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城市发展待转型 需开辟新生长空间

中国城市发展待转型 需开辟新生长空间

中国城市发展待转型 需开辟新生长空间
中国城市发展待转型 需开辟新生长空间

中国城市发展待转型需开辟新生长空间

城市新蓝海

策划人语

城市竞争群雄逐鹿,豪杰纷起,在合纵连横间,任何一座城市都不可能集聚起所有的经济要素,若想在城市排行榜上实现跨越赶超,成为有资格论剑华山之巅的胜者,惟有开辟出一片城市发展的新生长空间。

这种优势显著且不可复制的新生长空间,就是城市的新蓝海。

那么,在城市格局的重新洗牌中,一座城市如何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特色的新蓝海?

上海世博会的城市最佳实践案例,被观察者视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风向标”,展示着城市新蓝海的某种可能。但对城市新生长点与新空间的探求,早已从世博园扩散到全中国的每一座城市。

现在,不管是曾经引领风骚的明星城市,还是正在谋划城市新空间的探路者,乃至更多迈入“高铁化生存”的二三线城市,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一座城市如何冲破思维的窠臼,走出“红海陷阱”?城市的决策者需要什么样的“慧眼”,才能在恰当的时机发现适合城市未来发展的新蓝海?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见仁见智。

本期策划所能呈现的,不是一座座城市如何具体操作的大汇集,而是通过展现城市新蓝海中的画龙点睛之笔、锦上添花之智,去感知一种城市新蓝海的理念,以及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城市纵横之论剑蓝海

■本刊记者王运宝

在上海世博园的浦西展区,从全球遴选出来的“城市最佳实践案例”,与浦东展区的国家馆隔江呼应,人气一路走高。于是,就有了“浦东看世界、浦西看未来”的流行语。而城市最佳实践案例区所展示的,都是城市发展的最新趋势与未来方向。

随着城市竞争日趋白热化,区域经济竞争中的“锁定”现象愈发凸显,要想实现跨越赶超的机会也越来越小。那么,一座城市如何才能从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到城市最佳实践案例中取经,自然成为各个城市决策者不约而同的选择,因此,经常可以看到某个城市组团参观的状况。

不管是成功入选最佳实践案例的城市,还是前来参观学习的城市,都在寻找一个共同的答案,即一座城市如何才能找到新的生长空间?而这个新生长空间,就是“城市新蓝海”。与之相对应的是,为什么有的城市陷入“红海陷阱”而造成发展迟滞?可以说,每一位城市CEO都在苦苦思考并试图找到答案,因为只有踏入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空间,才能在竞争格局的重新洗牌中真正实现跨越赶超。

在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有一个著名的“珍笼”棋局,此棋局妙在一子即破,而问题的关键是,应该在何处落子?同理,要想寻找到城市新蓝海,一点即可,那么,何处发力才能牵一发而动全城?

撬动城市的杠杆

刘海涛,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的掌门人,当他站在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年度创新奖的领奖台上时,一个城市新蓝海已经被无锡率先找到。

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是产业竞争力,产业发展是一切城市发展的基础。在城市格局的变动中,无锡抢抓物联网机遇,在新兴产业上一路绝尘,实现产城一体化,是开辟城市新蓝海的第一种模式。

但是,目前有超过九成的城市,在产业上没有实现蓝海战略所要求的差异化竞争。只要将长江两岸生产汽车和化工的城市名单排列在一起,就能一眼看出这些城市都是在红海竞争中直接搏杀。对此,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维新认为,当大家都在做同一个产业的时候,后来者再进入这个产业,只能是跟在后面。要想成功,唯一方法就是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另辟蹊径。“芜湖选择自主品牌汽车的过程,就是开辟城市发展新空间的典型案例。”刘维新告诉《决策》。

在实践中,开辟产业新蓝海应如何突破?“种稻田也会有最尖端的生物科技。”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一句话,真可谓警醒所有人。实际上,那些最熟悉的传统产业中,往往蕴含破解棋局的玄机。正如合肥市市长吴存荣所说,家电产业是传统产业,但家电产业如何能实现最大程度的节能减排,就蕴含最新的高科技。而这些都是“沉默的金矿”,如果一座城市在传统产业里面能研发出最尖端的应用型高新技术,就一定能够从红海中走出来,跨入新蓝海。

产业是基础,但产业不是空中楼阁,选择好产业只是第一步。通过产业承载新空间的开发进而改变城市发展,便是第二种模式,即城市新区激活全城。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物理实体的话,城市新区就是撬动城市的一根杠杆。这方面最经典的案例,是苏州新加坡工业园。这种模式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已经遍布全国,几乎达到了全覆盖的程度。

有了新兴产业,又有拔地而起的城市新区,怎样才能让更多的投资商和旅游者、消费者走进一座城市呢?这就衍生出了第三种模式——城市营销。

10多年前,启发“城市营销”理念的《国家营销》一书,就被列为昆明市各级党政干部的必读书。1999年,昆明用“春天”为自己代言,让习惯于以皮衣之都、夹克之都、领带之都等名词命名的、功利性极强的城市形象,开始变得浪漫化。因此,有媒体评价说,昆明的最佳城市代言人“春天”是一个序幕,标志着新的城市代言者粉墨登场,形象多元化的城市时代到来。

在城市营销意义上,城市像一家企业,而市长则是CEO。按照著名城市策划人王志纲的说法,城市经营是市长和市场的一场“双人舞”。历数成功的城市营销,当数海南省琼海市的小渔村——博鳌。通过博鳌亚洲论坛,直接完成了城市资源的整合,并拥有了在亚洲范围内的国际知名度,每届博鳌论坛都使举办地成为瞬时的世界中心。这也让那些没有被重大活动眷顾到的城市羡慕不已。

“大事件营销”提升城市形象的模式,已被国内各城市广泛认可,于是,急于形象塑造的诸多二三线城市,便开始各显神通,都把它当成了撬动城市的一个支点。从2007年开始,央视的城市形象广告出现高潮,不管是东部沿海城市还是西部边陲城市,都在中国这块最优越的传播平台上集中亮相。“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为了你,这座古城已等了千年”等诗意语言,构造出对一座城市的想象空间。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新产业是开辟城市新蓝海的所有方式中,最容易操作的,但也是最易被模仿的。以新能源产业为例,3年前一座城市进军新能源产业,可以说是踏入新蓝海;现阶段

如果再主攻新能源产业,就成了短兵相接的搏杀,已不再是蓝海战略所倡导的正确取向。

如果城市营销中再没有可以包装的资源,城市的新生长空间又在哪里?这种情况下,选择城市新蓝海的答案具有惟一性,只有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选择文化创意,即在引领时尚的走向上成为一座“潮城”。这是开辟新蓝海的高端境界。

最知名者,莫过于号称“全球设计之都”的意大利小城米兰。

米兰通过时尚设计之路,让自己成功驶入了一片广阔的新蓝海。因为设计的第一要求是创新,是独一无二,这正好实现了蓝海战略中不可复制性的基本元素。可以说,在城市江湖中,米兰才是真正有资格论剑蓝海的高手。

可叹可悲的是,在与城市化的速度赛跑中,中国城市已基本上失去了“创意的大脑。”中国城市化运动的现实是:一边是轰隆隆的拆城运动,另一边则是热情洋溢的克隆运动。但是,城市只有内秀才能外秀,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是无法被另一座城市所克隆的。

幸运的是,一些城市开始努力改变这种创意贫乏的发展窘况。在上海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案例中,来自深圳的“大芬丽莎”,就展现出了深圳对“设计之都”的强烈渴求。而与深圳案例馆相毗邻的西安案例馆,似乎在文化创意上更能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也更能成为中国城市决策者思索的参考。

缘起可追溯到2004年时,西安掀起了城市定位的大讨论,当时西安市的各级领导、学者,甚至市民都参与了讨论。正是经历了那次讨论,西安才摆脱了能源基地、制造业之都等模糊定位的束缚,将城市定位重新落脚于“文化西安”上来。于是,

以“文化西安”作为导向的曲江文化产业园区迅速提上日程,经过持续打造,已成为西安城市建设的最大亮点。

曾参与过大唐芙蓉园等众多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西安市社科院副院长李骊明认为:“北京侧重于政治,上海侧重于经济,而西安只能是定位于文化。”西安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他任何城市都难以比拟的千年文化,而不是什么高新技术。

“中国的第三张脸”,如今,更多的媒体和专家都喜欢这样来形容西安所蕴含的文化。而只有文化创意,才是西安未来发展中真正的城市新蓝海。

一座是中国最年轻的大城市深圳,一座是中国最知名的千年古城西安,两者不约而同地选择通过“智造”开辟新蓝海,发人深思。

但是,从席卷全国的“造城运动”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大跃进”,从太阳能之城遍地开花到物联网暗战,中国城市在开辟新蓝海的过程中,谁将引领下一轮发展方向?

谁会成为下一座巅峰

2010年是深圳的“而立之年”。目前深圳正在用一连串的改革大动作提升发展层次。在中国城市化突进的30年中,没有哪一座城市的标杆意义能够超越深圳。换句话说,有资格论剑华山的,深圳肯定占据一席位。

如果我们把观察的视角从珠三角转向长三角,上海身边的昆山,更加引人关注。刘维新曾在1993年至1994年花了18个月在昆山调研,然后在1995年写出了中国第一部城市发展模式的著作。15年后的今天,刘维新依然对昆山情有独钟。从昆

山扩大到整个苏州市,作为开放型经济的典型,苏州在招商引资上创造的奇迹,至今仍是无一城市能够超越的巅峰。

在昆山市规划局的大厅里,借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昆山的口号是“规划,让昆山更美好”。其实早在2002年,当许多城市规划都还在闭门造车时,昆山已经花重金邀请美国的咨询机构号脉,结果开出了“产业片区”的猛药。昆山打破各镇行政体制,以产业功能划分为主导,将全市分为7个片区。更大胆的改革在于,依据产业划分的片区,最终调整了既有的行政区划。这被认为是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上史无前例的改革。

按照蓝海战略的基本原理,昆山此举是对原有经济要素的战略重组,实际上,要素重组的过程,是最容易产生新蓝海的过程。不过,规划调整只是昆山开辟城市新空间的一个方面,产业上借力上海,更是昆山的高明之处。中国经济地理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陈秀山认为,昆山的实践,可以看作是中小城市崛起的典范,“未来具有吸引力的是特色中小城市,从分工的角度来看,这座中小城市可能在产业上不是完整性的,但在某一个方面却是最高端的,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一个环节。”可以说,昆山已成功地将自己嵌入了全球产业价值链之中,因此,“一座城市要有竞争力,就必须把自己纳入分工体系,找到自己在一个群中的地位和分工。”陈秀山告诉《决策》。

从昆山向西,和谐号动车20分钟就可到达无锡。在强力转型的带动下,无锡从2009年开始成为各地竞相学习的城市。而无锡的突破,只有一点,即物联网。实际上,在城市新蓝海的实践中,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像无锡一样,能够创造出一种“蝴蝶效应”,一点转变带动一个板块转型,进而搅动起一座城市。

“21世纪什么东西最贵?人才!”电影《天下无贼》中的一句话,成为经久不衰的流行语。毫无疑问,人才资源将成为下一个30年里,中国城市寻找新蓝海所必须的第一资源,得人才者得发展,无锡的“530战略”就是最好的佐证。

那么,谁将会是下一座开辟新蓝海的巅峰城市呢?答案尚未揭晓。

不过,5月底,一家知名杂志的封面报道《小城之春》,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与共鸣。这是继“逃离北上广”之后,又一个围绕城市的公共话题。不管如何变换,中心主题只有一个,即如何选择适宜的城市。

过去的30年,城市更多地被赋予其经济功能,既是名利场又是竞技场。任何打着经营城市漂亮招牌下的开发,都是为了一个字:钱。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当城市反思成为一种潮流时,城市新蓝海也必将随之发生深刻改变。

“很多东西就看你的想象,做事情一定要有想象力。”无锡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施正荣的这句话,意味深长。企业如此,城市更是如此。

无锡如何转型“物联网之都”

■本刊记者邱积敏

晨曦之光洒在太湖湖畔一栋18层的巍峨大楼上,“国家传感网工程技术中心”的牌子令人心生景仰。这里正是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的办公所在地,每天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来到这片物联网的发展圣地考察。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来到了这里,并当场提出要在无锡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如果中心的力量比较集中在无锡的话,而且无锡具备各种

条件的话,就让其自然形成,定在无锡。”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无锡成立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园区,标志着“感知中国”中心正式落户无锡。

那么,无锡为什么选择物联网产业?物联网为什么能够在无锡风生水起?无锡和物联网之间又演绎出了哪些精彩纷呈的故事?

“金玉良缘”的产生

在无锡考察期间,温家宝总理对于太湖治污的成效,同样给予了高度评价:“太湖治理的成效是太湖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标志。”人们在铭记艰辛付出的同时,对于2007年5月发生的太湖大规模蓝藻暴发记忆犹新,那次污染当时就让无锡市民经历了一场饮水危机,也给无锡上下敲响了警钟。

传统的工业模式越来越没有市场空间,如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空间,确保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无锡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为此,无锡把大量传统工厂迁出去。为了实现“腾笼换鸟”,无锡开始致力于发展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终于在光伏产业上杀出了一条血路,其规模全国领先。但是,决策者的思维远未停留。“拿了碗里面的,还看着锅里面的,不仅仅是看今天的,更主要看明天的、后天的。”中共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笑称。

为了找到一个继新能源之后的新兴产业,以减轻经济转型所带来的阵痛,支撑无锡下一轮经济发展,无锡开始了搜寻。

据无锡太湖科技园科技经济发展处处长马晓东回忆说,抱着为未来新兴产业培育再找一些战略性项目储备的初衷,他们开始了寻觅的过程。一次,在中科院网站

上他们看到了一则会议通知,里面提到了“传感网”。于是,打电话给科学院,那边告知:这项工作是由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承担的,具体负责人是刘海涛。

这座致力于转型发展的城市和这位传感网的领头人,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后者成为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

刘海涛后来才知道,为了联系上他,无锡人锲而不舍地打了半个月的电话。

2008年上半年,刘海涛来到无锡,和杨卫泽面谈。刘海涛后来回忆说,“当时我的话刚讲了一半,杨书记就接过话头,谈到传感网如何在交通等领域得到应用,理解得很透。”

这座竭力为科技创业家提供摇篮的城市,让刘海涛感受到了诚意,为此,刘海涛放弃了其他城市开出的优厚条件,选择了将事业放在无锡。

作为无锡转型的先行军,无锡新区党工委书记周谦感受尤为深刻,“当初拍板和刘海涛合作,并投入5000万元到一个人们并不熟知的行业时,不是没有压力。在种种质疑声中,新区能做的,就是凭借对新兴产业的认识和自身科学发展的能力做出决策。”

据估计,2010年无锡传感网产业规模将达到260亿元,虽然这对于GDP已达5000亿元的无锡来说,看起来几乎可以忽略。然而,按照规划,2012年无锡物联网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成为一个新兴的千亿产业,2015年的目标则是2500亿元。

未来的爆发力

显然,无锡市是着眼于未来,看重这个产业未来的爆发力。那么,物联网产业未来规模究竟能有多大?

根据国际电联近期提出的未来网络架构,在互联网、通信网之下,还有一张人们看不见的物与物之间的网络,也就是传感网。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将是人与人通信业务的30倍。

作为无锡物联网的领军人,刘海涛对于物联网的前景非常看好,“如果把物和物、物和人之间简单地互联起来,譬如把一个人同一杯水联在一起,这当然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如果通过网络感应设备,人能够感知这杯水的温度、矿物质含量、是否有毒等信息,那就非常有用。”

耐人寻味的是,当初无锡寻找新兴产业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太湖污染,而如今,物联网这个新兴产业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太湖治污,即通过在环太湖地区各个监控点安装传感器,对太湖的水文、水质等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2010年1月25日,工信部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准第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其中无锡物联网基地赫然在列,这也意味着无锡传感网将为国内物联网发展进行探索,并引导产业发展。

对此,杨卫泽表示,要把无锡打造成一个传感网的示范城市,一个智慧的城市,一个感知的城市,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城市。而众多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进驻,也为无锡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底气与支撑,其中,尤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大通信运营商的入驻,格外令人关注。

中移动集团原党组书记张春江、中国电信集团董事长王晓初分别于2009年11月12日和23日与无锡市政府签约,成立了中国移动物联网研究院和中国电信物联

网应用推广中心、物联网技术重点实验室等机构。随之而来,中国联通集团董事长常小兵于11月24日飞抵无锡,与无锡市政府签订物联网合作框架协议,正式进驻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软件园。

由于物联网的建设离不开互联网与移动通信,这为通信运营商带来巨大商机。显然,三大运营商之所以纷纷进驻无锡,正是因为无锡已然成为中国物联网发展的前沿阵地。中国电信相关人士表示,中国电信之所以进驻无锡是因为无锡进入微纳传感领域比较早,且正在试图打造物联网技术研发、项目孵化、产业化及商业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5月份,无锡已签约的物联网项目总数达92个,总投资超过85亿元,汇集200余家企业,已然将国内众多城市甩在身后。

无锡为什么能?

事实上,国内发展物联网的城市并非无锡一家,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市均表示将全力进军物联网,其中上海认为无论在人才、产业基础还是市场条件上自己都是最完善的,当初无锡挖角刘海涛时,他正是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副所长。

作为二线城市的无锡,没有太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何能够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开路先锋?无锡的实践,对众多二三线城市开辟产业新蓝海,提供了什么样的经验与借鉴?

谈及原因,无锡对于经济转型的勇气和寻求发展新空间的决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知道产业转型过程中是有很大阵痛的,现在无锡在产业转型方面动作幅度如此之大,是需要一定胆略的。”南京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主任陆玉麒告诉《决策》。

在实践中,由于无锡没有雄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无锡非常聪明地采用“拿来主义”的办法,积极利用周边城市的科研资源。继与上海微系统所合作之后,无锡又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全面合作框架,通过设立上海交通大学无锡研究院,为当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平台和人才培养。此外,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2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在无锡设立了机构。

除了与科研机构联合打造研究院,无锡还通过其他方式扶持物联网产业的发展。5月18日,无锡新区创投集团、大唐电信等机构在无锡共同发起设立“中国物联网产业基金”,基金以物联网和传感产业为主要投资方向,首期认缴出资额为10亿元,总规模将达50亿元。

而在几年前,无锡就提出了以“5年内引进30名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为核心内容的“530”计划,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无锡市人事局副局长胡逸表示,“无锡引进的这些海归传感科技人员,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对国际上物联网、传感网发展趋势了解深入,这为无锡下一步发展传感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示范城市,无锡并没有把视角局限在国内。自2009年以来,无锡市联合美国有关机构发起了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的行动,以抢占全球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先机。刘海涛认为,“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掌握标准。”在物联网技术浪潮中,无锡与国际同步,并做到了部分领先。

目前,无锡物联网相关技术在公共安全、民航、交通、电网、环境监测等行业,已得到初步应用,相关物联网产品也已经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地。

无锡能够连续在光伏产业和物联网上做得有声有色,可见其在产业选择上颇具眼光。而周谦则认为,“战略产业的选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扎扎实实地抢出来、干出来、拼出来的。”

谈及无锡成功转型的秘诀,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曹有挥告诉《决策》:“一个城市发展的源泉,根本上是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而无锡恰恰特别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高铁冲击下的城市能量

■本刊记者邱积敏

在通往广州的高速列车上,丁楚时正与他的同事享用着精美的食物,他们似乎并没有注意窗外呼啸而过的风景,也没有注意到数字显示器上所显示的行驶速度——350公里每小时。

他们是阿迪达斯的中国员工。2009年,阿迪达斯鞋业东莞总部拟迁至湖南衡阳后,他们就成为武广高铁列车上的常客。尽管武广高铁不直接到达东莞,但通过这条铁轨,东莞和衡阳的时间距离还是缩至一个多小时。

当迈入“高铁化生存”的新时代,城市如何借力开辟出发展的新蓝海?

中国会变成一座城市吗?

丁楚时随高铁的流动,只是现实中的一个缩影。随着《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方案的出台,越来越多的人们将像他一样,享受着高铁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改变。

据预测,到2012年,京哈、京广、京沪、陇海、沪汉蓉等客运专线将全线贯通,中国将形成“四纵四横”的交通格局,除了乌鲁木齐、拉萨等少数城市外,其他所有的省会城市均将被纳入以北京为中心的八小时交通网络内。有媒体更是直接断言,整个中国将变成一座城市。

尽管有夸大之嫌,但顺着高铁铁轨铺就的方向,中国各大城市和城市群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已然是不争的事实。福厦高铁将福州到厦门的时间缩至一个半小时;武广高铁则将珠三角、长株潭、武汉城市圈连成一片;合肥因为动车组从“中国铁路的盲肠”跃升为综合交通枢纽;京津城际铁路更是有将北京、天津变身一座城市的趋势。

随着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肇始于国外的“双城记”也有了中国版本。受城市梯度落差、房价差异等影响,天津将成为北京居住功能的拓展区,很大一部分人将选择工作在北京,居住在天津,这既有利于缓解北京的人口压力,也会促使天津人气的攀升,带动商业等各方面的发展。换句话说,和谐号动车组一响,京津都找了城市发展的新蓝海。

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通车,成为中国城市迈入“高铁化生存”新时代的一个里程碑。武汉、广州两地的距离,由原来的11个小时缩至不到3个小时。“真要说武广高铁对公司的直接影响,我个人依赖很大,进出衡阳我都要坐武广高铁。”丁楚时承认,高铁让东莞、衡阳两地的时空距离大为缩短。

4个月后的2010年4月26日,福厦铁路建成通车,不仅一举解决了东南沿海地区铁路瓶颈的制约,而且把中国最具活力的两大经济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长三角、珠三角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经济区域有机地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随着高铁网络的大规模铺开,北京、上海、广州等处于经济圈中心的大城市周围,将会出现更多的副中心城市为其分担压力,而这些副中心城市也会从北上广等大城市分流的资源中,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铁对于大都市圈的空间开发模式,将产生一个革命性的影响。高铁时代的来临,空间开发相对来说会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而不是再延续以前那种摊大饼式的开发。”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曹有挥告诉《决策》,“比如布鲁塞尔旁边有很多卫星城,小城的环境非常优美,医疗、教育、购物等城市的基本功能都具备,但是城市的最高端产业,比如CBD、金融等仍在布鲁塞尔,两者之间的联络非常便捷,主要就是通过高速轨道交通。”

也许正是看到了高速铁路所带来的无限空间,京沪高铁沿线21个站点,都竞相打出了与北京、上海同城化的牌。“京沪高铁建成以后,将会形成沪苏经济走廊。从‘十二五’开始,上海和苏州也将会形成更好的互动关系,苏州需要考虑在更高层面上如何分工的问题。”南京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主任陆玉麒告诉《决策》。

以苏州城北的相城区为例,正在借京沪高铁苏州站选址之机,规划建设融金融、商务、住宅为一体的“高铁新城”。

高铁的“新城经济”

建设“高铁新城”的并非京沪线上的苏州一家,与苏州紧紧相依的嘉兴同样不甘落后。得知沪杭高铁要经过家门口,嘉兴下属几个县均开始打“高铁经济”牌,桐乡市着力使高铁片区成为桐乡经济开发区的延伸区,嘉善则在高铁站所在的大云镇大力发展旅游,着重建设大云温泉生态旅游区,而嘉兴本身也在高铁站周围规划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的国际商务区,重点发展商务会展、科技研发、服务外包等产业。

有专家指出,高铁主要输送的是客流,人气的攀升必然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沿线城市的旅游、房地产等将是直接受益的产业,房价上涨、游客纷至沓来,这些现象在高铁开通后能立竿见影。

由此,一座座新城兴起变得指日可待。

实际上,在武广高铁沿线的15座城市,都在大力开发高铁新城,步调惊人的一致。

丁楚时所在的衡阳,就以高铁站为核心谋划“武广新区”,一座集金融、商贸、旅游与居住为一体的副中心城市,将在大衡阳版图上悄然崛起。而湖南省会长沙,建设新城的热情更高,动作更大。随着武广高铁的通车,总投资300亿元的“武广新城”战略规划,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武广高铁正式运营后,长沙将变成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城市,长沙高铁站所在的区域,将成为长沙的商业副中心和长株潭城市群“共同的城市副中心”。

在长沙,武广高铁高峰期每小时即可发送旅客9000人次。旺盛的人流、物流需要完善的商业设施配套,许多商家已经捷足先登。发源于广东的中式快餐连锁企业真功夫2009年上半年就递交了意向书,他们的宗旨是赶早不赶晚,提前下手,以提

高抢到好位置的几率。提前下手的还有KFC、必胜客、麦当劳等西式品牌餐饮连锁企业。京投银泰、步步高、新一佳、屈臣氏等超市,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及近十家银行也都递交了意向书。

在这一系列变化的带动下,长沙市武广新城所在的雨花区黎托乡正在发生突变。两三年以前这里还是城市的边缘,现如今,因为武广高铁新建的长沙南站,让这里一夜之间成了“香饽饽”。据介绍,过去的地价大约几十万一亩,现在增至两三百万元一亩甚至更高。

“新火车站催生了一座武广新城。当地政府提出目标,立志将其打造成为长沙的浦东新区。”湖南师范大学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翔说道。按照整体规划,可开发用地将主要进行商业地产、住宅、旅游及文化设施建设。

与此同时,处在武广线中点的韶关市,则依托武广新火车站开发芙蓉新城。如今,这里的房价已与市区相差无几。相关人士介绍说,珠三角的买主之所以敢在300公里以外的韶关置业,很重要的原因是产业转移给韶关带来了大老板,他们在韶关需要买房居住,但最终让这些人决定在韶关置业的因素,是武广高铁的开通,车程从原来3个小时缩至45分钟,相当于坐了一趟稍远点的公交车而已。

高铁能量有多大

“武广高速铁路关键是带动了人的活动,从而带来资金流和信息流。”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可谓一语中的。

在各种资本要素中,恰恰是人这一要素最为重要。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胡列格认为,只有人到位了,才能调配商业要素里的其他资源,并带动商业的

发展。如何从“人”开始,带“物”入城,做好产业转移这篇大文章,也就成了高铁沿线各个二三线城市官员绞尽脑汁的问题。

武广高铁沿线的清远、郴州、咸宁等地已迫不及待地抓住这一难得机遇,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突破口。

作为距离珠三角区域最近的湖南地级市,2005年,郴州80%招商项目来自粤港澳,80万劳动力有80%到珠三角打工,60%的农产品运往珠三角。这个流量成就了高速铁路设站于郴州。

而随着武广高铁的开通,郴州的地利优势进一步凸显。在武广高铁正式运营的最初半个月,郴州西站每天旅客吞吐量近4000人,这让湖南省内除长沙外所有站点仰视。

作为武广铁路入境湖南的首站,郴州成为湖南全省承接武广经济带产业内移的“桥头堡”。郴州市委书记戴道晋在一次内部讲话中指出:“郴州肩负起了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对接粤港澳‘探路、架桥、搭台’的使命。”

为此,湖南出台支持郴州承接产业转移的“34条”,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新特区”。据悉,这是湖南省委、省政府首次单独出台支持一个市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为承接广东的产业转移,郴州还特别设定了职能部门“承接产业转移办公室”,并制定从财政到融资、从用地到通关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据郴州市招商局局长庹登军介绍:先做好厂房,再推出土地、税收等各方面优惠,自然打动广东企业“搬家”投资;省财政再给予当地政府一定补贴,让修建厂房有赚头。

同样,衡阳市政府的诚意也是阿迪达斯决定迁至衡阳的重要原因。2009年2月,阿迪达斯东莞总部有意向北转移,先后在株洲、长沙、衡阳等地考察。衡阳市市长

张自银连夜赶到东莞,表明引进决心和优惠政策,最终阿迪达斯决定在衡阳征地250亩,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近2000万美元,相当于2009年前三季度衡阳市进出口的总额。

丁楚时认为,武广高铁开通后,东莞、衡阳两地用时就一个多小时,而总部在衡阳可节约开支成本,又能保证高级管理人才继续留在广东。

随着武广线产业转移浪潮的涌来和沿线城市建设高铁新城热情的高涨,铁轨两旁正悄然变化。尽管现在的丁楚时还不大关注列车窗外的风景,但是几年以后,窗外的景象变化之大,一定会让他大为吃惊。

如何找到新蓝海

■本刊记者王运宝邱积敏

在白热化的城市竞争中,没有一个城市能够集聚所有的经济要素,但是,为什么有的城市能够找到新生长空间而一路领先?为什么有的城市却陷入红海陷阱而发展迟滞?

如果城市决策者能够在某一个方面找到新的增长点,并且抓住这个增长点,就能够在城市竞争中争先进位、跨越赶超。这种独特而优势的经济要素,就是城市领导一直在寻求的“新蓝海”。可以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每个城市都有机遇。那么,一座城市在竞争中应该摆脱哪些陷阱?城市决策者需要怎样的“慧眼”,才能找到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空间?一座城市如何冲破思维的窠臼?

围绕上述问题,本刊与知名城市研究专家展开了一次思想交流。

风物长宜放眼量

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发展十大新趋势

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发展十大新趋势 发布时间:2012-08-16 18:03:05来源:中国产业洞察网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十九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城市论坛二00八年北京峰会”上提出,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将呈现出城市人口突破十亿、千万人口的巨型城市将达二十个等十大新的发展趋势。 连玉明认为,改革开放是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源泉。未来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也必然推进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将呈现十大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城市人口突破十亿大关,住房和就业成为城市两大难点。到二0二五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接近百分之六十六,城市人口达到九点一五亿。 二是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巨型城市将达到二十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武汉、重庆、成都首先进入巨型城市行列。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环境污染成为大城市痼疾。 三是城市群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主导,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七十。 四是流动人口成为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到二0二五年,中国将新增城市人口三点五亿,其中流动人口将超过二点四亿。 五是现代服务业主导城市经济,中国城市将实现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战略转型。 六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形成。特别是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金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将成为加速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引擎。 七是中产阶级成为城市主流,公民参与意识增强,城市民主化进程加快。 八是临空产业及空航新城建设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二0二0年中国民航

机场将达到二百四十四个,将形成北方、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五个区域机场群。 九是环保和生态将成为宜居城市的首选。城市宜居还必须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高房价三大难题。 十是城市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多种安全威胁增多,城市完成多样化应急任务和城市治理任务繁重而艰巨。 连玉明强调,未来三十年不仅是中国城市的加速发展期和成长关键期,也是城市病的多发期和爆发期。特别是当前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等不稳定因素正在演变为城市的潜在风险,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来源:城市规划网)

我眼中最无前途的10个中国城市

我眼中最无前途的10个中国城市(附名单) 2016年10月25日15:23 新浪综合来源:叶檀财经 在筛选的标准上,首先是人口流失的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这些城市在此前三十年以制造业发展为主体的工业化改革中,作为人口的输出地,人口作为劳动力源(12.270, 0.01, 0.08%)源不断地流出本地。目前面临经济转型期,人口仍在源源不断地流出本地,只不过换了一批人,当地有想法、有实力的人率先出走,给当地留下一地鸡毛。 其次是一个城市只有几个国企主导的行业,并且大企业办社会,使得城市服务业无法细分,导致当地市场意识落后,父母热衷于逼迫子女考公务员、进入国有大中型企业,从进入的第一天就可以看到退休的那一天。 第三是人均财富占有量低,教育相对不发达,相应的消费数据也较低。 除此之外,还包含了我对当地城市未来发展的预期,这一部分源自我在各地的实地感受,比较有弹性。 必须强调的是,排名不分先后,不是第一个写的城市就最糟糕。 1、长春 根据2015年新华网(39.870, 12.18, 43.99%)转发《人口快速流失在这10个城市买房要当心贬值风险》文章中,作者根据相对确实的小学生在校人

数进行统计,列出了从2008年到2014年小学生人数快速下降的十个城市。东北人口流失上榜的城市最多,包括哈尔滨、长春、大连三个城市。笔者与地级以上城市的统计公报相参照,可以看出人口的涨落。 长春2005年小学生人数为47.6万人,2010年为42.2万人,2015年人数为38.4万人,连续下降,情况比沈阳更糟糕,沈阳的数据中间有过反弹。哈尔滨也是如此,从2005年到2015年,人数连续下降。 撇开小学生数量,从2009年到2014年人口流入数量来看,显示大连是东三省人口流入最多的城市,流入52万人,其次沈阳流入42万人,而后是长春流入16万人,哈尔滨流入2万人。从吸纳成年人就业与城市吸引力看,长春与哈尔滨情况比较糟糕。 从人均本外币存款与消费来看,毫无疑问大连仍然是东北最高大上的城市。长春人均本外币存款从2005年的2.824万元,到2015年的11.376万元,看上去增长不少,但沈阳为16.928万元,大连为19.843万元,对比之下可以看出长春的人均财富积累量不算高,在全国勉强算得上中游略偏下的水平。 财富占有率不高直接影响了居民消费心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4年为2217.5亿元,看上去不少,人均为28690.65元左右。而沈阳与大连的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均超过了3000亿,无论从人均还是总量,长春都相对落后。 长春曾是伪满洲国的都城,建国后东三省是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重镇,中央政府将中国最早的汽车工业落户长春,长春与沈阳、鞍山、大庆共同成为了共和国的骄子。长春的一汽奥迪曾经如此领风气之先,这一汽车工业如果在东南沿海地区,不知道有多少汽车产业链已经形成,汽车城早已成型,围绕汽车的高端旅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单志广 一、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当前,全球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持续迅猛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浪潮。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就相继启动和开展了智慧城市相关建设行动。2008年11月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的概念,进一步激发了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 据初步统计,目前国外在建的智慧城市数量大约有200个。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于2000年启动了“智能城市”建设;新加坡于2006年启动“智慧国2015计划”;韩国在2006年确立了u-Korea 政策并提出了u-City计划,首尔、釜山、仁川等6个地区已成为u-city示范区;日本2009年推出“i-Japan战略2015”,2010年启动了横滨市、丰田市、京都市和北九州市等四个试点;2009年美国爱荷华州的迪比克市与IBM共同宣布将建设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2010年10月澳大利亚政府启动了“Smart Grid,Smart City”示范工程,等等。目前,国外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以技术试验、区域小范围或城市局部地区试点、行业特色应用为主,其中欧盟与东亚的智慧城市进展较快。欧洲的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关注信息技术在构建绿色低碳的城市环境以及交通、医疗等民生服务领域

的作用。日本、韩国在数字化城市(e-city)和泛在城市(u-city)概念的基础上发展了智慧城市(i-city)的内涵。建设智慧城市已被国际上公认为是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市民生活品质、改进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宽带化、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创新和发展,全国各地也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很多城市都相继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并着手开始规划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2月底,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数量多达150多个,初步估算投资规模将超过一万亿元。其中,在2012政府工作报告或者“十二五”规划中正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地级以上城市共41个,副省级城市10个,直辖市中除重庆之外,北京、上海、天津均提出了智慧城市相关规划纲要和行动计划。在41个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地级以上城市中,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所占数量比重较高,同时,中部的武汉城市群、长株潭经济圈等也积极投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从这41个城市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有35个城市人均GDP在4000美元以上,其中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的城市有19个。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发达和信息化水平先进城市的发展共识,已成为众多城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发展智慧城市的战略意义

中国未来重点发展城市

当前中国城镇化正步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房地产市场已进入总量平衡、区域分化的新发展阶段,房地产长效机制加快构建、“一城一策”推行,城市发展潜力差异巨大,城市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通常而言,具有发展前景的城市一般都具有以下特征: 1.人口流量大,尤其是常住人口流量和回流量大,因为城市人口量大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2.交通便利,轨道交通设施完善,能够快速满足人们的日常出行。 3.教育资源良好,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劳动力量保障。 4.经济增长速度快,有潜在的经济发展前景。 5.人均本外币存款相对比较高,能够有效推动消费和城市建设。 二、目前,我国最有发展前景也将重点发展的10座城市分别为:南京、重庆、成都、天津、厦门、苏州、武汉、杭州、合肥、郑州。 南京,简称“宁”,中国四大古都,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重要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同时也是我国长江三角洲经济的中心。在江苏省内,南京的GDP增长一直名列前茅,2014年时已经赶超无锡,加之周围的资源集聚(如2030年的八纵八横高铁规划),其影响力已经扩展、辐射到周围的省份和地区。 南京地区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丰富,拥有高等院校五十多所,远远高于杭州。此外,南京的人均本外币存款相对比较高,达32万

元,GDP的增速也远远超过杭州、合肥等城市。因此,可以说南京的发展潜力相当大。 重庆是我国最大的直辖市,在直辖之前,本属四川省管辖的一个地级市,那时的重庆是四川省的第二大城市,后因为经济的发展,于1997年6月被划为直辖市,即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城市。 近几年,重庆的GDP增速迅猛,2016年,重庆的GDP增速为10.6%,位居全国前列。重庆的常住人口达三千多万,拥有普遍的高等院校六十多所;重庆的金融、投资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本币外存款总额高。 成都,简称“蓉”,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素有“天府之国”之称。2005年-2015年,成都的常住人口在10年间增长了两百多万,这座城市拥有五十多所高等院校,在校研究生近八万人次,充分突显了其坚实的科研力量。 此外,这所城市的外币存款人均达二十万以上,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相接近。与此同时,成都是一个网红城市,其旅游业发达,每年接待的游客上千万,大大地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苏州,古称“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有着近2500年的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19.51亿元,居地级市首位。 杭州,简称杭,自秦朝新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吴越国和南宋都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因风景优美而被称为“人间天堂”

新泰市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新泰市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一、背景与现状 1、综合基础环境 新泰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东麓,西依五岳独尊的泰山,南临孔子故里曲阜,东接沿海开放城市青岛,区域总面积1946平方公里,人口140万,辖20个乡镇街道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近年来,在泰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新泰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拼搏实干,锐意进取,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667.3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41元。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在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跃居第22位,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域科学发展突出贡献奖,被全球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第四届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绿色名县、全国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县、全国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等荣誉称号。

新泰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重点开发地区,开展对外合作的条件优越、前景广阔,是一片理想的投资热土。 2、经济实力雄厚 新泰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667.3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41元。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在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跃居第22位,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域科学发展突出贡献奖,被全球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第四届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绿色名县、全国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等荣誉称号。 3、城镇化发展迅速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内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新泰市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3.6%,处于30%-70%区间的加速期,人口、产业将进一步向城市集聚,

智慧城市的发展分析

智慧城市的发展分析 发表时间:2020-01-14T11:48:35.5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8期作者:王树田 [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转变原有的城市运营实施模式,依托信息科技手段来创建城市管理的全新框架。 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转变原有的城市运营实施模式,依托信息科技手段来创建城市管理的全新框架。从现状来看,创建智慧城市的举措对于城市资源短缺的现状能够予以显著缓解,并且实现了城市竞争实力的全面增强。城市规划以及智慧城市的发展之间具有密切联系,新时期的城市总体规划包含多层次的城市规划要点。因此,各地关于发展智慧城市首先应当拟定科学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如此才能保证智慧城市的具体建设模式能够符合现行的城市规划方向,在此基础上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长效发展。 关键词:新型智慧城市;数字经济;发展 引言 众所周知,如今国家政府不断强调数字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在数字经济项目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力求提高数字产业在市场产业中的占比数值,同时要求我们要借助高新信息数据技术发展新颖的经济产业理念,创造出能够高度满足现代化人群需求的新产业,以拉动经济内需,增加社会岗位需求,提升产业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达到高效率、高便利性的经济发展目的。结合网络信息技术与高新科研技术创造出新产业新理念,同时对旧有产业进行一定的改良与发展,推动旧有产业在技术上、经营理念上、需求供应上的发展,保证他们在现代化的经济进程中能够不断为社会创造新的经济价值。 1新型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素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建设思路、实施路径、运行模式、技术手段等全方位迭代升级,进入以人为本、成效导向、统筹集约、协同创新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阶段。从发展重点来看,进一步强化城市智能设施统筹布局和共性平台建设,破除数据孤岛,加强城乡统筹,形成智慧城市一体化运行格局;从实施效果看,通过叠加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红利,推动智慧城市网络化、智能化新模式,新业态竞相涌现,形成无所不在的智能服务,让人民群众对智慧城市有更切实的现实获得感。 2新时期创建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 城市化进程在客观上引发了程度比较严重的城市交通阻塞以及环境威胁,并且现阶段的城市人口比例也明显表现为增长的趋向。在此种状态下,各地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模式与思路都要做到切实予以转变,如此才能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总体趋向。各地通过引进智慧城市的全新城市化举措,应当可以达到消除城市建设污染以及转变城市建设模式的重要意义,进而达到了优化城市发展综合环境以及创建新型健康城市的目标。由此可见,创建智慧城市对于推进新时期的各地城市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3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策略 3.1?开拓城市数字信息收集方式 我们知道,数字经济的运营过程中,对于用户群体的数据数量与质量的要求非常高,其解决方案就是通过对收集得到的用户群体大数据进行分析提取,从而设计出高适配性的经济发展方案。但是,传统数字信息收集方式效率过低,种类单一,不能较好地满足数字经济的数据需求,因此,我们要开拓新的高质量的数字信息收集方式。我们可以在用户的移动端、网络数据终端、网页数据上进行用户数据提取,或者与其他APP公司进行数据交换合作,以提高数据收集的效率,同时,我们要规划分配好用户群体的数据分类,对不同年龄段的用户群体数据要做好分类,不然会产生数据投射结果偏差,对新开发的产品市场输入产生消极影响。 3.2运用数字经济调控城市生态模式 如今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由于时代发展迅猛,数字化技术运用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生存环境已经高度智能化了,同传统的城乡结合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分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合理科学地规划好城市生态系统的设置,力求让人们在数据高度智能化的城市区域也能够和谐舒畅地生活。因此,我们需要借助数字经济来调控城市生态模式,以保证人们合理舒适的生活质量。在良好的城市环境中,经济的发展将为人们的生活缔造更加便利美好的生活景观。我们一般借助数字经济对城市的生态模式进行调控,包括天气预警与数据统备,利用数字技术对城市生态系统中的自然元素进行精确的范围布置,结合经济效率与绿色环保理念,发展出既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又能够提供舒适生存环境的城市生态系统。 3.3制度优化激发多主体合作活力 我国各级各类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从技术导向、注重建设全面转向成效导向、突出运营阶段。技术架构和业务板块相对固化而成熟,如何解决好政府与市场、全面与聚焦、应用与创新的关系,建立更为高效、顺畅、有机衔接的组织机制、管理机制、运营机制、合作机制,成为现阶段各地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关注点和探索方向。明确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机构,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与业务协同,为“智慧城市运营商”提供支持和落脚点,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商业模式。 3.4建设智能基础设施 智能基础设施是融合感知、传输、存储、计算、处理为一体的战略性设施,是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基建”,也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基石。随着传统“铁公基”基础设施建设的边际效益和人口红利降低,支撑产业和社会智能化升级的智能设施将成为未来增第2页共3页长点。尤其是随着5G技术的逐渐成熟,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了应用场景,目前智慧杆俨然成为综合承载平台的建设热点。智慧杆是通信基础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资源共建共享的集中体现,通过集成智慧照明、WIFI(无线局域网)、微基站、城市监测、电桩等多种功能,突破了传统杆塔边界,融入智能网关、边缘计算等功能模块,实现数据集成和智慧管理。作为新型智慧城市智能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推进智慧杆的建设。 3.5创设信息交通系统 创设信息交通系统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基层建设的重要一环,传统城市交通对市民的日常学习生活与工作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市民的关注事项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我们要革新传统交通系统,创设信息交通系统。目前应用较多的公共交通工具是地铁、公交车与出

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一)中国城市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1950年代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农业生产能力的相对落后,国家采取了“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政策导向,实行城乡分治,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1950~1978年中,虽然工业化水平增加了27个百分点,但城市化水平仅增加了7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城市化明显加速。改革开放初期,返城人口激增,城市化提速,1978~1985年的8年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提高了5个百分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时代,大量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吸引了巨大数量的农民工群体,15年中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又提高了12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国家通过户籍、社会保障一系列改革,城市化进一步加速,至2006年城镇化率达到43.9%,6年间提高了6.28个百分点。 1.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受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封建制度的影响,中国近代城市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沿江地区,1949年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达6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调整城市区域布局政策,工业和城市布局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占总城市人口比重1978年下降到47.9%,19851985年进一步下降到47%。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发展优势突出,也得到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倾斜,城市发展迅速,至2004年东部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达到52.1%。21世纪初,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政策,西部地区城市发展加速,其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由1998年的15.8%上升到2004年的18.3%。 2.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特大城市发展迅速,其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比重由1949年的36%上升到1965年的44.9%,小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则由25.5%下降为15.6%。文化大革命十年,特大城市服务业功能萎缩,人口相对减少,到1978年其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37.5%。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上山下乡人员返城,特大城市人口出现了恢复性增长,所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到1985年达到39.3%。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经济活跃,与农村连接紧密的小城市也出现了快速增长趋势,其占城市总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4.1%上升到1985年的17.0%。但是由于贯彻限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镇方针,到1998年特大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36.6%。21世纪以来,国家对大城市的限制政策放松,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再次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心。1998~2004年大城市、特大城市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分别提高了3.3和2.9个百分点。 3.城市产业结构的演进 旧中国城市多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文化中心或殖民半殖民地经济中心,共同特点是生产能力低下,寄生性和消费性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发展生产,国家对部分城市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上海等特大城市过剩的消费服务功能被转移到内地城市,其他城市也加强了生产性建设,城市工业生产加强。1950年代后期,城市建设受“左倾”思想影响,城市的生产性功能进一步被强调,消费功能被进一步削弱或取缔,城市工业也进一步重工业化,形成畸形的产业结构;各城市之间也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纷纷建立独立、完善的工业体系,以达到自我供给、自我平衡,导致城市功能单一、产业结构趋同。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各行各业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市场作用日益扩大,城市经济也逐渐由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2月6日,中国智慧城市论坛提出要“以防疫为契机,全面提升智慧城市”,倡议各地政府要在非常期间,万众一心防疫,齐心协力联控的大好氛围下,以“抗疫“为抓手,全面提升智慧城市。2月10日,上海市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上海市的智慧城市的推进,值得全国各地去学习和参考。 《若干意见》提出,到2022年,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排头兵,国际数字经济网络的重要枢纽;引领全国智慧社会、智慧政府发展的先行者,智慧美好生活的创新城市。 中国作为第一人口大国,且为了缩短社会贫富差距,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2019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60.6%。智慧城市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中各行各业,实现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舒缓人口过于集中带来的医疗、教育、交通资源短缺和环保问题。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迅速主要以智慧物流为主 智慧城市起源于传媒领域,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创新概念,将城市的系统和服务打通、集成,以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智慧城市有两大发展驱动力,一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二是知识社会环境下逐步孕育的开放的城市创新生态。前者是技术创新层面的技术

因素,后者是社会创新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驱动作用。 全球都在紧锣密鼓的布局智慧城市建设,欧洲、北美、日韩等地区处于技术领先地位,而中国因为也在积极进行智慧城市试点,形成了多个智慧城市群,中国的智慧城市点项目超过欧州、印度和美国之和。 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在最近几年均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在中国的智慧城市试点项目中,智慧物流、智慧建筑、智慧政务领域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前瞻预测随着“银发经济”的发展,智慧医疗和智慧家居将成为下一轮高速发展的着力点。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空间巨大 近年来,中国政府陆续开展和推广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智慧城市相关的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同时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加速投入。根据IDC 《全球半年度智慧城市支出指南》,2018年我国智慧城市技术相关投资规模为200.53亿美元,同比增长15.91%;2019年中国智慧城市技术相关投资预计达到228.79亿美元,相较2018年的200.53亿美元增长了14.09%。 智慧城市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的概念,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

中国未来潜力最大的十座城市 南宁上榜

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涌入,但现在也有许多二线乃至三线的城市正在迎头赶上,合理的规划、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政策红利使得这些城市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如果有眼光,可以去这些城市谋求发展,未来一定不错。 十【沈阳】东北经济中心城市,工业基础十分雄厚,本身条件就不错,加上离港口也不远,又占有东北亚中心的地理优势,未来重新起飞并不遥远。 九【郑州】郑州的区位优势很明显,位于中部,交通便利,而且人口众多,近年来经济增长强劲,物流制造业的首选地之一。短暂40于年的现代建成史,速度可以与任何一个城市比拟。 八【长沙】位于中部腹地,京广沪昆两条高铁交互让这座城市成为高铁核心城市之一,而且还具有水路交通优势,机械工程、动漫、娱乐产业发达,中部未来的龙头之一。 七【合肥】近几年城市的骨骼一直在做大,教育资源优势明显,制造业正在迎头赶上。位于中部和华东之间,是华东的交通枢纽之一,而且安徽本身资源不错,人才众多,未来可期。 六【南宁】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也十分雄厚。南宁是中国和东盟交流的桥头堡,以前交通是其软肋,但现在高铁打通后,成为进入东南亚的要冲。一位香港学者曾提出,南宁将会成为国际上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南宁绿地中央广场开盘热销现场精装预约,167-228㎡精装豪宅产品即将亮相

在项目毛胚房源持续热销的势头下,为了满足市场对高品质住宅的需求,南宁绿地中央广场海珀·璞晖精装产品即将面世。精装单位传承绿地高端产品海珀系的高贵血统,引入国际优秀的设计团队,采用高端家装装饰品牌,力求舒适与尊贵的完美呈现。纵观全国的绿地海珀产品,价格都大幅拉开同区域的其他住宅一倍以上,销售依然迅猛,普遍都成为市场的销冠。 五【宁波】从一个内河港口转变为国际性港口,与杭州联系紧密却又有自己的特点。外贸制造业,港口,化工是宁波的强项,民营企业也十分活跃,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背景下未来更加美好。 四【重庆】最大的直辖市,经济增长一直处于高速,位于长江上游,链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也是中新产业区落户重庆的重要原因,汽车、电子信息、制造、能源、金融产业都十分发达。 三【成都】西部的明星城市,号称第四城,。拥有使领馆数量在中国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国际航线也十分发达,正在兴建第二机场。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正进入加速通道,带动成都进入质量更高、结构更优的发展阶段。 二【西安】虽然传统上被归于西北,但实际地理位置位于中国最中心,丝绸之路的起点,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陆空交通发达。文化底蕴深厚,教育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西咸新区,高科技产业、医药、新能源汽车、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前景光明。 一【武汉】传统上就是中国的核心都市之一,九省通衢的说法自古流传,地处中国人口腹地,干线陆路、水路纵横,水陆空交通中部无市能敌,是长沙郑州望尘莫及的。教育、工业、高科技产业都很发达,将成为中部最重要城市。

智慧城市行业现状以及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目录 CONTENTS 第一篇:八大互联网公司评中国幸福城市智慧城市渐行渐近--------------------------------------- 1第二篇:无线城市掌上公交利于智慧城市建设增速 --------------------------------------------------- 3第三篇:智慧城市建设分析市场将增强综合竞争力 --------------------------------------------------- 4第四篇:智慧城市建设行业现状分析市场发展迈进新阶段------------------------------------------ 5第五篇:智慧城市建设规模大幅增加产业价值持续提高--------------------------------------------- 6第六篇:中国超万亿投资布局500余城市智慧城市前景可期--------------------------------------- 7第七篇:发展智慧城市成为国家战略---------------------------------------------------------------------- 9第八篇:我国积极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工作 ------------------------------------------------------------- 10第九篇:智慧城市建设投资将超2万亿元 ------------------------------------------------------------- 10第十篇: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再刷新万亿投资将惠及哪些产业?---------------------------------- 11第十一篇:信息消费产业投资增加智慧城市发展前景分析---------------------------------------- 12第十二篇:综合布线为智慧城市建设保驾护航 ------------------------------------------------------- 13第十三篇: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前景浅析 ---------------------------------------------------------- 14第十四篇:信息消费规模扩大智慧城市建设加速 ---------------------------------------------------- 15第十五篇:智慧城市对照明需求大----------------------------------------------------------------------- 16第十六篇:4万亿市场规模待挖掘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趋势分析 ---------------------------------- 16第十七篇:在线旅游行业投资加热智慧城市进一步完善------------------------------------------- 18第十八篇:智慧城市行业发展方正科技全方位便利生活------------------------------------------- 18 第一篇:八大互联网公司评中国幸福城市智慧城市渐行渐近 近期,支付宝、知乎、墨迹天气、IPE、高德地图、36氪、阿里旅行与陌陌八家互联网企业共同发布了中国城市幸福指数排名,此次排名以智慧生活、知识交流、空气质量、创业环境、交通便利、旅行出游、移动社交等7个维度出发,利用了各家互联网企业的数据分析,最终结果显示,上海的”智慧生活“程度高,且在空气质量、交通情况上表现较好,因此成为了150个样本城市中最幸福的城市。深圳、杭州、广州与武汉则分别获得第二至第五名。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精)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 【2010年10月上下半月VIP 会员免费更新下载】454份 5.2G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中国城市化是中国也是全球21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城市未来发展无疑将为全球和中国的诸多领域同时带来机遇与挑战。分析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了解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无论对于区域、国家或是国际,政府、企业或是非营利机构,投资者、旅游者或是居民,未来进行前瞻性的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未来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及其布局:内需比重扩大,服务业比重增加。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小康。按照国际一般规律,当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进入中下发展水平阶段,国民消费需求将迅速增长,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和城市化的加速期,以消费为主体的内需增长正在释放,正像外部需求为沿海地区发展提供巨大市场一样,国内巨大的需求为全国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工业化外向型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外延式扩张发展模式走到尽头,中国正在面临外需和工业“双难依赖”的新形势,加快城市化进程必将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可以有力地释放被结构扭曲压抑的潜在生产力,有效地提高国名经济的整体效益,更是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 2、资源环境状况及布局:资源稀缺,空间分布不均。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北自然环境差异大。以水资源为例,北方地区缺水严重,有9个省市人均水资源不到500立方米,实属少水地区。目前,中国内地现有的661座城市中,约有600座城市供水不足,420多座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30座特大城市长期缺水。就土地资源而言,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是土地人均占有量于较小的国家,国家内人均土地面积从东南向西北逐步增加。2008年中国耕地为18.26亿亩,到2020年将减少到18.05亿亩。这也就是说,在未来11年里能够农转非的耕地是2074万亩,平均每年不足190万亩。

中国十大中心经济城市排行1

中国十大中心经济城市排行榜 NO.1香港中国对外经济中心香港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简称HKSAR),香港自秦朝起明确成为当时的中原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对外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0年代,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香港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制闻名于世,有「东方之珠」的美誉。 NO.2上海中国金融经济中心上海(Shànghǎi)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世界第八大城市,中国中央四个直辖市之一。有超过2000万人口居住和生活在上海及其附近地区。上海位于中国的华东地区,地处长江和黄浦江入海汇合处,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昔日的上海,只是一个以渔业和棉纺织手工业为营的小镇。19世纪,由于上海良好的港口位置使其开始展露锋芒。1842年《南京条约》签定后,上海成为中国开放对外通商的口岸之一,并很快因成为东西方贸易交流的中心而迅速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跨国公司开展贸易和商务的枢纽,是亚太地区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被誉为“东方巴黎”。但在1949年建国之后,外国人几乎全部离开了上海,上海随即没落。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上海又开始重现往日的繁华,成为了今日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全球最大的贸易港口。上海目前也是一座新兴的旅游目的地,由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如上海的地标——浦西的外滩和新天地。但在一江之隔的浦东,却呈现出另一番繁华景象:东方明珠电视塔与金贸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建筑共同组成了全球第五大天际线——上海天际线。而在建的全国最高建筑——上海塔则会使上海陆家嘴金融区的建筑呈现“品”字形的三足鼎立之势。今日的上海,不光是中国重要的科技、贸易、金融和信息中心,更是一个国际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地方。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全球重要的经济和贸易中心。一些提案也提出上海会成为未来的全球城市。国际主流媒体更将上海形容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典范”。 NO.3北京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北京(Běijī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国中央四个直辖市之一,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局部地区与与天津市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北京为中国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中国陆空交通的总枢纽和最重要的国内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已经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和850多年的建都史,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其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华全国政治中心的理想所在。早在7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落“北京人”,北京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全球只有极少数城市像北京一样长时间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One of the world's great cities"(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八个世纪里,不论历史是否悠久,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故宫、天坛、颐和园、北海等等数不胜数的古迹也为这座城市添加了更绚烂的色彩。今日的北京,更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金融街早已是中国名副其实的金融管理中心;北京商务中心区更是北京对外开放和经济实力的象征。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

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观察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首先,清洁能源将成为城市能源的主要形式。近200年来,城市随着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快速扩张,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熊熊燃烧中得以实现,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能源紧缺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水源/地源热泵等先进技术的大规模利用 其次,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将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模式。城市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也带来了大量的生产、生活废弃物,人们生活的环境面临恶化的趋势。成为“资源-产品-回收-再利用”物质循环流动的过程。 第三,城市的运行将具备“感知”和“自适应”能力。射频识别RFID、下一代无线通信网 TD-LTE、智能交通及智能安全监控等系统的集成应用, 第四,知识型服务业将成为城市未来产业的主要形态。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65%,发达国家已越过70%。未来的城市将形成以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教育与研发服务、创意以及产品设计等相关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形态。第五,城市带、城市群(圈)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快捷便利的信息网络和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将城市与城市有机地联接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城市带、城市群(圈),如日本东京城市圈、英国伦敦城市圈、德国鲁尔城市带和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城市圈等。 一.未来3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一)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继续扩大,人均收入差距可望缩小 随着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地带仍将是投资的热点地区。 首先,从石油、铁矿、粮食、棉花等重要资源的供给来看,国内的储量不足;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大多是从资源开发起步的,而资源开发一般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等特点,其次,沿海地区的产业密集度高,企业之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分工关系,以降低生产成本。再次,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相对较低。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国土面积小,社会管理成本低。西部地区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总水平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管理水平低,管理成本高。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与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有望缩小。政府投资的倾斜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人民收入的提高。东西合作的加强、城市规模的扩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企业活力的提高,不仅能够增加就业,而且能够提高工资水平。随着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改善、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人口将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向东部地区流动,西部地区的人口可能出现减少的趋势。“分子”增加,“分母”减少,人均收入必然增加,相应东部地区的“分子”“分母”同比例增加,因此二者的差距是有望缩小的。 (二)三大城市群继续主导中国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经济规模占全国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引擎。 (三)一大批中等城市成长为大城市,新的城市群不断涌现 省域范围内将形成多个经济中心,规模不等的城市大都是相应不同范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它们不仅集聚着区域内先进的制造业,也是区域内的信息中心和服务中心,对区域的经济活动起着调节、辐射的作用。(四)京广线中段和长江中游地区可望崛起(五)中国经济重心有北移的趋势(六)国际合作继续加快,次区域经济合作加强 二、未来30年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趋势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将会加快,并逐渐缩小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城市发展也将出现多样化的态势。

中国智慧城市行业发展现状和市场前景分析

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中各行各业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实现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有助于缓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精细化和动态管理,并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一、中国已成为全球智慧城市知名国家 进入“十三五”时期以来,我国智慧城市政策密集发布,主要推进电子政务、智慧交通、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发展,同时完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之下,四大直辖市和各省份的省会城市或经济核心城市也在不断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从国家开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来,住建部发布三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确定290个试点城镇。而如果计算科技部、工信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改委所确定的智慧城市相关试点数量,截至2019年9月我国智慧城市试点数量已经超过700个(其中部分城市有重叠)。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以及日媒报道信息来看,作为亚洲强国的日本,目前在全球智慧城市建设中已经落后于中美两国。目前中国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已超过700个,美国在2015-2017年已实施300多个智慧城市项目,且规划实施超过400个项目,涉及交通、电网、零售、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而尽管日本在传感器,人脸识别等领域拥有一

流技术,在城市建设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直到2019年4月召开的国家战略特区咨询会议上才正式确定了名为“超级城市”的制度概要,目前日本智慧城市数量仅十余座,日媒报道称“日本需要在超级城市的建设上尽快行动起来”。 二、2019年智慧城市技术相关投资预计达到228.79亿美元 近年来,中国政府陆续开展和推广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智慧城市相关的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同时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加速投入。根据IDC 《全球半年度智慧城市支出指南》,2018年我国智慧城市技术相关投资规模为200.53亿美元,同比增长15.91%;2019年中国智慧城市技术相关投资预计达到228.79亿美元,相较2018年的200.53亿美元增长了14.09%。 三、2022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 随着我国技术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未来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性领域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云计算为例,关键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准,能支持海量并发、混合云、多云管理等复杂应用场景需求。根据中国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数据:截止到2017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增长到6万亿元。初步估算,2018年中国智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