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贵州2018年大生态公需科目考试复习题库 第二章 贵州大生态建设的战略思想和政策措施

贵州2018年大生态公需科目考试复习题库 第二章 贵州大生态建设的战略思想和政策措施

贵州2018年大生态公需科目考试复习题库 第二章 贵州大生态建设的战略思想和政策措施
贵州2018年大生态公需科目考试复习题库 第二章 贵州大生态建设的战略思想和政策措施

贵州2018年大生态公需科目考试复习题库

第二章贵州大生态建设的战略思想和政策措施

1、河长制改善了水的质量。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2、经济特殊产业有几类?答案:五大类。

3、生态文明需要扩大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4、无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还是生态文明建设,都需要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5、扩展融资,提供资金保障,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的引导作用。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6、贵州因地制宜需要开展植树造林,减少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物品。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7、健全法制,提供法制保障其中只需要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法规。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错。

8、贵州地区强化终生追责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责任人不论是否调离、提拔或者退休必须严格追责。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正确。9、保护生态环境,领导干部首先要明确职责,自觉把责任扛在肩上。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10、大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有几项?答案:5项。

11、大数据、大扶贫、大旅游、大健康、大开放五大领域,基本涵盖了贵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12、大生态战略实现社会生态和谐的重要着力点有几个?答案:2个。

13、中央对贵州的支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是哪一年几月份提出的?答案:2015年9月。

14、大生态战略的内在核心问题是中式和时限社会生态的和谐。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15、我们将毫不动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16、“问”责生态破坏,追查坏境污染,是望闻问切第三项。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17、2015年两会期间着力推动生态坏境保护像保护生命和眼睛一样保护生态坏境,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18、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全国坏境保护召开大会是哪一年?答案:2011年。

19、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三大战略行动是指,大数据、大扶贫、大生态。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20、毕节主要发展的是:生态旅游。

区域生态建设

第二章区域生态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一一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习目标: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 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学习重难点: 1.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位置,掌握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理解干旱是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也是西北地区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西北地区荒 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掌握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理解 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3.掌握荒漠化防治的核心问题和措施。 学习课时:2 学习流程 考点一荒漠化的概念和发生过程 1.荒漠化的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的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广义的荒漠化还包括因水蚀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南方丘陵的“红 色沙漠”等。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 注意: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沙漠化工荒漠化。 2.荒漠化发生的基本过程 植被破坏T地表裸露T风沙侵蚀、水土流失T土壤中水分和养分流失T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T荒漠化景观。 考点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范围

自然界线: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一一阿尔金山一一古长城一线以北。 行政界线: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分。 降水界线: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 400mm 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2.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1) 地形特征:以贺兰山为界, 东部为辽阔坦荡的高原; 西部为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 气候特征: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干旱。 其成因是地处亚欧大陆腹地; 山岭重重阻隔。 (3) 内部差异:贺兰山以东年降水量 200mm 以上,自然景观为 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草 场载畜牧量大;贺兰山以西年降水量 200mm 以下至不足50mm 自然景观为戈壁、沙漠,草 场载畜牧量小。 3. 西北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类型多、 面积 广,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丰富的沙质沉积物有关。如下图所示。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温、降水变率大。一般而言,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 相反,如果气候异常,多年持续干旱,导致地表植被受损,会加剧荒漠化的进程。 考点三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1. 荒漠化的发展过程 注意:西北内陆地区的荒漠既有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原生荒漠, 也有一部分是人类 活动造成的次生荒漠。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特别是半干旱地区,调查表明,现代荒漠化土 地中,有90 %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2.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1) 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的利用。 3.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 人为因素 典型地区 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破坏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 表起沙的机制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过 深居内陆 干 早 的 白 黙 特 征 集中在冬春 日数賓 千早李节 W..J 脆 弱 的 荒 生 ―? 漠 态 化 环 境 一 |植柚祷少 呼地豹? 松沙质沉 人饕活动 I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学建议-参考模板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学建议 二、教材分析 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必修三的教材围绕着“区域可持续发展”来开展。根据必修二第六章所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此本章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且,作为区域地理的第一个专题,本章教材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及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也非常重要。 对于我国来说,荒漠化的危害影响特别大,西北的沙漠化、东南的红漠化、西南的石漠化等比较明显;对于整个地球来说,森林的减少,尤其是热带雨林的减少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尤为突出。因此,本章选择了这两个典型案例来对生态环境建设进行阐述,旨在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和环境的危机意识。 2、学情、学法分析 本章探究问题相关的内容在各种媒体中经常出现,所以该部分知识学生理解的难度相对较低。但高二学生在区域地理知识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方面较弱,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读图分析、整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积累地理知识,完善地理思维,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指导学生时,我们可以灵活应用多种方法,如读图分析法、探究式学习法、归纳法、示意图法(思维导图)等。让学生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能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考查特点: 1、全国卷直接涉及到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只在2013和2014年分别考过一题,内容均与干旱半干旱区的风沙相关。 2、各地方卷考查几率较大,每年都有。长三角地区考查几率最大(综合题),所占分值较高。 3、无论选择还是综合题考查的都是主干知识以及典型区域(大部分考的都是中国区域) 4、深度、难度和灵活性都不大 5、广州市、各区统考考查方向:主干知识+区域背景 四、教学建议 总体建议课堂结构由两部分组成,既“区域背景+ 生态问题的分析”。 1、夯实区域背景,精析区域内部整体性和差异性(以荒漠化一课为例) 1.1地理位置——逐条经纬线带读、默写、落实。高频考查区域(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 平原)单独挑出,着重记忆。 1.2 气侯——着重分析降水在区域内的变化,及其对应的植被类型 1.3水源、土壤——西北地区总体干旱缺乏水源,以沙质土为主;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 盆地边缘的灌溉农业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1.4 地形、河流——重要山脉、河流的识别,记忆,落实 1.5 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①学会描述某地的地理位置 ②学会描述某地的水文特征 ③学会描述某地的降水分布特征 ④学会描述某地的气候特征 ⑤学会描述某地的整体性特征 2、生态问题的分析 2.1明确核心概念 明确区分以下概念:①环境问题VS环境污染VS生态破坏②荒漠VS荒漠化③荒漠VS沙漠④荒漠化VS 水土流失。这部分有充足的图片可以提供给学生,采用读图分析法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3中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提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诸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并且提出了活动意见: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开展一次模拟活动,扮演角色,交流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以区域环境建设为主题,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介绍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亚马孙热带雨林对于调节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学习,旨在让学生理解雨林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意义和雨林的脆弱性,理解应以全球的、长远的眼光审视雨林目前的严峻形势,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新课标中指出地理课程应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本节课正是以这一理念为指导,以“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为切入点,力图通过活动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为学生创造分析、思考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角色扮演、辩论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在亲身体验和感受中潜移默化的学习地理知识,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环境教育渗透于地理教育之中,使之认识到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 2.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分析雨林环境效益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和思辨性思维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复习题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复习题 读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图,回答1~2题。 1.②③④三个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是() A.过度开垦,土壤侵蚀严重 B.过度放牧,土壤侵蚀严重 C.过度樵采,土壤侵蚀严重 D.多雨,土壤侵蚀严重 2.下列关于我国荒漠化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荒漠化土地多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区 B.荒漠化地区气候干旱少雨 C.西南地区多喀斯特地貌,易发生石漠化现象 D.荒漠化土地的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方面 答案1.A 2.B第1题,②③④分别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山东丘陵、江南丘陵地区,由于过度开垦,土壤侵蚀严重。第2题,②④地区气候湿润多雨。 读我国某时段雾霾分布图,完成8~9题。

8.雾霾的分布特征为() A.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B.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带 C.西部地区无重霾分布 D.地势越低,雾霾越严重 9.重霾天,人们期盼冷空气来临,是因为() A.降温能消霾 B.大风能消霾 C.高压能消霾 D.干冷能消霾 答案8.A9.B第8题,根据我国的区域划分可知,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的东南部为东部季风区,图中的重霾和轻霾区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中部和西部地区也有重霾;由图可知,雾霾的分布并非地势越低越严重。第9题,重霾天主要是由大气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而形成的;冷空气来临时会带来大风,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霾的消散。 北半球季风气候区内某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存在“吞吐”关系。下表为该湖泊水位和TSS(TSS 为总悬浮质,是指在水流中悬浮运动的泥沙量)通量随季节变化统计表,流入为正、流出为负。读表回答10~11题。 ★★10.下列对该湖泊TSS通量变化产生的影响叙述错误的一组是() ①湖畔土壤肥力下降②湖泊航运条件变差③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湖泊调蓄功能不断改善 ⑤湖泊周围局地气候有所改善 A.①②④ B.①④⑤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基础知识】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一、荒漠化 1.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主要表现 (1)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⑵次生盐渍化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3)石质荒漠化的形成: 亚热带湿润地区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环境背景下,加上长期以来人为的影响,森林植被反复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 3.能够指示荒漠化的迹象 土地荒漠化是逐渐发展的过程,有一系列的“先兆”(即指示荒漠化的迹象),迹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二、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范围

2.地貌: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则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 本区东西跨度大,自东向西受东南季风影响逐渐减小,水分条件逐渐变干,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显著。如表: 4. 自然特征——干旱: 本区是全球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地区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 干旱特征的形成是本区位置和地形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图所示: 自然特征:本区是全球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地区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 干旱特征的形成是本区位置和地形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图所示:

2018-2019年度贵州省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大生态考试题目及答案 -5

2019年度贵州省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大生态考试题目及答案 第五章:乡村振兴与生态农业 1、农业发展还是有很多可以所作为的发展空间。答案:正确。 2、面对顾客的需求分为:答案:对未来、对现在 3、在中国有一本杂志叫“有机漫生活”,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慢村计划。答案:正确。 4、农业会走向衰败,社会健康问题也会日益严重。答案:正确。 5、农业农村使得()的导致带来严重的问题。答案:自然、社会、市场规律。 6、农业能让我们认识到文化的根源。答案:正确。 7、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是答案::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8、国内食品价格比国际食品价格高出60%以上。答案:正确。 9、在2015年,苏州。无锡粮食自取率在22.5%和24.6%。答案:正确。 10、在记录片里提到的农业的生产成本很高,比如棉花的一亩地的成本在1165元。答案:错误。 11、农业的四种转型产业化分别是()。答案:一产化、二产化、三产化、六产化。 12、袁家村的1年销量在()人民币产值?答案:2.5亿。 13、农奴才能经过产销版的努力做成了一村一特色。答案:正确。 14、农村向城市人才流动不是单向流动是双向流动。答案:正确。 15、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是叠加发展的。答案: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 16、在1999年,李沧平向总理反映农业农村农民真苦真危险。答案:错误。 17、六万亩的耕地多少人耕作。答案:2人。 18、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答案:自治、法治、德治。 19、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答案:正确。 20、“三农”问题是答案:农业、农村、农民。 21、2003年区域协调发展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答案:正确。 22、新的表述为新的矛盾是日益下降的美好需要。答案:错误。 23、第二个新时代要解决新的问题是富起来。答案:对。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八 第20讲 环境问题与区域生态建设练习

专题突破练20 环境问题与区域生态建设 (2018·重庆七校联考)沙棘为多年生落叶性灌木,一般每亩(1亩约为667平方米)荒地只需栽种沙 棘120~150棵,4~5年即可郁闭成林。沙棘果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轻工、航天、农牧渔业等领域。近年来,人工引种的沙棘果品质有所下降。下图为我国沙棘种植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3题。 1.下列不属于沙棘生长习性的是( ) A.喜光,耐寒暑 B.喜高温 C.耐旱,耐盐碱 D.抗风沙 2.我国在黄土高原大面积种植沙棘的主要原因是( ) A.该地区黄土广布,土层较深厚 B.该地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C.沙棘果单产高,经济价值高 D.该地区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3.人工引种的沙棘果品质下降,其可能原因不包括( ) A.引种地气候条件与野生地差异大 B.人工种植沙棘密度增大,通风条件变化 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D.人工引种技术落后 答案:1.B 2.B 3.D 解析:第1题,植物对自然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指示作用,从植物的生长环境可以反推其生长习性。图中沙棘主要分布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干旱多大风,土壤贫瘠,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严重,但因纬度较高、海拔较高,热量条件不好。故选B项。第2题,黄土 高原地处湿润、半湿润区与干旱、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光照强,温差大,适合多种经济作物的生长,但该地区沟谷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存在大面积荒地。根据材料“栽种沙棘120~150棵,4~5年即可 郁闭成林”可知,沙棘可用于水土保持。从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黄土高原水 土流失严重是其大面积种植沙棘的主要原因。第3题,近些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引种技术已较为成熟,故选D项。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检测卷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检测卷 (测试时间:6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2010年福州模拟)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回答1~3题。 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 5 8 13 14 23 强沙尘暴 次数 土地沙化 1560 2100 24600 速度(平方 千米/年) 1.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A.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 B.全球气温升高,地面植被死亡所致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2.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C.采取合理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3.当我国北方频繁出现沙尘暴天气时() A.我国东南沿海经常遭受台风侵袭 B.正是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沼气的最佳时期 C.地球公转速度正是一年中最慢的季节

D.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 右图是我国农牧过渡带分布图,读图回答4~6 题。 4.图中原过渡带与可能变动地区说明该地区土地利 用主要是() A.农业用地向畜牧用地转变 B.原畜牧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 C.原畜牧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D.原林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5.下列四项中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带来的影响无关的是()年春,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B.该地区草场的载畜量降低 C.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增加 D.黄淮地区的洪涝 6.该地区为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经济,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A.开发该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 B.增大牧场中生畜数量以增加牧民收入 C.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冬春季农田作物覆盖率 D.建设人工草场种植牧草 读1937~1980年内蒙古商都县土地耕垦、人口密度、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图,回答7~8题。

高考地理考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2讲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点一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学生用书P74] 1.荒漠化→类型、分布、成因→解决措施。 2.水土流失→分布、成因、危害→解决措施。 [2014·高考全国卷Ⅰ,T36(2)(3)(4),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5分)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6分) [思路分析] 1.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 (1)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大风日数157天”“10月至次年4月”“桑曲和巴索曲之间”“风沙灾害较为严重”“就地起沙”等。 (2)第(1)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说明”“沙源”“易起沙的原因”等。 (3)第(2)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简述”“风沙”“铁路及运行列车”“危害”等。 (4)第(3)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风沙灾害”“提出防治措施”等。 2.审图表材料,把握关键信息

[标准答案] (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变式训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有人通过观察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沙丘,绘制了一幅沙丘剖面图,你认为正确的是( ) (2)简述错纳湖对高原环境的影响。 解析:(1)桑曲与巴索曲之间常年盛行西风,沙丘的西侧为迎风坡,坡度较缓,东侧为背风坡,坡度较陡,故选D。(2)错纳湖属于高原湿地,其对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从调节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案

区域的生态建设 【课标与考纲】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考纲解读] 1.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位置,掌握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理解干旱是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也是西北地区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掌握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3.掌握荒漠化防治的核心问题和措施。 4.了解湿地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 5.了解湿地开发的背景和原因,研究湿地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6.了解黄土高原的基本概况,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其危害。结合黄土高原的区域特点,分析黄上高原脆弱的环境和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综合治理的措施。 第一节 荒漠化成因与治理 -----以西北地区为例 知识梳理(课前预习) 问题一 荒漠化的概念和发生过程 1.荒漠化的概念 指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及一些半湿润的区的___________现象,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__________、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广义的荒漠化还包括因水蚀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南方丘陵的“红色沙漠”等。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 辨析:沙漠化=荒漠化吗? 2.框图表示荒漠化发生的基本过程 问题二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范围 自然界线: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行政界线: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分。 降水界线: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 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1)地形特征:以____________为界,东部为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为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气候特征:最为显著的特征是___________。其成因是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山岭重重阻隔。 (3)内部差异:贺兰山以东年降水量200mm 以上,自然景观为半干旱的__________地带,草场载畜牧量大;贺兰山以西年降水量200mm 以下至不足50mm ,自然景观为___________、________,草场载畜牧量小。 3.西北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类型多、面积广,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丰富的沙质沉积物有关。如下图所示。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练习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练习 班级座号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个正确或最佳答案) 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图3一2一1所示的9个省区(占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据此回答1—3题。 1.荒漠化土地面积由天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内蒙古、甘、藏、青B.新、内蒙古、藏、青 C.青、藏、内蒙古、新D.新、藏、甘、青 2.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一在塔里木盆地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A.大面积植树造林B.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灌溉农业 C.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D.退耕还草 3.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最高整治目标是()。 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D.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图3—2—2是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扩大的人为因素示意图,读图完成4~7题。

4.内蒙古一些草原地区昔日“风吹草低见年羊”的风光,如今变为“老鼠跑过露脊梁”的景象,深刻地反映了( )。 A.过度放牧,草场资源退化B.鼠害猖獗C.草场的季节变化D.草场载畜量可继续增加5.导致西北荒漠化扩大的因素中比重最大的是( )。 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D.水资源利用不当 6.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有( )。 ①人口大量外迁,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②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③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能④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防护林网⑥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封育固沙,构筑防护体系 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②③⑤⑥ 7.关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形成的自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B.气候干旱,地表水丰富,河流发育良好 C.大风日数多,地表沙质沉积物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D.这里的高山地区冰川作用显著,河流的侵蚀作用强烈 土地荒漠化是指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发展,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图3—2—3是我国内陆某地区图,读图完成8~9题。 8.形成图中地区荒漠化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A.位于内陆,气候干旱B.地球变暖,气候异常 C.地球运动,地形上升D.过度开发,水土流失 9.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地区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灌溉B.人口压力和人类活动不当 C.矿产资源开发D.气候异常 在GIS和遥感技术支持下,有关部门对1973年至2005年新疆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读图3—2—4,完成10~12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区域生态环境建 设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一直陪伴您。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西北地区概况 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 ⑴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我国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 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② 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③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人为因素: 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资源现状 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高考地理第一轮真题备选题库:第13章-区域生态建设(含答案)

第十三章区域生态建设 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2014.广东高考)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 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 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解析:选D 一般情况下,植被条件越好,地表受侵蚀作用影响越小,沉积作用越强,故植被可以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2.(2014·全国卷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第(1)题,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湖泊周围沉积,二是冬春季节河流与湖泊水位低,泥沙出露。第(2)题,原因主要从冬春季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大且日数多等方面分析。第(3)题,可从风沙堆积可能会填埋轨道、侵蚀路基、损害铁路其他设施、危害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第(4)题,可从设置方格沙障、阻沙墙、用碎石等覆盖沙面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2018年贵州省公需科目大生态答案(全)

2018年-2019年度贵州省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大生态考试题目及答案(全) 第一章: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经验与贵州发展探索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努力,贵州的生态发展优势已形成。 答案:正确。 2.“三养”基地? 答案:养身.养生.养心。 3.生态建设需要以自然恢复为主,规避生态误区。 答案:正确。 4.建设生态文明要本着三方协力.三创新联动与三生共赢宗旨。 答案:正确。 5.贵州战略布局阶段(二)是保护绿水青山。 答案:错误。 6.我国每年新增沙化土地面积约240平方公里? 答案:错误。 7.贵州2016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近138.2亿元。 答案:错误。 8.塞罕坝有世界最大的人工林。 答案:正确。 9.贵州经济提出了2017年十大成就。 答案:正确。 10.江西经验提出的是“绿色三观”。 答案:正确。 11.福建经验是将水土流失作为切入点。 答案:正确。 12.农业文明足以对生态坏境造成根本性的干扰破坏。 答案:错误。 13.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必须与回馈向平衡。 答案:正确。 14.人类征服自然是应该的。 答案:错误。 15.十九大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再次载入新党章。 答案:正确。 16.特有高等植物受威胁比率是21.4%。 答案:错误。 17.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 答案:正确。 18.贵州省的两个多样性是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答案:正确。 第二章:贵州大生态建设的战略思想和政策措施。 1.河长制改善了水的质量。这句话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2.经济特殊产业有几类?

答案:五大类。 3.生态文明需要扩大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句话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4.无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还是生态文明建设,都需要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这句话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5.扩展融资,提供资金保障,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的引导作用。这句话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6.贵州因地制宜需要开展植树造林,减少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物品。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7.健全法制,提供法制保障其中只需要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法规。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错误。 8.贵州地区强化终生追责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责任人不论是否调离.提拔或者退休必须严格追责。这句话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9.保护生态环境,领导干部首先要明确职责,自觉把责任扛在肩上。这句话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10.大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有几项? 答案:5项。 11.大数据.大扶贫.大旅游.大健康.大开放五大领域,基本涵盖了贵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这句话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12.大生态战略实现社会生态和谐的重要着力点有几个? 答案:2个。 13.中央对贵州的支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是哪一年几月份提出的? 答案:2015年9月。 14.大生态战略的内在核心问题是中式和时限社会生态的和谐。这句话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15.我们将毫不动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句话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16.“问”责生态破坏,追查坏境污染,是望闻问切第三项。这句话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17.2015年两会期间着力推动生态坏境保护像保护生命和眼睛一样保护生态坏境,这句话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18.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全国坏境保护召开大会是哪一年? 答案:2011年。 19.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三大战略行动是指,大数据.大扶贫.大生态。这句话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20.毕节主要发展的是: 答案:生态旅游。

2020届课标版高考地理训练:第十四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十四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一、选择题 [2020湖南长沙长郡中学二测]乌鲁米耶湖(下图)位于伊朗西北部,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春季湖水相对较深。近年来,该湖面积迅速缩小,面临消失。据此完成1—2题。 1.该湖面积迅速缩小的自然原因是() A.全球变暖,降水变率增大 B.蒸发加剧,入湖水量减少 C.植被破坏,坡面径流增加 D.引水灌溉,水位迅速下降 2.伊朗政府计划拯救乌鲁米耶湖,可行的措施有() ①湖区发展渔业生产②湖区实施人工降雨③增加高山冰雪融水④发展节水农业⑤跨流域调水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②③④ [2019四川遂宁诊断]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1982年至2016年,全球的林木树冠覆盖增加了224万平方千米(相对于1982年,森林覆盖率上升了约7%),裸地覆盖减少了116万平方千米,这些变化集中在山区、温带以及亚热带地区。其中60%的土地变化与人类直接活动有关,40%是由气候变化等间接驱动因素造成的。不少专家坦言,全球森林面积增加未必是好事,因为这表明受农业扩张驱动的森林砍伐会在热带地区越来越突出。据此完成3—5题。 3.导致森林覆盖率上升的农业活动不包括() A.退耕还林 B.围栏放牧 C.弃耕 D.发展立体农业 4.下列地区中,森林覆盖率上升受气候变化因素影响最小的是() A.半干旱气候区 B.高纬地区 C.高山地区 D.亚热带季风区 5.对“全球森林面积增加未必是好事,因为这表明受农业扩张驱动的森林砍伐会在热带地区越来越突出”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远优于其他森林 B.被砍伐的热带森林面积将大于其他新增林地面积 C.热带地区毁林开荒的经济效益低下 D.其他地区森林的经济价值不及热带雨林 (新情境)苏达尔沟是毛布拉孔兑(黄河的支流)一条十分典型的季节性沙漠沟谷,风沙活动强烈。根据地貌、地表沉积物、植被以及景观特征,将苏达尔沟分为上游砒砂岩沟壑区和下游沙地沙丘区。苏达尔沟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其中包括植树种草、沙障设置等内容。读图完成6—8题。

13_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造成的危害,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 1.以某区域荒漠化现象为背景,考查荒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2.结合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考查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开发、保护措施。 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思路 (1)自然原因 ①地形原因:海拔、地势起伏状况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山地陡坡易发生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 ②气候原因:气温、降水、风力、风向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荒漠化通常与气候干旱、风力大有关,水土流失通常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 ③土壤原因:土壤特性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如黄土高原的土壤以粉砂颗粒为主,垂 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崩解,会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④植被原因:植被破坏会引发多种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 地下水位下降、滑坡、泥石流、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⑤河流原因:河流流量的大小、侵蚀强度等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如泥石流、水土 流失的发生等。 (2)人为原因: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农业结构单一或不合理,会导致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遭到破坏;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如柴草的大量使用,会导致植被破坏、秸秆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2.解决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1)针对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的对策:首先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然后从减弱或消除那些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的影响角度分析对策。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 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轻水土流失。 (2)针对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对策: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田还湖,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 (3)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1)水土流失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水土流失指在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受到侵蚀(破坏、磨损、散、搬运、沉积的过程)的现象,一般在坡耕地、放牧的荒山荒坡、沟壑等三种土地产生这种生 态环境问题。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表物质性状、地形坡度、降水强度、地 表植被覆盖率等;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表形态和植被状况来影响水 土流失。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源头地区——山区——侵蚀和淤积。 水土流失下游地区——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 生态恶化——干旱灾害频繁。

高三地理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三地理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原湿地)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若尔盖湿地(102°29’E-102°59’E,33°25’N-34°00’N),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黄河上游。该湿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首。下图为若尔盖湿地位置示意图。 (1)列举若尔盖湿地的主要补给水源。 (2)试分析若尔盖湿地形成的自然原因。 (3)说明若尔盖湿地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三江源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河流密布、湖泊众多,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湿地。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的生态状况及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材料二青海省及周边地区略图 (1)分析三江源湿地形成的原因。 (2)简述三江源湿地的重要生态价值。 (3)为遏制三江源地区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高纬湿地)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熊森林地处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自西海岸的一系列海岛到海岸山脉西侧,是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的温带雨林。雨林中乔木高大茂密,林间生长了大量湿生苔藓。但由于近代人类的开发,大熊森林面积已大大缩小,2006年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这片温带雨林及各种珍稀野生动物。下图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地形图。 (1)分析大熊森林成为世界现存面积最大温带雨林 的原因。 (2)分析大熊森林林间湿生苔藓广布的原因。 (3)从植被类型及地理分布角度说明温带雨林和热 带雨林的差异。 (4)推测当地政府保护大熊森林可能采取的措施。 4.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泥炭是由很多年前沼泽地中的各种植物(其中大多数是蕨类植物)死亡后,堆积变化而成的,多分布于冷湿地区的低洼地。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泥炭资源极为丰富,泥炭资源的开发有近百种产品,但主要应用于制作各种泥炭肥料,应用于园艺、饲料、土壤改良剂等方面。 (1)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泥炭资源丰富的原因。 (2)泥炭是一种天然的有机肥料,但当地市场需求量 小,试分析其原因。 (3)简述泥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可能给当地带来的生 态环境问题。 (平原盆地湿地)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读河西走廊自然景观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地形区的自然景观有石质戈壁、砂质戈壁、绿洲和盐化戈壁,其分布位置与图中数码配对正确的是A.①——石质戈壁B.②——盐化戈壁C.③——砂质戈壁D.④——绿洲2.该地发展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A.水土流失B.石漠化C.土壤盐碱化D.酸雨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研究小组,沿图甲所示A、B、C、D四地进行生态调查,图乙是他们调查某地后所作的一水井周边景观示意图。据图回答3~5题。 3.图乙所示生态特征最可能是下列哪种人类活动引起的 A.滥采矿产B.过度农垦 C.过度樵采D.过度放牧 4.图乙所示生态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图甲所示哪一地区 A.A地B.B地C.C地D.D地 5.若B地要发展种植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 应注重发展() A.绿洲农业B.河谷农业C.节水农业D.高效农业 南北朝时一首民歌描述某地区的景象:“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据此完成6—7题。 6.现在有人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改成了“天苍苍,野茫茫,老鼠跳过露脊梁”。分析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因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B.因过度开垦导致湿地退化 C.因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D.因过度砍伐导致水土流失 7.下列四图阴影区中的农业发展可供该地借鉴的是 读“我国某地区的生产模式分布示意图”,完成8—9题。 8.影响图示地区不同生产模式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土壤B.水源C.热量D.地形 9.过渡带最不适合开展的活动是 A.灌草种植B.畜牧业 C.小麦种植D.耐早树木种植 2012年国庆节期间,某户外旅游爱好者在网上发帖召集“驴友”到我国某区域进行观光旅游,虚线所示为旅游线路。读下图,回答10~12题。 10.该区域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主要原因 A.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B.深居内陆及高山阻挡 C.过度开垦D.水资源利用不当 11.他们在沿途看到的景观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①地看到的最高峰冰雪覆盖B.②地附近分布有荔枝园 C.③地坡度陡,行走艰难D.④地附近河流出现暴涨 12.与华北平原相比,图中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是() A.太阳辐射强B.热量充足C.水资源丰富D.土壤肥沃 下图中数字表示城市,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阴影部分最可能表示世界 A.石油主产区B.重要城市带 C.主要工业区D.主要森林带 14.图中城市 A.有两个位于西半球 B.正午太阳高度③﹥④ C.⑤在①的东南方向 D.多位于中纬度地区 下表表示某省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80年和2010年的土地类型,读表回答15~16题。 2 2 2 2 3 3 3 3 1 1 3 4 1 3 1 3 1 1 1 4 1 1 1 1 3 4 3 3 2 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