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精华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精华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精华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精华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精华

绪论

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201410)

1.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继承和创新?(201307)

1.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201510)

1.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不仅包括创立人的,也包

含了继承人的理论;是一个具有内存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2.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以实践为基础?

1.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归宿和出发点

2.马克思主义源于实践

3.离开了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便是无源之水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彻底的批判精神

3.鲜明的政治立场

4.不带任何的偏见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1.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3.提高素质

4.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第一章

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01504)

1.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焦

实践的含义和特点?(201407)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2.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201410)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

4.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既要有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又要有步骤、分阶段踏实

苦干、稳步前进。急于求成的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简述其内容和意义?(201310)

1.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问

3.意义:如何回答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如何回答第二方面是划分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错误?(201404)

1.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

2.错误: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

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作用,却忽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原理及其现实意义(201307)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动能动性的前提

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又要按规律办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201304)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2.两者相互联结,又相互区别,不能互相代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这一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通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理论基础,。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从实际出发,才能不断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

简述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201301)

1.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

2.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

3.两者的相互作用构成矛盾运动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意义: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3.指出物质可以被人们认识,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4.指出客观实在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客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1.相互区别,相互对立

2.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3.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共同的

4.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

5.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6.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

意识的本质?

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

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如何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1.内容: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3.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客服又保留

4.对我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的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对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借鉴和吸收的态度,也要批判和抵制腐朽的东西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现实意义?

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2.既要发挥积极性,又要踏实办事

3.既要实事求是,又要解放思想

4.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二章

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0150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201310)(201510)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如何正确对付马克思主义?(201407)

1.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都包含着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反映

2.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但又需要

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具有相对性。既坚持又发展是对付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201404)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实现的条件?(201307)

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2.条件: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感性材料应该是丰富全面的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201304)

1.具有实践关系,即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2.具有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

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201301)

1.从本质上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使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不断提出新需要,推动认识的发展

2.实践为认识提供新经验,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3.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发展

认识主体的特点?

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社会性,能动性

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和性质?

1.含义: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构成:自然,精神,社会

3.性质:客观性,对象性

毛泽东对实事求是所做的解释?

1.实事: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2.求:我们去研究

3.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性

4.含义:从认识论角度讲,认识要从实际,事实出发,抓住规律性

5.从实践角度讲,也要从实际出发,把客观规律用于指导实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对立统一

2.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

3.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间接的,概括的,全体的反映

4.感性认识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

5.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全面的认识

6.联系:理性依赖于感性,感性有待于发展到感性,二者相互渗透

7.二者不可分割,若分割将会犯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和唯理论是教条主义和经

验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真理的价值?

1.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真理是正确的认识,是人们行动的依据,真理渗透于实践活动的

全过程

2.具有再认识的功能:追求和把握真理是推动认识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3.具有激励和教育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认识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从群众中来,就是实践到认识

4.到群众中去,就是认识到实践

5.坚持群众路线,对于党巩固执政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有重大意义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真理与否要判明认识和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

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通过实践使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

第三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201504)(201310)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3.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

4.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5.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有哪些特点?(201410)

1.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

2.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要求而进行的

3.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地得到解决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201407)

4.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5.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6.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7.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8.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201404)(201301)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则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3.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坚持群众路线具有重大意义。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规律的内容(201307)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3.两者的矛盾运动,使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之间呈现出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

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01304)

1.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解决,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解决

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含义: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

2.作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3.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5.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生产关系包括的内容?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3.产品的分配方式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2.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

2.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3.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树立新思想,新风俗,提高精神文明

如何理解人民群众的范畴和人民群众推动的历史发展的作用?

1.量的规定性: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2.质的规定性: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

3.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

4.作用: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

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向人民群众负责

4.向人民群众学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运动

4.生产关系必须符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

理论依据

第四章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201504)(201301)

1.依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作用的不同,把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称为不变资本,购买劳

动力的资本称为可变资本

2.意义:揭露了剩余价值的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

了科学依据

超额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201407)

1.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

2.个别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社会价值出

售商品,资本家就能获取更高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后果?(201310)

1.实质: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

2.后果: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及其主要特征?(201404)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最高和最后形态,利己主义也发展到了顶峰,成

为了资本主义意识的核心

4.特征就是为了一已私利而获取金钱

理解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201307)

1.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程度来

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2.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

3.其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过程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201304)

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它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对它的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可以创造

价值

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由维持劳动力

自身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接受教育所支出的费用等三个部分构成

5.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包括历史和道德的标准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

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随意无产阶级同资产阶

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逐渐失去了其历史进步性

资本积累的作用和历史趋势是什么?

1.作用:社会劳动力的提高,劳动力的社会化

2.资本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

义私有制,成为资本积累的必然历史趋势

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

1.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决定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

2.竞争作为一种强制力量,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以便改进生产技术和扩大生产

规模,增加竞争力

第五章

简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本质?(201504)

1.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转移进来,引起商品

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商品价值的变化,从而影响利润论的变化。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最终形成平均利润率

2.平均利润率=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

3.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4.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为什么还会存在超额利润,其本质是什么(201304)

1.平均利润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2.部门内部因生产条件和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导致其个别生产价格不同,而商品是按照社

会生产价格来销售的,因此个别生产条件优越,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就能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3.超额利润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201410)

1.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3.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

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201410)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201301)

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有影响作用,由于全部预付资本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

的源泉,所以一定时期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越多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有影响作用。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

本就越多,年剩余价值总量越多,年剩余价值率越高

商业资本的职能和作用以及商业利润的来源?(201407)

1.职能: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2.作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用于节省流通资本、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缩

短流通时间

3.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来源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

余价值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201510)(201310)

1.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

2.生产资本的构成。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

周转速度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源泉?(201404)

1.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要缴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

2.其形成原则是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3.源泉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

股份制公司是如何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01307)

1.以发行股票的方式集中分散的货币资本而合资经营的企业

2.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使股份公司应运而生

3.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企业规模扩大,需要巨额资本,通过发行股票来筹措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劳动产品归

资本家所有

3.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

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超过了其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

第六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基本形式?(201504)

1.国家垄断资本即资本主义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2.三种类型:国有经济、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

的结合

垄断阶级竞争依然存在的原因?(201410)

1.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而垄断资本主义只是发达的商品经

2.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各种经济主体,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竞争关系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和主要目标?(201407)

1.总任务:是促进市场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2.主要目标: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

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有哪些新变化,如何认识其实质(201310)

1.出现了资本社会化趋势,建立和发展了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

2.劳资关系得到改善,缓和了阶级矛盾

3.对分配政策进行了调整,缓和了社会矛盾

4.虽然有许多新变化,但其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

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发展的原因?(201404)

1.私人垄断资本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的资金

2.私人资本无力或不愿投资公共设施建设

3.私人资本不愿涉足一些大型基础前导性科学研究项目

4.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

5.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国家进行一定的宏观经济调控

6.国家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经济全球化是如何发展起来的(201304)

1.战后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生产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提高

2.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导致经济全球化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以及其作用和后果(201301)

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将大量资本输往国外,从而控制资本输入国的经济命脉,为金融资本

控制这些国家服务

2.是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也是扩大其商品输出的重要手段,还强化了金融资本在世界

上的统治

3.对经济落后的资本输入国而言,外资的输入一方面能促使这些国家商品经济和生产力的

发展,同时也会造成社会经济问题,导致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

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中那些新变化?

1.生产力:取得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社会财富增长,经济保持相对稳定

2.生产关系:在所有制、劳资和分配关系上都做了一系列调整

3.上层建筑:政治制度和法制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

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国家权力的重心由议会向政府转移

什么是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1.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2.主要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

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价格,可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怎样认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1.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

2.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要取代旧的社会制度,往往要经历漫长的

历史过程

3.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

4.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从而消灭延续了几千年的剥削

制度

5.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1.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另

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节和控制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3.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在一定

程度上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实现的

第七章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前进的?(201504)(201407)

1.社会主义作为新生的社会经济制度,其成长过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

2.无产阶级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可能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

3.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的发展变化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201410)(201301)

1.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的产物

2.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3.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4.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5.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201310)

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与以往革命不同

2.最终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3.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简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1.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特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的社

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事业要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

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

3.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

1.实质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2.无产阶级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对整个社会实行国家领导

3.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

4.任务是改造社会、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实现繁荣富强、民主正义、共同

富裕

5.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政权体制

第八章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201404)

1.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

2.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

3.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

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哪些基本原件?(201307)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

2.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技水平极大提高

3.建立相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4.消灭旧的社会分工

5.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国家自行消亡

简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含义(201304)

是指每个社会成员的体力智力获得全面发展和自由运用,个人的智慧潜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挥。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下,每个社会成员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及社会需要,自由地选择职业,把人事不同的社会职业作为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

简述“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内容?

1.人类要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2.人类要从旧社会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

3.人类要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

怎样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人们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

2.人们摆脱了旧工分工的束缚

3.人们摆脱了仅仅是谋生手段的劳动的束缚

4.人们摆脱了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

《文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黄淮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教育 ————学年第 ———— 学期 《文学概论》试卷(A卷) 一、一、多项选择题(选出两个以上的 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每题1分,共计 20分) 1、文学创造中的艺术概括是从 () A、一般出发 B、个别出发 C、以对特殊事物即有特征的事物的描述为途径 D、概念出发 2、文学对社会的反映是() A、纯客观的反映 B、原生态的摹写 C、零度反映 D、有选择有改造的反映 E、反映外部世界,也反映作家的精神 3、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从目的上看,它是()A、功利性的 B、无功利的 C、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 D、直接是无功利的 E、间接是有功利的 F、无功利性是功利的手段 4、徐悲鸿绘画中的马是() A、客观生活中的真实的马 B、生物学中的马 C、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马 D、象征人类精神的马 E、具有深刻寓意的马 F、具有审美价值的马 5、对待文学遗产的错误态度是() A、全盘继承 B、全盘抛弃 C.、批判的继承 D、只能继承形式 E、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6、文学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 A 、直接的 B、间接的 C、紧密的 D、有距离的 E 、无关的 7、文学作为话语是() A、社会性话语活动 B、单纯的个人话语活动 C、是社会的产物 D、审美意识形态 E、是对现实的反映 .

F、具有阶级性话语的性质 8、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是() A、世界文学排斥民族文学 B、形成了世界性就取消了民族性 C、既有区别又相联系 D、世界文学的形成以民族文学的发展为基础 E、世界文学的形成促进各民族文学的发展 9、文学创作是() A、私人化行为 B、社会活动 C、纯粹个人的事情 D、作家与社会的对话 10、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相比,() A、生活真实更丰富、生动 B、艺术真实没有生活真实具体、典型和有感染力 C、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超越生活真实 D、艺术真实比现实更理想、更美、更有感染力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10分) 1、文学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是对社 会生活()的反映。 ( )相生的形象系统。 3、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 )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4、灵感是一切创造性劳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周恩来用长期积累,( )八个字对灵感产生过程作了科学的概括。 5、文学风格具有稳定性、独创性和( )特点。 6、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 )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7、根据“文学”的语义分析,文学至今仍具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即广义的文学、狭义的文学、()。 8、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所谓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 9、王国维将意境分为两种,即有我之境和()。 10、人们形容美好的音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或者说读完某部作品“余味无穷”等,讲的都是文学接受活动中的()效果。 三、概念题(每题5分,共计20分) 1、共鸣: 2、文学风格: 3、文学的认识属性 4、典型: .

最新徐州市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及答案

徐州市继续教育----素质教育概论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激活每位学生(D)发展,使之明确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要比教给他们任何具体知识本身更重要。 A 学习潜能 B发展潜能 C 素质潜能 D个性潜能 2、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根本的是使学生开拓、(B )地学习。 A持续性B自发性C开创性D创造性 3、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B)是指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主动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A科学内化B个体内化 C知识内化D教育内化 4、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最大功绩与贡献在于(D)。 A给学生传授多少经验、知识B开出多少实验C培养哪些技能D能在多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个性潜能,并促使这种个性潜能持续不断地发展 5、(A)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A素质教育 B目标教育C成人教育D高等教育 6、素质形成本身,就是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B)判断。 A精神价值B内在价值C外在价值D实际价值 7、(D)阶段的素质教育应当充分地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其充分地发展自己并充分地参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 A科学教育B社会教育C家庭教育D基础教育 8、(C)是对社会、他人有益而无害的独特人格品质。 A 个人品德修养B科学文化素质C独立人格素质D思想道德素质 9、教育思想或(A)始终同教育的根本职能、目的联系在一起。它是教育者对整个教育现象的总体认识,是对教育前提的深入思考、全面把握。 A施教思想B教育水平C教育经验D教育方法 10、1997年,国家教委在烟台市(D),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全国范围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A 举办的“21世纪新型人才培养研讨会”B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C 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 11、(A)虽不是教育方法本身,但它在很大程度甚至根本上,影响乃至制约良好的施教方法的产生与运用。 A施教态度B师德教育C学历教育D文化素质 12、经过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有(D)。 A 适应时代、社会需要的共有素质B体现不同学生个性特点的独特才能 C为人类做出特有贡献,进行优秀的文化积淀 D 以上都正确 13、素质教育目标是稳定性与(D)的统一。 A 持续性B创新性C 延续性D 发展性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名词解释 1. 环境问题の概念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の生存和发展の一切客观存在の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の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の一切问题。2.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の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の成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の99.96%。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の稀有气体。 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の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の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の现象。 4.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μmの颗粒物。 5.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μmの颗粒物。6.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の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の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の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 7.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の反应。 8. 水体:地表水圈の重要组成部分,指の是以相对稳定の陆地为边界の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の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の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の三角洲与海洋。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の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の用途受到影响。

10.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の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の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の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1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の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2.化学需氧量(COD)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の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3.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の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の变化过程。 14.环境背景值:环境中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の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5.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の浓度降低或消失の过程。 16.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の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の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1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

语言学纲要的简答、论述题

一.简答题 1.广义上的应用语言学 答:指的是运用理论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和基础研究成果,来阐明、解决其他学科领域中出现的各种与语言相关的问题。包括语言教学理论、语言学的一般应用研究成果和语言学的跨面研究成果。 2.结构主义的特点 答:①把语言确定为研究对象;②重视共时语言的研究;③重视口语的研究;④重视详细描写语言的结构;⑤用联系和系统的观点观察语言要素,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⑥注重对立成分的分析。 3.语言的系统性 答:①首先体现在它是一个层级体系;②还体现在语言符号各层次之间的根本关系上——语言成分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以及二者彼此之间的关系。 4.语言与言语的关系 答:㈠区别:①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②语言有限,言语无限③语言是现成的,言语是临时创造的;㈡联系:一方面,语言以言语的形式存在,因为语言离不开言语,没有说话和说出的话就没有语言;另一方面,言语离不开语言,没有大家认可的词语和语法规则就无法说话。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依存。 5.元音与辅音的区别 答:①发元音时声带颤动、气流在发音通道上不受阻碍,发辅音时声带颤动或不颤动、气流在发音通道的一个或多个部位上受到阻碍;②发元音时,发音器官的各部位均衡紧张;辅音则形成阻碍的部位特别紧张;③发元音时,呼出的气流较弱,拉长音而音质不变,辅音一般不可以拉长音,气流较强。 6.语音的社会性质 答:社会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①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采纳了100以上的音素的,各种语言使用哪些语言完全由其社会成员约定的;②语言表达意义,但什么样的声音形式与什么样的意义相结合;③每一语言或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音系统,从语音的物理性质和生理性质分析得出德尔某一语音现象或语音成分,在不同系统中可能有不同作用和不同心里感知。 7.语法构词法 答:就是利用语言中原有的语素材料构造新词。其方法有复合、附加、内部屈折、重音位置变化、词组缩简等。 8.研究语言演变的凭借 答:①通过对照方言和亲属语言可以获知;②通过对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的分析可以获知;③通过对古代的借词的分析可以获知。 9.构词法与构形法的区别 答:构词法是构成新词的方法,构成的新词的词汇意义与各构词成分的词汇意义有关但并不相同。构形法虽然与词的结构有关,但它并不构成新词,不引起词汇意义的改变,只是表

文学概论复习

文学概论复习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填空 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构成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者、读者。 3、文学发生的四种观点: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以下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5、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包括:含蓄、含混。 6、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7、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情感”说。 8、文学创造的主体的两种解释: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客观者”与“移情者”。 9、想象分为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10、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1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类型。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2、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小说的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戏剧的基本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3、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4、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5、故事所包含的要素:情节、人物、场景、事件。 16、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将文学风格分为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17、直觉:本意指实现外形,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领会式知道的方式。 18、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散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 名词解释 1、文学:它是一种用文学语言创造文学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艺术形式。(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的体现在两中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式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含多重不同意义,有多种“读法”。)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及答案

徐州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422页包过) (一) 单选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永远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C) 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2. ()才是提高精神素质的最终目标。(D) 以上都是 3. ()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反复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C) 思维素质 4. 素质教育试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与素质教育过程的()。(C) 同步性 5. 自主健康成长要求学生(),能在现实环境中找到社会需要、自己乐为而又可为的奋斗目标。(A) 健康成长 6.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定社会阶段的()与教育水平,决定着教育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 (A) 教育思想 7. 就具体教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等。(D) 以上都是 8. 在全社会倡导()之风,是提高公民素质、民族素质、弘扬民族精神的大事。(D) 素质教育 9. ()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A) 课堂教育 10. ()是非学科的,不依赖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突破了课堂时空乃至学校时空的限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解放”。(A) 活动课程 11. ()是提高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人们更好地认识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B) 精神审美素质 12. 优良的()是师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B) 教学环境 13. 素质教育理论本质上从属于(),它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尽管还处于探索和形成阶段,但是并不妨碍作为设计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C) 教育基本理论 14. 提出教育内容的适度综合,并非主张取消教育内容的分科设置,而是针对()中分科过细且相互割裂的现象而言的。(C) 现实教育 15.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整个社会对人、对人的()的高度重视的必然产物。(A) 素质 16. 教育要促进少年儿童身心素质的发展,必须通过青少年儿童的内部原因,即()才能实现。(D) 内部矛盾 17. 任何素质的形成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决定了()必须与困难同行。(A)素质主体 18. 素质教育()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超越,它体现着教育工作者的主观意志,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愿望。(A) 目标 19.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根本的是使学生开拓、()地学习。(D) 创造性 20. ()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A) 素质教育 21. 科学思维训练既应统一组织进行,又要体现个别性和个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式莫过于运用()实习教学和科研锻炼。(D) 社会 22. ()是对社会、他人有益而无害的独特人格品质。(C) 独立人格素质 23. ()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计划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其普遍或主干发展得到教育保障。(C) 集体学习

环境科学概论题库(优选.)

《环境科学概论》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真菌、病毒等)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了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态破坏:外界的压力和冲力超过生态系统的阀值(自我调节能力的极一次污染物限值)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人口容量:是在不损害生物圈或者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的资源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能供应的人口数量的多少。 (4)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5)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环境效应(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等),从而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6)大气污染:是指大气污染物达到了一定的浓度,并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以致对公众健康、动植物、大气特性以及环境美学因素等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 (7)PM10:是指粒径小于十微米的大气悬浮物的总称。 (8)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醛类、酮类、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这类光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一次污染物)和生成物(二次污染物)形成的特殊混合物,即称为光化学烟雾。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或地下水等水体后,使其水质和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并达到了影响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及影响生态系统平衡的现象。 (10)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水样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可以间接的反应出有机物的含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升数表示(mg/L) (11)化学需氧量(COD):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以每升水消耗的氧的毫克数表示(mg/L),常用的氧化剂有高锰酸钾(KMnO4)和重铬酸钾(K2Cr2O7). (12)生物富集/生物浓缩/生物放大:生物有机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种元素或稳定不易分解的化合物,在体内积累,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

语言学概论知识点2017

语言学概论知识点 名词解释: 语言: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包括说话的行为和结果。 语言的任意性:构成符号的声音和意义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语言的离散性:语言可以进行切分,被切分成的每个单位有独立的存在,彼此不相互混淆,但又可以灵活组装。 符号:是人们有意识用来指代某种特定事物的、可为人们感官感知的标记。 狭义符号:符号的“能指”(物质外壳)和“所指”(意义) 语言符号:语言是以语音为能指,以语义为所指的符号系统。具有:任意性、线条性、系统性、层次性的特点。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是语言中最基本的两种关系。 组合关系:组合关系就是两个以上连续的语言符号有条件、按规则组合起来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符号与符号相互组合起来的关系 聚合关系:聚合关系就是语言结构某一位置上能互相替换、具有相同性质和作用的语言符号之间的类聚关系。简单说就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替换关系。 语音: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有一定意义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表现形式)。它使语言成分物质化,是语言的载体。 音素:音素是人类语言在一次发音中按照音色的不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元音:元音也叫“母音”,发音时气流自由呼出,不受任何阻碍,发音器官各部分肌肉紧张均衡,声带振动、可以自成音节。 辅音:辅音又叫“子音”。发音时气流在发音器官某一部分受到阻碍,通过某种方式冲破阻碍而发出音来,发音器官各部分呈紧张状态,声带有时颤动(浊辅音)有时不颤动(清辅音)。音标:广义的音标指一切标记语音的符号,如国际音标、音位音标、音节音标、语音结构音标,狭义的音标指标记音素的音标→最通行的是“国际音标”【专门用来记录语音的符号】国际音标:被各国语言工作者采用的,不带民族特色的记录语音的语音符号。 音位:音位是具体语言或方言在多次发音中划分出来的具有辨义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 超音质音位:根据音高、音强、音长的特征归纳出来的功能差别单位。超音质音位主要指调位、时位、量位。超音质音位不局限于一个音的音位,常附在音段音位的序列上面,所以又叫做超音段音位。 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属于同一音位但却没有变异的作用,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代表。 (条件变体自由变体):【1】条件变体是只能出现在某种特定语音环境中的音位变体,它是一个音位在不同环境中受不同条件影响而产生的。 【2】自由变体指自由变体指能自由地出现在某种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的音位变体。它不受条件地限制,可以随意地、自由地替换,不区别意义。 语流音变:特定语流中的音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或者由于所处的位置特殊,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就是语流音变,也叫连读音变。大多数情况下,语流音变都发生在音位范围内条件变体的替换。 语调: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声调是属于音节的,但是句子也可以有高低抑扬轻重的变化,这就是语调。狭义的语调又叫句调,指全句高低升降的变化,他表达说话人的情绪要求等

文学概论形考任务论述题答案4

1.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文”,这里的“文”包含多层次的内涵,请结合教材内容,作简要分析、梳理。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谓写作能力,实质上就是一种语言运用的能力。写作者只有首先过了语言关,才能形象、生动地叙事,才能优美、动人地抒情,才能深刻、精辟地说理。这样,你的文章读者才会喜欢、爱看,编辑眼睛会为之一亮,阅卷老师也会因有“亮点”而打高分。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黄庭坚说“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 所以,本期独眼龙要特别地提醒同学们,作文除了要注意材料、立意和构思外,还须尽量做到语言有文采。 我们先来看看湖南地质中学刘有志同学《壶瓶之秀》中的一段文字: 一座连绵不断的山头,一眼望去,灰绿、墨绿、深绿、油绿、浅绿、嫩绿,无所不绿,绿中有绿,层层叠叠,整齐的林木有秩序地排列在山头,像一支穿着绿色军服的威武之师。 这就是有文采的语言。作者像一个高明的小画师,精心调配他的色板,由远及近,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了壶瓶山绿海中的不同层次。让人称道的是,在短短的百来字的文中,竟连续用了10个绿字,观察既细致,词汇亦丰富,美景美文,赏心悦目。 隐忍是司马迁为完成《史记》一书,含垢忍辱,隐忍而行,终成一家之言,为后人敬仰;隐忍是刘邦鸿门宴上谦卑而行,随机应变,蛰伏关中,在乱世中成就一番霸业;隐忍是刘备降低身份,三顾茅庐请得卧龙出山,铸造“天下三分”的精彩。 这段文字选自山东莱芜市第二中学李新同学《刚强如水隐忍如山》一文。语言干净利落,言简而意丰。例举了三个人三件事,全部文字却不到100个,其关键之处就在于一系列成语及四音节词组的成功使用,它不但大大加强了语言的表达力度,而且音节匀称,节奏优美,读来朗朗上口,“觉得口腔是舒服的”(老舍)。我们很多同学作文,要么无语可说,要么写出来干巴巴的了无韵

最新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及答案(1)复习进程

素质教育概论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激活每位学生()发展,使之明确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要比教给他们任何具体知识本身更重要。 A 学习潜能B发展潜能C 素质潜能D个性潜能 2、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根本的是使学生开拓、()地学习。 A持续性B自发性C开创性D创造性 3、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是指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主动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A科学内化B个体内化C知识内化D教育内化 4、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最大功绩与贡献在于()。 A给学生传授多少经验、知识B开出多少实验C培养哪些技能D能在多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个性潜能,并促使这种个性潜能持续不断地发展 5、()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A素质教育B目标教育C成人教育D高等教育 6、素质形成本身,就是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判断。 A精神价值B内在价值C外在价值D实际价值 7、()阶段的素质教育应当充分地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其充分地发展自己并充分地参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 A科学教育B社会教育C家庭教育D基础教育 8、()是对社会、他人有益而无害的独特人格品质。 A 个人品德修养B科学文化素质C独立人格素质D思想道德素质 9、教育思想或()始终同教育的根本职能、目的联系在一起。它是教育者对整个教育现象的总体认识,是对教育前提的深入思考、全面把握。 A施教思想B教育水平C教育经验D教育方法 10、1997年,国家教委在烟台市(),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全国范围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A 举办的“21世纪新型人才培养研讨会”B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C 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 11、()虽不是教育方法本身,但它在很大程度甚至根本上,影响乃至制约良好的施教方法的产生与运用。

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概论专业课历年试题

环境科学2000年 一、填空题(30分) 1、酸雨是指,我国酸雨组成以为主。 2、微波对生物体造成的伤害和生理影响,主要是所谓的作用的结果。 3、生物多样性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4、《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理公约》又叫公约。 5、用铬法和锰法测定的化学需氧量之间的关系为CODCr CODMn。 6、八大公害事件中,水俣病是由于引起的,骨痛病是由于引起的。 7、生态金字塔主要有、、三种类型。 8、按照处置对象及技术要求上的差异,土地填埋主要分为和两类。 二、名词解释(20分) 海岸逆温可持续发展演替环境本底值生物质能 三、问答题(50分) 1、污染物质进入海洋有哪些主要途径?试举例说明。 2、伦敦型烟雾与洛杉矶型烟雾的区别。 3、海洋污染的特点有哪些? 4、简述固体废弃物管理的"三化"。 5、计算相应于强度为120分贝的噪声的声压。 环境科学2001年 一、名词解释(15分) 温室效应富营养化酸雨噪光光化学烟雾 二、简答题(40分) 1、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原则。 2、简述大气污染预报的依据。 3、什么是食物链?它在难(不)降解污染物迁移中的作用如何? 4、试述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与动力的关系? 三、论述题(45分) 1、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零点行动"未达到预期效果,你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有哪些?(25分)

2、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0分) 环境科学2002年 一、填空题(10分) 1、《人类环境宣言》于年在市制订。 2、污水综合牌坊标准中第一类污染物包括:、、、、和。 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有六类,它们分别是:、、、、和。 4、影响空气污染的气象因素有:、、和。 5、生物多样性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二、名词解释(10分) 环境要素最小限值律环境本底值空气二次污染物"三同时" 巴塞尔公约 三、简答题(30分) 1、二次能源及其举例 2、水体的氧垂曲线和DO的变化过程 3、水体重金属的污染特点及其主要污染事件 4、从四种划分类型简介大气污染源 5、降温率与排烟类型的关系 6、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的一般方法 四、叙述题(50分) 1、叙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主要作用 2、叙述能源利用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情况 3、叙述废水有机污染指标中BOD、COD和TOC的内涵及其应用特点 4、叙述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5、叙述臭氧层平衡被破坏的原因及其危害。 环境科学2003年 一、名词解释(30分) 环境容量生物多样性噪声级温室效应赤潮清洁生产 二、简述题(50分) 1、简述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异同点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简答与论述题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简答与论述题(1) 1、简要叙述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人的主观认识的关系? 答: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人的主观认识之间不是完全相同的。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是非常复杂的,具体的发音人人不同,一个词具体的表达方式也可以不同。例如,“说话”一词,不同的人可以在中间加入不同的助词“了、着、过”等;还可以加入不同的语气词“呢、啊、嗯”等。而把这一词记录为“说话”已经是一种主观的概括。语言学家研究的只是经过语言学家主观概括和不同程度上理想化和简单化了的语言。语言学的研究就是要拉近我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的距离。 2、书面语产生的重大社会意义? 答:口语是转瞬即逝的,在没有书面语的社会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的交际范围极其有限,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和积累极其缓慢。书面语的产生克服了这种局限,极大地加快了人类社会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和积累的速度和传播范围,从而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现代生物考古学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书面语产生后大大地加快了。因此,世界各国都把书面语的产生作为文明史的开端。 3、论述口语和书面语的联系和区别? 答: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而且大多数语言在其存在的历史上只有口语而没有相应的书面语。任何一种书面语又都只能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并且或迟或早总是要随着口语的演变而演变。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口头存在形式,但是古往今来只有极少数语言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书面语。因此,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但是,书面语既不是口语绝对忠实的记录,也不是口语机械的复制品。口头交际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而且交际双方或各方在进行口头交际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各种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各种不同的口气和语调,而书面语一般没有记录这些成分,而只记录了词语,即口语传递信息和思想感情的关键成分,同时,书面语是经过推敲的,因此更简练、精确。另一方面,书面语为了补充口语交际时的语境等非语言成分,又不得不添加一些成分。确切地说,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另外,书面语一旦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以后,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就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史。书面语由于克服了口语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局限,就有可能积累起比口语更丰富的语汇,更精密复杂的语法结构,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书面语和口语在多数情况下一般是基本一致的。即指基本的语言成分是一致的。如果书面语和口语严重脱节,那么,或迟或早最终还是要适应口语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因为口语是第一性的,因此,研究语言首先应研究口语,并且当书面语和口语发生严重分歧时,应以口语为准。决不能由于重视

(完整)文学概论复习(含答案),推荐文档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 ①名词解释②辨析题③简答题④论述题⑤作品分析题 一、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要素:作品、作者、作品、读者 关系: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文学作为一种话语活动,这四个要素不是彼此孤立或静止存在的,而是 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 统。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 话语伙伴关系。 二、文学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1、巫术发生说2、宗教发生说3、游戏发生说4、劳动说 发展:(1)社会发展是文学发展的条件(2)人的发展是文学发展的根据(3)社会发展与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原因:经济的制约;上层 建筑间的相互作用;本民族文学的纵向继承;各民族文学的横向交流】 三、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标准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并不简单地在于审美属性及语言形式,而在于,第一,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第二,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 第三;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第四,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四、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概念及其表现 概念: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表现:(1)无功利与功利(2)形象与理性(3)情感与认识【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 五、文学的含义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六、话语蕴藉 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七、文学创造与其它精神生产的区别 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宗教是建立在虚幻基础上,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的情绪。 八、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文学创造的客体: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 的自然;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 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 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九、艺术构思的概念、心理机制以及构思方式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 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 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心理机制:1、回忆与沉思 2、想象与联想 3、灵感与直觉 4、理智与感情 5、意识与无意识 构思方式:1、综合 2、突出和简化 3、变形与陌生化 十、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十一、情感与“诗意的裁判” (1)情感评价的高尚品格及功利取向与文学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之关系:情感评价中的价值取向,体现为真、善、美。高尚品格与功利取 向就是善的价值追求。文学作品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态度高尚与否,归 根到底是以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为价值标准的。只有有了 高尚品格与正确的功利取向的文学作品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2)情感评价的诚挚情态及艺术呈示之含义:所谓诚挚的情态,是指文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

r (C) 教育经验 r (D) 教育方法 个选项正确 ()是指在素质教育施教过程中应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地进行知 识信息(技能)传递交流。 [分值: ()概念一旦转化成为普遍的教育行为,一个全新教育时代就将开启, 人类教 育会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分 值: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 定社会阶段的()与教育水平,决定着教育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乃至社 会的发展进 步。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一)单选题:只有唯 1. (A) 高效快递 (B) 质量传递 (C) (D) 咼质效传递 2. (A) 应试教育 (B) 素质教育 (C) 高等教育 (D) 初等教育 3. (A) 教育思想 (B) 教育水平 4.在国家、 [分值: 民族、阶级和政党都存在的社会,影响人们正确行动的首先

[分值:]5.在素质教育具体方法体系中,教育者的首项任务是如何对()进行科学取舍和深刻 加工。 [分值:]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职业要求,献身教育是对这种基本职业要求的 [分值:]素质教育的()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的需要的新观念。 (A)传统课程观 ()。 (A) 政治思想 (B) 思想素质 (C) 个人行为 (D) 社会行为 (A) 教学经验 (B) 素质教育 (C) 教育内容 (D) 教学方法 6. () 进一步提升。 (A) 深爱学生 (B) 忠诚职位 (C) 严于律己 (D) 铸造忠诚 7.

r (B) 培训经验 (A) 教学经验 (C) 教育方法 (D) 课改方法 9. 素质的形成过程表明,()是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 [分值:] 10. ()是为实现教育目的采取的教育方式、途径的总和,具体指教育 者的施教方法 和在此基础上受教育者的自教方法等。 (B) 综合课程观 (C) 小课程观 (D) 大课程观 [分值:] 8. 就具体教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等。 (A) 揭示事物本质 (B) 反映内在规律 (C) 符合客观实际 (D) 以上都是 [分值:] ri (A) 知识内化 (B) 知识外化 (C) 知识爆炸 (D) 知识传承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1)

一、选择题 1、人类的环境可分为(A)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 C.宇宙环境和地球环境D.聚落环境和自然环境 2、土地的沙漠化是(D)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所有国家D.非洲国家 3、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下那种不属于此三种(D ) A.陆地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4、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是( A) A.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食物链 D.生态平衡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通过(B)进行的。 A.消费者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产者 D.分解者 6、“我国西部沙漠地区想恢复到历史上的草肥水美的环境状态不太可能”体现了环境的(A)性 A.不可逆性B.隐显性C.持续反应性D.灾害放大性 7、旱灾,地震等( B ) A.是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B.是环境问题 C.不能片面断定是否为环境问题D.有可能不是环境问题 8、BOD 表示( A ) A.生化需氧量B.化学需氧量C.总需氧量D.总有机碳 9、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元素是( D) A.氧 B.碳 C.氮 D.磷 23、因环境恶化,我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平均来水量减少的问题,以下那条河流的连年断流已经给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 ) A.长江B.黄河C.黑龙江D.珠江 24、哪种不是环境学的范围(D ) A.地磁干扰B.土壤干旱C.阳光直射D.口渴 25、以下那种情况对于沙尘暴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A ) A.我国西北地区草原严重退化和沙漠化B.地面的污染导致了沙尘暴 D.酸雨直接形成了沙尘暴C.亚洲大陆每年春天的季风产生沙尘暴 26、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人口压力问题,哪个国家问题较为突出(A) A.印度B.南非C.蒙古D.俄罗斯 27、目前我国的能源状况主要以( D )为主 A.核能B.石油C.天然气D.煤炭 28、华北地区大面积的地面沉降是因为:(C) A.挖煤B.地震C.地下水超采D.黄河断流

语言学概论论述题精编

语言学论述题 1、简要叙述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人的主观认识的关系? 答: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人的主观认识之间不是完全相同的。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是非常复杂的,具体的发音人人不同,一个词具体的表达方式也可以不同。例如,“说话”一词,不同的人可以在中间加入不同的助词“了、着、过”等;还可以加入不同的语气词“呢、啊、嗯”等。而把这一词记录为“说话”已经是一种主观的概括。语言学家研究的只是经过语言学家主观概括和不同程度上理想化和简单化了的语言。语言学的研究就是要拉近我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的距离。 3、论述口语和书面语的联系和区别? 答: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而且大多数语言在其存在的历史上只有口语而没有相应的书面语。任何一种书面语又都只能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并且或迟或早总是要随着口语的演变而演变。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口头存在形式,但是古往今来只有极少数语言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书面语。因此,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但是,书面语既不是口语绝对忠实的记录,也不是口语机械的复制品。口头交际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而且交际双方或各方在进行口头交际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各种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各种不同的口气和语调,而书面语一般没有记录这些成分,而只记录了词语,即口语传递信息和思想感情的关键成分,同时,书面语是经过推敲的,因此更简练、精确。另一方面,书面语为了补充口语交际时的语境等非语言成分,又不得不添加一些成分。确切地说,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另外,书面语一旦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以后,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就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史。书面语由于克服了口语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局限,就有可能积累起比口语更丰富的语汇,更精密复杂的语法结构,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书面语和口语在多数情况下一般是基本一致的。即指基本的语言成分是一致的。如果书面语和口语严重脱节,那么,或迟或早最终还是要适应口语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因为口语是第一性的,因此,研究语言首先应研究口语,并且当书面语和口语发生严重分歧时,应以口语为准。决不能由于重视书面语的研究而忽视口语的研究,更不能认为书面语是语言研究唯一的对象或主要对象。 4、为什么说语言虽然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但不是最可靠的标志? 答:“民族”和“语言”的关系在任何时候都不是绝对化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同一民族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现象是到处客观存在的。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如:该民族的人民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不同民族由于生活的融合而使用同一种语言等。所以,语言虽然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但不是最可靠的标志。 5、在分析语言与民族的关系时,西方有的语言学家运用“相互理解程度”作为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请分析此种观点并指出实质? 答:运用“相互理解程度”作为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是由新兴的民族国家的语言和社会历史的特殊情况决定的。在那些国家里“语言”、“民族”、“国家”几乎是同义词,虽然不同地区“口音”不同,但相互理解不成问题。因此,所谓“相互理解程度”是指:相互能理解的是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相互不能理解的是不同语言。同时也指:相互能理解的各个方言从属于同一民族的语言,使用同一语言的人属于同一民族;相互不能理解的是不同语言,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属于不同民族。但是,这种观点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单纯依据“相互理解程度”,也就是语言结构本身差异的程度,来确定几种身份未定的“话”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还是不同的“语言”,从而确定有关的社会群体是一个“民族”,还是几个不同“民族”,这种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化了,而且很可能在政治上引起严重的后果。而且坚持这种观点的语言学家是持实用主义的“双重标准”的:对弱国坚持自己的主张,强调“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不惜割裂原本属于同一民族的各个相互通话有困难的群体,拒绝承认他们使用的口头交际语言是同一语言的方言,而坚持认为是不同的“语言”,从而认定这些原本属于同一民族的社会群体是不同的民族。而他们在处理自己国家和强国的民族问题时却放弃了“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转而充分尊重这些国家的社会政治历史,尊重这些国家的主权和民族感情了。由此可见,“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并非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它不具有普遍性,而且还成为了某些强权主义者和种族歧视者的工具。 7、语言符号的离散特征和线性特征? 答:我们说话只能一个字一个字的说,因此,语言符号是离散的,是可以分解的,并且在时间这根轴上是成线形排列的。语言符号的线形特征使离散的语言符号有可能组合成大小不等的语言单位,组合成连续的语流。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