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手指瘢痕挛缩屈曲严重畸形的矫形治疗

手指瘢痕挛缩屈曲严重畸形的矫形治疗

手指瘢痕挛缩屈曲严重畸形的矫形治疗
手指瘢痕挛缩屈曲严重畸形的矫形治疗

瘢痕畸形诊疗指南

瘢痕畸形诊疗指南 【入院处置】 ⒈询问病史及全面体检,注意有无其他器官组织的畸形征象。 ⒉安排适宜的病床入住。 ⒊常规检查项目:血分析、凝血四项、大小便常规、主要病毒感染的免疫标志物、肝肾功能、伴骨关节异常者行相应部位的X摄片、胸部X光片、心电图、腹部B超、超声检测全身皮肤厚度、供受瓣区血管情况。 根据拟行手术方案决定其他检查项目。 【入院诊断】 主要临床分类依据《张涤生整复外科学》。 ⒈按照瘢痕的组织学分类(目前我科主要的诊断方式) : ⑴浅表性瘢痕:浅度烧创伤遗留。瘢痕基本平整,质地异于正常皮肤,色素沉着或减退。 ⑵增生性瘢痕:深二度烧创伤遗留。瘢痕高出正常皮肤面,质硬(韧),高低不平,皮下多无粘连,色素沉着,可伴感觉异常、抓痕或糜烂、溃疡。 ⑶萎缩性瘢痕:三度烧创伤遗留。瘢痕可低于正常皮肤面,质硬呈皮革样,表面较平复,多与深部组织粘连,色素沉着,可伴抓痕或糜烂、溃疡。

⑷瘢痕疙瘩:外观、质地等似增生性瘢痕,但病变超出原创伤范围,增生更为明显,呈“恶性”生长,感觉异常更显。多发生于特殊体质人群。 通常将上述⑵、⑶、⑷类瘢痕称为“病理性瘢痕”,即临床上必须予以治疗。 ⒉按照瘢痕的形态学分类,有以下主要类型: ⑴片状或块状瘢痕:呈平面增生,或呈团块状的瘢痕。 ⑵线状、索状或桥状瘢痕:主要呈线型生长的瘢痕,窄者似线,宽者似桥。 ⑶凹陷性瘢痕:低于皮肤面,造成局部组织凹陷的瘢痕; ⑷蹼状挛缩瘢痕:似鸭蹼状的瘢痕,致关节、器官、组织移位,功能受限的瘢痕; ⑸深部瘢痕挛缩:创伤深及体内,造成周围肌肉、神经等组织和器官粘连。 【术前准备】 ⒈核查实验室、辅助检查结果,确认有无手术禁忌证。防止呼吸道感染。 ⒉制定手术方案和替代治疗方案。 ⒊术区清洗、消毒或浸浴2次/天;供皮(瓣)区皮肤剃毛、消毒。 ⒋双手正位、左右侧位、或最大(最小)功能位照相。 ⒌术前谈话内容应充分、完备,并告知两种以上的治疗(手

448四肢瘢痕挛缩畸形临床路径解析

(1 )表浅瘢痕 瘢痕呈片状或条索状,表面粗糙,有 四肢瘢痕挛缩畸形临床路径 (2016年版) 、四肢瘢痕挛缩畸形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四肢瘢痕挛缩畸形(ICD-10 : L90.501-L90.503 ,L90.551-L90.556 ,L91.001,L91.051) 或皮瓣切取和制备+皮瓣自体植皮术(局部皮瓣) (ICD-9-CM-3 : 86.306 , 86.841-86.842 86.621-86.622、86.691-86.692、86.701,86.71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整形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 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整形外科学》(浙江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9)。 1. 病史 凡是造成上肢皮肤、皮下组织和其他组织创伤,以及组 织坏死性炎症、疾病等创面瘢痕愈合以及瘢痕挛缩畸形。常 见病因为各种原因烧伤,包括火焰烧伤、高温液体烫伤、高 温器具接触性烫伤或烧伤、酸碱等腐蚀性溶液灼伤、放射性 损伤以及电击伤等。 2. 临床表现 行皮肤瘢痕切除术、皮肤瘢痕松解术、 游离皮肤移植术, 86.601 、

时有色素改变。局部平坦、柔软,有时与周边正常皮肤界限 不清。一般无功能障碍。 (2)增生性瘢痕又称增殖性瘢痕、肥大性瘢痕。瘢 痕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皮肤,局部增厚变硬。受伤6个月-1年 的时间为早期和增殖期,瘙痒和疼痛为主要症状,甚至可因 搔抓致表皮破溃;瘢痕毛细血管极度充血,瘢痕呈现红色或 紫色,表面为一层菲薄的表皮覆盖,瘢痕可厚达1-2cm,病变局限于伤口范围内,与皮下无明显粘连。一般在6个月-2 年的时间内开始消退,充血减轻,表面颜色变淡,瘢痕逐渐变软、平坦。瘙痒症状消失。发生于非功能部位的增生性瘢痕一般不引起严重的功能障碍;而关节部位或关节周围的增生性瘢痕,妨碍关节活动、以及瘢痕收缩,从而引起关节功能障碍。 生瘢痕组织学表现为组织无增生,瘢痕血 管含量少,表皮极薄,易破溃;形态学表现平坦,不高于或略高于皮肤表面,瘢痕质地硬,呈白色或淡红色“贴骨瘢痕”。 (4)挛缩瘢痕常见于肢体m度烧伤没有进行早期修 复的后遗症。轻者皮肤、皮下组织挛缩,重者可造成肌肉、 肌腱、血管、神经的短缩,甚至骨关节畸形。 (5)蹼状瘢痕挛缩瘢痕的一种表现,主要发生在关 节的屈侧面。 (6)瘢痕疙瘩瘢痕组织的异常增生,范围超出损伤

挛缩性疤痕

挛缩性疤痕——挛缩性疤痕是以其引起的功能障碍特征命名的疤痕。多见于深度烧伤愈合后,由于疤痕收缩,常导致外形改变和功能障碍,长期的疤痕挛缩可影响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等组织的发育,应及早处理。临床上常见的因疤痕挛缩造成的畸形有睑外翻、唇外翻、颏胸粘连、手部疤痕挛缩畸形及各关节的屈侧或伸侧挛缩畸形等。其中在关节屈面的条索状疤痕挛缩,如经较长时间,挛缩疤痕两侧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可以逐渐伸长,成为蹼状的疤痕挛缩,称蹼状挛缩疤痕。此种蹼状疤痕较大者常见于颈前侧、腋窝、肘窝、踝关节等处,较小者可见于内眦角、外眦角、鼻唇沟、口角、指蹼等部位,部分在体表孔道的开口处呈环状出现,造成其口径狭窄,影响正常功能。 挛缩性疤痕的特点 挛缩性疤痕是以肢体或器官的功能受到影响而划分的一类疤痕。它不仅有明显的功能障碍,也存在明显的外观改变。多见于深度烧伤愈合后,疤痕深而厚且范围较大。由于疤痕的收缩,常导致外形改变和功能障碍。长期的疤痕挛缩还可影响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等组织的发育。 挛缩性疤痕的发展过程 萎缩性疤痕临床表现为疤痕坚硬,平坦或略高于皮肤表面,与深部组织如肌肉、肌腱、神经等紧密粘连。疤痕局部血液循环极差,呈淡红色或白色,表皮极薄,不能耐受外力磨擦和负重,容易破溃而形成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一般为深及真皮层的大面积创伤引起,由疤痕结缔组织无序排列增生而成,最后发展成肌肉萎缩,对受损区周围的皮肤和肌肉组织的牵扯导致畸形。临床上常见的因疤痕挛缩造成的畸形有睑外翻、唇外翻、颏胸粘连、手部疤痕挛缩畸形及各关节的屈侧或伸侧挛缩畸形等。 挛缩性疤痕的易发部位 一般来说,挛缩性疤痕全身都可发生,但是最常见发生在面部、颈部、以及关节部位。随着病情的发展,有可能引起器官功能障碍。 挛缩性疤痕的危害性 挛缩性疤痕是以其引起的功能障碍特征命名的疤痕。多见于深度烧伤愈合后,由于疤痕收缩,常导致外形改变和功能障碍,长期的疤痕挛缩可影响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等组织的发育,是危害性比较大的疤痕。 疤痕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从广义上来讲,没有疤痕就没有创伤的愈合。但是疤痕相对于损伤后的组织来说,总是一个不完善的替换。从机械角度来看,其抗强性减弱;从营养角度来看,造成了氧和营养物质交流的障碍;从功能角度看,引起受损组织的畸形和功能障碍从美观角度看,造成了外形的破坏。 挛缩性疤痕的治疗 疤痕手术中,挛缩性疤痕修复难度较高,这种疤痕不仅造成外形缺陷,还可由于疤痕挛缩而导致功能障碍和畸形,因此松解挛缩是挛缩性疤痕手术的关键。 挛缩性疤痕的手术治疗 一般挛缩性疤痕手术要顺皮纹作切口,当皮肤有缺损,缝合张力大时应采用“Z”字成形术,修复创面。手术治疗挛缩性疤痕,包括注意选择手术时机,彻底解除挛缩,妥善修复创面,和进行适当的术后处置等步骤。 手术时间,一般不宜过早,应待疤痕稳定,已进入成熟阶段,基底松动后进行。过早手术,正常解剖层次由于疤痕粘连,往往不甚清晰,易发生误伤,且出血也较多。但如在眼睑或口周等部位,为了保护视力或解决进食困难时,应尽早手术。目前在烧伤的后期修复治疗中,对发生于功能部位的疤痕挛缩,多主张早期施行手术,以免出现继发畸形,尤其是儿童时期。在等待手术时机期间,如为四肢关节部位的挛缩疤痕,应指导伤员进行积极的功能活动锻炼,并辅以按摩、理疗、体疗等,以阻止挛缩的进展,促进疤痕的软化松动,和防止关

扩张器在颈部瘢痕挛缩畸形中应用

扩张器在颈部瘢痕挛缩畸形中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扩张器在治疗颈部疤痕应用。方法:自2004年以来,我们对38 例颈部烧伤后遗留瘢痕的病人在植入扩张器后注水1-3个月后,行扩张皮瓣修复瘢痕创面。结果:共植入41个扩张器,除2 个出现并发症,终止扩张外,其余经6 个月~1年随访,修复的创面功能及外形均较满意。结论:颈部瘢痕治疗中,应用扩张 器是一种治疗效果较好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颈部瘢痕;扩张器 【中图分类号】R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028-02 颈部瘢痕挛缩畸形多系烧伤后遗症,比较常见。大多造成功能障碍,为整形科常见畸形,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单纯采取切除瘢痕松解挛缩游离植皮后由于皮片收缩常再次挛缩形成畸形。并且往往有色素沉着,瘢痕松解后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创面往往受疤痕大小的限制。只能修复较小的疤痕挛缩。自1976年美国整形外科医生Radovan[1]首先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来,扩张器在整形外科已得到广泛应用,经扩张产生的皮肤的颜色、质地、结构与受区相近似,扩张产生的皮瓣多能保存感觉神经,术后继发畸形小。我院近 6年采用扩张器的方法来共埋置扩张器41个,修复颈部瘢痕38例,绝大多数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对象:本组 38例患者,41只扩张器。其中男 25 例,女 13例;年龄6~48岁。其中切除瘢痕范围最小1.7cm× 3.2 cm,最大19 cm× 15 cm。,扩张器最小容量100ml,最大容量 700 ml;最小扩张量80 ml,最大扩张量1 250 ml。 1.2方法:手术多在局麻下进行,儿童选择全麻。埋置部位:前胸部 17 个,胸肩部 15 个,肩背部9 个,共置入扩张器41 个,其中使用1个的32例,使用2个的3例,使用3个的1例。切口设计在瘢痕外缘内 0.5 cm 或者病变边缘外0.5 cm左右的正常皮肤,长为 1~5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在筋膜浅层分离出一个平整厚度一致的腔隙,范围稍大于扩张器,确切止血。检查扩张器是否渗漏,置入扩张器,底部展平,尤其是单向扩张器,避免底盘反折,注射壶外置,常规放置负压引流,在距离切口约 1.0 cm的皮下缝合一隔离带,分层缝合切口。即刻向扩张器注入适量的生理盐水 +庆大霉素 +地塞米松的混合液,以适当压力止血但不影响切口愈合和皮瓣血运为宜。创区轻压包扎,术后 48~72 h拔除引流,8~12天拆线。切口位于瘢痕区则推迟 2~3天,拆线后开始定期用 4号半或 5号 半针头通过注射壶向扩张囊注水,一般间隔 3~4天,每次注水量以不影响皮瓣血运为准,直到达到扩张需要的皮肤量。扩张时间1~3个月。Ⅱ期修复时,先设计皮瓣,设计时应按疤痕范围大小和形态,决定所需皮瓣的大小和形态。在取出扩张器,形成扩张皮瓣后根据皮瓣大小决定切除疤痕的面积,进行修复。最后置引流管负压吸引使皮瓣紧贴基底,术后适当加压包扎。7-10天拆线。 2结果 38例患者的 41只扩张器中有 2 只出现并发症,包括感染的1只和外露的1只扩张器终止扩张外,其余经过扩张皮肤后行Ⅱ期修复术,Ⅱ期修复术中采用扩张单侧颈胸前皮瓣14例,扩张双侧颈胸前皮瓣3例,扩张颈侧部皮瓣8例,颈肩部 皮瓣5例,采用扩张皮瓣联合“Z”成形术或植皮术6例。瘢痕最终得到完全或大部分切除并修复缺损。其中有2例出现部分皮瓣血运障碍,经换药后痊愈。术后戴颈部弹力套加压,长期去枕平卧并加强颈部功能锻炼。经 6 个月~1年的随访,大部

手部烧伤瘢痕挛缩畸形的整复(一)

手部烧伤瘢痕挛缩畸形的整复(一) 作者:林闻海,郑廷忠,王庆生,蔡立伟 【关键词】挛缩畸形 摘要:目的:探讨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较为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对2000年6月至2004年12月间74例手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产生的主要原因、整复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4例手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产生的主要原因为:①创面早期处理不当致感染加深; ②深II度烧伤病人不接受植皮而形成增生性瘢痕;③深度烧伤创面手术时间晚或薄皮片移植及术后未进行康复锻炼。整复手术采用瘢痕松解植皮、局部成形、皮瓣转移、关节融合等方法,术后采用抗挛缩措施并加强功能锻炼。随访67例73只手,3例手指掌侧瘢痕挛缩松解植皮后再挛缩行二次手术;3例虎口、指蹼处缝线瘢痕挛缩,其中1例影响功能需二次手术;所有畸形关节完全或基本矫正;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手部烧伤早期正确治疗可有效预防瘢痕增生,对继发手瘢痕畸形者及早行瘢痕彻底松解,植皮或局部成形、皮瓣修复,加强术后康复治疗能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手;瘢痕;挛缩畸形;整复术TheDeformedRestitutionofHandBurnScarContracture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ivepreventionandcuremethodsinDef ormedrestitutionofhandburnscarcontracture.Method:Toretrospectivelyana lysethemainreasonsrestitutionmeasuresandcurativeeffectin74caseswithha

瘢痕畸形伤诊疗指南

瘢痕畸形伤诊疗指南 【入院处置】 ⒈询问病史及全面体检,注意有无其他器官组织的畸形征象。 ⒉安排适宜的病床入住。 ⒊常规检查项目:血分析、凝血四项、大小便常规、主要病毒感染的免疫标志物、肝肾功能、伴骨关节异常者行相应部位的X摄片、胸部X光片、心电图、腹部B超、超声检测全身皮肤厚度、供受瓣区血管情况。 根据拟行手术方案决定其他检查项目。 【入院诊断】 主要临床分类依据《张涤生整复外科学》。 ⒈按照瘢痕的组织学分类(目前我科主要的诊断方式) : ⑴浅表性瘢痕:浅度烧创伤遗留。瘢痕基本平整,质地异于正常皮肤,色素沉着或减退。 ⑵增生性瘢痕:深二度烧创伤遗留。瘢痕高出正常皮肤面,质硬(韧),高低不平,皮下多无粘连,色素沉着,可伴感觉异常、抓痕或糜烂、溃疡。 ⑶萎缩性瘢痕:三度烧创伤遗留。瘢痕可低于正常皮肤面,质硬呈皮革样,表面较平复,多与深部组织粘连,色素沉着,可伴抓痕或糜烂、溃疡。

⑷瘢痕疙瘩:外观、质地等似增生性瘢痕,但病变超出原创伤范围,增生更为明显,呈“恶性”生长,感觉异常更显。多发生于特殊体质人群。 通常将上述⑵、⑶、⑷类瘢痕称为“病理性瘢痕”,即临床上必须予以治疗。 ⒉按照瘢痕的形态学分类,有以下主要类型: ⑴片状或块状瘢痕:呈平面增生,或呈团块状的瘢痕。 ⑵线状、索状或桥状瘢痕:主要呈线型生长的瘢痕,窄者似线,宽者似桥。 ⑶凹陷性瘢痕:低于皮肤面,造成局部组织凹陷的瘢痕; ⑷蹼状挛缩瘢痕:似鸭蹼状的瘢痕,致关节、器官、组织移位,功能受限的瘢痕; ⑸深部瘢痕挛缩:创伤深及体内,造成周围肌肉、神经等组织和器官粘连。 【术前准备】 ⒈核查实验室、辅助检查结果,确认有无手术禁忌证。防止呼吸道感染。 ⒉制定手术方案和替代治疗方案。 ⒊术区清洗、消毒或浸浴2次/天;供皮(瓣)区皮肤剃毛、消毒。 ⒋双手正位、左右侧位、或最大(最小)功能位照相。 ⒌术前谈话内容应充分、完备,并告知两种以上的治疗(手术)

小儿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诊治体会

小儿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诊治体会 目的回顾性总结我科8年來治疗小儿手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经验体会。方法对48例儿童手烧烫伤后瘢痕挛缩畸形采用瘢痕松解或切除术,植皮或皮瓣转移,术后功能锻炼和配合辅助治疗。结果48例患儿术后手部功能完全恢复者62.5%,功能基本恢复,能完成对指及对掌活动25.00%,手指伸直受限者8.33%,握拳困难4.16%。结论小儿手部烧伤形成的挛缩性瘢痕应在瘢痕形成并稳定后尽早的进行治疗,瘢痕挛缩畸形经手术、功能锻炼及辅助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治疗效果有较大影响。 标签:烧伤;手畸形;儿童 儿童手部烧伤瘢痕增生挛缩导致畸形、功能障碍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对患者心理和生理上的影响严重,尤其是小儿。手的组织结构及功能复杂,所以整复也比较棘手。我院自2004年4月~2012年4月共收治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患儿48例,现将治疗随访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48例中,年龄分布在1~12岁,其中1~4岁22例,5~7岁18例,8~12岁8例。瘢痕性并指7例。指腹瘢痕挛缩屈曲畸形22例,手掌烧伤瘢痕挛缩13例,手背烧伤瘢痕挛缩6例,烧伤创面愈合后到就诊治疗的时间最早1个月,最晚8年,平均就诊时间为8个月。 1.2 方法手的瘢痕挛缩全部采用瘢痕松解或切除术,条索状或蹼状瘢痕,用一个或多个”Z”字成形或邻位皮瓣转移,加中厚皮瓣移植术,包括虎口和指蹼成形术。畸形严重者(握拳手、爪形手),均实施瘢痕松解,掌指关节手法复位,克氏针固定功能位,中厚皮瓣移植术,创面植皮术。手术中仔细切除烧伤后患处形成的增生瘢痕组织;注意保护好患处知名血管、神经不受损伤;松解瘢痕组织与患处肌腱的粘连;保护腱膜的完整,为皮片或皮瓣覆盖创面提供良好的受区。切除或切开瘢痕组织,尽量避免损伤浅静脉,避免肌腱外露,如有肌腱挛缩,术中尽可能少采用肌腱延长及肌腱移植的手术方法,因为肌腱延长或移植术后,由于腱膜的损伤,术后继发粘连和挛缩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手术效果。在维持肌腱通道不变和在不损伤腱膜的情况下,充分游离后辅以术后良好恰当的固定及功能锻炼,往往获得较满意的效果。并指畸形者切开分离注意保留皮瓣,指腹瘢痕挛缩屈曲畸形病例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指关节僵硬,术中可被动伸拉。切开后形成的创面用中厚或全厚皮片植皮,保持手掌及各指张开于功能位,加压包扎,术后12~14d拆线。 1.3手术辅助治疗及功能锻炼拆线后即用弹力绷带或弹力手套局部加压包扎6个月~1年以预防瘢痕再次增生挛缩,期间注意观察指端血运。植皮生长牢固后由监护人每日帮助患儿进行被动的功能锻炼,对于屈曲畸形者夜6个月~1年。

瘢痕组织及其处理

疤痕组织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必然的产物。从广义上说,没有疤痕组织也就没有创伤的愈合。但疤痕生长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发生各种并发症,诸如外形的破坏及功能活动障碍等。临床上最常见的疤痕是发生在皮肤组织上,但实际上任何深部组织及器官在创伤修复和愈合过程中都会产生各种程度的疤痕组织和可能带来并发症。一切创伤经过正确处理(包括无菌技术、清创、切开缝合或组织移植等技术)就可能产生最轻微的疤痕,并且可能避免了功能上的障碍。若创伤未曾得到较理想的处理,就会产生明显的疤痕及功能障碍。如创伤后又受到严重感染,必然会增加疤痕组织,导致更严重的外形破坏及功能障碍。又如皮肤深度烧伤(深Ⅱ°及Ⅲ°)创面任其愈合后所造成的疤痕,常伴有各种程度的挛缩及畸形,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疤痕。整复外科医生不但要掌握处理各种疤痕组织的技术,而且还应该积极研究如何预防过多疤痕的产生和减轻其所引起的功能障碍。 疤痕的预防 一方面是创伤修复,一方面是疤痕形成及其带来的外形破坏和功能障碍,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在临床上;许多事实说明了上述的普遍真理。我们在处理创伤过程中,如果严格地按照一些基本原则进行,创伤愈合后就会产生最少的疤痕组织。无菌技术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通常创,口在无菌条件下才能够很快愈合和产生最小限度的疤痕。此外,创口必须在没有张力的情况下进行缝合才能获得较好效果,否则,即使创口顺利愈合,以后仍会逐渐产生宽阔增厚的疤痕组织。切口方向与疤痕的产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切口顺着皮纹方向进行,则愈合后既少疤痕,亦少功能障碍;如错着皮纹方向切开,则以后就会产生显著的疤痕和不等程度的挛缩及功能障碍。此外,在处理任何创伤的过程中,如能注意谨慎操作,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彻底止血,应用精细的器械和材料,以及早期拆除缝线等环节,则创伤愈合后也往往较少地产生疤痕组织。在处理深度烧伤时,如能妥善处理创面,防止或有效的控制感染,促使创面早日愈合,在Ⅲ°烧伤创面上尽早的进行皮肤移植,也就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疤痕的产生和预防畸形的发生。 但是,另一方面,机体的某些内在因素,以及创伤的部位不同也和疤痕的产生有着联系。疤痕疙瘩好发于皮肤较黑的人是与皮肤的色素、质地及油质过多有关。疤痕疙瘩常起于妇女胸部中线附近一个小疖疮愈合以后,这与乳房及呼吸运动的不断牵拉有关。又如胸腹部手术后的切口疤痕增生也可能与呼吸运动及腹壁持续的张力有关。轻易地把任何产生过多的疤痕推之于所谓“疤痕体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论点。 疤痕的性质和分类 疤痕组织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的一种自然产物。在组织受创伤后数分钟内,伤口内即有血清和纤维蛋白渗出凝集。创伤较大时,还有凝血块充填其间。在受伤后3~4天,局部就有纤维母细胞出现和增生,并有毛细血管及神经末梢再生,直到全部纤维蛋白为结缔组织所替代为止,这样就形成了疤痕组织。在疤痕组织形成早期,纤维母细胞增生和毛细血管扩张是它的主要症象。在增生现象十分旺盛的阶段,疤痕组织外观上发红增厚,疤痕表皮下出现明显的毛细血管网,有痛痒难耐的感觉。疤痕组织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它在进行不断的收缩。这种收缩可以引起周围正常组织的继发性变形而造成挛缩及畸形。当疤痕经过一个相当的时期(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就进入比较稳定的阶段,此时痒痛就不是最主要症状;疤痕变软而薄,色泽由红转暗褐;但所造成的挛缩及畸形则多属永久性。某种疤痕极易破溃,可产生慢性溃疡,在晚期且可转化癌变。 某些先天性畸形也可以造成疤痕及挛缩,引起功能障碍。先天性尿道下裂中的阴茎弯曲也是由于阴茎腹侧正常尿道没有形成而为疤痕性纤维组织所替代的缘故。 疤痕,根据组织学上及临床上的区别,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手部瘢痕挛缩的治疗体会

作者:李文慧刘莎,黄大伟 【关键词】手部;瘢痕挛缩;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手部瘢痕挛缩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05年10月我科施行手术患者69例(81只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手术,81只手全部治愈,功能优良率达82.6%,术后发生皮片坏死1例(1只手),未发生感染及手指坏死。结论:手术松解瘢痕挛缩及植皮、皮瓣术和术后配合体疗、理疗等功能锻炼,是恢复手功能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手部;瘢痕挛缩;治疗 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0月,我们对69例手部瘢痕挛缩患者进行整形治疗,术后手部外观和功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69例共81只手,男48例,女21例。年龄2岁~36岁。热力烧伤64例,高压电击伤2例,毒蛇咬1例,刀割伤2例。手掌瘢痕27只手,手背瘢痕54只手。手术矫形距受伤时间3个月~20 a。 1.2 治疗方法 轻度挛缩畸形57只手,切开或松解瘢痕后,充分松解皮下及挛缩的掌腱膜,其中条索状瘢痕多“z”成形,指蹼yv成形或z成形,虎口四瓣、五瓣或z成形术,继发创面游离皮片移植;重度及极度畸形24只手,严重关节囊挛缩、关节脱位者行关节融合,其中刀割伤合并指深屈肌腱断裂者行掌长肌腱移植,而高压电击伤者切断指浅屈肌腱及侧副韧带;关节不稳定者行克氏针固定术;继发创面游离皮片创面基底有神经、肌腱、血管裸露者应行皮瓣修复。手部瘢痕畸形手术矫正后,应进行主被动功能锻炼,必要时带支具或使用抗瘢痕增生药物。 1.3 手功能评定标准[1] 优:能分指、握拳、拇指对掌,不再需做整形手术,能恢复正常工作;良:指蹼有粘连、握拳障碍、拇指尚能对掌、指尖不能触及手掌,可生活自理,还可通过整形手术能达优者;差:指蹼重度粘连、分指障碍、仰指畸形、拇指对掌障碍或呈爪形手,经手术能达到生活自理。 2 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手术。81只手全部治愈,随访3个月~18个月,其中功能优者20例,功能良者37例,功能差者12例,优良率82.6%;功能较差者,多为严重挛缩的病例。术后发生皮片坏死1例(1只手),皮瓣远端1 cm坏死1例(1只手),均经局部引流换药及抗炎治疗治愈,未发生感染及手指坏死。3例术后因缺乏有效的功能锻炼,再度出现挛缩畸形。 3 讨论 3.1 手部瘢痕特点 手背比手掌受伤机会多,损伤波及肌腱、骨者多。临床上常见指间关节过度屈曲,掌指关节过度背伸。手掌向前突出,拇指内收,掌弓消失或指蹼粘连。手掌瘢痕挛缩表现指屈曲、指掌粘连呈握拳状,失去功能[2]。故尽早消灭创面,早期活动是最大限度地保存手部功能的根本措施。

瘢痕挛缩预防

目前,瘢痕的治疗尚无特效办法,所以瘢痕的预防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具有比瘢痕治疗更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对瘢痕的预防主要包括瘢痕形成前的预防和瘢痕形成期的预防;主要目的是尽量去除各种造成瘢痕增生的因素,减少瘢痕的生长,预防瘢痕对机体造成的各种危害。包括瘢痕形成前的预防和瘢痕形成期的预防。 一、瘢痕形成前的预防 包括治疗因素性瘢痕的预防和非治疗因素性瘢痕的预防。 (一)治疗因素性瘢痕的预防 这类瘢痕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手术,也称医源性因素,该类原因造成的瘢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预防的具体措施是“五无加两适当”,即:无菌原则、无创技术、无张力、无异物、无死腔、手术方法得当与手术时机合适。 “五无原则”:进行手术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切开皮肤时使用刀刃垂直切开皮肤,且具有连贯性;手术过程中注意彻底止血;关闭手术切口时注意避免死腔形成;缝合切口时尽量选用无损伤缝线,皮下减张,做到切口无张力缝合,创缘对合准确。皮下减张时尽量避免使用横褥式缝合方法,避免造成皮缘组织缺血坏死。 手术方法选择得当:如磨削比较适合于治疗面部痤疮扁平瘢痕;深度烧伤宜早期手术大张植皮修复;设计切口时满足手术需要的前提下尽量遵循切口隐蔽、不影响美观的原则,如毛发区、耳后区、顺皮纹和面部轮廓边缘,若切口必须横过轮廓线、皮纹及关节时,应设计“Z”改形切口;设计皮瓣修复创面时,皮瓣设计要合理,不随意增加辅助切口。 手术时机合适:一般瘢痕应待瘢痕成熟后手术,挛缩性瘢痕造成组织器官畸形,影响功能和机体发育者,手术时机应适当提前等。 此外,术后创口观察和护理对创口愈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能早期发现切口缺血、出血及血肿等情况,及时处理;能清除创口的渗出及坏死组织,避免坏死组织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造成坏死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局部可以使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等,均有助于减轻瘢痕形成。 (二)非治疗因素性瘢痕的预防 非治疗因素性瘢痕主要是指外伤、烧伤引起的瘢痕,这类损伤是非医源性因素,往往较重,且伴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所以对这类损伤瘢痕预防的重点是预防和控制感染、适当的治疗方法促进创面早日愈合,如抗菌、抗渗出。 对一般性外力所造成的损伤应彻底清创缝合、适当方法修复损伤、争取创面一期愈合,对于深Ⅱ°及Ⅲ°创面均应尽早行削痂或切痂植皮覆盖创面,尽早封闭创面等。 二、瘢痕形成期的预防 瘢痕形成期的预防主要是针对创面愈合以后瘢痕成熟之前的瘢痕增生过程采取有效措施,减慢瘢痕的增生并渡过增生期而进入消退成熟期,转变成成熟瘢痕。主要方法有:加压疗法、硅胶疗法、药物疗法、放射疗法、物理疗法及功能康复综合疗法等。 目前预防瘢痕增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但效果不一,多选用副作用较小,方便易用的2~3种方法综合使用,进行综合防治,其效果优于单一方法。 (一)加压疗法

腋部瘢痕挛缩的手术治疗

腋部瘢痕挛缩的手术治疗 发表时间:2011-05-30T14:24:24.5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8期作者:刘颖妩 [导读] 目的探讨腋部瘢痕挛缩的手术治疗方法。 刘颖妩(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精女子专科医院 150001) 【中图分类号】R6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8-0141-03 【摘要】目的探讨腋部瘢痕挛缩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中厚植皮、五瓣法或四瓣法和肩胛皮瓣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我科自2002年以来收治烧伤后腋部瘢痕挛缩畸形共72例,经过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结论本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腋部瘢痕挛缩手术方式 腋部瘢痕挛缩的手术治疗应遵守整形外科的原则,组织缺损应进行移植,组织易位应使之复位,组织过多应切除之。手术方式应选择简单有效的方法。手术时机一般在烧伤后6个月至1年内为佳。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02年以来收治烧伤后腋部瘢痕挛缩畸形共72例,根据瘢痕不同的类型分别采刚中厚植皮、五瓣法或四瓣法和肩胛皮瓣等方法进行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将临床治疗的几种方法报告如下。 2 手术方法 2.1局部改形术 对于腋部条索状瘢痕或蹼状瘢痕,可根据瘢痕的大小和长短选择Z改形、V-Y改形,多Z改形和五瓣改形术。 2.1.1 Z改形术和V-Y改形术:主要适用于腋部短的条索状及蹼状瘢痕,且瘢痕柔软、挛缩不十分严重者。 [Z改形术]:以瘢痕挛缩线作为纵轴,在纵轴的两端各作一方向相反的臂,其长度视需要而定,形成两个三角形皮瓣,将皮瓣掀起,外展肩关节大于90°,易位缝合。两个皮瓣的大小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皮瓣的基底部要有充分宽度,尖部应略呈钝圆形,臂轴夹角以60°~70°为最佳。 [V-Y改形术]:在瘢痕长轴近心端做一V形切口,夹角不应小于30°,切开瘢痕瓣至正常皮下组织,并向上分离,外展肩关节大于90°,缝合后切口线为Y形。 2.1.2 多Z改形术 适用于瘢痕挛缩较窄而长者,若瘢痕较厚可沿其纵轴切除一部分。 2.1.3 五瓣改形术 主要适用于蹼状瘢痕较宽而长者。五瓣改形术是将Z改形与V-Y改形结合应用的一种改形手术,其应用于腋部增加了挛缩瘢痕的纵轴长度,解除挛缩畸形,恢复功能,还可避免脏腋毛发生移位。 五瓣改形术的手术方法是以挛缩线为轴,在两端各伸出一臂,长度大约为主轴的一半,与主轴成角60°为宜。在主轴中点一侧做一与主轴垂直的臂,长度可略短一些,另在其相结的一侧做两斜臂,即在该侧形成三个皮瓣,这三个皮瓣尖端的最佳角度为60°,两个斜臂的夹角不应小于30°。按设计线切开至深筋膜层,并在此层进行分离,外展和上举臂,将皮瓣中主轴两端的两对三角形皮瓣分别互换位置,中间的三解形皮瓣推进嵌入相对应的V形创面。缝合切口。 2.2 局部皮瓣转移加游离皮片移植术 主要适用于腋部瘢痕较广泛,而胸前或背部有可供转移修复的正常皮肤。在瘢痕附近的正常皮肤部设计局部皮瓣,并尽量将该皮瓣转移到腋窝顶部,在皮瓣的上、下方行游离皮片移植。优点是皮瓣不易挛缩,治疗效果比较稳定和可靠。手术中需要注意的是,皮瓣应按任意型皮瓣的原则进行设计,注意长宽比例,切取时可包括深筋膜层。 2.3 轴型皮瓣修复术 适用于腋部瘢痕挛缩面积较大,而轴型皮瓣的供区必需是正常皮肤组织。常用的有肩肋区轴型皮瓣、胸外侧轴型皮瓣和胸三角区轴型皮瓣。 2.3.1 肩胛区轴型皮瓣转移修复术 其血管为旋肩胛血管的皮动脉支,血管的主干位于三边孔内,其体表标志为肩峰尖端与肩胛下角连线中点,用手指按压有凹陷感觉,手术前可用多普勒超声血流仪测定其位置。旋肩胛动脉在出三边孔后分为升支、降支和水平支,供应相应肌肉、皮肤血液。皮瓣最大的形成面积为15cm×25cm,其上界为肩胛冈下,内侧可距棘突2cm,下缘距肩胛下角2.0cm,外缘至腋后线。修复腋部皮肤缺损主要是应用沿降支走行形成的肩胛旁皮瓣,即沿三边孔处向肩胛下角作一轴线,以此为轴作一椭圆形成或梭形皮瓣。 手术采用逆行切除方法比较方便。沿设计切口线切开至深筋膜层,在深筋膜下进行解剖,边解剖边将其与皮下间断缝合固定,在解剖皮瓣蒂部时注意不要损伤蒂部血管,一般不必分离出蒂部血管,周围可保留筋膜组织蒂,形成一带筋膜血管蔽的岛状皮瓣转移至腋部创面,全层缝合皮肤,继发创面可直接缝合,不能直接缝合者可用中厚皮片移植修复。 2.3.2 胸外侧轴型皮瓣 是以胸背动脉或胸外侧动脉皮支为轴心血管的皮瓣。应用修复腋部瘢痕挛缩时,首先应对腋部的瘢痕进行切除、松解,该区皮下组织薄,又有瘢痕的牵扯,皮支动脉位于浅层,故应仔细分离和注意保护,扪及腋动脉搏动后,在大圆肌内侧缘找到肩胛下动脉,确认旋肩胛动脉及胸背动脉后将旋肩胛动脉结扎,不必解剖出血管;在胸大肌的外缘与腋动脉交叉处找到胸外侧动脉,不必解剖出血管蒂,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营养血管作为营养血管并设计切取皮瓣,若解剖时确定应用哪一组血管时,可不必解剖另一组血管,皮瓣的上缘为瘢痕切除后皮缘,前缘可至胸大肌外侧缘,后缘为背阔肌前缘,下缘可到髂嵴上缘,应视缺损情况在此范围内设计,切取皮瓣。解剖皮瓣时自远端向蒂部进行,皮瓣应包括深筋膜在内。游离蒂部至可供转移的长度,旋转岛状皮瓣覆盖创面,其余创面可行中厚皮片移植修复。 2.4 腋部瘢痕切除松解植皮术 适用于臂与胸壁广泛粘连,周围无正常可利用修复的皮肤的患者。瘢痕的切除范围需根据挛缩程度及皮源情况而这一,有时供皮区困难

瘢痕的定义及分类

瘢痕的定义及分类 瘢痕的定义: 瘢痕的分类:瘢痕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它是各种创伤后所引起的正常皮肤组织的外观形态和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的统称。它是人体创伤(即使是轻微的损伤)后,在伤口或创面自然愈合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的、必然的生理反应,也是创伤愈合过程的必然结果。瘢痕的本质是一种不具备正常皮肤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的,失去正常组织活力的、异常的、不健全的组织。瘢痕不仅破坏了体表美,还可妨碍相关组织或器官的生理功能,甚至导致畸形。其具体的定义只能从皮肤改变的组织病理结构甚至超微结构上并结合临床具体表现加以描述。因此瘢痕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 瘢痕的分类: (一)从瘢痕组织的病理学分类 1.正常皮肤瘢痕 组织切片表层为菲薄的上皮结构,仅由几层上皮细胞组成,无皮钉,称瘢痕表皮。深层为增厚的结缔组织,主要为胶原纤维,无弹力纤维以及真皮乳头、毛囊和腺体等皮肤附件结构。早期,细胞和血管成分较多,胶原纤维的排列没有一定的顺序。后期,细胞、血管、淋巴管的成分减少,胶原纤维呈互相平行较有规律的束状排列。 2.增生性瘢痕 瘢痕表面为数层上皮细胞,形成很薄且光滑的覆盖层,有时出现角化或细胞增生,无皮钉,但可有棘皮样改变向下伸展,其下真皮层为胶原纤维所替代,胶原纤维较厚,排列不太规则,但有与其长轴平行的倾向,这些弧形长索状胶原组成旋涡状组织学支架,其中有大量的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为主要成分,分布均匀,在开始时毛细血管的形成快而多,表现新生期活跃的特点,以后胶原纤维即由显著的旋涡状变成结节状,纤维束增厚而结节也更加致密,小动脉与毛细血管在结节周围也变明显。旋涡状与结节状胶原可同时见到。这些结节常被胶原纤维包围成包裹状,结节渐增大,到一定限度时胶原所包围的结节中细胞渐减少,血管也减少。在增生性瘢痕下面可见到一层正常形态的胶原纤维,它将瘢痕与皮下组织隔开。在结节与旋涡状胶原纤维中常有粘多糖沉积,这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坚硬的原因。以后这些结节逐渐伸长,使瘢痕渐变成熟。 3.瘢痕疙瘩 主要由大量致密的、较粗的、呈漩涡状不规则排列的胶原纤维束所构成。胶原束嗜酸,着色淡,肥厚,透明,稍有折射。成纤维细胞较少,纤维母细胞可多见分裂现象,无弹力纤维。 (二)从临床表现和组织学改变分类 1.表浅性瘢痕或扁平瘢痕 多见于皮肤擦伤,表浅的感染或浅度烧伤后形成。这类瘢痕外观粗糙,有时有色素改变,但局部平软,无功能障碍,时间久了瘢痕逐渐不明显,一般不需要手术。 2.条索状瘢痕或挛缩性瘢痕 常见于创伤或外科手术切口愈合后,严重者可形成增生性瘢痕,这种瘢痕不仅造成外形缺陷,还可由于直线瘢痕挛缩造成功能障碍。临床上常见瘢痕挛缩引起的有眼睑外翻,唇外翻、颏胸粘连、手部瘢痕挛缩畸形等。挛缩瘢痕是以所引起的功能障碍特征而命名的瘢痕。主要由于皮肤缺损面积较大的开放性创面,经肉芽形成、创缘的肉心性收缩、上皮再生覆盖等步骤而形成的瘢痕;也可由于不恰当的手木切口或某些部位皮肤特定定向的裂伤直接缝合后形成的瘢痕发展而成。由挛缩瘢痕所引起的功能障碍和形态改变,称为瘢痕挛缩畸形,简称瘢痕挛缩。有皮肤缺损的挛缩瘢痕生成,始于创缘的向心性收缩,其过程据某些研究者认为主要为从创缘基质的成纤维细胞分化而成的成肌细胞所起的作用。

颊部烧伤后瘢痕畸形的修复

颊部烧伤后瘢痕畸形的修复 发表时间:2011-04-18T10:39:42.5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期作者:刘颖妩 [导读] 瘢痕所致的畸形是外科常见病,多由烧伤、其他外伤和感染引起。 刘颖妩(黑龙江哈尔滨市三精女子专科医院整形美容中心 150001)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01-0179-02 【摘要】瘢痕所致的畸形是外科常见病,多由烧伤、其他外伤和感染引起,尤其以烧伤后的瘢痕挛缩作为多见。除可以因其外形的改变,更严重的是会引起功能性障碍,影响正常生活;如长时间未接受治疗,还可引起关节僵直、神经和血管缩短等。虽经手术治疗功能恢复也不能完全使患者满意,因此应尽早治疗解除病人痛苦。由于瘢痕挛缩致畸,除影响功能外,尚严重影响面容、体态,因此也是手术美容学研究的范畴。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瘢痕可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两种。在不稳定性瘢痕阶段,有明显的炎症反应,瘢痕表现为充血。不稳定性瘢痕可发展为增生性瘢痕,也可转化为扁平瘢痕,一般经过1-2年时间后均转化为稳定性瘢痕。在不稳定阶段不宜手术治疗,因术中出血多、失败率高、效果不佳,须待其转化为稳定性瘢痕后才可手术。 颊部占面部的大部区域,如将面部九等份则颊部占四份。颊部易受损伤,产生瘢痕,畸形明显,影响容貌。颊部四周,器官较多,可利用的皮肤软组织较少,修复困难。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82例中,男性58例,女性24例,年龄6岁一49岁,平均27.5岁。从烧伤创面愈合至整复时间最长11年,最短半年,平均 2.3年,全部病例除面容丑陋外,56例伴有不同程度的面部器官移位或畸形,严重影响生活社会交往。现将整形修复方法报告如下。 1.2颊部软组织的分区 颊部软组织可分为眶下区、耳前区和颊下颌区三部分。实际上以上3个区域间彼此有一定的重叠,构成面颊部的轮廓外形。修复时可按3个美容单位加以选用。 1.3颊部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1.3.1颊部构成口腔侧壁,通过收缩和松弛协助完成吞咽和语言功能。 1.3.2结构:由外向内:皮肤、皮下脂肪、浅层表情肌、颊脂肪体、颊肌、黏膜,其中穿插面动脉、面前静脉、面神经颊支、腮腺导管。 1.3.3颊部血供充足,吻合广泛,侧支循环丰富,抗感染力极强,手术后伤口愈合迅速。 1.3.4颊黏膜第二磨牙有腮腺管开口,腮腺导管浅面为咬肌筋膜、面神经颊支,在修复颊部瘢痕手术时,应谨防损伤这些重要组织结构。 2 颊部烧伤后瘢痕畸形的特点和治疗的目的 2.1 颊部烧伤后瘢痕畸形的特点 瘢痕多为增生性和挛缩性,部分伴有组织器官的畸形,手术时应根据不同病因及范围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沬。 2.2 治疗目的 外形和功能两者兼备,在修复外形的同时,应最大限度地恢复面颊部的丰满度和自然的动态功能。 3 术前准备 3.1全面询问病史和做全身检查,了解病人健康状况,如还有其他急性疾病,必须在治愈后才能手术。如有慢性病史,要全面权衡利害关系,慎重决定。 3.2正确预测瘢痕切除松懈后的大小,以便准备充足的皮片或皮瓣。对于大片瘢痕,可以根据瘢痕范围有计划的分次切除,修复。 3.3确定瘢痕的深度,以利选择修复的方法。如二度烧伤所引起的瘢痕深浅,切除后可用皮片修复创面;三度烧伤所引起的瘢痕则较深,切除后肌腱、血管、神经、关节或骨骼均可能外露,须用皮瓣修复。 3.4检查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了解病人凝血功能,如有异常应在纠正后手术。 3.5关节部位长期瘢痕挛缩,可能造成僵直或血管、神经短缩。术前可先用中药熏洗浸泡,也可用理疗或牵引,以矫正部分畸形,减轻手术的复杂性。 3.6手术区和供应区(尤其在瘢痕陷窝内的)污物,要注意清除。对肢体的瘢痕应在术前2-3d用1:2000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浸泡,以避免术后污染。 4 修复方法 通常首选颊部局部皮瓣,因为其皮肤厚度、质地、色泽与面颊部组织相一致,修复效果比较满意。在面颊部缺损周围无可利用的局部皮瓣时,方可考虑采用颈胸部或其他远位皮瓣。 I区(眶下区)修复的常用皮瓣主要有:①各种改良的交叉皮瓣;②局部转位皮瓣;③邻近旋转滑行皮瓣;④带蒂岛状鼻唇沟皮瓣; ⑤面颈部皮瓣;⑥颈部附加皮瓣;⑦单侧推进皮瓣;⑧耳后皮瓣。 II区(耳前区)修复的常用皮瓣主要有:①局部推进皮瓣;②耳后皮瓣;③旋转皮瓣;④Z形交叉皮瓣。 III区(颌颊区)修复的常用皮瓣主要有:①颈颊部推进皮瓣;②颈胸部皮瓣;③胸三角区皮瓣;④胸大肌肌皮瓣;⑤背阔肌肌皮瓣;⑥斜方肌肌皮瓣。 4.1 局部改形法 面颊部的局部单纯条索状瘢痕,可行Z改形法,或V-Y推进皮瓣法,以改变瘢痕的方向和张力,松解挛缩、恢复其周围器官的正常位置。 4.2 切除缝合法 小型瘢痕周围组织较松弛者,可一次切除直接缝合,如果瘢痕范围较大,一次手术不能完成时,可采用分次切除缝合法进行修复。

手部烧伤后疤痕畸形的手术治疗分析

手部烧伤后疤痕畸形的手术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6-08-04T16:39:21.2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2期作者:阿米娜?阿布力米提[导读] 手部烧伤后疤痕畸形的手术可有效改善患者手部疤痕表现,同时不同程度的恢复手部功能,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阿米娜?阿布力米提 (新疆民政康复医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94) 【摘要】目的:探讨手部烧伤后疤痕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手部烧伤后疤痕畸形实施手部修复手术的患者66例,按照不同畸形严重程度,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取得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痊愈49例,占比74.24%,有效17例,占比25.76%,总有效率为100.00%。结论:手部烧伤后疤痕畸形的手术可有效改善患者手部疤痕表现,同时不同程度的恢复手部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借鉴。 【关键词】手部烧伤;疤痕畸形;严重程度 【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2-0172-02 疤痕畸形是在烧伤后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给患者手部的美观及功能均造成不同程度影响,目前临床治疗以手术修复为主,旨在帮助恢复手部功能,并有效改善外观[1]。本文以我院收治的手部烧伤后疤痕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现进行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手部烧伤后挛缩畸形患者66例,其中男32例,女34例,年龄12~54岁,平均(32.4±14.3)岁。受伤部位包括:手指烧伤10例,手背烧伤11例,虎口烧伤6例,腕关节烧伤39例。烧伤原因份包括:因水烫伤22例,因电灼伤11例,因火烧伤26例,其他原因7例。烧伤时间3个月~2年,平均((6.93±3.25)个月。排除具有心、脑、肝肾、免疫循环系统等严重病变患者。 将所有66例手部烧伤后挛缩畸形患者,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畸形、中度畸形以及重度畸形三组[2]。轻度畸形28例,表现为手部轻度痉挛,同时存在轻度手指异常改变,烧伤部肌腱无明显损伤,无血管萎缩现象;中度畸形32例,表现为手部较为严重的痉挛,同时手指及手掌的形态具有明显的改变,手部的活动功能受到部分阻碍,烧伤部位出现一定程度的肌腱损伤,伴有不同程度血管萎缩现象;重度畸形患者6例,表现为手部严重痉挛,此外手部形态出现完全的改变,且丧失了手部正常活动的所有能力,烧伤处肌腱组织全部早点破坏,患处血管全部萎缩。 1.2 方法 具体治疗方式:术前,首先对患者手部畸形的特点和类型详细记录并进行针对性分析,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行手部疤痕切除植皮术[3]。术中,首先切除患者手部的畸形。对于轻度的畸形的患者,进行瘢痕切除,并对患处进行取游离皮植皮处理,切除时,切口的方式采用在患者手掌的2侧分别开一小于1cm的Z形切口的方法,旨在预防出现线状疤痕挛缩,瘢痕切的除时,注意不宜过深,避免将手部深层的重要组织暴露出来,此外切除瘢痕过程中,手部的静脉血管应尽量保留,对于血液的回流以及伤口的恢复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重度畸形,治疗时,在进行轻度畸形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特别处理患者手部虎口处以及指蹼处,充分的松懈挛缩的患处,根据患者的挛缩程度,做合适距离的肌腱Z字形切口[4],充分去除影响关节活动的挛缩肌腱,必要时客队掌指关节副韧带进行切除,但是不可切除拇指两侧、小指桡侧以及食指尺侧的副韧带,因这些部位没有其他手指的支撑。 在手部瘢痕彻底切除后,不能进行暴力搬动,防止关节囊撕裂或肌腱外露的发生,应对瘢痕近端正常软组织充分松解,松解软组织后,充分调整受累关节的活动范围,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并协助进行活动矫形,动作轻柔。其中,对于关节囊挛缩的患者,宜行骨膜下剥离松解术;部分患者手指屈曲畸形,手术过程中,应注意对指固有动脉神经束的游离松解,避免发生被动伸直时,导致的动脉及神经断裂现象。手指屈曲畸形采的患者,医生用克氏针穿入固定伸直位,避免术后畸形的复发;掌指关节过伸,以克氏针固定于60°~90°;腕关节矫形后,采用石膏外固定的方法,同时对过伸畸形矫形后,固定于屈曲位;对于屈曲畸形矫形后,则固定于背伸位。此外,以生理盐水冲洗患者皮瓣,对患者皮肤彻底消毒后,包扎。小面积软组织外露患者,行皮片覆盖外露组织,并进行缝合;深层软组织外露,则行皮片移植术,术后10~12d,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拆除缝线,并在拆除缝线后一定时间内,仍然需将手在功能位进行固定包扎。 1.3 疗效分析 疗效分为痊愈、有效及无效三个维度。痊愈指患者手部瘢痕经治疗后完全消失,手部功能恢复至治疗前。有效指手部疤痕未完全消失,手部功能恢复正常。无效指手部疤痕经治疗未消失,且手部功能仍存在功能障碍。 2.结果 所有患者均取得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痊愈49例,占比74.24%,有效17例,占比25.76%。总有效率为100.00%。 3.讨论 疤痕挛缩畸形为目前临床医学中手部烧伤后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指患者手部遭到高温灼烧后,原有的手部结构被破坏,影响手部正常的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正,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可能同样给患者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创伤[3]。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临床实践证实手术治疗可修复患者手部损伤的肌腱,促进患者手部功能的恢复,并通过人工植皮等方式,彻底修复患者手部外观,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4-5]。本研究结果显示,66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矫正畸形和疤痕均取得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痊愈49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为100.00%。 综上所述,手部烧伤后疤痕畸形的手术可有效改善患者手部疤痕表现,同时不同程度的恢复手部功能,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黎鸿章.手部烧伤后疤痕畸形的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22:105-106. [2]张红卫.儿童手部烧伤后整形治疗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4,7:71,73. [3]黄珍霞.手部烧伤患者康复护理干预模式的构建与临床实证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