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育_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_一个英文文献综述_陈颖

教育_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_一个英文文献综述_陈颖

教育_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_一个英文文献综述_陈颖
教育_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_一个英文文献综述_陈颖

2013年第3期中旬刊(总第510期)

时代金融

TimesFinance

NO.3,2013

(CumulativetyNO.510)

教育、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一个英文文献综述

陈颖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摘要】经济增长的动因,以及如何实现及维持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教育、研究、人力资本等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将梳理20世纪中期以来国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教育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经济增长的动因,以及如何实现及维持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20世纪30年代,哈罗德与多马两位经济学家将凯恩斯所发展的宏观经济学动态化,推导出了长期增长的均衡路径,即人们所熟知的“刃峰上的增长”。1956年,索洛修正了哈罗德—多马模型,建立了著名的新古典增长模型,通过在生产函数中引入技术进步因素,并假设资本和劳动可以完全替代,得到了稳定的持续增长路径。但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并没有解释经济持续增长问题。为此,罗默和卢卡斯等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了研发因素和人力资本积累因素,开创了内生增长理论。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教育、研究、人力资本等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将梳理20世纪中期以来国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

一、对前人研究的梳理:理论流派

在人们为增加未来收入而放弃消费的意义上,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是一种投资。由于劳动者通过教育对自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投资,对不同的劳动者来说,一小时劳动投入的产出并不相同。教育提高了未来的劳动生产力和未来收入,因此可以被看作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由人来体现。这一思想在AdamSmith的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已经出现,按照AdamSmith的见解,创造专业化的工人,被认为需要使用稀缺性的投入,通常是教育或学习。在《经济学原理》中,Marshall指出,在所有资本中,最优价值的是投资于人的资本。

1962年,KennethArrow发表了《干中学的经济学含义》一文,很快成为关于技术进步、教育和增长内生演进的文献的参照,他将知识与生产率的提高相关联,从而显示出积累机制。后来,Sheshinski(1967)又进一步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但他们并没有论及和现实更相关的知识积累机制,即新产品的发现和专业人力资本技能的提高是什么样子。之后的研究大概有一下几个流派。第一是Romer(1990)的内生增长理论,并强调了创意、非竞争和不完全竞争对理解经济增长动力的重要性。Nelson和Phelps(1966)提供了一种结合人力资本和后进优势考虑技术转让的方法。第二,Mankiwetal.(1992)等人的研究证明,一个简单的新古典模型最多可以解释人均GDP对数中80%的跨国方差,特别是当它包含跨国人力资本投资差异时。第三,Barro和Lee(1993)以及Bils和Klenow(1996),Barro和Lee提供了众多国家的受教育程度样本数据,数据范围十分广泛。Bils和Klenow认为,应当以明瑟工资回归方程一致的方法,将受教育程度纳入模型中。第四,Benhabib和Spiegel(1994),Islam(1995),Pritchett(1996),和Judosn(1996),这些文章以各种方法讨论了涉及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难题。在产出增长率对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率的简单或多元回归方程中,人力资本存量的系数均为负。第五,Weitzman(1996)提出,可以用孩子的化学实验来类比理解研究过程:研究中选用了不同元素(创意),并将其结合起来,大多数合成物毫无价值,但一小部分合成物却极具价值。

二、如何衡量人力资本:存量还是流量

如何衡量人力资本是实证增长面临的一个难题。不同作者运用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文盲率、入学率、教育公共支出和当前最为普遍的指标—工作年龄人口的平均学校教育年数等。20世纪90年代,Barro和Lee(1993)收集了来自大量国家的成年人人均受教育程度数据(即受教育年限),数据年份始于1960年,以5年为间隔。这一数据被后来的许多研究所采用,包括Islam(1995)、Barro(1996)、Pritchett(1996)和Judson(1996)等人的研究。这些研究运用实际数据将平均受教育程度数据揭示为经济中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指标。这种实际数据是从劳动经济学文献的分析中得出的,这些文献认为个人积累的人力资本“存量”提高了他们的工资水平。

而另一些学者,如Charles等认为从收入与增长的宏观经济分析角度来看,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Charles认为,将受教育程度数据解释为一个类似于投资率,而不是资本存量的流量变量更合适。人均受教育程度可被视为一个常量,至少近似于一个常量。例如,人们可能认为美国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最终将稳定在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4年。相反,人均实物资本存量是随时间推移而增加的。在经济增长模型中,最常用来表示受教育程度的指标是个人用于积累人力资本的时间。

在实证增长文献中,很难判断将平均受教育程度解释为人力资本存量会有多大问题。例如,在Barro(1996)的跨国增长的回归方程中,可以将平均受教育程度的对数重新解释为投资率(的对数)。这样,回归方程变量就替代了Mankiwetal.(1992)研究中的稳态收入水平,按“条件趋同”的想法是有意义的。另一方面,在如Benhabib何Spiegel(1994)以及Pritchett(1996)等人所用的增长会计方程中,进行解释可能更加困难。这些文章是通过对生产函数求对数得出估计结果的;即用实物资本存量增长率、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率和劳动力增长率对产出增长进行回归。然而,如果用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衡量人力资本存量,那么人力资本存量应趋近于停止增长。

三、实证研究结论:教育的结果如何

Barro(1991)证明了98个国家在1960年到1985年的经济增长都极大的依赖于人力资本的初始水平,这个初始水平是以入学率和人均GNP来衡量的。Mankiwetal(1992)将Solow模型做了进一步的扩展,他引入了以教育水平为标准的人力资本进入到模型当中,并且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著的。

Barro开始研究129个国家在1960年到1985年中不同领域中成年人中的受教育程度(小学水平,中学水平,更高文化水平),并且得出结论:教育水平有着相当高的解释能力,即教育对GNP的增长率呈直接的正相关关系。相反,Benhabib和Spiegel(1994)认为以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衡量的人力资本不能有效的解释人均产出的增加。然而,人力资本水平却是人均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Bils和Klenow(2000)认为在任何情况下,教育和产出增长的正向相关关系并不能表明教育影响经济增长。相反,教育和产出增长可能被我们所忽视的全要素增长所促进。Bils和Klenow还有其

91

TimesFinance

2013年第3期中旬刊(总第510期)

时代金融

TimesFinance

NO.3,2013

(CumulativetyNO.510)

他的支持者。Pritchett(2001)同样也证明了以受教育时间的长短作为变量在解释跨国经济增长方面收效甚微。而Gemmell(1966)发现人力资本水平和及其增长都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增长。Benhabib和Spiegel(1994)研究了教育是否影响技术进步率,Temple(1999)认为

很多外来者。Temple(2001)又重新检验了数据,并且表明不能拒绝Pritchett(2001)的观点,其观点认为对教育的大量投资在发展中国家收效甚小。

Gylfason和Zoega(2003)运用内生增长模型,对87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分析表明衡量教育有三种不同的方法,中学入学率,与国民收入有关的对教育的公共支出和女性的期望受教育年限,并且得出结论,教育不仅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来促进经济增长,还通过提高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来促进经济。

Gutema和Mekonnen(2004)通过使用Lucas的内生增长模型来研究非洲,同样发现教育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影响。

大多数研究都是为了得到教育作为对人力资本的一项基本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McMahon(1987),Horiietal(2007)和Voon(2001)研究了更高层次的教育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McMahon(1987)发现更高层次的教育水平与收入的增长有正向相关作用,但是有很长时间的时滞,大约有七年半左右。Voon(2001)认为由于高投资而引起的的教育水平越高,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强。Horiietal(2007)证明更高的教育水平提高个人收入,但是其对经济增长的长期作用却不是那么清晰。

另一方面,西方教育经济学家还就教育对经济的效果进行了核算和估计。1992年,Jorgenson和Fraumemi对美国1948-1986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核算显示,人力资本(劳动力)质量提高的作用占经济增长26%。1994年美国学者Maw-LinLee、Ben-ChiehLiu、PingWang利用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方法,构建出一个内生增长模型,以韩国和我国台湾作为样本数据,证明了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韩国在1960~1988年期间,其经济增长中有4.8%是通过内生人力资本的投人实现的,其余则依靠资本投入和国际贸易来实现。我国台湾在1955~1986年期间,其内生人力资本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是21%,外生资本的贡献是13%。可见在台湾,内生人力资本或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的影响高于外生的人力资本。另外,与韩国相比,人力资本对台湾的产出贡献要高一些。1997年,Klenow和Rodriquez-Clare对98个国家1960~985年每个工人产出增长的跨国差异进行增长核算表明,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占经济增长的6%~12%。1999年,Hall和Jones对127个国家1988年每个工人产出的跨国差异分析表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占22%。

以上文献中的实证分析内容不仅探讨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作用,而且还在国家间或地区内部进一步量化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现代化建设,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不能也不应忽视经济增长问题。从增长的几个主要动力因素—投资、劳动力、管理来看,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投资方面有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等要求,劳动力方面有技术和培训等要求,管理方面有研发环境和机制的创新与改造等要求。注重技术创新、提高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才能实现高效率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S m i th,A.(1776).A n I n q u i ry i nto th e N a tur e a nd C a us e of th e W eal th of N a t i ons,G la sgo w Ed i t i on.Oxford:C la r e ndon P r e ss,pp118.

[2]M a rsh all,A.(1890).P r i nc iple s of Econo m i cs:A n I ntroductory V o l u m e.E i ghth Ed i t i on.London:M a c m illa n,pp564.

[3]A rro w,K.(1962).T h e Econo m i c I m pli c a t i ons of L ea rn i ng by

D o i ng,R e v ie w of Econo m i c S tud ie s,v o l.29,no.3,J un e,pp.155-173.

[4]S h e sh i nsk i,E.(1967).T e sts of th e L ea rn i ng by D o i ng

H y p oth e s i s,R e v ie w of Econo m i cs a nd S t a t i st i cs,v o l.49,no.4,pp.

[5]Ro m e r,P.M.(1990).Endog e nous T e chno l og i c al C h a ng e,J ourn al of P o li t i c al Econo m y,Octob e r,v o l.96,pp.S71-S102.

[6]N el son,R.R.a nd P h elp s,E.S.(1996).I n v e st m e nt i n H u m a ns,T e chno l og i c al D i ffus i on,a nd Econo m i c G ro w th,A m e r i c a n Econo m i c

A ssoc ia t i on P ape rs a nd P roc ee d i ngs,M a y,v o l.56.pp.69-75.

[7]M a nk i w,N.G.,Ro m e r,D.a nd W eil,D.(1992).A C ontr i but i on to th e E m pi r i cs of Econo m i c G ro w th,Q u a rt e r l y J ourn al of Econo m i cs,M a y v o l.107,pp.407-438.

[8]B a rro,R.J.a nd L ee,J.(1993).I nt e rn a t i on al C o m pa r i sons of Educ a t i on al A tt ai n m e nt,J ourn al of M on e t a ry Econo m i cs,D e c e m b e r,v o l.32,pp.363-394.

[9]B il s,M.a nd K le no w,P.(1996).D o e s S choo li ng C a us e G ro w th of th e Oth e r W a y A round?,M i m e o,U n i v e rs i ty of C h i c a go.

[10]B e nh a b i b,J.a nd S pie g el,M.M.(1994).T h e Ro le of H u m a n

C api t al i n Econo m i c

D e v el o p m e nt:

E v i d e nc e fro m A ggr e g a t e C ross-C ountry D a t a,J ourn al of M on e t a ry Econo m i cs,v o l.34,pp. 143-173.

[11]I s la m,N.(1995).G ro w th E m pi r i cs:A P a n el D a t a A pp ro a ch,Q u a rt e r l y J ourn al of Econo m i cs,v o l.110,No v e m b e r,pp.1127-1170.

[12]P r i tch e tt,L.(1996).W h e r e H a s A ll th e Educ a t i on G on e?,W or l d B a nk,P o li cy R e s ea rch W ork i ng P ape r No.1581,M a rch.

[13]J udson,R.(1996).D o Lo w H u m a n C api t al C o e ff i c ie nts M a k e S e ns e?,B o a rd of G o v e rnors of th e F e d e r al R e s e r v e W ork i ng P ape r No.96-113.

[14]W ei tz m a n,M.L.(1996).R e co m b i n a nt G ro w th,M i m e o,

H a r v a rd U n i v e rs i ty.

[15]B a rro,R.J.(1996).D e m ocr a cy a nd G ro w th,J ourn al of Econo m i c G ro w th,M a rch v o l.1,pp.1-27.

[16]B a rro,R.J.(1991).Econo m i c G ro w th i n a C ross-S e ct i on of C ountr ie s,Q u a rt e r l y J ourn al of Econo m i cs,M a y,v o l.106(2):pp. 407-443.

[17]M a nk i w,N.G.,Ro m e r,D.,a nd W eil,D.(1992).A C ontr i but i on to th e E m pi r i cs of Econo m i c G ro w th,Q u a rt e r l y J ourn al of Econo m i cs,v o l.107,pp.407-37.

[18]B e nh a b i b,J.a nd S pie g el,M a rk M.(1994).T h e Ro le of

H u m a n C api t al i n Econo m i c D e v el o p m e nt,J ourn al of M on e t a ry Econo m i cs,v o l.34(2):pp.143-174.

[19]G y l f a son T.a nd G.Zo e g a(2003).Educ a t i on,S oc ial E q u ali ty

a nd Econo m i c G ro w th:A V ie w of th e L a ndsc ape,Econo m i c S tud ie s,V o l.49(4),pp.557–579.

[20]G ut e m a P.a nd M e konn e n B.(2004).D o e s S choo li ng P ro m ot e Econo m i c G ro w th?,A fr i c a n D e v el o p m e nt R e v ie w,pp. 385-398.

[21]H or ii,R.,A.K i t a g a w a,K.F ut a g a m i(2008).A v aila b ili ty of

H i gh e r Educ a t i on a nd Long-T e r m Econo m i c G ro w th,T h e J apa n e s e Econo m i c R e v ie w(On li n e E a r l y A rt i c le s).P ub li sh e d a rt i c le on li n e: 10-D e c-2007.

[22]V oon,J.P.(2001).M ea sur i ng S oc ial R e turns to H i gh e r Educ a t i on I n v e st m e nt i n H ong K ong:P roduct i on F unct i on A pp ro a ch,Econo m i cs of Educ a t i on R e v ie w,v o l.20(5),pp.503–510.

作者简介:陈颖(1987-),女,辽宁锦州人,就读于新疆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财政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政策。

92

TimesFinance

中小学教育研究及其方法文献综述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文学院王茹珍 2013120257 通过阅读和浏览数百种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可 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 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便于传授大量知识,。正因为 如此,才会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一直占据学校教学的主流。但同时,能够大量传授知识的 同时它也存在着问题,照顾到了大多数的学生因而少数的,极个别的学生就被自然而然的“淘汰出局”。都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可这种模式明显是违背了这 一初衷的。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 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以学生为 中心,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缺陷是学 生素质存在高下差异,同时,学生的三观也还没建立,看待和分析问题缺乏客观性,认识 比较片面。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 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 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课外扩展——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 今较为先进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 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 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教学而教学,没有把语 文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语文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论”告诉我们,学生头脑里的认知结构不是外界客体结构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的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展开,而是由主体与客体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所以,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太复杂太抽象的东西一股

01-文献综述范文-翻译-当前零翻译研究问题与对策

外国语学院2018届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示范) 一、研究背景 近来多篇论文中出现零翻译的提法(杜争鸣,2000;邱懋如,2001;刘明东,2002;袁斌业,2002a,2002b,2002c,2002d;石琳,2003;余清萍,2003;余清萍,秦傲松,2004;肖耀田,2004),但国内学者所编三本译学词典(林煌天,1997;孙迎春,1999;方梦之,2004)均未出现零翻译这一词条,国外三本词典/术语著作(Shuttleworth & Cowie,1997;Baker,1998;Delisle,2004)亦未收入这一条目,只有国内孙迎春(2001)编著的《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收进了“零翻译(音译、形译之一种)zero translation”(58页)及“zero translation零翻译(音译、形译之一种)”(268页)两个条目,同时又有贾影(2002)反对零翻译提法,并认为承认不可译有“积极作用”。但零翻译现象确实存在,如DIY(自己动手),IQ(智商),EQ(情商),这些零翻译词汇经常在汉语中出现。英语中也有类似情况,如美国《时代》周刊中报道中国特色事物时经常使用拼音,如aizi(矮子),pizi(痞子),shiganjia(实干家),yuan(缘)(王祥兵,2002),shuangying(双赢),guanxi(关系)(顾静,2005)。 这些研究成果揭示了零翻译现象的存在,引进了零翻译的概念,促进了翻译理论概念的扩大,但是从发表的论文及孙迎春(2001)的这两个条目来看,各自运用的名称虽同(也有不同,如杜争鸣称为不译),但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均有出入,因此有必要探讨当前零翻译研究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研究对策。 二、研究现状及不足 1. 定义不统一、模糊不清 传统翻译理论多把零翻译归结为“音译法”、“移译法”,只看到技巧层面的意义,如秦建栋(1999)讨论“英汉词汇空缺现象刍议”列举“音译法”、“移译法”,袁斌业(2001)论及“英语本族人音译汉语词汇的语用分析”,虽然看到“音译在我国只能用来翻译名词,而在国外则可以用来翻译包括名词在内的各种词语”,但未能从中提炼出零翻译的概念,实际上这里已包含有零翻译与音译的某些区别。 国内最早使用zero translation这一术语的是杜争鸣(2000),但他称之为“不译”,并分析了直译、意译与不译三种翻译策略。他不停留于策略本身,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分析了三种策略的社会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涵义,并看到了不译的三层文化含义。不译背后体现译者对于翻译目的的认识,“而翻译的目的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反映译者本人对翻译的文化含义的意识与潜意识,反映他翻译时所采取的文化姿态与立场。”即翻译观的问题。但从术语的精确性来说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献综述

德国人才差异化管理对中国的借鉴思考的文献综述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组织人力资源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与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维护与激励组织内人力资源。简而言之,最优的人力资源可以用最少的人办最大的事,其中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和长处,人力资本不断升值的过程。而人才差异化管理就是根据个体不同的知识经验水平,工作能力和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管理和开发,进而为顺利实施组织的发展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一种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自然要研究人性,即人的本性。那么,如何认识人的本性,就成了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对人性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持不同的价值观和研究方法,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本文结合所写内容并参考有关书目明确了德国人才差异化管理对中国的意义。 (一)国外关于人才差异化的相关理论研究 目前在我国,相关的人才差异化研究与德国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本文重点介绍有关国外的激励理论研究,像我们所熟知的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阿尔德弗的ERG 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罗伯特豪斯的“综合激励模式理论”和亚当斯密的“公平理论”等等,对于不同的人才,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 1.1、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是在前人莫瑞的研究下,进一步发展了其研究,并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进行了阐释,马斯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他认为,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其主导需要,该理论从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来探究人的激励和人的行为,有力的说明了人不但有经济上的物质上的需求,更有来自社会和精神上等方面的需求,给予管理者如何激励员工以启示。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现代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本的研究) 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的演说中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在此之前,费雪在1906年发表的《资本的性质与收入》一文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中。与舒尔茨同时代及以后对人力资本理论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有贝克尔、明赛尔、丹尼森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了论述。 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第一次系统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并冲破重重阻力使其成为经济学一门新的分支。舒尔茨还进一步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方式与途径,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以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定量研究。因此,舒尔茨被称为“人力资本之父”。 贝克尔弥补了舒尔茨只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宏观作用的缺陷,系统进行了微观分析,研究了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贝克尔学术研究特点在于他把表面上与经济学无关的现象与经济学联系起来,并运用经济数学方法进行分析。 爱德华丹尼森对舒尔茨论证的教育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做了修正,他将经济增长的余数分解为规模经济效应、资源配置和组织管理改善,知识应用上的延时效应以及资本和劳动力质量本身的提高等等,从而论证了1929至1957年间美国的经济增长中教育的贡献率应是23%,而不是舒尔茨所讲的33%。 雅各布明赛尔首次将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并给出了完整的人力资本收益模型,从而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另一个分支,同时他还研究了在职培训对人力资本形成的贡献。 总之,人力资本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已经形成并发展起来,把它运用到微观企业层次中,特别是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结合起来,会起到预防国有资产流失,解决国家所有者虚拟、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激励企业员工,最终会形成更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

关于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幼儿园游戏教学是将游戏的机制引入到教学活动中,不是游戏和教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游戏与学习的连结点上,将游戏与教育统一起来。幼儿园游戏被纳入教学活动的范畴,以幼儿的主动学习和主体性发挥为主要特征,体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兴趣与能力并重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式教学活动范式。 一、游戏的概念 在我们国家很多的教育学书里。大家都比较认同《教育大辞典》第2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对于游戏的解释:“儿童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这个定义强调了两个方面:⑴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活动存在,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相连;⑵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这是前苏联和我国学前教育理论观点的一个反映。 二、游戏与教学 一开始游戏没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仅作为教学活动后的一种放松手段,类似于拉察斯的松弛说。 随着认识的深人游戏和教学的内在联系得以揭示“习之以”的观念渐人人但游戏仅被视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用来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 不久,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游戏和教学混为一谈认为游戏就是教学教学就是游戏幼儿园教育不用提教学把所有教学变成游戏且把游戏简单化、程序化随着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者试图从理论上将游戏与教学作出区分,目的之一是为了纯化游戏使游戏显示出自身的价值和特点目的之二是教学在幼儿发 展中的地位。特别是朱家雄老师提出了“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最优化结合”,从形式上分类,两者的结合大致可以分为,分离式。 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能解决哪些问题,能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围上进行和以什么方式进行,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游戏与教育 游戏和教学同属于教育关注的范围, 都是教育可利用的促进发展的手段。教学目标是外在的,教师可以通过控制、干预、引导等行为影响儿童的活动, 将活动内容活动规则纳入教学的框架, 并适当利用奖励、惩罚进行效果的反馈, 使儿童意识到学习的严肃认真性, 对生活进行积极主动的适应。由于教学不仅促进发展, 也依赖发展, 所以, 针对幼小儿童身心特点, 适当采取游戏的形式, 将发生更积积有效的学习。但这并不是要将教学变为游戏, 游戏的形式必须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衡量这种活动的标准不是看它带有多大的游戏性, 而是看它是否使儿童在外部规范之下积极主动学习并有着良好的把握, 游戏的形式是为教学的目标服务的,随儿童年龄增长, 应适当降低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成份, 增加理智成份, 促进工作和游戏的分化。而幼儿园中的游戏却有着双重目标。对于作为游戏主体的儿童来说, 游戏的目标是内在的, 为游戏而游戏, 而对于教育者来说, 游戏是儿童发手 段, 在他们将游戏纳入教育活动之时, 便为游戏设立了外在的目标? ?? 发展目标。游戏既是目的, 又成为手段。游戏能在多大程度上与教育和谐相融, 依赖于目的和手段的这种协调一致。要使游戏最大程度发挥它独特的教育性, 发挥其别的活动无可替代的功能, 那便要: 让游戏成为游戏。只有这样, 它才

文献综述 英文

文献综述 大学生时间管理研究——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为例 姓名:代永寒学号:20091211205 专业:工商管理班级:工本2班 史蒂芬?柯维的《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顾名思义是指重要的主要的事情要放在第一时间去完成。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是将认为急迫的紧要的事情放在第一时间完成; 本书通过四个象限来告诉我们如何区分事情的紧急性与重要性,从而告诉我们在平常的工作中应怎样去区分事情属轻属重,以及造成事情紧急性的原因,在平常工作中要注意哪些方面以避免出现紧急事件的情况。 第一象限包括四点:A危机 B 急迫的问题C最后期限迫近的项目 D 会议准备工作等。第一象限显得紧迫与重要,但我们要知道形成第一象限的紧迫与重要主要是因被延误及没有进行计划与预测及计划所致。第二象限包含准备工作、预防、价值、筹划、建立关系、真正的再创造与赋予能力。第二象限属于质量象限,属于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但我们必须要去做,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第一象限包含的情况。第三象限包含干扰、电话;邮件、报告;某些会议;很多临近、急迫的事情及很多流行的活动。第三象限包括“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而事实上它易给人造成假象,从而形成第一象限情况。第四象限包含琐事、打发时间的工作、某些电话,解闷,“逃避”行为、无关紧要的邮件及过多地看电视;第四象限属于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它是浪费象限,第四象限中的行为是堕落行为。这四个象限告诉我们如果在办事过程中不是以重要性而是以紧要性为出发点,就会出现第一第三甚至第四象限的情况,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们要加以区分,日常工作生活中往往事情越是紧迫,反而说明事情越不重要!像最近存货系统因急着想能早日上线,在运作过程中被卡住,故一心想着去解决软件中存在的问题,而忽略了与其他人员的沟通协调,存货上软件固然重要,但与公司整体运作相比就稍显其次,没合理分配其他人员手头事项,这样会导致其他问题的增多,从而会出现第一第三象限甚至于第四象限的浪费情况。 “要事第一”,告诉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加以区分、

人力资本理论的文献综述

人力资本理论的文献综述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刘玉哲1140500155 什么是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 根据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人力资本管理,即: 1.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量的管理,就是根据人力和物力及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培训、组织和协调,使二者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机的结合,使人和物都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 2.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组织目标。 西奥多〃舒尔茨于1960年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通过对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复苏与英国战后经济的缓慢复苏进行对比,舒尔茨分析认为,德、日两国的迅速复苏是因为健康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口,教育促进生产力和健康的身体,进行教育投资能促进经济增长。 舒尔茨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并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的概念,虽然人力资本理论在不断完善,但是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中,我们还是可以获得以下几点见解: 1、应该提高教育投资,平衡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比例。 在传统经济理论中,人们往往更重视物质资源的分配与利用,而忽略了人对物质的价值的使用,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往往能更高效的使用物质。舒尔茨对1929-1957 年美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各级教育投资的 平均收益率为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比重为70%;教育投资 增长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与其他类型的投资相比,人力资本投资 回报率很高。所以提高教育投资,平衡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比例,更能促进经济的 快速复苏或发展。 2、应该注重人的素质,更多培养高素质、高教育程度的社会群体。 对一个社会来说,较高的受教育水平意味着较高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与较高的公民素质。关于德、日两国的经济复苏,舒尔茨认为战争虽然破坏了两国的物质 基础,但没有破坏其充裕的人力资本,其战后的经济快速复苏与美国经济科技的迅 速发展,正是因为德、日、美三国在战后仍重视教育,储备了充裕的人力资本,为 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提高了劳动效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高技术 水平和高效益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培养高素质、高教育程度的社会群 体。 关于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不足: 1、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从宏观的角度,站着社会的立场上考虑了人力资本对社会

关于工资决定理论的文献综述

中一些重要的工资理论,取长补短,对于研究和制定现代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西方经济学派的工资理论 (1)古典经济学派的工资理论 在早期的西方经济学著作中,已经开始论述到有关工资的一些问题。虽然他们的论述末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却为以后的工资理论研究莫定了基础。 亚当·斯密的工资理论。他认为,工资是财产所有者与劳动者相分离的情况下,作为非财产所有者的劳动者的报酬。因此,工资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财产所有者即雇主与劳动者的力量的对比。对于影响工资增长的因素,他认为主要是由于每年增加的就业机会,即对劳动者的需求大于劳动者的供给,导致雇主们竞相出高价雇佣劳动者。而对于劳动者需求,他认为必定随着预定用来支付劳动工资的资金的增加而成比例地增加,资金的增加是因为生产扩大和国民财富增加的缘故。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维持生存工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把工资和生活资料的价值联系起来,认为工资具有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自然价格是劳动者大体上能够维持生活并不增不减地延续后代所需生活资料的价格,市场价格是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关系确定的实际支付的价格。他们进而从不同的方面详细分析了影响这两种价格的主要因素。这一理论存在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实际上,工资基金所占的比例和劳动力数量是随时都在发生波动的,而且在现实生产活动中,工资不仅可以从资本中支付,还可以从现实生产中支付,这样,工资就可以通过生产的增长而增长。 (2)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性工资理论 ①边际生产力薪酬理论

约翰·贝茨·克拉克(J·B·Clark,1847-1938)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创立了边际生产力薪酬理论。他运用边际生产力来解释薪酬水平,即薪酬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即雇主雇佣的最后那个单位的工人所增加的产量等于付给该工人的薪酬。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单个雇主是产品价格的接受者,雇主对劳动力的需求主要由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和劳动者的边际产量,即雇佣工人而增加的总产量决定。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劳动边际产品价值不等于劳动边际产品收益,雇主将雇佣工人直到劳动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率为止。 这一理论是以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理想假设为前提的。但现实育兄并非如此,企业中各种复杂的因素,使得工人的边际劳动生产力难以计算。所以,工资并不决定于劳动者的边际生产力,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围绕着边际生产力摆动。建立起工资和生产力之间的本质联系,开创了工资问题研究的新时代。 ②集体谈判工资理论 集体谈判工资论是工会发展的产物。所谓集体谈判,就是以工人集团、即工会为一方,以雇主或雇主集团为另一方进行的劳资谈判。从18世纪以来,包括亚当·斯密在内的一些早期经济学家,一直就注意过集体谈判在工资决定上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工会势力在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增长,因此,工会在工资决定中的作用引起了高度关注,集体谈判工资理论也就应运而生。对集体谈判工资理论作出过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有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英国经济学家莫里斯·多布、美国经济学家N·W·张伯伦、A·李斯(AlbertRees,1921-)等。

猎头理论研究综述

猎头理论研究综述 猎头理论研究综述 当前,中国猎头领域并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这是由于几个方面的原因制约和决定的: (1)猎头理论的萌芽,在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配置理论、人才流动理论、激励理论和招聘理论中,形成了边缘化的理论视野,并没有比较完善的系统理论; (2)猎头还没有从人力资源研究领域单独出

来,成为一个单独的学科; (3)猎头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外来猎头理论有必要本土化; (4)猎头理论的研究仍然停留在技术层面,只涉及到猎头理论来源方面,并没有深入。 从著述的角度看,国内外研究猎头的成果并不多。国外主要有美国约翰?劳的《跳槽,越跳越高!》、美国尼克A?科克迪勒斯的《向猎头学习:一场彻底改变传统求职与招聘方法的革命》、美国阿兰?R?缶龙伯格的《猎头宝典》、美国凯文?C 克林维克斯等著《招兵买马》、日本藤井义彦的《猎头——跳槽风云录》等;在国内,主要有高

职的《猎头与被猎》、张凯集的《猎头操作指南》、陈贝蒂的《“猎头”出击:疯狂的人才争霸》、宁瑜的《猎头智慧》,王洪浩的《猎头》、《草船借箭》,宋斌、程贤文的《猎头V

S 反猎头》等著述。除此以外,大多是新闻报道、人物专访和招聘技巧方面的介绍。 从内容方面看,猎头著作主要集中在猎头实务操作方面,多是描述和揭露猎头的操作流程、搜寻手段、猎取技巧,以及针对高级人才职业转换和职业升迁的指导建议等。 从著作者的身份看,主要是猎头行业从业人员和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猎头行业从业人员以业内人士的身份,描述猎头实务操作方面的具体案例,或以职业顾问的身份为高级人才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转换、升迁的指导建议。新闻媒体则多是事件报道性的描述。多数文献资料从不同角度涉及到了猎头微观层面的行为、活动和现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高中艺术生发展前景 文献综述 姓名:xxx学号:xxxxxxxxx 班级:xxxxxxx 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艺术教育如今越来越得到教育界、艺术界、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同时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及向往,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和学生注重人格的塑造和技能的培养,在课余时间选择各种艺术补习班已经习以为常,各类艺术补习班也早已成为当今社会艺术消费新的亮点。这种对艺术知识进行学习和补习的方式,即艺术教育,如今已悄然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本文力图通过对部分地区不同年龄段学生艺术知识学习生活状况的调研,从一个全面而全新的角度透析艺术教育问题以及艺术生的发展前景问题,相信这将会对当今艺术教育形式沿着更加正确的方向顺利展开有及艺术教育的实践性探索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产物,艺术教育发展的调研却很少有人去开展,为此,本文拟从实际出发研究艺术教育发展的社会化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和分析学校艺术教育及艺术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思路,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艺术教育这门学科展开对艺术教育模式及发展前景的探究。 一、各领域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1、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发展研究。 上个世纪,信息传播或者说人类艺术传播的最伟大事件,就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和迅速普及。由先进科学技术一手打造的新媒体横空出世,以其特有的多远化、交互性、超前性等特点一跃成为最受关注和瞩目的全新艺术形态,曾经陪伴我们许久的视听方式被彻底摧垮。我们已经生活在数字时代,一切新的传播媒介都成为新媒体艺术的特殊载体。因此,积极探索新媒体艺术教育,建构更有文化意

图像科学综述 外文翻译 外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图像科学综述 近几年来,图像处理与识别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在人们己充分认识到图像处理和识别技术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目前它己应用于许多领域,成为2l世纪信息时代的一门重要的高新科学技术。 1.图像处理与识别技术概述 图像就是用各种观测系统以不同形式和手段观测客观世界而获得的,可以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眼而产生视知觉的实体。科学研究和统计表明,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约有75%来自于视觉系统,也就是说,人类的大部分信息都是从图像中获得的。 图像处理是人类视觉延伸的重要手段,可以便人们看到任意波长上所测得的图像。例如,借助伽马相机、x光机,人们可以看到红外和超声图像:借助CT可看到物体内部的断层图像;借助相应工具可看到立体图像和剖视图像。1964年,美国在太空探索中拍回了大量月球照片,但是由于种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照片是非常不清晰的,为此,美国喷射推进实验室(JPL)使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使照片中的重要信息得以清晰再现。这是这门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此后,图像处理技术在空间研究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总体来说,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普及期和实用化期4个阶段。初创期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图像采用像素型光栅进行扫描显示,大多采用巾、大型机对其进行处理。在这一时期,由于图像存储成本高,处理设备造价高,因而其应用面很窄。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发展期,开始大量采用中、小型机进行处理,图像处理也逐渐改用光栅扫描显示方式,特别是出现了CT和卫星遥感图像,对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到了20世纪80年代,图像处理技术进入普及期,此时购微机已经能够担当起图形图像处理的任务。VLSL的出现更使得处理速度大大提高,其造价也进一步降低,极大地促进了图形图像系统的普及和应用。20世纪90年代是图像技术的实用化时期,图像处理的信息量巨大,对处理速度的要求极高。 21世纪的图像技术要向高质量化方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高分辨率、高速度,图像处理技术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图像的实时处理,这在移动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普及,利用计算机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势在必行。计算机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利用计算机支持企业高效率完成劳动人事管理的日常事务,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推动企业劳动人事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主要用于员工个人资料的录入、职务变动的记录和管理,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将新员工的个人资料输入到数据库中。 (2)可以自动分配员工号,并且设置初始的用户密码。 (3)可根据不通过的方法对员工的资料进行查询、修改。 (4)人事变动的详细记录,包括岗位和部门的调整。 本设计是基于VB和Access2003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使用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便于单位领导掌握人员的动向,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的分配。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发展方向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当时的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同时大型企业用手工来计算和发放薪资既费时、费力又非常容易出差错,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经过将近40年的发展,如今大多数公司普遍使用的是第三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第三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界面友好,支持多平台,并提供了强有力的报表生成工具、分析工具和信息共享,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得以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集中精力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政策。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越来越完善,整合数据库的开发,使得能够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计算,方便用户对数据的更新。开发过程采用瀑布型模式,通过对市场调研、进行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公共模块设计、主窗体设计以及功能分析、系统测试,最终完成代码的开发。 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再到人力资本管理这发展方向发展。目前中国大部分企业正处在一个粗放型人力资源管理到精细化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转型中,更有部分优秀企业已完成这种战略转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意义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为MIS),是一个将企业生产和经营中的各种内、外部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传递,并有序地存储,以用于管理和决策,是企业增效的信息系统。它能够使企业更加及时、准确、全面、详实的了解所需的信息数据。同时管理信息系统对各种信息数据的进一步加工,能使

人力资本理论综述

. 教育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关系简述 The relation of education and human capital theory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西方教育经济学中影响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经济因素和思想因素,梳理了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产生途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力资本理论与教育的关系,及其优越性与局限性。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economic factors and ideolog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mergence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in western education economy, combing the main views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representative an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way of produce.On the basis, analysis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education and its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关键字:人力资本、教育经济学 Key words: human capital,education economy 一、人力资本产生的背景 (一)科技、经济发展的契机 20世纪伊始,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交互作用越来越密切,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的智力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在西方发达国家,科学与生产的密切结果,引起产业结构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模式,向以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模式转化;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是从事体力劳动、非熟练劳动的比例下降,而从事脑力劳动、熟练劳动的比例上升,这反映出在整个生产体系中人的地位相对于生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前言】 “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既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少了,但身体素质差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机会多了,然而心理承受能力差了;因不能接受失败而自残、因无法控制而变成网虫的例子多了。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研究,就初中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研究讨论,本文就2010年至今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得出了一些普遍的观点以及一些独特的见解,指出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正文】 一、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周家店镇中学教师陈开文指出:“由于初中生主要处在12—15岁之间,而这一阶段心理发展主要的问题是自我认同”。我们知道,伴随着进入青春期,身体的快速发育及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变得非常强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渴望独立与理解,同时也特别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等。但这时的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是矛盾的、不

稳定的,较易受他人的影响,学习的动力更多的是来自家庭的期望,容易与学校发生对立或冲突,缺乏安全感和方向感,怀疑自己生存的意义等。综合各学者的研究,我总结出初中生现存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自我方面的问题 首先表现在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造成自尊心和自信心上出现问题。由于自我体验错误而出现自卑或逆反心理,自我控制力差而表现出抗挫力弱,无法正视失败。 其次,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初中生的情感上的激荡。无法面对批评,因批评而出现消极、苦恼的情绪。 最后,初中生当中出现焦虑心理、孤独心里和脆弱心里的学生比较多。 2、学习方面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升学压力过大、厌学情况突出、考试焦虑症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3、人际关系紧张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在人际关系上具体分为:师生关系问题;与父母关系问题;同学间关系问题;对异性的看法问题。老师对学生的不理解、父母对子女期望和要求过高、同学间矛盾和摩擦均会导致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at89c52单片机中英文资料对照外文翻译文献综述

at89c52单片机简介 中英文资料对照外文翻译文献综述 A T89C52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introduction Selection of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1. Development of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The main component part of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as a result of by such centralize to be living to obtain on the chip,In immediate future middle processor CPU。Storage RAM immediately﹑memoy read ROM﹑Interrupt system、Timer /'s counter along with I/O's rim electric circuit awaits the main microcomputer section,The lumping is living on the chip。Although the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r is only a chip,Yet through makes up and the meritorous service be able to on sees,It had haveed the calculating machine system property,calling it for this reason act as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r minisize calculating machine SCMS and abbreviate the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1976Year the Inter corporation put out 8 MCS-48Set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computer,After being living more than 20 years time in development that obtain continuously and wide-ranging application。1980Year that corporation put out high performance MCS -51Set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This type of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meritorous service capacity、The addressing range wholly than early phase lift somewhat,Use also comparatively far more at the moment。1982Year that corporation put out the taller 16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MCS of performance once

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献综述参考

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 随着全球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作为软件产品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企业资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管理软件市场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正在成为我国应用管理软件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 emphasis on knowledge and talent, business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as a software product, enterprises ar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about it; At the same tim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enterprise resource management as an integral part, along with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agement software marke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application management software in China is becoming the key development areas. Keywords: Enterprise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人力资本理论综述

教育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关系简述 The relation of education and human capital theory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西方教育经济学中影响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经济因素和思想因素,梳理了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产生途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力资本理论与教育的关系,及其优越性与局限性。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economic factors and ideolog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mergence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in western education economy, combing the main views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representative an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way of produce.On the basis, analysis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education and its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关键字:人力资本、教育经济学 Key words: human capital,education economy 一、人力资本产生的背景 (一)科技、经济发展的契机 20世纪伊始,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交互作用越来越密切,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的智力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在西方发达国家,科学与生产的密切结果,引起产业结构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模式,向以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模式转化;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是从事体力劳动、非熟练劳动的比例下降,而从事脑力劳动、熟练劳动的比例上升,这反映出在整个生产体系中人的地位相对于生产资料的提高;从消费结构的变化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支出从以食物、房屋等为主的物质消费向以教育、医疗保健等为主的精神消费转化,这已经可以被视作对人自身的投资。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_0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报告结构 1、引言: 简要描述研究问题的性质,并进一步陈述研究问题(为什么研究) 2、综述的主体: 简要报告其他人的发现与观点。 通常将相关的研究放在一起讨论,并用小标题进行分类;详细介绍主要的研究工作,略提相对次要的研究策略: 时间、流派、代表人物 3、总结: 给出已有知识与观点的全貌 4、结论: 5、参考文献: 引用过的文献、其他索引(格式引言家庭是知识、价值观、态度、角色和习惯代代相传主要的传播体。 通过与家庭系统的互动, 子女形成自己的人格、思维模型和行为方即、家庭是人生最初始和最荃础的教育环境。 有研究表明,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学业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那么到底家庭中的哪些因素对子女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家庭因素又是如何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的呢?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中对子女学业成就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环境、父母文化教育程度、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等。 1,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相联系的各种客观因素,如家 1 / 17

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破裂、家长的文化程度及职业类别等;(柳敏峰,徐长江,王黎华.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调查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 1674- 1536( 2010) 03- 0043- 04.)1) 家长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越高,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越多,采用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则相对较少。 从而使孩子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以及《家庭教育状况调查表》对德州三中学生进行了关于家长教养方式的调查和统计显示家长的文化程度差别较大且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 (【2】刘新宇德州三中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教育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09)家长的职业 2) 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的家长,其子女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多,而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子女相对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少。 经分析,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属于自己的比较理想的事业和职业,对个人的发展也看得很重,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个人的价值,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兴趣爱好,关注自身的情绪体验。 他们多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在精神层面会把自己和孩子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尊重孩子的感受和发展。 身为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学生父母一般从事体力甚至重体力劳动,还有的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一般无自己满意的事业,很难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