未来1个月昼渐短夜渐长,C错误。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36.(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硅藻是一种生活在海洋、湖泊中的藻类。硅藻土是由古代硅藻遗骸历经数百万年形成的硅质沉积岩,在工业上用途很广。以硅藻土为主要原材料的硅藻泥是具有消除甲醛、释放负氧离子的内墙环保装饰材料。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分布有我国目前最大的硅藻土矿床,已查明资源总量2亿吨,可采储量中一级品矿约占可采储量的三分之一。近年来,该县正积极推进“百亿硅藻谷”建设。

材料二:下图示意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区域。

(1)简述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境内硅藻土的形成过程。(6分)

答案:(1)硅藻土分布地区数百万年前为海洋,(2分)海洋中的硅藻残骸在海底沉积形成硅质沉积岩,(2分)后经地壳抬升,(2分)即为现在的硅藻土。

分值:6分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硅藻土是海洋湖泊的藻类沉积形成的,推断硅藻土分布地区在数百万年前为海洋,海洋中的藻类残骸不断沉积形成沉积岩,最后经历地壳抬升形成硅藻土。

【考查方向】本题以硅藻土的形成为背景材料,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易错点】本题设问较为简单,注意根据材料中硅藻土的形成条件,描述硅藻土的形成过程,同时注意内外力作用在硅藻土形成过程中的影响。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找出硅藻的生长环境,再结合材料“硅藻土是由古代硅藻遗骸历经数百万年形成的硅质沉积岩”推断硅藻土是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需要地壳抬升,出露地表。

(2)分析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硅藻土开发的有利区位条件。(8分)

答案:(2)总量大,资源丰富;一级品矿比重大,品位高;可用于工业、建筑等方面,用途广泛,市场需求量大;政策支持。(每点2分,共8分)

分值:8分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硅藻土是我国最大的硅藻土矿床,表明其硅藻土的总量大,资源丰富。一级品矿占采储量的三分之一,比重大,品位高。硅藻土是很好的建筑材料,价值该县积极推进“百亿硅藻谷”建设,表明有政策支持。

【考查方向】本题以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硅藻土开发为背景材料,考查工业区位选择,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易错点】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有土地、资源,社会经济因素有市场、劳动力、政策、交通、科技等。

【解题思路】本题设问简单,答案要点均可在材料中提取,例如材料中“工业上用途广”推断市场广阔,“最大的硅藻土矿床”推断丰富等,紧扣材料分析即可。

(3)有同学对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建设“百亿硅藻谷”提出了质疑,试提出其质疑的理由。(8分)

答案:(3)硅藻土的大规模开发将破坏生态环境,加剧环境污染;本地市场需求量小,地处我国东北部边疆地区,远离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消费市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科技水平低,专业人才缺乏,配套设施不完善等。(每点2分,共8分)

分值:8分

解析:大规模开发会破坏生态环境,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区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经济较为落后,消费市场小,而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加之科技水平低,人才缺乏,开发条件不足。

【考查方向】本题以“百亿硅藻谷”开发为背景材料,考查区域经济发展及资源开发,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易错点】本题设问要点较多,答题时应注意不能遗漏要点,如科技水平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要点的回答。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包括经济发展状况,交通条件,自然环境等,还要考虑到市场需求,相当于变相的考查工业区位选择。

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纳河是欧洲的一条重要河流,发源于瑞士伯尔尼山的罗纳冰川,先由东向西流经日内瓦湖后进入法国境内,从源头至日内瓦湖,罗纳河为冰川、峡谷河段,两岸巍峨峭壁,河水奔流直下,将泥浆水倾入清澈的日内瓦湖。罗纳河是“吐纳”日内瓦湖水的主要河段,在瑞士日内瓦的附近,罗纳河与阿尔沃河在此交汇。从日内瓦湖流出的罗纳河水在左侧清澈见底,而从欧洲第一高峰勃朗峰流出的阿尔沃河水在右侧却湍急浑浊,两河交汇形成非常明显的界线,成为“泾渭分明”的奇特景观(左下图)。右下图示意罗纳河部分流域。

(1)判断图中罗纳河、艾尔沃河交汇处形成“泾渭分明”的奇特景观最可能出现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10分)

答案:(1)夏季(2分)原因:罗纳河上游河流搬运来的泥沙在湖中沉积,使得该河流出湖时泥沙含量大大减少,河水清澈;(4分)艾尔沃河源自阿尔本斯山区,夏季冰雪融化量大,径流量大,由于地势落差大,水流湍急,冲刷强烈,导致该河的含沙量大,河水浑浊。(4分)

分值:10分

解析:读图可知,该地区位于欧洲地区,罗纳河上游是日内瓦湖,罗纳河携带的泥沙在湖中沉积,使河流出湖的泥沙减少,河水清澈,而艾尔沃河夏季受冰雪融水补给,径流量大,加上发源于阿尔卑斯山,河流地势落差大,水流湍急,侵蚀作用强烈,导致含沙量大,河水浑浊。

【考查方向】本题以罗纳河、艾尔沃河“泾渭分明”的景观为背景材料,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及河

流地貌的发育,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易错点】本题对罗纳河清澈的原因表述不清楚,部分学生答题时要点回答不正确,或者不知如何作答。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本质上是解答河水清澈与浑浊的原因,河水清澈与河流泥沙少有关,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在罗纳河与艾尔沃河交汇处有日内瓦湖对罗纳河调节,使下游罗纳河泥沙含量减少,河水清澈,而艾尔沃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夏季冰雪融水较大,侵蚀作用强,泥沙较多。

(2)简述罗纳河对日内瓦湖的影响。(6分)

答案:(2)罗纳河是日内瓦湖的主要补给水源;(2分)携带泥沙在湖中沉积抬高湖床。(2分)也是日内瓦湖的下泄通道。(2分)

分值:6分

解析:读图可知,日内瓦湖位于罗纳河的中游,罗纳河上游河段对日内瓦湖有补给作用,且罗纳河携带的泥沙沉积会抬高湖床,而下游罗纳河河段是日内瓦湖的下泄通道。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陆地水体的补给及湖泊的水文特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易错点】本题设问简单,注意罗纳河携带的泥沙也会对湖泊有影响,会使湖床抬升。

【解题思路】仔细阅读图中湖泊与河流的关系,罗纳河流入日内瓦湖,又从日内瓦湖流出,既是日内瓦湖的补给水源,又是日内瓦湖的下泄通道,其携带泥沙也会对湖泊的水文条件造成影响。(3)根据罗纳河流域特征,说明其在瑞士境内的主要开发方向及理由。(8分)

答案:(3)发电和漂流(旅游)。(4分)瑞士境内以山地为主,河流落差大,流量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适宜水电开发;(2分)境内山清水秀,风光秀丽,对游客吸引力大。(2分)

分值:8分

解析:读图可知,罗纳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其在瑞士境内的河流落差大,流量大,水能资源丰富,适合开发水电,流域内风景优美,适合发展旅游业。

【考查方向】本题以罗纳河的河流特征为背景材料,考查流域综合开发,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易错点】流域的综合开发主要方向有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注意结合流域内的自然环境特点分析。

【解题思路】流域的综合开发有很多方向,而瑞士境内的罗纳河主要是河流上游,适合发电和旅游,再结合河流的水文特征进行分析描述即可。

【地理选考题】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2.(10分)旅游地理

乌镇隶属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是典型的江南地区汉族水乡古镇。乌镇具有一千三百余年的悠久历史,1991年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11月19日始,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乌镇以河成街,以岸为市,两岸房屋建筑全面向河水,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间”风光,在建筑风貌和布局结构上,乌镇的风格不仅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的特点,而且还保存了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特色,下图示意乌镇旅游区位和乌镇景观。

评价乌镇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10分)

答案:有利:乌镇是典型的水乡景观,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突出,旅游资源质量较高;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临近杭州、苏州、上海等大城市,市场距离近;周边有铁路、公路、水运,交通便利。(每点2分,共6分)

不利:古村镇地区接待能力较低;景区地域空间狭小,环境承载力低;商业活动及游客所产生的垃圾较多,污染环境较大等。(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分值:10分

解析:读图可知,乌镇的旅游资源丰富,游览价值高,且交通便利,靠近经济发达地区,客源市场近。但乌镇的景区空间小,地区接待能力弱,环境承载力较低,环境污染大。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旅游地理的有关知识,具体考查旅游资源的开发,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易错点】本题设问简单,回答时注意评价开发条件时不仅评价有利条件,还要评价不利条件,注意要点的全面性。

【解题思路】旅游条件开发评价主要从旅游资源的价值,客源市场、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等角度分析,评价不利条件时注意旅游地的环境承载力。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干旱是困扰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下图反映了我

国各大流域19997—2007年平均受旱率和成灾率统计情

况。(受旱率=受旱耕地面积/耕地总面积×100%;成灾率

=成灾耕地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分析我国旱灾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并提出农业生产方面

对旱灾的有效措施。

答案:特征:北方地区受旱率和成灾率均高于南方地区(或

北方地区旱灾多于南方地区)(2分)

原因:北方地区人、水、土的矛盾突出(或:水资源总量少,人口多,耕地面积大)。北方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4分)

措施: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农业(农业实施节水灌溉、增加耐旱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形成长效节水机制;完善水利灌溉设施;制定完善的抗旱预案,加强旱情监测工作,以便旱灾发生时能向受灾区提供紧急援助。(每点2分,共4分)

分值:10分

解析:读图可知,松辽河、海滦河、黄河等受旱率高,淮河、长江、珠江受旱率小。即北方旱灾多于南方地区,北方地区水资源较少,耕地面积大,降水变率大。应对旱灾的措施应从开源、节流等

方面回答。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考查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易错点】解答本题需要看清题干要求,本题有三小问,不能漏答。此外应对旱灾的措施应从农业生产方面提出。

【解题思路】首先结合受旱率分布图,判断旱灾空间分布的特征。其次对比分析南北方的地理环境,说出北方旱灾多于南方的原因。最后从农业生产角度提出应对旱灾的措施。

44.(10分)环境保护

西双版纳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橡胶林地主要分布区之一,但近年来当地政府采取了“退胶还林”的政策。下表示意1980—2010年西双版纳某地橡胶林面积和不同坡度分布面积百分比。

据表1分析当地政府采取“退胶还林”政策的原因。

答案:因橡胶林地面积不断扩大,陡坡种植所占比重逐渐上升(2分),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含蓄水源能力下降、旱涝灾害频繁、土壤肥力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答对4点,得8分)

分值:10分

解析:读图可知,橡胶林在陡坡种植的比重较大,大面积的种植橡胶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频繁,土壤肥力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

【考查方向】本题以“退胶还林”为背景材料,考查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易错点】本题设问简单,回答时注意要点的全面性,不能遗漏要点。

【解题思路】结合材料,通过对比1980年-2010年,可知陡坡种植橡胶的比重增大,陡坡种植橡胶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此外,橡胶比重增大,会使其它森林植被的比重减少,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地理月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DBCAC 6—10 BCAAB 11 D

二、综合题

36.(22分)

(1)硅藻土分布地区数百年前为海洋,(2分)海洋中的硅藻残骸在海底沉积形成硅质沉积岩,(2分)后经地壳抬升,(2分)即为现在的硅藻土。

(2)总量大,资源丰富;一级品矿比重大,品位高;可用于工业、建筑等方面,用途广泛,市场需求量大;政策支持。(每点2分,共8分)

(3)硅藻土的大规模开发将破坏生态环境,加剧环境污染;本地市场需求量小,地处我国东北部边疆地区,远离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消费市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科技水平低,专业人才缺乏,配套设施不完善等。(每点2分,共8分)

37. (24分)

(1)夏季(2分)原因:罗纳河上游河流搬运来的泥沙在湖中沉积,使得该河流出游时泥沙含量大大减少,河水清澈;(4分)阿尔沃河源自阿尔本斯山区,夏季冰雪融化量大,径流量大,由于地势落差大,水流湍急,冲刷强烈,导致该河的含沙量大,河水浑浊。(4分)

(2)罗纳河是日内瓦湖的主要补给水源;(2分)携带泥沙在湖中沉积抬高湖床。(2分)也是日内瓦湖的下泻通道。(2分)

(3)发电和漂流(旅游)。(4分)瑞士境内以山地为主,河流落差大,流量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适宜水电开发;(2分)境内山清水秀,风光秀丽,对游客吸引力大。(2分)

42.(10分)

有利:乌镇是典型的水乡景观,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突出,旅游资源质量较高;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临近杭州、苏州、上海等大城市,市场距离近;周边有铁路、公路、水运,交通便利。(每点2分,共6分)

不利:古村镇地区接待能力较低;景区地域空间狭小,环境承载力低;商业活动及游客所产生的垃圾较多,污染环境较大等。(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43.(10分)

特征:北方地区受旱率和成灾率均高于南方地区(或北方地区旱灾多于南方地区)(2分)

原因:北方地区人、水、土的矛盾突出(或:水资源总量少,人口多,耕地面积大)。北方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4分)

措施: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农业(农业实施节水灌溉、增加耐旱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形成长效节水机制;完善水利灌溉设施;制定完善的抗旱预案,加强旱情监测工作,以便旱灾发生时能向受灾区提供紧急援助。(每点2分,共4分)

44.(10分)

因橡胶林地面积不断扩大,陡坡种植所占比重逐渐上升(2分),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含蓄水源能力下降、旱涝灾害频繁、土壤肥力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答对4点,得8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