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作物耐盐机制及作物耐盐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作物耐盐机制及作物耐盐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bc8611771.html,

作物耐盐机制及作物耐盐分子育种研究进展作者:岳岩磊

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2年第12期

摘要:本文概述了作物耐盐机理、作物耐盐分子育种(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转基因作物)和几种重要作物耐盐研究现状,并对作物耐盐机制研究进行展望。同时从分子、细胞和个体水平

简述作物耐盐机制,为未来的作物耐盐研究提供基本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耐盐机制分子育种

全球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土地为盐碱地,由于耕作方式的不当,次生盐碱地面积逐年增加,至今全球大约有57亿亩土地受到盐害影响,其面积占据了全球6%的土地面积[1]。而土壤中盐分过高是抑制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绿色植物的主要生理过程光合作用、能量和脂肪代谢

等都会受到盐胁迫的影响,从而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死亡[2]。目前,农业用地的盐碱化程度仍在不断加重,有研究显示预计到2050年,将有超过50%的耕地盐碱化。众所周知,全球人口仍在急剧增长,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研究关注焦点。如何利用盐碱土地对维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

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要想解决此问题,一种方法是优化土壤,降低盐份含量;另一种方法是培育耐盐的作物品种,使其适应盐碱含量较高的土地。但改良土壤不仅耗资巨大、时间长,而且随着化学物质的大量引入进一步的加重了土壤次生盐碱化,因此,摸清作物耐盐机制并培育耐盐的作物品种是对盐碱地改良的最佳手段。本文基于查阅大量耐盐相关文献,对作物耐盐机理、作物耐

盐分子育种(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转基因作物)和几种重要作物的耐盐研究进展进行整理,概述

现阶段作物耐盐机制及作物耐盐分子育种研究进展。同时从分子、细胞和个体水平简述植物耐盐机制方面的重要进展,为未来的实际应用提供基本的理论参考。

1、作物耐盐机制

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人类对于植物耐盐的生理和分子机制也有了

更深刻的认识。在耕地盐碱化日趋严重的今天,研究粮食作物的耐盐机制成为保证人类食品安

全的重要举措之一。盐碱化是指土壤中含有高浓度的可溶性盐。当土壤的ECs值大于等于

4dS/m时,该土地就被称为盐渍化土壤。这相当于盐浓度大约为40mM NaCl,并产生约0.2MPa

的渗透压。由于NaCl是溶解度最大且分布最广的一种盐类,因此几乎所有植物都进化出一套调节NaCl积累的机制,并能够选择性的吸收其它低浓度的营养物质,如K+和NO3-[3]。对大多数植物来说,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根部能有效的排除Na+和Cl-。例如,海滨大麦(Hordeum marinum)能够在最高450mM NaCl浓度下外排Na+和Cl-离子[1,4]。此外,植物能够耐受由盐

和干旱引起的土壤低水势,因此耐受渗透胁迫是多数盐生和非盐生植物的特征[3]。

目前发现的植物耐盐机制主要有以下三种:1、耐受渗透胁迫。渗透胁迫能够立即抑制根尖和幼叶细胞的伸长,并导致气孔关闭[3]。2、叶片外排Na+。Na+的毒害效应一般在处理数天或数周后才会体现出来,之后诱导成熟叶片死亡[2]。3、组织耐受性的增强,如某些组织具备较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