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王澍和宁波历史博物馆

王澍和宁波历史博物馆

王澍的宁波五散房

xxxx大学 建筑技术专题(二)课程作业题目:读书笔记—王澍的宁波五散房 学院名称城市建设学院 专业班级建筑学班 学生姓名xxx 学号 指导教师 时间: 2012 年 11 月 7日

王澍的宁波五散房 用回收材料建造新建筑的,从五散房到宁波博物馆,这是一次完整的实验。我想五散房最能体现的东西就在用回收材料建造新建筑。。 在五散房建造之前的两年里,王澍老师做的比较多的是回收建造。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的工作很朴素,做不了复杂的东西,因此想重新开始另外一条建筑学的道路。五散房就是在周边拆除回来的旧砖瓦的碎片,用极精致的方式堆砌起来。同时还做了一个尝试,把它和现代的混凝土技术做在一起。 宁波五散房是中国建筑师王澍、陆文宇的作品。五处小房子,各有各的味道。小画廊背丘面湖,曲线“一波三折”,檐下空间具有典型江南建筑的气候特征,建筑前后各设两条砾石干铺带,可以作为户外盆景的展示场地。一个茶室采用三合院形态,6米高院中围着一个3米高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另一个茶室,屋面是钢骨透明玻璃构造,南面有一小荷塘,经一小桥直入。咖啡厅屋面地面均为曲面,柱子微微倾斜,桌椅均随地面的变化特殊设计,出人意料。管理用房以平屋顶立方体建筑为原型,视觉可穿越建筑一直看到湖面。 五散房是5处小公建,一共才2000平方米。但却是王澍老师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小实验。五散房分为茶室、画廊、咖啡厅、管理用房等。分别用了5种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建造方法。设计“五散房”,当初出于3种考虑。一是如何做才能体现具有中国气质的现代建筑;二是如何不局限于造房子本身,和场地、环境有特殊的配合;另外,还尝试了各种不同的建造方法和建筑类型,譬如用夯土技术、钢构玻璃、预制混凝土等一些中国传统的建造方法。就像是做科学实验,这些小实验后来在象山校区二期项目中都有所体现。 王澍在进行象山美院二期工程前进行的建筑实验,五散房其实就是之后象山美院被大量复制的建筑形式的五种母题,王澍习惯在大规模项目开始前进行一些小规模的实验,在五散房中,他的形式语汇进一步丰富起来,建造技术也逐渐成熟,特别是王澍在这段时间内已经掌握了“瓦爿墙”的施工技术,而对瓦片的使用也更加纯熟。这几个房子在鄞州公园内尺度是相当舒服的。 宁波五散房--画廊 画廊背丘面湖,屋顶一波三折,檐下空间 具有典型江南建筑的气候特征,建筑前后各 设两条砾石干铺带,可以作、为户外盆景的 展示场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性地域文化 的现代建筑。 --下图为钢筋条做的垂帘

宁波博物馆赏析

宁波博物馆 by 王澍 2012-2-28 16:33| 发布者: 雪冰| 查看: 321| 评论: 1|原作者: 雪冰 摘要: 2005年6月,宁波博物馆建筑设计采取国际邀请竞赛的方式,邀请国内外7家著名设计单位德国GMP建筑设计事务所、法国AREP公司、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建 ... 2005年6月,宁波博物馆建筑设计采取国际邀请竞赛的方式,邀请国内外7家著名设计单位德国GMP 建筑设计事务所、法国AREP公司、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参加宁波博物馆设计。经市民投票评选(25%权重比例),专家会议评审(75%权重比例),最终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方案为宁波博物馆建筑设计中选方案。 王澍认为,现代博物馆在强调功能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审美性,因为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特殊意义上的“展品”。宁波博物馆在设计伊始就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有机结合,使之造型简约而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蕴涵了宁波从渡口、到江口、到港口的城市发展轨迹。其平面呈简洁的长方形集中式布置,但两层以上,建筑突显开裂状,微微倾斜,演绎成抽象的山体,这种形体的变化使建筑整体成向南滑动的独有态势,宛如行进中之巨舟,耐人寻味。而在建筑内部,两层以上高低起伏的公共活动平台,从建筑整体窿起出五个单体,各具状态,形神兼备,观照整个空间,虚实相间,似又成传统街区的格局与尺度;同时水域向北环绕建筑外围,使建筑环境具有江南水乡田园般诗情画意。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山”、“水”与建筑之间的审美旨趣在独具意境中获得升华。 王澍认为,如果造型的表达还是抽象的话,那么在外墙材料上的探索就是具象体质感的表现。外墙由“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混合构成。“瓦爿墙”汲取传统建筑元素并运用现代施工工艺技术,经过反复实验运用在宁波博物馆24米高的墙面上,间隔3米的明暗混凝土托梁体系,保证了砌筑安全和墙面牢固,内衬钢筋混凝土墙和使用新型轻质材料的空腔,使建筑在表达地域文化和特殊意蕴的同时,获得更佳的节能效果。“竹条模板混凝土”则是一种全新创造,竹是公认的速生环保材料,竹的韧性与弹度和对自然的敏感,都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宁波博物馆外墙面“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的使用,体现了肌理质感和色彩融入自然与周边环境之和谐美,达到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建筑观”,在继承发扬宁波传统建筑文化中又承载传播历史信息。 最后,王澍还就宁波博物馆建筑施工亮点进行了概括: 一、大跨度钢结构混凝土梁。主入口大通道8榀27米大跨度横梁与立柱,采用劲性钢结构作为钢骨、外包钢筋混凝土形成桁架的施工技术和工艺,确保了大跨度结构承载负荷的安全性。 二、倾斜的柱、梁。主体框架柱、梁在8.6米标高以上逐渐向外或向内倾斜,并根据顶层5幢独立建筑不同的位置和造型,使之倾斜角度不一,施工单位采取了斜柱按梁做法,先安装斜柱的侧模,再绑扎柱钢筋,确保了倾斜点、倾斜角度的准确定位。 三、不设伸缩沉降缝。主体建筑平面长144米、宽65米不设伸缩缝和沉降缝,运用后浇带、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和增设抗裂纤维等分段后张预应力方法,减少因温度、应力产生的裂缝。

宁波博物馆by王澍

宁波博物馆 by 王澍 1330412486 评论:0 2005年6月,宁波博物馆建筑设计采取国际邀请竞赛的方式,邀请国内外7家著名设计单位德国GMP建筑设计事务所、法国AREP公司、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参加宁波博物馆设计。经市民投票评选(25%权重比例),专家会议评审(75%权重比例),最终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方案为宁波博物馆建筑设计中选方案。

王澍认为,现代博物馆在强调功能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审美性,因为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特殊意义上的“展品”。宁波博物馆在设计伊始就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有机结合,使之造型简约而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蕴涵了宁波从渡口、到江口、到港口的城市发展轨迹。其平面呈简洁的长方形集中式布置,但两层以上,建筑突显开裂状,微微倾斜,演绎成抽象的山体,这种形体的变化使建筑整体成向南滑动的独有态势,宛如行进中之巨舟,耐人寻味。而在建筑内部,两层以上高低起伏的公共活动平台,从建筑整体窿起出五个单体,各具状态,形神兼备,观照整个空间,虚实相间,似又成传统街区的格局与尺度;同时水域向北环绕建筑外围,使建筑环境具有江南水乡田园般诗情画意。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山”、“水”与建筑之间的审美旨趣在独具意境中获得升华。

王澍认为,如果造型的表达还是抽象的话,那么在外墙材料上的探索就是具象体质感的表现。外墙由“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混合构成。“瓦爿墙”汲取传统建筑元素并运用现代施工工艺技术,经过反复实验运用在宁波博物馆24米高的墙面上,间隔3米的明暗混凝土托梁体系,保证了砌筑安全和墙面牢固,内衬钢筋混凝土墙和使用新型轻质材料的空腔,使建筑在表达地域文化和特殊意蕴的同时,获得更佳的节能效果。“竹条模板混凝土”则是一种全新创造,竹是公认的速生环保材料,竹的韧性与弹度和对自然的敏感,都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宁波博物馆外墙面“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的使用,体现了肌理质感和色彩融入自然与周边环境之和谐美,达到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建筑观”,在继承发扬宁波传统建筑文化中又承载传播历史信息。

宁波博物馆简介

宁波博物馆简介 宁波博物馆位于鄞州区首南中路1000号,其建筑为首位中国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新乡土主义”风格的代表作,是宁波市“十一五”重点文化工程之一,投资2.5亿元,占地60亩,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宁波博物馆于2008年12月5日免费对外开放,展品囊括了从史前河姆渡文化至近代以来的珍贵靑铜器、瓷器、竹刻、玉器、书画、金银器、民俗等文物6万余件。 举例子: 中文名称 宁波博物馆 外文名称 Ningbo Museum 类别 综合性博物馆

地点 浙江省宁波市 竣工时间 2008年8月 开放时间 9:00—16:00 馆藏精品 竹刻、唐越窑荷花盏托 博物馆级别 国家一级博物馆 发展历史 2004年10月,宁波市人民政府正式发文《关于宁波博物馆建设项目的批复》。 2004年11月,宁波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准宁波博物馆立项。 2005年6月,经市民评选和专家评审,确定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方案为宁波博物馆建筑方案。 2006年8月,宁波博物馆奠基动工。 2007年7月,宁波博物馆建筑顺利结顶。 2008年4月,宁波博物馆外貌显露。 2008年8月,宁波博物馆建筑竣工。 2008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

场馆布局 宁波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主体建筑长144米,宽65米,高24米。主体三层、局部五层,采用主体二层以下集中布局、三层分散布局的独特方式。整个设计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 宁波博物馆陈列由主题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三部分组成。展厅总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一楼设临时展厅,总面积2600平方米。二至三楼为常设展厅,总面积5400平方米,展览内容包括《东方“神舟”——宁波史迹陈列》、《“阿拉”老宁波——宁波民俗风物展》和《竹刻艺术——秦乗年捐赠明淸竹刻珍品展》。 馆藏精品 唐越窑荷花盏托0 为唐时茶具,由盏与托组成。盏为敞口五缺荷花 形,弧腹压印五棱,圈足。托似一舒展荷叶, 四边微微卷起,浅腹,圈足。盏托相合,全器 宛若出土荷叶托着朵盛开的荷花。胎质细密,釉色莹润欲滴,为国家一级乙文物。 唐越窑瓜棱执壶 执壶是壶的一种,因壶的肩部有手持的把手,使用时以手把持而得名。该壶呈喇叭口,长颈,溜肩,瓜棱腹,矮圈足;肩部对臵十棱短流与扁带状把。施满釉,釉色青黄。出土时与唐“大

宁波博物馆室内篇

| | |? Hyacinth先生 宁波历史博物馆坐落于鄞州区一片空旷的广场上,这个区域虽然是拥有5 000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宁波的一部分,看上去却像去年才落成的广场周围的街道宽阔平坦,足以容纳6行车道还富富有

余,但此处却不允许车辆通行人行道一侧种植着光秃秃的小树和灌木,砖瓦的缝隙中布满黄褐色的枯草远处,新建高层住宅的侧影和盖了一半的办公楼暗暗预示着未来的繁荣景象,然而目前这里却暂时处于一种悬而未决的中间状态——过去已成往昔,未来却依然虚无缥缈 广场北端有一座占地面积广阔的灰色石质建筑,这便是区政府的办公大楼它具有中国政府建筑的典型特征——四四方方、严格对称,从实体和象征意义上体现着稳定和力量:建筑看上去似乎是不可摧毁的,进驻此处的政府机构更是坚定了开发商对这片区域生存能力的信心而这座位于广场东北角、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三层博物馆则表达了相反的意义从设计手法上来讲,它的结构充满随意性,从外观上看像个盒子,但其侧面却是倾斜的,缺失了大块面积建筑各部分使用了多种不恰当的材料立面上切凿出多个随意布置的小型开窗,丝毫反映不出建筑室内的任何内容这座看似粗笨的建筑,当矗立于象征权力的政府机关旁边时,却传达出暖人心房的动人脆弱感走近博物馆入口时,我开始思考:它是否代表着一种截然不同的、能够包容一切不寻常事物的强大力量 “宁波政府不怕冒险,”项目建筑师王澍在博物馆宽敞的大厅里与我见面时如此说道“当我们第一次赢得竞标时,有些人非常非常地生气他们说…你在这样一个崭新的摩登区域设计了一座反现代的建筑!?我却觉得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在他看来,这种批评基于狭义的现代性概念,这种理论使“现代”与“过去”针锋相对,在二者之间存在着“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激烈斗争对于王澍来说,“现代”仅仅是对可供设计师使用的大量材料和技术手段进行区分的一种类别之后的一个小时,我们游走于这座庞大的博物馆中,长长的楼梯上、狭窄的庭院里,到处都留下了我们悠闲的足迹我们边走边聊,这时候的王澍不像个建筑师,俨然成了自然保护区里为游客讲解的导游,不停地描述着溪谷、山洞和湖泊的模样当我们最终来到博物馆的最高处——一个宽敞的平台,整体建筑在此分割为参差不齐的5个部分,他告诉我,“当我着手设计这座建筑时,我想到了巍峨的群山我无法为这座城市设计什么,因为这里还不存在城市因此我想做一些有生命的东西最后我决定设计一座山它是中国传统的一部分” 在展示中国文物的博物馆中,处处都是过往时代的影子它们通常会采用某种拟态的外形,举例来讲,上海博物馆的外形就是仿照一种古代烹调器皿的样式设计的王澍总是在强调自己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这样一来,他似乎将自己的设计也归于这种愚蠢的常用手段范畴中幸运的是,宁波历史博物馆的设计采用了一种更为基本的方式与中国历史相连我们的游览行程即将结束时,王澍在博物馆的一面内墙前停下了脚步占据大片区域的建筑外墙由大小不一、形状迥异、不同材质的多个片断构成在简要的评述之后,他便开始为我细细讲解建筑师指着一块宽约20厘米的灰砖对我说,“这块砖是明朝的时候烧制的,距今已有400多年了这是当时的的标准规格这块砖是清朝的还有人找到了历史更悠久的,其中年龄最大的一块来自唐朝,这可是1 500年前的老古董啊”宁波历史博物馆外立面的大部分都是用周围拆迁工地上搜集来的碎砖烂瓦建造而成这些碎片通过一种名为“瓦爿”的技术被集中在一起这种建造方法最初是当地农民发明的,他们运用以上手段回收利用被台风摧毁的建筑废墟“瓦爿”系统能够将几乎一切原材料变废为宝,完美适用于王澍所经历过的任何搭配不当的废旧建筑中尽管他之前已在杭州中国美院校园建造项目中实践过这种技术手段,然而宁波历史博物馆工程却首次为他提供了在“瓦爿”的发源地应用这种技术的机会“只有当地的工人知道如何操作,”他告诉我“但如果我们不将它应用于现代建筑中,这些工人们可能也会慢慢忘却这门手艺开工之初,好多人都想不起来怎么做了,于是我们用照片做演示,一点一点地重新教会他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