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专题07 气候特征和农作物生长【含答案及解析】

专题07 气候特征和农作物生长【含答案及解析】

专题07 气候特征和农作物生长【含答案及解析】
专题07 气候特征和农作物生长【含答案及解析】

专题07 气候特征和农作物生长【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安徽省安庆一中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农业生产往往需要改造自然条件,

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最优环境。“畎(沟)亩(垄)法”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最早出现的耕作

方法,这种耕作法对土地的利用包括“上田弃亩(图a),下田弃畎(图b)”两种方式。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上田弃亩”最主要的目的是

A. 为农作物提供更多养分________

B. 增加土层深度

C. 减少土壤湿度的变化________

D. 增加耕地面积

2. 我国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在垄上,主要是因为南方地区

A. 土层较薄________

B. 光照充足________

C. 温度高________

D. 降水多

3. “畎亩法”不能用于季风水田农业,因为

A. 水田管理要求土地平整________

B. 水稻生长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

C. 水稻生长需要强烈光照________

D. 水稻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

2.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下表为我国四省(区)水稻、小麦、棉花和甜菜播种面积(单位:千公顷)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表中②代表的农作物是

A. 甜菜________

B. 棉花________

C. 水稻________

D. 小麦

2. 江西省无农作物③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 气候________

B. 地形________

C. 市场________

D. 交通

3. 与河北省比较,黑龙江省农作物④分布面积更大的主要原因是

A. 平原面积广大________

B. 土壤深厚肥沃________

C. 灌溉水源充足________

D. 机械化水平高

3. (2017届江西省九江市十校高三第二次联考)玉米、小麦和水稻是世界主要的粮食

作物。小麦分布的地域范围广,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也大量种植小麦,相对于小麦,

玉米对光照的要求更多些。读世界某国农作物分布图和世界主要小麦生产国产量变化图。

回答下列各题。

1. 图中某国是世界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A、B、C三地对应的农作物分别是()

A. 小麦、玉米、葡萄________

B. 葡萄、玉米、小麦

C. 玉米、小麦、葡萄________

D. 小麦、葡萄、玉米

2. 本世纪以来,导致中国小麦年产量持续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A. 气候变暖,病虫害增多________

B. 城市化加快,耕地面积减少

C. 流水冲刷,土壤肥力下降________

D. 国内价格下降,种植面积减少

3. 美国小麦年产量一直比加拿大高,其原因不包括()

A. 耕地面积广大________

B. 人口数量多

C. 气候温暖湿润________

D. 黑土土壤肥沃

4. (2017届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下左图是飞机航拍的土地

利用图,圆圈内为农田。下右图是该地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下面问题。

1. 关于该地气候和主要农作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中海气候______________ 蔬菜________

B. 亚热带季风气候________ 水稻

C. 温带大陆性气候棉花________

D. 热带草原气候___________ 小麦

2. 影响该地农田空间分布形态的最直接原因是()

A. 地形________

B. 土壤肥力

C. 农业技术________

D. 灌溉设施

3. 图中圆形种植区这种景观在下列哪个国家最典型:()

A. 乌兹别克斯坦________

B. 日本

C. 巴西________

D. 加拿大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1题【答案】

第2题【答案】

第3题【答案】

第4题【答案】

气候条件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

气候条件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 气候条件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以及农作物分类作物是由于长期适应原产地自然环境的结果,在栽培过程中对温度、光能、水分等条件有一定要求,由此而制约着作物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分布。 从温度条件看,全世界4种不同的温度地带都各有与之相适应的作物种类。①寒温带。有春小麦、春大麦、春燕麦、黑麦、粟、黍稷、马铃薯、豌豆、蚕豆、亚麻、甜菜等;②温带。有冬小麦、冬大麦、粟、高粱、大豆、蚕豆、菜豆、油菜、向日葵、大麻等;③亚热带。有水稻、玉米、高粱、甘薯、大豆、菜豆、油菜、花生、芝麻、油桐、桑、茶、棉、黄麻、红麻、苎麻等;④热带。有水稻、甘薯、木薯、花生、海岛棉、咖啡、可可、橡胶树、油棕、黄麻等。但这种适应性也不是绝对的。有些作物由于遗传基础的变异,经过天然或人为的选择,也能改变其本性。如水稻、玉米、高粱本为喜温作物,通过多年在高纬度地区生长,可以产生生育期短、耐寒力强的品种,能在北纬50°、南纬40°处栽培。甘薯、棉花、苎麻的一些品种也可引种到北纬40°,木薯可引种到北纬25°。同时有些本来适于寒温带的作物,如麦类,也可在低纬度地区利用冬季时节或在高海拔地区栽培。但作物适应性变化的范围不能超过一定限度,否则将生长不良或不能成活。 从作物生长发育对光周期的反应看,大致可分为长日照作物和短日照作物两类。前者在生长期间的某个阶段每天所需光照时间较长,一般须超过无光照时间才能完成生殖生长而形成花芽。若光照时间不足,生殖生长就会减缓而推迟开花结实;反之则能促进生殖生长。这类作物多为适于北方生长的麦类、亚麻、甜菜、马铃薯等。短日照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每天所需黑暗时间须超过有日照时间才能形成花芽,黑暗时间延长可促进生殖生长;而光照时间延长只能促进营养生长。一些春播秋熟作物如水稻、玉米、高粱、大豆、大麻等属于这一类。各种作物所要求的这种特定光照条件,也为其适应和分布的范围规定了限度。其中有些作物由于长期异地栽培,也分化出一些对光照不敏感的早熟品种。至于一些生育期短的作物如荞麦、绿豆、菜豆等,一般对光照期反应迟钝,只要在温度许可范围内,在任何地区都能发育成熟,是属于光照中性作物。 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耐旱能力,一般可以用标志蒸腾力大小的蒸腾系数表示。蒸腾系数小的作物,如粟、黍稷、高粱、玉米、大麦、黑麦、花生、向日葵等,一般比较耐旱;而蒸腾系数大的作物如薏苡、燕麦、荞麦、大豆、蚕豆、豌豆、油菜、黄麻等则耐旱力较差。有些作物如水稻不仅喜湿,其根系且可浸在水中而无碍生长。至于小麦、马铃薯、甘薯、甘蔗、甜菜、芝麻、棉花等则属于“干湿中间类型作物”。 此外,作物对土壤酸碱程度的不同敏感性,也与其分布地区有关。大致高粱、苏丹草、田菁、苜蓿、向日葵、甜菜等较能耐盐碱;而稻、燕麦、黑麦、荞麦、马铃薯、甘薯、茶等则较能耐酸。大多数作物适宜于中性土壤。 作物有不同的生命周期。一般草本作物从春季播种萌发到秋季成熟收获,其全生命周期在一个年度内完成的,称为“一年生作物”。有些作物如冬小麦、冬大麦等秋季播种后须经过低温的冬季到第2年夏季成熟的,称为“越冬一年生作物”或“越年生作物”。有些作物如甜菜、菠菜、白菜、萝卜等,第1年播种后当年完成营养体生长,必须经过一个冬季到第2年才开花结实的,为“二年生作物”。还有如苎麻、苜蓿、甘蔗、除虫菊、菠萝等的生命周期延续3年以上,每年除收获地上部分外,其地下部的根芽或根状茎可连续生长并可用以进

气候特征的描述和成因分析专题

气候特征的描述和成因分析专题 一、学习目标 1.能用规范的地理术语描述气候的特征。 2.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地区并找出气候分布的一般规律。 3.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并学会描述它们特征。 4.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5.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体验高考 1、分析基多气温特点,并说明形成原因。(10分) 2、左图为北非简略,右图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试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分析其差异的原因。3、读下图说明甲地降水特征及其形成 原因。

三、知识归纳 (一)气候特征的描述: 1气温:冷热程度,时间变化(年较差和日较差)。 降水:总量,变化,季节分配。 其他:光照,风等。 2具体分析思路: 气温:根据月均温具体数值或相关资料,描述或比较气温特征的主要点是:整体的高低;气温的年较差是大还是小(是终年高温、还是终年严寒、还是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具体是哪月气温高(夏)、哪月气温低(冬)。 降水:根据月降水量具体数值或相关资料,描述或比较降水特征主要点在于:全年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年变化是大还是小;以及降水和气温的组合情况(是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

(二)气候成因分析思路 1纬度因素:决定太阳辐射,引起气温差异 2大气环流: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影响气温和降水。大陆东岸为季风环流,大陆西岸受气压带风带控制。 3下垫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包括海陆、地形、洋流、地面覆盖物 (1)海陆——海陆位置——距海远近——气温和降水(比较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2)地形:a 、海拔——水热以及组合状况的差异——高山气候(垂直差异);b 、坡向:迎风与背风,阳坡与阴坡 (3)洋流 (4)地面覆盖物:裸地与植被覆盖地 4、人类活动:如城市热岛效应,全球气候变暖,或通过改变下垫面(修建水库、植树造林) 四、能力提升 4、读下图比较甲、乙两地6—8月降水量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5、下图中甲省为我国重要中药材基地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到下列问题。 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的主要气候特征。 降水量/mm 甲地降水量月份分配 降 乙地降水量月份分配 图8 °

各种各样的农作物

各种各样的农作物 活动目标 1.了解农作物的丰富种类,感知各种农作物果实的外形特征。 2.正确区分各种农作物的生长环境。 3.懂得粮食来之不易,爱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对一些常见的农作物有了初步的认识。 2.物质准备:课件、常见的农作物。 活动过程 一、观看实物,了解农作物的种类 1.师:孩子们,秋天到了,美丽的大自然发生了许多变化,它给我们送来了许多礼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出示红薯,说一说大自然给我们送来了什么礼物? 3.教师小结:大自然给我们送来了红薯宝宝、花生宝宝。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农作物。农作物是农民伯伯在土地上种植的各种植物,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那你还知道哪些农作物呢? 二、观看课件,感知果实外形特征 1.播放课件,请幼儿说一说农作物的颜色、形状。 师:你们认识的农作物真多呀,那你知道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小结:玉米成熟后有黄色、白色和黑色,玉米籽好像一排排小牙齿,整整齐齐的排在玉米棒上;水稻成熟后是金黄色的,一串串的往下垂;土豆是黄色的,它的形状是椭圆形的,就像鸡蛋一样;大豆有黄色、绿色、红色、黑色、白色,它们是小小的椭圆形,好几粒豆宝宝一起住在一个房子里;高粱是红色的,也是一串串的,就像一个大火炬。 2.说一说,这些农作物可以变成什么? 师:这些农作物可以变成许多好吃的,你知道他们都可以变成什么吗?? 三、自由讨论,判断果实生长环境 1.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农作物,你知道它们生长在哪里吗? 2.根据农作物的生活环境对农作物进行分类。 3.师:你知道除了图片上的这些农作物,还有那些农作物是生长在地上、地下和水

农作物生长习性类问答题

农作物生长习性类问答题 各类型模拟题诊断题,似乎爱考各种各样的作物的生长习性,老师学生都快变成“地道”农民了!以前考茶叶、棉花等常见的农作物,现在考过猕猴桃、芒果、大樱桃,不知道接下来会不会考草莓、菠萝、火龙果等水果。当然,不需要学生记忆,常常以材料的形式展示某作物的习性,对光照、热量、水分等的需求,喜什么,怕什么,然后以材料和图片为中心,进行综合分析,如分析原因类,某地盛产该作物的原因,品质优良的原因,市场竞争力强的原因;或者措施类,提高产量的措施等。 这类型的问题,考查气候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中,对气候的各个方面考察更为精细,不再像以前笼统的概括为“气候优越,降水丰沛,热量充足”等。这些作物,看似学生很了解,日常生活中有接触,但其实又比较陌生。其实有些作物,老师也不甚了解。 要弄清楚这类型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分析气候要素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影响,首先得大概了解一种农作物的生长过程。 一般草本作物从播种萌发到成熟收获(经历种子发芽、生长出根、茎、叶、开花、结果、植物体枯萎死亡),其全部生命周期在一个年度内完成的,称为“一年生作物”,仅有生长期。有些作物如冬小麦、冬大麦等秋季播种后须经过低温的冬季到第 2年夏季成熟的,称为“越冬一年生作物”或“越年生作物”。越冬作物冬季气温往往不能太低,以免种子在地里被冻死,但如果冬季下雪,一是有利于形成雪被,保温;二是可冻死害虫虫卵,减少来年病虫害;三是开春后积雪融化,为作物生长提供水分,真真是“瑞雪兆丰年”。 有些作物如菠菜、白菜、萝卜等,第1年播种后当年完成营养体生长,必须经过一个冬季到第 2年才开花结实的,为“二年生作物”。还有如苎麻、苜蓿、除虫菊、菠萝等的生命周期延续3年以上,每年除收获地上部分外,其地下部的根芽或根状茎可连续生长并可用以进行营养体繁殖的,为“多年生作物”,多生长在亚热带或热带。有的作物如棉花、蓖麻,在温带为一年生,在热带则可成为宿根性多年生作物。至于茶、桑、果树等木本植物,则都属多年生作物。 多年生作物年生长周期变化在落叶果树和落叶观赏树木中有明显的生长期和休眠期之分;常绿树木在年生长周期中无明显的休眠期。生长期是指植物各部分器官表现出显著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的时期。落叶树木自春季萌芽开始,至秋季落叶为止。主要包括萌芽、营养生长、开花坐果、果实发育和成熟、花芽分化和落叶等物候期。而常绿树木由于开花、营养生长、花芽分化及果实发育可同时进行,老叶的脱落又多发生在新叶展开之后,1年内可多次萌发新梢。有些树木可多次花芽分化,多次开花结果,其物候期更为错综复杂。尽管如此,同一植物年生长周期顺序是基本不变的,各物候期出现的早晚则受气候条件影响而变化,尤以温度影响最大。休眠期是指植物的芽、种子或其他器官生命活动微落叶果树的休植物的休眠器官主要是种子和芽。生长发育表现停滞的时期。弱、. 眠期通常指秋季落叶后至来年春季萌芽前的一段时期。休眠期长短因树种、品种、原产地环境及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等而异,当地气候条件中尤以温度高低影响最大,直接左右休眠期的长短。。一般原产寒带的植物,休眠期长,要求温度也较低。 作物能在某地生长,那么它一定在长期演化中适应了该地的自然环境,

广州气候特点及分析

广州气候特点及分析 教育科学学院吴佩文082 2081611152 主要摘要:广州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海滨城市,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表接受太阳辐射量较多,同时受季风的影响,夏季海洋暖气流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广州是一个降水量较多的城市,广州降水量多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地形等因素。除此之外,由于广州是一个工业区,所以到一定的月份的话,灰霾天气严重。 关键词:广州降水量气候 1、广州的概况 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广州市现包括10个区,2个县级市,位于东经112.8——114.2,北纬22.3——24.1之间,地处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北缘,南面是广阔平坦、肥沃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东面是黄埔港,港阔水深。平原和丘陵、山地、台地是广州的主要地貌特征。地势上基本上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南部。广州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海洋气候,温暖、多雨,夏长冬短。,夏季长达半年之久。四季气候可概括为夏少酷热,东无冰雪,纯常阴雨,秋高气爽。 1.1 气温 广州站的累年各月平均气温以7月份28.6℃最大,次

大的是8月份的28.4℃;1月的13.6℃最小,次小的是2月的14.6℃;累年逐月的平均气温变化规律见图1。由于一年中,太阳在夏至日这一天到达北回归线(23°27′N)上的天顶,也就是垂直照射最北的位置,在冬至日这一天到达南回归线(23°27′S)上的天顶,也就是垂直照射最南的位置,太阳辐射量与大气环流、地理环境等其他因子相互作用形成了广州夏长冬短、夏无酷热、冬天冰雪的气候特征。【1】 1.2日照 广州站累年各月平均日照时数201.9小时最大,次大的是10月的181.8小时,3月的62.4小时,次小的是4月的65.4小时;日照时数不仅与太阳辐射有关,而且与一日中的云量多少有关,但总体而言,以下半年居多,这与上半年常出现连阴雨及锋面降水以致长时间无日照不无关系。 1.3雾日数 全年以3、4月份发生雾现象最多,各站中,番禺平均年发生雾日数为15.3天居全市之冠。雾是贴地层空气中悬浮的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的集合体。雾和云的主要区别是雾接地而云悬浮于半空中。雾发生时存在于人们周围,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特别可能对交通造成损害。 1.4天气现象 诸多天气现象中,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飑线以及强降水等又称为强对流天气灾害。其中,龙卷风因为其小尺

常见农作物认知

常见的农作物 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常见的农作物,并知道1--2种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 2.知道各种不同的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不同,农作物生长习性各不相同。 3.关注世界粮食需求趋势,确立节约、健康的生活态度。 4.体会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感受植物生长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识别常见的粮食作物概述主要的外部特征 常见的蔬菜与野草的认识和特性的了解 教学难点常见植物的特性及节约意思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教师可以采取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常见的农作物:“你认识哪些农作物?能说说它的样子吗?它们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收获?”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描述,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描述完整。 大家说了很多自己认识的农作物,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大类:粮食类、蔬菜类、水果类。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农作物。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大家对常见农作物有全面的了解。 教师根据季节选取基地农作物进行讲解 课程讲解 按照类别进行参观基地植物园: 1.粮食类:小麦、玉米、花生、大豆。 2.蔬菜类:白菜、萝卜、胡萝卜、黄瓜、番茄、辣椒等 3.水果类:苹果、梨、桃、葡萄、樱桃等 收集农作物 一小组为单位收集植物的叶子和果实,归纳他们的特征。 2.先引导学生对这些农作物进行比较:这些农作物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学生可能会说到许多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这些农作物播种的时间一样吗?成熟的时间呢? 学生通过交流的资料就会发现,这些农作物播种和生长的时间并不一样。 3.研讨:在同一个地区,不同的农作物播种时间为什么不一样?这些农作物的播种期与什么有关?学生通过阅读农作物生长的资料,会发现,不同的农作物播种时间不同,是因为不同的时间气温不同、降雨量不同,不同的农作物需要的生长条件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些农作物都是同一天播种,会出现什么现象,由此体会到自然界的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教学拓展 1.植物存在的意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2.通过对庄家、蔬菜等农作物的了解,动的农民伯伯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教育大家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 课外实践 让孩子收集本地区的主要生产的农作物,本地区的特产信息。 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的农产品,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意识。

《玉米长势遥感监测技术规范》

《玉米长势遥感监测技术规范》 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农作物长势的动态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土壤墒情、肥力及植物营养状况,便于采取各种管理措施,从而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遥感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前沿技术,具有宏观、快速、客观、准确等优点,能够快速获取大面积农田作物生长状态的实时信息。目前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在农业部门已经开始应用,并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遥感数据源多且传感器特征不一致,以及监测技术方法不规范,导致不同部门玉米长势遥感监测结果不一致,行业应用技术水平落后。因此,迫切要求对玉米长势监测过程数据处理等过程进行标准化。目前尚无国家、行业标准和河南省地方标准。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总结本单位和全省其他单位玉米长势遥感监测的技术及经验,提出并制定本标准,有助于提高我省农业遥感监测的应用水平。 二、任务来源及编制原则和依据 1.任务来源 经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专家评审,该标准制定于2017年3月被列入2017年河南省地方标准制修定计划(豫

质监标发〔2017〕104号),立项编号20171210312,由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承担该项地方标准的起草工作。 2.编制原则和依据 本标准编制以“科学性、规范性、实用性、统一性”为指导,本着科学先进、生产适用、便于操作的原则制定。 本标准编制主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河南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和河南省玉米长势遥感监测的实际技术和经验而制定。起草小组根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等的要求进行起草。 三、编制过程 1.工作基础 参与该项目编制的同志均在农业遥感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方面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该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玉米面积遥感监测和长势动态监测研究工作,掌握了多种遥感数据传感器特征及处理方法,在河南玉米关键生育期开展了大量的相关试验研究工作,并开展了多年全省范围内玉米长势遥感监测业务化工作,总结了一套较成熟的玉米长势遥感监测技术方法,为编制该技术规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完全具备了制定《玉米长势遥感监测技术规范》的条件。该任务也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河

气候特征的描述和成因分析专题

气候特征的描述和成因分析专题

————————————————————————————————作者:————————————————————————————————日期:

气候特征的描述和成因分析专题 一、学习目标 1.能用规范的地理术语描述气候的特征。 2.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地区并找出气候分布的一般规律。 3.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并学会描述它们特征。 4.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5.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体验高考 1、分析基多气温特点,并说明形成原因。(10分) 2、左图为北非简略,右图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试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分析其差异的原因。 3、读下图说明甲地降水特征及其形成 原因。

三、知识归纳 (一)气候特征的描述: 1气温:冷热程度,时间变化(年较差和日较差)。 降水:总量,变化,季节分配。 其他:光照,风等。 2具体分析思路: 气温:根据月均温具体数值或相关资料,描述或比较气温特征的主要点是:整体的高低;气温的年较差是大还是小(是终年高温、还是终年严寒、还是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具体是哪月气温高(夏)、哪月气温低(冬)。 降水:根据月降水量具体数值或相关资料,描述或比较降水特征主要点在于:全年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年变化是大还是小;以及降水和气温的组合情况(是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还是夏雨型、冬雨型); 气温:高温(炎热):≥15℃降水多雨,湿润 温暖(温和):0~15℃少雨,半湿润 凉爽(用于夏季):10~20℃干燥,半干旱 寒冷:﹤0℃干旱 3总结答题模式 描述的基本内容表达形式 气温特征热量带(或年均 气温及最冷月均 温的大小);气温 的日较差、年较 差及季节变化 恒温型热带:终年高温 寒带:终年严寒 变温型 亚热带:冬暖夏热(夏季高温,冬 季温和) 温带:冬冷夏热(夏季高温,冬季 寒冷) 降水特征年降水总量,降 水的季节或年季 变化,雨季长短 年雨型终年多雨,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 少雨型终年干燥少雨,降水的季节和年季 变化大 夏雨型夏季降水集中,(高温)多雨 冬雨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 多雨 水热组合雨热同期(不同期),水热配合条件好(差) 总体答题描述1.先判断气候类型(若不清楚气候类型则省去该步骤) 2.判断气温状况: a.终年高温(终年寒冷或冬冷夏热或冬温夏热) b.气温年较差大(或小),气温日较差大(或小) 3. 判断降水状况: a.全年降水丰富(或全年降水稀少或全年降水较多或较少) b.全年降水比较均匀(或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或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 注意: a.有时描述气候时,可将气温和降水一起描述,如全年高温多雨或夏季高

作物长势遥感监测指标的改进与比较分析_赵虎

第27卷第1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27 No.1 243 2011年1月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Jan. 2011 作物长势遥感监测指标的改进与比较分析 赵虎1,杨正伟2,李霖3,狄黎平4 (1.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业资源监测站,北京 100125; 2. National Agricultural Statistics Service, USDA, V A 22030; 3.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 430079; 4. Center for 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Systems, GMU, MD 20770) 摘要:为改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遥感监测作物长势指标的性能,该文分析了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内在设计缺陷,在不增加额外波段的情况下,以近红外波段和红色波段为基础引入一种新的作物长势遥感监测指标——GRNDVI。 通过在像素和区域层次上同其他4种指数进行比较发现:GRNDVI能够改善归一化植被指数在低植被覆盖度时期/地区容易受到作物冠层土壤背景的影响,而在高植被覆盖度时期/地区又容易发生饱和现象的设计缺陷,可以作为遥感监测作物长势过程中替代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指标。 关键词:作物,遥感,监测,指标,NDVI,GRNDVI 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1.01.039 中图分类号:S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11)-01-0243-07 赵 虎,杨正伟,李 霖,等. 作物长势遥感监测指标的改进与比较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243-249. Zhao Hu, Yang Zhengwei, Li Lin, et al. Improvement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dices of crop growth condition monitoring by remote sensing [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1, 27(1): 243-24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0 引 言 作物长势即作物生长的状况与趋势[1],长势监测可以为田间管理、早期产量估算提供快速、宏观的信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2]。自90年代农业遥感的监测重点从遥感估产转向农业生产过程监测以来,长势监测就成为农业遥感研究的重要内容[3]。欧美等发达国家利用早期的技术优势对全球作物进行监测,在世界粮食交易市场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4]。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农业遥感监测的相关研究,进入90年代开始重视作物长势遥感监测,目前已经形成稳定的业务运行系统[2,5]。从国家战略上讲,作物长势监测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显得极为重要。 长势遥感监测方法以客观、快速、经济的特点取代地面监测方法成为当前作物长势信息的主要来源[4]。作物长势监测的主要原理是使用不同波段的数学组合形成植被指数,然后用植被指数估算叶面积指数(LAI)的情况,结合地面监测的结果、农学模型和LAI的估算结果综合得出作物的长势信息[1,4]。在这个过程中,监测模型实际上是专家决策过程和人们习惯认知的抽象表达,而监测指标则是监测模型生成长势信息最终结论的主要甚至是唯一依据。因此,发展准确、方便的监测指标是作物长势遥感监测的重要研究内容[6]。本文在分析现有长势监测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指标——GRNDVI用于长势 收稿日期:2010-04-20 修订日期:2010-08-17 基金项目:NASA资助项目“A National Crop Progress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NASA Earth Science Result” 作者简介:赵虎(1981-),男,湖北房县人,工程师,理学博士,2008年赴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空间信息科学与系统研究中心交流访问,主要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中的研究与应用工作。Email: jhaohu@https://www.sodocs.net/doc/c12644650.html, 监测,以期克服现有指标的不足。 1 现有的长势监测指标 可以反映作物长势的变量有很多,如单株作物的根、茎、叶、穗发育情况,作物群体的密度、布局和动态等[1]。遥感监测属于宏观监测,研究表明,与作物个体和群体特征都有关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可以作为遥感监测的综合指标[4]。有2种方法可以对LAI进行测量: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是指使用仪器实地测量叶面积指数,这种方法测量结果准确但是费时费力,并会造成叶片组织的损伤,因此,仅仅适用于部分地区的验证性测量。间接法是指采用遥感手段进行大范围的植被指数估算,主要是通过植被指数与LAI之间的关系进行LAI的估算。 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NDVI)作为过去30 a来使用最为广泛的植被指数,也是用于LAI估算的常用指标,在作物长势监测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班显秀等[7]利用AVHRR第一、二通道的反射率计算得到的NDVI监测中国沈阳地区一季混栽作物的长势情况。裴志远等[8]提出利用多时相的NDVI数据库研究作物长势的时空特征。江东等[9]研究了时序NDVI曲线特征与作物长势的互动关系,并认为NDVI 曲线积分与作物产量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刘爱霞等[10]运用逐年比较模型比较了不同年份NDVI的值,然后将比较结果和棉花种植区域在GIS中叠加得到新疆石河子地区棉花的长势情况。吴炳方等[5]利用AVHRR和SPOT的NDVI产品并结合农业气象数据建立起运行化的全国作物长势遥感监测系统。罗宇翔等[11]利用MODIS NDVI数据和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贵州中部主要秋粮作物的长势情况,认为时序NDVI与秋粮作物长势之间存在良

常见农作物生长习性总汇

常见农作物生长习性总汇 1.油菜:喜温暖气候,肥沃土壤。 2.甘蔗:喜高温,需水肥量大,生长期长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3.甜菜: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4小麦:耐旱耐寒耐盐碱,我国冬小麦(暖温带或亚热带)和春小麦(中温带)的分界线为古长城(或3500℃积温线),冬小麦一般秋播夏收,春小麦一般春播夏收 5茶叶:喜高温多雨的气候及排水条件良好的坡地(怕涝),酸性土壤水稻:喜高温、多雨,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苹果: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6玉米:性喜高温,多分布在夏季高温多雨 7柑橘:喜温润,怕寒冷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一般分布在长江以南,但成都平原例外) 8苹果:喜光、较耐寒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9大豆:为中温作物,要求积温在2000℃—3000℃,需水较多,对土壤要求不严10棉花:喜光热充足、耐旱、忌渍,土质疏松,有灌溉水源(长绒绵:日照充足、温差大、气候干燥、需灌溉的地区) 11黄麻:喜高温湿润气候和肥沃的沙质土壤,全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热带作物) 12蕉麻:适宜在排水良好的肥沃松质沙土中生长 13花生:喜温干燥、砂质壤土,要求积温在3000℃以上,不耐霜,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14油棕: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热带作物) 15咖啡:高温多雨、无霜害、年均温在20°—22℃左右,年降水量在1000—1800 毫米,荫蔽较好,湿度较大的山地生长(热带作物) 16可可:较高的温度、湿度和雨量分配均匀(热带作物)剑麻:喜高温耐旱(热带作物)橡胶:喜高温多雨(热带作物) 17亚麻:喜凉爽湿润气候和肥沃壤土,长日照作物 18油棕:喜高温多雨、充足阳光和湿润肥厚的沙壤土(热带作物)枣椰:具有耐旱、耐碱、耐热而又喜欢潮湿的特点。向日葵:喜温又耐寒的作物 19油橄榄:生长能力强,耐旱喜光,能耐较高的气温,并适于在多种壤上生长,且寿命长 20青稞:具有独特的耐高寒特点

总结主要农作物生长习性版

总结主要农作物生长习 性版 Revised by Chen Zhen in 2021

(总结)主要农作物生长习性 一、粮食作物 1.水稻 ①生长习性:水稻喜温、喜湿、地势低平。 ②农业区位的选择: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平原地区;在我国的集中分布于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以南(35oN)。 ③主要分布区:"亚洲的粮食"——水稻;水稻播种面积最大的国家——印度:最大生产国——中国;最大出口国——泰国。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以及埃及、尼日利亚、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古巴、委内瑞拉、巴西。由热量条件可分为:单季稻、双季稻、三季稻。我国秦岭以北地区以单季稻为主,以南以双季稻为主。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地是我国主要的水稻产区。结合各地水稻种植制度确定种植与收获季节。如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则是春种秋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有的田地是种双季稻(即一块地中一年种两次水稻),双季稻中,早稻是春种夏收(一般是5.1前插完秧苗,8.1前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故将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段时间称为双抢),晚稻是夏种秋收(11月初收完)。还有一种是稻麦连种,即当地的冬小麦收获后再种水稻,则这种水稻是夏种秋收(它收获不久再种小麦或油菜)。一般考试只考双季稻。在南方有些地区(如海南)可种三季水稻。 2.小麦(冬小麦和春小麦) ①生长习性:水热要求不高:耐寒、耐旱、适应性强 ②农业区位的选择:温带大陆性气候,我国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分界线为古长城(或3500℃积温线) ③主要分布区:播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小麦最大生产国——中国;最大出口国——美国。春小麦一般春播秋收,生长期为80天——120天,多分布在纬度较高或海拔较高、热量较差的地区。主要分布与中温带的东北平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冬小麦一般秋播夏收,生长期较长,南方为120天左右,北方为270天,西南地势较高地区一般为330天以上。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及其以南的地区。目前,我国专用小麦优势区域重点:黄淮海优质小麦带、长江下游优质麦带、大兴安岭沿麓优质小麦带。 3.玉米 ①生长习性:玉米是喜温作物,品种有早熟、中熟、晚熟三类,生长期较长(80--140天) ②农业区位的选择: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 ③主要分布区:单产最高--玉米;玉米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我国的主产地在吉林省。在我国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为北方的春播玉米、黄淮海平原的夏播玉米和南方山地丘陵的玉米。其中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是中国主要玉米区。目前,我国专用玉米优势区域重点:东北--内蒙古专用玉米优势区和黄淮海专用玉米优势区。 二、油料作物 1.油菜 ①生长习性:性喜温,种子含油量为33--50%。 ②农业区位的选择: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 ③主要分布区: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近年来有北移南迁趋势,扩大到黄淮海平原、辽宁以及华南地区;四川产量全国第一。我国长江流域是世界

农业地域类型的介绍(地理的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及产地和区位优势)

农业地域类型的介绍 迁移农业(特点:生产力低下、生产技术简单、不断迁移) 区位因素:自然区位因素: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常年炎热多雨,植被茂密。社会经济区位因素:人力为动力,不使用畜力,很少使用,工具生产技术极其简单,无固定土地,迁移种植。 迁移农业是一种古老的、比较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这种耕作方式没有固定的农田,耕地选择在森林和草地茂盛的地区,农民通过砍伐、焚烧,在森林中清理出一片土地,用原始的方法种植农作物。当这片土地土壤的肥力减退,不能再生长植物时,农民就放弃它,去开发另一片土地,所以称为迁移农业。这种农业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如今,迁移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地区的低地、丘陵地区,如东南亚的某些热带雨林气候区,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我国海南岛和云南的某些少数民族也还有采用这种耕作方式的。迁移农业种植的农作物各不相同。 用这种方式种植的作物各地并不相同,在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的印第安人,种的是玉米、木薯、豆子和土豆;居住在东南亚山区的丛林的部族,种的是山药、旱稻等。迁移农业的耕作十分粗放。在一片土地上种的作物的品种不一,种植的方式杂乱无章,不成垄也不成行,作物长的有高有矮,看上去是一种落后现象,其实也是对热带雨林环境的一种适应。热带雨林雨量大,雨点密集。混杂种植,作物高矮不齐,高的植株遮盖和保护了下面低矮和脆弱的植株,多层植物又逐层地阻止了热带暴雨对作物及对地面的袭击和冲刷。另一方面,多种作物混杂,成熟的时间各不相同,可供食用的时间先后交错,避免了储存粮食的困难。但是这种耕作方式是种上以后,不加任何管理,任其自然生长。由于不向土地施肥,经过二三年或三四年,土地的养分除了作物吸收,雨水冲刷和细菌快速分解,使由焚烧植被留下的灰分营养元素消耗,每块土地仅能耕种0—2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如果农民们周围的土地充裕的话,就等待植被基本恢复以后再行刀耕火种;如果土地不充裕,就只好加速其更替的速度,不等植被恢复,就再行刀耕火种。这样,火烧后留下的灰分营养就逐步减少,维持生长的年限就不断缩短,更替的速度就更快。如此恶性循环,最后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农民们就只好迁往他处。

遥感作业-遥感农作物长势方面的应用

遥感农作物长势方面的应用 摘要:本文以遥感的定义,遥感图像的处理方法,遥感图像的解译方法为基础,探讨了遥感在农作物长势方面的应用。 关键字:遥感的应用农作物长势 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remote sensing] 通过人造地球卫星上的遥测仪器把对地球表面实施感应遥测和资源管理的监视(如树木、草地、土壤、水、矿物、农家作物、鱼类和野生动物等的资源管理)结合起来的一种新技术。使用空间运载工具和现代化的电子、光学仪器,探测和识别远距离研究对象的技术。遥感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遥感,从字面上来看,可以简单理解为遥远的感知,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从现代技术层面来看,“遥感”是一种应用探测仪器。遥感是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运用现代化的运载工具和传感器,从远距离获取目标物体的电磁波特性,通过该信息的传输、贮存、卫星、修正、识别目标物体,最终实现其功能(定时、定位、定性、定量)。广义定义:遥远的感知,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自然现象中的遥感:蝙蝠、响尾蛇、人眼人耳…狭义定义: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是一门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它的实现既需要一整套的技术装备,又需要多种学科的参与和配合,因此实施遥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主要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 1、信息源信息源是遥感需要对其进行探测的目标物。任何目标物都具有反射、吸收、透射及辐射电磁波的特性,当目标物与电磁波发生相互作用时会形成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这就为遥感探测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依据。 2、信息获取信息获取是指运用遥感技术装备接受、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性的探测过程。信息获取所采用的遥感技术装备主要包括遥感平台和传感器。其中

第五章-农作物的基本栽培技术-教案培训课件

《第五章农作物的基本栽培技术》教案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职业技术学校吴立新 教材简介: 取自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发布的《农艺工》培训教材。本章共分四讲:农作物的生长与环境、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农作物的土壤耕作、农作物栽培管理的主要环节。本课程设计适用于新型农民通识性技能培训和现代农艺的中职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简单,层次较低,仅供基础教育适用。 第一讲农作物生长与环境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作物生长、发育及环境概念,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掌握光照、温度、水分、养分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 3、掌握施肥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掌握光照、温度、水分、养分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难点:同上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植物的生长、分化、发育与环境 1、生长——指由于细胞的分生和增大,引起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和干重发生不可逆增加的量变过程。 分化——指细胞、组织、器官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发生异质化的过程。如:从受精卵细胞分裂转变成胚;从形成层组织转变

成输导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等。 发育——指由于生长和分化,使植物的组织、器官以及整个植株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质变过程。如:从叶原基的分化到长成一个成熟叶片的过程是叶的发育; 2、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生物和非生物。 大环境:生物所处的大的地理区域。 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生态学研究更重视小环境。 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为生物生存提供必须的条件,反之,生物的生命活动影响环境、改变环境。 4、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光照、温度、土壤、水分、养分、空气、生物条件等。 二、光照与农作物生长 1、光谱 光谱成分不同对农作物起着不同的作用。通常分为紫外光区、可见光区、红外光区。 紫外光——波长较长的部分可刺激农作物生长,促进果实成熟,提高蛋白质、维生素及糖分的含量;波长较短部分能抑制农作物体内某些激素形成,抑制细胞伸长。 可见光——被植物吸收最多的是红橙光和蓝紫光。红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积累,蓝光可促进蛋白质和非碳水化合物的积累。

19常见的农作物

19常见的农作物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四单元农田第1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常见的农作物,并知道1--2种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 2.能通过查阅图书、网上搜索等方式,收集2--3种家乡的农作物生长习性的资料。 3.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资料,并积极参与研讨活动。 4.知道各种不同的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不同,农作物生长习性各不相同。 5.体会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感受植物生长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收集不同农作物的图片或实物,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资料。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常见的农作物,研讨不同的农作物播种成熟的时间为什么不一样。 一、引入学习 教师可以采取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常见的农作物:“你认识哪些农作物?能说说它的样子吗?它们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上市?”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描述,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描述完整。例如,学生描述白菜时,应引导学生描述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开花,什么时间成熟等,学生在描述过程中也可能有些地方说不清楚,这实际上就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了不一致,就产生了新的问题。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形成注意倾听的习惯,有了倾听,学生才会知道其他同学描述的还有什么不完整的地方。 二、汇集资料

1.在学生描述它们认识的农作物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关于这些农作物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是一样的吗?它们成熟的时间又相同吗?谁知道?学生可能了解部分农作物的播种和成熟的时间,但对多数农作物,他们可能并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提前收集相关资料。 2.提供常见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相关资料:你想知道哪些农作物播种、成熟的时间?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看谁收集的资料多。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整理已经收集的资料,一方面促进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促进学生形成守时惜时的习惯。 三、研讨交流 1.学生汇报、展示他们搜集到的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成熟时间。 2.先引导学生对这些农作物进行比较:这些农作物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学生可能会说到许多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这些农作物播种的时间一样吗?成熟的时间呢? 学生通过交流的资料就会发现,这些农作物播种和生长的时间并不一样。 3.研讨:在同一个地区,不同的农作物播种时间为什么不一样?这些农作物的播种期与什么有关?学生通过阅读农作物生长的资料,会发现,不同的农作物播种时间不同,是因为不同的时间气温不同、降雨量不同,不同的农作物需要的生长条件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些农作物都是同一天播种,会出现什么现象,由此体会到自然界的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四、课外拓展 课后收集资料: 1.调查收集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类,思考: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类都一样吗? 2.调查搜集本地区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的资料,思考:本地区适合种植什么农作物?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知道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类各不相同,研讨本地区适宜什么农作物的生长。 一、交流引入

高光谱遥感在农作物生长监测的应用研究进展

农艺·园艺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5期(总第457期)高光谱遥感在农作物生长监测的应用研究进展 黄亮平 (湖南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摘要]随着高光谱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光谱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已经成为高光谱遥感研究的热点领域。高光谱遥感技术可以实时准确快速地得到农作物生长状况的信息,为精准农业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从农作物生化参数(叶绿素含量、氮含量、含水量)监测、物理参数(叶面积指数、生物量)监测、病虫害监测三个方面对高光谱遥感在农作物生长监测的应用研究取得的新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高光谱遥感;农作物;生长监测 [中图分类号]S127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精准农业是综合应用现代高新科技,以获得农田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精准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其中遥感技术是实施精准农业的重要工具之一。 传统遥感技术用于精准农业管理中真正成功的例子很少。主要原因是常规遥感数据的光谱分辨率比较低,还有就是波段不完全覆盖可见光至红外光的光谱范围,且波段在波谱上不连续,因此难以区分外形类似、品质相近、生长期相同的混作作物。而高光谱遥感的光谱分辨率一般小于10 nm,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这些光谱可以很好地描述作物的“红边”特性,“红边”现象是绿色植被区别于其他地物最明显的光谱特征。高光谱遥感技术是实施精准农业的重要工具之一,目前已成为精准农业技术的研究重点,因此高光谱遥感技术是精准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2 生化参数监测 2.1 叶绿素含量监测 叶绿素含量是表征植被胁迫状态的一个重要指示因子,同时也是其它生化参数估算的重要基础。利用高光谱技术估算叶绿素含量,对于评估农作物生长状况、预测产量以及生长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估测农作物冠层叶绿素含量提供参考,从而为农作物叶绿素含量的实时、快速、无损监测奠定基础。 孙勃岩等分别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和BP神经网络方法搭建冬小麦叶绿素质量分数的估算模型,并对比模型估算与田间实测的叶绿素质量分数,分析反演精度,从中筛选出精度最高的模型。吕杰等发现运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和支持向量机构建叶片尺度玉米叶绿素含量高光谱估测模型,能准确预测玉米叶绿素含量,能够解决小样本玉米采样点情况下叶绿素含量反演问题。王烁以棉花花铃期叶片高光谱反射率为数据源,分别分析了13种植被指数和优化光谱指数RSI与棉花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相关关系,构建线性及非线性回归监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章文龙等选取秋茄( Kandelia candel) 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叶片并测定其叶片正面和反面反射光谱以及叶绿素含量。选取13个常用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并进一步选取与叶绿素相关系数较高的参数建立估算模型。 2.2 氮含量监测 氮平衡指数(NBI)是反映农作物长势的重要指标之一。农作物氮素(N)的实时无损监测对农作物生产中氮素的精确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高光谱遥感数据能够实时、动态、非破坏性、快速有效地监测农作物氮肥盈亏状况,为农业生产和管理提供精准信息,并指导农民进行准确、合理氮素施肥,减少农民的成本和氮素对环境的污染。 M Quemada等发现在评估玉米氮素状况和预测开花产量方面,基于空中高光谱与地面光学传感器测量的指标一样可靠。L He等建立了一种新的角度不敏感植被指数(AIVI),相比较于植被指数(VIs),AIVI提高了冬小麦叶片氮浓度(LNC)测量的预测精度和角度稳定性。F Li等测试光谱指标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的性能,并比较它们在冬小麦冠层氮含量预测中的应用。李长春等以无人机高清数码影像和高光谱遥感数据,以及地面实测大豆NBI数据为基础,采用经验模型法构建NBI反演模型,通过分析验证模型得出最佳反演模型。 2.3 含水量监测 农作物水势是体现农作物水分状况的一个重要生理指标。对农作物水势的监测能为农作物灌溉的精确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传统的农作物水势监测方法耗时、耗力且局限于小范围的点上监测。而采用高光谱技术,可以快速、无损、准确估算农作物水势,从而优化农作物灌溉方案。 陈智芳等通过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基于不同水分处理,构建4种植被指数与冬小麦叶水势的估算模型。林毅和魏楠通过对春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水分控制试验,观测不同生长状况的玉米冠层高光谱反射率,分析光谱反射率变化特征,建立光谱参数对土壤水分的反演模型。吴见等对EO–1 [收稿日期]2018-12-20 [作者简介]黄亮平(1994—),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GIS应用开发。 -4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