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扩张行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为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而斗争。”这是什么时期提出的外交的政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和发展的需要,适当地调整了外交政策,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中国走上全方位的外交时代。由此到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做了哪些调整?(让学生自己概括借此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1.和平与发展战略
对这一战略调整的国际和国内背景做一介绍,让学生了解这一调整的重要意义。
世界进入80年代以后,形势的发展出现了某些新的特点,一方面苏美仍在激烈争夺,战争危险依然存在。但另一方面,双方之间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又产生了一种制约力量,以至于双方谁都无制胜把握,谁都不敢轻启战端。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纠正了长期以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指导思想,决定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全党全国的头等大事和中心工作。这些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转变,无不为我们党制定正确的对外政策提供了保证。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突出反映在两个转变上。第一是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上。过去,我们一直强调战争威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改变了这种看法,为什么? (让学生阅读引用邓小平关于战争的看法。1985年,邓小平更加坚定了他的上述判断,明确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认为“世界战争的危险还是存在的,但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通过发展和平力量,树立战胜霸权主义,避免世界大战的发生。”)一步提问:这一转变说明了什么?
生:(思考)师:美、苏两国军事实力相当,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更重要的是全世界人民希望和平,反对战争,和平的因素超过战争的因素。因此有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避免战争。这种认识转变充分说明我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基于这一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他指出: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但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

发展问题。战争可以避免的前提是,要把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搞好。这就要求和平阵营的力量必须不断增长,必须使这一力量的主体——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尽快地发展强大起来,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第三世界越发展、越强大,世界和平就越有保证。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根据这个情况提出了我们的对外政策。那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增进国际合作,促进世界的多极化,促进共同繁荣,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正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更加坚定和全面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不结盟政策
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体现为奉行不结盟政策; 不结盟政策的含义是什么呢?为什么要奉行这一政策?
不结盟政策就是中国不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因为我们总结了历史经验,结盟就会在某种程度受制于别人,就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如果中国同任何国家结盟,就可能影响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不利于世界形势的稳定。中国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扩张."我们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发展与任何国家的友好合作的关系。概括为三个重点:与发达国家、周边国家、与第三世界。让学生思考加强与这三者关系的意义何在?让学生讨论一下,不必局限学生的答题思维。培养学生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习惯。
借助课本【学思之窗】的材料 “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和本段材料“我们奉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政策。谁搞和平,我们就拥护;谁搞战争和霸权,我们就反对。”?提问:中国这时奉行什么政策?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概括为:奉行不结盟政策在;80年代“大三角”的世界格局中,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论倒向哪一方,都将打破已有的力量平衡,影响世界局势的稳定。同时也有可能使中国最终成为超级大国的附庸,丧失经过多年奋斗才取得的独立地位。因此,邓小平反复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就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们这种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最有利于世界和平。”
3.全方位对外开放
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实行对外开放,增进国际间经贸、科技合作。在同世界各国的交往中,我们

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经验。以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不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各种形式的经贸科技交流,顺应世界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二、开展以联合国为积极中心的多边外交
1.积极参与联合国事物
本内容可以提问学生: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事物都有哪些表现?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概括借此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表现:谋求国际热点地区问题的公正解决、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推动裁军、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的席位、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等。
说明: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认真履行有关职责,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推动重大地区冲突的公正、合理解决,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正以一个主持正义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致力于建设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
2.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坚持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确定我们的立场和政策,伸张正义,支持公道,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恐怖主义。正确处理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的关系,主动参与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在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中发挥作用,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互利合作。加强和改进党的对外交往工作,加强民间外交,更好地为发展国家关系服务。坚持以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际事务,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促进新安全观的树立,维护世界的多样性,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教材解析:八年级下册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贵州省黎平县第二中学 曾祥明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1)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其基本目标是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新中国提

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



难点分析: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



首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促进了亚洲及世界各国对于新中国的了解和合作,对中国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结成新的国际统一战线是极其有利的。



其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策划的强权外交、“实力政策”是一个勇敢的挑战。



最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和提出,为国际间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规范,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谋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2)在万隆会议上为什么有的国家要攻击中国?



造成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亚非新兴国家存在着不同的制度,在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立的国际局势的影响下,自然对意识形态不同的中国产生隔阂。其次与帝国主义的挑拨离间相关,煽动一些同美国结盟的国家代表反对共产主义;还有就是经过朝鲜战争后,中国显示出强大的力量让一些人对中国的政策表示怀疑,散布中国对邻国在搞“渗入和颠覆活动”,从而使大会气氛紧张起来。



三、学法指导



1.问题突破法。首先抓住,“新中国外交的突出成就”这既是教材的重点又是难点。【突破方法】结合周恩来访问印度的照片,提出以下问题:(1)五项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内容、意义如何?通过直观的图片学习,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又如:亚非会议为什么能在各国之间存在矛盾和分歧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巨大成功?突破方法:结合图片围绕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讲话来设置问题进行思考,理解“求同存异”的方针是五项原则的具体化,进一步了解该会议对我国外交工作的推进作用。



2.纲要信号学习法:此方法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本课重点以图表的形式列出,如:对万隆会议的把握:







比较学习法。比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是鉴别事物异同关系的一种思维方法。波兰著名史学家托波尔斯基认为:研究历史要寻求历史的规律性,不运用比较法,难以独立地找出多少带有普遍性的历史规律性。




过比较,可以发现许多熟视无睹之中的十分有价值的东西,可以更加全面、更加准确地掌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特征、本质、规律和历史地位,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及其历史意义。



歌谣归纳记忆法。根据本课内容可以编成如下歌谣以加深记忆:



中国外交有政策 独立自主为原则,

领土主权不侵犯 别国内政不干涉。

平等互利搞建设 和平共处五原则,

万隆会议在印尼 共产主义遭攻击。

周总理上台把话讲 “求同存异”定大局,

国际地位在提高 日内瓦会议显实力。



四、中考命题分析



比较题题型,在不增加试题量的情况下,扩大考查的覆盖面是历年来的中考动向之一。因此,在中考历史试题中,材料比较题便成为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五、中考试题分析



一、选择题



1.(2008年潍坊市)今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他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至今仍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下列选项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的是( )



A.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平等互利 D.求同存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的把握。只要认真对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内容,就能得到正确答案。



答案:D



2.(2008年临沂市)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强调“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下列有关“求同存异”方针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达到团结的目的 ②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③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④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



解析:这是一道材料分析型的选择题。所列选项中,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我国外交方针的反映。其中,①②③项是“求同存异”方针的说法;而④项则是外交发展的政策,易混易错,较难甄别。解题的关键是立足“求同存异”的含义进行分析。



答案:B



二、材料题



3.(2008福州市)2008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周恩来同志参加哪次国际会议?他提出了什么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2)根据材料二,周思来同志提出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3)为缅怀周恩来同志,请你确定一个纪念活动主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亚非会议的相关知识。



答案:(

1)万隆会议或亚非国际会议。“求同存异”。(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周恩来的外交生涯等(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4.(2007年四川省宜宾市)万隆会议后,一位路透社记者曾报道:“大家都承认周恩来的才智至高无上地主宰着会议……代表们惊叹地说:“他是以怎样的洞悉力察觉并道破大家心窝里想说的话啊!'”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在万隆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



⑵这一方针的提出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解析:本题以材料切入问题,考查同学们对“万隆会议”的了解程度,难度不大。



答案:(1)“求同存异”的方针。(2)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程导入】



近代中国的外交是饱受列强欺侮的屈辱外交。1840年,英国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签订。1861年甚至发生了国际外交史上绝无仅有的怪事:清政府听从列强建议,让美国人蒲安臣代表中国去办理外交!



195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中国政府派出了九人的代表团,代表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第一次登上了联合国讲坛。中国代表的发言,在会场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评论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叩头外交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的真正意志已从自己代表的言语中表现出来了。”新中国书写了哪些新的外交篇章?取得了哪些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新中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你知道是哪个国家第一个和中国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吗?什么是“万隆精神”呢?



学完这一课,你就会明白以上诸多问题。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仪式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新中国建立后,国际地位迅速提高,有人说是因为在朝鲜战场上扬了威,有人说是在日内瓦会议上大露锋芒,有人说是因为“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或不同的意见,请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



2.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请列举出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最早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是( )。



A.朝鲜 B.苏联 C.越南 D.印度



2.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在( )。



A.1953年,中印两国谈判时 B.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



C.1954年,国际日内瓦会议上 D.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





二、读图题



 



上面两幅历史照片反映的外交事件是什么?请简要说说周恩来在这两次会议上对新中国外交作出的贡献。



【资料下载】



1954年4月至7月,为了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前往日内瓦出席国际谈判。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使一直不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在事实上不得不认可中国的国际地位。



为了打开外交的新局面,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新中国,中国政府代表团进行了精心准备。4月24日,当头戴黑色宽边礼帽、身着黑色长大衣的周恩来总理走出机舱时,立即成为舆论界关注的焦点。中国代表团全体人员的着装差不多一个样,队伍整齐威武。大批新闻记者蜂拥而至,争先恐后地抢拍照片。当日,世界各大报纸都刊登出了自己的报道:“日内瓦来了一连中国军人”,“一个年轻的红色外交家率领了一批更年轻的红色外交家”,“他们穿的衣服都是一样的,连手提箱也都相似……”



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以超人的智慧和才能,积极灵活地展开外交。当和西方国家代表团唇枪舌战的时候,《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充满人情味的中国戏剧片成了日内瓦会议场外的热门话题。为了让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的感情,周恩来把片名翻译为《中国的罗米欧与朱丽叶》,组织放映,并邀请与会的外国代表和新闻记者观看。云集日内瓦的外交官们感慨地说:周恩来不仅用艺术促进了外交,同时也把外交变成了一门艺术。



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期间的出色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风度,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思维拓展】



假如你是建国初期新中国的一位外交官,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出席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面对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还没有承认我国,面对许多国家对我国的不了解和怀疑,甚至面对一些别有用心的帝国主义国家的诬蔑和攻击,你将如何去应对这一复杂的局面呢?
第16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中日建交;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善于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探寻答案。在总结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分析原因时,可指导学生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

历史事件,善于归纳其中的共性和个性。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以史鉴今。



通过学习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和各国同中国建交热潮的出现,使学生明确从50年代起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通过讲述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学生认识到新时期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方针,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国也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中日关系的发展。新世纪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等问题。



本课重点是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外交事业的重大发展。



本课的难点:一是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建议教师结合当时的世界局势,主要从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分析;二是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建议教师在总结我国外交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分析,从而突破难点。最终使学生认识到成就的取得应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二、教法建议



1.关于“导课”,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本世纪初中国外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引导学生列举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成就。既而展示史料让学生将当前中国外交发展状况与建国初相对比,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并自己提出问题“中美关系是如何正常化的?”“中国是怎样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中国外交发展的重要体现是什么?”“为什么中国外交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等问题。带着疑惑探讨本课知识。



2.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教师可出示相关史料,指导学生分析从新中国建立到70年代中美关系的状况。教师总结:由于美国对中国实行军事上的威胁、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致使中美双方敌视二十多年。然而到了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上升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首先引导学生讨论中美

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出示课文小字的材料尼克松总统的对外报告和毛泽东主席的反应,分析这种转机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从美国讲,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另外改善中美关系,可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实力。从中国讲,可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牵制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其次探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是对外关系转变的关键。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先秘密地访问中国,到了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这是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日益提高的表现,也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但同时也说明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仍有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可随即解决课本77页动脑筋的问题。



3.关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也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重要体现。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恢复”一词的由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阻力是什么?中国是如何冲破这种阻力的?意义何在?”请学生阅读课本78页小字,回答以上问题。教师总结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由于美国的蓄意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被国民党集团长期非法窃据。中国政府始终不渝地争取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直到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终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中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这是中国和在这个问题上主持正义的其他国家,经过长期斗争而取得的巨大胜利。表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美国企图在国际社会孤立排斥中国错误政策的失败。



4.关于“中日建交”,联系第一目“中美关系正常化”,讲清中美关系的改善也极大地冲击了长期追随美国的日本。中日两国的“民间外交”为两国关系正常化打下基础。田中角荣首相的访华和中日邦交正常化协定的签订,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在国际上引发了各国与中国建交的热潮。从1971年7月《中美联合公报》发表到1972年底,一年多时间里,又有28个国家同中国建交。这是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又一体现。



5.关于“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提高,我国外交事业又取得了新的辉煌成就。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放映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有关影视资料,使学生初步了解“亚太经合组织”,并追溯其与中国的

关系,进一步明确此次会议的主题和通过的《上海共识》,认识到此次会议的重大意义。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目前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多边外交活动。同时简要介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有时间可指导学生自学课后阅读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引导学生依照学习“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方法,讨论其基本职能、与中国的关系及明确入世的重大意义。从“学会”到“会学”。



6.在学习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我国外交事业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并探寻原因。教师借此总结本课基本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我国外交事业不断发展的原因,最终使学生认识到成就的取得应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三、学法指导



1.阅读史料并从中主动发现问题、运用史料探寻答案。训练学生善于从复杂的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2.指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善于以史鉴今。



四、问题探究



在完成课堂练习的前提下,组织发动同学利用互联网探究学习。以“APEC”或“世贸组织”为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确立探究课题。以“APEC与中国”或“世贸组织·中国”等为主题,开展活动课。积极与同学老师交流、发表见解,从而加深理解拓宽知识,进一步增强爱国意识,培养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中 苏争艳)



参考资料



美国操纵五届联大对中国实行禁运的决议



一、兹建议每一个国家:



(甲)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北朝鲜当局控制下的地区实行禁运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原子能材料、石油、具有战略价值的运输器材以及对制造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有用的物资;



(乙)确定从它的输出的商品中何者属于禁运范围,并实施使禁运办法获得实效的管制;



(丙)在它的管辖范围内,使用一切办法防止任何逃避其他国家依本决议实行的货运管制的事情;



(丁)同其他国家合作以实现此项禁运的目的。



美国对运往中国的一切货物实施许可证管制办法



……商务部准备将它的许可证管制办法推广适用于所有运往共产党中国的货物。商务部在星期六(1950年12月2日)宣布今日午夜以后拟运出的货物均需要有许可证。在以前,许可证管制办法只适用于政府列为战略物资的货物。



商务部国际贸易局法律顾问纳

珊·奥斯特罗夫对记者说,管制办法推广适用于一切商品,在政府决定有对共产党中国实行绝对禁运的必要的时候,可以提供实施这种禁运的手段。



奥斯特罗夫声称,商务部对运往远东的战略货物进行控制已有一年;他又说,目前中国共产党人的“公开好战态度”导致对“所有的东西”在运出以前都要“看一看”的新政策。



他接着说,如果凡是一个士兵可以利用的东西都不许运出去的话,纺织品和废橡胶均将被禁止。



美国参议院通过的关于反对我国在联合国代表权的修正案



国会的意见是:共产党中国政府不应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作为中国的代表。



美国总统尼克松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声明



晚安。我要求在今晚利用电视台的这段时间,是为了宣布我们为了建立世界持久和平而作的努力中的一件大事。



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派遣我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在他最近的世界之行中前往北京,以便同周恩来总理会谈。我现在宣读的公告将同时在北京和美国发表。



“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预料在这一宣布之后不可避免地会有猜测,所以我想对我们的政策作最清楚的说明。我们谋求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的关系的行动不会以牺牲我们老朋友们的利益为代价。



这不是针对任何其他国家的。我们谋求同一切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



任何国家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而不致成为任何其他国家的敌人。我之所以采取这个行动,是因为我深信所有国家都将从缓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改善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中得到好处。



正是本着这种精神,我将进行一次我深深希望会成为谋求和平的旅行──不仅谋求我们这一代的和平,而且谋求我们在其中共同生活的这个地球上的将来世世代代的和平。



谢谢你们,再见。



《中美上海公报》



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于

上海发表的政府公报。公报阐明了中美双方各自的立场。中国方面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公报宣布: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双方同意,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等方面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同意为逐步发展两国的贸易提供便利。《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开辟了两国关系的新前景。



《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



1972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外交部长姬鹏飞和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外务大臣大平正芳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的发表,使中国和日本国之间存在的不正常状态得以结束。两国政府决定建立外交关系,并尽快互换大使。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中美建交



中美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政府一直采取敌视并拒不承认中国的政策。进入7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政治影响的扩大,美国一些人士和广大人民要求政府改变对中国的政策的呼声愈来愈高。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国务卿罗杰斯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的陪同下来中国访问。经过多次会谈,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从而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1973年2月15日至19日,基辛格再次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商定,不久将在双方首都互设一个联络处。1978年11月16日,华国锋总理和卡特总统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同时发表《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两国政府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同日,美国宣布断绝同台湾的外交关系。1979年3月1日,中美两国互派大使并设立大使馆。从此,中美两国关系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杜勒斯



杜勒斯(1888—1959)美国前国务卿。生于华盛顿,出身政客世家。毕业于普林斯顿和华盛顿大学,1911年参加华尔街大垄断组织,他是许多大公司和银行的董事,与洛克菲勒财团有密切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参加出席历次重要国际会议的美国代表团,对于恢复德国军事潜力和重新武装德国起了很大的作用。1944年起为共和党外交政策主要发言人,1950~1952年任美国国务卿的顾问。1953年1月至1959年4月任国务卿。他一贯敌视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解放运动,坚持不承认中国、非法排斥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明目张胆地进行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活动。战后以来美国的所有对外侵略和颠覆阴谋,他无不参与其事。他是“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的主要制定人,直接参与组织1950年对朝鲜的侵略战争,他是1957年3月美国侵略中东的“艾森豪威尔主义”的主谋者之一,1958年7月策动武装干涉黎巴嫩。著有《战争或和平》一书,是他的帝国主义侵略思想的自供。



尼克松



尼克松(1913—1994)是美国第37届总统,美国共和党人。毕业于杜克大学法学院,1937~1942年当律师,1942~1946年在美国海军部队服役。1946年当选众议员,1950年当选参议员,1952年起任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副总统,伙同艾森豪威尔实行了一系列的反动政策。1968年下半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积极参与并当选为美国总统。在他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于1972年2月访华,发表了《上海公报》,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联合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建立的战后国际组织。主要由中、苏、美、英四国筹备。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在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宪章制宪会议,有51个国家代表出席会议,会上通过了《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制止侵略行为,促进国际合作等。并规定各国主权平等及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在宪章上签字的51个国家被称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宣告正式成立。主要机构为大会、安理会、秘书处、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国际法院和托管理事会。总部设在纽约。安理会的决议有约束力,而中、苏、美、英、法五个常任理事国有否决权。联合国成立后由于长期被美国操纵,在许多场合未能发挥积极作用。



安全理事会



联合国的主要机构之一,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和安全的联合国机构。它由11个理事国组成,按《联合国宪章》规定,苏、中、美、英、法五国为常任理事国,非常任理事国由大会选出,任期为二年,每年改选三个,期

满不得立即连任。按《联合国宪章》,联合国会员会把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授予安理会。安理会随时可举行会议,会议主席由理事国依国名英文字母顺序按月轮任。安理会附属机构为:(1)裁军委员会;(2)军事参谋团。安理会应该是维护和平、制止侵略的重要国际机构,但由于美国的阻挠和破坏,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中国是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是1945年通过的《联合国宪章》的签字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布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致电联合国要求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但美国从中阻挠,使台湾国民党当局得以继续占有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自1961年第十六届联大起,联合国内外开展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一系列斗争。1971年第26届联大又展开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合法权利”和“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两项议案的争论。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终于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联合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11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到达纽约,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并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是由创立于1947年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简称GATT、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关贸总协定在国际上以法律形式提供了一套调整国际贸易及贸易关系的规律和程序,并对其成员国间的权利和义务作了具体的规定。50多年来,关贸总协定为消减关税,限制其他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促进战后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对全球贸易协调提出新的要求,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延伸,服务、投资及知识产权等新的领域国际间贸易的发展,需要有新的涵盖面更大的规则和相应的国际组织来协调和保护,需要有权威的机构来调节和仲裁,这就有必要在总协定的基础上创立新的正式的国际组织。1990年初,欧共体意大利提出建立多边贸易组织的倡议,经过谈判,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到1999年11月,世贸组织成员国已发展到135个,其中发展中国家107个,占3/4强。发展中国家在世贸组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图画说明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197

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中国总理周恩来的邀请访问中国,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见了毛泽东主席,并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经过会谈,中美双方于2月28日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结束了长期的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这不但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图为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来访的尼克松。



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阻挠,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剥夺。我国政府一直为恢复自己的合法席位进行斗争。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经过许多亚非国家和其他主持正义的国家的共同努力,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重大胜利。1971年11月1日,格林尼治时间13点,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升起。从此,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前迎风飘扬。



中日建交 新中国成立后,日本政府曾长期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在1972年初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下,日本内阁总理田中角荣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于同年9月25日对我国进行访问。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中日建交,实现邦交正常化。中日建交,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的新篇章,对缓和亚洲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代表签字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于2001年11月11日晚在多哈喜来登酒店WTO会议中心签署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