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藤野先生》导学案及答案

《藤野先生》导学案及答案

《藤野先生》导学案及答案
《藤野先生》导学案及答案

一《藤野先生》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学习难点】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2、了解散文有关知识:

(1)什么是散文?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阅读和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又要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

(2)散文的分类

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

(3)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山川流水、日月星辰、人生百态、历史风云……无一不可来写散文的写作方法灵活多变,叙事、写景、状物……各呈异彩),不受时空限制,“神不散”指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即以一条线索组织材料,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散文的选材虽说是无比的自由与广阔,但作者所写的总是自己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4)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

a.象征的特点是“托义于物”,即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来表达某种人或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以激发人们的感情。运用象征手法,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象征体与本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或相关性。

b.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或两种事物在空间或时间接近的基础上产生联想,或两种不同事物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似所展开的联想。运用联想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力求自然,合乎情理。

c.衬托以他体陪衬本体的写作方法,本体与他体有主次之分。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二是反衬,是用相反的事情来衬托。

d.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

e.欲扬先抑

3、走近作者:

①作家和作品: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朝”读 zhāo ,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是散文。

②写作背景:

(1)鲁迅留学日本情况

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2)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

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相关资料

藤野严九郎(1874—1945)日本福井县人,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

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奈良坂的助手。1901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岁。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担任一年级的解剖学理论。他还担任二年级的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一年级的专业课只有解剖学,一年级的正副班主任大体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担任。班主任管理的范围很广,据当时仙台医专规定,诸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管理教导、出席情况、考试成绩的统计以及教室的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负责。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1917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8月11日在福井逝世,享年72岁。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绯.红( fēi )宛.如( wǎn )驿.站( yì)解剖.( pōu )油光可鉴.(jiàn )畸.形( jī)不逊.( xùn )匿.名( nì)血.管( xua)深恶.痛疾( wù)诘.责( ji?)挟.着( xi?)教诲.( huì)杳.无消息( yǎo )瞥. ( piē )

2、《藤野先生》选自 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我国伟大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与我们在七年级下学期与八年级上学期所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文均选自他同一散文集。从这三篇文章的内容来看,你能不能推测出三文写作顺序的先后?请说出你的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

3.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4.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精读精练】

5.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6.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7.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8.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9、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不满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作铺垫。

【能力提升】

10、文章的题目为“藤野先生”,文章第一部分只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1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

A.拘泥.(nì)标识.(zhì)暴殄.(tiǎn)天物 B.匹.(pǐ)配戏谑.(xua)风光旖.(qí)旎

C.参与.(yǔ)弹劾.(h?)审时度.(duó)势 D.倾轧.(yà)结束.(sù)杞.(qǐ)人忧天

教师参考:“泥”在当“固执”讲时读“nì”,如“拘泥”、“泥古”;“识”在当“记”、“记号”讲时读“zhì”,如“标识”。“与”多数时候读“yǔ”,但在表示“参加”的意思时应读“yù”,如“参与”、“与会”等。“度”当“推测、估计”讲时读“duó”,如

“揣度”、“度德量力”、“审时度势”等;“轧”表示“碾、滚压、排挤”的意思要读“yà”,如“倾轧”,而表示“压”(钢坯)的意思则读“zhá,如“轧钢”。“结束”的“束”应读shù,可以排除D项;得出答案为A项。

1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D)

A.角jiǎo 号角角落头角群雄角逐 B.笼lóng 笼子牢笼笼屉烟笼雾锁

C.量liáng 思量打量测量量体裁衣 D.削xuē剥削削减瘦削日削月割

教师参考:为D。因为A项“群雄角逐”中的“角”读ju?;B项“烟笼雾锁”的“笼”读lǒng;C项“量体裁衣”中的“量”读liàng。

13、对下面一段话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

(“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A.比喻借代夸张 B.比喻夸张反语 C.夸张反语拟人 D.反语比喻对比

【合作探究】

研读第二部分。

14.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4—5段,思考下列问题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着作者的爱国情结。

(2)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优待:“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

(4).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15.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俭朴的崇高品德。

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2).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并完成下表。

①添改讲义对工作认真负责②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③关心解剖实习对学生热情诚恳④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16.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24—31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写了那几件事?

(2)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鲁迅上午解剖学考试成绩较好,一些同学疑心藤野先生向鲁迅漏题。

经过:学生会干事翻检我的讲义,邮差送来匿名信。

结果:我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3)提问: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1)弱国的人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遭受凌辱。,

(2)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对中国人怀有偏见。

(3)鲁迅为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进行的斗争。

(4)日本“爱国青年”的寻畔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17. 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2—35段,思考:这一部分写的是“告别藤野先生”,哪些词语写出他们惜别的感情?

“悲哀”“凄然”“慰安…‘叹息…‘惜别…‘叮嘱”等,表现出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

18.课堂小结。

课文第二部分讲了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相识交往的过程,理解了藤野先生

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高尚品质,也了解到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从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精读精练】

19.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⑤“万岁!”他们

..(A)都拍掌欢呼起来。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二)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摘自《呐喊·自序》

(1)提问:“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从结构上看这段有什么作用?如何理解这句话?

(2)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2)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3)被刺痛了的人(我)。】

(3)文中划线的两个“他们”各指代什么?【 A.在课中的日本学生 B.闲看枪毙犯人的人】

(4)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5)提问:“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一句中,“那时那地”到底指何时何地?“我的意见”指什么?“变化”指什么?

“那时那地”。是指在仙台讲堂里看时事影片时。“我的意见”指学习医学,走科学救国的道路。“变化”指的是弃医从文。(6)“呜呼,无法可想!”的含义是什么?

这些中国人精神上愚昧麻木,毫不觉悟,作者感到万分痛苦而又无可奈何,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

(7)(二)段中“那一回”指的是指的是在仙台医学院讲堂里看电影,电影中日本人枪毙中国人,周围还有许多中国人围观和喝采。

从(二)中看“我的意见都变化了”的原因是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改变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是文艺了,所以弃医学文。

(8)从表达方式看(一)段以叙述为主,(二)段以议论为主。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华老师,你在哪里王蒙

小学二年级时,我们班换了一位老师叫华霞菱,女,刚从北平师范学校(简称北师)毕业,20岁左右,个子比较高,脸挺大,还长了些麻子,校长介绍说,她是“北师”的高材生,将担任我们的级任(犹今之班主任)老师。

华老师对学生非常严格,尤其对一些“坏学生”特别严厉,我们都认为这个老师很厉害,怕她。但她教课、改作业实在是认真极了,所以,包括被处罚得哭了个死去活来的同学,也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谁说小孩子不会判断呢?

小学二年级,平生第一次做造句,第一题是“因为”。我造了一个大长句,其中有些字不会写,是用注音符号拼写的。那句子是:

放学以后,看到妹妹正在浇花呢,我很高兴,因为她从小就不懒惰。

华老师在全班念了我这个句子,从此,我受到了华老师的“激赏”。

但是,有一次我出了个“难题”实在有负华老师的希望。华老师规定,“写字”课必须携带毛笔、墨盒和红模字纸,但经常有同学忘带致使“写字”课无法进行,华老师火了,宣布说再有人不带上述文具来上写字课,便到教室外面站壁角去。

偏偏刚宣布完我就犯了规,等想起这一节是“写字”课时,课前预备铃已经响了,回家再取已经不可能。

我心乱跳,面如土色。华老师来到讲台上,先问:“都带了笔墨纸了吗?”

我和一个瘦小贫苦的女生低着头站了起来。

华老师皱着眉看着我们,她问:“你们说怎么办?”

我流出了眼泪。最可怕的是我姐姐也在这个学校,如果我在教室外面站了壁角,这种奇耻大辱就会被她报告给父母……天啊,我完了。

全班都沉默着,大家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那个瘦小的女同学说话了:“我出去站着吧,王蒙就甭去了,他是好学生,从来没犯过规。”

听了这个话我真是绝处逢生,我喊道:“同意!”

华老师看了我一眼,摇摇头,叹了口气,厉声说了句:“坐下!”

事后她把我找到她的宿舍,问道:“当×××(那个女生的名字)说她出去站而你不用去的时候,你说了什么来着?”

我脸一下子就红了,我无地自容。

这是我平生受到的第一次最深刻的品德教育,我现在写到这儿的时候,心仍然怦怦然,不受教育,一个人会成为什么样呢?

华老师有一次带我去先农坛参加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会前,还带我去一个糕点铺吃了一碗油茶,一块点心,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下馆子”了,这种在糕点铺吃油茶的经验,我借用了写到《青春万岁》里苏君和杨蔷云身上了。

运动会开完了,天黑了,挤有轨电车时,我与华老师失散了,真挤呀,挤得我脚不沾地。结果,我上错了车,我家本来在“西四牌楼”附近,却坐了去“东四牌楼”的车,到东四,仍然下不来车,一直坐到了北新桥终点……后来我还是找回了家,从此,我反而与华老师更亲了。

我们上三年级,级任老师就要换的,因此,华老师就不再教我们了,此后也有许多好老师,但没有一个像华老师那样细致地教育过我。

20、根据要求分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华老师看了我一眼,摇摇头,叹了口气”表现了华老师怎样的心情?

对“我”犯错的不满;为“我”回避惩罚而生气、惋惜。

②“我脸一下子就红了,我无地自容”,“脸红”和“无地自容”的原因是什么?

为犯错而脸红;为同学替自己辩护而感害羞;为自己逃罚而惭愧;为有负华老师的希望而不安。

21、本文叙事详略得当,哪一件事详写?哪几件事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详写了“我犯错而被教育”;略写老师的严厉、“我”的造句受到表扬、老师带“我”吃馆子及坐错车。好处是:突出老师的对“我”的教育,同时也展现老师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点,使老师的形象鲜明而富有个性。

22、综观全文,说明华老师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有才学;工作极端认真;管理严格;善于教育学生;热爱学生。

23、你认为本文语言的突出特色是什么?

朴实、亲切、含蓄、委婉,平淡中蕴涵深情。(意思对即可)

【能力提升】

23.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如何写出人物的主要特征。

(1)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写出主要印象——不修边幅,生活俭朴。

(2)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语速缓慢,显得沉稳。

(3)通过叙事,表现思想品质——(见第2题讨论并归纳)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自主学习】

24、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D )

A.桃李不言,下自成溪。

B.同学之间和睦相处,感情融恰。

C.生活是海,我们是船,纵然有风狂浪猛,也会有晴天碧波;纵然有迷罔苦涩,也会有曼舞轻歌。

D.民族凝聚力是几千年历史中造成民族存在、发展、绵延不绝和与时俱进的最基本、最稳定、最恒久的因素。

2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欢乐的溪流唱着清脆的歌声,跳着优美的舞姿奔向远方。

B.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C.看到这张照片,仿佛把我带回到那充满无限乐趣的童年世界。

D.中学生上网吧,已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班主任老师的重视。

2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D )

A.在班主任的教育下,韩志颖很快克服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B.全校同学讨论并听取了王校长关于教育改革的报告。

C.菜市场向居民供应青菜、萝卜、土豆、苹果等蔬菜。

D.开展优质教学活动后,李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合作探究】

研读第三部分。

27.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1)提问: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 (1)装订收藏讲义。(2)悬挂先生照片。(3)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2)提问: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小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因为“中国”是个地域概念,相对较“小”,而“学术”则是没有地域限制,属于全人类的,所以相对较“大”。

(3)提问:“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删去“我的眼里和心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伟大”与“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矛不矛盾?为什么?

【藤野先生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在其他人的眼里也许不伟大,然后作者从与他交往中认识到他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从心眼里敬重他,怀念他,所以这样说。】

【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4)提问:怎样理解“我又忽然良心发现……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段文字主要是在说明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对作者的影响。而正是藤野先生的那种治学严谨、教学认真,那种探求真理的执着态度以及对作者的热情诚恳和殷切希望,促使作者奋发有力。其中“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新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各种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是反语,指敌对势力。结尾这句话表明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与敌对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为中国的光明前途而奋斗。(5)提问: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言及他事?这些事用什么战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1)明线: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相别的过程,表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

(2)暗线:感情线索。主要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忧患情绪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看出作者到日本学习的目的;

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也透露作者的爱国情感;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不以为然的心情。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精神的体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歧视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由于拯救民族危亡的考虑;

最后把怀念之情转化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从文的目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指导下的实际行动。

可见,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红线。

28.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回忆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到离别的往事,歌颂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也展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历程,从中洋溢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精读精练】

29、阅读并回答问题。

①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②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③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1)“小而言之”的意思是从小的方面看

(2)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议论、抒情

(3)这段文字共3句话,第①句表现了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第②句表现了对先生高尚品格的高度评价,第③句表现了对先生品格的热情赞颂。

(4)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使我们对藤野先生高尚品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有力的表现了主题,作者热情的发自内心的赞颂也增强了对读者感染的力量。【阅读卡片】

谨忆周树人君藤野严九郎

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但我可以确定我从爱知医学专门学校转职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是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末的事。在那之后两年或三年,周树人君作为第一个从中国来的留学生进入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因为是留学生,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周树人君和一百人左右的新入校生以及三十多人的留级生一起听课。

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记得那时周君的身材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当时我主讲人体解剖学。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于是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改过来。如果是在东京,周君大慨会有很多留学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为只有周君一个中国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只记得他上课时非常努力。

如果留下当时的纪录的话,就会知道周君的成绩,可惜现在什么纪录也没留下来。在我的记忆中不是非常优秀的学生。

那时我在仙台的空崛街买了房子,周君也到我家里来玩过,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了。如果我过世的妻子还在世的话,或许还可以回忆起一些事情。前年,我的长子藤野达也在福井中学时,主讲汉文的管先生说:“这本书上写了你父亲的事,你拿去看看。如果真是那么回事,给我们也讲一讲那些事情。”于是长子达也借回了周君写的书让我看,这些作品似乎都是佐藤翻译的。

这以后大概过了半年,管先生来和我会面,也谈到了书中所讲的那些事情。从管先生那里,我知道周君回国之后成了优秀的文学家。管先生去年去世了。听说在姬路师范当老师的前田先生也说过周君的一些事情。

让我再回到前面的话题。周君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总共只学习了一年,以后就看不到他了,现在回忆起来好象当初周君学医就不是他内心的真正目标。周君临别时来我家道别,不过我忘记这次最后会面的具体时间了。据说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我感到很高兴。可是我已经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形式把这张照片赠送给周君的了。

如果是毕业生的话,我会和他们一起拍纪念照,可是一次也没有和周君一起照过相。周君是怎样得到我这张照片的呢?说不

定是妻子赠送给他的。周君文中写了我照片的事情,被他一写,我现在也很想看看自己当时的样子。我虽然被周君尊为惟一的恩师,但我所做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因此被周君尊为惟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周君来日本的时候正好是日清战争以后。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中国人骂为“梳辫子的和尚”,说中国人坏话的风气。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它当成异己。

少年时我向福井藩毕业的野坂先生学习过汉文,所以我很尊敬中国的先贤,同时也感到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这大概就是我让周君特别亲切,特别感激的缘故吧。周君在小说里,或是对他的朋友,都把我称为恩师,如果我能早些读到他的这些作品就好了。听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上的话,周君会该有多么欢喜呀。

可是现在什么也无济于事了,真是遗憾。我退休后居住在偏僻的农村里,对外面的世界无甚了解,尤其对文学是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前些天从报纸上得知周君鲁迅去世的消息,让我回忆起上面所说的那些事情。不知周君的家人现在如何生活?周君有没有孩子?深切吊唁把我这些微不足道的亲切当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的周君之灵,同时祈祷周君家人健康安泰。

【能力提升】

30.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某位老师给你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他(她)或严厉、或和蔼、或庄重、或亲切;他(她)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他(她)关怀着我们的健康成长。老师对我们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有时立竿见影,有时潜移默化。请以“老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知识链接】

反语

反语也叫倒反,就是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嘲弄、讽刺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反语。

反语的作用是产生幽默感与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运用反语手法,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

例如:

①“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②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反文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国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后记】

藤野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1、《藤野先生》导学案第一课时 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一、自主探究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fēi( ) 红芦 huì( ) 不 xùn( ) nì( ) 名信 诘.责 ( ) 畸.形 ( ) 深恶.痛疾 ( ) 发人深省. ( ) 2.文学常识填空并回答问题。 鲁迅,原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他的小说集有,.著名小说有,等.散文集有,我们学过选自这个集的课文有。 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文章中运用了许多反语 , 如“实在标致 ....的人”“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 ....’之流所 ..极了”“问问精通时事 深恶痛疾的文字”几句中加点的词语都是反语 , 请你说说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些词的含义是什么 ? 标致:漂亮。此为反语,用来讽刺。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精通时事 ....: 二、合作探究。 4、本文的文体是: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明线,写了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别离,最后写离开仙台后的怀念。暗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变换了哪些地点? 答: 7、梳理课文思路,划分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三、课堂练习。 朗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8.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9.“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10.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 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四、课后反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预习第二课时。

1.《藤野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藤野先生》导学案 设计: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学习重点】 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难点】 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及反语的运用。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绯红解剖油光可鉴发髻不逊深恶痛疾瞥见 匿名诘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绯红:抑扬顿挫: 妄自尊大:杳无音信: 不逊: 3、了解作者 鲁迅,原名_________,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猛烈抨击了封建制度和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2年――1922年,发表了中篇小说《》。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 4、文章记叙了藤野先生与“我”交往的四件事,各是什么?每件事各表现了藤野先生怎么的品质? (1)_____________,表现了藤野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表现了藤野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表现了藤野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 表现了藤野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还记得三味书屋中那位读起书来摇关晃脑的老先生叫什么名字吗?(寿镜吾) 今天,我们将通过鲁迅先生的文字一起认识一下他的一位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板书标题)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 (同上)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了解鲁迅留日背景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性散文是鲁迅离开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

《藤野先生》学案

1.藤野先生(学案) 晨读积累:关于师生情的名人名言 1. 务学不如务求师——杨雄 2. 圣人无常师——韩愈 3.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袁宏 4.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5.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愈 学习目标 1. 品读重点问句,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 2. 培养复述课文能力及概括能力。 3. 认识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 质。 学习重点难点 1. 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的品质写作手法。 2. 品味含意深刻的语句,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一、预习·导学 1. 关于作者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等 2. 借助工具书,掌握字词。 (1)字音字形 绯.红(fēi)油光可jiàn (鉴)jī形(畸) 发髻.(jì)解剖.(pōu)不逊.(xùn) 匿.名(nì)jié责(诘)杳.无消息(yǎo) 教诲.(hùi)piē见(瞥)深恶.痛绝(wù)(2)解词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不逊:没有礼貌,骄傲、蛮横。

匿名:不具名或不写真名。诘责:质问并责备。 杳无消息:很长时间没有一点消息。油光可鉴: 3.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藤野先生其人其事。 4.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在东京表达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回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第三部分(36-38)在离开仙台后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由鲁迅先生《自题小像》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 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思想感情变化,本文围绕表现藤野先生崇高的品质这一中心,按时间先后顺序组织材料。 2. 在这篇回忆散文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问句。 “东京也天非是这样”,“我不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 3. 这条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用“从的描述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的句式,表述自己的发现。 4. 作者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已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品质? 事件1: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事件2:为“我”改正解剖图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事件3: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关心入微事件4: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对骨字的兴趣和求实精神(三)研读探究

部编版《藤野先生》导学案

藤野先生导学案 一、自主学习 1、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2)背景链接 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2、给加点字注音。 绯.红()宛.如()驿.站()解剖.()油光可鉴.() 畸.形()不逊.()匿.名()血.管()深恶.痛疾() 诘.责()挟.着()教诲.()杳.无消息()瞥.() 二、问题点拨

1、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2、“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3、“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1、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3、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4、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5、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6、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7、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8、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四、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及互动答疑的内容

《藤野先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 ⑵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 ⑴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⑵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⑶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3、德育目标: ⑴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⑵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引导学生揣摩品读重点句段,悉心体会作品的结构方法和富含浓郁感情的语言。 2、研讨探究法: 散文回忆了作者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引导学生研析重要句段,如反语、副词的表意等,以求准确深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引导诵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通过研读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

藤野先生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藤野先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习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刻画的方法。 3、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4、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学习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刻画的方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3课时 学习方法:和谐教学法:默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参与适当引导。 第一课时 课前展示: 1、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线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瞥见畸形 匿名诘责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绯红(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油光可鉴 驿站掌故不逊 诘责杳无消息瞥见 标致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鲁迅,原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他的小说集有,.著名小说有,等.散文集有,我们学过选自这个集的课文有. 学习目标 (1)把握本课字词的音形义。 (2)了解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4)分析第一部分。 自学与探究 朗读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并简略概括段意。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展示汇报: 叙谈收获: 实践创新: 作者在全文中的种种思想及做法都源于两种情感,你能试着说说吗?(文章的两条线索)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马琼芬 一、教材依据 《藤野先生》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是一篇精读课文。 二、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是一篇传统课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地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洋溢着作者一腔的爱国之情。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学到叙事性文章的写法,也能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二)、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有主见,他们对于作品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概括、分析能力,但看问题往往不够客观、全面、深入。不过,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好胜心强。倘若教师在班级中创设交流、探索、合作的良好氛围,在教学中“还政于民”,引导得当,学生定会从中获得感悟,得到教益的。 (三)、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设计。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展开横向思维,读懂事件与主题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受到前人高尚情操的熏陶,达到既学读书又学做人的目的。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授课时,应紧紧抓住文章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这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一暗线,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中要始终突出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仿写法等学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方法与过程:抓住文章两条线索,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的高贵品质;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五、教学难点 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背景资料,了解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现状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藤野先生》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 瞥.见()畸.形()匿.名()诘.责() 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 (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 油光可鉴驿站 掌故不逊 诘责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①.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②.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③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④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⑤.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情绪,对不满和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作铺垫。 合作交流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藤野先生》 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 一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 2 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 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阅读课文可请学生范读或老师范读,大家边听边看边想,但一定要有情感。还可以用放课文录音磁带的方法进行。)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1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藤野先生》导学案 导学案

《藤野先生》导学案 出品人:胡伟燕审核人:关学伟使用时间: 学习目的: 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知识链接:课文相关资料: 1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 【教学方法】 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介绍时代背景: 4 快速阅读课文 a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b 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 C根据前面两个问题你觉得应该怎样来划分文章的部分,说说各部分的大意。(组长可以适当提示组员)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6、小组代表展示所学内容 7、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 (A)、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 (B)、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C)、“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小组内群学,(注意:组长不能包办,只负责记录和总结补充归纳,明确展示的要点) 8、小结: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可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通过对全文的理解你知道着是为什么吗? 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1 预习第二部分。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内容?概括各层层意。 品读课文,探究人物形象: 品读部分: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段落,(6-23) 1、用笔勾画出对藤野先生进行描写的语句, 2、概括出在仙台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件,从而进一步概括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 四、研习课文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 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课堂小结:研习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的。 布置作业。 中考连接: 注音: 绯红:宛如:流言: 畸形:匿名:发髻:

《藤野先生》学案

《藤野先生》学案 自主预习·试锋芒 识日积月累 1.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挟.着()绯.红()油光可鉴.() 诘.责()落.第()杳.无消息() 畸.形()不逊.()抑扬顿挫.() 匿.名()教诲.()深恶.痛疾() yīng()花wǎn()如zhǎng()故 qī()然wū()呼正人jūn()子 2.通晓词义,填对词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2)_____________________: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3)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 (4)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 读观其大略 1.文中写了“我”在东京的哪些见闻? 2.去仙台途中的哪两个地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到仙台后“我”受到了怎样的优待? 4.本文构思巧妙,采用了叙事线索与情感线索双线并行的结构,其中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分别是什么? 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三闲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 名言警句 ▲教育根植于爱。——鲁迅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多音字 pá(扒手) 扒 bā(扒开) yān(咽喉) 咽 yè(呜咽) 形似字 鉴jiàn(鉴赏) 签qan(签名) 绯fi(绯红) 诽fei(诽谤)

《藤野先生》导学案 (3)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藤野先生》导学案 主备人:孔令广审查人:丁苗张克美郑香芳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是重点。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是难点。课前预习 1、看拼音写汉字或者给加点的字注音。 fēi( )红不xùn( ) jié( )责nì( )名教huì( ) 深恶.()痛疾抑扬顿挫.()杳.()无音信畸.()形 2、《藤野先生》选自,作者,原名,我国伟大的,,。本文与我们在七年级下学期与八年级上学期所学的,两文均选自他同一散文集。从这三篇文章的内容来看,你能不能推测出三文写作顺序的先后?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 3、写出下列加点字确切的解释。 (1)我当时虽然觉得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 ....,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讽刺我了。 (2)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 ..颇为熟悉的了。 (3)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 ..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4、加点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问问精通时事 ....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B、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 ..极了。 C、爱国青年 ....也很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D、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 ..,给我鼓励的一个。 5、本文以为序,分别记叙了在,在,作 者与的交往,离开后,表达对的怀念与感激。 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 一、激活思维: 像太阳一般温暖,如春风一般和煦,似清泉一般甘甜。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那份关爱曾唤醒了多少迷惘,哺育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摧发了多少征帆。这就是,教师的光荣事业。 鲁迅先生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任教时,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并用深情的笔墨回忆起了他的老师——藤野先生。 二、学习任务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三、饱含深情忆老师 (一)、初识 1、藤野先生是我什么时候的老师?我和他的相识是什么原因促成的? 2、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外貌描写(白描)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藤野先生》学案

《藤野先生》学案 一、必知必会 1.给划线的字注音。 绯红()宛如()驿站()解剖() 畸形()不逊()匿名()诘责() 凄然()教诲()瞥见()抑扬顿挫() 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 2.解释划线的字。 油光可鉴()好意难却() 杳无消息()深恶痛疾() 毫不介意()出言不逊() 3.联系上下文,分析划线词语的感情色彩。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②实在标志极了: ③居然睡安稳了: ④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4.本文写的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个典型事例是: ①② ③④ 这些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是: ①② ③④ 5.对下面一段话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A.比喻借代夸张 B.比喻夸张反语 C.夸张反语拟人D.反语比喻对比 6.贯穿这篇文章的线索有明暗两条,它们是()

A.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B.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C.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 D.“我”到日本后的所见所闻所感。 7.为下边各题选择正确答案。 (1)《藤野先生》的体裁是()。 A.抒情散文 B.叙事散文 C.说理散文 D.散文诗(2)叙事散文和短篇小说最主要的区别是() A.小说篇幅长而散文篇幅短。 B.小说故事性比散文强。 C.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在创作方法上比小说有更多的自由。 D.散文的内容是真实的,而小说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一般是虚构的。 (3)《藤野先生》的主题是() A.赞扬日本教师藤野先生优秀的品质、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 B.表现作者献身祖国人民、不畏艰苦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革命精神。 C.既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藤野先生导学案配答案

1藤野先生 恩师难忘,难忘师恩。一句温暖的话、一个理解的眼神、一次真诚的鼓励…..犹如黑夜明灯,让人独处而不孤独,失望而不懈追求,处困境而充满希望,在那漫长的历史黑夜里,在那艰难的无尽的探索中,是谁让鲁迅先生如此难忘,让我们一起回忆---藤野 1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 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1. 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绯红(f ei )宛如(wan)驿站(y i)解剖(pau) 畸形(j i)凄然(qi)教诲(hu i)瞥见(pi e) 杳无消息(yfio )深恶痛疾(wu)油光可鉴(ji cn)抑扬顿挫(cu Q) (2 )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宛如:正像,好像。 绯红:鲜红。 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杳无音讯:从此再也没有消息。杳:远得不见踪影。 瞥见:一眼看见。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匿名:不具名或隐藏真名。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2. 背景链接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时间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以学 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藤野先生导学案

1.藤野先生 鲁迅 【学习目标】 1.识记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学习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学习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一、识记字词 1、自读课文,学会圈点、标注。 (1)拼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 瞥.见()畸.形()匿.名()诘.责()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 (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 油光可鉴驿站 掌故不逊 诘责杳无消息 瞥见 2、小组合作,查漏补缺,落实生字词。 3、朗读生字生词,小组自己决定朗读方式。 二、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品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对课文中的重要概念、知识点进行圈点、批注,并做好笔记。小组自己决定朗读方式,做到人人参与。 三、整体感知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3)“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6、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7、第二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 尚品质? 8、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9.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藤野先生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藤野先生 课前策划——知能准备 1、知识与技能:积累“绯红、诘责、畸形、深恶痛疾”等词语。 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重) 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难) 2、过程与方法:阅读情境体验概括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活动: 鲁迅先生一生著作颇丰,但对于自己的老师,只写过三个人,便是寿镜吾先生、章太炎先生和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一位外国老师,鲁迅没有坚持从事医学事业,为何还要专门写文章来纪念他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寻找答案。 学习目标展示。 课堂引讨——展示互动 1、背景介绍 (1)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 背景介绍:当时中国受帝国主义列强压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鲁迅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去日本留学。1902年赴日,1904到1906年在仙台学医,1906奶奶开始从事文学活动。 2、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活动:默读课文。给字词正音,释义。 学科代表出题,学生小组填空。 (2)教师补充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绯.(fēi)红诘.(jié)责畸.(jī)形不逊(xùn) 深恶.(wù)痛疾:厌恶而痛恨到极点。 杳.(yǎo)无消息:没有一点信息。

课堂引讨——精编精练 一、速读课文,理清结构(表格法) ⑴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日本的留学生活,请根据时间、地点的推移,理清文章内容。 ⑵学生填表 (3)教师点拨 结构表: 时间 地点 事件 见藤野前 东京 决定转往仙台 见藤野 仙台 相识、相处、离别 离别后 离开仙台 深切怀念 二、认识藤野先生 (情境体验法、概括法) (1) 快速浏览课文,进行情景模拟,初步认识藤野先生。 ▲假设教师为“仙台警察局户籍科科长”,现场调查“藤野先生”户籍资料,请户籍科科员(学生)口头汇报。 仙台警察局人口登记表 户主全名: 藤野严九郎 供职单位: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教授课程: 解剖学、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外貌特征: 黑瘦、戴着眼镜, 日常习惯;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缓慢而顿挫的声调 开始讲课。经常忘带领结、穿旧外套。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 形象。 (2)浅谈对藤野先生的初步印象。 【学生活动】请同学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印象中的藤野先生形象。 (3)找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事件,给每件事拟小标题,明确每件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活动】快速浏览文章,找出相关事件,并拟写标题,并思考人物精神品质。 (4)概括人物形象及其品质。 人物 事件 思想性格 添改讲义 待人热情 工作认真 负责。 纠正解剖图 治学严谨 对学生要求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 为人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 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待人热情诚恳,对学生要求严格的,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学者。 与藤野 先 生交 往 线索 藤 野先生

《藤野先生》导学案

《藤野先生》导学案 [学习目标 ]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重点) 2、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难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这篇回忆性散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我们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二、整体感知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 2家.他的小说集有 , , .著名小说有 , 等.散文集有 ,我们学过选自这个集的课文为 . 3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 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 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 段)在东京, 第二部分(第 段)在仙台, 第三部分(第 段)离开仙台, 第二课时 三理解人物 1、外貌描写(白描)“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表现出先生 的( ) 2、通过四件具体的事件,突出什么精神性格。 A 、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 B 、 ( ) C 、 ( ) D 、 ( 3、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与藤野先生相比,你觉得他“伟大”在何处? 的人. 、但最终鲁迅走了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弃医从文”的? 2文中还写到哪些在日本的中国人?作者抓住什么特征,借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3小结,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 的人,因此 成为了我们这课的暗的线索. 五课堂小结: 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追述了自己当年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文洋溢着鲁迅强烈爱

《藤野先生》教学案

《藤野先生》教学案 郧阳区柳陂中学陈立萍 教学目标(目标在心中学习好轻松) 1.课文篇幅较长信息量大,要求学生迅速捕捉阅读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2,学习文章精选材料,用典型事例突出表现人物质量的写法。 3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4,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 2 .用典型事例突出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离不开老师的教导,我们对老师都怀有这样或那样的感情。一向以犀利冷峻文笔著称的鲁迅先生在回忆起他的老师藤野先生时却笔笔深情。藤野到底是怎样一个人?鲁迅先生为什么对他始终不忘?让我们一起从文中寻求答案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展示) 【活动一】 三:检查前置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 我积累,我收获 选择下列字音错误的一项( ) A 绯(fēi)红标(biǎo)致落(luò)第 B 诘(jié)责不逊(xùn) 托辞 (cí) C 油光可鉴(jiàn) 抑扬顿挫(cuò) D 杳(yǎo)无消息深恶(wù)痛疾选 择下列字形错误的一项( ) A 绯红标致畸形 B 匿名洁责烂漫 C 托辞芦荟不逊 D 凄然教诲瞥见 【活动二】 四: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展示强调识记文学常识) 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社戏》,《藤野先生》、《故乡》。其中《从》,《阿长》,《社戏》,《藤野先生》四篇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故乡》是小说选自《呐喊》五:补充介绍鲁迅留学日本学医目的(展示)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会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便去当军医” 【活动三】

《藤野先生》导学案

《藤野先生》导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一些重点字词的读音、写法及意义。 2、朗读课文,学会在浏览中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3、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资料链接: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旧知回顾: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家、________家和________家。原名________,浙江绍兴人。鲁迅先生唯一的散文集是《》,我曾经学 习过两篇文章《》和《》就出自这部散文集。 自主学习: 一、朗读课文,将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写下来,借助工具书解决。 注音:绯()烂熳()鉴()宛()髻()驿()咽()芦荟()芋梗()剖()畸()逊()匿()漏()诘()凄()杳()诲()瞥() 释义: 深恶痛疾:_____________油光可鉴:______________标致:______________精通时事:______________抑扬顿挫:_____________掌故:______________ 落第______________:不逊:______________匿名______________诘责______________ 托辞______________凄然______________ 杳无音信______________模胡______________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段至第段)东京,见藤野先生前。 第二部分(第段至第段)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处相识。 第三部分(第段至第段)离开仙台,深切怀念藤野先生。 3、了解人物 (1)外貌描写(白描)

相关主题