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_敏感度与效能感_俞玮奇

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_敏感度与效能感_俞玮奇

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_敏感度与效能感_俞玮奇
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_敏感度与效能感_俞玮奇

DOI:10.13724/https://www.sodocs.net/doc/c814569500.html,ki.ctiw.2012.04.010

俞玮奇: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敏感度与效能感

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实证研究:敏感度与效能感*

俞玮奇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提要本研究根据跨文化交际理论模型,对270名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效能感

进行了实证调查,结果发现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敏感与跨文化效能的内部发展是不平衡的,来自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汉语学习者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欧美学生的自我感觉要

普遍好于东亚和东南亚的学生。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敏感各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跨文化

敏感又与跨文化效能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为国际汉语教师如何全面提高汉语学

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带来了启示。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效能感来华汉语学习者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浪潮以及多元文化的接触,跨文化交际行为越来越多,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因此成为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在第二语言教学方面,教学理念目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重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逐渐转移到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贾玉新(1997:3)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张红玲(2012)更是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个人需要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将跨文化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培养确定为其最终目标。”

Spencer-Oatey&Franklin(2009:51)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实施有效得体的言语或非言语交际行为及处理交际行为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和交际后果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自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系统,其包含着很多要素,涉及多个层面,是一个包含多种能力和技术的综合技能。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成分做过研究,提出了各自的概念框架。Spitzberg&Cupach(1984)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动机、知识和技能三要素构成;Byram(1997:70-73)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语言能力、社交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构成,其中跨文化能力又具体表现为知识、态度、解释与联想

*本研究得到2012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来沪留学生的教育需求分析与对策研究”(编号:B12011)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环境研究”(编号:12YJC740148)的资助。

155

世界汉语教学第26卷2012年第4期

技能、发现与互动技能、文化审视意识与政治素质等;Ting-Toomey(1999)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知识模块、专注力与交际技能三项构成,等等。目前学界基本上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成分归结为情感、行为和认知三个层次,分别对应态度、技能、知识/意识(Spencer-Oatey&Franklin,2009:51-79;张卫东等,2012)。

Chen&Starosta(2000)整合已有研究成果,建立起了更为完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认识层面强调的是对自身和交际对方文化的理解,即跨文化意识(intercultural awareness);行为层面体现的是在跨文化环境下完成交际任务或实现交际目的的能力,即跨文化效能(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跨文化技能或技巧;情感层面强调的是个人在某种特殊的情景或与不同文化的人交际时,情绪或情感的变化,即跨文化敏感(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跨文化敏感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人逐步认可与接受不同文化差异的过程。陈国明(2009:231)将跨文化敏感具体界定为“一个人对了解与感激文化的差异,与促进适当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正面情感的能力”。这一定义显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各层面之间的紧密关系:跨文化敏感的形成与发展,将会推动一个人去恰当地处理文化差异,以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但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某一特定群体在跨文化环境下的跨文化敏感与其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或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的能力(即跨文化效能)之间具体存在怎样的关系。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都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展开过相应的实证研究,国内的实证研究主要来自外语界(胡越,2005;彭世勇,2006、2007;胡艳,2011;张卫东、杨莉,2012;等等)。对外汉语教学界的有关研究大多缺乏实证性,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跨文化意识上,对跨文化敏感和效能的研究比较少见。叶敏、安然(2012)曾研究过暑假来华三至六周的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与效能情况。但已有研究基本上没有涉及到长期处在目的语环境下的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敏感与效能情况,至于针对汉语学习者跨文化敏感与效能的内部差异与相互关系的研究更是十分缺乏。另外,跨文化交际能力本身是一个包含多种技术层面的综合技能,要了解和掌握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自然首先就必须对其各个层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制订出比较完善的教学大纲,开发出适用的培训课程。仅是关注跨文化交际的认知层面或表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本文采用Chen&Starosta (2000)所建立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模型,用实证调查的方法来研究目的语环境下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敏感度与效能感,深入分析这两个层面的内部差异与相互关系,以及不同国别地区的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等,探究提高来华汉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最终是要促进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Chen&Starosta(2000)研制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Portalla&Chen(2010)研制的跨文化效能感量表(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 Scale)。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包括24个项目,分为5个层面,分别是交际参与度(interaction engage-ment)、差异认同感(respect for cultural difference)、交际信心(interaction confidence)、交际愉悦感(interaction enjoyment)和交际专注度(interaction attentiveness);跨文化效能感量表包括20个项目,分为6个层面,分别是行为弹性(behavioral flexibility)、互动放松(interaction re-

255

俞玮奇: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敏感度与效能感

laxation)、尊重对方(interactant respect)、讯息技巧(message skills)、身份维护(identity main-tenance)和互动掌控(interaction management)。问卷被制作成中英、中日、韩文等多个版本。

研究者于2011年10月至12月期间,先后调查了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和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三百多名汉语学习者,共回收有效问卷270份,调查对象基本上是汉语进修生和汉语言专业外国本科生,主要来自韩国(84人)、日本(73人)、美国(27人)、意大利(14人)、法国(10人)、越南、菲律宾(各6人)、德国、俄罗斯、印度(各5人)等27个国家;欧美地区有80名,亚洲地区有182名。其中男性占43%,女性占54.4%,数据缺失为2.6%;被调查者平均年龄为24岁,学习汉语的时间平均为22个月,平均在华时间为15个月。

三结果与讨论

3.1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敏感度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感层面主要是跨文化敏感,其内部由5个层面构成。表1显示了来华汉语学习者跨文化敏感各层面的基本状况:均值最高的是“差异认同感”(M=4.04),“差异认同感”指的是对文化差异的承认与尊重,调查显示处在跨文化环境下的汉语学习者已经普遍意识到现实生活中早已存在的文化差异,知道应该尊重中国文化,这是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展开的前提。

“交际参与度”(M=3.84)的均值位列第二,数据表明来华汉语学习者大多比较愿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愿意积极参与跨文化交际。以下依次为“交际愉悦感”(M=3.82)和“交际专注度”(M=3.56),这表明汉语学习者大多知道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专注投入、积极捕捉并回应对方所发出的讯息,知道要在必要时顺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此他们大多能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感受到一定的乐趣。

“交际信心”(M=3.35)的均值最低,这说明尽管汉语学习者知道要积极参与跨文化交际,但由于身处异国他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的自信心普遍不高,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程度的跨文化焦虑,容易产生挫折感、疏离感或其他各种心理压力,有些学生甚至会陷入心理危机。因此,如何教会学生有效应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和各种不确定因素,提高他们参与跨文化交际时的信心,跨越对陌生文化的心理障碍,这是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3.2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效能感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行为层面主要是跨文化效能,强调的是如何有效交际的技巧,主要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交际技巧组成。表2显示了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效能感:均值最高的是“尊重对方”(M=3.90),这表明大多数来华汉语学习者认为自己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首先做到了尊重对方。均值位列第二的是“身份维护”(M=3.45),这表明大多数汉语学习者还是比较清楚地知道要在交际过程中顾及对方的脸面并维护对方的身份地位,这一点在中华文化中显得尤为重要。“尊重对方”和“身份维护”都是确保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不可或缺的能力。

以下依次为“互动掌控”(M=3.34)和“互动放松”(M=3.34)。数据表明不少汉语学习者还是觉得自己对整个跨文化交际过程具有一定的掌控能力,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基本能够得体地开始与结束对话,知道如何参与交谈,恰当地转换话语轮次,以及

355

在交际过程中尽量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但就总体而言,汉语学习者在目的语环境下的“互动掌控”与“互动放松”的技能水平都不是很高。

跨文化效能感水平相对较低的是“行为弹性”(M=3.18)和“讯息技巧”(M=3.11)。“行为弹性”是指在不同情况下知道如何表现恰当行为的能力,即灵活性和适应能力;“讯息技巧”则指的是有效操控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熟练地传递可理解的信息的能力。汉语学习者普遍自我感觉在这两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弱。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这些汉语学习者生活在与自己文化不同的目的语环境下,即便是已经在中国生活了一两年的学生,对于如何在中国正确处理各类言语或非言语交际行为的信息,如何恰当地使用不同的行为技巧来实现沟通的目的,心里并不是很清楚,这些技能都比较缺乏。因此,如何让汉语学习者学会根据交际场合和交际对象的需要,合理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选择恰当的言语行为以符合交际对方的身份地位和彼此间的关系,是以后跨文化技能培训的重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来华汉语学习者普遍认为自己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尊重对方”和“身份维护”的能力较强,而“行为弹性”、“讯息技巧”、“互动掌控”以及“互动放松”方面的能力都相对较弱。因此,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或培训中,必须加强这几个方面的技能训练。

表1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敏感度

人数均值标准差差异认同感2644.04.625交际参与度2593.84.538交际愉悦感2663.82.789交际专注度2583.56.613交际信心2683.35.704表2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效能感

人数均值标准差尊重对方2213.90.659身份维护2193.45.621互动掌控2263.34.784互动放松2203.34.667行为弹性2203.18.514讯息技巧2233.11.687

3.3跨文化敏感度和效能感的国别地区差异

分析发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在跨文化敏感方面,我们通过方差分析发现,欧美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要明显高于东亚和东南亚的学生(见表3)。欧美学生要比东亚和东南亚的学生更愿意参与跨文化交际,更愿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人际关系;欧美学生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出更为尊重和认同的态度;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欧美学生的自信心更强,更容易感受到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乐趣。我们认为跨文化敏感的东西方差异,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内在差异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至于东亚学生与东南亚学生之间的差异,我们经过事后多重比较发现:日韩学生除了在“差异认同感”和“交际愉悦感”方面显著高于东南亚学生以外,在“交际参与度”、“交际信心”和“交际专注度”等几个方面和东南亚学生没有任何显著性差异。东亚和东南亚学生在跨文化敏感方面存在比较多的共同特征:他们与不同文化背景者交际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自信心都相对较低,都比较容易产生紧张与不安,这些可能是与东亚和东南亚在文化上的共性有关。

在跨文化效能上,我们通过方差分析发现,在“行为弹性”(F=5.072,p<0.01)、“互动放松”(F=20.801,p<0.001)、“尊重对方”(F=8.446,p<0.001)、“互动掌控”(F=3.803,

455

世界汉语教学第26卷2012年第4期

p<0.05)等几个方面东西方学生的跨文化效能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在以上这几个方面,欧美学生自我感觉的能力水平要显著高于日韩学生自我感觉的水平。

通过以上分析所发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别地区差异,提示汉语教师今后在培养汉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必须注意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差异,要针对不同国别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跨文化培训方案,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以适应不同国家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

表3跨文化敏感度的国别地区差异

方差分析多重比较

F P值地区人数均值组间比较均值差P值

交际参与度7.469***.001

日韩1553.80日韩比东南亚.308.091欧美744.01欧美比日韩.211*.013东南亚143.49欧美比东南亚.519**.002

差异认同感20.379***.000

日韩1543.95日韩比东南亚.638***.000欧美784.29欧美比日韩.346***.000东南亚143.31欧美比东南亚.985***.000

交际信心15.015***.000

日韩1573.16日韩比东南亚-.130.761欧美793.66欧美比日韩.500***.000东南亚143.29欧美比东南亚.369.133

交际愉悦感14.093***.000

日韩1563.72日韩比东南亚.681**.003欧美784.09欧美比日韩.365**.001东南亚143.05欧美比东南亚1.046***.000

交际专注度10.291***.000

日韩1533.42日韩比东南亚-.322.125欧美763.78欧美比日韩.363***.000东南亚143.74欧美比东南亚.041.969

注:*p<0.05,**p<0.01,***p<0.001

3.4跨文化敏感各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至于跨文化敏感各层面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本文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见表4)。结果发现,来华汉语学习者的“交际参与度”与跨文化敏感其他层面都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与“差异认同感”(r=0.607,p<0.01)存在显著的强相关;与“交际专注度”(r=0.424,p<0.01)、“交际愉悦感”(r=0.392,p<0.01)、“交际信心”(r=0.303,p<0.01)均存在显著的中等程度相关。这说明汉语学习者在目的语环境下的“差异认同感”、“交际专注度”、“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信心”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最终是否愿意参与到跨文化交际中来,也就是说跨文化敏感的各构成要素都会直接影响汉语学习者在目的语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意愿(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那些更懂得尊重文化差异,在交际中更为专注和投入,并具有较高的交际信心和愉悦感的汉语学习者,更愿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因此,要想全面提升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参与度,就需要培养他们积极正面的情感,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间差异的尊重、包容、理解和认同的态度,引导他们以多元文化主义的视野来理解不同文化,积极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或改善关系,学会自我调节

555俞玮奇: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敏感度与效能感

世界汉语教学第26卷2012年第4期

以适应跨文化环境,能有效应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的挫折、压力和焦虑,增强交际愉悦感。

“差异认同感”除了与“交际参与度”有关之外,还与“交际信心”(r=0.243,p<0.01)、“交际愉悦感”(r=0.467,p<0.01)、“交际专注度”(r=0.313,p<0.01)存在显著性相关。这说明汉语学习者所能接受和认同的文化差异程度,与他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自信心、愉悦感、专注度和参与度的强弱程度密切相关。那些尊重并认同文化差异的学生,通常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自信心、愉悦感、专注度和参与度;反过来,如果汉语学习者不能接受和包容中外文化间的差异,一直以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别国文化,那么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参与跨文化交际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汉语教师在语言文化教学过程中所教的不应该仅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尊重、包容、理解和认同的态度,帮助他们学会以跨文化的视角去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

“交际信心”除了与“交际参与度”和“差异认同感”有关之外,还与“交际愉悦感”(r= 0.550,p<0.01)存在显著的强相关。这表明学生在目的语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意愿、文化差异认同度和交际愉悦程度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跨文化交际信心。

跨文化敏感各构成要素之间所存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提高来华汉语学习者跨文化敏感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关系来积极促成汉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实现。

表4来华汉语学习者跨文化敏感各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交际专注度交际参与度1.000

差异认同感0.607**1.000

交际信心0.303**0.243**1.000

交际愉悦感0.392**0.467**0.550**1.000

交际专注度0.424**0.313**0.158*0.1201.000

注:*p<0.05,**p<0.01

3.5跨文化敏感度与跨文化效能感之间的相互关系

跨文化情感只有转换成行为才更有意义,如果仅停留在情感层面,那么最多只是实现了转变汉语学习者跨文化情感的目的,因此下面重点分析汉语学习者在目的语环境下的跨文化敏感(情感)与跨文化效能(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的分析方法仍然是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的方法。结果见表5。

研究发现,跨文化敏感各构成要素与跨文化效能各构成要素之间大都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交际参与度”与“尊重对方”(r=0.630,p<0.01)呈显著的强相关,与“身份维护”(r=0.478,p<0.01)、“互动放松”(r=0.403,p<0.01)呈显著的中等程度相关,与“行为弹性”、“讯息技巧”和“互动掌控”呈弱相关。这说明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技能的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参与跨文化交际的意愿与程度。那些懂得尊重对方、维护对方的面子与身份以及能够自我调适、缓解紧张情绪的汉语学习者,常常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跨文化交际中来;而那些不太愿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的学生,往往很可能是由于自我感觉跨文化交际技能较弱所致。因此,教授汉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技巧,增强他们在多

655

俞玮奇: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敏感度与效能感

元文化环境下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最终他们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跨文化交际中来。

“交际信心”与“互动放松”(r=0.724,p<0.01)、“互动掌控”(r=0.540,p<0.01)呈显著的强相关,与“讯息技巧”(r=0.460,p<0.01)、“行为弹性”(r=0.398,p<0.01)、“身份维护”(r=0.363,p<0.01)、“尊重对方”(r=0.328,p<0.01)均呈显著的中等程度相关。这表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技能的掌握程度对他们在目的语环境下的交际信心有着显著的影响。那些能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灵活地自我调整、缓解紧张情绪,能熟练使用各种言语或非言语的技巧向对方传递信息、掌控好交际进度,懂得尊重对方、维护对方的身份和脸面的学生,往往同时也具有着较强的交际信心。反过来说,如果汉语学习者感觉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技能较弱,那么这将严重影响到他们与中国人交往时的自信。既然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效能感与其跨文化交际自信紧密相关,那么可以通过教授跨文化交际技巧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自信。

此外,“差异认同感”与“尊重对方”(r=0.613,p<0.01)存在显著的强相关,这表明能尊重、包容和理解不同文化间差异的学生通常更懂得如何去尊重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至于“交际愉悦感”与各种跨文化效能感均呈显著的中等程度相关,这说明懂得交际技巧的学生通常更容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感到愉悦。

跨文化敏感与跨文化效能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技能的培训来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参与度、自信心、愉悦感以及差异认同感等各种跨文化敏感;也可以通过培养汉语学习者积极的跨文化情感,促使他们将积极的态度和情感应用到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之中。

表5跨文化敏感度与跨文化效能感之间的相互影响

行为弹性互动放松尊重对方讯息技巧身份维护互动掌控交际参与度0.291**0.403**0.630**0.148*0.478**0.232**

差异认同感0.195**0.285**0.613**0.183**0.397**0.164*

交际信心0.398**0.724**0.328**0.460**0.363**0.540**

交际愉悦感0.446**0.433**0.399**0.421**0.350**0.347**

交际专注度-0.0530.140*0.140*-0.0250.193*0.025

注:*p<0.05,**p<0.01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来华汉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研究发现,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存在着内部差异。在情感层面,来华汉语学习者的“差异认同感”和“交际参与度”普遍较强,而“交际信心”普遍较弱;在行为层面,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尊重对方”和“身份维护”的能力较强,“行为弹性”、“讯息技巧”、“互动掌控”及“互动放松”等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因此,在设置跨文化交际课程,开展跨文化能力培训时,要做到有的放矢,抓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薄弱点,加大薄弱方面的培训力度,以期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来华汉语学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存在内部差异之外,还存在着国别地区差异:欧美学生在跨文化敏感和效能方面的自我感觉要普遍好于亚洲学生,东南亚和日韩学生在跨文

755

世界汉语教学第26卷2012年第4期

化敏感和效能方面存在着较多的共同特征,这可能是与文化有关,也提示我们在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汉语学习者时,要设置不同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方案,教学与培训内容要符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的特点,一刀切的培养方案肯定是不合适的。

本研究还发现,跨文化敏感各构成要素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我们可以利用各种相关关系,来提高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敏感,比如可以从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自信心、愉悦感、专注度以及差异认同感入手,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参与度;通过提高他们的文化差异认同度和交际愉悦程度来增强他们跨文化交际时的自信心等。

最后,跨文化情感只有转换成行为才更有意义,因此可以利用跨文化敏感与跨文化效能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对汉语学习者跨文化技能的培训来提高他们参与跨文化交际的意愿、自信等各种跨文化情感,转变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态度,激发他们参与跨文化交际的动机;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培养汉语学习者积极的跨文化情感,促使他们将积极的情感应用到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毕继万(2009)《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陈国明(2009)《跨文化交际学》(第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戴晓东(2011)《跨文化交际理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胡艳(2011)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敏感度调查,《外语界》第3期。

胡越(2005)中国大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报告,《中国外语》第3期。

贾玉新(1997)《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彭世勇(2006)国籍与职业对跨文化敏感度的影响,《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

彭世勇(2007)英语本科生跨文化敏感多层面间相关系数对比,《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第1期。

叶敏、安然(2012)短期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敏感与效力分析研究,《高教探索》第2期。

张红玲(2007)《跨文化外语教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红玲(2012)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未来,《外语界》第2期。

张卫东、杨莉(2012)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的构建———基于外语教育视角和实证研究方法,《外语界》第2期。

Byram,Michael(1997)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Chen,Guo-Ming&William J.Starosta(2000)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nsitivity scale.Paper presented at the86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8-12November,2000.Seattle,Washington.

Chen,Guo-Ming&William J.Starosta(2005)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nd edn.Lanham,M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Gudykunst,William B.(2004)Bridging differences:Effective intergroup communication,4th edn.London:Sage.

Portalla,Tamra&Guo-Ming Chen(2010)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 scal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19:21-37.

Spencer-Oatey,Helen&Peter Franklin(2009)Intercultural interaction: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intercul-855

俞玮奇: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敏感度与效能感

tural communication.Palgrave Macmillan.

Spitzberg,Brian H.&William R.Cupach(1984)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Beverly Hills,CA:Sage.

Ting-Toomey,Stella(1999)Communicating across culture.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Foreign Learners’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Sensitivity and Effectiveness

Yu Weiqi

Abstract Based on Chen and Starosta’s theoretical models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this study i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effectiveness of270foreign learners of Chinese in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effectiveness is uneven.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learner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European and American learners show stronger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effectiveness than Asian learners.It is found that the five dimensions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The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nteracts with the 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These findings provide teachers of Chinese with some revelations on how to enhance foreign learners’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foreign learners of Chinese in China

作者简介

俞玮奇,男,江苏常州人,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讲师,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

(通信地址:200062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955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宁五中张永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探索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组成,思考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传统的听说法“with its end less and mind-numbing repetitive drills”和古老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重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即使是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能用所学的英语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们必然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这种缺陷。 首先,何为跨文化交际呢?“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诸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 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 广泛, 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 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 文化交际。中国成功地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能用英语熟练有效地交际的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给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其现实意义。 2、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我们要打破以往“就语言教语言”的模式,把交际因素引 进到英语教学中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揭示那些隐伏在语言背后的,易引起误会和冲突的文化因素。掌握语言不只是掌握语法、音位和语义规则,还必须考虑到外国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之外的规则。 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二 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

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

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 中国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研究有近 60年的历史,近些年来有了更快的发展。如今,外语教学中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了许多教育家,语言学家的极大关注。外语教学应当结合相关文化来进行,这一点似乎已经成为当今外语教学界的共识。近年来,文化成了热门话题,文章和论著都有不少。无论是讨论教学还是教材,教学大纲还是课程设计,几乎无一不强调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强调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习得相关的文化。而我们的英语教学侧重于语言教学,对文化方面涉及不多致使学生一开口常常是“汉语思维,英语形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导致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错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出一口流利英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现在外语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化教学很多只停留在文化知识层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大文化信息量的导入,引导学生主动发觉文化差异方面的信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学生也才能有掌握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勿庸置疑的,关键问题是在于如何培养。高一虹教授指出,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应该有以下特点:1.它以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中心,有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异文化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2 .注重态度和情感层面,也包括认知层面,特别是批判性的反思能力。3. 不限于目的语文化,而是通用于与任何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与方法创新探析_以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为例_庄财永

318 教学研究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多层次的交流日趋频繁,各种跨国商务经济活动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人才市场对既懂国际商务规则,又能准确、流利的使用英语进行涉外交流的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地上升。在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中,除了要教给学生英语、商务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日后的国际商务工作中消除地域文化隔阂,顺利地参与到跨文化交际的商务活动中。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意义 目前,无论我国引进外资还是境外投资,其数量与数额每年都在不断的攀升。据国家商务部统计,从2011年的1月到10月这短短的十个月里,仅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的2733家境外企业的直接投资就达到了4625亿美元,而相应的对外劳务合作也取得了新的发展,截至2011年10月底,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累计派出579万人。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商务活动的不断深化不仅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同时对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譬如对一些国家具体文化习俗等方面的深刻理解。据媒体报道,近十几年来,有很多中国企业大举进军海外并分别在各大洲设立了数千家企业,在经历了发展的黄金期后,近几年却不断地遭受到当地民众的攻击,究其原因,无不跟“对所在国国情缺乏深入了解”,“不注重与周围民族交往”,“采取明哲保身的做法”相关系。因此,对于这些对外劳务的人员,特别是从事具体商务活动的人员,如何提高他们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不仅关系工作的成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保障个人人身安全也起到一定作用。对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的重视,不仅有着现实的需求,而且也有政策上的支持。早在2004年国家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也明确要求跨文化交际为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重要内容。2007年,在全国商务英语教学研讨会上明确将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商务英语教学的中心任务。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培养和提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和方法 3.1 把文化知识融入到课程中 商务英语课程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相关的商务知识外,一些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同样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当教学内容涉及到跨文化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类比方法循循善诱到跨文化知识上来。如在讲解西方节日时,教师可以把中国节日作为引子,让学生把熟悉的中国节日分别用英语“展现”出来,这样便会激起他们想了解西方节日的兴趣。接着教师可以介绍一下西方的一些节日,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外国文化的特点,可以举例既具有代表性又有可比性的节日进行比较讲解,比如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等。通过这样类比方式的讲解,学生既可以记住中西方国家节日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与方法创新探析——以高 职商务英语教学为例 庄财永 韩山师范学院管理系 广东潮州 521000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趋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日趋显著。因此,作为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高职院校,探讨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既是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会对相关人才的实际要求。本文从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多媒体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 高职;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英语教学 的异同点,同时也更能深刻体会隐藏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对非本族文化的敏感度以及宽容度。 3.2 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法 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接近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环境进行模拟练习。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如情景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以及教学手段(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手段),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从而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商务英语会话中的工作应聘内容时,笔者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进行授课,主要步骤如下: (a )先对工作应聘方面的知识内容进行概述以及提供相关的面试视频供学生观看,在观看视频前先提出一些面试过程中可能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面试的礼仪),让学生从视频中找出答案。 (b )在学生对面试的流程有一个基本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分组并且根据课本角色扮演的内容在课后进行准备及练习,教师在这阶段也应该强调扮演来自不同国家身份的学生需要去提前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信息,从而在角色扮演中能够更真实的体现出文化的差异。 (c )安排学生到实训室进行角色扮演。各小组成员可以分别模拟不同的面试场景,如有些小组可以设计为多位面试官、一位面试者的小组面试;有些小组可以设计成一位面试官、多位面试者的面试等等,形式尽可能的多样化。 (d )各小组在完成角色扮演后,老师分别让各小组成员对自己的角色扮演进行分析。分析内容既包括好的方面,也包括不足的方面。在小组成员自我分析的基础上,鼓励其他小组的同学再进行评价。由于学生一般不太习惯对别人提出不同的意见,因此教师需要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创造一种积极的互评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e )教师对小组角色扮演的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如果情况允许,也可以引入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如自己在不同工作的面试环节中所遇到的一些类似问题以及不同处理方式所造成的不同结果。 总之,通过学生的自我分析、小组之间的互评以及老师的点评等多种形式的即时反馈,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工作面试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能够进一步使学生更好的适应不同文化环境下的面试。 3.3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目前,不少高职类跨文化相关教材都配套了多媒体光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这些多媒体资源,同时,在此基础上引进一些英语原版教材的部分内容进行补充及延伸。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以及免费视频网站的出现,获取相关的最新跨文化教学视频也 (下转第319页)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要: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频繁的对外交流,需要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文章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和概念,从理论的层次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 Abstract:Curr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mportant goal is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ur frequent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high-qualit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alent.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and concep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English teaching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对外交流活动也已经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旅游等各个领域。然而由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交流不可避免会产生误会,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涵义 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的涵义涉及到文化,交际还有能力等层面,交际和交际能力是其基础。英语中的“交际”,也就是“communication”,来源于拉丁语“commonis”一词,意思是“共同”“共享”,信息的交换和传达等。Lusting &Koester( 1996) 认为交际是人们通过符号来创造共享意义的过程。关世杰( 1995) 将交际定义为“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共享信息的过程”。根据现代交际学范畴,交际是人们相互沟通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运用语言或者非语言信息传达思想和表达感情的交流过程。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由Hymes 提出,指的是有着具体文化身份的说话者和某一客观存在的言语群体进行恰当交流所必须要掌握的一切知识和技能。文化和交际有所不同,其概念难以界定,早在

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问卷

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问卷 您的性别是_______。 您的专业是_______。 一、交际知识(15题)请将适当的选项填在题后的横线上。 1.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发明时间最早的是_______。 A.司南 B. 造纸 C. 活字印刷术 D. 火药 2.美国的国庆日是_______。 A.《独立宣言》签署的日子 B.英国军队向美利坚大陆军投降的日子 C.美国宪法签署的日子 D.大陆会议召开的日子 3.巧克力彩蛋对下列哪个节日最具特殊意义? A.万圣节 B. 圣诞节 C. 复活节 D. 感恩节 4.英国的国家元首是_______。 A.国王(king or queen) B. 总统(president) B.首相(prime minister)D. 总督(governor) 5.你的外国朋友瑞恩生于1983年8月。按照中国的属相,他应该属_______。 A.鸡 B. 狗 C. 猪 D. 鼠 6. 美国“三权分立”的“三权”指的是_______。 A.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B. 豁免权、终审权、仲裁权 C. 军事权、行政权、立法权 D. 司法权、军事权、立法权 7. 美国的法定节日“感恩节”(thanksgiving)是_______。 A. 十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B. 十月的第三个星期四 C. 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D. 十一月的第三个星期四 8 在美国曾风靡一时上网肥皂剧《老友记》中,罗斯和莫卡妮是什么关系? A. 情人 B. 父女 C. 兄妹 D. 夫妻 9. 当你听说你的美国朋友感冒了,你最好对他说: A. Sorry to hear that, hope you get better soon. B. Really? You need a doctor. C. Oh no, you should get some medicine. D. Oh, that’s too bad. Drink more water. That would be good to you. 10. 在跨文化交际中,外国人最不在意的可能是_______。 A. 谈话的内容 B. 谈话时的英文发音 C. 说话时的态度 D.谈话时的身体语言 11. 有关西餐进餐礼仪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_______。 A. 一般来说,肉类应该搭配白葡萄酒,鱼类应该搭配红葡萄酒 B. 餐巾要塞入领口,最好不要放在双腿上 C. 喝汤也不能吸着喝,要用汤匙;如果汤用有握环的碗盛装,可直接拿住握环 端起来喝 D. 一般来说,第一杯要一饮而尽,第二杯以后就可以随意了 12. 想明白对方是否明白自己的话,下列表达方式中最随意,有时甚至会让人感觉不太礼貌的一项是_______。 A.Do you understand what I mean? B.Do you understand what I am trying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要:由于汉英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别,许多日常行为在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及语境中被正确使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交际价值。因此,英语教学应加强跨文化意识和交际模式的培养,相应的引入文化教学,使语言知识与语用规则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文化教学 1 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要想有效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明确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外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交际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彼此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各种文化在接触和碰撞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必定会影响跨文化交流,用英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仅仅需要单纯的语言能力,还需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否则,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就会出现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场景不合适或者不得体的语言失误,引起误会。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以消除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用障碍。 对于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在英语语言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使中西文化交流和语言交流相辅相成就变得尤为重要。 2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差异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差异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1)隐私方面的差异。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 友爱,互相关心,因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

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 (一)

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该问卷是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问卷,问卷问题都是通过精心制作,涵盖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方面,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认真完成问卷的每一个问题,问卷调查结果只用于论文写作,所有问卷均采用匿名的形式,谢谢您的合作! 第一部分:个人信息 1.专业: 2.性别:A.男 B.女 ( ) 3.年级: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 ) 4.您通过了下面哪项英语考试? ( ) A.CET-4 B.CET-6 C.TEM-4 D.TEM-8 5.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有过交流吗? ( ) A.总是 B.经常 C.偶尔 D.从没 6.您愿意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吗? ( ) A.愿意 B.一般 C.不愿意 D.没试过 7.您有过出国的经历吗? ( ) A.是 B.否 第二部分:跨文化能力测试 8.您是否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与文化? ( ) A.十分熟悉 B.熟悉 C.一般熟悉 D.不熟悉 9.您看过下列哪些英文电影? ( ) A.阿甘正传 B.海上钢琴师 C.公主日记 D.当幸福来敲门 10.在看英文电影的过程中您会主动模仿演员的台词和说话的语气吗? ( ) A.会,这样很有趣 B.想学,模仿不来 C.不会去学 D.没试过

11.在看英文电影的过程中,您对外国哪些方面的文化最不能理解? ( ) A.饮食文化 B.传统习俗 C.日常交际 D.社会制度 12.在跨文化交际中,您会努力磋商,使双方都满意? ( ) A.是 B.否 13.在跨文化交际中,您会尽量避免隐私话题? ( ) A.是 B.否 14.在与外国人交流时您是否会感到紧张和害怕? ( ) A.是 B.否 15.在与外国人交流时您会担心自己听不懂或出错吗? ( ) A.从来不会 B.偶尔会 C会 D 不知道 16.在跨文化交际中,您是否能容忍不同文化所带来的差异(如饮食习惯)?( ) A.可以 B.完全不能接受 C 依情况而定 D 没想过 17.通过对外国人的了解,您认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是怎样的? ( ) A.有趣的 B.一般 C.枯燥无味的 D.不了解 18.中国文化有5000多年的历史,您是否认为中国文化优于外国文化? ( ) A.中国文化较优秀 B.文化没有优劣之分 C 外国文化较优秀 D 没有比较过

英语课标竞赛题

英语新标准竞赛题 一、填空题(40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2、在九级目标体系中,二级为(6)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3、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 、(情感态度) 、(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4、《标准》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在第一级语言技能中,设定了(听做) 、(说唱) 、(玩演) 、(读写) 、(视听)等内容。 5、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6、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 、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7、《标准》中的情感态度是指(兴趣) 、(动机)、(自信) 、(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 8、教学反思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9、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加以(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行动和步骤。 10、英语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 11、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 12、评价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过程,

又关注结果,使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13、根据本标准的语言知识目标要求,二级应学习(600~700)个单词。本词汇表列出(423)个词,为小学二级基本词汇。 14、英语课程的评价要体现新课程的评价原则,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评价形式)、(评价手段)。 15、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6、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方面都应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 17、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步骤,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模仿)、(体验)、(探究)、(展示)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机会,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18、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 19、《课标》中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20、新标准鼓励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 、(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二.判断题﹙20分﹚ 1、英语课程目标级别不完全等同于英语教育阶段的各年级教学要求。(√) 2、小学生学习和掌握语音一定要依赖音标和读音规则。﹙×﹚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 草塔镇中杨柳慧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探索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组成,思考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传统的听说法“wit h its end less and mind-numbing repetitive drills”和古老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重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即使是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能用所学的英语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们必然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这种缺陷。 首先,何为跨文化交际呢?“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诸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 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浅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浅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是指人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的交流。由于生态,物质社会,不同的民族地区和语言习惯上的差异,各地也有不同的社会文化和习俗世界,为了适应跨文化交际的趋势,发展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提高我们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网络通信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 网络的高度的技术技能培养文化传播的不同模式,从本土到全球跨文化交际范围,导致新的矛盾和文明的冲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得到了很多西方国家的信息,他们特别是通过了解一些外国的电视节目,音乐作品,畅销书,以及互联网软件。通过网络,西方的文化撞击着中国本土文化,由于长期的刻板文化印象。人们总是习惯用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差异方面衡量别人,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障碍。 网络通信可以促进跨文化交际,通过的时间和空间,链接来自不同地区的限制跨文化,扩大交际跨文化交际领域。就像每一个硬币都有两面,网络通信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征,因此,网络通信也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挑战。许多网络语言是以英文的形式,并且大部分的网络信息,都以英文出版。面对这种情况,不同地区的人在一起交流。最后,网络加强了人们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地位的认识和相识,提高了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宏观和微观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包括宏观的跨文化传播和微观跨文化交际。我们现在谈论的跨文化沟通往往是指知识,信念,态度,阶级,地域和空间的概念相结合。每个国家的文化有其自身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它的政体,习俗,服饰,隆重庆祝节日和禁忌。宏观的跨文化沟通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它包括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和国家的人民,地区和地区的人。比如国际间的交流,我们对国际传播研究的重点是东部和西部的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我们已经说过关于东西方文化不仅具有宗教的概念,但也有政体和认知的概念。当我们提到西方国家,不仅是地域在西半球,还有国家在政治制度或认知方面我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异的国家。因此,除了欧洲国家,北美和加拿大,澳大利亚都属于西方国家。宏观的跨文化沟通包括几个不同的文化圈遍布世界,

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导论课程论文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s trend,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become more and more closer, and the shock or conflicts among countries is inevitable. It is very significant to master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o that we can exchange and cooperate people from different regions much better. This article may give a brief overview on what i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real function of getting the communicative skills,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hat capabilities we need to know,and how to improve abiliti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present situation, methods of improv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适时适量渗透文化知识教育,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的知识,恰是调动气氛的良好工具,有助于实施情感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英语知识的学习。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营造英语氛围,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儿童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因此,营造一个浓郁的英语氛围,对于学习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用语尽可能说英语,模拟仿真英语环境;创造模拟英语情景的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训练的机会;善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在墙上张贴一些配以中英文介绍的著名世界风光图,适时介绍给学生,或是贴上生活中常用的英语问候语,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利用校园广播指导学生进行英语晨读有了这些浓厚的英语环境,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英语的无处不在,学生在这种英语环境中听英语、说英语、看英语或亲身体验英语,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使他们逐步获得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日常交流的能力。 (二)激活教材内容,比较文化差异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可以帮助学生避免语用失误。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告别、称赞、致谢、道歉以及体态语等,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能够体现这种文化差异的话题,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帮助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比如,教学Weather 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借这个话题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经济收入、年龄、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状况等是一种侵犯,因为那是属于与提问者无关的内容。而用谈论天气的办法来打开与西方人谈话的话题是非常明智的。例如,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赞赏”表达的方式不同,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习惯“谦虚”地说“没什么”以示礼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率,常常会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所以,在教学这一句型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西方人认为对方的赞美是诚心诚意的,所赞扬的事是值得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 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

作者简介:刘学惠(1956-),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育学收稿日期:2002-07-11 2003年第1期 总第166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 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 eaching 2003,№1Serial №166 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 刘学惠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摘 要:本文从建构主义观点出发,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不但有知识的成分,还有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 的成分;提出了培养上述能力的显性和隐性两种教学路径并考察了若干实践层面的问题。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建构主义,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 Abstract :From the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contains not only knowledge about existing cul 2tural facts ,but also abilities of interpreting and coping with on 2going intercultural events.T o develop such competence ,it is proposed that an explicit approach and an implicit approach be combined and innovations be made in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K 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onstructivism ,explicit learning and implicit learning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3)01-0034-03 1.引言 跨文化交际的话题近年来在外语教学界倍受关注,然而 需要深入思考的是:什么是我们所寻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有何种构成要素?它们通过什么途径而获得?从国内现有文献看,认识似乎尚局限在这样的范围,即外语学习者应具有有关目的语文化的知识;外语教学应加强对这些知识的传授或导入。本文尝试用另一种思考角度———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探讨上述问题,意在增进认识和促进跨文化交际教育的发展。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是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其要义是:世界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主观的;知识不可能由外部传授而获得,人们应以自己的经验背景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和理解现实,从而形成知识;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建构不仅涉及结构性的知识,而且涉及大量非结构性的知识(Duffy &Jonason ,1991,引自张建伟、陈琦,1996)。这种观点对于我们认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质和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涵义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multi 2dimension 2al )的概念:除知识向度外,还有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和个性向度。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多向度性与“文化”极为宽泛的涵义及表现形式有关。文化是社会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总称。因此,它既是业已存在和经历积淀的,又是尚在发生和流动变化的;它有外显的和可以客观描述的一面,又有隐蔽的和依赖主观解释的一面;它既具有组织的、群体的性质,又无不渗透到每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体行为之中;它既表现为高级智力活动的过程与产物,又体现在一般人最普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之中。这些对应的现象即所谓“大写”的文化(C )和“小写”的文化(c )(Brooks ,1960,Allen ,1985,引自Chen ,1999)。在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时候,如果人们只强调文化既有的、外显的、客观的和组织的一面,教学中则倾向于突出跨文化能力中的“知识”向度,在考虑教学内容和方法时则倾向于传授既有的文化事实,如目的语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一般习俗、礼仪、禁忌等。这种文化教学从总体上看是直接的、外显的和由外部施加的,甚至是可以独立或相对独立于语言教学的。 令人深思的是,在外语学习者经直接传授获得了有关文化的客观知识后,当他面临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情境时,那些概括化、刻板化(sterotyped )了的文化特征、行为规范等往往并不能保证他交际的成功。显然,真实的跨文化情境要比这些刻板知识复杂微妙得多。Breen &Candlin (1980)指出,“跨文化交际不仅关系到遵从某种规范,而且也关系到主观解释这些规范本身;它既是遵守规范的活动,又是创造规范的过程” (引自M.Andrews ,1999),这就意味着人们在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探析 摘要:交际能力是社会语言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外语教学的目标。然而交际能力是以母语者的语言能力为标准的。在跨文化交际非常频繁的今天,这个标准显得不太合适。本文提出了把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标准的设想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交际能力跨文化者 1 引言 自从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提出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的概念,这一概念被认为是任何学习者的理想标准。后来海姆斯(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新概念(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修正补充了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因为海姆斯考虑到了在特殊的语境中说话者的具体使用语言的能力。海姆斯强调的是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由交际能力诞生了交际教学法。 交际法基本上是强调获得与人交流的必要的技巧。重点放在学习语言的功能、角色扮演和真实的场景。值得考虑的是交际能力是基于说话者的第一语言的能力,是母语者的语言能力。另一个需要指出的是如今的英语学习者不仅仅局限于和本族语者交流,他们越来越经常的要和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交流。但是目前的教育体系和外语课程仅仅以本族语为标准,对外语或二语学习者是不合适的,所以有必要对交际能力重新思考。

2 外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当海姆斯提出交际能力的时候,他主要关心的是在单一的语言环境中分析人们的社会交往和交流能力。后来canale 和 swain 对交际能力进行了概括以,elis对交际能力给予了补充。canale 和swain在他们的文章“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提出,交际能力主要由四种能力构成(1)语法能力即语音、词汇、语法和句法等知识。(2)语篇能力,即组句成篇的能力;(3)社会语言能力,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下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4)策略能力,是一种运用或非语言手段达到交际目的的策略。。canale 的交际能力模式对于后来的语言研究和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模式常常作为衡量英语学习者是否获得交际能力的标准。几年以后van ek提出外语教学关注的不仅仅是训练学习者的交流能力,也要涉及到他们作为个体的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因此他提出了外语教学的全面的交际能力的目标,包括六个方面:(1)语言能力,根据语言规则理解和生成有意义的话语的能力。(2)社会语言能力,能够知道语言形式的选择。这是由交流的场景、交流者之间的关系,交流的目的决定的。(3)话语能力,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合适的策略的能力。(4)策略能力,当交流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要找到方法让别人知道我们的意思,或者尽力明白别人的意思。(5)社会文化能力,每一种语言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有密切的关

2016年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英语口语”赛项规程(征求意见稿)

2016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英 语口语”赛项规程 一、赛项名称 赛项名称:英语口语 英语翻译:English Speaking 赛项组别:高职 二、竞赛目的 本赛项旨在检验我省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展示我省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促进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为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为我省高职高专英语教育领域的专家、教师和管理者搭建一个探索英语教学改革、交流英语教学经验的广阔平台。 三、竞赛内容 竞赛共包含4个项目: (一)“职场描述”(Presentation) 参赛选手抽取一幅反映行业/企业业务发展或社会、经济等热点问题的统计图表或图片,根据给出的说明,在充分理解图表或图片内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口头描述和观点阐述。每位参赛选手用时不超过3分钟。 (二)“情景交流”(Interview) 参赛选手抽取一个场景题目,根据题目的要求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与外籍主试官进行一对一的现场问答。每位参赛选手用时不超过3分钟。 (三)“职场考验”(Role-Play) 参赛选手通过抽签方式组成团队(3-5人)并按照抽取的题目要求进行组内合作,针对某一生活或职业任务进行充分的内容设计。团队中的每个成员根据既定任务和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自由发挥,并展示给裁判及观众。裁判根据各组的整体表现进行评分,每个小组的成绩即为该组内每位成员的成绩。每组时间为8—10分钟。

(四)“即席辩论”(Debate) 参赛选手根据抽签结果分正、反两方(各1人),就某一职业领域或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现场即兴辩论。先由正方陈述1分钟,然后反方陈述1分钟,接下来正反双方进行3分钟的辩论。每对参赛选手用时不超过5分钟。 四、竞赛方式 本赛项为个人赛,以学校为单位报名组队参加。参赛选手抽取题目,根据相关要求用英语进行比赛。分非专业组和专业组,每队限报2名选手参加专业组比赛、2名选手参加非专业组比赛。依据参赛选手比赛成绩,遴选出非专业组和专业组各1名选手晋级全国比赛。 五、竞赛流程 (一)竞赛环节 竞赛分为半决赛和决赛两个环节。 半决赛包括“职场描述”和“情景交流”2个项目。非专业组选出前20名、专业组选出前10名参赛选手进入决赛。非专业组和专业组分别比赛,分别计分。 决赛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包括“职场描述”和“情景交流”2个项目,非专业组选出前8名、专业组选出前4名参赛选手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包括“职场考验”和“即席辩论”2个项目。非专业组和专业组同场竞赛,分别分组,分别计分。 (二)竞赛时间安排 表1:非专业组比赛安排(按非专业组100名参赛选手计算)

浅析培养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文只从高职高专(笔者所在的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角度,去论述培养文化意识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教学实践表明,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涉外交际活动也越来越多,与世界接轨已成定势,社会生活和实践证明,仅仅掌握语言知识并不能保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成功的交际,我们应该认识到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意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进行交际。一个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不了解或了解很少的人,即使语音,语法正确,拥有几千个词汇,不了解文化背景,没有文化意识,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胡文中,1995)0因此,作为英语学习者来说,在与来自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时,不仅仅要掌握目的语正确的语法,地道的语音,语调和一定的词汇量,还应该了解他们的社会习俗,价值取向,言语规则甚至非言语交际方式等,否则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影响和妨碍人们正常的交际。 二、什么是文化意识? 所谓文化意ip (cultural awareness),指的是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目的语使用的适宜性是在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中定义的,“学生需要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能够受益于语言文化教育”(Byram&Morgan, 1994)(高一虹2002)。 三、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请看,苏:一顿便饭,为您洗尘,请。沃尔夫:噢,这简直是一次盛宴,每个菜都是佳肴,我很喜欢,不过,我觉得这些菜对我们来说太多了。苏:哪里哪里,实在是算不了什么,不过一点小菜和薄酒,不成敬意,以后有机会可以好好安排,让您更满意。 饭后,沃尔夫马上给总公司写了一份备忘录:苏先生不是一个合适的合伙人,他的管理不切实际。在我看来,他更愿意把资金投资在饭桌上而不是工厂的产品生产线。 苏先生的盛情款待得来的是这样出人意料之外的结果。 为什么要有文化意识呢?这是因为,像发生在苏先生公司的这起事件一样,文化上的误解会妨碍公司在跟外商合作时顺利开展商务活动。人们在文化方面犯错误可能不是故意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有些很可笑的文化方面的失误却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有些致命的失误几乎使企业濒于破产。往往是因为其决策者不了解文化的奥秘。他们需要了解人们的语言和行为背后的原因。只有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之后,群体和个人语言,行为方式才能被他人所理解甚至被他人所预见。也惟有如此,公司才可以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或免于破产的命运。 我们在和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交往的过程中,或者在和其他的文化价值观接触的时候,要清楚自己传达给对方的文化价值观,同时也要了解对方的文化价值观。除此之外,还要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存在“鸿沟”。亨德里克。谢里(Hnedrick Serrie)曾写过一篇文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