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所罗门阿希 从众实验

所罗门阿希 从众实验

所罗门阿希 从众实验
所罗门阿希 从众实验

这项由Solomon Asch为我们带来的入选十大社会心理学的实验表明:我们当中很多人都会为了迎合他人而否定自己的看法。

我们为什么去做愚蠢而不合理的事情: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

研究(十)

我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人云亦云

这项由Solomon Asch为我们带来的入选十大社会心理学的实验表明:我们当中很多人都会为了迎合他人而否定自己的看法。

我们都知道人类是天生的喜欢人云亦云——我们时常不假思索地相互模仿对方穿衣的品味、谈话的口吻和态度。但是这种人云亦云究竟到达了什么地步?你是否认为自己可能会在模糊不清的时候否决自己的看法,而去附和别人呢?

看看下面的图形。比较左边图中的线段和右边图中的三条线段:A、B和C。这三条线段中哪一条和左边的这条一样长?

很显然答案是C。然而在一项上世纪50年代的经典心理学实验中,76%的人至少一次地否定了自己的看法,而选择了A或者B。到底是什么策略施加了强暴的心理压力,迫使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这项实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设计者,著名的心理学家Solomon Asch设法证明了刚好相反的结论。之前Muzafer Sherif的实验(参见他著名的Robbers Cave

实验)发现了当人们面对判断模棱两可的测验时,他们用别人的判断作为参考标准。

这非常合情合理。如果我对于某事不确定,我会去询问别人。但这只是发生在我不确定的情况下。而在我确信无疑的时候情况就颇为不同了,例如当我清楚答案是什么的时候。那时别人的判断就没有影响了——或者至少Asch是这么想的。

实验

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他带来了一些男大学生,每次带一个人进入一个房间,和其他8个假冒的被试一起(Asch, 1951)。然后,他们看了和上面的两幅图类似的图形,并作比较。被试被要求说出A、B和C中哪一条线和那条参考线一样长。这个过程重复了12次,期间被试观察了以上图片的改进版。

被试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其他坐在桌子边的八个人是在玩一个游戏。他们都是同伙,之前被实验者嘱咐故意给出错误的答案。在一半的实验中他们给出偏短的线段作为答案,而在另一半实验中他们则给出偏长的线段作为答案。

真正的被试对此一无所知,他们实际上是在五位故意给出错误答案的实验者的同伙之后第六个回答问题的。

令人惊讶的发现

实验结果十分引人入胜,而且出乎Asch的意料:

?在超过一半的试验中,50%的人和“假被试”一样给出了错误的答案。

?在所有12次试验中只有25%的被试拒绝受到主流的、明显错误的判断的影响。

?5%的人总是附和主流的错误观点(我们都认识这样的人,不是么?!)。

?在所有的试验中平均的附和率为33%。

因为对于被试为何附和主流意见感到好奇,Asch在实验后采访了他们。他们给出的答案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再熟悉不过了:

?他们都觉得焦虑、害怕别人的反对而变得因顾虑他人的看法而显得不自然。

?多数人解释说他们和组里其他人看到的结果不一样,但是他们觉得别人是正确的。

?有些人说他们附和别人是为了避免引人注目,尽管他们知道组里其他人是错误的。

?小部分人说他们和其他人的看法是一样的。

这个研究的发现是如此令人惊讶,这启发了很多心理学家去作进一步研究。以下是他们的一些发现:

?Asch自己发现,如果被试只需写下他们的答案(同时别人说出他们的答案),附和的几率就降低了12.5%。

?Deutsch和Gerard(1955)发现即使在高度匿名和对于答案高度确定的情况下,附和别人的几率还有23%。

?那些“人云亦云者”典型地感到非常焦虑,地位低下,并且很需要认同感,时常有权力主义的性格。

?文化差异在人云亦云的情况中是很重要的。来自于更倾向于认同人云亦云的文化的人——典型的就是东方社会——更容易人云亦云。

好坏参半

对于这个最初主题的变化不断继续,人们研究了很多可能的实验变换,但是基本的发现仍然十分牢固。虽然我们模仿他人并不让人意外,但是让人感到惊讶的是,人们尽管有亲眼所见的证据还是选择去附和别人。想象一下在更加模棱两可的情况下怂恿人们人云亦云会变得更加容易,而这种情况时常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人云亦云本身可以说是好坏参半。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去附和他人。事实上,如果我们不在某种程度上遵从规范的话,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很多方面会变得困难许多——无论是遵从法律还是在邮局前排队。

遵从规范的危险太显而易见了,只要看看Milgram对于服从的实验中人们以遵从之名做了什么,我们就能得到很多暗示。有时,如果我们坚持自己的主见而不是附和他人的言行,那样会好许多。

人云亦云如何影响我们每个人?

如果某一天,我们决定不再人云亦云,或者甚至突然开始人云亦云,那么我们肯定会产生对于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的考虑。对于你来说事情会变得更好还是更糟呢?很多人发现他们不懂得人云亦云,这在生活中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人云亦云妨碍了他们摆脱别人的影响,用自己的方式做事情。

参考书目

Asch, S. E. (1951). Effects of group pressure upon the modification and distortion of judgments. Groups, leadership, and men, 177-190.

Deutsch, M. & Gerard, H. B. (1955). A study of normative and informational social influences upon individual judgment. J. Abnorm. Soc. Psychol. 51, 629-36.

阿希实验的启发

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

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结果当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但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一般认为,女

性的从众倾向要高于男性,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并没有显著的区别。 设想一下,你在这个实验中会是什么样的表现呢?罗森塔尔实验 "丑小鸭实验"可能是翻译不同。在心理学历史上,有关期望和信心对人的影响的实验,最著名的当属"罗森塔尔实验"了。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实验,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他在实验中发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教育观

教学案例心理学中的从众实验_犯罪心理学

心理学中的从众实验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来说明从众现象,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希(S.Asch)在1952年设计的一项心理实验研究。七个男大学生坐在一张会议桌的周围,阿希告诉他们说这是一个视觉判断实验,几张有垂直线段的卡片将展现在他们面前,他们的任务是判断某些线段的长度。然后,他拿出来两张白色卡片,一张卡片上仅有一条垂直线段,称为“标准线段”,另一张卡片上是三条垂直线段,其中有一条与那条“标准线段”一样长,要求学生们找出第二张卡片上与标准线段一样长的线段。 实验最初的两次进行得颇为顺利。被试按座位的次序说出他们的判断。小组的全体成员两次的意见都一致,选择了同一条线段,说它与标准线段一样长。但第三次实验,坐在倒数第二个位臵上的一个被试却背离了别人的判断,他挑选了自己认为正确的线段。他对别人的判断感到惊讶。第四次实验,还是这个被试,他再次表示不同意其他6个人的一致看法,这就进一步使这位越轨者感到迷乱。 然而,这位越轨者并没有意识到他是小组里唯一不知底细的被试。实验开始之前,其他6个人已经得到指示,让他们在绝大部分的实验中做出不正确的回答(组里第一个学生有一张卡片,上面写着什么时候作不正确的回答,其他五个学生完全由他指挥)。因此,作为目标的这个人确实提供了正确的答案,他是处于两种相对立的力量之间的少数的一方,这两种力量就是他的感觉证据和小组其他人的一致判断。他的任务很困难,因为他必须在一群一致不同意他的观点的公众前发表他的明确的看法。何况,那些人已经公开发表了他们的不同意见,而且还是在他做出回答之前就发表了。 为了消除这唯一不知底细的被试的任何怀疑,其他人要串通在一起反对他,实验者指示其他6个人在18次实验中

阿希实验

12酒管4班 组员: 王定龙 12200446 黄中泽 12200433 曾凌志 12200436 刘耿豪 12200457 陈后贵 12200434 鲍煜 12200458 景汉申 12200421 陈炬贤 12200426 阿希实验 假设: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实验方法: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

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结论:结果当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但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一般认为,女性的从众倾向要高于男性,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并没有显著的区别。 应用:这种心理给销售人员推销自己的商品带来了便利。销售人员可以吸引客户的围观,制造热闹的行情,以引来更多客户的参与,从而制造更多的购买机会。

阿希实验

经典的“阿希实验” 索罗门.阿希(Solomon Asch)在1951年进行了一系列被现在的心理学界认为是经典的心理学研究,并被心理学界作为一个专门名词“阿希实验”而记载在心理学的各类辞典中。 阿希做的是一个视觉判断的实验,但在他的实验中,被试的视觉感受是真实而明显的,完全排除了模糊的实验情景。实验的材料是两张一组共十八组的卡片,每组卡片中的第一张卡片上只有一条垂直线段,称为标准线段,第二张卡片上有三条垂直线段,称为比较线段。在比较线段中,有一条线段是和标准线段一样长短,而其他两条比较线段都明显地长或短于标准线段。被试的任务就是向实验者指出三条比较线段中和标准线段一样长的那根线段。就—般的正常视觉来说,每个人都可以正确无误地一下做出自己的判断。当然,标准线段的长度和比较线段中的正确线段的位置不断有变化。阿希请了一些大学生参加这一实验,学生被每七人分为一组,实验时七个学生一起围着一张圆桌子坐下,阿希每次向学生们呈现一组卡片,请学生依次做出回答。 实验开始了,阿希给大学生们呈现第一组卡片,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地根据自己的感觉大声回答出自己的判断。七个人的意见都一致,也都是正确的。接着,阿希呈现第二组卡片,学生们依然像第一次一样做出了一致的回答。正当大学生们感到这个简单而枯燥的测试又单

调又毫无意义时,阿希给大家呈现了第三组卡片。第一位大学生仔细看了看两张卡片上的线段,郑重地做出了显然是错误的回答,接着第二、三、四、五,直至第六位大学生也做出了同样错误的判断,轮到第七位大学生回答了,他感到十分惊讶,因为他的感官清楚地告诉他别人都是错的,他们都没有选择真正与标准线段相同的那条线段,他非常迷茫,不知该怎样回答,他还很可能尴尬地对同学们笑笑,小声地说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线段。阿希接着就又呈现了第四组卡片,第七位大学生再次发现自己感官得来的证据和小组中的其他六位成员不一致,他感到更加迷茫,他认真地看了看每—位和他一起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觉得他们没有什么异样,而且他们好像还都觉得自己很正确的样子。这时,第七位大学生会有什么反应呢?结果是,许多参加实验又坐在第七个位子的大学生最终自动放弃了来自于他们自己感官的正确判断,小声地说出了与别人相同的但是是错误的回答。 原来,这个实验是事先安排好的,前六名大学生都是假被试,他们都是阿希的实验助手,他们按照事先安排好的程序进行正确或错误的选择,只有第七位大学生不知道自己是小组中惟一不知底细的真被试。实验中,来自这位大学生感官的证据实际是正确的,但他却处于两种强度悬殊的力量较量中,—个是只有他自己的弱方,他由自己的感官得到判断;另一个则是有六个人的一致判断。因此,这第七位大学生的任务非常困难,他不但要在一群一致不同意他的判断的公众面前发表他的明确看法,而且更让他感到窘迫的是那些人已经在他之前先公开地表示了一致的意见。在实验的过程中,为了消除这惟一不知

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阿希实验 罗森塔尔实验 耐人寻味的心理实验 国际心理学会议上的枪声 心理学家难住心算家 感觉剥夺实验 心理学领域中的痛苦实验 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 编辑本段从众定义 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编辑本段实验

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结果当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但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7,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5,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一般认为,女性的从众倾向要高于男性,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并没有显著的区别。 编辑本段原因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从众呢,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我们对规范的社会影响所做出的反应。遵循社会规范往往可以得到奖赏。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对信息的社会影响所做出的反应。尊重规范并不是人们从众的唯一原因,人们从众还因为团体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第三个原因是,当任务有难度时从众现象会增加。 编辑本段结论 由此可见,从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甚至是一个集体的正确判断能力。这也就是中国所谓的“人云亦云”吧。

2019心理学考研7大著名实验:从众实验_毙考题

2019心理学考研7大著名实验:从众实验 心理学考研中有几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分别是感觉剥夺实验、延迟满足实验、情绪实验、从众实验、期待效应、晕轮效应,这几个实验是心理学考研常考的知识点,一起来看下。 2019心理学考研7大著名实验:从众实验 从众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 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结果当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但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7%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5%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从众呢?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我们对规范的主流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反应。遵循主流社会规范(即大多数人认同的)往往可以得到奖赏和正向激励。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对信息的社会影响所做出的反应。尊重规范并不是人们从众的唯一原因,人们从众还因为团体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第三个原因是,当任务有难度时从众现象会增加。

阿希的从众实验

阿希的从众实验 1956年心理学家阿希进行了从众现象的经典性研究--三垂线实验。他以大学生为被试,每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个为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一人为真被试。实验者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x,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A、B、C三条直线中的一条等长。实验者要求被试判断x线与A、B、C三线中哪一条线等长。实验指明的顺序总是把真被试安排在最后。第一、二次测试大致没有区别,第三至第十二次前六名被试按事先要求故意说错。这就形成一种与事实不符的群体压力,可借此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发生从众体压力,可借此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发生从众行为。阿希多次实验,所得结果非常相似。实验表明:(1)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2)所有被试平均从众行为百分比为35%。(3)大约有15%被试,从众行为的次数占实际判断次数的75%。实验后,阿希对从众的被试作了访谈,归纳从众的情况有三种:(1)被试确实把分阶段的反应作为参考框架,观察上就错了,发生了知觉歪曲。(2)被试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但认为多数人总比自己正确些,发生了判断歪曲。(3)被试明知其他人都错了,却跟着作出了错误反应,反生了行为歪曲。一般认为,发生从众的行为是因为个体在群体中受到信息上和规范上的压力。(1)信息压力:经验使人们认为,多数人的正确机率比较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由于缺少参照构架(见"谢里夫的从众实施"),就越发相信多数人,越从众。(2)规范压力:群体中的个人往往愿意违背群

体标准而被其他成员视为越轨者,害怕与众不同而成为"一匹离群之马"。遭受孤立,因此采取多数人的意见。

Asch “从众”心理试验

Asch “从众”心理试验 来自新浪崩溃ING博客 https://www.sodocs.net/doc/bc17828500.html,/s/blog_442a13ee0100cutb.html 阿施“从众”心理试验(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s) 下面有四根线条,一条是标准线条(左图),另外三条:A,B,C 是试验线条(右图)。请问哪一条线条与标准线条是一样长?很明显,C 线条与标准线条是一样长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但在该试验中,被试验的学生却出现惊人的判断错误(他们都和我们一样,眼睛是正常的),这是怎么回事呢?阿施告诉前来参加试验的学生要做一个关于视觉测试的试验,然后他让被试验的学生坐在一张有七到九个人的桌子旁,每次向他们呈现一组卡片,每组卡片共两张,一张卡片有一条线条,称为标准线条;另一张卡片上有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条,其中有一条很明显的是和标准线条的长度相同。所有正常的人都非常容易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试验开始,呈现第一组卡片后,被试验的学生依次大声地回答自己的判断,所有人的意见都一致,也都是正确,然后再呈现第二组,亦是如此。正当这个无聊的测试使被试验的学生感到无聊乏味时,情况发生了变化。第一位被试验的学生仔细看了看两张卡片上的线条后,郑重地做出了显然错误的答案,接着第二、三、四位等学生也作了同样错误的判断。轮到最后一位被试验的

学生做判断时,他明显感到左右为难,因为他的眼睛明显的告诉他别人的答案是错误的,他应该选择与标准线条一样的答案,但最终他还是小声地说出了和其他人一样的错误答案。其实,真正的被试验的学生只有一个,其他的几个人都是为配合实验而故意安排的“助手”。但在某一些被操纵的试验中,阿希的“助手”被指示要给予一个错误的答案,而阿希则在观 察这样的情况会引发受试者怎样的行为。该试验没有任何奖赏和惩罚的利益动机,被试验的学生可以随意选择答案,但当最后一位被试验的学生做出选择时,面临了强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来自群体。当绝大多数人都做出同样反应时,个人判断很容易动摇。被试验的学生的眼睛没有任何问题,实验中没有任何的限制、命令和要求,按理被试验的学生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但令人惊讶的是,被试验的学生宁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也要和群体的判断保持一致,某些时候被试验的学生甚至真的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是否真的有 问题。经过大量的重复实验,其结果令人震惊,即使答案很明显,但在三分之一的情况中,被试会遵从团体的不正确答案,而百分之七十五的被试会至少遵从一次,而团体不够大也会有如此的从众行为,当团体成员有2 到1 个人,只要有3 到4 个实验者的助手在其中,就会如同在更大的团体之中一般,有效地产生从众行为。阿希的实验向我们表明:有些人情愿追随群体的意见,即使这种意见与他们的意见相

从众效应实验报告

从众效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意义 从众行为表现在方方面面,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都有所表现。我们了解人的从众 心理,并恰当地处理其行为,是很有意义的。有的领导意见本是错误的,有些员工由于惧怕 反对而对自己今后不利,而违心地投了赞成票,结果后面的人都跟着投了赞成票。如果这时, 你能坚持住,是会对单位今后的工作有益的;有的老师的一个解题方法本来不是最佳的,由 于很多学生不反对,而导致绝大部分学生效仿老师的那种解题方法。如果你这时能提出自己 比老师的方法更好的解题方法,那不是会使很多学生少走弯路吗?因此,不管是领导还是老 师,了解了人的从众心理,对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二、从众效应的解释 从众是指作为受众群体中的个体在信息接受中所采取的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 的对策倾向。是受众对已经有了定论的职业传播者和信息作品,几乎没有人会再提相反的意 见;是从众能够规范人们接受行为的模式,使之成为一种接受习惯;是某种一致性的群体行 为能够形成接受“流行”,如“流行歌曲”、“流行音乐”、“新书热”等;是会对那些真正富 有独创意义的信息作品加以拒绝,从而挫伤少数传播者探讨真理的积极性;是多少抑制了受 传者理解信息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因此,从众效应也是优点与缺点并存、有利与不利同在。 三、实验情景 情景一:假设某一天你在路上,有人走在你前面,你发现当他们走到某一个特定的位置 时,都好像突然被什么绊了一下,但是你仔细看好像又没有什么障碍物,此时作为你,遇到 下面哪种情况会停下来? a,前面有一个人被绊了一下 b,前面有两个人被绊了一下 c,前面有三个人被绊了一下 d,前面接二连三的都会有人被绊倒 情景二:情况和上面大体相同,但是此时被绊倒的人换作是你熟悉的人 [同学朋友老师家人] (一)图表分析 (二)影响从众效应的因素 1,“众”的量 递增趋势 自主-动摇-迟疑-行为-完全随大流 2,个体自我认同度 果断(自信心) 寡断(没有主见) 3,关系性大小 关系越紧密,效应越明显 4,其它因素 (1)群体因素 群体成员的一致性愈高,个体面临的群体压力也越大,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2)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强,个体越容易从众。 群体规模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个体从众行为的可能性随群体规范的 增加而上升。但超过这个范围,群体规模的影响不明显。研究表明,规模的临界值大致 在3—4人。 (3)个体人格因素

阿希的从众实验

武昌工学院 《心理学概论》课程结业论文 阿希的从众实验 姓名张晶鹏 院系管理学系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学号 103002050210 指导教师刘丹 2012年 10 月 25日

阿希的从众实验 张晶鹏,人力资源1002班(103002050210) 摘要:阿希认为,人们从众的行为应该还和人群数量有关,阿希的从众实验证明个人会屈从与集体的压力,即便他明白集体的行为是错误的。人的从众行为对于文化的形成和文化认同感的建立是有益处的,但是在进行决策时,从众行为很可能会导致集体决议成为个人意见的结果,而正确的意见却在盲从中被掩盖。 关键词:从众坚持视觉和感知自我认同影响因素 如果你发现周围的人都犯了错误,你敢跳出来坚持真理吗?阿希Solomon Asch在1951年设计的从众实验会告诉你,很可能你也会随大流的将错就错了。 阿希在校园中招聘志愿者,号称这是一个关于视觉感知的心理实验。实验在一间房间内举行,形式非常简单,就是给被试呈现两张纸,一张纸上印着一条线段,被试需要在另一张上印有几条线段的纸上找出与刚才那条长度相同的。实验需要测试多组不同的被试,7~9人一组,每组人要做18个测试。 当志愿者来到实验房间时会发现,屋子里的七个座位已经坐了6个人,只有最后一把椅子空着。你会以为别人都来得比你早,但是你肯定没想到那6个人其实都是阿希的助手,来当托儿的。接着好戏就上演了,如同图片显示的那样,测试的答案都是及其简单的,只要是智商正常没有喝多的人都不太可能答错。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被试们是按座位顺序一个接一个回答问题的,这样每次志愿者总是最后一个回答。在18次测试中,实验助手有12次故意出错,当然他们是一起给出相同的错误答案。

社会心理学从众实验报告

从众心理地意义: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地影响,而在自己地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地行为方式,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地现象.又俗称“随大流”.社会生活中地从众行为大多不具有直接地社会评价意义,它无所谓是积极地或消极地,它对人地作用主要取决于行为本身地社会意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众心理地利与弊: 从众心理带给人们地好处是具有保护作用.在一个集体里,往往会在作出某种决定之前,通常会以不同方式征求大家地意见,往往是多数人地意见相同,这个时候就要以从众心理行事,赞同多数人地意见,要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大家才觉得你是好人,是个懂味地人,才会受到大家欢迎,才不致遭到大家反对排挤,才不致受伤害.否则,你就会成为众矢之地,成为公敌,就会受到冷落,受到排挤,受到伤害,不招人待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众行事也会坏事,会给人带来灾难,甚至是灭顶之灾.从众会让人盲目,盲从,缺乏理性,因而会做出十分错误地事情,酿成不可收拾地局面,付出惨重地代价.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研究从众心理地意义: 在我们地日常生活中,从众现象比比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小实验,来了解对方地从众心理,其实在我们看来,了解其从众心理也是了解其本人一些特点地过程.从众心理有利有弊,研究从众心理也是为了让我们可以学会更好地用客观地眼光去看待事物.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实验方案、施行步骤以及结果: 实验方案 我们地从众实验模仿了著名地阿希从众实验,我们选取了幅图片,在不同地地点被试者,让被试者与我们事先安排好地假被试一起完成该试验,假被试会经过思考,全部选择错误地答案,最后让真被试者选择.记录实验结果.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实验步骤 试验时间:年月日星期日.

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每篇一个社会实验

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每篇一个社会实验

社会心理学实验整理 201407500140 赵涛 人际影响: 从众实验: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自变量:助手的选择因变量:被试的选择 实验过程:阿希(S. 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是从众实验中的又一经典实验。与谢里夫实验不同的是,谢里夫的实验是对在模糊情境下从众情况的研究,而阿希实验是在情境明确的情况下进行的。被试是123 名大学生,分别来自三所大学。每组7 人同时参加测试,其中只有1 人是真正的被试,其余6 人是主试的助手,真被试被安排在倒数第2 个回答问题,这样他可以听到大部分不正确的回答。实验材料是18 套卡片,每套两张,一

张绘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绘有比较线段(见图2)。阿希告诉被试这是一个视觉感知实验,要求被试判断卡片中 a、b、c 三条线段哪一条线段的长度与标准线段相同。 18 套图片共呈现18 次,前6 次大家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到了第7 次开始,假被试故意做出错误的选择,主试观察真被试的反应是独立判断还是从众,并加以记录统计。 实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情境明确的情况下,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没有被其他人所影响,保持了独立的判断;75%的被试至少有一次从众行为的发生;所有被试的平均从众行为34%。在实验结束后的询问中,被试普遍反映在实验中感受到严重的心理压力和内心冲突。

服从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 自变量:主试的命令因变量:被试的选择 实验材料:电机装置(该电机装置有30个可调节的开关,不同开关代表着不同的电压,电压从30V开始,每次以15V的单位递增,一直增加到450V。这些开关被分成三组:轻微电击组、中等电击组、高压危险电击组。实际上,这只是一个伪造的电击装置) 实验过程:被试来到耶鲁大学的社会互动实验室后会碰到主试和另一个被试(该被试由助手假扮)。主试告诉被试:这是一个对学习中惩罚效应的研究,靠从帽子里抽

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每篇一个社会实验

社会心理学实验整理 201407500140 赵涛 人际影响: 从众实验: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自变量:助手的选择因变量:被试的选择 实验过程:阿希(S. 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是从众实验中的又一经典实验。与谢里夫实验不同的是,谢里夫的实验是对在模糊情境下从众情况的研究,而阿希实验是在情境明确的情况下进行的。被试是123 名大学生,分别来自三所大学。每组7 人同时参加测试,其中只有1 人是真正的被试,其余6 人是主试的助手,真被试被安排在倒数第2 个回答问题,这样他可以听到大部分不正确的回答。实验材料是18 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绘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绘有比较线段(见图2)。阿希告诉被试这是一个视觉感知实验,要求被试判断卡片中a、b、c 三条线段哪一条线段的长度与标准线段相同。18 套图片共呈现18 次,前6 次大家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到了第7 次开始,假被试故意做出错误的选择,主试观察真被试的反应是独立判断还是从众,并加以记录统计。 实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情境明确的情况下,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没有被其他人所影响,保持了独立的判断;75%的被试至少有一次从众行为的发生;所有被试的平均从众行为34%。在实验结束后的询问中,被试普遍反映在实验中感受到严重的心理压力和内心冲突。 服从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 自变量:主试的命令因变量:被试的选择

实验材料:电机装置(该电机装置有30个可调节的开关,不同开关代表着不同的电压,电压从30V开始,每次以15V的单位递增,一直增加到450V。这些开关被分成三组:轻微电击组、中等电击组、高压危险电击组。实际上,这只是一个伪造的电击装置) 实验过程:被试来到耶鲁大学的社会互动实验室后会碰到主试和另一个被试(该被试由助手假扮)。主试告诉被试:这是一个对学习中惩罚效应的研究,靠从帽子里抽签的方式决定谁是老师,谁是学生(实际上这个签是研究者事先安排好的,被试总是抽到老师,助手总是抽到学生)。然后学生被带到隔壁的房间,被试看到工作人员将学生绑在一张电椅上,并在其手腕上搁置电极,该电极与老师房间里的一个电击装置连在一起。学生可以通过按标有A、B、C、D的按钮来回答问题。接着主试给老师和学生分配学习任务,即然学生对各种各样的单词进行配对联想记忆,老师讲单词读给学生听,然后检查学生的记忆状况,当学生做出错误反应时给予错误惩罚。每增加一次错误反应,老师就要将电压强度提高一级。学生答题的反应是事先安排好的,正确或错误的反应顺序对所有老师来说完全一致。当电压强度随着错误反应增加时,另一个房间学生开始发出痛苦的叫喊,老师看不到学生但是可以听见他的声音。到75V时学生开始咕哝和呻吟,150V时猛撞墙壁,180V时开始叫喊痛不可忍,300V时,拒绝再做任何回答。所有的这些叫喊内容都事先录在磁带上。主试告诉老师不回答也算作错答,继续实施电击程序。大部分被试在电压达到某一点时会转向主试询问是否继续进行电击。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命令被试继续,且在此过程中很有必要像老师发出一系列语气渐重的命令:1、请继续;2、实验需要你继续;3、必须继续进行;4、你别无选择,你必须继续。 实验结果:在主试的要求下,几乎所有的被试都将电压提升到了300V的水平,直到学生猛击墙壁,要求离开实验室,并拒绝回答问题为止,在30名被试中使用全部电压水平的被试有26人。这与他们实验前做的调查“只有少数人(1/ 10或1%)会继续惩罚,直到最大伏特数;而且当主试允许被试用他们想用的电压来惩罚学生时,没有一个人超过45V”相差甚远。然而大多数被试因为执行了主试的命令而表现出极度的紧张和焦虑。 责任扩散实验:达利和拉坦内的研究(亮闪闪)

所罗门阿希 从众实验

这项由Solomon Asch为我们带来的入选十大社会心理学的实验表明:我们当中很多人都会为了迎合他人而否定自己的看法。 我们为什么去做愚蠢而不合理的事情: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 研究(十) 我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人云亦云 这项由Solomon Asch为我们带来的入选十大社会心理学的实验表明:我们当中很多人都会为了迎合他人而否定自己的看法。 我们都知道人类是天生的喜欢人云亦云——我们时常不假思索地相互模仿对方穿衣的品味、谈话的口吻和态度。但是这种人云亦云究竟到达了什么地步?你是否认为自己可能会在模糊不清的时候否决自己的看法,而去附和别人呢? 看看下面的图形。比较左边图中的线段和右边图中的三条线段:A、B和C。这三条线段中哪一条和左边的这条一样长? 很显然答案是C。然而在一项上世纪50年代的经典心理学实验中,76%的人至少一次地否定了自己的看法,而选择了A或者B。到底是什么策略施加了强暴的心理压力,迫使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这项实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设计者,著名的心理学家Solomon Asch设法证明了刚好相反的结论。之前Muzafer Sherif的实验(参见他著名的Robbers Cave

实验)发现了当人们面对判断模棱两可的测验时,他们用别人的判断作为参考标准。 这非常合情合理。如果我对于某事不确定,我会去询问别人。但这只是发生在我不确定的情况下。而在我确信无疑的时候情况就颇为不同了,例如当我清楚答案是什么的时候。那时别人的判断就没有影响了——或者至少Asch是这么想的。 实验 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他带来了一些男大学生,每次带一个人进入一个房间,和其他8个假冒的被试一起(Asch, 1951)。然后,他们看了和上面的两幅图类似的图形,并作比较。被试被要求说出A、B和C中哪一条线和那条参考线一样长。这个过程重复了12次,期间被试观察了以上图片的改进版。 被试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其他坐在桌子边的八个人是在玩一个游戏。他们都是同伙,之前被实验者嘱咐故意给出错误的答案。在一半的实验中他们给出偏短的线段作为答案,而在另一半实验中他们则给出偏长的线段作为答案。 真正的被试对此一无所知,他们实际上是在五位故意给出错误答案的实验者的同伙之后第六个回答问题的。 令人惊讶的发现 实验结果十分引人入胜,而且出乎Asch的意料: ?在超过一半的试验中,50%的人和“假被试”一样给出了错误的答案。 ?在所有12次试验中只有25%的被试拒绝受到主流的、明显错误的判断的影响。 ?5%的人总是附和主流的错误观点(我们都认识这样的人,不是么?!)。 ?在所有的试验中平均的附和率为33%。

社会心理学从众实验报告

社会心理学从众实验报告 一从众心理的意义: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又俗称“随大流”。社会生活中的从众行为大多不具有直接的社会评价意义,它无所谓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它对人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 二从众心理的利与弊: 从众心理带给人们的好处是具有保护作用。在一个集体里,往往会在作出某种决定之前,通常会以不同方式征求大家的意见,往往是多数人的意见相同,这个时候就要以从众心理行事,赞同多数人的意见,要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大家才觉得你是好人,是个懂味的人,才会受到大家欢迎,才不致遭到大家反对排挤,才不致受伤害。否则,你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公敌,就会受到冷落,受到排挤,受到伤害,不招人待见。 从众行事也会坏事,会给人带来灾难,甚至是灭顶之灾。从众会让人盲目,盲从,缺乏理性,因而会做出十分错误的事情,酿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付出惨重的代价。 三研究从众心理的意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众现象比比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小实验,来了解对方的从众心理,其实在我们看来,了解其从众心理也是了解其本人一些特点的过程。从众心理有利有弊,研究从众心理也是为了让我们可以学会更好的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四实验方案、施行步骤以及结果: 1实验方案 我们的从众实验模仿了著名的阿希从众实验,我们选取了3幅图片,在不同的地点被试者,让被试者与我们事先安排好的假被试一起完成该试验,假被试会经过思考,全部选择错误的答案,最后让真被试者选择。记录实验结果。 2实验步骤 1.试验时间:2014年5月18日星期日。 2.实验地点:1、5、6号餐厅,教育超市门口。 3.实验设备:手机一部(用于拍摄)、本子,笔(用于记录)、图片三 张(用做测试) 4.实验人员安排:测试者(),记录员(),拍摄员(),假被试() 5.我们在上述四个地点每个地点随机选择一位被试者。 6.测试者分别向四位假被试以及真被试询问问题,记录员记录结果。3实验结果

阿希从众实验

阿希从众实验 1956年心理学家阿希进行了从众现象的经典性研究—三垂线实验。 引言: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而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倾向。 实验目的: 研究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产生及其原因。 实验内容: 他以大学生为被试,每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人为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一人为真被试。实验者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X,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A、B、C。X的长度明显地与A、B、C三条直线中的一条等长。实验者要求被试判断X线与A、B、C三条线中哪一条线等长。 实验者指明的顺序总是把真被试安排在最后。第一二次测试大家没有区别,第三至第十二次前六名被试按事先要求故意说错。这就形成一种与事实不符的群体压力,可借此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发生从众行为。阿希多次实验,所得结果非常相似。 实验表明: (1)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 (2)所有被试平均从众行为百分比为35%。 (3)大约有15%的被试,从众行为的次数占实验判断次数的75%。 实验结论: 实验后,阿希对从众的被试作了访谈,归纳从众的情况有三种: (l)被试确实把他人的反应作为参考框架,观察上就错了,发生了知觉歪曲。 (2)被试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但认为多数人总比自己正确些,发生了判断歪曲。

(3)被试明知其他人都错了,却跟着作出了错误反应,发生了行为歪曲。 在阿希之后,研究者参照阿希的实验程序,做了大量的实验,进行重复验证。虽然在实验中并非有那么多的从众现象,但是实验确实表明在下列情况下从众现象会增加:(1)个体感到力不从心或有不确定感;(2)团体中至少要有3个人;(3)团体的意见是一致的(只要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就会大大增加其他人做出不从众行为的勇气);(4)个体崇尚团体的地位和吸引力;(5)个体对任何回答都没有作出预先的承诺;(6)个体的举动可以被团体中的其他人看到;(7)个体所处的文化非常鼓励人们对社会标准的尊崇。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从众?一般认为,发生从众行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l)信息压力:经验使人们认为,多数人的正确几率比较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由于缺少参照构架(见“谢里夫的从众实验,’),就越发相信多数人,越从众。 (2)规范压力:群体中的个人往往不愿意违背群体标准而被其他成员视为越轨者,害怕与众不同而成为“一匹离群之马”,遭受孤立,因此采取多数人的意见。 (3)我们对规范的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反应。人们对社会规范是敏感的,懂得哪些是被社会接受的规则和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如果我们遵守纪律、遵循社会规范,就会被评为好学生、好企业员工和先进工作者,而如果我们表现得与众不同,那可能会付出相当惨重的代价。 (4)我们对信息的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反应。人们从众还因为团体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例如,我们在陌生地方乘地铁,我们可能会仔细观察当地人乘地铁的行为:去哪里购地铁票,如何通过检票口,从哪里进站台等。人们越相信团体的信息,越重视团体的观点,就越容易与团体保持一致,从众现象就越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