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九、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tudy)

语言学家及语言教学专家一直在探索人际交际的奥秘,语言是交际的主要工具,因此成为研究的重点。语言能力研究起初定位在对语言的语法、词汇、语音等构成要素的研究,但是学者发现交际者仅有语言知识是不够的,同时还应该具有运用语言的知识和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涉及社会文化范畴的知识,因此语言能力研究逐步发展成交际能力研究。第二外语教学进入语言能力研究成果,外语学习者应该掌握所学语言的交际能力。外语学习者的母语和母语文化对外语学习和使用有迁移作用,母语文化的语用规则影响交际者正确使用外语,外语学习者除掌握目的语外还应该掌握目的语文化的语用规则。达到培养目标的外语学习者有两套语言和文化系统,他们应该具有根据交际语境和交际对象选择交际语言和行为的能力,这是一种可挽回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是一种交际行为,就交际的种类来看,可以是人际间的交流,也可以是个人与公众(群体)间的交流。Brian Spitzberg认为个体的交际能力体现于个体在特定场合中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双方共同点减少,差异增多,交际难度增加,影响有效交际的变量包括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世界观、价值观等。Kim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做出更为具体的界定: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个体所具有的内在能力,能够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关键性问题,如文化差异、文化陌生感,本文化群体内部的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等。

Spitzberg的定义从宏观上把握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交际能力体现在交际行为的“得体性”和“有效性”上,跨文化交际体现在交际场景,即“特定场合”中。Kim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更加强调“跨文化能力”,即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没有提到交际行为的过程(是否得体)和交际结果(是否有效)。

本文认为,Spitzberg对交际能力的界定可以涵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即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特定场景),交际者得体(符合目的文化的社会规范、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有效(实现交际目标)的交际行为。

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需要考虑构成概念内容的基本要素的意义。交际技巧可以体现交际能力,但是行为本身并不是能力。能力是一种社会评价,交际能力可以表现为得体的交际行为。

行为的得体性取决于交际场景和交际对象,在某一场合中“得体的行为”,在其他场合有可能不得体。一个精通中国文化的美国人在与中国人交往时表现出很强的交际能力,而在与阿拉伯人打交道时却表现得手足无措。交际能力是交际双方给对方的印象或评价,或者说,

交际能力是对于交际者交际行为的社会评价。交际行为的得体性指交际者的交际行为符合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社会文化规范和行为期待。交际双方的关系也是影响交际行为得体性的因素之一,有时人们会以违反交往规范的方式建立新的规范或关系。例如:按照规则,公司同事在上班时间内的谈话内容应该只限于业务信息,但实际上,人们在交谈中往往会夹杂个人信息或其他与工作无关的话题。从交际场景来看,这样的行为是不得体的,但是就交往双方的私人关系而言,谈论私人话题是可以接受的,交际双方行为的得体性体现在对规则违反程度的把握和交际语境的选择上。此外,不同文化中人们的行为习惯、交际模式、言语和非言语符号的差别使判断行为得体与否更加困难。

例如:美国文化中商务谈判是一种很正式的交际形式,一般在会议室进行,谈判双方的座位安排以面对面为主;因此,美国人会认为阿拉伯文化中席地而坐,谈判双方人员混坐在一起的谈判方式不正式,同时也会觉得芬兰人喜欢在集体洗桑拿浴时谈判的行为不得体,而在阿拉伯和芬兰文化中,人们这样做是为了缓和竞争的紧张气氛,保持融洽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能力除包括交际行为的得体性外,还包括交际结果的有效性。交际行为的有效性是指交际者否实现交际目标,也有学者把有效交际看作是交际能力的体现。有效,即效力(effectiveness),与效率(efficiency)相关却不相同。有效交际指成功的交际,实现交际目标的交际,代表满意;效率指交际的直接性,立即性,代表速度。一般来讲,人们认为,效率较高的交际会更有效,因为高效率意味着低消耗(时间,精力);然而,想要实现预期的交际效果,只有效率是不行的。

交际行为的得体性和交际结果的有效性决定交际质量。交际行为不得体,交际结果没有效是交际质量最低的模式;行为得体却达不成交际目标的是社交变色龙,在交际中他们不违反交际规则却也不能实现交际目标;能够实现交际目标,但是行为不得体,例如:那些通过欺骗、强迫等手段,牺牲他人利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行为;高质量的交际是交际者既能够实现交际目标,同时交际行为又符合特定场景的文化习惯。下面的案例可以向我们展示交际得体性与有效性的关系:

美国商人BtianHoltz被公司派往泰国管理分公司。Mr.Thani,泰方的经理助理,为人精明强干,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他最近一段时间经常迟到。Holtz决定采取些措施提醒他一下。经过深思熟虑,他有四种处理问题的策略:

1.找Thani私下交谈,询问迟到的原因,并告诉他必须按时上班。

2.不理会这一问题。

3.Thani下次迟到时,公开责备他。

4.在私下交谈时,示意他想请Thani帮忙处理公司职员经常迟到的问题,并请Thani建议处理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有效的,因为这样做的结果是Thani不会再迟到。然而,泰国的文化习俗是避免当面直接批评或责备他人,Holtz的这种行为在泰国的文化语境中是不得体的。第二种策略(不理睬对方迟到的行为)是得体的,但是不能实现交际目标(使对方按时上班)。第三种策略(公开指责)则既不得体,又不有效,因为公开指责在泰国文化中被视为侮辱,Thani可能会提出辞职。Thani是一个有价值的职员,Holtz是想让他更好地为公司服务,而不是想终止合作关系,所以Thani的辞职意味着交际失败。第四种策略,间接提醒对方自己关注的问题,避免让对方觉得“丢脸”,是既得体又有效的最佳选择。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另一决定性因素是语境。语境是交际发生的环境、场景或场合,可指文化、交际者之间的关系、地点、交际功能等。交际要在一定的场景中进行,交际者的社会角色、交际角色和交际目的直接影响交际行为,如言语和非言语交际方式正式与否等。与相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对象交际相对容易,因为双方使用相同的符号系统,彼此清楚对方在某一场景中对自己的行为期待。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在跨文化语境中的交际要困难许多,交际者缺乏足够的对方文化的知识,不知道自己在这一场景中的得体行为是什么,从而心理上产生焦虑情绪;同时,对方的行为模式与自己文化对此种情境的行为规范不同,从而产生厌恶的情绪;交际知识的缺乏和负面情绪的影响从行为上表现出来——没有得体的交际技巧,没有积极的交际动机和态度。这就会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这也是没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

通过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分析,我们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可以通过输入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增加能力,能力通过运用技巧的方式体现于行为上,但是行为本身并不代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交际者的交际行为要得体,即符合交际场景的社会文化规范、交际对象间的角色关系和交际功能,同时又要有效,即实现交际目的。交际的有效性代表满意度,但是有时有效的交际不能达到完全满意的效果。例如:一对恋人感情破裂,男方还深爱女方,但女方不再爱他了。男方知道他没办法实现他的交际目标,即挽回爱情,达到完全满意,此时的有效交际是退而求其次,以得体的方式与对方保持朋友的关系,这也是有效的交际。

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是进一步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的基础,对于跨文化交际研究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跨文化交际研究出现了从“盎格鲁为中心”到“多中心”的模式转型。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有影响力的交际研究都发生在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大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在交际上的研究成果特别丰厚,也是从那时开始,其它地区学者开始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美国的传统研究范式促进了之后新观点和新交际模式的形成。研究文化和跨文化交际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

1.社会心理学视角

Hall(1966,1976),Hofstede(1983,1994),Gudykunst,KimandTing-Toomey等人在这方面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他们提供了一个理解跨文化交际的动态性途径和从文化对比的角度来理解交际的新思路。在二十世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这些学者将人际沟通的理论和框架用于分析跨文化语境下的交际。

对传统交际理论研究的主要批评在于这些理论往往存在隐晦的民族中心主义和父权社会特征,并且在分类模式上过于简化,以至于导向文化定势。而且,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几乎总是假设生活在某一个特定时间和地点的某个人属于某一文化。这些跨文化交际研究不承认个人在文化方面的创造力,以至于使跨文化研究成为了不断发展的“生态谬论”。这种研究方法的目的是确定和解释交际上的文化差异,并预测未来的交际情况,这是因为这些跨文化交际研究是基于如下假设:a.有一个可描述的、外部的现实;b.人类行为是可预见的;c.文化是一个可以测量的变量。

2.批评的视角

这是一种超理论方法,其中包括阐释视角中的许多假设,但侧重于宏观的背景,如影响交际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因素等。学者关注语境(包括社会历史语境和社会中权力、压迫、解放等思想意识)可能对我们跨文化互动产生的影响。这种方法承认种族、阶级、性别这些分歧会影响某一身份说话人的表达,从而限制文化多样性的思想意识。自我反思是这种方法提出的另一个关注点。

3.阐释的视角

这是一个挑战跨文化的定义和意识形态性质的崭新的研究角度。支持这种方法的学者认为有必要认识到交际中主体的复杂性,而不是采取似乎目前正流行的典型的简化过程的研究方法。他们认为最主流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像人际沟通研究一样,跨文化的互动也不应被当做一成不变的,而应作为一个生活快照。在现实中,关系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只有这样研究才是不偏颇的。

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了解和描述特定文化群体的人类行为,这种描述基于如下假设:a.人类的经验是主观的;b.人类行为是有创造力的,而非确定或容易预测的;c.文化是通过交际来创造和维持的。

每个人都受周围文化和亚文化的影响。个人的社会身份代表不同文化边界(国家,组织,工作,家庭等)的融合,正是这些身份的融合共同创造了一个人的整体文化。

4.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视角

(1)本质主义文化观

a.本质:“文化”是一个人们可以访问的地方,更是一个实体存在。从社会的角度看,它是均质的,因为认知特征是平均分布的。人们在谈论文化时会说:“在假期我访问了三种文化,他们是西班牙,莫斯科,和突尼斯”。

b.地点:地点是与一个国家和语言相关的,与国家所在的洲的宗教、民族或种族的文化以及亚文化有密切关系。人们在谈论文化时会说:“日本文化”、“欧洲文化”、“印度教文化”、“黑人文化”和“日本中学文化”。

c.关系:世界上存在互不相容的民族文化。一个文化中的人与另一文化中的人从根本上讲是不同的。人们在谈论文化时会说:“从日本文化过渡到中国文化……”,“当埃及人来到法国文化中,他们不能……”。

d.成员:人是完全属于某一国家的文化和某一种语言的。人们在谈论文化时会说:“不管她在意大利住多久,她是属于奥地利文化的”,“你是来自哪种文化”?“一个人永远不能完全了解第二文化。”

e.行为:“文化”像一个有着具体、独特的个性的人,他一心一意地行事。人们的行为是由他们生活在其中的文化来界定和约束的。人们在谈论文化时会说:“德国文化认为XYZ”,“中东文化里没有XYZ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人们XYZ”,“她属于挪威文化,因此她会XYZ”。

f.交际:与外国人或不同的人交际,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他们文化的详情和模式。人们在谈论文化时会说:“当你想与瑞典商人谈生意时,你需要知道瑞典文化中的XYZ。”

(2)非本质主义文化观

a.本质:文化是一种社会力量,意义重大时表现的也格外明显。社会是复杂的、具有特色的,难以控制。人们在谈论文化时会说:“我访问过的国家都有一些文化差异”。

b.地点:地点与价值有关,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一段时间与任何种类和规模的组织平等联系。可以通过话语也可以通过语言来辨别它。人们在谈论文化时会说:“日本的饮食文化比英国的饮食文化更有统一特征”,“英国学校比日本学校的体育文化特征更明显。”

c.关系:文化能变化、混合、跨越并穿越另一种文化,不受国界的限制同时使得界限非常模糊。人们在谈论文化时会说:“在中国比在印度有更多的xyz文化”,“遍布世界各地的学校有很多文化相似性。”

d.成员:在一个社会内部或社会与社会之间,人们可以属于也可以穿越一个复杂的多重文化体。人们在谈论文化时会说:“我觉得我出国旅行中最有意义的是英国”,“我听伊朗音乐并用这种语言讲全球政治体现了我的家庭和成长环境中的伊朗文化。”

e.行为:人受文化形式多样性的影响,同时又利用着文化多样性。人们在谈论文化时会说:“目前我生命中最强的文化力量来自于我所属的一些国际妇女组织通过会议、期刊和电子邮件传递给我的信息。这些都是文化上我觉得最亲近的人。我孩子的朋友和当我是一个孩子时我生活的地方在文化上让我觉得奇怪。我的伊朗性丰富了我对英语社会的感知,反之亦然。”

f.交际:与属于你所不熟悉的组织中的任何人沟通,我们必须要了解她身份的复杂程度。人们在谈论文化时会说:“你必须了解她不符合中东女性给人的印象,与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不同,她认为那样是虚假和无知的表现。在现实中她与我们的预期并不相同。”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是规划教学内容的蓝本。跨文化交际学是新兴学科,国外学者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如Ruben的七大交际维度理论对交际能力“是指以与具体环境中的个体的需要、能力、目标和交际期待基本一致的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也要满足交际者自身的需要、能力、目标和交际期待。(1976:336)他指出了跨文化交际情境中使个体能够有效交际的七大/行为要素:

a.尊重:个体显示出对他人价值和潜在价值的高度尊重。

b.互动中的姿态:交际中,以一种描述性而非评价性的态度来回应对方。

c.对知识的取向:将自身的知识与认知看作为个人的知识而非四海皆准的知识。

d.移情:设身处地从对方的情况入手,考虑问题,争取达到“将心比心,感同身受。”

e.角色行为:特定的群体情境中完成相关的任务与扮演相关角色。

f.互动中的管理:适当调控交际对象的互动表现。

g.对模糊性的容忍:能够适应与预期不同的模糊情况,能够对其充分容忍而不感到过分的不适。

MichaelByram的欧盟模式(1997)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技巧、态度和客观评判型的文化意识。”他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为:

a.跨文化交际的态度:对文化问题要保持好奇和开放的态度,不再对其他文化和自身文化持怀疑态度。这就意味着,愿意去比较描述自身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而且不再假定它们是唯一的和绝对正确的,能够客观地从其他文化的角度看待自身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简单地说,不再将自身的文化看做是“中心文化”。

b.知识:知识是指社会群体的成就性“产品”和自身文化或其他文化的行为规则,以及社会交际和个体交际的具体过程。因此知识包括两大要素:a)社会交际过程的知识b)解释这些社会交际过程和产物的知识,后者包括他人如何认识你和你对他人的认识与理解。

c.解释与讲述的技巧:解释来自其他文化的文献或事件,从自身文化的角度来解释或是讲述其他文化的文献或事件。

d.发现和互动的技巧:能够习得文化和文化实践中的新知识并且运用这些知识、态度和技巧来处理实际交际中互动上的一些问题。

e.客观评判型的文化意识:能够根据来自自身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外在显性标准、洞察力、实践和结果来客观评判文化问题。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中之重,许多跨文化交际学界的专家都对这一课题有所涉猎,下面是三位学者提出的理论,是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研究重要成果。

1.YongYunKi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

Kim是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杰出的学者,他运用社会心理学、应用语言学和社会学方法,把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他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构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一个认知能力强的交际者,例如:熟练掌握目的语,熟悉目的语文化,在情感层面上,与目的语文化交流的动机更强烈,表现出积极的交际态度;同时,情感上对目的语文化持积极态度,学习目的语和目的文化的动机强烈,通过掌握目的语交际系统—言语和非言语促进了认知能力的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良好的交际技巧。

注:“+”代表正关联

图12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要素的关系

(1)认知能力要素

交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交际者对交际目的进行编码形成信息通过一定的渠道或者方式传达到接受者,接受者解码反馈的过程。交际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受到交际双方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等干扰。跨文化交际的认知能力要求交际者能够理解并破译不同言语和非言语编码的能力,具体包括三方面的能力。

>掌握目的文化的交际体系

语言是交际的主要手段之一,掌握目的文化的交际体系要求掌握目的文化的语言。这里的语言不只包括语言知识还包括语用知识。语用知识能够帮助交际者得体使用语言,如以对方习惯接受的方式表达赞扬、邀请、拒绝等意图和情感。

>文化理解

话语模式和行为模式基于文化,对于目的文化的理解程度决定了交际者对其话语模式与行为模式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是移情能力的基础。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分类形式多样,一般认为文化的重心包含于伦理方面、宗教方面、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理解文化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要求了解其历史、政治、宗教、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

>认知综合能力

所谓认知的综合能力是整合信息的能力。一个高水平的跨文化交际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目的语和目的文化,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倾向,能够辨别本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细微差别。

(2)情感能力要素

情感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交际者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其他文化、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种族主义等交际障碍的能力。具备良好的移情能力有利于在行为上采取得体的交际策略。情感能力包括三方面内容。

>适应动机

适应指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适应他者文化系统的交际模式,能够按照对方习惯接受的方式交际。主体适应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主体的动机。融入对方文化动机强烈的人,接受对方文化的心理准备充分,行动积极,适应速度较快;反之,动机弱则不利于克服自身文化系统的干扰,适应速度较慢。此外,年龄对于适应也有影响,年轻人比较容易接受新的目标语文化,而年纪大的人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

>身份弹性

身份弹性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定位,涉及到主体对自身、自身文化和目的文化的尊敬,即主体是否愿意改变其建立在原有文化体系中的行为模式和习惯。这种弹性或适应性有利于减少对其他文化的偏见,从而使交际者实现交际目标。

>审美情绪

审美情绪与Ruben提出的移情较为接近。移情是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而审美情绪更加深入,指交际者在跨文化语境中的交际行为是否符合目的文化的审美习惯。了解对方的审美习惯有利于主体欣赏、理解对方的文化产品,包括美术、音乐、体育等;同时也有利于主体理解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对方文化中的笑话、幽默、喜、怒、哀、乐等情绪的表达。

(3)行为能力因素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主体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或者群体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交际是一种行为,交际能力体现在具体交际行为中,所以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行为能力的最终形成需要认知能力所获得的知识做支撑,情感能力做铺垫,即通过具体行为表达个人的认知和情感经验。跨文化行为能力包括三方面内容。

>技术能力,包括基本的语言技能、工作技能、学术技能等一切能够获得有用信息、解决不同问题的技能。

>协同一致能力,指交际者能够以得体的举止与当地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应对变化的策略能力,指交际者能够克服文化差异,运用合适的交际策略解决问题、实现交际目标的能力。

2.Brian Spitzberg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

Spitzberg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知识、动机、技巧三个因素构成,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足够的跨文化知识、积极的动机和有效的交际技巧,三个因素应同时具备,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单独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1)知识

知识指交际者应该了解目的文化中交际对象、语境以及人们对得体行为的要求等信息。这些知识是交际者正确解读交际对象传达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的基础,同时也是交际者选择得体交际行为的依据。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交际者便会无法确定自己的交际行为在目的文化的某一语境中是否得体、有效。

跨文化知识包括广义文化知识(涉及各国文化的知识)和狭义文化知识(涉及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广义文化知识从宏观上解释跨文化交际现象,对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做一般性的指导。例如:了解各国文化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规则可以帮助交际者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提高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了解文化对人际交往模式的影响可以帮助交际者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取向。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掌握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和常识,如:该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以及其主流文化模式和优势等。特定的跨文化交际目标要求交际者掌握特定语境的知识,如: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要求交际者掌握目的文化中有关商务活动的常识,出国留学要掌握与学习和生活有关的文化常识等。

(2)动机

动机指交际者在预期和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的情感联想。与知识一样,不同的情感因素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人类的情感包括感觉和意图。感觉指人们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体验到的情感状态。尽管人们总是混淆情感和思想,但是情感并不是思想,而是人们对思想和经验的情感和心理反映。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有幸福、哀伤、急切、愤怒、紧张、惊讶、迷惑、轻松和快乐等情感体验。感觉涉及到交际者对其他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对交际对象和某一特定文化的态度。有的人不习惯面对不熟悉的东西,其他文化中陌生的景色、声音、味道使他们退却。提高体验陌生事物的动机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意图或目的是指导行为的目标和计划,指导交际者在具体交际活动中的行为取向。人们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持有某种定势性的看法,这种看法可以帮助交际者缩小采取应对措施的选择范围,意图会受这种定势的影响。如果在交际行为发生之前,交际者对交际对象或其文化持有负面的看法,那么在交际中,这种负面看法会影响到对交际对象行为的客观判断。如果交际意图或目的是积极的,交际双方彼此的判断和评价准确,表明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强。

(3)技巧

技巧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来的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交际者只掌握必需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持有积极的交际动机还不足以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他必须能够运用一定的行为技巧。这好比一个人想游泳,他看了很多关于如何游泳的书,掌握了游泳技巧的知识,他有强烈的游泳的动机,但是他还是不会游泳,因为他没有掌握游泳的技能。

很多跨文化交际学者对Spitzberg的理论作以修改,提出相似的模式。例如: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学者提出“意识”是与“知识”、“动机”和“技巧”同样重要的第四因素。PauloFreire认为,意识主要指对自我以及与自我相关联的人或事务的认识,包括探索、实验和体验,是自我反省的,可以自我展现也可以向他人展现。意识具有不可逆的特点,一旦有“意识”便不能回到原来无意识的状态。意识可以提高认知、情感和行为技巧,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应该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内容。

3.Judith Martin与Thomas Nakayama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

JudithMartin与ThomasNakayama编写的《语境中的跨文化交际》中提出一种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包括知识因素、情感因素、心智活动特征和情境特征四个要素。

图13

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

(1)知识因素

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知识因素指交际者对交际对象所在文化了解的程度,了解对方文化越多,跨文化能力越强。交际者应该了解目的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了解交际对象来自何种文化模式:集体主义—个体主义,高语境—低语境,高权力距离—低权力距离,高不确定性回避—低不确定性回避。交际者还应掌握目的语文化的言语和非言语交际脚本。交际理论家CharlesBeger认为言语和非言语脚本对交际有指导作用。脚本存在于人脑的长时记忆中。一个知识经验丰富的交际者拥有较多的能够指导他理解和预见交际对象交际行为的剧本库,当他与他人交际时他会从记忆库中找到类似的经验指导他的行动,如果他没有经历过同样的交际场景,他会利用类似的经历作为参考,甚至借鉴以前观察到的他人(包括书籍中,电影、电视等)的经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评价一个人有经验,就是这个道理。

认知的简化和僵化指交际者在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交际时,处理信息的方式过于简单僵化。Kim在论述文化冲突时把这种现象用作一种维度,认为,人们认知的简化和僵化可以促进思维定势的形成。这种认知习惯导致个体目光狭隘,容易对其他文化产生负面的判断。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交际者往往具有较为开放的、灵活的认知体系,而认知体系简单僵化的交际者不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民族中心主义指个体以自己所在的文化或群体为中心评判其他文化和群体。民族中心主义者通常对其他文化群体持有消极的态度或采取敌对的行为,他们认为自己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念最为正确,并以此为衡量一切的尺度。民族中心主义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障碍,此种观念的持有者对宏观文化的理解程度较低。

(2)情感因素

跨文化交际中的情感因素指交际者对待来自不同文化的交际对象和跨文化交际行为的态度—接近或疏远,其重要特点是对跨文化交际活动产生的焦虑,即因正在进行的或预期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产生恐惧和焦虑心情。跨文化交际焦虑程度高的人倾向于避免与来自于外来文化的人交际,在他们眼里那些人都是行为奇特的“他者”,对“他者”奇特行为的不理解使他们觉得紧张、焦虑,并因此躲避交际。是否愿意进行交际,即交际动机,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中的重要情感因素。JeffeyKassing设计的下列问题可以反映你是否有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意愿:

YoungKim认为个体处理心理压力的能力可以影响其接近或避免跨文化交际的态度。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文化差异带来潜在的不确定性,这会增加交际者的压力,有的个体善于把握压力,有的则不掌握减轻压力的方法。Gudykunst和Kim认为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者应该在

一定程度上能够容忍含混和不确定性。交际者处理压力和容忍含混的能力越强,跨文化交际能力越高。

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知识因素和情感因素相互支持、相互影响,跨文化交际知识越多,跨文化交际的心理压力越小,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动机越强;交际动机强烈,获得跨文化交际经验的机会多,积累的跨文化知识就会越来越多。

(3)心智活动因素

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心智活动因素是知识和情感因素的体现,内容包括言语和非言语表达以及角色扮演。言语表达指个体如何运用语言。交际者可能了解很多目的语的语言知识,但是语用能力很差,不能在实际对话中使用目的语流利表达。很多留学生到目的语国家不是为了学习语言知识而是为了有更多的机会练习使用目的语。了解并运用目的语可以增强交际者的认知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质量。语言脚本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心智活动把语言脚本付诸实践,一个不了解目的语的人不会知道目的语中基本的交际方式,如:问候、邀请、日常用语等。

非言语表达也是重要的心智活动之一。交际者要注意对方文化中肢体语言、时间语言、颜色语言、空间语言、辅助语言等非言语符号的细微差别。与言语交际的情况类似,一个具备目的文化非言语交际知识的人不一定能够准确使用该非言语符号系统。因此,在出国之前应该刻意做一些专门的练习,提高运用非言语符号系统的能力。例如:如果准备去日本,你应该在家人和朋友面前练习鞠躬。此外,味道也是很重要的非言语符号,在出国之前应该了解目的文化对味道的喜好和日常的习惯,有的国家,如:美国,喜欢用香水或其他化妆品掩盖人体的自然味道,而很多国家的人们却不习惯使用香水。

角色扮演与语境有关,指交际者在目的文化中如何根据自己的角色身份得体地使用言语和非言语符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文化记载了社会对不同社会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是个体扮演角色的脚本;换而言之,人们根据自己文化内部的角色期待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个体的言行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文化是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不同文化对同一社会角色言行的期待不同,跨文化交际者了解目的文化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期待,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目的文化的要求。

在美国,教师与学生尽量保持平等的关系,对学生的约束较少,学生可以自由提问,教师和学生一般使用非正式的、生活化的语言对话,所以一个美国教师在课堂上身着牛仔裤,坐在桌子上讲课可以理解为制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而在韩国,学生期待教师为人师表,仪表言行都应该正式、庄重,美国教师的行为在韩国文化中不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要求。

不同文化对职业以及性别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方式以及行为模式的期望不同,跨文化交际者要能够调整不同语境中角色身份的行为差异,以对方文化可接受的得体方式进行交际。

(4)情境特征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四个因素是发生跨文化交际的真实语境。个体可能在某一语境中表现出较强的交际能力,而在其他语境中则无法自如应对,因此交际能力的大小依语境变化,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境特征包括环境语境、预先接触、地位差别和第三方的干扰等。

环境对交际的影响很大,某些环境承载的文化信息量很大,在这样的环境中,交际者很容易感到紧张,从而影响到言语和非言语表达。例如:日本的茶道是一个文化内涵很深的仪式化的活动,而不仅仅是大家在一起喝茶的活动,美国人不了解茶道的内涵和程序,在整个茶道仪式中感到莫明其妙和无所适从,他下一次参加茶道的动机会减少。

与目的文化是否有过接触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意义重大。如果个体在出国前曾经与目的文化的人有过接触,那么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要相对容易。当然,与目的文化的交际者建立信任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一般来讲,与当地人接触越多,了解对方文化知识越多,与对方文化接触的紧张感越低,交际动机越强,移情能力越高。

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存在社会地位差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社会地位有不同的认识,在权力距离高或权力距离低的不同社会,人们往往对与自己平等、低/高于自己的人在情感态度和言行上表现出不同取向。美国人倾向于降低身份距离,他们对父母直呼其名,百姓和媒体公开评论当权者的言行和决策。在权力距离高的国家,地位决定一切,甚至在对话中谈话者的发言顺序都由地位身份来确定。电影《安娜与国王》中,西方女性安娜看到泰国国王的仆人见到国王时要马上跪拜,觉得难以接受,因为她认为这是对仆人人性的不尊重。西方文化与泰国文化对地位的不同理解导致跨文化误解,安娜不能以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改变泰国国王的习惯,泰国国王也不该依泰国人的习惯要求西方人(安娜)见到他就行跪拜礼。

第三方的干扰或参与也是改变交际情境的因素之一。第三方的出现可以改变你在交谈中的地位,如:你的上司加入你和同事之间的谈话,你就要注意当前的话题是否得当,并调整言语和非言语表达方式。如果第三方是女士,那么交际者就要注意对方文化中与女性交际的要求。

图10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因素,箭头和“+”表明各因素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因素的改变。一个人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增加了,交际动机随之增加;交际动机增加在行为上表现为积极参与交际活动。积极的参与使交际者增加经验知识,学到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推动积极情感能力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4.跨文化能力构成要素小结

Scheitza从各种理论中总结了跨文化能力的各种构成要素。这些要素根据个人态度、知识、交际、自信和社会关系可以做出如下归类:

(1)态度

a.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动机和兴趣;

b.对于不同文化的积极态度,接受差异的能力;

c.现实期待;

d.对于其它文化价值观和行为的尊重;

e.礼貌、友好、交际手段;

f.处理不同想法的开放程度和灵活程度;

g.耐心和容忍度;

h.主动精神、自尊和持久度;

i.处理精神压力的能力,保持动机的能力;

j.社会智能;

k.认知综合能力,即接受对外国人行为的解释的能力。

(2)知识

a.对于文化差异的常识和注意程度;

b.对于其他国家及其社会组织的知识;

c.对于其他文化的规则、模式和习俗的知识;

d.对于交际和互动规则的知识。

(3)交际

a.交际能力,良好的语言掌握能力;

b.对于不同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模式的了解和注意能力;

c.辨别并有效使用不同交际风格的能力,对于谈话方式的适应能力;

d.和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开始并保持有效对话的能力;

e.避免并澄清误解的能力;

f.反问并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

(4)自我展现

a.为双方建立可以接受的身份的能力;

b.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和自制的能力;

c.接受第三种文化角度的意愿和能力;

d.承认他人需要和愿望的能力;

e.对于文化定势的思考能力;

f.灵活性和适应性。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以上内容介绍了国外跨文化交际学者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新兴学科,80年代被引入中国。国外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多以文化人类学和交际学的理论成果为研究基础,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学者多为交际学家。中国研究跨文化交际学的学者多为从事外语教学的专家,研究目的不在于促进跨文化交际学这一学科的发展而是促进外语教学的发展。研究目的的不同使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发展停留在对国外理论的引进和本土化这一层面,就推动学科基础理论发展而言,建树不大。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跨文化交际学领域的学者胡文仲先生为引进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做出很大贡献,编著多本跨文化交际学作品及论文集,此外,高一虹、顾嘉祖、关世杰等学者出版或发表了大量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面的著作和论文。然而,正如刘润清先生指出的那样,国内跨文化交际学研究“零散罗列现象为多,整体系统研究居少;低层次概括为多,高层次的抽象居少;实用性建议为多,理论建树居少”(2000)。

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没有发展成独立的学科,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本科阶段只以一门课程的形式出现,一些院校在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教育中把跨文化交际列为一个专业方向,主要课程包括跨文化交际学原理、中西方文化对比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基础知识课程,缺少深入研究跨文化交际学所需要的交际学原理、心理学、人类学等构成跨文化交际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内容。我国的跨文化交际学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深入的专题研究。一方面,推动跨文化交际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完成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本土化任务,促进中方文化对比研究的发展。

在国内学者编著的为数不多的跨文化交际学理论类的作品中,贾玉新编著的《跨文化交际学》(1997)一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做了比较详尽的归纳,为外语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线索。

2.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

贾玉新综合不同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分类总结四类交际能力系统,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与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策略能力系统。

(1)基本交际能力系统

基本交际能力是由交际个体为达到有效交际所应掌握的包括语言能力在内的、与社会或文化规范相关的交往能力所组成,包括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能力、文化能力、相互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

·言语能力和非言语能力

语言能力包括词法、语音、语法、句法等语言知识,是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语言并不是惟一的沟通工具,非言语行为同样是重要的沟通工具。EdwardSapir对非语言行为的定义是:没有明确记载、却每个人都知道的细致的密码。据估计在交际中非语言交际可以占93%之多,包括用肢体语言收发信息、面部表情、目光接触、交流距离、姿态、音调等。

·文化能力

贾玉新认为文化能力是相关的交际知识,包括:与作业程序相关知识;信息获取的技能与方略;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不同的社会身份、处理不同的情景和场合的能力;具备交际者所具备的素质,如自我调节、对文化差异高度敏感、对非言语行为有高度的意识性;(交际)文化取向、价值观念、世界观、生活方式等知识的了解。

·相互交往能力

相互交往能力是人际交际能力,包括:

1)言语行为能力:言语的社会功能,言语对情境的适应性规则的掌握;

2)交往规则或语用规则:会话合作原则,人际交往礼貌及面子原则和方略,语篇组织规则(话题及其组织语篇的功能,说话顺序:入场、交往、退场、如何开始和如何结束谈话等),话轮结构,毗邻对偶结构,衔接与连贯。

·认知能力

这里的认知能力,强调认知的心理过程:描述—解释—评价。描写是对人们观察到的行为进行客观描述,没有评论也没有任何社会意义。解释过程是对所观察到的行为进行加工,赋予意义,当然对任何行为的解释都会有不同。评价是对解释赋予积极或消极的社会意义。人类的感觉器官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产生错觉等。文化对认知起干扰作用,文化的介入使认知从描写阶段就偏离了客观的轨道,影响了最终评价,所以“眼见不一定为实”。民族中心主义就是以本民族文化为准绳,以致超越客观描述阶段,直接进入评价阶段。

(2)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

·情感能力

情感能力主要指移情能力,即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感情和动机。贾玉新认为中国人在发展移情能力方面有些有利因素,中国文化中有“先人后己”的价值取向,在行为上有“善解人意”的表现。

·关系能力

关系能力需要交际者在交往中使用正确的交际策略,如:交际双方应满足彼此自主和亲密交往的需要;相互吸引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交际以产生共识为前提,而共识又涉及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共享,共识能强化未来的进一步交往;以适应对方代替群体中心主义等。

(3)情节能力系统

情节能力的概念是针对语言多义现象和语境之间的关系提出的,情节是某一特定文化环境中典型的交往序列定势,具体情节中有一套独特的言语和非言语规则。

W.Barnett Pearce指出交际者至少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情节能力:

·在具体情节中达到人们期望的能力,期望指某一文化中人们所具备的常识性知识,是指导行为的脚本。

·在特定情节中,交际者要达到某一目的,并尽一切努力去实现的能力。

·遵循特定情景中的交往规则的能力,包括如何开始谈话、结束谈话、对对方做出反应等。

·正确应对社会情节,即在一切日常会话中反复出现的话题、惯例和礼仪性的会话行为组成交往的场景中得体应答的能力。

(4)策略能力系统

此处的策略能力不是泛指交际策略,而是指交际者因语言能力问题或语用能力问题没有达到交际目的,而采取的补救措施或策略。Canale和Swain认为,策划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

·语码转换策略,指当语言局限表达时可在双方共享的语言中选择转借词;

·近似语策略,指用近似语来弥补因语言能力不足带来的词语或语篇空白,包括笼统化、释意、创造新词语、重新组构;

·合作策略,指交谈双方共同努力利用彼此已有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共同解决交流障碍。

贾玉新先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没有简单地综述总结国外研究成果,而是重新组合,使之更加全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研究跨文化交际学的学者不是专业研究该学科某一方向的专家,研究方法局限于理论综述,缺乏心理学、社会学及交际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没有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做出理论根基雄厚的全面诠释。作为想要借鉴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的第二语言教学者,我们在期待、在等待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专业化、本土化。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哪些交际能力需要跨文化交际学者的专业指导。

(五)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综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我们知道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能力,认知能力可以通过学习知识来提高,情感方面,无论是交际动机还是交际态度,也需要认知或知识来促进,这两方面的能力最终要靠行为技巧来体现。MiltonJ.Bennett提出了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式(DMIS),这一模式提供了理解人们经历文化差异的过程,描述了人们如何从不同的文化角度来观察、思考和诠释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情。这种发展模式在处理文化差异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系列渐增的敏感性,即通过对差异阶段性的认知和接受,逐渐从民族中心主义中摆脱出来,Bennett把这种现象称为“民族相对主义”(ethnorelativism)。该模式共有六大发展阶段,连续经过几大阶段后,个体获得了更大的理解能力,同时对文化差异有了更为积极的经验。每个阶段的特征如下所示:

拒绝阶段

a)与来自于自身文化相近似的文化的人交际时,往往感到舒服。

b)对文化差异大的生活感到焦虑。

c)没有注意到身边的文化差异现象。

d)对于与自身不同的个体采取隔离的控制方式。

防御阶段

e)对关于文化与文化差异的问题,个体执著于自身的看法与情感。

f)对待与自身文化不同的观点与行为,往往采用不信任的态度。

g)察觉到周围的文化差异,但是不能够有效地理解这些文化而且对这些文化往往有着比较强烈的消极的文化定势。

差异减小阶段

a)认为来自于不同文化的个体在深层文化上与你相像。

b)能够意识到周围不同的文化,但是这些知识仅限于对习俗和仪式的认识上。

c)不再诋毁其他文化。

d)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接纳阶段

a)察觉并意识到自身的文化。

b)将自身的文化看作是经历与理解世界的众多方式之一。

c)认为其他文化的个体同你自身一样复杂。

d)认为其他文化中的观点、情感和行为看上去可能不寻常,但是他们的经历与你自身的经历一样丰富。

e)对其他文化更感兴趣,找机会来学习其他文化。

文化调适阶段

a)承认对自身适用的文化价值观多于一种。

b)能够从其他文化的观点入手来理解和评价自身文化或其他文化的具体情景。

c)能够主动地调适自身文化的基本行为,使之在与其他文化人们交际时更为得体。

文化融合阶段

a)能够将多种文化观点、意向和行为融合成为你自身的文化身份与世界观。

b)能够自如地对待文化问题。

Bennett认为跨文化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前进或退步的可能),从跨文化敏感度的角度可以衡量跨文化学习所处的阶段。然而人们可能会问,跨文化学习是否总是遵循这个顺序,即一个阶段是下一个阶段的前提条件。如果阶段排序不是十分严格,而更强调根据不同情形和能力使用不同的策略来处理文化差异的话,那么这种模式在跨文化学习中的应用就有自身的优缺点。

跨文化交际学界的著名学者Samovar与Porter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以下建议:1.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是雕刻在阿波罗神庙廊柱上的古希腊格言,据传出自苏格拉底。交际包括10个构成因素,发出信息的信息源倾向于交际对象的反映和信息,而忽视自身的认知风格、情感态度等因素。认识自我要求个体了解自身的文化、个人态度和交际风格。

(1)了解自身文化

文化是人们的行为指南,人们倾向于用自己本民族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衡量他人的行为,因此了解自身文化的特点及其优点和缺点可以帮助人们克服民族中心主义中的狭隘倾向,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了解自己的情感态度

处事态度往往决定交际质量,人们在与他人沟通之前,往往会有一种由预先印象或定势带来的情感态度。这些交际前态度给交际者戴上有色眼镜,不能如实描述看到的客观现象,产生误解。如果交际者能够事先意识到这一点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先入为主消极情绪,减少负面情绪对交际的影响。

(3)了解自己的交际风格

交际风格指交际者在交际中喜欢哪类话题,喜欢何种交际形式,如:仪式化的形式、巧妙对答的形式、辩论形式等,交际者希望交际对象参与的程度,交际者喜欢的交际渠道,如:言语、非言语等,以及交际者赋予信息的实际内容和情感内容的多少等。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宁五中张永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探索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组成,思考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传统的听说法“with its end less and mind-numbing repetitive drills”和古老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重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即使是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能用所学的英语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们必然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这种缺陷。 首先,何为跨文化交际呢?“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诸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 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 广泛, 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 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 文化交际。中国成功地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能用英语熟练有效地交际的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给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其现实意义。 2、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我们要打破以往“就语言教语言”的模式,把交际因素引 进到英语教学中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揭示那些隐伏在语言背后的,易引起误会和冲突的文化因素。掌握语言不只是掌握语法、音位和语义规则,还必须考虑到外国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之外的规则。 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二 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 草塔镇中杨柳慧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探索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组成,思考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传统的听说法“wit h its end less and mind-numbing repetitive drills”和古老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重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即使是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能用所学的英语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们必然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这种缺陷。 首先,何为跨文化交际呢?“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诸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 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要: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频繁的对外交流,需要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文章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和概念,从理论的层次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 Abstract:Curr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mportant goal is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ur frequent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high-qualit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alent.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and concep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English teaching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对外交流活动也已经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旅游等各个领域。然而由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交流不可避免会产生误会,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涵义 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的涵义涉及到文化,交际还有能力等层面,交际和交际能力是其基础。英语中的“交际”,也就是“communication”,来源于拉丁语“commonis”一词,意思是“共同”“共享”,信息的交换和传达等。Lusting &Koester( 1996) 认为交际是人们通过符号来创造共享意义的过程。关世杰( 1995) 将交际定义为“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共享信息的过程”。根据现代交际学范畴,交际是人们相互沟通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运用语言或者非语言信息传达思想和表达感情的交流过程。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由Hymes 提出,指的是有着具体文化身份的说话者和某一客观存在的言语群体进行恰当交流所必须要掌握的一切知识和技能。文化和交际有所不同,其概念难以界定,早在

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适时适量渗透文化知识教育,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的知识,恰是调动气氛的良好工具,有助于实施情感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英语知识的学习。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营造英语氛围,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儿童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因此,营造一个浓郁的英语氛围,对于学习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用语尽可能说英语,模拟仿真英语环境;创造模拟英语情景的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训练的机会;善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在墙上张贴一些配以中英文介绍的著名世界风光图,适时介绍给学生,或是贴上生活中常用的英语问候语,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利用校园广播指导学生进行英语晨读有了这些浓厚的英语环境,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英语的无处不在,学生在这种英语环境中听英语、说英语、看英语或亲身体验英语,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使他们逐步获得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日常交流的能力。 (二)激活教材内容,比较文化差异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可以帮助学生避免语用失误。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告别、称赞、致谢、道歉以及体态语等,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能够体现这种文化差异的话题,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帮助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比如,教学Weather 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借这个话题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经济收入、年龄、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状况等是一种侵犯,因为那是属于与提问者无关的内容。而用谈论天气的办法来打开与西方人谈话的话题是非常明智的。例如,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赞赏”表达的方式不同,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习惯“谦虚”地说“没什么”以示礼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率,常常会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所以,在教学这一句型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对方的赞美是诚心诚意的,所赞扬的事是值得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要:由于汉英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别,许多日常行为在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及语境中被正确使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交际价值。因此,英语教学应加强跨文化意识和交际模式的培养,相应的引入文化教学,使语言知识与语用规则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文化教学 1 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要想有效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明确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外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交际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彼此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各种文化在接触和碰撞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必定会影响跨文化交流,用英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仅仅需要单纯的语言能力,还需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否则,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就会出现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场景不合适或者不得体的语言失误,引起误会。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以消除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用障碍。 对于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在英语语言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使中西文化交流和语言交流相辅相成就变得尤为重要。 2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差异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差异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1)隐私方面的差异。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 友爱,互相关心,因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

浅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浅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是指人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的交流。由于生态,物质社会,不同的民族地区和语言习惯上的差异,各地也有不同的社会文化和习俗世界,为了适应跨文化交际的趋势,发展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提高我们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网络通信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 网络的高度的技术技能培养文化传播的不同模式,从本土到全球跨文化交际范围,导致新的矛盾和文明的冲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得到了很多西方国家的信息,他们特别是通过了解一些外国的电视节目,音乐作品,畅销书,以及互联网软件。通过网络,西方的文化撞击着中国本土文化,由于长期的刻板文化印象。人们总是习惯用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差异方面衡量别人,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障碍。 网络通信可以促进跨文化交际,通过的时间和空间,链接来自不同地区的限制跨文化,扩大交际跨文化交际领域。就像每一个硬币都有两面,网络通信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征,因此,网络通信也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挑战。许多网络语言是以英文的形式,并且大部分的网络信息,都以英文出版。面对这种情况,不同地区的人在一起交流。最后,网络加强了人们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地位的认识和相识,提高了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宏观和微观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包括宏观的跨文化传播和微观跨文化交际。我们现在谈论的跨文化沟通往往是指知识,信念,态度,阶级,地域和空间的概念相结合。每个国家的文化有其自身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它的政体,习俗,服饰,隆重庆祝节日和禁忌。宏观的跨文化沟通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它包括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和国家的人民,地区和地区的人。比如国际间的交流,我们对国际传播研究的重点是东部和西部的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我们已经说过关于东西方文化不仅具有宗教的概念,但也有政体和认知的概念。当我们提到西方国家,不仅是地域在西半球,还有国家在政治制度或认知方面我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异的国家。因此,除了欧洲国家,北美和加拿大,澳大利亚都属于西方国家。宏观的跨文化沟通包括几个不同的文化圈遍布世界,

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 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

作者简介:刘学惠(1956-),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育学收稿日期:2002-07-11 2003年第1期 总第166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 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 eaching 2003,№1Serial №166 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 刘学惠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摘 要:本文从建构主义观点出发,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不但有知识的成分,还有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 的成分;提出了培养上述能力的显性和隐性两种教学路径并考察了若干实践层面的问题。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建构主义,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 Abstract :From the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contains not only knowledge about existing cul 2tural facts ,but also abilities of interpreting and coping with on 2going intercultural events.T o develop such competence ,it is proposed that an explicit approach and an implicit approach be combined and innovations be made in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K 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onstructivism ,explicit learning and implicit learning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3)01-0034-03 1.引言 跨文化交际的话题近年来在外语教学界倍受关注,然而 需要深入思考的是:什么是我们所寻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有何种构成要素?它们通过什么途径而获得?从国内现有文献看,认识似乎尚局限在这样的范围,即外语学习者应具有有关目的语文化的知识;外语教学应加强对这些知识的传授或导入。本文尝试用另一种思考角度———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探讨上述问题,意在增进认识和促进跨文化交际教育的发展。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是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其要义是:世界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主观的;知识不可能由外部传授而获得,人们应以自己的经验背景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和理解现实,从而形成知识;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建构不仅涉及结构性的知识,而且涉及大量非结构性的知识(Duffy &Jonason ,1991,引自张建伟、陈琦,1996)。这种观点对于我们认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质和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涵义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multi 2dimension 2al )的概念:除知识向度外,还有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和个性向度。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多向度性与“文化”极为宽泛的涵义及表现形式有关。文化是社会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总称。因此,它既是业已存在和经历积淀的,又是尚在发生和流动变化的;它有外显的和可以客观描述的一面,又有隐蔽的和依赖主观解释的一面;它既具有组织的、群体的性质,又无不渗透到每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体行为之中;它既表现为高级智力活动的过程与产物,又体现在一般人最普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之中。这些对应的现象即所谓“大写”的文化(C )和“小写”的文化(c )(Brooks ,1960,Allen ,1985,引自Chen ,1999)。在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时候,如果人们只强调文化既有的、外显的、客观的和组织的一面,教学中则倾向于突出跨文化能力中的“知识”向度,在考虑教学内容和方法时则倾向于传授既有的文化事实,如目的语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一般习俗、礼仪、禁忌等。这种文化教学从总体上看是直接的、外显的和由外部施加的,甚至是可以独立或相对独立于语言教学的。 令人深思的是,在外语学习者经直接传授获得了有关文化的客观知识后,当他面临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情境时,那些概括化、刻板化(sterotyped )了的文化特征、行为规范等往往并不能保证他交际的成功。显然,真实的跨文化情境要比这些刻板知识复杂微妙得多。Breen &Candlin (1980)指出,“跨文化交际不仅关系到遵从某种规范,而且也关系到主观解释这些规范本身;它既是遵守规范的活动,又是创造规范的过程” (引自M.Andrews ,1999),这就意味着人们在跨文化交际

浅析培养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文只从高职高专(笔者所在的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角度,去论述培养文化意识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教学实践表明,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涉外交际活动也越来越多,与世界接轨已成定势,社会生活和实践证明,仅仅掌握语言知识并不能保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成功的交际,我们应该认识到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意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进行交际。一个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不了解或了解很少的人,即使语音,语法正确,拥有几千个词汇,不了解文化背景,没有文化意识,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胡文中,1995)0因此,作为英语学习者来说,在与来自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时,不仅仅要掌握目的语正确的语法,地道的语音,语调和一定的词汇量,还应该了解他们的社会习俗,价值取向,言语规则甚至非言语交际方式等,否则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影响和妨碍人们正常的交际。 二、什么是文化意识? 所谓文化意ip (cultural awareness),指的是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目的语使用的适宜性是在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中定义的,“学生需要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能够受益于语言文化教育”(Byram&Morgan, 1994)(高一虹2002)。 三、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请看,苏:一顿便饭,为您洗尘,请。沃尔夫:噢,这简直是一次盛宴,每个菜都是佳肴,我很喜欢,不过,我觉得这些菜对我们来说太多了。苏:哪里哪里,实在是算不了什么,不过一点小菜和薄酒,不成敬意,以后有机会可以好好安排,让您更满意。 饭后,沃尔夫马上给总公司写了一份备忘录:苏先生不是一个合适的合伙人,他的管理不切实际。在我看来,他更愿意把资金投资在饭桌上而不是工厂的产品生产线。 苏先生的盛情款待得来的是这样出人意料之外的结果。 为什么要有文化意识呢?这是因为,像发生在苏先生公司的这起事件一样,文化上的误解会妨碍公司在跟外商合作时顺利开展商务活动。人们在文化方面犯错误可能不是故意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有些很可笑的文化方面的失误却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有些致命的失误几乎使企业濒于破产。往往是因为其决策者不了解文化的奥秘。他们需要了解人们的语言和行为背后的原因。只有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之后,群体和个人语言,行为方式才能被他人所理解甚至被他人所预见。也惟有如此,公司才可以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或免于破产的命运。 我们在和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交往的过程中,或者在和其他的文化价值观接触的时候,要清楚自己传达给对方的文化价值观,同时也要了解对方的文化价值观。除此之外,还要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存在“鸿沟”。亨德里克。谢里(Hnedrick Serrie)曾写过一篇文章,

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以及社会交往中的各个方面,跨文化交际显然十分必要。为有效提高人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应采取以下策略:增强本族文化意识、认识理解外族文化和提高垮文化交际的效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必要性;策略 跨文化交际是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之间以及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之间的交流。跨文化交际是相对于同文化交际而言的。跨文化交际并不是今天才存在,而是古已有之,但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和限制,那时候的跨文化交际只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的交流已打破了地理上的界线,人类居住的地球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地球村”。于是跨文化交际便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为。 一、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在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今天,几乎遍及人们所有的工作和生活领域。其存在的主要领域有: 1.政治领域。外交活动主要是政治活动。外交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不同国家组织的人员之间的交际。这种交际活动的成功与否,是外交策略能否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 2.知识领域。人类社会中,科学思想的交流有许多是跨国界、跨文化的。大众传媒和新的交流方式的发展,导致了跨文化接触的海量发生。科学组织、国际研讨活动、多种多样的图书档案系统、互联网等都促进了知识、思想和资料的国际性交流。 3.文化艺术领域。文化艺术方面的跨文化交际,主要是通过演出、展览、访问、讲座、图书等形式进行交流。 4.经济领域。许多企业由于在国外设立子公司而成为跨国公司。这种国际关系的交织导致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层次的同行、同事间的谈判、交流、合作与共事,由此带来无数内容各异和形式多样的跨文化交流。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跨文化交际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以及社会交往中的各个方面,跨文化交际显然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由于文化差异导致了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往往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对立的结果。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隐藏在

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导论课程论文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s trend,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become more and more closer, and the shock or conflicts among countries is inevitable. It is very significant to master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o that we can exchange and cooperate people from different regions much better. This article may give a brief overview on what i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real function of getting the communicative skills,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hat capabilities we need to know,and how to improve abiliti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present situation, methods of improv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 (一)

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该问卷是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问卷,问卷问题都是通过精心制作,涵盖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方面,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认真完成问卷的每一个问题,问卷调查结果只用于论文写作,所有问卷均采用匿名的形式,谢谢您的合作! 第一部分:个人信息 1.专业: 2.性别:A.男 B.女 ( ) 3.年级: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 ) 4.您通过了下面哪项英语考试? ( ) A.CET-4 B.CET-6 C.TEM-4 D.TEM-8 5.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有过交流吗? ( ) A.总是 B.经常 C.偶尔 D.从没 6.您愿意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吗? ( ) A.愿意 B.一般 C.不愿意 D.没试过 7.您有过出国的经历吗? ( ) A.是 B.否 第二部分:跨文化能力测试 8.您是否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与文化? ( ) A.十分熟悉 B.熟悉 C.一般熟悉 D.不熟悉 9.您看过下列哪些英文电影? ( ) A.阿甘正传 B.海上钢琴师 C.公主日记 D.当幸福来敲门 10.在看英文电影的过程中您会主动模仿演员的台词和说话的语气吗? ( ) A.会,这样很有趣 B.想学,模仿不来 C.不会去学 D.没试过

11.在看英文电影的过程中,您对外国哪些方面的文化最不能理解? ( ) A.饮食文化 B.传统习俗 C.日常交际 D.社会制度 12.在跨文化交际中,您会努力磋商,使双方都满意? ( ) A.是 B.否 13.在跨文化交际中,您会尽量避免隐私话题? ( ) A.是 B.否 14.在与外国人交流时您是否会感到紧张和害怕? ( ) A.是 B.否 15.在与外国人交流时您会担心自己听不懂或出错吗? ( ) A.从来不会 B.偶尔会 C会 D 不知道 16.在跨文化交际中,您是否能容忍不同文化所带来的差异(如饮食习惯)?( ) A.可以 B.完全不能接受 C 依情况而定 D 没想过 17.通过对外国人的了解,您认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是怎样的? ( ) A.有趣的 B.一般 C.枯燥无味的 D.不了解 18.中国文化有5000多年的历史,您是否认为中国文化优于外国文化? ( ) A.中国文化较优秀 B.文化没有优劣之分 C 外国文化较优秀 D 没有比较过

培养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淮阴工学院 课程论文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论文题目: 培养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 任课老师:杨琴 姓名: 堵茜 班级: 园艺1092 学号: 1091606203

培养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要跨文化交际是对交际的预测过程,它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作用的,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习者的言语能力,同时还应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意识,进而实现跨文化交际。培养跨文化意识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英语,认识到英语学习同时也是文化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培养,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 引言 目前跨文化意识的提倡主要是在外语学习领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抛开文化学语言很难学到一门语言的精髓,也很难提高自己与对象国人的实际交际能力;反之在认识文化基础上去学习语言,很多时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涉外交际活动也越来越多,与世界接轨已成定势,社会生活和实践证明,仅仅掌握语言知识并不能保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成功的交际,我们应该认识到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意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进行交际。一个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不了解或了解很少的人,即使语音,语法正确,拥有几千个词汇,不了解文化背景,没有文化意识,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因此,作为英语学习者来说,在与来自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时,不仅仅要掌握语言的正确的语法,地道的语音,语调和一定的词汇量,还应该了解他们的社会习俗,价值取向,言语规则甚至非言语交际方式等,否则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影响和妨碍人们正常的交际。 2 跨文化意识的含义 什么是跨文化意识?Hanvey(1979)认为跨文化意识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是注意到一些表面的文化特征,第二层是对于对方文化与自己文化有着显著差别的某些有意义的文化特征有所察觉,第三层是对于自己文化有着显著差异的异文化特征,在理论上或是理性上能够理解,第四层是能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真正理解对方的所作所为。 在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主要指的是外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的目的语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能像目的语本族人一样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高一虹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 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然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不仅仅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更要懂得遵守Hyme所说的“语言的使用规则”。因为没有这种使用规则,语法规则将是毫无用处的。在与外国人的接触当中,讲本国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音或句法错误,相反,对于讲话规则的违反常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会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胡文仲的研究也证实了他本人的观点:在交际中,文化错误常常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如果没有文化方面的知识,如果不了解 文化方面的可接受性和不可接受性,那么交际很可能会发生障碍甚至失败。 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听的能力和初步写 和说的能力。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由于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 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社会语言能力指在不同文化场景下,语言使用者能根据话题,说话者身份,交际目无忧论文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71075568.html,/universityenglish/2011/1215/lw201112152159345530.ht ml的等多种因素恰当理解和表达话语,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目前我国的“文化教学”理论多数是针对英语专业的教学而提出的。对于非英语专业,即大学英语教学而言,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的分量很低,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更不用 说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我国外语教学史上,由于受传统教学法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与心理学的影响,语言和文化是截然分开的,只注重语言形式,完全脱离社会文化语境的单纯 的语言技能训练,句型操练和其它机械化练习充斥着各类英语课本。近年来,随着一些新的教学法如交际教学法,听说法的导入,人们也只是把重点从语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语言能力的培养上,而对于跨文化意识的交际培养所作的努力还远远不够。现行大学英语教学仍然没有走出以四、六级考试为教学指挥棒的误区,各种应试材料泛滥成灾,课堂教学仍然以片面追求四、六级通过率为目标,把语言形式和文化因素分割开来,学生对目的语丰富的文化底蕴知之甚少。因此,即使语法词汇已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在跨文化交际中仍然只能停留在“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层次上。

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说课材料

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导论课程论文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s trend,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become more and more closer, and the shock or conflicts among countries is inevitable. It is very significant to master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o that we can exchange and cooperate people from different regions much better. This article may give a brief overview on what i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real function of getting the communicative skills,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hat capabilities we need to know,and how to improve abiliti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present situation, methods of improv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 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 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也造成了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 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新概念,关于它的界定仍在不断讨论中。布卢姆提出它应由态度(attitude)、知识(knowledge)与技能(skill)三方面构成。 1、态度。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中所包含的“态度”,主要是指对交际对象不同于自我的观念、价值观与行为的看法和表现。为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交际者需要对交际对象的社会文化持 有好奇与开放的心态,有意识地发现其它文化的特征,并主动通过与交际对象的接触与社交 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2、知识。交际场合需要的社会文化知识包括两方面:一是本人与交际对象的国家或民族的 社会文化知识;二是在交际过程中如何根据实际需要恰如其分地运用已学的社会文化准则控 制交际进程的知识。 3、技能。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社会文化技能包括两方面:第一种技能是在接受信息以后,根 据已掌握的社会文化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以达到理解与说明的目的;第二种技能是在此基础 上发现新信息,并将它们连同第一种技能处理的(即已理解的)信息一起提供交际使用。这 两种技能的结合便使已掌握的社会文化知识得以运用到交际的实际中去。 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中,蕴涵西方文化的内容比比皆是,这为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渗透提供 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笔者认为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拓宽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我们教师可以利用英语教科书与教师用书中的文化注解,让学生了解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 人物和事件,充实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的背景知识。这种方 法灵活、简便、针对性强,适用于各个阶段各种语言材料的教学。此外,还可以运用综合讲 解法和系统介绍法,结合课文教学,讲解、介绍英语国家的常用成语、俗语极其文化内涵等。比如,北师大版必修模块5第15单元Learning的Culture Corner的学习中,我向学生介绍了 西方教育制度体系,并让他们归纳中西方教育体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对于中西方的 教育体系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二、注重跨文化对比,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对比是文化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比较中西方文化可以加深学生对两种文化之 间差异的理解,并激发他们去了解产生这一差异的社会历史原因,从而使他们获得跨文化交 际的文化敏感性;还能使他们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跨文化意识,避免跨文化交际 的失败。我们教师要用心捕捉教材中任何一个细小的教育资源,不失时机地进行文化意识的 培养和渗透。比如,在讲解北师大版必修模块6第16单元Stories中的Name Stories时,我 就中西方姓氏的来源、取名的方式、中西方姓名的翻译做了比较,并列举了当代中国著名影 星的英文名字作为例子,如Jacky Chan(成龙)、Jet Li(李连杰)。学生兴趣浓厚,很快就 做到了融会贯通,把自己的名字“西化”地翻译了一下。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中西方取名的 巨大差别。英语国家的人在给新生儿取名字时,会用长辈或某个名人的名字作为孩子的名字,以表示对他的尊重;而在中国,这一做法是要避免的,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名讳”。

跨文化交际能力

九、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tudy) 语言学家及语言教学专家一直在探索人际交际的奥秘,语言是交际的主要工具,因此成为研究的重点。语言能力研究起初定位在对语言的语法、词汇、语音等构成要素的研究,但是学者发现交际者仅有语言知识是不够的,同时还应该具有运用语言的知识和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涉及社会文化范畴的知识,因此语言能力研究逐步发展成交际能力研究。第二外语教学进入语言能力研究成果,外语学习者应该掌握所学语言的交际能力。外语学习者的母语和母语文化对外语学习和使用有迁移作用,母语文化的语用规则影响交际者正确使用外语,外语学习者除掌握目的语外还应该掌握目的语文化的语用规则。达到培养目标的外语学习者有两套语言和文化系统,他们应该具有根据交际语境和交际对象选择交际语言和行为的能力,这是一种可挽回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是一种交际行为,就交际的种类来看,可以是人际间的交流,也可以是个人与公众(群体)间的交流。Brian Spitzberg认为个体的交际能力体现于个体在特定场合中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双方共同点减少,差异增多,交际难度增加,影响有效交际的变量包括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世界观、价值观等。Kim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做出更为具体的界定: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个体所具有的内在能力,能够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关键性问题,如文化差异、文化陌生感,本文化群体内部的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等。 Spitzberg的定义从宏观上把握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交际能力体现在交际行为的“得体性”和“有效性”上,跨文化交际体现在交际场景,即“特定场合”中。Kim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更加强调“跨文化能力”,即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没有提到交际行为的过程(是否得体)和交际结果(是否有效)。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探索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组成,思考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传统的听说法“wit h its end less and mind-numbing repetitive drills”和古老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重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即使是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能用所学的英语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们必然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这种缺陷。 首先,何为跨文化交际呢?“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诸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 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国与国之间的交 流也越来越广泛, 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 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

如何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新年文档

如何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景的人,因此对学习者而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论述学习者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并且从教师和学习者这两个角度探讨了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 的方法和措施。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所具 备的多元文化意识以及避免因受单元文化影响而出现语用失误 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综合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代社会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全球化的深入,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 人们行为习惯或说话方式大不相同,交际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量的冲突和矛盾。这是因为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中,他们的教育方式、行为习惯、社会风俗、价值观念以及历史文化都各不相同 ,因而在交流和沟通中就会产生比较大的困难和阻碍。不同专业的学习者想要在交际中减少不必要的文化冲突需努力提高 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本文认为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从教师和学

习者这两个角度出发。 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世界经济的深入发展 世界经济的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自中国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强了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来往,在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多。但是合作中也频频出现问题,这是由于东西方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念,生 活方式,宗教信仰和行为习惯等都会不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产生一些文化冲突。然而,这些文化冲突当中,很多都是可以避免的,这就需要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培养跨文化交际能 力对于促进东西方经济,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教育全球化 邓小平在1983时就已明确提出了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这三个面向中,面向世界即是需要我们不断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在教育领域,教育国际化的理念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