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建筑学_新陈代谢派_日本美学的再出发_玉利智子

建筑学_新陈代谢派_日本美学的再出发_玉利智子

建筑学_新陈代谢派_日本美学的再出发_玉利智子
建筑学_新陈代谢派_日本美学的再出发_玉利智子

《房屋建筑学》知识点

1.构成建筑的基本要素是建筑功能、物质技术条件、建筑形象。 建筑功能:房屋的使用要求,它体现建筑物的目的性。 物质技术条件:是实现建筑物的手段,它包括建筑材料、结构与构造、设备、施工技术等有关方面的内容。 建筑形象:是建筑体型、立面处理、室内外空间的组织、建筑色彩与材料质感、细部装修等等综合反映。 2.建筑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方针。 3.建筑的分类: ①按使用性质分类: A.民用建筑——供人们居住好进行公共活动的建筑 a.居住建筑,供人们居住使用的建筑 b.公共建筑,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 B.工业建筑——生产性建筑 C.农业建筑——农副业生产建筑 ②按建筑物层数好高度分类: A.住宅按层高分类:1-3层为低层建筑,4-6层为多层建筑,7-9层为中高层建筑,10层及10层以上为高层建筑。 B.公共建筑按高度划分:不大于24m为单层和多层建筑,大于24m为超高层建筑。 C.无论住宅还是公共建筑,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均为超高层建筑。 ③按建筑规模和数量分类: A.大量性建筑 B.大型性建筑 ④按主要承重结构的材料分类: A.木结构 B.砖混结构(砌体) C.混凝土结构 D.钢结构 E.钢、钢筋混凝土结构 4.建筑模数是选定的标准尺度单位 ①基本模数:数值100mm,符号M ②扩大模数:基本模数的整数倍 ③分模数:基本模数除以整数 5.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由其组成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来确定的。 6.耐火极限:是指对任一建筑物按时间-温度标准曲线进行耐火试验,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被破坏或失去隔火作用时为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 7.建筑工程设计一般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8.建筑设计的程序: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扩大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 9.建筑平面定位轴线是确定房屋主要结构构件位置和尺寸的基准线,是施工放线的依据。 建筑平面定位轴线有横向轴线和纵向轴线之分。 开间:相邻两横向轴线之间的距离。 进深:相邻两纵向轴线之间的距离。 10.南北朝向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广泛采用的,因为南向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冬季太阳高度角小。 11.净高:楼地面到结构层(梁、板)地面或顶棚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12.层高:该层楼地面到上一层楼地面之间的距离。 13.建筑物:供人们在其内部生产、生活或者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 构筑物:人们不直接在其内部生产,生活的工程设施。 14.建筑物的组成构件与作用: ①基础:基础是房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物地面以下的承重构件。 ②墙和柱:墙是建筑物的竖向构件,其作用是承重、围护、分隔及美化室内空间。柱也是建筑物的竖向构件,主要用作承重构件,作用是承受屋顶和楼板层传来的荷载并传给基础。 ③楼地层:楼地层是建筑物的水平分隔构件,也起沉重作用。

建筑美学

第一章美学基本知识 美学:研究现实的美的规律及其表现和对美的欣赏与创造的科学. 建立:1750年德国★鲍姆嘉通美学之父,理性主义哲学家 《美学》 1.1美是什么 代表人物: 柏拉图“美是理念” 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 休谟“美不是事物的本身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 立普斯“移情说” 孔子“尽善尽美” 庄子“道至美至乐” 王阳明“美在吾心中” 一. 客观美:认为美在物体本身,自然和社会本身. 二. 主观美论:美不在物,却在心.在精神. 三. 主客关系美论:认为美即不在物也不在心,而在心与物之间,即主客观的统一. 1.1.1美的特征 (1)美是具体可感的形象 (2)美的感染性,是美本身固有的特点 (3)美的形象要靠不断创新. 1.1.2美的形态 (1)自然美 (2)社会美人的美是社会美的中心内在,外在 (3)艺术美 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特点:反映现实,融进艺术家思想 1.2 美的欣赏 1.2.1 美感 美感的产生通过人类特有的审美感觉器官:耳.眼.鼻.舌 高级的特点:心里结构 文明的思维结构 社会的情感等心里活动 1.2.2审美标准 说法不一: (一)认为审美评价存在客观尺度标准是绝对的 (二)认为标准因人而异,审美评价纯属主观精神范畴它是相对的 1.2.3审美差异 概念: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于同一事物和形象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b 存在哪些方面:明显的时代特征;明显的民族差异;经历学识审美修养 第二章中外古建筑美学 建筑美学:研究建筑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美学,是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学问题的科学. 建筑艺术的特征: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时空交汇性,技术性。 2.1中国古代建筑传统的多层次构成 2.1.1礼制性建筑的类别

最新房屋建筑学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专科)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房屋建筑学 一、填空题: 1.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和是建筑的三个基本要素。 2.建筑物的耐久等级分为 __级。耐久等级为二级的建筑,其主体结 构耐久年限为_ _ 年。 3.构件的燃烧性能分为非燃烧体、燃烧体和三类。 4.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为 __级。 5.耐火等级为二级的建筑物,其楼梯间墙体的燃烧性能为,耐火极限 为 _小时。 6.《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中规定采用___ __ __mm作为基本模数值, 以M表示; 7.《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中的水平扩大模数有个,竖向扩大模数有个。 8.《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中的分模数有个。 9. 是建筑地面以下的承重构件,是建筑的下部结构。 10. 是承受由基础传下的荷载的土层。 11.当建筑物荷载很大,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常常采用__ __地基。 12.用砖石、混凝土等材料建造的基础称为_ ______基础。 13.由室外设计地面到基础底面的距离称为基础的________________。 14.当设计最高地下水位低于地下室地层标高时,地下室外墙和地坪须做好___ _____。 15.当设计最高地下水位高于地下室地层标高时,地下室外墙和地坪须做好________。 16.砌筑地下室的砖墙时,宜选砂浆;砌筑地上砌体时,宜采用砂 浆。 17.门窗过梁的主要形式有:砖拱过梁、钢筋砖过梁和。 18.墙身水平防潮层常用的三种构造做法是:防水砂浆防潮层、防潮层 和油毡防潮层。 19.散水应设不小于的排水坡。 20.房屋四周排水沟的沟底纵坡坡度为。 21.为增加墙体的整体稳定性,提高建筑物的刚度可设圈梁和________________。 22.根据使用的材料不同,楼板可分为木楼板、钢筋混凝土楼板和等。 23.钢筋混凝土楼板,根据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装配式和装配整体式三种。 24.楼梯梯段处净高应大于_______________m。 25.楼梯平台处净高应大于_______________m。 26.防水等级为Ⅱ级的屋面,其防水层的使用年限为_ _ 年。 27.平屋顶排水坡度有______________和结构找坡两种做法。 28.铝合金门窗是以其来称谓的。 29.建筑火灾发展的三个阶段是:初起、和衰减。 30.民用建筑平面组合常用的方式有、套间式、大厅式和单元式。 二、单项选择题 1.房屋一般由()组成。

新陈代谢派

新陈代谢派 新陈代谢派 新陈代谢派 (metabolism):在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影响下,以青年建筑师大高正人、稹文彦、菊竹清训、黑川纪章以及评论家川添登为核心,于1960年前后形成的建筑创作组织。他们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反对过去那种把城市和建筑看成固定地、自然地进化的观点。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它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是一个动态过程。应该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时间的因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Cycle),在周期长的因素上,装置可动的、周期短的因素。1966年,丹下健三完成了山梨县文化会馆。它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新陈代谢派的观点。 在日本战后,存在着三个主要建筑流派,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是由大高正人、菊竹清训和黑川纪章等等当时的“少壮派”所展开的“新陈代谢派”的运动。“新陈代谢派”运动的时代背景,可以用丹下健三的1959年的一番话来做说明。丹下说:“在向现实的挑战中,我们必须准备要为一个正在来临的时代而斗争,这个时代必须以新型的工业革命为特征,……,在不久的将来,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即信息革命)将改变整个社会”。丹下在讲话中,很明显把新技术当作是对信息革命的应答措施。(但是,在当时信息革命的特征不很明朗,只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电脑和网络盛行的时代,这种特征才表现为越来越明显。)对信息工业社会的特征把握不很准确,也就使“新陈代谢派”无法拿出相应正确的对策。也就是说,“新陈代谢派”之所以很快就消失历史的黑洞中,就如它们自己的主张一样:即“强调事物的生长,更新与衰亡”,主要的原因在于其思想着眼点的超前性和对信息时代特征的认识不足而造成的。也可以说“新陈代谢派”企图用工业技术(即工业社会的手段)去解决信息社会的存在的问题。相当于后来欧洲兴起的高技派,在欧洲的解

当代西方美学读书笔记

《当代西方美学》读书笔记 提起中国著名的美学家,也许你会想起李泽楷老师,宗白华老师,朱光潜老师,高尔泰老师……但是千万别忘记了还有这么一位集大成者——朱狄老师。朱狄老师于1935年生于浙江平湖,是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退休之后,他潜心于油画的创作。迄今为止,朱狄老师已经著有多部佳作,包括有《美学问题》、《艺术的起源》、《原始文化研究:对审美发生问题的思考》、《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等等。而今天我所要谈论的,便是朱狄老师于1984年书写的《当代西方美学》。 书中的第一章主要是列举了十个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但是这种列举只是根据一些有关著作的片断或各种百科全书的“美学”条目所提到的有关美学家来加以确定的。“流派”既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所以有的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像弗洛依德、融恩、桑塔耶那、杜威、卡西勒等)虽然早已经去辞世,但鉴于他们的思想对当代人们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所要仍然只好称之为“当代”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有些哲学派别或美学理论(如结构主义、存在主义以及接受美学等),由于它们在西方还没有被公认为一种美学流派,所要《当代西方美学》这里就没有太多的涉及。其次,在写作方法上,由于西方一个哲学流派或一个美学流派往往同时兼有许多称呼,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乱,书中采取的是“以人带派”的做法,也就是说通过某一流派的代表性人物的美学思想来作为介绍该美学流派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讲述的是关于美的本质问题,这完全是根据国内读者的需要而设的。因为在当代西方美学著作中,美的本质的讨论已很少有专门的章节来加以探讨了,相当多的美学著作已不再涉及这个被看作为古老的、争论不休的形而上学的问题。但鉴于这一问题本身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美学界对它的广泛兴趣,朱狄老师仍然把这一问题列为专章来加以介绍和论述。 第三章关于审美经验的问题,与第二章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情况恰恰相反,它是当代西方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几乎没有一本系统的美学著作中不涉及审美经验的。美学研究对象的这一重大转变是当代西方美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但是材料多,头绪就容易纷乱,为了避免缺乏条理性,朱狄老师把它分成几个问题来谈,并把“审美无利害关系”这一命题看作是审美经验的核心,这是相当一部分西方美学家的看法,而朱狄老师本人也认同这一种观点。 第四章、第五章都是讲艺术的,本来可以合并成一章,但是这部分内容太过庞杂,只好把关于艺术的性质、艺术的创造、艺术的分类原则和各门艺术中的芙学问题分为两章,分别加以叙述。 《当代西方美学》这本书中,它把目前西方的主要美学派别进行了介绍。但其实每位美学家都有自己的主见和美学倾向。它能把不同的观点放在一起,这样,作为读者也能很快找到自己共鸣的观点。整本书,我着重看了2—4章。也许是从小就比较喜欢刨根问底,因此我对书中的第二章,也就是当代美学著作中都避而不谈的美的本质的部分颇感兴趣。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中最根本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对美的本质下定义也就是对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性质做出规定。在过去,一个时代总是有一个专门的定义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比如说可以用美在于“和谐”去概括希腊哲学家对美的本质的看法,也可以用“完善”去概括中世纪哲学家的看法,更可以用“快感”去概括十八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的看法,但是今天,这样的概括显然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对美的本质的看法,不同的人会持有不同的意见,但总体上仍然可以划分为三个论派,一为客观论,一为主观论,一为关系论(主客观夹杂)。虽然对美的本质的看法错综复杂,但是当代西方美学在这一问题上总的倾向还是明确的,那就是越来越趋向于主观论。我们过去不可能去想很多的问题,书中却和我们说得很详细。 “事物之所以美是它本身是美的”有没有道理?应该很有道理,而这个是客观论的主要观点。所谓的“客观论”,意味着我们在客观事物的结构中发现的那些美的特征并不存在于欣

建筑美学的认识与感受

建筑美学的认识与感受 美的定义为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 2008年,大陆学者在《存在与华夏文明》一书中提出了美的这个定义。 美的定义是美学中最难的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篇系统研究美学的文章《大希庇阿斯篇》中,作者借苏格拉底的口总结到:“美是难的。 毕达各拉斯把音乐中和谐的道理推广到建筑、雕塑等其它艺术,探求什么样的数量比例才会产生美的效果,由此,它们发现了在欧洲有长久影响的“黄金分割线”,他们有时也认为圆球最美。这种偏重形式的探讨是后来美学里形式主义的萌芽。 十八世纪欧洲兴起了“实验美学”热,意图从具体的美的事物中找到美的本质,从而给出美的定义。然而实验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图形和声音,所得结论不具普遍性。由美的这定义出发进行演绎,可以对美进行合理分类,把自然美,社会美、相对美、形象美、朦胧美等都归入了“美”这个种概念的属下。 由于人的需要随时间地点在变化,所以美的概念是动态的,美的外延也是不确定的。 如果以人感知客观世界的方式(嗅,触,尝,听,看,想)为标准,美可分为实用美,形式美,音乐美、精神美和创造美。 以人的需要层次为标准,美可分为生理美、先验美和精神美。 按人活动的场所分,可把美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按美产生时实物刺激的有无,美又可分为直接美和间接美。 按引起美的刺激是第一信号系统还是第二信号系统,美可以分为实际美

和信号美… 和谐、烂漫、磅礴、壮阔、温柔、热情、博大、健壮、浩瀚、善良、豪放是美的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是个不相同的具体的美。美是和谐、烂漫、磅礴、温柔、健壮、浩瀚、善良、豪放共同具有的一般内容和本质。美是一般的和谐,和谐是具体的美,美存在于和谐、烂漫、磅礴、浩瀚、温柔、热情之中。 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建筑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建筑美学的出现却是20世纪的事情。英国美学家罗杰斯·思克拉顿运用美学理论,从审美的角度论述了建筑具有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总效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可看成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提出了现代建筑技术美的10大法则,即: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色彩等,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此外,包豪斯的建筑美学理论与现代主义联系较多,美国建筑大师文丘里则从符号学的角度来探讨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

武汉理工大学房屋建筑学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2 分,共 10分 1、 建筑模数 : 建筑模数是选定的标准尺度单位,作为尺度协调中的增值单位。 2、 框架结构 : 由梁和柱以刚接相连接而成,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 3、 板材墙 : 在工厂中预制好各种构件,在施工现场进行机械安装而成的墙体。 (叠砌墙:将预先加工 好的各种块材用胶凝材料叠放砌筑而成的墙体。板筑墙:在墙体部位直接立模,在模版内夯筑 或浇筑各种材料而成的墙体。 伸缩缝 : 为防止建筑构件因温度变化、热胀冷缩使房屋出现裂缝或破坏,在沿建筑物长度方向相 隔一定距离预留垂直缝隙。这种因温度变化而设置的缝叫做温度缝或伸缩缝。 隔墙: 隔墙是分隔室内空间的非承重构件。 6. 建筑: 建筑是指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建筑物是指人们在内进行生产和生活的房屋或场所 构筑物是指为某种工程目的而建造的、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内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建筑物。 7. 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 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是指按建筑构件按时间 -温度标准曲线进行耐火试验,从受到火 的作用时起,到失去稳定性、完整性被破坏或失去隔火作用时止的这段时间 8,定位轴线: 9,建筑构造 10. 建筑构件 11. 建筑配件 4、 5、

三、简答题(每小题6 分,共30分) 第一章 1.建筑的含义是什么?什么是建筑物和构筑物?建筑是指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建筑物是供人们在其内部进行生产、生活或进行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 构筑物是指为某种工程目的而建造的、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其内部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建筑物。 2.构成建筑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正确认识三者的关系? P12-13 3.什么叫大量性建筑和大型性建筑? 大量性建筑是指量大面广,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如住宅、幼儿园、学校等。大型性建筑是指规模宏大、耗资巨大、修建数量有限的建筑,如大型体育馆、大型剧院等。 4.低层、多层、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划分界限是什么? 中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将住宅建筑依层数划分为:一层至三层为低层住宅,四层至六层为多层住宅,七层至九层为中高层住宅,十层及十层以上为高层住宅。除住宅建筑之外的民用建筑高度不大于24m 的公共建筑和高度大于24m 的单层公共建筑为多层建筑,大于24m 者为高层建筑(不包括建筑高度大于24m 的单层公共建筑);建筑高度大于100m 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 5.建筑物的使用年限是如何划分的?分别适用于什么工程? P15 6.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如何划分?什么叫构件的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P16 7.建筑设计阶段是如何划分的?分别适用于什么工程? P18-19 8.什么是风玫瑰图?在建筑的设计中有什么作用? P25-26 9.什么是地震震级、地震烈度和基本烈度?地震震级:一次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大小。地震烈度:地面及房 屋建筑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基本烈度: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一般场地条件下,该地区可能遭受的最大地震烈度。 10.实行《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的意义?其包含的内容?如何规定的?P27 11.什么是定位轴线?在建筑设计中各起什么作用? P29 12.什么是标志尺寸,构造尺寸和实际尺寸?在建筑设计中各起什么作用?标志尺寸:用以标注建筑物定 位轴线之间的距离大小。

从巨构思想看当代城市重构_李晓东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收稿日期:2012-09-20 1.巨构城市产生背景与当代语境下的城市重构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因轿车的普及带来了大规模城市蔓延趋势,出现了以大片低密度的独栋住宅为特征的城市郊区化现象。给城市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侵害。同时,城市的郊区化使城市中心区迅速衰退,成为滋生严重的贫穷、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场所。另一方面,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现代主义城市规划逐步实现,带来机械的功能分区,单调的城市空间,使原来宜人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混合形成的城市丰富性遭到破坏。西方建筑与规划界发起了对现代主义运动的深刻反思,他们从社会、文化、生态、经济等各个方面,积极探索城市问题的解决方式,对建立城市新的秩序提出深刻的思考。1960年代的短短10年间,涌现出的众多的城市设计呈现出一种巨构(Megastructure) 的城市形态,反映出建筑师试图以一种彻底颠覆的方式来改变城市现状的愿景。那么,巨构城市具有怎样的特征呢?借用槙文彦对于巨构城市的定义予以说明:巨构型的城市指一个大型的构架,其中容纳了所有或者部分的城市功能。首先,它具有典型清晰的结构特征,呈现出高度集约化的城市形态,不是在城市逐渐的发展中形成的,而是以一个完成的形式展现。其次,它具有城市运转所必需的功能,在巨构结构中进行高效的物质运输、信息交流等。 本文意在通过对巨构城市设计的深入分析,探索其背后的理论价值,挖掘其对于解决当下城市问题的启示(图1)。 21世纪,我国正经历快速的城市化趋势。面对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不少大城市正进行着急速的扩张,造成对自然资源的侵蚀。同时,城市中心区有限的空间尽显疲态,正经历着城市结构和功能的衰退。一方面,原来的交通设施承载能力面对不断增长的交流需求远远不足,不少大城市由于城市路网本身较低的连接度造成城市可达性低,城市空间流动性低。另一方面,城市功能组织缺乏相互配合,导致城市空间利用率低。我国由于自然资源与空间的限制,城市形态不能以无节制的方式扩展;维持城市运转的功能体系越来越复杂,要求提高空间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在有限的城市土地上实现城市空间的高效使用。因此,城市需要进行重构。 城市重构与传统意义的城市更新强调物质更新与功能置换不同,需要进行结构优化与功能的有机重组,实现立体维度上的流动性与多功能的整合,使城市中心区进行网络化重构。一方面,对城市中心空间格局优化,即结构调整,包括城市各种交通工具便捷的换乘联系,与步行系统的整合,体现了城市结构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以一种不破坏城市中心丰富性的功能有机重组,即提倡紧凑、多元混合的开发模式,城市土地的复合利用,对地上、地下空间的立体化开发,形成旧城中心资源高密度多样化的高效整合。同时,城市重构呼唤一种多方的合作与协同发展,避免传统城市更新带来的地价上升导致功能置换对老居民的驱逐,引起城市更新地区的绅士化。城市重构因实现旧城中心功能多样性的保留和城市文化多元化的保护,城市社会各阶层混合居住的均衡发展。然而,具体怎样进行结构调整和功能优化?城市中心究竟怎样形成高度的流动性和立体化整合的网络化?怎样才能在城市更新中保留城市中心的多元化活力? 巨构城市思想的探索,对城市重构具有启示作用。巨构城市的设计中关注的很多方面,例如,对于城市交通与城市骨架的整合、城市流动性、高密度紧凑型发展、多功能混合、城市立体化等等,同样是解决当下城市问题的有益考虑。同时,建筑师对于城市问题的哲学层面的思考也有极大的启示,例如,新陈代谢派的思想,城市建筑生态学思想等。一些典型城市在重构过程中涌现出城市巨构化的趋势,对于巨构城市思想的意义也起了佐证作用。但现代城市在重构过程中,又表现出不同于巨构城市清晰的结构特征,而是倾向于去等级化的多重关联交错的空间形态,这是城市网络化发展的基础。城市的重构,既体现出巨构城市的特征,又体现出远比其更复杂的网络化城市的形态与机能。 摘要:当下,面对快速的城市化趋势,城市合理的发展呼唤对旧有城市区域进行结构的优化与功能的有机重组。本文对曾经同样为解决城市问题而涌现出的巨构城市理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提出建立城市高度的流动性与立体化的重构方式,促成城市空间集约化、多功能、高效性的发展。以香港中环地区为案例,探索在其城市重构过程中涌现出的城市巨构化特性,以此佐证巨构城市思想对城市重构的启示意义,同时将城市重构的意义向城市网络化延伸。 Abstract : At the moment, China is experiencing the massive urbanization trends. Rational urban development aims to realize the integrated and organic reorganization of the old urban area'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Generated in a period with the same severe urban problems, the Megastructure theory has a profound ideological value. The thesis thinks critically of the Megastructure theory, and proposes a high degree of mobility and three-dimensional urban reorganization,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intensive, multi-functional and ef ? cient urban space. Take the Central Hong Kong as a case study,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emerged trend of Megastructural feature in its urban reorganization process. It provides evidence for the value of Megastructure theory to the urban reorganization. In the meantime, the thesis extends the urban reorganization from the Megastructure to the networking trends. 关键词:巨构城市,城市重构,流动性,立体化 Key words : Megastructure, Urban reorganization, Mobility, Tridimensional integration 从巨构思想看当代城市重构 RESEARCH ON THE URBAN REORGANIZATION WITH THE MEGASTRUCTURE THEORY 李晓东,刘瓅珣/LI Xiaodong, LIU Lixun 1 1 研究框架

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新思维_6830

下载之前请注意: 1: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问题,请尽快和我联系 2:如果遇到文件中有些地方图片显示不出来的,可能是文档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和我联系,我将图片发送给你,给你带来的不便表示抱歉!请邮箱联系:lcs012@https://www.sodocs.net/doc/bb16484724.html, 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新思维 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审美思维的变化。这是一种富有划时代革命意义的变化。我们知道,现代建筑的审美思维,基本上局限于总体性思维、线型思维、理性思维这种固定的、甚至可以说是僵死的框框之中,很难突破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的束缚。然而,在当代,在西方当代哲学与科学思想的双重影响和推动下,当代建筑审美思维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它完全摆脱了总体性的、线型的和理性的思维的惯性,迈向了一种更富有当代性的新思维之途。 非总体性思维 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霸权和纯净主义美学基本上是以一种明目张胆的“压迫性总体化”(阿多诺语)来调控和引导建筑的美学走向的。当文丘里、菲利普?约翰逊等人起而挑战这种“压迫性总体化”,当反现代主义运动在建筑领域日益变得蓬蓬勃勃的时候,现代主义的大一统格局很快就被打破,总体性受到重挫。不幸的是,当后现代主义建筑大量涌现时,建筑师们很快就预感到,他们很可能会像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从一种处境跳入另一种处境”一样,从一种总体性跌进另一种总体性。这种以一种专制取代另一种专制的美学革命,是当代建筑师和美学家最不愿意看到,最不能接受的,因此,从反现代主义运动以来直至当今出现的各种新建筑观念,无不把抵抗总体性、追求差异性作为预防和驱逐任何形式的美学专制妖魅的旗帜。 阿多诺(Theodor W.Adoeno,德国哲学家)说,“人类的解放决不意味着成为一种总体性”。为了在不同种族的人类之间进行沟通和了解,确实需要某种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情感,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人类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都应该遵循同一种总体性。对审美,具体地说,对艺术和建筑来说,总体性通常只能是一种惰性力量,甚至可以说,它是创造性最可怕的敌人。

建筑的存在方式及其美学涵义_当代建筑美学的批评与思考

摘 要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美学”的误解普遍而深刻。在建筑领域中,这种误解导致了形式主义的泛滥和对建筑基本目标的放逐。文章结合当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从建筑的存在方式入手,探讨了建筑与生活的关系,并由此阐明了建筑形式与建筑美学涵义之间所存在的根本而深刻的联系。 关键词 建筑 存在方式 美学涵义 视觉和形式 人文科学 Abstract For quite some time,the public’s misunderstandings on”aesthetics”are widespread and deepgoing.In the region of architecture,these misunderstandings have led to the rampancy of formalism,and the sending away of architecture’s fundamental aims.Associatt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and starting with the formation way of buildings,the artical has inquired int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people’s daily life.And also it has clarified the essential connection and causality between architecture form and its aesthetic meaning. K ey w ords Formation way Aesthetics meaning Visual and form Humane science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建筑的存在方式及其美学涵义———当代建筑美学的批评与思考 徐 千 里作者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后 1  或许是因为“美学”(Aesthetics)译名的缘故,人们对它的理解总难突破视觉和形式(形态)“美”的范畴。关于建筑美学,尽管人们谈论得很多,谈论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大多实际上并未超越视觉感受的层面。认为建筑的形式(形态)美所带给人的视觉上的愉悦感受就是建筑的美学涵义所在,这是今天许多人(包括普通公众和建筑专业人士)所持有的看法和认识。 对于这种认识,简单地对其进行对或不对的判断并没有多少意义,也没有说服力。无论我们怎样强调美学的终极价值与目标,建筑美学都必得要触及并研究建筑之美,这是不容怀疑的。关键的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筑之“美”。而这同样是一个无法简单回答的问题。建筑艺术首先要为人提供生活与生存的环境和空间,要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之需,其最终目的在于使人获得丰富、深入的生活体验,并在这种体验中“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马克思),因此建筑的形式(形态)之美的确不是根本的东西。但另一方面,建筑又并不是以抽象的概念和方式去满足人的需要,它恰恰是通过可感可知的具体的形式作用和影响人们的行为、思维,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与生存的,因此,建筑的意义又离不开形式(形态)之美。这正是建筑美学涵义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所在。 我们认为,把握和处理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把握由形式向意义生成、转换的中介,这就是生活在建筑环境中使用并体验建筑的人,因为任何意义都是对人的意义,任何建筑形式只有在对人发挥作用和影响时才会产生和显现出特定的意义。实际上,这就涉及到建筑存在方式的问题。 毫无疑问,建筑首先是以物质的方式存在的,因此我们才可以通过物质的方式建造它,并通过感官(视觉的、触觉的、听觉的、嗅觉的)感受它;它服务于日常生活的需要,是可感可触并且有用的实体和空间。但仅仅如此,尚不能说它就是真正的建筑了,因为它为之服务的是有思想、有欲望、有感情并且天性爱美的人。 在《未来的建筑》一书中,波利索夫斯基曾经这样写道:建筑只有在普通的为实际需要而建造的房屋同时也是……崇高的场所时,才成为一种艺术。在这种崇高场所里,小心翼翼地珍藏着人的美、人的炽烈而倔强的精神。 如果这种崇高场所所具有住宅、高架桥、贮藏室的形式,那无关紧要。蕴藏在其中的人的美使它们成为崇高场所,使建筑成为艺术。因为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 这种尺度应当是意味深长的。它应当为人着想。人不仅饮食,而且还崇高地思想着;不仅睡眠,而且还憧憬着;不仅要满足日常物质上的需求,而且还追求着美好的事物。 大写的人,这就是衡量建筑的真正尺度。[1] 因此,从根本上讲,建筑不是一种独立、自在的存在,它是在与人的现实关系中的存在,是在人的理解和体验中的存在。建筑的美学涵义与价值在于,它提供人们理解人生意义、展现生命存在及生命活动的场所和天地。因而,建筑之美本质上便不是形式之美或形态之美,而是人文之美、人伦之美。 强调上述分野决不是将建筑和建筑之美引向虚玄、相反,恰恰是要使之落到实处。因为很明显,建筑的形式之美虽然是有形可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把握的,但这种形式美并不必然保证建筑同人的精神和心灵的沟通与共鸣。形式之美虽然可以对建筑的人文之美作出贡献,但却远不是建筑美本身。换言之,形式美无论多么重要,它都只是途径不是目的,而只有人文之美、人伦之美才是建筑的真正追求。一味追求形式美,往往导向形式主义,却得不到真正美的建筑,这已为大量的事实所证明。今天的大多数建筑缺乏诗意,是因为我们把它们当作与我们自己不相干的对象,而不是与我们一道生息的、同呼吸共命运的朋友去对待和 54  华中建筑 1998 V ol116 N o14  建筑论坛

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简介

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简介 一、教学对象及预备知识: 全院各专业二年级以上本科生;文学、艺术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的简要介绍,使同学从总体上把握现代西方美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现代西方的审美取向、审美心理及其变化轨迹。 三、课程内容及时间安排: 该课程包括4个专题,每周2课时,共12课时,0.5学分。具体安排为:第一讲“19世纪西方美学”占用2课时,第二讲“人本主义美学思潮”占用4课时,第三讲“科学主义美学思潮”占用4课时,第四讲“当代美学话语的转换”占用2课时。 四、教学原则、方法与手段: 原则: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讲究针对性和实效性。 方法手段:本课程以课堂专题讲座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电子幻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五、考核方法: 平时的课堂表现情况(包括课堂提问、学习态度等)综合在一起,形成平时成绩。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采用课后撰写论文的形式,占80%。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自编讲义。 参考书目:《当代西方美学》,朱狄著,人民出版社 《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简介》讲义 授课人:社科部李凤臣 一、19世纪西方美学 19世纪的西方美学呈现多层面、多向度发展的趋势,流派繁多,观点纷纭。 (一)传统美学的延续 1、理念说——黑格尔(1770-1831)《美学》、《精神现象学》、《历史哲学》。“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的生命在于显现”。“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艺术发展经过三阶段: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2、现实主义美学——车尔尼雪夫斯基和别林斯基 别林斯基(1811-1848):《文学的幻想》《智慧的痛苦》《艺术的概念》《论普希金》《给果戈理的信》。“艺术是宇宙的伟大理念在它的无数多样的现象中的表现”,“活得最长久的艺术作品都是能把那个时代中最真实、最实在、最足以显出特征的东西,用最完满最有力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理想的诗“按照自己的理想来改造生活”,“理想的诗须与情感协调”,现实的诗“按照生活的全部真实性和赤裸的面貌来再现现实”;“诗人要在今天达到成功,单凭才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时代精神中的发展”;“熟识的陌生人”,“每个人物都要用他所属阶层的语言来说话”;现实美在内容而不在形式,“在诗里生活比在现实

最全面的《房屋建筑学》课后习题答案(李必瑜等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房屋建筑学》每章节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篇民用建筑设计原理 1 民用建筑设计 ①建筑的含义是什么?构成建筑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答:建筑是指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工创造的空间环境,直接供人使用的建筑叫建筑物,不直接供人使用的建筑叫构筑物。 构成建筑的基本要素有三个,分别为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和建筑形象,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②什么叫做大量性建筑和大型性建筑?低层、多层、高层建筑按什么界限进行划分? 答:大量性建筑是指量大面广,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那些建筑,如学校、住宅、商店、医院等,修建的数量很大,故称之为大量性建筑。 大型性建筑是指规模宏大的建筑,如大型办公楼、大型火车站、大型展览馆等,因规模巨大而修建数量很有限,对所在地区获国家具有代表性,故称之为大型性建筑。 民用建筑按层数分类,1~3层为低层住宅,4~6层为多层住宅,7~9层为中高层住宅,10层及10层以上的为高层住宅(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 ③什么叫做构件的耐火等级?建筑的耐火等级如何划分?耐久等级又如何划分? 答:耐火等级是指建筑构件按时间-温度标准曲线进行耐火实验,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时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被破坏或失去隔火作用时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 建筑按耐火等级分类分为四级,分级确定的依据是组成房屋构建的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按建筑的耐久年限分类同样分为四级,分级的依据是主体机构确定的耐久年限。 ④实行建筑模数协调统一的意义何在?基本模数、扩大模数、分模数的含义和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实行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是为了实现建筑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推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而制定出来的。 基本模数是模数协调中选用的基本尺寸单位。其数值定为100m,符号为M,即1M=100mm。整个建筑物或其一部分以及建筑组合件的模数化尺寸都应该是基本模数的倍数。 扩大模数是基本模数的整倍数。扩大模数的基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平扩大模数的基数为3M、6M、12M、15M、30M、60M等6个,其相应的尺寸分别为300mm、600mm、1200mm、1500mm、3000mm、6000mm。 (2)竖向扩大模数的基数为3M和6M,其相应的尺寸为300mm和600mm。 分模数是基本模数的分数值,其基数为1/10M、1/5M、1/2M等3个,其相应的尺寸为10mm、20mm、50mm。 模数数列的幅度及适用范围如下: (1)水平基本模数的数列幅度为1~20M。主要适用于门窗洞口和构配件断面尺寸。 (2)竖向基本模数的数列幅度为1~36M。主要适用于建筑物的层高、门窗洞口、构配件等尺寸。 (3)水平扩大模数数列的幅度:3M为3~75M;6M为6~96M;12M为12~120M;15M为15~120M;30M为30~360M;60M为60~360M,必要时幅度不限。主要适用于建筑物的开间或柱距、进深或跨度、构配件尺寸和门窗洞口尺寸。 (4)竖向扩大模数数列的幅度不受限制。主要适用于建筑物的高度、层高、门窗洞口尺寸。(5)分模数数列的幅度:1/10M为(1/10~2M);1/5M为(1/5~4)

库哈斯谈日本新城代谢建筑

同济绿色建筑协会·TJGBA关注 雷姆?库哈斯谈日本新陈代谢派建筑 “在我的建筑朋友圈里,最好的朋友大多是日本建筑师,” OMA建筑师事务所的首席设计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说道,这个讲座主要面向来自日本的建筑系学生。“事实上,在建筑圈里,我的好朋友无一例外,都是日本建筑师。”纽约的日本学会大礼堂挤满了咯咯笑着的虔诚听众,库哈斯昨天晚上的到访主要是为了讨论去年撰写的里程碑似的巨著“日本计划:关于新陈代谢派的讨论”。 这部体积庞大的、内容精彩纷呈的巨作是七年辛勤劳动的结晶,期间库哈斯与瑞士建筑评论家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 (Hans-ulrichObris)追踪和访问了现存的日本新陈代谢派(Metabolists)成员,他们是战后时期涌现的先锋,是非西方的前卫一代。在书中,他表达了对以往时代革新者的尊敬与热爱:仅仅是纯粹的名人,距离“明星建筑师”转向到消极意义很久之前,拥有的仅仅是科技尚未如此发达之时的简单模型;总而言之,是一种团体散发出的亲密关系,持续不断的对话与联系,是对存在于当下建筑中的与世隔绝氛围的尖锐反抗。以下是艺讯中国从其演讲中采集到的精彩片段,包括亚洲先锋派成长的点滴细节,甚至还有库哈斯对自己的独家揭秘。 ·为何是新陈代谢派;为何是现在 “我与他们其中的一些人交往甚密,这也是我们相互理解的途径,”库哈斯说道。“对于能够见证第一个非西方的先锋派,我感到欣喜万分。目前,我们居于一个主观能动性逐渐分离于我们自身的地方……之前,我在新加坡写作,作为一个西方人,觉得这座城市非常平庸,但也可以诠释为一个在新陈代谢派美学影响下不断改变的城市。我之所以对新陈代谢派如此感兴趣,也因为它第一次体现了非西方的先锋派如何在美学和意识形态上压倒西方,控制了

西方现代美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2*5) 壮美:对象对于人的意志有一种敌对的关系,具有战胜一切阻碍的优势而威胁着意志,或者意志在这种对象无限大之前被压缩至零,而观察者(主体)却宁静地、超然物外地观赏着那些对于意志非常可怕的对象,乐于在对象的观赏中逗留,这样他就会充满壮美感,造成这一状况的对象就叫壮美。 自然主义美学:产生于19世纪末,主要流行于美国。主要继承了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传统,试图通过“自然”概念来取消物质与精神的对立,超越旧有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在自然主义哲学影响下形成。特点:把美感经验和艺术活动作为美学探讨的中心。 二判断题(12*12) 1 席勒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F 2 美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Y 3 荣格提出“心理距离说”,认为美感取决于主体心灵与客体对象之间的距离。 F 4 古鲁斯提出“内模仿说”,认为它是产生美感的基础。Y 5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美。Y 6 存在主义美学从胡塞尔现象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Y 7 克罗齐承袭了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反对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体系,称自己的哲学为“精神哲学”。Y 8 自然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科林伍德、克罗齐、贝尔等。 F 9 形式主义美学主张通过纯形式表现情感。Y 10弗洛依德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建立者,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学说。 F 11唯意志主义思潮的鼻祖是尼采。 F 12 叔本华将艺术从低级到高级分为:建筑艺术、造型艺术、诗、音乐。Y 三简答题 1 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8分) 答:1.有意识的形式完全不同于现实的情感和形式。 2.有意味的形式不是一般人所说的美。 3.有意味的形式不是再现现象的实在,而是通过纯形式表现艺术家的审美情感,显示终极实在的意义, 2 简述叔本华的审美直观说(8分) 答:审美直观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审美直观是超然的、幻觉的、非功利的。审美直观中,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解脱了日常现实生活中一切关系的束缚,不再是个人或个别对象。 审美直观是一种自失。审美的境界是一种物我两忘、主客体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表面上看是主体丧失于对象之中,实际上却是主体把客体摄入自身。 审美直观是先验的、非理性的。审美直观是纯粹主体对理念的认识,这种认识表现为凝视静观,不是通常的理性认识。 3 尼采关于悲剧效果的论述(10分) 悲剧是肯定人生的最高艺术。尼采认为悲剧的效果是审美的效果,应当做出审美的解释。尼采认为悲剧虽然也能引起一定的道德快感,产生某种道德效果,但悲剧的本质是艺术,所以悲剧效果的问题实质上是审美快感问题。悲剧的审美快感不是道德的、病理的、功利的,而是非功利的。 悲剧演出的虽然是个体生命的毁灭、死亡,但肯定的却是“超越于死亡和变化之上的胜利的生命”。悲剧的效果是为了超越恐惧和怜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