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转变教学观念 优化课堂教学Microsoft Word 文档

转变教学观念 优化课堂教学Microsoft Word 文档

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

内容提要:课程改革引导语文教学走进了教育的“春天”,要求教师打破以前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感受素质教育。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艰巨的任务:必须跳出教材来“活而不乱”的驾驭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的是能力而不仅仅是死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投入,更离不开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更要求教师应该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活而不乱情感

一、跳出教材教语文

教材,我们通常所指的是课本。新课程提倡课本以外的教材,教材是《课程计划》《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指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凭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凭借。究竟哪种教材好,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教改”过程中教师教学要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根据当地实际学生状况主动去编改教材。课堂上随机自编、自改,只要切合学生实际,为每个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我们都可以去开发利用,为语文教学服务。语文教学质量不高与多年来多数教师把语文课本当作惟一的凭借是有关的。他们认为这几册课本是学生一切语文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惟一宝库”,“大语文教育观”、“多元化教材观”一直无法渗透于全体语文教师的头脑之中,多数语文教师不能“跳出语文教语文”,多数教师把“教参的说明、要求当作金科玉律,如讲读课文要三学时,阅读课文要两学时等等。

实质上在教学中有的不需要三学时,有的三学时又不够,但许多教师不去更改,按部就班,当然费时低效。一学期单教一册书,学生语文能力能形成吗?许多学生得100分,有含金量吗?有多少教师思索过这些问题呢?所以说许多教师缺乏创新精神,缺乏效率意识,使学生难以涉猎社会“大语文”素材。因此,语文教师应主动跳出教材教语文,将教材从单一跳到多元,跳到属于每位学生的多元,学生才会拥有一个真正创新的世界。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究

“大语文教育观”指导我们必须有新的学习方式。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在课堂上被动的“静听”状态的传统学习方式。《新课标》倡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展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的过程。

(一)“自主”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学生分小组分析人物形象,并以话剧形式表演,我发现学生的自主性表现欲望都很强,人物形象分析的头头是道,没有老师指令划一的要求,反而产生了更好的学习效果。这一点表明在语文的教学课堂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最主要的一点是改变过去老师说了算,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走,忽视“个性”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教师可根据实际选择恰当的方法,这个方法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性,让学生主动思维,主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学会学习。每位语文教师都要反思一下,每学期把课文教完了,学生学完了,为什么学生的语文水平不高呢?原因是学生是被动地学习,而不是自己主动参与,学生兴趣得不到培养,创造潜能得不到激发。陈旧的教法把学生教得兴趣全无,阻碍了“人的发展”。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二)“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善传统的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我把它理解为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家长,生与一切人的合作,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能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也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以解决消息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识字教学中,学生识字量及方法有很大差异,在个人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记忆生字,然后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听取他人的识字方法,以及互教互学,充实自己的经验,最终实现共同提高。除此之外,“合作”还体现在教师有意识地与学生沟通,告别“惟我”课堂。在课堂上,许多教师常会说“给我说”“给我想”“给我写”……“我”已经成为了教师的口头语,成为了教学语言的一部分。又一次,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往事依依》,像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自然是少不了朗读的。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大家评议。很少有人主动去举手评议。课间的时候,我主动向几名学生征求意见。一个学生鼓起了勇气说:“老师,您总是说‘给我读一读’,好像和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似的。”孩子发自肺腑的话语深深地触动了我。第二节课的时候我有意识地改变了表达的方式,“你能把你的体会说给大家听听吗?”孩子们纷纷把手举了起来,积极评价别人的朗读。课后,一位同学在周记中写道:“我喜欢上这样的语文课,因为这堂课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语文课了,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语文课……”是啊,教师不要总把自己看做是圆心,让学生都集合在自己的周边,“给我读”“给我说”“给我想”“给我写”……无形之中行使了课堂上语言霸权。

毋庸置疑,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习惯性地搞“语言霸权”,过分强调预设进而推行思想的专制,实质上也就是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是对孩子们的求新、求异思维的一种“美丽虐杀”,这样只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勇气向那种“惟我”的课堂挥手告别。

(三)“探索”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给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索问题的意识。一节课,教师发言或活动的时间多于学生,那么,这位教师是一位不称职的教师;师生活动时间为1∶1的教师,是一位基本合格的教师;师生活动时间比为1∶3,甚至1∶6的教师,是一位优秀教师。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重过程不重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一个组织者和一个引导者,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真正让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

三、“活而不乱”

课堂要活,这只是表面现象,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一种方式,目的还在于让课堂出成效。这就要求“活而不乱”。“活而不乱”是对传统的课堂中“活泼不足,严肃有余”的否定,体现了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的一种尊重。课堂上的“活”,既不是浅层次的、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也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这里的“活”是丰富的教学情境、灵活的教学方法,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师生间的情感投入和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如何界定“活”与“乱”?放开后乱了(收不住)怎么办?这是许多教师关心的问题。我认为,如果绝大部分学生的活动都是围绕学习内容展开的,就是“活”,当然要注意分析这里的个别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原因,是已经会了,还是跟不上,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把他们吸引到学习活动上来,这样做实际就是学习指导。如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活动脱离学习内容,并且影响其他学生学习,那就是“乱”,教师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学了。至于第二个问题,我想,首先,放开课堂是教学改革的要求,不管你敢放还是不敢放或者是愿意放还是不愿意放。其次,不放开就不会面对收不住的问题,只有针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认为,应该先放活,再止乱。

四、语文教学宜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当然,要想把语文教好,只是靠课堂时间是不够的,必须把课内与课外有效地结合起来。因为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植根于生活,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新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生活,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教学改革若要革故鼎新,彻底跳出“少、慢、差、费”的怪圈,就要在进行语文课教学时,注重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真正树立起课堂内外相互结合的“大语文”的教学观念,实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让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息息相联,做到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智力素质和兴趣、习惯、情感等非智力素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如果只是关在教室里学习词的构成、句子成份、表达方式、修辞方法、阅读写作等而脱离语言运用的实践,那是很难学好语文的。

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呢?“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充分体现课本的“例子”地位,突出语文的工具性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相关知识后,通过丰富的课内外活动,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或模拟社会实践的场景,培养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华,推动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

(一)用好课文“例子”,得法于课内。

“例子”是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语文课本只是“例子”,它只不过是运用语言工具的个别现象,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在这些个别现象,而应通过例子掌握语文的规律和方法,并通过具体的实践,从而形成习惯,养成能力。如果教师死教课文,学生死记课文,考试死考课文,课文教学如同解剖麻雀一样条分缕析,语文教学只禁锢在对课文字词句篇的狭窄范围内,教学抱着课本打滚,学生只能是学会了几篇课文的应考木偶,一旦接触真正的生活,只能无所适从,素质教育又从何谈起?

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巧妙设计教学,大力发挥课文的典范作用,用足这个“例子”,让学生在课内得法——得到解决同类型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再以此为据选用、设计课外语文素材加以强化训练,语文能力自然形成,学习效率自然大大提高

(二)开展语文活动,得益于课外。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教材中有限的社会生活的同时,引进现实生活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丰富生活见闻,广开听说读写甚至动手操作的训练之路,让学生试读、试讲、试作探究、试作实践,让学生带着课堂上的收获走向社会,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真正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将语文知识转换成能力,养成好的习惯,练就终生受益的语文技能,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五、精彩需要老师的期待

新课改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在“人文”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除教学方式需要改变外,情感投入更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情感就是——期待。

期待,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人们对理想追求的反映。人生有太多的期待,因为期待,人类更加具有创造力,因为期待世界变得更加精彩。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要求对课堂教学评价从重视教师的“教”,转向重视学生的“学”,即提倡“以学论教”。期待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宽容,可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并且带来课堂教学的生动和有趣。学生精彩的表现与教师热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过程,精彩是结果。期待,需要教师对学生更多一些的尊重和信任,更多一些的等待和宽容。但有些课堂“活”不起来,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些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主要还是体现在师德方面,在教学民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学习该内容“已经知道了什么?”缺乏准备,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估计过低,总是放心不下,以致于教师滔滔不绝,生怕哪一点没有讲到或用过多、过碎、思考价值不大的问题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尽量把教学内容讲解得明白易懂,使学生无须思考便可毫无困难地接受。教师总在希望学生少出错,最好是不出错,追求表面的流畅。试想,一节连出错的机会都没有的课,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也常常感到一些课堂之所以沉闷、乏味、缺少高潮,还与教师缺少耐心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当教师提出问题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同学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遇到有人听课,学生由于紧张或其他原因,回答问题有困难时,这些教师就不那么沉稳,显得有点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换人回答,或自问自答。想一想,许多课堂中的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何尝不是“逼人太甚”。如果我们对学生再多一些期待,多给一些时间思考、表现,再迟一些评判或将评判的权力交给学生,学生是否会有出色的表现,是否会有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呢?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拨冗支繁,择重避轻,选取课文典范性突出适于学生语文训练的方面来设计教学,让课内外有机结合,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求知,我相信,语文教学的明天必将春色满园。

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的教学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上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重组、加工,使学生能在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中掌握知识。任何一项改革都是在不断完善中取得成功的,新课改也是这样。希望我们的教师能正确把握新语文课标的精髓,努力探索,及时纠正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因为事情做错了可以重来,然而学生的成长却没有第二次。

参考文献:

①顾黄初著《语文教育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②曹洪顺著《语文教学法漫论》,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③叶圣陶著《语文教育思想概论》,开明出版社 1998.5月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