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b34281575.html,

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作者:李会明王利华

来源:《大学教育》2015年第04期

[摘要]当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混乱、不合理,课程称谓缺乏一致性和规范性的现状,严重制约了体育课程的“育体”和“育人”功能。分析发现,高校对课程设置形式不清楚,对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性质不明,对相关文件解读不透彻,是造成当前现状的主要原因。建议高校在进行体育课程设置时要理清思路,充分考虑教学实际情况,分步骤进行。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G8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4-0037-02

狭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所有学科(或科目)的总和。[1]课程是实施教学的依据,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能有效传递教学内容。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要求相比,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结合当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对体育课程的规范化设置问题进行探讨,以便为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提供参考。

一、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一)课程形式杂乱,缺乏一致性和规范性

就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称谓而言,有体育技术课、体育实践课、体育理论课、体育必修课、体育选修课、体育选项课、体育必修项目课、体育必修选项课、体育俱乐部课、体育测评课、体育公共选修课、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等多种叫法,称谓五花八门。表面看来,高校体育课程设置较为丰富,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了高校的体育教学特色。实地调查后笔者发现,面对丰富的体育课程形式,学生一头雾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很多高校体育教师也不知道这些称谓是从何而来。高校体育课程形式的随意性、无序性可见一斑,名目繁多的高校体育课实则难以体现高校体育课程的特点。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难以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体”和“育人”功能

目前很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依然是一、二年级必修,三、四年级停课但要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研究生直接不开设体育课也不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如此设置导致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体育教育和锻炼无法继续下去,造成了三、四年级学生体质无法增强,研究生体质不如本科生的情况。

(三)片面追求开设体育选修课,弱化了体育必修课的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