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唐诗宋词鉴赏

唐诗宋词鉴赏

唐诗宋词鉴赏
唐诗宋词鉴赏

唐诗宋词鉴赏

(一)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 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 ,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等. 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三类. 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通读一遍后,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碰,就是把握意境) .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 ,必看作者(知作者风格) ,必看注释(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必看名句(中心诗眼常常在此) , 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 .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注意: 鉴赏诗歌炼字鉴赏诗歌的想象鉴赏诗歌的线索鉴赏诗歌中情与景,情与物的关系鉴赏诗歌中的意象鉴赏诗歌的对比烘托手法鉴赏诗歌的言外之意(二) 技巧型题考查方式①这首诗(两首诗或句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技巧)?并作简要分析.②从某个角度(如动与静,情与景,修辞等)来赏析这首诗. 解题提示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 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 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 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解题秘诀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运用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常用术语: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 (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感情有: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 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三) 1,字词入手,抓重点字词或者诗眼一般是什么字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好在什么地方等等2,修辞入手,抓修辞手法. 这个关键是对每种修辞方法的作用的把握, 不仅是对这类题目, 阅读题中也是经常遇到的,所以你应该重点把握比如对偶,什么和什么形成对偶,音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了什么语气,表现了什么(结合具体句子) 3 手法入手,同修辞,只不过这个是重在写作手法,如象征,衬托,对比,托物言志等等,答题思路同修辞一致4,意境入手,思路是描绘诗中氛围,结合作者情感(表现了或者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等等) 一般从这几个角度就够了部分诗歌还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知道思路,多练几组题,以后就难不到你了(四) 诗歌鉴赏六种题型中国是诗的国度, 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 古代诗歌鉴赏越来越多地成为各地中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2007 年中考诗歌鉴赏最后一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领悟情感型【热度指数】★★★★★(2007 年有江西,云南,广东梅州,浙江嘉兴等地的10

多份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 【中考再现】(2007 年浙江嘉兴)阅读《山中与幽人对酌》,回答问题.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最后一题: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技巧点拨】诗歌是最适合抒情的一种文学体裁,因而理解一首诗的思想情感就显得十分重要.据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一考点的热度指数最高了.那么,我们怎样把握诗歌的情感呢?一是知人论"诗" ,在平时阅读中多注意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二是借助诗歌的意象去领悟;三是注意题后的注释和题干的提示.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之情和朋友之间的深情. 二,综合检测型【热度指数】★★★★★(2007 年有山东腾州,山东济宁,辽宁沈阳,江苏无锡等地的10 来份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 【中考再现】(2007 年山东滕州)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雪梅⊙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最后一题: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技巧点拨】很多时候,命题人往往会在最后一题中设计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这种题目初看较难, 其实仔细分析便会发觉很容易. 只不过是在前面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综合罢了. 【参考答案】运用托物言志(或类比)的手法;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但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更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三,赏析评价型【热度指数】★★★★(2007 年有河南,浙江杭州,四川成都,江苏泰州,山东滨州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 【中考再现】(2007 年浙江杭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题目. 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最后一题: "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精彩传神,营造出优美活灵的意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技巧点拨】这是难度较高的一种题型,但命题人员对它却十分青睐.此种题目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同学们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说出其妙处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鱼抢春水,涌上溪滩,啪啪蹦跳,看到这一情景,令人荡漾起欢乐之情. 四,分析技巧型【热度指数】★★★★(2007 年有河南非课改区,浙江温州,四川安岳,广东广州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 【中考再现】(2007 年河南(非课改区)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题目.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后一题:诗歌第二联中"几处" "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 "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技巧点拨】几乎可以这样说,大凡考到诗歌鉴赏,写作技巧(艺术手法)是必考内容之一,它很少在盛宴上缺席.这种题型涉及的面很广,如:词语锤炼,诗眼寻找,对比的手法,象征的手法,虚实的结合,动静的结合等. 【参考答案】"几处" "谁家"照应"早莺" "新燕" ,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 "家家" ,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五,描绘画面型【热度指数】★★★(2007 年有湖北黄冈,贵州铜仁,四川内江,江苏盐城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 【中考再现】(2007 年江苏盐城)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题目. 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最后一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技巧点拨】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欣赏,品味每一首诗歌, 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想象.如欣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你可以闭上眼睛, 想象出这样一幅图画:浩瀚的戈壁滩上,烽烟孤直上升;奔腾的黄河之上,一轮夕阳悬挂. 【参考答案】乌云骤起,月光消逝,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心里是何等高兴呀! 六,诗意理解型【热度指数】★★★(2007 年有浙江丽水,广西梧州,四川乐山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 【中考再现】(2007 年浙江丽水)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题目. 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

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最后一题:诗的三,四句语带双关,明说天气晴雨不定,暗指什么? 【技巧点拨】古诗词诗意理解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同学们在阅读古诗词中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内容,概括诗词的大意,领会诗词的意境.因此,对于作家,作品,同学们一定要非常熟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诗意. 【参考答案】暗指人物迷惘,忐忑不安的心情. 中考诗歌赏析的复习策略作者:郭凤彩文章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一,考点透视窗"新课标"规定: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纵观近年来全国各省市的中考语文试题, " 诗歌赏析题考查的内容和形式, 主要有三个特点:课内为主,课外为辅;古代诗词为主(唐诗宋词) ,现代诗歌为辅;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 常考知识点: 1,理解诗意.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沉含义的领悟. 2,品味语言.品析生动,典型的词语,理解它们的表达效果,作用,体味诗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语言的特点. 3,分析技巧.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赏析重点语句(如一语双关,或含义深刻,或蕴含哲理等)的含义及表达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 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 4,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揭示的社会问题. 5,结合作者遭遇,社会背景及写作目的,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体味作品的意蕴. 二,诗歌赏析的常见题型1,主旨情感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 解答这类题目, 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写的形象特点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者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格式:这首诗通过()形象或景物,写出了()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 (情感类)忧国忧民,或怀古伤今,或建功立业,或忆友怀旧,或思念亲人, 或寄情山水,或怀才不遇,或蔑视权贵,或相知相见,或离情别恨. 例1: (2006 年潍坊中考题)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 "山青花欲燃"这句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作出分析.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1)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的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例2: (2006 年连云港中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2,表现手法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 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 不能只答其中一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找出全篇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后, 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 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格式:这首诗运用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对比,象征,比兴,托物言志,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例3: (2006 年河南中考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参考答案: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例4: (2006 年成都中考题)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按要求回答问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问: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表现手法上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一

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3,想象描述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诗化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主要提问方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你的话把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例5: (2006 年南通海门中考题)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问: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歌前两句呈现的画面具体描绘出来. 参考答案: 辽阔的千里江南, 黄莺在欢乐地歌唱, 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 傍水的村庄, 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例6: (2006 年资阳中考题)阅读《山居秋暝》(王维) ,完成下面题目.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参考答案: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荷叶纷纷向两边摆动,那是打鱼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 4,品味炼字类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 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 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去把握它的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是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中"某"词为什么不能换成"某"词?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十分传神?这个词在诗中有什么特定的含义?你最欣赏的是哪个字?请赏析. 例7: (2006 年嘉兴中考题)阅读(宋)周敦颐的《题春晚》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问: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 参考答案: 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 天色昏暗, 加上距离较远, 望过去, 昏鸦自然更像"点" , 用"点"比用"只"更形象. 例8: (2006 年温州中考题)赏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按要求回答问题.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 参考答案: (1)满压(2)不好, "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5,名句赏析类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常见提问方式: 这句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 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画线的千古名句?你从这句名诗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这句话在现在赋予了什么新的含义?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理由. 例9: (2006 年河南中考题)阅读杜甫的《望岳》,完成题目.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问: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句话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或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或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 例10: (2006 年扬州中考题)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画线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 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 ,必然有"千帆"竞渡, "病树前头" ,必然有"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三,应考方法帖应考中,具体解题时,应仔细体味试题的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入手,仔细品读,辨明题旨(试题重点) ,纵横联系(课内外知识) ,前后比较(语体风格) ,结合要求(试题问题)多向思维(逆向,发散) ,选准角度(准,新,小,巧) ,审慎作答(满足试题各项条件) ,反复检查,订正修改. 解答诗歌赏析题的一般步骤1,精读诗作(这是基础) .诵读全诗,要抓住所描写的意象,整体上准确把握其主要内容,感悟作者蕴含的情感,以获得整体感知. 2,知人论世(这是关键) .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气质,结合作者所处的人生阶段,时代特点,文艺思潮等因素,才能准确把

握诗歌的旨趣. 3,审题寻点(这是核心) .分析题目要求,揣摩命题人的意图,审清题意要做到对命题者的指向了然于心, 明白该题是要鉴赏修辞手法还是抒情方式; 是鉴赏表现手法还是诗人的感情,从而确定解题的范围,寻找答题思路的切入点. 4,组织答案(这是重点) .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回答问题,答题要点要到位,语言力求诗化.答题规范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根据题意问号数,弄清有几个问题,从而确定答题的层次.最忌讳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要根据分值确定是简答还是分析,最忌讳繁简失调;三是分析题要有观点,有分析,最忌讳不切实际的架空分析或者观点不明.要在句中尽量输入关键词,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郭凤彩,男,教师,现居江苏扬中诗歌鉴赏技巧谈兰州十中蒲涵云诗歌鉴赏题自2002 年作为主观题进行考查至今,已成为近几年来高考的必考题.从题目的选定,分值的设置,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道必须重视的题型.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定, 学生在做这种类型的题时, 都存有畏难情绪, 如何才能让学生信心百倍地去应对鉴赏呢? 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我有了一些心得.现将认识总结中如下,希得同仁的批评指正. 首先我认为做任何一类高考题型都先要具有一种思路. 我是以下面这种步骤去引导学生完成诗歌鉴赏训练的.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 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 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 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 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 ⑥借景抒情类. 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 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 ⑧爱情类. 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 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 .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 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因此我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 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 比如说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 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 《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 《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三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 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 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⒈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议论,说明等五种. ⒉修辞手法: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重章叠唱等. ⒊表现手法:象征,烘托,对比,想象,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卒章显志,明贬实褒,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即事抒怀,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 五下结论.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六品风格. 诗歌鉴赏的最后,

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 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上六点看起来很分散,似把诗歌给拆开来读了,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这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过我把它稍做了一点修改: "师傅引对门,修行在个人. "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 才能使学生建立一种赏析的思路, 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 (五)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手法+表达作用. 一,例: 关河令(宋)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本词上厥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厥的"孤灯"与上片相呼应, 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 二.区分几个概念,明确答题的内容角度(一) "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三个方面: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 ,抒情,议论,铺陈等.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 ,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化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二) "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 , "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 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 "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 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 "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 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 ,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 不见"情" ,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 , "声"是听觉角度; "态"分为动态和静态; "味"是触觉角度. 注意以下几点: 三.注意以下几点(一)把握常用的表达程式: 把握常用的表达程式: 把握常用的表达程式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技法,写出了(某个意象) 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 (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熟悉常用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 .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结构形式: 结构形式: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呼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 浑然天成,卒章显志,过渡,做铺垫,埋伏笔等. 常见的修辞: 常见的修辞: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起兴,虚实结合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

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 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 "不尽长江" 对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 "萧萧" 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 "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 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 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 10,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常说的表现手法: 常说的表现手法:比兴,象征,比喻,夸张,比拟,借代,双关,衬托,烘托,渲染, 对照,用典,叠词,点化(化用) ,互文,想象,联想,曲笔,逆笔,照应,倒装,铺垫, 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 ,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 ,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等.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说明: 本专题复习教案由三个子教案组成,每个教案一课时:专题总领课教案;如何把握诗歌的形象;怎样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教案教学目标: A,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B,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C,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03 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教学难点:总结规律,预测走向; 教学方法: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以理性升华为支点,在大量材料的支撑下,议,评,联, 结; 前置诊补: 问题: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近十年来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大盘点1994 年是元稹的《菊花》; 1995 年是李清照的《如梦令》; 1996 年是一首咏史言志的元曲; 1997 年是以比较阅读形式出现的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 1998 年是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1999 年是考查的是杜甫的《漫成一首》; 2000 年高考题是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 2001 年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2002 年高考考查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明确:盘点一,历

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 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 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四, 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 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教学过程: 一,明确考纲要求: (板书)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构建知识网络〔一〕设问:鉴赏常用知识有那些,如何对考纲进行细化和诠释? 板书:术语,细化,诠释点拨: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 ,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 "人" "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 "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2,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板书) :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 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 (板书) : 表达方式(板书) :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 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文艺表现方法(板书) :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 ⑶,篇章结构(板书)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3,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板书:思想内容1 书写个人际遇,遣怀即兴的内容(板书) . 主要的表达程式和用语有以下: 咏物言志,即事感怀抒怀,羁旅客心,伤春惜春,自伤迟暮,游子思归的乡愁,闺怨树奇,爱情诗; ⑵,抒写国家兴衰和百姓疾苦(板书) 边塞征战,怀古咏史抒怀,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作**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包括两个层面内容: ①态度:同情,褒赞,激赏;贬斥,厌恶,冷漠②倾向性:人民性,封建性,民主性,专制性历史性:唯物史观,唯心史观提示:这个过程及其重要,它起着为整个鉴赏过程定向的作用.否则,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会有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的感觉. 如,下面是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读后回答问题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A,诗题为《秋词》,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 B,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析. C,本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从这首诗的设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分别考查了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态度等考点,题肢设计严密,科学,有较好的检测功能.而明确了考点的具体内容对于正确地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具有强烈的定向和定位作用.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对于考点的阐释的重要性. [附:简析]这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用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 自由和幸福的少女, 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前三句写景, 后一句写人.写景起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全诗没有一个怨字,但诗中处处有怨情. 〔二〕,对高考题目的分类及命题趋向的分析, 问题设计:高考试题的分类如何? 明确:综观十余年的高考试题,按照诗歌表现的内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 咏物诗. (板书) 1994 年高考题元稹的《菊花》2000 年春季高考试题虞世南的; 《蝉》. 透过两首诗我们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咏物诗的特点,掌握品读此类诗歌的规律,方法;以便举一反三,更好地指导高三语文复习备考工作.请看作品: 《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蝉》虞世南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问题:⑴,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 "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态吗? 点拨:两首诗虽然冠以"菊花" "蝉" ,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别有兴寄" ,另有寄托.如《菊花》借菊花的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诗人自己的高贵无暇的品行的. 《蝉》中,虞世南藉"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 ,不借"东风之力" , 而是凭借自己的"垂诿饮清露"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立身高洁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 ⑵,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是如何显露出来的? 点评:在诗歌里作者貌似超脱,游离于诗歌的形象"菊花" "蝉"之外,其

实,在"此花开尽更无花"里;在"居高声自远"的蝉声中,我们完全可以品评出作者那种"自况,自喻,自比"的清高的节操来. 同样,1994 年和2000 年高考题在设置选项时,也紧扣了"咏物"的体式,从形象和技巧方面命题. 归纳:咏物诗有两大特点: 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受. 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我们在复习时,对同类的诗歌,如果能从"咏物"的特征入手,那将会事半功倍. 2,咏史诗(板书) . 请看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阁江犹唱《后庭花》. 1996 年全国高考试题《水龙吟》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问题:请就这两首诗,谈一下咏史诗的特点? 明确:咏史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板书:特点) ⑴,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⑵,诗歌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⑶,诗歌里面的"人,事,景,物" ,只是作者抒发感慨,寄寓自己对历史的思索的"传媒"和宣泄物而已.所以,咏史诗里面的景物或者其他的人和事和现实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距离,都是"有我之景" ,是用来传达作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 下面我们结合这两首诗,来分析一下. 点评:从字面上看,写的就是"夜泊秦淮" ,而且,表面上,作者似乎把批评的矛头直指不知"亡国恨"的"商女" ,但这其实是曲笔.因为商女唱什么,是由达官贵族决定的. 所以, "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和想象未来纳入读者的视野,既有辛辣的讽刺,深沉的哀痛,无限的感慨,更有隐忧国事的清醒.这样,读者通过对诗作的品读,可以对晚唐的政治腐败有切实的感受.同样,1996 年的《水龙吟》的考查,也是通过干扰项的设置,体现了作者对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的感慨和思索.可见,咏史诗的检测的重点也是落在"借古"而"讽今"和"伤今"上. 3,即兴即景抒怀之作(板书) . 点拨: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类诗歌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 1995 年李清照《如梦令》抒写了深闺女子暮春伤感的愁绪;1997 年高考题考查的是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是采用的比较鉴赏的形式写出了洞庭湖和君山的山光湖色之美;1998 年高考题目是贾岛《题李凝幽居》是通过描写李凝幽居的环境来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1999 年杜甫的《漫成一首》检测了考生对诗歌所描绘的江上月夜那安谧, 和平的意境的领悟能力;2000 年是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是通过考察考生对经典的细节"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赏析进而检测考生体悟含蓄蕴藉的诗风的素养;2001 年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考查的是临别之景和送别之情;2002 年是用主观试题考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由此可见,这类诗歌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 设问:高考试题中的即兴即景诗歌有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的有两点:一是考查的大多是唐宋时期的着名流派的着名作家,如李白,杜甫,贾岛,韦应物,刘禹锡等等,且鉴赏的四个选肢是从语言,形象,技巧,主旨等方面进行的全方位的考测,作家作品不重复考;二是选材的原则是不避俚俗, 《如梦令》考的是少女伤春的闺怨, 《望洞庭》《题君山》以及杜甫的《漫成一首》都是湖光山色和江月清风的山川之美,比较庄重的是《春夜洛城闻笛》《赋得暮雨送李胄》和《题李凝幽居》分别是写客子之思和送别之情以及隐居不仕.至于《约客》更是写尽了生活的闲居细节.但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大多数师生倾情关注的爱国的"壮词" ,却一直"千呼万唤未现身" .这同样给我们今年的高三备考工作以有益的启示.在2003 年的复习备考中,我们仍需要趋冷避热. 三,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考查形式及预测问题: (一)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的检测形式主要有几种?: 归纳与明确:近十年高考古典诗歌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 1,对古典诗歌的词句含义的正误的评判;1997 年和1998 年的试题就是对诗词文句的翻译能力和诗句的理解能力的考量. 2,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命题者的审美判断进行选择,因为,高考试题的选肢,不是考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验证,而只是作为冷眼旁观的"裁判者"来进行正误选择.除2002 年, 其余几乎都是这种方式. 3,以主观题目的方式考查考生的古典诗歌的审美判断水平和能力.2002,2003 年高考形式. (二) ,对于2004 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形式的预测: 设问:今年的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将会以何种方式出现? 明确: 1,试题将不会像新诗鉴赏一样再来一次"回归" ,2002 年以前客观题目的形式的考

查将不大可能出现. 2,2004 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有可能以下面两种方式出现: A,2002 年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为主要目的的检测形式; B,2004 年高考也可能以一种新的形式,即写赏析小论文的形式. 题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写一段100 左右的文字,描写闺妇的心理活动. 闺怨沈如筠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注: "伏波" ,指后汉将军马援,他南征交趾,有功,封侯.唐诗中多用"伏波营"指代征人所在军营. 明确:夜晚,皓月当空.独守空房的她想象借雁足给丈夫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可是,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增添了无限的愁绪.这愁绪搅得难以成眠,因此,想借梦境与亲人团聚也不可能了.她揽衣起身徘徊窗前,痴痴地想:多么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的亲人身上. 《诗歌鉴赏与阅读扫描》延边大学出版社. 四,复习古典诗歌专题要注意的问题和复习建议: 问题:古典诗歌专题复习应注意那几个问题? 明确:1,注重诗歌感性材料的积累. 将教学大纲规定的诗词部分背诵篇目共30 篇,逐一落实;对新编教材中的诗歌要加以分类.做到熟读成诵;将唐诗宋词中的重要流派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2,在知人论世上下工夫.为此,必须强化文学常识的复习.尽管文学常识没有列入考试的范围,但文学常识基础不牢, "知人论世"就无从谈起. 3, 要熟知唐宋两代代表作家的个人风格: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清新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等等. 4,要明确做鉴赏题目的一般步骤和程序.1,整体感知,辨清类别;2,品评语言,炼字炼句; 3,体会意境,体察形象;4,突出技巧,明辨特色.5,注重辅助条件,如诗题, 作者,时间,地点,小注等隐含条件和显性条件. 5,要在已知的鉴赏知识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通过对比,调换,再造等方式, 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的自觉意识.平时的每一次训练,都应以培植这种意识为着眼点. 五,课堂反馈: 阅读下面王维的两首诗,回答问题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题: ⑴,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⑵,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⑶,在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词或句子. 明确: ⑴,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 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⑵, 《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 ,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 《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⑶, ;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六,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设问: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解答问题: 春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田园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⑴两首都写到了"春眠" ,请指出其不同? 《春晓》: 《田园乐》: ⑵,在《春晓》中,诗人留下了很大的空白,请解释. 3,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意境的理解. 听张立本女吟高适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答: 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文后问题初冬夜饮杜牧淮阳多病偶求欢, 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 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淮阳,指西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 ⑴,本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⑵,请选择你认为在炼字炼句方面堪称典范的例子,予以点评. ⑶,请简析"明年谁此凭栏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作用. 附:参考答案: 1,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⑵,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 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2,⑴, 《春晓》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早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以用"春意闹"的"闹"字来表现. 《田园乐》最后才写到春眠,花落莺啼反衬山客的居处和心境越加宁静,其意境主要在"静"上. 3,答: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幽雅静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抡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 清泠的吟诗声和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夜空. 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高冠广袖的少女的

身影. ⑵,阵阵春色透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大自然. 4,⑴,本诗刻画了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抒发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情思,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壮志难酬的隐痛.诗题中的"饮"字,诗歌中的"淮阳多病" "客袖侵霜" "明年谁此"等词语,均可表现这一点. ⑵,"侵霜"一词, , "霜"字一语双关,既有风霜,风尘之意,也有彰显作者孤寒心境的作用. "侵霜"更增流离之苦,饱含辛酸. ⑶,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3)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步至江上① 吕本中 客事久输鹦鹉杯,春愁如接凤凰台②。 树阴不碍帆影过,雨气却随潮信来。 山似故人堪对饮,花如遗恨不重开。 雪篱风榭年年事,辜负风光取次回。 【注】①本诗是诗人早年的作品。北宋“崇宁党争”兴起,诗人在弱冠之年受累于党争。②凤凰台:源自《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客事”与“春愁”点出人生经历坎坷、前途暗淡无光的悲情。 B.第二句“凤凰台”化用李白诗句,抒发繁华依然、人事已非的强烈感慨。 C.第三句,“树阴”是静景,“帆影过”是动态,动静结合使江景圆活流动。 D.全诗包含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愁绪,诗人只能在无可奈何中“辜负风光”。 解析:B项,“抒发繁华依然、人事已非的强烈感慨”错,根据原典“凤去台空江自流”,应为“抒发繁华不再、往昔难久的强烈感慨”。 答案:B ★(2)(鉴赏语言)本诗颈联“山似故人堪对饮,花如遗恨不重开”非常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①颈联以“山”喻“故人”,以“花”比遗恨,想象奇特,形象生动。②诗人只能与山对饮,说明身边并无友人可供倾诉,未尽的心愿像不能重开的花,永远无法实现。③此联连用两个比喻,表现了党争给诗人造成的心理压力及寂寞萧索的愁绪,委婉深沉。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②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③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

唐诗宋词经典名句赏析

唐诗宋词经典名句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 在眼前。 唐诗宋词经典名句大全 诗中江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9.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诗中云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 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中别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2)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原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写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每两句为一层,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题中的“十五夜”,结合第三、四两句分析,应指中秋之夜。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十分耐人回味。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此句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此句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此句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意境悠远,耐人寻思。“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宕开一笔,从作者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前两句写景,仍然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然而,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唐诗宋词赏析

唐诗宋词赏析 在狱咏蝉骆宾王P39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诗,属对工整,句法善变,语言精炼,音韵和美,格调深沉而不颓丧,给人以整齐活泼的美感。 首联一方面表明时令已是秋天,一方面又交待了诗人被囚禁的地点一禁垣西。蝉的哀鸣声唤起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无限惆怅与悲戚。这个“侵”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忧心忡忡的心境和情境。 颔联从“己”着笔,从自己感受的角度写蝉的外形、蝉的悲鸣。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而自己已经白发满头,两两对照,不禁自伤年老。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把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颈联表面是写蝉,实际是抒写自己境况。秋季露水凝重,打湿了蝉的翅膀,使它难以飞行;秋风频吹,使蝉的声音传不到远方。此处以蝉的困厄处境比喻自己仕途曲折,蹉跎难进;受谗言诽谤良多,身陷囹圄,辩词无以传递。诗句委婉,意在言外。 尾联为一句深沉的慨叹:现在世上无人看重“高洁”,又能指望谁来替我平反昭雪呢!这声哀叹,仿佛对苍天呼吁,又象是控诉奸佞,满腔愤懑倾泄而出。 总之,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物与人不即不离,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P66 北山白山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唐诗经典》作业

《唐诗鉴赏》 诗里面的动词很重要,一般的诗眼都是动词。 乐府诗,题目决定主题和内容; 词,题目和主题、内容无关,题目决定字数、格律等。 第一周 举出你最喜欢的5个唐诗名句(或5联),谈谈你为什么喜欢它。具体做法:可以综合谈一下自己的体会,也可以分别从情感的、生活的、审美的、语言的、艺术的等某一方面谈谈你对这些名句的理解。(要求字数两百字以上) 1.天生我材必有用 这是李白《将进酒》中的一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小时候很喜欢李白,因为自己名字里也有一个“白”字。李白的诗小学课本里就有不少,老师说他叫“诗仙”,才高八斗,读故事知道他竟然“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后来,人长大了,看了很多关于李白的文章,才知道我们称道的那些浮名轶事,都不是他的心愿,他一生的抱负在“洒脱”中被搁浅。读

他的诗也不再感觉那么豪放、不羁了,默默的多了一份无奈。所以,整个《将进酒》我只愿意听这一句“天生我才必有用”,用这一句话来撑起自己跌落的心。 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出自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这首诗是高中时学的,初读时也不知道它的大名鼎鼎,只是感觉题目很美,诗好长,要背诵的话不容易呢?读的时候,就不知不觉沉浸了。最喜欢的便是这两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两句对仗非常工整,江畔——人——月、月——人。即使只有两句,仿佛也能看到诗人看到的情景,不由得跟着畅想,这月是什么时候开始照耀的呢? 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李绅《悯农诗》 这首诗是小学一年级老师讲的,内容很简单,是农民在中午的时候还在锄禾,汗水滴在禾苗的土地上。后来知道,农民会专门在中午烈日当空时锄地,这样可以使斩除的杂草被晒干,避免落土存活,突然有了“心忧炭贱愿天寒”的触动。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这是文人对底层人的关注,也是古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心怀苍生的一个例证。卖炭翁的凄惨我们无法体会,但每个人有的时候也会像卖炭翁一样发出矛盾的愿望,人事的无奈也不知不觉出来了。

经典唐诗宋词三百首赏析

古诗《静夜思》作品信息【名称】《静夜思》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体裁】诗歌 作品原文【明代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版本】 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译文【注释】 ( )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 )床:有五种说法。 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 静夜思 诗意图》。 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 韩 字。《说文》释 韩 为 井垣也 ,即井墙之意。 床 即 窗 的通假字。 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 小雅 斯干》有 载寐之牀 ,《易 剥牀 王犊注》亦有 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 交床 、 交椅 、 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 胡床 或 床 所误。至迟在唐时, 床 仍然是 胡床 (即马扎, 一种坐具)。 ( )疑:怀疑,以为。 ( )举头:抬头。 【译文】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那床前明月,低头不禁又思乡联翩。 版本说明明代版本: 这一版本是我国广为流传的版本。该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在我国流传广泛,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宋代版本: 这个一版本与人们常说的 床前明月光 明显不一致,其实并非是错误,而是流传版本不同。一般认为,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 床前看月光 ,第三句也均作 举头望山月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 册),因日本人对唐诗崇尚,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并未对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到了明代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 举头望明月 ,但是第一句 床前看月光 没有变化。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 床前明月光 ,但第三句却是 举头望山月 。直到 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是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 年的 年(康熙四十四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 这一表述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经过 改动 了的《静夜思》比 原版 要更加朗朗上口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床前明月光 版比 床前看月光 版在中国民间更受欢迎的原因。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薛天纬先生在《漫说 静夜思 》(《文史知识》 年第 期)一文中专门对两个版本的差异发表了如下看法:仔细体味,第一句如作 床前看月光 ,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再说, 月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作业(含答案)

一、(2017 ·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 ~(2) 题。(9 分)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鹓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 [ 注] ①鹓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这首诗的开头两句于今昔变化之中自然流露出“感怀”之意,表达出自己客居边城的悲凉情调。 B.青衫依旧,白发新生,形象真切,自成对偶。颔联怀旧伤今,抚今追昔,回肠千转,唱叹有情。 C.“青衫”,古制文官低品阶官服为青黑色,后泛指官职卑微。与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的意思相同。 D.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尾联两句直抒胸怀,深刻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激愤。 ★ (2) 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6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 ~(2) 题。(9 分)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孤 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 注] ①几度:几年。②翻:反而。③共传:一起举杯。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询问年龄。“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更”字,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字,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 (2) 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 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 分)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 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 [ 注] 谢玄晖:即谢朓,南朝齐著名诗人。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了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凝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三、四句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6 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松

唐诗宋词鉴赏(31-35首)

边思 李益 腰垂锦带佩吴钩, 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 只将诗思入凉州。 鉴赏:这首诗颇象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的。但它并不单纯描画外在的形貌装束,而是在潇洒风流的语调中流露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寄寓着苍凉的时代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第一句写自己的装束。腰垂锦带,显示出衣饰的华美和身分的尊贵,与第三句“关西将家子”相应;佩吴钩(一种吴地出产的弯刀),表现出意态的勇武英俊。杜诗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之句,可见佩带吴钩在当时是一种显示少年英武风姿的时髦装束。寥寥数语,就将一位华贵英武的“关西将家子”的形象生动地展露出来。 第二句“走马曾防玉塞秋”,承上交代自己的战斗经历。北方游牧民族每至秋高马肥的季节,常进扰边境,需要预先加以防卫,故称“防秋”。玉塞,指玉门关。这句是说自己曾经参加过防秋玉塞、驰骋沙场的战斗行动。和上句以“锦带”、“吴钩”显示全体一样,这里是举玉塞防秋以概括丰富的战斗经历。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古代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李益是姑臧(今甘肃武威,亦即凉州)人,所以自称“关西将家子”。表面上看,这两句诗语调轻松洒脱,似乎带有一种风流自赏的意味。但往深里看,尤其是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理想抱负和其他作品来体味,就不难发现,在这潇洒轻松的语调中正含有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 写慷慨悲凉的诗歌,决非李益这位“关西将家子”的本愿。他的《塞下曲》说:“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象班超等人那样,立功边塞,这才是他平生的夙愿和人生理想。当立功献捷的宏愿化为苍凉悲慨的诗思,回到自己熟悉的凉州城时,作者心中涌动的恐怕只能是壮志不遂的悲哀吧。如果说,“莫笑”二字当中还多少含有自我解嘲的味道,那么,“只将”二字便纯然是壮志不遂的深沉感慨了。作为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的小诗,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正是一种“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式的感情。 可见,该诗的重点并不在图形写貌,自叙经历,而是抒写感慨。 这当然不意味着李益不欣赏自己的边塞之吟,也不排斥在“只将诗思入凉州”的诗句中多少含有自赏的意味。但那自赏之中分明蕴含着无可奈何的苦涩。 潇洒轻松与悲慨苦涩的矛盾统一,正是这首诗耐人寻味之处。 边城独望 马戴 聊凭危堞望, 暗起异乡情。 霜落蒹葭白, 山昏雾露生。 河滩胡雁下,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3)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一、对点练 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水仙子 渡瓜洲 赵善庆 渚莲花脱锦衣收,风蓼青雕红穗秋,堤柳绿减长条瘦。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 这首曲子的前三句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剪梅 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上片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少年行 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①,不拟回头望故乡。 :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一带地区,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本诗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睡燕

谢宗可 补巢衔罢落花泥,困顿东风倦翼低。 金屋昼长随蝶化,雕梁春尽怕莺啼。 魂飞汉殿人应老,梦入乌衣路转迷。 却怪卷帘人唤醒,小桥深巷夕阳西。 本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举两例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俊公道人 [南朝·梁]范云 秋蓬飘秋甸,寒藻泛寒池。 风条振风响,霜叶断霜枝。 幸及清江满,无使明月亏。 月亏君不来,相期竟悠哉! 诗歌前四句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其中一种赏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好事近 蒋元龙 叶暗乳鸦啼,风定老红犹落。蝴蝶不随春去,入薰风池阁。休歌金缕①劝金卮,酒病煞如昨。帘卷日长人静,任杨花飘泊。 :即《金缕衣》,唐时人所作。其诗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清代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你认为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唐诗宋词鉴赏论文

唐宋诗词鉴赏期末论文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诗、宋词各领风骚数百年,其实从广义上讲,词只是诗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而已,但其实在我们现在看来,诗和词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诗和词的区别主要是在起源上就已经很明显了,再加上它们所被推崇的时代不同,这才导致了诗与词在外部形式,题材内容,以及抒情风格等方面有了一些差异,但究其根本还是起源。 先讲宋词的成就。 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因而流传很广。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再来看看唐诗的成就。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诗人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他的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极大地丰富了古体诗的表现技巧,把乐府诗的写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七言绝句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一起被后世推为唐人七绝的代表作。他的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爆发式的抒情、变幻莫测的想像和明丽的意象。他把乐府和歌行写得有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时,便如黄河之水,奔腾千里,一泻而下。他生于盛唐,感受着盛唐昂扬的时代精神,晚年又亲眼看到唐代社会的衰败,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巨大反差。他的诗里既有建立不世功业在指顾之间的信心,又常常有愤慨不平和对于朝廷黑暗的抨击。他曾经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他以为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得意扬扬。不久被权臣毁谤,被逐出朝廷,他才明白朝政其实已经腐败不堪。他说自己是“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有才华而不得重用;而痛斥那些庸才却春风得意,“骅骝拳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直骂那些奸佞之徒“董龙更是何鸡狗!”即使处在失意的境况中,他也不忘报国。安史乱起之后,他前后两次从军就是证明。他的诗想像瑰奇,常常想人所想不到处。前人评他的诗,说是“发想无端”,《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例子。在想像之中,又常常带着夸张的成分,写愁生白发,说是“白发三千丈”;写庐山的五老峰,说是:“青天削出金芙蓉”;写黄河,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他是一位富于想像的诗人,他的诗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又由于他性格开朗豪放,他的诗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他纯然是一位天才的诗人。

唐诗宋词鉴赏作业

唐诗5首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这首咏早春飞雪的小诗构思新巧,独具特色,出奇制胜。头两句写的是新年已过,却见不到芬芳的鲜花的影子。早春二月,人们出门去惊奇地发现地上已长出了一点草芽。度过漫漫寒冬的人们盼望早些见到春色,“都”正表现出人们盼春之切与毫不见春之音讯的怨怅。“惊”字流露出看到春天即将来临时的喜悦之情。此处“飞花”不是春花,而是雪花。理解了“飞花”的语境义,也就可以理解白雪因为嫌春天来得太迟,急着纷飞而来装点春色的拟人手法的妙用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也可从中见端倪。 【离思】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挚诚的情感,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表达了对亡妻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元稹的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尽怀念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两句的“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全篇张弛 自如、变化有秩,形成了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便把此情此境真切地再现出来。中间四句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最后两句中,诗人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是虚写,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渔翁】

唐诗宋词鉴赏(21-25首)

班婕妤 严识玄 贱妾如桃李, 君王若岁时。 秋风一已劲, 摇落不胜悲。 寂寂苍苔满, 沉沉绿草滋。 荣华非此日, 指辇竟何辞! 鉴赏: 婕妤,妃嫔的称号。班婕妤,汉成帝的妃子。她美而能文,初为帝所宠爱。后为赵飞燕所谮,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作赋及《怨歌行》以自伤悼。 “贱妾如桃李,君王若岁时。”以比喻兴起,“贱妾”是班婕妤谦称,“君王”指汉成帝。这里以桃李喻美女,并不新鲜,但接着以岁时喻君王,两相对照,就给人以新奇突兀之感。桃李花开,是一种鲜明的视觉形象,而岁时则只可感知、不可捉摸,但它们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帝王以美女为玩物,高兴时视之如珍宝,厌恶时弃之如敝帚。《班婕妤》一诗,就以岁时对桃李的制约关系,道出了帝王对妃子的占有与支配关系。当年轻美女恰似桃李盛开,灿若云锦之时,帝王是可以金屋藏娇,如拂面春风的。而“一朝春尽红颜老”,帝王就会肃杀如秋冷若冰霜,另寻新欢了。在宫怨诗中很多都借宫女之口,自嗟“命薄”或“色衰”,像这样将宫女的不幸直接归咎于君王的诗并不多见。 “秋风一已劲,摇落不胜悲。”承接上联,顺流直下,用深入一层的写法,点出了怨歌的题旨。这两句就融情于景,寄兴甚深 了。“摇落”,以桃李的零落比喻妃子的沦落。春光一逝,桃李飘零,秋风劲吹,则枝叶凋残。君王的恩宠一去不返,妃子的沦落之感油然而生,这必然加速其容颜的憔悴,使之悲从中来。 “寂寂苍苔满,沉沉绿草滋。”寂寂,冷落。沉沉,茂盛。苍苔满阶,人迹罕至;绿草丛生,门可罗雀。以环境的衰败没落进一步烘托出妃子心境的孤寂凄苦。 “荣华非此日,指辇竞何辞!”荣华,本指桃李盛开,与首句相呼应。此处一语双关,借指婕妤受宠,那些显赫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了。这句的意思是,当初汉成帝曾要她同辇并坐,早知今日的冷遇,当时又何必推辞呢! 诗人对班婕妤及其他被侮辱被损害的妃嫔宫女寄予了深情的同

唐诗鉴赏大合集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 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1、闲闲:从容貌。2、迢递:远貌。3、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译文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赏析这首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 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1、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2、乾坤:指日、月。3、戎马:指战争。4、关山北:北方边境。5、凭轩:靠着窗户。 译文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赏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春宿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 事,数问夜如何? 注解1、掖垣:因门下省、中书省地处左右两边,像人的两掖,门下省为左掖。2、金钥;指开宫门的锁钥声。3、珂:马铃。4、封事: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故称。 译文左偏殿矮墙遮隐花丛,日已将暮,投宿的鸟儿,一群群鸣叫着飞过。星临宫中,千门万户似乎在闪烁,靠近天廷,所得的月光应该更多。夜不敢寝,听到宫门开启的钥锁,晚风飒

2020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6)

2020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嘏 暂息劳生①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注] ①劳生:辛苦劳累的生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诗歌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B项,“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错误,“烟霞”,泛指山水、山林;“去”,离开。该句意为诗人辞别宿处的山水胜景离去。 2.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视听结合。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隐隐回荡、雨后松林苍翠宁静、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静谧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③反衬(或“对比”“衬托”)。“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反衬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呼应尾联末句,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④巧妙扣题。“竹户半开”,可见更有早起之人;“钟未绝”,表明时间尚早,都照应了题目“早发”二字,用笔绵密严谨。⑤前后呼应(或“与尾句呼应”“结构缜密”)。颈联描写了山中优美宁静的景象,与末句在尘世中回首遥望“此山”相呼应,表达了对山中闲适生活的喜爱和留恋。⑥用词精当(或“精于炼字”)。“静”字表现了松间的宁静,“霁”字写出了雨后的清新,渲染出了静谧、出尘的氛围。(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赏析诗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遣词造句、手法的运用、意境的创设、情感的表达、意象的选取等角度分析。“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两句写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

小学语文唐诗宋词鉴赏

小学古诗汇编 【小学一年级】 上册:《静夜思》李白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下册:《春晓》孟浩然,《村居》高鼎,《所见》袁枚,《小池》杨万里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学二年级】 上册:《赠刘景文》苏轼,《山行》杜牧,《回乡偶书》贺知章,《赠汪伦》李白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下册:《草》白居易,《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望庐山瀑布》李白,《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 草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小学三年级】 上册:《夜书所见》叶绍翁,《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王维,《望天门山》李白,《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萧萧:风声。②挑:捉。③促织:俗称蟋蟀。④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人有重阳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②山东:指华山以东。③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译文:独自个漂泊在外作他乡之客,每逢到佳节时倍加思念亲人。今天在这远远的地方,我料想兄弟们在那些登高之处,一定都插戴着茱萸呢,可是,其中却少了我一个人! 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天门山从中间断开,长江畅通奔流,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回旋。东西两岸的东梁山和西梁山夹江对峙耸出来,有一只挂着帆的小船从太阳那边驶来。

唐诗宋词鉴赏书评

冬日的午后,独自一人。沏一杯茶,捧一本书,搬一张椅子置于落地窗前。拉开米黄色的窗帘,阳光透过玻璃静静地撒在木地板上。被拉长的影子点缀着这一片温暖,似乎在诉说着一种情感。于是,这个冬日的下午格外明媚,不仅所有阳光的缘故,还有那一颗畅游文学海洋的青春之心…… 一阵风可以唤醒一个季节,一颗芽可以振奋一片荒野,而一本好的书籍则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每个人都只有一个青春,在我们的青少年时代,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对精神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在如今物质条件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多阅读几本好书,开拓视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使其善知、敏行、陶情、崇高。阅读,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名词。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从量的积累看,要博览群书,学富五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质的转化看,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以致用。通过阅读,我们可以面对一个丰富的世界。有科学家解释的宇宙奥秘,有文化大师阐述的人生哲理,也有百科全书承载的人类智慧。沉浸在这样的世界之中,我们的精神世界与文化品格,我们的认知能力与思维方式必将在濡染中发生变化。 从幼时至今,在我所阅读的书籍中,印象最深刻感悟最亲近的当属唐诗宋词鉴赏了。每当捧起这本书的时候,那平平仄仄的感觉就那么自然的渗透、蔓延在手心。。。。。 听着时钟滴滴答答的声音,宛若演奏着大自然的平仄之音,丝丝缕缕,编织着一首诗,一首词。 唐诗宋词是我国诗歌中的双壁。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唐代的诗人特别多。除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例如: 李白被誉诗仙,他创作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 杜甫被誉诗圣,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两人合称「李杜」。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早年有着积极的进取精神,写了许多关于边塞游侠的诗歌,大都情调昂扬,气概豪迈。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对山水田园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这些诗往往刻画细致,清新自然,词秀调雅。 韩愈,主张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词创作影响较大。 李商隐,他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词新丽,意蕴深微。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题材。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晚唐。初唐早期诗人承袭南朝宫体诗,

唐诗宋词选读 李清照诗词鉴赏专题

李清照诗词鉴赏专题 【专题教学目标】 1、通过课程的学习更加清晰的了解李清照的生平、词的创作时期、艺术特点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 2、通过李清照的学习了解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以及南宋前期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的分析以及李清照个人生平来分析词人的词的创作。 2、通过对李清照的词(《一剪梅》、《如梦令》、《声声慢》等)来分析总结出词人词的艺术特点。 【基本篇目】 《声声慢》(选修p75)、《永遇乐》(选修p76)、《渔家傲》(选修p86)、《一剪梅》(选修p86)、《醉花阴》(选修p86)、《武陵春》(选修p86) 【补充篇目】见学案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山东济南人。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两宋文坛以自己的号命名的还有杨万里的诚斋体、陆游的放翁体。除此之外还有以封号命名王荆公体等。与卓文君、蔡文姬、上官婉儿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李清照一生的文学创作以及个人经历与三个男性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但也终归改变了李清照的人生历程以及文学创作。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以文章受知苏轼,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人生的分为三个时期 1、多才多艺的少女时代(1084——1102)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藉",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 2、甜蜜宁静的婚姻时期(1102——1127)18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结婚后两人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正是前一时期的沉厚文化的积淀和这一时期幸福的感情生活给了词人无尽的创作灵感以及无限的创作热情,这一时期是李清照词的创作的黄金时期。大量成熟的作品都产生于这个时期,例如《如梦令》两首、《一剪梅》等。 3、孤独乏味的晚年时期(1127——1155)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史称靖康之乱。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